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16 15:54:0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外國文學鑒賞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支配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探索適應時展和社會需求的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我們從文學與文化、文本與人本、知識與智慧、傳統(tǒng)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和統(tǒng)一,開掘教學內容的新領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外國文學不僅是普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也是成人教育中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有著紛紜復雜的思想內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在現代教育視野下,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為了深化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鑒賞水平,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以下的改革和探索。

第一,文學與文化的結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外國文學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學習外國文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外國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理解、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水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大多從文學和政治、經濟等社會層面探討紛紜復雜的文學現象,而忽略了深層的文化底蘊。因為文學是人類文化系統(tǒng)中最接近精神文化的子系統(tǒng),是人類文化的特殊形態(tài),所以我們應從哲學、宗教、民族文化心態(tài)、審美心理等角度探討深層的文化傳統(tǒng)對文學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授外國文學基本知識,把握外國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時應樹立文化觀念和全球意識。因為在全球的文學大合唱中,每個民族的文學都在其中演奏自己的聲部,唱出自己的聲音。如歐洲文學,作為一個文化圈,其深層的文化底蘊是古希臘精神、古羅馬精神以及后來的日耳曼精神。一部歐洲文學史就是這三種深層文化結構的互相融合和嬗變,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積淀和強化在人們心靈深處的觀念形態(tài)、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價值體系、認知結構和集體潛意識等深層文化結構。站在這樣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傳授外國文學史,不僅把握了外國文學發(fā)展的外部規(guī)律,更為重要的是揭示了文學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了解和掌握文學的豐富性、獨特性和本質屬性。

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把文學和文化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形成開放的現代意識和世界意識,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闡釋文學。

第二“,文本”與“人本”的融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高爾基曾說:文學就是人學?!拔牡挠X醒”和“人的覺醒”是西方文學發(fā)展的“兩位一體”的靈魂。他們有時是互相依存,融為一體,有時又各具特色,互相輝映,共同演繹西方文學的壯麗詩篇。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點,使學生自覺地追求人性美,關注藝術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培養(yǎng)健康與健全的人格。

“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觀念的變遷史”。人,這個宇宙間最輝煌、最瑰麗、最神奇的生命現象,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fā)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逐漸的趨向復雜和深邃。致使歐洲文學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強烈而深沉的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一文學傳統(tǒng)中的人力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張揚。

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把“人本”與“文本”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了解歐洲文學的深層的文化哲學意蘊,而且還可以與世界級的大作家進行靈魂的對話與交流,從中可以認識到人不只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活著,人還有一種超越現實世界的一種形而上精神世界的追求。使學生崇尚真善美,認識到自身價值并看重自身的價值,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乃至對國家負起責任。

第三,知識與智慧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提倡人文教育,決不意味著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培育“素質”,也不意味著拒絕培養(yǎng)“技能”。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基本的研究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外國文學知識的同時,使他們擁有來自文學的智慧,立足于蓄志養(yǎng)心,陶冶心靈,怡情悅性的整體人文素質和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塑造其主體人格。 轉貼于

教師不僅要對外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進行宏觀的文化哲學意義上的整體觀照,而且對某一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微觀闡釋。特別是在新方法層出不窮的今天,要求教師在傳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及時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tài)介紹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新心理。所以教師必須“起著提供新理想、新思維、新觀念、新的資源、新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視野,以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啟文學研究的新領域。例如在評價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戲劇時,如果恰當運用神話原型批評方法,會使分析既有深度又切合作品的實際,可以發(fā)掘隱藏在其中而延續(xù)至今的西方文學的感情—心理原型,可以透過一系列具有象征意蘊的神話人物看到西方民族性格的深層構架。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作為“哲學日歷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難者”的形象,成為人類精神追求之原型。奧德賽的故事體現“趕路——追求”的人生模式,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又如用結構主義分析《巴黎圣母院》人物的圓心結構和多層次對照,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分析哈姆萊特的復仇動機和憂郁延宕的復雜性格,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分析于連的形象,揭示出其性格中單一性元素和二重性元素的組合關系,披露出這一復雜人物的豐富的心理內容和情感演變的軌跡。英國文學批評家大衛(wèi)·洛奇用原型批評的方法分析經典作品《簡愛》時,他別具慧眼的從一個縱貫全篇的原始意象“火”入手,把它作為把握整體作品的一把鑰匙。洛奇指出,火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光和熱之源。在英國的氣候下,它是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象征?;鹩袝r常被用來暗指,即欲火,它能帶來歡樂,也能毀滅一切。火還可以代表基督教的精華和永恒懲罰。《簡愛》中有一百多處提到火,上述各種意義都可以找到,只是隨著不同的語境而起不同的作用。簡愛和羅切斯特之間的激情關系表現為燃燒的火,而這種斷裂關系表現為石、冰、雨、雪等,簡愛和弗里斯之間格格不入的情況甚至暗喻在弗里斯司的名字里,勃朗特不僅常把說冷的激流的含意用在他身上,而且弗里斯的名字Revers一詞本身就是指河水,簡愛的內心獨白曾用“火山”意象,有效的傳達出他對羅切斯特那種敬畏和相交織的矛盾心理。羅切斯特也正是愛上了簡愛那如火的叛逆性格,屢次表明它是能夠欣賞這種火的人:“我已經看見了,你生氣的時候,可真像個火神?!薄澳憷?,因為你孤獨,沒有和什么人接觸把你內心的火激發(fā)出來?!眱深w孤獨和冰冷的心碰到一起,立刻燃燒起愛情的火焰。當兩顆心心相印的以真誠、坦率、平等為基礎的愛情就要締結良緣時,羅切斯特的瘋妻卻成了一大障礙,使簡愛遭到了基督的懲罰,在荒原上流了三天三夜。羅切斯特的莊園也被大火化為平地,自己也成了獨臂眼瞎的殘廢。但兩顆心心相印的欲火始終沒有熄滅,最后完成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話,沐浴在基督愛的光環(huán)中。通過以上的粗略的分析,使學生看到了以前未曾看到的深層內涵,看到了夏綠蒂·勃朗特是怎樣把寫實主義的具體性、日常性與浪漫主義的激情和幻想及詩意彼此統(tǒng)一在“火”的原始意象及其語義變奏中,引導學生進入審美判斷的新境界和文學思考的新層次,使其領悟外國文學所蘊含的人類智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開啟學生的智力潛能,進而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開辟新的學術視野。

第四,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意識和開放視野。

面向未來的教育美學屬于一種新型的視賞美學,必然要求教師不斷地革新課堂教學的界面。為此,本課程從2002年開始開展全員全程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電影文學名著的視覺資源、西方美術名作的視覺資源、西方歷史文化圖片的視覺資源,以及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于一體的CAI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視覺資源,將課堂教學打造成了一部彩色的史詩。新世紀的時代最強音無疑是對創(chuàng)造精神的呼喚,這種巨大的創(chuàng)造期待是本課程建設的強大動力。本課程重構課程體系,強調教學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當代性與開放性,追求教學方法的現代性與靈動性,規(guī)范學科活動的常態(tài)性與實踐性,無一不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創(chuàng)造精神自由地飛翔,既是本課程畢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本課程建設的最大特色。 轉貼于

改革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創(chuàng)建發(fā)展性評價體系。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評價方法,教師的教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上,而且還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引路者、評價者,教師的主體性要體現為主動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學生潛能,引導學生成才和塑造良好人格。這樣的教師會贏得學生的高度評價。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一改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傳統(tǒng)考試模式,而是采用多元評價標準,構建出由平時的作業(yè)、小論文、閉卷考試、課堂表現、創(chuàng)新實踐等內容組成的綜合考核體系。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科學的評價,從而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施展才華。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的評價上要強調以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為目標;而“學”的評價上則強調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業(yè)務素質為目標;改變傳統(tǒng)的只注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評價體系,建立了評價主體與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動態(tài)化師生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頁.

