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16 15:57:1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西方文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說起阿拉伯文學對歐洲騎士文學的影響,人們很容易想起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這里有作家本人提供的證據(jù):在小說的第九章里,塞萬提斯承認他是以阿拉伯文的著作為藍本的。雖然這部小說有“騎士文學”的殿軍之稱,但它顯然不屬于標準的“騎士文學”。我們這里所要論及的騎士文學僅限于所謂“韻文羅曼司階段”的詩歌作品。這個階段的騎士文學又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12世紀)的作品主要是法國北方行吟詩人的“騎士敘事詩”;后期(13世紀)的作品則主要是法國南方行吟詩人的“騎士抒情詩”。值得注意的是,法國騎士文學這前后兩個時期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而引起這些變化的可能恰恰是阿拉伯文學產(chǎn)生影響的結果。然而,這個結論卻缺乏直接的文獻學證據(jù)。更坦白地說,事實上也不可能找到這樣的書面證據(jù)。因為當我們設想法國南方的普羅旺斯行吟詩人的作品由于受到阿拉伯抒情詩的影響而變得迥然不同于法國北方行吟詩人的作品時,也不能掩蓋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普羅旺斯的行吟詩人實際上并不懂阿拉伯語,他們連閱讀阿拉伯抒情詩譯作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阿拉伯文抒情詩被譯為歐洲文字的任何證據(jù)。所以,無可否認有關阿拉伯抒情詩對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影響問題還是有爭議的。不過,爭議歸爭議,不少學者還是認可上述結論的。他們認為,既然無法找到直接的證據(jù),就不能完全排斥間接的證據(jù)。例如,當時普羅旺斯抒情詩表現(xiàn)出了以往拉丁世界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主題內(nèi)容,亦即對“騎士之愛”(騎士對已婚貴婦人的愛情和崇拜)與“精神之愛”(超越感官的柏拉圖式的愛)的謳歌。而這新的主題內(nèi)容恰恰來自于阿拉伯人,這是沒有多大爭議的。按照著名歷史學家希提的說法,這類文學主題“早就出現(xiàn)于西班牙,這說明阿拉伯詩歌的特殊貢獻”。還有的學者認為,阿拉伯詩歌對歐洲詩壇更為突出的貢獻是在形式上提供了以往拉丁詩歌所沒有的韻律。眾所周知,古希臘和拉丁文詩都是不押韻的。當然,這并非說古希臘詩歌或拉丁詩歌不講究音樂化。荷馬史詩就采用了所謂的“六音步格律”。只是這種“格律”的概念比較泛化,嚴格說,這不是中國或阿拉伯詩歌意義上的“格律”,而應稱作為“音律”。所以,準確地說,拉丁詩歌有音律,但沒有韻律(Latinversewasscannedbutnotrhymed)。因此,普羅旺斯的“騎士抒情詩”有嚴謹?shù)捻嵚蛇@一點,也可以充當阿拉伯詩歌對歐洲詩壇產(chǎn)生影響的重要證據(jù)。不過,這里還存在一個疑問:普羅旺斯的行吟詩人既不懂阿拉伯語,又讀不到阿拉伯語詩歌的翻譯作品,他們又如何能夠受到阿拉伯詩歌的影響呢?實際上,這也不難解釋。只要考慮到當時的“外在環(huán)境”,就可以認識到中世紀的普羅旺斯地區(qū)與穆斯林之間的來往關系一向密切。而且,還應當特別注意到,這種兩個地區(qū)的文化交流主要采取了“口頭傳播”的方式,而不是“書面翻譯”??陬^傳播的中介人是懂得多種語言的猶太人和穆扎拉比人(Mozarabs,意為“依照阿拉伯人的方式行事之人”)。另外,對于法國南部的上層社會來說,還有一種中介人就是叫作“琦顏”(qiyan)的阿拉伯歌女,她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基督教國家的皇室宮廷,演唱傳統(tǒng)的阿拉伯抒情詩歌。據(jù)說,當時法國南部阿基坦的年輕的威廉九世(WillianⅨ)就是在這些阿拉伯詩歌聲中成長起來的,后來就成為了歐洲語言的第一位抒情詩人。
二、阿拉伯抒情詩與十四行詩
阿拉伯抒情詩與歐洲十四行詩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爭議更大的問題,因為十四行詩的起源至今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有可靠根據(jù)的,只能追溯到意大利。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更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達盧西亞的“彩詩”和“俚謠”:它們首先對西班牙、法國南方及意大利北方的普羅旺斯游吟詩人產(chǎn)生了影響,然后是意大利詩人率先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語言學證據(jù)?!笆男性姟钡挠⑽暮头ㄎ拿Q,都寫作sonnet(故舊譯“商籟體”),源于意大利語sonétto,而后者又源于普羅旺斯語sonet。但問題是阿拉伯彩詩等對普羅旺斯詩歌的具體影響還不十分清楚,恐怕是出于對地理位置上的靠近以及彩詩等與十四行詩都是多韻詩體這類因素的考慮。另外,我國老輩學者、學貫中西的楊憲益先生曾在1983年發(fā)表過《十四行詩,波斯詩人莪默凱延的魯拜體與唐詩》一文,提出了一種更為大膽的猜想:不但歐洲最早的十四行詩是從阿拉伯人方面?zhèn)鞯揭獯罄模移鋪碓催€可遠溯到中國。他一口氣列舉了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5首“十四行詩”,其中與十四行詩最相像的一首詩是《月下獨酌》。這首詩開頭是一個八行詩組,用的是一個韻;然后是一個間隔,下面是一個六行詩組,用的是另一尾韻。還有前面的八行詩組又可以分為兩個四行詩組;第二個四行詩組是第一個四行詩組的延伸和發(fā)展。所以,無論在形式上,還是結構的具體安排上,這首詩完全符合意大利的十四行詩體的規(guī)律。這個猜想的證據(jù)鏈上顯然有更多的“缺環(huán)”。從時間上來說,李白的詩最早,是在8世紀,歐洲出現(xiàn)十四行詩在13世紀,而阿拉伯的彩詩等恰好介于兩者之間。所以,這里至少有兩大“缺環(huán)”:一是阿拉伯把十四行詩傳到意大利的證據(jù),另一個是十四行詩從中國傳到阿拉伯的證據(jù),兩者都是缺失的。因此,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還缺乏條件來進行“影響比較”研究。然而,這并不削弱楊先生猜想的研究價值。它至少向我們提供了進行“平行比較”研究的一個方向。從這個平行的角度來看,中國、阿拉伯和歐洲似乎都有十四行詩。在這里不難找到彌補“阿拉伯缺環(huán)”的資料。有位西方學者認為,許多十四行詩很有可能是阿拉伯的“格宰勒”(ghazal),即情詩的變種。一首傳統(tǒng)的情詩是由5個到15個對句構成的,典型的是7個對句。而7個對句(每個對句就是兩行詩句)的情詩就有可能被認作為是一首十四行詩。筆者按此線索,查閱了仲躋昆教授編譯的《阿拉伯古代詩選》,該詩選收了有波斯血統(tǒng)的詩人艾布•努瓦斯(AbūNuwās,762年~813年)的詩作34首,其中有4首情詩就頗像十四行詩。這里仍不免使人聯(lián)想到歐洲的十四行詩,因為后者從內(nèi)容上來看也確實大多是情詩,故又有“愛情十四行詩”(lovesonnet)之稱。這難道又是巧合嗎,而且,這類情詩的內(nèi)容最初反映的恰恰是中世紀的“騎士之愛”。加之“十四行詩”的名稱又源自于普羅旺斯語,這一切似乎都暗示著它與普羅旺斯的“騎士抒情詩”有某種淵源關系。不過這已超出筆者的專業(yè)范圍,還得有賴于治歐洲文學史的專家(特別是法國文學史的專家)去考證了。
