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10 14:53:0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語法理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句法平面 中學語文教學 實踐
一、句法平面的分析觀和方法論
句法平面是講顯層結構(或“表層結構”)的,著重研究詞的功能類別、詞語組合時所形成的成分關系和層次關系以及語型(短語的結構類型)、句型(句子的結構類型)等。詞的功能類別具體而言是指詞類的劃分、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嘆詞、擬聲詞)的分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的分類以及不同詞類在句子中充當?shù)墓δ艹煞值鹊?。傳統(tǒng)語法學重視句子成分分析,忽視句子的層次分析?,F(xiàn)在的句法分析是既講層次,也講成分,主張把兩者結合起來。從句法角度分析,句法成分有主語、謂語、述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中心語等八個成分,此外,還有一個獨立語。獨立語是游離于句法結構之外的語用成分。短語的結構類型包括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補充短語、復指短語等等。句子的結構類型包括句子的結構分類(即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和句子的語氣分類(即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1]
二、學習句法平面理論的意義
“句法平面”的內容更接近于傳統(tǒng)語法教學的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附錄中有關于語法知識要點的描述:“一、詞的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嘆詞。二、短語的結構:并列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動補式。三、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四、復句(限于二重)的類型:并列復句、遞進復句、選擇復句、因果復句、假設復句、條件復句?!边@些都是句法平面所涵蓋的范圍。
學習句法平面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至少有助于中學生解決三類實際問題:一是辨析和修改病句,規(guī)范地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二是辨別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譯文言字句;三是通過學習掌握句法平面中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考察并說明詞組、句子和句群的結構成分、結構方式和結構關系,從而能更深一層次地更準確地理解特定語言環(huán)境定詞、詞組、句子、句群的含義。[2]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在各級各類的語文考試中試卷的基礎知識部分都會出現(xiàn)辨析病句的題目,學生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也在所難免地遇到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了解和把握句法平面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從而解決語病類的問題。例如下面的題目:
例: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C )(2009年高考全國1卷語文試題)
A.引起世界關注的甲型流感病毒雖然不易致命,但傳播速度快,如果不想辦法找到它的演變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威脅。
B.3月5日那天,我市萬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頭學雷鋒活動,這次活動的總口號是“弘揚雷鋒精神,參與支援行動,服務青年創(chuàng)業(yè),建設和諧城市”。
C.社區(qū)主任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調解工作,今年會更多地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擾的人提供幫助,讓他們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這次發(fā)展論壇在上海舉行,參加論壇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論壇期間就環(huán)境保護、人才培養(yǎng)、普及教育等眾多議題為期兩天發(fā)表意見并進行各種交流。
解決上面的高考題仍然需要用到句法平面的知識。根據句子成分分析法,找出句子的主干,這道題目就會迎刃而解。A選項“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被偷換主語造成句子搭配不當,原來的主語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辦法找到它的演變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關聯(lián)詞“如果”前應加上“我們”;B項缺謂語導致“學”與“活動”不能搭配,應該為“開展學雷鋒活動”;D項語序混亂或句式雜揉,將“為期兩天”提至“這次”之前作定語,或將“為期兩天發(fā)表意見并進行各種交流”改為“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意見交流”。
學好句法平面相關的語法知識,可以解決大部分病句問題(作文中的病句、考試中的修改病句)。病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語法錯誤,一類是邏輯問題,而前者占了大部分,如句子成分殘缺或贅余,詞語搭配不當?shù)?,出現(xiàn)這類語病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句子結構認識不清,對詞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不了解。學好句法知識,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2.辨別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
只有熟練地把握句法平面的成分分析方法,才能辨別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譯文言字句。比如下面例句,如果沒有相關的語法知識做支撐的話,很難做出正確的理解。
例1.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賓語前置,應為“莫肯顧我”)
例2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賓語前置,應為“吾欺誰”)
例3.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p>
(主謂倒裝,應為“汝之不惠甚矣”)
例4.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段于鄢》)
(被動句,“蔓草”被“除”)
因此,可以說學習必要的句法平面的語法知識和分析方法是我們進行文言文學習、閱讀和翻譯的必要條件。文言學習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和文言句式(如:賓語前置、省略句等)等等,要學好這些內容,都需要句法知識的支撐。
3.掌握句法分析方法
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有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轉換分析法等等。與中學語文學習語文教學最為密切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詞分析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句法分析方法。主要是把句子成分分成主要成分(主語、謂語)、連帶成分(賓語、補語)和附加成分(定語、狀語)。成分分析法便于歸納句型和便于檢查病句,但這種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層次不清。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叫層次分析法或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認為,句法結構都是由兩個直接成分構成的(多項并列結構例外),復雜的結構是由多層次的直接成分構成的。分析的時候,按每個層次都有兩個直接成分這一原則,從大到小地逐層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簡單的基本單位為止。[3]
直接成分分析法具有許多功用,它可以揭示復雜結構的不同層次,能夠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準確地揭示句子的思想內容,避免了成分分析法那種只挑中心詞不管表達的缺點,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適用于各種復雜的句法單位,能夠將多層次的合成詞、詞組、單句、復句和句群的層次分析清楚,便于對各種語言單位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結構的基本技能,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某些長句的意思。也會出現(xiàn)分析的層次不同,反映出的句子的語境義和強調的重點不同。例如針對下面復句的分析:
例: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轉折關系) (因果關系) (轉折關系)
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整個句子給人一種朦朧的境地朦朧的意境,總覺得有一層淡淡的模糊,一如作者的心緒,心頭擁堵的淡淡的愁,但這是恰恰到了好處,酣眠和小睡都各有妙處。整個句群整個意境都是分層展現(xiàn)的。所以說,學會掌握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把握直接成分分析法等等對于中學的語文教師和學生都有莫大的好處。
結語:
漢語語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語法觀使?jié)h語語法研究走向科學化、系統(tǒng)化和精密化。事實上,它已經成為漢語語法研究的一種趨勢。我認為,它也可以為中學語法教學擺脫困境,拓寬思路和視野,為中學語文語法教學帶來新的啟示和突破。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從來都是一對矛盾體,二者既對立有統(tǒng)一,漢語語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理論指導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使學生對語法理論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時理論也要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附,文煉.句子分析漫淡[J].中國語文,1982,(3)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鴻圖,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人才。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于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chuàng)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國家發(fā)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不可能接受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因而,培養(yǎng)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chuàng)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yǎng)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zhèn)戎貙W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yǎng)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yǎng)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xiàn)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教育要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fā)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二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fā)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fā)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fā)現(xiàn)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yōu)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否適用于初中教學?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學生年齡一般介于十一、二歲——十四、五歲之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證明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處理各種可能性和假設,進行抽象的、創(chuàng)新型的邏輯思維,〔5〕“他們的思維水平開始接近并達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亞杰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yǎng),逐步發(fā)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fā)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實驗學校經十多年的實驗,充分證明了兒童創(chuàng)造潛力是很大的?!?〕對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教師應充分估計并積極采取引導措施。
