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標準科學論文

標準科學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1-15 20:48:2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標準科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第1篇

(一)培養(yǎng)閱讀能力

閱讀能鍛煉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分析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概括文章含義,進行前后文的解釋。有的文章還會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理解作品后進行填充,學生填充內容的過程,就是對文章整體把握和理解的過程。

(二)課堂增加“佐料”,教學綻放光彩

閱讀教學的本質是“讀”,學生通過作品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從而領悟文章的真正要義,獲得心靈的啟迪。所以,教師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開展閱讀游戲、閱讀競賽等,學生在游戲中激起了參與的熱情,也提高了閱讀能力。

二、講求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內涵,獲得情感體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適當地增加他們的閱讀時間,多對學生進行指導,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導學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適時引導,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究性閱讀,在閱讀活動中,解放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活力,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他們生的閱讀能力,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

(二)打牢學生的知識基礎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題材內容、背景環(huán)境、情感主旨等相關知識;要教會學生掌握體裁結構、表達方式、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風格等相關知識。學生將這些基礎知識融匯貫通,有助于他們真正學會閱讀、分析、鑒賞文章,全面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所以說,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使閱讀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鑰匙。

三、重視課外閱讀的“延伸”

張志公先生說:“貧乏,是語文的致命傷?!币朔@一致命傷,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還要大量閱讀,廣泛涉獵,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等各個領域。閱讀要廣,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會,關鍵在于知識的積淀,積累越多,學生的語感會越來越純熟,對寫作會有很大幫助。

(一)幫助學生選擇具有時代性、信息化的讀物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優(yōu)秀報刊很適合學生閱讀,如《視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雜文報》等具有時代性、信息化的讀物,既切合生活實際,又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能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fā)他們閱讀興趣,是“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課外資料。

(二)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機會

第2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即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自20世紀末開始,從考試、課程、教材到教學模式改革,不僅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索到了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華,而且為人類發(fā)展和時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一、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各地語文教學雖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績,但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新課程改革后,教師改變了教學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采取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交流經驗、不斷學習,也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2.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評價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發(fā)展功能。多數地方把基礎教育辦成了升學教育,這樣的應試圖景與我們教育教學評價不無關系,現在的教學評價簡單地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代替全面和發(fā)展性的評價,教育效益的滯后性與長效性和教育評價的功利性之間出現了矛盾。

(2)教師對課程變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實施起著關鍵的作用,起著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師在新標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課程的開發(fā)及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影響著其教學的效果,而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因而抱殘守缺。

(3)語文選修受到限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必須在高中語文必修課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設置相應的選修課,以提高和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然而,在語文教學中設置選修課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意愿和社會的需求,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將選修課變成必修課來上,除此之外,由于師資力量匱乏及教師自身理論知識、學校經費不足等因素,都制約著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展。

(4)教學改革的行政干預弱化了改革的內部動力機制建設。從總體上看,有三種力量推動著課堂教學改革,即行政力量、學術力量和學校力量。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過制定教育方針和重大法規(guī)對教學改革進行宏觀指導和監(jiān)督;對具體問題的關注和指導影響教學改革。政策上鼓勵和支持教學改革探索,張揚創(chuàng)新的組織個性,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改革的外在張力。然而這種缺乏學校變革內部動力的來自學校外部的動力只是暫時的,長期的行政干預使學校教師有了依賴,銷蝕弱化了參與變革者的主動性和學校變革內部動力機制的建設。

二、新課程改革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1.變革教學文化。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本校實際的教學文化,課堂教學中成功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種包括課堂、關系、顯性與隱融的文化,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價值選擇、生長及實現的過程,應該超越過程主體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強化而凸顯主體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為語文教學有著極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所以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要求培養(yǎng)熏陶學生情感、價值觀念,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及經驗,幫助其與教師互動,逐漸養(yǎng)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學習方式,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求及人類發(fā)展。

