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2-19 10:32:0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遙感前沿技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清潔切口手術;抗菌藥物;干預;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 R96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4(a)-0146-04
Control study of antibacterial use and hospital inf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lean incision opera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ZHANG Li1 LI Tong2 FENG Ganzhu3
1.Clinical Pharmacy Room,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1, 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9, China; 3.Depurtment of Infection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ctification in antibacterial use in clean incision opera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easonable standardization of antimicrobial use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with class Ⅰ surgical incision after 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 breast and thyroid operation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0 (control group), and 125 cases with the same operation and surgical incision after the rectification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2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ondition and rationality of antimicrobial drug preventability us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antibacterial drug usage and duplex combination usage in intervention group (96.7%, 21.5%) were obvious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20.8%, 3.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reasonable rate of antimicrobial drug selection in control group (12.33%) was obvious lower than that in intervention group (85.19%),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intervention group (8.42 d) was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1.39 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rate in control group (1.3%)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in intervention group (1.0%), but the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rationality of antimicrobial drug preventability use after operation of class Ⅰ clean incision is obviously improve after the rectification, the special antibacterial should be continue deepen,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use of antimicrobials.
[Key words] Clean surgical incision; Antibacterial drugs; Intervention; Perioperative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臨床不合理用藥的狀況也日漸增多,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1],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勢在必行。根據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的要求,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從2011年6月開始抗菌藥的專項整治活動,由于外科圍術期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現象較為普遍,清潔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是我院專項整治的重點內容。本項研究是對專項整治開展前后我院重點監(jiān)測的3種Ⅰ類清潔切口手術(甲狀腺手術、乳腺手術、腹外疝手術)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的整治效果進行調查,并對比分析,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據和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5~12月清潔切口手術患者病歷120份(手術類型包括:甲狀腺手術、乳腺手術、腹外疝手術,各40份)為對照組,2012年5~12月清潔切口手術患者病歷125份(其中甲狀腺手術、乳腺手術各40份,腹外疝手術45份)為干預組。對照組中男57例,女63例;年齡34~69歲,平均(39.2±5.2)歲;均為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前,醫(yī)生僅憑經驗使用抗菌藥物。干預組中男60例,女65例;年齡37~64歲,平均(37.4±4.4)歲;均為開展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后,干預措施實施后的病例。兩組性別、年齡及各類手術所占例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方法
查閱每份病歷,完成抗菌藥物應用情況調查表,內容如下:①患者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病歷號、住院時間、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等。②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抗菌藥物名稱、用藥時機、用法用量、給藥途徑、總藥量、療程等。③術后情況:手術愈合及術后感染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到的器官、腔隙的感染)。④住院天數及費用情況:住院天數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平均住院天數表示;費用情況分別統(tǒng)計住院總費用、住院藥品總費用、抗菌藥物總費用。
1.3 干預措施
醫(yī)院成立了抗菌藥物管理領導小組。與各科室簽訂目標責任書,規(guī)定各科室的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每月初進行考評,對不達標的科室進行處罰。對全院醫(yī)務人員就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為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2011年相繼出臺了《關于重申“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原則”的通知》和《違反“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原則”處罰的規(guī)定》。臨床藥師每月從HIS系統(tǒng)隨機抽取30份清潔切口手術病例,對圍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點評,由醫(yī)務部公布點評結果,對不合理用藥的醫(yī)師下發(fā)整改通知并全院公告。
1.4 評價標準
根據《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2]及《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38號文件”)[3]。清潔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合理性評價標準,手術時間為3 h,失血量1500 mL,術中追加一劑抗菌藥物。見表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類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對照組用抗菌藥物種類共7類20種,前三位的依次為青霉素類、喹諾酮類和頭孢菌素類。干預組共3類5種,主要為第一代頭孢菌素及頭孢西丁,(因存在聯合用藥,對照組及干預組抗菌藥物使用總例次分別為146及27)。根據“38號文件”[3]可知,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為合理用藥,故對照組合理用藥率為12.33%,明顯低于干預組(85.19%)。見表2。
表2 各類抗菌藥物使用情況[n(%)]
2.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頻度
所有藥物均采用靜脈滴注,對照組藥物使用頻度(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藥物及干預組5種藥物的使用頻度情況見表3。
2.3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時機與療程
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即所有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數在總病例數中所占的比例。對照組僅4例(3.3%)未用藥,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達到96.7%;而在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中,術前0.5~2 h內預防用藥的僅占2.5%。干預組預防使用率為20.8%,未用藥比例(79.2%)大大增加,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術前0.5~2 h內預防用藥也顯著增加達到占38.5%。見表4。