三、問題難解的癥結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chǎn)生及內(nèi)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xiàn)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xiàn)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yǎng)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diào)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diào)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qū)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yǎng)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蓪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nèi)f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yǎng)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qū)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jù)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fā)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huán)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chǎn)、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huán)水,航海業(yè)發(fā)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qū)才有漁民結網(wǎng)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shù)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tǒng)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xù)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xiàn)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chǎn)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yǎng)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xiàn)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可適當擴展知識內(nèi)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fā)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語言環(huán)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zhì)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方文惠. 英漢對比語言學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與方法:結構性質(zhì)(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用途制法(工業(yè)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zhì)。
比如“乙烯”這一節(jié)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jù)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shù)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shù)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zhì),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tài)、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jù)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jù)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zhì)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fā)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zhì))、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zhì))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zhì)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以后幾節(jié)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diào)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zhì)用途制法一類物質(zhì)。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yǎng)
1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jié),通過約20min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zhì)(展示樣品)、化學性質(zhì)?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yè)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zhì)(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zhì)?”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yǎng)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nèi)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wǎng)、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強調(diào)觀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在演示完乙醇與鈉的反應實驗后,要求同學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有的同學竟用大塊的鈉并用手去撥。通過這些課堂實驗,課堂上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guī)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4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
人類沒有記憶就沒有智力活動可言,“不記則思不起”,沒有記憶,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就失去了基礎化學是半記憶性學科,同樣的教,同樣的學,有的同學就是學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記得牢。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與復習中。我就重視記憶方法、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如:銀鏡反應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學生“一二三”記憶法,即一水二銀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學與記憶,我就提醒同學根據(jù)分子中官能團的異同對比記憶其化學性質(zhì):我還提醒同學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記憶,如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實驗有紅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幫助記憶這個反應。
總之,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反復強調(diào)“結構性質(zhì)用途制法一類物質(zhì)”的學習方法,并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來提高教學質(zhì)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
關鍵詞:課前預習獨立尋疑明確目標創(chuàng)設自主情境進行“問題教學”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新課程的要求,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那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主要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讓學生自主獨立解決學生中的具體問題,在預習中,首選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即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工具書及資料了解文章的作者,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初步熟悉文章內(nèi)容,初讀語文時,根據(jù)“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語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練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這樣學生便產(chǎn)生了探究、查閱的動機,如《列車上的偶然相遇》一課,學生提出:“如果沒有那段‘列車上的偶然相遇’,如果沒有遇上那個‘神秘先生’父親的人生道路將會怎樣的呢?”有人認為“父親一定在小農(nóng)場里默默無聞地生活一輩子,有人認為,憑著父親的執(zhí)著和認真,他一定也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你的看法如何?這時,學生們展開了討論,自主探索,課堂效果較好。
二、明確目標,創(chuàng)設自主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自學目標的確立是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精心營造學生自學的氛圍,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使之想說、敢說、善說,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在開放、民主、自主、喜悅的氣氛中積極思維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學生的學法精彩紛呈:擅長朗讀的的分角色讀得活靈活現(xiàn);記憶力強是的同學復述課文;語感較強的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人物性格分析……這樣,教師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調(diào)動起來了。
三、進行“問題教學”,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
在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的期望較高,既需要他們能主動地進行分析、思考、歸納,又需要他們能結合實際進行質(zhì)疑,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挑起思維的“矛盾”,引發(fā)學生的爭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新的、更多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問、敢疑。如:教學《祝?!窌r,可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想像:祥林嫂是怎樣死去的,能否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推測出她是餓死、凍死,還是病死?然后緊承前面問題,讓學生想象,是誰害死了祥林嫂?寫作目的何在?這樣給同學們一個想象的空間,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才真正是從提出問題作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最后歸宿,教學就達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的和諧統(tǒng)一。超級秘書網(wǎng)
四、拓展延伸,聯(lián)系生活實際
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讓學生充分體現(xiàn)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說這是最能體現(xiàn)和提高學生自身素質(zhì)的環(huán)節(jié),它要求學生根據(jù)文章特點,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根據(jù)語文的思路和結構進行仿寫,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寫評語等等。如學《林黛玉進賈俯》一文時,在看懂文章之后,學生定會對某個人物產(chǎn)生興趣,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深入思考,從人物肖像、語言、行動,所處的典型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依次說明,從而使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因此在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我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紅樓夢》中有四百多個人物,每位同學寫一段有關《紅樓夢》人物賞析的文段,除了上課分析的三人之外,其他都可以寫,上至主人,下至奴仆、丫環(huán),都可以寫,既使同一個人,我們寫的也不一樣,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寫你自己喜歡的、植得寫的人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如果能較自由、深入地展示自己的見解的話,那么,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一目的也就基本實現(xiàn)了。
語文自主學習方法的優(yōu)點:較好地克服了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主觀教,學生被動學,但針對性較差,效果不明顯的弊端;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時報.
