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22 10:37:4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插花教學課程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2
《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2005年正式編入新疆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園林工程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也是根據市場調研與相關崗位需求開設本課程。自2007年以來在參加全國農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中分別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的好成績。經過課程組成員的努力該課程2010年經學院審批,批準為院級精品課程。
1 前提與背景
1.1 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全面發(fā)展促進了插花藝術的普及與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鮮花作為美的使者、愛的紐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青睞,花藝裝飾和鮮花禮儀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尚,成為民眾文化素質與生活品位的標尺??梢哉f插花藝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到兩國間的外交會晤,小到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到處都能見到插花藝術的倩影。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關專業(yè)中培養(yǎng)理論兼技能的高級應用型插花人才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大勢所趨。
1.2 插花員國家職業(yè)標準的確立開創(chuàng)了插花技能培訓的新局面
為了順應新的形勢,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200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插花員國家職業(yè)標準》,對于從事插花工作的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yè)技能進行了等級劃定,并對各級技能進行了明確規(guī)范,由指定部門和單位負責插花員的技能培訓、考核與等級認定,授予相應的等級證書。在這種政府扶持、有章可循的情況下,各類插花花藝的教學機構和團體便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且蓬勃發(fā)展起來,一時間舉國上下插花技能培訓如火如荼。高等院校專業(yè)人才的能力培養(yǎng)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與競爭。
1.3 《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日益凸顯
《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是園林科技學院園藝技術、園林工程技術等相關專業(yè)中的專業(yè)課程,具有實踐性強、動手性強的特點。但目前各專業(yè)開設的《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的教學實踐內容雷同,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地結合專業(yè)特點,使學生得到應有的鍛煉與提高。并且由于鮮切花的成本高、耗損大,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不能滿足實踐需求,因此以往一直采用竹簽代替實際花材進行造型練習,然而實踐表明學生的竹簽造型能力與鮮切花造型能力并不成正比。因此有必要對《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的實踐教學進行新的改革探索。
2 目的與意義
與時俱進,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符合其專業(yè)特點;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新教學手段,避免與現實脫節(jié),使學生能夠得到切合實際的鍛煉與培養(yǎng),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確立科學的教學進程,由淺入深,由概念到應用,由具體到綜合,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地消化吸收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循序漸進地取得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全面進步;完善考核辦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全面合理的評定,充分發(fā)揮考核這一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
3 內容與方法
3.1 教學內容的調整
結合插花員國家職業(yè)標準與社會發(fā)展的整體趨勢,根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總體目標,將《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劃分為插花員崗前培訓、商業(yè)插花、場景花藝裝飾、藝術插花、以及壓花裝飾5個部分。各部分內容的權重與具體項目,視專業(yè)特點而定,如園藝專業(yè)的學生對于花材比較熟悉,但造型能力較弱,園林工程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對于花材較為陌生,但造型能力較強,因此花材識別與造型部分的實踐,前者側重于花材造型,后者則側重于花材識別;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而定,如園林專業(yè)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于觀賞植物的應用能力,以及藝術設計與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整體上講,前者側重于幾何形體與禮儀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后者則側重于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與花藝裝飾的綜合能力的訓練。
3.2 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往《插花與花藝裝飾》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教學方法是先由老師完成整套操作示范,并提供作品樣板,再由學生進行模仿性實踐,并根據樣板完成作業(yè)。該方法雖然能夠使學生順利地完成質量較高的實踐作業(yè),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疏于思考,致使操作機械、觀念教條,甚至刻意追求教師的操作細節(jié)和作品同樣板的相似度,嚴重地妨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fā)式實踐教學方法取代原有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樣板式實踐教學方法。即教師通過充分的講解,向學生闡明實踐的內容、任務及作業(yè)完成標準,對于技術難點僅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并不進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學生須通過認真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進行操作實踐。而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教師則起著輔助和監(jiān)督的作用,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錯誤給予及時的幫助和糾正。
3.3 教學手段的完善
既然全程采用鮮切花進行實踐教學是不現實的,并且容易造成嚴重浪費,而竹簽又無法取代鮮切花使學生插花的造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因此新的教學實踐中采用以竹簽配合鮮切花――2種教學手段并施,2種教學手段輔承的方法合理安排實踐教學。
3.4 考核機制的改進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經常會出現個別學生實踐進行得又快又好的現象,而在以作業(yè)完成質量的單一指標的測評下,這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則很難如實地反映出來。并且由于實踐態(tài)度一度被視為實踐測評的一個參照指標,用來鼓勵那些實踐能力較差但肯下功夫鍛煉的學生,竟使得一些學生為追求高分陷入了磨洋工的誤區(qū)。因此為科學地測評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配合時代節(jié)奏與社會發(fā)展新風尚,鼓勵學生尊重時間,講求效率,樹立正確的榮辱觀,而采用實踐用時與作業(yè)質量的雙項指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綜合測評。具體實施方法即前30%提交作業(yè),且作業(yè)完成質量在良好以上的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在其作業(yè)成績基礎上進半檔,后10%提交作業(yè),且作業(yè)完成質量在良好以下的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在其作業(yè)成績基礎上降半檔,中間60%的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等同其作業(yè)成績。對于提前提交作業(yè),但作業(yè)質量未達到良好以上的學生,則建議其繼續(xù)完善,以遏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傾向。
4 效果與分析
4.1 學生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
教學改革實施以后,以鮮花為主體的教學手段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fā)式實踐教學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實踐熱情。課堂上一改往常的沉寂局面,主動提問,請求老師輔導或評價的現象不斷涌現,同學間相互切磋的現象也蔚然成風。在沒有絕對標準的情況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理解到位,并完成質量較高的作品,成為班級中的表率。實踐課的出勤情況也有了較大改善,以往表現較差的幾何形體制作環(huán)節(jié)的出勤率由平均值76%上升到87%,提高了11%。而且因故請假的學生也能夠積極主動地請求老師予以補習,這種現象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是沒有先例的。
4.2 學生的空間意識和造型能力有所加強
在以往空間造型練習(三角形插花)中,我們會預先提供給學生一個規(guī)范完善的樣板,學生依樣臨摹,雖然作品完成情況較好,但在后續(xù)實踐中卻暴露出學生普遍空間感差和造型能力弱的問題,作品平面性嚴重。實施教學改革后,通過取消樣板模式而強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形體意識,把學生的被動模仿式實踐為主動探索式實踐,使學生真正得到腦手配合的鍛煉,迫使學生掌握概念和原理,并運用概念和原理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關注細節(jié)和強調細節(jié)的復制。后續(xù)實踐表明,大部分學生已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間造型的理論和原則,作品中都能有意識地加強體的效果。
4.3 學生對花材的運用能力得以增進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可以接觸到實際花材的機會很少,因此在后面的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中,大多數學生會選擇以野外干枯的植物材料和金屬、瓦片等非植物材料為主進行架構式或鋪陳式的花藝創(chuàng)作。這樣做不但可以省去鮮花保鮮的麻煩,而且能夠避開一些花材插制的基本技法,說明學生對花材的運用能力十分有限。改革實施以后,學生接觸花材的機會多了,學生運用花材的能力能夠得到切實的鍛煉,因此學生對選擇新鮮花材或人造花材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信心也增強了。在后續(xù)的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采用花材進行實踐練習并提交作品的學生占到了絕大多數,其作品完成的整體質量也表現良好,不但成績呈正態(tài)分布,且平均值達到了75%。
4.4 學生進行插花藝術創(chuàng)作的綜合能力相對提高
以往學生在參加插花比賽時,往往局限于限制少、自由度大的現代花藝裝飾類,而對于瓶花和盤花這一類限制較多、技法要求較高的中國傳統插花形式則很少有人問津。改革實施以后,在2009年第二屆“上海種業(yè)杯”插花技能大賽上,本院參賽選手獲得特等獎一項,這些現象說明在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中學生設計和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5 問題與思考
5.1 學生的色彩意識和配色能力有待加強
本次改革實踐雖然在學生空間意識和造型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收效,但在學生色彩意識和配色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卻未見起色。雖然操作采用了實際花材,但花材是由教師統一采購的,學生在配色方面可以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較少,設色能力得不到較好地鍛煉,所以學生在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和花藝裝飾時普遍表現出對色彩的控制和搭配能力較弱,作品用色雜亂,不夠協調統一。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能否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練習機會,能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可任其選色搭配的花材。這樣無疑需要加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而這種耗材量大和經費有限之間的矛盾已在我們的改革實踐中有所顯現。