表4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時機與療程[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4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療程比較
對照組甲狀腺、乳腺和腹外疝手術平均用藥療程分別為(4.33±1.56)、(4.90±3.08)、(6.18±2.24)d,明顯高于干預組[(0.09±0.61)、(0.40±1.25)、(0.43±1.54)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5。
表5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療程比較(d,x±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5 兩組分級管理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的分級管理原則,我院抗菌藥物也分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類,干預組非限制使用類抗菌藥物的使用率(77.78%)明顯高于對照組(13.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6。
2.6 兩組用藥情況比較
聯合用藥方面,對照組二聯用藥(21.5%)現象較為嚴重,三聯及以上聯合用藥各有1例,干預組二聯用藥的比例下降至3.8%,且無三聯及以上聯合用藥現象。見表7。
表7 兩組用藥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7 兩組平均住院天數、藥品費用比較
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11.39 d)明顯高于干預組(8.42 d),而干預組平均抗菌藥物費用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 < 0.05)。見表8。
表8 兩組平均住院天數、藥品費用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8 兩組術后切口感染情況比較
對照前和干預組術后切口感染率分別為1.3%與1.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3.1 清潔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降低
衛(wèi)生部[2009]38號文件[3]規(guī)定,對于清潔類切口手術沒有合并危險因素的患者原則上不應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但部分醫(yī)師、患者仍存在著在現有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下,術后不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易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擔憂[4-5]。我院在加強行政干預及培訓宣傳的同時,還對各種易導致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采取了進一步的防控,如加強手術室的無菌管理、強化手術過程的規(guī)范操作、給予患者術后合理營養(yǎng)支持及周到的護理等。在實施干預前(對照組),我院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96.7%,干預后(干預組)抗菌藥的使用率降至20.8%,且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無明顯差異,說明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取得較好效果。
3.2 合理干預可促進合理用藥
3.2.1 應嚴格把握預防用藥時機 預防用藥的時機是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的關鍵之一。最佳給藥時機在術前0.5~2 h,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中已達到足夠的藥物濃度。在干預前對照組的調查中,0.5~2 h內給藥者僅有2.5%,術后才開始預防用藥的有108例(93.1%),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術前未預防用抗菌藥物,而在術中或術后預防用藥的效果與不用藥相比差別不大[6]。在專項整治之后,干預組0.5~2 h內給藥者為10例(38.5%),選藥合理率由干預前(對照組)的12.33%增加至85.19%(干預組),干預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對用藥時機的管理。
3.2.2預防用藥療程逐步規(guī)范 清潔切口手術有預防用藥指征的患者,一般術前給藥一次,手術結束后不必再用,如果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術后可用藥至24 h。專項整治后,我院甲狀腺類、乳腺、疝氣修補手術的平均用藥療程分別從對照組的(4.33±1.56)、(4.90±3.08)、(6.18±2.24)d縮短至干預組的(0.09±0.61)、(0.40±1.25)、(0.43±1.54)d,基本符合實施要求,干預后均未發(fā)現手術部位感染,表明清潔切口手術規(guī)范化的短療程用藥與長療程預防用藥在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效果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3.2.3 藥物選擇逐步合理 清潔切口手術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腸桿菌科細菌[7-8],所以預防用抗菌藥物最適宜的是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林。對照組藥物選擇以青霉素類及其復合制劑最多,如喹諾酮類。干預組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以頭孢菌素類應用率最高,且主要為一代頭孢菌素及頭霉素類的頭孢西丁鈉。干預組單獨用藥率達96.2%;二聯用藥應用率為3.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5%;沒有三聯及三聯以上抗菌藥物聯用情況。但干預組仍有一例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能作為外科圍術期(泌尿系統(tǒng)手術除外)的預防用藥[9]。由此可見,我院清潔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在種類選擇上仍存在不合理現象,需在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與外科醫(yī)師的溝通,加強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相關知識培訓[10-12]。
3.3 合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成本
干預措施實施后,干預組的平均藥品費用較對照組顯著下降,抗菌藥物的平均費用也明顯降低。干預組住院平均天數(8.42 d)低于對照組(11.39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實施干預后,圍術期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不僅減少患者住院天數,還降低了藥品費用,從而降低了患者住院成本,進一步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采取行政干預、監(jiān)督管理等手段與藥師指導、宣傳培訓等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干預措施后,我院3種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逐步合理化,從而還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本研究為我院及其他醫(yī)療機構清潔切口手術以及其他類型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干預管理積累了經驗,為藥學人員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和患者探索了新的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振寰,馬霖,曹玉,等.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率與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關系探討[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459-3461.
[2] 衛(wèi)生部.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S].衛(wèi)辦醫(yī)政發(fā)[2009]38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50.
[4] 孫麗,劉金英,魏旭,等.普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8):129-131.
[5] 糜琛蓉,倪語星,李文慧,等.13496例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干預策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2):2559-2561.
[6] 李兵,張怡,李雪紅,等.干預措施在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3):109-111.
[7] 王永玲,王清理,張建華,等.Ⅰ類清潔手術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調查[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2,9(1):43-45.
[8] Salkind AR,Rao KC. Antiobiotic prophylaxis to prevent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J]. Am Fam Physician,2011,83(5):585-590.
[9] 唐秀能,陳英,韋紅棉,等.某院3種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干預情況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42(17):1994-1996.
[10] 馬國輝,邢穎,甄健存.綜合干預對我院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的影響研究[J].中國藥業(yè),2013,22(18):74-76.