第2篇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頻繁,分值漸增。可見文學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yōu)質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 理論 ,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tài),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fā)生聯(lián)系?!保ā段乃嚨拇蟊娀罚┛梢姡喿x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部玻硺渎暎?、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這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 學習 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fā)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比绻麅H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 內容 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fā)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 方法 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 中國 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yǎng)》(朱光潛)、《散文的 藝術 魅力》(佘樹森)、《現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jié)、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 發(fā)展 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安偾髸月暎^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guī)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應用 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所構成的框架完善與否將決定文學鑒賞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記》,小孩讀出的是八十一難的驚險、孫悟空的神通等,而專家讀出的是情節(jié)模式的變幻莫測、人物塑造時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說:“頭腦最簡單的人可以看到情節(jié),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與性格沖突,文學知識較為豐富的人可以看到詞語的表達方式,對 音樂 敏感的人可以看到節(jié)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聽眾則可以發(fā)現某種逐漸揭示出來的 內容 意義”(《文學 理論 》)。文學閱讀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的內存圖式與文本(作品)圖式進行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圖式來同化新刺激時,便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以求適應)。姚斯認為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新文學作品之間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每次對新作品的接受,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經驗再產生新的接受意識,這就造成“視野的變化”。皮亞杰倡導的發(fā)生認識論也認為,就一般而言,個體每遇到新刺激時,總是試圖以原來圖式去同化,若獲得成功,便產生愉悅,而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圖式無法同化刺激,個體便會作出順化即調節(jié)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認識上的新的平衡。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認識只有在同化與順化、暫時平衡與新的平衡交替過程中逐步深化。相應地,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不斷調整、重組,日臻完善,鑒賞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樣的文本圖式才能使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產生變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熟知的先在審美經驗與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 藝術 性?!狈催^來說,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越有利于內在圖式的重組與完善,越能提高鑒賞水平。而“通俗或娛樂藝術作品的特點是,這種接受美學不需要視野的任何變化,根據流行趣味標準,實現人們的期待”??梢?,閱讀言情、武俠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是難以提高鑒賞水平的,必須經常、反復閱讀經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所以,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們平時進行文學教學,不能僅把課本當書本,要讓學生將課本與《語文讀本》結合起來 學習 ,更要自讀新大綱中規(guī)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課外閱讀推薦書目”,甚至更多的經典作品。

總之,只有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積累語文、生活知識和文學、審美知識,大量反復地閱讀經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認知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培養(yǎng)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豹去勺加亙

@②原字扌加守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生 人文精神 外國文學教學

在當今時代,社會浮華,人心躁動,功利主義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重視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傳授和培養(yǎng)已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沒有或缺乏人文精神,即使這個人再有知識和能力,我們也很難指望其造福社會,可見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家庭、社會的責任,對教師而言更是責無旁貸。外國文學課程集中了人類心靈的精華,[1]故在教學中履行這一責任也就理所當然。如何理解所謂的人文精神,怎樣傳授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便是我關注的焦點。

一、西方人文精神探索

與東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是,西方文化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深沉的人本精神。文學從屬于文化并受其直接影響,因此,西方文學自然有其深層的人性意蘊和人文內涵。[2]追溯歷史,人文精神孕育于古希臘。古希臘人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對人的力量給予肯定和贊美,重視生命對于個體的價值。中世紀為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在那個一切以神為本的時代,人只是神的奴仆。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包含了以人為中心,贊美人、尊重人、重視人的含義,并且極力強調人的力量。17世紀崇尚理性,這種理性依然是以人為本,仍然是和神性作斗爭。到了18世紀,資產階級思想家們重視啟迪教化民眾,宣揚理性和自由是上帝賦予人的,并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號。19世紀,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和封建落后國家充斥著罪惡、暴力,因此張揚個性、贊美人性受到社會斗爭的制約,人文主義思想增強了社會批判色彩。20世紀開始注重人的心靈關懷。人文主義傳統(tǒng)在現實生活中并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其表現退回到人的內心世界。雖然在西方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內涵存在不同理解,但它帶給我們的意義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二、如何傳授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對于這一問題,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讓他們在頭腦中樹立人本思想。這種人本思想表現之一便是以人為本。其主旨是尊重人性,以人為中心,贊美人、肯定人、關心人。在教學上體現為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優(yōu)勢和專長。從古希臘到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中充滿了這種精神。

在《荷馬史詩》中,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希臘聯(lián)軍花了十年時間仍未攻破特洛伊城。而奧德修斯獻上“木馬計”,就使整座城化為一片火海。他在歸鄉(xiāng)的十年旅途中遇到無數艱險,但他依靠自己的機智和勇敢屢屢化險為夷,最終順利回到了故國。奧德修斯的經歷證明了人具有無限的聰明才智,肯定了人類有能力征服大自然。這種氣魄很能感染每一位讀者,對當代大學生樹立個人自信,發(fā)揮個人才華大有啟示意義。

在笛福筆下,魯濱孫的故事同樣是一首人的頌歌。他一生四次出海冒險,途中遭遇無數艱難險阻。特別是他在荒島上度過了整整二十七年的光景,期間的孤獨自不必說,他卻能夠以個人的力量,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后來的物資富足,并開發(fā)了整座荒島,還把更多的人移居到島上來了。這種充分發(fā)揮個人力量改善生存環(huán)境,開辟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偉績,也能帶給學生們以精神上的鼓舞。

人本思想表現之二則是追求自由平等。張揚個性,破除束縛人的種種枷鎖,必然帶來對自由平等的追尋。外國文學中處處洋溢著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

夏綠蒂?勃朗特塑造的簡?愛,一無美貌,二無背景,家教的工作又極其低下。但簡?愛是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獨立個性的女子。她與富有優(yōu)越感的羅切斯特相處不卑不亢,為維護人格尊嚴和獨立不惜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甘愿去流浪。簡?愛的出走,既是對關心人、尊重人的個性的大聲疾呼,又是對婚禮未成功后羅切斯特不顧她人格尊嚴的嚴正抗議。她終究獲得圓滿結局。簡?愛的故事無疑是教導學生對待愛情、個性、尊嚴的絕好教科書。

