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2-28 15:50:0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山雞養(yǎng)殖技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親本的選擇
父本應選擇個體大、生長速度快、食譜廣、飼料報酬高、產肉性能和肉質好、屠宰率高、適應性強的品種。目前,山羊父本品種以波爾、努比、薩能等山羊品種為主。母本應選擇本地數(shù)量多、分布廣、個體適中、繁殖率高、泌乳性本文由收集整理強、母性好、耐粗飼、適應性強的品種,以當?shù)赝练N山羊為主。
二、科學組合雜交
1. 二元雜交。母本為本地山羊,父本為外來山羊品種或地方品種的雜交組合。這種模式良繁體系建立較簡單,只需對本地母羊進行提純選優(yōu),選擇和培育體型較大、產仔多、繁殖率高的個體做母本,再用引進的外來品種或地方品種山羊做父本,雜交組合后即可明顯提高后代商品羊的生產性能,雜交改良周期短,母羊基數(shù)大,飼養(yǎng)管理相對粗放,適合農村小規(guī)模飼養(yǎng),便于大面積推廣。常用雜交組合模式有:波×本、努×本、薩×本等。
2. 三元雜交。母本為本地山羊,第一父本用引進外來山羊品種,第二父本用另一外來山羊品種。這種模式雜交改良效果顯著,但良繁體系建立較復雜,需先培育二元母羊,然后再進行二次雜交培育商品羊,飼養(yǎng)管理要求較高,主要適合規(guī)模羊場和養(yǎng)羊專業(yè)大戶。一般選擇體型大、生長速度快、產仔多、繁殖率高、泌乳性能好、適應性強的努比、薩能外來品種山羊或優(yōu)勢明顯的地方品種做第一父本,選體型大、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好、屠宰率高的波爾山羊做第二父本。其三元雜交組合模式有:波×(努×本)和波×(薩×本)等。
三、科學飼養(yǎng)
1. 改平養(yǎng)為樓式羊舍高架飼養(yǎng)。樓式羊舍由羊舍、高架羊床、飼草架、料槽、水槽等組成。羊群采食、飲水、休息、排糞定位,使羊體、草料與糞尿隔離,這樣,既可減少日常勞動管理強度,避免草料污染和浪費,又可改善羊群飼養(yǎng)條件,降低羊群發(fā)病死亡率。
2. 圈養(yǎng)為主,放牧為輔。散放山羊增重慢,管理難度大。改為圈養(yǎng)為主、放牧為輔后,便于對羊群進行科學管理,增加飼養(yǎng)數(shù)量,擴大飼養(yǎng)規(guī)模。
3. 分群飼養(yǎng)。羊群應建立合理的種群結構,并按品種、公母、大小進行分群飼養(yǎng)。商品羊圈養(yǎng)群體以10~15只為宜,飼養(yǎng)密度為0.8~1.2米2/只,以保證
羊群生長均勻。
4. 對秸稈進行處理。秸稈要進行青貯、微貯、氨化等處理后再利用,這樣可提高秸稈的營養(yǎng)價值和適口性。利用秸稈既可解決枯草期的飼草短缺問題,又可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
5. 飼料多樣化。根據(jù)山羊生長、繁殖、育肥各階段的營養(yǎng)需要,采用“牧草+處理秸稈+精料+添加劑”的飼料日糧模式,進行合理搭配,配制成營養(yǎng)全面的全價日糧。
山地養(yǎng)雞的特點是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一種養(yǎng)殖方法,在雞品種選擇上應當以適宜放牧、抗病力強的土雞或土雜雞為宜。
關鍵詞
山地雞;養(yǎng)殖技術;土雞
1場地應具備的條件
1.1場地選擇
山地養(yǎng)雞的場地選擇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1)場地應選在山地坡度低于30°、高朗、干爽、排水良好的開闊地,有水源、電源,并且圈得住,以防走失和不易帶進病菌,避風向陽,不積水的草坡,最好有樹木,以便雞群乘涼休息。2)便于運輸,但應與交通主線相距1km以上為宜。3)場地內要有遮陰設備,以防曝曬中暑或淋雨感冒。4)最好選擇山林、竹園、果園地和退耕還林地為好,每667m2不超過200只雞。
1.2建筑設施的規(guī)劃
應根據(jù)所選定場地的地理位置、地勢、風向來安排飼養(yǎng)員住房、雞棚、孵化區(qū)、育雛、獸藥處理區(qū)和隔離區(qū)的建筑位置。1)飼養(yǎng)員的住房應首選地勢安全、通風上口、出入方便的位置安排。2)孵化房應選擇在飼養(yǎng)員住房順風下方附近為宜,以方便孵化期的管理。3)育雛室應選擇在通風向陽、干燥無積水的位置,房屋建筑應以封閉式為好,以便保溫。4)獸藥管理房安排在飼養(yǎng)員住房附近,便于操作。5)雞棚的搭建應選在下風口,設計要求是通風、干爽、冬暖、夏涼,不超過10只/m2,棚內要有雞架供雞只晚上上架睡覺。每個雞舍最好不超過1000只雞,雞棚中間高度2m左右為宜。6)隔離舍應選在養(yǎng)殖場地的邊遠地帶,以防被隔離觀察的雞只再次傳染健康雞群。
2飼養(yǎng)管理技術
2.1種雞的選擇
作為養(yǎng)殖場發(fā)展與否,就要取決于種用雞只的優(yōu)劣情況,尤其是剛剛起步的養(yǎng)雞場來說更為重要,那么種雞的選擇途徑有3種:1)直接從無疫區(qū)購買雞只,經過防疫接種后放入場內進行飼養(yǎng)繁殖,公母比例要求為1∶5;從無疫區(qū)購買種蛋進行孵化,再飼養(yǎng)繁殖;從自家飼養(yǎng)的育成雞中選擇生產性能高的個體進行繁殖,擴大再生產。