[11] 任保紅.清潔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2,18(18):3143-3144.
5月26日23時56分,中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中星2A衛(wèi)星,衛(wèi)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第163次飛行。
中星2A衛(wèi)星是中國衛(wèi)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一顆通信廣播衛(wèi)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中星2A衛(wèi)星可為全國廣播電臺、電視臺、無線發(fā)射臺和有線電視網等機構提供廣播電視及寬帶多媒體等傳輸業(yè)務,將為中國通信廣播事業(yè)提供更好服務。(科文)
遙感衛(wèi)星十五號發(fā)射成功
5月29日15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遙感衛(wèi)星+五號,衛(wèi)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fā)射是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第164次飛行。
遙感衛(wèi)星十五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航訊)
亞太七號衛(wèi)星順利投入運營
由三號乙增強型火箭于3月底成功發(fā)射的亞太七號通信衛(wèi)星5月15日正式投入運營。5月14日,亞太通信衛(wèi)星公司和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在香港召開了亞太七號衛(wèi)星的在軌驗收評審,評審結果表明衛(wèi)星在軌的各項性能指標符合預期、各星載器件工作正常,衛(wèi)星處于良好狀態(tài),可正式投入運營。
亞太七號衛(wèi)星是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基于Spacebus4000系列衛(wèi)星平臺,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控股的香港亞太通信衛(wèi)星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功率通信衛(wèi)星。衛(wèi)星覆蓋整個亞太地區(qū)、中東、非洲以及部分歐洲等區(qū)域,可為世界上75%的人口提供廣播和通信服務。(航訊)
首個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我國首個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日在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通過科技部驗收,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了一個宇航動力學領域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及實踐應用的公共科研平臺,促進了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航天重大工程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實驗室自2009年立項建設以來,重點開展了航天器測量與軌道動力學、航天器軌道姿態(tài)最優(yōu)控制、航天器空間飛行環(huán)境監(jiān)測及預警、航天器飛行任務計劃與資源調度等4個方向的研究。(科文)
風云二號F星
通過在軌測試評審
風云二號F星近日順利通過在軌測試評審,可以投入業(yè)務使用。風云二號F星是風云二號03批衛(wèi)星工程的首發(fā)星,于1月13日成功發(fā)射后,經過3個月的在軌測試,順利完成全部測試任務“該衛(wèi)星的投入運行進一步鞏固了我國氣象衛(wèi)星雙星觀測、在軌備份”的業(yè)務格局。風云二號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相比之前的氣象衛(wèi)星型號,有84項技術改進,使用壽命提高至4年,衛(wèi)星云圖觀測質量和衛(wèi)星遙感數據定量化產品精度得到提高,單顆衛(wèi)星的觀測時間分辨率由30分鐘提高到5分鐘~10分鐘。(航訊)
國家北斗導航應用上海產業(yè)基地將建立
1 遙感技術發(fā)展概況
所謂的遙感技術,主要是指利用相關設備對遙遠的事物進行監(jiān)測,從而獲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傳感器這項裝備可以說是遙感技術最為關鍵的設備。利用傳感器自身的傳播性能,遙感技術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經過確定及篩選之后,獲得有用的數據,同時再將這些信息與數據利用傳感器傳遞到地面,采用分析法與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最終得出較為全面、客觀的信息。此外,遙感技術滲透了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測繪科學及地球科學等學科知識,結合了各個學科的優(yōu)點,整合而成的一項高端、先進而又精確測繪技術。
2 測繪工作中遙感技術應用現狀分析
2.1 測繪遙感應用不夠廣泛
在我國,在所有的測繪工程項目中,遙感技術是完成任務目標的必備手段,可見,具有十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技術的水平與領域也隨之不斷延伸。然而,由于人們習慣和觀念,對遙感技術存在一定陌生感,導致其推廣受限。
2.2 遙感工作資金造價高
在實際工作當中,有些測繪項目因為遙感技術價格高等問題望而怯步,隨著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成遙感技術由最開始的理論層面正式步入實質階段,其具體的環(huán)境資源、災害監(jiān)測、地質勘探以及地理測繪方面的檢測功能逐漸明顯。但是,仍然遙感技術造價高、花費大等特點仍然制約了其發(fā)展。此外,在我國,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一些重點研發(fā)的科研項目上,譬如說資源勘探、環(huán)境污染以及地址災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礦開采或工程地址檢測方面的則少之又少。
2.3 遙感信息源空間分辨率較低,應用水平較低
遙感技術在環(huán)境污染檢測以及地質災害勘測方面的優(yōu)勢將會促進我國環(huán)境保護失業(yè)用戶地質災害研究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所以,從某種方面來看,提高遙感技術信息員的空間分比率,在測量水平、覆蓋范圍、以及信息數據準確性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 完善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應用的策略及其具體做法
隨著時展,遙感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測繪工程項目中,遙感信息技術的漏洞與不足也愈加明顯,而完善遙感技術手段、加強其宣傳力度以及提高技術水平可以說是普及遙感技術的主要方式。
3.1 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的應用
現階段,遙感技術在我國測繪工程項目中應用較為廣泛,因為遙感技術相比傳統(tǒng)的測繪工具,其優(yōu)勢更為明顯,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現的測繪漏洞。
(1)跟傳統(tǒng)的測繪技術相比,遙感技術發(fā)生人為干預的情況較少,可以客觀、全面的將監(jiān)測區(qū)域的情況反映出來。而若是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測量,極容易出現誤差偏大或誤差累積等現象。而不得不說,遙感技術的測量數據比較真實、準確。譬如說:在礦區(qū)資源的定位和監(jiān)測上,可以通過遙感技術來確定煤礦資源的具置,避免以為內不科學開采威脅生命或資源浪費等問題。
(2)與傳統(tǒng)的測繪方式不同,遙感技術能夠動態(tài)實時、全方位、全天候的進行工作,這可以說是遙感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它以全球定位系統(tǒng)作為后盾與支撐,在完成空間定位與導航工作之后,能夠實時監(jiān)測區(qū)域的實際情況。
(3)遙感技術發(fā)展至如今,應用范圍已經極為廣闊,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區(qū)域的地質特點、資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況,從而獲取全面、精確的數據。
3.2 加強對遙感技術深度研究,拓展應用領域
可以說,在地質調查這項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不僅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急迫需要與客觀要求,從事物本身出發(fā)來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國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來講,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前景極為廣闊,應進一步以研究遙感技術為出發(fā),提高其精度、準確度以及宣傳力度。首先,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說也為遙感技術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貢獻。我國必須以進一步開發(fā)遙感技術為核心,以強國為目標從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國還需提高思想認識與觀念意識,增加遙感技術的覆蓋范圍,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解決當前各大測繪工程項目應用遙感技術而遭遇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拓展其技術領域。其次,相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加強對遙感技術的推動、深入研發(fā)與鼓勵,可制定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來促進遙感技術的應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廣遙感技術,加大遙感技術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廣工作中,才能充分的顯示遙感技術對測繪工作的適應力與優(yōu)勢。現階段,不少應用遙感技術的測繪工程項目已經發(fā)現遙感技術高超的環(huán)境適應力以及技術優(yōu)勢,譬如誰:能夠勘測不同地形,實現對地質災害、氣象災害以及火災等的全程監(jiān)測,獲取真實的數據,為建立災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國災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適合監(jiān)測不同地形,可實現對地質災害、氣象災害以及火災的全程監(jiān)測,從而獲取有效的數據信息,為建立災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國災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增加遙感技術的覆蓋面積以及普及程度勢在必行。
