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自然科學論文

自然科學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3 15:16:4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自然科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自然科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本科畢業(yè)論文;海南大學;科技寫作;論文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66-03

本科畢業(yè)論文是高等本科院校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對本科畢業(yè)生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學生畢業(yè)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jù)。另一方面,畢業(yè)論文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也是評價本科畢業(yè)生創(chuàng)新人格、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技能的重要標尺[1,2]。作為初級學術訓練的研究活動,畢業(yè)論文具有學術研究的一般功用,能夠在學術訓練中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其畢業(yè)論文的質量有效反映了學生專業(yè)基礎理論掌握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評價尺度[3]。但是,近年來針對本科畢業(yè)論文的爭議不斷,一方面是認為本科論文是一塊雞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論文完全存在抄襲和“黑市”購買現(xiàn)象,覺得應該取消;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大學一直秉承“嚴進寬出”的傳統(tǒng),對畢業(yè)論文的質量考核把關不嚴,極少有學生由于論文質量問題而拿不到學位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對學生是否能拿到學位喪失了應有的約束力[4,5]。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不能因以論文質量下滑和考核體制不完善為理由而取消本科論文,失去一次對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實踐機會,從而導致大學教育不完整。針對各種爭議,本文對海南大學自然科學相關的某幾個專業(yè)的本科論文完成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期望該次調查結果能為我校本科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完善提供契機,也為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一、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為海南大學自然科學方面某3個專業(yè)的2015屆畢業(yè)生。此次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9%。調查的內容主要涉及論文選題、師生互動、論文完成情況及滿意度、論文寫作、論文對自己的影響等方面。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位論文導師選擇

有大約45%的大學畢業(yè)生是自愿選擇導師的,充分展示了大學生做畢業(yè)論文選擇時的主觀能動性。另外,也有部分學生是由導師挑選的,這部分學生和導師往往都是強強聯(lián)手,如:導師課題較多、學術造詣相對較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也較高;學生和導師之間相互比較熟悉。當然,這部分學生的比例相對較低,大約只有14%。值得注意的是,大概有16%~17%的學生比較被動,他們對導師的選擇很漠然。他們要么是對導師情況不熟悉,要么是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方向、科研興趣不明確,在導師選擇中比較被動,最后只好由學院來做安排。對導師選擇的建議是:學院對導師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給學生的研究課題做詳細說明,讓畢業(yè)生充分了解每個導師,最后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合適的導師,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畢業(yè)論文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選題思路

超過48%的畢業(yè)生是和導師共同商量后確定畢業(yè)論文的課題,這一選項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選項,也充分說明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題目選擇的主動性和協(xié)調性。有大約29%的畢業(yè)生的選題是由導師安排的,這部分學生就比較被動,可能參與的課題不在自己的興趣范圍之類,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值得注意的是,有大約17%的學生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設計的課題,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觀能動性。對選題思路的建議是:導師要充分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或是與學生共同商量決定要做的課題,而不是強加式的命題作文。導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扶持、糾錯的作用,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少走彎路。

(三)對畢業(yè)論文課題的興趣度

大約有5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是有興趣的,而且在努力完成;另外,有超過25%的畢業(yè)生是花了心思在做自己的畢業(yè)論文,甚至有大約1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涉及的課題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用心地做。綜合起來說,這部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的完成都是非常認真的,而且興趣也還不錯。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足6%)對自己的論文題目完全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理由相信這部分學生的論文質量水平不高,屬于完全的“從動輪”。為了增強學生對自己論文的興趣和參與度,提供論文質量,建議導師要充分準備自己的課題,多設幾個研究方向,同時要充分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使選題有價值,盡量避免“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

(四)完成畢業(yè)論文期間與導師的互動溝通情況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師生溝通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溝通討論的學生比例達到48%,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另外,其中在遇到問題時有溝通的學生比例也占了37%以上。當然,也有小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與導師溝通較少或基本沒有溝通,這兩部分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有的教師指導學生偏多,在論文(設計)指導上就難免力不從心,無法對每一個學生的論文進行深入了解[6]。建議導師要對學生的畢業(yè)論文足夠重視,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與學生溝通溝通討論,對學生畢業(yè)論文仔細閱讀、審核,提出意見,努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整體論文水平提高。

(五)完成畢業(yè)論文所花的時間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超過85%的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時間都在3個月以上,其中60%的投入時間在3~6個月,有25%的學生投入的時間較多,在6個月以上。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投入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近年來,學生就業(yè)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們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聯(lián)系工作;再加上一些學生忙于考各種證書,來增加就業(yè)的砝碼;也有部分學生忙于考研、復試、調劑等,很難專心從事畢業(yè)生產實習和論文工作[2,7]。建議學院提前啟動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工作,讓學生盡早著手實驗論文的工作,包括查閱資料、論文設計、實地實習、撰寫論文等一系列較為復雜的任務。以便為后續(xù)工作安排留有充裕的時間,做到考研、畢業(yè)、就業(yè)多不誤。

(六)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

有接近50%的學生是在師兄師姐(碩士/博士研究生)輔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20%的學生是在導師親自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超過20%的學生是獨立完成畢業(yè)的;另外還有不到10%的學生是和同學合作完成畢業(yè)論文。從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來看,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是高于導師的,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也反映了指導教師數(shù)量不足或任務重的問題。建議學院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從傳統(tǒng)的“一對一”模式,轉換成“多對多”、“多對一”或“一對多”。每個學生既有各自的研究任務,又可成為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分而不散,合而不亂”。學生科研團隊,通過分工合作共同來完成一項較大課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指導團隊的組建既可解決學生數(shù)量過多、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還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和質量。

(七)對自己論文所涉及的領域的熟悉度

有接近50%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比較感興趣,也比較了解的,體現(xiàn)了指導教師給予的課題專業(yè)性比較強,充分結合了專業(yè)特性。另外,有大約38%的學生盡管在畢業(yè)論文開始前并不了解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但通過文獻閱讀慢慢了解。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在論文完成后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也不了解,這部分學生往往是要么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不感興趣,要么是對自己的學習不認真負責,還有就是指導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甚至遷就某些不合理要求。建議指導教師要結合專業(yè)特性設計較多的課題,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從論文涉及的領域(包括研究意義、研究動態(tài)及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去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八)畢業(yè)論文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

