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1-30 04:34: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李白的中秋節(jié)古詩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2017中秋節(jié)紅領巾廣播稿范文
開始:心聲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歡迎老師、同學們收聽。
中秋月圓,北中情緣。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北臧村中學的全體師生,匯聚在美麗的校園,沐浴著暖暖的陽光,沉浸在濃濃的情意之中。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景色迷人的中秋夜晚,自然牽動著我們的血肉親情。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樣詩情畫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樣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樣如水似鏡。中秋節(jié)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jié),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
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北中,從陌生到相識,從相識到相知,又從相知到相親。感情的升華,使我們對學校,對我們的老師,對我們的同學更是難舍難分。一聲聲老師好同學好溫暖著每個人的心房。就讓我們這種抒不盡、道不完的情懷融進濃濃的月光里、祝福中、歌聲中!親愛的老師,同學們,衷心祝愿你們中秋快樂,萬事如意!
下面就把這首阿牛演唱的歌曲《北京的月亮》送給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
結束:本次播音到此結束,老師、同學們再見!
【二】2017中秋節(jié)紅領巾廣播稿范文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伴隨著熟悉的樂曲聲,書香之聲廣播現在開始播音。本期為大家安排的是中秋節(jié)趣話專題欄目。
乙:歡迎你的收聽。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7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jié)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時節(jié)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jié)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jié),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jié)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jié)與元宵節(jié)和端午節(jié)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jié)。究中秋節(jié)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話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中秋節(jié)的歌曲吧!
《花好月圓》
二、國外中秋節(jié)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jié)趣話吧!。
乙:中秋節(jié)并非中華民族所獨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中國傳統習俗的形形的中秋節(jié),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國人將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稱為祈月節(jié)。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用甘蔗扎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圖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壽桃而非月餅。
甲:日本人稱中秋節(jié)為月圓節(jié),而且這樣的節(jié)日有兩個,除農歷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節(jié)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乙:朝鮮的中秋節(jié)稱為秋文節(jié),也叫秋夕、嘉徘。這一天,他們以松餅為節(jié)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jié)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布倫河游戲(即蕩秋千)。
甲:伊朗稱中秋為麥赫爾干節(jié)。這天是伊朗太陽歷七月十六日。節(jié)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嘗各種豐收果實為樂,隆重的慶?;顒映掷m(xù)6天方才結束。
乙:老撾稱中秋節(jié)為月福節(jié)。每逢中秋節(jié)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吃月餅呢!
乙:說到吃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嘗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甲:專家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吃。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吃月餅為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吃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jié)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嘗到香甜的月餅,最后,我們再為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么樣?
甲: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
齊: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節(jié)快樂!
甲:時間過得真快,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乙:希望你們能喜歡我們的節(jié)目!
甲:下面給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國慶節(jié)回來后,我們的書香之聲廣播由原來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兩次。
乙:每周三,是我們的主題廣播。
甲:另外一次廣播,我們放在每周五中午12點10分左右,是我們的《佳作欣賞》和《溫馨傳送》專題欄目,專門用來播放同學們的優(yōu)秀習作,以及點歌送祝福版塊。
乙:同學們,請大家積極投稿,把自己的優(yōu)秀習作抄在作文紙上,給自己的班主任檢查合格后,投到我們后幢教學樓的投稿箱中,你就有機會在廣播中聽到自己的習作。
甲:要點歌送祝福的同學,也同樣把自己的祝福以及要點播的歌曲,寫在作文紙上,放到投稿箱中,我們會抽取幸運的同學,送上你們的祝福。
乙:大家可以把祝福送給自己的老師、朋友或者其他同學。同學們,趕緊記得來投稿吧,被選為《佳作欣賞》欄目的稿件,我們還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加分。
甲:最后讓我們在歌聲中說再見吧!