2.2種蛋的選擇及注意事項
種蛋是促使養(yǎng)殖場循環(huán)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所以說對雞蛋的管理千萬不能忽視。1)每天收取一次雞蛋,引窩蛋不能重復使用,每天更換一次。2)留作種用的雞蛋,個體大小要均勻,存放時間不能超過25d,種蛋不能用水清洗,否則破壞了蛋殼上的氣孔,無法孵化出雛雞。
2.3孵化方法
種蛋經過選擇,常規(guī)處理后就可以進行孵化,方法有兩種。
2.3.1自然孵化
就是利用母體來完成孵化過程。
2.3.2采用機器孵化
利用科學的技術處理來完成種蛋孵化,孵化率很高,數(shù)量大。但必須有電源才能使用[1]。
2.4雛雞管理
雛雞的發(fā)育特點是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生長速度快、消化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敏感性強、喜群居、膽小。因此,在飼養(yǎng)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幾點。
2.4.1飲水與開食
一般喂水先于料,雛雞放入育雛室后,休息60~60min便可以喂水。水溫以32℃左右為宜,不可飲冷水。出殼2d可飲用稀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有利于消炎、殺菌,預防雛雞白痢。開飲后可開食,把開食料撒于塑料布或干凈的地板上,讓雛雞自由采食。
2.4.2溫度與濕度
育雛的關鍵是給予雛雞適宜的溫度。常規(guī)要求是:1~2月齡時需要34~35℃;3~7月齡時需要32~34℃;第2周為30~28℃;第3周為28~26℃。濕度過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易誘發(fā)球蟲病;濕度過小,干燥會使雛雞呼吸加快,體內的水分隨呼吸而大量散發(fā),腹內剩余蛋黃吸收不良,影響雛雞的發(fā)育。
2.5放牧雞群的劃分及飼養(yǎng)管理
雛雞經過1個月的飼養(yǎng)期后,就可以進行放牧飼養(yǎng)。為了方便不同生長期的雞只管理,有必要將放牧雞群分為:種雞放牧群、育成雞放牧群。
2.5.1種雞放牧群的飼養(yǎng)管理
為了方便收集雞蛋,種雞的放牧區(qū)應選在雞蛋存放室較近的片區(qū)。種雞的性比例按公雞∶母雞=1∶5進行投放。飼養(yǎng)方式采用放牧結合補飼。因為種母雞在產蛋期內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質和鈣質,因此種雞的補飼飼料要求含蛋白質和鈣質相對高的精料來補飼,補飼量由雞只自由采食至飽為止。本地雞的種用期不要超過3a,3a后進行育肥上市。
2.5.2育成雞的飼養(yǎng)管理
育成雞群包括:種雞淘汰雞、未選種雞的雞群兩大類。育成雞的飼養(yǎng)目的是使雞只得到充分的生長育肥后,及時上市處理。育肥期即10周齡或種雞淘汰雞群至上市的時期。此期的飼養(yǎng)要點是促進雞體內脂肪的沉積,增加肥度、改善肉質和羽毛的光滑度,然后及時上市。公雞要適時,提高生長育肥率和市場價格。再則就是搞好防疫,重視驅蟲、滅鼠和清潔消毒工作,以預防疾病發(fā)生。
3培育自然食料
山地放養(yǎng)后讓雞群自由充分采食青草、枝葉和蟲蟻等自然食料,不足部分進行人工添喂,在林地可采取人工培育自然食料供雞食用。方法是在牧區(qū)內松土、堆肥,引進一些蚯蚓良種,培養(yǎng)蠅蛆或割一些狼萁,堆放在泥土較深的地塊培育白蟻。有條件的還可種植黑麥草、紫云英等牧草,作為青綠飼料的補飼。
4獸醫(yī)技術管理
每只雞從出殼到上市出售這一生長發(fā)育階段,不僅要根據(jù)其不同生長期所需不同飼料飼喂外,還需加強雞只的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
4.1雞只的疫苗接種
根據(jù)當?shù)啬壳皩﹄u只接種疫苗有2種:第一種是雞新城疫疫苗Ⅰ.Ⅱ系:接種方法是0.25kg以下的小雞滴鼻,0.25kg以上的雞只肌注1mL,3個月進行一次防疫[2];第二種是重組禽流感病毒滅活疫苗(H5N1亞型Re-6株):胸部肌肉注射2~5周齡0.3mL,5周齡以上0.5mL。
4.2雞只的驅蟲
一般放牧20~30d后,就需進行第一次驅蟲,相隔20~30d再進行第二次驅蟲。
4.3雞痢疾的治療
投服土霉素片或腸炎靈等藥物進行治療,等病雞完全康復后再放入雞群中飼養(yǎng)。
4.4衛(wèi)生消毒工作
每一批雞出欄以后,應對雞舍、場地環(huán)境進行清掃,清洗工具,并根據(jù)情況添加一些抗菌素,以使雞群免于疫源侵襲,保證雞只生長發(fā)育的健康,病死雞要遠離雞群深埋,防止疫病的擴散蔓延。
5及時出欄上市
放養(yǎng)土雞生長月齡最少要120~150d,按照當?shù)厣盍晳T,市場需求量大,為了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土雞養(yǎng)成體質量1~2kg時就盡快上市處理。
