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3-01 14:49:3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定義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對象;職業(yè)發(fā)展前景
【前言】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發(fā)展,要求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人才具備極強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經濟學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學科,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經濟時代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生產生活方面都將發(fā)揮極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國的建設大業(yè)中貢獻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對經濟學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筆者針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yè)發(fā)展前景”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經濟學概述
(一)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中人類為謀求進步所從事種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特殊本質,以及經濟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經濟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做出的學術研究。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得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實踐,如:生產、交換、配置、消費等。經濟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經濟規(guī)律和經濟關系中進行,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在各類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發(fā)揮最大功能的是生產關系[1]。
(二)經濟學發(fā)展歷程
經濟學是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相生相伴的一門科學。人類文明發(fā)展到奴隸社會階段,經濟活動開始產生,這一時期古希臘開始出現經濟學萌芽,以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主要代表,針對經濟學開始進行系統(tǒng)分析,如色諾芬的《經濟論》、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等。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產生,這一時期經濟學出現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主要針對農業(yè)生產進行經濟討論,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熟;歷史的車輪繼續(xù)前行,19世紀末期開始,資本主義經濟學開始發(fā)展,這一時期,經濟學更加注重對經濟現象的討論和分析,經濟學逐漸脫離政治成為獨立的知識理論體系,20世紀鐘聲敲響之際,經濟學完全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獨立學科。一路走來,經濟學可謂凝結了無數智慧和汗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杰出力量。
二、經濟學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廣泛、涉及領域多元化的學科,伴隨經濟學的發(fā)展,經濟學研究對象呈現動態(tài)趨勢,若想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筆者針對經濟學產生根源和經濟學形式劃分兩個方面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基于經濟學根源
經濟學是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科學,人類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應用相應的資源,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所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的欲望之間出現了矛盾,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指導,這種矛盾將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學的產生可謂為上述矛盾開出一劑良方。針對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將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生產機會作為研究核心。同時,資源稀缺性為經濟學帶來了四大研究課題:第一,在經濟活動中需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勞動力、多少成本、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第三,生產出的產品將會去向何處?第四,在該項生產中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價值?根據經濟學產生的根源,以上四大問題是其主要研究對象[2]。
(二)基于經濟學標準
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時間標準可以將經濟學劃分為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按照應用的標準會出現政治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但是最為權威的劃分方式是按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進行區(qū)分,按照這一標準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兩部分。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經濟變量的總量是怎么決定與變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總結為“觀林而不觀木”,即學科術語中的“bird's eye”。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是針對個體經濟單位行為及經濟變量的個量是怎么決定和變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觀木而不觀林”,即學科術語中的“worm's eye”[3]。
三、經濟學職業(yè)發(fā)展前景
伴隨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發(fā)展,經濟學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學科。因此,經濟學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廣闊。首先,研究經濟學能夠掌握金融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在具有商業(yè)性質的銀行系統(tǒng)進行發(fā)展,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農業(yè)發(fā)展銀行等,亦可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向著眼于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第二,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發(fā)展狀況,所以就業(yè)范疇可以拓展為各類具有經濟性質的行政單位,如財政、審計、海關等部門。第三,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經濟學之后可以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方面工作。總而言之,伴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經濟學在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發(fā)展歷程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論點系統(tǒng)分析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最后根據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fā)展形勢,分析了經濟學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能夠引發(fā)莘莘學子對經濟學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能夠應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人文素養(yǎng),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經濟學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邱海平,張宇,鄭吉偉,等.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fā)展報告(2011年)[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度探析研究與評價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3):90-107.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框架;比較教學;案例教學;數學;方法論
西方經濟學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是目前我國高校財經類、管理類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其他應用經濟學科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理論性強、學派林立、內容抽象、偏重數學推理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遇到的困難相對較大,對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文章擬就筆者在這些年教學中的體驗,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改進進行探討。
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
在講授每門課程的初期,應該從整體上將該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核心思想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把握主線和方向,不至于迷失在一個個的具體原理和圖表之中。本文將簡要地對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進行探討。
微觀經濟學是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研究來說明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的。如圖1所示,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為出發(fā)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由此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而推導出市場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由此推導出單個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到市場的供給曲線。結合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并進一步理解在所有的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進而結合具體的市場形式(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壟斷市場)分析每一類市場的價格、產量的決定及其資源配置的效果。至此,便完成了對圖1上半部分所涉及的關于產品市場的研究。從圖1的下半部分來看,市場論進而將考察的范圍從產品市場擴展至生產要素市場。從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出發(fā),推導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從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發(fā),推導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據此,進一步說明生產要素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及其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
在以上討論了單個市場均衡價格決定及其作用后(局部均衡的研究),又從一般均衡的角度討論了所有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問題,證明了在完全競爭經濟中,存在著一組價格(P1,P2,…,Pn),使得經濟中所有的n個市場同時實現均衡。這樣,微觀經濟學便完成了對其核心思想即“看不見的手”原理的證明,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在以上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微觀經濟學又進入了規(guī)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經濟學的內容,證明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進一步肯定了完全競爭市場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在討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后,微觀經濟學也承認市場在某種特定情形下(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也可能失效即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并針對市場失靈探討了相應的微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它遵循理論基礎-理論-理論應用的分析順序,圍繞著國民收入如何決定這條主線,包括一個總量(GDP),兩大主題(短期經濟波動和長期經濟增長),三大模型(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四大問題(失業(yè)、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其中又將四大市場(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國際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和兩大政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分析串聯起來,構成一個較為清晰和嚴密的邏輯體系。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決定國民經濟的兩個主要力量,如圖2所示,短期國民收入的決定取決于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又取決于三個市場的變量,即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國際市場??偣┙o曲線則是把總量生產函數與勞動力市場聯系起來加以分析的。而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都可能導致短期的經濟波動。在長期中,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真實GDP的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積累和生產技術的進步,探討儲蓄、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這些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國民收入的長期決定則包含有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不同經濟學家在不同的價格行為的假定前提下(價格是粘性的還是自由伸縮的),圍繞需求與供給誰占主導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觀經濟學流派,也就形成主張自由經營還是國家干預以及如何干預等不同的政策取向。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要注重比較分析不同理論學派在基本假定、思想淵源、政策主張等方面的差異及其相互融合的趨向。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要把兩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反復給學生講清楚,在教學中途還可以反復提示,讓學生知道每一節(jié)課所講的理論知識在學科體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對每一具體知識點的理解,將全局與局部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
二、通過學科之間及同一學科內不同理論部分之間的比較教學來增強教學效果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認識對象放在一起對照比較,從而確認認識對象屬性的同異、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優(yōu)劣、問題的難易或認識的正誤深淺,以達到辨識、了解和把握認識對象之目的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引導學生把彼此相聯系的知識加以對照,從相似中找差異,差異中找共性,從而找出其規(guī)律性和本質特征。
(一)通過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來增強經濟學教學效果
一般高校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設政治經濟學,接著在第二學期和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分別開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西方經濟學的時候,要適時與政治經濟學對比,理順兩門課程的關系,分析兩門課程在價值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價格決定理論、資源配置的效率標準、經濟危機理論等方面的差異,在比較中同時增強學生對兩門課程理論體系與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度。例如,要給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而西方經濟學是以要素價值論為基礎的,從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入手,分析了生產要素的需求,并根據消費者效用的最大化理論研究了要素供給,是用效用和稀缺性來說明商品的價值的。在此基礎上,兩大經濟學體系都各自形成自己獨特的基本范疇,如工資、利潤、利息、地租等,這些范疇所反映的經濟關系都各不相同。政治經濟學將其看作是剩余價值的分割形式,而西方經濟學則將它們看作是要素報酬的形式。又如,在價格決定理論上,政治經濟學是以價值說明價格,將其界定為價值的貨幣表現,而西方經濟學則是供求決定論,即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其價格。在政治經濟學中,資源配置的效率標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而西方經濟學則強調帕累托最優(yōu),即對于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政治經濟學將經濟危機看作資本主義的特有產物,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無法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并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而西方經濟學則從未將經濟周期視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有產物,認為經濟周期是分工、專業(yè)化、市場化不斷發(fā)展的結果。