拜倫詩中的唐?璜譜寫了一曲“自由之歌”。少年時代的他就被販賣到奴隸市場上,像牲畜一樣被人挑來查去,此時,他深刻體會到自由的寶貴。當獲得自由后,他馬上加入俄國攻打伊茲密爾城的戰(zhàn)斗,為自由而戰(zhàn)。按照作者的計劃,還要讓唐?璜參加巴黎的街壘戰(zhàn),并最終壯烈犧牲。拜倫塑造的唐?璜不僅捍衛(wèi)個人的自由,而且為民眾的自由而戰(zhàn),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從中,學生能感悟到當今自由生活的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這份美好。

(二)不斷加強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F在的大學生普遍天真而又世故。他們以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休止地表達著對金錢、榮譽、地位及享樂的追求。這其中有經濟的因素,有就業(yè)壓力的驅使,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熏染。在這些背景影響下,就更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要培養(yǎng)他們對苦難的承受力,對他人的憐憫心,對社會的責任心。總之,要引導他們在任何環(huán)境里自我完善。[3]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終身實踐著自己提出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這很能打動人。他年輕的時候就為農民的孩子開辦學校,在自己的莊園里進行改革以減輕農民負擔。在《復活》中,他通過聶赫留朵夫的懺悔說明一個人應選擇與廣大人民站在一起。作家本人是這么做的,他從精神上與自己的貴族家庭格格不入,在晚年穿著樹皮鞋、粗布衣到田里幫農民耕種。為了實踐自己的學說,他最終選擇離家出走。作家的進步思想和他的身體力行,都會使我們的心靈備受震撼。任何時代、制度、國家都有丑惡,關鍵是怎樣面對。丑惡的環(huán)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丑惡現實的認同。

道德教育只講空洞的理論沒有說服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給學生講大道理不可取,而從作品中獲益來打動人的心才是根本。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塑造的冉阿讓,便以其道德感動世人。19年的監(jiān)獄生涯改變不了他這個苦役犯,只能讓他倍感世界的不公與冷酷。是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以后,無論遇到再大的危險,再大的不公,他都堅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在他生命的終點,他凝望著燭臺上的光。這銀燭臺原本是他從米里哀主教那里偷的,被警察捉住時,米里哀主教當做禮物送給了他。此后他一直帶在身邊。銀燭臺照亮了他原本卑微的生命,使他堅定、勇敢,以博大的心幫助他人。冉阿讓這個形象長久地打動著我們,啟迪著我們。他的故事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承擔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三)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歷來人們都是以歷史唯物主義或者文藝思想來指導外國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對這一原理的理解上過于簡單化、機械化,往往忽視了對文學的美學意蘊的闡釋,就不能把握作品獨特的審美意義和整體價值。[4]認為,文學的最高宗旨是實現人的精神與審美觀的自由發(fā)展和解放。在外國文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完美人性的發(fā)展。

審美教育的內容豐富,且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需要以不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和體驗。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感受美,即他們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得到審美訓練,發(fā)掘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美、人格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讓學生在悲劇的欣賞中陶冶情操。悲劇能使人從中體驗到激情,感到生命力?!凹で楣倘挥袝r使人痛苦,但沒有激情的生活卻更使人痛苦”。[5]悲劇的理性意蘊及其領悟,對人生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喚醒人自覺的人生意識,認識到人生旅途中存在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正確地對待挫折,培養(yǎng)不懈斗爭的勇氣。其次,我們可以在作業(yè)中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課外讀書筆記和小論文,一直是我們在學生閱讀名著基礎上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檢查的辦法。我規(guī)定了閱讀篇數,一般要求學生一學期必須精讀六到八本名著,效果較好,大多數學生都能仔細閱讀,認真做筆記。課外讀書筆記是學生閱讀時心靈火花的反映。同時,經過作業(yè)批改、講評、傳閱,學生能把外國文學知識與其他各科知識及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認識、鑒賞、綜合等能力,因此,這也成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反映。最后,我們可以在課堂討論中訓練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我們可在學生閱讀原著的基礎上,或向學生播放名著改編的電影后,適當組織課堂討論。在討論前,介紹有代表性的各家觀點,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fā)思維。在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巧妙地穿插,拋磚引玉,尋找對立觀點,以形成爭論,并及時把握討論的導向。討論后,教師應盡量全面地、正確地作出總結,對于未解決的問題,可引導學生再深入鉆研。課堂討論不僅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訓練和考查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三、結語

外國文學課是大學生認識、了解國外的一把鑰匙。其文學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在講解、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并結合具體環(huán)境,使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培養(yǎng)學生以人為本、自由、平等、愛的精神,內強道德素養(yǎng),鑄造高尚人格,提升審美能力,傳承美育使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人類進步、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5-247.

[2]虞雅芬.論新課程下的外國文學教學[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2):23-24.

[3]文輔相.大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3):37.

第4篇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實用性特點。

0引言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1.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體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苯處熗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揭示學科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lián)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fā)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講授〈希臘神話》一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上課前兩分鐘,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幅希臘的風景圖片,有愛琴海、帕特農神廟遺址、奧林匹克廣場等,學生們的眼球立刻就被波瀾壯闊的大海和莊嚴、輝煌的古代希臘神廟及宏偉的奧林匹克廣場吸引了,許多學生忍不住向我詢問起它們的情況來。借助多媒體課件,遙遠而陌生的希臘一下子來到學生們的眼前,一堂課就這樣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開始了。在課堂上學生主動展開討論,紛紛發(fā)言,氣氛活躍。這樣,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2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特點,幫助突破教學重點

《希臘神話》這一節(jié),在大專教材中只有一節(jié)課,學生才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對希臘文學還相當陌生,而神話的內容又相當豐富,如果只按照教材來講,很容易變成“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在頭腦中很難留下深刻印象,這將對后面的教學造成障礙。因此,必須在這里使學生明確希臘神話的主要內容和它在歐洲文學發(fā)展中的源頭地位。為此,我在課堂上主要利用講授法和多媒體教學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將希臘神話的內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層鏈接來展示神的譜系,學生以聽講為主,做筆記為輔,結果將神話中各個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變得一目了然,學生對復雜的內容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關于希臘神話在歐洲文學史中的地位,也贏得了展開講解的時間。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國神話研究的一些資料,引出了關于中西方神話的討論。這樣的課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著書本講授,即使援引了許多補充材料,學生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關系還是弄不清楚。而幾次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這節(jié)課,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極大地擴大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其思維想象空間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時代的記錄。每個民族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無不鮮明生動地反映在其

文學作品之中,所以解讀外國文學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上的平面信息變得豐富立體起來,使教學內容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更容易通過視、聽等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學生左腦、右腦,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聯(lián)想和想象,提高學生感知、理解、記憶信息的強度和效率。它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物、過程、方法、細節(jié)等活躍起來。例如在《外國文學史》課堂上節(jié)選一些名篇名段、電影畫面、歷史記錄、作者肖像、有關時代的建筑、藝術圖片及不同的評論觀點等信息,師生共評共享,建立一種民主參與的學術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學生的被動接受,思想僵化。同時又能簡約地、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通過多次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對多媒體的使用,我認為,多媒體教學更適合在高等教育教學中運用,它可以為培養(yǎng)高質量、高層次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設快捷有效的教學情景?,F在我們的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表現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就是經費不足。比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傾斜,高校的教育資金緊張問題要比基礎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課堂上更有條件推廣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節(jié)約教學的時間。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關鍵是要運用得恰當。所謂“輔助”,是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不能取代教師的教授,教學活動不能全是多媒體展示,比如一些教師常常將重點作品的講評變成電影欣賞,或者大量的圖片會萃,這種做法我覺得不妥,教師有“偷懶”的嫌疑。要想應用恰當,關鍵是教學設計要科學。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點和難點,再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來突破重點、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第5篇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免費師范生;《英美文學》課程;培養(yǎng)目標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076-02