上述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多向信息傳遞、獲得創(chuàng)造性認識的過程,而非學生單方面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它具有以下優(yōu)點。
首先,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養(yǎng)成他們從小讀書的習慣和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如何獲得知識遠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fā)展為主動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人的思維發(fā)展中至為關鍵,“思維從疑問開始”。李政道博士也認為:“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8〕而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能通過這種課型慢慢培養(yǎng)出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思維活動會大大加快,經過思考、提煉,依邏輯關系排列、組合,使松散的知識通過學生加工成為系統(tǒng)并建構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并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不斷積極探求進而推動學習進一步深入發(fā)展。這種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從長遠來看,對人的一生發(fā)展作用甚大。
其次,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fā)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xiàn)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還可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tài)”〔9〕而且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要經常改變思維角度,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所以課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得到全面訓練。
第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
第四,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根據學習心理學原則,學生自愿參與的學習過程,會進展迅速且學習內容保持率高?!耙驗閷W生將知識組織起來,并能隨時得心應手地檢索知識?!薄?0〕在課前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大腦中已有的儲存信息,在定向思維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時的知識被喚醒了,而且以學生活動為主,方法靈活多變,使其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此外,學生在非被動情況下更易于記憶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每堂課都能在理解中學習,記憶將不再是問題,也不再成為負擔,反過來又為能力培養(yǎng)提供源泉。
第五,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響,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成為可能,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發(fā)現(xiàn)學生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正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價值觀念和人生觀,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使課堂不但成為能力培養(yǎng),也是切實進行德育的場所。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fā)奇想也會啟發(fā)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yǎng)和形成發(fā)揮很大作用。從實踐角度講,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級教師朱爾澄數(shù)年的教改實踐充分證明了啟發(fā)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為的。朱老師于1989—1990和1990—1991學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學初一做了學年初和學年末的問卷調查:入學時90%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而經過一年的啟發(fā)討論教學,到學年末,兩校都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師生討論問題”的課型。短短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接受灌輸?shù)街鲃佑懻搶W習,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學生對她的教學能“啟發(fā)引導積極活躍”一項的評價高達87.9%,說明對這種教學方法的高度認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師主要的教學學校三中是一所非重點學校,學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啟發(fā)、引導、信任和鼓勵下,學生們熱情參與,積極思考,歷史思維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
朱老師總能設計些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鼓勵其創(chuàng)新思維,課上常會出現(xiàn)令人驚喜的情況。比如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時,她一改過去的講法,而是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出中國水系特點:東部河流多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需要開鑿一條南北的河,然后提出“開鑿大運河怎樣最省力?”在學生回答“選擇經過測量的大河之間的最短距離”之后,她繼續(xù)啟發(fā)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學生思路不通的情況下,由一個學習較差而且是十分頑皮的借讀生打開了同學的思路,認為溝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會大大節(jié)省勞力?!薄?2〕再如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哪項對秦國利益可能更大?”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從水利工程的功能來考慮。這時朱老師啟發(fā)學生換個角度,看戰(zhàn)國示意圖,在學生的沉默中,一個學生意識到鄭國渠位于秦國都城一帶,地處關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問題〔13〕。類似的教學實例在課堂上幾乎隨處可見。像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潛能,如果不能被教師發(fā)現(xiàn)并引導發(fā)展,是十分遺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師引導有方,講究教學民主,能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他們思維水平的提高。《評價唐玄宗》討論課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學生學完唐朝全部歷史、具備足夠知識的基礎上,老師做必要的引發(fā)、講述,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fā)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14〕,進而能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認識唐玄宗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興廢的一些規(guī)律性認識。這節(jié)討論課,訓練了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充分顯示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潛能。她的實踐也證明了“學生在認識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這一研究結果的可信。如果教師們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正確估計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多多提供他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剝奪任何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權利,而且能適時、有效地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有難度、看似高深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那樣,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
不可否認,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實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逐步實踐、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現(xiàn)今從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研究院都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為目的的美國也走過一個過渡階段〔15〕。更何況目前在我國歷史教學還受到相當多因素的限制,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仍根深蒂固,教師能力素質亟待提高,教科書編寫尚需改進等等。但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歷史教學的要求和發(fā)展趨勢,為遷就目前的客觀條件和學生表現(xiàn)出的實際水平而放棄追求,降低標準,實乃對下一代不負責任。原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堅信: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與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的動力狀態(tài)是由教學決定的。只有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在現(xiàn)有條件下可考慮在一節(jié)課教學中采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課前讓學生預習教材,閱讀教師印發(fā)的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但要精心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層次的問題或情境,啟發(fā)、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在這里,教師不僅仍處于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還要求具備更全面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除具備良好的業(yè)務素質外,還應“促進學生自由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發(fā)展,激勵他們熱情關注人生的意義以及他們自己生活的質量”〔16〕,而不是那些講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師。