三、音樂欣賞
乙:現在將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水調歌頭》
播放《水調歌頭》
古詩里的故事作文(1)
在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影響下,從小,我就喜愛朗誦古詩文,并常常陶醉于其中,樂而忘返。
中秋節(jié),與家人坐在一起享受著團圓,恍惚之間,我竟走入了東坡先生“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思鄉(xiāng)情緒中。
中秋佳節(jié),他獨自一人,卻無法與親人相聚。所以,他舉杯問青天,明月究竟幾時會有?又埋怨月圓時分,他卻與親人離別。我陶醉于其中,與他一起感傷月亮的不公,她“不應有恨”哪!但先生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終究喚醒了我。是啊,何不帶著美好的愿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現實呢?“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錦瑟,她是誰?商隱前輩,那是你的意中人嗎?所以你會“一弦一柱思華年”?是因為太思念她了吧,所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連無情的事物也因你的癡情而變得有情,想必,它們也和我一樣,陶醉在你“此情可待”的追憶里了吧!而我更是可惜你的“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清照,這是一位令我敬慕的女詩人。我常陶醉在她“誤入藕花深處”的池塘中,與她一起“爭渡,爭渡”,看著“驚起一灘鷗鷺”,我不自覺的就心情舒暢。有時,想著她“日晚倦梳頭”“人比黃花瘦”的憔悴面容,我心生憐惜,不禁也“欲語淚先流”。即使曾經發(fā)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語,如今的她,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失去了以往相親相愛的丈夫,怎能承受得住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親愛的夫君,你該陪在我的身旁,許我一個依靠的肩膀啊!我沉浸在那痛苦中,多想替清照這樣呼喚啊!
古詩文里的故事,充滿了怎樣的魅力?我竟能如此的的陶醉于其中!
古詩里的故事作文(2)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完了《別董大》這首詩后,做完課堂作業(yè),老師還給我們講了關于汪倫與李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書上沒有的。
故事內容是:在唐朝時,汪倫和李白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汪倫想,李白是個大詩人,又是我的好朋友,可從來沒為我寫過一首詩。于是,他把李白請到他家對他說:“朋友,請你為我做一首詩吧。”李白答應了,就在汪倫家住了下來。汪倫每天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可奇怪了,李白卻作不出詩來了。
一天,汪倫出去做事了,李白想,我在朋友這里這樣大吃大喝,真不好意思,于是他決定回家。他走了一會兒后,汪倫回家發(fā)現李白不見了,就想:李白這樣不辭而別,一定是我沒有拿出最好的熱情招待他,所以他不跟我道別就走了。對了,不是說李白喝酒后就能作出詩嗎?于是,汪倫拿出兩壇最好的酒挑著去追李白,他來到桃花潭邊發(fā)現李白正要乘船回家。汪倫大喊:“喂——船家停一停!”這時,站在船頭的李白望著趕來送行的朋友脫口而出《贈汪倫》這首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伍老師的故事講完后,我們都開心地笑了。接著老師又告訴我們《贈汪倫》這首詩和《別董大》一樣,也是一首送別詩。我想,老師的知識真多呀!
古詩里的故事作文(3)
記得我牙牙學語的時候,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爸爸總要教我念幾句古詩詞,但是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凈。那時候我覺得古詩詞就是沒有兒歌、童謠那么好聽。要說在我記憶里能夠留下一丁點美好印象的,也許就是上幼兒園的時候了,有一次聽著老師一邊讀著“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一邊學著鵝游水的樣子,逗得小朋友們哈哈大笑。那時,我發(fā)現古詩詞原來還是蠻有趣的。
關鍵詞:激發(fā) ;預設;朗讀;體驗;吸收;高效
中圖分類號:G 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詩詞教學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與分析,忽視學生的個性感悟,只重視教師的教,忽略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和諧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深受影響。那么,如何在“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中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實現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和諧高效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有這樣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fā)學生審美情感,預設詩情畫意課堂
借助簡筆畫將小學古詩詞語形體化,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如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先勾勒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層次觀賞廬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學“草鋪橫野六七里”一句時,無論怎樣的閱讀與分析學生最難理解的就是“鋪”字,這時,我只用幾筆簡筆畫便勾勒出廣闊的原野和綠草如茵的場景,便讓學生理解了“鋪”字所展現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
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形象化,表現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對小學古詩詞教學心理學化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手段,配以傷感的音樂、寒風朔雪之聲來理解“夜深千帳燈”所描繪的情景;“故園無此聲”則通過感人的畫面、故鄉(xiāng)的人與物來表現,烘托出作者“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寂寥、無奈和思鄉(xiāng)之情。學生在這種“詩情畫意”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詞句,恰到好處地突破這首詞的教學難點。
二、入情入境多朗讀,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詩詞美
我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2、精讀詩文,弄清詩人和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3、研讀詩文,感受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傷感的朗讀基調,精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深情的語調體會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研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懷念的語氣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無限依戀,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贊美之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過導語的鋪陳也是引領學生誦讀詩詞的一種好辦法。我是這樣指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一句詩的朗讀的,隨著課件所展示的家鄉(xiāng)的兄弟們遍插茱萸的熱鬧景象,我說:“多么熱鬧的景象啊,但兄弟們中唯獨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這一切,我怎能不說――”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甭曇舫錆M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我又說:“我一個人身處異鄉(xiāng),怎能不懷念我的家鄉(xiāng)――”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思念。緊接著,我又說:“如果你們在異鄉(xiāng)獨自一人過節(jié)時,你會怎樣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一次,孩子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在這令人心動的“三問”中,孩子們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孤獨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學以致用巧吸收,成功體驗現高效