英美文學是專業(yè)主干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技能。通過對2013級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和動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等方面進行調查,采用文獻資料法、抽樣問卷法、數理統(tǒng)計法、觀察法、邏輯分析法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初步反映了學習中的現狀和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

一、學習動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

英美文學課重在介紹和講授英美文學發(fā)展階段、流派、思潮、運動、主要作家及作品,進行作品分析和欣賞,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人文思想,欣賞、學習、模仿優(yōu)美的語言,陶冶情操,激感、想象和聯(lián)想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理解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意識。英語專業(yè)免費師范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儲備和鑒賞能力。知識儲備方面,“中國文學”占88%,而“外國文學”僅占12%。對外國文學的了解程度相對來說非常低。

趙文書指出,目前眾多學者呼吁英語專業(yè)應該回歸人文,新的業(yè)務培養(yǎng)要求體現了人文取向。在這種培養(yǎng)多層次多元人才的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的培養(yǎng)定位顯得相對明確,目標就是培養(yǎng)基礎英語教育專門人才,滿足英語教育的教學、人文和社會需求。調查表明,免費師范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感興趣”的人數占91%,“不太感興趣”的占9%。學習動機調查表明,認為該課程可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的學生人數占40%,“出于興趣”而學習的占42%。這表明英語專業(yè)免費師范生對于學習目標有一定的理性認識,同時也達到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中學英語授課教師的要求。

程愛民指出,英美文學課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而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或是英語水平。調查顯示,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的動力來自不同方面:22%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上課精彩,故努力學習;33%的學生認為是課程內容豐富精彩而促使他們有了學習動力;26%的學生認為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所驅動;19%的學生認為學習的動力就是為了通過考試。顯然,81%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教師授課、課程內容和人文素養(yǎng),這說明英美文學課程已經在人文素養(yǎng)、思辯能力培養(yǎng)、擴充視野等方面顯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二、文學閱讀:多樣化和實用性相結合

教師通常會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鑒賞等方式學習本課程,這種方式需要大量深層次的閱讀,而閱讀和學習方式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自我評價統(tǒng)計顯示,67%的學生認為自身文學閱讀能力比較差,這主要是文化背景、詞匯量、審美經驗、閱讀技巧等欠缺或匱乏。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通過提前布置問題、指定相應參考書、課堂講授與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生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課前預習、合作學習、擴充詞匯量、學會聽課等方面進行知識架構的擴充和問題的思考,改變接受模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介入,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

文學名著閱讀數量調查顯示,17%的學生閱讀了“1~4本”,33%的學生閱讀了“5~8本”,22%的學生閱讀了“9~12本”,28%的學生閱讀了“13本以上”。只有50%以上的學生閱讀了5本以上的文學名著,數量偏低。在文學作品樣式的選擇中,64%的學生喜歡閱讀短篇小說,21%的學生喜歡閱讀長篇小說,詩歌和戲劇閱讀比例分別是10%和5%。學生文學作品閱讀呈現快餐化趨勢,短小精悍的作品比較受歡迎,而詩歌和戲劇對學生來說相對艱澀難懂。

當代學生最喜愛的文學類別中,閱讀經典文學名著的學生占40%,觀看當前流行影視作品的學生占36%,24%的學生喜歡閱讀通俗文學。在經典文學原著和根據文學原著改編的電影之間選擇,選擇閱讀文學原著的學生占33%,而52%的學生更趨向于觀看電影。因為電影為學生學習文學提供更為方便、直接的輸入。對于戲說、改編和大話經典的文學現象,10%的學生認為這是對經典文學的褻瀆,57%的學生認為僅供消遣娛樂,無文學價值,31%的學生認為戲說類影視作品比經典名著本身更有趣味性。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文學經典的審美定位、文化價值觀、自我素養(yǎng)提高的互動關系方面有著明確、理性的價值判斷和取向。

關于參考書的閱讀需求方面(此題可多選),36%的學生認為需要閱讀提升賞析能力的參考書,29%的學生認為需要閱讀增強閱讀能力的書籍,48%的認為需要閱讀關于作家生平軼事的書,55%認為要讀關于英美文學作品背景知識的書。可以看出學生需求排序為:背景知識、作家生平、賞析手法和閱讀能力的增強。背景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時代背景、文化思潮和運動、風俗習慣,順利構建文本學習中知識獲取的連貫性和因果性。

整體來看,免費師范生外國文學知識貯備相對欠缺,在數字文化和視覺文化的當代,他們的閱讀方式多樣化,閱讀了一定的量。但閱讀能力弱。傾向于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審美有理性把握,需要背景知識的輸入。

三、課外學習和課堂教學:示范性和研究性

優(yōu)質課程的建設需要根據培養(yǎng)目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調查顯示,68%的學生對課時安排感到滿意。在課程設置難度方面,“可以接受”的學生占74%,認為“很難”的學生占21%,認為“容易”的學生占5%。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這種設置方式在他們學習、理解、接受的范圍之內。

文學課程的學習不能僅局限于課堂的習得,還需要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調查表明,學生平均每周用于英美文學課在“5小時以上”的為7%,“2~4小時”的為76%,“1小時以下”的為17%。顯然大部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時間非常有限。課外和同學交談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體會比例顯示,“經常交談”占12%,“復習時交談”占46%,“特殊情況下交談”占33%,“基本不交談”占9%。74%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網上提供的文學資源,訪問文學網站主要是為了考試和撰寫論文,分別占59%和62%。這些數據說明,課外學習時間付出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的課外學習和交流有可能是為了預習、完成作業(yè)、討論、復習考試,目的性非常明確。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率和課堂氣氛的活躍對學習文學也有一定影響。調查顯示,文學課程小組討論的參與度“很積極”的學生比例為9%,“比較積極”為57%,“不太積極”31%,“不積極”為3%??梢钥闯觯蟛糠謱W生能夠參與小組討論,積極進行觀點的交流和溝通,提高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調查顯示,94%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的活躍非常重要,這取決于教師課堂的組織藝術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提高課堂氣氛的活躍性。59%的學生認為“有一些經典故事片斷,使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件制作中,必要的音頻和視頻相結合,注重圖文并茂,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王軍和石瑞指出,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和理念,為培養(yǎng)21世紀人才提高自身內涵,通過信息技術輔助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文學課的內涵。教學方法調查顯示,43%的學生喜歡“講授式”教學,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認為這樣較易掌握文學史知識及其發(fā)展脈絡,可以節(jié)省閱讀時間,利于突破重點。28%的學生支持“研究式”教學,即教師出示議題,學生準備材料,進行課堂討論。認為這種方法便于活躍思維,提高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22%的學生支持“摘桃式”教學,即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進行點撥和答疑。學生自學教材,教師在關鍵的知識點、學術爭議處適當點撥即可,或只答疑即可。只有7%的學生支持“講座式”教學,即由老師就某一專題進行講座。