理論上如此,實際上學生也喜歡能引發(fā)討論的課堂教學。學生的這一轉變和需要應成為教師不斷探索提高、改進教學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種討論課要花費師生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比起講授法它很不經濟。不錯,可殊不知使相當多學生不用多動腦子就能學會一些知識的教學,會使他們的智力處于停頓狀態(tài),不僅不利于學生智力發(fā)展,而且還會壓抑一部分智力發(fā)展較好的學生。如果一學期只搞一、二次討論課,它的“費時費力”比較很明顯,可經常不斷地采用這種課型,學生的閱讀、查閱工具書、發(fā)現(xiàn)問題、組織材料、撰寫報告及課上表達能力會不斷進步,隨著各種能力運用越來越熟練,花費時間會越來越少,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快。從長遠來看,討論法不論從時間和效果來看都是很經濟的。因為它能在有限時間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這種方法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平心而論,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因為要做太多的重復性的、枯燥的、搬運工似的作業(yè)。他們不感興趣,心理負擔就重,記憶負擔也重。而且現(xiàn)在有不少學生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消磨在電視和游戲機上,卻把讀書、功課擠入有限的時間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導致了課業(yè)負擔沉重的結果。而討論法這種主動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充滿樂趣,能極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xiàn)欲;況且歷史課每周只有兩次,只要拿出一個小時用于讀書,從中能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打通道路,讀書之樂自然而生,讀書就會成為一種愛好,一種生活需要,而非強制和壓力,也就不再成為負擔。
如果每位歷史教師從初一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打破思維惰性和定勢,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接觸到世界史后,視野會更廣闊,學生就會提出更豐富更深刻的問題;學會正確分析、思考問題,就能夠積極面對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社會,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從這個角度講,歷史學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長處,這正是歷史教育重在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應該承認,這種討論式教學法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在學習各階段之間妥善銜接,推動能力不斷向高層次發(fā)展,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思維水平究竟達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測試。但無論有什么困難,采用何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思維水平是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希望這一目標能在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
注:
〔1〕楊振寧博士說:泰勒幾乎每天都有10個新想法,其中9個半是錯的,但每天半個新想法積累起來,足以使泰勒獲得巨大的成功。見《長江日報·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計算機世界·教育專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筆者在中學實踐及聽課、調查所得。
〔4〕(日)山內光哉編著《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頁。
〔5〕(瑞士)皮亞杰著《發(fā)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52頁。
〔6〕俞吾金著《問題域外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頁。
〔7〕見惲昭世主編《走向未來的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記者問,《科技日報》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亞杰著《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頁。
〔11〕朱爾澄《從情理交融到歷史思維》,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140頁,143頁,48頁。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一、交易成本理論對法律的一般解釋框架
古往今來,有關法律的本質問題總是聚訟紛紛,法學家們從上帝意志、人類理性、絕對精神、民族傳統(tǒng)中找尋法律的源頭,也提出了許多學說觀點,比較重要的如規(guī)則說、命令說、判決說,還有神意說、理性說、公益說、權力說等。然而,這些理論大都只是從法律現(xiàn)象的某一個部分或某一個側面出發(fā)得出結論,不能整體把握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根本決定力量,因此不僅沒有做出科學的回答,而且往往將問題弄得混亂不堪。
歷史上,第一次對法律本質正本清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的是馬克思。他指出,“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fā)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盵1]正因為馬克思正確地認識到了法律上層建筑的經濟本質,即每一個時代的法律制度“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xiàn)”,[2]開辟了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的先河,所以常常被后代學者視為對社會歷史和制度研究的“一個根本的貢獻”[3]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及其在法學領域的分支——法律經濟學(或稱經濟分析法學)繼承了馬克思關于經濟生活決定法律制度的觀點,[4]將法律視為社會資源配置的秩序機制,它決定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并直接影響著經濟運行的全部過程。我們以此為理論基點,去觀照法律的本質及其價值追求,傳統(tǒng)自然主義法學那種認為法律以追求抽象的正義價值為目的,超越于人類現(xiàn)實社會經濟生活之上,有著一整套獨特的概念和邏輯體系,可以自主圓滿、絕無耗費地解決一切社會矛盾沖突的思想理論純屬紙上談兵,就象是在“無摩擦”的真空世界中探討法律的功用一樣毫無實際意義。
在實用的經濟分析法學那里,交易成本被看成解釋法律制度的經濟本質及其演變過程的重要范疇。所謂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盡管通過理論模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零交易成本的條件下,法律規(guī)定無關緊要”。[5]然而不幸的是,這種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根本不存在,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交易及關系行為都必然要花費代價。那種遠離社會實踐的先驗式法律思想無法經驗地說明法律制度何以建立,何以實施,何以維持的問題,也不能解決面對社會實踐的法律改革與創(chuàng)新問題,無法解決真實存在的交易成本問題。而一旦我們從“紙面的法律”轉向“運行中的法律”(即從交易成本為零的世界轉向交易成本大于零的世界),考察現(xiàn)實中的法律對經濟生活進行整合與配置的功能,“那么立刻變得清楚的是,在這個新天地里,法律制度至關重要?!盵6]
在某種意義上,交易成本和由于人們的行為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約而引致的其他類似成本的存在及其節(jié)約是法律的真正起源和經濟本質。法律制度的出現(xiàn)就是伴隨著早期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結構與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展,在超越地域阻隔和氏族部落間語言、習慣差異的基礎上,在國家制度的框架下加以確認的一套能夠簡化經濟關系的復雜性,節(jié)約交易成本,幫助社會成員安全、快捷、有序地進行交往的“標準化的”和格式化的規(guī)則體系。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就此指出,“在法律一詞通常的意義上,它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管理(統(tǒng)治),它是一種促進自愿協(xié)議的事業(yè)──通過交易談判、發(fā)放有效證件(例如信用證或產權憑據)和履行其他性質的法律行為”[7]。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發(fā)展中,奴隸制國家的出現(xiàn),原始習慣的法律化及其后的法律專業(yè)化,都是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減少交易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然結果。從法律與經濟互動發(fā)展的歷史軌跡中可以看出: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分工,哪里有分工,哪里就有交換;哪里有交換,哪里就有市場;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競爭;哪里有這些條件,哪里就有商業(yè),哪里有商業(yè),哪里就有法律?;趪业慕y(tǒng)一性和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為社會各階級和每個社會成員提供一種相對的和平、安全、秩序的狀態(tài),而所有社會成員作為法律公共品的消費者,也都會從中受益。節(jié)省了人們信息的獲得和傳播、草擬合約、交易談判、組織經營、產權界定、制度改革、激勵勞動、研究決策、維護治安、訴訟糾紛等的交易成本。
按交易成本理論來分析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僅法律必然能代替習慣,實際上,人類歷史上的一些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如國家制度、政黨制度、行會制度、公司制度等)都蘊含著交易成本的原理。有鑒于交易成本在法律制度安排、解紛程序和人們的實際法律行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們對法律,特別是對部門法的研究開出一條交易成本分析的進路顯得尤為迫切。
二、合同交易成本概說
合同是市場主體自由談判,以促進資源向更高價值使用轉移的最主要交易形式,是當事人雙方為確認某種事實而達成的具有權利與義務內容的協(xié)議。由于一項合同成立的全過程可以細分為“準備-談判-簽約-執(zhí)行-監(jiān)督-救濟”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又都分別產生交易成本。因此,對合同以及合同法中的交易成本節(jié)約機制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化對法律成本規(guī)律的認識。根據一個權威的定義,一般合同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fā)生的為達成(arranging)一項合同而發(fā)生的成本和事后發(fā)生的監(jiān)督(monitoring)、貫徹(enforcing)該項合同而發(fā)生的成本;它們區(qū)別于生產成本,即為執(zhí)行(executing)合同本身而發(fā)生的成本?!盵8]我們將合同交易成本分成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締約成本
締約成本是指在缺乏必要的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指引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進行談判并達成合意所支出的費用。也即交易雙方在獲得有關市場信息后,基于對經濟資源的不同認識而討價還價,實現(xiàn)權利交換支付的成本。當合同關系當事人獲得了有關交易信息,并與交易對方經過討價還價,就合同之主要條款達成“合意”之后,便意味著契約此時已成為“依法必須履行的一種許諾”,即已經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了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合同生效)。雖然合同本身并不是法律,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但是“合同法賦予單個公民訂立合同的權利,并規(guī)定了談判和簽約程序。通過訂立合同,單個公民創(chuàng)立了法律義務并使其目標生效。對于自愿形成的私人關系來說,合同法就像一部憲法,而具體的合同則像憲法下新頒布的法律?!盵9]
