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0-20 19:37:2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兒童道德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轉向城市,于是產生了新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這一群體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導,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令人擔憂。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術界一般將“留守兒童”界定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xiāng),需要他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我留守型;“單親”留守型;隔代監(jiān)護型;他人寄養(yǎng)型。[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認識模糊
道德情感是隨著人們的認識、信念、世界觀的產生和形成而發(fā)展豐富起來的。[2]父母外出打工,與子女聚少離多,親子之間互動頻率降低,導致親情缺失。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雙親教養(yǎng)模式改變,各種形式的家庭教養(yǎng)結構出現(xiàn),使留守兒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產生不良變化,繼而引發(fā)心理問題,無形之中造成他們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時,父母長期缺位,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認識方面缺乏正確的認知,道德認識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覺執(zhí)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意志品質。[3]擁有堅強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觀條件,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標,反之相反。留守兒童處于心理發(fā)展不成熟的階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撫養(yǎng),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志。[4]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長期和祖輩們生活在一起,他們認為對孩子的監(jiān)護責任就是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缺乏對孩子進行道德和精神層面上的教育。這種溺愛的監(jiān)護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強的留守兒童任意妄為,道德行為失范。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
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農村發(fā)展相對緩慢,城鄉(xiāng)差距拉大。城鎮(zhèn)化發(fā)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實質上是三農問題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從家庭、學校兩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等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但是,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不完整,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的偏離。同時,他們大多由祖輩們照看,祖輩們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處于缺失狀態(tài)。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學校作為專業(yè)化的教育機構,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課堂,學校在留守兒童德育發(fā)展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學校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就在于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通過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生產、生活經驗,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其逐漸社會化。”[5]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學校一直把成績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fā)展,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導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貫徹落實,這種現(xiàn)象在農村的教育中更為突出。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需要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同作用。
(一)發(fā)揮農村中小學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來說,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寄宿條件,為此,學校要積極努力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寄宿條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成長狀況,定期與學生溝通,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狀況等,當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跟蹤教育。學校在保證基本課程的前提下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愛。
(二)加強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
除了發(fā)揮學校、家庭的作用外,社會組織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社會組織要綜合整治農村中小學學校周圍環(huán)境,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學??梢蚤_展一些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留守兒童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留守兒童的意志力,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安撫他們孤單的心情,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責任心。
(三)強化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盡量陪伴孩子的成長。迫于壓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定期與他們見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情況。同時,父母也要經常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全面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于他們的心理變化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教育指導。
作者:高萍 單位:濟南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曉瑩.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考[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3):6.
[2]肖祥.論道德情感與感動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陳敏.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6).
關鍵詞:舞蹈教育兒童時期重要性
近幾年來,素質教育是倍受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它表述了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出發(fā)點的“素質教育”應體現(xiàn)在各學科教育中。與其它教育相比較,舞蹈教育得天獨厚,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具有推動少兒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勢,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兒童時期起著什么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訓練在促進幼兒骨骼發(fā)育、提高孩子們的生理素質及身體素質方面的作用
幼兒由于其年齡特點,骨骼、肌肉及肌腱較嫩,可塑性強。從幼兒時期開始訓練舞蹈,可以矯正一些不良習慣導致的形體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藝術。一個舞蹈通常需要身體各個部位協(xié)調動作,經常性的舞蹈訓練就跟有計劃的體育運動一樣,有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發(fā)育,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速度,耐力和靈敏度,并增強體質。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兒生理素質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綜合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
1.個性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
舞蹈訓練除了能促進孩子們的身體健康發(fā)展,還有利于他們氣質、儀表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舞蹈教育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使之成為心靈美的人。舞蹈教育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增強了孩子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yǎng)了自尊、自愛、自強、自信的健康個性。
2.在鼓勵幼兒自我表達、培養(yǎng)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筆者認為可以結合“自信心訓練法”開展舞蹈欣賞。實踐證明,這樣訓練幼兒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種用動作表達情感的藝術活動,筆者在舞蹈教育中著眼于讓幼兒學習用動作表現(xiàn)情景。再次,我們應盡可能為幼兒創(chuàng)造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無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形成活潑大方開朗的性格。
3.確立目標、培養(yǎng)堅持性
堅持性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質。結合舞蹈教育,我們應引導幼兒確立這樣一個目標:爭取參加演出活動。這樣的目標對幼兒來說是直觀的,為此,孩子們會迫切地要求進步,努力地學習舞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很重要。第一,我們要根據幼兒舞蹈水平和堅持性差異,為幼兒制定出更具體的目標。第二,密切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尤其是注意幫助能力較弱的孩子。最后,對幼兒的學習結果,要及時反饋。
4.發(fā)展社會性
舞臺舞蹈必須按既定的先后順序出場、退場,孩子們可以從中學會等待和輪流;換演出服裝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助,孩子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請求等待和輪流。所以,將舞蹈中的潛在因素挖掘出來,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社會給予充分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幫助他們學會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開發(fā)幼兒潛能、促進智力發(fā)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學習實質是右腦在做“體操”,右腦開發(fā)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次,舞蹈藝術為人提供豐富想象力的廣闊天地并給予了孩子們的“知覺促動”。遵循這一原理舞蹈教學應克服單純傳授技巧,而應把舞蹈教學過程變?yōu)橛變鹤约旱奶剿骰顒?。此外,舞蹈教師的評價應突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兒個性表達和創(chuàng)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養(yǎng)兒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兒有著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來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兒童世界的“真理”。我們有機地結合這一特點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賞識教育,充分協(xié)調幼兒的心理最活躍的因素,由被動變主動地探索、創(chuàng)新。有了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理解力,就會對幼兒的想象及創(chuàng)造力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舞蹈藝術特有的感染力能夠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集體觀念與競爭精神
我國著名的舞蹈家吳嘵邦說:“藝術以它的感染力去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質,鼓舞人們的樂觀主義和進取精神。”幼兒舞蹈以感情為中心,潛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靈,辨別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體舞為大多數(shù),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相互合作從而集體觀念自然形成。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勝于苦口婆心的說理,學生會樂于接受,滿足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為此,合理組織各種形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精神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六、舞蹈藝術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兒學會感知美、表現(xiàn)美、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蘇聯(lián)巴拉諾夫等于1981年編著出版的《教育學》這樣寫道:“美育是培養(yǎng)完全理解和正確鑒賞藝術美與現(xiàn)實美的才能的一種教育?!?/p>
舞蹈作為起源于最早的藝術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學理念已成共識,與各種藝術元素和諧完整地結合在一起。從提高全民族文化藝術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審美教育著手,利用舞蹈的優(yōu)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兒童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
音樂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國著名編導家羅扎哈夫說:“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睕]有音樂,編導無從下手,沒有音樂,演員無法表演。由此可見音樂決定舞蹈。
綜上所述,普及兒童舞蹈教育是培養(yǎng)他們對舞蹈美的感情、形體、動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舞蹈教育,不僅能使兒童熱愛舞蹈,使其形體、行為、舉止、言談等方面得到良好規(guī)范,乃至會影響他們一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擔起舞蹈教育的擔子,充分認識到舞蹈教育在兒童時期的重要性,應該把舞蹈引入課堂,努力達到提高素質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這一愿望的實現(xiàn)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在幼兒舞蹈教育中的體現(xiàn)點滴談.山東教育網.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上海音樂出版社.