綜合來看,49%的學生希望教師能給學生機會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學術能力的提升訓練。除了傳授具體的英美文學知識和概念,還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鑒賞能力、藝術感受和審美情趣,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認可,目的性非常突出。這同時說明,學生初步具備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對提高科研能力非常有幫助。為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奠定了基礎。顯然,教師需要關注免費師范生在知識、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訓練和提升,還要結合免費師范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職業(yè)定位,更多關注課程授課的示范性、方法的實用性以及和中學教學的關聯(lián)性。

四、結語

英語專業(yè)免費師范生將成為中堅力量,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對基礎英語教育非常關鍵。雖然英美文學課面臨著邊緣化情境,但是,它是一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思辯能力的專業(yè)必修課。教師要在新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和多元評價模式,增強教學的示范性和研究性。

參考文獻:

[1]趙文書.從學科內涵看英美文學教學與研究[J].外語研究,2014,(4):51.

[2]程愛民,徐勁,柯可,唐曉忠.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17.

第6篇

本文分析了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改革構想、實施方法和改革目標,主張應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y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yè),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yè)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陜西中醫(y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y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yè)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自2014年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開始以來,本課題擬繼續(xù)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每位學生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貫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谡n程自身的性質、特點與規(guī)律等,本課程組不斷探索與實踐,提出并實施的教改措施、擬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文學課程綜合改革》

本課題從陜醫(yī)大現代文學教學發(fā)展足跡和現狀出發(fā),對現代文學第一課堂在教學機制、師資狀況、學生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進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試圖尋求促進現代文學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構建現代文學教學第二課堂內容體系,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貫通。

2、《現代文學課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的建構》

鑒于本課程的特點,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梢跃蛯W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論文方式考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將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比例調整為4:6,即平時成績占40%,除常規(guī)的出勤、提問、討論外,重點是將學生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課堂練筆等計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占60%。現代文學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將成績測試與水平測試、能力測試有效結合,旨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chuàng)新精神。

3、《現代文學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是解決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學中的內容、方法、比例等應用問題。逐步實現現代文學課程的網絡化教學。

4、《現代文學課程第一課堂教學研究》

主要是解決現代文學課程與美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融合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實施

1、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精講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系統(tǒng)講授知識點,著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實踐是指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設置問題,以分組討論、學生講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自主研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學科動態(tài),對學科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觀點,撰寫相關論文。

2、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原著導讀法:文學課程的學習最基本的要求即是盡可能廣泛地閱讀原著,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作品閱讀不是純粹的娛樂,應該帶著問題閱讀,運用知識儲備,分析作家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主題和藝術性等相關問題。

(2)啟發(fā)式教學法:授課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進師生的了解。

(3)多媒體與影像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方式最大優(yōu)點是直觀形象,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課題根據實踐教學大綱,適度安排多媒體和影響教學,輔助以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力求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將學生平時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如課堂討論、試講、平時作業(yè)等進行綜合評定,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同時,結合陜醫(yī)大學生特點和現有條件,嘗試著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將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設置問題、課堂討論、學生試講等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自覺能動性,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中國現代文學是陜醫(yī)大人文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內容龐雜,作家作品眾多。在有限的課時內,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明顯力不從心。如何根據教學大綱,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化繁為簡,精講多練,重視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學科動態(tài)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和鑒賞能力。

四、已有基礎與改革目標

1、已有基礎

(1)《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陜醫(yī)大2014年精品資源共享建設項目之一,已開展多次實踐教學,包括學生講課、小組討論、作業(yè)講評等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對所學知識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2)《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案2012年分別榮獲院級、校級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榮獲陜西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多媒體課件比賽中二等獎;在全國多媒體課件比賽中榮獲高校文科組三等獎。

(3)學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yè)建設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改革工作。鼓勵專業(yè)課教師進行教學法研究,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建立了教學改革優(yōu)秀論文獎勵機制;開展教案展評活動;舉行多媒體課件大賽等,調動教師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標

第7篇

關鍵詞:外國詩歌;翻譯;出版;問題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5-0116-04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加強了與外國的聯(lián)系和溝通。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fā)展使得中國對外的包容性增大,中國的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并被世人所認可,而國外的文化也悄悄地走進中國。詩歌是詩者用于表達內心感受的文體,是世界上最基本、最古老的一種文體形式,它需要作者擁有嫻熟的藝術技巧、深度的社會閱歷和豐富的內心感受才能將詩歌的意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它對言語、音節(jié)、韻律、感情、意象都有著特殊的要求。外國詩歌由于語言、文化背景、音節(jié)、韻律上都與我國詩歌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對其翻譯存在著一定的困難。[1]經濟的發(fā)展迎來了我國詩歌翻譯、出版、創(chuàng)作的最佳時期,如何克服外國詩歌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直接影響我國詩歌翻譯以及出版工作的開展,因此本文將對外國詩歌翻譯及出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并值此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以應對當前外國詩歌在我國出版和翻譯中遇到的問題。

一、外國詩歌的特點及與

中國詩歌的區(qū)別詩歌是民族文化結晶及智慧的最高體現,同時也反映某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是時代與歷史進步的見證。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影響,外國詩歌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把握外國詩歌的審美特征是進行外國詩歌鑒賞的前提,而對各個不同時期的外國詩人詩作的了解也是進行外國詩歌鑒賞的必備條件。猶如中國詩歌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一樣,外國詩歌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進行外國詩歌的鑒賞,我們首先應該以歷史的、美學的眼光考察外國詩歌,把握外國詩歌的審美特點。由于世界各民族在語言文字、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差異,所孕育產生的文學也有很大的差別。

中西方詩歌無論在文化、美學、藝術、文論、內容、結構上都是迥然不同的。西方詩歌中強調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物內在心理的描寫,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都是比較直率的,直接將內心的感受抒發(fā)出來,毫無造作,語言描述結束時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就結束,值得回味的空間較小。這與西方人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以及心理特征有關。外國詩歌在主題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神之間的關系,如大型詩歌《荷馬史詩》。外國詩歌時代感意識較強,以藝術的方式對個性主張、時代精神以及詩人的愿望、情緒進行高度的概括。外國詩歌的表達方式較中國詩歌單一,直接是以修辭方法及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藝術想象大膽而夸張。而我國詩歌在表達上則采用較含蓄的表達方式,常常是借物抒情,這與我國的文化及風土人情有關,我國儒家文化中就教導我們在語言中應盡量含蓄,避免話語太直接而傷害別人。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外國詩歌在我國翻譯過程中存在著文化地域、語言習慣、語言風格等的差異。[2]