有大約37%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大的挑戰(zhàn)是做實驗,有大約28%的學生覺得是寫論文,有17%的學生認為是文獻閱讀。當然,還有另外的17%的學生認為沒什么挑戰(zhàn),隨便做做就過了。綜合來看,這幾個專業(yè)的學生做畢業(yè)論文時,無論是從做實驗、寫論文,還是閱讀文獻,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只有少部分畢業(yè)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建議注意重視學生研究素質培養(yǎng),可實行導師負責制,讓有興趣的學生平時多參與科學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撰寫實驗報告和科學論文的習慣。

(九)論文寫作過程中,最難寫的內容

有超過5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難寫的是結果與分析,有大約22%的學生覺得是結論與討論,有17%的學生認為是前言和綜述部分,只有大約5%的學生認為是材料和方法,而在另一個選項參考文獻方面居然沒人選擇。作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學生和科研人員來講,往往結果與分析是最容易寫的,而大部分畢業(yè)生卻覺得這部分難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參考文獻閱讀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對本領域了解深度不夠,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面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shù)據(jù)不知怎樣處理,怎樣進行分析總結。雖然在參考文獻一項中,無人選擇,但就論文評審評閱過程來看,參考文獻格式問題幾乎是一個通病,基本都是直接拷貝過來,格式五花八門。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進行合理引導,加強學生對文獻閱讀的理解力和規(guī)范性,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容易寫的內容

有大約4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容易寫的是材料和方法,認為前言(綜述部分)、結果與分析、參考文獻部分容易寫的學生大約各有16%,只有不到3%的學生認為討論容易寫。綜合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材料方法、文獻綜述部分容易寫,是因為這部分往往有現(xiàn)成的東西可以借鑒,甚至是直接拷貝。相反,在其他方面覺得難寫,是因為同學們沒有自己的科研思維和文獻消化能力。建議指導教師要在學生的科研道德、科研素養(yǎng)教育方面合理引導,形成正確的科研價值觀。

(十一)畢業(yè)論文寫作方面的困擾

在論文寫作困擾方面,有大約43%的學生認為是文檔結構,有25%的學生認為是文獻綜述,有大約22%的學生認為是論文寫作格式,只有不到9%的學生論文是參考文獻困擾自己。其實從論文評審評閱情況來看,大部分論文在文檔結構、論文格式及參考文獻中都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長期以來高校在課程教學不注重習作性專項訓練,學校也未開設科學文獻檢索和專業(yè)文獻撰寫專項訓練,導致學生資料整理能力、寫作能力較差。對該部分的建議是針對所有學生開始科技論文寫作、文獻閱讀選修課,增強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十二)畢業(yè)論文存在最大的問題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超過55%的在寫作規(guī)范上存在問題,有25%的學生在實驗設計上存在漏洞,有大約17%的學生在參考文獻格式存在問題,有大約3%的學生存在結論不合理的問題。綜合來看,論文寫作規(guī)范困擾著大部分學生,這可能是由于本科論文沒有明確的寫作格式和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還是學生對論文寫作缺乏了解。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實驗設計和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討論,不要盲目地進行實驗,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shù)據(jù)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處理,合理地分析總結,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確立學術學位論文格式規(guī)范體系。

(十三)論文答辯后對論文所涉及領域的認知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68%的學生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有點興趣,另外有17%的學生了解論文所涉及的領域,并認為如果有機會有興趣繼續(xù)往下做,有超過11%的學生對該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產生向往。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到3%)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還是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綜合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完成畢業(yè)論文了解該領域,并產生興趣,效果還是不錯的。建議指導教師根據(jù)大學生興趣廣泛、志向多元的特點,發(fā)揮各自特長。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入手,有助于讓學生們形成鉆研學術和實務創(chuàng)造的作風。

(十四)對畢業(yè)論文完成的滿意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51%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完成情況還是感到滿意的,另外有40%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達到了良好等次,還有大約3%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感到非常滿意,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覺得終于完成了。綜合來看,學生對自己的論文完成情況感覺還是不錯的。建議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力爭讓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論文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三、結論與討論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我校所調查的幾個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論文在導師選擇、課題選擇、興趣培養(yǎng)、論文設計、論文寫作、完成情況等多方面表現(xiàn)得還不錯。但同時也對指導教師在課題擬定、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科研興趣和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和科技論文寫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三創(chuàng)”精神,教學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

參考文獻:

[1]柯穎.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J].學術論壇,2008,31(10):203-205.

[2]姜仁濤.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開展專書研究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80-82.

[3]時偉.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4]黃春梅.本科畢業(yè)論文不宜取消――對武漢四所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撰寫現(xiàn)狀的調查[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2(1):80-83.

[5]張欣,毛永江.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99-101.

第2篇

李凱爾特認為按照狄爾泰的做法,人文科學還是依賴于自然科學,并沒有取得與自然科學同等的地位。李凱爾特認為“從自然和精神的對立進行的分類研究,不能達到理解經驗科學之間實際存在著的差別,然而問題卻首先取決于這種區(qū)別?!彼岢隽擞米匀缓臀幕馁|料對立去取代自然和精神的對立,同時用歷史概念和普遍規(guī)律概念的形式對立去去代取代自然科學方法與精神科學方法的區(qū)分,根據(jù)以上原則,李凱爾特將經驗科學成功地區(qū)分為自然科學與歷史的文化科學。