[3]淺談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國舞蹈網.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23-57.
關鍵詞:舞蹈教學;興趣培養(yǎng);兒童心理
一、培養(yǎng)兒童學習興趣對于兒童舞蹈教學的重要意義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是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索真理和知識的動力之源。一個人面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活動,能夠拓展思維,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同時也能產生快樂的情緒并克服一切困難。
1 有助于挖掘兒童學習舞蹈的潛能
舞蹈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教學相長,能夠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兒童學習舞蹈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為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有助于調動兒童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兒童容易對事物產生好奇心,在教學的過程中,當一個學生對所練習的動作產生興趣時,就會表現(xiàn)得比較積極,而且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比較快。鑒于兒童的學習時間有限,通過興趣的培養(yǎng)也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學習舞蹈的時間,提高效率。
3 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自控意識
從心理學角度上看,自控意識的培養(yǎng)對兒童今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孩子興趣的同時,還能引導兒童提高自控意識。當兒童的學習興趣高時,注意力也會十分集中。興趣可以給兒童的學習過程提供無窮的力量,當兒童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由于興致勃勃,兒童也會盡力地努力去克服,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學習有利于兒童自制力和自控力的培養(yǎng)。
二、淺談兒童舞蹈教學中興趣培養(yǎng)的途徑
1 采取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
兒童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如果舞蹈的教學方式長期都保持不變。兒童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樣會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兒童的注意力本來就不及成年人,他們好動愛玩,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應當在教學中豐富教學的形式,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根據舞蹈的基本動作自編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邊玩邊學,這樣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有利于降低疲勞度,提高教學質量。(2)在教學中配以音樂。在進行形體基礎訓練時可以配以輕快的音樂,讓孩子們在活潑的氛圍中又唱又跳,使身體和大腦都興奮起來。(3)讓孩子們輪流做小老師。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得不錯的孩子做小老師,學生之間的氣氛比較活躍,小老師可以帶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過程其樂融融。
2 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并講述故事
兒童的學習熱度是階段性的,教師要合理地安排休息時間。休息的時間可以較短,但次數(shù)要盡可能多。教師可以在休息期間給學生講有趣的故事,例如,對《白天鵝》這出舞臺故事的人物角色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多講述一些勵志故事,激勵學生好好學習舞蹈。同時,還可以讓兒童們自己編一個故事并描述給大家聽,引起大家的共鳴。
3 教師要進行示范性模仿
最近,我校在五年級(1)班開展了第一次道德難題思辨活動,思辨活動的故事是科爾伯格著名案例。該案例講述歐洲一位婦女患了罕見的癌癥,只有本鎮(zhèn)藥劑師最近發(fā)明的鐳能救她。但藥劑師索價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她的丈夫海因茨到處借錢也只湊夠藥費的一半,他懇求藥劑師能便宜點賣給他,或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行,我發(fā)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于是,海因茨鋌而走險,撬開藥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該案例作為道德難題,在班會課上組織小學生思辨。思辨流程是這樣的:(1)吳老師先問同學們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為難的事情呢?(2)出示上述案例,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討論:海因茨該不該去偷藥?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發(fā)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道德情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用筆記錄下來。(3)教師請多位學生起來朗讀自己所寫的看法,相機點評,教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為難的事,能多想想,做出合理的選擇。(4)老師收集了所有學生寫的想法。
一、班級學生的道德水平分析
課后,我們整理了回收的紙張,認真閱讀、分析,并研讀了科爾伯格歸納出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的模型對照表,得出了初步的結論。全班共有51人,處于后因循水平階段5的有2人;處于因循水平有48人,其中階段4的有10人,階段3的有38人;處于前因循水平階段2的有1人。認為海因茨偷藥是不對的或不應該偷藥的有14人,主要分布在階段4和階段2,認為偷藥要一分為二看待的有3人,其余學生都認為海因茨偷藥是對的,也支持或認為應該去偷藥。有36位學生在回答中評價了藥劑師,都認為他的做法不道德,沒有同情心。
1.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表現(xiàn)出來較高水平,差異化相比不大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年齡還小,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認知、道德思維、道德行為等與成人之間應該有差距。通過對本難題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對難題的認知和思維并不比成人低,能站在法律規(guī)則、社會輿論與人性關懷的角度思考,范圍非常全面,程度也比較深。這樣的結果在意料之外。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錢財是身外之物,而命只有一條,如果不去偷藥,婦人很有可能會死亡,他在想要偷之前肯定思索過的,命最重要。所以我覺得海因茨應該偷藥。我覺得藥劑師是不對的,別人發(fā)明藥是為了救人,而這個藥劑師發(fā)明藥是為了賺錢,所以我覺得藥劑師也有責任。——沈家怡
我認為海因茨偷藥是不應該的,可是,他不愿意讓妻子等死,這點,他是對的,在人和法面前,他選擇了人,雖不應該偷藥,可是為了妻子,他是走投無路了。藥劑師很討厭,發(fā)明鐳不僅是為了掙錢,也是為了救人。只花了兩百美金制造的東西,居然要賣兩千美金。——陸逸
以上是兩位學生道德思辨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位學生認為,在規(guī)則和生命之間,生命是最寶貴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第二位學生認為海因茨不應該偷藥,但為了妻子,偷藥也是沒有辦法。他的思考兼顧了法與情,考慮問題非常細致。可見,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并非成人想象的那么低。
究其原因,首先,本次思辨的主體是五年級的學生,年齡十二三歲,處于少年時期,道德認知和主體意識已經初步[dylw.net提供專業(yè)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服務]形成,有自己道德判斷標準。其次,如今的社會是開放社會,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各種媒體,因此,他們社會接觸面相比以前的孩子要廣泛而深刻,道德價值受到多方面影響,學生的道德意識形成比較早,水平也較高,也就是常說的學生比較早熟。再則,平時,社會輿論、家庭、學校等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多渠道進行道德教育,學生接觸了大量的道德知識,刺激認知的快速提高,整體的道德品質提升不少。