5.2 耗材量大和經費有限的矛盾形成
以往課程所需的實踐費用(不計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部分)為平均每人15元,每屆學生人數為100人左右,共計耗費1500元,每年課程經費為800元,這樣每個學生再平均負擔不到10元的支出就可以完成實踐。而改革所需的實踐費用為平均每人35元,若學生人數不變,共計耗費將比以往多出3000元,若經費投入保持不變,則每個學生須比以往多負擔20元的實踐開銷,合計30元。這種支出在調查中是不被學生們認可的,學生們表示寧愿放棄采用實際花材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也不愿為此負擔過多,因為花材不同于畫筆和顏料等實踐耗材,具有相對較長的使用壽命和可重復利用性,其創(chuàng)作成品也不能長期存放或收藏,況且這部分還不包括他們進行藝術插花創(chuàng)作的開支。那么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增加經費投入或者減少經費開支。減少經費開支可以采取多人分組的實踐方式,但這勢必影響學生接受鍛煉的程度,不利于學生對于完整操作過程的把握,也不適應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而增加經費投入也不能依賴學校調配,最好的途徑就是能夠找到相應的實踐基地為依托,其方式方法與可行性還有待進一步地討論與論證。
5.3 個別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初露端倪
實踐中發(fā)現啟發(fā)式教學法雖然能激發(fā)大部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但也存在少數不良現象,呈現出任意發(fā)揮、追求另類和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的2種極端傾向。前者表現為學生自信滿滿,對老師的講解與說明斷章取義,其作品通常有令人瞠目結舌或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對于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他們往往不屑一顧。后者則表現為學生信心不足,對老師的講解與說明雖能認真聽取,也表示理解,但落實到手便猶豫不決,難于起步,經常照著周圍同學的樣子做,屬于“離了拐棍不會走”的一類學生。雖然這2種學生只是個別現象,但以育人為本的我們也要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尋找對策,幫助他們走出誤區(qū)。
6 結論與展望
關鍵詞:高等教育;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探索
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選修課能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在優(yōu)化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必修課無法替代的。同時,通識選修課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辨別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符合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2]。為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實現通識教育目標,國內外的各個高校都自主開設了涵蓋文理綜合等各個領域的通識選修課,使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他專業(yè)課程與知識。重慶師范大學順應社會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需求,也開設了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中,通識選修課分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經濟管理、藝術體育和外語五大類。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通識選修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的定位不清;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過3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就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實踐過程進行改革與實踐,并已初見成效。
1教學內容體現通識選修課的特性
與專業(yè)選修課需要講授精深的專業(yè)知識不同,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筆者在選擇和講授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時把專業(yè)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嘗試通過主題講座的形式來講解各部分內容,把培養(yǎng)學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識和茶文化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課程的組織體系和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尋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增長點。把課程與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的提升聯系起來,而不是滿堂灌授專業(yè)知識。
2綜合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
采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課題理論教學,可以使教學方式多樣、教學內容豐富,提高教學效果[3]。例如,在講授“六大茶類”時,可以通過現場沖泡茶葉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各類茶的干茶、葉底和茶湯的外形、香氣、湯色等品質特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感官鑒別和選購各類名茶;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講授茶葉從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藝流程及方法;通過故事講授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名字來源與歷史傳說,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茶區(qū)分布,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通過制作動畫等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地演示茶葉性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另外,為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教學過程中不斷搜集當前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新聞、法律和國標變化等內容。例如,引入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對茶飲料的影響等內容,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課堂討論,將課堂講授和課后自學相結合。
3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
通識選修課是各個專業(yè)的學生自由選課,學生來源復雜,相關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顧及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另外,很多學生對通識選修課不夠重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摒棄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設計豐富多彩的非課堂教學形式服務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和開放實驗等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學內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關教材和圖書資料,分為“茶史漫話”“茶葉的分類及加工”“茶與健康”“茶葉的鑒賞與評定”“茶藝與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題講座,基本涵蓋了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的各個方面。每個專題講座都圍繞茶與茶文化,但相對獨立,前后的關聯性弱化,學生即便因故耽誤某次課也不會影響對后續(xù)課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PBL教學中,教師先給出題目,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通過查找文獻,在充分研究某一與茶及茶文化相關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做大約10~15min有針對性的講座。其他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總結提高[4]。這種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視頻、新聞和討論相互穿插,教師、學生充分互動,不斷有新鮮的東西沖擊學生的視聽神經,課堂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也不斷調動他們的大腦去思考、總結和表達。
4實施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通識選修課一般的考試方式多分為論文形式和開卷考試。論文形式的考試方式通常是由任課教師給出1個或幾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學生在課堂學習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課后查閱一定量的資料之后寫出論文作為課程結課試卷。主要是考核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查閱文獻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開卷考試重在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題目類型主要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這2種考試方式雖然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能力、發(fā)揮自己的水平。但是,這2種考核方式都是主觀題,需要任課教師根據自身對論點的理解給出分數,沒有統一的標準,難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在“茶與茶文化”課程考試改革探索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筆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來說,改變過去比較重期末輕平時的狀況,采取形成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首先,豐富期末考試內容,強調綜合與應用。課程按照百分制進行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50%。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填空題占10%,選擇題占10%,名詞解釋題占10%,判斷題占10%,簡述客觀性題占10%,綜合分析與案例等主觀性試題占50%。其次,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強調創(chuàng)新與實踐。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由小組討論、課后作業(yè)和考勤3部分組成,提高學生對平時考核的重視。
5結語
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是一門講授傳統中華茶文化和現代茶科學研究的課程,教學對象多為大一以上各個專業(yè)的大學生。課程制定了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授課計劃并詳細編寫了該通識選修課的教案,授課20學時,計1分。經過教學改革后,從學生網上選課的情況來看,從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到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每學期的選課學生都在90人(只開設了1個班,每個班最多只能報90人),課程好評率在95%以上,說明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希望本課程的改革能輻射影響其他通識選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guī)劃[J].北京大學教育論壇,2006(3):31-33.
[2]張旋,姜洪雷,孫立芹.基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通識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張磊,柳紅東.食品原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2015(2):78-79.
