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8-27 23:29: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所謂“學生活動充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充分占有時間的前提下進行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fā)展能力、訓練思維的學習實踐活動。就是課標所說的“讓學生在大量、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是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
下面從教師教學的層面,從閱讀教學設計的角度,探討余老師“學生活動充分”的設計藝術(shù)。
一、“學生活動”充分,是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的第一要義
學生活動充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這種境界能夠表現(xiàn)出教師教學理念的時尚,同時又需要教師適應新的教學形式來形成熟練的教學技藝。根據(jù)“學生活動充分”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思路的設計,可以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價值。
二、從“學生活動”的角度設計,是“板塊式”教學思路設計的一個重要角度
由于“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必然有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充分地進行活動的板塊,也就是說,有些“板塊”是明確地歸屬于學生的活動的,這就在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邁開了扎實的一步。
三、以“學生活動”代替提問,是閱讀教學設計的一種創(chuàng)新策略
余老師的“主問題”設計常常基于學生的活動設計。
更妙的是余老師淡化提問,不進行提問又讓學生活動起來。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遞“抓手”。
四、用詩意手法細化、美化“學生活動”,是閱讀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有效方式
語文教師要十分講求教學手法的運用,在教學的細節(jié)上一招一式,都要表現(xiàn)出自己是有素養(yǎng)的教師。細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不僅從形式上藝術(shù)地組織起不同的活動細節(jié),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學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學生的課堂活動量,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
1.創(chuàng)設“情境生動”的活動
“情境生動”指給課文的教學有意地貼切地假設一種教學的情景。它要求設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在看來優(yōu)雅而又真切的氛圍中進行靈動的多種感官并用的語文學習活動。例如情節(jié)表演、配樂朗讀、角色演讀、身份假設、“場境”對話等等。但大體上不外乎兩個類別:一類是用語言的描述來形成“情境”;一類是用實物的裝飾來形成“情境”。
2.創(chuàng)設分層推進小步輕邁式朗讀活動
3.創(chuàng)設精致熱烈的說讀活動
一句話說讀,就是余老師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致的說讀活動,它引導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上一句話,形成的眾說紛紜的課堂交流氛圍。如,一句話課文內(nèi)容概括,一句話主要內(nèi)容理解,一句話課中人物評說,一句話關(guān)鍵信息提取,一句話畫面描繪,一句話收束課文,一句話展開想象,一句話學法介紹等等,都可以有機地進行運用。這個細節(jié)看起來好像只是“大家都來說句話”。實際上它是一種有效的個性化的課堂交流。
4.創(chuàng)設角度豐富的寫讀活動
寫讀,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有讀有寫,讀寫結(jié)合。其形式豐富多彩,如給詞寫話、課文集美、信息提取、句式學用,段式學用、篇式仿寫、生動譯寫、想象擴寫、片斷點評、詩聯(lián)欣賞、課文概述、課文作文、藝術(shù)性概括、藝術(shù)性改寫等。
下面是對課文《行道樹》的“課中集美”讀寫活動設計:
寫作活動的目的:集錦一批美句。請同學們將課中美句集為微型短文并激情誦讀: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唯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如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貢把光明迎來?;蛟S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nèi)匀还虉?zhí)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先課文集美,再詩意命名,是非常有審美意味非常有文學韻味的課堂讀寫活動。下面是《珍珠鳥》“課中集美,詩意命名”活動后的全新畫面:
小鳥素描——
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紅嘴紅腳,銀灰色的眼瞼,灰藍色的毛,后背有著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傳出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
情意——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響。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角質(zhì)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
又如《蚊子和獅子》“替換一處,牽動全篇”活動,就是請同學們寫一個句子替換文中最后一句話。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只有再讀課文,感受品味蚊子和獅子故事的寓意,才可能有如下的創(chuàng)作成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的后面也許是災難。
這個故事給我們以這樣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績之后,不要飄飄然,否則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網(wǎng)上。
故事啟示我們,世上萬物,各有長處與短處若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如果失去清醒的頭腦,以自己的短處去較量別人的長處,就可能走向失敗。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針對對方的劣勢就可能取勝,忽視自己的劣勢不避對方的優(yōu)勢就可能失敗。
蚊子打敗獅子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著必然因素蚊子有膽量,有智慧蚊子落入蜘蛛網(wǎng)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蚊子的驕傲自滿得意忘形這就是:智者勝,驕者敗。
5.微型話題式品讀活動。微型話題,是教師研讀課文之后提煉出來的引領學生自主地合作地進行課文研讀的小小話題: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都能讓學生深深地進入文本,都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再表達”。“設置話題”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活動設計手法。如余老師執(zhí)教的《七顆鉆石》教學公開課的第二項訓練:
余老師先提出“細品課文”總的“活動要求”:“根據(jù)下面的話題進行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后,通過PPT呈現(xiàn)“細品課文”的四個話題:
話題一:開頭不寫第一段不行嗎?
話題二:故事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
話題三:文中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
話題四:結(jié)尾處不出現(xiàn)“七顆鉆石”不行嗎?
