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1-30 21:57: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琵琶行原文及翻譯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注意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變式句時常出現(xiàn),如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后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要調(diào)整好語序,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如:
(1)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句中的“戰(zhàn)勝于朝廷”屬狀語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做狀語的介賓詞組要放在動詞前邊,翻譯時,要把介賓詞組和動詞位置調(diào)換過來,譯為“于朝廷戰(zhàn)勝”,即“在朝廷上作戰(zhàn)勝利”。
(2)其李將軍之謂也?句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將賓語調(diào)至句后,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為定語后置句,應翻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
2.注意固定格式。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jīng)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要注意這些“習慣句式”的翻譯。如:
(1)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翻譯為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這是古文有的一種疑問句式。它的賓語放在前邊,動詞放在句末。在這種疑問句中,必須有“何”與“之”,而且其位置不變。“何”一般是第一個字,“之”是第三個字。在這種疑問句中,“何”有時兼有疑問和賓語的雙重作用?!爸逼鹫{(diào)整音節(jié)和標志賓語前置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把疑問詞放到動詞后面。
(2)吾與徐公孰美?翻譯為我跟徐公誰漂亮?這種句式也是古文中表示比較的疑問句。這種“與”在前,“孰”在后的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還存在,例如:我和張莉誰大?這種疑問句的另一種變化形式“孰與”(吾孰與徐公美?),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翻譯這種句子時,“孰”和“與”詞序要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調(diào)整。
3.注意偏義復詞。偏義復詞,即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有意義,另一個無意義只作陪襯。文言文中偏義復詞中的襯字,翻譯時要省略。如:
(1)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句中的“作息”就是一個偏義復詞,“作”與“息”意義相對,“息”無義,該句是說“一天到晚地勞作”。
(2)今有一人,入于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句中的“園圃”是一個偏義復詞,兩字意義相近,但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地方叫圃;從后文“竊其桃李”看當為果樹園,“圃”無義,也不用翻譯。
4.注意互文合敘。古文中互文合敘句式較常見?;ノ?、合敘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因其與現(xiàn)代漢語的修辭差別較大,閱讀時若不注意辨別,便常常造成誤解?;ノ闹赴驯井敽显谝黄鹫f的兩個詞語或句子拆開,上下各出現(xiàn)一個,理解時需要將兩個詞語或句子合起來意義才完整。合敘指古文中把本應當分開敘述的相關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合并為一個句式表達,從而使語言簡潔緊湊,讀來上口。這兩種句式,譯文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要注意識別,該分則分,該合則合。如: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此句為互文,意思是“詩人將無限感慨付諸于明月、關塞,是說自秦漢以來,明月便照臨關塞。上下千年,寫出了沉思歷史時對勇于獻身邊關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隱含著對現(xiàn)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句中的“秦”與“漢”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主人下馬客在船,舉杯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句中的“主人”與“客”互文,“主人”一詞包含了“客人”,“客人”一詞又包含了“主人”。應理解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馬并登上了船”。
5.注意比喻借代。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借代不便直譯,如果直譯過來,意義會走樣,會讓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必須借助意譯,把它的含義提示出來。如:
(1)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如果直譯就是“防守籬笆圍墻”,與文意不合;“藩籬”是比喻,本意是“籬笆圍墻”,這里比喻邊防屏障,可譯為“邊界”、“邊防”。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恫軇フ搼?zhàn)》。應譯為:“做官的人見識淺陋,不能做長遠的打算”。
6.注意婉詞表達。古人說話寫文章時,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把話說得很含蓄,常用婉言表達。它在文言文中運用相當廣泛,尤其是外交禮儀、人際關系方面,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如:
(1)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論語》)。含義是“季氏將要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p>
(2)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觸龍說趙太后》)。“填溝壑”是說,指死后沒人埋葬,尸體扔在山溝里,這里是觸龍謙稱自己死。
(3)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吧搅瓯馈笔钦f山倒塌下來,古人以“山陵崩”喻帝王之死,這里是婉指趙太后去世。
7.注意典故使用。古人為了使行文典雅,言簡意豐,?;蛎骰虬档匾玫涔?,在翻譯時可靈活處理,大家較熟的可以直譯,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譯出它的含義。如:
(1)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與妻書》)句中的“司馬春衫”即“司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馬是白居易,當時任江州司馬,他同情琵琶女飄零的身世,感傷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傷??梢圆环g。
(2)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譚嗣同》)。這個句子使用了兩個典故,且運用了“合敘”的修辭方法。春秋時期公孫杵臼為保存趙氏孤兒,要程嬰出首,自己被殺;月照與西鄉(xiāng)隆盛是日本志士,因圖謀勤王,為幕府追捕,投海自盡,月照竟死,西鄉(xiāng)幸而遇救,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翻譯時無法把他們的故事也放進去,必須說出典故在文中的用意。應譯為“我要像杵臼、西鄉(xiāng)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死,以報答皇上;您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出走,以圖謀將來,我們各自擔負自己的責任”。
關鍵詞: 文言文翻譯 互文 合敘
高考題型一直是穩(wěn)中有變,其中文言文翻譯的文字量和分數(shù)值一直在不斷加大,高考試題對文言文翻譯的強化由此可見。進行文言文翻譯,要忠實于原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同時還要做到準確、通順、明白、生動。要達到這些標準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外,還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兩種特殊修辭即互文、合敘。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當合在一起說出的兩個詞語或句子拆開,上下各出現(xiàn)一個,理解時需要將兩個詞語或句子合起來意義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是個互文句,譯時要把“主”、“客”二者行為合并起來:“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p>
例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不能翻譯成“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這些方位詞的對舉都包含了互文現(xiàn)象。而應譯為:“木蘭到各處的集市備辦各種戰(zhàn)具?!薄昂防糁畞砦徉l(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即為“到處叫囂隳突”。
又如: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戰(zhàn)爭延續(xù)的時間長。
例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意思是“負者行者在路上唱著歌,在樹陰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意為“不因有外物環(huán)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者悲傷”。
例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可譯為:“枝枝葉葉相互交接覆蓋?!?/p>
二、合敘
合敘,也叫并提,是把相關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敘述,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緊湊,文詞簡潔。在敘述時,前兩件事與后兩件事分別對應,把本來可以用兩句話敘說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話。
如《韓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北緛砜梢哉f成“(夏)桀暴亂而(商)湯征伐,(商)紂暴亂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兩件事,作者卻合起來說。因為兩件事前后對應,分別相聯(lián)。又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保ā稘h書?韓王信傳》)句中“文種”身死,“范蠡”則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其意為:“句讀之不知,則師焉;惑之不解,則不焉。”就是說:“不知道句讀的從師,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從師。”
例2.《水經(jīng)注?江水》(課文題《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其實際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日),自非夜分不見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師表》中有多個合敘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這句話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為忠善者”合并在一塊敘述,和與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賞”合并在一塊敘述。在理解它時應該分開來敘述:“作奸犯科者”論其“刑”,“為忠善者”論其“賞”?!皩④娤?qū)?,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譯文應是:將軍向?qū)?,性情善良,行為公正?/p>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要求音樂教師不僅具備本學科的知識,也要擁有相關學科的豐富知識。通過不斷地學習,我為自己注入了“源頭活水”,使自己在教學中思路開闊、頭腦靈活、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九年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確立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边@就要求教師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要求音樂教師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具備本學科的知識,也要擁有運用相關學科知識輔助教學的業(yè)務能力。
我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而我認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谶@種思想觀念和新課程改革潮流的推動下,我先后進修了音樂學本科課程、漢語言文學本科課程以及英語、歷史等課程。通過不斷地學習,為自己注入了“源頭活水”。使自己在教學中思路開闊、頭腦靈活、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涉獵多學科知識對音樂教學的幫助。
1 語文知識對于音樂教學的幫助