進入中學后,科目增加、內(nèi)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shù)學從具體發(fā)展到抽象,從文字發(fā)展到符號,由靜態(tài)發(fā)展到動態(tài)……學生認知結構發(fā)生根本變化。加之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qū)W不得法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yún)拰W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二階段學生明顯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這里僅對數(shù)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內(nèi)容及形式談幾點拙見。
一、數(shù)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內(nèi)容
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預習、聽課、復習鞏固與作業(yè)、總結),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分層次、分步驟指導。這種學習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適用其它學科。
1.預習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往往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nèi)容,掌握本節(jié)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方法的指導。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1)聽每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體現(xiàn);(5)聽好課后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fā)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lián)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zhì)的內(nèi)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shù)學學習主要環(huán)節(jié)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nèi)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3.深后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yè)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yè),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
以致出現(xiàn)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xiàn)象,造成為交作業(yè)而做作業(yè),起不到作業(yè)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lián)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后獨立完成作業(yè),解題后再反思。在作業(yè)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guī)范、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qū)W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nèi)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xiàn)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shù)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提高的目的,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發(fā)展。
二、數(shù)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形式
1.講授式。它包括課程式和講座式。課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學的前幾周內(nèi)安排幾次向?qū)W生介紹如何學習數(shù)學,提出數(shù)學學習常規(guī)要求的課。講座式可分專題進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紹“怎樣聽課”、“如何學習概念”、“解題思維訓練”等。
2.交流式。讓學生相互交流,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烧埍景唷⒈灸昙壔蚋吣昙壍膶W生介紹數(shù)學學習方法、體會、經(jīng)驗。這種方式學生容易接受,氣氛活躍,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學習促進的作用。
教材既是我們平時學習的工具,也是高考試題命題人的依據(jù),他們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識水平去編寫誰都不會的習題。換一種講法,即不論試題的情景如何新穎,但答題的“采分點”基本上都來源于教材。所以,一定要通讀教材,認真思考,按高考考試說明上的要求一點點落實,并盡量查找自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上的漏洞?;貧w教材也不是泛讀,而是要“思前想后”,把與本章知識點相聯(lián)系的知識盡可能地補充進來,使思維發(fā)散開去,重新構筑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
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烴(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糖類、氨基酸、蛋白質(zhì),要重點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及反應類型。你注意到發(fā)生反應時的結構特點了嗎?你從化學鍵角度(即考慮反應中分子結構斷鍵、合鍵的位置)去認識反應了嗎?比如,在C-H處發(fā)生的反應:可以是鹵代反應(如CH4+Cl2),可以是催化氧化反應(如在醇羥基的影響下的α-H),可以是消去反應(如在醇羥基的影響下的β-H),也可以是在羰基影響下的氧化反應(如-CHO的銀鏡反應),還可以是分解反應(如CH4的高溫分解),C-H鍵在不同的反應環(huán)境中,發(fā)生了種種不同的反應。
信息題,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選擇信息,組織加工信息能力的題型。歷年高考所編寫的習題中的知識內(nèi)容都是在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但細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信息題往往是起點高,落點低。在題目中創(chuàng)設了新的情境,注重聯(lián)系實際,注重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中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科學化,澄清人們的某些模糊認識。所以,解答信息遷移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充滿自信,不要被看似高深的知識嚇倒,而是仔細閱讀題目,注意分子的結構特點,找準關鍵詞語,看清數(shù)據(jù)間的關系,聯(lián)系所學過的知識,從中就能尋找到解答題目所需要的信息和方法。解答這類習題所用知識是平時學過的,但又絕不是死記死背能奏效的。它要求我們平時關心社會熱點,關注科技動態(tài),全面提高我們的素質(zhì).