二、形式分類原則,普遍化方法與個別化方法的對立

李凱爾特強調僅憑質料原則“還不夠,必須用一個形式的分類原則來補充這個質料的分類原則”他認為,自然科學與歷史的文化科學在形式上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它們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學概念時所采用的原則的對立——即自然科學的普遍化方法與歷史的文化科學的個別化方法的區(qū)別。在李凱爾特看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歷史的文化科學都是對直接經驗材料的改造,對現(xiàn)實本身的簡化,這是因為概念是普遍的,我們不可能將現(xiàn)實的無限的個別的東西都納入到概念中,概念與現(xiàn)實之間永遠存在一條鴻溝,希望概念像鏡子一樣完全反映出現(xiàn)實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認識不是反映,而是改造”。

那么科學概念如何才能把握現(xiàn)實呢?李凱爾特首先從概念與現(xiàn)實的關系入手,提出現(xiàn)實的“異質連續(xù)性原理”。李凱爾特認為概念不能包攝現(xiàn)所呈現(xiàn)出的連續(xù)性和異質性;但理論上,我們可以把這兩種顯示所呈現(xiàn)出來的這兩種特性,科學對現(xiàn)實的改造和重構就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種是用同質的連續(xù)性來改造現(xiàn)實的異質的連續(xù)性,這是一種普遍化的方法,自然科學把與任何價值都沒有聯(lián)系的事物和現(xiàn)象看作自己的研究對象,它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同質的普遍聯(lián)系和規(guī)律;而另一種是把現(xiàn)實的連續(xù)性改造為現(xiàn)實的間斷性,歷史文化科學就采取這種方法,它以分割現(xiàn)實的連續(xù)性為代價而保存現(xiàn)實的異質性。要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就必須注重對象一次性發(fā)展的特殊性和個別差異性。

只有個別性才對文化價值有意義,才是本質的。即采取將異質的連續(xù)性改為異質的間斷性的方法,為了防止科學概念變?yōu)閭€人純粹主觀意愿的產物,只有將它建立在一個“先天判斷”的基礎上才是可能;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通過這種先天的價值原則就能把所給的現(xiàn)實材料中的本質成分與非本質成分區(qū)別開來;所以為了搞清楚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就必須厘定兩者形成科學概念所各自遵循的一般原則的不同。

第3篇

在西方,19世紀初,裴士泰洛齊就倡導在小學進行實物教學(obje-ctteaching)。隨著裴士泰洛齊教育思想19世紀中期在歐美各國逐漸傳播,以及初等義務教育在這些國家的實施,實物教學形態(tài)的科學啟蒙教育開始在工業(yè)化國家得到推廣。

例如,19世紀50年代,實物教學的思想傳到美國后,在全國教育協(xié)會發(fā)起和支持的澳滋威格計劃(OswegoPian)推動下,美國小學也盛行實物教學。實物教學的主要作法是教兒童詳細描述各種動物、植物和礦物,使其觀察和學習自然現(xiàn)象。通過實物教學,希望兒童學會觀察和交流——兩種“研究”科學的基本能力。但在當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絕大多數(shù)小學教師缺乏科學訓練,實物教學多為對實物的機械描述和記憶。到19世紀末期,這種實物教學法在美國便不再流行了。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頭10年期間,美國教育開始擺脫歐洲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進入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時期。當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S.Hall)的兒童研究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開始對美國教育產生影響。此后小學科學教育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是學科名稱上的改變,即以“自然學習”(naturestudy)取代了實物教學。其次是教學內容上的變化,這個時期科學啟蒙教育注重兒童自身的需要,因而健康和衛(wèi)生加入到小學科學教育內容中。第三,強調科學方法的訓練。杜威認為,科學方法的訓練與獲得實際科學知識至少同樣重要。在奉行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學校里,科學教學還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第四,這一時期美國科學教育研究工作在一些大學里開展起來,如1927年哥倫比亞大學克雷格(GeraldS.Craig)的博士論文被公認為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中里程碑式著作。(注:Esler,W.K.etal.(1993),TeachingElementary,Science,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pp.9-10.)克雷格指出了科學在衛(wèi)生和安全等方面的實用價值,并認為科學對于一個公民的普通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60年代,在當時冷戰(zhàn)的國際競爭氛圍下,美國政府花了幾百萬美元改革中小學科學課程。這次科學課程現(xiàn)代化運動產生了十多種至今仍有影響的實驗性小學科學課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一)SCIS課程這個實驗課程的全稱是《科學課程改進研究》(TheScienceCurriculumImprovementStudy)。SCIS課程編寫于1962年,由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SCIS課程的內容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6個單元的自然科學,另一部分是6個單元的生命科學。每個單元包括自由探索和教師指導的探索課、發(fā)明課和擴展課三種課型。SCIS課程是根據(jù)皮亞杰和布魯納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編寫的,其目標是通過理解基本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態(tài)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時美國大約有8%的學區(qū)使用SCIS課程。

(二)SAPA課程這個實驗課程由美國促進科學協(xié)會(AAAS)的科學教育委員會編寫,其全稱是《科學——一種過程方式》(Science——AProcessApproach)。它也是一個完整的初等學??茖W課程(供幼兒園至6年級學生學習)。SAPA課程正如其名稱所示是注重科學過程的課程。其基本假設是:(1)科學是一種智力活動;(2)探索知識帶來歡樂;(3)看到自然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奧秘給兒童帶來興奮;(4)學習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使兒童得到智慧;(5)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兒童的歡樂感、興奮感和科學的理智感。SAPA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技能,即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它們是:(1)觀察,(2)認識并使用數(shù)字關系,(3)測量,(4)認識并使用時空關系,(5)分類,(6)交流,(7)推理,(8)預測,(9)給概念下工作定義,(10)形成假設,(11)解釋資料,(12)控制變量,(13)實驗。前8種過程技能為基本技能,一般在低年級學習;后5種技能較為復雜,供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SAPA課程是根據(jù)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RobertGagne)的學習理論編寫的,強調目標教學和目標的遞進性。當時美國大約有9%的學區(qū)使用這一課程。

