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0 16:19: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古琴文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古琴文化

第1篇

隨著古琴藝術的日益興盛,以北京、四川和江浙地區(qū)為代表的文科類及綜合型大學的古琴社團紛紛成立,并且形式和規(guī)模日漸成熟和完善,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迄今為止,北京大學古琴社、四川大學古琴社成立的時間都已10年有余,其所舉辦的古琴講座、音樂會及琴學論壇等活動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從而對古琴藝術近年來在高校中傳播的研究也突顯出了其價值和意義。

本文試從高校古琴社團對古琴藝術傳播的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和歸納,最后對于高校古琴社團存在的弊端及未來發(fā)展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校古琴社團概況及主要活動內容(以川大、北師大古琴社為例)

1.高校古琴社團概況

高校古琴社團隨著大學生各個社團的興起也在古琴藝術興盛的大環(huán)境下悄然興起,筆者將幾所重要綜合類大學的成立時間列出:

四川大學古琴社:2000年3月成立

北京大學古琴社:2001年12月成立

南京大學古琴社:2004年12月成立

清華大學古琴社:2007年4月成立

浙江大學古琴研究會:2008年3月成立

北師大古琴社:2008年5月成立

首師大古琴社:2008年6月成立

這些社團通常都是由幾個古琴愛好者組織起來,經(jīng)過校團委批準和審核,利用社會上的一些琴館和琴社的支持和影響力,逐步形成其形式和規(guī)模。自古川派古琴聞名遐邇,到如今依然是最早的高校社團領航者。

2.高校古琴社團活動之——音樂會、雅集和講座論壇

以四川大學古琴社為例,筆者搜羅了其成立以來的主要音樂活動:

(1)古琴演奏音樂會——2002年5月四川大學東區(qū)逸夫館。

(2)中國古琴藝術——2005年4月,川音代茹副教授應川大琴社邀請,在四川大學經(jīng)濟學院學術報告廳開展中國古琴藝術講座。

代茹,字梓又,四川音樂學院揚琴副教授,曾師從曾成偉先生和李祥霆先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古琴演奏風格。她還培養(yǎng)了大批古琴揚琴學生,并成功舉辦多場大型民樂演出。

(3)錦江琴社琴會——2006年5月,成都錦江琴社雅集,依慣例在青羊宮道觀道教協(xié)會會議室舉行。

錦江琴社成立于 1979年,由川派著名琴家喻紹澤先生組織成立,原名“蜀新琴社 ”,在時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呂驥同志的倡議下,于翌年更名為錦江琴社至今。

(4)慶祝國家第一個文化遺產日——2006年6月,成都市錦江琴社舉辦了雅集,包括錦江琴社的成員和四川大學古琴社的成員。

(5)四川大學古琴社七周年慶典音樂會 2007年初。

(6) “古琴 天籟 聆聽”川派古琴欣賞會——2007年8月,成都市錦江區(qū)圖書館。由成都市錦江區(qū)圖書館主辦,錦江琴社、四川大學古琴社協(xié)辦。

(7)ELEGANT GATHERINGS Of Sichuan University Guqin Society 四川大學古琴社雅集 ——2007年10月四川大學外國專家樓。

(8)2007年11月——與南京大學古琴社、浙江大學古琴研究會聯(lián)合舉辦“首屆全國高校琴學論壇”。

(9)受梓又琴館之邀 川大雅集——2007年12月。

代茹老師邀請曾成偉先生及其學生參加雅集,以及琴學理論家唐中六先生以及草堂琴社李雪梅、董文文,川大古琴社社長鄭曉韻、川音曾河等。

(10)2008年11月四川大學古琴社雅集活動——特邀曾成偉老先生現(xiàn)場指導及演奏。

(11)2009年6月“天聞琴韻”蜀派古琴宗師張孔山第七代傳人音樂會暨蜀派古琴大師喻紹澤誕辰106周年紀念音樂會。

從川大古琴社歷年來的古琴活動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為雅集和音樂會,有少量的講座和論壇。另外筆者調查到北師大古琴社則重點放在講座上,雖成立時間遠不及川大古琴社,但短短幾年幾乎把京滬兩地琴家邀請至該校做講座,北師大教九502儼然成為了古琴傳習室。而以北師大、北大為高校古琴社團所做成的成績和影響力終于在2010年達到了一個。

2010年6月12日是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聯(lián)合,計劃在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把遺產交給未來——古琴名家名曲進百校”大型系列活動。此次活動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北京市教委主辦,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承辦。參加此次活動的有古琴藝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釗、林友仁、丁承運、龔一、李祥霆、陳長林、劉赤城等全國著名古琴大師。(此次文化遺產日期間專場演出日程見表)

其中,古琴“泰山北斗映藍天”,力圖囊括當今尚健在的古琴藝術界最具威望和影響力的“泰山北斗”集中展示,他們大都是古琴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古琴各大流派的掌門人。由于他們年歲已高,平均年齡已在七八十歲之上,平時單獨的演出也已難得一見。此次古琴大師匯聚一堂,將是一場空前的“世紀性”藝術盛宴。

古琴中青年專場由當今古琴界最活躍的“中堅力量”組成,他們的展示將充分表現(xiàn)古琴藝術的多種流派和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

“在琴聲中相遇——古琴大師與學子對話”,由北京各大學古琴社的“佼佼者”“向大師匯報,和大師對話”演出。古琴大師分三批與學生做三場交流,每場先由學生彈奏,然后由大師演奏同一首琴曲,再通過現(xiàn)場講解和與學生對話直接“面授機宜”,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舉,將極大提高學生學琴的熱情和水平,拉近大師與莘莘學子的距離。

此次活動規(guī)模大、時間長、影響力深遠,使高校古琴社團的成員不僅在演奏技術上、理論知識上,甚至在組織安排籌劃整個活動上都得到了極大鍛煉和提升。能夠親眼所見他們心中的大師,著實讓這群年輕人在古琴藝術上又精進了一步。

二、任重而道遠——“把遺產交給未來”

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古琴自古以琴會友,如今更有高校古琴社團“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第2篇