一、自主學習法。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充分發(fā)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而進行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即學習過程呈現(xiàn)自主、主動、創(chuàng)新相互依存的三個層次。
1.自主學習的特征。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征是預期性、參與性與創(chuàng)新性。(1)預期性。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既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主動規(guī)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銳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分類、整理。(2)參與性。學生參與集體生活,和集體成員相互協(xié)作、互相尊重,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義務感。(3)創(chuàng)新性。學生不滿足于獲得現(xiàn)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習的內(nèi)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問題。
2.自主學習的步驟。
自主學習強調(diào)學生在反復實踐中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中小學生一般可按這樣四個步驟來進行。第一,自學生疑。此步驟是整個自主學習訓練的第一步。學生通過自學,發(fā)現(xiàn)自己能力范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質(zhì)疑。第二,合作質(zhì)疑。合作學習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小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提出個人的疑難問題,簡單的立即解決,較重要和較難點的問題,經(jīng)過認真篩選,讓全班同學討論。篩選問題的形式不僅是選擇,還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說法等。第三,歸納釋疑。創(chuàng)新學習提倡學生要對知識本身作深入探討,了解來龍去脈,悟出它們之間深層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還應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改進,提出獨特的見解。第四,鞏固拓展。鞏固是對學習知識的嘗試記憶,嘗試不僅有練習這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運用,在反思中調(diào)整,查漏、補缺,并能結合現(xiàn)實的情況,深化發(fā)展。
二、問題學習法。
問題學習,就是學生能帶著問題學習,并不斷尋找信息,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學習。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對“問題”研究論述較多,但實際上,學生能真正使用“問題”學習的卻不多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關鍵是考試評價的影響。學生往往為了追求考試有好的成績,覺得背誦記憶省時省力,于是提問就少了,久而久之,難以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楊振寧博士對中美教育進行比較時曾經(jīng)談到,中國學生有囿于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提問的缺點,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也有類似的評價。
1.問題學習的特征。
(1)問題心理傾向性。是指學生在心理上有想提問題的欲望。問題學習,需要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提問題的意識和勇氣。(2)問題構成目的性。指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總是從要解決什么樣的事入手。(3)問題要素開放性。構成一個問題,要具有“三要素”,即問題的條件、問題的結論和條件到結論間的一定的思維距離問題。要素開放性,主要是指問題的條件或問題的結論開放。
2.問題學習的一般步驟。
(1)醞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就某些內(nèi)容產(chǎn)生疑問,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可提出問題。(2)發(fā)現(xiàn)問題。從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看,它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不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也依據(jù)于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習慣;發(fā)現(xiàn)問題要有最近的學習空間距(認知“沖突”);從自然現(xiàn)象中或者觀察實驗現(xiàn)象時發(fā)現(xiàn)問題。(3)明確問題。學生明確“問題”,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界定問題的存在,自主地分析問題情景,自主地構建解題思路和策略,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監(jiān)控。(4)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尋找和接受信息、回憶知識和方法、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定向活動。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最終構建和完善解題方案直至解決問題。
三、開放學習法。
