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中醫(yī)基礎病因學說

中醫(yī)基礎病因學說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7-20 16:24: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醫(yī)基礎病因學說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中醫(yī)基礎病因學說

第1篇

    1  毒邪學說的發(fā)展概況

    毒邪作為中醫(yī)病因學說之一,從《內經》時代開始,即已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后世醫(yī)家多有充實與發(fā)展。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臨床實踐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病理機制研究的深入,對傳統(tǒng)毒邪的認識得以深化和拓展,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內容包括毒邪的界定、歷史沿革、病邪性質、致病特點、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方面。近3年來,有關文獻主要集中在毒邪致病的機制探討方面。毒邪學說已成為現(xiàn)代病因學與治療學研究中新的視點與熱點。但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毒邪學說經歷了興起、昌盛,但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甚至有悄然沉寂之勢。究其原因,涉及了從中醫(yī)疾病觀到當代疾病譜變化的方方面面。

    2  毒邪學說的困境與分析

    2.1  與疾病可知、可治理論的矛盾  《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也締造了中醫(yī)學的疾病觀。目前大家所公認的“疾病可知、可治觀”,即由《靈樞》的“拔刺雪污論”發(fā)展而來?!鹅`樞·九針十二原》曰:“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庇伞鞍未萄┪劢饨Y決閉論”奠定的“疾病可治、可知觀”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歷史觀的,在2 0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效地指導著醫(yī)療實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累累碩果。但疾病的可知是有限制的,受限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疾病的可治性是有條件的,要受到患者機體的承受能力、依從性、疾病的發(fā)展階段、醫(yī)者的專業(yè)水平、醫(yī)療技術的現(xiàn)狀等各種條件的影響。《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y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y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y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奔慈娴卣撌隽擞绊懠膊】芍涡缘闹T多因素。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醫(yī)中百誤歌》更是從醫(yī)家、病家、旁人、藥中、煎藥5個方面總結了100種影響疾病治療的不當言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診斷技術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疾病譜的改變,新的疾病、新的醫(yī)學難題不斷涌現(xiàn)。在特定歷史時期內,特定疾病的不可知、不可治,成為無法回避的事實。如果忽略了這些因素,來考察毒邪學說的作用,會發(fā)現(xiàn)毒邪學說對臨床缺乏有效指導,一種對實踐沒有有效指導作用的理論,當然不會被看作好的理論。

    2.2  辨證論治體系的缺失  縱觀中醫(yī)學2 000余年發(fā)展史,一種學說的確立,均以相對完善的理法方藥體系,亦即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為標志。以溫病學為例,其學說萌芽于《內經》、《難經》、《傷寒論》,發(fā)展于唐宋元明,形成于清。其形成即以葉天士《外感溫熱病篇》確定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論治體系為標志。而《中醫(yī)腦病學》不能脫離《中醫(yī)內科學》獨立,正是因為其辨證論治體系還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辨證體系。一種產生于臨床實踐的中醫(yī)學說,只有當其可以據之以立法、組方、遣藥,即指導實踐時,才可稱作完善。毒邪學說在理論上已基本完備,毒邪的內涵與外延、歷史沿革、病因病機演變、臨床特征、涵蓋的疾病種類與預后等已闡明。但確定為毒邪致病后,應采用何種治則治法,選用何方,或如何組方,方中如何加減用藥,基本上是空白。這也是導致毒邪學說逐漸沒落的重要原因。

    2.3  涵蓋疾病譜的難治性  毒邪學說涉及的疾病范圍廣,種類多,涵蓋了內外婦兒各科,有廣義疾病范疇如心系疾病、惡性腫瘤,常見病、多發(fā)病如急性腦血管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少見病、疑難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肝豆狀核變性、成人斯蒂爾病,危重急癥如急性心肌梗死、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還包括放射性肺炎、化療毒副作用、運動性疲勞等難以歸類的疾病,總數超過100種。上述疾病,或多或少的具備遷延性、復雜性、難治性、致殘性、致死性等特征,無論現(xiàn)代醫(yī)學還是中醫(yī)學,在治療這些疾病時都有束手無策的無奈感,其中很多疾病根本不存在治愈標準。 3  毒邪學說的前景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診療技術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疾病譜的改變,醫(yī)學觀念的改變,新的疾病、新的醫(yī)學難題不斷涌現(xiàn)。新的醫(yī)療實踐,提出了諸多全新的問題,中醫(yī)學理論在認識、分析、解決新問題方面的不足難以回避。雖然毒邪學說存在諸多不足,卻因臨床實際的需要而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甚至有泛濫的趨勢。要規(guī)范毒邪學說的發(fā)展,拓展辨證論治的適用范圍和能力,應當為毒邪學說準確定位并將之有機融入中醫(yī)基礎理論中。

    3.1  毒邪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定位  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毒邪有內外之分。一般認為外毒指由外而來,侵襲機體并造成毒害的一類病邪。內毒是指由內而生之毒,系因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機體內的生理產物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內毒多在疾病過程中產生,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產生新的病證,多標志著疾病進入危重階段[1]。因而外毒可歸入外邪中疫癘之邪的范疇,內毒可與痰、瘀并列作為特殊的內生病邪。雖然毒邪可由六化生,或與痰、瘀并見,但多同時具備猛烈性、火熱性、傳染性、特異性、頑固性5個特性[2]中的3個以上,且毒邪決定著病情的發(fā)展方向與預后,因而毒邪作為獨立的致病因素更符合臨床實際。外毒致病,多損傷皮肉筋脈,并出現(xiàn)神志異常,與肺、心、肝關系密切。內毒之生,多與肺之宣肅、脾之運化、腎之開合異常密切,故應主責肺、脾、腎三臟。

    3.2  中醫(yī)治療學研究  毒邪為病,其治當以祛除毒邪為主,兼以扶正。故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分別適用于不同階段,但吐法當今近于不用,溫補二法在毒邪熾盛時有助邪之弊,故祛毒治法,以汗、和、下、消、清為常用,其中汗、下使毒邪有出路,和、消、清可認為是廣義的解毒法。有了治則治法的指導,進一步應探討針對毒邪為病的方藥,雖然關于具體疾病的辨證論治內容豐富,但在普適性方面不足。今后的研究,首先應整理具有解毒祛毒功效的中藥,因《神農本草經》樸實有驗,可從此入手。其次,整理發(fā)掘具有解毒作用的方劑。但毒邪學說真正成熟的標志,應該是超越西醫(yī)具體疾病的藩籬,在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出現(xiàn)如同王清任諸逐瘀湯之與瘀血學說的系列方劑。

    4  小結

    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短短20多年間,毒邪學說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獲得了長足進步,為當代中醫(yī)藥辨治層出不窮的疑難疾病,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但毒邪學說的理論體系尚未最終形成,當以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的理法方藥體系真正構筑起來的時候,中醫(yī)藥學防治疾病將再獲利器。

    【參考文獻】

第2篇

邪是一切不正常、不正當的因素,邪氣是邪的一部分,主要指六氣異常以及疫癘之氣等外感因素。兩者可以獨立于人體而存在,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即致病因素,邪(邪氣)進入人體是致病因素,未進入人體不是致病因素。未導致疾病的致病因素不是病因,已經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病因。

【關鍵詞】 病因;邪氣;邪;中醫(yī)基礎理論

Abstract: Pathogeny indicates all irregular and abnormal factors, the perverse trend is one part of pathogeny, mainly pointing to the six abnormal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and such exopathy as pestilence. Both can exist separately of the human body, also 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becoming pathogenic factors. The perverse trend is the pathogenic factor too if it goes into the human body, otherwise not. Those not causing disease are not pathogenic factors, but they are causa morbi if causing disease.

