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跨文化交際教育論文

跨文化交際教育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8 15:01: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跨文化交際教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跨文化交際教育論文

第1篇

2004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并設置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币虼?,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多種,能夠開發(fā)跨文化交際必然成為外語教學界當前主題的中心。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外語的應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溝通??缥幕耐庹Z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制定統(tǒng)一的課程,編寫了系統(tǒng)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國舉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礎上,1989年1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這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于中國學生,詞匯和語法可以讀,可以應付考試,但在跨文化溝通的問題上經(jīng)常發(fā)生。這些必須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以解決和改善。

毫無疑問,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主要障礙除了語言本身,還要從文化背景入手,因為許多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由被動的學習語言知識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膽谜Z言知識。因此,在相應的大學英語運用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英語教學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或“學習為中心”,不僅是語言學習,掌握教學規(guī)律,而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1、詞匯解釋的含義為基礎,與詞的文化內(nèi)涵相結合

詞匯是用來解釋語言的基本單位,國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參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滲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英語,在英語教學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方面,應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yǎng)文化意識。例如,在一些常識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恭維,但在另一種語言可能是貶義。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集體主義,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西方,是負面,消極的意義。相反資產(chǎn)階級,野心,在中國人有一定的負面內(nèi)涵,但它對于西方人是一種恭維。關于“宣傳”,英語詞典定義為“政治團體影響的信息公開傳播,往往夸大甚至虛假信息?!比欢@兩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貶義的贊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說,促銷產(chǎn)品,使用產(chǎn)品的推廣,而非產(chǎn)品的宣傳。

2、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點講解為輔

日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教師講解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語法,不講語言點(通常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不是造句,學生經(jīng)常難以理解。心理語言學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與兒童學習母語是不同的。成人環(huán)境,認知等因素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破壞,成人總是下意識地學會了更多的語言和母語。成年學生,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適應中國學生的習慣,而是在于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教學中要解釋的文字以及話語分析,應根據(jù)文本體裁(敘事,描述,說明,議論等),作者是如何開始的文章(通過什么手段,在附著力的章節(jié)和收斂),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語氣等等。這些對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作者寫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以及講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至于語言點講解,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向教師提供一些幫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即使老師可以說明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到相應的翻譯幾個句子,也達不到讓學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異的講解

第2篇

關鍵詞:語言、文化、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fā)展史,語言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該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都可以從語言中找出痕跡。它是歷史的體現(xiàn)者。語言教學必須結合文化。該論點早在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就由西方語言學界提出,到了八十年代,我國語言學家對這個問題也已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筆者認為,就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而言,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化因素,二是文化知識。前者為語言教學的內(nèi)容,后者為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所謂文化因素,是從共時的角度出發(fā),指出那些跟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在傳授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時,只有把語言的文化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的生成與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其中,是否應該有專門的第二語言教學的文化課程,文化與語言教學的比重應該是怎么樣,以及第二語言教學如何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和目的,這些都是始終非常熱門的話題。但總體而言,第二語言教學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這是達成的一個核心主旨。如何來認識這兩者的關系,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進行認識: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何謂語言,何謂文化,這似乎是學習語言的人都應該能夠了解和意識到的問題,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相應的文化作為其存在的依托和條件。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留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泵總€民族都有自己的發(fā)展史,語言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該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都可以從語言中找出痕跡。它是歷史的體現(xiàn)者。

我們的母語與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是互為襯托的,他們的關系以及習得第一語言時,文化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在學習第二語言之前,語言學習者所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其母語習得的影響,是難以被主體所察覺的。我們常常都知道語言與文化是有聯(lián)系的,但它們的聯(lián)系的特點體現(xiàn)在哪里,也是很難意識到的。直到我們在嘗試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不自覺的便受到了文化的沖突,在每一次的錯誤與究其原因之后,學習者以及教學者也都會意識到文化與語言的微妙而重要的關系,同樣也是在這樣的時候,才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所意識到的,只有在充分了解語言背景后的文化,我們才能真正的運用好第二語言。也只有了解文化,才能在目的語的環(huán)境下,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二、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爱斠环N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fā)生了。

第二語言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完整的第二語言發(fā)音、詞匯、語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運用第二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第二語言教師實際上也是扮演著溝通中外交際的“橋梁”這樣的角色,他們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的進行兩種語言和文化的轉(zhuǎn)化工作。教師需要在教第二語言本身的同時,要融匯該語言的背景文化知識,以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灌輸,給學生以正確的途徑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在使用第二語言時必須注意語言規(guī)則,從語音、詞匯,語法等諸方面都要盡量符合第二語言,否則只能是“洋涇兵”似的第二語言。這是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語用正確與否,別的人一聽就可以做出判斷;另一方面,交際規(guī)則的轉(zhuǎn)化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交際規(guī)則的正確而又得體的轉(zhuǎn)化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第二語言說的不好,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們還容易接受,因為他知道,對你來說做到語音詞匯語法完全正確又地道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說的第二語言既正確又流利,卻違背了該語言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們就會產(chǎn)生本能的方案,這就產(chǎn)生了文化誤解或者也叫做文化沖突。