2.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從整體上看,無論國內或者國外,注重人文性的發(fā)展趨勢日趨顯著。目前,在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教學評價的改革應當與語文課程的改革同步進行,應包括機制、內容、形式及招生、考試的改革。與此同時,教學評價的改革既要服務于教學改革,以實現其改進的教學功能,又對教學改革起著監(jiān)督與監(jiān)測的作用。語文教學的評價機制應跟其他學科有所區(qū)別,其更應注重學生對語言、生活的一種感受及在長久沉淀下來的一種文學氣質和對我國語言的一種領悟。因此,在評價時應將這些考慮進去。

3.教師合理轉變自身角色。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要求要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事實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有著許多的不能平等對話地方,或者說教師是“權威”的一方,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的背景下,新課程標準開展實施就必須依靠教師自身對于課堂設計、文本引導、把握并且創(chuàng)建和諧、輕松學習氛圍的理解和付出。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以學生作為主體,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并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學校加強教師培訓、增強師資力量、促進教師專業(yè)知識學習。隨著時代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知識水平也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不斷提高。在新課程改革的圖景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強大師資力量已刻不容緩。一直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課堂教學,教師習慣根據教材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文本上的知識“倒灌”給學生,并沒有進行及時的擴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知識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就應當為教師加強培訓工作,改變教師僵化的觀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自己,以適應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雖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仍有許多方面的不適應,但是,以學生為改革的重點,是必須堅持下去的,同時教師應當合理的轉變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學生為己任,及時更新舊的知識、觀念和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久的將來,就是豐收的季節(jié)。

參考文獻

第3篇

摘要:課程標準的設置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基層教育工作,而我們的中學化學課程標準與實際教學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脫節(jié)問題。本文旨在反思中學教育中存在的此類問題,并嘗試尋找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化學教學;人文教育

化學是一門與日常生產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這決定了化學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陡咧谢瘜W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作為基層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化學教學的實際現狀顯示,《課標》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與實際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脫節(jié)現象。

《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雹龠@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都做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往往出于各種原因忽略了這些內容。

一、教學經費問題導致的化學教學“偷工減料”

許多中學為了節(jié)省開支,對于化學實驗室并不重視,許多必備的化學實驗器材短缺,一些消耗性材料補充不及時,在日常使用中又疏于保養(yǎng),導致器材損壞?!墩n標》中所要求完成的實驗僅能象征性的完成其中一部分,規(guī)定應當一周一次的實驗課程往往被挪作自習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課標》要求的實驗比如萃取實驗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實驗則因為實驗反應現象不夠明顯或者反應速度太漫長而被選擇性忽略,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忽視。

另一方面,中學圖書館內理科尤其是化學類書籍往往極其稀少,許多學校的圖書館甚至完全沒有相關書籍。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二、高考制度導致的化學教學“唯分數至上”

《課標》中雖然強調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然而高考這種單一的檢測方式決定了教學時只重分數的弊病。學校通常會為教師下達升學任務,有的學校更是以此設置獎懲體制,這直接導致了許多教師刻意忽視那些非考試重點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并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更看重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標》明確地將化學教學的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事實是,在化學教學中,這三部分完全被簡化成“做題能力”甚至是“考試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傾向于題海戰(zhàn)術,課時安排上顯現出明顯的失重。而《課標》中多次提及的小組討論、查找資料、社會調查以及撰寫小論文等內容就往往被教師徹底無視。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思考能力被完全忽視了,進入大學后往往并沒有合格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科研思維能力,成為所謂的“高分低能”。

三、教師思維誤區(qū)導致的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許多教師認為人文教育的責任應當由文科來擔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理科同樣也肩負著人文教育的重任?;瘜W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在《課標》和化學教材中都有著明顯的體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教材內的許多閱讀材料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資料。例如通過對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白馬非馬”材料②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增強邏輯思維能力,了解思辨藝術。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向學生滲透保護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也比其他學科要更加有說服力。這些課本中的小資料正是用來彌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所缺失的人文教育部分的,應當獲得教師的足夠重視。

以上這些問題往往并不會在學生階段對學生造成明顯的影響,卻嚴重制約了學生未來的實際能力與人格培養(yǎng)。如何讓《課標》更好地與實際課堂相結便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首先,高考一直都是中學教育的風向標,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改革單一的高考選拔制度。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在大學的錄取標準中加入每個科目的階段性學習狀況評估,而化學的評估內容則應當包括《課標》中所要求的實驗完成情況、論文撰寫情況以及社會實踐情況等相應內容。