開放學習是針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言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教學活動不局限在教室,可為學生提供參觀、實踐場所,準備必要的圖書資料、學習器材等。學生不分年級也不按能力分組,而是按各自的興趣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進度和內(nèi)容。教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一種學生喜愛的環(huán)境,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建議和幫助。根據(jù)需要,教室還可以臨時分割為若干個適合于小組教學或個別教學的活動場所。
1.開放學習的特征。
(1)動態(tài)性。指學生在可變的學習場所,選擇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如在旅游途中,可選擇學習歷史或地理知識,也可以搜集標本等。(2)多樣性。一是學習手段的多樣性,二是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學習手段不僅是書、筆、紙、實驗器具,也有電腦等。鼓勵每一個學生能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反復使用,不斷總結,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像愛因斯坦的“淘金式”讀書法、盧梭的“三步”讀書法、培根的“嘗吞嚼”讀書法、愛迪生的“目標”讀書法等,都是他們反復探求的結果。(3)變通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受思維定勢的影響,造成思維的求同性和思維的欠靈活性。思維的發(fā)散可以避免這一類錯誤的出現(xiàn),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學習之必須。(4)探索性。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過思考得到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古典名著《紅樓夢》,若要請學生來談讀后感,就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創(chuàng)新學習需要學生打破思考問題只有惟一答案的習慣,學會對結果的探索。
2.開放學習的步驟。
(1)開放學習目標。開放學習目標,是指學生通過學習,也許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也可能超過了預期目標。學習目標在學習中,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還可以修訂目標。開放學習目標與達到預期目標,應該是統(tǒng)一的。(2)開放學習內(nèi)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或者一種學習材料,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踐、結合現(xiàn)代科技進行橫向或縱向思考,并檢索相關信息。(3)開放學習形式。學生可以更多地通過個別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網(wǎng)上學習、圖書館學習等方式進行學習。(4)開放思維空間。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將更多地陪伴學生的學習。同時,只有當學生思維開放了,也才能創(chuàng)新學習。
四、案例學習法。
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中,中小學生基本上受的是“原理教育”。即通過各種定理公式語法的學習,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的行動公式化。與之相對比,“案例學習”最顯著的特征是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同一個問題,100個人可能就有100個答案”。道理很簡單:“案例”太具體了,對它的求解也必須拿出具體的對策才行。因此,運用案例學習法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1.案例學習的特征。
案例學習法的顯著特征為:(1)內(nèi)容非定型化。學生選擇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和處理的結果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有“理”都是正確的。案例學習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中是比較有影響的,搞得最有聲有色的是哈佛商學院。(2)思維非定勢化。學生在進行案例學習時,沒有定勢思維的束縛,思維充分發(fā)散,以解決具體問題。(3)結果非惟一化。解決問題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案例學習的宗旨不是傳授“最終真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的討論和思考,去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確答案,而重視的是得出答案的分析過程。
2.案例學習的步驟。
(1)找到學習的案例。應該說“案例”在我們的周圍是很多的,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同時我們在學習時,需要靈活選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的案例。重慶外語學校的學生從課本中找“案例”,他們把初一語文課文《羚羊木雕》改編成劇本,這樣,每一個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刻畫人物。盡管學生寫作水平不高,但每一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去做。全班47人寫出了47個《羚羊木雕》的劇本,很有創(chuàng)意。(2)找到學習的同伴。不同的人感興趣的人或事就不同,要能對同一案例進行學習,就需要有同樣的興趣,不然就可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3)營造合作的環(huán)境。案例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討論、爭論的過程,這就需要營造合作的環(huán)境。重慶50中是一所薄弱學校,生源條件不好,但通過一個學期的案例學習,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發(fā)表的意見也很有見解。同時,教師聽課,不是執(zhí)教老師安排內(nèi)容,而是由聽課的教師確定內(nèi)容,并由聽課教師來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改變了有的公開課“作秀”的弊端。