要求學生靜默思考,任選話題準備發(fā)言。學生準備好之后,余先生要求他們先將自己的看法說給同桌聽,再將見解說給大家聽。在學生當眾說答案(前三個話題)的過程中,余老師進行評價點撥,并借助PPT逐一出示自己擬就的“答案示例”。到了第四個話題的時候,則要求學生嘗試直接用“八個字”予以歸納,評價點撥后再出示教者的答案示例。余老師微型話題的品味,細化了過程,美化了表達。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話題設置:
①“于勒”的作用;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③小說中的“信”;④別具匠心的景物描寫;⑤課文中的懸念;⑥談對于勒的描法;⑦“吃牡蠣”賞析;⑧“變”中的“不變”;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對比;⑩說說克拉麗絲;⑾說說菲利普;⑿不要忽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⒀透過語言看人物的心理;⒁透過語言看人物的性格;⒂克拉麗絲語言賞析⒃課文中的“抑”“揚”;⒄從神情描寫看人物的心理;⒅說說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性;⒆課文各個人物的特點素描;⒇課文主題淺析。
6.妙點揣摩式欣賞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進行妙點揣摩,進行妙要列舉。有時候,這種實踐活動是完全自由的,學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角度發(fā)表見解:有時候,這種實踐活動則有著精確的要求,在這種要求下,活動的成果會顯得特別精致。下面是余老師《云南的歌會》“精段品讀”這一部分教學過程:
師:下面我們來細細地欣賞“在昆明鄉(xiāng)下”這一段。
咱們一起來,合作探究一個“主問題”。
主問題:請同學們對這一段文字進行“美點欣賞”。
欣賞方法:兩人為一組進行討論,說說你們認為寫得好的地方,寫得美的地方,寫得生動的地方。
師:應該說,這一段的每個句子都寫得好,關(guān)鍵在于我們的理解與欣賞。
例子: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
這個句子寫得好?!俺抗忪湮ⅰ睂懗隽藭r間,“人家屋脊”寫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寫出了聲音,“歡喜”和“坐”將鳥兒擬人化了。
(學生們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之中。)
(學生們發(fā)言,教師相機點評。)
(教師進行課中小結(jié)。)
師:同學們欣賞了這段文字的很多美點,我們也好像進入了文章的美好意境之中。現(xiàn)在老師將同學們的發(fā)言概括一下,讓我們再一次地對這段文字進行賞析。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如下。)
①這段文字美在“有聲有色”。花兒是那樣的美麗,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鳥兒是那樣的可愛,戴勝鳥叫個不停,云雀不住地唱歌,還有趕馬女孩子的歌聲在飄蕩……
②這段文字美在“點面結(jié)合”。……
③這段文字美在“層次明晰”。……
④這段文字美在“詳略有致”。……
⑤這段文字美在“烘云托月”。……
⑥這段文字美在“情境交融”?!?/p>
……
參考文獻
[關(guān)鍵詞]小說 整體閱讀教學 實踐 自學 議論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01
一、 小說整體閱讀教學
整體閱讀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早。在課改背景下,劉守立的《“大而化之”閱讀教學觀芻議》、賈榮固的《整體閱讀教學模式初探》提出了“整體閱讀”的概念,繼而引起眾多教育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討論與實踐。教育家袁哲吸收了日本國語教育權(quán)威垣內(nèi)松三先生的“全文法”閱讀原理,采取“微觀―探究―綜合―開展”的教學步驟,錢夢龍“閱讀訓練目標體系”中的五個閱讀步驟“初步感知―辯體析題―定向問答―深思質(zhì)疑―復述整理”,歐陽代娜構(gòu)建的“預習―質(zhì)疑―點撥答疑―課后綜合練習”教學流程,其實都是一個整體閱讀的教學過程。張孝純的“大語文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整體性。魏書生提出的“語文知識樹”也體現(xiàn)了整體序列的特色。首倡“青春之語文”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君,是整體閱讀教學的實踐者,其典型方式就是“專題教學”。
小說整體閱讀教學是以整體教育為指導思想的閱讀教學,包括文本的整體化閱讀、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化培養(yǎng)、教師教學的整體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每篇課文一方面是個獨立的整體,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是由知識、思維、情感、審美等各方面教育內(nèi)容組成的綜合體;另一方面,每個文本又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單元、一本書乃至整個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編者選文編寫有其目的性,在教學過程中文本間存在整體性。同時就一個文本可輻射開去,文本的精讀與泛讀、課內(nèi)與課外閱讀、閱讀與寫作同樣具有整體性。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文本的整體意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力,還包括語文情意、語文審美以及學生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價值觀等。語文課堂只有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融合,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可能整體性提高。教師教學的整體觀就是要讓教學真正實踐文本、學生、教師的“三位一體”。
筆者立足于最容易使學生沉浸的文體――小說的閱讀教學,立足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整體化理念,嘗試實踐小說整體閱讀教學。
二、小說整體閱讀教學實踐案例
從小說整體閱讀教學的角度出發(fā),筆者執(zhí)教《變色龍》時,發(fā)現(xiàn)可以用變色龍的“變”統(tǒng)攝全文,以幾大問題組織了教案:
1.變色龍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隨環(huán)境而變)
2.哪些人是變色龍?
3.他們隨什么樣的環(huán)境變成了什么樣?
4.作品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xiàn)“變”的?
5.你如何看待“變”?
雖然是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問題1導入,問題2、3品析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問題4、5體味手法、主題),但有了一個“變”字的提領,教學再也不是幾個獨立的部分,問題引發(fā)思考、討論、交流,在整體化思維的引導下,學生也更易理解本文的主題,根本不用多講。學生主體性得以體現(xiàn),自然參與意識增強,課堂還愁“活”不起來嗎?初嘗課堂成功喜悅,后執(zhí)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又一次讓筆者想到了“變”。整合兩篇文章,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該教案分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角度確立教學目標三點。從整體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將教學目標2作為教學重點。整體閱讀教學思維充分融入了教學過程中,因而教學步驟分別從文本、教師、學生三方面進行設計,嘗試體現(xiàn)文本閱讀的整體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體化與教師教學的整體化的整體閱讀教學理念。
文本教學在“變”的統(tǒng)領下成為一個整體,從步驟(一)到步驟(五)實際上就是“整體感知―具體品析―整體感悟”的過程,步驟(一)和步驟(五)也是對應的,既體現(xiàn)思維的深化,也體現(xiàn)了教學的整體性。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在問題與辯論的推動下,必然參與進課堂,其發(fā)揮主體性的過程,也是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知識與能力”有所增強,更是體現(xiàn)了對“過程與方法”的重視,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三、小說整體閱讀教學中的“自學―議論―引導”實踐分析
(一)小說整體閱讀教學中的“自學”與“議論”
自學是課堂的前提,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在學生自學基礎上走進文本的,沒有自學學生就無從評價人物。問題式的設計,也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熱情。實踐證明,學生不是沒有學小說的熱情,而是長期的“教”,使他們被動化、懶惰化了,或者說有了疲倦感。一旦課堂給了他們空間,平時愛閱讀,真正有閱讀品位、有自我想法的人就會脫穎而出,《我的叔叔于勒》一課就給了他們這個平臺,自然這一課給了這些學生很強的閱讀成功感或喜悅感,從而進一步強化他們的閱讀。同時,也讓其他學生有了加強閱讀的愿望,平時的閱讀就不會僅局限于娛樂休閑或應試類的了。學會有思考的閱讀,即深度閱讀,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一步。當然,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未必全面、深刻,甚至會是錯誤的。因而,《我的叔叔于勒》的課堂被整體設計成了一個學生不斷修正、完善自我觀點的過程。這個過程當然不是通過教師的教,硬性告訴他們“你的觀點是錯的”“你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而是通過學生間的討論,師生交流,辯論式的否定或接納等方式,逐步完成磨合到提升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更培養(yǎng)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實踐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融合。
這節(jié)課筆者更多的是讓學生談,讓學生辯,逼著他們動起來。要說,就得有據(jù),有據(jù)就得研讀文本,學生與文本的不斷碰撞,與文本作者的心靈溝通,就是學習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提高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在語文審美能力提升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接納與否定,學會了更全面辯證地看待人或事。學生(特別是處于很“自我”階段的初中生)實際上是很有想法的,當然也有錯誤或偏激的地方,通過辯論,相互指正,實際上是他們自我觀點的修正、完善過程,也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有了學生的參與,有了學生的喜歡,小說閱讀課堂怎么還會沉寂呢?