(1)利用遙感技術來降低項目工程的測繪造價,實現遙感技術在各行各業(yè)的實用度。只有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和項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幾個重點項目上。
(2)提高遙感技術的空間分辨率也將有利于遙感技術的普及。早期遙感技術受分辨率限制,較多應用于宏觀的檢測,而當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遙感技術與地質的符合程度越來越高,受距離的限制也越來越小。但是相關人員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遙感技術地質檢測水平上還需進一步努力。
4 結語
總之,在當今的測繪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科技的進步,遙感技術的覆蓋范圍將會大大增加,實現遙感工程司、災害、氣象、地質遺跡環(huán)境資源監(jiān)測等項目,拓展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讓其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災害預防、社會發(fā)展以及國民經濟上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從遠古至今人類便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夢想,并為此付出了諸多努力。曾經創(chuàng)造過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對于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探索從未停止。如今,地球空間信息科技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實力和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的綜合體現。今年6月,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遙感技術與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論壇在貴陽舉行。論壇上,童慶禧院士建議,將信息化和貴州特色的旅游相結合,以新型空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空間信息系統(tǒng)技術、衛(wèi)星導航定位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支撐貴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近日,記者采訪了我國遙感技術應用領域的權威—童慶禧院士。童院士詳細介紹了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兩者的技術特點與廣泛用途。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提取和形成所探測對象的信息,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特別是對地球認知的一種綜合技術。數字地球則是上世紀90年代末由國際上提出,是以地球坐標作為空間框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數據和多維顯示的地球虛擬系統(tǒng),運用遙感技術對地球進行描述分析,使之變成了可視化的虛擬地球,把真實地球變成數字化的地球。遙感技術是數字化地球數據的最重要的來源,通過虛擬的地球人們能更好地對地球作進一步分析,促進對地球的了解和認知。遙感是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利用先進的探測技術,把由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的太陽輻射或者由地球表面自行產生的電磁波(紅外線或者是微波),通過儀器來接收,進行復原、數據處理,最后變成能看見的影像或非影像信息。對地觀測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些遙感影像對地球進行分析,判斷不同的物質存在狀況及其所在位置,并分析各種物質的數量及其動態(tài)過程,使人類與地球的資源環(huán)境更加和諧相處和協(xié)調發(fā)展。可以說,遙感技術是數字地球的數據基礎,數字地球是遙感技術的歸宿。
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
的應用領域
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比較陌生。實際上,我國的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研究基本與國際同步,能夠對地球進行完整的探測、觀測和診斷。在促進我國遙感技術的發(fā)展中童慶禧院士功不可沒。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這一技術的發(fā)展被列入了國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在一些關鍵技術體系的發(fā)展中更是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童院士介紹,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屬于交叉類的學科,首先是技術科學與地球科學的交叉融合,是在空間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甚至生物學及其他邊緣科學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它在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日益顯示出獨特的戰(zhàn)略地位和意義,是國際競爭的一個戰(zhàn)略制高點,也是許多發(fā)達甚至發(fā)展中國家競相發(fā)展的重要領域。
童院士說,在我國,遙感科學與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為國家制定發(fā)展策略、資源調查、環(huán)境保護、災害監(jiān)測、重大工程、國防建設等提供了信息和技術保障。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泛,遙感技術主要是通過空間衛(wèi)星、臨近空間飛行器、飛機和無人機以及地面平臺等新技術對地球的各個圈層—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冰凍圈甚至智慧圈,進行調查和監(jiān)測。以期了解各圈層的狀況和變化、它們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它們將來的發(fā)展趨勢,并研究對這種狀態(tài)和變化進行預測、預報和預警的可能性。
童院士詳細地解釋道,比如運用遙感技術可以隨時獲得準確的觀測數據,監(jiān)測土地利用情況,了解哪些耕地已經改變了利用方式,而哪些土地還可用來補改為耕地,使得國家有關部門便于宏觀調控,以確?!笆藘|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保證有效的糧食耕種面積。近十余年來,我國已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土地詳查。隨著對土地和糧食安全觀念的進一步提升,今后每年都要對全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清查一次,及時掌握我國的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情況,實施對國土的所謂“一張圖”計劃,警鐘長鳴,使得決策者心中有數。這樣對遙感技術的要求將會大幅度提高。
童院士特別強調,我國是個多災的國家,對災害多發(fā)地區(qū)的監(jiān)測與預警是遙感技術的另一重要應用領域。譬如通過氣象衛(wèi)星不斷地獲取數據,了解臺風從發(fā)生到發(fā)展的動態(tài)、強度、運移路徑、登陸地點等,從而預測出將可能帶來的危害,提前發(fā)出警報,提醒人民避險。對于洪水也可通過衛(wèi)星遙感提前預測暴雨的位置,監(jiān)測河流的行洪狀況、洪水的發(fā)展態(tài)勢,甚至預測洪水可能淹沒的范圍,為防洪救災提供信息。災后通過遙感技術觀測地面受災情況,評估受損程度,為災后救援和救災部署提供準確客觀的數據。我國的地震往往發(fā)生在偏遠的地區(qū)或山區(qū),通過遙感及時了解進入災區(qū)的道路交通情況,特別是調查和了解沿路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狀況,為保障救援生命線的開拓和暢通提供現實性很強的信息。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我國江河湖海面臨著巨大的環(huán)境沖擊,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藍藻、赤潮發(fā)生的頻率加快,水和大氣污染的監(jiān)測與治理,都需要通過衛(wèi)星和飛機對各種水體進行遙感監(jiān)測,了解污染狀況、尋找到潛在的污染源,進行源頭治理,甚至通過遙感技術還可以對外來物種的入侵及其危害進行跟蹤調查。
遙感技術的重要意義
1998年1月美國提出“數字地球”戰(zhàn)略,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社會信息化的熱潮,在半年時間內,有50多個國家都先后提出“數字地球”戰(zhàn)略,我國也在1998年6月提出發(fā)展“數字地球”戰(zhàn)略。所謂“數字地球”是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適時采集全球地表信息,在計算機網絡上構建一個虛擬地球,反映現實性很強的地學空間信息,實施經濟、政治、科學研究的全球戰(zhàn)略。此后,“數字地球”概念又衍生出數字農業(yè)、數字林業(yè)、數字國土、數字國防等等,社會信息化進程呈現加速的發(fā)展態(tài)勢。遙感技術的發(fā)展與普遍應用為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與發(fā)展奠定了必要數據和信息基礎。在從數字地球向智慧地球的發(fā)展中遙感又必將出演新的角色、擔當新的任務。
