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7-06 14:28: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少年閏土教學設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發(fā)展思維 激活課堂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一、打破常規(guī),重新整合,尋找新 “抓手”
語文教學要突出對人的關懷和培養(yǎng),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必須突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著眼學生發(fā)展,使教育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過程。語文教學中學生要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就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索學習,這就需要濃縮時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魯迅小說《故鄉(xiāng)》,如果按作者的寫作思路,從線性角度教,就是通過“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塊結構教,通過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語言等分析。這兩種教法各有其長處,卻有共同的弊端,難得激活思維,教師所用的時間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少。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找一個新“抓手”。在學生反復閱讀基礎上圍繞“辛苦麻木”設計問題,將課文串起來。①“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個時期的閏土?②與少年閏土比,中年閏土從哪些具體方面表現(xiàn)出“辛苦麻木”?(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少年“小英雄”與中年“木偶人”的形象)③中年閏土有沒有認識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為什么給兒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兒”搬家時,他為什么單選了香爐和燭臺?④“我”對閏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態(tài)度? 這些問題的設計,全圍繞“辛苦麻木”展開,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題理解,教學有較大的涵蓋性,又更加精煉簡潔,學生有充分的主動性。
二、緊扣中心,應用拓展,擴大教學外延
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認為,以自己學習語言的經(jīng)驗看,課內和課外比例是“三七開”,即大概30%的來自課內,70%的來自課外。這就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合理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延伸思維?!巴卣埂币劳形谋荆脑O計,進行課內轉向課外的遷移訓練,使學生入得文內,出乎其外。以《寡人之于國也》的拓展應用為例。
第一、鏈接舊知,溫故知新。先讓學生復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后提問“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zhàn)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誦讀課文,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數(shù)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第二、鏈接生活,古今比較。討論思考:“王道樂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拓展?穿越時空隧道,讓學生感受孟子經(jīng)世濟民的卓越思想和心憂百姓的高尚情懷,讓學生摒棄小我,像孟子一樣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造福百姓,造福人類,締造人類燦爛的政治文明。
第三、鏈接經(jīng)典,厚積薄發(fā)。積累《孟子》名言名句。更好地全面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豐富知識,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應用拓展不是知識綜合,學科融合和與社會生活結合的“大雜燴”,更不能脫離教學中心,否則“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只是一句空話,語文教學就會背離“發(fā)展學生”的宗旨。
三、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
高質量的啟發(fā)手段能引領學生迅速進入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用“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課堂提問啟發(fā)學生、用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啟發(fā)學生、用豐富的生活體驗啟發(fā)學生、用巧妙的對比教學設計啟發(fā)學生,從而引導學生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提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促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
中學語文;啟發(fā);閱讀教學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教師不能錯誤地解讀為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對話,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閱讀教學新常態(tài),而高質量的啟發(fā)手段往往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對話的重要手段。
一、用“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課堂提問啟發(fā)學生
滿堂問使學生的思維倍受束縛,讓人討厭,滿堂的無用提問更是讓人痛恨。語文教師應當善于提煉問題,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有用提問,為學生進入文本打開一個突破口[1]。如在教學《沁園春•雪》的上片時,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能否把“惟余莽莽”一句改為“一片莽莽”;二是能否把“頓失滔滔”改為“失去滔滔”。教學下片時,筆者沒有像往常那樣提問“詞的下片圍繞哪一個字來展開?”而是提問學生:“能否把‘惜’字改成‘昔’字?”通過這些獨具匠心的提問,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思考和討論當中,從而啟發(fā)學生理解詩人融情于景、感嘆冰雪威力、暗諷各朝帝王、表達革命信心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文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一句,充分展現(xiàn)了齊王虛心納諫,虛懷若谷的形象特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點呢?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同學們,這句話能否改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下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上賞’,為什么?”這一提問,課堂馬上熱鬧起來,經(jīng)過反復的討論,學生終于明白,這上、中、下三等的獎賞是按照進諫的風險系數(shù)來劃分的,當面指責過錯,給予上等的獎賞,表現(xiàn)了齊王敢于直面批評的廣博胸懷。
二、用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啟發(fā)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2]。語言學習是一個“習得”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語言學習是達不到目的的。“滿堂灌”“滿堂問”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為它從根本上違背了語文教學規(guī)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其通過語言實踐來獲得啟發(fā)[3]。如學生在解答上文提到的“惟余莽莽”能否改寫成“一片莽莽”這個問題時始終摸不著北,這時筆者并沒有急于講解,而是馬上要求學生用“惟余”一詞造句,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明白“惟余”一詞蘊含著詩人驚訝、感嘆的情緒。中學教材中古詩文的篇目較多,古詩文教學更應尊重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在誦讀中感悟。
三、用豐富的生活體驗啟發(fā)學生
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相聯(lián)系。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4]認為,進入文本的標志是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強調的就是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如在教學《故鄉(xiāng)》一文,筆者在講完少年閏土這一部分的時候,特意讓學生談談假如自己遇上了多年沒見的好朋友,會怎么接待他?學生暢所欲言,氣氛熱烈。這時筆者突然話鋒一轉:“閏土像你們說的那樣做了嗎?閏土的哪一句話最讓‘迅哥兒’傷心?”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到了“迅哥兒”面對友誼破滅、故鄉(xiāng)不再有夢幻色彩的傷心失落。
四、用巧妙的對比教學設計啟發(fā)學生
在日常的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次成功的對比教學往往能讓學生恍然大悟,從而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學生不能理解課題的言外之意,筆者就把課題改為“于勒”和“叔叔于勒”,讓學生與原來的課題相對比,這時學生理解了課題強調的是“我的”二字,從而明白,課題是在諷刺菲利普夫婦。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把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與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相對比,讓大家體會唐雎的從容鎮(zhèn)定、態(tài)度堅決;還讓學生把秦王前后的語氣變化相對比,讓大家體會秦王的性格特點[5]。
五、結語
語文教學離不開師生的對話,而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是用智慧催生智慧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的過程,高質量的啟發(fā)手段正是完成這個過程的最佳捷徑,應當成為語文教師不懈追求的“秘密武器”。
作者:陳振文 單位:肇慶市廣寧縣石澗中學
參考文獻:
[1]祝耀安.大數(shù)據(jù)時代中學語文智慧課堂行動與思考[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3]許金寶,趙紅梅.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上下功夫[J].上海教育,2006(21):18-21.