關鍵詞:清和淡雅;傳統(tǒng)文化精神;溪山琴況

中圖分類號:J6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1-151-2

《溪山琴況》是明代徐上瀛所著的關于古琴表演藝術理論的專著。這本書中,將“希聲”作為古琴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描述“希聲”為以“通乎杳渺,出有入無”能令“人心骨俱冷,體氣欲仙”[1]。徐上瀛的美學思想與儒道釋思想相互融合,將古琴演奏藝術分為二十四況,從指、弦、意、神、藝等反面進行了探討,對其之后的古琴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溪山琴況》簡介

《溪山琴況》是一部關于琴樂藝術的專著,汲取歷代琴學理論的精華,該書從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二十四況對琴學理論進行了闡述,對琴學相關的內容都作出了系統(tǒng)而又深入的研究[2]。學者們通過《溪山琴況》的研究,對這本書的總體風格有著不同的觀點,其中最受到大家認可的就是吳毓清和劉瑾的“清和淡雅”,這不僅是全文的風格,更加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二、《溪山琴況》中“清”、“和”、“淡”、“雅”的內涵

(一)“清”的內涵

古琴重要的品格之一就是“清”,這首先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要求,古琴不僅是一種樂器和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更是一種通融了儒道釋的文化,“清”則是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影響;其次古琴渾厚蒼老的音色等古琴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古琴“清”的品質。

徐上瀛道“地不偏,則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則不清。心不潔,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皆清之至要也。而指上之清尤為最。究夫曲調之清,則是最忌連連彈去亟亟求完”,這說明了構成“清”的因素[3]。地清就是要選擇清凈的演奏環(huán)境;琴清、弦清就是要選擇古琴的取材;心清、氣清就是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身心修養(yǎng)和心態(tài);指清就是要有高超的演奏技藝;曲清就是節(jié)奏與旋律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和”的內涵

“和”是《溪山琴況》的開篇,是全文最重要的地方。制作古琴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協(xié)調關系,通過單個的和諧來達到整體和諧的目的。在《溪山琴況》中,“和”的內涵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聲和,是指定調定弦,通過手指和聽來感覺琴聲是否到達了和諧的地步;第二層為弦和,是指通過調弦來達到聲和的境界,其中調弦的過程包括散和、按和、泛和、散按泛相參四步;第三層為意合,這里的“和”是指和合的意思,表示符合、契合,意合強調演奏的過程中心與手的結合,達到人琴合一的境界;第四層為心和,心和中強調“和”的關鍵就是體會心和,心和中最關鍵的就是性情修養(yǎng),只有在興趣與情致的指導下進行演奏才能達到心和的地步。

(三)“淡”的內涵

徐上瀛繼承了虞山琴派中清微淡遠的風格。在《溪山琴況》中“淡”況中,兼取各家所長,從淡的屬性、固定人群、實現(xiàn)的內在要求和審美特點來闡述“淡”的內涵。徐上瀛“弦索之行于世也,其聲艷而可悅也。獨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的論述表明了淡的屬性[4],賦予了古琴君子風格;文人雅士是淡品的固定人群,只有自身修養(yǎng)好的人的演奏才能達到古琴“淡”的境界;高雅脫俗的古琴、深沉淡雅的音色、歸雅還淳的曲譜、沉靜無塵的內心是實現(xiàn)“淡”的內在要求;可遇不可求,只有無為而為、訴諸心靈是“淡”的審美特點。

(四)“雅”的內涵

“雅”況是《溪山琴況》前九況論述古琴審美品格和意蘊的壓軸,說明了其在書中的重要地位?!断角贈r》從三個部分對“雅”進行了分析。從“雅”的審美范疇來講,“古之人于詩則曰風雅,與琴則曰大雅”,而“大雅”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說正就是雅[5]。從音樂的“雅”來說,音樂具有涵養(yǎng)身心,淡泊明志的作用的就是“雅樂”。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審美意境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長期的發(fā)展中,受到儒教的倫理精神,道家的無為態(tài)度,宗教的關懷現(xiàn)世等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特征和風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審美意境體現(xiàn)的是一種情與境高度結合的境界?!耙狻迸c“境”是意境的兩個方面,“意”就是指審美主體的情感,是指超脫于物質之外的精神境界;“境”就是外在客觀存在的反映和再現(xiàn)。意境是內與外、心與物的完美結合。

(一)形與神的和諧統(tǒng)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意境這個范疇中,意就是指主觀方面,意就是神;境就是指客觀方面,也就是形。兩者要達到和諧統(tǒng)一。

意境中的形就是客觀形象,首先形象在塑造的時候要忠于客觀存在,要與其表達的情感相適合,其次要追求神態(tài)氣質上的相似。意境中的情就是主觀情感,與塑造的形象相符合的反映主觀情感的情況才是在藝術中塑造的意境。

(二)虛與實相互交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的審美標準就是虛與實的相結合,詩歌、繪畫等藝術中都追求這種審美意境。虛與實的相互交融主要是指形象與意蘊的融合,這是有限的形象和無限的意境的對立統(tǒng)一。李澤厚先生認為,藝術中存在有限與無限、偶然與必然的問題。成功的藝術作品,總能夠在一些偶然的有限的具體形象里傳達出那必然的、無限廣闊的內容來打動和感動人”[6]。

(三)動與靜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動與靜的完美結合是指形象動和靜的結合,也指外在動與內心靜的結合。形象動與靜結合方面,塑造的形象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表現(xiàn)手法為其增添了一份靈動。外在動和內心靜的結合方面,外在環(huán)境的靜容易得到,但是內心的靜卻尤為難得,只有在動中求靜,靜由心生。

四、“清和淡雅”的古琴藝術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琴棋書畫”在我國的古代代表著古人的修養(yǎng),在這其中“琴”處在第一位。在古代人們的意識中,琴代表著情趣的高雅。從古文中可以看到很多撫琴的場景,書房、香案、花園、月夜中吟唱撫琴,這真是人間之樂事,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在《溪山琴況》中對俗樂和雅樂進行了區(qū)分,“合與律呂”之聲為雅樂,“間雜繁促,不協(xié)律呂”的為俗樂,徐上瀛頌揚雅樂排斥俗樂的意圖非常明顯[7]。古琴屬于高雅情趣的藝術,這個特點也使古琴有著自身的局限,就是古琴只屬于那些情趣高雅之輩,一定意義上脫離了廣大群眾。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在承認、保護古琴藝術高雅性的同時,也好為古琴藝術積極地尋找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蹊徑,確保古琴藝術存在的永久性。