二、外國詩歌在我國出版過程中

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一)外國詩歌在我國的出版歷程

縱觀我國的外國詩歌出版的過程,可以粗略地將其出版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探索階段:在1914年中華書局涉外國文學譯注出版社成立,中華書局首次試水外國詩歌的翻譯和發(fā)行。這年中華書局刊載了大量的外國翻譯詩歌,例如刊載在《中華教育界》上的教育小說《紀念之紐扣》,刊載在《中華學生界》上的歷史小說《三百人》等等。這一時期稱為外國詩歌出版翻譯的探索階段。

第二,發(fā)展階段:自1919年以后,中華書局在外國文學翻譯出版事業(yè)上趨于繁榮,這一時期翻譯的作品相對冷落市民文學,重視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家的作品,共翻譯了新書15多種。到了1934、1935年外國文獻的翻譯達到全盛時期,出版業(yè)內稱這兩年為“翻譯年”。

第三,衰退階段:隨著1937年“”,全面爆發(fā),這一時期政府西遷,上海淪陷,中華書局的主營業(yè)務基本全部轉到了重慶分局,這一階段,外國詩歌的譯著出版數量急劇下降,中華書局基本集中于教學圖書的發(fā)行,外國詩歌的譯著出版工作整體趨于低迷,新版書驟減,只有大概45種。

(二)外國詩歌在我國出版中遇到的問題

1外國詩歌出版存在缺席的現象

盡管詩歌是民族的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但是外國詩歌在我國的出版工作一直被邊緣化,外國詩歌在我國的出版處在零散、分系統(tǒng)的狀態(tài)。相對于其他的文學作品,外國詩歌由于其內容及意境艱澀難以理解,加上我國現在真正懂詩、愛詩的文學愛好者甚少,因此,外國詩歌在我國變得很難暢銷,出版社對外國詩歌的出版量也隨之大量減少,導致我國文學市場上外國詩歌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

2出版社對國外詩人介紹甚少,導致觀眾對詩人及其作品缺乏認識

中國的出版社對國外詩歌的介紹比較滯后,語種與詩歌的翻譯不能做到同步,在國外比較熱銷的詩歌,來到中國后反而不被認識和了解,中國很多出版社忽略了對外國詩歌的介紹,導致中國的詩迷對詩歌缺乏認識而錯過了閱讀,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當代詩人的視野。同時,我國一些研究者及詩人出于對外國詩歌的愛好及興趣,翻譯出來的作品無法找到出版社出版,只能壓在手里,嚴重影響了外國詩歌在我國本地的傳播。對于一些著名的詩人的作品,盡管詩歌愛好者能熟悉他們的作品,但是在市場上卻很難找到相應的文學書籍。[3]

3存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地位的問題

中西審美習性及傾向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些與各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圍以及民族思維有關。任何一種其他民族的東西在進入一個陌生的民族內部時,不可能完全不發(fā)生變異,這種變異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也是自身發(fā)展吸收的結果。而這種變異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消滅其他文化,特別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兩者的結合,最后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古代前一種現象經常發(fā)生,而到了近現代,由于每個民族的文化沉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種情況司空見慣,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趨勢客觀上也要求異文化之間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化融合是不以消滅一方文化為代價的,畢竟每個民族的發(fā)展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消滅文化的現象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文化一體化的論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約性決定了文化的個性。偏激一點,我們不妨提出這樣的一個論點:文化一體化等于沒文化,消滅文化。我們實在很難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擁有一種文化那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景,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fā)展甚至滅亡都有客觀規(guī)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觀手段強行消滅一種文化必然會受到懲罰。在中外歷史上這種教訓不是不深刻。因此我們并不能提出單純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滅一種文化為目的,否則后悔的必然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民族。

很多中國人自稱是為了保護中國的本土文化,只是學習研究中國的文化,對于外國文化有所排斥,所以本土文化總是占據主導地位,而外來文化入駐中國的現象卻很少見。

(三)外國詩歌出版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讓外國詩歌在我國本地上能被廣大的詩歌愛好者熟悉和了解,出版商需準確把握讀者的地位,了解讀者的所需,在對外國詩歌選編時,應該考慮讀者對詩歌的喜歡程度,而不是盲目地、隨意地對詩歌進行選編,最后出版出來的東西就會變成大雜燴的形式,缺乏可讀性,造成詩歌愛好者難以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外國詩歌,使得我國詩歌愛好者對外國詩歌的認識受限。加強出版界對詩歌讀物出版工作的重視,主要是加強對外國詩歌出版宣傳的力度,把詩歌出版作為出版的義務。媒體方面應該加強對詩歌文化的宣傳,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商業(yè)炒作。加強國人對詩歌的認識,讓國人了解詩歌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加深國人對詩歌的熱愛程度。[4]

三、外國詩歌出版翻譯的難點及對策

(一)外國詩歌翻譯的難點

1對詩歌描述主體的認識不夠

在中國詩歌中,“我”通常是指作者本人,但是在外國詩歌中“我”所描述的主體不一定是作者本人了,在外國詩歌中抒情的主體常常出現缺席的現象,因此確定外國詩歌抒情的主體是對外國詩歌翻譯的第一步。外國詩歌中的主體形式多樣,既可能是景色、生活,也可能是人物、事件,確定詩歌中的“我”對于發(fā)掘作者的內心是很重要的,確定了詩歌的主體,也就是了解了詩歌的內涵。詩中表達的思想也是圍繞著主體進行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因此國內翻譯者對外國詩歌主題的把握存在一定難度,主體表現形式多樣化也使得翻譯工作變得艱辛。

2作者的情感難以把握

中國詩歌的特點就是通過形象來說話的,即詩中用意境來表達作者的想法和體會。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是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體現在詩歌中的,詩歌的意象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觀念及意識,這些無形的情感意象在詩歌中將會被化為有形的物體或畫面。與中國詩歌不同,外國的詩歌在表達上不一定是以抒情的方式對自身的感受、體會進行表達的,外國詩歌在情態(tài)形象上反映的是詩人內心的體驗、生活的經歷。但人的感情和生活體驗是復雜和多樣化的,因此,在翻譯外國詩歌過程中能否正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將直接影響到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但是人的情感是復雜的,很多時候就連當事人都很難將自身的體驗完全準確地表達出來,何況是局外人,因此翻譯者對作者的情感難以準確地把握。[5]

3對詩中象征手法容易混淆

外國詩歌擅長對象征手法的使用,象征是指借甲事物來暗喻乙事物。象征在外國詩歌里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手法,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由于象征在一定程度上與比喻相似,如果翻譯者對詩歌的意象把握不準確就很容易出現混淆,將象征的手法翻譯成比喻的修辭方式,這樣就與作者的立意相違背了,因此對象征意象的把握是否準確,將影響外國詩歌的整體表達。

4詩歌語言風格的把握難度較大

外國詩歌的詞語大都包含一些特殊的含義,這與各國的文化歷史有關,在中文里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將其進行還原,因此在內容和形式上看其翻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對其把握不夠準確,翻譯出來的作品就會與作者作品原意大相徑庭,因此,這給翻譯者對外國詩歌的翻譯帶來很大的困難。