由于在不夠了解第二語言為母語的人的使用語言的習慣,那么即使在第二語言語言本身水平較高的基礎上,造成各種各樣的溝通障礙也是很常見的。比如說,筆者所遇到的一位美國大學生,已學習漢語三年,基本的語法學習已經(jīng)差不多,并且詞匯量也算可以,但當來到中國后,每天與筆者白天見面,晚上也會聯(lián)系,但到第二天清早,他就會問“你今天怎么樣?”這樣的問題,前兩次筆者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不知道該學生是想問什么,以為是有口誤或者有別的想了解的。直到后面才知道,學生只是認為這是一種打招呼、表示關心的方式。無疑,這在中國人看來,其實是非常奇怪的問法。筆者后來有了解到,有很多別的美國人也會有同樣的用法。他們有一部分人是覺得也許這跟“How do you do”所表達的是相同的。那么這也是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因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并不了解中國人在一些場合正常的對朋友表示關心或者打招呼的用法,他們則會以英語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或者通過非專業(yè)官方途徑的模仿,來進行試探性對話。這是跨文化溝通失敗的表現(xiàn)之一。而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沒有涉及這一塊,讓學習者有一部分的語言空白區(qū)。

三、跨文化交際教育進入第二語言課堂教學

筆者認為,在第二語言教學的時候,文化的介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于第二語言文化的介紹或者教育職能是為輔的,我們教授第二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真正實在的掌握文化內(nèi)容,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將其所學的文化知識感知在語言交流與表達上,內(nèi)化于其對第二語言的更深層理解,以助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能熟練地并且不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進行順暢交流。

首先,何謂“跨文化意識”,這是Hanvey提出的概念,值得是理解和成人人類具有各自創(chuàng)造其獨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會不同,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各異。他認為,獲取跨文化意識并非易事,關鍵在于能否做到尊重第二語言者的文化和樂于深入該文化。能否做到尊重、參與、移情餅愿意做出必要的自我改變,是獲取跨文化意識成敗的關鍵。不了解第二語言文化,不愿意提高跨文化意識,要想學好第二語言,是絕對不可能的。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是語言教師的重要任務。

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教育應該是貫穿在整個教學的,而并非獨立出來的一塊。比如,我們在教授英美國家學生詞匯的時候,應該在有文化差異的詞匯之處進行比較和闡釋,如果教師不在課堂說清楚,學生則會在課后進行自己的錯誤試探練習,筆者認為這一類的錯誤是可以規(guī)避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龍”在中華語境中是一種圖騰形象。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能行云降雨的神奇動物。在封建時代,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在漢語中,“龍”總是機箱的意思,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等。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直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麟,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通常代表罪惡、邪惡,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來作為戰(zhàn)爭的旗幟。實際上,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不同民族由于生存境遇的不同對詞匯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就語言要素與文化的關系而言,語音與文化的關系最不密切,語法次之,而關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詞匯。在從事跨文化交際中不僅要注意詞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需要隨時隨地注意詞的內(nèi)涵意義。這一部分是教師可以在普通的課上講解的一部分文化內(nèi)容,我們可以簡單提到文化的這個特點,讓學生知道它們明晰的區(qū)別就可以,點到即止。

筆者有去旁聽過獨立出來的關于中國文化的課,主要是講一些簡單的古代名句,然后穿插著介紹一些中國文化知識,教學對象為中文學習四年左右水平的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老師的備課和講解都是可圈可點的,這也是一類選修課,但其實兩周之后,學生人數(shù)銳減,他們最開始聽課大部分是由于好奇,但兩周之后都認為對他們學習中文沒有太大幫助,并且古代文化以及古文的這一部分內(nèi)容他們也覺得非常乏味和難記,即使在課堂上當堂記住了,課后也不會再用到,很快就忘記了。筆者認為這類課堂只能是針對對中國文化非常有興趣的學生,以及專業(yè)學生,對于大部分學習漢語的學習者來說,這類課堂是不需要的,而且講授這類知識容易造成學生的混淆,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用什么,而在當代,很多慣用語或者俗語或者古文,當用的時候,會讓普通的中國青年覺得非常奇怪。此外,這本來就是作為很多中國人都不能用得很好的一部分文化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專門的文化課是不需要的,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考慮的是怎樣將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語言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進行深刻而不刻板的教學。這主要是需要教師的專業(yè)語文知識素養(yǎng)以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因素是內(nèi)嵌于對外漢語教學之中的。在某種意義上,它甚至決定著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以及句子的內(nèi)在結構與構成原則。因此,既作為語言文化知識外部體現(xiàn)的、又作為掌握這些知識前提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們所應具備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文化習慣的意識,站在目的語國家人們文化背景的角度去進行語言學習和交際,積極利用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克服其負遷移作用。對外漢語應該自始至終把文化知識的教育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的過程之中??缥幕浑H與第二語言教學密切相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跨文化的語言交流,將文化因素滲透到語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中山大學學報

[3]杜道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文化概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第3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談起英語教學,人們認為英語教學只和讀寫譯等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有關。無可置疑,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適當?shù)娜谌肟缥幕浑H。“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在任何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社會、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交際的雙方不能融入同一個文化背景中,交際雙方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

一、為什么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際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約語言,所以語言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與文化學習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會導致語言各個方面,例如:語法、詞匯、習語等差異。把跨文化交際意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意義非淺。

