發(fā)布時間:2022-06-04 03:49:0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論文摘 要】古代漢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營養(yǎng),古代漢語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機會。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優(yōu)勢,想方設法,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學生人生境界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yè)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fā)揮其學科優(yōu)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xù),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長期歷史發(fā)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
(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tǒng)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于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于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于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yè)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4)發(fā)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fā)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yǎng),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fā)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鑒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里,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yī)藥、衛(wèi)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tǒng)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tǒng)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滲透傳統(tǒng)文化觀念。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fā)展之重要指標?!睂嶋H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參 考 文 獻
重慶市洋河花園實驗小學,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特色,大膽、勇敢地進行了一次教育創(chuàng)意體驗――大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博大的手筆,書寫壯麗的藍圖,以國學教育內涵發(fā)展為重點,舉全校之力,聚干群之心,用堅韌的意志,智慧的靈感,創(chuàng)造的激情,拼搏出一條頗具特色的名校之路。
重慶市江北區(qū)洋河花園實驗小學創(chuàng)辦于1997年,是江北區(qū)第一所公辦性人事體制改革實驗學校。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學生1200余人,教職上71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人,小學高級教師35人,市區(qū)級骨干教師23人,書法高級教師占58%,普通話一級教師占63%。
學校自2002年開始探索“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打造人文洋河”辦學特色,3個國家級“經典誦讀”重點課題相繼立項,整合研究,成效明顯。十余載風雨,十余載求索,學校辦學特色日益彰顯,育人體系日臻成熟,相繼被授予: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禮儀示范學校、重慶市信息技術示范學校、重慶市家長示范學校、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guī)劃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實驗學校、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實驗學校、同學江北工程“書香文化特色學?!?、江北區(qū)窗口學校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學校深度挖掘內涵,積極尋找契機,踐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人”為辦學理念,落實八項舉措,讓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共發(fā)展,使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目標定向,形成“書香”愿景
學校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研究和實踐,校園硬件環(huán)境與軟件環(huán)境均得到較大的提升。學校制定了“1235”中期發(fā)展規(guī)劃(即一個目標,發(fā)揚兩種精神,實現三個變化,促進五個提高)。從傳統(tǒng)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上進行定向,促進學校全面、和諧發(fā)展,進而形成打造“書香校園”的共同愿景。
環(huán)境營造,打造書香校園
學校擷取四書五經中的經典名句,制成牌匾懸掛在校同回廊四周;在每間教室開辟經典誦讀評比欄;每塊黑板報開辟經典誦讀伴成長欄目。同時學校還著力打造班級文化建設,使各個班級從環(huán)境布置、經典誦讀的主題、內容、形式上,彰顯班級文化特色。
師資培訓,樹立教師儒雅形象
幾年來全校教師在堅持書畫練習的同時,學校還外請專家,每周開設一小時的文學鑒賞課,以提高教師的書香文化底蘊,使其內化于心,外顯于形。
科研導向,探尋經典誦讀有效策略
學校確立了“科研先行出點子,勇于創(chuàng)新顯特色”的思路,相繼成功申報了《誦讀傳統(tǒng)經典,促進學生品德養(yǎng)成的研究》、《開展經典誦讀,提高語文能力》、《利用網絡平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榮辱觀》三個關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級重點課題。為確保課題的順利開展,全校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分別參與了這三個課題,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呈現、有效策略、有效形式、影響程度等方面全面深入的實施研究,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研究。日前,以有本類課題研究的12篇論文獲全國一等獎,38篇獲市區(qū)級一等獎。
開發(fā)校本課程,讓國學教育走向規(guī)范
學校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分年級編寫了一套《誦經典、知榮辱,做中華好兒女》傳統(tǒng)文化學習校本教材。教師嚴格遵循“熟讀成誦,參照點撥”的原則,采取拍手綴、跺腳綴、聲音綴、擊打綴、答問綴等形式,寓古老于生動,寓深髓于活潑,極大的提高了誦讀實效性。學校還從同學課有效教學模式、策略、評價機制上深入研究,進行國學“專題學習班級”實驗,選取國學教育基礎較好的班級,展開對某位歷史文化名人的背景、思想、作品等方面專題學習研究,以點帶面,推進國學教育深入。強化學科滲透,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國學資源