關鍵詞:成本會計;教學;差別化
成本會計作為會計學專業(yè)的主要課程之一,是會計專業(yè)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點是理論性強、方法體系相對復雜且應用性突出,傳統的教與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矛盾,極容易出現學生學習效果差、成績不理想的現象。而成本會計差別化教學正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區(qū)分出成本會計實務課程知識的基本點和提高點及拓展點,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模式,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基本出發(fā)點,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學生的興趣,完成課程知識結構的自我構建。差別化教學的第一步是要對復雜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
一、分層教學是進行差別化教學的必要途徑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潛力把學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幾組,并區(qū)別對待。這些群體的能力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改變班級授課制下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弱的學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思想,是進行差別化教學的必要途徑。
當然,實施過程中不要過分依賴固定的教學標準,要嘗試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制定一個清晰的獎勵機制,要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要盡力讓水平不一的學生都獲得提高。要與學生討論學習目標,要根據學習成績?yōu)槊课粚W生制定學習目標。要在班上和學生討論學習目標,作重大教學改變時也要征求學生意見,為取得進步的學生建立獎勵機制,和學生一起討論、挑選學習材料等等,要改變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或意見。
二、模塊教學是進行差別化教學的重要平臺
模塊化教學是國際勞工組織為提高勞動者素質開發(fā)出的能力培訓模式,它以專項能力課程內容為單元模塊,整個教學過程圍繞一個個模塊展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進行模塊教學的過程中起組織、協調、示范和引導的作用。模塊化教學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強調實踐操作。一個模塊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從基本理論知識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學內容,循序漸進,邊學邊練,彌補講練過分分離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會計是一門集知識性、技術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應用學科,因此對它的模塊設計應以“突出職校特色,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為總的指導思想,改變傳統教學中對于課程安排講究的一兩個工作日的時間間隔,以利于學生較好地消化上節(jié)課知識內容的做法,將一周內的兩次課程安排在連續(xù)的兩天或在一個半天內完成,便于教師做出項目訓練的安排,避免出現教師在下一次課用較長時間回顧上一次的內容,學生也要用較長的時間來適應這一次課的聯系和訓練的現象,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構建連續(xù)的知識體系。我們把成本會計的整個內容劃分成基本成本項目的核算、制造業(yè)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業(yè)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幾個非制造行業(yè)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個模塊。
三、團隊合作是進行差別化教學的重要形式
在進行差別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團隊合作就是一種重要的形式。
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被譽為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影響最大、成果最多的領域之一。合作學習的內涵涉及到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1)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2)合作學習主要是一種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3)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4)合作學習強調集體受獎勵,同時也重視個體責任的劃分。(5)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因此可以說,合作學習的概念正在融入團隊的理念。 轉貼于
把學生劃分成學習組,在平衡學生性別、成績的差異等因素后,僅提供給各學習組核算業(yè)務的資料,自行安排組內成員會計職務角色的分配,分角色排演核算程序與口頭匯報計算結果,由教師綜合評分,獎勵優(yōu)秀學習組,由各組評出優(yōu)秀組員,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講述“是這樣”的被動局面,讓接受能力好的學生去輔導和帶動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對問題的“為什么”和“怎么樣”的主動思考。實施過程中可以用注明了最高成績、平均成績和進步最大成員的團隊成績登記表實現督促和鼓勵學生的目的。
將全書的三個重點知識點(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是更多內容以段考的形式專門地強調與突出出來,在整個測評實施過程中還可以對部分評價采用“同組同成績”的方式,給同一學習小組下硬性指標,利用學生同班或同宿舍的優(yōu)勢,督促成績好的學生對其他組員進行學習輔導,利用學生的好勝以及不愿連累他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對班級整體學風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快樂學習是進行差別化教學的重要目的
快樂學習的理念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鞓穼W習是將學習融合到游戲情節(jié)中,讓學生在快樂中接收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例如,在簡化分批法下,二級賬會計與明細賬會計的分角色承擔,則有利于學生理解會計中的“平行登記”和“賬賬相符”的規(guī)則,再利用師生互換角色的方式,由小組成員排演整個的賬務處理程序,由其它小組的學生以及教師評判改組業(yè)務處理得是否正確以及是否流暢,既可以鞏固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又可以在“演”的過程里活躍課堂氣氛,并且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團隊合作精神。
堅持實施這樣的計劃,既有利于課程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個人諸如表達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鍛煉,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有很大益處。
五、總結
綜上,筆者以“聽、講、練、演”多方位實現成本會計差別化教學這種方式,關注學生的興趣、動機,在教學中以“讓學生喜歡上成本會計”的理念去設計自己的教學,通過實施差別化教學模式,的確感覺到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成本會計核算能力方面有所受益,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職業(yè)能力的提升和實現了差別化教學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周建新
【摘 要】普及英美文學與英語文化知識不該是作為核心通識課的《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程的唯一教學目標,還應強調所講授知識的廣博性以及所選講知識的精、準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視任課教師的資格審查,應該選取學術水準高的多名專家型教師擔任課程教學,同時,為實現教學目標和效果最優(yōu)化,應運用交叉復合型教學模式,實施每個任課教師在各個教學班中的交叉教學,以及每個任課教師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在每個教學班中的有機融合。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帶來了最佳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英美文學與文化;交叉復合;教學法;核心通識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0-0045-02
作者簡介:周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博士后,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漢英詩歌對比與翻譯;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華南理工大學校級教研項目“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通識課人文性特征研究”(編號:x2wy/Y1141660)的階段性成果。
自2012年起,《英美文學與文化》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一批核心通識課程,并于2013年初開始(即2012-2013學年第2學期開始),以每學期開設3個班,每班120名學生的規(guī)模開始進行教學,至今(2014年底)已經過去4個學期,共開設了12個班,招收學生1440人。自課程設計之初,本課程即確定了明確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別樣的教學方法,以便更有效地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如今4個學期已經過去,經過了12班級的教學實踐檢驗,證明設計課程之初所確立的交叉復合型的教學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紹《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和教學效果,藉以舉證本課程所使用的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的適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由于《英美文學與文化》是一門通識課程,這一課程性質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宜過于深奧,其教學目標應該是普及英美文學與文化基本知識;同時,本課程又定位為核心通識課程,因此,其教學人員應該是具有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的領域內專家級人才,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做到知識點選擇的精、尖和準以及內容的廣和博,教學效果應該比一般普通的通識課要好一點。根據本課程的以上性質和特點,本課程自設計之初,教學目標就定位為“普及英美文學與文化基本知識,讓學生對英美文學和英語文化具有廣博的了解”,其中“廣博”兩字的教學目標是本核心通識課區(qū)別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的重要標志。而教學內容就定位為“英美文學和英語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義及價值的文學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現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義及價值”凸顯了本課程與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識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區(qū)別,強調了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選點的精、尖和準的內容要求。那么,怎樣才能滿足和實施本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求呢?這就要在教學人員的資格和教學方法上的選取上設定相應的、明確的要求。首先,教學人員必須是相應領域的專家級人才。本課程涉及的內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英語文化,因此,教學人員必須是這三個領域的專家。為此,作為本課程的設計人,筆者選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的教師作為本課程的任課教師,他們三人分別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英語文化領域的專家。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本課程創(chuàng)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學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教學方法:交叉復合型教學法