Key words: causa morbi; perverse trend; irregularity; TCM basic theory

筆者曾以“淺論中醫(yī)病因、邪氣、邪的概念及相互關系”為題,對中醫(yī)病因、致病因素、邪氣、邪的概念及相互關系進行過討論,認為致病因素是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病因是導致疾病的原因;邪氣是六以及疫癘之氣等外感病邪,不能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泛指各種致病因素[1]。另外,筆者在掘文“關于中醫(yī)病因致病相對性的商榷”[2]中提及邪氣、病因、致病因素三者的概念與關系,認為“比較一下邪氣、病因、致病因素的概念,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者所描述的都是致病因素,仿佛這三者是同一的。而事實上,這三者是有差距的,根據筆者的理解,致病因素包含的內容較廣泛,包含了所有的邪氣與病因,也就是說邪氣與病因是致病因素的一部分。而病因是已經引起疾病的,也是已經進入人體被人體感受的致病因素。邪氣可以是已經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也可以是未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可以是已經被人感受的致病因素,也可以是未被人感受的致病因素。而且,中醫(yī)論述邪氣時主要是指那些不易被人察覺,看不見摸不著,或者是害人無聲息的致病因素,如六、七情、飲食、勞逸等等,很少包括外傷、寄生蟲之類??梢?,邪氣與病因都包含在致病因素之中,兩者有交叉,有相同和有不相同的地方。根據這個理解,在論述邪氣與病因的概念時,不能籠統(tǒng)地稱之為‘又稱致病因素’、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只是說:“是致病因素的一部分?!苯袢諒土曋X得似仍有不當之處,尤其是“邪泛指各種致病因素”與“邪氣與病因是致病因素的一部分”之命題,有欠妥當,故再論之。

1 病因、致病因素、邪氣、邪的概念

1.1 邪與邪氣的概念

“邪,不正當,不正派。如邪說;改邪歸正。《書·大禹謨》:‘去邪勿疑’。邪,中醫(yī)學上指一切致病因素為邪。《急就篇》卷四:“灸刺和藥逐去邪。”。“邪氣,中醫(yī)學名詞。指六以及疫癘之氣等外邪。邪氣和邪的含義,有所不同,邪氣一般指外感病邪,而邪則既包括外邪,又統(tǒng)指一切致病因素”。[3]這里《辭?!穼Α靶啊迸c“邪氣”的概念作了定義,并對“邪”與“邪氣”的概念作區(qū)別,這種區(qū)別,筆者完全認同,但論及概念時,似有些疑問,筆者認為,邪屬不正當、不正派,從中醫(yī)病因學說的角度來看,邪則應以認為不正當、不正常的的因素,也就一切不正常的因素稱為“邪”。而邪氣則是“邪”中也即一切不正常的因素當中那些不易被人察覺,看不見摸不著,或者是害人無聲息的因素,而且一般指外受之因素,如六氣異常、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過度等等,很少包括外傷、寄生蟲之類,故邪氣不能泛指各種致病因素。

1.2 致病因素與病因的概念

致病因素,顧名思義,即是導致疾病的因素。病因,六版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基礎理論》認為,“所謂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同時又指出:“病因又稱為致病因素”。七版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基礎理論》認為,“凡能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稱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種多樣,諸如六氣異常、癘氣傳染、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持重努傷、跌仆金刃、外傷及蟲獸所傷等,均可成為病因而導致發(fā)病。”而筆者認為,病因,顧名思義,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夺t(y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凡人之所苦,謂之?。凰灾麓瞬≌?,謂之因?!笔置鞔_地闡明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即人有病,導致這個病的原因稱為病因。

兩者的概念嚴格來講,以中醫(yī)病因學說或中醫(yī)發(fā)病學的角度看,病因與致病因素兩者都已經涵蓋了正氣的因素。一個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關系到人體的“正”與致病的“邪”兩個方面,是由于“邪”作用于人體,引起邪正相爭,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結果。而且在邪正斗爭中,通常“正”起決定作用,“邪”至多只是導致疾病的因素,并非導致疾病的原因,也正是這一點,使得致病因素、病因與“邪氣”、“邪”有了明顯的不同。

2 病因、致病因素、邪氣、邪的關系

病因、致病因素、邪氣、邪是中醫(yī)病因學說乃至發(fā)病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也必須予以界定,其關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歷代中醫(yī)名家鮮有論述者。

筆者以為邪屬不正當、不正常的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人體以外,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引起人體疾病,而成為致病因素乃至病因。邪氣存在對于人體尚有一定的相對性,六氣變六(六氣異常),必須是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即太過與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變化過于急驟,而且又碰上了人體正氣虛弱,進入人體,打破陰陽動態(tài)平衡,導致人體疾病發(fā)生,變成了六,而對人體正氣旺盛,體質強之人,邪可能進不了人體,它仍是六氣,甚或進了人體,未能打破陰陽動態(tài)平衡,未能導致疾病發(fā)生,也只能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存在于體內。

邪氣一般指外感之邪,是邪的一部分,這部分邪主要是指那些不易被人察覺、看不見摸不著,或者是害人無聲息的邪,如六氣異常、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等等。邪氣既是邪的一部分,也與邪一樣,可以存在于人體之外,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引起人體疾病,而成為致病因素乃致病因。邪氣與邪一樣,其存在對于人體也有一定的相對性。

邪與邪氣都可以獨立存在于人體之外,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導致疾病的因素即致病因素,如果最終引起疾病,則又成為病因。

致病因素,顧名思義,即是導致疾病的因素,它是邪(包括邪氣)在一定條件下進入體內,潛伏在體內的因素,它在一定條件下,打破陰陽動態(tài)平衡,導致疾病發(fā)生時,就成為病因,一種致病因素在不同的個體內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的疾病不是唯一的,可能是幾種病機不同的病證,譬如體質不同,從化不同,病證不同,幾種致病因素可能同時存在,導致疾病時可能是一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也可能是幾種致病因素的作用,最后導致某一疾病的發(fā)生,這時這一種致病因素或幾種致病因素加上體質因素,就成了病因。

而病因,根據《醫(yī)學源流論》“人之所苦謂之病,致此病者謂之因”[4]、“凡能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即是病因”[3]的論述,病因是已經引起疾病的,也是已經進入人體被人體感受的因素,與邪(邪氣)可以是已經引起疾病的因素,也可以是未引起疾病的因素,可以是已經被人感受的因素,也可以是未被人感受的因素明顯不同,致病因素是已經被人感受的因素,沒有體質變化的因素,也可能不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有了體質變化的因素,才可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而且,對疾病來說致病因素是多元的,而病因相對是比較單一的。邪包含了邪氣、致病因素與病因,進入人體的邪氣有可能成為致病因素,只有致病因素才可能成為病因。邪氣與致病因素有交叉重疊之處,邪氣與病因也如此。

3 結語

如上所述,邪是一切不正常、不正當的因素,邪氣是邪的一部分,主要指六氣異常以及疫癘之氣等外感因素。兩者可以獨立于人體而存在,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即致病因素,邪(邪氣)進入人體是致病因素,未進入人體不是致病因素。未導致疾病的致病因素不是病因,已經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病因。

中醫(yī)學由于產生的時代久遠,使用語言的差異,引用的是古代哲學,概念表述與今人不同等等原因,中醫(yī)學中有許多概念表述是不確切的?!端貑枴ふ{經論》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敝埃瑖栏褚饬x上講,或許解釋成致病因素更為貼切些。

【參考文獻】

[1]張光霽.淺論中醫(yī)病因、邪氣、邪的概念及相互關系[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19(3):8.

[2]張光霽.關于中醫(yī)病因致病相對性的商榷[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7):404.