學校把國學教育立足于各學科課堂,充分挖掘各學利中國學教育資源:語文課上誦讀詩詞歌賦,品德課上學習先賢圣人的高尚情操,綜合實踐課上制作紙張、線裝書……王麗娜老師執(zhí)教的《孔子拜師》、歐琳老師執(zhí)教的《女媧補天》分別在《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的全國年會上獲得一等獎。
開展傳統(tǒng)主題教育,以學文促進學生做人
學校圍繞月教育主題從環(huán)境營造、校本課程、課堂教學、德育活動等方面進行相關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滲透和精神感染,形成國學教育合力。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如汨汨清泉讓學生濡于耳、染于目、誦于口、淌于心、親于行。為進一步提高主題教育的成效,學校還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國學成長記錄袋”,專項搜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成果,記錄學生成長足跡。
三位一體,形成國學教育合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傳統(tǒng)文化;文化素養(yǎng)
2012年正式提出“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路線之一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夢”。作為民辦職業(yè)高校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職業(yè)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該走向何方,肩負起什么樣的責任??鬃游幕瘜W院院長楊朝明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是普及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很好手段,學生要讀懂原典,更要從中領悟傳統(tǒng)文化,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考慮高校大學語文課的功能與定位。大學語文包含大學生應掌握的語言與文學,還承載著中國文化。高校不應僅是開設相關課程而已,不應僅停留在‘語文’的表層上,而應展現中國文化的風采與魅力。”這段話給予我很大的啟示,經過深思熟慮,站在職業(yè)院校的廣闊天地中,倡導:重建大學語文新平臺,弘揚中華文化大智慧。現將思考的成果詳細進行闡釋。
一、編寫符合職業(yè)院校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融入大量傳統(tǒng)文化內容
目前學語文教材中,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往往占據大量篇幅,學生通過語文課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學,除此以外則知之甚少。造成這種結果,因在于人們對“大學語文”的含義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個問題:什么是“語文”?葉圣陶先生的解釋道:“是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書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個回答只說明了“語”的含義,并沒有解釋“文”?!罢Z”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拔摹钡暮x十分復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文,錯畫也,象交文?!倍抑袊湃藢ⅰ拔摹钡韧凇凹y”,與人對自己的修飾有關。張岱年將“文”的含義引申為三層:第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第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yǎng)之義;第三,在前面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磥怼拔摹本徒豢椩谌藗兩钪校磉_、裝飾并提升人類。因此“語文”是借助語言承載的表達、裝飾并提升人類的各種文物典籍、古典藝術、禮樂制度、人為修養(yǎng)、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學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問題:什么是“大學”?大學在我們的觀念中就是高等學府,畢業(yè)后就走入職業(yè)生涯。我以為“大學語文”中的大學既具有這個含義,同時更應該傳承古人對“大學”的解釋。曾子在《大學》首句就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指的是大的學問,大的學問,要彰顯美德,最終達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來就是平天下。
總之,語文”必須以彰顯美德,天下太平為宗旨,選取用語言文字記錄的傳統(tǒng)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文學、政治、軍事、醫(yī)學等方面,表現出人類對自己思想、情感的裝飾,以及對自我終極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職業(yè)院校大學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有一部好教材,沒有好老師,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極為重要,缺乏這種素養(yǎng)講解中會對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淺出,更不能將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闡釋明白,達不到授業(yè)解惑。提出兩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強大學語文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培訓
高等職業(yè)院校教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大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盡管對傳統(tǒng)文化內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廣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單位提供良好的機會,加強培訓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理清培訓程序,以及每個階段培訓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當然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不是通過一個短期的培訓就能夠實現,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漸深入的過程。但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讓教師明確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由此展開的理解和講解才不會是個人的隨意曲解,以至于謬以千里。
其次,大學語文教師應廣泛涉獵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籍
大學語文教師不一定要成為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學者,但必須在這方面有豐富的學識,因此必須利用業(yè)余時間廣泛涉獵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籍,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教學水平,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觀點。優(yōu)秀的書籍往往是專家們偉大思想的結晶,常常與偉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語文教師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