(三)ESS課程這個課程名為《小學科學學習》(TheElementaryScienceStudy),是一種綜合性小學科學課程。整個課程由56個單元組成。與上述兩種小學科學課程不同的是,ESS課程只提供一個范圍,沒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學??梢愿鶕?jù)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水平等實際情況挑選一些單元按順序組成自己的課程。此外,ESS課程的56個單元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有些單元強調過程技能,有些則注重有意思的問題。美國當時有15%的學區(qū)使用ESS課程。

80年代以來美國“第二代”科學課程正是在60年代“第一代”科學課程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1.強調兒童動手實驗尋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師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讓他們接受;

2.所有的實驗課程都以探究作為科學的過程;

3.給兒童提供機會理解學科的結構;

4.所有的實驗課程都有助于兒童拓寬對環(huán)境的理解;

5.期望通過科學教育改革兒童的行為。

綜上所述,從19世紀下半葉歐美國家開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開始,小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程。它由最初的實物教學形態(tài)演變?yōu)樽匀粚W習形態(tài),至20世紀60年生了科學教育革命,從而終于走向真正的科學教育形態(tài)。英美等發(fā)達國家小學課程中“自然學習”的名稱不再沿用,它被各種各樣的小學科學課程取代了。

二、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國際趨勢

80年代以來,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浪潮再次激蕩。1985年,美國促進科學協(xié)會(AAAS)提出了一跨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2061計劃”。該協(xié)會組織了由26名杰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組成的專家組,研究從幼兒園至高中的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能力和思維習慣”。1989年專家們提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即《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在此基礎上,1994年他們提出了《科學素質的基準》,1996年又進一步制定了《全國科學教育標準》。這一系列的科學教育改革文件指明了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并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88年,英國的《教育改革法》明確規(guī)定,11年義務教育中,科學是與語文和數(shù)學并列的3門國家核心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同時,還突出了技術教育的地位,把它列為10門國家課程之一。

綜觀國際科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重新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作用,把中小學科學教育統(tǒng)一起來

進入90年代以來,小學科學教育尤為引人注目。英國學者歌特(Ri-chardGott)認為,“英國國家課程最主要和最令人興奮的地方,是它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影響,”(注:Gott,R.etal(1996),Primary,Scie-nceintheMid-1990s:GroundsforOptimism,inRitaChawlaDugganetal.(eds.)ReshapingEducationinthe1990s:PerspectivesonPrimarySchool-ing,London:theFalmerPress,p.33)因為小學科學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樣可有可無了,“科學已經成為英國每一所小學課程中穩(wěn)固的一部分,并且被它們普遍接受?!保ㄗⅲ篏ott,R.etal(1996),Primary,ScienceintheMid-1990s:GroundsforOptimism,inRitaChawlaDugganetal.(eds.)ReshapingEducationinthe1990s:Pe-rspectivesonPrimarySchool-ing,London:theFalmerPress,p.33)英國11年義務教育中,各個年級都進行科學教育,中小學科學教育完全統(tǒng)一起來。在美國,雖然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科學課程,但1996年出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科學教育標準》,它規(guī)定了從幼兒園到高中(K-12)各個年級科學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等等。英美兩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共同點是,徹底改變了以前小學科學教育與中學科學教育互不銜接的局面。現(xiàn)在它們已把小學科學教育作為整個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中小學科學教育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在學制上、科學教育的目標上、科學課程和內容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二)既注重科學教育的普及,又強調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位加拿大科學教育專家坦率地寫道:“自從60年代初期以來,發(fā)達國家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未來的科學家。雖然表面上對每個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內在的目標不過是培養(yǎng)科學家而已。這種狀況事實上是否已經改變是有爭議的?!保ㄗⅲ篕rugly-Smolska,E.T.(1990)Sc-ienificliteracyi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Vol.12,No.5.,p.273.)如美國60年代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新編寫的現(xiàn)代化科學課程只適合約20%的尖子學生學習,具有明顯的精英性質。美國80年代的調查表明,90%的美國人都是科盲。可見,學校的科學教育盡管培養(yǎng)出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缺乏科學素質。

然而,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且迅猛發(fā)展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普及教育是絕對必需的。鑒于此,近年來,國際上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和有關國家的政府部門都提出了普及科學和提高科學教育質量的主張和措施。如前面提到的英國政府把科學作為義務教育期間三門核心課程之一,美國提出了全國科學課程標準,等等。此外,近年來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的STS科學教育模式也是注重普及科學教育和提高科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更新科學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質

更新科學教育目標是與對科學素質(scientificliteracy)的研究分不開的。什么是“科學素質”呢?根據(jù)克勞普法(L.E.Klopfer)的解釋,科學素質是指“每個人所應具備的對科學的基本理解”。(注:Klopf-er,L.E.(1985)ScientificLiteracy,inHusen,T.andPostlethwaite,T.N.(eds.)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Vol.8,p.4478.)它有5個方面:(1)了解重要的科學事實、概念、原則和理論;(2)把有關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3)具有利用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4)理解科學性質的一般原理和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5)具有明智的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以及具有與科學有關的事物的興趣?!保ㄗⅲ篕lopfer,L.E.(1985)ScientificLiteracy,inHu-sen,T.andPostlethwaite,T.N.(eds.)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Vol.8,p.4478.)很顯然,科學素質是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個總目標,它在學校教育的不同層次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一個具有科學素質的人是什么樣的人呢?雷卡德(D.E.Reichard)認為,這樣的人“接受的科學教育足以使其理解基本的自然現(xiàn)象。具有科學素質的人是客觀的、思想開放的和具有懷疑精神的。他們的科學知識及其探究的能力使其能夠解釋大眾傳媒(報紙,電視等)中出現(xiàn)的有關科學的信息。”(注:Reichard,D.E.(1985)PoliticsandScientificliteracy.Education,Vol.106,pp.110.)而薩特曼(FrankX.Sutman)則認為,“一個有科學素質的人是能夠并愿意繼續(xù)學習科學內容,獨立地發(fā)展科學過程,并能夠向他人交流學習結果的人?!保ㄗⅲ篠utman,F.X.(1996)ScienceLiteracy:AFunctionalDefinition,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Vol,33,No.5,p.459.)

