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7-19 00:03: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球科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影響因子
1963年美國費城的科學信息研究所(ISI)首次出版新穎實用的文獻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并從中推出影響因子的概念,這一術語被許多機構和人員用于不同之目的。為此,ISI于1975年將影響因子概念進一步開發(fā)為一種新產品,即期刊引用報告(JCR)。近年來,國內外的部分科研工作者和管理部門則進一步將影響因子用于確定論文投稿方向,科研水平和成果質量評估及科研人員業(yè)績管理等,在社會上逐漸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1.1影響因子的概念
ISI在其超文本術語和概念匯編中,將期刊的影響因子定義為“在兩年時間內,某一期刊上發(fā)表的所有文章被引用的總次數與這兩年內該期刊上所發(fā)表的文章數量的總和的比值”;簡而言之,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指在兩年時限內該期刊上所發(fā)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頻率(Citationrates)。而引用頻率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某一事實(或觀點、方法和論著等)被人們所引用的次數。
1.2影響因子的本質意義
期刊的影響因子是以期刊為對象,統(tǒng)計在一定時域內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在這里,論文量、時間和被引次數是計算影響因子的3個基本要素,論文量是指某期刊在一定時間內的載文量,時間的跨度取決于引文的高峰期。國際著名的科學計量學專家普賴斯經過大量的文獻統(tǒng)計后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后的兩年是論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將計算影響因子的引文年度規(guī)定為兩年,在3個基本要素中,被引頻次是一個可變量,當論文量不變、引文時間已定時,影響因子的高低則取決于被引頻次的多少。期刊的影響因子用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揭示了學術思想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它使期刊學術質量的評價變得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測試。這就是影響因子的本質意義之所在。
2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因子作為期刊評價的重要指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其自身及外在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單純的用其來衡量期刊水平及質量是不恰當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期刊因素
期刊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對于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首先被公開發(fā)表的更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影響或被引證;并且,由于引證行為中的“因循守舊”性,這些論文會被更多地引證或轉引。
2.2學科因素
由于期刊的影響因子大小與學科特點有關,學科性質的差異使得不同學科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存在著系統(tǒng)的差別。當前,人類已進入生命科學的時代,世界科學研究的熱點已轉向生命科學及其相關學科,包括生物學、醫(yī)學和環(huán)境科學。這類研究成果和科學論文日漸增多,其文獻相互引用數量亦增多,所以該類學科的期刊數目及引證行為迅速上升,導致反映生命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增大。而已趨成熟的學科領域的期刊平均影響因子近年來則沒有明顯增多,甚至有些期刊的影響因子還略有減少。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學科的性質和論文內容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大小有關,同時也與期刊的歷史長短、知名度大小有關,還和其內容是否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有關。在2000年版的JCR(期刊引證報告)列出的期刊學科分布中,醫(yī)藥衛(wèi)生類期刊最多,占JCR期刊總數的33.3%,其影響因子大于3的期刊有266種,而數學類期刊沒有一種影響因子達到3以上。2006年SCI中生物化學和化學類期刊中最高影響因子為36.525,而數學類期刊的最高影響因子僅為2.552,該年度影響因子為1的期刊在生物化學和化學類期刊中排第494位,在數學類期刊中排第27位,但不能認為影響因子排位第27的數學類期刊與影響因子排位第494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類期刊在學術影響力上是一樣的。因此,在使用影響因子評價期刊學術質量時必須堅持學科內比較的原則,而不能跨學科比較。
2.3檢索系統(tǒng)的結構因素
檢索系統(tǒng)所統(tǒng)計源期刊庫的數量及側重點有所不同,因而所計算的影響因子也有所差異。對于特定刊物未說,在中外的檢索系統(tǒng)中,因其所收錄的期刊群體組成的較大差異,導致了所計算的影響因子值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語種的檢索系統(tǒng)中也有明顯不同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
2.4參考文獻因素
由于影響因子實際上是通過對參考文獻的統(tǒng)計和計算求得的,因為論文中的引文數與相關期刊的影響因子值有直接的聯(lián)系。統(tǒng)計分析表明,期刊的影響因子主要取決于論文的平均引文數,引證半衰期及論文的引證率。而在參考文獻的選取中往往存在轉引二手文獻,只引用自己的論文等問題。
2.5源數據庫的影響因素
由于大多數數據庫對所收集的期刊進行數據采集和評價,因此其來源期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來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學科發(fā)展的不平衡帶來來源期刊學科、語種分布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該數據庫在影響因子統(tǒng)計上的有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錄了約7000種期刊,而全世界總期刊數達210000種,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錄;2005年在SCIE收錄的6376種期刊中,美國、英國、荷蘭和德國的期刊數占了80%,中國在該年度只有90種期刊被收錄,占1.41%。而同國科學家之間因研究成果傳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等因素而傾向于互引,如美國科學家之間的相互引證可提高美國論文被引證頻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語種刊物的相互引證概率較大,由于SCI更傾向于收錄英文期刊,這就使得其他語種期刊在SCI中的影響因子相對較低。
2.6時間因素
在進行期刊影響因子計算時,期刊被引頻次的兩年時間限制可導致不同期刊中論文的被引次數有較大差異。表現(xiàn)為:第一,出版時滯較短的期刊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此外,由于影響因子只計算來源期刊近兩年中的引文情況,若相關期刊的論文出版時滯較長,則相當一部分引文就因為文獻老化(超過兩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統(tǒng)計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從而降低了影響因子值。第二,不同學科論文的引證行為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的成果在完善或驗證過程中經歷的時間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地球科學的研究成果多具區(qū)域性特點,引證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野外考察或實驗室工作才能得出結論,因而該學科的論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方可產生影響。但對于分子生物學或天文學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研究的論文來說,則可能很快引起較大的影響并被引證。因此有研究證明,我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