第3篇

1《內經》中生理心理學思想

中醫(yī)源于中華民族古代先民的生活實踐和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其理論衍于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陰陽、五行、臟腑學、經絡學說作為理論框架。所以,中醫(yī)學中有關生理、病理,以及心理學的思想,多以陰陽五行立論,從臟腑經絡進行系統(tǒng)地探討。

臟腑學說是中醫(yī)學理論基礎之一。中醫(yī)學認為,臟腑不僅是人體的功能器官和生理活動的基礎,而且也是心理活動的基礎?!鹅`樞·天年》曰:“血氣已和,營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薄秲冉洝愤€將人的精神情志變化分屬五臟,《素問·宜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天元紀大論》又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說明外界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臟腑的生理活動所產生的。同時認為喜為心之志,怒為肝之志,思為脾之志,悲為肺之志,恐為腎之志等等。

現(xiàn)代醫(yī)學心理學認為,人的意識思維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古代中醫(yī)理論常用“心”的觀念概括腦的功能,如《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大惑》:“心者,神之舍也”。所以中醫(yī)認為“心“是人和心理活動的功能器官。同時,中醫(yī)還認為五臟六腑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都密切有關,且五腑所主不同的情志功能,互相之間生克、乘侮,息息相關。如《靈樞·本神》曰:“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魂。所以任物者憶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固思而遠慕謂之慮,固慮而處物謂之智”。又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些抽象的觀念就是中醫(yī)心理學理論的雛形。

現(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人類的情緒變化是異常復雜的,以快樂、憤怒、恐懼為四種基本情緒,以及在此基礎上組合而成的復雜情緒,但總體可分為“正性”和“負性”情緒反應,前者包括:喜樂、恬靜、興奮、滿足感等;后者包括:悲憤、厭惡、煩怒、焦慮等。這與《內經》中關于心理活動的陰陽分類相一致,如《靈樞·行針》中說:“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2《內經》中醫(yī)學心理學思想

現(xiàn)代科學證明,心理是人腦的機能,腦是心理功能的器官,人的心理的產生(包括情志活動)是由客觀的事物剌激作用引起的。中醫(yī)理論大多把腦髓功能歸屬于臟腑學說,說為“心主神明”,強調心是產生心理情志活動的生理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和主宰。同時認為,不同的情志活動可通過不同的臟器體現(xiàn)出來,如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等,對五臟六腑之間又與情志有著統(tǒng)一的內在聯(lián)系,在這種聯(lián)系中,“五臟六腑、心為之主”。所以,中醫(yī)關于情志致病的理論,仍以臟腑理論為基礎,并提出“七情病因學說?!彼^七情,即舂、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又稱“情志”,最早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后衍變?yōu)椤捌咔槲逯尽保ㄎ逯炯葱闹緸橄玻沃緸榕?、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屬神的范疇。它包括神、魂、魄(先天賦予的,屬狹義的神),意、志、思、慮、智(后天逐漸成熟的,屬廣義的神)。中醫(y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以臟腑為中心,通過營衛(wèi)氣血的灌注,經絡的溝通,從而實現(xiàn)生理功能活動?!捌咔椤笔俏迮K正常的生理功能化生的精氣產生的各種精神表現(xiàn)。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的“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tǒng)魂魄,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 以五志維心所使也。”五臟精氣雖說是產生情志的物質基礎,但必須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五臟,再通過心的功能活動才能反應出來。若情志過激超過了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jié)的范圍,就會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素問·舉痛論》指出:“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矣……”。七情致病的因素與各臟腑之間的病理關系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與整體性。如情志所傷往往首先傷肝,致肝氣郁結,繼則橫逆犯脾,則胸協(xié)脹滿、胃脘不適、食少納呆;若氣郁化火,火擾心神,則出現(xiàn)心煩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心理生理病變;久則耗氣傷陰,虧虛,累及于腎,致腎氣虛衰;若腎失滋潤,肺失清肅而氣逆,致肺腎陰虛證象。故臨床上常可見七情致病任何一臟都可累及他臟,它們之間的生理病理機理是相互影響的。

心理情志不是人腦生來就固有的,而是人腦對外部的客觀事物的反應。只有外部客觀事物的刺激作用,形成心理情志正?;虍惓5姆从场?/p>

《內經》對生活事件引起情志致病有系統(tǒng)的論述。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曰:“當今之世,憂患于內,若行于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也”?!端貑枴な栉暹^論》說:“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說明了心理社會因素、環(huán)境因素致病的作用。

外部刺激事件作用于個體時,由于個體對應激事件評價系統(tǒng)(中介系統(tǒng))的差異,所產生的結果不同。盡管同一事件對不同人所造成的精神損傷也不同。

外因導致七情變化多由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作用于個體而誘發(fā)的。七情致病,從性質講,可大致分類兩類:即積極性質的生活事件(也稱正性事件)刺激多引起正性情緒情感;消極性質的生活事件或負性刺激多引起負性情緒情感。后者太過對心身健康危害較大,前者太過對心身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臨床所見七情致病除對五臟系統(tǒng)有特殊的易感性和親和性外,也可見兩種以上情志雜合致病,如《內經》中常將“悲哀愁憂”、“怵惕思慮”并稱,或可見多個臟腑同病,如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肝脾氣血郁結所致癥瘕等。又如,若遇劇烈境變,意外刺激,所求未遂,事有疑慮,過度操勞等亦可引起情志變異,造成內傷疾病,如心“在志為喜”,喜于欲遂,一旦獲久欲求之而突如其來的喜訊,??墒谷舜笙踩艨瘢蝮@喜如呆。再如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因事怒甚悖愿而爆發(fā),以致傷肝染成重病或由此而暴卒者屢見不鮮。

中醫(yī)在形神合一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認為人的情緒變化與五臟生理功能關系也極為密切。中醫(yī)對人格特征及其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價在心身疾病中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認識。如太陽之人(火形人)為陽氣之極者,具有心靜開朗明快、喜悅樂觀的性格特點,但情緒波動較大,陽氣有余,易于極樂生悲,對各種刺激反應強烈,故對因“怒”致病是明顯的易患性;少陰之人(木形人)屬于陰形人、陰氣偏重,其性格多深沉、悲觀、多優(yōu)多慮,易生思慮之情而發(fā)肝郁之證等等。

這些認識與西方心理學的某些觀點極為相近。如西方心理學認為,膽汁質型氣質者的特點性情急燥、易怒,易患高血壓病;枯液質者性格內向憂郁,多愁善感,易生思慮憂傷,易患失眠、心悸等神經衰弱和神經癥。

中醫(yī)七情病因學說認為,人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應過激、過量、過大,超出了臟腑調節(jié)負荷的承受力,即可成為致病因素,使心理活動處于應激狀態(tài)。現(xiàn)代生理心理學研究證明,心理應激持續(xù)狀態(tài),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活動增強,導致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兒茶酚胺類分泌增多,從而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損傷臟腑器官,而引發(fā)各種心理或心身疾病,產生一系列軀體和心理癥狀。

第4篇

關鍵詞:中醫(yī)藥 心理應激 分析

    心理應激是機體通過認識、評價而察覺到應激原的威脅時引起的心理、生理機能改變的過程。

    一、心理應激模型的制作

中醫(yī)心理應激動物模型的制作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中醫(yī)的臟象理論和七情學說。目前較為成熟的動物模型有“怒傷肝”和“恐傷腎”兩種。須惠仁等采用夾尾刺激的方法復制中醫(yī)肝郁證大鼠模型,但根據中醫(yī)發(fā)病學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學者認為該模型應屬于急性“怒傷肝”大鼠模型。趙曉林等以束縛制動作為應激源制作“怒傷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應激反應,此種模型從制作的方法來看,比較符合中醫(yī)情志致病的特點,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此外,岳文浩等采用電刺激貓“怒吼中樞”(groaning center, GC)和破壞大鼠雙側膈區(qū)的方法復制中醫(yī)“怒傷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恐傷腎”的模型目前有3種:第一種為貓嚇鼠致恐傷腎模型;第二種為人嚇貓致恐傷腎模型;第三種為爆竹嚇狗致恐傷腎模型。以上3種方法從制作的思路上來講,比較符合中醫(yī)病因學理論,體現(xiàn)了中醫(yī)理論的特色,作為研究心理應激的實驗動物模型較為合適。

    二、心理應激的研究分析

專家認為,中醫(yī)的七情學說與現(xiàn)代應激理論在認識的方法上有著相通之處,其扼要模式是一致的(S-R s-外界刺激,R-人體心理性的、生物性的多層面的反應),只是二者所觀察層面傾斜的不同而已。中醫(yī)學注重主觀體驗的描述而表達為七情,應激理論多側重于軀體反應的生物學微觀指標的檢測,二者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參照。