五、課題學習法。
課題學習法是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一條良好途徑。
1.課題學習法的特征。
課題學習的主要特征:(1)學習生活化。指學習內(nèi)容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的綜合或交叉的問題;也可能是偏重于理論方面的或是偏重于實踐方面的問題。如重慶市沙區(qū)實驗第一小學的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喜歡佩戴紅領巾,針對這一現(xiàn)象,學生確立了“學生不喜歡佩戴紅領巾的原因調(diào)查”的課題。他們所選擇的調(diào)查方式、調(diào)查內(nèi)容、分析結論等都是開放的。同時,由于學生個人的興趣、經(jīng)驗、所處環(huán)境不同,學生選擇的切入口、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表達成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2)學習多維化。指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而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層意思是學習結論的多元性,不一定只有一種解決方案。如重慶市高新開發(fā)區(qū)森林小學的學生為了了解自然水與純凈水的不同點,他們分別選取這兩種水,泡同樣的茶,養(yǎng)同樣品種和相同尾數(shù)的金魚,發(fā)同樣品種的黃豆芽,種同樣品種的蔬菜;分成小組進行觀察并每天記錄,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著學生學習的探索性。(3)學習活動化。指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重慶28中的幾位學生對流經(jīng)學校的一條河流“清水溪”進行考察,了解清水溪被污染的原因。學生們徒步逆流而上,發(fā)現(xiàn)有幾家工廠直接向河水排污;有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清水溪,并有居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中。這些學生每到一個河段就取一瓶水樣標本,然后拿到實驗室進行化驗,分析不同河段水質(zhì)情況并分析水污染的原因。這種在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性,并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
2.課題學習的步驟。
學習技巧既可以保證學員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同時,由于學習技巧會幫助學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效能感,強化自主學習的動機,因此,傳授技巧對于引領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師可以講解學習技巧,例如,如何利用網(wǎng)絡進行單詞學習的技巧,讓學生學會利用網(wǎng)絡詞典(如金山詞霸、谷歌翻譯等)進行單詞的語音、語義等學習。同時,還要動員學員之間交流學習技巧,讓學員之間把好的學習方法互相分享。
二、豐富網(wǎng)上學習資源
網(wǎng)上學習資源的豐富程度不僅是網(wǎng)上學習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指標,還是學員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學習“自由”的關鍵性因素。因此,盡可能提供豐富的網(wǎng)上學習資源是十分重要的。
(一)形式多樣化
除了要盡可能為學員提供足夠的、能滿足各種基礎學員的學習資源外,還要注意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同時還要注意,盡管網(wǎng)上學習可以為學員很多自由,既有時間上的自由,也有空間上的自由,但是,這樣的學習也要有個時間限度,時間過長就容易產(chǎn)生厭倦心理。一般而言,學員的在線學習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因此,每一個學習任務的時間長度,包括在線自測的題量一般應該控制在30分鐘左右,為了讓學員輕松愉快的學習,要盡可能從形式多做些變化。例如,成人本科的公共英語《開放英語Ⅱ一1》,中央電大已經(jīng)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多設置一些欄目:課后跟蹤輔導、聽力訓練、視頻教學、PI課件、在線交流、自檢自測、模擬考場,等等。
(二)注重過程監(jiān)控
在成人教育課程中,一般都有25%左右的成績是形成性考核成績,這部分成績主要包括學員的出勤考核情況、書面作業(yè)完成情況、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等等,把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評定就是形成性考核成績。富有成效的形成性考核可以促進、監(jiān)督學生,使之真正進入學習者角色,有效的完成學習任務。還是以公共英語《開放英語Ⅱ一1》為例,為了增強考核的全面性,可以把形成性考核成績規(guī)定為兩部分內(nèi)容,一部分為書面形式的形成性考核冊,也就是學習檔案;另一部分為自主學習的情況記錄。自主學習的情況首先包括學生在網(wǎng)絡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其次包括學生在網(wǎng)上進行課程討論情況,最后還應包括學生參加在線測試的情況。這幾項綜合起來作為考評結果,其比例是書面考核占40%,學生的網(wǎng)上討論占30%,網(wǎng)上在線自測情況占30%。書面形式的考核冊絕不是平時作業(yè)冊,其更多的是側重學生的學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