《溪山琴況》中“清和淡雅”的觀點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平淡是中國人表現(xiàn)情感時常用到的獨特的方式,中國人往往以其為美。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中國人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也往往透露著“平淡”的影子,把“平淡”作為表現(xiàn)藝術的原則。“中庸”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共有的一個特點,這就要求音樂既要愉悅眾人又不能荒,既能體現(xiàn)出哀愁又不使人心傷,既有怒的情緒包含其中卻不過分的表露;在音樂的形式上也中和平正為主;要求音樂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都要做到“清和淡雅”。徐上瀛的《溪山琴況》是因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底蘊而產生的,反過來說,《溪山琴況》也反映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從《溪山琴況》中品味到的不僅僅是古琴藝術之美,更是人生、哲學之美。

五、總結

中國進入到21世紀之后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學觀也隨著經(jīng)濟、生活、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生了變化。經(jīng)濟發(fā)展、個性解放等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時代特色明顯的各種觀念,音樂聽眾群的改變,對音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古琴藝術相對于在古代而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衰退的跡象。古琴藝術將如何發(fā)展成為了大家都關注的一個問題。為了不忘傳統(tǒng),我們要積極做好古琴藝術的保存工作,但是保存古琴藝術并不能振興古琴音樂,應該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擾,大膽地為古琴藝術注入新鮮的東西,讓古琴藝術重新?lián)碛信畈某瘹狻?/p>

參考文獻:

[1]王一涵.“和”美之樂――淺析《溪山琴況》中的“和”范疇及其對儒道音樂思想的繼承[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01).

[2]譚水清.意韻――古琴藝術表現(xiàn)之精髓[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04).

[3]章華英.有關中國古琴音樂保護、傳承的幾點思考[D].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1).

[4]許珩哲.古琴藝術與當代受眾的對接研究與思考[D].中國音樂學院,2011.

[5]黎敏.都市背景中廣州當代琴人群體的雅集組織形態(tài)、琴樂語言表達的個案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10.

[6]包慧琴.《溪山琴況》對中國鋼琴曲演奏的啟示[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2).

第3篇

從前,在一個美麗的國度里,住著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他們有一匹白馬。白馬還會飛呢!

有一天,白馬飛著飛著,不小心掉進了一條河里。公主趕緊跳到河里,把馬的骨頭撿了上來,做了一把豎琴。豎琴也會飛。

豎琴帶著他們飛呀飛呀,穿過云朵,來到了一座花園里。公主摘了一些花,放在她的籃子里。當她把花帶回家的時候,看見每朵花的中間都放著一枚紅寶石。里面還住著一個個的小精靈。從此,他們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北京市人大附小一年級:石雨青

第4篇

傳播學視域下的“文化傳播”研究把社會信息的傳遞視為是文化保存、傳承、蛻變、增殖的過程。“文化”與“傳播”關系密切,有文化則必有傳播,傳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條件,有傳播則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動,文化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類型。在信息的傳播和交流過程中,依托的是媒介,它是信息傳播和接收的載體。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活動,一定要借助于載體,也就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媒介作為一種傳遞的渠道,作為一種傳播的手段,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工具,是傳播過程完成的前提條件,任何傳播都離不開媒介,并且任何形式的傳播都要依賴一定的媒介。技術是媒介發(fā)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因素則是傳播完成的必備條件。任何傳播都離不開媒介,媒介在廣泛使用的時候,說明技術在適宜的社會條件下使得媒介得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普及。

古代的文化傳播與交通狀況是分不開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進步,處處與交通密切相關。自先秦時期,人們就鑿崖斫壁,修筑棧道,結束了秦嶺南北老死不相往來的歷史。從秦昭襄王到我們這一代人,從修筑艱險萬分的秦嶺古棧道算起,到修筑貫通秦嶺南北的高速公路,時間跨度竟長達兩千多年?!稇?zhàn)國策》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古棧道是秦入蜀的重要通道。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fā)揮過獨特的作用,是巴蜀文化與關中文化的傳遞帶,秦嶺古棧道對南北文化傳播作用不可小視。不與秦塞通人煙古棧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有專家指出:古棧道不僅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由天梯云棧構連形成的古老棧道,在數(shù)千年間穿越著秦巴大山,如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一樣穿越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重重關山,在人類的生存、爭戰(zhàn)、遷徙、郵傳、貿易、交融等諸多領域積淀著一份厚重、獨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秦嶺的高大、閉塞,沿途的驚險,難以翻越,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先人們難以逾越自然的阻隔。秦嶺造成了歷史文化的阻隔,因為自然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時代背景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出現(xiàn)了秦嶺本土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秦文化、宗族文化、山水崇拜、出世文化和神仙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枝節(ji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秦嶺綿延千里,橫斷三秦,是阻礙關中與大西南溝通的一大屏障。兩個久負盛名的“天府”,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它們之間橫亙著秦嶺,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要翻越秦嶺這座大山是非常困難的,大詩人李白發(fā)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并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自然障礙把關中與漢中以及巴蜀地區(qū)隔開了。“秦雖有心,蜀雖有情,五萬年間,愛不相接”,只有到了秦惠王將要伐蜀,開通了石牛道,秦蜀之間才開始交通。”回望遠古時代,尚未出現(xiàn)鐵器,也未發(fā)明火藥,現(xiàn)代的開山技術、設備更是空中樓閣般虛幻。艱險萬狀的地理條件給溝通巴蜀秦隴等地區(qū)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懸崖絕壁,千溝萬壑,令軍旅、行人苦不堪言。秦嶺南北最窄處也一百多公里,沒有人煙,食宿無著,當時注定植被茂密,古樹參天,完全可能迷路。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秦巴大山中尋覓、踩踏、開鑿道路,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末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有力的證據(jù)是蜀人參加牧野之戰(zhàn),說明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在商末已走向中原。此外“一笑傾國”的美女褒姒生長在秦嶺南麓的古褒國,而周幽王的國都卻在今關中長安縣斗門鎮(zhèn)附近,可見險峻的秦嶺并沒有完全隔斷人類的婚姻聯(lián)系。從古到今,翻越秦嶺山路艱險,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閉塞。閉塞有兩重性:一方面,因閉塞而保護了自然環(huán)境;另一方面,卻因閉塞而影響了發(fā)展。閉塞的環(huán)境,在農耕時代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閉塞環(huán)境就轉化成新時代的劣勢。因為閉塞的地理環(huán)境制約著它的發(fā)展。關中也是如此。農耕時代,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是人們十分羨慕的。荀子曾說,秦國“國塞險,形勢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自秦至唐,關中幾乎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關中卻漸漸冷落了。