目前中醫(yī)有關心理應激的研究多從肝、腎兩臟入手。李峰等依據中醫(yī)理論,結合現(xiàn)代研究認為在心理方面,中醫(yī)雖然有“心主神明”之說,但是對于情緒變化,尤其是在調節(jié)情志因素(心理應激)引起的各種變化時,人體調節(jié)應激反應的核心是肝臟,肝臟通過對氣機、血液和情志等的影響,調節(jié)人體的應激反應。王朝勛等根據中醫(yī)理論結合現(xiàn)代生理學研究認為,中醫(yī)所說的“怒傷肝”與大腦皮層的興奮及抑制、植物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功能、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等多種因素有關。

在有關“恐傷腎”病理機制的研究,沈雁等觀察了3種不同類型的恐傷腎動物模型后發(fā)現(xiàn),驚恐對小鼠、貓和狗的和腦垂體等組織在形態(tài)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電鏡觀察證實,小鼠的成熟過程受阻,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細胞等均有胞漿內細胞器變性、壞死,細胞核固縮、核溶、壞死等表現(xiàn)。

由此認為,恐傷腎的病理形態(tài)上的改變主要在垂體—性腺軸。王米渠等以貓嚇孕鼠造成恐傷腎模型,分為一、二、三級恐嚇組進行恐的情緒遺傳的實驗研究,并 移植在遺傳行為學研究中,計算二便數量作為恐的情緒度的客觀表征。同時創(chuàng)立了獨立鋼管的行為測試方法,以動物在情緒性的應激緊張狀態(tài)下站立于鋼管頂端的時間作為衡量情緒性的指標。研究結果表明,在插入貓叫刺激后,一、二、三級恐嚇組和非恐嚇組的亮盒排便反應均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一級恐嚇組二便粒次數量明顯高于非恐嚇造模組,其大便顆粒亦較非恐嚇組小鼠大便顆粒小。在獨立鋼管試驗中,在插入貓叫刺激后,雖然各組獨立時間都相應延長,但一、二、三級恐嚇組與其他組比較,在統(tǒng)計學上更具有顯著性差異。

此外,王慧等觀察了鎮(zhèn)靜安神類的中藥對心理應激反應大鼠心血管和內分泌活動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此類中藥可拮抗大鼠在應激狀態(tài)下的血壓升高,降低心肌缺血基礎上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縮短心律失常的持續(xù)時間,并使血清中的皮質醇和催乳素水平趨于正常。說明鎮(zhèn)靜安神類的中藥具有抗應激的作用,且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調節(jié)作用有關。三、展望研究

從現(xiàn)代應激理論入手,結合中醫(yī)的臟象理論和七情學說,探討中醫(yī)證候及臟象的本質不僅是一條新的科研思路,而且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應著重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加強理論研究,將中醫(yī)固有的臟象理論和七情學說同現(xiàn)代應激理論進行有機地結合,從而尋找出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如中醫(yī)理論認為心、肝、脾三臟與七情內傷關系密切,而“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以及“脾主運化”等功能又是如何調節(jié)機體的情緒反應的,其機理如何?物質基礎是什么?再者,中醫(yī)的臟腑雖然是一個系統(tǒng)概念,而心、肝、脾等臟都涉及到調節(jié)情緒反應,那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具體形態(tài)學上的定位?其間有無差異等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同時,在此基礎上開展中醫(yī)不同治則復方的治療機理研究,通過對藥物治療作用的觀察與探討,不僅有助于進一步反證中醫(yī)臟象及其病理證候的本質,而且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中醫(yī)治法方藥的某些作用機理。

第5篇

【關鍵詞】 病因學 虛寒證 流行病學

0引言

中醫(yī)學中的病因學說,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治病求本”的基石. 面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的改變,中醫(yī)病因譜也在演變. 我們利用流行病學的方法研究中醫(yī)虛寒證的患病率,分析虛寒證的病因特點及其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以期為虛寒證的預防提供合理的措施.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200609~11,根據石家莊市的地理特點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市區(qū)的新華區(qū)西苑小區(qū)、焦化石場、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郊區(qū)的正定縣及山區(qū)的平山縣北冶村,對18~65歲的常住人口進行現(xiàn)場問卷調查.

診斷標準: 本調查擬以五臟為中心進一步分析虛寒證的證候分布特點,因此為了體現(xiàn)虛寒證的五臟證候特點,規(guī)定具有五臟癥狀的虛寒證為虛寒證患者,只有虛寒證癥狀而無五臟癥狀者為虛寒體質. 虛寒證的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治法術語》[1]中的診斷標準制定:主證為①畏寒肢冷;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③舌淡胖;④脈沉遲無力. 次證為①尿清便溏;②尿少浮腫. 具備主證三項(其中第一條必備),次證一項為虛寒證. 五臟癥狀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證侯鑒別診斷學》[2]、《中醫(yī)病證治法術語》[1]、《中醫(yī)診斷學》[3]擬定:①心臟癥狀(心悸或怔忡、胸憋悶、胸痛);②肺臟癥狀(咳吐涎沫清稀、背寒如掌大、易感冒);③肝臟癥狀(兩脅脹悶或隱痛、少腹冷痛、會陰濕冷);④脾臟癥狀(脘腹脹滿、腹痛、食欲不振);⑤腎臟癥狀(腰膝酸冷,小便頻數或遺尿、浮腫以腰以下為甚). 其他癥狀為兼癥. 虛寒證患者診斷標準:符合虛寒證的診斷標準,同時具有五臟癥狀至少一項者(如具有兩臟以上五臟癥狀者,為五臟相兼證侯).

納入標準: ①符合虛寒證患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志愿參加調查者.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虛寒證患者的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③不愿意參加調查者;④有意識障礙者、精神病患者或聾啞人等不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癥狀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近期感冒或急性病患者.

1.2方法

調查問卷參考相關的文獻、書籍制定,內容為背景資料、人口學項目以及與虛寒證形成相關的危險因素等. 調查問卷的格式和調查方案經預調查進行修正和調整. 調查員為具有中級職稱并有5 a以上中醫(yī)臨床專業(yè)的工作人員和在讀中醫(yī)碩士研究生組成,分為15組,每組3人(包括2名中醫(yī)工作人員和1名碩士研究生). 每位調查員在調查前均進行上崗前培訓,預調查合格后方能正式上崗參加正式調查. 所有回收問卷經過專業(yè)人員和指導小組集體審查核實. 調查資料采用編號的方式由專人錄入Excel工作表.

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tata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1∶1配比資料用條件logistic回歸予以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發(fā)放2500份問卷, 合格問卷有2403份(96.54%). 其中男性1025份, 女性1378份. 符合虛寒證診斷標準者508份(占合格問卷21.14%),其中虛寒體質269份(占合格問卷1.19%);虛寒證患者239份(占合格問卷9.95%),男性57份(占合格問卷2.37%),女性182份(占合格問卷7.57%);病程6 mo~10 a,平均3.20±0.33 a.

2.2虛寒證患者的人口學特征

經統(tǒng)計分析,不同的年齡、性別、學歷、職業(yè)、地區(qū)等虛寒證患者的患病率不同(P均

2.3虛寒證患者病因的單因素分析

為盡量減少以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將虛寒證患者,按1∶1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在非虛寒證中找到與虛寒證患者在同一地區(qū)、同一單位、同一民族、學歷相當、性別相同、年齡相差不到5歲并在同一年齡階段的非虛寒證為對照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虛寒證患者的病因分為八類:①感受寒邪:包括居住環(huán)境潮濕寒冷,經常冒雨涉水,哺乳期受寒,外出受寒等;②情志所傷:經常生氣、緊張、憂愁、工作或生活壓力大;③飲食失宜:包括經常貪涼飲冷,嗜食酸、辣、甜,過飽,過饑等;④過度勞累:日常工作勞累(包括腦力和體力);⑤房勞多產:早婚、早育者,性生活過頻者,或生育、墮胎、小產、早產共3次以上者;⑥失血史:因各種原因一次失血400 mL以上者,或多次反復的失血者;⑦虛寒體質:平素遇風寒易感冒,容易泄瀉,易于水腫者,其特征表現(xiàn)同本調查中虛寒證的診斷標準;⑧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3人以上(其中1人必須為父輩或母輩)有類似虛寒證癥狀者. 以上所有因素均以有(或是)為1,無(或不是)為0的方式進行賦值.