當然,在對兩門課程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門課程都有鮮明的階級性,代表了截然對立的兩個階級的利益。階級屬性使得兩門課程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存在根本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該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對西方經濟學進行科學分析,分清哪些是屬于具有階級性的意識形態(tài)成分,哪些是研究市場經濟運行共性規(guī)律的合理成分,做到有批判地吸收。過去對西方經濟學簡單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現在對其盲目推崇、全盤接受的態(tài)度,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二)通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及學科內部不同理論部分的比較來增強教學效果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與區(qū)別,在學科內部不同理論部分之間也同樣如此,許多外形相似實質相異的原理和模型極易混淆,不同經濟學流派的理論思想與政策主張存在爭論,需要在教學中適時分辨,在比較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討論的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應該是在講宏觀經濟學的第一堂課時就要給學生講清楚的,上述關于兩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已經講的很清楚,不再贅述。例如,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與宏觀經濟學的AS-AD模型在圖形上很相似,都是在供求平衡時確定最佳的產量和價格水平,但在內涵上卻有很大差別:微觀部分所講的需求與供給是從經濟的微觀層次針對某一商品而言的,宏觀部分的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從經濟的宏觀層次針對整個經濟而言的;兩個模型中坐標軸上的變量內涵不同,微觀部分的供求模型中的價格與產量是指某一商品的價格與產量,宏觀層次的AS-AD模型中的價格與產量是指整個經濟的一般價格水平和總產量。在教學時,應給學生把這些區(qū)別交待清楚。
還有更多的是要經常進行同一課程內部不同理論部分的比較。例如,在學習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與IS-LM模型的時候,要在比較教學中將兩大模型的聯系與區(qū)別講清楚。告訴學生,這兩大模型都是在短期價格既定(水平的總供給曲線)的前提下用總需求分析方法探討國民收入的決定,都是凱恩斯總需求理論的核心內容,而且IS曲線還是用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推導出來的。不同之處在于,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和利率,投資是外生變量,只考慮產品市場均衡時國民收入的決定。而IS-LM模型將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聯系起來分析兩個市場的同時均衡,將利率引入而投資取決于利率,這時自主性支出的乘數效應比只考慮產品市場時下降,兩個市場在相互作用中同時實現均衡。而且,IS-LM模型還是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與作用效果的基本分析工具。在講完凱恩斯理論體系后,可以上一堂總結課,將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框架用圖表和數學模型分別加以概括,并將其與古典宏觀經濟理論進行綜合比較,指出古典理論假設價格是自由伸縮的,認為國民經濟由供給決定及貨幣中性,主張自由經營,而凱恩斯理論假設價格是剛性(粘性)的,認為國民經濟由需求決定及貨幣非中性,主張政府實施總需求管理政策以穩(wěn)定經濟。
三、大量運用案例教學法來活躍課堂氣氛并增強學生的經濟分析和應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將學生帶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長期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其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應用性,是學以致用之學。在教學中,通過大量的經濟實例來與課本的原理相對應,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基本原理解釋和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交流,是一種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重要方法。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各種案例的不同特點可以實施不同的案例教學方式。有一些小型的經濟學案例與某一具體的原理或知識點相對應,可以將其穿插在理論講解中進行分析。例如,在講授稅收分擔原理的時候,可以舉我國對二手房交易征收5.5%營業(yè)稅的例子進行分析;在介紹完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之后,馬上可以給學生講“吃包子”的故事;講納什均衡與囚徒困境的時候,可以舉我國地方保護主義與地區(qū)封鎖的例子;講GDP核算時可以舉男主人與女保姆的故事;講費雪方程式時可以舉我國近年出現的銀行存款負利率的事實;講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以當前的4萬億政府投資計劃為例;講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時可以分析我國近年來國際收支雙順差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央行在2007、2008年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經濟過熱和“流動性泛濫”時的政策失效,等等。當然,在經濟學的發(fā)展史上,有一些經典的經濟學案例或故事是必須要講給學生聽的,講科斯定理必然要講“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講外部性原理時可以通過米德的“蜜蜂與果園”的例子以及庇古的“火車與飛鳥”的故事來闡述;講公共物品時則可以通過“燈塔”的故事來闡述。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大型的或綜合性的案例,適合于在某一章或某幾章講完之后組織學生專門來分析討論。例如,在講完壟斷理論后,可以給學生介紹微軟壟斷案的基本材料,讓學生討論壟斷的社會成本及反壟斷社會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在講完財政政策與擠出效應后,可以介紹我國1998-2002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基本情況,分析和討論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具體措施和實施的效果評價等問題;在講完宏觀經濟學國際部分后,可以介紹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分析和討論此次金融危機與以往金融危機的不同,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給我國的啟示和教訓,以及我國的應對之策,等等。
四、在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經濟學方法論的訓練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側重定性的理論分析和思想陳述,而忽視對學生數學方法和數學推理的訓練,學生也往往只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經濟學的思想邏輯、經典案例、理論聯系實際的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而一旦涉及數學推導、證明和數學的規(guī)范分析,則有畏難情緒,不習慣接受。誠然,對于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不可否定的是,數學對于推動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經濟學不使用數學方法,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而學好數學已經成為真正學好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條件。田國強(2005)指出,數學在理論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練,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第二,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用范圍;第三,利用數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第四,數學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我們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要把數學工具與理論分析、思想闡述很好地結合,盡可能訓練學生用數學來界定經濟學的概念,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于經濟環(huán)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量和經濟規(guī)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并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老師要向學生強調數學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老師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涵養(yǎng),以適應現代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當然,我們強調數學方法的應用和重要性,也要同時重視經濟學思想方法和理論邏輯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于現實經濟環(huán)境、經濟問題良好的直覺和洞察力,盡可能弄懂數學形式下的經濟學思想內涵,以避免學生迷失在各種數學公式和符號之中。
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向學生講解傳授各章節(jié)知識,而往往忽視對學生經濟學方法論的訓練。即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傳授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建立邏輯能力的鍛煉。凱恩斯說:“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經濟學的精髓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過程。我們在經濟學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盡可能在經濟思想史的歷史語境和經濟學流派的學術紛爭中理解現有理論的內涵,要盡可能讓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及其重要意義,讓學生懂得“給定假定,簡化關系;放松假定,逼近現實”的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運用和體現,讓學生熟悉和掌握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靜態(tài)分析、比較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法,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法、歸納與演繹法、短期與長期分析法、定性與定量分析法等豐富的方法體系,讓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本身,更知曉理論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增加學生經濟學理論素養(yǎng)的深度與厚度。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3、顧驊珊.如何正確處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矛盾[J].嘉興學院學報,2007(3).
4、張繼鵬,張家來.比較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統(tǒng)計教育,2008(5).
5、魏靜.談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1).
48 h時相的APACHEⅡ評分。結果:患者經治療后淋巴細胞CD4+、CD8+、CD4+/CD8+比值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區(qū)域動脈灌注;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 急性重癥胰腺炎;炎癥因子; 免疫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17.1.006 文I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012-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linastin regional artery perfusion combined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48 case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intensive medicine were selected,all were given Ulinastin regional artery perfusion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within 6 hours,at the time of 0,12,24,48 h
during the treatment,got blood specimen,FCM employed to detect CD4+,CD8+,calculating the ratio of CD4+/CD8+; ELISA method to detect IL-1,TNF-a,
and observe in 0, 12, 24 and 48 h phase of APACHE Ⅱ scores.Results:SAP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lymphocyte CD4+, CD8+, CD4+/CD8+ rati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Regional arterial perfusion;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nflammation factor;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Second hospitai of Jingmen City,Jingmen 448000,China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臨床常見的危重急癥,起病急驟兇險,可在短時間內導致患者出現臟器功能障礙,危及生命,盡管重癥監(jiān)護病房器官功能支持治療不斷進步,但死亡率仍然高達20%~30%[1];目前SAP的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近年來,多項基礎研究提示各種炎癥介質、細胞因子、補體等與SAP關系密切;國內外臨床實踐均已證實,區(qū)域動脈灌注治療時胰腺組織局部藥物濃度可達靜脈途徑給藥的5倍以上[2],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在SAP早期有助于患者度過全身炎癥反應和器官功能不全期,減少死亡率[3]。本試驗將區(qū)域動脈灌注與連續(xù)性血液凈化相結合,積極探索SAP早期抑制“白細胞過度激活”和炎癥介癥的“瀑布樣級聯反應”、調節(jié)免疫失衡的臨床治療方法,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區(qū)域動脈灌注聯合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的SAP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齡(52.06±9.7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2000年制訂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4],所選患者均常規(guī)行CT檢查,從發(fā)病至治療未超過24 h。
1.2 方法
1.2.1 對癥治療 所選患者均給予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腺外分泌,解痙止痛,抗感染,臟器功能支持,積極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治療。
1.2.2 區(qū)域動脈灌注聯合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 區(qū)域動脈灌注:在血管介入科X線機監(jiān)控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或肱動脈穿刺置管技術),將5FRII導管或cobraЧ馨CT所示病變部位,將導管分別留置在腹腔動脈或脾動脈,固定導管。常規(guī)肝素封管,返回ICU后,烏司他丁10萬單位+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4 ml/h微泵持續(xù)24 h泵入,連用1周。連續(xù)性血液凈化:選取頸靜脈或股靜脈置雙腔管,采用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CVVH模式,使用偉力血液凈化-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濾器為珠海健帆330型,置換液配方(生理鹽水2000 ml,平衡液500 ml,滅菌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液500 ml,5%碳酸氫鈉125 ml,置換液電解質濃度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臨時加入),抗凝劑采用普通肝素,監(jiān)測APTT指標以調節(jié)肝素用量。CVVH治療時間為24 h,后根據病情決定是否需繼續(xù)行CVVH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0、12、24、48 h留取血標本,用于血氣分析、血液生化及凝血功能檢查,測定淋巴細胞CD4+、CD8+水平,測定炎癥因子IL-1、TNF-α水平,同時對患者進行APACHEⅡ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T淋巴細胞亞群及炎癥因子的變化
治療后較治療前淋巴細胞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明顯升高,并于24 h達高峰,IL-1、TNF-a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APACHEⅡ評分變化
治療后患者APACHEⅡ評分較治療前逐漸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SAP的發(fā)病機制雖未完全闡明,但其發(fā)病與體內各種促炎、抗炎細胞因子失衡有關,細胞因子的“瀑布樣級聯反應”可能是加劇SAP的根本原因[5];T細胞是參與人體細胞免疫的重要的淋巴細胞,CD4+細胞為輔助T淋巴細胞,CD8+細胞則主要介導細胞毒作用,兩者的動態(tài)平衡維持著機體的正常免疫應答,CD4+/ CD8+比值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其比值降低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受損有關[6]。本試驗發(fā)現SAP患者在行區(qū)域動脈灌注及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前CD4+、CD8+T細胞及CD4+/CD8+比值明顯降低,IL-1、TNF-α明顯升高,提示S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及過度的免疫炎癥反應,因此,早期抑制并及時清除炎性因子,促進促炎、抗炎細胞因子平衡,調節(jié)免疫功能,應該在SAP的治療中占有重要作用。
國外學者報道SAP區(qū)域動脈灌注給藥時,胰腺內藥物濃度是靜脈給藥的5倍,并且患者體征改善迅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均降低[7];烏司他丁為廣譜抑制炎癥反應藥物,可有效改善全身炎癥反應,在膿毒血癥等炎癥疾病中顯示極高療效[8]。近年來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應用于SAP患者的救治,患者的預后改善明顯[9]。本試驗將烏司他丁區(qū)域動脈灌注與連續(xù)性血液凈化相結合,治療后淋巴細胞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明顯升高,并于24 h達高峰,IL-1、TNF-α明顯下降,APACHEⅡ評分較治療前逐漸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本試驗證實烏司他丁區(qū)域動脈灌注聯合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早期療效顯著,可有效延緩或阻止病情進展,有助于患者度過全身炎癥反應和器官功能不全期,提高SAP搶救的成功率,減少死亡率,因此,筆者認為該療法可早期打斷或中止細胞因子的“瀑布樣級聯反應”,調節(jié)機體免疫平衡,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本試驗兩因素均采用血管有創(chuàng)操作,是否會增加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姚紅兵,文明波,黃高,等.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27(2):190-191,194.