文學藝術是一家。通過三年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學習,我越來越感覺到文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成。一部音樂史上的佳作必然是文學史中的巨著。比如: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本身就是春秋時期各國的民歌總匯,既是《詩三百》也是“歌三百”。明代作家劉濂稱之為“詩中有樂,樂中有詩?!薄对娊?jīng)》之后的《楚辭》來源于楚國民歌,而其中的《九歌》乃是屈原在民間宗教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祭祀樂章,具有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感,也最能代表楚辭的特色。而由詩歌演化而來的賦,講究鋪陳、文采和音韻,在漢代的民間和宮廷曾廣泛傳唱。漢樂府更是一種合樂而可以唱的詩。文學故事《旗亭畫壁》告訴我們,許多唐詩在他所屬的時代,曾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宋詞更是如此——“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不僅中國如此,外國亦然。莫扎特的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就是根據(jù)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喜劇創(chuàng)作而成。而西方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形象——唐璜,也先后出現(xiàn)于莫里哀的喜劇、莫扎特的歌劇和拜倫的長詩之中。這些充分說明:音樂離不開文學,文學也離不開音樂。文學應該是具有音樂性的文學,音樂也應該是具有文學性的音樂,二者分離便都不是藝術。
通過進修中文課程,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內(nèi)涵,精進了我的教學語言,還使我在課堂上知識豐富,具備了從容應變的能力。一次,我讓學生欣賞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中《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時,當學生聽到女主角韓英演唱彭霸天“搶占茅房”時,全班哄笑:“哈哈,連廁所都搶!”眼看紀律亂了起來,這時我停下了音樂,對學生講:“此‘茅房’非彼‘茅房’,詩人杜甫在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里的茅房指的草屋。它雖不能遮風擋雨,但卻是窮人唯一的棲身之地。在彭霸天的惡勢力下,窮人被剝奪殆盡,這充分地反映了舊社會的黑暗?!敝v到這里,學生止住了笑,請我接著播放音樂。從他們莊重的神情中可以看出,這堂課的情感目標成功實現(xiàn)了。還有一次,我在講欣賞課《彝族舞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主奏樂器琵琶的音色,我引用了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經(jīng)典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弊寣W生去想象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盤上的聲音效果,引起了他們對琵琶這一樂器的興趣,使他們對《彝族舞曲》的學習充滿了渴望,起到了很好的導課作用。
2 歷史知識對音樂教學的幫助
在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中,有許多作品集文學、史學及音樂要素為一身,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比如以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篇《送元二使安西》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琴歌《陽關三疊》,就是一首極富盛名的送別之作,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墒窃诮坛@首琴歌的時候,學生的演唱卻僅僅是把它作為一首送別歌曲,表達出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歌曲中詩人的無奈和對皇權的不滿沒有絲毫的體現(xiàn)。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們講道:“同學們覺得這首詩中詩人除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還有什么情感流露?”學生回答說還有擔心,因為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中可以感覺到。我看到了希望,繼續(xù)鼓勵他們:“同學們說的很好,可是為什么‘西出陽關’會讓詩人如此擔心呢?陽關究竟是個什么地方呢?”面對學生的茫然,我給他們介紹了陽關這一歷史古跡:“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西出陽關進入大漠,道路越走越荒涼,人煙越來越稀少。故鄉(xiāng)遙遠,風俗迥異。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把性命丟在了西出陽關的路上!”聽到這兒,同學們紛紛表示理解了王維的擔心。我趁熱打鐵:“那王維可不可以勸元二不去安西,而是像孟老夫子那樣‘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地方去呢?”同學們回答不可以,因為詩中有“出使”的意思,而出使代表了皇權。這時候我非常嚴肅地對同學們講:“唐朝初年,統(tǒng)治者擴大疆土之后,需要大量的人民到邊疆去駐守。這使得本來就飽受苛捐雜稅折磨的人民又背上了征戍徭役的重擔。王維對這些現(xiàn)象沒有像杜甫一樣發(fā)出‘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樣的直接控訴,而是用言外之音,含蓄地抒發(fā)了哀怨的別離情緒,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唐王朝帶給人民的苦難。所以說此詩一出,在唐朝送別詩領域中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在唐代的送別宴會中,唱《陽關三疊》成為了時尚?!敝v完,我來到鋼琴跟前,再次奏響了音樂……這一次,學生的演唱飽含深情,把歌曲中所有的情感表達到位,再現(xiàn)了古人“離愁別緒歌千載,斷腸聲里唱陽關”的意境。那一刻,不僅我被深深地感動,學生自己也被動人的琴音,深情的歌聲深深地陶醉了。《陽關三疊》教學的成功使我再次體會到擁有豐富的知識,對打造有效課堂是多么必要?。?/p>
3 英語知識對音樂課堂的幫助
在音樂教材中有不少外國歌曲,這些歌曲大多是在世界上廣有盛名的。教材上給出的大多是譯成中文的歌詞。著名翻譯家兼音樂家薛范以近半個世紀的歌曲翻譯經(jīng)驗告訴我們:“如果以傳達歌詞的涵義、意境、意象之美和形式美作為標準,那么大多數(shù)歌曲都是可譯的;如果以傳達歌詞的語音、音韻美為標準,則所有的歌曲都是不可譯的。”基于這種觀點,我比較熱衷于教給學生原文的英語歌曲?!碕ingle Bells〉(《鈴兒響叮當》) 、〈Edelweiss〉(《雪絨花》)這兩首歌曲都是深受同學們喜歡的英文歌曲。盡管這兩首歌曲的中文歌詞翻譯也很受歡迎,但我還是傾向于原文的學唱。通過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師生達成學唱英文歌詞的共識。通過學習生詞發(fā)音,流暢地朗讀句子,一步步地完成英文歌曲的演唱。當課堂上飄蕩著學生用標準的發(fā)音,優(yōu)美的旋律,嫻熟的演唱英文歌曲的聲音時,我和同學們都很開心,沉浸在小小的成就感之中。此外,當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時候,我用一句“Are you ready?”來喚醒他們的注意,比大聲吆喝:“快點坐好,準備唱歌了!”要有效得多。很多時候,我剛剛走進教室就有學生圍上來問:“老師,今天學什么歌兒???”我故作神秘的告訴他們:“A beautiful song.”同學們一聽,興奮地叫了起來,學習動力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這些成功的事例讓我覺得身處21世紀,適當?shù)剡\用英語進行音樂教學是多么受學生的歡迎??!