上述關于科學素質和具有科學素質的人的探討,雖然是針對整個中小學科學教育提出的,但它對制定小學科學教育的具體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重視以科學教育理論指導小學科學教育改革

近幾十年來,隨著教育科學的發(fā)展,科學教育作為教育科學中一個研究領域已經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建立起來。其標志是:(1)建立了綜合性的科學教育研究會,如美國有全國科學教學研究會、全國科學教師聯(lián)合會;此外,像許多教育研究領域一樣,還有國際性組織,如國際科學教育聯(lián)合會。(2)出版了多種科學教育雜志,如美國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研究雜志》和《科學教師》,英國的《國際科學教育雜志》,《歐洲科學教育雜志》,《科學教育研究》,等等。這些國際性科學教育雜志除了美國的《科學教育》創(chuàng)刊較早外,其余的雜志大都是70年代以后才創(chuàng)辦的。(3)出版了大量的科學教育專著,如《小學科學教學的新方向》(Hurd,P.D.,1969),《科學的本質和科學教學》(Robinson,J.T.,1969),《科學教學的新發(fā)展》(Lee,E.C.,1969),《通過科學教學批判性思維》(TroostC.,1969),《改進科學教學》(Fraser,B.J.andetal.,1995),《學習科學:以研究改革實踐》(Glynn,S.M.andetal.,1995),等等。以上所列的書刊涉及到科學教育理論與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們對當前的科學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國際科學教育理論研究已形成許多對科學教育改革有用的成果,如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和概念改變理論,80年代以來已應用于科學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并對中小學科學教學發(fā)揮著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科學教育理論對科學教育政策的制定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羅角蓋茲(AlbertoJ.Rodriguez)在評論《全國科學教育標準》時指出:“盡管《全國科學教育標準》中一次也沒有用到建構主義一詞,然而,很顯然,個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的一個分支理論——筆者注)是文件中的主導教學理論。”(注:Rodriguez,A.J.(1997)TheDangerousD-iscourseofInvisibility:ACritiqueoftheNationalResearchCouncil''''s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Vol.34,No.l,p.30.)

(五)強調探究式科學教學,提高小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探究性教學是當代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呢?美國科學教育學者埃爾思樂(Will-iamK.Elsler)等人在《小學科學教學》一書中用一章的篇幅專門探討了探究式科學教學。他們提出了三種主要教學方法。一是理性探究法,二是發(fā)現(xiàn)法,三是實驗法。三種方法各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如表1所示)。

附圖{圖}

國際科學教育的改革還有一些特點,如重視對科學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注重消除科學教育中的性別差異,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改善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科學學習,強調在科學教育中進行技術教育等等。

三、我國小學自然教學的若干問題

從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國際背景中考察我國小學科學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較為突出的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小學科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從本世紀初(1903年)我國建立現(xiàn)代學制以來,小學就開設科學啟蒙教育課程,最初叫做“格致”,1910年受日本影響易名為“博物”或“理科”,1922年學制改革后,受美國影響再次易名為“自然”,自那時起小學科學教育的學科名稱基本上就以“自然”沿用至今。

學科名稱70多年來保持不變,多多少少說明了科學教育在我國小學里的地位基本上沒有變化,同時也說明我國對小學科學教育的認識較為模糊。

90年代以來,雖然九年義務教育的科學課程和教材又進行了新的調整,小學從一年級起就開設自然課,但由于人們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足,以及自然課教師普遍缺乏培訓,自然課在許多小學至多處在邊緣地位上。這與科教興國的國策和國際上普遍重視小學科學教育的趨勢是很不相符的。

(二)科學觀與科學教育觀

科學觀與科學教育觀是兩個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有什么樣的科學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科學教育觀?!拔逅摹边\動以來,由于受唯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國人的科學觀是封閉而又凝固的。例如,在50年行百余萬冊而在80年代重版又發(fā)行數(shù)十萬冊的《自然四字經》里,開篇就是“自然規(guī)律,多已發(fā)現(xiàn)”,“學習科學,才能了然”,“掌握規(guī)律,改造自然”,等等。這里暗含的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既不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又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唯科學主義的態(tài)度,還忽視了科學創(chuàng)新的精神。眾所周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迅速,豈是“自然規(guī)律,多已發(fā)現(xiàn)”呢?如果學生從小就形成了這種科學觀,即科學僅僅是一種已經為人類所基本發(fā)現(xiàn)的自然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只要學習它就夠了,哪來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科學豈不是停滯不前了嗎?

本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科學哲學研究的深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新的科學觀認為,“科學知識不是絕對的,它隨著人們對更多事實的了解而發(fā)生變化,由于未來可能發(fā)現(xiàn)的信息,當前為人們所接受的理論或許有一天被改變,甚至被放棄??茖W規(guī)律不斷被改變是‘為了它們更真實地代表事實’”(注:Hurd,P.D.andGallagherJ.J.(1968)NewDirectionsinElementary

ScienceTeaching,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Inc,p.7.)這種開放的科學觀對當代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小學科學教育目標

當今中小學科學教育目標是建立在“科學素質”這一重要理念上的。它不僅涉及到學生應當掌握的科學知識,而且更關注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精神、興趣、態(tài)度,以及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等等。科學教育的目標通過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而得以實現(xiàn)。

我國近年來小學自然課的教材內容的確進一步現(xiàn)代化了,但這主要是指內容的先進性而言的。就小學自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來看,似乎仍像以往一樣側重于科學常識的掌握上。例如,在90年代出版的小學自然教學方法指導手冊上,教學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使學生“了解一些事實”,“掌握一些規(guī)律”,其次才是“學會一些方法”。(注:參見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自然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李默然先生在談到改革小學科學教育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用的是讀四書五經的辦法‘讀’科學‘書’,‘背’科學‘書’”。(注:參見劉默耕:《小學自然課改革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頁。)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觀應當改一改了。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目標之所以始終盯在“科學常識”上,自然課教學只注重教書和讀書、背書,除了傳統(tǒng)因素之外,還同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落后狀況分不開。迄今為止,我國沒有一個科學教育研究機構,也沒有一本綜合性的科學教育學術期刊。高等師范院校基本上沒有人專門研究自然教學法,更沒有開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要改變這種落后局面,高等師范院校亟待重視和加強科學教育研究,包括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研究。