[2] Ino Y,Arita Y,Akashi T,et al.Continuous regional infusion therapy with gabexate mesilate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41):6382-6387.
[3]陳劍,陶曉根.連續(xù)性血液凈化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免疫功能及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影響[J].肝膽外科雜志,2014,22(6):427-430.
[4]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草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1,16(11):699-700.
[5] Bhatia M.Inflammatory response on the pancreatic acinar cel injuey[J].Scand J sury,2005,94(2):97-102.
[6]錢禮.我對急性胰腺炎診治的幾點看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5):271-272.
[7]武田和憲,小針雅男,砂村真琴,等.重癥急癥炎の新しぃ治療[J].最新醫(yī)學(日本),1992, 47(10):216-218.
[8]張思敏,徐俊,李俊華,等.烏司他丁增強抗生素治療兒童細菌致膿毒血癥療效的機制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2):125-127.
關鍵詞:經濟發(fā)展發(fā)展方式綜合評價
長期以來,經濟發(fā)展一直是經濟學家們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研究的熱點所在。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從各自角度出發(fā)對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及二者關系進行了定義,通過理論分析、構建模型等方法探討影響經濟發(fā)展的諸多要素。從國外來說,亞當.斯密、馬克思、劉易斯、保羅?羅默、楊小凱等人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我國學者在黨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一、國外研究綜述
(一)亞當?斯密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圍繞富國強民這個目標,展開了對經濟發(fā)展理論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的體現在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他指出,經濟發(fā)展以工業(yè)發(fā)展和農業(yè)發(fā)展為前提,應建立一種制度,市場自由配置資源,勞動、資本自由流動,對外貿不加以干預,才能真正的促進經濟全面發(fā)展。他還指出,分工、科學技術可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比例,并同資本積累和收系起來,強調自然資源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是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
(二)馬克思的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脫離生產關系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經濟發(fā)展,落后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經濟發(fā)展。這為以后的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發(fā)展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制度框架基礎。馬克思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理論可以解釋為較早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就是經濟發(fā)展。馬克思的增長方程式有幾個假定前提:1.社會總產品分成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部類。2.全部年產品在價值形態(tài)上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產產品時消耗的不變資本價值,V是補償可變資本的價值,M是生產的剩余價值。3.產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交換。4.不存在技術進步。由此出發(fā),馬克思首先進行了簡單再生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使社會再生產規(guī)模擴大,經濟發(fā)展必須進行擴大再生產。并提出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I(v+m)>IIc 和II(c+m-m/x)>I(v+m/x)。以及3個實現條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為經濟發(fā)展及經濟發(fā)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基礎。
(三)發(fā)展經濟學中結構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城鄉(xiāng)二元經濟模型,被認為是研究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普遍理論。阿瑟?劉易斯1954年在《曼徹斯特學報》發(fā)表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fā)展》的著名論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理論模式(即封閉經濟條件下的二元結構模式和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二元結構模式)。從而為發(fā)展中國家由傳統(tǒng)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提供了一般性或規(guī)律性的理論基礎。
(四)以羅默、盧卡斯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 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模式,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并總結出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fā)展,如發(fā)展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實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等。它所強調的規(guī)模收益遞增、外溢效應、專業(yè)化人力資本積累等,是對傳統(tǒng)經濟增長理論的重大突破。它較好地解釋了一些經濟發(fā)展事實,其豐富的政策內涵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及發(fā)展政策的制定與運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楊小凱1991年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fā)表的《經濟增長的一個微觀機制》,奠定了他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地位。他以社會產業(yè)結構或分工狀態(tài)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yōu)配置,構建了勞動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發(fā)展,為經濟發(fā)展理論提供了微觀基礎。楊小凱認為,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fā)展對經濟增長和發(fā)展極為重要。 一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應當朝著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fā)展。
二、國內研究綜述
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以后,國內學者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結合我國國情和目前所處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對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的著手點從宏觀上看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本質和必要性;二是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含義;三是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從本質和必要性上來看, 崔巍提出經濟發(fā)展理論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種理論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是二戰(zhàn)后在發(fā)達國家廣泛流行的經濟理論,其大體經歷了3個發(fā)展階段?,F代經濟發(fā)展理論及模型的建立強調科學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但是,發(fā)達國家經濟學家自身存在的認識論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學完整地建立經濟發(fā)展理論及模型,因此必須遵循馬克思的方法論從理論為實際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學模型,并指導中國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實踐。唐龍?zhí)岢隹紤]經濟發(fā)展方式問題要重視發(fā)展觀的更新對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推進作用。
(二)從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含義上來看,毛林根等人運用經濟學中的產業(yè)經濟理論,從新的視角提出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是指在國民經濟承載能力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有機統(tǒng)一的盡快發(fā)展”的觀點;界定了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fā)展方式的不同內含。李炳炎 、向剛從政治經濟學理論涵義角度出發(fā),以政治經濟學理論為基礎,賦予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政治經濟學含義。他們認為,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必須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積極推進政府改革,把增進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加快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從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具體方法上來看,楊歡進提出,當前我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就是要從非結構優(yōu)化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yōu)榻Y構優(yōu)化型經濟發(fā)展方式;從非協調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yōu)閰f調型經濟發(fā)展方式;從不可持續(xù)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yōu)榭沙掷m(xù)型經濟發(fā)展方式。徐佳賓認為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了關鍵時期,經濟發(fā)展中的結構關系亟需調整。其中,影響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最為重要的是3個方面關系,在路徑依賴方面應從以資源和投資為導向的經濟增長轉向創(chuàng)新導向,在結構轉變方面應從以制造業(yè)為主導的產業(yè)結構轉向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共同主導,在福利改善方面應從以效率優(yōu)先的收入分配的取向轉向效率和公平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取向。
三、國內外研究評價
國外經濟學家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性及應采取的方法和構建的模型出發(fā),從發(fā)展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并著力解決經濟增長與發(fā)展面臨的問題。隨著時代的推移,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模型應運而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從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到馬克思的生產關系框架下的經濟發(fā)展理論,再到以劉易斯為代表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論,一直到楊小凱構建了勞動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發(fā)展,為經濟發(fā)展理論提供了微觀基礎。但是,這些觀點、模型相比較而言,除馬克思的經濟發(fā)展理論具有普遍適用性之外,其他理論都有其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我國學者以經濟思想為指導,以經濟發(fā)展為根本目標,以我國國情為標志,建立科學模型,從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本質及必要性、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含義、經濟發(fā)展轉變的方法措施、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方式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探討,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思考。但是由于研究主要是從十七大以后才真正開始,時間有限,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fā)展方式概念的區(qū)別、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內在含義,某一方面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做法等,缺乏系統(tǒng)研究。主要研究體現在和十七大報告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的聯系上,定性的描述多,而量化模型較少,缺乏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一系列指標體系的構建,不能全面、客觀地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進行系統(tǒng)分析。綜上所述,我們應把國內外經濟發(fā)展理論有機結合,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方式理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創(chuàng)業(yè)教育;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
一、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定義創(chuàng)業(yè)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培養(yǎng)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個人。因為用人機構或個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來越重視受雇者的首創(chuàng)、冒險精神,創(chuàng)業(yè)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總而言之,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chuàng)新,開辟或拓展新的發(fā)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動。