(1)把文化意識融入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英語的運用與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觀點,他認為文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C文化,即文學、藝術、、哲學及科技,另一個層次指的是“人們的生活”,即風俗習慣、傳統(tǒng)和社會組織。 文化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識地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2)在交際中,杜絕語言使用上的錯誤。語言使用錯誤有兩種:一是語法錯誤,一是文化錯誤。在英語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正確地語法,更要向?qū)W生講解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當學生和外國人交流時,才不會因不懂得語言的文化背景用錯了詞而鬧出笑話。沃爾夫森陽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了說話規(guī)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的相對性?!?所以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

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時時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滲入與融入,了解語言與語言之間的文化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學好。英語學習注重詞匯,習語,語法等方面的學習,所以就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

1.從詞匯方面。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豐富的內(nèi)涵。學生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單詞時,經(jīng)常由于不懂得某個單詞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錯誤,造成笑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把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介紹給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總結有文化背景的單詞然后講解給學生。例如:總結關于動物的詞匯。在中國,dragon“龍”被認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則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在中國,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貶義詞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們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經(jīng)常被用在褒義詞組中,例如:“l(fā)ove me love my dog”“l(fā)ucky dog”等等。

2.從習語、俚語方面。習語和俚語是人們在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經(jīng)歷,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總結掌握的詞語。習語和俚語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在講解英語習語和俚語時,要格外地注意他們的文化內(nèi)涵,要把跨文化交際融入到對習語和俚語的講解中。如:當教師講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這句話時,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意思為“從那天開始,我們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這么翻譯是錯誤的,如果學生知道西方飲食文化就不會只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飪中,胡蘿卜經(jīng)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圓有方,有紅用綠。顏色鮮美,這樣就可以作為配菜來裝點主菜,使主菜顯得更加鮮美。這兩種蔬菜,有營養(yǎng)但味道一般所以不會搶了主菜的“風頭”所以這里的豌豆和胡蘿卜被引申為“形影不離”。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學生如何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呢?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從語法方面。教師應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語法教授中,只有教師生動形象地講解英語語法的文化背景,學生對語法的使用才能揮灑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這個句子的結構是it作形式主語,不定式作真正主語并后置。為什么由it來充當主語呢?如果學生們了解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在英語中,人們習慣把冗長的內(nèi)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間接的詞語代替冗長的內(nèi)容,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見,在英語的語法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把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及文化背景介紹給學生們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息息相關,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語學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1995,(1).

[2]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調(diào)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第4篇

翻譯等值論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翻譯理論。造成等值翻譯的相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其中有形式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會阻礙翻譯活動。翻譯時往往“形”與“神”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如何通過翻譯盡量加強和增進不同文化在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縮短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和距離,是從事翻譯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由于中西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翻譯中取得等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譯只能作為一種追求的理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也應看到,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與日益融合,為翻譯等值論帶來了無限生機。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等值翻譯的問題。

二、等值翻譯原則

在西方眾多翻譯理論學中,最受推崇的當屬美國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奈達在其發(fā)表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認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一方是原文與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譯文與譯文的接受者。同樣一個信息要用兩種語言進行表達,對象不同,卻要產(chǎn)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等值翻譯的主要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詞的等值要服從詞組的等值,詞組的等值要服從句子的等值,盡可能在原作與譯作各層次間找到最大的等值轉(zhuǎn)換關系,在某一級缺乏等值成分時,就要轉(zhuǎn)移到較高一級確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譯應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層結構邏輯式和語音式中帶共性的因素的條件下,運用翻譯轉(zhuǎn)換規(guī)則進行有關語言的參數(shù)對比和轉(zhuǎn)換,翻譯成規(guī)范地道的譯文。3.在等值翻譯過程中要兼顧有關語言語符表層、語用修辭層、語義深層的等值轉(zhuǎn)換。如果層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層服從于修辭層,修辭層服從于深層。

4.原文本身無論語義層次、語用層次或語符層次,還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輸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盡可能降低冗余度。

5.思想藝術內(nèi)容的等值轉(zhuǎn)換是言語形式等值轉(zhuǎn)換的動力和基礎,只有當譯者具有與原作者相同的思想,才可能反饋出具有相同的韻味的言語信息。

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追求的是語義與風格的對等,盡量貼近原文。因此,要求在語法結構上和用詞方面要做相對的調(diào)整和轉(zhuǎn)換,從而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法和用詞習慣,要自然、暢達,使譯文讀者輕松自如的讀懂和領會譯文。奈達的理論對中國的翻譯界影響最大,是對中國傳統(tǒng)翻譯標準的革命,是對傳統(tǒng)翻譯片面性的挑戰(zhàn),打破了中國翻譯理論的僵局,激活了翻譯思潮,促進了翻譯界的繁榮??傊?翻譯要從宏觀篇章著眼,以句子為軸心,從微觀詞、詞組、句著手,最終完成宏觀篇章的等值轉(zhuǎn)換。

三、文化差異與等值翻譯

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闭Z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產(chǎn)物,論文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這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對等值翻譯理論又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使等值翻譯只能相對等值。其中包括:

1.概念意義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以別的語言為參照,它的詞匯場中都可能出現(xiàn)信息損失,這是因為要用有限的詞匯指稱或描述無限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就必須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切分。然而,受到地理、環(huán)境、人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對現(xiàn)實世界的切分也會存在差異。比如稱謂,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體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稱謂語也各有特色。漢語中,稱謂體系的名目繁雜給英漢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從事翻譯的人員在翻譯稱謂時都尊重文化傳統(tǒng),遵循表達習慣。中國人稱謂體系嚴格,等級分明。比如,漢語中如果兄弟姐妹較多,一般用數(shù)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來排行,但在英語中沒有這種排行的習慣,他們一般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說明此關系。如果把漢語中對兄弟姐妹的稱呼都譯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brother”、“younger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國的這種排行稱謂文化,同時也反映了乾桂元所分析的“等值翻譯”理論是不可能的。同樣,英語中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但在漢語中,此間關系要分得很清楚,一般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之分。2.認知角度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在任何一種語言里,同一所指都可能有幾個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同樣,不同的語言在指稱相同時,也可能因?qū)υ撌挛锏恼J知角度或感知方式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這種例子在表顏色的詞匯中較多。例如:Johnclaimshisbluepeppersteaktakesonly45secondstoprepare.這句話中的blue意思指的是“(牛排)煮得極嫩”。漢語中肉類未煮熟,有用“紅”指“帶血絲”,卻沒有用“藍”表示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可能是視覺上的差異。由于半生不熟的牛排的顏色是多層次的、模糊的,比如說呈“紫色”,而“紫色”是由“紅色”與“藍色”合成的顏色。因此是用“紅色”還是用“藍色”,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再譬如美國人談到皮肉受傷時說“bebeatenblackandblue”,而中國人則說“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碰撞受傷的皮肉的顏色也是多層次的,英語中取的是黑與藍兩種基本色,而漢語取的是暗冷色“青”以及紅藍的合成色“紫”。還有英語中的browncoa,l漢語譯為“褐煤”;但brownbread漢語卻稱“黑面包”,而brownsugar漢語又叫“紅糖”或“黃糖”。漢語的“紅茶”是就茶水的顏色而言的,而英語中的blacktea卻就茶葉的顏色而言。此外,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使人們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

在英語里,人們反倒用“greenwithenvy”來表示“眼紅”或“害了紅眼病”,而“pinkeyes”只表示醫(yī)學上的“紅眼病”。漢語中的“黃色”有時指那些污穢的毒害心靈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英語里“yellowpages”則是一本有不同商店、公司、組織電話號碼的家庭必備書。所有這些例子都體現(xiàn)了人們認知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對語言的影響。

3.隱喻使用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隱喻作為語言的修辭手段之一,當屬美學范疇。鑒于人類隱喻思維存在著共性,因而不同語言的隱喻間也就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賦予同一種對象不同的含義,從而使譯語和原語很難產(chǎn)生等值的意象聯(lián)想。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后來有引申為高貴、珍貴的象征。漢語中的“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眾多成語無一不是贊美之詞。而在英語中“龍”是一種恐怖的怪物,常用來比喻可怕的邪惡的力量。TheDragon比喻《圣經(jīng)》中魔鬼撒旦。如果說“Hermotherisarealdragontoher.”其意思是“她母親待她像個魔鬼?!边@對漢民族來說,決不可能有如此比喻。再比如,中國人對“狗”多是蔑視、厭惡,這可以從“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狐朋狗友”等成語中看出。而英美人眼里的“狗”被比作圣靈,忠誠的伴侶。如:“Loveme,lovemydog.”(相當于漢語的“愛屋及烏”)。如果英美人說“Wouldn’titbethedogstobetreatedlikethat?”千萬不可誤解為“待我狗都不如”。正好相反,其意思是“那樣款待豈不美哉”。同樣的,英語文化中總是把貓頭鷹和智慧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在漢語里它則被一些迷信的人看作是“厄運”的象征。因此出現(xiàn)了“夜貓子進宅———來者不善”、“夜貓子唱歌———不是好聲調(diào)”這樣的說法。中國人對于松樹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賦于它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松樹給人以堅定不移、高風亮節(jié)的聯(lián)想,但在英語中,pine(松樹)僅僅是一種樹種,不具有任何文化內(nèi)涵,更談上具有如漢語中那樣的文化內(nèi)涵。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外語教學

1.序言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哲學家1938年的《符號理論基礎》(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書中。他認為語用學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的關系,它涉及對符號的來源,用法及其在行為中出現(xiàn)時產(chǎn)生的作用研究。這一觀點得到了一部分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認可,其中Carnap 認為“如果一項研究明確地涉及語言使用者,我們就把它歸入語用學的領域”。從語言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語用學的提出無疑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因為指示語,前提,會話含義,言語行為,會話結構等是語用學研究的對象,語用學的任務就是對這些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隨著對語用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意識到語言學習不僅意味著獲得語言系統(tǒng)如語音,語法和詞匯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備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交際環(huán)境中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于美國的一門與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翻譯學和語用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跨文化交際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際形式。所以作為研究語言使用者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一門學問,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跨文化交際主要是語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恰當?shù)厥褂谜Z言和理解語言,從而有效地避免語用失誤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在外語教學發(fā)展的當今重視交際和語用的關系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外語學習者應用能力的關鍵。下面從詞匯,言語行為,話語結構三方面論述這種關系的重要性。