關鍵詞: 學講計劃 問題串 案例分析 高效語文課堂
“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的導向,如果教師設計問題太難或太簡單,就不利于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和交流?!皩W講計劃”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和所得以交流的方式展示。學生自學能力畢竟有限,怎樣才能讓“學”與“講”不流于形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做到有思考、有收獲呢?問題串就充當這個地圖和方向標的作用。下面我從學講計劃的兩個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談談問題串設計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設計操作性強的問題串,讓學生“學進去”
“學進去”是指學生通過自學和互學的形式,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能力的過程,在學進去的過程中,好的問題串是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的關鍵。
1.設計有趣味的問題串,讓學生想“學進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味的問題,學生喜歡思考,也喜歡分享。例如我在教說明文《故宮博物院》時,設計如下問題串:通讀課文,你能扮演一名故宮博物院的導游,引導老師和同學們暢游故宮博物院嗎?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這樣的說明順序有什么好處?本文中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你能用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向別人介紹我們的學校嗎?
愛表現(xiàn)是學生共同的天性,學生都希望將“導游”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自學時你追我趕,氛圍很好,學生都把握了故宮博物院的空間布局。有的同學畫出了故宮博物院的布局圖。應用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效果很好。
2.設計有坡度的問題串,讓學生能“學進去”。
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差異和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于篇章的理解,不可能做到要求的深度和全面。在教學中,設計問題串時,要注意有坡度,遞進式追問,從字詞到句到段落再到篇章,使學生感覺到一切都那么自然和流暢。例如我在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地捕鳥”段落時,設計如下問題串:
(1)找出文中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在文中的作用。
(2)將這些動詞與作者在三味書屋學習片段中的動詞進行對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雪地捕鳥”片段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將這種情感與學習片段對比,你認為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能夠回答,而不是高不可攀。如果僅僅拋給學生“你認為本文的主題是什么?”,那么學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問題,是語文教學中最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設計實用性的問題串,引導學生“講出來”
學生通過自學,怎樣把所思、所得和所獲展示出來呢?教師必須準備“藥引”即實用的問題串。
1.設計與教學重難點相結合的問題串,體現(xiàn)“講出來”的價值。
語文教學應該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進行,脫離教學重難點的問題,只是嘩眾取寵,無法引導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在學生展示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要防止學生隨意發(fā)揮,天南海北。在設計問題串時,要緊扣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講出來的東西是真正有價值的。如在教授《故鄉(xiāng)》時,本課的重難點是了解“閏土”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我給出的展示交流的問題是:
(1)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你認為發(fā)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迅哥兒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嗎?為什么?
(4)如果沒有社會變革,你能猜想閏土的孩子長大以后的樣子嗎?
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交流,就能明確作者塑造閏土這一形象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緊扣課文主題。
2.設計展示個人見解的問題串,回歸語文本真。
語文學習對學生人格塑造、價值觀的樹立有很大的影響,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必然會和自己的經(jīng)歷和情感產生共鳴,形成見解。我們在引導學生講出來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如在《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問題串時,追加問題:
(1)你認為小弗郎士為什么害怕學習法語?
(2)你喜歡學習語文嗎?為什么?
(3)學完本文后,你對身邊不喜歡學習語文的同學有什么建議嗎?