本課程采用的所謂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是充分利用現有教學人員的各自優(yōu)勢,發(fā)揮各自特長,以求得教學綜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學方法。所謂交叉,指不同教學人員分別都在對方教學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學;所謂復合,指三位教學人員講授的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任何一個教學班中的有機復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學方面,本課程在設計規(guī)劃中規(guī)定,三位任課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專的內容,而每個教學班的教學內容都包含前述三個方面的內容,由于本課程每學期都開設3個教學班,由三位任課教師每位教師開設一個教學班。因此,這三位各有所專且只能講授自己所專內容的任課教師每個學期都勢必要在其他兩位教師所開設的教學班中任課,且只教授自己所專的內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課教師在3個教學班中分別交叉上課的情形,也就是說,每個教學班都有三個教師上課,每位教師分別教授一個方面的內容,三位教師所講的內容合起來就形成了該教學班完整的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英語文化的三方面教學內容。在復合型教學方面,每個教學班中都有三位教師各自所講的一方面的內容,三位教師的教學內容融合在每個教學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學內容在每個教學班里的復合。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本課程要求每個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各不相同,具體而言,講授英國文學的教師主要采用傳統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紹加上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講授美國文學的教師主要采用漫談和穿越式教學方法,通過對古今中外文學、歷史、哲學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對照的人物、事件、現象、思潮等的援引和舉證,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顯、反襯、聚焦或比照美國文學中的作家、作品、社會背景、文學思潮等的價值、意義、重要性或關聯性。英語文化部分的教師則采取理論緊密聯系實踐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語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讀書、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經歷及其體會和了解為切入點和話頭,從而講授和展現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現象、傳統等。由此,每個教學班中勢必都出現三種教學方法的復合。
三、課程教學效果
本課程的核心通識課的課程性質、及所設定的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需要因應以恰當的教學方法,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圓滿實現與課程性質與定位相符合的教學目標。本課程因此所設計和采用的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即是試圖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發(fā)揮現有資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今,4個學期已經過去,有4個方面的指標可以說明本課程采取的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本課程在2012-2013學年第2學期的學生評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識教育課程前11%-30%,獲得學校嘉獎。本課程在其它學期也取得了較高的評教分。其次,為了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本課程在每學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題目:“我對《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的看法?!币源肆私鈱W生對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并不斷改進不足,提高教學效果。從學生回答的情況,絕大部分學生給予本課程很高的評價。據統計,從學生的回答中,學生表達很滿意和很開心的占總人數的89%,表達比較滿意或選這個課值得的占9.2%,表達課程一般或無所謂的態(tài)度的占1.8%。再次,本課程在每學期的考核中還加入另外一道題目:“我對英美文學與文化的看法?!睆膶W生回答情況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許多內容,涉及方面很廣,有些還能有非常鮮明的觀點,有些觀點還較有深度和啟發(fā)意義,說明學生聽了這個課,確實接觸和了解了英美文學與文化的基本知識,了解的內容較為廣博,對有些內容的了解還較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見,本課程可以說基本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這個令人滿意的效果,與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學期開課以后,
本課程的選課情況一直可以用爆滿來形容。每個班雖然只招收120名學生,但每學期的選課人數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時候達到467人報名,由此可見本課程在學生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現實調查中,學生反映也確實如此。
四、結論與啟示
交叉復合型教學法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被證明是適合本課程教學目標需要的教學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任課教師們充分發(fā)揮自己所長,同時有效地綜合利用了現有教師的各種資源,包括知識資源和教學手段,最終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獲益,這是該教學方法的好處。然而,該教學方法在實踐中也對外部條件有較多的要求。第一,教學單位要具有能夠提供三位高水平專長教師的資源,同時,三位教師從學期開始至學期末課程結束前都能始終如一的持續(xù)進行教學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訪學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師擔任的其他課程的教學安排不能與本課程的教學安排相沖突,這就需要有排課的教務員的充分協助和配合;第三,三個班級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課程有獨特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難有現成的哪一本教材適用于本課程,故而需要每個任課教師在任何一個班里授課時,講授的內容、方法和進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個班的過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標準要完全一致,任何一個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種考核標準??傊?,交叉復合型教學模式要求三位任課教師要三位一體,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師似的在教學過程中的諸多方面都步調一致。同時,三個班的教學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個班似的協調統一的運行??傊WC本課程的交叉復合型教學法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就需要先滿足和具備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條件。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一直能夠平穩(wěn)、連貫、持續(xù)的實施交叉復合型教學方法,與我們完全具備以上提到的4個前提條件是分不開的。這同時也說明,相比于運用其他教學模式,實施和運用交叉復合型教學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條件限制的。
【關鍵詞】化學課程 醫(yī)學院?!〗窘逃∥疚:Α〗痉绞?/p>
一、引言
是指鴉片、海洛因、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務院規(guī)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品與。
吸毒是采取各種方式(主要有靜脈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通過呼吸道途徑吸食),反復大量地使用一些具有依賴性潛力的物質,包括精神類和麻醉類藥品。
吸毒人數居高不下,并且群體逐漸向素質階層擴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國際國內滲透加??;二是新興日趨增多;三是販毒活動日趨組織化;四是非法種植罌粟問題屢禁不止;五是濫用和品問題依然嚴重。
二、對大學生開展禁毒宣傳的必要性
1.高校是禁毒宣傳的主陣地
公安部和中國禁毒委員會規(guī)定,學校應當將禁毒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內容,系統化、經?;鸵?guī)范化地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對的抵御能力。
2.醫(yī)學院校是高校禁毒宣傳的排頭兵
與藥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來源于品而又不同于品,品是最典型的具有“雙刃劍”特點的藥物。因此,醫(yī)學生更應該深入、系統地了解知識,掌握品和的管理條例。
3.醫(yī)學院校的禁毒宣傳有利于禁毒知識的普及
醫(yī)學生今后承擔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責任外,還有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的責任。讓醫(yī)學生具備防毒禁毒知識有利于防毒禁毒知識的普及。
三、化學課程與禁毒宣傳相結合的優(yōu)越性
為什么在眾多的醫(yī)學課程中選擇化學課程進行防毒禁毒宣傳呢?
