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5-11 21:07: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養(yǎng)生哲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范文】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影響
摘要:《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各個學科,尤其對中醫(yī)學的深遠不可小視。張景岳說得好:“醫(yī)易相通,理無二致”。今就《周易》哲學的“天人相應”、“居安思危”、“潛龍勿用”、“反身修德”,與中醫(yī)養(yǎng)生的“四氣調神”、“防微杜漸”、“不妄作勞”、“德全不?!弊饕粶\探,以明《周易》哲學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巨大貢獻。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自古以來,倍受推崇,被尊為群經之首。正如《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1]顯而易見,《周易》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當然中醫(yī)學也不會例外。明代張景岳說得好:“醫(yī)易相通,理無二致”、“易具醫(yī)之理,醫(yī)得易之用”、“醫(y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yī)?!盵2]可見中醫(yī)學從一開始就與《周易》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就《周易》與中醫(yī)養(yǎng)生作一淺探,以求學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應”與中醫(yī)“四氣調神”
“天人相應”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被譽為“最古老的宇宙哲學”。《豐卦·彖傳》即蘊涵這一奧義:“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人與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huán)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定當受自然的支配與制約,因而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達到頤養(yǎng)天年的最終目的。
中醫(yī)養(yǎng)生完全吸收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氣調神”的養(yǎng)生觀點。
《內經》認為:春三月為萬物發(fā)陳的季節(jié),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為萬物番秀的季節(jié),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其氣容平,應“早臥早起,與雞具興,使志安寧”;冬三月,其氣閉藏,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志若伏若匿。”[3]經中還告誡人們要“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至此我們看到:《內經》的作者是根據(jù)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guī)律,提出了“四氣調神”的具體措施,而“四氣調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陽氣的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fā),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類養(yǎng)生家便是實踐了“智者之養(yǎng)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4]的諾言,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處天地之和”而不危。他們之所以不反向運動,是深知逆四時的嚴重后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盵5]的經驗,揭示了一條永恒:的真理“陰陽曲時者,萬物之終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盵6]
二、《周易》“居安思危”與中醫(yī)“防微杜漸”
“居安思?!笔恰吨芤住氛軐W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断缔o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薄独へ浴烦趿裕骸奥乃瑘员?。”以上兩則經文的意旨提醒人們:事物的總會由量變達到質變,而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必須“見微知著”,“居安思?!?。故《周易》中有“懼以始終”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語,《系辭傳》還將“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亂”作為響亮的座右銘鄭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醫(yī)養(yǎng)生繼承并發(fā)展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漸”的養(yǎng)生觀。《內經》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盵7]體現(xiàn)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學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加喻闡明治未病的重要意義。何謂治未病?明代張景岳感受深刻:“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盵8]張氏還指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于微,此誠醫(y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盵9]張景岳一語中的,道出了“謹于?!北闶恰爸挝床 钡年P鍵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有其先兆,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健康當然也不例外,能將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搖籃中,這便是掌握了醫(y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則。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醫(yī)養(yǎng)生還有其獨具的特色,傳統(tǒng)的針、灸、按摩、藥補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y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盵10],《內經》《千金方》亦記針關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強身作用。宋代醫(yī)家張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長不干?!鄙絔是說經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的養(yǎng)生功能。另外,中醫(yī)藥補的作用亦不可小視,《神農本草經》被列入“上品”的藥物均冠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之辭。如此豐富多彩的預防措施,實在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一大驕傲。