通常,理性的合同當事人往往希望通過最小的合同訂立成本一一盡可能明確和完備的合同條款,特別是詳盡的違約責任條款一一把合同對方將來從事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交易信譽和對合同未來結果的預期,來設計對自己有利但又能為對方所接受的“雙贏”合同。我國民法通則第85條規(guī)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xié)議”。合同的成立意味著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如果法律對合同應具備的主要條款的規(guī)定過于嚴苛,且認為合同如不具備這些條款即不能成立,那么當事人必須被迫就合同的各項條款達成一致意見,無形中就會增大締約成本。相反,如果法律規(guī)定僅具備幾項主要條款即可成立合同,或者規(guī)定合同不具備某一條款時可以通過一些附隨性條款來彌補其不足(如在缺乏履行期限的情況下允許當事人隨時提出履行),從而放寬對合同成立的限制,就會促使當事人達成更多的交易,并極大地減少合同履行以后又因被宣告不成立而產生的財產的損失和浪費。[10]
(二)履約成本
履約成本,是指合同在實施中當事人彼此實現(xiàn)權利和履行義務所支付的費用和擔負的風險。合同履約成本與合同過程中的風險承擔密切相關。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一方實施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合同履行期越長,風險系數(shù)也越大;合同主體的數(shù)量多少、合同價金數(shù)額高低等都對合同履行的風險系數(shù)產生作用。
英國契約法理論之所以認為合同生效的“對價”不可或缺,其要旨在于重視交易的可實行性而不是諾言的可實行性。我國1985年《經濟合同法》卻注重合同生效形式要件的規(guī)定,對生效的實質要件規(guī)定較為寬泛,致使我國的經濟生活中合同得不到履行和認定合同無效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據1993年6月28日《法制日報》報導,我國企業(yè)間簽訂的合同有50%不規(guī)范,全國一年有500億元金額的合同違法;全國每年約有3000~4000億元的合同金額得不到履行,無效經濟合同約占全部經濟合同總量的10%~15%。
對此,一種實證的研究結論認為,違約率(合同糾紛數(shù)和合同總份數(shù)之間的比例)與履行率是對應概念,履約率越高,則違約率越低,反之亦然。違約率還與契約市場發(fā)育成反比。在初期市場的情況下,由于市場風險的作用暴利機會的刺激,致使大量的交易行為短期化,呈現(xiàn)出高違約率和高履約成本的局面。這也就是當前中國社會的情況。而隨著初級市場向現(xiàn)代市場轉變的完成,市場相對穩(wěn)定,暴利機會相應減少,可預期交易得到發(fā)展,將呈現(xiàn)低違約率和低履約成本的契約良性運行的局面。[11]
在看到這種趨勢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合理消解合同過程中的風險:一方面可以通過合同法規(guī)定的對當事人損失進行補救的措施,如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損害賠償?shù)冗M行處理。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合同法監(jiān)督機制(如合同公證、鑒證及合同擔保等制度),通過制裁機會主義行為,將一定的風險(違約的經濟損害)承擔轉移到違約者。經驗證明,合同監(jiān)督越健全,違約率相應會下降。但是,并非所有的違約行為都會因加強合同監(jiān)督而銷聲匿跡。無論契約法規(guī)有怎樣的救濟機制,它畢竟只等同于市場價格機制,并在本質上是以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為存在基礎的。這種個人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對經濟秩序產生某種破壞作用。例如有些個人和企業(yè)為實現(xiàn)其私利最大化,會采取拖賴合同義務后短期行為的手法,從而使合同法律制裁難以被執(zhí)行。另外,在合同監(jiān)督部門存在內部動力障礙和信息障礙時,會很難進行有效監(jiān)督,監(jiān)督成本比違約成本更高,造成經濟資源的雙重損失。
(三)救濟成本
所謂救濟成本,即人們依法請求恢復自己原有合同利益或獲得賠償所支付的金錢、時間、精力和精神負擔。廣義上的救濟成本具體包括各種方式的合同解紛成本,如當事人協(xié)商成本、調解成本、公證成本、仲裁成本和訴訟成本等。這些解紛方式并不是完全排斥和相互對立的,實踐中,當事人可以選擇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之任一種救濟方式。這就意味著救濟成本具有復合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
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受損總要尋求救濟。但救濟成本的支出是有前提的,即必須盡快恢復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盡早結束資源被凍結、難以發(fā)揮效用的狀態(tài)。以我國的合同糾紛的審判實踐為例:(1)缺乏靈活、簡便、能夠適應各種經濟沖突解決的程序手段,程序措施不夠經濟,訴訟中的人力、財力的耗費始終居高不下。(2)合同審判的適用程序選擇不盡恰當,如前所述,合同法本應以鼓勵交易為其主要目標。然而,1985年《經濟合同法》對無效合同的標準卻過于寬泛,法官經常宣告一些本應有效的合同為無效,消滅了許多本來不應被消滅的交易。過多地宣告合同無效,不僅將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而且也不符合當事人訂約的目的。(3)合同裁決的執(zhí)行率低,相當多的裁決不能執(zhí)行或不能完全執(zhí)行,從而造成當事人無謂的訴訟成本支出。我國目前每年有效合同約20億份,如果違約率為10%,則違約合同數(shù)應達到2億份之多,但表現(xiàn)為合同糾紛到人民法院或向仲裁機構申請解紛的申請解份的合同糾紛只有100萬份,只占違約合同總數(shù)的5%。究其原因,與合同裁決的執(zhí)行率低不無關系。
對于降低救濟成本,我們有如下忠告:(1)給合同當事人提供多種合法解紛辦法,允許其選擇救濟,而不是只準走行政干預和司法解紛一途;(2)鼓勵合同當事人充分協(xié)商,盡可能將違約成本“內部化”,即損失由雙方分攤,但雙方交易地位顯著不平等者不適用協(xié)商辦法;(3)在很大程度上,合同糾紛“私了”優(yōu)于“公斷”,合同當事人彼此之間的談判優(yōu)于司法審判。
三、合同形式的寬松化設計與不完全合同
合同法的經濟實質是提供各種交易規(guī)范和標準術語,以便當事人在合同過程中有法可依,從而減少他們?yōu)檫_成交易規(guī)范和反復推敲合同條款需的成本,降低在市場變化條件下的交易風險。前述對合同交易成本的分析,對優(yōu)化合同法原則和諸條款有很重要的啟發(fā)。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合同形式的要式原則和不要式原則的選擇問題、合同欠缺條款即不完全合同問題作一點分析。
(一)合同形式的要式原則和不要式原則之選擇
從合同形式發(fā)展演變的歷史來看,總體而論,古代合同法在合同形式上采取絕對的“要式原則”(principleofformality),即合同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如書面形式)和手續(xù)訂立,否則無法律上的效力,或者不能被強制執(zhí)行。近代合同法則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和主張“不要式原則”(principleofinformality),即合同無須按特定的形式和手續(xù)訂立,只要雙方當事人的意思達成一致,合同便具有法律效力。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行為或者特定情形來推定合同的成立,如乘客乘上公共汽車并到達目的地時,盡管乘車人與承運人之間沒有明示協(xié)議,但我們可以依當事人的行為推定運輸合同的成立。[12]在當今社會,隨著商品生產的發(fā)展,人們已由關注商品交易的安全轉為注重商品交易的迅捷,因此,現(xiàn)代各國合同法對合同的形式也由以要式原則為主轉為以不要式為主的原則。許多國家從便利經濟交往,簡化手續(xù),提高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fā),在合同形式上采取更為寬松的態(tài)度,基本上采用不要式原則,法律只是要求某些特定的合同需采用書面形式,而其他類型的合同可以任何形式訂立。因此,我國合同法理對合同形式以不要式為原則,以要式為補充。[13]
《民法通則》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方式。法律規(guī)定用特定格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合同法》第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由此看出,我國合同法對合同形式采取開放性立場,明確對現(xiàn)實的民商事交易中普遍存在,且又為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認可的各種合同形式加以確認,強調不違反法律,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有限制,更有靈活,順應合同形式朝著更靈活、更簡便的方向發(fā)展的世界潮流。
(二)合同擴張解釋與不完全合同
為適應鼓勵交易、增進社會財富的需要,現(xiàn)代各國合同法紛紛變革,大都減少了在合同成立方面的不必要的限制,并廣泛運用合同擴張解釋的方法而促使更多的合同成立。其表現(xiàn)在:一方面,允許法官依據一定的原則來解釋或推斷合同所隱含的條款;另一方面,在合同既能認為成立也能認為成立的情況下,努力解釋合同已經成立,即對合約的詞語須按照合約有效而不是合約無效的方式來理解。[14]
合同條款設計之不完全或具有擴張解釋可能的經濟學解釋是:現(xiàn)實世界的大部分合同并不配置與所有未來自然狀態(tài)相聯(lián)系的風險。對大部分合同關系而言,發(fā)生合同變更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大。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在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偶然事件,以及找出交易各方對所有這些假象狀態(tài)的最優(yōu)反應,所需的資源成本很高。因此,從效率角度看,交易者為了避免事后不可確知的成本付出,就應該把大量時間和金錢資源用于最初的合同談判過程中。然而,在這些假想的狀態(tài)中,有許多實際上是極不可能發(fā)生的,它在經濟上也不重要。退一步說,即使一個引起合同變更的“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確實發(fā)生了,當事人各方也可以及時地補充協(xié)議或者修改合同條款,而這是很容易做到的?!逗贤ā返诹粭l規(guī)定:“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補充協(xié)議;不能達成補充協(xié)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p>
因此在合同訂立之初,當事人各方沒有必要事無巨細,把合同訂立的十分瑣細,而往往只在合同最后附注一句“合同未盡事宜及情勢變更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即可保留極大的合同彈性空間。當用上述辦法仍不足以補充欠缺的條款時,則可以適用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的列舉式規(guī)定,以及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和第一百四十八條的規(guī)定對合同漏洞加以填補,由當事人選擇。所以說,有些合同之所以被“故意”設計為不完全的,正是欲將合同中可變因素所引致的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使然。
然而,應該看到,這種合同的不完全是有前提的:
第一,合同不完全,并不意味著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可以是不平衡的和意思表示不真實、不一致的。法律依然禁止合同一方當事人被對方帶有欺詐性的合同條款陷阱“套牢”的行為,依然否認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情勢下簽訂的合同天然有效(而是可申請變更和撤銷)。對于合同基本條款,如數(shù)量、質量及價金的條款中未明確規(guī)定的部分,也不能做出任意的擴張解釋,而只能嚴格按照文義去理解和執(zhí)行。如果發(fā)生合同一方鉆合同的“空子”,把交易伙伴釘死在合同條款的文字內容上,意欲享有某種非法利益時,法院可以主動對合同進行解釋,依照有利于交易成就和實現(xiàn)公平自愿原則進行裁判,并用法庭上的強制力判定該合同及其履行的是非曲直。
第二,在法官或仲裁員審查合同糾紛個案時,依據任意性法律規(guī)范補充欠缺性的合同條款,會不符合當事人的利益,造成結果不適當。于此場合,則應改用補充的合同解釋填補欠缺的條款,即對合同的客觀規(guī)范內容加以解釋,以填補合同欠缺的條款。它所探求的,不是當事人的真意(事實上的意思),而是所謂“假設的當事人的意思”,即雙方當事人在通常交易中合理的意欲或接受的合同條款。假設的當事人意思,屬于一種規(guī)范的判斷標準,以當事人在合同上所做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為出發(fā)點,依誠實信用原則并斟酌交易慣例加以認定,以實現(xiàn)公平、效率為歸宿。[15]應當承認,法官或仲裁員在個案中的“公平”判斷未必與雙方當事人的公平判斷相一致,法律人所補充的條款并不必然給雙方當事人帶來更大效益或最佳的合同效果。