1.化學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
我們的化學課程有《醫(yī)學有機化學》、《醫(yī)學基礎化學》、《分析化學》等課程,同時,本課程面向的學生多,涵蓋臨床、護理、口腔、預防、檢驗、藥學等幾乎所有的醫(yī)學和醫(yī)學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正由于具備宣傳所需要的廣泛性,所以比其他的課程甚至是醫(yī)學專業(yè)課程更能起到宣傳的效果。
2.醫(yī)學化學課程與防毒禁毒宣傳結合相得益彰
(1)有利于提高化學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把禁毒教育恰當穿插于化學課程中,有利于提高化學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如在胺和生物堿章節(jié)結合講解冰毒、、k粉;在課堂氣氛沉悶時,恰當穿插禁毒形勢和禁毒方法;在分析化學課堂上講講如何進行檢測。
(2)有利于提高禁毒宣傳的知識性和權威性
《醫(yī)學有機化學》、《醫(yī)學基礎化學》、《分析化學》等課程的專業(yè)知識本身就和檢測、性質、的分子結構等知識密切相關,有利于增強宣傳的知識性和權威性。
四、如何在化學課程中穿插防毒禁毒宣傳
1.結合醫(yī)學化學教學,認識的多重危害性
首先,是對身體的傷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毒性作用。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會引起機體的功能失調和組織病理變化。如嗜睡、感覺遲鈍、運動失調、幻覺、妄想、定向障礙等。
(2)戒斷反應。由于長期吸毒后,身體對的依賴性,在突然終止用藥或減少用藥劑量后就會產生戒斷反應,甚至引起死亡或各種并發(fā)癥。
(3)精神障礙與變態(tài)。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礙,是幻覺和思維障礙。他們的行為特點圍繞轉,甚至為吸毒而喪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靜脈注射給濫用者帶來感染性合并癥,最常見的,有化膿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擔憂的艾滋病問題。此外,還損害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易感染各種疾病。
其次,吸毒對社會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家庭的危害。吸毒者在自我毀滅的同時,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經濟破產、親屬離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難境地。
(2)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首先,吸毒導致身體疾病。影響生產。其次,是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和浪費,同時,活動還造成環(huán)境惡化,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3)活動擾亂社會治安。活動加劇誘發(fā)了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擾亂了社會治安,給社會安定帶來巨大威脅。
2.結合醫(yī)學化學教學,宣傳如何預防
(1)保持心理防線,切記不要盲從。許多青少年吸毒者說,我是看到別人吸,我才吸的,他們吸得,我為什么吸不得。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應產生嘗試的念頭,提高警惕,抵御誘惑。
(2)培養(yǎng)不吸煙的良好習慣,杜絕不良嗜好。對于沒有鑒別能力的青少年來說,從吸煙到吸毒只有一步之遙,曾有戒毒專家警告說:“吸煙是吸毒者的預備軍”。
(3)慎重交友,杜絕攀比和趕時髦?!敖煺叱啵吆??!痹S多吸毒青少年都是基于從眾心理或迫于伙伴壓力而染上毒癮的。有些青少年在自覺不自覺地不想“丟面子”中,就可能經纏上了你。謹慎交友不與吸煙、吸毒者為伍。同時,還要克服攀比和趕時髦心理。
(4)正確面對挫折。每一個人都應成為生活的強者,以理智、健康、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把挫折當成新的征程和墊腳石,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要自暴自棄,沾染。
3.結合醫(yī)學化學教學,對學生開展戒毒方法指導
首先,介紹四種常見的戒毒方法。
(1)家庭戒毒。在公安部門的監(jiān)督下,在衛(wèi)生醫(yī)療部門指導下,由家庭監(jiān)護有吸毒行為的成員在家進行戒毒的一種模式。對象一般是初吸者;其次,戒毒后需要鞏固戒毒成果的吸毒者。
(2)自愿戒毒。是指吸毒人員自愿到社會上開設的戒毒所戒除毒癮,自愿戒毒的時限一般為10~20天。
(3)強制戒毒。強制吸毒人員在戒毒所內戒除毒癮。強制戒毒時限一般為3~6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時間。
(4)勞教戒毒。對“強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的人員,實行勞動教養(yǎng),并在勞動教養(yǎng)中強制戒除”。
其次,談談戒毒成功的標準。
在許多人看來,戒毒成功與否,是以吸毒者是否復吸為標準來衡量的。事實上,成功的戒毒往往要經歷一個脫毒、復吸、再脫毒、再復吸交替反復的過程,最終完全康復。因此,歐美國家流行的戒毒成功標準是吸毒者經過治療后能承擔一個正常人的社會職能,而不是以是否復吸為標準。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中職衛(wèi)生學校 學科教學 成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B-0018-02
隨著信息知識和技術的普及,信息化教學已不再是個新名詞,在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人們逐漸對信息化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目前各中職學校已在致力于推進信息化教學進程。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視下,中職信息化教學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老少邊山區(qū)的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信息化教學成效如何?“百色老少邊山地區(qū)中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課題組設計“信息化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成效”問卷調查表(分為教師、學生專用表格),開展有關信息化教學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成效研究。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以百色市民族衛(wèi)生學校新校區(qū)的50個班共80名任課教師作為教師組調查對象;另外,在這 50個班級中每個班隨機抽取10名學生,共抽出500名學生作為學生組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采用問卷形式,分別以教師、學生專用問卷調查表,經過對調查人員統一培訓,分別開展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中教師專用表格共發(fā)放80份,收回80份,問卷回收率100.0%;學生專用表格公發(fā)放500份,收回493份,問卷回收率98.6%。
二、調查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情況進行收集、整理,如表1、表2所示。
(一)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應用成效的評價。從表1可看出,學生對信息化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評價并不高,只在信息化教學直觀上給予較大的認同,即對課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可重復閱讀百分百贊同,信息化教學易于實現課程內容形象化有58.4%的人贊同,信息化教學易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贊同的有71.4%;而其他有關有效課堂的贊同率較低分別為40.2%、30.4%、25.6%、27.4%。
表1學生對信息化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評價匯總表(n,%)
(二)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應用成效的評價。表2顯示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中仍停留在簡單的PPT課件或電子講稿等的制作,未能很好地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傳統文字教材中去,擴展文字內涵,比如多媒體課件、影像展示或者是教學軟件等,使教學內容呈動態(tài)化、形象化,未能很好地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統計表中有97.5%的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備課耗時、要求掌握的信息技術含量高,也引發(fā)教師在基于信息化教學的課程教學設計、內容豐富化形象化、教學資源共享等環(huán)節(jié)上做得不充分,從中可看出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表2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評價匯總表(n,%)
(三)師生對信息化教學應用成效的共性評價。綜合表1、表2統計結果不難看出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情況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成效評價,兩者評價的贊同率基本相近,主要表現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未能很好地應用信息技術做好教學設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從而使師生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成效評價欠佳,如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課程內容形象化、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尤為相近。
三、討論
(一)信息化教學的相關知識。通常信息化教學指的是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 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而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的支持包括資源的信息化、設備的信息化和環(huán)境的信息化。顯然,信息化教學是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主要形式實現教學過程。同時,信息化教學是以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與互聯網的教學平臺,利用多種方式建立起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形式。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信息化教學必須具備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完善的基礎設備和設施;二是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教學意識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三是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