童院士認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遙感技術的發(fā)展,自“六五”起直到現在,在國家相關科技攻關、支撐計劃、863高技術發(fā)展等計劃中持續(xù)支持了一系列遙感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獲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已在資源與能源調查、環(huán)境與災害監(jiān)測、海洋與大氣觀測、土地與城市規(guī)劃和國家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航天領域,遙感對地觀測是衛(wèi)星家族的重要任務。它的發(fā)展對于建設包括數據獲取、傳輸、處理、存儲與分發(fā)服務的業(yè)務化運行系統(tǒng),開展綜合性對地觀測前沿技術研究,構建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集成化、標準化、實用化的遙感數據庫和遙感信息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以遙感信息為基礎,結合其它信息資源,建設遙感應用系統(tǒng)和數字地球科學平臺,進而開展應用示范研究是當前遙感技術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國家空間對地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遙感承載著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支持的重任。同時遙感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還將在支持空間地球信息科學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為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童慶禧院士在遙感技術和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六五”期間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黃淮海中低產田綜合治理”中遙感技術應用課題,“七五”期間主持了對我國遙感技術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的“高空機載遙感實用系統(tǒng)”的科技攻關和系統(tǒng)建設任務。在國家“八五”科技攻關期間,他擔任了“遙感技術應用”國家攻關項目指揮長,在自然災害的遙感監(jiān)測與評估、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新型技術發(fā)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在國家“九五”科技攻關期間,他不僅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項目的論證,在項目中擔任了專家組成員,而且還承擔了項目中“新型遙感技術發(fā)展”課題組組長。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其科研成果曾14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包括一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002年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頒發(fā)的“國際遙感科技成就獎”,2004年獲泰國詩琳通公主頒發(fā)的金質獎章,2009年獲亞洲遙感突出貢獻獎。面對這些榮譽,童院士認為是對他在遙感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中的激勵和動力。
面對記者提出遙感技術實現如何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問題,童院士耐心地解釋道:第一,隨著遙感所利用電磁波范圍不斷擴大,遙感信息、遙感技術對數據獲取的分辨能力會越來越高。早期可視化影像就像黑白照片,后來出現的多光譜技術也只有3~4個波段合成彩色圖像,隨著波段的增加到光譜分辨能力越來越高,由原來的全色或整個可見光范圍進行的遙感到現在的高光譜遙感,其光譜覆蓋可以跨越紫外、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甚至到熱紅外(一次遙感可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個波段),這就可能獲得被測物體的光譜響應。光譜分辨率越高就能越體現物體的物理特性或本征特性。第二,隨著空間分辨率的不斷提高,在遙感影像上所顯示的東西越來越細微和越來越清晰,所能分辨出的物體也就越來越細小。遙感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驅動著遙感能力向更高、更快、更準、更精的方向發(fā)展。第三,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它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臻g分辨率和幾何穩(wěn)定性的提高,人們可以用來繪制比例尺更大或更為精細的地圖,可以對城市、土地、植被、森林進行更為精細的調查,對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作更準確的了解。光譜的差異可以把不同的地物和物質區(qū)分得更清楚,如不同的農作物、不同的礦物、不同的樹種、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害,甚至不同的建材等,也可以監(jiān)測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及早發(fā)現藍藻水華和赤潮。通過創(chuàng)新提高技術水平,使得遙感能力越來越強。第四,技術的創(chuàng)新會加快應用上的創(chuàng)新,例如,在提高遙感影像的時間分辨率或將遙感影像按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可助于提高天氣預報水平和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如通過發(fā)現違章建筑,違法垃圾的堆放地,城市積水和道路的損壞分析等。雷達影像的干涉測量還可發(fā)現和監(jiān)測城市地面的塌陷等等。總之,遙感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也更受到政府和百姓們的的重視。
童院士表示,遙感技術的提高和不斷創(chuàng)新,將極大地豐富地球信息科學的內涵,地球信息科學的發(fā)展也必將為“數字地球”戰(zhàn)略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持。反過來,“數字地球”戰(zhàn)略為地球信息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并會促進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遙感應用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信息支撐和決策支持。我國正在實施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國家重大科技發(fā)展專項和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更大幅度提升我國的遙感對地觀測能力和空間遙感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測繪;新技術;測量
Abstract: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ineering,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easured data,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new technology; measurement
中圖分類號:P25
引言: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極大的促進了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使工程測量數據的精度不斷提高,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工程建設的質量,目前我國已經處于數字化測繪時代,信息化測繪技術有所發(fā)展,但仍有欠缺,期望各項測繪技術的不斷精進,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從數字化測繪向信息化測繪的轉變。一、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實踐與應用1、GPS技術的應用GPS技術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是由美國專家開始研制,具有陸、海、空三維定位與導航的新一代定位服務功能,近些年來,隨著GPS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使得我國的測繪定位技術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為我國的工程測量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技術手段。而其服務領域也由測繪領域擴展到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部門,目前普遍的應用在石油勘探、通信線路、建筑變形和大壩監(jiān)測等工程的勘察測量,為各項工程的測量提供了先進、精確的技術。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應用,使工程項目可以被完全覆蓋,從而方便對工程項目的全程監(jiān)測,全球定位系統(tǒng)可以將工程項目的信息收集并保存,同時,對工程項目進行實時觀測,不斷收集新的數據,并最終通過系統(tǒng)軟件的運算得出最后的結果,幫助工程項目迅速定位,降低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促進工程測量的應用與發(fā)展。但是,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數據采集過程中,數據很可能會丟失或者被盜,這樣會降低所得數據的有效性,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強化數據的統(tǒng)一管理,對數據進行及時備份,提高數據的安全性,是工程測量過程中所要關注的問題。2、GIS技術的應用GIS技術是集環(huán)境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科學,它不僅可以集地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為一體,還能夠進行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這些功能的應用,使GIS技術本身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和圖形顯示輸出能力,數據庫存儲信息可以根據測量需求對存儲數據進行處理,這可以提高工程測量的成圖效率,加速工程設計的進度。同時,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野外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它的應用,降低了野外測量工作的難度和勞動強度,并提高了測量工作的精確度,在管理上也更加的便捷,這些優(yōu)勢對于提高工程測量的精確度,降低工程測量的難度,加快工程建設的發(fā)展進度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3、RS技術的應用遙感技術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隨著1972年美國發(fā)射了第一顆陸地衛(wèi)星開始,航天遙感時代隨之來臨,遙感技術的應用是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遙感技術可以對測量范圍進行大面積的同步觀測,保證測量數據的有效性、綜合性,對工程測量的意義重大,并且在工程測量領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遙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中、小比例尺的形圖數據得到了有效的收集,保證了城市基本地形圖的工程測量,其較高的全色光譜分辨率也達到了相當大的提高,成為目前地觀測基礎地理信息的有效手段。