經單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虛寒證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是感受寒邪(X1)、情志所傷(X2)、飲食失宜(X3)、過度勞累(X4)、房勞多產(X5)、虛寒體質(X6),而家族史(X7)和失血史(X8)對虛寒證的發(fā)生無明顯影響(P>0.05, 表2).表2虛寒證患者病因的單因素分析(略)

2.4虛寒證患者病因的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因素,經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后,按其OR值大小排序為:房勞多產、虛寒體質、感受寒邪、飲食失宜、情志所傷、過度勞累,其中主要危險因素為房勞多產,OR值=27.925(表3).

表3虛寒證患者病因的多因素分析(略)

3討論

3.1虛寒證的患病率及其人口學特征

本調查我們首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石家莊市及其周邊地區(qū)年齡在18~65歲的常住居民進行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虛寒證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為9.95%,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于40歲以下,低學歷者高于高學歷者,體力勞動者高于其他勞動者,山區(qū)高于市區(qū). 究其原因,可能與女性以血為物質基礎而又數傷于血,日久則易氣血虧虛,陽氣受損的體質有關. 人體隨著年齡的增大,中氣漸虛,腎氣漸衰,氣血虧乏,極易受邪致病,又多見虛證,日久易導致虛寒證,因此40歲以上人群虛寒證患病率高于40歲以下人群. 低學歷者、體力勞動者和山區(qū)居民患病率高可能與不注意攝生、節(jié)欲保精,使機體受損,或“勞則氣耗”,致機體虛弱,或居住條件寒冷潮濕等因素有關.

3.2虛寒證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病因學特點

中醫(yī)學認為虛寒證多由素體陽虛,或久居寒涼之處,或氣虛進一步發(fā)展,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太過,損傷腎陽等,以致臟腑機能減退,機體失去陽氣的溫煦,寒從內生,于是形成一派病性屬虛、屬寒的證候. 本調查我們通過文獻整理,歸納出八類虛寒證的病因,采用1∶1的病例對照研究,經單因素與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影響虛寒證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房勞多產,其次是虛寒體質、感受寒邪、飲食失宜、情志所傷、過度勞累. 調查結果肯定了中醫(yī)學對虛寒證病因的認識,并提示房勞多產在虛寒證發(fā)病上的重要意義. 同時,從分析的結果來看,中醫(yī)虛寒證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體現(xiàn)了虛寒證的病因學特點.

總之,本調查不僅反映了虛寒證病因的復雜性,也反映了虛寒證證候的多樣性和難治性,因此預防虛寒證的發(fā)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治未病”不可忽視的一面. 依據調查結果,我們初步認為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提倡性健康教育,少生優(yōu)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合理飲食,勞逸結合;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預防虛寒證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湖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診斷研究所.中醫(yī)病證治法術語[J].中醫(yī)診斷學雜志,1997,3(3):127-168.

第6篇

關鍵詞:中醫(yī)思維方式中醫(yī)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69

1前言

中醫(yī)學是我國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淀的一種屬于中華民族的醫(yī)學形式。中醫(yī)學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是一種具有典型特點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近年來,在我國大力開展醫(yī)學教育的背景下,很多西醫(yī)大學都開設了中醫(yī)教學,但由于受到西醫(yī)教學方式方法的沖擊,中醫(yī)教學存在著諸如學習目的不明確、教學課時比較少、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效果不好等現(xiàn)象。其實這種現(xiàn)象的本質就是中西醫(yī)的基本理論體系是不同的,適合西醫(yī)的教學方式方法并不一定能夠適合中醫(yī)教學。

2中醫(yī)學概述

中醫(y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tǒng)醫(yī)學科學。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yī)學是“以中醫(y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y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guī)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yī)學基礎理論:古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等。

3中醫(yī)教學存在的問題

3.1缺乏中醫(yī)教學氛圍

中醫(yī)學雖然是我國傳承保護比較好的醫(yī)學之一,但是在西醫(yī)院校教學過程中,往往呈現(xiàn)一種西醫(yī)壓倒中醫(yī)課程的現(xiàn)象,并且在學生們日??梢姷囊恍┽t(yī)學相關現(xiàn)象多為西醫(yī)。另外,中醫(yī)培養(yǎng)人才往往是需要比較系統(tǒng)長久的培養(yǎng)才能夠達到成才的目的,另外很多高等教育學校的圖書館內館藏的中醫(yī)圖書量比較少、種類比較單一,所以在大多西醫(yī)學校的中醫(yī)學習氛圍比較淡薄。

目前,我國的醫(yī)學類高等院校普遍中醫(yī)課程開設都放在本科教學的第三年,這樣學生們在接受了兩年的西醫(yī)教學之后,對西醫(yī)的物質理論、醫(yī)藥理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甚至是“根深蒂固”,所以在學生們的思維定式之中已經存在了西醫(yī)思維,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在中醫(yī)課程開設教學過程中是一種比較大的抑制作用。中醫(yī)教學在開設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中醫(yī)文化介紹、中醫(yī)優(yōu)勢介紹,而是直接開始中醫(yī)授課,這樣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比較難于接受中醫(yī)理論,導致學生們對中醫(yī)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不高。在對中醫(yī)理論產生“排斥”之后,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就難以達到牢固的標準,就更無法深入到中醫(yī)理論的精髓之處去認識,所以很難對中醫(yī)理論進行實踐。

3.2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不匹配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制度一直在實行改革,在中醫(yī)教學過程中也進行相應的課時縮短工作。但是中醫(yī)作為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醫(yī)學形式,所需要的課時比較多。據相關統(tǒng)計資料表明,中醫(yī)專業(yè)學生需要1000多學時來完成中醫(yī)學習,而我國的西醫(yī)專業(yè)學生教學過程中中醫(yī)學時被縮短為100學時左右(80學時理論授課,20學時的實踐授課),兩者相差十倍,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是嚴重不符合對學生進行中醫(yī)理論培養(yǎng)和了解中醫(yī)知識的。所以,一般大學都會存在“學生沒學懂、老師沒講完”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也是導致我國西醫(yī)大學中醫(yī)教學出現(xiàn)問題的一個原因。

3.3重理論輕實踐

醫(yī)學教育是一個比較依賴實踐過程的學科。在我國大部分高等學校,因為本來中醫(yī)學的課時安排就不足,更談不上所謂的實踐課程了,使得教師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無法完成既定的基礎知識傳授,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無法得到足夠的理論支持。這樣就會讓教師侵占實踐教學時間,大多數的課時都安排給理論教學了,但是往往中醫(yī)學中的理論知識都存在很大的難理解性,需要實際進行操作才能讓學生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

4培養(yǎng)中醫(yī)思維方式

4.1根據中醫(yī)特點制定教學目標

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出合格的復合型人才。在我國當前中醫(yī)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的現(xiàn)狀下,中醫(yī)教學最大的目標就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課時安排進行改革,合理地進行教學目標制定,從根本上來緩解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之間的沖突。雖然我們在盡量地增加中醫(yī)教學課時,但是總課時是固定的,為了避免顧此失彼,所以要在教學目標上進行改革。新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中醫(yī)觀點中的系統(tǒng)、發(fā)展的形式來看待病理的形成。通過復雜系統(tǒng)的簡化,就能夠很好地形成新型中醫(yī)教學目標。

4.2分析中西醫(yī)思維差異,合理引進中醫(yī)學校的教學方式

中西醫(yī)的思維方式雖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其根本都是“治病救人”,所以在進行思維方式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應該抓住基本點,既讓學生們熟悉西醫(yī)的微觀分析,同時也要對中醫(yī)的整體分析、綜合分析上有足夠的了解??梢酝ㄟ^對同一病例進行中西醫(yī)不同角度分析,讓學生們自由討論中西醫(yī)在分析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相同點,找到有機結合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另外,我們也可以對中醫(yī)院校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引進,例如對中醫(yī)穴位認識上的大模型、局部模型、人體模型教學等等。通過多種手段的結合來打造新型的西醫(yī)學校中醫(yī)教學,才是正確解放學生們思想的合理方法。