秦嶺古棧道融南北文化精髓在歷史進程中,秦漢移民、戰(zhàn)爭等原因,南北方開始有往來。棧道在南北方的交往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南北方的交流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使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古代,邊關告急、官吏升降、王命急宣、公文下達只能依賴驛道。暢通的棧道為溝通中原與大西南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積淀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棧道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巖壁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區(qū)險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辭海》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根據(jù)現(xiàn)藏于漢中市博物館的漢代摩崖刻石對褒斜道沿途設施記載和近年實際考查得知,棧道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則置驛。這些凌空飛架的棧道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湍湍綠波之上,時而一廊,時而一閣,時而一驛。

自先秦時期,人們就鑿崖斷壁,修筑棧道,為文化的相互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秦嶺棧道歷經(jīng)滄桑,促成了南北的統(tǒng)一,促進了西南西北各民族的團結和發(fā)展,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從成都至西安相距兩千多里,秦嶺、巴山兩大山系及其支脈橫亙其間。這種地理環(huán)境使蜀地與中原的聯(lián)系極為困難。為了謀求發(fā)展,秦蜀先民千方百計,不懼艱險,前赴后繼,在崇山峻嶺中開鑿出石路棧道,溝通了秦蜀間的聯(lián)系。古代流傳的五丁開山,石牛成道,武都擔土,山分五嶺等神話傳說,生動反映了蜀道開鑿的歷史過程。南北不同族群的人類活動生成了差異的文化,連通中西交通的棧道對于南北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成為了信息傳輸?shù)拿浇?。文化通過交通充分地傳流、擴布,促進本地文化對其他素質文化的吸收,并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過對秦嶺古道在歷史時期聯(lián)通中西交通地位與作用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包容,更可以認識秦嶺古道為主的關中通西北交通的進步對于我們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秦嶺古棧道不僅是文化交流的產物,更是文化進一步交流的橋梁。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幾個盛世的經(jīng)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和文化發(fā)展都首先是以完善交通運輸系統(tǒng)為前提的,都對關中通西北的道路建設投入了更多的心力。飛棧連云的秦嶺古棧道,凝結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沉積了豐富的歷史故事,保存有眾多的名勝古跡,使得歷代墨客騷人為之詠嘆不已。千里蜀道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一樣,是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造,是中華民族勤勞的見證和智慧的象征。#p#分頁標題#e#

無論古代與現(xiàn)代,棧道在我國歷代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海上交通不發(fā)達的周、秦、漢、南北朝的漫長歷史時期里,棧道是歷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與西南臨近國的要道,她與連接東西的絲綢古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棧道本身在歷史上對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族的團結、文化的交流和政權的鞏固都曾起過重大的作用,而蜀道沿線的歷史文物更是國之瑰寶。蜀道在歷史上溝通成都平原至關中平原,融會貫通著沿線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學、民間文化,沿途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為西部最有影響和最為繁忙的文化與經(jīng)濟的交互傳播線路,也是跨越西南與西北最活躍和最興旺的商貿線路,不僅直接促進了區(qū)域間的物流和人際交往,也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往來。秦嶺古棧道與南北文化當初那些尚未完全擺脫原始生活狀態(tài)的古代先民自然踩踏出來的原始小道并不是棧道,把原始小道開辟為能供車馬行進的官驛大道是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春秋時代,秦人國力壯大,為征戰(zhàn)需要,把原始小道開鑿為可供千軍萬馬行進的通道便勢在必行。據(jù)史料記載,秦人的建筑工藝已相當發(fā)達,秦始皇每消滅一個國家便在咸陽原上仿造這個國家的宮殿,以空中閣道與之相通。

第5篇

(赤峰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筆者通過調查,試圖了解喀喇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學生在21世紀初漢語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第一語言,整個地區(qū)即將不存在實質上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人的情況下,對蒙古族文化教育所持的態(tài)度傾向.調查結果顯示,蒙古族學校應加強加授蒙語文教育,以及蒙古族文化課程的設置.

關鍵詞 :喀喇沁地區(qū);蒙古族學生;蒙古族文化;課程設置;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1-0260-02

1 調查的目的、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的目的

在當今的中國,蒙古族學生要想發(fā)展,走向全國,必須掌握漢語.要想走向世界,必須學好外語.那是否該學習蒙語呢?是否該繼承、發(fā)揚蒙古族文化呢?筆者通過調查,試圖了解喀喇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學生在21世紀初漢語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第一語言,整個地區(qū)即將不存在實質上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人的情況下,對蒙古族文化教育所持的態(tài)度傾向.目的是為喀喇沁地區(qū)蒙古族學校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尋找一些現(xiàn)實依據(jù).調查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蒙古族學生對加授蒙古語的態(tài)度的調查,一是蒙古族學生對蒙古族文化課程設置態(tài)度的調查.

1.2 對象與方法

所選被試主要是喀喇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學生.因錦山蒙中是現(xiàn)在喀喇沁地區(qū)唯一所掛著蒙古族中學牌子,也是蒙古族學生較多的高中,所以筆者選擇了錦山蒙中的100名蒙古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84份,收回有效問卷84份.問卷調查采用集中統(tǒng)一時間答卷,即時回收的方法,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2 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語言態(tài)度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加德納指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態(tài)度往往會影響學習的效果.[1]我們將蒙古族學生對待漢語、蒙語和外語(英語、日語)的態(tài)度進行比較.通過對比研究,了解蒙古族學生對蒙古語的評價、喜好、需要等信息.