結果學生暢所欲言,不僅提高了語文學習興趣,還有不少學生對語文教學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議。
實施“學講計劃”打造高效課堂。只有設計出實用的、有價值的問題串,才能引導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講什么?怎樣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積極性;創(chuàng)新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素質教育下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標,在改革實踐中,情境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廣受師生歡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教師通過情境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
一、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營造課堂氛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改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教材內容,并且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能夠為學生奠定文化基礎,特別是在民族氣息濃厚的民族區(qū)域中,情境教學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情境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實現(xiàn)學以致用,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化
學生在小學階段時,其心智和思維正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對于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很難完全掌握,容易使教學內容出現(xiàn)漏洞,從而降低教學質量,并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采取情境教學模式,能夠將課堂內容與實際內容相結合,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設計
情境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形成語文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空間。隨著情境教學被廣泛應用,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有一定的變動,情境設計內容必須落實到教學內容上,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起到引導學生思維的作用。
1.確保情境設計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知識主要是對知識的讀、寫階段,更多的是通過教材內容進一步了解文章含義和內在情感,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由于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圖片、文字、聲音集一體,從而將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展示到學生面前,進而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情感體驗。
例如,在《少年閏土》的教學中,學生一般是通過閱讀文章來了解文章內容,很難掌握閏土的形象、動作、語言的描寫,并且無法體會文章作者的內在情感。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情境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出閏土所向往的生活環(huán)境,之后再創(chuàng)造出文章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對比,讓學生對兩種環(huán)境產生印象和疑惑,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本質,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進而抓住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2.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境教學模式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情感內容帶入到情境教學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性,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小學教材中有很多適合情境教學模式的作品,但是學生很難找出文章的內涵,而這些作品之所以被流傳的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內涵,這就要求教師在情境中加入情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桃花心木》的文章時,其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文章含義,文章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課前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有關教學內容的情境:“學生都有給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鵑等植物澆水的經(jīng)驗吧?如果你們不給它澆水會怎樣?如果天天澆水會怎樣?”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一般情況下,面對這種開放式問題,學生都會得出多種答案,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之后教師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樹苗也和人一樣,要用有限的養(yǎng)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進而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找出文章的價值所在,在加強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擺正了學生的“三觀”。
情境教學模式可以說非常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在文化氣息濃厚的民族地區(qū),其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境教學模式要根據(jù)情境展開教學內容,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為學生未來語文科目的學習生涯拓寬道路。
參考文獻:
一、以有效提問激活思維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引發(fā)智慧的碰撞,激發(fā)求知欲,使思維能力得以靈動飛揚。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要重視其思考價值,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能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能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才視之為有效提問。
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為促進學生思考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教師要認真挖掘文本中的思維因素,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堅決摒棄那些學生不用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隨口能答的提問。要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當學生帶著解開懸念的渴望學習課文時,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這樣的提問即為有效。如一位老師教《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故意把課題中的“游”寫成“畫”字,一些細心的孩子看了,就急于提醒老師寫錯。于是老師提問:“魚兒可離不得水,應該是在水里游呀!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呢?”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正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解開懸念的渴望開始認真地研讀起了課文。這一問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促成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特別要提醒老師注意的是,在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對重點需要進行鞏固,重復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疲勞與反感,成為無效提問。此時,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提問,讓學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廣,使提問依然有效,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和回答積極性。
二、以有效提問激發(fā)學習情趣
利用課堂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感情波瀾,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tài),才能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空間。這種積極的情感、情緒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對于學生來說,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相對有限,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千萬不可忽略。
如一位老師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中,根據(jù)課文中的語句“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大家的以為這位父親因為傷心過度而有些精神失常了”,提問學生:“這位父親是否精神失常?”這個問題就很有思考價值,能激起學生探尋人物的情感熱情。學生經(jīng)過認真讀書,激烈辯論后,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失常就是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態(tài)舉動,竟然在地震后的廢墟中連續(xù)挖38小時;不失常是因為一種偉大的父愛的力量充溢著他的全身,才促使他做出驚人的舉動——連續(xù)奮戰(zhàn)38小時!這就是一種人間的崇高父愛!這一提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討論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積極的情感帶動下,主動地閱讀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較為深刻評判。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性質,努力尋求教學活動的最佳切入點,使提問能使學生產生好奇之心,疑惑之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給學生留下可以再發(fā)展的空間。
三、以有效提問引發(fā)質疑追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也應貫穿于課堂提問之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正是學生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現(xiàn)并提出新問題,形成生動活潑的互動局面。