作者:施金強 單位:云南省瀘水縣大興地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黃鱔;網箱;養(yǎng)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5.1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327-01
肥西縣用網箱養(yǎng)殖黃鱔始于2003年,目前,網箱養(yǎng)殖黃鱔已達3萬多箱。筆者通過多年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黃鱔網箱養(yǎng)殖技術,現(xiàn)將其總結如下。
1 網箱設置
網箱面積以5m2左右為佳,網寬1m,長5m,網高1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脫。網箱設置在水深0.8m以上的池塘中,新做網箱放入水中應過3~5d,待其散發(fā)出來的有害物質消失后才可放養(yǎng)鱔種。鱔種放養(yǎng)前幾天應適當培育水質,使透明度為15~20cm,這樣可控制或減少池塘中螞蟥對黃鱔的侵害。網箱可并排設置在池塘中,2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置面積不宜超過池塘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網箱中放置水草,以水花生為最宜,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2 鱔種來源與選擇
鱔種的來源有2個,一是在每年的4~10月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二是從市場上采購。無論是自捕還是購買,都以籠捕為好。鉤捕或電捕的鱔種因體內有傷,成活率極低;即使不死,生長也極其緩慢,故一定要挑選無病無傷的鱔種放養(yǎng)。黃鱔依其體色一般可分為3種,第1種是體色黃色并夾雜有大斑點,增肉倍數(shù)為5~6倍,生長較快,以此作養(yǎng)殖品種較佳。第2種為體表青黃色。第3種體灰色且斑點細密。后2種生長速度緩慢,增肉倍數(shù)為1~3倍,故不宜人工養(yǎng)殖。
3 鱔種放養(yǎng)
黃鱔因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故放養(yǎng)時以規(guī)格基本一致為宜。可放養(yǎng)鱔種2~8kg/m2,每只網箱放養(yǎng)25~30kg。鱔種規(guī)格可大可小,小規(guī)格為25~50g/尾,大規(guī)格為50~200g/尾,到冬季時有的可達0.5kg/尾以上,售價極高。鱔種的收購放養(yǎng)應選在4月至5月初或8~9月,以避開5月中旬至7月的黃鱔繁殖期,因為繁殖期收購的黃鱔因性成熟而容易死亡。
4 投飼管理
鱔種在野生環(huán)境下密度小,活動范圍廣,自己覓食,故開始放養(yǎng)的幾天內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飼料或吃食極少,要進行馴化,如果馴化不成功就會導致養(yǎng)殖失敗。馴化的具體方法為:鱔種放養(yǎng)后3d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于饑餓狀態(tài);然后在晚上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投飼時間逐漸推向傍晚和早上各1次,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4%~5%;在水溫26~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7%~8%。黃鱔長期吃慣一種飼料后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另一種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時可投放活餌料,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于黃鱔生長。
5 病害防治
春季低溫和少光照的情況下,黃鱔易患水霉病,防治措施除要注意加強光照、提高水溫外,還可采用0.5g/L食鹽和0.4g/L小蘇打溶液配成混合液全池潑灑。發(fā)病后,可采用0.2 mg/L的孔雀石綠或0.3mg/L的亞甲基藍溶液全池潑灑,每3d潑灑1次,3次即可治愈。日常管理中,應加強預防工作,由于給黃鱔投喂的是高蛋白飼料,因此應給黃鱔進行護肝,可每7d投喂1次藥餌。
6 注意事項
(1)防蒸。即防鱔籠中蒸,防運輸途中蒸,防網箱中蒸。
(2)在野生狀態(tài)下,當水溫超過32℃時,黃鱔潛入土中避暑,而網箱養(yǎng)殖改變了原來的環(huán)境;當水溫過高時,應及時換注低溫河水以降溫,否則會引起死亡。換水后的溫差不宜超過3℃,否則會引發(fā)感冒病。所以換水時,應盡可能換同溫水,一般是增建1個蓄水池,水經曝曬后再進行換水。換水次數(shù)應根據(jù)黃鱔的放養(yǎng)密度、投餌情況、氣溫等靈活掌握,時間一般以晴天中午為好。當氣溫較低時不用換水。氣溫升至15℃時,可每周換水1次,每次換水占總水量的1/4;氣溫升到20℃左右時,可每5d換水1次,每次可換水1/30。