(二)中職衛(wèi)生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及設備。結合本次調查分析結果,目前百色市民族衛(wèi)生學校新校區(qū)每間教室均安裝有多媒體教學設備、電子白板,但校園網絡建設未完善,各教室均無法聯網,這給師生應用網絡知識與技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三)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及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我國新出臺的《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的通用性知識要求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具有適應教育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制約著信息資源的建設與應用,而系統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科任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另外,2013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按照教師需求實施全員培訓、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推動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水平。即在標準引領下,全面系統化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表1、表2調查數據中也可看出,在實際教學中,百色市民族衛(wèi)生學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應用上態(tài)度欠積極,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同時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欠佳,導致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夠,使信息技術實際教學效果不明顯。
(四)提升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成效策略。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分析,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學在中職學校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成效,學校必須通過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加快校園網建設進度,同時加大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力度??刹捎谩芭沙鋈?,請進來”的培訓方式,通過“以點帶面”或是“全員培訓”來增強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態(tài)度和情感,也包括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如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等)的提升,使得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成為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改革的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tài),形成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活動合作化、環(huán)境虛擬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超媒體授課、情景化學習、虛擬實驗室、模擬實驗、基于資源學習等成為醫(yī)學學科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形式。
總之,應通過信息化教學優(yōu)化形式,盡量滿足中職衛(wèi)生學校醫(yī)學教育知識教學的海量性、復雜性、整體性和開放性要求,為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臨床能力提供豐富資源、生動案例、網絡平臺和虛擬環(huán)境等。同時,使得師生能輕松自如地處理信息化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成效,從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鵬程.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機械識圖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19)
[2]曹美霞.信息化教學在中職電子技術學科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5(9)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J].教育技術通訊,2001(5)
[4]劉濤,殷進功.醫(y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的八年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5)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課題(2015ZKY7)
1 目前插畫教學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進入了一個快餐文化和讀圖時代,觀眾更注重文化形式的愉悅性、感受性和消費性。當審美背離了傳統,也就失去了審美的判斷力,最終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都有所下降,過去所提倡的“靜觀心境”和“審美回味”的概念變得不知所蹤。這可能是現代社會80后、90后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這些人是現代插畫教學的主要受眾群體。
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還會造成數字化技術的泛濫。目前市場上的插畫由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造成視覺效果相近,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覺得沒有什么內在生命力。與市場流行相匹配的,現在的插畫課程產生了數字化的傾向,教師的重點傾向于使用數位板繪制,也因此忽略了對學生繪畫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松懈了造型能力的訓練。殊不知計算機軟件的應用,應該首先有相當的造型基礎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過多地探索數字技術,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軟件,創(chuàng)作出很炫目而且似乎很專業(yè)的作品,但是細看就會發(fā)現這樣的作品沒有什么內涵,不是從創(chuàng)意本身去構思的,昭示出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薄弱。
最后,由于設計教育領域對案例化教學方法的推崇,這種方法深得老師和學生的青睞。教師結合自己的能力特長設定幾個課題,之后在教學中引入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的案例,再依葫蘆畫瓢,讓學生用自己總結的創(chuàng)作過程完成規(guī)定的課題。但是這樣做并沒有考慮到那些思維特殊的同學,教師要想達到實踐指導個性化的目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fā)揮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依照《插畫設計》課程的內容學時,安排了一系列的實施方案。
2 插畫風格與載體的學習與實施方案
鑒于插畫作品大量涌現且魚龍混雜,大眾審美水平日漸下降的問題,我注入了研究性教學的方法。課程伊始,通過學生講述《一位插畫師》,讓他們了解自己所關注的藝術家的生平、作品內容和風格,這樣的互動可以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部分同學找到了自己的奮斗目標,通過模仿插畫師的作品,糅合出自己的繪畫風格。作為教師也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培養(yǎng)不同的審美經驗,可以適當調整、添加自己的繪畫內容和題材,贏得更多的觀眾。這些覺悟很難通過個人的學習獲得。這就是教學相長的體現。
這個階段的第二項內容:調研插畫市場。與中國插畫地位相比較,國外社會對插畫的需求量很大,插畫教育也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鑒于這些原因,我在稍后的課上設定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調研考察市場上的插畫,分析這些插畫是如何傳遞信息的,是否內涵深刻、生動形象?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走進市場以及大型展覽會,具體調研插畫在平面設計領域的應用情況。同時還要借助網絡和文獻資料,搜集當地插畫設計作品,重點對當地運作、經營較成功的品牌應用插畫宣傳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概括和總結,為研究商業(yè)插畫提供方法依據。對于當地插畫的調研可以說是把學生從理想拉回到現實,插畫創(chuàng)作需要與實際生活接軌,在學習插畫技法之前先要分析插畫的傳播媒介和風格特征,就不會使我們的學習變成高屋建瓴,創(chuàng)作出來的插畫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以及服務地方。
3 手繪在插畫教學中的實施方案和具體運用
針對學生繪畫基礎能力有所下降的情況,我在插畫課的教學中強調手繪插畫的環(huán)節(jié)。在插畫學習中,我們知道作品的表現并不是只靠數字技術才能完成的,應該嘗試各種材料工具所帶來的體驗。各種工具都有他們的語言特征和文化意味,在學習的時候要有選擇性的挑選一些特色比較強的材料,逐漸積累起這些工具材料的知識以及繪畫和審美經驗。手繪插畫在平面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設計都是以插畫作為表現重點的,這也符合了工業(yè)時代的人們追求清新和自然生活的心理,能夠瞬間讓空間變得靈動活躍起來。通過手繪插畫的學習可以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同時豐富和補充數字插畫設計的同質化傾向。
3.1 手繪在插畫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手繪是一種個性化藝術手段,它的表現手法是多樣的。對于有一定手繪功底的同學來說,要做出一張符合設計主題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插畫作品,并不是很難的事,需要通過大量的草圖來實現對創(chuàng)意的準確表達,但是很難在短期練成。在手繪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強調寫實畫(素描,淡彩以及水粉厚畫法)和工筆畫;在題材上涉及古代人物畫、時尚插畫、動物畫等。繪制的時候根據不同主題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例如,古代人物表現以線描為主;時尚人物表現以速寫為主,涂色以淡彩或平涂為主;兒童人物可用各種不同的工具表現。
在手繪技法學習開始的環(huán)節(jié),強調寫實人物的畫法,對日常生活中人物的比例和動態(tài)進行講解。在課上安排學生臨摹人物速寫。課下學生需要以日常的某個活動為主題,創(chuàng)作短篇插畫(如四格漫畫)。過程強調人物造型的準確性。不正確的造型和場景讓學生反復修改、調整。因為主題是日?;顒?,學生就可以根據身邊隨手可得的資料去大量的實踐和篩選最佳方案。注意這個最初階段一定要把關,確保學生的方案篩選有效,并且規(guī)定絕對不可以用卡通人物畫的畫法表現既定主題。