一般來課,實施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形式有四種:第一,滲透性教育。即營造創(chuàng)業(yè)的校園文化,把創(chuàng)業(yè)理念在各學科、各專業(yè)的教育活動中進行滲透與介入。第二,普及性教育。即把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業(yè)知識與創(chuàng)業(yè)實務、創(chuàng)業(yè)講座結合起來。第三,重點性教育。即在各專業(yè)中設“創(chuàng)業(yè)經濟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課程。第四,專業(yè)性教育。即創(chuàng)建創(chuàng)業(yè)學專業(yè),開設包括創(chuàng)業(yè)精神學、創(chuàng)業(yè)知識論、創(chuàng)業(yè)實踐論三大板塊,進行體系化的創(chuàng)業(yè)學課程。
二、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
西方經濟學在我國指的是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范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也得到了普及,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是加深學生對于經濟理論理解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第一,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課程的基礎課程。
在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是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校經管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是國際貿易、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一系列應用經濟學課程的基礎。
第二,西方經濟學內容豐富。
西方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經濟運行下的資源配置與利用問題,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但同時,不同學派的學術觀點、經濟理論和學術爭議在豐富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同時,也給初學者帶來許多困擾與疑惑。
第三,西方經濟學數學化傾向明顯。
西方經濟學廣泛采取數學分析方法建立了自身的理論框架和內容。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大量地出現在西方經濟學的教材中,這種方法的使用讓初學者感到困難。
(二)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
鑒于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更好的理解經濟理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已勢在必行。它主要包括:
1.實踐教學內容
西方經濟學課程主要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微觀經濟學以供求分析為主線,討論市場運行的基本機制、企業(yè)行為與產業(yè)組織、公共部門經濟學以及福利評價等。宏觀部分分析了短期和長期的宏觀經濟的不同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與實踐。西方經濟學的實踐教學內容也在此基礎上展開。
2.實踐教學實施
首先,進行模擬場景教學。根據相關理論內容進行小組建設,并讓小組成員在模擬場景中進行實地踏察。例如在講述供求理論后,模擬一個服裝市場,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公司,到模擬市場中進行采購,感受價格這只無形之手。
其次,對經濟學理論進行驗證實驗。通過搜集數據和相關的計量檢驗,將課堂教學內容置于可控操作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提高對經濟分析和運行的認識,最后完成相關的實驗報告。
第三,組織學生實地調研。由學生設計問卷并深入實際進行調查,能夠發(fā)現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形成調研報告,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采用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針對某些理論,可采取以上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第五,參加經濟學社等社團活動。通過與其它同學的交流、辯論和傾聽經濟學者的聲音,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并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內涵
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并采取模擬場景、驗證實驗、實地調研、翻轉課堂、社團活動等方式,學生既掌握了經濟理論,又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業(yè)所具有的素質和能力,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經濟學素養(yǎng)。
第二,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第三,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增加了學生的自信能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第四,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1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微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是經管類專業(yè)學生學習后續(xù)課程的基礎,即為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如果微觀經濟學基礎不扎實,后續(xù)學習難度加大。此外,在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學好微觀經濟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因此,為培養(yǎng)更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本文結合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教學新路徑。
2注意數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奇妙關系
數學在微觀經濟學中得到大量的應用,而且具有很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例如:
2.1函數
在數學上,函數就是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經濟學之中,大量的經濟學概念之間是一種函數關系。有供給函數、需求函數、效用函數、生產函數、成本函數,等等。
2.2導數
自從邊際革命興起之后,邊際分析方法在微觀經濟學中大行其道。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邊際概念,如邊際效用、邊際產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等。它們既有一個定義的公式,同時也有一個導數的公式在大量的計算題中得到應用。邊際概念和總量概念還存在這樣一個規(guī)律性的關系:當邊際量大于0時,總量遞增;當邊際量小于0時,總量遞減;當邊際量等于0時,總量取得極大值。例如,邊際效用與總效用、邊際產量與總產量以及邊際收益與總收益都是這樣。
2.3斜率
供求曲線的斜率關系到供求彈性的大小;無差異曲線的斜率關系到兩種商品替代程度的大小;等產量曲線的斜率關系到兩種生產要素替代比例的大小。序數效用論中消費者均衡、生產者均衡、交換的帕累托最優(yōu)、生產的帕累托最優(yōu)、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yōu)等的均衡條件都是兩條線的斜率相等。除此之外,微觀經濟學中大量的圖形都和數學具有惟妙惟肖的關系。
3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大班教學降低教學質量。筆者所在的學校,由于年輕老師外出讀書、進修以及專業(yè)教師結構問題,該門課程長期采取大班教學模式,學生人數往往超過100人,課堂教學秩序難以高效控制,學生提問的機會較少,教師與每個學生溝通的時間極為有限,師生互動難以開啟。其次,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熱衷于記結論和做作業(yè),但是很難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難以做到“學以致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過,“經濟學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思維技巧和心靈的容器,幫助人們從紛亂復雜的現象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凱恩斯的話表明,我們教出來的學生,不應該是只會死記硬背和做題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方式比較落后。還有部分年輕老師,受過正統(tǒng)的經濟學訓練,有較深厚的經濟學功底,但是經濟學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推導,將經濟學完全模型化、圖像化和數學化,雖然邏輯性很強,但是學生接受效率很低。學生往往熱衷于老師的定性分析,當涉及到較為復雜的經濟模型時,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
4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的一些建議
4.1選擇合適的教材與合理的考試方式
鑒于國內經濟學教學的情況,對經濟類學生選用的課堂教材外,可以選一些國外經典教材作為輔助讀物,如曼昆《經濟學原理》、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等,并注意考察學生輔助教材的閱讀情況。在考試方面,并將小論文寫作體現在平時成績中。這樣,可以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減輕期末考試的壓力,不再通過死記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試。同時對期末考試的內容進行調整,注重考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邏輯計算能力,期末考試試題中,減少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計算題的分值。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行之有效,較好地發(fā)揮了考試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饋作用。
4.2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想
實際上,大部分經濟現象即使不用數學也能講清楚它的因果關系,但是數學有它的好處,因為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尤其有不少人在運用語言時邏輯容易不嚴謹,但通常為了嚴謹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過度強調數學工具會使學生產生誤解,把經濟分析的方法誤認為目的,卻忽略了更重要的經濟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經濟學思想的培養(yǎng),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經濟規(guī)律,使經濟學理論可以為日常生活決策提供參考。
4.3案例教學要體現互動性
針對微觀經濟學理論較多且較為抽象,老師在講授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踐,多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活躍學生的思維。如果能讓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分析,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講授壟斷市場的價格歧視時,讓學生自己來舉例,學生舉出了電影票價在周一至周日價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時間段票價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師再通過引導,來分析壟斷市場進行實行歧視性價格的條件和利潤等,就可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價格歧視理論。
5結語
摘要:本文從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出發(f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和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的現象,提出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部分行業(yè)利潤率過高,是造成我國貧富差距和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作者結合馬克思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關于利潤率的相關學說,提出了利潤率對貧富差距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分析了我國行業(yè)利潤率的現實及其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影響經濟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和不安定因素,如通貨貧富差距過大、膨脹水平較高等。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是基于西方經濟學予以分析和解釋的,基于政治經濟學角度的分析和對策相對較少。
一、行業(yè)利潤率理論源流梳理
1、古典經濟學對利潤、利潤率的觀點
利潤、利潤率是狹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概念和研究范疇,各個時代、各個學派的經濟學家都對其做了重點的論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將工人使原料增加的價值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自己的工資,另一部分是他們的雇主因為提前預支原料和工資的全部資本的利潤?!盵i]在這個基礎上,斯密認為:“資本的利潤只不過是為了某種勞動,即監(jiān)督和指揮某種勞動所支付的工資罷了?!盵ii]可見,斯密認為利潤實質上是資本所有者因為運用資本所得的工資報酬,而且利潤率的大小實際上決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因為工人工資和資本家利潤是構成一定價值的兩部分,是相互矛盾的,利潤率的上升以工人工資的下降為前提。其中隱含著這樣的邏輯:“利潤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變收入差距擴大?!?/p>
在初步定義了利潤和利潤率之后,斯密進一步認為:“只有兩種情況會影響資本的利潤:業(yè)務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伴隨業(yè)務的風險或安全?!盵iii]就是說,利潤率因為行業(yè)不同會有區(qū)別。但是,這種區(qū)別是不穩(wěn)定的,資本的一般競爭會導致行業(yè)利潤率的平均化,最終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個“一般比率或平均比率?!盵iv]同時,斯密認為競爭使行業(yè)利潤率有降低的趨勢。斯密認為一般利潤率應該與利息保持適當的比例,不合理的高利潤率容易抬高商品的價格,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全面的通貨膨脹:“如果這些工人的所有不同雇主的利潤都提高5%的話,那么商品價格中屬于利潤的那部分,通過所有的制造階段,就會按幾何級數依次提高。在抬高商品的價格中,提高工資所起的作用與單利在債務積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潤的提高則與復利所起的作用相同?!盵v]可見,雖然斯密并沒有提出通貨膨脹的概念,但是通過他的論述,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一條邏輯路徑:“利潤率提高各行業(yè)利潤率普遍提高商品價格水平普遍上漲通貨膨脹?!?/p>
大衛(wèi)·李嘉圖基本繼承了斯密關于利潤、利潤率的學說,同樣承認行業(yè)利潤率的平均化趨勢和利潤率降低的趨勢:“我們已經證明,不同用途的資本利潤相互保持一種比例,并有朝同一程度和同一方向變動的趨勢?!盵vi]“正是這種調整商品交換價值的競爭,才使得在支付生產所需的勞動工資和維持資本原有效率所需支出的一切費用之后,使余下的價值或剩余部分在各行業(yè)中與所投入的資本價值成比例?!盵vii]李嘉圖更加肯定利潤和工資的對立,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李嘉圖肯定地寫道:“商品的全部價值僅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構成資本利潤;另一部分構成勞動工資?!盵viii]“工資上漲不會提高商品價格,但必然會降低利潤。”[ix]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反過來說,不難得出:“利潤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變收入差距擴大?!?/p>