(3)黃鱔網箱養(yǎng)殖密度較大,當飼料投放不足時黃鱔會相互咬傷而使其感染霉菌,在體表生長“白毛”,病魚食欲不振導致其死亡。治療方法是用食鹽水和小蘇打合劑潑灑。
(4)投放的飼料要新鮮,網箱中部分剩余的腐爛發(fā)臭的飼料應及時清除,否則易引發(fā)腸炎病。治療方法可用磺胺類、呋喃類或大蒜內服。飼料投放前應洗凈并經200mg/kg高錳酸鉀浸洗3min,再用清水淋洗后即可投喂。若使用人工配合飼料,其蛋白質含量需達到45%以上,且以蚯蚓漿為誘餌并經馴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餌料系數(shù):蚯蚓為2~3,蚌肉、田螺為12,小雜魚為4~5,禽畜下腳料為10,人工配合飼料為2。
(5)鱔種在捕撈、運輸和放養(yǎng)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擦傷,以防細菌侵入發(fā)生赤皮病,癥狀為體表部出血、發(fā)炎,以腹
[關鍵詞] 羊 診斷 常見疾病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71-02
我縣充分利用閑置的用地,大規(guī)模發(fā)展養(yǎng)殖難度小、成本低的羊養(yǎng)殖業(yè)。但由于養(yǎng)殖者科學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落后和養(yǎng)殖方式的不科學,導致了羊疾病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大大制約了我縣山羊羊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鑒于此本人就我縣羊病的發(fā)展診斷和防治技術方面做了一定探索,以切實解決養(yǎng)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疾病問題和防治措施,為把養(yǎng)殖戶經濟損失降至最低打下基礎。
1 羊病診斷
1.1 看羊的動作
無病的羊不論采食或休息,常聚集在一起,休息時多呈半側臥勢,一旦有人接近,反應激烈。患病的羊則表現(xiàn)為羊毛蓬亂無光澤,食欲不振,覓食和反芻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嚴重時停止覓食和反芻,常常脫離羊群,臥地地上不動,運動量明顯減少,而且出現(xiàn)各種異常姿勢。
1.2 看羊的眼
健康羊眼珠靈活,明亮有神,潔凈濕潤。望得遠看得清,聽覺靈敏,很會聽放牧召喚。采草時爭先恐后,搶著吃頭排草。病羊則精神萎靡,不愿抬頭,聽力、視力減弱,眼睛無神、下垂,反應遲緩?;蛄鞅翘椤⑻恃蹨I,行走緩慢,病重者離群掉隊。
1.3 看羊的舌頭
健康羊的舌頭呈粉紅色且有光澤、轉動靈活、舌苔正常。病羊舌頭活動不靈、軟綿無力、舌苔薄而色淡或苔厚而粗糙無光。
1.4 看羊的口腔
無病羊口腔粘膜為淡紅色,用手摸感到暖手,無惡臭味。病羊口腔時冷時熱,黏膜淡白流涎或潮紅干澀,有惡臭味。
1.5 看羊的大小便
無病羊糞呈小球狀而比較干硬。補喂精料的良種羊呈較軟的團塊狀,無異味。小便清亮無色或微帶黃色,并有規(guī)律。病羊大小便不正常,大便或稀或硬,甚至停止,小便色黃或帶血。如患寄生蟲病多出現(xiàn)軟便,顏色異常,呈褐色或淺褐色,異臭,病重者帶有粘液排出,因糞便粘稠,多糊在及尾根兩側,長期不掉。
2 羊常見疾病
2.1 羊炭蛆病
患炭蛆病的羊體內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桿菌,具有很強傳染性,病羊接觸過的飼料、飲水都會被污染。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或通過皮膚損傷感染了炭疽桿菌,或吸入帶有炭疽芽孢的灰塵,均可導致發(fā)病。發(fā)病時表現(xiàn)為病羊突然倒地,頭向后仰,全身抽搐、顫抖,磨牙,呼吸困難,體溫升高,而且會從病羊的眼、鼻、口腔及等天然孔流出帶氣泡地暗紅色或黑色血液,血凝不全。
2.2 羊口蹄疫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經過1天~7天的潛伏期出現(xiàn)癥狀。病羊體溫升高,初期體高熱不退,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拒食,脈搏和呼吸加快??谇弧⑻?、等部位出現(xiàn)水皰、潰瘍和糜爛。嚴重病例可在咽喉、氣管、前胃等黏膜上發(fā)生圓形爛斑和潰瘍,上蓋黑棕色痂塊。病羊水皰破潰后,體溫即明顯下降,癥狀逐漸好轉。
2.3 羊痢疾
羊腹瀉病種類較多,病情復雜,危害較大,尤其在群養(yǎng)仔羊中,腹瀉性傳染病的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患病羊腹瀉突然,少有嘔吐,糞便呈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稀糞,腥臭,病程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脫水、消瘦而死亡。
2.4 羊結核病