稍后的課程對其他題材(古代仕女、時尚女性)人物的比例和動態(tài)進行講解。安排學生臨摹人物工筆畫,使其掌握人物造型和比例以及繪制步驟。學生對線條的運用有了一些提高,有些同學會在課下做很多線描的訓練。在歷史題材的插畫創(chuàng)作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比較清晰的認知,采用案例化教學方法。通過講解自己的獲獎插畫《賢妻當進蘭雪祠》的構思及設計過程,以親身體驗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樣,在時尚插畫的講解和學習中也導入案例化教學方法。以上教學案例都是針對插畫課程專門設計制作的。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在人物插畫上面達到比較高的認識水平和塑造能力。
3.2 手繪在插畫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人物的畫法之后,還要讓他們認識到材料、工具的選用只是表面的形式,插畫應該更看重內容和創(chuàng)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讓他們根據某部文學作品自己創(chuàng)作插畫。這個項目在課程之初就開始鋪墊,讓他們先讀一遍自己準備進行插畫創(chuàng)作的小說。學生要公開演說兩次:第一次,創(chuàng)作之前文案的設計,需要分析人物或角色所處的時代以及人物個性,并選定出所要表現的小說場景。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作者更好地梳理文學作品的內涵。第二次,最后的實踐展示以及評價,班級同學可以各抒己見。通過實踐展示以及評價,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都會產生互動,課程的參與者對很多問題都有了新發(fā)現,對那些枯燥的理論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人物造型、動態(tài)和道具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場景與人物的結合是否自然、協調,是否能更好地烘托人物個性和人生軌跡?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最能檢驗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設計能力的,在整個過程中要對他們多關心多引導,讓設計項目成為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有效途徑。
除了以上這些和插畫課程直接有關聯的實施方案以外,還要考慮特殊的思維方法,通過一些非常規(guī)的創(chuàng)意,可以獲得非常有趣的效果。在下面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其他專業(yè)教學思路來拓展插畫的表現手法。
4 其他補充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其他補充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選擇一些非常規(guī)的繪畫表現手段,并通過載體傳遞信息,可以達到提升產品藝術感和價值,增加設計構思創(chuàng)意的效果。
環(huán)節(jié)一:依照版畫的原理,用玻璃板或防水材料板拓印,表現寫意或抽象感圖形。學生利用拓印手段,結合構成規(guī)則,做出隨意的圖形,再將得到的圖形進行數字化處理,進一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安排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要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yǎng)他們有自己篩選、思考的意識,讓設計變得形式多樣。這個階段的最后可以嘗試將做出來的效果應用在某個載體上(如海報設計或字體設計),或者可以作為插畫的背景。構思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兩個靈感來源:其一是在筆者求學時期曾有教授在素描課上安排學生做拓印的練習。其二是依照國外學校的做法。美國學校的插畫專業(yè)有一門課《高級素描課程》,在這個課上可以到別的專業(yè)去學習一些課程。例如,版畫、雕塑等,這樣可以跨專業(yè)學習到豐富的藝術表現技能,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
環(huán)節(jié)二:在插畫課上利用插畫的運用領域――T恤這個載體作為教學實踐的載體,根據衣服的款式風格確定自己的插畫主題。方法是在T恤上先手繪圖形,再用各種材料進行繡、繪或縫,完成服裝圖案設計。這種作業(yè)形式給人很強的親和力,學生選擇用各種材料制作(布、線繩、扣子、絲帶等)。用實物制作的插畫讓平淡無奇的畫面變得非常有吸引力,增加了插畫的趣味性。在未來,多樣化、手工制作感的插畫將成為以后商業(yè)插畫發(fā)展的新趨勢。
在插畫課上對于拓印、布藝圖案等的實踐練習可以學到豐富的藝術表現技能,使插畫除了有效傳達文字信息以外,還會是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這些表現手段也讓一些追求個性釋放的學生尋找到了方式,體驗計算機不能給予的珍貴嘗試和收獲。對于那些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除了運用實際案例教學以外,還可以采用放錄像的方式,內容可以借鑒其他專業(yè)的繪畫視頻,使學生掌握一些本專業(yè)方向不太涉及的繪畫技法。學生在課堂上猶如進入了現場,增加了他們的感性認識。
論文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評價 實驗教學功能 實驗教學資源
論文摘要:對寧波地區(qū)實施高中新課程以來,化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從實驗教學的功能、實驗開設情況、學生實驗中活動方式、實驗教學的評價、實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落實實驗教學的三維目標、發(fā)揮實驗教學功能、加強實驗教學評價、開發(fā)實驗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反思,試圖為一線教師和教材編寫者提供一些參考。
1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通過教學實踐,高中化學教師正在從新舊課程理念的沖突中轉型和磨合,化學新課程從課標到教材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征,更好地發(fā)揮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強調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瘜W新課程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實驗化學”模塊,彌補了知識模塊教學中化學實驗偏重于為知識教學服務的缺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筆者多年來關注新課程的推進,曾參與教材編寫、教師培訓、一線教學,發(fā)現課標制訂者、教材編寫者、教育專家、不同層次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差距?;瘜W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因此筆者想以實驗教學為切口,通過調查對化學新課程實驗教學的現狀作一分析。
2調查內容的設計和實施
2. 1調查內容的設計
在進行此次調查前,筆者進行了多次討論交流,確定從4個方面設計調查表。
(2)對實驗開設情況的調查。從“實驗組織形式”、“實驗開設情況”、“實驗學習方式”和“實驗教學的開放”4個層面進行調查。希望通過對實驗的具體開設情況的調查掌握第一手真實的事實數據,從中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
(3)實驗評價方面的調查。針對實驗評價方式、評價的具體形式設計了相應的問題,調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是否實施多樣化評價及實施的程度如何。
以上4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實驗教學理念是前提,實驗的開設情況是落實,實驗評價方式是關鍵,實驗資源開發(fā)是保障。
2. 2調查的實施
調查的形式是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隨機選取了寧波市18所高級中學,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將調查問卷發(fā)放到相關學校的教研組長或骨干教師,共收回有效問卷16份,其中省一級重點中學12所,省二級重點中學和三級重點中學各1所,普通高中2所。
3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3. 1對實驗教學功能的認識
由表1可見,教師普遍認為“新課程實驗數量增加,實驗教學受到加強,并注重實驗的探究性”,但在認識上和實際操作中仍認為“新課標理念好,實驗教學實際落實難”。
表2表明,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對實驗教學功能認識有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師對“化學實驗有利于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落實,化學實驗有利于化學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的構建”持保留意見,還有不少教師的認識停留在為教材而教和為高考而教。
由表3可見,有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單獨設實驗化學模塊沒有必要”,但又有75%的教師認為“實驗化學與其他模塊的化學實驗功能不同”,可見對新課程各模塊的教學功能的理解還不一致,對“實驗化學”這一全新模塊的教學缺乏經驗,如何組織教學還在探索過程中。
3. 2對蘇教版教材中化學實驗的調查
浙江省使用的是蘇教版化學教材。調查結果顯示,75%的教師認為“沒有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學生實驗實際減少”。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中都未明確界定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但蘇教版教材中 “活動與探究”欄目偏重于學生實驗,“觀察與思考”欄目偏重于演示實驗的編寫意圖是明確的。因為教學的課時減少,使得一些教師(43. 8%)感到課堂實驗數量偏多。大多數學校實施新課程后,沒有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增添儀器藥品,使某些實驗因缺少儀器藥品而無法開設(87.5%)。
3. 3對實驗開設情況的調查
(1)課堂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的調查結果為:邊講邊實驗((75.0%)、演示實驗(68.8%)、實驗錄像(12. 5%)、動畫模擬和口頭實驗(12.5%),邊講邊實驗和演示實驗是目前課堂實驗的主要形式,大多數教師為了減少課時不足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將一些學生實驗改為課堂邊講邊實驗的方式。
(2)教師對實驗教學的態(tài)度和做法。表4顯示,絕大多數教師對化學實驗教學是重視的、態(tài)度是端正的,表現在“學生實驗課,教師同樣備課,提前做過,確保實驗成功”,“學生實驗由備課組討論,將各專題整合”,但對教材以外實驗的開發(fā)和利用很少。
(3)“實驗化學”的開設情況?!皩嶒灮瘜W”為浙江省高考理科學生必考內容,因此“實驗化學”模塊為必選型選修模塊。目前“實驗化學”開設方式主要有2種:分散到其他模塊相關知識教學時開設(56.2%)和單獨集中時間開設(43. 8%),在集中開設中開出率在“80. 0%及以上”僅有28. 6%,“實驗化學”中實驗的完整開出率有待于提高。
3. 4學生實驗中學生的活動方式
3. 4. 1學生實驗的方式
調查發(fā)現,學生實驗中教師(75.0%)強調“要求學生進行實驗預習,完成預習提綱”,這繼承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好的做法,而“在學生實驗中強調小組合作和獨立操作”(100. 0%)、“鼓勵學生對“反?!爆F象提出質疑”(87. 5%)是貫徹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但對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報告要求不夠(50.0%),往往以完成實驗習題代替之(100. 0%)。
3. 4. 2實驗教學的開放