[關鍵詞]飯店行業(yè)實踐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飯店行業(yè)已經走過了將近三十余年的歷程,因而總結與回顧我國飯店行業(yè)實踐發(fā)展與理論研究,將有利于在未來飯店發(fā)展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提升與完善。
一、中國飯店業(yè)發(fā)展歷程綜述
1.發(fā)展綜述
回顧我國飯店業(yè)發(fā)展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國飯店業(yè)經歷了萌芽階段、起步階段、高速發(fā)展階段、回落階段、恢復上升階段、提高上升階段。
(1)萌芽階段(1980年以前):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總體數(shù)量少、設施陳舊、功能單一、條件簡陋、全國地區(qū)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階段(1980年~1982年):通過引進外資,逐步興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資、中外合作飯店。這一時期的飯店經營管理依然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制約和影響,飯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處于經驗管理階段。
(3)高速發(fā)展階段(1983年~1993年):在這一時期,中國飯店業(yè)走過了一個以質的提高為核心內容的發(fā)展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對飯店產品與服務流程標準化、規(guī)范化、服務意識及服務方式等的建設與發(fā)展,我國飯店發(fā)展還相對處于初級階段。
(4)回落階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飯店業(yè)逐步完成其利潤平均化過程,建設開始回落,同時由于市場不景氣、經營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動下,盲目建設的惡果已開始突現(xiàn),飯店業(yè)的利潤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業(yè)出現(xiàn)負利潤現(xiàn)象。
(5)恢復上升階段(1999年~2001):這一時期,行業(yè)內的競爭日益加劇,平均房費下降。飯店產品、開發(fā)、建設等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也進一步激化了采用簡單價格競爭的傾向。在此階段,飯店行業(yè)開始注重人力資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員工的培訓等問題,旅游教育也為飯店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備軍,但我國旅游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方法問題等也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飯店領域的研究質量、范圍也不斷地提高與拓展,研究成果相對以前更成熟,但總體上還未呈現(xiàn)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應用在飯店產業(yè)的實踐發(fā)展還相對比較薄弱。
(6)提高上升階段(2002年目前):隨著走出97年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行業(yè)發(fā)展負面影響后,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飯店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由于景觀房地產項目大量涌入、培訓中心的轉向和社會旅館升級改造,國際飯店設計公司與投資人員大量進入,以及對飯店建筑及景觀環(huán)境認識的提高,飯店的建設將不斷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來的理念與國際飯店行業(yè)的發(fā)展逐漸接軌。另外,隨著休閑時代的來臨,經濟、社會與文化進一步的發(fā)展,各種類型的飯店開始得到巨大的發(fā)展,并且伴隨著對各種新理念,比如體驗經濟、消費經濟與消費社會等的認識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飯店設計、建設與發(fā)展等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飯店呈現(xiàn)出更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在飯店實踐中也逐漸意識到特色與產品差異化發(fā)展必要性問題。我國飯店業(yè)本土自主投資、管理發(fā)展起來的飯店單體企業(yè)也表現(xiàn)了良好的成績,并且出現(xiàn)了凱萊、如家等一大批有著良好發(fā)展理念、管理技術等的大型飯店集團、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飯店管理公司,它們在國內已經開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品牌關注、但與國際飯店管理集團比較來看,在各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2.發(fā)展評述
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走的是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道路,中國飯店業(yè)從一開始就是改革開放的窗口行業(yè),也是一種非常規(guī)或超常規(guī)的路徑。同時,在飯店業(yè)發(fā)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經歷了發(fā)展道路的轉變、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認識與完善,經濟發(fā)展的轉型,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國內競爭國際化進程、國內競爭國際化等問題,從飯店行業(yè)的發(fā)展萌芽時期迅速地經過了若干了發(fā)展階段,因而也使我國飯店業(yè)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相當出的問題與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1)飯店行業(yè)發(fā)展對科學管理理念、管理技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認識及實踐應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隨著競爭地加劇,對飯店實踐領域諸如,如何提高飯店企業(yè)競爭力、飯店產品競爭力,如何建立飯店產品品牌,如何建立與市場消費觀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動與溝通體系等,相關深入的基礎研究成果需求將日益提升。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我國飯店業(yè)中還處于非理性的競爭環(huán)境中,我國飯店業(yè)的發(fā)展也更多地呈現(xiàn)出簡單、最初級競爭手段——價格競爭。另一方面,我國飯店業(yè)還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飯店的競爭還更多地依賴資源的競爭,比如飯店更多的依賴規(guī)模、檔次、政府的支持、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等來獲得競爭優(yōu)勢,利用品牌、戰(zhàn)略、競爭力體系等科學管理專業(yè)理論僅僅得到重視但未完全應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以及與國際接軌程度進一步提升,將會有力地推動我國飯店業(yè)在提高產品吸引力、競爭力理論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國飯店行業(yè)將在產品設計、飯店類型建設與發(fā)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論與實踐指導,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設思路,提高在飯店產品開發(fā)、設計、建設與發(fā)展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策略,進而提高我國飯店行業(yè)的競爭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來飯店發(fā)展實踐中,將會迫切地需要更系統(tǒng)、深入地飯店產品內涵與構成體系、開發(fā)、建設與發(fā)展理論。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飯店業(yè)發(fā)展初期以接待團隊旅游者為主,因而,我國的大多數(shù)飯店都是基本統(tǒng)一的城市觀光飯店。但隨著國內外飯店市場客源的旅行經驗的成熟,行業(yè)競爭的加劇,將對更多飯店類型、細分市場飯店產品的需求與品質有提升的要求,比如會議飯店、度假飯店、精品飯店、家庭旅館、農家樂飯店、經濟型飯店、高級商務飯店等。因而,以探究飯店產品內涵與構成,功能,發(fā)展趨勢等為核心基礎理論的飯店產品的設計、開發(fā)、競爭力提升等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隨著飯店行業(yè)競爭環(huán)境不斷規(guī)范,飯店市場客源對飯店品質與特點的關注,客源對所入住飯店選擇權利與能力進一步提高,在未來飯店的實踐中將更多地會趨向關注飯店產品自身品質、設計、特色等的提升與完善,也將進一步對飯店產品構成、飯店產品特色塑造與體現(xiàn)、影響飯店產品設計與開發(fā)的觀念、提高飯店市場吸引力、飯店產品競爭力提高等基礎性理論有著迫切與巨大的需求。目前,隨著飯店投資者不斷地引進國外飯店設計公司進行飯店開發(fā)、建設,以及飯店投資者對大量新近開業(yè)飯店、國際飯店管理集團旗艦飯店開發(fā)、設計、建設等的考察,已經在實踐中逐漸反映出與國際接軌的飯店開發(fā)、設計等敏銳意識與經驗判斷能力,尤其表現(xiàn)在對飯店環(huán)境景觀、建筑、室內設計與裝飾等方面的提高與完善上。比如,九寨溝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飯店發(fā)展實踐中,對于飯店產品質量的評判標準以及品質、功能認識等不斷提高與完善,飯店產品的市場滿足領域也不斷突破傳統(tǒng)觀念上的局限——主要滿足外來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飯店不僅能滿足外來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為當?shù)厣鐓^(qū)交際的中心、當?shù)厣鐣臅r尚與奢華的風向標與聚集地,也成為滿足綜合休閑、娛樂等需求的社會消費場所,甚至有些飯店也已經成為一種夢想之地與夢幻之地,它們能帶給消費者更高的精神需求與享受等。另外,飯店的市場領域通過產業(yè)融合的方式在不斷地擴大。同時,各種新型消費觀念、觀念意識價值等都將對飯店產品品質、設計、建設與開發(fā)等提出了客觀的新要求。比如,對高檔飯店硬件設施除了精美、豪華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審美意義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飯店產品中的文化含量與表現(xiàn),視飯店為一種文化的載體,需要從中尋找與體驗到歷史的縱深感,同時也關注消費者審美情趣地滿足。此外,飯店消費者也開始追求飯店產品中孕含的文化符號社會意義及消費意義,全方面的消費感知與體驗,追逐一種特殊身心經歷與學習的收獲與期望等。因而,在未來的飯店實踐發(fā)展中,客觀地需要基于飯店產品理論之上,關注飯店產品開發(fā)、設計、建設、發(fā)展等理論;也需要形成更多非價格競爭的手段與能力,比如除了質量與服務之外,還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觀環(huán)境、內部裝飾、品牌等,可以獲得更多的附加價值。目前,我國一些具有前瞻意識的飯店業(yè)界人士已經進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二、我國飯店領域理論研究綜述
1.理論研究綜述
在飯店理論研究領域,相關研究人士也隨著飯店業(yè)的起步、發(fā)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飯店領域的研究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1)介紹國外理論與實踐經驗以供國內參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編的《世界著名飯店集團管理精要》等。
(2)中外飯店管理比較研究:浙江工商大學管婧婧、郭魯芳2005年做過《中外酒店業(yè)HRM研究進展及比較》等。
(3)飯店行業(yè)宏觀、中觀、微觀領域研究都全面展開,介入國家、地區(qū)、行業(yè)、集團、企業(yè)層面飯店發(fā)展問題研究:比如,黃靜波2007年做過《中國省域星級飯店業(yè)的優(yōu)勢特征及其形成機理》等。
(4)飯店領域技術應用領域研究:比如,林璧屬、王贊強2000年做過《中國旅游飯店業(yè)Internet應用現(xiàn)狀評估》等。
(5)不同等級、類型、規(guī)模、產權飯店的發(fā)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過《鄉(xiāng)村民宿經營管理核心資源分析》等。