三、開展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豐富的課外活動
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可視性和形象化,的確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依然沒有離開課堂這個狹小的范圍。因此我們提出走出課堂,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才能夠真正讓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深入學生內心。
首先,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是誦讀的最佳讀物,絕對不能通過默讀以及閱讀其他人解釋的作品來理解,只能選擇誦讀。誦讀過程是一個練氣的過程,熟練之后,氣自然順暢,對誦讀者的身心都有極好的影響,況且多讀則其義自現,自然而然提高了學生對傳統(tǒng)書籍的理解。
其次,開展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也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這些基本的知識需要學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過開展知識競賽活動,促進學生積累知識方面的興趣,使學生明白,除了現代都市化的、網絡的知識外,還有很多充滿文化內涵的知識符號。
最后,定期參觀承載傳統(tǒng)文化的古代遺跡
每個職業(yè)院??梢愿鶕诘貐^(qū)保存的古代遺跡,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古代遺跡往往是對古代社會現象,發(fā)展水平,人類文化的具體表征,通過它們,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具體了解文化是怎樣與具體實物相結合,從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探討,我們深信,如果每個高等職業(yè)院校帶著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崇敬,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高度重視,努力組織教師編寫符合自己學院學生需要的大學語文教材,不斷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一定能夠將大學語文課程變?yōu)楹霌P中華文化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朝明.大學語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衡水學院學報[J].2012.12第6期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論文摘要]現代休閑體育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但二者在精神上又有許多的互通之處。在當今西潮涌動的時代,我們可以中西結合,洋為中用,在發(fā)展現代休閑體育的同時弘揚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文化精神。
我國傳統(tǒng)休閑體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趨勢下,外國休閑體育文化向外擴張的趨勢已進入我們的視野。跆拳道、漂流、蹦極等活動已成為很多都市年輕人強身健體的首選,甚至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而中國傳統(tǒng)的象棋、圍棋,端午劃龍舟、重陽登山等休閑體育正逐漸失去吸引力。我國傳統(tǒng)休閑體育也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其命運也令人擔憂。
一、我國傳統(tǒng)休閑體育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基礎在于“以人為本”,強調“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注重人的個性的自然和諧,重視個人身體和心理的統(tǒng)一,更注重生物觀賞的生命與內在精神的契合,將追求圓滿人格作為養(yǎng)生的目標注入到身體鍛煉和生命發(fā)展之中,從而形成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性情、錘煉人格的精神內涵
“休”在《說文》、解釋為“休息也。從人依木?!痹凇犊滴踝值洹泛汀掇o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叭艘滥径荨!痹凇对姟ぶ苣稀h廣》中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這里解釋為休息。“閑”在《說文》中解釋為“閑,從門,從木”。在《司禮·夏官·校人》中有“天子十一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边@里“閑”指的馬廄。“閑”,通常還被引申為指范圍,指道德、法度?!墩撜Z·子張》:“人德不逾閑?!逼浯?,還有限制、約束之意。因此,在傳統(tǒng)文化中,“休閑”一詞的意思是指人們在可自由支配時間里,以恢復體力和精力、緩解壓力、娛樂身心為主要目的,自愿參與其中的生活方式。
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在早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保留著每一個民族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文化,傳承著民族生活方式,對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人類歷史先河中,不同國家和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形成了各自的體育文化傳統(tǒng)和體育傳統(tǒng)文化。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農耕文化一直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意識,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休閑體育文化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中國人對休閑體育文化價值取向上,趨向于對休閑體育活動在和諧與統(tǒng)一、平穩(wěn)與安定、而在手段和方式上,更多的體現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動靜結合,以靜為主,單打獨斗式的個體活動。如起源于春秋的導引行氣,東漢的五禽戲,宋代的八段錦,明末的太極拳等無不體現著國人特有的休閑體育文化特點。
二、現代休閑體育的精神意蘊
“休閑”一詞是本是外來詞語。英文中的“休閑”原意是再創(chuàng)造、體息一下再出發(fā)以及“閑暇”兩詞的合意。美國學者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
從時間的觀點來看,當工作約束、家庭、社會義務、睡眠和其它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為“休閑時間”;從活動的觀點來看,休閑是人們在‘常規(guī)事務以外的時間段,自由選擇個人愛好的、以滿足內在需要的愉快活動;從情緒狀態(tài)或經驗的觀點來看,休閑是指在自由選擇的個人愛好活動中人的“精神適宜狀態(tài)”,自我內在需要所追求的快樂、愉悅的體驗。因此,休閑是人們在可自由支配時間內,為了修身養(yǎng)性、愉悅身心,實現自我和完善自我,自主選擇自己愛好的活動的過程。
休閑體育的自由是每個生命個體都能感受到的,與之融合在一起的具體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動的自由,是人能自主決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擺脫各種外在限制與約束后而獲得的一種全身心地放松、隨意、自在的生存體驗與生活狀態(tài)。休閑體育參與者注重的是運動項目的個性化特點,重在參與過程,不看重結果,淡化功利性強化娛樂性,淡化競技性、強化參與性,休閑體育的體驗是一種他人不可替代的完全個性的自我體驗。