這些優(yōu)勢的快速發(fā)展使得遙感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比例越來越大,現代測繪技術的發(fā)展已離不開遙感技術,工程測量技術的發(fā)展也更離不開遙感技術的發(fā)展。4、攝影測量技術的應用所謂攝影測量技術實際上就是通過攝影的方式來將目標物的信息采集的一種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當前的攝影測量測繪技術已經逐步發(fā)展到了數字化的攝影測繪階段,它主要是利用影像處理和計算機技術對影像進行測繪,將大量的測量從外業(yè)轉移到室內,不僅精度很高,而且具有很高的速度,在一些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qū),利用該技術能夠高效地形成大面積成圖,為城市的建筑工程和城市規(guī)劃等提供良好的指南。攝影測量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程測量的精確度和速度,同時也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實現了工程建設成本的節(jié)約,為工程建設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5、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和開發(fā)研究發(fā)展速度飛快,而且成效顯著,傳統(tǒng)的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作業(yè)環(huán)境十分艱苦,由于成圖時間長,圖形單一,難以適應飛速發(fā)展的城市建設和現代化工程建設的需要。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將數據采集和數控繪圖儀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從外到內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繪圖的自動測圖系統(tǒng),不僅實現了圖形測繪的自動化,降低了成圖的難度,而且還建立了專業(yè)的數據庫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為以后的圖形測繪奠定基礎。6、三維工業(yè)測量技術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工業(yè)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許多新的工業(yè)生產要求對生產的監(jiān)測、產品質量檢驗、生產過程控制與自動化流程等工作進行快速、高精度的測點定位,但是,傳統(tǒng)的測量技術根本達不到現有的工業(yè)生產要求。于是三維工業(yè)測量技術由此興起,并迅速的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生產的各個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三維工業(yè)測量系統(tǒng)是以電子經緯儀或近景攝影儀為傳感器,在計算機的支持下形成三維測量系統(tǒng),對于汽車、飛機、衛(wèi)星、生產自動化方面等現代化的發(fā)展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7、信息化測繪技術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發(fā)展是我國測繪技術實現了由傳統(tǒng)測繪向數字化測繪轉化和跨越之后進入的又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在技術上和效率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它代表著我國測繪技術發(fā)展在進入新世紀后現代化建設總的戰(zhàn)略方向。信息化測繪技術的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地理信息服務,能夠為工程測量提供極大的幫助。信息化測繪技術中的前沿技術如現代坐標基準構建技術、新型網絡RTK技術等,在工程測量各方面的應用,使得工程測量的準確度不斷提高,同時信息化測繪技術在生態(tài)建設、節(jié)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極大的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二、對未來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應用的展望我國的測繪技術還在不斷的發(fā)展中,信息化測繪技術是在數字化測繪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最新的測繪發(fā)展技術。目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數字化測繪技術發(fā)展階段,但距離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發(fā)展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此后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研究,以促進信息化測繪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使我國盡快進入信息化測繪技術發(fā)展階段,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測繪技術體現著我國當今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先進性,只有將這些技術充分地應用到工程的測量中才能真正實現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科學指導,測繪技術代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不僅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方向和科學依據,也為工程測量提供了準確及時的勘測信息,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中,世界各國都在高度重視地理信息的測繪技術,我們所實踐和應用的測繪技術,必須是以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為目標的,為不斷創(chuàng)新和超越原來的技術,提供更為精確科學的信息探測數據為目標,讓科技成果普及到我國的每一項工程建設當中,逐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跡。
三、結束語
各種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工程建設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工程測量發(fā)展的新時代,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測繪技術還在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當中,在未來的工程測量中,必然會有更多的測繪新技術應用到工程測量中,更好的促進工程測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琛.工程測量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8).
關鍵詞:測繪技術;建設工程;數據管理
中圖分類號:P2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隨著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開展,測繪行業(yè)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采礦、建筑工程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在測繪技術的大力支持下才能保證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目前,一些新的高科技測繪技術逐漸廣泛應用,極大的提高了測繪的工作效率,也使得測繪結果更加精準,簡化了測繪設備的操作過程,完善了測繪數據傳輸系統(tǒng),為測繪行業(yè)的現代化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1. 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實踐與應用
1.1 GPS 技術的應用
GPS 技術為我國的建設工程測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它廣泛應用在石油勘探、通信線路、建筑變形和大壩監(jiān)測等工程的勘察測量中,并為其提供了技術的先進性和數據的準確性保證。全球定位系統(tǒng)能夠對整個工程項目進行精準定位,并可以使工程項目的監(jiān)測工作變得簡單,在建設工程測量時,通過對新數據的收集和系統(tǒng)軟件的運算,還能便捷的就能得到所需要的數據,便于工程項目快速準確的定位,這樣即縮短了工期,還對工程測量的應用與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1.2 GIS 技術的應用
GIS 技術主要用于數據的采集、存儲和管理,此技術中包含了環(huán)境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中的先進技術,使GIS 技術具有了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的功能,并且GIS 本身就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以及圖形顯示輸出功能,尤其是在數據處理方面和測量成圖方面,都有著良好的應用。
1.3 RS 技術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技術,遙感技術的應用是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遙感技術可以對測量范圍進行大面積的同步觀測,保證測量數據的有效性、綜合性,對工程測量的意義重大,并且在工程測量領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遙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中、小比例尺的形圖數據得到了有效的收集,保證了城市基本地形圖的工程測量,其較高的全色光譜分辨率也達到了相當大的提高,成為目前地觀測基礎地理信息的有效手段。
1.4 攝影測量技術的應用