“打鐵還要自身硬”,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yè),就必須讓自己不斷地讀書,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思想觀念,不斷地探究學科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的“一桶水”變成“奔涌不息的河流”,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永遠充滿了吸引力,成為真正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相適應,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有語言文字運用的工具性、語言文學賞析的體悟性、語言文化習得的人文性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要在關聯(lián),即掌握閱讀的手段與技巧,對文言文本進行解讀,進而提升運用現(xiàn)代漢語表情達意的能力;第二個層面體現(xiàn)為交融,即融入文言文本與之交流,從而品味其中的人性與藝術;第三個層面實現(xiàn)著傳承,即在文言文本的闡釋過程中,習得、保存、發(fā)展文化。
一、以關聯(lián)式閱讀消解語言障礙,注重語義理解,化知識為能力
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要促使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與現(xiàn)代文教學在注重閱讀欣賞的同時更側(cè)重于表達(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中學文言文教學主要限于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要使學生能“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地運用所學讀懂古書,并不是要學生學會用文言創(chuàng)作表達。(高中教材第三冊安排了試寫絕句、試填詞的練習,但規(guī)定可以不管平仄,非真正意義上的文言創(chuàng)作)因而其教學過程表現(xiàn)為對歷史的不斷閃返,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注重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關聯(lián)。通過這種關聯(lián)幫助學生從輕松閱讀文言文本走向自如運用現(xiàn)代漢語表情達意。
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關聯(lián)是天然的。清人段玉裁在談到小篆與古籀的關系時說:“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說文解字注》)現(xiàn)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就像小篆從古籀發(fā)展而來一樣,其中多有繼承,改變也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展。一是現(xiàn)代漢語中有成語等眾多直接承用古代語詞的成分,例如“分崩離析”(《季氏將伐顓臾》)、“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國也》)、“青出于藍”“鍥而不舍”(《勸學》)、“鉤心斗角”(《阿房宮賦》)等,通過文言課文的學習,學生在掌握這些成語的出處的同時,對其含義用法也會有進一步了解。二是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詞匯大都來源于古代漢語,像“山”“水”“牛”“羊”,從古至今并無二致;而現(xiàn)代漢語中大量不成詞語素的意義也來源于古代漢語,例如“習”,《現(xiàn)代漢語詞典》列有四個義項:“①學習;復習;練習。②對某事物常常接觸而熟悉。③習慣。④姓?!鼻叭齻€義項都不能夠獨立運用,是三個語素義。而“習”之所以有這三個意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詞“習”。從古文字形體看,甲骨文“習”字從羽從日,以鳥于晴日學飛會意(一說小篆“習”字從羽從白(鼻),以鳥翅頻繁振動致鼻促息會意),故“習”的本義為鳥不斷地練飛。(《說文解字》:“習,數(shù)飛也?!薄抖Y記?月令》:“鷹乃學習?!保┚氾w翅膀要重復運動,故引申表示復習、重溫(《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重復則易熟悉,引申表示熟悉、通曉(《赤壁之戰(zhàn)》:“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熟悉就會習慣,引申表示習慣(《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保┲徊贿^這些意義在古代漢語中單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再單用,我們也就“習焉不察”,不以其為古了。與“學”為初接觸新知識不同,“習”強調(diào)“重復地練”。