有了具體的要求,在教學實際中這些內容自然會得到相應的重視。當然,由于這些內容會占據學生的一些學習時間和精力,在高考試卷的難度方面也可以適當的降低一點?!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這并不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反而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夠適應未來的深入學習研究和社會生活。

其次,教師應當改變思路。“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人文教育方面,化學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一名化學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課標》中所要求的化學知識,更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化學是一門需要認真思考和嚴密計算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潛移默化的向學生灌輸相關的思想。比如在實驗過程中精準認真的完成每一項示范步驟,重視學生對于資料收集與社會調查的準確度,在教學中適當加入相關的化學歷史故事。

在化學教學中,德育應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瘜W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后面都可能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利用這些真實的素材來完成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是身為化學老師必須要去思考和重視的。而如何正確利用化學知識,通過學習化學知識更好的改變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也需要老師對學生做出引導和教育。

總之,《課標》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和規(guī)范教師的化學教學工作。然而如何正確的解讀和貫徹《課標》中所規(guī)定的內容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一名奮戰(zhàn)在一線的化學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學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是一門肩負著重任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引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名化學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作者單位:長江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措施;存在問題;改進策略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的地位,牽引著學生進行學習.但是在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下,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學習需要學生自己親身去探索、去發(fā)現、去解決問題,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而傳統(tǒng)的教學則違背了這一理念,讓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2.過于重視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不會陌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把分數定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而忽略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歸納、演繹等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我就發(fā)現很多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生活當中去,學不會舉一反三,思維能力局限.比如,在講授“概率”這一知識點的時候,買彩票、摸獎等活動都可以運用,但是如果教師將其換成這樣的題目,學生照樣不能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點.這就是在應試教育下,迫使教師灌輸過多的專業(yè)與應試知識點,讓學生的數學意識薄弱,不能夠真正地運用這些數學知識.

3.教學方式沒有得到改進

隨著教師年齡的老齡化,教學方式也隨之“老齡化”.很多課堂教學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而學生對于這樣沉悶的教學方式不感興趣.加上數學課程本身艱澀難懂,學生普遍對于學習數學的情趣不高,這樣的教學水平自然不會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得不到提高.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教學設備不能夠得到充分地利用等等.

二、對于改進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的措施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要清楚地知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都是不盡相同的,這是由于他們的學習基礎與特點的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接受并且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挖掘,不斷地完善自己,讓自我的個性化特點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作為學習的主人翁地位.比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課后布置“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的體驗式課題,這些都是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

2.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上面我們提到過,數學素質是一個人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展現出來的進行創(chuàng)造、歸納、演繹、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在數學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并且能夠通過舉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演繹能力.最后要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系統(tǒng)總結,讓所學的知識進行章節(jié)與章節(jié)的聯系,合理地轉換運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數學知識發(fā)生、發(fā)展、解決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去描述、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學素質的養(yǎng)成中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并樂于學習.

3.加強教學,研究與改進教學方法

作為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鉆研出更多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不變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學方式的不同,而變得豐富多彩.比如,第一章“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這是概念性比較強的一個知識點,并且學生不難理解,所以我采用的是學案制的教學方法,將學習的目標、重點、難點都呈現在“學案”上,然后將基本知識點以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完成,最后是對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則是兩人小組以問答的形式展現.又比如,在學習“任意角”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為幫助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角”的概念,我設計了一個回顧知識的課堂導入,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化.并且還在課后布置了一個“探究發(fā)現”的課后作業(yè):尋找實際生活中出現一系列關于角的問題.這就很好地提高了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的能力.又比如,在學習“向量”的時候,我設計了以問題導入式的情境:老鼠由A向西北方向逃竄,如果貓由B向正東方向追趕,那么貓能否抓到老鼠?為什么?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點也隱含其中,通過這個問題,能夠快速而有效地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當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既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還能夠引入課題,一舉多得.在課堂上如果能夠有效地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就能夠擴大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入多媒體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教師要能夠改變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就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不斷地提高.其次,就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提高與改變,鉆研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找到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會不斷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順燕.關于數學教學的若干認識[J].數學教育學報,2004(1).