當然,這種愿意質疑的習慣需要老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培養(yǎng)。比如常指導學生如何緊扣課題或者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提問;如何對老師的講授內容或同學的回答進行質疑追問;平常對同學的個性回答允許保留不同的觀點等。久而久之,相信學生的質疑追問能力一定能得到發(fā)展,也能提出一些有效的問題來。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一課,在“雪地捕鳥”一段學習時,解決了作者為什么盼望下雪的問題后,一學生馬上追問:“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好去捕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展開思維,踴躍發(fā)言,闡明觀點。也更深層次地領會了課文所要說明的中心——“?。¢c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這樣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發(fā)展,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以有效提問培養(yǎng)學習能力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方法的指導,在課堂提問時應融入知識方法的遷移,滲透學法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并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學習能力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學習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學設計;多媒體環(huán)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具有普遍性與廣泛性,在教育領域內,信息化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受到師生的親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內容愈發(fā)變得多元化,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也變得愈加重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協(xié)助下,能更好的呈現(xiàn)教學設計,更好的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認知過程中,通過網(wǎng)絡資源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料,能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更好的擴充自身知識容量。本設計正是在此背景下,結合多媒體技術與網(wǎng)絡資源,以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為例,結合信息化技術的理論、“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實呈現(xiàn)本課教學設計。
一、教材與學習任務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其意義正如教材導語所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向往,也會有小小的煩惱。這個單元的文章,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導語)由此看出,本課內容的學習,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即讓學生在品味童年所帶來的甜美之余,給予他們鼓舞、激勵、鞭策和警示,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健康的成長,如何為自己創(chuàng)設一片歡樂的童年時光,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習對象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通過前半學年對中學語文課本的認知學習,已基本熟悉教材基本要求,即學生在已有語文學習經(jīng)驗的基礎上,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并初步具備了獲取、篩選、分析及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初中學生中大多數(shù)已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能夠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基本的信息查找,但需要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對大批量網(wǎng)絡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另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主題內容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類題材較貼近此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進行指導教學,學生可能更樂于接受,易于理解。
三、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第一,能熟記并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字詞短語,能夠背誦課文經(jīng)典段落并學會仿寫。
第二,“知人論世”,能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了解作者魯迅其人及本文寫作背景。
第三,逐漸掌握閱讀文章的方法技巧,比如節(jié)奏分明、抑揚頓挫。
(二)能力目標
第一,通過網(wǎng)絡搜索,學會合理利用英特網(wǎng)收集、整理、篩選所需信息的能力。
第二,通過Internet網(wǎng)絡資源與教師、同學間進行學習交流,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逐漸掌握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的寫作方式;體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第一,學生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激發(fā)自身熱愛自然,熱愛小事物,熱愛生活、追求新知識的人生態(tài)度。
第二,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意趣,感悟團隊精神。
四、學習重、難點
(一)學習重點
第一,利用網(wǎng)絡資源,查找重點生詞的讀音、意義及用法,如“攢”、“拗”、“蟬蛻”、“人跡罕至”、“人聲鼎沸”、“宿儒”等。
第二,理解文中“美女蛇的故事”之作用,并上網(wǎng)查找,初步了解插敘的敘事方法。
第三,結合課后習題,揣摩“三味書屋”一部分的思想內容,注意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詞語。
(二)學習難點
第一,有條理、有層次的展現(xiàn)文章的寫作思路,并輔以準確生動、簡練有序的文字。
第二,引導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第三,通過網(wǎng)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并應用于實踐環(huán)節(jié)中。
五、學習研究目標
第一,通過學生對本課內容掌握程度的多少,研究在多媒體技術的實踐應用中,如何恰當并且有效開展語文教學。
第二,研究在英特網(wǎng)教學環(huán)境下,如何處理好網(wǎng)絡資源帶給學生的利與弊問題。
第三,探究如何在網(wǎng)絡信息化技術下,組織學生進行網(wǎng)絡學習,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設計在教材設定的范圍內,結合初中生特有的身心發(fā)展實際,在多媒體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協(xié)助下,因材施教,實現(xiàn)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生動活潑有效地對話,在此基礎上,完成本課教學任務,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并有所拓展提升,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一)課程目標的確立上
設計旨在通過展現(xiàn)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及三味書屋的介紹與回憶,一方面夯實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與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即呈現(xiàn)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學習內容的調整上
在指導學習本篇文章時,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依據(jù)文章題目,將文段分割成兩大內容,分別講述,這種片面切割文本的做法易喪失全文的整體美。因此,在講述時,應從整體入手,觀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然后再延及部分重點。
本文貼近學生實際,因此,適時將學生現(xiàn)有的實際情況融入本文的講授中,并在多媒體技術的配合下,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依據(jù)“新課改”的理論要求,在教法與學法方面,課堂應呈現(xiàn)師生良性互動,合作探討,平等對話,具體體現(xiàn)在:
1.教法方面
規(guī)范合理的使用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在不影響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xiàn)與學生共同利用Internet資源,學生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2.學法方面
課前,學生通過網(wǎng)絡資源查找相關資料,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生字詞釋義等等,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整理、篩選,在課堂上做展示;課中,在網(wǎng)絡教室的優(yōu)化配置下,在教師規(guī)范正確的指引下,學生進入Internet 網(wǎng)絡世界,主動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課后,學生在學習論壇內交流本課學習心得,教師給予評價。需注意,在整個網(wǎng)絡資源使用過程中,教師不應影響到學生自有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以保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3.學習流程
課前學生收集資料——課中師生網(wǎng)上互動探討、質疑探究——課后學生反饋、教師評講。
教學方法:收集資料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并結合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
七、學習準備
網(wǎng)絡課件、網(wǎng)絡教室、作為網(wǎng)絡課件運行主要平臺的局域網(wǎng)主機服務器、可供訪問Internet的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設備。
八、課時安排:兩課時
九、詳細學習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音樂背景)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投影標題)
2.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活動)投入感情的自由朗讀課文(音頻配輕音樂);生生合作,互解生詞,通釋義(進入Internet世界,解決難點)。
(教師要求)朗讀聲音洪亮、節(jié)奏分明;并將小組無法解決的生詞用筆劃出。
(教師活動)四周巡視,指導學生朗讀,并收集生詞。
(教師活動)播放配樂朗誦選段,并展示、講解難詞和易錯詞。(音頻)(投影)
3.“知人論世”——了解魯迅及《朝花夕拾》(投影)
(學生活動)展示預習資料(來自于課前網(wǎng)絡資源)。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并于重點處做提示講解,加深學生記憶。
4.“著眼整體”——解題
(教師提問)從本文的題目中,我們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活動)思考,交流,發(fā)言(進入校園論壇)。
(教師明確)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兩部分的內容,分別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并且“從……到……”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空間順序記述的,(擴展)這也教會我們,給文章立題,是很有講究的,比如根據(jù)文章中心思想立題、根據(jù)文章重要線索立題等等(投影出示幾則具有代表性標題);既然全文大致講述了兩個部分內容,那么能否找出過渡段,并且講一講此處過渡段的作用?