2.1 對加授蒙古語態(tài)度的調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哪一種語言對您來說最重要?4.76%的同學認為蒙語重要,73.81%的同學認為蒙語和漢語同等重要,11.9%的同學認為漢語重要,1.19%的同學認為英語重要,8.33%的同學認為漢語和英語同等重要.但當問到“您覺得學蒙語重要嗎?”時,94.05%的同學認為重要,5.95%的同學認為不重要.可見,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認為蒙語是重要的,說明蒙古族學生對蒙語還是有著很強烈的情感.但當把蒙語和漢語放在一起,還有外語出現(xiàn)時,選擇蒙語的人數(shù)比例就大大下降.這說明民族成員在社會語言的選擇上還是重功能因素.[2]90

如果學校中停止蒙語文的學習,您認為這樣做是?76.19%的同學認為是有害的,3.57%的同學認為是有益的,無所謂的是20.24%,非常有益的為0.您認為目前學校最應加強哪種語言?26.19%的同學認為加強漢語,60.71%的同學認為加強蒙語,13.1%的同學認為加強英語(日).對于學習蒙古語困難嗎?46.43%的同學認為困難,53.57%的同學認為不困難,很容易.對于學校的墻報應使用蒙漢兩種文字嗎?94.05%的同學認為應該雙語書寫,5.95%的同學認為不應該雙語書寫.可見,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設有蒙語課,而且還應該加強,學校墻報也應該雙語書寫.從中可以看出,蒙古族學生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維護民族尊嚴,都十分重視蒙古語.但是很大一部分人覺得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

學習和掌握蒙語對于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重要嗎?98.81%的同學認為重要,1.19%的同學認為不重要.對于蒙語的發(fā)展前景,60.71%的同學認為光明,7.14%的同學認為不光明,32.14%的同學認為很難說.筆者認為7.14%的同學認為不光明,這是符合目前喀喇沁地區(qū)蒙古語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的,而60.71%的同學認為光明,32.14%的同學認為很難說,這可能更從反面說明了大家不愿意看到蒙古語瀕危的現(xiàn)狀,反映了對蒙古語的深厚感情.語言感情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整個民族群體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成分.“是否使用本民族語言成為民族認同或對本民族忠誠的價值標準,這種群體的價值標準對個體的語言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3]從蒙古族學生對蒙語的深厚感情中,也可以看出蒙古族學生對蒙古民族的認同.

您認為您所在的學校蒙語教學中主要的問題是什么?選擇學生不重視的占66.67%,學校不重視的占25%,學制不適的占22.62%,教材內容不合理的占22.62%,學習內容難的占39.29%,教師水平低的占13.1%.

您認為漢語更重要的理由是?98.81%的同學選擇了使用范圍廣,59.52%的同學選擇了升學、就業(yè)更容易,23.81%的同學選擇了學英語(日)的橋梁.您認為英語(日)更重要的理由是?10.71%的人選擇了多數(shù)人這樣看,22.62%的同學選擇了為了出國,30.95%的同學選擇了就業(yè)更容易,26.19%的同學選擇了為了高考,50%的同學選擇了發(fā)展前途更加光明.從統(tǒng)計分析可知,蒙古族學生對漢語、外語的學習,都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主要是從語言功能的角度考慮的,或為了就業(yè),或為了高考,或為了出國.

從蒙古族學生對漢語、蒙古語、外語態(tài)度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對加授蒙語文的態(tài)度.在當前喀喇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在基本轉用漢語的情況下,所有被調查者都主張堅持蒙古語的學習,仍然認為蒙古語和漢語是最重要的語言.這證明了情感因素對語言選擇的強烈影響.[2]90但是出于對未來生活的預期,漢語仍是蒙古族學生學習的首選,其次為外語,而對蒙古語的學習被排在最次要的位置.

語言涉及到一個民族的自尊、自信、民族情感等,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社會現(xiàn)象.隱藏在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更為復雜、更具有影響.其根本原因是少數(shù)民族的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相對落后于漢族.“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發(fā)展并不平衡,對文化進步的要求使落后者對先進者存在著很強的向心力,學習先進者的語言進而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成為改變自身落后狀態(tài)所必需的手段,現(xiàn)在國人苦學英語也皆因于此”.[4]這就道出了少數(shù)民族學生重視英語的原因.隨著全球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己經(jīng)成為70個國家的官方語言,100多個國家的首選外語,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可以說英語滲透在全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娛樂的每一個角落.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要想盡快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經(jīng)濟大潮,縮小與世界上先進民族之間的距離,就必須學習英語(日)等外語.可見,“語言態(tài)度是個復雜變量,決定依據(jù)來自主觀和客觀.當語言的功能取向和情感取向矛盾時,傾向于壓抑或犧牲情感因素.”[2]90

2.2 對蒙古族文化課程設置態(tài)度調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當聽到有人談到優(yōu)秀的蒙古族文化,您的感覺是?非常自豪的占75%,很感興趣的占23.81%,沒有感覺的占1.19%.可見,絕大部分蒙古族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非常自豪或很感興趣,認為蒙古族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過去.然而談到對蒙古族文化您了解嗎?非常了解的僅占9.52%,一般了解的占54.76%,知道一點的34.52%,根本不知道的占1.19%.可見非常了解所占比例非常小,說明喀喇沁地區(qū)蒙古族文化的傳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對于您是否愿意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本民族文化,95.24%的人愿意,11.9%的人不愿意,3.57%的認為無所謂.可見,絕大多數(shù)學生渴望學習到蒙古族優(yōu)秀的文化,態(tài)度是積極的.您認為學校是否該加強對蒙古族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95.24%的人認為該加強,11.9%的人認為不該加強,3.57%的認為無所謂.可見,絕大多數(shù)蒙古族學生渴望在學校學到蒙古族文化的課程,也從側面流露出學生們對當前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課程設置缺乏的不滿.可見,蒙古族學校并沒有為蒙古族學生提供一定的蒙古族文化學習的機會和條件.