病羊初期有短而干性咳嗽,隨后加重且日漸消瘦、貧血,體表淋巴結腫大。當縱膈淋巴結受侵害腫大時,壓迫食道出現(xiàn)慢性噯氣、膨氣;感染時,泌乳減少;出現(xiàn)肺空洞時,有膿性鼻漏,犢牛多發(fā)消化道結核,出現(xiàn)消化不良,頑固性下?。簧诚到y(tǒng)結核見性機能紊亂,亢進,頻繁,屢配不孕,流產,腫大等;腦膜結核出現(xiàn)癲癇癥狀,運動障礙。
3 羊病防治措施
3.1 更新養(yǎng)殖管理
農村養(yǎng)殖戶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思路和養(yǎng)殖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山羊的養(yǎng)殖發(fā)展。須進一步更新自己的養(yǎng)殖管理理念,與時俱進,采用科學的養(yǎng)殖方式。首先我們要科學的建造設施完備的羊圈,進行科學管理,減少患病率,保障羊群健康成長。
3.2 加大宣傳,提高防治意識
由于養(yǎng)殖者素質較低,缺乏羊病的認識了解,使得在病菌傳染的第一時間沒有進行及時的防治,錯過了最佳時機,使得病菌擴大蔓延,增加了病菌控制難度。因此,羊養(yǎng)殖基地要根據(jù)自身的條件,通過電視廣播、宣傳欄、開展專題講座和印發(fā)知識手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向養(yǎng)殖人員進行羊各種病的防治知識宣傳,增加人們對病菌的認識,提高防治意識,切斷傳播途徑,在第一時間內控制病情。
3.3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控制免疫抑制病的發(fā)生。
隨著養(yǎng)殖規(guī)模不斷擴大,強毒污染經常生,要重視羊圈的環(huán)境衛(wèi)生,供給全價飲料,保持羊圈通風良好,提高羊的抗病能力。做好羊圈衛(wèi)生消毒清潔工作,對于圈舍的清潔頻率一般要縮短到每天,然后對羊群實行免疫工作,養(yǎng)殖者需要按照疫苗接種的特定日期及時接種,增強羊群的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
3.4 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定期檢查
加對羊病的診斷和監(jiān)控,提高人們的重視度。在進行防治過程中,我縣疫控中心專業(yè)技術人員立即趕赴現(xiàn)場,并與養(yǎng)殖場畜主進行面對面交流,同時無償?shù)南蛉藗儌魇陉P于羊病的知識經驗、病菌發(fā)病的癥狀特點和防治措施,利用專業(yè)知識進行現(xiàn)場診療,將防治技術和防治效果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增強人們的信賴度,增強人們的防治信心,將防治技術進行大規(guī)模推廣。
羊病的診斷和防治,可以有效地解決山羊養(yǎng)殖過程中的羊病的發(fā)病率,促進山羊養(yǎng)殖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高廣大養(yǎng)殖戶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王曉晶,淺談羊病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5年第四期
關鍵詞:楊扇舟蛾;楊樹;發(fā)生;防治
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又名白楊天社蛾、小葉楊天社蛾,屬鱗翅目舟蛾科扁舟蛾屬,是我國林木十二大害蟲之一[1]。自2005年以來,楊扇舟蛾在濱州市濱城區(qū)的危害日趨嚴重,特別在梁才辦事處黃河灘區(qū)的張王、大鄭等村的楊樹上為害尤其嚴重。為此,濱城區(qū)梁才辦事處農技站成立了調查小組,對其進行認真的觀察與調查,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防止楊扇舟蛾的進一步蔓延。
1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雄蟲體長13~17mm,翅展28~38mm;觸角單櫛齒狀。雌蟲體長15~20mm,翅展38~42mm,觸角單櫛齒狀。蟲體灰褐色,頭頂有一個橢圓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前翅呈褐色,翅面有3條明顯的灰白色橫線,后翅無斑紋,色澤略淺于前翅,中間有一條橫線。雄蟲體色略深于雌蟲,觸角羽毛狀,雌蟲觸角短羽毛狀。卵:初產時橙紅色,孵化時暗灰色,圓形,底平似包子,直徑0.9mm左右。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5~40mm,頭黑褐色,身體灰褐色,背面淡黃綠色,密被灰黃色長毛。腹部背面灰黃綠色,每節(jié)著生有環(huán)形排列的橙紅色瘤8個,其上具有長毛,兩側各有較大的黑瘤,其上著生白色細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1、8節(jié)背面中央有較大的紅黑色瘤,臀板儲色。胸足褐色。蛹:長15~19mm,紅褐色,臀棘上的鉤刺長錨狀。繭:灰白色,橢圓形[2]。
2危害癥狀