(6)飯店經營管理方法、手段、科學理論、觀念探索、影響因素、評價、投資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體諸如對服務與內部管理問題的研究、飯店總體管理理論與實務研究、對飯店環(huán)境研究等是占相當數(shù)量的,同時,飯店理論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對新觀念進行探索,并注重新觀念在飯店領域實踐中的應用,比如,隨著區(qū)域經濟及企業(yè)集群在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張俐俐等2006年做過《酒店業(yè)競爭力提升的新途徑:集群發(fā)展》;隨著體驗經濟理論廣泛傳播,以及對旅游活動文化本質、飯店產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過《文化元素在旅游飯店空間產品中運用的實證研究》、張明、廖培2006年做過《主題酒店主題文化選擇的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王燕與唐飛2006年做過《我國精品酒店發(fā)展之條件分析》;隨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責任感問題與觀念的關注與認識,陸諍嵐與陳天來2002年做過《論“綠色飯店”及其標準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學科理論,以及新觀念進行的在飯店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研究:比如,黃燕玲等2006年做過《基于SEM的飯店顧客滿意度測評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來在飯店經營管理領域中也開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軍與陳浩2004年做過《基于DEA的星級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廣東相對效率分析為例》等;同時,也在研究中更關注實證研究,實證研究也占據了相當?shù)谋壤罕热?,四川大學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專業(yè)季哲文碩士論過的《主題飯店的規(guī)劃建設研究——以成都市飯店業(yè)為例》等。
(9)在飯店階段方面不僅進行了飯店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同時也伴隨著國家經濟轉型等宏觀背景,開始探索飯店轉型、升級、可持續(xù)等方面研究。比如,饒勇2002年做過《我國旅游飯店業(yè)向成熟轉化時期的競爭的競爭特征和戰(zhàn)略對策》等。
(10)對飯店業(yè)界具體發(fā)展實踐、成功人物等進行專門介紹與研究:比如,對如家品牌、錦江飯店集團等的介紹、對希爾頓等的人物介紹等。
與此同時,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也開始不斷地介入到飯店領域中來,比如,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在碩士論文中曾做過《主題酒店公共空間設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級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碩士論過《與歷史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酒店建筑設計——以闕里賓舍、唐華賓館和蘇州喜來登大酒店為例》的研究、南昌大學工業(yè)設計系碩士研究生齊瑞過《休閑度假賓館的配套織物及其陳設設計研究》、2007年北京林業(yè)大學室內裝飾藝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章曲做過《現(xiàn)代酒店室內空間中的織毯裝飾》、湖南大學建筑系碩士研究生甘露做過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論研究述評
通過大量閱讀飯店理論研究文獻,可以得知我國飯店領域的理論研究,從整體看,對于飯店領域的研究已經涉及了幾乎所有方面,飯店管理教育也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龐大的培養(yǎng)體系。因而,形成了大量、豐富的飯店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總結、研究教材,但教材水準層次不等,也存在著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反映了飯店領域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識的基礎理論體系和理論基礎還未建立。學術研究成果也數(shù)量巨大,研究層次也逐漸提高,從地區(qū)研究課題到國家課題都有進行,并且也隨著香港的回歸,出現(xiàn)了大陸飯店業(yè)與香港研究機構在飯店理論研究方面的合作趨勢。學術成果大多以期刊論文的形式,而研究專著比較少,戴斌做過《國有飯店業(yè)重組與集團化管理》等,這也反映飯店理論研究還整體缺乏深入性與系統(tǒng)性,對飯店領域的相關問題研究還僅僅局限在點的認識與思考。隨著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碩士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在飯店領域進行的相關碩士論文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飯店領域相關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推進了飯店從研究點的認識與思考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由于博士教育還處于剛開始階段,相關高質量研究成果還相對缺少,比如東北林業(yè)大學李紅做過博士論文研究《我國酒店提升國際競爭力研究》、南開大學徐虹做過博士論文研究《飯店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研究》,該研究也已出版為專著。少數(shù)業(yè)界實踐人士也參與到飯店領域的論述與觀點表達,比如海巖曾出過發(fā)表對行業(yè)觀點的行業(yè)書籍——《海“眼”看酒店——關于酒店行業(yè)問題的對話》、活躍在飯店業(yè)界奚晏平博士也做過一些飯店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出版過專著。
除此之外,飯店領域理論研究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及研究趨勢:
(1)飯店領域理論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比較忽略,從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對飯店經營管理、產品設計、開發(fā)、建設等的認識與提升。比如,飯店產品的內涵與構成、飯店產品構成各部分的內涵及設計、開發(fā)、建設等的理念,從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對飯店產品如何隨著市場消費觀念、新價值與認知而發(fā)生演變、外延的認識與判斷。目前,對飯店概念或內涵的認識還僅僅處于比較籠統(tǒng)的狀態(tài),因而對各種飯店類型的認識、建設思路、管理經營模式與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認識,飯店產品創(chuàng)新與提升缺乏基礎理論?,F(xiàn)階段,在飯店理論研究領域中,對飯店產品內涵、構成等基礎理論的研究還相當少,有些研究還僅僅借鑒與引用其他行業(yè)產品的內涵,缺乏對飯店產品內涵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從而也使得飯店基礎理論研究呈現(xiàn)匱乏與薄弱的狀態(tài)。
(2)在目前的飯店理論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與飯店業(yè)界需求等還有一定的距離與脫節(jié)。比如,飯店理論研究人員普遍在產品對飯店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飯店產品競爭力對飯店發(fā)展的推動方面達成共識。飯店產品及競爭力提升問題是業(yè)界尤其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對飯店企業(yè)具體實踐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與影響作用的理論之一。但在飯店理論研究中,在飯店企業(yè)如何提高產品競爭力具體思路、途徑、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對比較薄弱,雖然該方面研究數(shù)量巨大,但從整體看大多研究相對比較寬泛,缺乏深入性與系統(tǒng)性。因而,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飯店理論研究對業(yè)界的現(xiàn)實指導效果與影響,也影響了我國飯店理論研究在實踐中的應用與地位。
(3)我國飯店理論研究還大多以經營管理理論為基礎與主流,缺乏與其他學科在飯店領域研究的結合與交叉,因而,在對飯店理論建立與研究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與設計、景觀環(huán)境設計、室內設計、工業(yè)設計、文化學、社會學等領域研究為飯店建設與開發(fā)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思路與角度,在未來的飯店理論研究中,還有待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飯店理論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導飯店業(yè)界實踐。
(4)飯店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尤其是對新的消費理念、觀念、理論在飯店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從而,在使飯店產品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引導市場需求,創(chuàng)造更多的異質與良好品質、類型飯店的同時,推動飯店實踐與理論的發(fā)展。目前,飯店理論研究人員已經普遍關注文化、體驗、符號與消費社會等對飯店設計、開發(fā)、建設、經營管理等的影響與作用,并進行了相關探索,但總體上來說,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與系統(tǒng)化。同時,飯店理論研究還應該關注更多的飯店產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題酒店、農家樂等;也要關注飯店企業(yè)發(fā)展模式趨勢等,比如景觀房地產、旅游房地產、旅游企業(yè)集聚、區(qū)域一體化、CBD發(fā)展等對飯店實踐的影響。在未來的飯店理論研究中,研究人員需要在飯店實踐認識與研究的基礎上,將飯店理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飯店實踐還需要飯店核心基本理論進行引導與借鑒;對于飯店管理的研究來說,自身的研究框架體系和方法還不完善。未來的飯店服務、產品設計與開發(fā)等將更為專業(yè),伴隨著飯店管理學科的成熟,飯店管理需要發(fā)展自己的理論、尤其需要以飯店產品、飯店產品競爭力體系等為核心的基礎理論進行深入、系統(tǒng)以及細致的研究,以展開本領域的研究以更好地為學科發(fā)展和飯店管理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法律行為;效力;行為解釋;私法自治
法律行為這一理論經過了很久的發(fā)展之后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博大的理論體系,而對于我國來說,大陸法系中的私法傳統(tǒng)對我國的民法也逐漸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不僅已經成為了我國法律之中民法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漸成為了我國的民法制度之中理論的核心部分,這也同時成為了基層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從事法律職業(yè)人員的基礎性語言。以上這些都表明了法律行為對我國的民法制度、民法理論或者是民法的具體實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法律行為的法技術價值
(一)法律行為:私法概念體系的環(huán)節(jié)
依據德沃金的理論,法律的一般性理論既是概念性的,也是規(guī)范性的。法律首先是一種規(guī)范性的要求,這種規(guī)范性的要求法律在技術上應當完成法律的規(guī)范性分析,不然就不能很好地區(qū)分法律與規(guī)則、普通觀念之間的區(qū)別,這同時也是形式的合法性的問題??墒侵换卮疬@一問題是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在形式合法性的同時還要研究法律的概念性。而概念本身也就是人的主觀衍生物,也可以在概念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而體系化的法也是在這一過程之中的產生的。
(二)法律行為:司法價值的載體
擬制法律這一概念并不是為了描述一個現(xiàn)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規(guī)范這一社會之中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法律不僅具有敘事價值,還帶有規(guī)范的功能,法律概念也正是基于這兩種功能結合在一起。這樣看來,私法自治作為私法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這不是指人與人之間可以任意組成關系,而是突出強調法律本身的自己意義規(guī)定,其突出的主體是人,而這種私法的價值需要一定的具體載體才能夠實現(xiàn)。法律行為之所以蘊含了私法自治的價值,是由于法律行為這一概念在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承認,同時社會也承認了法律行為這一價值和效果,倘使社會尚未承認私法的價值,那么即使社會主體使用了法律這一概念,也難以產生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正由于法律行為是私法的主體實現(xiàn)自治這一具體載體的行為,其私法自治的普遍精神也就能夠更好地與私法自治的自主性原則相結合,在實際中發(fā)揮出更有效的作用。