我們學習古詩詞,除了欣賞品味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外,也可以學以致用。孩子們掌握了許多古詩詞,有時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會脫口而出。我認識到這些后,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嘗試,創(chuàng)設恰當的語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吸收為積極釋放,也為口語表達和寫作運用增加色彩。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設計這樣一道填寫詩句的練習題:“( )”,中秋節(jié)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讀大學的姐姐。姐姐,什么時候能回家和我們一起過節(jié)呢?不難看出詩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可以恰當入選。
一、創(chuàng)設誦讀情境,激發(fā)誦讀情感
德國一位學者說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幾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這幾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這幾克鹽全部吸收了?!鼻榫持谥R,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見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僅靠教師的語言,學生很難展開豐富的想象,而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可有效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畫面。如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僅從詩句表面很難想象詩人描繪的詩情畫意,應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視頻資源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集中起來,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輕柔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造想象,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感,使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學生心中再現,很好地引導學生馳騁想象,理解詩文的內涵美、韻律美。
二、利用數字資源,提高學生誦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誦讀的方法,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應于抒情詩文。古詩文誦讀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我們使用課程資源中媒體資源上的朗讀資源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通過輕柔、舒緩、恬美的語言范讀古詩,再配上資源中的音樂與動畫,創(chuàng)設一種具體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的“先入為主”的情境,使學生在抑揚頓挫、和諧優(yōu)美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古詩的聲韻之美。然后讓學生跟著錄音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自己大聲朗讀、低聲吟誦、指名讀、齊聲誦讀和分小組朗讀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采用七巧板拼圖,深刻理解古詩文意境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其中頗具影響的便是詩詞,或氣勢磅礴,或以言壯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來詩畫同源,以畫傳詩情,以詩表畫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帶學,借學促美,陶冶情操,全面發(fā)展”,將古代語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過學生筆端構畫出來,使之想象力得到發(fā)展,表現力得到提高,繪畫語言得以豐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圖畫意境表現出來。筆者用網絡數字資源提供的音頻誦讀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應用七巧板拼圖。如運用七巧板拼圖教學“兩只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學生的拼圖與數字資源上的動態(tài)畫面相對照,學生興趣濃厚,詩意理解深刻。
四、創(chuàng)新誦讀方式,推動學校古詩文閱讀
我們運用數字資源在課內讓學生理解古詩,感悟古詩之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積極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通過賽詩會、誦讀表演、古詩文情節(jié)劇等開展經典誦讀。同時還根據季節(jié)的變換,讓學生收集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關的詩句,遇到節(jié)假日,讓學生收集清明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有關的詩句。筆者還設計了一些古詩文活動方案,如個體活動方案:收集喜歡的古詩文,設計名人名言卡,匯編某一主題的古詩文,如勤學篇、立志篇等;集體活動方案:中秋朗誦與“月”有關的詩文內容,對對聯,走進
(下轉頁)
(上接頁)
古詩意境等。每年學校都開展“經典誦讀節(jié)”,大力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同時還開展中華書法和繪畫活動。在體育課上,有的學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時候背誦古詩,有的學生在玩拍手游戲時背誦,課間活動玩“丟手絹”“切西瓜”等游戲時用古詩配合表演。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進一步激發(fā)了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利用網絡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
網絡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全面性深受學生喜愛。在經典古詩文學習中,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誦讀。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們整合相關的數字資源,建立了“琵琶行專題”學習網站,并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讓學生參與網站的建設和學習。學生通過專題網站進行學習,發(fā)現了學習的樂趣。對《琵琶行》中的經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所描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境,通過動畫模擬視頻資源,學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在網絡中自我學習經典古詩文的興趣。
一、感知藝術形象
詩詞的藝術形象指的是詩詞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體形象,可分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詩詞的藝術形象,必須根據詩詞描寫的具體形象與畫面準確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與典型意義。形象的意義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時詩句中運用了含蓄、象征、雙關、比擬等手法,就要注意體察詩人的寫作意圖,結合詩人的人世際遇,展開聯想,深入分析。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江蘇泰州市:“結合具體詞句,分析詩中李白的形象?!苯K宿遷市:“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景物來表現初夏的特點?”甘肅天水市:“詩的前兩句寫出了梨花的哪些特點?”