5兩種詩歌的表現形式、語言聲調不同

不管是中國的律詩還是中國的詞,都非常講究形式美。表現中國詩詞的主要形式有兩種:外在形式,即篇章;內在形式。中國詩詞的篇章分為七律詩、五律詩、詞牌等;內在形式主要要求對仗、押韻、平仄等。中國詩詞正是通過這種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結合,才使得中國的詩歌讀起來有一種特殊的美感。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詩歌的形式傳遞著一種信息,而這種信息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表達。雖然外國詩歌也有押韻格律之美,但英語講究的是語調語言,想用漢語的聲調語言表達出來是存在很大困難的,有時候就會造成雖然用漢語翻譯出來了外語詩歌原文的意思,但在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上我們的譯文則表達不出來。因此,由于中外詩歌在形式和聲調存在較大的差異,就使得外國詩歌在翻譯成中文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二)外國詩歌翻譯的對策

1了解原作者的背景,有助于對詩歌中主體的把握

外國詩歌通常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體驗,因此了解作者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及生活經歷,可有助于對詩中主體的把握。外國詩歌體現的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各方面及人身處復雜多變社會中的內心感受,因此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及相關的背景,對于了解作者詩歌的立意都是很有幫助的,了解作者詩歌的立意后就能揣摩詩歌中所描述的主體了。

2通過意象來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外國詩歌翻譯中,把握意象對于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尤為重要的。意象就是詩人將自己的感情生活化作具體的事物進行表達,是一種具有主觀色彩、與生活原態(tài)明顯不同的藝術形象。外國詩歌中,作者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事物上。因此,翻譯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知識、心靈體會、意象聯(lián)想來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把握,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對詩中的意象進行把握。

3對修辭方法理解透徹,可以避免對詩歌修辭方法理解錯誤

外國詩歌通常是以修辭手法及表現手法來對生活進行反映,風格多元化,題材豐富多彩,因此對修辭手法熟悉,有助于避免對修辭方法理解錯誤。象征寫作手法與比喻修辭方法有相似之處,很容易將這兩者混淆。要想對象征手法理解準確,首先是需要將象征和比喻區(qū)分開來。與象征不同,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象征是統(tǒng)籌整篇詩歌的,比喻只是在某段語句、語段中起作用的。對詩歌象征的把握除了區(qū)分與比喻的區(qū)別外,還可以從形象下手,一些典型的形象本身就富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會在這細節(jié)上著重筆墨進行描繪,因此可以通過作者對細節(jié)的描寫來把握詩歌中象征的意象。[6]

4舉一反三是理解詩歌詞匯最好的方法

詩歌的翻譯是靈活變通的一個過程,沒有絕對的規(guī)律可循的,尤其是對于一些特殊的詞匯上,更是沒有規(guī)章可循。盡管這樣,各國詩歌在語言上還是有其共通的地方的,只要把握好這些特點,翻譯就會變得輕松。詩歌語言方式是格律性的語言,具有聲調頓挫有致、節(jié)奏感強、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等特點,因此,外國詩歌翻譯追求的境界就是與原文的思想情感及言語風格吻合。在翻譯形式上,外國詩歌翻譯應遵循文字顯淺、形象鮮明、言辭生動、具有形象性及抒情性等特點。

5從結構學角度分析、翻譯詩歌

眾所周知,任何詩歌都是一個具有多層次的系統(tǒng)結構的整體。羅特曼結構認為,詩歌是建立在語言、句法、節(jié)奏、語音、語調這五個層次上的,這五個層次相互影響、互相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詩歌。這樣我們在翻譯外國詩歌的時,可以采用重復和平行對照的組織方式構建具有層次性的文本語言結構,透析出每首詩歌的靈魂,同時要注意中英文的語音、語調的補償,從整體上去分析每首詩歌,使得外文詩歌在翻譯成中文時不會丟失其深層次的東西,這樣翻譯過來的詩歌才能為更多的人接受。

結論

詩歌的發(fā)展無論在我國還是國外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它是歷史和文化沉淀的產物,是對歷史時代巨變下人物思想用簡潔、富有意境的語言進行描述的一種文體藝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詩歌慢慢被邊緣化,因此對詩歌出版加強宣傳可以防止詩歌文化缺席的現象發(fā)生。詩歌在翻譯過程中應注重對意境的理解,在言辭上應注意舉一反三。詩歌是文化的象征,應被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

總而言之,外國詩歌要想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找到生存空間,必須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符合我國的審美觀念、文化習慣,摒棄在翻譯過程中文體觀念方向上的譯誤,找到中外詩歌翻譯的契合點,這樣才能讓外國詩歌在翻譯成漢語之后為更多的人接受。

[參考文獻][1]安靜.淺論古詩英譯[J].才智,2010,(1).

[2]金靚.淺論古詩詞英譯中體現譯者主體性的必然性[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1).

[3]樊斌.從《江雪》的英譯談詩歌翻譯的美學原則[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1).

[4]儲常勝.語言與文化——淺析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D].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2006.

第8篇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 文學作品賞析 高職學生 行為習慣

一、研究背景

自人類的誕生起就無法避免種種壓力,尤其是精神壓力。壓力只有能被合理釋放和升華才有利于人的進一步發(fā)展。一直以來,文學作品都以一種心靈良藥出現。藝術家維戈茨基說過,文學作品的合理賞析為人類精神困境和情緒宣泄提供了有效途徑,有利于人們精神平衡的再度恢復。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情感的影響,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凈化。而針對精神的凈化工具已經被發(fā)掘出很多,如詩書禮樂,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作用。更有學者認為,文學是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有些人能夠在文學的賞析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和寧靜感,促使人的生命個體向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有利于維持心理健康,促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早在上古時代,文學作品就成為人們的一種治療工具,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心理治療理論逐步成熟,這就為閱讀提供了更多的傳播途徑。目前研究發(fā)現,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無論是背負高考壓力的高中生,還是承受著就業(yè)壓力的大學生壓力都很大,心理疾病也很多,如抑郁、焦慮等癥狀,輕則影響學習生活,重則危及學生的生命。

二、研究意義與價值

(一)對高職語文教學準確定位

目前,語文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起主導作用。但實際上,語文教學卻不容樂觀,尤其是語文教學受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語文教育中原有的人文精神嚴重缺失,使學生更多地忽略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只是注重教師的傳授過程和知識的吸取,這導致語文教學課堂遠離了審美教育,教學模式愈來愈單一化。筆者通過調查高職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情況,首先直觀地反映出語文教學的某些不良現象。如果語文教師注重向學生推薦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閱讀,那么學生就不會過多地追求現代的言情小說或武打小說。也就是說,本論文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定位高職語文。

(二)高職文學作品鑒賞的有效途徑

語文作品鑒賞性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文學一直以來都與生活相聯(lián)系,其本質是一種審美活動,作為人類的精神追求。某些學校也開設了相關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咨詢室,但很大程度上并未從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根本點出發(fā),如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等途徑。因此如何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為此,筆者在高職學生文學作品賞析的調查中,根據學生閱讀作品的類型、閱讀頻率或最受歡迎的閱讀篇目開展學生閱讀活動的調查,發(fā)現閱讀活動的開展具有極強的正面作用,能夠糾正學生行為的偏差,豐富學生的生活,充實學生的心靈世界,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三)提高學生對文學鑒賞的認知能力