3 關于蒙古族學校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3.1 蒙古族學校應加強加授蒙語文課程的設置

蒙古族學生對蒙古語文的學習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加授蒙語課程的設置以及加授蒙語教學的持續(xù)發(fā)展.由調查可知,絕大部分蒙古族學生從民族情感歸屬和文化認同的角度,對蒙語具有深刻而強烈的感情,希望保持和發(fā)展蒙語,對蒙語學習是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的.這顯然是情感因素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學生對漢語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理性認知成分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學生對蒙語的強烈感情,使蒙古族學校重新設置蒙語課程具備了可能,所以應加強加授蒙語文課程的設置.

民族學校中,蒙語文應該?60.71%的同學認為作為一門語言課來教,33.33%的同學認為和漢語并行,既要把蒙語文和漢語文作為語文課來教,又要在其它課程的教學中同時使用,無所謂的占4.76%,所有的課都用蒙語文來教1.19%.60.71%的同學認為作為一門語言課來教,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喀喇沁地區(qū),這是可行的.33.33%的同學認為和漢語并行,既要把蒙語文和漢語文作為語文課來教,又要在其它課程的教學中同時使用,筆者認為在當前漢語替代蒙語趨勢已經(jīng)形成的情況下,已經(jīng)很難實現(xiàn).

3.2 蒙古族學校要加強蒙古族文化課程的設置

“對少數(shù)民族學校而言,文化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是其不可忽略的三個立足點.但目前不少民族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除了授課語言不同之外,再找不到其他獨特之處,民族教育的全部意義僅僅停留于民族語言文字的教育.語言文字盡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和傳承的重要工具,但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并不能夠完全代替民族文化傳承的全部.”[5]蒙古族學校必須加強蒙古族文化課程的設置.調查表明,喀喇沁地區(qū)絕大部分蒙古族學生出于興趣和民族感情的需要,都渴望學習蒙古族文化,認為蒙古族文化對蒙古族教育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調查表明,對蒙古族文化非常了解的9.52%的同學,和一般了解的54.76%的同學,其對蒙古族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而增長的,并不是蒙古族學校教育的直接結果.所以,喀喇沁地區(qū)蒙古族學校應加強蒙古族文化課程的設置.

3.3 要將蒙語文教育和蒙古族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

突出民族特色是蒙古族學校的重要標志,也是蒙古族學校辦學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我們要注意的是:要將蒙古族語言學習與蒙古族文化傳承有機地結合,與學習者的生活結合,機械地學習語言是不夠的.[6]因為蒙古語教育不是一種單純地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技能的教育活動,也不是一種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活動,而是一種以蒙古族語言文字為基本載體、傳播蒙古族文化的教育活動過程.將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做到以所有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學生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態(tài)度,同時利于繼承、發(fā)展和弘揚民族文化,實現(xiàn)社會文化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王初明.應用自理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寶玉柱.對內蒙古喀喇沁蒙古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3〕張偉.論雙語人的語言態(tài)度及其彩響[J].民族語文,1988(l).

〔4〕李曉霞:兩難的選擇——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入漢語授課學校的調查與分析[J].新疆帥范大學學報,2000(4).

第6篇

古琴作為“琴棋書畫”之首,在古代絕對是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之首選。然而流傳至今,古琴面臨著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古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與現(xiàn)代人對音樂的審美有一定的沖突,使得古琴藝術在文化生活中逐漸邊緣化。知道古琴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shù)人都是琴、箏不分,甚至一些很有名的電視劇在拍攝時都將古琴放反了。古琴文化想要傳承下去,一定要另謀新路。為此,筆者訪問了中國著名青年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周芙暉女士,向她請教古琴在當前文化背景下的發(fā)展趨勢。

周芙暉女士在古琴演奏方面頗有天賦,善于在彈奏時中注入自己富于典雅變幻的獨特音色,具有個性又不失韻味。她發(fā)行過多張音樂專輯,并出版了多部教程、曲集。她曾數(shù)次與國內外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和知名的樂團合作,以古琴獨特的藝術個性以及中國元素,參與高難度的多聲部重奏、現(xiàn)代室內樂組合等等音樂形式的演奏、創(chuàng)新和實踐,極大地開拓了古琴這一中國古老傳統(tǒng)樂器的新的能量和空間,在音樂界具有一定影響。

周芙暉認為,古琴藝術可以采取與現(xiàn)代文化相互配合、各取所長的方式,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首先,在演奏形式上,與爵士樂、搖滾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進行合作。在這方面,周芙暉本人已經(jīng)做出嘗試,并取得相當?shù)某删秃陀绊憽K忉屨f,與其他風格音樂的結合,并不意味著要用古琴去彈奏爵士樂或者搖滾樂,只是在爵士樂或者搖滾樂音樂類型或者樂隊里面加入古琴的特殊音色,將古琴藏而不露的氣勢融合于不同風格的音樂之中,為這類“新音樂”帶來獨特的閃光點。而這種新穎的融合方式,也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古琴樂,領會到古琴的韻味與內涵,意識到古琴并非只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傳統(tǒng)樂器。它可以如此的貼近人心,讓每個人都能在這樣新穎的演出中觀照自己的內心,從焦躁中解脫出來,為心靈注入能量。這種探索與嘗試,為古琴樂在現(xiàn)代音樂文化中找到了新的位置,帶來了新的生命活力,會是古琴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古琴文化的宣傳上,我們可以借助現(xiàn)在最熱門的娛樂載體——電影。目前已經(jīng)上映的電影中,不乏借用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來凸顯人物個性和電影風格的,但大都會選擇琵琶、古箏等人們所熟知的樂器。因為不夠了解,大部分導演不會啟用神秘而帶有傳奇色彩的古琴。其實,古琴樂的風格和氣韻更適合歷史類題材電影在意境上的表達。比較典型的如電影《赤壁》,赤壁中古琴出現(xiàn)在影片前三分之一處,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前往周瑜處充當說客,希望能結合蜀國和吳國之力量聯(lián)合抗曹。影片并未用語言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游說,而是通過一段瑜亮合奏古琴的描寫來暗示雙方的立場和心境,可以說是一處絕妙之筆。自古古琴就有伯牙子期之知音難覓的美麗傳說,此處則暗示了亮和瑜之間的人物關系,雙方既各自撫琴,又各自傾聽,相互交心。剛開始,亮和瑜雙方借琴聲相互探問對方的心態(tài),一方為求援結盟而來,一方則在琴聲中表明決戰(zhàn)之心,選用了《廣陵散》和《流水》的一些旋律并輔以加花變奏。起初,琴聲悠然舒緩而起,不多時仿佛驚濤駭浪的決戰(zhàn)時刻,那泛音之空靈,滾拂如萬馬奔騰,恰似長江之水,蘊藏殺氣。片刻之后,英雄之間惺惺相惜,反而由斗琴變?yōu)楹献唷Mㄟ^這樣的場景來傳神的暗喻出周瑜通過琴曲表達與諸葛亮合作之誠意。