例1.(2011年湖北黃岡、鄂州、隨州卷)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
【試題評析】對于景物形象,平時要積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義,并結合詩句關鍵詞與細節(jié)體會其特點和蘊含的情感。鑒賞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內涵,有時還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擬的方式出現。感知理解時,要識別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間接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這道題詩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抓住“白頭”“搔短”“不勝簪”等顯露的形象特點,結合全詩“感”“恨”的情感基調,就能體察詩人內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質。
【答案示例】描畫了詩人蒼老的形象,表達了詩人悲涼的心情。
二、品析煉字佳句
品析煉字佳句,是中考古詩詞鑒賞關注的熱點,是理解詩詞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的有效途徑。古詩詞講究煉字煉句,以期獲得語言上獨特的審美效果和特殊的藝術魅力。煉字,主要是領會關鍵性動詞、形容詞及詩眼、詞眼;佳句,主要是品評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題時通常先要明確手法;再闡明其語表義,有時還要挖掘它的深層義或言外之意;然后展開想象,描繪該句景象或形象;最后點明其思想感情、表達作用、創(chuàng)設意境或藝術效果。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廣西河池市:“請對‘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作簡要賞析?!闭憬x烏市:“‘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蜓伴綠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請寫出你的理解?!焙颖笔。骸昂單鲆痪渲屑又靥栐~語的表達效果?!?/p>
例2.(2011年四川瀘州卷)
襄邑道中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注]這是陳與義27歲時進京待選途中寫的一首紀行詩。
①本詩第一句中的“飛”字意蘊豐富,請簡要分析。
②本詩三、四兩句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里?請簡要回答。
【試題評析】這道題是純粹的語言賞析題,既要體會“飛”的多重意蘊,又要體會名句的妙處,詞句均有,從表及里,充分挖掘詩歌表情達意的內涵。古人講究篇中煉句,句中煉字,鑒賞煉字,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和內容與形式兼顧的原則,應聯系全詩的主旨、情思、藝術境界從遣詞、造句、色彩、動靜、修辭、效果等不同方面來體會。詩前兩句景中含情,聯系下句船速之快和“注”中“進京待選”,就可從表層描繪中感受花飛的盛景和從深層襯托中感受花飛的心情。后兩句寫云,寫詩人的感受,這種感受既有詩人富有情趣的錯覺,又有詩人“與云俱東”的抱負和信心,同時還蘊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繪了(暮春時節(jié))落英繽紛的美麗盛景;表現了船行的輕快,傳達出詩人愉快的心情。②運用了靜中見動(或以動襯動)的寫法,寫出了因船云俱動,使人誤以為云不動的情趣。詩人的所見所感還含有智慧和哲理(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币饩常褪窃娙说闹饔^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境界,簡言之,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體會意境,就要反復揣摩詩詞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聯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時”“此景”“此人”的“此情”,從而把握詩詞的畫面氣氛和思想感情。解題時要注意三個要點: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再現詩中的圖景畫面;二是用生動的詞語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等);三是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歡快愉悅、憂愁傷感、恬淡閑適、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等)。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浙江湖州市:“詩的三、四句展現了怎樣的情景?請用幾句話進行描述?!彼拇ǔ啥际校骸斑@首詩用‘露濕秋香滿池岸’來描寫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fā)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标兾魇。骸耙磺芯罢Z皆情語,第四句以景語收住全篇。請用自己的話,對此句加以描述?!?/p>
例3.(2011年廣東清遠卷、河北承德卷)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
【試題評析】中考對意境的賞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具體生動的畫面。描述畫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則所描繪的畫面就與作者所表達的情境不符。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充分展現詩詞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形象生動。有時還需把營造的氛圍或圖景用一句話點示出來。此題要抓住初春景物“鶯”“燕”的特征,充分展現生機勃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發(fā)現春天已經到來的無限喜悅之情。