二、法律行為與我國民法現(xiàn)代化
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來,知識和技能已經由經院教化轉移到了世俗社會,這也就導致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最有意義的歷史變遷: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化,在這一同時,現(xiàn)代化也成為了一個與人類發(fā)展關系最密切的話題,而若想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化,則必須要去社會法制的現(xiàn)代化,用現(xiàn)代化的法律來促進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化,同時用現(xiàn)代化的法律維護現(xiàn)有的社會轉型,這也成為了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民法作為調整公民私人關系的重要法律,其現(xiàn)代化是整體現(xiàn)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一)我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目標
民法的現(xiàn)代化其實是一個民法適應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其必須在社會的協(xié)調實踐中得到論證和支持,因此現(xiàn)代化的民法現(xiàn)代化應該是一種與社會有著緊密連接的法律,也是一種對社會做出回應的法律,是一種以人文精神為指導的法律。在我國的具體情況來說,民法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法典化。民法必須對迅速變化的社會作出回應,這是回應型法對民法做出的要求,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民法自身也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社會的屬性,而現(xiàn)代化則體現(xiàn)了社會急劇變化的這一過程,所以依據角度來看,民法的現(xiàn)代化就是使民法中的私法在社會生活中更具有現(xiàn)代性,也就是更好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社會的要求。依據馬克思韋伯的觀點,現(xiàn)代性的世界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類似由愚昧和神魅進入文明和世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主體意識和理性意識,并且逐漸地形成了平等、自由、博愛等現(xiàn)代化的思想。而中國民法的現(xiàn)代化之中最大的障礙是缺少私權的理論,可是想要實現(xiàn)民法現(xiàn)代化這一目標,僅僅增加知識是不能夠實現(xiàn)的。應該把社會化作為分析和觀念的模式,進而將其作為民法現(xiàn)代化過程的重要理念。民法是中心是在社會之中的作用,而現(xiàn)代化的要求也就需要用民法在社會中的作用來反思民法。
(二)民法現(xiàn)代化對法律行為的挑戰(zhàn)
如今的民法基本理念是追求實質的正義價值,將社會的妥協(xié)性作為價值取向。而如今的法律理論是以近代社會的理論體系以及民法理念為依據的,所以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的進展,傳統(tǒng)的法律行為也就必然會受到民法現(xiàn)代化的挑戰(zhàn)?;貞兔穹▽ι鐣幕貞故玖艘环N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這在狄冀的社會連帶論之中可以得到印證,根據這一理論,整個社會是一個有著密切的協(xié)作關系的團體,而之所以在同一社會之中的人們是相互關聯(lián)的,也正是因為人類有共同的需要以及人類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需要,而社會越發(fā)展,這種分工的關系也就更為重要,從而社交的結合也就更為密切。可是民法的發(fā)展卻表明了形式上的法律行為正在逐步喪失對現(xiàn)實社會的法律說服力。這也來與契約關系的挑戰(zhàn)。
標準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名詞,其進入民法領域也是作為產業(yè)界的時尚名詞,在這一理論之中,存在著兩個領域的標準化,即法律領域以及實踐和實務領域。在我國《合同法》之中也規(guī)定了一些對一般的交易條款所作出的相應解釋,這些在實際上都有利于相對人的規(guī)定而視為意思自由的補充,然而補充也不能改變法律行為已經受到了交易條款的挑戰(zhàn)這一事實。
(三)法律行為之于我國民法現(xiàn)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即使現(xiàn)代的民法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法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可是這也沒有否定我國民法的歷史使命,我國民法的現(xiàn)代化與法律行為也是離不開的。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yǎng),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fā)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雹僦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yǎng)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chuàng)造的新型人才。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德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xiàn)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道德主體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xiàn)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yǎng)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xiàn)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guī)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在道德發(fā)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chuàng)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fā)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yǎng)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fā)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yǎng)“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yǎng)“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從本質上看,三者是統(tǒng)一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個體既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歷史的生成物。沒有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體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fā)展。培養(yǎng)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chuàng)造輝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學習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以學生為重心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走向
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不可阻擋的潮流。社會的現(xiàn)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現(xiàn)代化?,F(xiàn)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學習社會和終身教育。傳統(tǒng)教育觀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準備,今天受教育為的是明天謀生。教育成為界定未來身份的階梯,壘砌這些階梯的材料就是知識。學生通過學知識、記知識、考知識逐級獲得高學歷,保證今后擁有優(yōu)越地位。知識學習是貫穿傳統(tǒng)教育始終的主題?,F(xiàn)代教育觀摒棄了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識,主張終身學習,即生活本身就是學習。教育不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中清楚地表明“終身學習始于生,止于死”?!皩W習為人們所必需,但并非總要受教于他人,學習將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這是未來學習社會的起碼要求?!雹谠趯W習社會中,學習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積累知識,以備今后使用。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度過閑暇、開發(fā)潛能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很顯然,傳統(tǒng)教育觀以知識為核心,現(xiàn)代教育觀以人為核心。以知識為核心必然強調“教”,教育的重點通常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知識的內容本身。以人為核心,必然強調“學”,教育的重點是學習者本身,因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行為。由強調“教”轉為強調“學”,“這種轉變看起來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卻具有極深刻的意義?!浞挚紤]到學習者自身的作用,其著重點在于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雹邸敖處煹穆氊煬F(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④
這說明,教育核心的轉變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另外,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核心,實質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以開發(fā)人的潛能為核心。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過道德的生活。這樣的教育目的必然帶來學校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知識課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會明顯增加。目的在于使學生提高能力和修養(yǎng),善于實踐。教育內容方面的變化是:僵死的、陳舊的知識會大幅度削減,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增長見識,身體力行的教育內容會大大增加。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應調整。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必須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在與人交往中,在解決困難中,促使學生學會分辨、積極思考、增加體驗、積累經驗。
總之,現(xiàn)代學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須轉向學生,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財富的增長,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時間,使人們可以從事生產以外的其它社會活動?!藗兛梢栽谏a以外較全面地發(fā)展。因此,教育不僅是勞動力的教育,而且還應是社會主體人的教育;教育不僅是生產者的教育,還應是消費者、享受者的教育?!雹?/p>
三、落實學生重心地位,學校德育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落實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