當前的攝影測量技術已經逐步發(fā)展到了數字化的攝影測繪階段,它主要是利用影像處理和計算機技術對影像進行測繪,將大量的測量從外業(yè)轉移到室內,精度高、速度快,在人口密集的地區(qū),利用該技術能夠高效地形成大面積成圖,為城市的建筑工程和城市規(guī)劃等提供良好的指南。攝影測量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程測量的精確度和速度,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實現了工程建設成本的節(jié)約,為工程建設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5 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
我國的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和開發(fā)研究發(fā)展速度很快,成效顯著,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將數據采集和數控繪圖儀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從外到內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繪圖的自動測圖系統(tǒng),不僅實現了圖形測繪的自動化,降低了成圖的難度,而且還建立了專業(yè)的數據庫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為以后的圖形測繪奠定基礎。
1.6 信息化測繪技術
信息化測繪技術是我國測繪技術實現了由傳統(tǒng)測繪向數字化測繪轉化和跨越之后進入的新階段,它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地理信息服務,能夠為工程測量提供極大的幫助。信息化測繪技術中的前沿技術如現代坐標基準構建技術、新型網絡RTK 技術等,在工程測量各方面的應用,使得工程測量的準確度不斷提高,同時信息化測繪技術在生態(tài)建設、節(jié)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極大的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現代測繪技術的工程應用
2.1 工程建設測量方面
工程測量學是研究各項工程建設所進行的各種測量工作的學科,直接為工程建設服務。測繪技術是根據工程現場的地形、工程的性質,建立不同的施工控制網,采用不同的放樣方法,逐一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地上實物。在工程建筑物運營期間,為了監(jiān)視其安全和鑒定情況,了解其設計是否合理,驗證設計理論是否正確,需定期地對建筑物、構筑物進行位穩(wěn)、沉陷、傾斜以及擺動進行觀測,并及時反饋測量數據、圖表等。
2.2礦山測量方面
我國礦山資源豐富,為了有力地利用礦產資源,利用遙感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可獲取礦區(qū)實時、動態(tài)、綜合的信息源,對礦區(qū)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測,為礦區(qū)環(huán)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
2.3 水利工程測量方面
遙感技術能夠實時地對江河湖泊的水位進行監(jiān)測,對高山、森林進行監(jiān)測;RS 和GIS 集成能及早地預報洪水淹沒范圍和干旱災情范圍,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信息;GIS 的分析決策功能,為水庫大壩選址、庫容計算、引水渠修建等設計工作,為開發(fā)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大中城市的給排水管線規(guī)劃、設計等都可在數字測圖技術或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建立的城市數字地形圖上進行。
3.測繪技術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3.1 實時性
實時性的最終目的還是需要增加網絡的應用,無論是有線的或者無線的。目前,通過TCP-COM已經可以實現遠距離的RTK作業(yè),在服務器上可以查看數據的傳輸、流通,但是內業(yè)電腦直接獲得測量數據還有一定的問題,只能后處理。
3.2 水下數據獲取
目前沒有一種單一設備或者技術能夠實現水下技術,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一起組合進行數據采集,例如RTK+測深儀等。應用GPS進行水下地形測量的步驟:運用GPS和導航軟件對測量船進行定位,并指導測量船在指定測量斷面上航行,導航軟件每隔一個時間段自動紀錄水深數據,并進行驗證潮位輸出,結合RTK所測量的平面坐標,從而實現對于水下地形的測量任務。
3.3 地下數據獲取
如修建地下建筑物如隧洞等。洞內平面控制測量在未貫通前都是支導線,其計算方法可參照導線計算。首先要根據洞室相向或單向開挖長度及設計貫通精度要求,對洞內導線進行設計,估算預期的誤差、確定導線施測的等級,以保證洞室開挖軸線的正確,即貫通精度,更為合理、經濟的選擇測量設備及測量方案。
4.總結
由于測繪工作一直是各種工程的先行兵,因而測繪工作的成敗,測繪成果的準確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一項建設工程從立項到可行性研究再到初步設計直至最后的施工都離不開測繪的支持。因此,測繪工作的效率、精度,以及反實地情況的準確度在工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決定著一項工程的未來,因而先進的測繪儀器、測繪技術和測繪方法也就必須在工作中得到應用。否則,我們就無法面對高強度的任務,無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交出合格的測繪產品。
參考文獻:
[1] 李淑燕. 淺談數字化測繪技術和地質工程測量的發(fā)展應用[J].科技信息,2009(25):37.
【關鍵詞】作物種子 健康性診斷 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465011),石河子大學青年教師與對口支援高校名師“結對子”培育計劃(SDJDZ201509),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特殊人才項目(CSC201405215035)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45-01
國際上發(fā)達國家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頒布了《種子法》,并對植物新品種實行法律保護?!吨腥A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于2000年7月8日公布,自2000年12月1日起實施,內容包括總則、種子資源保護、品質選育與審定、種子生產、種子經營、種子使用、種子質量、種子進出口和對外合作、種子行政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十一章。標志我國種子產業(yè)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N子的健康性檢測是保證農作物種子質量的重要措施,維護經營企業(yè)信譽、保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利益;是防止病、蟲、雜草的傳播和蔓延、促進種子品質提高、規(guī)范種子執(zhí)法管理、處罰的依據。
一、教學目的
《作物種子的健康性診斷》課程是從2013年起,我校面向農科類作物遺傳育種方向、植物保護研究方向一年級的研究生新增設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課程設置32個學時,其中理論16學時,實驗16學時,充分體現了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
通過對《作物種子的健康性診斷》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幫助學生提高對嚴控種子質量和法律保護意識,全面了解種子質量的概念、檢驗的意義和發(fā)展概況,掌握種子檢驗規(guī)程、農作物種子的質量指標及質量檢驗的關鍵方法。實驗環(huán)節(jié)鍛煉了學生在田間、室內測定種子是否攜帶有病原菌(如真菌、細菌及病毒)、有害的動物(如線蟲及害蟲)等健康狀況的實際操作能力,掌握了對種子所攜帶病蟲害種類及數量進行診斷的技術和方法。
二、教學效果
本課程采取提交試驗報告的方式進行考查: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了解學生掌握全球范圍內作物種子健康性診斷的發(fā)展歷史、現狀與未來發(fā)展方向;并結合當前實際,使學生掌握了作物種子健康性診斷的技術與方法,考查成績采用百分制計分(其中實驗報告成績占 70% ,平時成績包括小組討論、個人匯報、考勤等占 30%)。對考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盡量做到公平、公正。教師根據平時表現、實驗報告完成情況、課堂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個人匯報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綜合評定成績。
三、教學心得
為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堂信息量,使用教學錄像、幻燈片、圖片冊、標本等豐富教學內容,并結合目前種子的健康性診斷熱點問題組織課堂討論,采用現代媒體教學手段授課。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部分章節(jié)在教授的基礎上,要開展課堂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綜合分析問題、書寫及語言表達能力。如要求學生要學會種子健康檢測方法應達到使病原體容易識別、結果有重演性、樣品間結果有可比性、方法簡單快捷且費用低、能適合于國際貿易檢測等要求。
(2)在講授基本理論時,要聯系目前中國種子檢驗的實際情況特點多舉例。比如應該要求同學們熟記主要作物種子的質量指標,不能因為簡單而忽視。雖然新規(guī)程上所列入的檢驗方法都比較簡單,但檢查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病理學和昆蟲學知識,去鑒別;并且還需有一定的儀器設備,并通過適當的培訓,才可以掌握和正確測定。
(3)充分利用我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傳網絡教學材料,包括課程簡介、課程計劃、教學日歷、教學大綱、教師簡介、課后習題等,讓學生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真正實現課前有了解、課上有討論、課后有思考的良好效果,與任課教師、同學們可以隨時在網絡上進行學習和交流,使授課更加生動、具有時效性。
從接到新增此課程任務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這門課程的建設,從制定教學大綱、選用教材、師資隊伍、課程教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與實踐。通過課程實踐,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各知識單元的內容,并掌握了有關全球范圍內作物種子健康性診斷的技術與方法;并結合當前實際,使學生了解中國作物種子健康性診斷的發(fā)展基本情況和面臨的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提高學生對此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了有意義的探索與實踐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中國出版社.1997.