【答案示例】鶯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幾只早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樹上歌唱啼鳴;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誰家的新燕已開始在湖邊啄泥銜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詩詞中會傾注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近年來,情感主旨類試題一直是詩詞鑒賞的一個熱點。古詩詞思想感情鑒賞,可以細化為幾個方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詩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評價詩歌的思想內涵等。詩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一般有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思鄉(xiāng)懷人、長亭送別、懷古傷今、憤世嫉俗、寄情山水、煩悶抑郁等。要想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就要從詩詞標題、反映的題材、關鍵詞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時代與人生經歷等方面綜合分析,特別要注意品析詩詞中顯露感情的詞句和后部分議論、抒情的核心詞句。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云南德宏州:“全詩最后兩句,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懷?”青海省:“‘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揭示了詞人和征夫們怎樣的心理?”湖南婁底市:“這首詩借‘巴山夜雨’之景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蘇泰州卷)閱讀杜甫的《不見》一詩,完成下題。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②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閱讀全詩,說說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試題評析】詩詞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體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單一的抒發(fā),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表現。此詩注重考查學生整體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時應分四步:讀全詩語句,揣題目注釋,抓意象情詞,悟感情傾向。從題目、注釋和內容可知寫的是對李白的懷念,抓住詩中表露情感的詞語(如“哀”“憐”)和形象的刻畫(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詩人的感嘆),以及頷聯的對比和尾聯的渴盼,就可明確詩人情感的指向,進而歸納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對好友的掛念,對李白懷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設題,是古詩詞鑒賞的又一大熱點。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詩詞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達方式(描寫、抒情、記敘、議論)、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雙關、借代、用典、對偶)、寫作手法(對比、象征、襯托或烘托、動靜、虛實、正側、抑揚、渲染、觀察或感覺角度、照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類。分析解答時,首先要準確指出詩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結合詩句舉例分析這種手法的具體運用;最后點明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旨意或在結構安排、審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貴州遵義市:“‘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湖南懷化市:“人們對這首詩的后兩句頗為喜愛,請從表現手法上對這兩句詩進行賞析?!睂幭膮^(qū):“以下面《蒹葭》中詩句為例,說說《詩經》突出的藝術手法?!?/p>
例5.(2011年廣西來賓卷)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主要寫作特色。(寫出兩點即可)
【試題評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表現手法的領悟和賞析能力。解答這類題,既要從詩歌的整體構思上去把握,又要從關鍵語句上去理解,從多個角度來品讀感受。答題應抓住兩點:一是找出表現手法,二是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其表達效果。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既要分析表現景物的技法,如動靜結合、虛實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壯志,特別要對全詩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細細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偉廣闊抒發(fā)自己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虛實結合:寫景為實,想象為虛。動靜結合:水的動,島的靜,樹木百草的靜,秋風洪波的動。運用夸張和對偶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偉氣勢。
六、比較風格題材
比較古詩詞,可以在同一詩詞中比較版本差異、字詞替換、前人評析與今人賞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詩詞中比較同一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比較不同詩人在同一題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異同。比較鑒賞有時要同時品讀兩首詩詞,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區(qū)別得更加鮮明,從而對詩詞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徹。開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難度,故近幾年詩詞比較鑒賞題有所減少。賞析時只要我們知曉、對比詩詞的語言風格(如蒼涼雄壯、豪放曠達、沉郁悲壯、凄婉柔麗、傷感纏綿、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與題材內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園、詠史懷古、贈友送別、羈旅思鄉(xiāng)、邊塞征戰(zhàn)等)的異同,就能快速了解詩詞內容,把握其情感與要旨。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甘肅天水市:“[甲]詞[乙]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蘇連云港市:“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苯髂喜校骸斑@兩首詞分別是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們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東濰坊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后題。
[雙調]壽陽曲 江天暮雪
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①這兩首詩歌描繪的畫面有何不同?
②寄托了兩位詩人什么樣的共同情感?