該蟲主要為害楊樹,常間歇性暴發(fā)成災,在發(fā)生時常常將整株樹葉吃光,僅留主干,遠看似火燒一樣,導致樹勢衰弱,嚴重影響樹木的健康發(fā)育和生長,是山東省重要的食葉害蟲之一。
3發(fā)生規(guī)律
楊扇舟蛾在梁才辦事處1年發(fā)生4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在樹葉上吐絲綴葉,或落在樹葉中、樹干基部、樹根附近、墻角處結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成蟲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靜棲,夜晚活動,有趨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產卵直至次日早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蟲出現(xiàn)時,樹葉尚未展開,卵多產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則主要產于葉背面,少數(shù)產于葉表面,常百余粒產在一起,排成單層塊狀,亦有少數(shù)散產,每個卵塊有卵數(shù)量不等,一般為9~600粒左右,每次可產卵100~600余粒。成蟲壽命6~9d。卵期隨氣溫變化而有不同,第1代卵在日均溫8~11℃下,卵期為11d左右;第2、3代在日均溫27℃時,卵期只需7d左右。初孵幼蟲有群集性,1~2齡幼蟲僅啃食葉的下表皮,殘留上表皮和葉脈,靜息時頭朝一個方向,排列整齊。2齡以后吐絲綴葉,形成大的蟲包,白天隱伏其中,夜晚取食,若遇陰雨則晝夜取食,直至蟲包干枯后幼蟲仍在其中隱棲。3齡以后食量驟增,分散取食,可將全葉吃盡,僅剩葉柄。當食料不足時,則吐絲隨風飄遷他處,再卷葉危害。5齡幼蟲食量最大,占總食量的70%左右,嚴重時能在幾日內把一片楊樹的葉子吃光,造成災害。幼蟲老熟后,在卷葉內吐絲結薄繭化蛹[3]。
4監(jiān)測與防治
鑒于楊扇舟蛾危害的嚴重性,應認真進行藥劑防治試驗和細致觀察。按照國家林業(yè)局下發(fā)的《楊扇舟蛾監(jiān)測、預報辦法》,結合當?shù)貙嶋H,根據(jù)林業(yè)資源分布現(xiàn)狀,濱城區(qū)梁才辦事處農技站在5個村選取10塊標準地,每塊標準地分別選擇有代表性的10株樹作為固定調查樹,從4月到10月,每5d調查1次,調查標準樹100株。根據(jù)幾年的觀察與調查,筆者認為防治楊扇舟蛾應掌握以下方法[4]。
4.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應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時機。由于楊樹樹體高大,加強對蛹和成蟲的防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葉或翻耕土壤,可以減少越冬蛹的基數(shù);成蟲羽化盛期應用殺蟲燈(黑光燈)誘殺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根據(jù)大多數(shù)種類初齡幼蟲群集蟲苞的特點,組織人力摘除蟲苞和卵塊,可殺死大量幼蟲,也可以利用幼蟲受驚后吐絲下垂的習性通過振動樹干捕殺下落的幼蟲。
4.2生物防治
片林和防護林,卵期釋放赤眼蜂防治:釋放松毛蟲赤眼蜂,害蟲產卵初期,設放蜂點50個/hm2,放蜂量為25~150萬頭/hm2。楊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 sp.)、毛蟲追寄蠅(Exorista amoe-na)、小繭蜂(Apantale sp.)、大腿蜂(Brchymeria cbscurata)、顆粒體病毒G.V、灰椋鳥(sturnus cinerceus)等天敵,要注意保護利用。楊扇舟蛾黑卵峰、舟蛾赤眼蜂在山東省楊扇舟蛾的寄生率都比較高,可加以保護利用。并注意保護和利用當?shù)匾骧B資源,禁止獵取益鳥,并掛放招引箱招引食蟲益鳥定居。
4.3打孔注藥防治
對發(fā)生嚴重、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利用打孔注藥機在樹胸徑處不同方向打3~4個孔,注入疏導性強的40%氧化樂果乳油原藥或1倍液等。用藥量為2~4mL/10cm胸徑。注藥后注意封好注藥口。
4.4藥物防治
在幼蟲危害期,可用BT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5%滅幼膠懸液2 000~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4 000~8 0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效果較好。2~3齡期樹,噴25%滅幼脲Ⅰ號800~1 000倍液,或80%敵敵畏800~1 200倍液,或2.5%敵殺死6 000~8 000倍液。此外,成蟲羽化期在大面積林地可用敵敵畏插管煙劑熏殺,或安裝黑光燈誘殺蛾子。
5參考文獻
[1] 仝燕.楊扇舟蛾生活習性及防治[J].安徽林業(yè),2009(4):74.
[2] 方松山,林曉安,申富勇,等.楊扇舟蛾生物學特性研究初報[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3(3):22.