《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教師教學用書》將之譯為:“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蔽茨荏w現(xiàn)“習”與“學”的區(qū)別,正是沒有注意關聯(lián)古今漢語,故其現(xiàn)代漢語表述亦不算高明。三是古代漢語的許多修辭、語法手段,我們今天還在使用。例如《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薄皥浴笔恰皥约住保颁J”為“銳兵(武器)”,“甲”“兵”作為中心詞沒有出現(xiàn)。這是形容詞“以偏概全”的用法,即該詞作主語、賓語時意義相當于一個中心詞不出現(xiàn)的名詞性偏正詞組。有的老師覺得這類現(xiàn)象不容易解釋清楚,甚至有人將之誤解為:“堅”與“銳”由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分別是“盔甲”“武器”的意思。其實只要關聯(lián)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商店里??梢姷降摹百I一送一”廣告,說明其中的“一”就是這種用法,哪個學生還會不明白呢?當學生了解到看似難懂的文言文其實與自己天天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緊密關聯(lián),定會不再以學習文言文為艱;當他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早已諳熟的語詞和用法原來烙有那樣濃重的古代漢語印記,勢必學習信心大增;尤其當他們面對文言文本里眾多既陌生又熟悉的成語原型時,更會滿懷欣喜渴望更多傾蓋如故的機會。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把握現(xiàn)代漢語語詞意義和用法的根,理清其枝葉會更輕松。而了解這些語詞的所以然,運用的能力也會加強。
課內(nèi)課外學習的關聯(lián),是關聯(lián)式閱讀的又一方面。這既包括文言課文之間及其與教材其他內(nèi)容的關聯(lián),也包括語文課與其他課及生活的關聯(lián)。我在《思考》中提到不同意高考試卷翻譯題“廷折”之“折”的義項“超綱”的看法,認為學生完全可以由《廉頗藺相如列傳》“廷叱”聯(lián)想到“廷折”的正確譯法,意在文言課文與試題之間可以關聯(lián);其實我們還可以利用高中教材第三冊《諫太宗十思疏》練習后所附《隋唐嘉話》中的“面折廷爭”來幫助完成正確翻譯,這是文言課文與教材其他內(nèi)容的關聯(lián)。至于語文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的關聯(lián),更是留心即有。例如我們到飯店吃飯,服務員常常預先在餐桌上擺好餐具餐巾,一桌上往往有一個座位(北)前的餐巾與其他的不一樣,或折法不同(往往高出其他),或顏色有異,很多人誤以其為上座,爭相讓客入其座。其實真正的上座是其右手(西)的座位。(《禮記?曲禮上》:“席南鄉(xiāng)(向)北鄉(xiāng),以西方為上;東鄉(xiāng)西鄉(xiāng),以南方為上?!保┠莻€餐巾式樣與眾不同的座位是主人(即埋單者)坐的,硬要讓客人入其座,可能使客人誤會要他埋單?!而欓T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表椨鹱飨驏|,是室內(nèi)最尊貴之位。顯然,關聯(lián)生活知識,有助于理解司馬遷的描寫。
關聯(lián)式閱讀還有一層含義,即關注文言文本創(chuàng)作之源。例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教材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詩經(jīng)?鄭風?子衿》中的詩句?!钡珜Τ鲎浴对娊?jīng)?小雅?鹿鳴》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卻未出注。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在西方文學批評里叫“文本間性”(intertextuality即“互文性”)。
關聯(lián)式閱讀關注的不僅僅是文言課文本身的解讀,是要教會學生閱讀的能力,并力圖使之轉(zhuǎn)化為表達的能力,換言之,文言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代漢語表達能力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以交融性賞析還原文本語境,體悟意蘊形象,進而品味意境
文學欣賞,是對古代詩文語言的領悟與感受,是一個融入文本、還原語境、體悟形象、品味意境的過程。文言課文的教學,要用科學規(guī)范的表述通過對古代詩文的表達手法、文氣風格、意蘊形象的剖析為學生指出其時代特征與民族特征。例如《鴻門宴》項羽有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教師教學用書》譯為:“明天早晨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其《教學建議》認為:“本文是敘事作品,多數(shù)語句一看就懂,用不著逐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詮釋難句,也當依靠上下文意,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卑雌錁藴剩司渌茻o需講解。其實這句蘊涵著豐富的人物形象心態(tài)信息,十分傳神?!暗┤铡敝浮捌降?,是古人紀時的專有名稱(《教師教學用書》在《孔雀東南飛》的《有關資料》中引有張中行先生的介紹,可參看),古人作戰(zhàn),通常在“朝食”之后,項羽傳令在“平旦”時開飯,是要將戰(zhàn)事提前,體現(xiàn)了他聽到曹無傷密報后的暴怒和急于滅劉的心態(tài)。但與《之戰(zhàn)》中齊頃公“余姑翦滅此而朝食”的輕敵驕傲不同,項羽要“饗士卒”,讓將士們吃好有力氣,再從容收拾漢軍。項羽于戰(zhàn)事從不掉以輕心,而讓將士“饗”后再戰(zhàn),則與他后來對劉邦的“不忍”一脈相承。暴怒而又細心、急于求勝而又待下仁厚,一道命令顯示了項羽豐滿的性格特征。我在《思考》中說過教師對古今漢語的微異應當特別留心,這兒的“旦日”即是。能否準確剖析其時其境項羽的反應,即還原語境,是賞析成功與否的關鍵。