【試題評析】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有深刻的感悟與理解,也容易有新的發(fā)現和收獲。古詩詞的歸類比較賞析,通常選擇題材類似而風格有差異的作品,考查的內容主要是比較詩詞在形象、內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異同點。例題中兩首詩歌都是寫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釣魚人”,營造出廓遠曠茫的境界,但一個是動,迎風賞雪,超然自得;一個是靜,頂風冒雪,凄清幽獨。答題時要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構想情境,聯系作者的境況、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來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繪動態(tài)的“雪亂舞”的自然景象和釣后歸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繪靜態(tài)的千山無鳥、萬徑無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釣的人物形象。②都通過孤傲的釣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脫俗的感情。
七、關注探究運用
在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鑒賞更注重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題型的設計,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向實際能力、社會生活、課外操作延伸。這類題關注探究和實際運用,要求考生發(fā)掘意蘊、探討問題、聯系生活、實踐感悟,這樣縮短了文言與生活的距離,活躍了學生思維,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它以活動為載體,以辨思為方式,以運用為目的,結合探究、名著、對聯、口語交際、音樂圖畫、現代詩文、地域文化、節(jié)日文化等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發(fā)現中、在綜合實踐中領會古詩詞的典雅與魅力,激發(fā)學生學詩詞、愛詩詞、用詩詞的興趣。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浙江金華、麗水市:“這首詩只寫村野風光,沒有具體寫友人和別墅,這樣寫符合題意嗎?為什么?”四川宜賓市:“有人認為作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詩中感慨‘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顯得消極悲觀,你是否同意?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备=ㄈ菔校骸跋铝性娋渌憩F的共同的文化內涵有哪些?”福建廈門市更是以“鷺島競飛鳶”為綜合性學習將詩詞鑒賞融入活動中進行設題考查。
例7.(2011年遼寧沈陽卷)某班開展了一次“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下面是同學搜集的資料。閱讀后,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習俗。唐代賞月十分盛行,并將中秋節(jié)定為固定節(jié)日;兩宋時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取“人月共圓”之意。這一風俗延續(xù)至今。
材料二:
“中國月文化”資料采集卡
類別:借月抒情詩
編號: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唐·王昌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①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②請為“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擬一則宣傳語。(要求至少用一種修辭方法)
【試題評析】將詩詞與探究相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理解運用,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探究詩詞的形象、內容、情感和手法的過程中,在演說、歸類、聽唱等活動中運用詩詞,是詩詞鑒賞走向開放、走向生活的常見方式。詩詞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經典意象,已經形成一種文化,體現某種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鄉(xiāng)、懷人。此題材料詩文結合,要求學生從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規(guī)律,進而概括出新的內涵特點,并結合主題擬寫宣傳語,進行實踐運用。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言文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yǎng),為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準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培養(yǎng)學生誦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guī)》,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
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誦讀古詩文,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東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這種文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梢?,“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結合課文內容,弘揚中華優(yōu)良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及時發(fā)現機會,適時給學生傳授優(yōu)良傳統文化知識。抓住語文常規(guī)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優(yōu)良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優(yōu)良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六、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古人云:“文以載道?!薄暗馈本褪侵黝},就是讓學生在習作中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通過習作,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yǎng)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就是通過習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具體指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會得到許多信息。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陶瓷都是我國的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像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習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學生通過習作自然會萌發(fā)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激發(f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之情。
七、通過傳統節(jié)日和有關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圣誕節(jié)這些洋節(jié)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jié)向學生介紹重陽節(jié)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jié)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jié)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jié)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jié)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國學教育;傳統文化
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對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學科優(yōu)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國學,“就形式而言,國學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就內涵而言,國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關注語文教學中的國學,并充分認識國學的當代教育價值,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和長遠意義。
如何發(fā)揮語文學科優(yōu)勢,把語文教學與弘揚國學結合起來?如何利用語文教學中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喚發(fā)起學生學習國學的熱情,富于國學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證我國國學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教學這一便利的平臺,努力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教育體系,身體力行地用國學的智慧之光點亮學生的心燈。下面,圍繞這些問題做了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國學”之定義