2.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受主觀情感的影響,指向性非常單一
盡管學生的道德思維表現(xiàn)出較高的水平,但是,我們也關注到一個現(xiàn)象,全班有11人認為海因茨偷藥是錯誤的,3人認為半對半錯,其余37人都支持海因茨偷藥。對于藥劑師,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他黑心,嗜錢如命,沒有道德,不是一個好藥劑師??梢?,學生對于道德價值的判斷還是比較單一的,受到主觀情感影響較大。也就是說,在學生的道德價值體系里,好與壞分界很明顯,表達也是很直接。由于學生的道德思維很直接,因此,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行為也很直接,學生處理問題簡單化。
首先,學生處于青春萌動期,年齡和心理結構決定了他們的道德思維判斷的特點,他們思維單一,容易沖動,表現(xiàn)得非常單純,從他們對藥劑師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來。其次,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受社會主流價值影響較大,社會媒體、學校引導和家長教育,這些因素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正能量”,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從而影響學生對情境中人物的價值判斷??梢?,這些外在的道德知識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對道德認知沒有完全形成的學生,有必要加大力度,刺激整體的提高。再則,此時的學生道德情感在整個道德體系里占主導地位,主觀性強,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會考慮別人的情感。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思維和行為。
3.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與道德行為有差異,穩(wěn)定性需要提升
從回收的資料可以看出,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非常高,但這僅僅是學生的道德思維表現(xiàn),并不是道德行為。當生活中的道德難題真正來到身邊時,學生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行為之間存在差異,并且不夠穩(wěn)定,受到干擾,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波動。
通過對班級教師的訪談,我們了解到有些學生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行為之間不一致,一些平時道德品質不好的學生,在面對本難題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思維卻不差??梢姡粋€人的道德思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行為,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
據班主任介紹,班級里有位姓徐的小男生,特別調皮搗蛋,平時經常欺負同學,為一些小事打架,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他也遠離群體,在小團體里活動。按常 理判斷,這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都是屬于班級中的后進生,需要道德矯正??墒牵褪沁@位學生,道德思維并不表現(xiàn)很低。“海因茨又是不對又是對的,對是因為不能這么看著妻子死去,錯的是妻子的病再重也不可以去做小偷,這是他錯的一面。不過,我覺得他是對的,因為做什么不好的事也一定要救自己心愛的人。”
這是他的道德思維表達,符合階段3的“好孩子”定向。道德行為就是讓人高興、給人幫助或受到別人認同的行為。從他的回答中,我們已經能看到他復雜的道德思維,考慮多方面的利益。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判斷,這個[dylw.net提供專業(yè)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服務]孩子道德本質并不壞,只是由于某種原因,表現(xiàn)出道德行為的低下和性格習慣的叛逆。這也給教師啟發(fā),孩子的道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千萬別“一棒子打死學生”,學生的道德行為和品質是可以轉化的。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
二、班級學生道德水平提升的策略
1.挖掘貼近生活的道德難題,持續(xù)開展思辨活動
學校德育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提升道德行為。科爾伯格認為,把道德認知直接教授給學生的方法并不可取,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地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道德難題的思辨就是一種方式,在情境中探討、推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幫助兒童考慮真正的道德沖突,檢查他們用以解決沖突的推理,找出他們思維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當之處,并發(fā)現(xiàn)解決矛盾的方法,逐漸將學生帶領到高一級的道德階段,從而使道德向前推進。
在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激發(fā)兒童內在的發(fā)展,道德認知沖突,而不是靠灌輸和權威影響。以班級為德育團體,教師以作文、談話、觀察等形式,收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道德難題,加以整理,以故事性、情境化呈現(xiàn)。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班級學生經常性開展道德思辨活動,了解學生的道德思維變化,通過討論、表演、演講等形式,尋求道德難題的解決策略,從而提升班級學生整體的道德行為和素質。由于思辨的道德難題來自于學生的生活,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通過思維刺激行為的改進和提升。當然,教師需要不斷挖掘生活中的道德難題,持續(xù)性開展思辨活動,也可以同一主題分階段思辨,從而了解和判斷學生的道德水平。
2.開展豐富的道德主題活動,在實踐中強化道德行為
道德思維判斷的發(fā)展不是最終的歸宿,發(fā)展道德判斷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個體的道德行為,提升兒童的道德品質。因此,在班級中開展道德難題思辨,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道德思維,目的是能夠改變道德行為,讓每一個孩子都具有正確的認知,正直的心靈和正派的行為。
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傳統(tǒng)的道德知識傳授顯得枯燥而低效。通過開展道德主題教育活動,營造真實的道德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引領正確的道德價值,最終使每一位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浸潤和規(guī)整。作為學校,必須調查了解學生的道德思維狀態(tài),尋找到學生道德行為的著力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對道德行為加以干預,最終形成整體的學校道德氛圍。
如針對上述學生的道德情感單一,學??梢园嗉墳閱挝唬瑖@社會熱點問題和學校的道德主題,開展主題班隊活動,通過學生參與角色體驗活動,體驗不同的感受。同時,還可以通過班級大討論、講名人故事、寫生活感受等形式,不斷進行道德思維碰撞,產生不同的道德價值觀,豐富學生的道德感受。開展這樣的主題活動,旨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道德判斷向道德行為發(fā)展,促進思維和行動的一致,這是開展道德難題思辨的目的,更是學校德育的終極目標。
3.加強班級的道德團體建設,促進個體道德品質提升
學生生活在班級團體中,與其教師喋喋不休地向學生講授道德知識,不如讓學生參與班級道德團體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基于“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的觀點,教師應創(chuàng)設平臺,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參與班級道德團體民主管理,形成班級中好的道德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個體。一個道德行為差的學生,處在道德氛圍不好的班級,其行為會越來越惡劣,遭人討厭。如果身處一個道德氛圍非常好的班級,其行為會收斂,通過正面引導,甚至會成為道德行為較好的學生。這就是道德團體的力量,需要每一個人去參與構建。