體育、運動、游戲、娛樂等等從文化學的視角來看都與休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所有這一切活動的最終指向都是追求一種心靈上的、肉體上的、精神上的放松與體息,而這恰恰是休閑最根本的價值所在。因此從文化學角度去考察現代休閑體育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就顯得極為重要和必要。
三、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現代休閑體育的共通性
休閑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是人類的一種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休閑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可以使我們保持內心的安寧,休閑是人的內心世界的一種追求,休閑是人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是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個人與社會發(fā)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休閑不僅是尋找快樂,更是在尋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現代休閑體育的文化特征在于通過人的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思維、感情和活動等方式,創(chuàng)造文化氛圍,傳遞文化信息,弘揚文化精神,構造文化意境,進而實現個體身心全而和諧健康發(fā)展。在當代休閑研究的視野中,休閑體育更加強調凸顯其文化創(chuàng)造精神,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氛圍、文化體驗、文化傳播、文化欣賞,更加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和發(fā)展,更加注重人文關懷的文化情懷和態(tài)度。
休閑體育很多項目是在進行戶外進行活動,這樣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擁抱大自然的機會。在戶外進行休閑體育,人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活動身體,舒展筋骨,同時把原有的征服自然、向自然空間和時間的挑戰(zhàn)的熱情,轉向依賴自然、仰慕自然、追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陶冶性情、崇尚自我心境與天地的交流和融合,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蘊和人生的價值。同時休閑運動也不僅是休閑娛樂、健康的載體,還是拓展交際、增進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劑,從事休閑運動的人大多是熱情奔放、樂觀向上的,這個群體的人思想很容易相互溝通。通過休閑體育活動可以結識很多人,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人就會變得樂觀開朗,。因而休閑體育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人與人之問的情感橋梁,在寓教于樂中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把人們的生活詩意化。從文化學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休閑是一種狀態(tài):肉體的狀態(tài)、心靈的狀態(tài)、精神的狀態(tài)、生活的狀態(tài)。而休閑體育則又是一個過程,一個找尋自我、回歸自我、面對自我、體驗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因此,從現代休閑體育的內涵和傳統(tǒng)體育的意蘊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現代休閑體育和傳統(tǒng)體育之間,我們可以找出二者的平衡點“和”和諧,身體的和諧,精神的和諧,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通過現代休閑體育的推廣與普及,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現代休閑體育運動中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和人類最后的終極意義上的追求。
參考文獻
關鍵詞:功能派翻譯理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中,《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雖然遼寧省英語高考題型中沒有純粹的翻譯試題,但是翻譯的重要性早已貫穿于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始終?!墩n標》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了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在七級和九級的“寫”中提到“能做簡單的書面翻譯”和“能作非專業(yè)性的筆頭翻譯”,足以顯示出翻譯是在聽、說、讀、寫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譯界備受關注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
一、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探究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標志著翻譯研究已經從純語言類型學轉向對文化的思考,從功能和交際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包括萊斯提出的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賈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譯行動論、弗米爾的目的論,以及諾德的翻譯為本語篇分析理論。
二、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探究
高考英語閱讀常見的文體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閱讀理解時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考慮不同的目標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在功能和交際上達到原文與譯文的統(tǒng)一。
1. 提高語言基礎知識,強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說一門語言是一座高樓,那么詞匯就是磚瓦,而語法就是鋼筋構架。詞匯可以讓語言更豐富,積句成章,而語法則讓語言更富有邏輯性,是組詞成句、連句成篇的紐帶。高考考綱規(guī)定考生要掌握3500詞匯,而中考考綱要求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這就需要學生在高中階段擴大詞匯量,而擴大詞匯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廣泛閱讀。在長難句的分析中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法結構的解讀能力,劃分句子成分,提煉出句子主干。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的水平會制約外語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