(二)小說整體閱讀教學中的“導”
關(guān)鍵詞:課堂 教材設計 興趣 感觸點 求知需求 求新求變
課堂,顧名思義,即學生上課學習的地方,它應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生本教育理論提出的“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和“全面依靠學生”的觀點。課堂要求一切從學生出發(fā),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年齡特點、心理需求等,是真正為學生打造的學堂。而初中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習還是屬于直覺型的,覺得這堂課有意思,合他的胃口,那就有興趣,積極性高,否則就較被動。那么,怎樣的課堂才具有學堂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呢?下面就結(jié)合語文課堂教學略談幾點認識。
一、抓住學生的感觸點展開教學。
感觸點指的是大部分學生對課文的共同感受、情感體驗或思考點。如果想要師生、生生在課堂上有更好的交流與互動,學生有更主動積極的表現(xiàn),有一種方法,就是找到學生對課文的感觸點展開教學,那么就等于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了學生,學習興趣之門也就容易打開了。
這里就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
“感觸”,是大部分學生讀這篇文章的共同情感體驗,如果教學針對學生這個感觸點展開,那么這堂課便會處處觸動學生的思想情感,而且學生也樂于讓這種情感在課堂中得以更豐富、深刻的體現(xiàn)。因此,可以抓住感觸點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尋找欣賞人物,可以是正能量的抑或是負影響的。菲利普夫婦,我,于勒,船長等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從不同側(cè)面都折射出當時社會世態(tài)人情,要從這幾位中推薦一位,那么會喜歡誰呢?請講講他的故事。
(二)尋找感觸細節(jié)、欣賞地方。
老師按組給同學分配任務:
①從于勒身上尋找感動點。
②從我身上尋找閃光點。
③從菲利普夫婦語言、神態(tài)、心理的多變善變中尋找負能量私性格。
感動后的思考
要求學生從學習、生活延伸出發(fā),比較思考。
三個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深入品味細節(jié)、豐富情感體驗――審視、提升自我)始終圍繞學生感觸點――感動,展開教學,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從學生的體驗出發(fā),所以,自始至終學生都保持著很強的主動性,學習興趣很高。
“感觸點”是學生自己給出的,若作為一個教學支點,學生就樂于利用它去撬動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二、根據(jù)初中生的求知需求設計教學
(一)初中生思維特點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思維特點:由于初中生知識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活動能夠逐步地擺脫具體形象和直接經(jīng)驗的限制,形象思維不斷加強,逐漸借助于概念進行合乎邏輯的抽象思維活動。他們試圖對各種經(jīng)驗作出規(guī)律性的說明,用理論來表述觀點,不斷地把知識系統(tǒng)化,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他們能夠初步獨立地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出本質(zhì)屬性,獨立地作出結(jié)論。[1]
由此可見,初中生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都得到了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雖然有些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學習主觀能動性弱一些,但這個年齡階段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本身求知欲望同樣是很強的,接受能力也是很強的。他們追求獨特、深刻的認識,他們需要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此,語文課同樣需要足夠的含金量才能吸引住學生。不能因為擔心學生基礎差難消化,就把語文課設計得過于簡單淺顯。
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課《跨越百年的美麗》,上課老師可能是出于對學生基礎的顧慮,上課內(nèi)容比較淺顯,主要有三大任務:找出課文講了居里夫人哪幾件事情;找出文中描寫居里夫人外表的語句;找出關(guān)于居里夫人內(nèi)在品質(zhì)的語句。結(jié)果,學生上課積極性很低,課堂很沉悶。上課老師很困惑,這堂課內(nèi)容應該不難了,可學生為什么還是不愿意學?不少聽課老師也有類似困惑。其實,問題恰恰不在于教學內(nèi)容還不夠淺,而是太淺了,一堂課的設計都處于字面上的“搜尋”,不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對學生形不成挑戰(zhàn),因而無興趣。
(二)初中生的實際需求
為了了解初中學生對語文課的需求,我曾經(jīng)做過一些問卷調(diào)查,現(xiàn)舉兩例以供參考。
例1.約談:你喜歡怎樣的語文老師?