第5篇

關鍵詞:圖書館 下載頻次 被引次數 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4-0100-004

Considering the Library Service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 Evaluating the Paper's Value and User's Interests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Yang ChunhuaWang GuizhiMa Hongyue(The Medical Libr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Beijing,100039)

Abstract:We have analyzed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09 by librarians. It was found that library academic-oriented papers got much more citations and user service- oriented papers got high number of their Internet download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ownload and citations. Analysis of this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download frequency can reveal not only the paper's application value- its contributions to users, but also information of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So it sh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rics of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User service- oriented study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the library.

Key words:library; download frequency; citations;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CLC number:G25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100-004

1 論文下載頻次的意義

長期以來,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領域,都以引文索引(SSCI,SCI)作為研究論文影響力和重要性的評價依據,[1]然而單純基于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并不能完整地評價一項研究的價值。[2]隨著學術資源的數字化,電子版期刊成為科學論文傳播的越來越重要的途徑,下載次數監(jiān)測有望成為一個新的基于利用的考量科學論文傳播和影響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和指標。[3][4]

世界最大出版集團之一的ScienceDirect,從2004年7月起,每個季度都免費提供其數據庫中下載量最高的25篇科學論文排名(TOP 25 Hottest Articles),作為讀者論文使用行為的一種反映;當前的文獻計量學研究認為,下載頻次與被引頻次具有顯著的相關性,[5][6 ]一定時期內下載量大的論文,較長時期內可以獲得更多的引用,因而可從internet下載量預測研究論文的未來的被引頻次。[7][8]

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雜志2007年25篇下載量最高的論文和25篇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比較結果發(fā)現,用戶閱讀行為和最新論文引用之間的標準非常不同,對目前用文獻被引次數作為決定或影響論文質量的評價標準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9]因為作者引用的文獻往往僅占其在研究工作中所閱讀過的文獻的一部分,而對其中未被引用的文獻的實質使用行為沒有反映,從而造成被引次數對閱讀但未引用文獻學術價值反映的缺失。而文獻下載次數在直觀上能夠與該文獻的被閱讀次數相對應,不失為一種反映文獻價值的途徑。[10 ][11][12]

我們發(fā)現,與其他學科相比,圖書館工作者的論文具有其特殊性:除與同行的學術探討外,還有基于服務職能、面向廣大服務對象的指導性論文,其論文讀者不單單是同行。

那么,圖書館論文的價值如何客觀評價?下載量分析能否作為評價圖書館論文的一個指標?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用戶需求?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2 圖書館學專業(yè)論文下載與引用間的關系

因為網絡數據庫中的數據變化很快,我們的檢索截止至2009年11月。CNKI2000~2009年收錄的圖書館作者發(fā)表的論文,對第一作者單位為圖書館的論文分析他引次數(排除自引,以下同)居前的23篇論文。結果見表1。2.1 對2000~2009年圖書館學高被引論文的分析

這組論文篇均被引用146次,篇均下載221次,下載次數是被引次數的1.5倍。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是:都是面向同行的學術探討,讀者對象基本相同,其中91.3%發(fā)表于專業(yè)核心期刊。

2.2 2000~2009年圖書館學高下載量論文排名

獲得高下載量的這組論文,篇均被引11.2次,平均下載1025次,其中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論文僅占5/23=21.7%。面向服務對象的論文占了絕大部分(15/23=65.2%)。

篇均下載1025次,遠高于表1中高被引論文的篇下載量(1025:221),篇均被引11.2次,遠低于高被引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11.2:146),這組論文中,下載量最高、達到2017次的文章,是“如何在網上進行課題檢索”,而該文被引次數為0。我們認為,在2001年網絡信息檢索剛剛開始普及時,該文的實用性和指導性以及龐大的潛在讀者群,是其獲得高下載次數的主要原因。

從論文內容看,獲得高下載量的23篇論文中,綜述7篇,數據庫檢索應用或技術指導類論文12篇,二者占到了全部文獻的19/23=82.6%,其他論文4篇,占17.4%。