2. 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標準》提出:要特別注重提高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塊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學生逐步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龍”的文化意義在中西方差異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與皇室緊密相連,古代帝王要穿“龍袍”,龍是高貴、勇敢、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而中國人也自譽為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經》及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中龍的形象的影響,龍在西方代表著邪惡和惡魔,是混亂、無信仰或原始獸性的象征。又如,在講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時,教師帶領學生通讀全篇之后,可讓學生用英語復述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的差異。這樣,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 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古通今翻譯
翻譯法一直以來是強化閱讀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英文水平。教師發(fā)現,當講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課時,學生能夠迅速運用凝練的古漢語翻譯課文中出現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眾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貴君輕)等相關的耳熟能詳的古漢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學情的古詩、文言文,讓他們將其翻譯成英文,使他們在漢譯英的練習中加深對中英文的理解。這樣,在加深學生理解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進而在目的語中弘揚中國文化,為閱讀理解中構建文化和交際的理解平臺。
三、結束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學生需要依據不同的文章體裁選擇恰當有效的翻譯方法,在頭腦中進行深層加工,從功能和交際角度理解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在目的語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達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對原文的忠實程度,而是譯文目的預期的實現程度。而在閱讀訓練中,加強中英雙語的語言功底,能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成語大會
中圖分類號:I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隨著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引起了一股全球熱流,得到愈來愈多國際友人的關注認可與學習研究,顯現出其所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在當今世界競爭越發(fā)激烈,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目標能成為世界大國,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鑄就了其悠久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以漢語言文學為載體,代代相傳,熠熠生輝,魅力無限,至今仍值得國內外學者的不斷學習與研究,不斷發(fā)現其所蘊藏的豐富內涵。中國成語大會是一檔廣受觀眾喜愛、頗具影響力的電視欄目,其以成語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為切入點,對觀眾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播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繼承有著重要作用。
二、中國成語大會的精神內涵和時代意義
中國成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全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電視欄目,是以電視節(jié)目的形式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以其強大的吸引力,引起人們的關注并激發(fā)人們對以成語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的熱愛學習與應用,讓成語讓漢語言文學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普通大眾的生活,熏陶人們的思想情操,培養(yǎng)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賞析能力。曾說,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志,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昌盛提供著豐富的滋養(yǎng)。
每個成語都有一個典故并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寄托,例如成語“精忠報國”出自《北史顏之儀傳》,意思是為國家盡心盡力,竭盡一切犧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懷;“恩重如山”、“孔融讓梨”等這些家喻戶曉的成語旨在弘揚禮貌與感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于民眾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還有的成語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例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哿ν心”分別代表寬容、進去與團結精神,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義。
三、漢語言文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賞析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歷史背景,包括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風情,因此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賞析應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盡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發(fā)展的時代背景。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肩負著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領域范圍廣時間長,包含多種思想意識,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非攻”等;包含多種藝術形態(tài),如音樂、各種棋類、舞蹈等;包含多個歷史朝代,從先秦到兩漢魏晉隋唐經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國等整個歷史長河。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賞析應做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步步為營。
1.縱向貫穿,橫向比較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間斷,賞析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將其縱向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結合當時的政朝與人民的意識水平,分析其產生的必然性與必要性。當然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將傳統(tǒng)文化只定位于我國的發(fā)展時期遠遠不夠,還應不斷挖掘其深度和廣度,將傳統(tǒng)文化與同時期的各國文化進行比較賞析,比較其先進與落后之處,結合當時的國力強弱,分析傳統(tǒng)文化對于國力發(fā)展的影響。