統(tǒng)計結(jié)果:教學認真、講課生動,講解細致見解獨到,重點突出又能較多地聯(lián)系實際;能傳授較多的知識,能較寬地拓展知識面。
從學生對好老師的要求中,我們便能探知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要求。
例2.問卷:
我曾經(jīng)對六個班級共198位學生進行過一次問卷調(diào)查,牽涉到班級有寄讀班走讀班,希望能對學生的實際需要有所了解。這里截取三個問題作為參考,結(jié)果見下表
備注:調(diào)查總?cè)藬?shù)198人
39.4%的學生學習語文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41.9%的學生認為語文課堂首先該具備“豐富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功能,其次才是為“學科學習服務”。可見,初中生從內(nèi)心里渴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有39.6%的學生最希望語文課能對他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可見,我們的學生在成長之路上的迷惘,極需要有人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因此初中語文課堂具備作為“知識殿堂”的特點,具備深入學生情感世界和心靈的能力。
(三)通過課堂看學生求知需求
怎樣的課堂才能滿足學生需求,從而引發(fā)他們興趣呢?還是讓課堂本身來說話吧。請看這樣兩堂課(同題異構(gòu))。
第一堂課:
一、二環(huán)節(jié)僅僅停留于課文內(nèi)容,學生只要熟悉課文,就可以完成任務,因而對學生沒什么挑戰(zhàn)性。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看似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其實學生的思維根本無法展開,只是停留于人物性格分析的層面,泛泛而談。就如給了學生一口井,井水深而甜美,學生卻沒有辦法喝到,因為缺少取水的工具。所以,對于學生而言,這堂課收獲寥寥,無法滿足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求知需求。這樣的課堂無法成為學堂,它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
第一堂課:
一、二環(huán)節(jié)僅僅停留于課文內(nèi)容,學生只要熟悉課文,就可以完成任務,因而對學生沒什么挑戰(zhàn)性。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看似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其實學生的思維根本無法展開,只是停留于人物性格分析的層面,泛泛而談。就如給了學生一口井,井水深而甜美,學生卻沒有辦法喝到,因為缺少取水的工具。所以,對于學生而言,這堂課收獲寥寥,無法滿足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求知需求。這樣的課堂無法成為學堂,它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
第二堂課:
這堂課更有分量。因為分角色復述,學生要有自己對語言把握和朗讀,所以更具挑戰(zhàn)性。學生不僅要熟悉情節(jié),還要通過情節(jié)解讀小說“巧設懸念”的特點。不僅要把握形象,還要通過形象分析小說“蓄勢”“懸念”的特點。特別是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兩個問題打開了學生思路,把課堂內(nèi)延伸到課外,升華了主題,陶冶了學生的價值觀。這樣的課,學生更有興趣,因為它是以學生為本,符合學生這個年齡段的求知需求。
總之,在學生能接受的前提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是不能偷工減料的,要真正滿足學生這個年齡段的求知需要,把課堂打造成學堂。
三、遵循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組織教學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新事物總是有一種本能的愛好,他們對一成不變的單調(diào)無法忍受,更何況我們的學生注意力持久性又相對較弱,所以,我們在一堂課上就盡可能多一些變化吧。請看《成語復習》的兩個教學片段,如何讓單調(diào)的復習課因變化而生動起來。
【教學片段截剪:歸納常見錯誤類型】
語段:我的家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nèi)司头值罁P鑣,晚上又殊途同歸。
爸爸是優(yōu)秀建筑師,每天在工地上指手劃腳,任勞任怨;媽媽是稱職的售貨員,每天在商店里忙忙碌碌,見錢眼開;我是學生,每天在課堂里心不在焉,充耳不聞。
我家的三個成員相敬如賓。但我成績不好的時候,爸爸也會火冒三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全身遍體鱗傷,五體投地。媽媽只是冷眼旁觀,從來不曾見義勇為,也許她確實有什么難言之隱的苦衷吧。
要求:找出用錯成語,歸納出錯誤類型。
這是這堂課的第一個學習任務,它改變了以往“經(jīng)典例題分析”的固定模式,而是給了學生很有趣的一個語段,讓學生找錯誤明類型,學生馬上來了興趣。
究其原因,除了訓練方式求新求變外,學生的學習思維也有了變化。結(jié)合整堂課看,學生解決成語的一、二種錯誤類型時,主要用輻合思維(呈直線型思維),解決第三種錯誤類型(褒貶不分)時,課堂已過半,學生易生倦怠心,所以,就有意用到了發(fā)散思維,讓學生根據(jù)要求填成語,多多益善,從而把學生興趣推到了高點。
課堂的變化總是能驅(qū)趕學生倦意,保持學習熱情。
我們一直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摸索著,一直想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不管采取何種方式,有個理念是永遠不能變的,那就是“一切以學生為本”,鉆研教本,處理教材,設計教學,努力把課堂打造成學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善于處理、努力嘗試總會有點滴收獲的。
事實上,小說教學理應遵循文學作品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和小說閱讀的自身規(guī)律,否則,那些經(jīng)典的作品會在教師的“精細”切割和分條縷析中變得缺乏美感,甚至索然無味。怎樣才能算是中學小說教學的有效策略,這是值得廣大教師探討的重要話題。
一、備課環(huán)節(jié):精準地解讀文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但所有對話之先是教師獨立地解讀文本,真誠地與文本對話。小說作品因其往往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而富有含蓄之美、雋永之味,教師作為“對話中的首席”,在先期閱讀時要靜下心來,真誠地用陌生的眼光面對文本,調(diào)動自己的感知力,細細地、老老實實地閱讀原文,和文本作者對話,和自己對話。此時,教師要把教參和網(wǎng)絡評論文字統(tǒng)統(tǒng)丟開,力求讀出新鮮,讀出文本“美”,讀出個性,不能一味地重復他人言說而沒有自己的思考,這樣必然會喪失自我話語權(quán)。例如,教師在準備蘇教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課時,在獨立研讀文本的過程中,要著重讀出兩點心得:一是文末作者讓門房比爾格勒出場會產(chǎn)生多種效果,如提供一個見證人,即比爾格勒是“我”昔日學校生活和今日悲慘處境的見證人;表明從小的到老的一個都逃不了;突出命運捉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戲劇性的強化與凸顯;前伏后應,聯(lián)系前文多處寫到“煙草”味,更覺作者文思縝密。二是小說除了揭示德國軍國主義教育是使許多青年成為戰(zhàn)爭炮灰的根源之外,也反映戰(zhàn)爭的慘無人道與犧牲者所處的絕境以及被戰(zhàn)爭敗壞的整個年輕一代的無可奈何。此外,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能夠領會到作者另外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受戰(zhàn)爭對文明的徹底摧殘,即在文章第6~14段中反復出現(xiàn)對學校走廊等的藝術(shù)布置的描寫,作者有意無意地讓傳播人類文明的美術(shù)學校和充滿血腥的傷兵醫(yī)院形成巨大對比,突出學繪畫的永遠失去雙手的場景……有了以上解讀,教師走進教室的自信心必然會大大增強。
當然,獨立研讀文本之后,教師也要關(guān)注其他研究者對文本的精到解讀及有關(guān)名師對該課文的教學設計,從而豐富或修正自己的某些認識。例如,教師在講授雨果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始終都離不開這三個問題,即為什么作者在開頭部分花大量筆墨描寫人們觀看刑臺;為什么作者會在文末寫“觀眾也都被感動了”,看客們的心態(tài)真的發(fā)生變化了嗎?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如何分析上述問題,尤其是第三個問題。教師可以參考其他教師所寫的文章,如《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細讀》(張克中),細細品味,對這些問題形成科學且有深度的認識。
二、課堂環(huán)節(jié):突出“體驗”,凸顯“細節(jié)”,找準教學“突破口”