約翰·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中是這樣定義利潤的:“資本家在其支出的費用得到補償之后,一般會有些剩余。這種剩余的金額,就是他們的利潤,就是由其資本獲得的純收入?!薄百Y本的總利潤,即生產資金提供者的所得,必須符合以下三種目的,即對節(jié)欲給予足夠的補償,進行風險賠償,并償付實行監(jiān)督所需勞動和手腕的報酬”[x]可見,穆勒發(fā)展了斯密關于利潤本質的學說。而且,穆勒認為對資本家的報酬的大?。ㄐ袠I(yè)利潤率)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種事業(yè)更有吸引力或者更為厭惡”,“商人或生產者的勞動和技能”。[xi]在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方面,約翰·穆勒認為,隨著資本在利潤率本不相同的行業(yè)間的流動,使得:“各種不同行業(yè)的利潤期望值,就長期來說,是不可能有很大差別的,即各種不同行業(yè)的利潤期望值,一般雖是左右擺動的,但總會趨向于共同的平均點。”[xii]穆勒對行業(yè)利潤率理論有了比斯密和李嘉圖更詳盡的闡述,也更加肯定了李嘉圖“利潤率取決于工資”的論斷:“工資下跌則利潤率上升,工資上升則利潤率下跌。”[xiii]因此,從穆勒的理論體系中也能推演出“利潤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變收入差距擴大”的傳導路徑。
2、馬克思對利潤、利潤率的觀點
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對利潤、利潤率的觀點,從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學說出發(fā),對有關利潤率的理論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是由工人生產出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部分。利潤率被定義為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用數學公式的形式表示為:
[xiv]
(p’為利潤率,m為剩余價值,C為預付資本,c為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
從公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價值是利潤率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是符合邏輯的,但是馬克思之前的資本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卻混淆了這一基本的邏輯事實,造成了生產過程中已經發(fā)生的主體和客體的顛倒?!袄罴螆D學派認為利潤率的規(guī)律直接表現為剩余價值的規(guī)律,或者相反,完全是一種荒謬的嘗試?!盵xv]馬克思認為,利潤率只不過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資本家為了掩蓋其剝削工人這一事實的工具。剩余價值率是以可變資本即活勞動為基礎的,衡量剝削程度的大??;利潤率是以全部預付資本為基礎的,衡量資本增值程度的大小。通過對比剩余價值的公式可以看到,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在數量上并不相同:
[xvi]
(m’為利潤率,m為剩余價值,v為可變資本)
但是,“盡管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在數量上不同,而剩余價值和利潤實際上是一回事并且數量上也相等,利潤只是剩余價值的一個轉化形式,在這個形式中,剩余價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蓋了,被抹殺了,實際上,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剩余價值只有通過分析才得以從利潤中剝離出來?!盵xvii]所以,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在本質上體現的仍是一種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利潤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剝削程度的嚴重與否,利潤率過高意味著剝削的嚴重。把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稍加引申,便可以得出:“利潤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變收入差距擴大”的邏輯路徑。
在利潤率平均化方面,為了科學論述利潤率的平均化,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資本有機構成”的概念。在不同的生產部門(行業(yè)),在剩余價值率即剝削程度相等的情況下,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利潤率是很不相同的。在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利潤率較低;而在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利潤率較高。但是,等量的資本要求等量的利潤,社會競爭使資本在不同的行業(yè)間流動,不同行業(yè)的利潤率最終趨向于平均化,而且行業(yè)利潤率有降低的趨勢。
社會平均利潤率形成后,商品在市場上可能高于或者低于價值出售,這時是剩余價值在不同行業(y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是不同行業(yè)之間分割剩余價值的比率的變更——資本有機構成低的行業(yè)向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yè)讓渡了一部分剩余價值,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yè)對資本有機構成低的行業(yè)存在剝削。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第一,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在本質上仍然體現一種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利潤率的高低決定著剝削程度的大小。第二,在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過程中,不同行業(yè)的資本家作為一個總體,對整個工人階級進行剝削,平均利潤率反映資本家總體和工人階級的分配關系。因此,行業(yè)利潤率對于收入分配方式,進而對于不同階級的收入水平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見,從馬克思關于利潤率和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學說中可以推演出這樣的邏輯路徑:“提高利潤率收入分配方式改變收入差距擴大”。這個路徑和前述的路徑在范圍上有所擴展,“收入分配方式改變”不再僅僅是指在某個企業(yè)、某個行業(yè)內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收入分配方式的改變,也指全社會范圍內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高利潤率行業(yè)和低利潤率行業(yè)之間收入分配方式的改變。
3、現代經濟學者對利潤、利潤率的觀點
盡管資本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都承認行業(yè)利潤平均化和利潤率降低的趨勢,但是,國內經濟學界對于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學說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論。一些經濟學家和學者認為利潤率有非平均化的趨勢,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利潤率平均化的規(guī)律仍然存在。這一點有重要的意義,它決定著作者提出的邏輯路徑是否成立,即決定著“行業(yè)利潤率對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有重要影響”的正確性。
認為行業(yè)利潤率有非平均化趨勢的經濟學者有龔維敬、鄭志國、羅朝暉、袁慶明等。鄭志國撰文指出,利潤率的平均化至少有四個隱含條件:第一,資本能夠在各行業(yè)之間自由轉移,不存在進入和退出障礙。第二,投資者要掌握充分的信息,了解各行業(yè)的利潤率,并能準確預見今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趨勢。第三,社會對各行業(yè)產品的需求不變,或者需求變化不抵消供給變化的作用。第四,各行業(yè)生產成本不變,或生產成本變化不抵消供給變化的作用。[xviii]可見,行業(yè)利潤率的平均化必須具備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成熟市場主體,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必然導致行業(yè)利潤的非平均化。鄭志國還對國內外一些行業(yè)做了實證研究,認為行業(yè)利潤率不但沒有平均化的現象,反而有行業(yè)利潤率不斷擴大的趨勢。羅朝暉也認為,馬克思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理論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規(guī)律,并不是所有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
以劉滌源為代表的另一派經濟學者認為,雖然壟斷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發(fā)生了極大地變化,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壟斷資本的基本運行方式沒有改變,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規(guī)律仍然是正確的。所變化的是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作用范圍和形式,長期來看,利潤率在大多數行業(yè)間都有平均化的趨勢。鄒升平是國內經濟學者中較早提出“從利潤率非平均化角度看待收入差距”問題的。他認為利潤率在行業(yè)間差距過大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并主張促進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但是,鄒升平對收入差距的分析局限在行業(yè)間個人工資收入差距上,在分析原因時也僅僅強調了“壟斷”對利潤率非平均化和收入差距的負面作用,并沒有上升到“收入分配方式”的層面。
作者認為,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規(guī)律是一條普遍適用的經濟規(guī)律,對于任何的時代、任何的社會制度都是有效的。特別是利潤率平均化規(guī)律,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更是有重要的意義。由于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規(guī)律的存在,原本差距較大的行業(yè)利潤率在競爭的作用會逐漸縮小,而且會逐漸降低,不同行業(yè)獲得類似的、合理的利潤率,行業(yè)間收入分配差距逐漸縮小,行業(yè)內資本所有者和工人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漸縮小,最終形成各個行業(yè)、不同階級的經濟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趨于合理的局面。不同行業(yè)利潤率趨于平均化也可以避免因各行業(yè)普遍追逐高利潤率而造成的通貨膨脹??梢?,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規(guī)律對經濟健康發(fā)展有重要作用。作者認為,正是由于現階段我國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違背了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規(guī)律,才造成了貧富差距過大和通貨膨脹的嚴重問題。
二、中國行業(yè)利潤率研究目的和分析框架
本文在分析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關于行業(yè)利潤率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的作用路徑,并運用這一路徑對中國行業(yè)利潤率現狀進行分析,力圖證明這一路徑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從而以一個新視角指出造成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和通貨膨脹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作者認為,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行業(yè)間利潤率相差過大,是造成我國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結合上文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理論的引申和總結,再加以匯總和整理,利潤率非平均化對收入差距和通貨膨脹的作用機制是:
第一條路徑普遍暗含在在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那里的學說里,只是他們沒有明確予以提出。對于第二條路徑,不管是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都很少有涉及和論述,只是在斯密的《國富論》里有一小段的論述。作者認為這條路徑在我國的作用非常明顯,需要特別加以分析,以對我國的通貨膨脹有更深入的認識。
三、中國的行業(yè)利潤率、高利潤行業(yè)及其影響
1、中國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現狀
我國目前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現象比較嚴重,行業(yè)間利潤率相差較大。處于產業(yè)鏈上游的能源、資源、房地產、公路等行業(yè),利潤率較高;而眾多民營的、規(guī)模小的、競爭較為充分的輕工業(yè)、第三產業(yè),其利潤率較低。
所謂完善利潤率形成機制是指依賴成熟的市場機制,在資本的競爭中實現利潤率平均化的機制。我國目前的尚處于市場經濟的起步階段,市場的成熟程度遠不及西方歷經數百年發(fā)展起來的市場經濟,國有壟斷企業(yè)較多,再加上我國財務制度不完善、稅收制度不合理、法律領域尚有許多空白,鄭志國所列述的利潤平均化的隱含條件尚不具備。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利潤率在行業(yè)間存在適當差距本屬正常,而且在一定條件下能起到積極地作用。但利潤率差距過大就會產生貧富差距拉大、通貨膨脹等情況。特別是處于產業(yè)鏈上游的能源、資源房、地產等行業(yè),它們虛高的利潤率對推高物價、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效應就更加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8》[xix]
2、我國典型高利潤率行業(yè)及其現狀
每年,東方早報都要與某網站社區(qū)聯合舉行“3·15暴利行業(yè)揭秘大調查”,房地產、高速公路、醫(yī)藥、殯葬、通訊、教育等都是“十大暴利行業(yè)排行榜”上的???,廣大普通的勞動者都必須要為這些高利潤率行業(yè)所造成物價普遍上漲和貧富差距擴大埋單。房地產業(yè)、通信業(yè)、高速公路業(yè)就是其中的典型。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房地產的價格以極快的速度逐年上漲,在短短的幾年之內,民眾就經歷了房子從生活必需品到奢侈品的轉變。造成高房價的原因有許多,比如土地價格過高、住房需求旺盛、土地資源稀缺、投機者炒作等等。但是,所有這些因素都不足以使房價虛高到今天的程度,造成高房價最大的原因是房地產商對高利潤率的追逐。由于我國財務制度和統(tǒng)計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房地產行業(yè)真實的利潤率難以統(tǒng)計。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楊紅旭對媒體表示,房地產行業(yè)的整體利潤率保守估計在30%-40%之間,這是基于房地產公司自己公布的財務報表計算出來的。但是考慮到我國財務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房地產商可能通過轉移利潤、粉飾報表等手段隱藏大量利潤,所以房地產行業(yè)真實的利潤率肯定更高,個別房地產商的利潤率甚至可以超過100%。相比而言,美國2006年房地產行業(yè)的平均利潤率只有7%,而且目前仍在回落。按照西方的發(fā)展經驗,一個成熟的行業(yè),利潤率應該維持在10%左右,例如我國工業(yè)在07年的平均利潤率是7.43%,06年也只有6.74%[xx]。按照這一標準,房地產行業(yè)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暴利行業(yè),遠高于國內其它大多數行業(yè)[xxi]。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公開年報,數據截止時間2008年3月31
作為國內最大的移動通訊企業(yè),中國移動公司已經連續(xù)9年進入全球500強企業(yè)行列。2007年中國移動的純利潤接近900億人民幣,利潤率達到26%;08年中國移動盈利突破1000億人民幣,利潤率超過30%。而世界電信業(yè)平均盈利水平大約是10%,在美國只有1%??梢娭袊苿拥谋├潭缺确康禺a有過之而無不及。
醫(yī)藥和高速公路也是暴利排行榜上的常客,廣受詬病。根據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統(tǒng)計,在08年毛利潤率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之中,有5家醫(yī)藥類上市公司,占1/4。在07年毛利潤率排名前15的上市公司中,以高速公路為主營業(yè)務的上市公司就有5家,占1/3!