首先,要有民主和諧的氛圍。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與每一位學生共同參與管理,尊重學生,給予身體和心靈上的鼓勵和安慰,使學生愿意和教師交流,為身在班級而驕傲。其次,要有民主管理的機會。每一位學生都是[dylw.net提供專業(yè)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服務]班級的管理者,都有管理的責任和崗位,這樣,學生的管理就有的放矢。例如“人人崗位責任”“值日班長、組長”“班級監(jiān)督員”“班級問題處理團隊”等,都是學生參與管理的策略。遇到難題,大家群策群力,發(fā)揮激勵的力量,學生在管理中慢慢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再則,要有自我約束的規(guī)則。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體,甚至在小組內,必定有道德規(guī)則,只有在公正的道德規(guī)則下,團體建設才能不斷地優(yōu)化。處在團體中的學生,要有道德規(guī)則意識,一旦犯錯,就要承擔責任。當然,團隊建設的形式多樣,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的情況,不斷地精心建構,通過團體的力量,矯正和規(guī)范個體的道德行為。
論文摘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注重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體驗,總結社會原理,進而豐富、充實自我,提升自我素養(yǎng)。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結合新課改,在教學過程中凸現(xiàn)生活性特點,借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誘發(fā)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核心,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凸現(xiàn)生活性特點的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一、教學內容以生活背景為主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新課改的實施,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內容大都以生活為題材,以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感受、領取其道德觀念,進而來誘發(fā)自身情感的產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自身的品德、觀念。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將教材硬性的東西轉化為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將生活與教材相銜接,幫助學生加深對品德課程的理解和認知,進而豐富學生內在精神的需求。
二、以學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的思維還處于以形象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環(huán)節(jié),腦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則和概念較為缺乏,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來搭建教學情境,借以讓學生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會、了解品德規(guī)則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樂趣的生活情境為背景,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進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以學生生活設計教學活動
活動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尤其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有許多實踐性的活動與學生發(fā)展都息息相關,作為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富有道德觀念的活動,借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認知。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信仰。
總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凸現(xiàn)其生活性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體驗、感悟道德教育,從而形成主動意識,最終將外化教育轉化成為學生固定的道德觀念,實現(xiàn)在生活中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論文關鍵詞:獎勵 懲罰 道德發(fā)展 影響
懲罰是最古老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古代埃及教育中,體罰就十分盛行。古埃及有一條諺語說:“男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打他他才聽”在我國,“棒下出孝子”這一諺語在很長時期內幾乎被看作兒童品德教育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在西方也有“孩子不打不成器(Spare£herodandspoilthechild)”的諺語。許多教育家如夸美紐斯、盧梭、赫爾巴特、馬卡連柯等都主張在道德教育中使用懲罰。在我國的教育學教科書中,獎勵、表揚與批評、處分是德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獎勵與懲罰究竟對個體道德的發(fā)展能夠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他是如何影響個體道德的?對這一問題的明確認識是教育實踐中教師和管理者恰當使用獎勵與懲罰以達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礎所在。大量的觀察資料表明,在今天我國中小學教育與教學實踐中,獎勵與懲罰,特別是懲罰的使用缺乏應用的理論思考,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情境性;關于因不恰當?shù)厥褂脩土P而導致嚴重的、悲劇性后果的報道也時常出現(xiàn)在新聞媒體中。
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對獎懲如何影響個體道德發(fā)展的問題有過專門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了解這些觀點有助于在實踐中提高使用獎勵與懲罰的自覺性。本文試對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關于獎懲影響個體道德的觀點進行一些整理和分析,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必要的理論參照。
1.獎懲對個體道德發(fā)展的道德評價功能
在對個體的道德教育中,獎勵與懲罰的根本作用在于對學生道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做出明確的評價,這是多數(shù)教育家關于獎懲的道德教育作用的基本認識。具體地說,他們認為,獎勵的作用在于使學生懂得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并體驗到那些導致獎勵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積極的影響,從而使這種行為鞏固下來;或提高這類行為在以后類似情境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懲罰的作用正好相反,他使受懲罰者懂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并且會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從而抑制或克服這種行為。如夸美紐斯指出:
“他們之所以應當受到懲罰,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過錯(因為作了的事不能變成沒作),而是為的要使他們日后不再去犯?!痹诤諣柊吞氐睦碚撝?,管理與道德教育是相互分離的。在他看來,管理,即建立紀律只是教育的條件。在管理中不允許兒童的意志和意識有任何表現(xiàn)。但是在道德教育體系中,一切方法必須依靠學生已有的美德。他也主張在道德教育中使用懲罰.但他認為,教育的懲罰與紀律處分不同,不應帶有懲辦的性質,而應當使學生覺得是善意的警告…。盧梭主張,在對兒童的道德教育中要采用“自然后果”的方法。他說:“你不要因為兒童說謊就懲罰他,可是你必須安排下說謊的種種惡果,例如雖說真話也不能見信于人,雖是沒有做過的事情,不論如何抗辯還是要受人指責,說謊的兒童是要讓他自食其果的…?!彼€舉例說,如果兒童打破了房里的窗玻璃,那么就讓他受到風吹,讓他傷風;如果他總是繼續(xù)打破坡璃,那么,就把他關在黑屋子里,直到他自己提出保證以后不再打破窗玻璃。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懲罰措施。
總之,教育家著重強調了獎懲對于外顯的個體道德行為的評價作用,獎賞就是對受獎賞行為的肯定,懲罰就是對受懲罰行為的否定。正是通過這種評價,學生良好的行為得以強化,其不良行為受到抑制。這一觀點后來也為理學的研究所肯定。心理學家從實驗結果中概括出來,獎賞具有信息與誘因兩方面的作用。他既表示了對受獎賞行為的肯定,也表示了對個體應付出的進一步的努力所抱有的期望。但懲罰只指出了所做的反應是不合適的,而并未指出什么樣的反應是比較合適的。所以,只有在對錯誤的選擇或行為進行懲罰的同時,指出應有的或正確的行為時,懲罰才能起到克服不良行為的作用。