1.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心理學中,體驗作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們在經(jīng)驗獲得及行為變化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認知頓悟、反省內(nèi)化等心理活動[1]。體驗理論認為,“閱讀就是體驗”,閱讀一部藝術(shù)作品,就是體驗作家曾經(jīng)體驗過的世界與生活。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應當成為小說教學的基礎;沒有生活體驗作支撐,小說教學也就喪失了真正的體味和感悟。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盼于勒”展開討論。教師可以詢問“文章哪些細節(jié)體現(xiàn)了‘盼’字”,當學生踴躍發(fā)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進行評價,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挖掘文中的哪些細節(jié)還充分體現(xiàn)這種急切盼望的心情,并讓同學們認真地閱讀原文。當學生發(fā)現(xiàn)是“那時候大家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這一句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從“他們并沒看到于勒本人,這只是腦海中出現(xiàn)的幻覺,而人只有到了急切的程度才會出現(xiàn)幻覺”出發(fā),指導學生深入品讀作品。
對于小說中“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一語,教師可以借助“三個短語同指一個對象,何以要反復?‘父親的弟弟’是針對誰說的?‘我的親叔叔’強調(diào)了什么?”這樣一些追問,讓同學立足自身體驗來感受與玩味。此外,在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看看在小說人物身上,能不能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林黛玉的敏感多愁、別里科夫的裝進種種套子、翠翠的天真善良……讓學生從體驗與思考中獲得真切的體悟和情感的熏陶。
2.關(guān)注“情節(jié)”,更要凸顯“細節(jié)”
阿?托爾斯泰在《什么是小說》中說:“一個適宜的情節(jié)能把所有的雜亂無章的思想、觀察和知識組織起來?!贝_實,小說以故事情節(jié)為外在形式,生動的人物、深刻的思想必須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必然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得到深化,實現(xiàn)主題的升華。從閱讀習慣來說,讀者在閱讀小說時,通常會先看故事情節(jié)。因此,小說教學要重視情節(jié)教學。例如,教師在蒲松齡《狼》的教讀中,可以把讀通故事情節(jié)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讓學生先從“屠戶”的角度理解課文脈絡,再從“狼”的角度理解課文脈絡。此外,教師也可以考慮從敘議結(jié)合的角度來理解課文。
舒乙先生曾說過,編故事易,編細節(jié)難。小說大師對人性偉大而深刻的體察無一不是憑借獨特的細節(jié)而熠熠生輝。逼真的細節(jié)猶如一樹藏于綠葉間的果子,令人賞心悅目,而又屬于同一棵樹。例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復嘮叨的“我真傻,真的”,《藥》中夏瑜一再強調(diào)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反復地說“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等,這些靈魂性的言語細節(jié),雖寥寥數(shù)字,卻能夠引領讀者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破譯其思想深處的密碼。因此,小說教學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師生對細節(jié)的品評。例如,教師在教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要切實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伽西莫多見到克洛德后的心理變化”時,可以同學生共同細讀課文第44~46段,充分領會小說細膩的神態(tài)描寫,層次分明地展示伽西莫多的心理變化:當遠遠望見神甫走來時,他“臉色就溫和起來,一直控制著他的那種憤怒變成了奇特的充滿了難以形容的甜蜜寬厚而溫和的微笑”;當“那神甫愈走近他”時,“他的笑容就愈加明顯,愈加清晰,愈加光輝燦爛”;當神甫“急忙轉(zhuǎn)身走開”,唯一的支柱、他的“救主”也舍棄他時,“伽西莫多的臉色又黯淡起來了。微笑還在一片陰云間停留了一會,但那是痛苦的、無力的、帶著深深悲哀的微笑”。“陰云”這一喻體前后關(guān)聯(lián),出現(xiàn)三次,其中的“微笑還在一片陰云間停留了一會”,以樂寫悲,倍增其哀,以滑稽寫絕望,不能不令人動容。
看來,不管是大的“情節(jié)”,還是小的“細節(jié)”,只要走進去,那就是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2]。以情節(jié)為抓手,理清矛盾沖突,感知人物個性,細細咀嚼那些富于深意且出彩的細節(jié),吸引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體味文本魅力,這才是小說作品教學的重要著力點。
3.精選“突破口”,融通“三要素”
小說選文的篇幅一般會比較長,內(nèi)容龐雜,需要講授的內(nèi)容多,但課時卻相對有限。為此,教師要想進行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找到一個綱舉目張的“突破口”,可以指向文本的相悖點、留白處或者亮點,把整個文本信息“拎”起來,避免故事情節(jié)、人物與環(huán)境三要素支離破碎。例如,教師在講讀魯迅的《祝福》時,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自讀文本:一是本文主人公姓什么、叫什么?二是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窮死的、病死的,還是被地主階級打死的?基于教學實踐分析,從上述問題切入,教師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快速引導他們深入閱讀文本。
又如,教師在講讀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可以緊扣兩個核心問題組織學習活動,借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順利地破解閱讀中的疑難點。核心問題之一是“貝爾曼是怎樣的一個人”,據(jù)此,師生探討“文章明明是想贊揚貝爾曼,但為什么寫他脾氣暴躁、喜歡喝酒、一副瞧不起人的‘小鬼’樣兒”,然后思考“貝爾曼最后為什么能舍己救人?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有伏筆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時,答案通常都會是欲揚先抑。這些學生沒有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其實歐?亨利只有這樣處理,才能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更為真實的人,教師要針對此加以點撥,進行引導。在學生“走近貝爾曼”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安排一項訓練,即貝爾曼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結(jié)局是悲慘的,死后不會有“很多輛馬車送他出殯”,也沒有一塊像樣的墓碑,可他的精神卻如日月星辰般在文學的蒼穹中閃光。請學生試著為這位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寫一則簡短的墓志銘,只需一兩句話――或概括貝爾曼的經(jīng)歷,或給他一個客觀的評價。本小說的第二個核心問題是“貝爾曼在作品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那么,能不能把小說題目改成‘貝爾曼的杰作’或‘貝爾曼舍身救瓊珊’呢”?按照學生最初的理解與回答,教師可以進一步把討論的話題挑明,指出瓊珊能夠打敗肺炎這個“壞家伙”,貝爾曼固然功不可沒,還有誰也充分發(fā)揮了它的拯救作用?學生各抒己見,逐漸認識到瓊珊能活下來,貝爾曼、醫(yī)生、蘇艾以及瓊珊自己的力量缺一不可,而且瓊珊自身是戰(zhàn)勝肺炎的內(nèi)因。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師生圍繞緊契文本而又富有思維含金量的問題深入地解讀文本內(nèi)容。因為突破口選取合理,或者說核心問題具有“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所以,教師不但很自然地打破“三要素”之間的界限,將人物、情節(jié)與主題解析融為一體,而且通過疑難探究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與作品主題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陳斐.中學文學教學閱讀體驗的促生[J].語文建設,2009(7).