“國學”的“國”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涵義,它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歷經數千年演變,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體系。國學教育最主要的特點是它鮮明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表現為注重現實人生的意義,具體地講就是注重人生倫理價值與藝術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養(yǎng)。我們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去解讀和品味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品,對其蘊含的民族文化精髓進行傳承、弘揚之余,更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密切結合時代品質,譜寫出更加優(yōu)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1. 巧用教材,適機切入,使之成為傳授國學教育的有效載體。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為例,7-9年級全部課文中有國學篇目80余篇,占全部課文的40%,加之課后十首古詩詞、名著導讀、綜合性學習等,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學教育資源庫。
以上任意一課或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作為開展國學教育的切入點。如《<論語>十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指導我們對朋友要以誠相待。教學中,可用先賢的言論來教育學生養(yǎng)成誠信的美德?!端蜄|陽馬生序》中的“色愈恭,禮愈至”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實例,語文教學中可以此為契機,對比時下學生的浮躁、目無尊長等現象,讓學生發(fā)揚中華民族尊師重道、吃苦耐勞等傳統文化。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著是非曲直,接受著誠信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
2. 由點及面,改編教材,橫向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不論是唐詩宋詞、經典名著、戲劇,亦或是建筑、繪畫、諺語、民俗等國學教育內容在書中都能找到。我們可深挖教材主題內涵,由點及面,以主題為單位,重組單元,改編教材。如,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痹娙它c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3. 循序漸進,梯度開展,縱向構建國學教育體系。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國學體系,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分階段推進國學教育。
七年級階段: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立志”“誠信”“孝悌”“為學”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使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學習以后,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和勤奮的態(tài)度。在知識的習得、習慣的養(yǎng)成、精神的磨練、人格的培養(yǎng)等方面有所獲益。
八年級階段: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寬容”“毅力”“惜時”“節(jié)儉”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意在教會學生在待人處事上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學習中,不畏困難、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時間、珍惜青春。勤儉節(jié)約是我國傳統美德,即使是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也應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美德。
九年級階段:在九年級語文教學中圍繞“得失”“愛國”“審美”“和諧”四個主題開展國學教育。九年級學生強調其爭取人生觀的建立,面臨升學壓力,學生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社會和學校應予以關注的問題。這一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容易表現出叛逆的情緒和沖動的行為,而國學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學習的坐標,調節(jié)得失心,增強愛國心,提高審美情趣,構筑和諧生活,是時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國學教育真正走進學校、融入教學的表現。
4. 理念更新,教法靈活,形式多樣地開展國學教育。
(1)誦讀經典,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氛圍熏陶,加深學生的經典記憶;通過誦讀,使學生體會作品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性美,進一步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fā)學生們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學校和班級的布置中也可以體現這些內容,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國學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還可利用板報、手抄報、每日的校園廣播作為宣傳陣地。還有,在學校定期舉行的以班為單位進行經典誦讀比賽,都會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3)傳統節(jié)日,抓住學生的體驗機會;傳統節(jié)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將節(jié)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都將激發(fā)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jié)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jié)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jié)有哪些別名?端午節(jié)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jié)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jié)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yǎng),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作為語文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劉心武.國學發(fā)展現狀[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國學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N].南方周末,2005.
關鍵詞 功能對等 唐詩 不可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0
Abstract Tang Poem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issu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Tang poe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some lo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Untranslatability surely exists,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is feasible.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ang poems; untranslatability
0 引言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古詩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詩的翻譯不僅意味著是中外語言之間的一種交換,還意味著是對中國文化傳播的促進。許多中外讀者會發(fā)現翻譯過來的唐詩很難懂,并且會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為了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減少唐詩翻譯的局限,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1 唐詩和功能對等理論
一談到唐詩的翻譯時,我們首先會想到“信、達、雅”三字和創(chuàng)立了“三美”原則的許淵沖先生。對于唐詩的翻譯,國內外學者中一直存在爭議。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翻譯這個領域注入新鮮血液。他將翻譯定義為“翻譯是用接受語再現源語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的相當信息,首先就意義而言,其次就風格而言?!保芜_,1993: 117-118)。該理論要求翻譯文本的讀者能和原文本的讀者能有相同的回應。許多學者努力嘗試著用奈達的理論來進行唐詩翻譯。但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更側重與意譯,更加強調文章的意思而不是格式。所以在翻譯中會存在局限,這種局限也被稱之為不可譯性。
2 唐詩的不可譯性