關鍵詞:黃鱔;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人工養(yǎng)殖
1前期準備工作
1.1養(yǎng)殖池的規(guī)格
黃鱔養(yǎng)殖池的建設位置的水源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yǎng)殖用水水質標準(NY5051-2001)》的標準,交通便利,避風向陽,四周沒有高大的樹木和建筑物,沒有生活垃圾和工業(yè)廢水、廢氣的污染,在地勢上要偏高,以免被水淹沒。建筑面積一般在2000~1萬m2為佳,池埂的高度為2.0m,一般的水位要保持在1.5m,要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水設施,保證水質良好。
1.2網箱的制作
網箱生態(tài)化養(yǎng)殖技術中,網箱的制作使用的是聚乙烯無節(jié)網片,其規(guī)格為3.0m×2.0m×1.5m的長方體,而此網箱不能使用封閉式的,在其周圍可以使用木樁進行固定,在其上方使用鋼絲繩拉緊。在已選定的池塘中把制作好的網箱并列排開,每排可以間隔3.0m,每排的網箱間都留出1.0m的距離。網箱在放入水中時,離池塘底部留有0.5m左右的距離,放入水中的高度約0.8m,留在水外的部分約為0.5m。此種養(yǎng)殖方式符合黃鱔生長需求,網箱水體中含有較多的氧氣,適合黃鱔的生長。在網箱的兩側設置2個投餌臺,為工作人員喂養(yǎng)提供位置。另外,在黃鱔育苗投入之前的15d,要使用生石灰對池塘和網箱進行消毒。
1.3池塘施肥
施肥是為了投入水草和魚苗之前對水質進行培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在池塘放入0.8m水時,就可以往水中進行施肥。按照667m2池塘來計算,可以放入300kg有機肥,其中要含有40kg過磷酸鈣和40kg碳酸氫銨。1.4水草的種植池塘建立7d后,可以在池塘的周邊種植水草帶,包括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帶的寬度一般在4.0m左右,種植面積不能超過水池面積的20%,相應地放入一些浮萍,并在池塘中間種植一些聚草和輪葉黑藻,覆蓋面積約為池塘的50%。
2鱔種的選擇和投放
黃鱔苗種的選擇較為講究。時間最好在6月,這時的苗種正是當時。選擇苗種時,要挑選體質較好,沒有病傷,有豐富的黏液,活動較為敏捷的苗種。好的苗種的皮膚顏色一般為黃色或者青黃色,有些帶有大斑點,也有淺黃細斑鱔苗。運輸時,時間要在10h之內,并且?guī)\輸。當氣溫較高時,不能運輸鱔苗。黃鱔魚苗放養(yǎng)時最好保持40g/尾,放養(yǎng)密度為9~12kg/箱[1]。在往網箱投放前,可以利用碘制劑進行浸洗。另外,要把有傷病的魚苗挑除,防止傳染或者污染整個網箱。
3馴食
對于新選的鱔苗,必須進行馴食,才能讓原來的魚苗接受人工配備的食物。黃鱔魚苗初入水的前3d不投放魚食,讓魚苗處于饑餓狀態(tài),到第4天晚上開始投喂魚食。投喂量為1.5%黃鱔體質量的蚯蚓,配合飼料等。2d后投喂螺絲肉等,同時增加飼料的劑量。7d后可以喂食鮮魚和配合飼料,兩者各占50%。
4鱔魚養(yǎng)殖的日常管理
在鱔魚養(yǎng)殖的餌料管理方面,主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并要攪拌均勻。在馴食時要保持投喂餌料的連續(xù)性,防止鱔魚拒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黃鱔一般晝伏夜出,食物投放的時間以17:00-18:00為最佳,每天投喂一次即可,上午保持池塘周圍的安靜,為其提供良好的休息空間,并根據(jù)季節(jié)和天氣變化情況對魚食數(shù)量進行調整[2]。另外,在網箱養(yǎng)殖的過程中,養(yǎng)殖70d后,要對黃鱔重新分箱1次。
5池塘水質的監(jiān)測與調控
在黃鱔苗種投入網箱后,每隔10d施用一次微生物制劑。第1次使用時,在1.0m的水面使用15kg/hm2,之后將用量減半。同時要定期調換池塘內的水,并綜合調控水體的酸堿度,可以在使用微生物制劑的前3d利用生石灰進行調節(jié)。
6病害的防治
病害的防治在鱔魚的養(yǎng)殖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魚苗投放前,可以使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夏季可以使用純生物殺蟲劑對水花生進行噴殺。魚苗運到目的地前,使用碘制劑和電解維他進行換水和浸泡幾秒。另外,要根據(jù)鱔魚的不同疾病種類,選擇適當?shù)念A防和治療方法,防止疾病的突發(fā)和傳染。
7結語
黃鱔作為我國重要的水產品,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因此,黃鱔的生態(tài)養(yǎng)殖,為市場提供健康的原材料,保證食用者的身體健康,成為相關單位的重要任務。因此,無公害黃鱔的養(yǎng)殖技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在提供美味的同時,要更注重健康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實亞,王善武.黃鱔的人工生態(tài)養(yǎng)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5):345-346.