第7篇

【關鍵詞】痔;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125-02

痔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7.25%,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有"十人九痔"之說。其中以20-40歲多見,女性多于男性[1]。隨著科學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痔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近年來,我們對于痔的認識已經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臨床也采用中藥內服、外用,結合傳統(tǒng)術式和近代改良術式等治療方法取得一定進展,且療效滿意。

中醫(yī)學將痔的含義大體概括為三種:人體孔竅中有小肉突出的疾病、所有肛腸病的總稱、以及現(xiàn)代意義的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醫(yī)稱痔為痔瘡,包涵廣義和狹義兩種意思,廣義上來說是指所有病,相反,狹義僅指病的一種,即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謂的痔。

中醫(yī)學認為,直腸疾病是外因條件(致病因素、情志變化、生活環(huán)境等)作用于人體,與機體內在因素相結合,從而引導致機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所致。關于痔這一類疾病,中醫(yī)學對其認識比較全面?,F(xiàn)代中醫(yī)學家認為痔的發(fā)病為陰陽失調、臟腑氣血虛損,再加風、濕、熱、燥、血瘀等之作用和情志內傷、飲食起居及職業(yè)等影響,致使氣血凝滯,經絡阻塞,營氣不從,臟腑失和,從而產生痔瘡。

我國中華外科學會肛腸外科學組的學者們于2000 年4 月下旬在成都召開了專門會議,從痔的定義、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分類與內痔的分度以及治療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制定了我國《痔診治暫行標準》。提出痔的現(xiàn)代概念,即:痔即肛墊或稱解剖學痔( anatomicaI hemorrhoids)【2】。

痔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便血和脫出,可伴發(fā)血栓、絞窄、嵌頓以及排便困難。便血為最常見癥狀,多在排便時出現(xiàn)手紙染血,甚者可出現(xiàn)點狀或噴射狀出血;血液與大便不相混合,顏色鮮紅,多無疼痛??梢蝻嬀啤⑦^勞、便秘、腹瀉等誘因使病情加重;隨著病情發(fā)展,痔核逐漸增大,可在排便時脫出外,脫出物顏色鮮紅或灰白,若不及時回納,局部腫脹可加劇。痔核反復脫出,括約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溢出肛外,故自感潮濕;分泌物長時間刺激肛周皮膚易發(fā)濕疹,瘙癢不適。脫出的痔核發(fā)生嵌頓可引起水腫、血栓形成、糜爛壞死,可有劇烈疼痛。痔病患者因為便血恐懼而人為的控制排便,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或造成習慣性便秘;長期便秘或糞便干燥容易擦傷痔核表面黏膜,引起內痔出血,二者互為因果,導致病情加重?!?】

根據2002年9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修訂的《痔診治暫行標準》【4】,臨床將內痔分為四度:Ⅰ度:便時帶血,可呈點滴或噴射狀,出血在便后可自行停止;無痔核脫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核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Ⅲ度:偶有便血;痔核可在排便或咳嗽、久站、勞累及負重的時候脫出,需用手方可回納。Ⅳ度:偶有便血;痔核脫出用手不能回納。

關于痔的病因病理,長久以來,諸多學者眾說紛紜,如靜脈曲張學說、肛墊循環(huán)障礙學說、血管增生學說、括約肌功能下降學說、肛管狹窄學說等。一直以來,大家都比較認同靜脈曲張學說,近年來,臨床最廣為接受的是肛墊的循環(huán)障礙學說和肛墊的下移學說。這種學說認為痔其實是人類肛管解剖組織的正常部分,位于肛管黏膜下,分右前、右后及左側三處,是由血管平滑肌以及結締組織組成的增厚的襯墊,稱肛墊。肛墊在嬰兒時就已存在,通過動靜脈吻合管的啟閉來調節(jié)大小,以維持的自制功能,并且通過調節(jié)毛細血管通透性來保證肛墊組織進行正常代謝。隨著年齡的臧章,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毛細血管關閉,動靜脈吻合管反射性的大量開放,導致痔區(qū)靜脈叢充血,擴張,血液流變產生障礙,局部物質交換停滯,肛墊組織缺氧,進一步導致組胺釋放、氧自由基產生、P物質大量釋放,于是血管內皮損傷,血管擴張、血黏度增高,加重缺氧,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肛墊不斷地發(fā)生肥大,移位,黏膜出現(xiàn)糜爛、出血等癥狀,可伴有肛周組織發(fā)炎增生、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液淤滯、血栓形成。此時的痔多伴癥狀,故稱為癥狀性痔,需要治療【5】。

《痔臨床診治標準》【6】中指出:“ 無癥狀的痔無需治療。有癥狀痔的治療目的重在消除、減輕痔的主要癥狀,而非根治。解除痔的癥狀應視為治療效果標準”?!案鶕痰牟煌闆r,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7]。在臨床治療中,醫(yī)者要根據各類痔的不同癥狀和不同臨床表現(xiàn)來辨證施治。在病變初期,全身癥狀表現(xiàn)的比較明顯時,整體的調整很重要。中醫(yī)內治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具有療效好、簡便易行的特點,在治療上通常作為首選。

中醫(yī)內治法包括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清熱解毒、補中益氣等多種方法?,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痔病的發(fā)病都與中醫(yī)氣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共同之處,皆認為痔核是血液瘀滯循環(huán)障礙所致。牛氏【8】、趙氏【9】等認為痔的主要病機是瘀血,在治法上強調先辯虛、實,再辯風、燥、濕、熱等病因,代表方有涼血地黃湯,止痛安神湯,內疏黃連湯和補中益氣湯等。有些學者認為痔瘡腫痛大多是因為濕熱蘊結而造成的,故治療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為主。李氏【10】、賀氏【11】等認為,此法可起到感染除、出血止、腫痛消之臨床治愈目的。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水腫,恢復黏膜的血供,從而修復黏膜,并且避免了臨床用抗生素而引起便秘加重痔出血之弊端。急癥痔病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外泄,熱毒乘虛下注。此類病因所導致的痔病,主要以解毒散邪、疏通經絡、消腫祛瘀為主。馮氏【12】、冷氏【13】運用此法治療內痔出血,效果滿意。 而嗜酒厚味,情志內傷,濕熱內盛,故清化濕熱、涼血疏絡消痔為常法。而痔癥者系因素體之氣虛勞倦所傷,脾虛氣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亦要補脾益氣,升陽舉陷。茍氏【14】根據“勞者溫之,下者舉之"的原則,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收到滿意效果。

外治療法效果顯著,有獨特作用,有時是內服藥不能替代的,將藥物和治療器械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能在局部直接發(fā)揮治療作用,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但亦需辨證施治,才能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硬化劑注射療法是目前臨床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期原理是將硬化劑注射于痔核,使痔核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然后逐漸纖維化已達到消除痔核的目的。如消痔靈硬化劑注射液便是史氏【15】、朱氏【16】根據“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治療原則以及多年積累的中藥非手術治療痔的經驗而運用于臨床的,其有效率可達100%。硬化劑注射法可以使痔出血停止,改善血流瘀滯以及升提脫出的痔核,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祖國醫(yī)學中另外一種獨特的方法,即熏洗法,它具有驅除病邪、扶助正氣的功效。其原理是通過藥物本身的溫熱作用,擴張血管,以利于組織對藥物加速吸收。趙氏【17】等經臨床應用,證明熏洗法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抗炎修復作用,能起到熱療和藥療雙重療效,此法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消除水腫的作用,消除水腫即可縮小痔核、緩解疼痛,并有助于肛墊支持組織和括約肌功能的恢復。具有療效高,療程短,無后遺癥的特點。