教育家對獎懲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探討指明了獎懲在道德教育中應該具有的作用,以及發(fā)揮作用的應有方式,從而促進了教育實踐中獎勵與懲罰的使用從感性向理性、從依據經驗向依據理論指導的轉變。但是,獎懲對于個體道德品質心理結構的多方面的影響并沒有引起教育家的特別重視。心理學家以其特有的考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獎懲對俱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影響。
2.獎懲給兒童提供了最初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并促進兒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fā)展
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發(fā)展的論述中著重強調了獎賞和懲罰對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影晌。弗洛伊德認為,受獎賞和受懲罰的經歷是個體道德形成的外在條件,其作用主要在于給兒童提供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當兒童從獎與懲的經歷中掌握了社會規(guī)范,并內化為自己行為準則時,他的人格中代表道德的部分即“超我”就得到了發(fā)展。
2.1弗洛伊德的人格超我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其中,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組成,而且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他不能忍受同肉體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tài),因而要求立即消除那種緊張。換言之,本我受快樂原則控制,他要求立即滿足肉體的需要。自我受現(xiàn)實原則控制并為本我服務。自我的存在是為了使個人與能真正滿足他或她需要的經驗發(fā)生聯(lián)系。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他是從兒童早期體驗到的獎賞和懲罰的內化模式中產生的。即根據父母的價值觀,兒童的某些行為被獎賞因而得以促進,而另一些行為卻被懲罰因而受到阻止。這些帶來獎賞和懲罰的經驗逐漸被兒童內化。當自我控制取代了環(huán)境或父母的控制時,就可以說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獎勵與懲罰不僅向兒童提供了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而且影響兒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弗洛伊德認為,充分發(fā)展的超我由“良知”和“自我理想”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良知是兒童受懲罰而內化了的經驗。兒童若再次產生這些行為,或甚至想要實行這些行為,就會使他感到內疚或自認“淘氣”。自我理想則是兒童獲得獎賞而內化了的經驗。兒童若再次產生這些行為,甚至想要產生這些行為,也會使他感到成功和自豪。
2.2獎勵與懲罰的作用
因此,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可以把獎懲的作用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提供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作用。也就是說,獎賞和懲罰的作用不在于使兒童懂得自己的特定行為的對與錯,而在于給兒童提供一套可用來對自己的許多行為進行指導的規(guī)范和準則。二是促進外在準則轉化為兒童個人道德需要的作用,這種作用通過引起與特定行為相聯(lián)系的受獎賞或懲罰的體驗而實現(xiàn)。
弗洛伊德的觀點也指明,獎賞與懲罰對兒童道德的發(fā)展所產生的實際影響深受獎勵與懲罰方式的影響,同時也暗示了他關于如何在教育中正確使用獎懲的基本觀點。那就是,成人對兒童的獎與懲必須以某種重要的社會規(guī)范為依據,并針對兒童的特定行為,始終一貫地實施。如果兒童所受的獎勵或懲罰缺乏社會規(guī)范的依據,僅僅是出于實施獎懲的個人的好惡,缺乏一致性,那么,兒童道德準則的和道德情感的混亂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后果。
3.獎勵與懲罰是兒童道德發(fā)展早期階段進行道德判斷的基本依據
柯爾伯格認為,獎賞(或獎勵)和懲罰的作用主要在于給兒童道德判斷提供一套標準和依據。
3.1根據柯爾伯格道德發(fā)展階段
根據柯爾伯格道德發(fā)展按階段形成理論個體道德的發(fā)展經歷了前習俗、習俗和后習俗三個水平,每個水平都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其中不同階段道德的發(fā)展與獎賞或懲罰有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
①前習俗水平的道德
前習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一、第二兩階段組成。其中第一階段為“懲罰和服從的傾向”。在這一階段,個體的道德認識直接與懲罰聯(lián)系在一起。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以行動是否受罰來判定行動的好壞,凡不受懲罰的和服從威力的行動都被看作是對的。這一階段兒童行為的動機是避免受到懲罰,其“良心”是對懲罰的不合理的害怕。
由此可見,在兒童道德發(fā)展的最初階段,一種行為是否受到懲罰是其道德判斷的唯一標準。第二階段為“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傾向”。在這一階段,個體的道德認識直接與獎賞聯(lián)系在一起。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認為,能夠滿足本人需要的行為就是正確的行為,其行為的動機是想得到贊揚或好處;對于懲罰,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則用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待。這與前一階段有很大不同。在前一階段,凡是受到懲罰的行為都是不好的。但在這一階段,如果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那么,即使受到懲罰也是應該的。因此,是否得到獎賞就成為這一階段道德判斷的唯一標準。
②習俗水平的道德
習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三、第四兩階段組成。其中第三階段為“人與人之間和諧一致的傾向”。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揚的行為。希望被人看成是一個“好孩子”并避免別人實際的或想象的責備是這一階段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對人類個體而言,表揚、贊揚和責備、批評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獎勵和懲罰;而“好人”或“壞人”是一類人,因此,到這一階段,獎與懲給個體道德判斷提供了較為概括的、一般的標準和依據。第四階段為“傾向于權威(法律和秩序)”階段。這一階段個體的注意的中心是權威或規(guī)則。所謂正確即指完成個人職責、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比較刻板地遵奉社會的習慣和規(guī)章制度,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職責,注重道德規(guī)范的權威性是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征。其行動的動機是避免正式的譴責和懲罰,以及避免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別人造成的傷害。由此可見,到了這一階段,個體道德判斷的依據直接由各種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本身提供,獎勵與懲罰不再是道德判斷的依據——獎懲的道德教育作用大大降低了。
③后習俗水平的道德
后習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五、第六兩階段組成。其中第五階段為社會契約的傾向。到了這個階段,個體以相對的觀點看待道德規(guī)范,認為他是一種通過人彼此間的協(xié)定而形成,因而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予以改變的東西。第六階段為普遍的道德原則傾向??聽柌裾J為,這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的道德發(fā)展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道德判斷的依據是抽象的倫理原則而不是具體的規(guī)則??梢钥闯?,到了后習俗水平,獎勵與懲罰已經對個體道德判斷不能發(fā)揮任何作用。
總之,根據柯爾伯格的觀點,個體道德認識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其標志是個體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標準越來越概括、越來越具有原則性。在個體道德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兒童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標準主要是對行為的直接的獎勵與懲罰,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獎勵與懲罰替代的贊賞與責備,表揚與批評逐漸成為兒童道德判斷的依據。直到道德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抽象的道德觀念成為道德判斷的基本依據,獎勵與懲罰也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功能。