文學作品有利于提升教學的內涵,尤其是在教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學作品的吸引力與表現力充分體現豐富的文化知識,極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學生情操的目的。雖然目前較多理論知識并未成熟,但都明確地肯定了閱讀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有積極的影響作用。由于學生的身心從本質上說還未足夠成熟,有些學生對文學鑒賞的認知能力較弱,有人認為文學作品的鑒賞其作用微小,并不能改善學生的行為習慣。這樣的認知是有偏差的,正是由于學生的理解偏差才會導致學生的行為偏差,導致學生的閱讀量極少或是閱讀的盲目性。

三、高職學生閱讀情況簡析

(一)閱讀作品的F狀

據調查,僅有6.6%的學生能夠在一年中閱讀20本以上的文學作品,而閱讀1-5本的學生比例高達43.4%,也就是說,較多的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起點就已經落后了。在閱讀過文學作品的學生之中,有60.7%的學生選擇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和網絡電子書籍共同閱讀??梢园l(fā)現,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網絡閱讀不僅在社會生活中對人類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學生文學作品賞析的重要部分。對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類型而言,34%的學生喜歡閱讀中國當代的文學作品,僅有13%的學生傾向于外國和古代的文學作品。學生片面了解中國的文學知識,外國文學知識較為薄弱,不利于學生文學知識的平衡發(fā)展。

(二)閱讀與個人性格

文學作品的賞析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個人性格,37%的學生能夠被重親情類型的文學作品深深吸引,其余的愛祖國類型、重事業(yè)類型、重友情類型和重愛情類型都較為均衡地吸引學生的眼球,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其次,文學作品中擁有正能量的人格特質都深受學生欣賞,如25.5%的學生欣賞樂觀豁達的人物形象,22.3%的學生欣賞堅強頑強型的人物形象。可見,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提高其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塑造正確的個人性格,從而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能力。

(三)閱讀與個人生活

通過文學作品的賞析,針對學生較為欣賞或是感動的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學生會向著模仿人物特點和品質的方向發(fā)展。在學生的做人方面,僅有0.7%的學生認為文學作品形象在自己的做人方面沒有任何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傾向于樂觀積極、真誠待人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學生做事方面,僅有2%的學生認為文學作品形象在個人的做事方面沒有任何影響,較多學生傾向于友善合作、認真負責的行為。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僅有1%的學生認為在自己的學習方面沒有任何影響,其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將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總結反思的能力和行為習慣。針對文學作品給學生的影響,41%的學生認為文學作品不僅能夠塑造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能教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給予個人美的熏陶。

四、文學作品對行為習慣影響

(一)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

為了更好地感知文學作品,美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美讀能力呢?首先需從對美的感知出發(f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如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一方面,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給人以美感,通過對美人、美景形象的想象,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擁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讀作品。若是沒有一個具有感悟能力的欣賞者,俞伯牙琴聲再美也只是對牛彈琴??梢?,文學作品傳播美和讀者的審美也是閱讀課文的前提。其次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善于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如在對《春》的文章賞析時,需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春草圖、春風圖等畫面,從而才能進一步感悟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二)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如今很多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是閱讀能力較弱,導致沒有閱讀文學作品的激情和主動性。文學作品語言大多具有表現力,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從而調動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然,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個過程,需要依靠學生自己已有知識和認知結構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消化。另一方面,閱讀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尤其是教師,應注意學生對文學作品認知的內化規(guī)律,指導學生的閱讀。某些不了解的地方借助教師進行指導,通過對自己認知結構的調整建立內化和外化的雙重構建。文學作品的功能從多向影響著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習等多個領域,如識人功能、經驗功能、教育功能,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如《魯濱遜漂流記》中,學生從魯濱遜的生活艱苦程度中能夠一定程度的感知自己的生活,從而培養(yǎng)自己對于困難的信心,由此而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提高,實際上是一種重新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通過結構的構建,以期變引起質變,達到文學作品閱讀質量的突破。該過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達到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對娛樂功能的彰顯

1.減少個人生活壓力

對當前學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進行調查,發(fā)現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如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或是某些家庭因素,促使學生抑郁和焦慮等現象頻頻出現,從而進一步降低生活質量。劉賢臣曾調查發(fā)現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可能抑郁,而有16%的學生已經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慮、可見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堪憂,值得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措施進行有效改善。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提高學生競爭力至關重要,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核心競爭力便是應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一個學生而言,則是全面發(fā)展各種能力,包括學習成績、生活態(tài)度、體育領域等。

2.彰顯品位生活

在文學作品閱讀后,較多的人選擇模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并通過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命運、遭遇來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焦慮、孤立、抑郁、苦惱時,14%的學生選擇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進行情緒的排遣。雖然其比重不多,但可發(fā)現文學作品賞析在不斷地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自古以來,腹有詩書之氣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如今同樣如此。文學作品一直都是一種高貴、品位的象征。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接受與被接受形成一個雙向流動過程,在閱讀初期,讀者對書籍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被接受的過程,而被接受的時間越長,讀者的興趣和感悟能力也會隨之增加,深思也會更成熟。且讀者在被接受過程中,會發(fā)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將文本與自身的視野有機融合,從而x予文學作品的新意。

五、小結

本論文首先分析了文學作品閱讀的所處背景,可發(fā)現目前較多學生和老師并不注重文學作品的鑒賞,不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理論基礎作進一步探索。其次簡要論述了文學作品研究的意義,并通過問卷調查對結果進行整合。從閱讀趨勢、閱讀與生活、閱讀與性格三個方面分析調查結果,進而探討文學作品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其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能力,還可提高個人的閱讀能力,其娛樂功能也能充分彰顯。筆者在此提倡各位學生和教師應逐步培養(yǎng)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從而使自我鑒賞能力得到升華,有利于個人性格的塑造和對生活的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

[1]李谷靜. 文學作品審美賞析對大學生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干預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2]周雪峰. 透析英美文學作品賞析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09):163-164.

[3]李莉. 淺議文學作品賞析教學中的素質培養(yǎng)[J]. 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2):35-37.

[4]盧七主曼. 中學生文學作品賞析漫議[J]. 教育革新,2010(08):50-51.

[5]杜紅梅. 關于文學作品賞析的思考――以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為例[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03):46-47.

[6]張麗. 論文學作品賞析教學中的缺席“他我”的回歸[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4):129-130.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99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九九热视频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观看| 亚洲欧美黑人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撞击在线视频| 果冻传媒精选麻豆白晶晶|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成人| 内射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国产传媒中文字幕东京热| 欧美成人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尹人大香蕉一级片免费看| 五月天综合网五月天综合网| 日韩人妻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 日本精品最新字幕视频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品质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美女资源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色婷婷欧美激情|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女厕偷拍| 久久国内午夜福利直播| 国产精品蜜桃久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人妻二区三区| 99久只有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 欧洲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专区欧美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高清不卡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一区日韩欧美| 色哟哟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熟女吞精| 正在播放国产又粗又长| 国产精品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版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主播精品福利午夜二区| 国产三级视频不卡在线观看| 少妇熟女亚洲色图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