表格208年毛利潤率排名前二十的上市公司中的醫(yī)藥類上市公司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公開年報,數據截止時間2008年3月31
房地產、通信、醫(yī)藥、高速公路等行業(yè)利潤率遠高于制造業(yè)等其他行業(yè),而且還有不斷上漲的趨勢。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這些行業(yè)利潤率增長的速度,其他行業(yè)利潤率也在不斷縮水。這些都意味著高利潤率行業(yè)對勞動大眾和其它弱勢行業(yè)的剝削在日益加重,社會財富日益向利潤率虛高行業(yè)聚集,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再加上高利潤率行業(yè)對物價的推高,對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造成極大的弊害。
3、中國高利潤率行業(yè)對收入差距和通貨膨脹的影響
(1)、造成行業(yè)內部貧富差距的拉大。
按照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馬克思的理論,利潤和工資是對立的,利潤率的相對提高必然以勞動工資的相對下降為前提。亞當·斯密也認為高利潤會產生富人對窮人的剝削:“在每一個不同的行業(yè)里,對窮人的壓迫必然會形成富人的壟斷,富人通過將全部經營所得攫為己有,使他們自己獲得極大的利潤?!盵xxiii]以房地產行業(yè)為例,2008年華遠地產支付職工薪酬為7343萬元,歸屬其股東凈利潤為4.04億元,職工薪酬只占股東凈利潤的18%多一些。[xxiv]在我國勞動力冗余情況下,工資增長相對較慢,利潤率的增長就直接表現為有產者獲得收入的增加,所以利潤率的上漲必然直接拉大行業(yè)內部資產所有者和職工的收入差距。
(2)、造成行業(yè)間收入差距的拉大。
根據馬克思對各個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社會利潤在各個行業(yè)間分配的原理,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產業(yè)所生產的剩余價值較少,利潤率較低。但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的本性使得它們可以謀求高于自身應有的利潤率。而資本有機構成低的行業(yè)部門不得不接受低于自身利潤率的一個較低的利潤率,把自己生產的價值無償讓渡給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yè)部門。對這一現象,馬克思論述道:“如果一個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價值出售,這時發(fā)生的只是剩余價值的另一種分配;這種不同的分配,即在不同個人之間分割剩余價值的比率的變更,既絲毫不會改變剩余價值的大小,也絲毫不會改變剩余價值的性質?!盵xxv]可見,在社會平均利潤率形成的條件下,存在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對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的剝削。我國的高利潤率行業(yè)大多是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行業(yè),在行業(yè)利潤率相差過大的情況下,這種剝削就愈發(fā)嚴重了。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07年我國收入最高的行業(yè)的平均工資收入是收入最低行業(yè)的4.4倍。
表格42007年不同行業(yè)工資收入(單位:元)
(3)、高利潤率行業(yè)會引起其他行業(yè)利潤率普遍提高,造成通貨膨脹。
高利潤率行業(yè)--特別是處于產業(yè)鏈上游高利潤率行業(yè)--會導致這些行業(yè)的產品價格虛高,加大產業(yè)鏈下游行業(yè)的成本壓力。處于下游的行業(yè)必然要效仿上游高利潤率行業(yè),追求更高的利潤率水平,以保持自己的盈利水平。這樣會使這些行業(yè)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把成本的壓力轉嫁給更下游的產業(yè)或者直接轉嫁給消費者。這樣,追求高利潤率的浪潮沿著產業(yè)鏈不斷傳遞下去,形成從上游產業(yè)到下游產業(yè)階梯式的利潤率,整個社會的利潤率水平普遍提高,價格水平也自然普遍上漲。這就是斯密所說的:“在抬高商品的價格中,提高工資所起的作用與單利在債務積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潤的提高則與復利所起的作用相同?!?/p>
(4)、高利潤率行業(yè)會使貨幣投放速度加快,加劇通貨膨脹。
像房地產等行業(yè)的高利潤率和高價格,在一方面使得進入這些行業(yè)的資本大量增加,產生了許多投資的貨幣需求;另一方面使得普通勞動大眾不得不采用信用消費的方式來購買相關商品[xxvi],大量的貨幣信貸需求于是產生了,銀行也相應增加了貨幣投放的計劃和速度。據統(tǒng)計,近些年我國貨幣投放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增加,這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再加上高杠桿效應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貨幣增速很容易超過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速度,造成通貨膨脹。
(5)、通貨膨脹的財富轉移效應使收入差距繼續(xù)擴大。
高利潤率行業(yè)造成的通貨膨脹使消費者必須支付出更多的貨幣,直接將消費者的收入轉移到這些行業(yè)。例如,房地產商可以輕易地取得購房者積攢了大半生的積蓄,使購房者在一夜之間從中產階級淪為赤貧[xxviii]。這樣,社會財富就會不斷地轉移到少數高利潤率行業(yè),加劇了貧富差距的拉大。
數據來源:王祖祥張奎孟勇“中國基尼系數的估算研究”《經濟評論》2009,(3)P19
4、結論
我國目前行業(yè)利潤率平均化的機制還很不完善,行業(yè)利潤率非平均化比較嚴重,對于收入分配方式和物價穩(wěn)定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高利潤率行業(yè)對于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的作用更為明顯。這與作者提出的利潤率非平均化對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的邏輯路徑是吻合的。因此,我國行業(yè)利潤率的非平均化,部分行業(yè)利潤率過高,是我國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應該予以重視和治理。
四、規(guī)范行業(yè)利潤率的政策建議
1、綜合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和規(guī)范行業(yè)利潤率。
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格限制高利潤率行業(yè)的利潤率?;诓煌男袠I(yè)規(guī)定不同的利潤率標準,縮小行業(yè)之間的利潤率差距。規(guī)范利潤率并不等于所有行業(yè)的利潤率都要統(tǒng)一,也要考慮不同行業(yè)的風險和地位,考慮供求關系和地區(qū)人均收入差異。利潤率的規(guī)定和調整最終要參考人民的收入水平,利潤率的增長要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長成比例。
這一措施并不違反市場原則,因為完善的市場機制是實現利潤率的平均化的條件,但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完善的市場條件。按照我國的國情,強有力的調節(jié)機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一大特色,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完成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的狀態(tài)。
2、完善財稅制度,使對利潤率的監(jiān)控和管制有完善的技術基礎。
財務信息是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是保證政府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我國目前執(zhí)行的財務制度與國際基本接軌,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fā)展之中,經濟環(huán)境不斷變遷,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舊的制度存在許多漏洞可鉆,亟待完善。
在稅務制度方面,我國的對企業(yè)的稅率較高,企業(yè)的負擔較大,這也是企業(yè)追求高利潤率和財務失真的原因之一。所以應對企業(yè)降低稅率,降低其成本壓力,使其有遵守規(guī)定的利潤率的激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亞當·斯密.國富論[M].唐日松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3]大衛(wèi)·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周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M].胡企林朱泱趙榮潛桑炳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威廉·湯普遜.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何慕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薩伊[法].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陳振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賈利軍趙瑾璐.創(chuàng)新與中國經濟發(fā)展[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8]逢錦聚.政治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鄒升平.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成因及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9,(2).
[10]鄭志國.析利潤率平均化和非平均化趨勢[J].經濟學家:2001,(2).
[11]王祖祥張奎孟勇.中國基尼系數的估算研究[J].經濟評論:2009,(3).
[12]馮繼康喬萬敏.馬克思的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2003,(3).
[13]謝飛孫方成.論基尼系數與社會公平[J].重慶大學學報:2006,(12).