2.詞匯層面

在外語教學中詞匯的學習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缥幕浑H和語用對詞匯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富含的文化內(nèi)涵,習慣用語和稱呼語的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何謂詞匯負載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文化的多樣性,詞匯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異的標志。因此文化負載詞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內(nèi)涵。在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中,無論是文本還是口頭方面都有大量的這一類詞匯,通過學習可豐富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比如在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人們對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理解體現(xiàn)了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進取和創(chuàng)新;二是獨立做事的能力;三是個人隱私。相反在東方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群體中,人們對個人主義的理解通常定義于自私自利,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匯。再如英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詞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國移民時代到國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為了支撐國家的主流文化,無數(shù)代美國人為實現(xiàn)這一夢想不斷奮斗,演繹了許多經(jīng)典的故事,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與生俱來平等是不言而語的真理)。美國歷史上的許多運動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詮釋了這一詞匯的文化含義。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內(nèi)涵方面的差異,在封建制的舊中國,地主是代表剝削階級,是勞苦大眾的吸血蟲。而在英美國度里地主一直作為土地和財產(chǎn)的主人使用,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貶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價值體系內(nèi),個人主義的內(nèi)涵決定了人們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了交際和語用方面的失誤,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好詞匯傳遞的文化意義,避免交際和語用中的誤解,真正實現(xiàn)對話語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詞匯層面的另一特征是習慣用語,簡稱習語。習語是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語言,有鮮活的生命力或口語性,讓人口口相傳,意思明確。習語和典故在語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現(xiàn)的作用十分明顯,這是因為習語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畫面,富含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雞蛋里面挑骨頭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現(xiàn)來論述其特點。一般說來,英語典故結構比較靈活,可松可緊,有長有段。長者幾字,十幾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短則片言只字,如 “Ark” (避難所), “Eden” (樂園)等。相比之下,漢語典故則結構比較固定,多為三字或四字結構,偶有字數(shù)較多或單獨成句(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洪洞縣內(nèi)無好人”等等)。漢語典故絕大多數(shù)充當詞或短語,而英語典故除作詞和短語使用外,不少則可作單獨的句子使用。由于中華民族與英語國家在歷史 p地理p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別,致使各自的語言文化帶有顯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亞:《約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典故中l(wèi)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歷來顯得格外美麗和高貴,誰要是給百合涂抹脂粉,自然會被看成在做徒勞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國作家W.薩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場》(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說中一位繼承了一大筆財產(chǎn)而又貪得無厭,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今用來喻指吝嗇鬼,守財奴。

3.言語行為層次

言語行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進行話語交流或書面寫作時應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才能達到有目的的言語使用。語言學家奧斯丁(Austin)和塞爾勒(Searle)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無疑為理解語篇或話語奠定了基礎。

根據(jù)塞爾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有五大分類涉及到人們言語表達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應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具體含有請求,要求,命令,挑戰(zhàn)等特點。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說話人對某一將要發(fā)生的事件承擔責任,如擔保,保證,發(fā)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達說話人的各種情感,如祝賀,歡迎,同情,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說話人的語句導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條件的產(chǎn)生或改變,如命名,主持,辭退,辭職等。五是表實(representatives),說話人對一個陳述的真實性表達自己的信念,如肯定,報告,假設,總結等。事實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導的言語行為理論是迄今為止跨文化研究者們所選擇的最為普遍和頻繁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們就同一種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和差異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盡管這些研究的語料來源還往往局限在書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這些研究還是解釋了言語行為理論在不同文化中的變異(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芝加哥的獲勝演講為例分析言語行為的五個方面特點,從中領會話語的文化和語用含義。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這句話表達了演講者對新生一代的肯定,駁斥了現(xiàn)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對年輕人的錯誤評價和偏見,激勵了青年一代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信心和力量。屬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說者對人們發(fā)出的重要信息: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民眾的呼聲,社會的建設。說話者應用得體的言語行為號召人民為建設國家發(fā)揮光和熱,體現(xiàn)了一種團結和民主的精神。屬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語行為道出了說話者對參議員在競選中所作的努力和犧牲,是演講者流露情感的真實寫照,屬于言語行為的第三個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蘊含了說話者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義務,是表達承若(commissives)的言語行為。

在以上的言語表述中可以看出說話者的語言使用風格和隱含的話外之音,言語中在傳遞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卻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以及之后的社會變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對美國社會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如進取p開拓創(chuàng)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應??傊?言語行為中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4.話語結構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價值觀往往影響著話語的結構,換句話說,組織信息和表達信息的方式會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國人在構建語篇的過程中經(jīng)常把總結性的話語放在語篇的開頭,對所陳述的觀點有開門見山和主題鮮明的特點;而漢民族的話語結構則表現(xiàn)出一種含蓄的特點,在語篇結構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結論,也就是遵循因為―所以的話語結構。產(chǎn)生這樣的差別是東西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結果,英語句型結構更精確,更有邏輯性,而漢語句型結構則較模糊,更有主觀性,這一點是與西方開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國主觀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英語教學中有必要介紹一些文化知識,這將有助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下面就中西話語結構的差異是如何影響交際的活動作一比較。