3.2柯爾伯格理論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
柯爾伯格關于獎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的論術對教育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①在個體道德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獎懲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在個體道德發(fā)展的前三個階段,不同形式的獎懲給個體的道德判斷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從第四階段以后,越來越抽象的道德規(guī)則和道德觀念成為道德判斷的依據。當個體道德發(fā)展到了最高階段時,獎懲完全失去了作用。在歷史上,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為了實現(xiàn)道德理想,面對最嚴厲的懲罰——處以死刑也無所懼的事例就是證明。由此可見,在個體道德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恰當作用獎懲可以達到預期的道德教育的目標,但是,隨著個體道德發(fā)展水平的提高,道德教育就要采用其他方法,而不能過多地依賴獎懲。
②獎勵與懲罰是低級階段的道德的判斷依據
由于獎賞與懲罰是處在較低道德發(fā)展水平兒童道德判斷的最基本的依據,所以,如果成人(包括家長、教師及其他相關人員)要對兒童實施獎賞或懲罰,那么,他們必須充分意識到獎賞和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通過獎勵或懲罰使兒童掌握必要的道德規(guī)范。為此,教育者必須要對通過特定的獎勵或懲罰使兒童掌握什么樣的道德準則做到心中有數(shù)。
③獎勵與懲罰的一致性
從個體道德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他的任何行為在任何時期所受的獎賞或懲罰必須具有一致性。否則,道德判斷標準的混亂就會成為濫用獎懲所不可避免的結果。
這也給在兒童的道德教育中家庭、社會、學校協(xié)調一致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一要求就是,如果在兒童的道德教育中不得不使用獎賞或懲罰,那么,不管是家長、教師還是其它社會組織必須遵循共同的“獎懲守則”。
④提供理論依據
柯爾伯格的理論為中小學制定獎懲條例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
4.總結
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從最表面的意義上看,獎勵(或獎賞)具有對那些教育者認為是良好的或正確的,從而予以獎勵的個體行為的強化作用;懲罰的作用正好相反,具有對個體的那些受到懲罰的行為的抑制作用。但是,通過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關于獎懲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基本觀點的考察可以看出,獎懲在個體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4.1獎懲與懲罰具有對個體韻道德行為進行評價的功能
即通過獎勵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從而增強了以后出現(xiàn)的可能,通過懲罰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從而降低這類行為在以后出現(xiàn)的可能,并選擇其他的行為。教育學家關于獎懲的基本觀點就突出強調了這一功能。
4.2獎勵與懲罰給兒童提供了行為的規(guī)范。并促進了兒童道德情感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三字經,兒童,道德教育
《三字經》和《千字文》、《百家姓》一起被稱為“三、百、千”,它們共同組成了兒童識字教學的蒙學教材。而位于蒙學之冠的《三字經》不僅僅局限于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識字課程,它是一部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的兒童啟蒙讀本,又是一部集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于一體的百科全書?!度纸洝吩趦热萆习_萬象,諸如為學態(tài)度、讀書方法、倫理道德以及名方實物等等。2007年在寧波召開的《三字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達成一致:希望通過對《三字經》的研究,深入思考如何用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來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1]。
一、《三字經》誕生的時代與教育背景
《三字經》作為古代的蒙學教材,涉及內容廣泛,被稱為“千古一奇書”。清人紫巢氏在為《三字經注解備要》作序時,稱它為“一部袖里《通鑒綱目》”。著名歷史學家提到此書時說:“《三字經》可不簡單,雖是啟蒙讀物,可是書中的知識,自遠古到現(xiàn)代講了一遍。這真是一部最簡明扼要的‘中國通史’。而且用韻文寫成,可以朗誦,便于記憶,真是一部好書?!边@一說法,被古今中外人們所公認,1990年《三字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兒童道德教育叢書》之中。所以說,《三字經》可謂是蒙學教材中的一朵奇葩[2]。
《三字經》作為蒙學識字教材流傳使用了700多年,這與它的特色內容和獨到形式有著直接的關系。關于《三字經》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人對其作者進行質疑,本文要研究的是我們最熟悉的,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開頭的《三字經》,是宋代王應麟所寫。宋代能產生如此優(yōu)秀的蒙學讀物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1、政治上國家穩(wěn)定
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并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來削弱地方勢力。這一舉措,加強了封建領導階級的中央集權,使得社會和國家穩(wěn)定,從而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國家的穩(wěn)定導致宋代蒙學教育的興盛,出現(xiàn)了如《三字經》、《百家姓》等耳熟能詳?shù)膯⒚山滩囊约爸祆?、邵雍等一大批在蒙學教育方面頗有建樹的理論家。
2、經濟上商業(yè)繁華
宋朝經濟發(fā)展的突出特點是商品經濟的繁榮。珠寶、匹帛等商店,“屋宇雄偉,門面廣闊,望之森嚴,每一交易,動即千萬”[3]。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歷中國時稱臨州為“天城”并說其“堪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3、教育上亟需優(yōu)秀啟蒙教材
隨著宋代科舉制發(fā)展,讀書人做官愈發(fā)便利,促進了宋朝教育尤其是私學的發(fā)展。封建文人還注意到兒童的啟蒙教育,編寫出適合當時需要的啟蒙讀物,對宋以后各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南宋人陸寺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人?!泵鑼懙氖墙B興鄉(xiāng)村兒童上冬學的情況[4]。這一時期,理學家們對蒙學教材給予了較大的關注,如大理學家朱擾親自編寫蒙學教材《童蒙須知》、《小學》等,《三字經》也是這一時期所編。《三字經》篇幅盡管不大,但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極廣,堪稱初等百科全書?!盵5]
二、《三字經》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
1.香九齡,能溫席――“孝順”具有現(xiàn)代德育價值
《三字經》中有“首孝悌,次見聞”“孝于親,所當執(zhí)”,“弟于長,宜先知”,“方少時,親師友”以及“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在這寥寥數(shù)語中,作者很明顯的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孝與悌為首。孝、悌是中國古代親子法文化的基礎,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tǒng)美德,是道德教育的根基,也是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標準??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幾句話是要求兒童學習“三綱、五常、十義”等儒家倫理規(guī)范,從小習孝。孔子的《論語》中提到“孝”有19次之多。如“孝弟(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弟子,人則孝,出則弟(梯)…”等等。孝悌在封建社會中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基本準則,也是孔子所宣揚的“仁”的根本。所謂百善孝為先,仁孝治天下。以孝為首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婦順,兄愛,等等),既概括了仁孝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古代做人的具體規(guī)范。