除了這種抒發(fā)意志的結合方式外,還可以用古琴為整部影片的背景配樂,鎖定基調。古琴與電影的結合,不僅使古琴文化得到廣泛的宣傳,同時有助于電影在氛圍上的營造。這種雙贏的合作方式是古琴樂的另一發(fā)展趨勢。

第7篇

關鍵詞:古琴 樂器 演奏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中國古老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但是就這樣一個樂器為什么在中國大地不能普及能?

一、古琴不普及的原因

(一)演奏的缺點

我國的著名古琴藝術家查阜西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由于古琴存在的缺點、還由于在舊社會里自由散漫和傲慢的習慣,所造成的絕大部分古琴家門演奏中的缺點,這也許是古琴之所以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最早的古琴采用的都是師傅帶徒弟,和文字記譜,到現(xiàn)在采用減字譜,很多人都不認識減字譜,拿到譜子也不能看著彈奏;另外社會賦予了古琴太多的承載,它承載著很多人文的東西。從古至今古琴都是中國文人文化的代表,期中對于儒家思想承載的較多,而儒家的思想中最為極致的就是中庸,這種思想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對于古琴音樂來說,它也不像其它樂器的音樂有明快的節(jié)奏、朗朗上口的旋律,不能夠讓聽得人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樂器。

(二)琴家思想和琴曲的內容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就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音樂因其清、和、淡、雅的品格,寄寓了文人很多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贝岛崜崆佟⒁髟娮鳟?、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從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二、古琴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

古琴由于它的文化品行與內涵的要求,使得它與當代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存在巨大的一些差異,再加上現(xiàn)代教育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以及少年兒童自身的閱歷少,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理解古琴音樂中所蘊含的高深的內涵,所以在演奏中很難達到樂曲本身所要求表達的音樂思想,但是古琴在近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也曾經(jīng)作為樂器單獨出現(xiàn)過,那么在當今現(xiàn)在社會我們?yōu)榱死^承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和音樂,可以先把古琴當做一門樂器來教授,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可以先偏重技術學習,掌握了古琴的演奏技藝同時,慢慢的在樂曲學習過程中介紹中國古典文學、書法、繪畫、歷史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讓孩子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有一些了解,這樣就可以完整的表現(xiàn)古琴音樂的內涵了。

對于青少年來說,我認為可以把古琴的學習分成兩部分,這樣就可以在中小學進行普及。

(一)把古琴當做一門樂器學習

古琴是我國歷史久遠的一種樂器,在古籍《禮記?樂記》記載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還有傳說在原始時代由神農氏曾經(jīng)“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到了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增加了一弦,成為現(xiàn)在的七弦琴。古琴只有七根弦,演奏通過右手的彈奏和左手的按弦組成。右手的基本指法:《八法》――抹、挑、勾、剔、打、摘、劈、托。對應的是食指、中指、無名、大指來撥奏,每個手指都有向前(向徽方向為前)和向后(向自己的方向為后)兩個方向。其他的一些手法也是在@上面衍伸而來的。左手的手型基礎是蘭花指,大指和中指相對,食指中指的高度一致,小指自然伸展。左手基本也是以大指、中指、食指、名指按音。由于青少年的手比較小,手軟無力,所以在練習過程中要慢慢練習,逐步練習加力量,注意手型和手指的用力。先練習靜態(tài)的動作,也就是把左右手按固定的音位或是泛音,然后在練習動態(tài)的走音,在走音過程中,手臂、肩膀都要放松,讓力量直接送到接觸弦的指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掌握古琴的技術,然后根據(jù)青少年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慢慢融入琴藝。

(二)通過古琴的學習,傳承中國古代文化

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指經(jīng)濟上的,還應該有優(yōu)秀的文化和人才;不僅要有科學技術和國防力量,而且也要有優(yōu)秀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人文科學。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的文化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積淀、創(chuàng)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中華文明,比如《弟子規(guī)》《道德經(jīng)》《大學》《論語》等等,那么如何大力發(fā)展、挖掘這些優(yōu)秀文化呢?除了我們在文化課堂中之外,似乎現(xiàn)代社會對于這樣的文化繼承越來越少了,但是如果不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那么也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消亡。近幾年由于多次提出: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的同時,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而古琴的學習,恰恰可以在學習音樂中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講清楚,在學古琴的同時有了解了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古琴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其的傳承和發(fā)展,出了靠古琴專家學者的普及外,青少年才是最重要的生力軍。研究和探討青少年古琴的教學方法、教學規(guī)律和內容,將對古琴的保護和傳承有極其重要的西安市意義。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tǒng)樂器也能像鋼琴一樣的普及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青.如何彈奏古琴[J].樂器,2003.

第8篇

棄商從藝做琴人

斫,砍削之意。古琴選材和斫制有嚴格要求,斫制一張好琴不易,想成為斫琴師更是難上加難。

在龍人古琴文化村,有一位常年穿著中式麻衣、身形瘦削、面容清癯的斫琴師。據(jù)說當年他在歐洲的街道上,因為著中式服裝叼煙斗,不少外國人驚呼“李小龍來了”。他是“村長”謝建東,也是漳州市古琴傳統(tǒng)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謝建東曾經(jīng)從事的行業(yè)是木材改性處理技術研究,上世紀90年代底已是泉州知名企業(yè)家。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古琴,自此愛上,并棄商從藝。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不務正業(yè),謝建東不以為意?!熬褪菍徘儆刑貏e的感覺。”抱著“想做好琴”的心態(tài),他一頭扎進古琴的世界,一呆就是十幾年。

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做了斫琴師會是什么模樣?