以上的話語交際特點所表現(xiàn)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對語用和跨文化的學習,同時也要意識到隨著當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對話語的理解要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5.結論

外語學習是語言與文化學習的過程,是用人類語言反應文化的過程。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學習應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所帶來的困惑一定會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得到解決。外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且更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第6篇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yè) 跨文化交際 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繆道蓉(197.8-),女,四川雙流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語言學及二語習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陳渝(1974-),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重慶 400050)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華大學校級重點二級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檢查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過四級或六級而不是培養(yǎng)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這樣導致很多過了四級乃至六級的學生仍然難以用英語在實際生活中交際。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將分析在已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設置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等效學分課程,并將著重分析該課程設置應包含的內(nèi)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跨國交流與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際愈加頻繁,這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是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更應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強調(diào)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較少涉及交際能力,這導致我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和交際知識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很多高校和教師雖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始注意對文化的導入,但是在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本科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進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該課程一般在英語專業(yè)的大二或大三時候開設。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置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學英語四級的分層教學下,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經(jīng)過第一和二學期的語言基礎的學習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學生語言水平而言,設置跨文化交際等效學分課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際課程內(nèi)容設置

1 常規(guī)跨文化交際課程所含內(nèi)容的攝入。在對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yè)進行該門課程教學時,應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體內(nèi)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考慮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知識,對較難或那些離實際交際相對較偏的知識(如理論)做適當?shù)膭h減或簡化,而對于那些較重要或跨文化交際中常遇到的內(nèi)容應當做適當相關背景知識的補充或擴充,做到由點到面,從而讓學生對該部分有一個相對全面和系統(tǒng)的認識。

2 語言能力的再培養(yǎng)。盡管在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實施跨文化交際課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語專業(yè)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特點存在很多差異。有鑒于此,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況,作為等效學分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nèi)容應該包含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再培養(yǎng)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這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培養(yǎng)學生聽懂英語,能說英語;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具備的聽力策略和會話原則,策略以及相關言語行為。其次,在該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擴充學生相關詞匯,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內(nèi)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際相關資料來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譯等語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經(jīng)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相對于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仍然比較膚淺。因此,在該課程的內(nèi)容中應當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識,從而使他們對中西文化有一個相對深入的認識。教師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社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際交往、對友誼以及年齡的認識等。二是語言層面上體現(xiàn)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中西方動植物詞匯以及顏色詞所帶有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來自歷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習語表達、委婉語與禁忌語、含不同國家名稱的習語表達等。另外,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是多元文化的交際,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師可適當涉及一些非英語發(fā)達國家的相關文化。

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際者對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兩方面的認識,有不少跨文化交際失敗不是因為對他國文化不了解,而是因為對本國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師不能只注重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而更應該同時注重中國相關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際課程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有效實施,該課程的設置就必須從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關內(nèi)容有效地貫穿起來。

1 要使跨文化交際常規(guī)知識、中西文化比較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等相關內(nèi)容有效、靈活地融合在課程中。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的介紹,課程可通過視聽說,如英語影視、漫畫以及圖片等方式呈現(xiàn)。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該課程還要采取多樣化、具體和直觀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際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個案分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這讓學生在操練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過程中學會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所具備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會話協(xié)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有效地設置跨文化交際課程,就必須對學生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實施該課程教學之前,相關教師應通過一些途徑(如問卷調(diào)查等)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集體備課,進而讓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結構和教學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學化。

第7篇

關鍵詞: 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在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現(xiàn)實需求。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對個人的發(fā)展、不同文化之間人們的交往和友好合作,而且對國家間和平共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隨著當今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活動日益全球化,人們對于學習外語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提高。今天,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交流工具”這一狹義的概念了。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學習一種外語除了要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了解語言所反映的外國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外國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文化教學”即是指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本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學”的觀念已逐步滲透到JEFC和SEFC等教材中,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和教材編寫者認識到語言和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chǎn)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

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diào)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禮儀習俗的差異。

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這在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甚至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英語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總的來說,關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研究還處于開創(chuàng)階段,部分中學教師對這一問題的敏感度還不高;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人們的意見也不完全一致?;诖?筆者曾對中學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了詳細的問卷調(diào)查。該調(diào)查結果顯示,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漠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對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的具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教材的編寫和教師的教法對中學英語教學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雖然大綱強調(diào)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可高考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大綱的精神,而是過于強調(diào)對學生語法知識的檢測,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查,從而導致了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乏。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zhì),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在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中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而且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

英語教師的素質(zhì)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要讓學生明白,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在涉外交際中,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但由于文化背景上的理解不到位或誤讀,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的需要,而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紀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總之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zhì)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并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1]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第8篇