一、利用直觀性,激發(fā)興趣
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外部刺激與認識主體內(nèi)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結(jié)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與學習個體內(nèi)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夠引起學生個體積極的態(tài)度和求知欲望。因此,多媒體教學就要把握學生認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觀的外部刺激,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在教酈道元的《三峽》一文時,我精心挑選了一組圖片,并利用電腦的動畫,讓學生目睹到三峽山高峽長的特征,感受到三峽夏季水急水猛的壯美,冬季時“清榮峻茂”的秀美,秋季“高猿長嘯”的凄美,讓文言文不再晦澀難懂,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加快了背誦文言文的速度,還能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又如《三只小蟲》一文,講課前,我先讓學生欣賞到大自然中各種小昆蟲的形態(tài),然后又逐漸畫出三個小主人公,在興趣盎然中,開始了文本的講解。
二、利用形象性,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主要靠教師用文字語言來展示作品的魅力,可有時單純地用語言表達很難將抽象的內(nèi)容講說清楚,這時多媒體優(yōu)勢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棧橋”一詞,學生不解。字典的解釋是“港口等處的一種建筑物,形狀略像橋,用于裝卸貨物或上下旅客”,學生還是不解。此時,我就用圖片來展示“棧橋”的樣子,效果很好。又如在《口技》的學習中,我適時播放了一段口技表演家模擬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從而使抽象、枯燥的文字敘述被惟妙惟肖的聲音所替代,讓學生更感性地理解了文本。
三、利用大容量,拓寬視野
語文教學是一項龐大而瑣碎的工作,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僅靠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信息量非常有限,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時如果巧用多媒體手段,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把所需的相關(guān)知識揉入到課堂教學中,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開拓了視野。例如,在教《李逵見宋江》一文時,我就剪輯出關(guān)于李逵相關(guān)情節(jié)的視頻,然后讓學生概括其性格;又制作了“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的三拳動作及臺詞的幻燈片,欣賞后,讓學生比較分析兩人性格的異同,這樣既講解了課內(nèi)知識,又補充了課外知識。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多媒體也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例如,學了屠格涅夫的《乞丐》這篇小短文后,我就在網(wǎng)絡上篩選出一組圖片,畫面上有凜冽的寒風,有拉二胡的老人,有放零錢的小碗,有熱鬧的看客,有轉(zhuǎn)身而去的人們。定格的畫面,配以動情的音頻,這一切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在身臨其境中學生展開了文筆,續(xù)寫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通過這次習作,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最后,多媒體也可利用在復習課中,特別是九年級的中考復習中。針對語文知識點多,內(nèi)容瑣碎,此時適當運用多媒體,把各類知識點根據(jù)需要進行整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傳統(tǒng)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筆就可以全程操作。啟發(fā)式教學設計得再精彩,對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只能望塵莫及。此時,若教師講解過多,則會讓優(yōu)生覺得“勞而無功”,而講解過少,則會讓差生“消化不良”,學習熱情逐漸喪失,從而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此時,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這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教師角度看,在語文課堂能力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設計由易到難的不同程度的問題,并設置不同的類型按鈕,可隨課堂要求任意進入某個問題并返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基礎、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滲透德育,塑造心靈
語文課堂,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執(zhí)教以來,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它在德育滲透上更靈活、更直觀,更有感染力。例如,在杜甫的《登岳陽樓》一詩中,講解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句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的動態(tài)效果,以寬廣無邊,氣勢磅礡的洞庭湖作為背景,讓鏡頭慢慢推向一葉孤舟,這時再打出杜甫的背景資料。在教師低沉緩慢的聲音解說中,學生體會到了杜甫雖身處逆境,但那顆憂國憂民之心永不變。這一切,震撼著學生的內(nèi)心,他們會被作者那偉大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再如,在講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學生在領悟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裸的金錢關(guān)系時,我就適時配以“心”形的動態(tài)畫面,讓《愛的奉獻》作為背景音樂。在柔美而溫馨的氛圍中,我告訴學生:“金錢不是萬能的,它買不來親情、友情、愛情、真情,我們應擁有一顆善良之心去愛他人,同時也會贏得他人的愛。”這樣對學生又是一次愛的教育、愛的熏陶。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字教學;引領文本閱讀;反復品讀;涵養(yǎng)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定義語文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課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語言文字的教學是語文課的根本。如果根不粗壯,樹的花枝葉冠便不豐盈;如果打不好語言文字的基礎,那語文課的其他能力便是虛設,便是無根的教學。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做好語言文字的教學是根本,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一、語文課應改變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的教學方式,探索出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字詞教學模式。
進入初中,我們的語文課在字詞積累上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過分強調(diào)字詞教學,還沒有從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影響中走出來,耗時多,效率低,擺脫不了枯燥單一的識字教學模式。二是忽視字詞教學,認為字詞教學是小學階段的事,初中語文教學應從欣賞美文的角度進行,對課后字詞一概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其實進入初中,學生具備了自學能力,字詞教學雖不是重中之重,但仍然在課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分量。為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初中階段語文字詞教學不應被弱化和淡化。
針對語言文字的教學,教師可以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尋求激發(fā)學生興趣、傳揚中華語言之美的教學方法,將字詞識記與詞語解讀、分析品味、揣摩運用結(jié)合在一起,將導與學、讀與寫、積累與運用、悟與評結(jié)合,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教學。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針對語言文字的教學,我利用單元字詞教學進行打包式的教學設計:1、在這個單元的“讀一讀,寫一寫”中,你認為生動的詞有哪些?將它摘抄在筆記本上。2、找出含有這些詞的句子,推薦給小組內(nèi)的同學,說清你推薦的理由,每一小組整理自己小組的推薦語,進行專題匯報3、從這一單元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五個詞,用這五個詞寫一段話。這個教學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積累詞語、解讀詞語,在推薦中賞析詞語,在連詞成句中訓練學生理解運用文字的能力,推薦詞語、句子使學生更深的理解了詞語的生動性,使單調(diào)的文字教學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的同時,也能深切體會到漢語的魅力。
單元字詞教學可以進行打包式的摘抄積累,而在課文中字詞的教學可以將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jié)合,抓住課文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字詞教學。
如余秋雨的《信客》,對信客這個質(zhì)樸的人物作者運用了質(zhì)樸而又典雅的語言來描述。如“他讀過私塾,年長后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愁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質(zhì)樸與典雅的特點。文中典雅的詞語隨處可見,如“長途跋涉”“破爛灰黯”“風塵苦旅”“感嘆唏噓”“聲辯不清”“滿臉戚容”“猝然昏厥”“細聲慢氣”“破碎焦灼”“滿紙幽怨”“傷痕累累”“賦閑在家”“身體不濟、恕難從命”“繪聲繪色、效果奇佳”“世故人情”“屬于上乘”等等。針對這課的語言特點我這樣引導學生掌握生字詞,“文中有哪些詞是典雅的,請你摘錄出來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這樣教學,學生既積累了詞語,也感悟到了《信客》的語言特點。這課運用的是詞語摘錄法,將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結(jié)合,可以避免學生在掌握文字的漫無目的、效率低的缺限,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分類掌握,促進學生深入體會語言特點,有助于開展閱讀教學。