(學生回答)第九段,作用重點在于開啟下文。
5.答疑解惑
(教師提問)(投影)文中第四段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
可否了解“閏土”其人?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發(fā)言(進入Internet世界,進入學校論壇),結合教師指導,明確。
6.體味情感
(教師提問)再次快速瀏覽全文,如何看待本文中作者所表現(xiàn)的情感,自由發(fā)言。
(學生活動)全班交流、發(fā)言(進入學校論壇)。
(教師小結)同學們在這堂課的表現(xiàn)都很好,能夠初探作者的情感,說明你們讀懂了它,希望同學們課后反復閱讀本文,寫下自己的想法,同時,鞏固字詞這一基本技能。
7.作業(yè)鞏固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仿寫本課第二段。
第二課時
1.引言
(教師活動)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來賞析作者情感下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2.領略百草園的樂趣
(教師活動)(投影出示第一板塊標題)“領略百草園的樂趣”。
(學生活動)有感情的朗讀“百草園”選段。(配樂)
(教師提問)文中說,“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那么,你如何理解,“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中的“樂園”呢?(投影圖片)注意聯(lián)系文中內容思考回答。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進入學校論壇)。
(教師示范)(投影)a.孩童時期的“我”的思想(樂園)不能與成人的眼光等同(只有一些野草);b.春夏秋之美景;c.神秘驚險的“美女蛇的故事”;d.冬天雪地捕鳥。
(教師提問)(投影)有人說百草園寫景是“色、形、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你同意嗎?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自由回答(進入Internet世界,進入學校論壇)。
(教師示范)(投影)a.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黃蜂的“金黃”;b.“肥胖”“高大”“臃腫”“用小珊瑚攢成的小球”;c.鳴蟬“長吟”,油蛉、蟋蟀“低唱”“彈琴”;(補充)d.結構“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整體與局部,動物與靜物;e.即抓住事物的特點,有符合兒童心理。
(學生活動)小練筆:冬天“百草園”的幾個動詞的運用,仿寫(網(wǎng)絡作業(yè)展示)。
3.理解三味書屋的生活
(教師活動)(投影出示第二板塊標題)“理解三味書屋的生活”(配合視頻)。
(教師提問)(投影)結合課后習題第一題之第三小題:“三味書屋的生活枯燥無味,作者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是與前面百草園的快樂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學生活動):全班交流,探討,明確(進入Internet世界,進入學校論壇)。
4.自主探究
(教師活動)(投影)“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兩部分的關系是?
(學生活動)全班交流發(fā)言(進入學校論壇),明確——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
5.結束語
(教師講述)本課即將接近尾聲,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看到魯迅用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調,回憶似水流年,希望親愛的同學們,也能夠熱愛自己的生活,認真對待現(xiàn)有的美好光陰,珍惜每一天,讓自己健康的成長,也擁有一個燦爛的童年!