2.運用高科技手段鮮活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形式
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漢語言文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獲取不應僅僅局限于書本,而應將其拓展為更易獲取的信息媒體渠道,如中國成語大會就是將成語搬上電視銀屏,其娛樂色彩濃厚并富于激烈的現場比賽氛圍,形式多變,內容豐富,產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視觀眾數量可觀。相比于枯燥乏味的書本電視節(jié)目更加生動鮮活,其傳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樂的形式,使觀眾更多地了解運用成語的同時也引起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的重新視賞析以及深入思考。
3.傳統(tǒng)文化走向國際舞臺
在各國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其獨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國門,世界多國紛紛開辦孔子學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開發(fā)的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有的國外友人更是不遠萬里到中國學習漢語言文學??傊畟鹘y(tǒng)文化走向世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以其雋永深厚的韻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國內外的學者不斷學習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輝,但對于傳統(tǒng)文化應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賞析。
參考文獻
[1]李聰健.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淺談.文學教育,2016(5)
關鍵詞: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04-02
讀經教育就是以“讀經”為主要教學方法的一種教育形式,即為學生提供經典文學的教學服務。自讀經教育運動發(fā)起以來,其市場狀況總體處于上升趨勢,各種讀經教育機構紛紛開設,商業(yè)化發(fā)展蓬勃興起。SWOT分析,即優(yōu)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分析的簡稱,這是一種常用的內外環(huán)境綜合分析技術,以此分析讀經教育的商業(yè)化發(fā)展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其中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的潛力。
一、優(yōu)勢分析
1、國學經典豐富多彩,內涵深刻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當中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活水,又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包括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技術、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通過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使誦讀者受到人生境界的熏陶,受到古人傳統(tǒng)美德的熏染,繼承圣賢的智慧,塑造時代需要的精神。這些帶有根本性的教育,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從而有利于將讀經教育的正向功能與商業(yè)價值進行有效聯接。
2、大師推崇,理論基礎扎實
自1993年王財貴教授在臺灣發(fā)起“兒童讀經教育運動”之后,南懷瑾、冰心、趙樸初等大師紛紛提倡,并提出了“填牛理論”、“黃金記憶理論”等行之有效的讀經教育理論。尤其是1998年6月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與技術學院合作進行的實驗研究表明:國學經典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有效方式。由此,大師的提倡以及理論探討為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鋪平了道路,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3、市場廣闊,商業(yè)價值潛力大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與人民收入的增長,許多人轉變了消費觀念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缺失不僅是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根據調查研究,現在相當一部分社會群眾對讀經教育認可度較高,這為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奠定了廣闊的市場基礎。就目前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的情況來看,不僅“讀經班”通過培訓與服務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價值,與讀經有關的讀經教材、讀經教育推廣服務機構以及讀經影像制品公司也直接或間接的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價值。由此可見,讀經教育擁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潛力。
二、劣勢分析
1、市場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經營經驗不足
讀經教育開展二十年來,許多讀經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由于讀經市場進入門檻低以及缺乏借鑒經驗,故各讀經教育機構發(fā)展良莠不齊,出現了許多“曇花一現”現象,并暴露出許多經營當中的問題,如公司體制不完善、團隊協(xié)作能力低下、公司人員素質不高、管理層能力有限等等問題。這種狀況極大的制約了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的長效發(fā)展。
2、產品服務單一,師資力量匱乏
當今讀經教育市場上讀經教材普遍缺乏系統(tǒng)性與規(guī)范性,且版本復雜,種類繁多,故也導致了不少濫竽充數的教材混入;同時許多讀經教育機構的課程也缺乏系統(tǒng)的課程規(guī)劃和有效的時間保障,教學方式也存在單一背誦的缺陷性;最嚴重的是目前各讀經教育機構十分缺乏一支訓練有素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師資隊伍。這些因素導致讀經教育的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三、機會分析
1、“國學熱”帶動人們關注傳統(tǒng)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fā)展,然而國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以及近年來外國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沖擊,使人們開始重視國學的繼承與弘揚,“國學熱”隨之興起。近年來國家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在國內開展“經典誦讀工程”,也在許多國家成立了孔子學院。
2、文化政策提供了契機與機遇