外敷治療就是直接將藥物敷于病變組織局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大多數是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加入某些抗生素及消炎止痛藥物,臨床以油膏劑為多。陳氏[18]等應用敷痔散、消痔膏等外敷治療嵌頓痔,皆去的滿意療效。其理論認為痔病在,無論患者體質寒熱虛實,其局部病機均為濕熱邪毒,結果經絡阻塞,氣血瘀滯。以清熱利濕、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斂瘡止血之敷痔散外敷,能直達病所。且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對于炎癥的吸收有較快的療效。塞肛法是指將藥物納入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治療方法。如倪氏【19】采用復方痔康栓、化痔栓等治療混合痔出血、疼痛、墜脹,皆取得滿意療效?!短绞セ莘健吩敿毜拿枋鼋Y扎法的具體方法“用蜘蛛纏絲系痔鼠,不覺自落”,結扎法到明代已經普遍使用,發(fā)展到現(xiàn)在更是大有改進,具有療效高、復發(fā)少、損傷組織輕等優(yōu)點。步氏【20】采用自制的“醫(yī)用多能注套器”,可根據病情對不同病灶實施吸注套扎,確保療效。陳氏【21】采用的膠圈套扎術,經觀察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對肛緣水腫及狹窄的預防有獨到之處。

祖國醫(yī)學以手術治痔,早在《五十二病方》即有記載。當今手術療法是現(xiàn)代醫(yī)學治痔的重點內容。我國肛腸病學家也積累了自己的豐富經驗,手術方法主要適用于Ⅲ、Ⅳ期內痔及經非手術方法治療癥狀不能緩解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剝內扎法、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吻合器痔切除術(PPH)、保留齒線懸吊術等多種治療方法。

目前,痔的治療方法很多,痔的診治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痔的治療不應采取單一的方法,目的在于接觸患者的癥狀,同時更應該注意功能的保護。毋庸置疑,探索一種既能消除痔的癥狀,又能維護正常的鋼管的生理解剖結構,且療效可靠、操作簡便、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的方法是目前及今后治療混合痔的研究方向【22】。

5 展望

隨著對痔病因、病理認識的逐漸深入,對痔治療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中醫(yī)藥在痔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微創(chuàng)治療已成為痔治療的發(fā)展潮流【23】。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治療的目的重在減輕、消除主要癥狀,而非根治。解除痔的癥狀較改變痔的大小更有意義。應視為治療效果的標準。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痔,醫(yī)生應在實際工作中應堅持中西醫(yī)結合,根據經驗和設備采用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取長補短,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尋求既安全有效又經濟簡便,減少患者的痛苦、并發(fā)癥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更加理想的效果,這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東銘.痔的現(xiàn)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學基礎[J].大腸病外科雜志,2000,6(3):4-11.

[2] 丁義江等.丁氏肛腸病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32-33.

[3] 德洪等.重新認識提高痔的治療水平[J].北京:中華外科雜志,2000.11:890一891.

[4] 楊新慶.解讀《痔診治暫行標準》.北京: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5年7月第4卷第7期

[5] 仇志成,李念萍,杜守信.痔的發(fā)病機制與治療進展.北京: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4):528―529

[6]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痔臨床診治指南(草案).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年9月第7卷第5期

[7] 賈福林,孫朝輝,王宇等.痔的本質及其治療的再認識.黑龍江醫(yī)學,2003年第lO期第27卷

[8] 牛治君,牛明星.大黃牡丹湯加味治療嵌頓性內痔.中國肛腸病雜志,1995,950;7-8.

[9] 趙連生,董玉琛,楊秀華.自擬活血化瘀加味治療痔瘡80例.內蒙古中醫(yī)藥,2001,9(20):39.

[10] 李思芳.自擬連仙消痔湯治療內痔19例小結.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2(3):26.

[11] 賀向東,石耀武.鄭鑫.痔炎靈濃縮液治療混合痔感染出血738例臨床觀察.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25(4):36―37

[12] 馮文新.清痔沖劑治療痔瘡的臨床觀察.四川中醫(yī),1995,9(10):47.

[13] 冷偉.止痛如神湯治療急癥痔.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7,9(1):54.

[14] 荀洪仙.補中益氣湯化裁治療內痔脫垂56例.湖南中醫(yī)雜志,1997,13(3):48.

[15] 史兆岐.消痔靈四步注射法治療Ⅲ、Ⅳ期痔.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8(4):201―203.

[16] 朱永湘.消痔靈液痔核治療內痔310例臨床分析.廣東藥學院學報,2002,18(4):329-331.

[17] 趙翠峰,劉道勉,張成群..中藥熏洗治療血栓痔160例.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10(12):1159.

[18] 劉成偉,潘素瀅.痔寧熏洗沖劑治療炎性痔106例臨床觀察.新中醫(yī),2003,33(4):25-26

[19] 郭正東,段延筑,馬聰.痔安散熏洗療法在痔科疾病中的應用.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3):12―13.

[20] 范憶蘭,李榕.雙花合劑治療痔瘡28例.中國臨床醫(yī)生,2000,28(12):35.

[21] 陳曉君,宗丙華.消痔膏外敷治療痔瘡43例.中醫(yī)外治雜志,2000,9(3):17.

第8篇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機制的科學。在醫(yī)學教學中,它是一門醫(yī)學基礎理論課。病理生理學研究范圍很廣,其任務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機制,研究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的變化和機制,從而探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中醫(yī)院?!恫±砩韺W》教學工作由病理教研室承擔,教學內容在絕大多數院校及絕大多數專業(yè)的教學過程中都沒有使用單獨的《病理生理學》教材,而是與形態(tài)學內容一起編成《病理學》,因此中醫(yī)院校的病理學教材實際包含了西醫(yī)院校的《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兩門課程的內容。

1.中醫(yī)院校《病理生理學》教學現(xiàn)狀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病理教研室使用的《病理學》教材由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玉芳教授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這本書融匯了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兩大理論體系,教材分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另中藥專業(yè)現(xiàn)在只講授病理生理學內容,未涉及到病理形態(tài)學內容,現(xiàn)使用的教材為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醫(y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guī)劃教材)《病理生理學》第7版,由金惠銘、王建枝主編。本校開設的病理生理學內容包括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水腫、酸堿平衡紊亂、缺氧、發(fā)熱、應激與疾病、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缺血-再灌注損傷、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實驗課內容包括熱射病實驗、中毒性肺水腫實驗、失血性休克實驗、設計性實驗等。

1.1開設《病理生理學》課程內容的專業(yè)

目前我校開設病理生理學課程的專業(yè)較廣泛,如中醫(yī)專業(yè)(包括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五年制)、護理專業(yè)(四年制)、針推專業(yè)(五年制)、中醫(yī)境外(五年制)、中藥專業(yè)(四年制)、非醫(yī)攻博專業(yè)(五年制)、其中中藥專業(yè)只開設病理生理學,未開設病理解剖學。

1.2不同專業(yè)《病理生理學》課時數

以2005-2010年課程設置為例,來探討以下我校不同專業(yè)的病理生理學課時數,中醫(yī)專業(yè)五年制共20學時(其中理論課18學時、實驗課2學時);非醫(yī)攻博和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與中醫(yī)五年制專業(yè)課程設置相同;中醫(yī)專業(yè)七年制共22學時(其中理論課18學時、實驗課4學時);針推專業(yè)七年制病理生理學課程設置同中醫(yī)七年制業(yè);中醫(yī)境外共時,全為理論課,無開設實驗課內容;針推專業(yè)五年制共16學時(其中理論課14學時、實驗課2學時):護理學專業(yè)共16學時(其中理論課14學時、實驗課2學時);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共14學時,全為理論課,中藥專業(yè)共54學時(其中理論課40學時、實驗課時)。

1.3不同專業(yè)《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

在中醫(yī)院校教學中,不同的專業(yè)《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也有所不同(如表1)。

從表1所見,我校開設《病理生理學》課程的專業(yè)比較廣泛,除了中藥專業(yè)內容較全面,學時較多外,其他專業(yè),學時相對偏少,內容也不夠全面,使得一些較重要的內容,如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等沒有安排。

2.中醫(yī)院?!恫±砩韺W》教學特點

2.1內容多課時數少

在中醫(yī)院校的教學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往往合為一門學科,章節(jié)多,課時相對偏少。舉例而言,中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的病理學為61學時,病理生理學為20學時,病理生理學主要講述機體功能、代謝改變,內容深入,抽象,內容繁多,課時偏少,例如講述“腎功能不全”一章,西醫(yī)院校有可能講授5個學時,而中醫(yī)院校最多3個學時,甚至1.5-2個學時,這么少的學時,老師在講課時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既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