從長期看,這組論文也不會獲得高的被引次數。這些論文多是對服務對象的信息檢索與應用指導,體現了圖書館最基本的服務宗旨,而不是面向本專業(yè)同行的學術探討,應用價值遠高于學術價值。

兩組數據間沒有重疊,且均顯示了與國外文獻計量學研究不同的結論,即下載量與被引頻次間并無相關性,被引頻次高的論文并未獲得高的下載量,下載量高的論文沒有獲得高的被引次數(見圖1)。

(三)同年發(fā)表的論文被引與下載趨勢分析

為證實上述結論,我們還對2001年、2005年圖書館工作者發(fā)表的論文進行了同年文獻的被引與下載量分析(結果見圖2、圖3)。

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論文占10/23=43.5%。

對同年發(fā)表的高下載量論文的分析,亦未見被引次數與下載次數間具有相關性。

3 結論

(1)我們發(fā)現,圖書館學論文的被引次數與下載量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一些被引次數高的論文,并沒有獲得高的下載量;而下載量高的論文,被引頻次往往很低。

(2)科研人員下載文獻,首先要判斷文獻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關,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然后才會下載。因此,在圖書情報學領域,下載量高的論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滿足讀者需求,揭示了服務方向,發(fā)揮了其社會影響力,應該作為評價論文應用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

(3)圖書館工作者的論文,因為要面向兩類讀者:相對少量的同行和廣大的用戶,面向同行的論文注重學術性,因而容易獲得引用,而面向圖書館用戶的論文,更注重實用性,容易獲得高的下載量。因此,對圖書館論文而言,不能根據下載量預測今后的引文數量。

4 結語

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所確認的圖書館社會職能就包括了:①開展社會教育,即成為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的基地,擔負更多的教育職能;②傳遞科學情報;③開發(fā)智力資源,即圖書館承擔有人才培養(yǎng)的職能。[13 ]分析表明,那些被下載次數多而引用極少的文獻,恰恰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這些實際需求,履行了上述職能。圖書館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量的偏離也就不足為怪。

4.1 下載或被引與不同的讀者群有關

圖書館工作者發(fā)表的論文,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圖書館的業(yè)務探討,優(yōu)秀的論文獲得了較高的被引次數,但圖書館專業(yè)讀者基數很小,所以那些被引次數相對較高的學術論文,獲得的下載量卻不高;二是面向用戶讀者群,圍繞提高用戶信息素養(yǎng),如檢索技能、方法的介紹、指南,旨在幫助用戶提高技能,獲得更為深入的專業(yè)文獻,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因而獲得了較高的用戶關注和下載頻次,但這類論文與讀者的專業(yè)基本不相關,所以極少被引用。

4.2 論文下載量揭示用戶需求,體現論文的應用價值

研究認為,下載排名反映了讀者的選擇偏好。[14]一般而言,讀者決定下載是在閱讀全文之前,只是通過題目、文摘、作者和關鍵詞來判斷的,因此閱讀決定無關論文全文的質量,但下載排序卻是讀者興趣的一個標識。下載次數高的論文內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用戶的需求,圖書館科研與服務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

論文下載次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論文對于用戶的貢獻大小,[15]這些下載量很高的圖書館論文,雖很少會被讀者引用,但發(fā)揮了它的影響,體現了它的價值,對用戶參考價值高,因此應該得到認可。高質量滿足用戶的這種需求應成為圖書館服務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4.3 下載量分析應該受到重視

本研究統(tǒng)計表明,我國被引次數居前的圖書館學論文,90%以上都發(fā)表于核心期刊;而下載量居前的面向服務對象(即用戶)的圖書館學論文,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不足50%,甚至更低,可見體現圖書館服務理念、滿足用戶需求的這些下載量高的論文并未被專業(yè)主流期刊認同。

Web 2.0時代,專業(yè)圖書館的工作中心和導向,應該時刻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新的標準考量論文價值,認可那些為用戶所需,具有很高應用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同時還應順應讀者需求,鼓勵這些服務導向的研究,拓展服務范圍和水準,提升圖書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5]Dan O'Lea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appearances on “top 25” download l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9):61-75.