長期以來,對于跨文化交際始終存在著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界定。廣義的跨文化交際通常被稱為跨文化交流,其包括不同文化之間的各種接觸及其影響。狹義的跨文化交際,是特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尤其是面對面的交際過程。正如黑格爾在《環(huán)境決定論》中所描述的那樣,地球上不同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教育是伴隨家庭的誕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它是一個人思想觀念萌生和植根的起點,也是對一個人的人生成長和發(fā)展最具影響力的環(huán)境因素。中西方國家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條件、等不同,民族文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通過家庭教育的過程,對家庭成員所發(fā)揮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也有差異。本文立足于從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沖突分析入手,試從中西文化差異中透視不同的因素影響,進而反思我國的家庭教育并就優(yōu)化和改進家庭教育環(huán)境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思想理念的不同

崇尚儒家思想,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重集體輕個人的文化定勢。西方文化以現(xiàn)代哲學為基礎,普遍推崇個人主義,將個人的需要與利益放在首位。當然個人主義也強調(diào)協(xié)作與集體的重要,但其構建的集體結構仍然是松散的,所謂的重要是相對于個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的,一旦個人利益遭到威脅,這種集體結構便將迅速瓦解。在集體主義的維度下,中國人更強調(diào)個人對集體和合作的重視,凝聚力以及對他人的關注。在電影《刮痧》中,兩個孩子鬧矛盾,男主人公當著美國友人的面打了自己孩子一巴掌,這本是中國人給他人面子的方式,卻使美國友人疑惑不解,甚至認為他對兒子有暴力傾向,對孩子不關愛。面對他人的贊美,中國人通常表現(xiàn)出過分的謙虛與客氣“哪里哪里?還有很多的不足”,而西方人則會用“謝謝”來表示對對方稱贊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在中國人眼里西方人這種面對他人稱贊的坦然是一種自大,而西方人卻覺得中國人有些做作。在跨文化交際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除了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這都是與家庭教育的理念與方式緊密相連的。

在奉行集體主義的中國,家庭教育最典型的方式是“先人后己”,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成為家庭教育的經(jīng)典故事之一。對“大我”地位的強調(diào)使得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個人成績的取得與他人的合作幫助是密不可分的,從某鐘意義上說,能否與他人和諧相處已成為影響一個人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和必備要素。對于這種傳統(tǒng)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在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看到其消極作用的并存。從積極層面來看,這種家庭教育理念承載了中華文化強大的民族精神,將團結、和諧、謙讓、大公無私等道德傳統(tǒng)落實到了衣食起居,滲透在了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中。以“孝”、“忠”、“義”為基本框架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得以代代傳承,這是中國家庭教育值得尊敬的地方,它使被教育者,精神血肉更加飽滿更充滿人情。精神理念的傳承如祖輩的血液,注入體內(nèi),溫暖靜默的流淌,散發(fā)出神圣的光輝,光與光,血脈與血脈的共通與交融形成了一股無法言喻難以抗拒的力量,所以我們看到了攜手共進的中國人,看到了眾志成城強大的中華民族。當然,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并正確面對由此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集體的崇高自然帶來自上而下的不可抗拒性。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強勢扮演了子女行為的指揮者,在家庭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孩子自然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行事去生活,久而久之,當其對集體的力量產(chǎn)生依賴或者對群體觀念的順從達到一定程度時,對自我需要的壓抑相對自我力量的忽視自然也就會帶來對個人創(chuàng)造與追求的漠視,這正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并值得重視的。

在西方國家,與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奉行個人主義,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性。在個人主義的文化中,自我意識占主導地位,個體明確自己的需求及目標,在情感上不依賴集體,在經(jīng)濟上有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同時保有個人獨立的信念與觀點。他們認為成功的鑰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整個人生的主導。這也就決定了在以夫妻為主體的西方家庭中教育的目標明顯不同于中國。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出于對孩子在成年后要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需要,也就決定了這種強調(diào)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培養(yǎng)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理念的家庭教育能極大地培養(yǎng)被教育者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家庭成員間更多的是自由相處,彼此尊重,相互肯定和共同面對目標。他們不會等待別人,依靠別人去取得成功,而是盡全力的去主動創(chuàng)造機會,把握機會,充滿了進取意識與切實的行動力。這種獨立性的存在烘托了個人的自信,成為了個人強大的支撐力,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懂得自己的需求并且盡力為自己去爭取利益,這是作為個體難能可貴的特質(zhì),也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推手,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很值得肯定。然而,必須看到,一味地強調(diào)個人、功利、競爭、自我,會無形中導致被教育者在人際交往中過于直接甚至缺乏協(xié)作精神,由此帶來的后果必然是人際關系的淡漠,所以大部分西方人的交際群體顯得十分狹窄且彼此缺乏關懷。而這反映在情感上則更加冷漠,孩子成年后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不贍養(yǎng)父母,與父母的來往甚少,失去了親情上的仰望與家庭的凝聚力,當這種理念繼續(xù)循環(huán)于夫妻間的關系時,過于理性與彼此行為的過大空間注定了情感關系的不穩(wěn)定,這未嘗不是西方家庭教育的一種缺失。