調查發(fā)現,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師“經常鼓勵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56. 35)、“允許學生課外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探究”(43. 8 %),但幾乎沒有教師“允許學生在實驗課中做其他實驗”(0.0%)、“三年中沒有帶學生外出參觀化工廠等經歷(93. 7%)",因此,實驗教學的延展和開放是新課程教學的弱項?!肮膭顚W生進行實驗創(chuàng)新”雖然有較高的比例68.8%,但了解后發(fā)現主要是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改進,沒有進行實驗的實做。
3. 5實驗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
3.5.1實驗評價的方式
調查顯示,只有50. 0%的教師和學校進行了實驗的考查,進行實驗考查的學校大都采用“筆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62.5%),大多數學?!安粏为氝M行實驗教學評價,只用測試中的實驗題作為評價方式”(75. 0%),評價中很少有同時采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37. 5%)。
3. 5. 2教師對實驗評價的態(tài)度
調查顯示,教師評價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對學生“鼓勵、表揚、贊賞,(87.5%),進行“批評、懲罰、重做”僅有12. 5%,經常采取“小結、點評”(93.8%),但讓學生“演示、展示”等更具有激勵性的評價方式運用不夠(43.8%)
3. 5. 3過程性評價情況
表5顯示,教師注重學生實驗的過程教學,但偏重于實驗現象的合理解釋、實驗習題回答是否正確,很少有教師對學生實驗進行“檔案袋”評價管理。
3. 6實驗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調查結果表明,學校班級數在30個以上的有10所,占62. 5%,而學生實驗室有2間的學校占18. 7%、有3間的占43.8%、有4間的占31.2%,有5間的占6.300;沒有專職化學實驗員的學校占12.5%、有1名專職實驗員的占56.3%、有2名專職實驗員的占31.2%;實施新課程以來,大量添置實驗設備和藥品(5萬元以上)的學校只占25%;目前,寧波市各學?;瘜W實驗儀器和藥品的添置途徑是市、區(qū)教育局裝備中心占37.5%,學校自購占25%,兩者結合占37.5%。此外,很少有學校進行校間的資源共享和面向社區(qū)、科研單位的資源開發(fā)。“向兄弟學?;蚱渌麊挝唤栌脤嶒瀮x器和藥品”的學校占6.3%,“因實驗教學而利用社區(qū)資源”的學校占6.3%。
4反思和建議
4. 1更好地理解課標的理念和教材設計的意圖
4.1.1深人理解課標要求的實驗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的總體目標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應通過對各模塊教學中實驗教學要求的分析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具體落實實驗教學目標所體現的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明確教材實驗設計的意圖,學生實驗的內容應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親自操作和探究。
4.1.2充分發(fā)揮實驗教學的功能
課標中對化學實驗教學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說明:(1)化學實驗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其他模塊中的化學實驗與實驗化學模塊中的化學實驗均具有_[述教學功能,但有所側重,其他模塊中的化學實驗更多地為知識教學服務,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化學事實、驗證化學假設,《實驗化學》教材的內容編排按照“分離、提純(獲取純凈的物質)~物質性質的探究~物質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物質的制備與合成的研究”的順序展開。通過對物質定性、定量2方面的研究,達到對研究對象有一個系統而深刻的認識?!秾嶒灮瘜W》教材中的化學實驗,以實驗問題(主題)為線索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方法和技能,更能通過對實驗過程的體驗深刻地認識科學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和情感,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調查表明,當前“實驗化學”的開設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認識不到位,認為有些實驗可在知識教學中進行或已經在知識教學的實驗中涵蓋,不必單獨再開設。筆者認為若有條件,應在在知識模塊教學后集中時間獨立開設“實驗化學”課程,這樣可發(fā)揮其最大的功能。過早提前在知識模塊教學中開設某些實驗,學生無論從知識還是能力上都不到位,綜合性實驗很難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功能。4. 2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化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
4. 2. 1整合、共享、開發(fā)實驗教學資源
課標指出“學校應高度重視化學實驗室建設,配置必要的藥品、儀器和設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在保證實驗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條件較好的學校應向學生開放化學實驗室,為學生自主地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保吧鐓^(qū)是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社區(qū)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充分開發(fā)和利用社區(qū)學習資源,是化學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新課程大大加強化學實驗,使儀器的數量、藥品的消耗增加,教材中新增的實驗需要添置新的儀器和藥品,如電子天平、磨口儀器、抽濾設備、pH計、鋁試劑、乙酸醉等,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校實驗室的配置、儀器藥品的添置、化學實驗員的配置明顯不足,校間共享資源和社區(qū)資源基本沒有開發(fā)利用。需要整合現有的化學實驗資源,并積極爭取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視。
4.2.2使學生成為化學實驗的主體
化學新課標、新教材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特點,不統一規(guī)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哪些實驗必做哪些實驗可選做,這是為化學教師教學時留下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這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要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目標,必須發(fā)揮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變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在學生實驗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課外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布置實踐性作業(yè)進行家庭小實驗,有條件也可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協作進行化學課題研究。
4. 3發(fā)揮教研部門在實驗教學中的作用
4. 3. 1彈性規(guī)定化學實驗開出的內容和方式
針對當前某些化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法等沒有具體硬性的規(guī)定,而存在認識偏差和迷茫,各地教研室是否可根據本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水平和實驗裝備、師資的配置情況,彈性規(guī)定教材中哪些實驗必做,哪些實驗可以根據條件選做,哪些實驗建議為“演示實驗”,哪些實驗建議為“邊講邊實驗”和“學生實驗”。這樣,使教師有據可依,可以保證實驗教學的底線。
4.3.2開展以實驗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活動
當前各地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以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說課、聽課、評課)、高三復習、命題測試為主,而專題進行實驗教學的研討很少。建議各地教研部門能將實驗教學的研究作為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經常開展教師實驗基本功比賽、實驗調演、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以實驗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等專項教研活動。
4.3.3加強實驗教學評價,規(guī)范實驗考查
化學實驗應納人化學教師基本功考核的范圍,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部分。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可從學生實驗的態(tài)度、在實驗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質疑的數量、實驗結果和實驗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評價,也可讓學生在參加實驗表演、比賽和展示中進行活動表現評價。學生實驗考查是推動實驗教學和進行實驗教學的很好載體,浙江省實施新課程前有全省統一的實驗考查,在實施新課程后,將理、化、生實驗考查及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納人了勞動與技能項目綜合素質測評中,取消了省統一組織的實驗考查,而改由學校自主安排實驗考查,導致一部分學校停止了實驗考查,使實驗考查被大大削弱。建議當地教研部門是否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承擔起組織統一實驗考查的任務。
4. 4教材編寫者要積極聽取教師意見改進教材
4. 4. 1優(yōu)化化學實驗的呈現方式
教材中的實驗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功能和活動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在用實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或進行知識點教學的過渡時,可設計導學類實驗;在概念形成教學中,應設計成“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等隨堂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應設計探究性的學生實驗;在實驗拓展中,可設計微型實驗和家庭實驗。并要注意不同模塊中,實驗內容和能力要求的層次性、遞進性和開放性。
4.4.2改進某些費時低效的實驗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發(fā)現某些實驗費時低效或成功率不高,建議教材編寫者將這些實驗進行更換或改進。例如,蘇教版《實驗化學》中比較乙醇、苯酚的乙醚溶液分別與金屬鈉反應,從實驗現象判斷和從結構預測的反應速率不一致。又如,《有機化學基礎》中苯的澳代反應實驗,設計者關注了綠色化和與實際生產的貼近,但裝置過于復雜,且教室中演示無法接人冷卻水,建議改為微型化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