如果“香米飯”是香濃濃的語文課堂,那么“米”就是教師在課前的教學預設,“巧婦”就是一位好老師了。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江雪》,放手讓學生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問題:“你對這首詩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嗎?”一生滿臉疑惑地問道:“老師。這位老翁為什么那么冷的天還要去江中釣魚?”于是課堂出現(xiàn)了似乎精彩又令人尷尬局面:“我知道。因為那老翁愛吃魚”,“我認為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釣魚是要去賣的”。老師若有所思:“這是你的理解,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學生一臉茫然,這時一生突然站起來:“老師,現(xiàn)在江面結著冰,不可能釣魚的”。老師始終沒有打破這一僵局:“是嗎?有沒有不同意見?”學生還在兜圈子:“那有什么,可將冰鑿破呀!”“有時天冷,河面不一定結冰的?!崩蠋熁腥淮笪颍骸班?是這樣,你們明白了嗎?”學生齊答:嗯……有點明白了…… 看到這案例,我心中始終“亮”不起來,課堂中老師讓學生質疑,因為質疑往往是生成的智慧點。但學生提出疑問并一個接著一個提出不同見解時,教師顯得無奈,任由學生牽著鼻子,沒有巧妙地召喚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面對生成,這位教師無所適從。 一個精彩的生成資源就這樣流失了,因為老師沒有深入地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五言絕句《江雪》是柳宗元詩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朱子荊認為:“千、萬、孤、獨,兩兩對說,亦妙。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薄蔼氠灪敝械摹搬灐弊质窃娧郇D―那是安史之亂后的中唐,苛政猛于虎,“唐賦”沉重地壓榨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再加上自己被貶,精神受打擊?!搬炑笔窃娙藨嵟?、反抗的呼聲!透露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憤心情。
二、思考:沒有優(yōu)質“米”,“炊”出來的“米飯”怎能有香?――對教學預設的反思
富有智慧的生成卻流失的現(xiàn)象,在當今語文課堂中屢見不鮮。有些老師認為這是教師缺乏教學機智所致。仔細分析,這種機智缺失的背后,那是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是老師對教材解讀的能力。執(zhí)教《江雪》一文的老師沒有能把握時機,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精彩,是因為她沒有走進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缺乏對教材深入的解讀。如果一堂課是一鍋香飯。教學預設不到位,就相當于沒有“優(yōu)質米”,沒有優(yōu)質的米。炊出來的“飯”怎么會香呢?這個“優(yōu)質米”靠的是“巧婦”對教學預設的精心“加工”。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固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課前預設是一堂課成功的第一步,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對學生了如指掌,老師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揮灑自如。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往往來自于教師課前的教學預設,我們除準備好預案之外,還有更為豐富隱性的預設,那就是對教材的解讀,對自己設計的解讀,對學生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呼之欲出。
三、審視:尋找“優(yōu)質米”.備好“優(yōu)質米”.炊出“香米飯”――對教學預設的重新審視
(一)解讀教材――尋找“下鍋優(yōu)質米”
葉圣陶老先生說得好: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老師要用教材教。這個“用”字的內涵多深哪!如何“用”,我想首先就是解讀教材,讀懂作者,讀懂文本的主人公,讀懂作者所賦予的語言文字,“言為心聲”,與文本中的主人同喜同悲,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1.與作者相遇。小學階段選人的課文大多數(shù)是文學精品,鮮活生動的故事。很多出自著名兒童作家之筆,這些兒童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都寄托了一定的思想,但時間、空間、閱歷、氣質都是橫跨作者與讀者間的鴻溝。在教學中,作為老師要設法通過作品走近作者,感悟作品,了解、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之意,表達之情,言后之思。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作者1951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后,于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后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很多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后工作于街道小廠時的經(jīng)歷?!肚锾斓膽涯睢肥撬麘涯钅赣H的文章,教學時緊緊扣住“好好兒活”一詞,并作為自讀研究的主題,抓住四件事和母親的四句話及―個景色描寫,引導學生在“秋天”的回憶中,理解‘‘母愛”的內涵――“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在“懷念”的情意心中感受‘‘母愛”的思緒一“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在“秋天的懷念”中提升母愛的認識,獲得“自己”的思考――我們學生該怎樣“好好兒活”。
2.與背景相遇。每篇課文都有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果我們掌握了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能高瞻遠矚,駕馭課堂。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的散文詩《匆匆》,朱自清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是“五四”落潮期,現(xiàn)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yè),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蕩,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為,但又找不到奮斗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了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而且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yōu)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還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離于作品之外。
3.與原著相遇。小學課本中有些題材是選自名家的小說,編者只是提取其中一部分供小學生閱讀,作為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就要走進原著,了解原著的故事內容,解讀原著中的主人公,教學中才不會斷章取義,才能心有帷幄。小學教材中很多都是名著名篇,如教學《草船借箭》要讀《三國演義》,教學《少年閏土》讀讀《故鄉(xiāng)》,這些經(jīng)典作品如果老師在課前能讀讀原著,上起課來,更能準確地把握人物特點分析,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4.與編者相遇。目前使用的實驗教材是編者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憲法”,再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精心編寫的,其中大有講究。我們要解讀單元組合方式、解讀文本呈現(xiàn)方式、解讀課后練習意圖、解讀“綜合性學習”、解讀從說到寫科學合理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解讀探究與積累運用融為一體的“語文園地”。如果能站在編者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材,就會看得更高、更遠,就會有另一種發(fā)現(xiàn)。當然有時必須根據(jù)編者意圖擴大視野與高度,要由一份教學內容生發(fā)開去,鏈接起與之相關的文本,形成同類型的或同主題的素材庫,放大教材的資源,從而使教材內容在豐富背景的襯托下獲得全新的視野和意義解釋。
此外,我們在解讀教材時還要以三種眼光去解讀文本:一是讀者的眼光,二是兒童的眼光,三是教師的眼光。帶著這三種眼光解讀教材,我們才有了用心與文本進行反復對話的靈氣,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與意義,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解讀設計一淘好“下鍋優(yōu)質米”
前面說到要深入解讀教材,這個過程是把教材讀厚。“課堂是教師基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分享,創(chuàng)造文本意義的一場‘精神盛宴”’(周益民語)。但在教學時,我們要跳出對教材的解讀,做到深入淺出,設計預案。對這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理解教材,教學的角度把握教材。假想自己就是學生的角色,作為學生,對這篇課文理解到什么程度?哪兒是容易理解的地方?哪兒是難懂的地方?哪兒會和作者有共鳴?哪兒會有疑惑?在對教材進行專業(yè)解讀后,接下來就要基于兒童的心理維度,對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設計,使兒童樂于接受。談到這,不妨用一個特級教師的課堂設計來加以說明。
浙江省特級教師王崧舟對《只有一個地球》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就是一種為生成的預設。
板塊一:學生默讀課文,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估計學生的問題有:
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為什么說地球像一葉扁舟?