字詞教學的形式有很多,除了運用詞語摘錄法讀寫字形、賞析字詞外,還可以進行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的比較、辨析,提高學生識記詞語的效率。也可以進行單元、學期、學年的字詞歸納,引導學生編寫每一學段重點字詞的字典、詞典,對詞語的音、形、意進行統(tǒng)編,對詞語的意義與運用進行解釋評點,對詞語進行分類總結(jié),形成學生系統(tǒng)化的理解,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統(tǒng)編能力進行有效的結(jié)合。
語文課應該多探求語言文字教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究字詞教學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創(chuàng)新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從細小的文字教學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正如《愛的教育》中所說:“我不是詩人,未曾寫過一首詩,但我想在人生平凡的瑣事上種下詩去……”如果教改能在文字這些細節(jié)上下功夫,每一個語文教師就都在每一個漢字上種下了一顆詩的種子,每一節(jié)課都會開放出詩的花朵。只有守住了語言文字的教學,語文課才會是一首燦爛的詩。
二、語文課可以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引領文本閱讀,縱橫連貫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
錢理群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見解極好的詮釋了文章與語言的關(guān)系:“在中學語文課程中講經(jīng)典作品,應有別于社會教育中的經(jīng)典普及,它應服從于語文教育的目標,注意其基礎教育的特點,應始終抓住語言文字這一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文而會心。對文與心都不可忽略,不可將其割裂,對立,而要從具體文本出發(fā),找到具體的文與心的契合點”(錢理群《我對經(jīng)典作品教學的一些看法》)語言文字是文心的載體,充分挖掘語言文字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的一個捷徑。因為語言文字的教學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作者對話。
如在教學魯迅的《風箏》一文時,用解析“虐”的形體結(jié)構(gòu)、意思理解導入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虐”字是什么意思呢?又可以組哪些詞呢?課文中有哪些情節(jié)極好的詮釋了“虐殺”這個詞呢?在這里詞語的教學是課文內(nèi)容教學的突破口,既使學生記住了“虐”字的字形,理解了意思,也引領學生極快的走進了課文,走進了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察作者的寫作意圖,與作者進行對話。
語言文字的教學不僅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作者對話,還可以提綱挈領,成為統(tǒng)領課堂教學的核心話題。比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緊扣住“溫晴”進行了教學設計:“溫晴”怎么理解,文中有哪些它的近義詞,為什么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而它“溫晴”的特點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對“溫晴”一詞的教學成為此次課堂教學的核心話題,成為整體感知課文的綱領。而在《那樹》一文中,“綠”的意蘊豐富,對此詞的體味成為閱讀教學的核心話題,我在教學中提取了文中的關(guān)鍵句“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我和學生一起對這四個“綠”字進行了意思的體味,在體味中結(jié)合全文進行了深度閱讀,深刻體會了作者的憂慮與對生命的悲憫情懷。在這個教學設計中,“綠”字成為理解主題的核心話題。
再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的“狂”字,《漁家傲 秋思》中的“異”字,《口技》中的“善”字,《敬畏自然》中的“敬畏”二字,《觀舞記》中的“飛動”……對這些字詞的教學無不“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可以構(gòu)架起文章的層次骨架,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彰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圩∫蛔忠辉~,縱橫連貫課文的整篇教學,語言文字的教學引領了文本閱讀,帶領學生在文本深處與經(jīng)典對話,與作者共舞。
三、語文課應培養(yǎng)學生在文本深處品味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韻味,將字詞讀得有聲、有情、有味,在反復品讀中涵養(yǎng)語言。
陳鐘梁老師說:“語文課是美的,它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qū)W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钡拇_如此,一字一詞勾勒出文章的精神內(nèi)涵,在字詞的細微之處可以領略到課文的精華。
語言文字的教學脫離不了文本,語言文字教學應融于文本教學的深處,語文課應從研讀文本的深處培養(yǎng)學生品味、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學《那樹》一文時,我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大量的量詞,并賦予量詞以豐富的內(nèi)涵,寄托作者深厚復雜的感情。我就在“精讀品味”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了問題設計:“文中運用了量詞對那樹進行了繪形、繪色、繪情,你能從這些量詞的形象描繪、對比中揣摩出哪些深意?任選一兩句話進行精讀品味”圍繞著量詞學生對這下面這些句子進行了品味賞析“1、有一年,臺風連吹兩天兩夜,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搖,而且據(jù)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2、在夏天的太陽下挺著頸子急走的人,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蔭,仰臉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3、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4、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現(xiàn)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5、只有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葉也不落下。那一蓬蓬葉子照舊綠,綠得很……”學生在精讀品味的深度閱讀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量詞也可以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也可以進行深情的贊頌,也可以表達無奈的憂慮與悲憤的控訴,原來生動不僅僅是動詞、形容詞的專利。在教學中學生除了理解了作者復雜的感情,更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語文課應踏踏實實的回歸文本,聚焦語言文字,突出課堂本色,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內(nèi)功。應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的韻味,在深入的文字鑒賞中讓學生涵養(yǎng)語言。一葉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個字詞折射的是一個五彩斑斕的語言世界,深入到每一個詞的朗讀會打開學生學習語言、涵養(yǎng)語言的大門。
如《沁園春 雪》以朗讀為主進行教學設計:在反復朗讀中使學生讀出“望”字的領起作用,讀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舞、馳”的力度,讀好“惜秦皇漢武”的“惜”字的領起作用與惋惜之態(tài),讀出“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數(shù)”字的深層意味與自豪之感。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既理解了詞的內(nèi)涵也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韻味。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讀出“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的“竟”與“多么”的意味,體會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朗讀文言虛詞“也、哉、乎、矣”的語氣,在朗讀“也、哉、乎、矣”的語氣中品讀人物形象;在《馬說》中讀“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痹谧x出“其、真、邪、也”的語氣,品味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這些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對語言文字進行的朗讀可以引領學生更深的走進課文,領悟漢語的韻味與魅力,可以啟迪學生賞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運用文字。
關(guān)鍵詞:營造氣氛;深入鉆研;層層推進;課外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情感培養(yǎng),只有真摯的情感才能感動自己、感動學生,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條件。接下來,我們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挖掘情感因子,提升語文教學效率進行探討。