(四)小學科學教師

普及小學科學教育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關鍵在于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科學教師隊伍,這是不言而喻的。這個問題在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直到不久前才引起高度重視。盡管他們小學教師的學歷普遍達到大學本科水平,但80年代中期以來的多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本身科學知識的貧乏是小學科學教育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這個問題更為嚴重。中等師范學校側重于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數(shù)學教師,根本就談不上專門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師。目前許多小學自然課開不起來或不夠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小學科學教師。

(五)小學與中學科學教育的銜接

第4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在性別、年齡、智商、個性、知識、能力、氣質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的復雜的教學群體。因此,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位愛玩而不專注的男同學,盡管成績不突出,但他愛看書,好奇好勝,上自然課總發(fā)問些奇特問題:“太陽為什么總是東升西落?”“人為什么不能象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等等。為了滿足他的這種求知欲望,我便靈活機動地采用錄像教學,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動物趣聞》的有關片斷,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將抽象的知識道理寓于生動的形象之中,在較短的時間里,把他帶到古今中外海闊天高的知識海洋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其能主動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去體味探索成功的樂趣。在懷化市第十一屆青少年創(chuàng)造發(fā)明比賽中,這位小同學“大顯神手”榮獲桂冠,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畢業(yè)會考時以“滿分”的優(yōu)異成績升入重點中學。

二、恰當運用電教實驗,指導分類教學,取得局部效益

教學中,面對部分學生的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如恰當?shù)剡\用電教實驗指導分類教學,則效果顯著。

小學自然教材中《植物的種子》一課,教材重點是掌握種子的基本構造──都具有胚根和胚芽。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胚根發(fā)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發(fā)育成植物的莖葉。根據(jù)過去教學中的經驗:單一的實驗教學,大多數(shù)學生對該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難以掌握。于是便采取了實驗與幻燈有機結合的方式,設計了一張種子的構造──胚根、胚芽活動的抽拉片(右邊是植物的幼苗)和一張解剖觀察各種不同種子胚根和胚芽的復合片。

實驗:先讓學生解剖浸泡膨脹了的菜豆種子,要求他們從外到里觀察菜豆種子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然后,找一名學生匯報所觀察到的每一個部分:(1)最外層的皮──種皮:(2)豆瓣邊上小芽──胚根;(3)胚根上部小葉狀部分──胚芽;(4)內部兩片葉片──子葉。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出種子由種皮、子葉、胚根、胚芽四部分構成的。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把這粒種子種到土壤里,過幾天就會長出一棵幼苗。請看燈片,說一說這棵幼苗的根、莖、葉分別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fā)育的?”先讓學生自己充分發(fā)表意見后,老師再演示:抽拉燈片的胚根、胚芽部分,引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看到了燈片上胚根用線指向幼苗的根部,胚芽用線指向幼苗的莖葉。這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蠶豆等種子的復合片,揭出上片,露出剖面,請學生指出每粒種子的胚根、胚芽部分。這時學生自然就會得出:不管什么植物的種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通過這樣分類教學,采取實驗和觀察相結合的方法,既訓練了學生觀察物體的細微構造的能力,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優(yōu)化組合電教媒體,指導全體學生,取得整體效益

電教媒體多種多樣,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等。如何根據(jù)教學的要求,優(yōu)化組合電教媒體,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播放、演示準備好的電教教材,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

第5篇

簡介:

本書分為三篇,上篇<學術論文寫作基本知識>面向所有研究生及學術論文作者,介紹學術論文的基本概念、基本特點、學術論文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的意義,對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概述。中篇<社會科學論文寫作與規(guī)范>主要面向文科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下篇<自然科學論文寫作與規(guī)范>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內容不局限于寫作層面的技術問題,而是深入到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層面,向學生講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注重實例分析,力戒理論空談,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目錄:

前言

上篇 學術論文寫作基本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學術論文的基本概念與特點

第二節(jié) 學術論文的分類

第三節(jié) 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

第四節(jié) 學術論文常見問題概述

第二章 學術論文的選題

第一節(jié) 選題的意義

第二節(jié) 選題的類型

第三節(jié) 選題的原則

第四節(jié) 選題的價值

第三章 學術論文的文獻資料搜集

第一節(jié) 搜集文獻資料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搜集文獻資料的工具

第三節(jié) 搜集文獻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節(jié) 搜集文獻資料的方法與技巧

第四章 學術論文的發(fā)表與著作權保護

第一節(jié) 對發(fā)表媒體的選擇

第二節(jié) 論文中與著作權相關的內容

第三節(jié) 中的著作權問題

第四節(jié) 論文數(shù)字化傳播中的著作權問題 中篇 社會科學論文寫作方法與規(guī)范

第五章 社會科學論文中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的確立

第二節(jié) 思辨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三節(jié) 實證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四節(jié) 解釋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六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結構

第一節(jié) 結構設計原則

第二節(jié) 結構設計框架

第三節(jié) 層次與段落結構

第四節(jié) 內文細節(jié)設計結構

第五節(jié) 碩士學位論文結構要件

第七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常用寫作方法

第一節(jié) 議論的寫作方法

第二節(jié) 證明的寫作方法

第三節(jié) 駁論的寫作方法

第四節(jié) 說明的寫作方法

第八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規(guī)范化

第一節(jié) 摘要的寫作與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關鍵詞和分類號標引規(guī)范

第三節(jié) 參考文獻與注釋的規(guī)范

第四節(jié) 圖表的應用與規(guī)范

下篇 自然科學論文寫作方法與規(guī)范

第九章 自然科學論文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節(jié) 實驗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二節(jié) 靈感思維法應用分析