三、《周易》“潛龍勿用”與中醫(yī)“不妄作勞”
“潛龍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題。《乾卦》初九日:“潛龍,勿用?!饼埵侵庚埿恰!墩f文》“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故“潛龍”是指潛淵之龍,隱而不見。爻辭提醒人們,處在這種狀態(tài),便應靜而不動,以伺時機?!遏挢浴ゅ鑲鳌芬嘣弧棒?,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濒挢载粤x為靜止,與“潛龍勿用”一脈相承。兩則爻辭在于表明凡事必須等待時機,謹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為,失去理智;否則便大難當
頭,災不可免。
中醫(yī)養(yǎng)生接受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勞”的養(yǎng)生觀點。
《內經》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盵12]在此把“不妄作勞”作為“盡終天年”的必備條件之一,可見其在養(yǎng)生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勞”,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從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內守”。中醫(yī)養(yǎng)生注重內因,所謂“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闭鏆獾谋pB(yǎng)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所以《內經》主張“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盵13]以養(yǎng)生著稱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精神
內守”方面亦有異曲同工的妙語:“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盵l4]其次,要注意節(jié)制。是人之本性,兩性活動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然而必須有節(jié)。若恣情,房勞過度,便會“耗傷腎精”,動搖根本,導致陰陽失調、早衰及百病叢生?!肚Ы鸱健费裕骸绊?,命同朝露。”《內經》也告誡人們:“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故半百而衰也?!盵15]故此重視腎精與腎氣的保養(yǎng),是長生的秘訣之一。第三,注意飲食有節(ji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缎柝浴肪盼濉靶栌诰剖常懠??!比耸切枰尘剖车?古人的酒,是用糧食果類發(fā)酵而成的,度數(shù)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達到“酒食貞吉”,必須“節(jié)飲食”。如若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便嚴重損害脾胃,健康。《內經》有忠告:“飲食自備,腸胃乃傷?!薄皟葌⑽福俨〗陨?。”第四,注意勞逸適度?!秲冉洝贩磳Α斑^勞”,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16],勞力太過則氣少力衰,精神疲憊;勞心太過,則陰血暗耗,心神失養(yǎng)。因而“過勞”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視。如《內經》所言:“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17],可見“過勞”是健康的大敵。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吳普,得其“五禽戲”之真?zhèn)?,“年九十余”。因而適度的活動,將壽蔽天地成為現(xiàn)實。
四、《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yī)“德全不?!?/p>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吨芤住纷⒅氐赖滦摒B(yǎng)。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周易》書中關于德性修養(yǎng)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钡滦缘男摒B(yǎng)是人們事業(yè)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兇的法寶?!兑尕浴放c《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薄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
中醫(yī)養(yǎng)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钡酿B(yǎng)生觀。
《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盵19]故“大德者必得其壽?!彼浴按镜氯馈笔恰叭挝义羞b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宏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盵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yǎng)德養(yǎng)性無二術”。縱觀我們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盵21]七十高齡后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于子孫后代。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后人傳為佳話。他不但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yǎng),“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后仍登山采藥,出診行醫(yī),攻讀《易經》,撰寫醫(yī)籍??讓O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
當為后人養(yǎng)生的楷模。
綜上所述,《周易》哲學是《內經》醫(yī)學的活水源頭,《內經》充分汲取了《周易》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及其思維模式,并將其創(chuàng)造性地和養(yǎng)生學緊密結合,從而創(chuàng)立了中醫(yī)養(yǎng)生獨特的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讓我們深研《易》理,盡啟其秘,以促進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新。
注釋:
[1]《四庫提要·易類小序》。
[2][9][明]張景岳《醫(yī)易義》。
[3][5][6][7]《素問·四氣調神論》。
[4]《靈樞·本神》。
[8][明]張景岳《類經·攝生類·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竇材《扁鵲心書》。
[11][宋]張杲《醫(yī)說》。
[12][13][15][19]《素問·上古天真論》。
[14]《莊子·在宥》。
[16]《素問,舉痛論》。
[17]《靈樞·九針論》。
[18][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20]徐以經《中華醫(yī)易薈萃》黃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頁。
[21][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范文】傳統(tǒng)道教與中醫(yī)養(yǎng)生