二、“求穩(wěn)“與“求變”思維行為方式的差異

“天人合一”思想將穩(wěn)定、和諧常態(tài)于中國人理想的狀態(tài)中,對規(guī)律的順從和對自然的尊重,決定了“不變”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支柱。中國人希望“一切穩(wěn)定”,“生活平靜”,在穩(wěn)定中尋求發(fā)展。而西方人需要通過變化來尋求發(fā)展,他們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秩序更喜歡突破,力求通過變化來創(chuàng)新,在他們眼中,中國人的求穩(wěn)更像是在偷懶,不思進取。在西方人心目中,傳統(tǒng)的思想、家庭、經(jīng)濟、背景都成不了束縛,求變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只有不斷的滿足自我的需求才能帶來更多的成就,進而達到成功。中國人的家庭本身就是以求穩(wěn)為核心的,“平安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這種對生活平和的姿態(tài),中國家庭通過言傳身教的感染力,以無意識的教育方式,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受教育者更加關注抓住眼前,珍惜擁有的,追求對任何事物的穩(wěn)固感上升為一種安全感并以此作為心理需求的必須品。在他們看來變化必須是建立在現(xiàn)有的不缺失的前提下,否則,這種變化便被否定,這也是中國家庭對被教育者傳遞的一種價值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這種求穩(wěn)中充滿了智慧。所謂的求穩(wěn)并不意味的一成不變,我們的變不是不計后果的,而是更加注重對機遇的觀察與判斷,我們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也在層出不窮,否則,中華民族也難以延續(xù)至今。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家庭教育里過分的經(jīng)驗論在得到被教育者的應證后,這種”經(jīng)驗論癮”就開始腐蝕被教育者的心智與筋骨,由此帶來的依賴性和對自己的懷疑與否定,必然使一部分人被傳統(tǒng)與常規(guī)所束縛,生怕功虧一簣。“爬的越高摔的越重”,這便是一種中國式的怯懦,從頭再來的勇氣與豪邁,成了一種被仰望的巨人式的神話,更多人選擇的是守住現(xiàn)有的,這就是保本論。西方人的家庭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架構,子女與父母生活的模式在他們成年后便被打破,他們離開家去獨自生活獨自面對一切,這就必須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西方的家庭教育讓子女在幼年就明確自己的方向,培養(yǎng)他們以自己的需求為動力,一切通過個人的行動去滿足需求的能力,而這種行動本身就是一種”變”。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西方的家庭里,子女不需要贍養(yǎng)父母、父母也不需要為子女的未來過多盤算,個體完全可以無負擔的去過自己的生活。這種”無負擔”相對中國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體系與其面臨的責任是何其灑脫,即使失敗,其輻射的面也是狹窄的,所以對西方人而言,只需要考慮自己的需求,不計成敗的去嘗試,是有其客觀條件支持的。這種活躍的嘗試自然使個體充滿激情與進取心,這種活力純粹源于個人,個體的活躍必然也會刺激社會整體的迅猛發(fā)展,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此引發(fā)的經(jīng)濟泡沫和巨大的社會后果,也必須由社會和個人共同去買單。#p#分頁標題#e#

三、“道義”與“功利”道德價值選擇的對立

在西方人的價值觀里,功利是其追求的目標,這種功利不僅表現(xiàn)在物質(zhì)上也同樣存在于道德層面。這種將利益凌駕于道德的態(tài)度與中國人的價值觀是相沖突的,中國人對于道義始終是以膜拜的姿態(tài)來信奉的,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里,道義的存在是比功利來的圣神的??墒?,這并不意味中國的家庭教育對功利的回避,相反,對于功利的追求,在中國家庭教育里是一直鼓勵的,對于功利的渴望中國人從來也未放棄過,儒家思想也肯定了人性對于利益的渴求。但是中國家庭教育在關注功利的同時更強調(diào)了道義,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別人的東西不要搶”。對于功利,中國的家庭教育灌輸子女用道義在其周圍畫一個圈,用道德給個人利益念了一道緊箍咒,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強調(diào)合理性,呼喚責任感,即對他人的責任,對團隊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這種責任感成為了道義的載體,成為了人衡量本身精神層面高低的標尺。這種道義的約束,使追求功利的行為保有了合理性與人性,使得一切行為有了姿態(tài)與禮儀,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持續(xù)發(fā)展。當然既然是緊箍咒,那必然會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造成一種束縛,道義的崇高感必然壓迫著個人對利益的追求,個人欲望的壓制也必然會在無形中阻礙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西方的個人主義決定了道義是建立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濃厚的個人主義和功利色彩明確了以個人欲望和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價值觀念。在西方的家庭教育里,強調(diào)道德的功利性,被教育者被引導去認識遵守道德是為了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當他在遵循的同時也希望別人同樣的遵循,道德被暗示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牽制,以此來確保利益的私有性。這種對追求自我價值與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肯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但是當功利凌駕于道德之上,對利益的追求必然如脫韁的野馬,失去控制,從而可能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的蔓延,并有可能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對改進我國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與深度,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無限放大其中的不良影響,否定其積極的一面。我們必須客觀的面對中國家庭教育的理念與方式,借鑒西方家庭教育的成功之處,去粗取精,取長補短,進一步優(yōu)化我們的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的家庭教育保留對傳統(tǒng)的文化道德理念倡導的同時,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給予其一定的空間,重視其獨立性的培養(yǎng)。這種獨立不是停留在行為的獨自性,而是個人立場的確立,引導他們認識到順從他人是以禮貌為前提的而不是毫無建設性的一味的屈從,形式的一致并不意味著思想的趨同,學會自己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在家庭教育里要樹立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