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
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來形容人類的活動范圍?
根據(jù)學生的問題,教師隨機點撥:哪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哪些問題之間有聯(lián)系、哪些問題需要重點思考。
板塊二:引導學生自主釋疑。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讀書并尋求答案,組織學生匯報,在隨機匯報中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以下幾點:
為什么說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為什么人們要隨意毀壞地球資源?
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引導點撥,集中到對課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讀第4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畫面。
2.補充閱讀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板塊三:從向地球母親訴說的角度切人,引導學生寫話并朗讀。 地球!我親愛的母親 你的孩子 從名師身上我們悟到了為生成的預設具有下面―些特征。 1.構建“板塊式”程序。越來越多的研究與實踐表明,開放的、板塊式的教學結構為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師生在課堂上煥發(fā)了生命的活力,為教學的生成提供了基礎。反之,直線式程序難以包容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就語文教學來說,教材中大量文學作品的出現(xiàn),以其特有的“召喚結構”,為教學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會有哪些不確定因素,出現(xiàn)哪些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一節(jié)課的教學板塊以3-4個為宜。
2.講究“留白”藝術。簡簡單單教語文,是目前語文界的共識。教學設計的流程要簡約,要留給學生空間,就像西洋的油畫畫布上布滿油彩,而中國畫常有大塊的“留白”,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兩種畫法的不同中得到一些啟示?一節(jié)課時間常數(shù)是有限的,要在有效的時間里讓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放,就必須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滿滿當當,更不能下課鈴響了還要“拖堂”。
3.設計精妙的細節(jié)?!凹毠?jié)”是我們老師的“課外功夫”。眾多名師在課堂中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學生如沐春風,怡然自得,為什么?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教材細節(jié)之處的挖掘。王崧舟老師的《草船借箭》一課,因慧眼獨具地開發(fā)出了諸葛亮的“三笑”而成為經(jīng)典。要把握好經(jīng)典,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如果老師能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課堂上便會自如地引導學生去感悟。
(三)解讀學生――為“優(yōu)質米”尋“巧炊之婦”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作為開放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體存在,各自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等都具有個性,才使課堂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如果教材得到充分解讀,那我們的教學設計還要關注學情的解讀,有“優(yōu)質米”還要“巧炊之婦’,-―-老師對學生人文的解讀。
1.關注已有。如果你上課所預設的問題,學生早就在預習中所知,那可想而知,你的課堂對學生會有多大的吸引力呢?相反,如果你預設的內容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學生在課堂上會有幾人能進入你的境界呢?我們在解讀學生時,要關注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是我們教學預設的重要前提。
2.關注興趣。孩子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孩子會怎么理解文本的價值?我們?yōu)楹⒆觽儼l(fā)掘教材中最有價值的閃光點展開、深入教。因此,提前將學生、教師、情景歸人視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假想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尋找對策進行處理。通過解讀學生的興趣點,要能夠找到那些看似平常,但是又能夠牽動文本全身的點,也就是讓孩子們對文本內在的聯(lián)系發(fā)生驚奇,對某個教學點預備多種方案。如周益民老師在執(zhí)教《大海啊,故鄉(xiāng)》時,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們覺得大海是小伙子還是大姑娘?是老奶奶還是老爺爺?是大胖小子還是丫頭片子?課堂現(xiàn)場孩子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談。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學就是要面對學生,走進學生心里。
自從互聯(lián)網(wǎng)進入中國后,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在各行各業(yè)的普及和應用,對人們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產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網(wǎng)絡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網(wǎng)絡下語文學科的教學研究更是我們語文教育者面對的新的課題。面對著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我們教育者提供了許多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更多的認知途徑。特別是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集在一起直觀地呈現(xiàn)教學信息。