賞析古詩文,應當告訴學生古今詩文賞析既有共同的方法,也有各自的特色,要重點指出賞析古代詩文需從關鍵語詞入手,抓住表達手法,通過揣摩語言,理解人物形象,進而品味意境。現(xiàn)代語言學認為語境是無限的,我們能夠還原的只是其中的要素。但只要盡量設身其間,用心體味,得其要旨并不難。例如《琵琶行》:“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苯滩淖ⅲ骸啊残攀帧畴S手?!逼鋵崱半S手”與“信手”并不完全相同,“隨”強調(diào)跟隨,表示跟在某事后發(fā)生,有趁便之義,“隨手”即手到后發(fā)生,如“隨手關門”即趁便順手關門;“信”則強調(diào)“任憑”,如“信馬由韁”就是不勒韁繩,任馬行走;二者境界不同?!靶攀帧笔前拙右讖娬{(diào)琵琶女技藝出神入化,任怎么彈都好,不是趁便順手彈撥,而是手隨心愿撫弄,所以才能“說盡心中無限事”。我們要讓學生經(jīng)歷細心品評“信”的語義特征,揣摩“信手”“隨手”不同的過程,才能使其掌握賞析方法,正確品味詩句的意境。再如《石鐘山記》:“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苯滩淖ⅲ骸啊策z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逼鋵崱斑z蹤”是指石鐘山命名由來的遺跡,與“舊址”指曾為某個機構(gòu)或建筑的地址、“陳跡”指過去的痕跡不同(石鐘山從來沒遷徙,至今仍然在),更不是什么“所在地”。還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教材注:“榭,臺上的房子。”其實“榭”并不是房子,因為它只有柱、頂而無墻壁,是供人們演藝練舞觀景的,故稱“舞榭”,所以會“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些詞語的正確解釋上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了,遺憾的是至今教材還沒考慮吸收,因而影響著我們對原作的正確賞析。這就需要我們在教材所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帶領學生融入文本,反復品評,探賾索隱,鉤玄提要,完成鑒賞。
賞析是文言文教學較高層面的目標,各個學生知識程度、興趣愛好有別,我們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差異設計多種教學形式。這是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不是文言文教學獨具的特征,就不多說了。
三、以溯源式詮釋探索語詞蘊含,揭示信息積淀,傳承構(gòu)建文化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類獨有的文化行為,是文化產(chǎn)生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標志符號,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文化的習得從來都是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實現(xiàn)的,文言文的學習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具有相當直接的關聯(lián)。這首先是因為語言詞匯的形成、演變都蘊涵著文化,而這種文化信息更多地是積淀在較古的語詞當中。如《季氏將伐顓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教材注:“〔社稷之臣〕國家的臣屬?!薄段迦四贡洝罚骸捌シ蛑兄赜谏琊⒁病!苯滩淖ⅲ骸吧琊ⅲ竾?。”(按首見出注原則,此注宜移至《季氏將伐顓臾》)“社稷”之所以能指國家,是因為土地與糧食對國家極其重要。但不選取直接指土地與糧食的“土”“谷”,而選用指土神與谷神的“社”“稷”構(gòu)成該詞,則與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文化觀念相關――祭土與祭谷比土地與糧食本身更重要?!吧琊ⅰ币辉~的形成,積淀著文化。再如“朝”由早晨義衍生出“朝見”“朝拜”義,是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晨見長輩問安的習俗(《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昏定而晨省?!保?;“昏”由傍晚義衍生出“婚姻”義,則源于古人在黃昏時迎親(《說文解字》:“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俺薄盎琛倍~的演變,積淀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