落實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師與學生教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fā)展步代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娶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學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傮w特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雙方積極性,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xiàn)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落實德育實踐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行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fā)、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總之,今后的學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閉的課堂,因為無論是德育理論還是社會生活都要求學生以具體的道德行為體現(xiàn)道德品質,參與道德生活。落實德育實踐化,學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具體方法可以是:讓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參與學校管理、負責學校事務、參與社會服務、承擔社會義務、討論社會事件、學軍、學農、野營拉練、城鄉(xiāng)“留學”(城市學生到鄉(xiāng)村學習,鄉(xiāng)村學生到城市學習)等。總體特征是: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從設計到聯(lián)系,從實施到組織都要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最好是學生自己組織,自覺走向社會,教師主要起指導、建議、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實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傳遞知識向塑造人格轉變
我國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說:“傳授點文化科學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的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盡管這一目標對具體人來說,有些理想主義色彩。但正是這種理想,激勵著人們發(fā)奮苦讀,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德育談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納入了“應試教育”的軌道,單純傳遞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高分低能者隨處可見,知識高深卻缺乏道德者隨處可見。一個人僅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來說,僅僅傳授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
1.1雙語課案例教學法與教師認知上的誤區(qū)
案例教學法是國貿專業(yè)雙語課程授課過程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首先由哈佛法學院倡導,之后哈佛商學院也開始應用,采用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所以,應用這種方法必須基于真實可信和知識相關性的信息,否則就會和教師講授背道而馳。但是研究和編制一個好的案例,至少需要2-3個月的時間,一個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經驗,而且要隨時更新,否則就會老化。目前許多高校教師針對國貿專業(yè)雙語授課所利用的案例,主要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書本上提供;一種是教師網絡查找中文案例的,并翻譯成英文案例。第一種來源很可能存在時間的滯后性,可能與我們需要的新知識脫節(jié)。第二種來源存在問題真實性的質疑,教師希望通過案例說明知識的可信,可是案例本身可能具有挑選時的主觀性、個例性等特點,存在偏頗。
1.2教師崗前培訓不足導致雙語課案例教學方法的生搬硬套
我國高校擴招,從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08萬,到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乒舱猩?99.8萬人,增幅達547.96%。學生供給旺盛,促使高校教師招聘快速跟進,各類高校根據需要吸納人才,途徑包括行業(yè)企業(yè)、剛畢業(yè)的本碩博畢業(yè)生、海歸派等,而從最初面試到教師走上講臺,崗前培訓時間僅僅不到2個月。在我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中都沒有對高職教師的任職資格作明確規(guī)定,而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師的相關標準執(zhí)行,即具備研究生或本科學歷即可。很明顯,崗前培訓不足,使得教師掌握的教學方法也乏善可陳,使得生搬硬套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現(xiàn)象,同時舊知識與新案例、新知識與老案例的格格不入,都可能出現(xiàn),矛盾處處存在,教師駕馭案例功力不足。與此相反,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都對上崗教師及執(zhí)教教師實踐很重視。在美國,要想成為一名應用型院校教師,必須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并對所授技術課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及最新經驗,或者在合適的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的實際經驗,還要求有當顧問和單獨判斷與研究的能力。在德國,博士生畢業(yè)后必須在企業(yè)工作五年,方可應聘為應用科學大學的教師。在加拿大,每3年教師必須返回到業(yè)界實踐,或定期為業(yè)界解決技術問題,或從事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等,以防技術知識老化。
1.3教師素養(yǎng)結構失衡導致雙語課案例教學方法的目標失真
教師素養(yǎng)結構失衡,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什么案例都可以拿來用,任何知識都可以用同一則案例來套,這顯然違背了教學的嚴謹性。2011年4-9月筆者向海南工商職業(yè)學院、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诮洕鷮W院、海南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海南省旅游學校等五所學校投放調查問卷,通過對海南五所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主要動因情況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教師從事科研活動中由大到小排列分別是,晉升職稱比例是46%,總結經驗比例是19.3%,完成工作任務比例是18%,學術追求比例是16.7%,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與我國教師晉升體制以及對年輕教師主持科研項目缺乏扶持、教師自己買版面的國情有關。教師的科研追求不是讓課堂案例變得更加豐富,而是為了職稱晉升,顯然動機不純凈了。
2教育生態(tài)學下媒介素養(yǎng)的雙語課案例教學法應用對策
2.1利用媒介素養(yǎng)建立教師正確的雙語課案例教學法應用觀
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huán)境體系,這種生態(tài)鑲嵌性加大了個體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困難。媒介素養(yǎng)則提出了一條路徑,即讓教師面對媒介各種信息的時候,在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制作-思辯過程中,突出案例教學的實際應用,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到應用方向的指導。從教師認識層面來看,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媒體傳播給我們繁雜的真假信息,有效辨別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最為重要。教師需要學會辨別真實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自我反省的模式,建立正確觀,增加授課知識與雙語案例切合度。從教師應用層面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工作過程,把理論知識模塊化,把一則則信息拆分成一組組的雙語課案例,對應每組理論知識。每一組案例既是一則典型知識匯總,也是一則實際操作示范。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案例設計課程時候,考慮到選取哪些是合適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未來需要現(xiàn)在不需要的、哪些是關聯(lián)課程需要的等。
2.2利用媒介素養(yǎng)構建教師雙語課協(xié)作式的案例教學法
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引導使得個體間協(xié)作有序,那么教師在教課過程中,也可能存在這樣一種介質能推動個體間的合作。所以,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需要利用正確的介質達到有效的目的。在構建案例教學法真實性時,我們可以利用組織本身傳導性構建課程間的互聯(lián)網,比如領導-教師-學生、教務處-系部-教研室、企業(yè)-教師-學生-企業(yè),等等。每個團隊的案例集有不同方向的擴散,形成知識-案例樹。這種構建不是短時期能夠完成的,同時沒有一定的時間、方向都無法完成,對于很多經過短暫培訓的教師那更需要用時間去堆砌才能成熟。所以,組織內部傳導機制的完善以及組織與外部聯(lián)系緊密決定著一個教師是否能真正純熟運用此方法。第一,建立協(xié)作式的雙語課案例教學方法需要大量的師資培訓,包括崗前培訓、年初年末培訓、省級培訓、出國訪問等,讓教師有機會接觸好的案例。第二,鼓勵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參編教材,多給新人機會,改變申報課題等職稱上的限制,建立科研獎懲機制。第三,推薦更多的年輕教師去企業(yè)帶薪實習,要做到百分之百實現(xiàn)教師有實習經歷,并把這種經歷寫進教師資質中,保證上講臺的教師都是高質量的、有能力的。
2.3利用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教師雙語課應用案例教學的嚴謹性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fā)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yè)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tǒng)教材一般將各項規(guī)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yè)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yè)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yè)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yè)大學相關專業(yè)。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yè)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yè)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xiàn)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xiàn)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xiàn)。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xiàn)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yōu)檎嬲募寄堋懽骶哂袑嵺`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guī)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xiàn)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xiàn)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
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guī)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yè)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yè),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yè)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guī)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yè)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tǒng)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