特技的效果、藝術的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較好應用,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感知,網(wǎng)絡引進語文課堂,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那么,如何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教學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利用網(wǎng)絡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心理學活動規(guī)律又告訴我們,陌生的信息給人新異感,而新異的對象又使人沒有自我意識到的,既是客體特征來決定的,又是個體決定的吸引力的作用,所以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種多樣,如激情的導語、生動的故事、有趣的謎語、自制的課件等等,而巧用網(wǎng)絡資源引入課文也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例如我在《養(yǎng)花》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欣賞從網(wǎng)上下載的各種花卉,配上古典的優(yōu)美音樂,學生在悅耳的音樂聲中漸漸進入花的世界,情不自禁地贊嘆:“啊,真美?。 崩蠋熃又鴨枌W生:“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花的“美”?學生搶著說:“五顏六色”、“爭奇斗艷”、“絢麗無比”、“含苞欲放”……師:“同學們積累的詞匯真豐富!看著看著,我仿佛也成了那一朵花了!世界有了花的點綴,才多姿多彩;人類有了花的襯托,才更富生命力。老舍先生也和同學們一樣喜歡花,而且喜歡養(yǎng)花,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和樂趣,學后我想你也許也會更喜歡花,甚至愛養(yǎng)花呢!”再如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學生肯定沒去過,無論老師你說的多美,在學生的腦海中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教學時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西沙群島美在哪呢?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演示,通過直觀同學們從課件演示中看到了西沙群島的美,從而在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課堂上老師一開始就充分利用網(wǎng)上的資源調動學生從視覺、聽覺進入一種境界,然后通過口頭表達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再在老師的總結中自然過渡到語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課文內容不僅是老舍先生感興趣的,也是自己想要去閱讀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大多數(shù)寫景的課文,都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網(wǎng)絡資源,使教學生動有趣
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許多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如有些說明文,術語較多,比較枯燥,學生比較不感興趣,如果能利用網(wǎng)絡教育資源把比較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直觀的畫面,把難懂的術語變成動態(tài)的超時空的形象化知識,就可以迅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的基本知識。如我在教學《鯨》一文時,先把從網(wǎng)上搜索的資料(圖和文字以及鯨的活動景象)展示出來,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觀賞、討論、匯報中,就能迅速了解到,鯨是怎樣的,屬不屬于魚類,有幾類,以及有怎樣的生活習慣。這樣老師就可以少講了許多,留下更多的時間去研討寫法和仿寫訓練。又如教學《自相矛盾》和《濫竽充數(shù)》這二則寓言故事時,通過FLASH動畫的播放,學生便能從畫面中直觀地了解故事的意思,從而讓老師省了許多的講解。再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文中那深藍的天空下、那稻雞、還有那猹是怎樣的一種東西?通過網(wǎng)絡資源,課件演示,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這就是網(wǎng)絡的魅力!
教師不僅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是教學深動有趣,還可以應用網(wǎng)絡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素來影響學生的心理,使他們呈現(xiàn)“愛”、“憤”、“恨”的心理狀態(tài),讓他們的心理隨著課文內容起伏,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從網(wǎng)上查找大量圓明園的資料,讓他們交流、討論、匯報。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的“金碧輝煌”、“別具一格”。這時,放出“”的錄像,再讀課文。愛之深,才會恨之切。當老師問到:對殘垣斷壁的圓明園,你想對他說一些什么話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痛訴八國聯(lián)軍侵略者,憤怒之情溢于言表。這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利用網(wǎng)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網(wǎng)絡資源進行搜尋、篩選,是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精神的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這就是研究性的學習。經(jīng)常開展研究性的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時,就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上網(wǎng)搜集這棵大榕樹的資料和當?shù)丨h(huán)境狀況和人們環(huán)境意識。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么那里能成為“鳥的天堂”?經(jīng)過探討性的學習,學生除了從書上獲得這棵大榕樹枝繁葉茂適合鳥兒生存外。還從網(wǎng)上和其他途徑中得知“當?shù)氐沫h(huán)境狀況和人們的保護意識”也是成為“鳥的天堂”的重要原因。其次,通過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意思是:這里的鳥很多,鳥兒能在這里自由的生活,快樂的生息繁衍。
因此,開發(fā)網(wǎng)絡資源,借助網(wǎng)絡環(huán)境以及網(wǎng)絡資源的優(yōu)勢,把閱讀文章與品賞、質疑、回答、自練自悟、互助情感體驗等有機結合,不同的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研究性的教學設計;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可以創(chuàng)設生動或感人的情境,使學生整體感知。然后上網(wǎng)學習、置疑釋疑。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內容質疑釋疑,對于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進入“學習論壇”,將問題給全班,全班學生進行討論。這樣,既把課文的重點通過問題展示給大家,又使每個學生的問題有機會發(fā)表,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質疑釋疑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