第三節(jié) 假說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四節(jié) 觀察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五節(jié) 類比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十章 自然科學論文的結構

第一節(jié) 理論型論文

第二節(jié) 理論應用型論文

第三節(jié) 實驗型論文

第四節(jié) 觀測型論文

第五節(jié) 綜述型論文

第六節(jié) 碩士學位論文

第十一章 自然科學論文寫作方法

第一節(jié) 引言的寫作方法

第二節(jié) 正文的寫作方法

第三節(jié) 結論的寫作方法

第四節(jié) 英文內容的寫作方法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學論文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

第一節(jié) 題名、層次和作者署名的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關鍵詞和分類號的標引規(guī)范

第三節(jié) 圖表的應用與規(guī)范

第四節(jié) 單位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

第五節(jié) 量的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

第六節(jié) 數(shù)字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用法

第6篇

關鍵詞:學科半衰期 化學 引用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 文獻計量學 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4)04-0061-06

1 引言

第7篇

我們通常見到論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學術論文或叫科學論文;另一類是議論文。學術論文是論證某一新論點或某一新的總論點極其分論點得以成立的證實性論文;議論文是那些談自己的觀感、意見、主張甚至奇想的陳述、闡釋性論文,我們在報上看到的政論、時評以及《古文觀止》所收集的那些論文就屬于這一類。這兩種論文的區(qū)別如下:

學術論文更強調一個“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發(fā)表過的學術論文就毫無價值;議論文雖然也講究一個“新”,但有時可重復議論。例如,某年如發(fā)生洪水泛濫,中央和各省市的報刊都要發(fā)表一些強調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類的議論文章,過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濫,全國各類報刊又會而且應當發(fā)表一系列同一內容的議論文,以增強社會教育效果。

學術論文強調論據(jù)的確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強調用第一手材料;而議論文雖然也用論據(jù),但不特別苛求。甚至有的議論文是作者靠思辯的邏輯論證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學術論文的論證及格式講究規(guī)范,而議論文卻不拘一格。

由于沒有把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與普通議論文區(qū)別開來,對學術論文的了解不夠,有的同志就自覺不自覺的寫成了普通議論文,因而呈現(xiàn)出三個相應的缺點: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陳飯,談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觀點;二是比較空泛,論據(jù)不足,又不典型,沒有說服力;三是論文的格式不規(guī)范。

 

所以,我們在寫廣播電視學術論文時要提醒自己:不要寫成普通議論文了,要按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來寫。

學術規(guī)范來寫學術論文,首先在確定選題上就很講究。如寫普通議論文,其題目常常是自己隨意定的,而寫學術論文,其題目的確定就不那么隨便了。在確定題目之前還要做幾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tài)。

據(jù)我了解,我們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作者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前大多數(shù)沒有做過這一工作,或沒有認真地全面地了解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tài)。這是不符合學術研究規(guī)范的。

為什么一定要先做這一工作呢?前面我們說了,學術論文更強調一個“新”字。既然要“新”,就要了解“舊”(這里的“舊”不是陳舊的舊,而是表示“已經有了”的意思),不了解“舊”,便不知道“新”,這就要查一查人們在廣播電視方面已研究了哪些問題?進行到什么程度?有沒有人寫過你正打算要寫的題目?如沒有,那你寫的這篇文章,就是在談新問題,是在開墾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一塊“處女地”,是通常所說的填補學術領域的一塊空白;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寫了文章;那就看一看這些文章的結論正不正確?你贊不贊同?如不贊同,你可寫批駁性文章;如贊同,再看一看這些文章的視角、立場、切入點、論據(jù)、論證邏輯等等是否有問題,如有,你可寫商榷性文章。總之,你在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動態(tài)的基礎上所確定的題目才不會與已發(fā)表過的論文在題目、觀點上重復,才有新意,才有學術價值。

第8篇

本研究使用語料庫語言學的定量方法,結合樣本定性分析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收集2008年至2010年3年間來自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應用語言學4個學科的社科論文30篇,組成字數(shù)約30.9萬字的小型語料庫(其中教育學8.09萬字;心理學7.41萬字;社會學7.21萬字;應用語言學8.19萬字)。論文收集主要根據(jù)學科內部專家推薦在本學科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刊載實證性研究較多的學術刊物。這些論文均為實驗性報告論文,由簡介、方法、結果和討論4部分組成。然后,對論文進行必要的加工,刪除有關作者的信息以及論文的附屬部分,如摘要、致謝、作者簡介、參考文獻、注釋等。另外,用EXPRESSION代替論文中的公式;圖和表用CAP-TION代替。最后將每篇論文中的簡介、方法、結果和討論部分剪貼組成新的語料庫(其中,簡介部分7.31萬字,方法部分5.29萬字,結果部分7.09萬字以及討論部分11.21萬字)。(2)運用軟件AntConc3.2展開詞頻統(tǒng)計,生成出現(xiàn)頻率大于(含等于)60的詞匯(這意味著這些詞匯在每篇論文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大約為60/30=2次),最后所得詞匯總數(shù)為401個。(3)對上述詞匯逐條分析,剔除不包含評價意義的詞匯(如一些介詞、代詞和冠詞等),最后得出含有評價意義詞匯128個。其中主要為形容詞,兼顧其他詞性如名詞、副詞和動詞等,形成了語料庫中出現(xiàn)頻率大于(含等于)60的評價詞匯表。(4)運用評價參數(shù)方法,對上述詞匯進行分類,具體情況參見表1。我們重點考察總頻率數(shù)最高的4種評價類型,即優(yōu)劣性、相關性、新穎性和規(guī)模性評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出于以下兩點考慮:首先,考察所有的評價詞匯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因為所涉及的語料庫數(shù)據(jù)較大;其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較不同學科和論文內部的評價特征,使用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4種特征也是可行的,因為前4種類型的評價占所有評價頻率的54.46%,超過一半。前4種類型的評價詞匯及其出現(xiàn)頻率參見表2。表2中的詞頻是指該詞在語料庫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而“頻率”是指該詞在語料庫中充當評價意義的次數(shù)。