“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說。首先提出“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為負數的勞動力為剩余勞動力”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古典學派的)發(fā)展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1954年劉易斯在英國《曼徹斯特學報》上發(fā)表了題為《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fā)展》的論文。在論文中,劉易斯指出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可以視為一個空間分布上的非均衡過程。這一般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而言,都存在一種“二元經濟結構”,即以尋求利潤為目的的城市現代工業(yè)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部門和以農村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僅以維持生計而非追逐利潤為目的農業(yè)部門為代表的所謂非資本主義部門。此種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是,經濟發(fā)展仰賴于現代資本主義部門的資本增殖與擴張,并有可能不斷吸納傳統(tǒng)的非資本主義的農業(yè)部門的勞動力;而傳統(tǒng)農業(yè)由于技術停滯,土地擴展的限制,特別是農村人口增長迅速,資本性投入物少,故這一部門的勞動力極為豐裕,因而形成了“在那些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來說人口如此眾多,以致在這種(二元)經濟的較大部門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為負數的國家里,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有些作者已經注意到農業(yè)部門中這種‘隱蔽’失業(yè)的存在,并說在所有情況下家庭擁有土地是如此的少,以致如果有些家庭成員找到其他工作,則剩下的成員仍可以耕種他們所擁有的土地。”(A.劉易斯,1989,3)A.劉易斯接著指出:“但是無論邊際(勞動)生產率是不是零或很小,這對我們的分析并不重要。在這些經濟里,勞動力的價格是僅夠維持生活的最低工資。因此,只要按這種價格提供的勞動力超過需求,則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保ˋ.劉易斯,1989,4).劉易斯認為,城市現代工業(yè)部門的邊際生產率高于農村傳統(tǒng)農業(yè)部門,兩個部門的勞動者工資存在很大差距,且城市工業(yè)部門由于不斷擴展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在鄉(xiāng)—城市之間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即無制度障礙)的前提下,便發(fā)生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yè)部門的轉移,然而又由于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的性質和城市工業(yè)部門存在失業(yè),吸納勞動力畢竟有限,故現代工業(yè)部門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只能略高于農業(yè)部門勞動者維持生計的收入水平?!百Y本主義部門由于指剩余再投資于創(chuàng)造新資本而擴大,并吸收更多的人從維持生計部門到資本主義部門就業(yè)。剩余越來越多,資本形成也越來越大,而且這個過程要一直維持到剩余勞動力消失為止”(A.劉易斯,1989,12)。這便是在A.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框架內,邊際生產率為零值甚至為負數的勞動力乃是剩余勞動力的經典定義。
對于西方學者的這一概念,我們的評價是:第一,他們對發(fā)展中國家存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概括無疑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因而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二元經濟結構是發(fā)展中國家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基礎。第二,“零值邊際生產率”的剩余勞動力概念運用西方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方法,從增量變化的動態(tài)角度描述發(fā)展中國家剩余勞動力及成因,對發(fā)展經濟學的宏觀結構分析提供了成功范例,這無疑是劉易斯等人的重要理論貢獻。第三,然而A.劉易斯等人以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定義農業(yè)剩余勞動力也存在缺陷,這主要是:其一,這一定義是以技術長期停滯,且其他生產要素(土地,資本等)不變的傳統(tǒng)農業(yè)為前提的,但當代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早已處于由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型的不同階段上,遠非典型的傳統(tǒng)模式,完全不考慮農業(yè)轉型期農業(yè)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投入和貢獻等因素,顯然與事實不符。其二,采用零值邊際生產率來界定是否存在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一個致命缺陷是,它將農業(yè)與現代工業(yè)視為同質性產業(yè),忽視了農業(yè)是一種廣泛依賴外部自然條件(如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等)的風險性弱質產業(yè)。與工業(yè)生產的外部環(huán)境相對固定相比,農業(yè)生產不僅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本投入的變化,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條件的優(yōu)劣與變化。舉例來說,同等量的要素投入在災害年份的產出不僅遠低于風調雨順年份的產出,而且可能會顆粒無收。故以災害年份邊際生產率下降為零或為負來判定農業(yè)中存在剩余勞動力是否有效是值得懷疑的。
“地—勞比率變動”說。針對A.劉易斯等人的“零值邊際勞動率”定義與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農業(yè)發(fā)展的事實不符的缺陷,中國學者郭熙保、宋林飛等人提出新的定義標準。郭熙保的判別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農業(yè)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長期呈下降趨勢時,我們認為該國(或地區(qū))存在農業(yè)剩余勞動(力)”。(郭熙保,1995)。對這個新定義,郭熙保在所做解釋中強調,按勞動力平均耕地面積的變動與按區(qū)域人口平均耕地變動是有區(qū)別的,即勞均耕地的下降不一定意味著人均耕地的下降。他指出這一新定義重在強調勞均耕地變動的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波動,如果國家或地區(qū)勞均耕地面積幾十年均呈下降之勢,則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存在。其主要理由是:①在農業(yè)技術停滯的社會里,農業(yè)勞動力的增加導致農業(yè)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甚至降到零。在這種情況下,農業(yè)剩余勞動是肯定存在的,同時農業(yè)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是下降的;②在農業(yè)技術進步的社會里,農業(yè)勞動者增加可能不會降低勞動邊際生產率,反而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總產量,因為技術進步使土地生產率提高了。但是只要農業(yè)勞動力人數增加得比耕地面積更快,使勞動耕地面積下降,農業(yè)剩余勞動就仍然存在。(這是由于每個勞動者占有耕地面積的減少,一般說來,抑制了農業(yè)技術進步,尤其是機械技術進步,規(guī)模經營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潛力的充分發(fā)揮。)假若有一部分勞動者從土地上撤出,這些潛力將會充分發(fā)揮出來,使剩下的農業(yè)勞動者生產率更高,從而使農業(yè)生產更快地增長,而不是下降。③郭熙保認為,根據農業(yè)勞動者人數與耕地面積的長期時間序列資料可以比其他剩余勞動力定義更簡便更容易識別一國或一個地區(qū)是否存在農業(yè)剩余勞動(力)。(郭熙保,1995)
我們認為,郭熙保以經驗觀察為依據從地—勞變動的長期下降趨勢來定義剩余勞動力這一點是有價值的,同時也與中國和其他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經驗事實相符。但他的定義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就是:第一,若從農業(yè)邊際勞動生產率變化這一基本點出發(fā),勞均耕地面積下降只是剩余勞動力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首先它安全排除了農業(yè)生產其他要素(如資本)以及技術進步、自然條件等內生變量,因而缺乏量化分析的基礎,確定剩余勞動力存在及其數量多少有很大的隨意性。特別對于土地資源等天然稟賦條件差異極大的國家(如美國與中國、日本等),很難用統(tǒng)一的尺度測定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及其規(guī)模,郭先生在論證他的新定義的正確性時,還用美國、日本1880~1980年間地—勞比率上升的事例反證出美、日在農業(yè)發(fā)展中不存在剩余勞動力的結論,他指出美國農業(yè)勞動者人均耕地由1880年的11.68公頃,增加到1980年的105.58公頃,增加了8.13倍,同期日本勞均耕地由0.3公頃增加到0.78公頃,增加了1.6倍。(郭熙保,1995)。此外,韓國和我國臺灣省1953-1988年勞均耕地分別由0.32公頃和0.53公頃,增加到0.62公頃和0.72公頃。于是他認為韓國和臺灣省也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其實,郭先生忘記了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韓國、臺灣省之所以出現勞均耕地面積上升的長期趨勢的這一段時間,恰恰正是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不斷存在剩余勞動力,又不斷轉移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過程。這怎么能說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呢?根據郭在《農業(yè)發(fā)展論》一書中表6-3(郭熙保,1995)提供的數據,韓國、臺灣省農業(yè)就業(yè)勞動力1953年分別為5997000人和1647000人,到1988年分別降到3475000人和1238000人,分別減少252萬和40萬人之多,這些減少的勞動力不是“存在”的剩余勞動力又是什么?如果1988年以后農業(yè)勞動力繼續(xù)減少,從而地—勞比率繼續(xù)上升,也是不存在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證據與理由么?由此可見,按照郭先生的新定義來斷判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與否,顯然難以自圓其說的。
1982年宋林飛對江蘇南通的農村勞動剩余問題進行調研時,提出了測算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公式:G=(A-F)/A,此公式中G為剩余,表示農業(yè)勞動力剩余度,A為農業(yè)總勞動力,F為農田耕作所需的勞動力,其中F=總耕地/x畝/勞動力,“x畝/勞動力”表示每個勞動力全年能耕作的土地面積。確定x涉及兩個參數:(1)每畝需要的勞動日數(用D表示);(2)每個勞動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勞動日數(用L表示)則X=L/D。宋先生用這一公式測得江蘇南通縣農業(yè)勞動力的剩余度為56.8%。(宋林飛,1996)。宋林飛關于是否存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及其測定方法與前述郭熙保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以勞均耕地面積為尺度來判定剩余勞動力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宋的測定方法是靜態(tài)的而非動態(tài)的趨勢,并且在每個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中加入了兩個變數:單位勞動力耕種單位耕地的日時數和單位勞動力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日數。宋林飛的定義及測定方法充分考慮農業(yè)勞動時間存在季節(jié)差異,非常符合農業(yè)生產的實際。這與當代西方經濟學界廣泛采用的(農業(yè))工時及工時的邊際生產率的升降來確定剩余勞動力思想是一致的。從這方面講宋的定義和測量方法比郭的定義更進了一步,在量化分析上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們認為宋林飛的剩余勞動力定義及測量公式仍然未能充分考慮農業(yè)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yè)技術進步等項變動因素對單位勞動力負擔耕地的影響。此外,對單位勞動力年量高工時限度的設定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qū)經濟、社會和文化風俗習慣的巨大差異,特別是不同區(qū)域因地勢、氣候、水土光熱等資源條件的不同,單位耕地上投入的勞動工時差別更為巨大。再加之農業(yè)技術進步(如免耕法的推廣,產業(yè)化育種等)以及資本性投入(農業(yè)機械、排灌設備的使用)都隨時影響每個農業(yè)勞動力所能負擔的耕地面積的變化。因此,宋的定義及其測量模型,對某一點上,同質性小區(qū)域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測定可能是有價值的,換言之,這一定義模型難以成為具有普遍經濟學意義的概念。