[2][6]Johan Bollen , Herbert Van de Sompel, Joan A. Smith et al.Toward alternative metrics of journal impact: A comparison of download and citation data[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6):1419-1440.

[3]Daniel E. O'Lea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number of download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8,45(4):972-980

[4][14]Editorial.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J] .Information from download monitoring.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05,65(1):5.

[7] Jahandideh S, Abdolmaleki P, Asadabadi EB. Prediction of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J]. Med Hypotheses, 2007,(69):458-459.

[8]Christos Zavos, Jannis Kountouras, Nikolaos Zavos, et al.Predicting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The Medical Hypotheses case[J].Medical Hypotheses, 2008,70(2):460-461.

[9][10]Andrew J.S. Coats.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in 2007[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8,(1):1-3.

[11] CoatsAJ. Top of the charts: download versus cit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J]. Int J Cardiol,2005,105(2):123-125.

[12]郭強等.科技論文下載次數的統(tǒng)計性質研究[J].情報科學,2009,27(5):690-694.

[13][EB/OL].[2009-12-27]./zhinan/tsgzy.php.

第6篇

確定核心期刊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項,其一主辦機構的權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權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獻的半衰期(測定文章內容新穎性的指標,一般科技文獻半衰期較短,社科文獻則較長)。簡單地說,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于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并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

1、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2.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chuàng)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該數據庫通過其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來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權威的科技期刊作為數據源,聲稱這些數據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獻,所以被它收錄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代表了當時有關領域的先進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y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huán)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種,使得SCI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不但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還收錄每篇論文引用文獻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chuàng)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fā)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fā)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tǒng)。所以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蒲袡C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3.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chuàng)建,是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為1300多種。

二、SCI-E與SCI的區(qū)別

(1)SCI-E是SCI的擴展版,SCI收錄期刊3600多種,SCI-E收錄期刊6000多種,被SCI收錄的期刊應該都被SCI-E收,但反之卻不成立。

第7篇

關鍵詞:運動解剖學;PBL教學;教學效果

近年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內多數醫(yī)學院校的臨床醫(yī)學教育中得到較廣泛應用[1],但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尚未見報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僅依靠課堂基礎教學會造成與臨床實踐的脫節(jié)。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將PBL教學模式引入《運動解剖學》研究生教學中,針對骨外科研究生及人體解剖學專業(yè)研究生探索一種新的醫(yī)學教育模式。課題組通過對2010級、2011級選修《運動解剖學》的研究生中開展PBL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探討PBL教學模式的應用及其效果,為擴大研究生各學科PBL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級40名(對照班)、2011級48名(實驗班)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均于第二學期選修碩士研究生課程《運動解剖學》,2010級研究生采用傳統(tǒng)教學進行教學,2011級研究生每8名同學為一小組,共分6組,實施PBL教學。兩年級均為同一老師授課、均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學生,持續(xù)時間均為48學時。

1.2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講授+標本操作;實驗班采用PBL教學,具體步驟:①教師根據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大綱設計案例,案例教學目標與理論授課內容相互補充,基礎與臨床結合,包含學習目標、運動系統(tǒng)標本操作、具體臨床應用及常見手術病例的手術方案;②小組同學制定學習計劃,查閱收集資料;③小組討論,查閱收集資料撰寫相關科學論文、相關信息共享,分析標本操作中觀察及常見外科手術入路的選擇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④集體討論,論證研究,分別總結,最后由教師綜合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對學生有爭議的問題或難點問題進行解答,提出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意見。

1.3教學效果評價 為公正客觀和實事求是地評價PBL教學效果,我們對傳統(tǒng)教學與PBL教學分別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在定性評估上,采用匿名的調查表及調查問卷對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在定量評估上,通過標本操作、撰寫綜述及閉卷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在PBL教學過程中和結束后,征求學生對PBL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反饋意見,并以書面形式提交給教研室作為教學改革的依據。

1.4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己顺煽円跃鶖怠罉藴什睿▁±s)表示,均值間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2.1問卷調查 多數研究生對PBL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查閱文獻并撰寫相關論文。課后問卷調查統(tǒng)計,實驗組85%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不僅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還能鍛煉綜合分析和解決臨床外科等常見疑難問題的能力,緊扣扎實基礎、服務臨床,教學效果好;10%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的討論及查閱資料占用太多時間,不利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效果不明顯。