[2]ISTA編(浙大譯),1996國際種子檢驗規(guī)程.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
關鍵詞:智能建筑;建筑電氣;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隨著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在現代建筑中的普及應用,以及人們對節(jié)能、管理高效,安全便捷建筑的需求,智能建筑 (Intelligent Building,IB)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1]。建筑電氣技術作為智能建筑的“神經網絡”,將信息和自動化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系統(tǒng)進行集成和服務管理的優(yōu)化,為智能建筑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基礎。同時由于智能建筑對建筑電氣技術的依賴,從而為建筑電氣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本文將著力探討智能建筑和建筑電氣技術的結合,以促進建筑電氣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科學合理的應用。
1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概念誕生于20世紀末的美國,其后智能建筑在美、日、歐及世界各地得以興起。我國的智能建筑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建成了一批智能大廈,發(fā)展勢頭之猛令世人矚目?!吨悄芙ㄖO計標準》GB/T 50314-2006中給予了智能建筑的定義:以建筑物為平臺,兼?zhèn)湫畔⒃O施系統(tǒng)、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建筑設備管理系統(tǒng)、公共安全系統(tǒng)等,集結構、系統(tǒng)、服務、管理及其優(yōu)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jié)能、環(huán)保、健康的建筑環(huán)境[2]。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是基于其中的各種智能化系統(tǒng)完成的,如圖1所示:結構的上層為智能化集成系統(tǒng)(Intelligent Integration System,IIS);中間層為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ystem,ITAS),建筑設備管理系統(tǒng)(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BMS),公共安全系統(tǒng)(Public Security System,PSS)三個智能化子系統(tǒng);下層為信息設施系統(tǒ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Infrastructure,ITSI)。建筑的智能化技術將專用系統(tǒng)發(fā)展為智能化集成系統(tǒng),同時可以將各種前沿技術巧妙靈活的應用于各類建筑物中,使其作用和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
圖1 智能建筑的結構框架
2 智能建筑電氣技術
建筑電氣工程是以建筑物為平臺,綜合利用各種前沿的科學理論及電氣技術(包括電力電工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化技術等),從而在建筑內創(chuàng)造出人性化的生活環(huán)境的一門學科[3]。
2.1 智能建筑電氣技術的發(fā)展特征
在低碳生活方式日益得到推崇的今天,智能建筑電氣的發(fā)展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大特征:
1)建筑設備監(jiān)控以降低能耗為中心。對智能建筑進行能耗監(jiān)測,通過所得的實時及歷史能耗數據,對建筑物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及能耗水平進行評估,進而通過智能控制、最優(yōu)控制等策略使其能耗數據達到最優(yōu)化。
2)信息服務以三網融合及物聯網應用為核心。發(fā)達的信息技術極大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交流模式,信息服務無所不至,互聯網、電話網以及廣播電視網的互聯融合已經成為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以信息傳感設備和互聯網為支撐的物聯網,其以分布式智能管理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實現家電、生產生活用品以及辦公用品在物聯網中的分布式智能管理,智能建筑中就需要密布物聯網的節(jié)點。
3)智能處理安全事務。傳統(tǒng)的安防系統(tǒng)是以依靠人工視覺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依靠人工聽覺的防盜報警系統(tǒng)為基礎的。智能建筑中的安防系統(tǒng)依靠智能傳感技術,采集安防信息,由于探測到的信息繁雜,人工處理已經不能滿足要求,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各類智能圖像分析系統(tǒng),如面容比對分析系統(tǒng)、區(qū)域防范分析系統(tǒng)。智能建筑中的火災報警系統(tǒng)的變革包括[4]:一是應用光纖傳感、視頻遙感等技術豐富火災探測機理;二是通過為火災探測器增加處理核心及相關智能處理程序,使之成為智能探測裝置,以提升火災報警系統(tǒng)的實時性和可靠性;三是實現城市消防控制中心的互聯,實時信息共享,構筑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應急指揮系統(tǒng)。
2.2 建筑電氣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
2.2.1 智能建筑照明控制系統(tǒng)
在滿足使用要求的情況下,智能建筑通過最優(yōu)化的燈具選擇、合理的布局安排以及總線和星型相結合的網絡拓撲結構,建立其照明控制系統(tǒng)。智能建筑的照明控制系統(tǒng)以實現節(jié)能和各種特殊控制效果為目的,其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5]。
圖2 智能建筑照明控制系統(tǒng)的拓撲結構
2.2.2 智能建筑的供配電監(jiān)控系統(tǒng)
智能建筑的供配電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實現用戶側的合理用電、集成利用與智能建筑相關的分布式電源、用戶側與供電側的信息交互、集中的可視化管理以及故障的迅速發(fā)現及處理。
2.2.3 智能建筑的各種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
智能建筑的各種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通過智能儀表、計算機以及網絡通信技術實現對建筑中各種設備運行狀態(tài)的監(jiān)測以及正常和故障狀態(tài)下的迅速自動化處理,節(jié)約時間以及實現“無人值守”系統(tǒng)。
3 智能建筑電氣設計的原則
智能建筑電氣設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智能建筑的需求,同時新技術的選用應遵循實用、可靠、經濟的準則[6]。分開來說,智能建筑的電氣設計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從經濟方面考慮,智能建筑的電氣設計應盡量通過使用穩(wěn)妥、實用的新技術簡化系統(tǒng)的設計,從而降低總體投資成本。
其次,從設計方面考慮,智能建筑的系統(tǒng)和設備的選擇因地制宜,既要滿足智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又要保證系統(tǒng)和設備的功能得以充分展現,切勿片面的求新、貪全。
最后,從運行方面考慮,由于智能建筑的弱電系統(tǒng)使用壽命長,且基本都處于全天候的運行狀態(tài),因此在智能建筑的電氣設計中應格外注意整個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
4 結語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電氣設計極大的縮減了建筑的能耗,同時由于采用智能設備及開放式的通信接口,實現了設備及系統(tǒng)間的信息交互,從而實現了建筑的高度自動化及智能性,有理由相信建筑電氣技術會在智能建筑這個舞臺上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唐紅,史艷紅. 基于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5(38):225-228.
[2]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S].
[3]洪元頤. “建筑電氣”的概念[J]. 建筑電氣,2010,1(29):3-5.
[4]程大章. 低碳城市與智能建筑電氣[J]. 現代建筑電氣,2010, 1(1):1-3.
[5]李麗萍. 智能建筑與建筑電氣技術探討[J]. 煤炭技術,2012,3(31):256-258.
[6]孫陽. 對建筑電氣技術與智能建筑熱點問題的探討[J]. 民營科技,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