《三字經》中為了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特地舉出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家境貧困的平民子弟黃香,自小就十分孝敬父母,夏天為父親驅蚊扇扇、冬天為父親暖被,在對父母盡孝心的同時發(fā)奮讀書終成大器。更為可貴的是,做了大官的黃香仍然對父親尊敬愛戴??兹诘睦哟蟮忠踩绱?。這也正好符合了當時的道德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者用這樣的例子向兒童傳達:無論出生高低、年齡大小,都應該孝順父母、善待兄長。
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身上消失殆盡:只讓父母照顧,卻不分擔家務,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因此向這些兒童進行孝悌教育非常重要:通過跟孩子分享孔融、黃香的故事,讓孩子的心靈實現(xiàn)“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目標,這往往比有聲的教育作用更大。讓孩子在道德觀念上,了解父母的辛勞,懂得孝親敬長光榮,慮待父母老人可恥,知道古今孝親敬長的嘉言璐行;在道德情感上,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情,關心體貼父母;在道德行為上,尊敬自己和別人的父母,從點滴小事開始分擔父母的辛勞。
2.幼不學,老何為―-“幼學”是道德成長的基礎
陶行知曾指出:“幼兒猶如幼苗,培育得宜,方能發(fā)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痹缙诮逃闹匾詻Q定了德育要及早在孩子身上實施,雖然終身教育思潮下家庭教育早已不再僅僅局限兒童早期德育的內容。根據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兒童的道德行為是在掌握言語以后才逐步產生的。兒童的道德行為動機也來自兒童對行為本身的興趣或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度纸洝分幸矟B透了重視早期德育的觀點“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痹里w曾警示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就是說幼年的學習對個人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兒童的語言、認知、創(chuàng)造力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他們的感官、自我意識及情感也發(fā)展迅速。因此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行為,要求兒童在年少時就應親近明師、結交賢友、學習禮儀?!度纸洝芬浴叭?、義、禮、智、信”的價值觀以及勤學、力行的人生觀為基調,并同時弘揚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作為一部童蒙教材,它不僅在道德教育上影響了幼兒,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是當今《德育教材》難以達到的[6]。
3.養(yǎng)不教,父之過――“家教”是孕育美德的搖籃
家庭教育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生的導師。中國古代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這在《三字經》嚴父慈母的教子事例中可以得到體現(xiàn)。“養(yǎng)不教,父之過”、“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遠揚”、孟母“子不學,斷機杼”。家庭教育對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外國學者馬斯格雷夫表示“家庭的影響常常比學校更強些,在兒童年幼時,情況尤其如此”。所以,父母應該承擔起對子女成長、成人的教育,包括智慧的啟迪和為人的引導。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并行進展的,在教育發(fā)展史上,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強調未滿7歲的兒童要受家庭教育。還有像夸美紐斯、洛克、福祿倍爾等,他們的教育著作中也時時強調家庭教育在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叭绻诤⒆由磉厸]有一個人從小就對他一生中最初取得的成就做出評價,對他的初生微笑,對他初學走路、初次說話表示高興,對他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給予一定的評價,那么,這個孩子將會在心理發(fā)育和生理發(fā)育上遇到很大困難,……”[7]。一千多字的《三字經》在古代就能教育父母應重視自己的責任。今天的父母更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參加家長學校)來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
當然,在《三字經》中還有其他一些關于德育的闡述,比如“親師友,習禮儀。”這表明在道德教育中也要教導孩子從小學習禮儀,因為禮儀事關成敗,所謂細節(jié)無小事,結果折煞人。縱觀《三字經》,道德倫理精神貫穿全書的所有內容。不管是識字教育還是名物指導,處處融入了如何做人的道德規(guī)范教育。
三、《三字經》的道德教育價值亟待拓展
作為蒙學之冠的《三字經》,有其獨特的儒家道德思想和社會價值,對現(xiàn)代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凡的啟迪意義。但作為封建思想的產物,它的某些字段又同當今時代不合拍:比如《三字經》里宣揚男尊女卑、灌輸“三綱五?!钡鹊?。但如果去其糟粕、借其精華(諸如愛國主義、見義勇為,講求禮儀、孝敬父母)等傳統(tǒng)美德,并賦于其新的時代意義、加以適當?shù)摹鞍b”,完全可以成為現(xiàn)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一部分。作為孔子故鄉(xiāng)的中國,作為儒家文化直接繼承者的我們,應該怎樣行動?這一點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關于《三字經》的歷史流傳及其當代人文價值的研討,寧波黨校學報/2007(4)
[2]李瑩瑩.教育學視野下的三字經,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碩士學位論文???012.11
[3]《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
[4]朱瑞熙著:《宋代社會研究》中州書畫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91頁
[5]毛禮銳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第379頁
論文摘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體育活動對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之間的關系及個體發(fā)展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時為挖掘體育的價值提供了新的視野。
1 道德的概念和結構
道德是人們依據一定的準則去行動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特征,也有人把它稱為品德或道德品質,是個體個性的核心部分。道德由三個成分組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道德認知是對于行為準則的是非、善惡以及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個方面。道德情感則是伴隨著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行為是在實際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
道德發(fā)展作為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部分,首先受到了發(fā)展心理學家們的關注,不同的學派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觀點。
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結構中提出,個體的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構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我的化身,對自我以及本我起著監(jiān)控作用。其中超我包括兩個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分別為積極的和消極的情感體驗。例如當個體做出與社會規(guī)范不符合的行為時,就會受到良心的懲罰——產生內疚感??梢姼ヂ逡恋碌牡赖吕碚摳嗟年P注道德情感的部分。但是由于其理論過于悲觀,受到了其它研究者的質疑和批評。
20世紀盛行的行為主義,認為個體的道德發(fā)展與其它的心理結構的發(fā)展一樣,是觀察學習以及模仿的結果。強調榜樣以及強化(獎勵與懲罰)在個體道德發(fā)展中的作用。道德行為是其理論關注的焦點。但是,其理論無法解釋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認知的發(fā)展。