最后須要指出的是以地—勞比率為基礎,郭和宋的剩余勞動力定義均將側重點放在農業(yè)的種植業(yè)上,事實上除種植業(yè)外大農業(yè)的其他產業(yè)如林業(yè)、養(yǎng)殖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以及家庭副業(yè)中是否存在剩余勞動力是絕不能用每個農業(yè)勞動力所能負擔的耕地面積及其變動來測定的,這也是郭熙保、宋林飛地—勞比率變動測定法的重大局限性之一。
國際標準比較法—H.錢納里“發(fā)展模型”。1975年西方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構建了“世界發(fā)展模型”。H.錢納里采用庫茨涅茨統(tǒng)計歸納法對全世界101個國家1950-1970年的社會統(tǒng)計指標(含27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因變量(Y),其他27個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標為自變量(X[,n])的回歸模型——“世界發(fā)展模型”。根據這一回歸模型,H.錢納里劃分了人均GNP小于100美元到大于1000美元等9個等級的“標準結構”量表。根據這一量表可以確定與不同等級相應的27種社會經濟指標的標準數值。各個國家或地區(qū)便可將自身的實際與這一“標準結構”進行比較從而找出其發(fā)展的差距。從H.錢納里的“標準結構”模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人均GNP=800美元這一等級下第一產業(yè)(該模型稱之為初級產業(yè))勞動力是總勞動力比例的30%,當人均GNP=1000美元這一等級時,第一產業(yè)勞動力比例降到25.2%(H.Chenney,M.Sycquin,1975,38)。宋林飛根據錢納里“標準模型”對中國農業(yè)勞動力剩余率的測定為16%,在用庫茨涅茨系數對中國價格扭曲因素在錢氏模型高估作了修正后,計算出中國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剩余率(他稱為不合理配置率)為13.8%,(宋林飛,1996)。筆者按1995年中國的人均GNP等級為800美元左右,農業(yè)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例為52.2%的實際數據,與錢氏標準模型相比較,并同樣扣除價格扭曲因素,測得當年的剩余勞動力率為16.4%。若按1995年全國總勞動力6.89億為基準計算,當年農業(yè)剩余勞動總量為1.13億,與90年代中期官方和國內經濟學家估計中國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在1.3-1.5億相比,用錢氏標準模型測得的這一數字顯然存在低估的偏差。我們認為H.錢納里模型為各國測定是否存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及其數量比例提供了一個標準,這是很有比較研究價值的模型,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各國千差萬別的國情條件,除了各國社會經濟指標通過回歸構成了一種純粹形式或馬克斯·韋伯稱之為“理想型”模式之外,更忽略各國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響,例如滯留于中國農村的農業(yè)勞動力主要是由于人為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壁壘而不是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不能流動和轉移,這與世界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的情形迥然相異。因此將適用大多數國家發(fā)展趨勢和特點的模式來套中國農村和農業(yè)的情形,很難得出對中國測定農業(yè)剩余勞動力有用的結論。
二、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定義
根據中國農村現行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利用的經驗事實,我們試對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概念重新定義如下:
1.農村勞動力:指戶籍所在地為農村社區(qū)的人口中15-64周歲的男性和女性個人,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學生、服兵役人員,以及因身體原因不能勞動的人等。
2.農村剩余勞動力:專指中國農村中不充分就業(yè)的勞動力;所謂勞動力的不充分就業(yè)則是指每個單位農村勞動力每年有效工作時數(注:本模型中的工作時數指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含種植業(yè),林、牧、副、漁業(yè))和非農業(yè)(如工業(yè)、手工業(yè)、商貿、建筑、運輸、教育、文化事業(yè)等等)的一切經濟活動所耗費的有效時數(以小時為單位)。但是不包括經濟活動以外的時間消耗,如煮飯、洗衣、就餐、娛樂、閑暇等活動的消耗時數。)低于公認的單位農村充分就業(yè)勞動力年度有效工作時數標準,即制度工時數的一種狀態(tài)。
3.農業(yè)剩余勞動力:指從事農業(yè)(含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林、牧、漁業(yè))的農村不充分就業(yè)勞動力。
通過上述三個概念的界定,我們實際上強調它的兩點重要含意:其一,農村和農業(yè)勞動力剩余的核心和實質是勞動力的利用不足,即就業(yè)不充分。其二,按照一個國際國內可以接受的標準,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工作時數的多少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為剩余勞動力以及對勞動力剩余的程度作出界定。為了說明不充分就業(yè)作為勞動力剩余的界定標準的合理性,我們擬對這一新定義的內涵和成立的條件作簡要說明。
首先,我們認為用勞動時間或工作時間來計量勞動力就業(yè)充分與否是有其經濟學基礎的。早在19世紀中期,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本質的剖析——剩余價值理論就是以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無償占有為基礎的,事實上,勞動時間(而不是貨幣或其他計量單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理論分析的基本計量單位。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一般勞動量來決定的,而勞動量是由勞動持續(xù)的時間來計算的,勞動時間則是用小時、日等作為計量單位。當代一些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面對難以用貨幣單位計量的復雜經濟問題時也廣泛采用時間(往往以小時為單位)作為定量分析單位。例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Gary.S.Bec-ker)及合作者在構建人力資本積累模型中就避開了價格問題,而將一個人的童年、成長期受教育的時間,和一生的工作時間甚至先天稟賦條件通通以時間為單位來計量人力資本的積累。反過來看,如前文所述古典經濟學派以“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對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定義和測度之所以產生缺陷和引起爭議,很大程度上系由農業(yè)生產函數中要素投入在質和量上的差異,以及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條件的不確定性所致。其他幾種有關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定義及相應的測定方法,如“耕地—勞動力比率變動法”(見郭熙保,1995,166-167,以及宋林飛1996,105-106)、“國際標準比較法”(見Chennery、Msycquin,1975,38)等也出現與“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標準和方法相類似的問題和爭議。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勞動時間為基本計量單位來定義及測量中國農村和農業(yè)剩余勞動力應當是更合理的選擇。
其次,也應當強調采用工時作計量標準測定剩余勞動力必須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即存在必不可少的經濟學的理論前提或假定,而這些前提或假定必須是通過經驗實事驗證為正確的。我們設定的幾個經濟學理論假定如下:
1.經濟理性假定。農民(即農村勞動力)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中國現行農村經濟制度下,農民從事的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趨利是農民的經濟人本質。
2.工時有效性假定。在農村現行經濟制度下,對土地擁有法定使用權以及對其他生產要素擁有支配權的農民對其勞動時間的支配與利用將是最充分和最有效的。農民不會在自己支配的勞動時間內偷懶。
3.有效工時的同質性假定。根據工時有效性假定,可以將以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工時為單位的勞動量視為無差別的、同質的勞動耗費并用以計算勞動力利用的有效程度。
4.勞動力資源自行合理配置假定。在中國農村現行經濟制度下,農民具有自行配置勞動力資源并使勞動力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傾向(注:所謂傾向是指農民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自身勞動力資源并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主觀動機,不考慮其客觀效果——作者注。)。因此,以尋求經濟收益最大化為條件的勞動力充分就業(yè)是這一傾向的具體化。
保證這一剩余勞動力新定義成立的主要理論前提(或假定)是勞動者工時的有效性,即在當時當地既定的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在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時,其勞動時間的利用達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程度。這一假定不成立的反面例證是,在另一種制度安排下,(如80年代以前的制度環(huán)境下),農村勞動力多數處于“出工不出力”、“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式的“磨洋工”狀態(tài),即勞動力單位工時利用非充分和非最有效的狀態(tài)。一旦“有效工時假定”不成立,我們用以測定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定義及相關模型便會“失真”。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以勞動力有效工時不足為主要內涵的不充分就業(yè)來定義農村剩余勞動力僅適用于自1978年以來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
【參考文獻】
①本模型中的工作時數指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含種植業(yè),林、牧、副、漁業(yè))和非農業(yè)(如工業(yè)、手工業(yè)、商貿、建筑、運輸、教育、文化事業(yè)等等)的一切經濟活動所耗費的有效時數(以小時為單位)。但是不包括經濟活動以外的時間消耗,如煮飯、洗衣、就餐、娛樂、閑暇等活動的消耗時數。
②所謂傾向是指農民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自身勞動力資源并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主觀動機,不考慮其客觀效果——作者注。
③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中譯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④郭熙保:《農業(yè)發(fā)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⑤宋林飛:《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對策》,《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2期。
⑥H.Chennery,M.Sycquin,PatternsofDevelopment,1950-1970,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
⑦加里.貝爾克等(人力資本,生育率與經濟增長》,《政治經濟學雜志》98卷,1990年。
⑧羅伯特.盧卡斯:《論經濟發(fā)展機制》,《貨幣經濟學雜志》22卷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