在斫琴坊謝建東的工作室里,墻邊整齊地擺放著10多具琴坯,琴架上還擺著十幾張未完全上好漆的琴。在窗邊,一部分古琴已初步成型。

“你看到的成品古琴,從最初的選材到最后的上弦,需要歷經(jīng)約7年時間?!敝x建東說。斫琴是個慢工夫活,主要流程包括選材、造型、制作琴面、槽腹、合琴、裝配件、灰胎、面漆、定徽、安雁足、上弦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制作完成?!斑x材是斫琴的首要工序。一塊木材是否適合做琴,與樹齡及生長環(huán)境有關。好的琴材可謂百里挑一?!?/p>

說話間,他拿起一塊桐木琴板,觀察它的年輪紋理,并用指關節(jié)輕輕敲擊,聽辨音色。選好材料后,再確定古琴的樣式,然后將琴板刨削成弧形,便可制作古琴的琴面。之后,是掏挖槽腹和十分關鍵的上漆。

“做古琴,固然需要依循古法,也相當考驗斫琴師的經(jīng)驗和天賦,但不必搞得過于神秘玄乎,更要講科學?!碧亓ⅹ毿械闹x建東,在秉承傳統(tǒng)工藝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新。

北方干冷,南方濕熱,古琴多由桐木或杉木制成,環(huán)境溫度、濕度發(fā)生變化,古琴便容易變形或開裂?!捌鋵嵐湃酥魄俣鄳{借經(jīng)驗,所制古琴常有這個問題?!边@也是困擾南北琴人多年的難題。謝建東將早年掌握的木材改性技術應用到古琴制作中,所斫古琴從未開裂、變形。

古時制作古琴,用絲做琴弦,音質古樸卻易斷,不易護理。20 世紀50 年代,有制琴者用鋼弦代替過去的絲弦,雖然克服了絲弦的弊端,但鋼弦奏出的聲音帶有金屬音色,失去了古樸的韻味。謝建東組織多位學者、演奏家和技術人員研發(fā)出“龍人冰弦”,龍人冰弦以超強纖維絲混合真絲,外包尼龍制成。不僅彌補了絲弦、鋼弦的不足,更保證了琴弦的音質深厚而不失清脆、純凈而余韻綿長,同時又使其如同鋼弦一樣經(jīng)久耐用。

融合歷代斫琴師的智慧結晶,結合以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謝建東終成斫琴名家。

給古琴安一個家

2003 年,謝建東就在廈門建立了“龍人古琴”工坊,因工藝精湛,聲名遠播。

2010 年,他迷上長泰后坊村的山水田園,移師到后坊村的鯉魚山,建起龍人古琴文化村,并親手打造這個古琴家園。

斫琴樓、半畝方塘、小溪上的石墩、古樟樹下的石凳和香爐、小花園的柴扉、每個客房里的一張古琴……一步一景,一物一情,無論是自然景物還是建筑小品,都透露著劍膽琴心的志趣。他說自己是給古琴安了一個家。

曾經(jīng),腳下的這片土地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溪水從山中汩汩而來,廓外是斜斜的青山,幾點白鷺綴在其間。置身于此,有山林之想。今天,依舊山隱隱,水悠悠,卻多了汩汩琴音。

因為琴的緣故,許多人聚集到這里。這些人,有著名古琴家,有教授、學者,有癡迷于文化的商界精英,也有熱衷于生活美學的文藝青年……他們來自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經(jīng)歷,過著不同的生活,卻皆因追求古琴所承載的文化和超越物質的生活方式而聚集于此。

在這里,他們可以如蘭亭之會、西園雅集,于曲水流觴處,彈琴賦詩,讀書習字,尋得健康而安寧的文化生活。

在這里,焚香彈琴,再沏上一壺茶,日子就這樣悠悠而過。

若只是享受琴人村的恬淡生活,謝建東和那些隱居在鄉(xiāng)村的人就沒區(qū)別了。落戶長泰后,他在文化村周邊的多所學校設立了古琴社團,免費為學校提供古琴和老師,給有興趣的小朋友授課?!拔覀儗⒐徘倥c古詩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用長泰當?shù)胤窖砸鞒!彼f邊彈琴邊吟唱,和單純念詩,意境完全不一樣,他們希望孩子快樂地享受古琴“雅樂”?!疤嵘幕肺皇莻€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希望大家在古琴的熏陶下,慢慢提升文化素養(yǎng),再把古琴應用到日常生活中?!?/p>

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吧!如今,“讓生活更藝術,也讓藝術更生活”已成為后坊村村民的共識。

想當年,他們初來選址。剛開始還沒感覺,直到某夏日午后,在樹蔭下休息,看著溪水中的牛和牛背上立著的幾只白鷺,一時間便動了心思。

“生活在別處”是“詩意的棲居”,但晴耕雨讀的生活方式已不再現(xiàn)實。我們的鄉(xiāng)愁不僅寄于田園,更關乎當?shù)厣畹娜粘?。撥開城市人編織的“原生態(tài)”面紗,鄉(xiāng)愁最本質上呼喚的,是既改善當?shù)厣睿至舻米⊥鈦碚叩泥l(xiāng)村建設。在龍人古琴村,不少人舍棄了城市戶口,舉家落戶至此。

留住了人,就有了留住鄉(xiāng)愁的根本。這或許正是龍人古琴村的魅力所在。

優(yōu)秀范文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99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色热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 天堂av一区一区一区|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夫妻性生活免费视频| 欧洲偷拍视频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二区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青草地综合婷婷| 91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狠狠| 精品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亚洲乱码| 粉嫩内射av一区二区| 九九热视频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色噜噜| 少妇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操美女逼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草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片内射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美女三级完整版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年下载| 日本一品道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免费看| 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 加勒比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 91天堂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不卡国产视频| 日韩a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国产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