一、山塘水庫條件
養(yǎng)殖胭脂魚的山塘水庫要求環(huán)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清新,常年具有微流水,進排水系統(tǒng)完善,設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設施,可有效防止養(yǎng)殖魚外逃和野雜魚進入。山塘水庫面積以30~150畝為宜,水深不超過3.5米,庫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以便于平時養(yǎng)殖操作管理。此外,須配備增氧機、投餌機、灌溉機等設備,一般每15~30畝配備1.5千瓦葉輪式增氧機1臺。
二、魚種放養(yǎng)
1. 山塘水庫的消毒。由于胭脂魚主要棲息在水體中下層,放養(yǎng)前特別要加強山塘水庫的清淤和消毒,淤泥厚度以10~20厘米為宜,畝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潑灑消毒,消毒后暴曬庫底2~5天。放苗前7天開始蓄水,蓄水水位以80厘米為宜,以后隨氣溫回升逐步抬升水位。
2. 苗種來源與選擇。目前胭脂魚屬珍稀的養(yǎng)殖品種,僅江西、四川、重慶、湖北、廣東等少數(shù)省市成功人工繁育苗種,要慎重選擇正規(guī)廠家、就近購買。胭脂魚苗種必須外表光滑、無鱗片脫落、體格健壯、規(guī)格勻稱,運輸時采用配有充氧設備的專用苗種運輸車運輸,必要時在途中加冰塊控制魚桶溫度在8~10℃,確保苗種成活率在98%以上。
3. 苗種放養(yǎng)密度。山塘水庫一般在3月底以前放養(yǎng),畝均放養(yǎng)胭脂魚魚種600~800尾,規(guī)格為50~100克/尾,另套養(yǎng)100~150克/尾的鰱魚60尾、鳙魚30尾、鳊魚或草魚20尾,以達到凈化水質,控制水中浮游生物數(shù)量和野生雜草的目的。不宜套養(yǎng)鯽魚、鯉魚和兇猛的鱧魚、大口鯰魚等底層魚類,否則會擠占生存空間,爭奪食物來源,不利于胭脂魚的快速生長。
三、飼養(yǎng)管理
1. 選餌。胭脂魚對配合飼料中粗蛋白含量要求較高,成魚階段飼料粗蛋白含量要在30%以上。實際生產中可選用斑點叉尾鮰魚、鯽魚、黃顙魚等人工配合飼料。
2. 馴食。魚種放養(yǎng)2~3天后開始馴食,以水蚯蚓漿或魚肉糜做誘食劑,拌配合飼料投喂,待魚穩(wěn)定上食臺攝食后,逐日減少誘食劑比例,7~10天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飼料。
3. 投餌。胭脂魚投餌要遵循“四定”原則,并根據(jù)天氣、水溫、溶氧水平、攝食情況等靈活掌握。胭脂魚日投餌量:2~5月份為其體重的2%~4%,6~8月份為其體重的4%~6%,9~11月份為其體重的2%~3%,12月份和1月份少量投喂或不投喂。投餌次數(shù):3~11月份,9:00~10:00和15:30~16:30各投喂1次,其余月份以每天14:30~15:30投喂1次或不投料為宜。
4. 管理。勤清除山塘周圍的雜草、餌料臺周圍的殘餌和魚類不能攝食的其他雜物,以免影響胭脂魚的攝食和污染水質;勤撈除病死魚,以減少魚病傳播和避免水質惡化。
四、水質調控
胭脂魚不耐低氧,喜生活在清新的水體中,因此日常管理的重點是水質調控。
1. 勤換水。在保障山塘水庫常年有微流水的情況下,水溫較高的5~9月份每15~30天換水1次,并畝用生石灰15~25千克化水潑灑消毒,調節(jié)水體pH值在7.5左右。
2. 多增氧。在高溫季節(jié),堅持每天開機增氧1~2小時。增氧機一般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天半夜開,浮頭早開,高溫悶熱、陰雨季節(jié)可適當延長開機時間,保持池水溶氧含量在3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嚴防發(fā)生泛池。
3. 重調水。隨著養(yǎng)殖期的延長,胭脂魚生存空間相對變小。到了養(yǎng)殖中后期,水體會逐漸變肥,特別是高溫期間氨氮、亞硝酸鹽、溶氧等含量易波動,要常用微生態(tài)制劑和底質改良劑如EM菌、芽孢桿菌、小球藻等改良水質,有效改善底層水體環(huán)境。
五、病害防治
胭脂魚成魚養(yǎng)殖過程中病害較少,只要堅持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方針,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發(fā)生。胭脂魚人工養(yǎng)殖常見疾病有爛鰓病、腸炎病、指環(huán)蟲病等,可采用內服藥餌和外用殺菌劑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常用內服藥物有多維、三黃粉、諾氟沙星等,外用藥物可用二氧化氯、硫醚沙星、聚維酮碘等。
六、起捕運輸
在放苗前10~15天每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50~200克或漂白粉10~15克,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殺滅有害病菌。一般清塘消毒7~10天后向池塘內注水,水深10~20厘米。
黃鱔適宜15~30℃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可在池中1/3的水面適度種植鳳眼蓮、浮萍等水生植物,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遮陰。
2.鱔苗放養(yǎng)可從原產地采捕自然繁殖的鱔苗或從信譽好的黃鱔場購進鱔苗。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無病無傷、活動能力強、規(guī)格整齊、大小基本一致的鱔苗。一般尾重以20~3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重30~50克的大規(guī)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放養(yǎng)時間以早春為好,一周內放齊。放養(yǎng)量一般每平方米投放鱔苗50~60尾。放養(yǎng)前應用濃度為3%~4%的食鹽水或10毫克/千克漂白粉浸洗消毒10~20分鐘,放養(yǎng)時水溫溫差不宜過大。
3.飼料投喂黃鱔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食鮮活餌料,如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以及畜禽內臟等,投飼時應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搭配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飼料。
黃鱔晝伏夜出,投飼宜傍晚進行。黃鱔貪食且耐饑餓,投飼要注意定量。一般每天投喂量約為黃鱔體重的5%~8%,飼料一定要新鮮,并投入食臺,以第二天上午吃完為度。在黃鱔生長快,溫度適宜的時候應適當多投、勤投。
4.水質調節(jié)養(yǎng)殖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0~20厘米為宜,水體呈嫩綠色或淺褐色,水面無油膜。為保證水質清新穩(wěn)定,在高溫季節(jié)或水質過濃時要及時換水,做到肥、活、嫩、爽。每10天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每半個月可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一次,以調節(jié)水質。
5.病害防治鱔病預防應以生態(tài)預防為主,藥物防治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