2.2兩組標本操作能力及撰寫科學論文水平比較 通過表1可以看出,無論在標本操作能力方面,還是在撰寫科學論文的方面,實驗班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對照班與實驗班考試成績比較 通過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主觀理論考試成績差距不大,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方案優(yōu)化選擇的成績,PBL教學班級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班,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PBL是一種把學生置于混亂、結構不良的情境中,讓學生成為該情景的主人,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的新的教學模式。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最初主要用于醫(yī)學教育,它以"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2]。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實用于各學科的教學方法。

3.1 PBL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 在PBL整個教學活動中,主體為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將運動解剖學基礎和臨床應用的知識點相互滲透,通過提問、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討論及實驗論證、教師歸納總結等,將基礎與臨床課知識點的銜接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知識整合的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教師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教師"一言堂的講授",學生學習起來缺乏情趣,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無法發(fā)揮,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的能力嚴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

3.2 PBL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學習《運動解剖學》之前,均在大學本科時期的學習了《系統(tǒng)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并通過臨床1年的實習,部分研究生同學尚有1~2年的工作經歷。在開展PBL教學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涉及到運動系統(tǒng)的骨性結構、溝管孔裂等標志、關節(jié)的組成及結構特點、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標志等方面與臨床外科常見手術入路的選擇、相應疾病的關聯上。把運動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整合起來,達到基礎與臨床醫(y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在2011級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開展PBL教學試驗,經問卷調查及統(tǒng)計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學》、《頭頸解剖學》、《脈管學》等教學中進一步的深化和推廣。

3.3 PBL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年來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實施過程中,發(fā)現PBL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進行PBL教學時,學生還需花大量的時間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討論,導致學生在課前準備的時間遠遠多于傳統(tǒng)式教學[3]。他們對解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臨床知識了解不一致,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惠雪楓,李小記,王航輝,等.PBL教學法引入神經解剖學教學[J].解剖學雜志,2008,31(4):602-603.

第8篇

一、存在的問題

1.論文撰寫不夠規(guī)范,缺乏起碼的科研訓練

論文的撰寫是否規(guī)范,不僅反映研究質量,還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學術素養(yǎng)。從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摘要、關鍵詞到正文的標題、內容、參考文獻等都應嚴格要求,規(guī)范書寫。從上報的論文來看,很多論文結構混亂;題目與內容似是而非;引用的字、句沒有標明出處,有的甚至多處成段引用;圖表制作粗糙;參考文獻書寫隨意;絕大多數作者甚至不知道摘要是什么,更不知如何去表述……從中不難看出,很多教師缺乏起碼的科研訓練。

2.絕大多數選題缺乏新意,低層次的重復研究過多

論文的選題十分關鍵,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一半。上報的論文中,根本不是論文題目的不在少數;有的論文題目過大;有些題目表述不準確,是很明顯的病句;不少論文屬于教學心得、經驗總結或工作總結;多篇論文題目極其相似,缺乏新意;有的論文如快樂體育、素質教育都是低水平的重復研究;有的研究如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應適應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需要”等已是常識性的共識,根本無需再作研究。

3.研究方法過于單一,研究設計粗糙、漏洞多

從研究方法來看,比較單一,除極個別運用了調查法、實驗法、數理統(tǒng)計法外,大多數論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就文獻研究法而言,信息占有量很小,且過于陳舊,有的論文參考的文獻都是2000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1985年前后的文獻。另外,普遍缺乏最新的權威文獻,從而使研究的層次大打折扣。從調查研究來看,問卷的設計可信性低,效度令人質疑,調查的樣本不盡合理;實驗研究的研究程序、實驗對象、指標的選取、條件控制、實驗獲得的數據等存在明顯的漏洞,結論缺乏依據且邏輯性差。數理統(tǒng)計法僅僅停留在一般性描述上,有的完全“拿來主義”,“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再作一簡單的“比較”。