一、營造氣氛,叩響“情感之弦”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開始,是學生心理上正處于動蕩的不安定時期,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挖掘可以叩響學生“情感之弦”的有利因素,然后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語言感染學生,比如,在學習《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時,可以這樣導入:如今中國強大了,人民也當家做主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無數(shù)先烈和人民流血犧牲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無數(shù)偉人的尸骨上的。為了抗擊侵略,我們經(jīng)歷了八年抗戰(zhàn),八年中,無數(shù)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無數(shù)仁人志士、戰(zhàn)士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國付出了軍民死亡人數(shù)1800萬的代價。今天,讓我們帶著對先烈們的感謝和緬懷之情來學習先生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在這個導入設計中,很容易就把學生帶到了老師營造的悲壯氣氛中,很容易就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起到了明顯的催化作用。
二、深入鉆研,喚醒“情感體驗”
情感是文章作品的靈魂,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感人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無一不滲透著作者真切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文本,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過品析詞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教學的難點在于分析復雜人物的情感與性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人物進行分析,首先讓學生畫出不同人物的對話描寫,然后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人物形象以及情感,最后通過品析重點詞句了解人物性格。比如,“我一向懷疑這個扒兒手做不成一點好事,并且有一天他又會落在我們脊梁上來的!一個姓達佛朗司的,怎能夠指望在他的身上盼望一點什么!……”從這些典型句子入手可以看出母親對叔叔的厭惡之情。當然,文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許多,只有深入文本,挖掘教材,才能深刻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切的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敝挥挟攲W生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之后,才能對文本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
三、層層推進,升華情感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一堂好的語文課能隨時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處于旺盛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情感的有效蓄勢,通過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教學質(zhì)量得到提高。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形成課堂的小,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提倡小步輕邁,不易大開大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心理上不放松,思考上不斷層,在情緒的控制上不緊張,有利于學生主動地理解、接受。比如,在學習《未選擇的路》時,可以這樣設計: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品―美美的說。聽是為學生能夠讀好服務,讀又是為了品,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的在于品這個環(huán)節(jié),說又是在品基礎上的升華,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在這種狀態(tài)下,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在這個教學設計里學生熟讀成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課外閱讀,有效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背浞终f明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學壓力或者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今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現(xiàn)狀卻不是很樂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閱讀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呢?教師可以結(jié)合教材和學生特點布置一些情感類作業(yè),情感類作業(yè)不同于平常的字詞練習,它主要是通過課外實踐,然后讓學生以日記、筆記或讀后感等形式寫出自己對生活、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另外,對于情感類的練筆,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能夠觸動學生心靈的素材,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在批改時也要隨時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進行有效疏通或者激勵,堅持長期練習,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定能提高。
關(guān)鍵詞:自主預習;模式;監(jiān)測;評價
一、自主預習的意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初中語文教學有了成功的預設,教師在教學中才會得心應手,學生學習才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只要牢牢抓住“自主預習”這個節(jié)點,課堂教學便成功了一半。
二、自主預習的模式
自主預習模式包括:課前預習、課堂預習和課后預習。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指學生對新課的提前知曉和探究過程。教師應在舊課結(jié)束后,布置新課的相關(guān)學習任務,讓學生對其“三維目標”及重難點有清晰的了解,布置新課學習的具體要求。例如,上完九(下)十課《孤獨之旅》后,要把十一課《我的叔叔于勒》的相關(guān)學習目標及要求布置下去。讓學生對照目標對課文先自行閱讀探究,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標記,以便上課集中解決。此方法能為新課的成功教學打好基礎。
2.課堂預習
課堂預習指學生在上課時預習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新課傳授前,一定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查的方式包括:讓學生讀書、出題目測試等等。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從而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如果學生整體預習不理想,教師要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再次預習,時間可掌握在5~15分鐘。也可采用小組合作的預習模式和設疑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預習結(jié)束后,教師方能按部就班地授課,以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3.課后預習
課后預習指將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審美情趣等素養(yǎng)目標告訴學生,讓學生帶回家思考,最終達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目標。當然,課后預習也包括對新課的預習過程。
三、自主預習的監(jiān)測
自主預習監(jiān)測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抽樣監(jiān)測
根據(jù)學生的平均成績把學生分成三類:成績優(yōu)異者、成績中等者和成績較差者,再按學生名單分類做表。上課時分別抽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監(jiān)測,并做好標記,確保每周監(jiān)測率達到100%。教師在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后,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的語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分層監(jiān)測
采用幫扶結(jié)對的形式,把班級中三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每3人標準編為一組,明確小組任務。讓他們在學習中互相監(jiān)督,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得班級每一位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相互監(jiān)測
針對學生的平時作業(yè)及日常檢測,以同桌為單位,要求其相互測評,相互批閱,相互糾錯,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自主預習的評價
評價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開始評價
指教師對學生預習習慣進行的正確評價。采取暗訪和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不定期對學生在校、在家預習情況摸底,及時總結(jié)。對養(yǎng)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公開表揚,對未養(yǎng)成習慣的學生幫助其分析原因,給予適當引導,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2.過程評價
即評價學生的預習模式及過程。預習的模式包括個人模式、小組模式和集體模式。預習的過程包括何時預習、怎樣預習,如何解決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等。教師可采用“三位一體,個人為主”的方法,而預習的過程,要堅持“明確要求,先易后難”的原則,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3.結(jié)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