道德的核心應該是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兒童道德上的成熟與發(fā)展,首先應該是道德認知上的成熟,然后是與認識相一致的道德行為上的成熟。
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們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對個體的道德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釋。瑞士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是系統(tǒng)地追蹤兒童道德判斷和推理發(fā)展的心理學家。它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并開創(chuàng)性地利用偶發(fā)事件對兒童的道德發(fā)展進行研究,提出了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階段理論。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柯爾伯格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努力,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了至今影響深遠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
上面的幾個道德理論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個體道德發(fā)展的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上述的理論都只涉及到道德的某個部分,都難以解釋全部的道德現(xiàn)象。因此以其為理論指導的道德教育也就難免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例如,精神分析學派的道德理論要求我們更多的關注道德的情感成分,在道德教育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它忽視了對個體道德行為以及道德認知的教育,具有較少的操作性;而行為主義的道德教育充分地考慮了“身教”的重要性,很好地體現(xiàn)了道德的實踐性特點,但是忽視了個體的思維或認知對個體行為的作用,使得道德行為具有或然性;最后對我國道德教育影響最深的認知學派的觀點,它看到了個體認知在整個個體心理中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的道德教育將出發(fā)點以及落腳點都放在個體的認知發(fā)展上,以公平和道德推理發(fā)展核心,但是過分強調道德認知成分的道德教育,忽視了道德行為以及道德情感的作用,出現(xiàn)了“知”與“行”相背離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完整的道德應該包括:道德認知、道德行為以及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同時關注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不能顧此失彼。
2 體育活動與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
體育活動是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yǎng)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教育過程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既是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
2.1體育活動與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對于行為準則'的是非、善惡以及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個方面。道德認知的核心和關鍵是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個體道德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就是“引起兒童對真正的問題情景產生真正道德的沖突、不確定性和意見分歧,向兒童提供高于其自身發(fā)展一個階段的思維方式”。體育活動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體育情境中的兩難情境可以為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提供大量自主道德選擇的機會,例如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沖突等,有助于提高學生處理矛盾沖突能力,從而促進個體道德認知水平的發(fā)展。
競爭是體育活動的特點,體育活動總是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競爭,但是體育活動中的競爭是公平的競爭。體育活動是有規(guī)可循的,并且是在執(zhí)法者的監(jiān)督下進行的活動,任何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體育活動中存在著各種規(guī)范及標準,運動員、裁判員守則等都賦予了體育運動高尚的公正和公平的價值觀。同時道德規(guī)范的培養(yǎng)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Jantz1975年的研究指出,兒童在比賽中對規(guī)則的理解程度與道德發(fā)展水平高度相關。
因此,體育活動成為提高道德認知水平的重要渠道。
2.2體育活動與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在實際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采用“說教”的方式,將德育的重點放在向學生灌輸?shù)赖轮R,造就了許多具有高道德知識但僅有低水平道德行為的個體。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個體的道德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個體道德行為的改變。我們在判斷一個人道德能力時更重要的是看其道德行為的發(fā)展水平。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是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是人自我探索、自我認識、自我肯定和自我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方式。一切道德價值的存在,都要靠道德行為來證明。“如果離開人們的實踐活動,離開他們的多種多樣的實際行為,而孤立地研究道德意識的本質、特性、結構的話,顯然是不可能完全、充分地理解他們的?!彼?,“行為之外沒有道德”。道德的實踐性決定了道德教育應該是實踐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是道德形成的基礎,也是道德教育落腳點。研究者認為個體道德要想真正得到發(fā)展只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
體育與其它學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是通過身體活動來對個體進行教育,個體不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教室外更廣闊的空間內參加某種身體活動或學習某種技能;不再以社會或自然為學習對象,而是以自己身體活動為對象,因此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活動性。同時由于參加體育活動的個體多半是由于個人的興趣或需要所驅動自愿參加,使得學生在道德教育中表現(xiàn)出真正的主動性,這與道德非強制性的特點不謀而合。讓個體在愉快的體育活活動中獲得道德上的發(fā)展,這也就自然成為了體育教育的題中之意。
3 體育活動與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為道德心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長期屬于依附地位,并沒有引起研究者以及教育家們的關注,傳統(tǒng)的德育更多地將教育的目的放在道德認知上。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學會關心”為新一輪會議的議題,這一議題的確定不僅表明教育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的革新,也表明了道德教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啟:理性的公正不再是唯一的核心價值,一種感性的、細膩的關懷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關注,這也使得道德教育開始了從主知到主情的轉變。
道德情感則是伴隨著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對于道德認知以及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個體認知以及行為的發(fā)展。體育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學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加各種身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相互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