2.2前期課程基礎相對薄弱

病理生理學是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為基礎的一門學科,要學好病理生理學,首先要把這些基礎學科學扎實,但在中醫(yī)院校,這些基礎學科的學時相對西醫(yī)院校偏少,內容繁多,故有些內容就得舍棄,或一帶而過,學生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復習,造成前期課程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組織胚胎學和免疫學,在中醫(yī)院校大多做為選修課,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為選修課學不學都可以,有些學校是開卷考試,既使是閉卷考試,學生也重視不起來,往往是臨時磨槍,突擊過關,實際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3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病理生理學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緊密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在整個醫(yī)學學科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學知識是正確診治疾病的基本前提。一個內科醫(yī)生診療水平的高低,與其對疾病發(fā)生機制的理解和對病理生理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密切相關。例如,在臨床治療一個診斷為低鉀血癥的病人時,若醫(yī)生對血鉀對病人心肌興奮性、收縮性、傳導性、自律性的影響的病理生理機制不是十分清楚,醫(yī)生可能會錯誤治療,快速大劑量靜脈補鉀,最終會導致病人心跳驟停和死亡[2]。

但在中醫(yī)院校,許多學生對病理生理學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往往只是把它作為一門孤立的學科來學習,并且用死記硬背的來方法,缺乏從局部到整體、從宏觀到微觀,將人體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研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思路。這需要我們教師在病理生理學課堂上,就應該對學生強調病理生理學科的重要性,讓學生足夠的重視起這門課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3]。

3.對中醫(yī)院?!恫±砩韺W》教學的思考

3.1將病理形態(tài)學內容與病理生理學內容有機地結合

在病理學的理論體系中,病理解剖學著重研究患病機體的形態(tài)結構改變;病理生理學著重研究機體的功能代謝改變。兩者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疾病的本質,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應融為一體進行學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僅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緊密結合在病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形態(tài)的研究與功能的研究相結合也已成為病理學學科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有文獻報道[4]大鼠燒傷后1小時ALT明顯升高,AST于傷后6小時開始升高,ALT,AST升高是肝實質損害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肝細胞的變性、壞死,線粒體退變及內質網擴張,將直接影響肝細胞的正常功能,削弱燒傷肝臟的解毒功能,嚴重者可出現(xiàn)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構成燒傷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肝臟的病理損傷可加重肝功能障礙。另有研究表明[5]20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檢結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細胞肥大、變性、肌原纖維稀疏、排列紊亂以及心肌間質纖維化,核素心臟血池顯像結果顯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縮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礙。心肌病變半定量分析表明間質纖維化、肌原纖維稀疏化及心肌細胞肥大。心肌活檢光鏡形態(tài)測量指標與心功能之間兩者高度相關。故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間質纖維化,肌原纖維減少是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損害的主要病理基礎。以上研究結果足以說明病理形態(tài)學與病理生理學之間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教學中應將病理形態(tài)學內容與病理生理學內容有機地結合。

3.2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易理解

筆者所在教研室自1999年以來就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了授課償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多媒體教學不但減輕了教師勞動強度,又豐富了教學內容,使一些學科相關的新進展得以給同學們展示,同時多媒體課件又有很強的隨機修改性,每次授課都可隨時補充或修改,特別方便,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病理生理學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利用圖片、錄像、聲音等結合在一起,把書本知識轉換為直觀形象、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取代以往呆板的教學形式如掛圖,膠片等。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探索,本室全體教師根據本校教學大綱要求,參考已有的教學媒體以及網上搜索到的國內外優(yōu)秀的教學課件,已制作出一整套病理生理學多媒體教學課件,經過10年左右的補充與修改,不斷完善,清晰的文字、優(yōu)美的背景圖案、形象生動的動畫等,得到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6]。

3.3結合臨床病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病理生理學作為連接醫(yī)學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橋梁學科,結合臨床病例教學法越來越來受到醫(yī)學院校教師和學生們的歡迎,在病例中,既有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又有實驗室檢查,通過討論分析,學生能理論知識與臨床癥狀有機地結合起來[7]。在講述“缺氧”一章的教學內容時,為學生描述了一個“血液性缺氧”的臨床病例:2006年1月3日新浪網的新聞中心報道了一側新聞,北京武警醫(yī)院接收了21名誤食亞硝鹽中毒的民工五六分鐘后,開始出現(xiàn)惡心嘔吐,心跳加快,頭暈等癥狀,皮膚發(fā)紺,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嚴重的兩人還出現(xiàn)了心律失常,“亞硝酸鹽是怎樣引起中毒的呢?”究其原因,大量的亞硝酸鹽進入體內引起的是血液性缺氧,其實質即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血紅蛋白中的二價鐵,在氧化劑的作用下,形成高鐵血紅蛋白(HbFe3+OH),其三價鐵與羥基(-OH)牢固結合而喪失攜氧的能力,使組織缺氧。含多量高鐵血紅蛋白的血液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如食用大量含有硝酸鹽的腌菜時,腸道細菌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吸收后形成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又稱為“腸源性紫紺”。在課堂上先舉出臨床病例,趁學生還在集中精力回味著“故事”中的情節(jié)時,馬上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來討論,然后教師再把這個案例再進一步分析,從病因,到癥狀、體征等然后到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學)的解釋,這樣的臨床病例用于課堂教學,即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講清楚了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以及臨床的表現(xiàn)和治療,基礎與臨床緊密聯(lián)系,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培養(yǎng)了學生們主動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課后的復習也很有幫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4結合中醫(yī)理論突顯《病理生理學》與中醫(yī)學的關系

中醫(yī)理論是以天人合一的三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tǒng)學說(心系統(tǒng)、肝系統(tǒng)、脾系統(tǒng)、肺系統(tǒng)、腎系統(tǒng)),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yǎng)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并用于指導臨床診療活動。而病理生理學著重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機制,研究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的變化和機制,從而探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病理生理學與中醫(yī)學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系統(tǒng)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均有各自的優(yōu)越性,在臨床上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去診斷和治療疾病。沈皓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滋補腎陰中藥可顯著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合成與釋放,而溫腎填精藥則顯著促進下丘腦GnRH合成與釋放,提示下丘腦GnRH分泌水平異常增高與腎陰虛證密切相關,而其功能異常降低則與腎陽虛證相關。在現(xiàn)代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中醫(yī)藥研究與病理生理學的發(fā)病機制研究緊密結合,系系相關,有著巨大的潛能,二者的結合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中醫(yī)院校《病理生理學》所涉及的專業(yè)廣泛,內容多課時少、前期課程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應將病理形態(tài)學與病理生理學有機結合、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結合臨床病例、突顯病理生理學與中醫(yī)學的關系,不斷提高中醫(yī)院?!恫±砩韺W》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郝華.中醫(yī)院校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體會.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1(2):115-116.

[2]姚小梅,李敏,劉欣,等.建立與臨床和實驗結合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模式,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4):100,101.

[3]秦迎松,徐明,劉超俠,等.病理生理學教學方法心得.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7,21(34):61-63.

[4]周萍,黃宏,陳林.燒傷后大鼠肝臟的病理形態(tài)學變化與肝功能的關系.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2,14(4):201-203.

[5]王連生,吳翔,黃峻.擴張型心肌病病理形態(tài)學變化與心功能的關系.中國臨床康復,2004,8(3):580-581.

[6]李菁.多媒體手段與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4,6(4):348-350.

午夜福利视频六七十路熟女| 精品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女同磨豆腐| 国产av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大又黄又粗的黄色| 91爽人人爽人人插人人爽|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一区| 九九热这里有精品20|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精品综合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自拍亚洲| 九九蜜桃视频香蕉视频|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青青操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a| 国产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伊人天堂午夜精品草草网| 婷婷伊人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成人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亚洲欧美日韩| 综合久综合久综合久久|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又黄| 91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加勒比不卡二三四区| 国产亚洲欧美自拍中文自拍| 台湾综合熟女一区二区| 欧美人妻盗摄日韩偷拍| 99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免费看中文字幕| 9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熟女熟妇乱色一区|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