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要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傳統(tǒng)經典傳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報告中指出:以文化強國,建設優(yōu)秀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四、威脅分析
1、中高端的市場定位可能面臨經濟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性的沖擊
讀經教育機構的市場地位主要是針對中高水平的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如:銀行利率的波動,通貨膨脹率,行業(yè)景氣度一節(jié)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在經濟低迷時期,公司的經營狀況有可能會隨之下降,目標市場也會隨之減小。
2、市場競爭激烈,生存空間狹小
自讀經教育商業(yè)化運營以來,市場上讀經教育機構紛紛設立,數量眾多,而且部分公司如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北京香堂孔子學校、武漢童學館等已經初具壟斷雛形,隱隱有成為讀經教育市場的“龍頭”態(tài)勢。且由于讀經教育市場進入壁壘偏低,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會進入該行業(yè),市場會涌現出更多類似的產品或服務,原有的競爭對手也會因此作出相應的調整來搶占市場,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新進企業(yè)生存空間狹小。
3、家長的功利化趨向制約市場的進一步開拓
客觀來講,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家長在選擇讀經教育機構時多進行功利化考量,更多的是關心讀經教育對考試升學的作用。但其實,讀經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不斷積累的教育過程,故在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面前,讀經教育的價值很難受到家長的重視。故“讀經班”如何在“英語班”、“奧數班”當中搶占市場奪得一席之地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綜上所述,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雖然發(fā)展迅速,但是并不成熟,可謂是優(yōu)勢與劣勢并存,機會與威脅同在。因此,我們既需要發(fā)揮讀經的正向教育功能,又要妥善進行商業(yè)化運營來規(guī)避負向功能。雙管齊下,統(tǒng)籌共抓,促進讀經教育商業(yè)化發(fā)展真正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同時也能更加充分的體現讀經教育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程文淦.讀經教育的社會功能及其商業(yè)價值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廣東:華南理工大學,2013
[2] 梁永昌.少兒讀經教育市場營銷分析(碩士學位論文) [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傳承國學精華是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源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沒有了精神支柱,就沒有了民族的靈魂,就會失去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精神、技藝的教育,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還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世界觀、人生觀。
2012年我校被河北省創(chuàng)新教育學會批準為“踐承國學精華、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研究實驗項目首批實驗學校,從此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經典詩文為切入點,讓學生直面經典,誦讀詩文,讓這些積淀著民族智慧、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含著優(yōu)美意象的經典詩文熏染孩子們的心靈,以達到豐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品行靈氣的目的。
1. 建構“國學教育”課程體系,讓精華育人“潛移默化” (1)我校將國學經典納入校本課程,開設國學課。制定了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和各年級國學教育的具體目標。研究和探討不同年級開展“國學精華”的學習實踐活動的主題、目標和方式。
(2)重視學科滲透,將誦讀活動引入課堂。研究和探討“國學精華”內容與語文、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學科教材的切合點和教育方式,促進語文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3)營造“國學教育”育人環(huán)境 讓經典育人“潤物無聲”。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體現著讓每面墻壁都能“說話”的原則,努力彰顯學校特色。校園墻壁、教室外墻精選名家名作、名言警句,每學期更換一次;操場邊的宣傳欄,展出學生的優(yōu)秀詩文作品,每兩個月一期;而每班教室內部的布置,都有各具特色的讀書口號、書香飄溢的圖書角、圖文并茂的黑板報、彰顯個性的作品展示臺、詩意飛揚的詩文學習欄。學生在校園里時時處處看到的都是優(yōu)美的篇章、睿智的文字,形式上圖文并茂,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浸潤詩意,每一縷空氣都浸潤書香。
(4)把經典誦讀融入養(yǎng)成教育之中 讓經典育人“生根開花”。 如各班級在制定班規(guī)班法的過程中,發(fā)動學生研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經文,精選其中符合現代要求的內容,編入班規(guī)班法中,進一步細化了規(guī)范標準,使學生深刻感受了傳統(tǒng)美德與現代文明的統(tǒng)一與和諧。
2. 樹立明星效應,營造成長氛圍 國學精華教育活動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全校開展爭當與評選“誦讀國學踐行十德優(yōu)秀少年”活動,樹立身邊的榜樣,營造優(yōu)秀少年成長的激勵機制和環(huán)境。此活動以爭當為基礎,以評選為機制,把經典誦讀與語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課程教學結合起來,積極開設以國學教育為基本內容的校本課程,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選經典學習內容;把宣傳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樹立先進典型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突出對國學精華的學習、理解和踐行。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把重點放在青少年、兒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的傳承與發(fā)揚上來,培育具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道德素養(yǎng)的一代新人。
3. 家校攜手,引導學生共踐雅言雅行 (1)教師與教師攜手。眾所周知,教師的素養(yǎng)決定了教學的成效。要提高教師素養(yǎng),專家培訓只能偶爾為之,業(yè)余自學必不可少,但多種因素決定了其效果差強人意。于是,我校根據“教學相長”原則,讓老師與老師之間攜起手來,互相學習。開展國學教學競賽、教學能手評選、經驗交流、論文撰寫、國學創(chuàng)新論壇等一系列教師活動,促進國學與語文、品德與社會等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