(5)對表2中的詞匯進行同義和反義詞轉換或者詞性轉換,生成表3。這里,只需對表2中部分詞匯進行轉換,因為表2中有些詞匯本身具有同根、同義或者反義特征,不需要進行此類轉換。之所以要生成表3,是因為這樣能夠更為全面地收集語料中所包含的4種類型的評價詞匯,而這些詞匯可能沒有出現(xiàn)在表2中。(6)運用語料庫軟件中的語境共現(xiàn)(concor-dance)和搭配(collocation)功能,結合定性分析,對表2和表3中詞匯的上下文進行細讀,刪除評價詞匯的非評價功能的實例,如詞匯new如果出現(xiàn)在NewOrleans中,就不具有評價功能。主要包括:1)專有名詞,如NewJersey,GreatBritain;2)慣用法或固定短語,如oldword,generalmanager,aswellas;3)同(多)義詞,如keytothelock,thisno-vel.所得部分詞匯充當評價功能的頻率,見表中的頻率欄。(7)排除非評價意義詞匯現(xiàn)象之后,逐一統(tǒng)計各種評價類型在不同學科和學科論文內部不同部分(IMRD)中的分布,比較4個學科中評價類型分布上的差異;比較論文內部4個組成部分評價類型分布上的差異。所得結果參見表4和表5。

2結果與討論

我們將表4和表5中4類評價詞匯在學科論文和論文不同部分中所出現(xiàn)的頻率與各個部分的詞匯總數(shù)結合起來,得出4類評價詞匯在各個學科和論文各個部分中的萬字比率,參見表4和表5的萬分比欄。然后,我們依據(jù)兩個表中的萬分比數(shù)據(jù)生成圖1和圖??梢钥闯?,4種評價類型在4個學科中出現(xiàn)的頻率各有不同。其中,使用評價最多的是教育學,其次分別是應用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這可能與學科本身內在屬性、研究對象和知識結構有關。一般說來,如果一個學科的理論比較成熟,研究范式或者分析方法比較一致、規(guī)范,那么該學科的學術論文中使用的評價手段或者說評價詞匯的頻率較低;否則,則相反。如自然科學論文中所使用的評價詞匯和手段要低于社會學或者人文科學,就是因為后者研究對象更為復雜,而且學科內部理論知識尚不穩(wěn)定,尚存爭議,研究界限尚未完全厘清,仍然存在很多探索性和未知性,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不得不通過各種評價手段來達到說服讀者或者同行作者的目的。Cole曾經指出,一個學科內部一致性越強,所使用的評價或者評價詞匯越少(Cole1983)。圖1說明,相對來說,心理學和社會學這兩門學科比教育學和應用語言學更為穩(wěn)定,也就是說,它們的知識界限更為明晰,研究范式更為成熟穩(wěn)定,所使用的理論更為成熟。

另外,從這4種類型的評價分布來看,社會科學論文中的相關性評價和優(yōu)劣性評價要遠遠多于規(guī)模和新穎性評價。這表明,社科論文作者更加愿意對于研究的質量和研究的重要性或相關性進行評價,而不是過多地評價研究的規(guī)模和研究的新穎性。這體現(xiàn)了學科論文所倡導的價值觀,學者更為看重的是學術中的質量,而不是開展研究的規(guī)模。從詞匯出現(xiàn)的頻率看,社會科學中4類評價詞匯的使用頻率大約為每一萬字50個左右,與Giannoni的研究比較,他得出的數(shù)據(jù)要略大些,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所考察的詞匯數(shù)量較少。Grape&Kaplan認為,“作者在學術論文語篇中使用多種方式來表達禮貌,已經達到說服和評價的目的”。這些不僅可以與學術論文的權威建立穩(wěn)定關系,而且可以預防來自同行研究者的批評和攻擊。

從學術論文內部看,討論和簡介部分評價詞匯的使用頻率要高于方法和結果部分,這也正好體現(xiàn)出這些次語類本身的交際目的。對于學術論文中這4種次語類的特征,Hyland指出,對簡介部分的研究表明,簡介部分的3個目的分別是建立研究領地,指出研究空白,占領研究領地。這就意味著,學術論文作者將會充分利用各種修辭策略來避免對他人的研究提出挑戰(zhàn),或者盡力維護語篇社區(qū)同行的面子,評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對討論部分而言,Hyland也指出,這一部分將對結果部分的數(shù)據(jù)進行解釋,也是學術論文中最具說服力的部分。討論部分始于對結果的陳述,接下來將會對結果進行評價,其目的是從結果中小心謹慎地提煉出論文的主要觀點,并試圖從其他文獻研究中尋找支持其觀點的證據(jù)。至于結果和方法部分,方法部分只是直截了當?shù)孛枋鰯?shù)據(jù)的收集過程、實驗使用的材料以及程序,為的是其他研究者可以復制研究過程。結果部分是論文的核心部分,它主要通過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來說服讀者接受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當然,有時也對數(shù)據(jù)進行必要的陳述和解釋。因此,這兩個部分在社會科學論文中使用的評價詞匯相對較少,評價特征相對不明顯。用Swales的話說,“對作者來說,簡介和討論部分是論文中最容易產生麻煩的部分,主要原因就是這兩部分所具有的人際特征、所具有的闡釋性特征”。

3結束語

国产一区二区熟女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女优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91|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福利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91久久精品在这里色伊人| 97人妻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又粗又长又大高潮视频| 这里只有九九热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熟女吞精|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有码|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三级黄|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尤物在线视频91| 亚洲成人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秋霞|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口爆在线| 超碰在线免费公开中国黄片|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偷拍偷窥女厕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亚洲成熟女人毛片| 亚洲黑人精品一区二区欧美| 国产又粗又猛又长又黄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看一卡一卡| 日韩精品区欧美在线一区| 超碰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二区| 国产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懂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人妻少妇系列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欲色一区二区三区| 黄片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