可譯與不可譯是一個古老的悖論。唐詩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在翻譯領域一直受到各家學者的爭論。一些學者堅持唐詩的翻譯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翻譯過程中還是可行的。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唐詩是不可譯的。在筆者看來,對于唐詩的翻譯我們沒有絕對的可譯,但也應承認唐詩翻譯的局限性。其實,翻譯可以被看作是語言的轉化,是把一種讀者相對來說不那么熟悉的表達方式轉換為對他們來說比較熟悉容且符合他們表達習慣的方式的過程。而譯者主要應該向讀者傳達文本的精神和意義。
2.1 語言角度
唐詩有著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和完美的形式。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讀者的關注。但也恰恰是因為語言,反而成為了唐詩翻譯的一大局限。
2.1.1 押韻
唐詩不僅文體嚴格,并且還強調韻律。平上去入四種發(fā)音使得唐詩讀起砝爬派峽凇T諤剖翻譯的過程中,關于押韻這個問題一直被學者們所探討,但是仍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我們來看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獨坐敬亭山》的英文翻譯: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either I of him, nor he of me.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這首詩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押的是an這個韻。押韻是唐詩的最大特點之一。雖然押韻在西方的詩歌中也存在,但是這兩種韻是完全不同的,想要通過英語翻譯出唐詩中的押韻是有一定難度的。
2.1.2 雙關語
與平上去入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雙關語。在漢語里,有許多具有相同聲調但含義不同的漢字。但是英文中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單詞。因此,雙關語是譯者翻譯中要處理的另一個困難的方面。例如: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在這句詩里,“晴”與“情”諧音,一語雙關,表面上寫天氣“晴”,但是又表達出內心的“情”。雖然譯文表達出了原詩的意思,達到了功能對等的目的,但是雙關卻沒有從中體現出來。
2.1.3 對仗
對仗也是唐詩中的一大亮點,它是把相同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詩句中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tài),從而使語句更具韻味。例如: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從中文翻譯來看,m然詩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也做到了功能對等,但是如“日照”和“遙看”等對仗都沒有顯示出來。
2.2 文化角度
2.2.1 典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映射出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為了達到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我們必須把源語中關于文化的方面考慮在內,尤其是文本的深層含義。以《錦瑟》為例: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在這兩句話里,有兩個典故。如果譯者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來翻譯這兩句話,是無法用簡潔的句子來解釋“莊生曉夢”和“望帝春心”這兩個典故的。
2.2.2 情感
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會從字里行間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詩人的情感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傳達出詩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Straight lonely smoke rises in the desert,
Grand long river reflects the round sun sets.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國外的一些讀者可能會發(fā)現這句話很難理解。為什么在沙漠中會出現煙呢?實際上,它揭示了壯闊雄奇的塞外之美,透露出一股蒼涼、雄渾的意境。
2.2.3 傳統習俗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節(jié)日,并且會伴隨各種傳統習俗。大多數外國人只知道幾個著名的中國傳統節(jié)日,如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讀者不知道重陽節(jié)和該節(jié)日的各種習俗,那么這首詩所表達情感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2.3 專有名詞角度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專有名詞在英文中是無法找到對應的單詞的。
2.3.1 地理名稱
以《出塞》為例:
The Moon and the wall has not changed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But nobody has returned from the crusade.
As long as the General defends the strong hold,
Invaders will never occupy our territory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中國的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在唐詩中有一些生僻地名,甚至有些地名不是在今天使用的。在上面這首詩中,“龍城”,“陰山”這兩個地名甚至沒有在今天的中國使用。有些中國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地名,更不用說外國讀者了。
2.3.2 量詞
量詞在唐詩中的使用也很頻繁,會產生不同的修辭效果,如夸張和對比。唐詩中較為常見的量詞是是“三”。以大詩人李白的《秋浦歌》為例,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的“三”是泛指多數,并不是真的指三千丈這個數字?!叭钡暮x中國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外國讀者卻不是。在這里,譯者將“三千丈”翻譯成“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雖然兩者具有相同的含義,原詩的意境卻在翻譯中丟失。
3 唐詩的不可譯性的補償
在筆者看來,唐詩不可譯性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不可譯性。因此,為了盡可能的達到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各方面的對等,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補償手段。
3.1 添加注釋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消除唐詩的不可譯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注釋。注釋其實是對譯文的一種補充,它是譯文的延伸。例如,
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My friend and I dismounted and came into boat;
We wished to drink but there was no music afloat.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如果外國讀者讀這首詩時,他或許會迷惑,為什么他們喝酒時需要音樂?其實,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傳統習俗。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客時,一般會在飲酒時,以音樂助興。所以,像這種無法在詩中翻譯出的內容,可以采取添加注釋的方法來進行解釋。
3.2 多版本翻譯
盡管許多唐詩中的內容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翻譯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學者在努力翻譯唐詩,并且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一般會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語義翻譯和如實翻譯。就以《靜夜思》為例,這里有兩種版本的譯文。
版本一: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版本二:
A pool of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Took it to b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d my head to gaze at the moon,
And lowered it to think of hom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版本側重于不同的方面。第一個翻譯版本更多地強調唐詩的形式,而第二個翻譯版本則側重于這首詩的含義。而這兩種形式都有他們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同時,這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補償。一種可以表達出唐詩的思想感情,另一種則展現出唐詩獨特的結構,這將有助于保護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
4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這大大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會在唐詩翻譯方面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在翻譯過程中,多版本的翻譯以及添加注釋可以被視為唐詩英譯的最佳方法。不僅有助于更好的調整我們翻譯唐詩的目的,亦可提高國內外的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7-118.
[2] 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