4.真問題的“草根”研究少,泛泛而談的空“理論”居多

作為一般的基層體育工作者,研究應緊扣教育教學實踐。上報的論文作者基本上都是廣大一線教師,長期直接面對體育教學,應該具有豐富的研究素材,研究應當充滿張力與活力。但評審過程中發(fā)現,真問題的“草根”研究并不多見,反而泛泛而談的空“理論”居多,其中,很多所謂的“研究”是“蜻蜓點水”。

5.研究者的學習意識不強,對研究現狀缺乏基本認識

論文是一面鏡子,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研究者的職業(yè)態(tài)度。課改已走過了十個年頭,高中課改2004年秋學期至今,也七年有余,但很多論文題目、內容闡述的仍是“新課程”以及課改初期的問題或現象;很多研究或實踐早有定論,無需再走彎路,但上報的論文中,很多篇幅還在重復著別人走過的“老路”……這不能不說明研究者的學習意識不強,對課程標準的實施現狀以及當前學校體育的基本走向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認識。因此,更談不上緊緊圍繞學校體育的熱點、難點及空白點進行深入研究。

6.學風浮躁與不端,僥幸心理普遍存在

我們希望看到的研究是廣大一線教師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與提煉的、視角獨特的閃光點,以及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健康、良性發(fā)展的有效干預措施。評審時,也在向這方面傾斜,只要是“真情實感”也都給予了較好獎次,但學風浮躁與不端、心存僥幸者還比較普遍,大段落、數段抄襲別人成果,更甚至全文下載,沒有注明任何引文的現象比較多。正如一評委所言:“我們不是在進行論文評審,而是在查找是否抄襲?!?/p>

二、應對策略分析

1.充分發(fā)揮高層次論文的示范效應

充分發(fā)揮高層次論文的示范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基層教師提升論文質量。在去年年底我市中小學體育年會上,特別邀請榮獲全國第十一屆中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暨第六屆中國學校體育大會二等獎以上的作者作了大會交流,使很多基層教師大開眼界、深受啟發(fā),從而對科研論文的撰寫有了更加直接的感性認識,這對他們將來的論文寫作必將大有裨益。

2.注重學習自研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習自研能力是教師切實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有效舉措。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學習研究《課標》、教材、教參、人體科學知識、專業(yè)技能,還應當不斷學習自研教育教學理論,從而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緊跟課程改革與時代的步伐。筆者建議廣大基層教師主要閱讀以下五類書籍:第一類是教育經典類,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加德納的《多元智論》。第二類是教育科研方法類,如杰克·R.弗林克爾與諾曼·瓦倫著的《教育研究的設計與評估》、陳小蓉編著的《體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這些書籍對科研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第三類是期刊類,可分為四小類,其一是教育類核心期刊,如《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這類期刊能夠拓展我們的宏觀視野;其二是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如《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學刊》,此類期刊的學術性較高,篇幅較長,對教師的深層研究很有幫助;其三是對中小學教學實踐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這兩本雜志對基層體育教師的成長很有幫助;其四是《中國知網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這類期刊容量大、分類齊全,收錄時間長,是研究的重要文獻。第四類是人文類,它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提高文字功底,而且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專業(yè)理想、專業(yè)情操,并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

3.舉辦不同層面的科研論文培訓

從目前的各級各類培訓來看,其中絕大多數突出了體育教師教學方面的培訓,而對基層教師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訓明顯不夠。因此,作為體育教研部門、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針對不同層面基層教師的特點,聘請教科研專家定期舉辦培訓班,切實提高廣大基層教師的科研水平與層次。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教科研能力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績效工資改革后,科研成果已直接納入到考核工資當中,由于基層體育教師科研能力與其他文化學科教師存有一定差距,如能在培訓力度上不斷強化,將對他們的切身經濟利益有一定幫助。

4.發(fā)揮課題拉動的效能

提升研究能力一定要加強理論學習,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過程的反思、改進,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也就是把教學當課題來研究。研究之初,基層教師可以選擇與實踐聯系密切的應用性課題,或主動參與其他教師的課題,從而逐步積累研究的經驗,再循序漸進地過渡到獨立承擔課題,通過課題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使研究更具深度。

5.充分借助學位提升這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