作為民間道教太平道的經典著作《太平經》,就存有大量的養(yǎng)生和醫(yī)藥內容?!短浇洝分械年庩枌W說、臟腑學說及精氣神學說,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并將此學說貫穿于養(yǎng)生與治療之中。在養(yǎng)生方面,《太平經》注重內養(yǎng)功,認為:“養(yǎng)生之道,安身養(yǎng)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边@種內養(yǎng)功強調守“神”,提出:“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薄皯蚁蠖际兀许標臅r氣,和合陰陽?!本皖A先給五臟各畫一副神像,煉功開始時,按季節(jié)、日、時掛出相應的畫像,以此作為信號和提示,臥下人靜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臟器上。通過這種意守臟器的練意功法,達到養(yǎng)生防病的目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是道教理論和煉養(yǎng)方術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認為,萬物皆源于“道”或“一”,誰能得道守一,誰就可長生。書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論和方法。如《極言》篇說:“是以善養(yǎng)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wèi),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然后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后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于此矣?!逼渲芯桶遂o養(yǎng)、導引、吐納、食養(yǎng)、服丹等修煉方法。葛洪特別強調內保精氣。他說:“善行氣者,內以養(yǎng)身,外以卻惡?!?《至理》)他把行氣的方法歸納為吐納、導引、胎息三種。吐納是用呼吸行氣,導引是用形體行氣,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氣相結合而行氣。并具體介紹了其煉養(yǎng)方法和注意事項。這些煉養(yǎng)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氣功中發(fā)展,沿用至今。轉貼于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道教徒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修道養(yǎng)生的方法,在歷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諸如存思、守一、外丹、內丹、導引、呼吸、服餌、咽津、服氣、符篆、房中等養(yǎng)生修煉的大量資料。
“存思”“守一”屬于精神修煉。外丹是指煉服長生不老的金丹,內丹則是熔心、息鍛煉于一爐的綜合修煉方法,相當于氣功。早期金丹派以煉外丹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則修煉內丹,稱為晚期金丹派。內丹理論以黃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為理論基礎,認為人身即為一個煉丹的“鼎爐”,人身內的精、氣、神則是煉丹的原料,通過一定的修煉,可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結丹長生。從道教的初建到興盛,留下了大量關于內丹修煉的著作。隨著內丹派的興起,內丹理論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傳統(tǒng)的內丹又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道禪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統(tǒng)理論和穩(wěn)妥有效的功法。雖然不能成仙,但能幫助人們健身祛病,延年益壽。這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道教形體方面的修煉主要包括導引、按摩及武術等內容。導引通過肢體的屈伸俯仰,達到舒筋活絡、強身健體的作用,歷來為道家所重,修道者無不從導引做起。在馬王堆出土的醫(yī)書資料中就有一幅彩繪的《導引圖》。葛洪《抱樸子》中有龍導、龜咽、燕飛、蛇屈、兔驚等各種模仿動物動作的運動方法。隋唐之后逐漸由導引衍化出諸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有效的運動方法??梢哉f葛洪的道教導引和華佗的醫(yī)家導引是這些方法的前身。
食餌方面的修煉主要有服食金丹(礦物類)、五芝(菌類植物)、咽津、服氣等。如前所述,道教認為服食用礦物藥煉制的金丹和仙藥五芝,可以成仙,顯然是荒誕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則不可埋沒。咽津法包括叩齒、攪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動作,這是道教徒們每日必做的功課。關于咽津,早在《內經》中即有論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shù)?!备鸷樵凇侗阕觾绕るs應》中介紹了叩齒之法,稱此為“堅齒之道”。此法在唐宋時極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發(fā)展。明代高鐮所撰的《遵生八箋》曾詳細記載此法。事實證明,這種口腔保健,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服氣,又稱辟谷食氣。修煉時主要以飲水食氣為主,同時服用一些輔助食品,如山藥、黃精、花生、大棗、核桃等中草藥。在馬王堆出土的醫(yī)書中,就有關于卻谷、食氣的記載。晉至唐時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見了。
符篆咒禁,即為祝由。唐代太醫(yī)署首次設立咒禁科,還設有“祝禁博士”職,正是當時道、佛兩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產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統(tǒng)稱祝由科??梢娖溆绊懼睢τ谧S?,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端貑栆凭儦庹摗氛f:“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彼^“移精變氣”,就是調整病人的精神活動,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從而形成精神內守狀態(tài),以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這實際是一種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療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成當今的精神療法、暗示療法的先導。這種方法,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確實能起到心理治療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別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圍之中,對那些虔誠的教徒更為靈驗。這就是“心誠則靈”。但是它以祈禱、咒語、符篆、神水等手段為主,畢竟是迷信的東西。這是人類處于生產和認識水平低下的蒙昧時期的產物,也是人類醫(yī)學不發(fā)達時期的共同現(xiàn)象。
至于房中術,其中的性衛(wèi)生知識可資借鑒,但對其糟粕必須剔除。
總之,道教是與醫(yī)學,特別是中醫(yī)養(yǎng)生學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門宗教,它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轉貼于
關鍵詞:道家;社會;人生境界;生命健康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001-02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儒、釋、道三家主流思想的研究是極不平衡的,儒學研究已形成熱潮,而且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佛教研究早有基礎,相比之下,道家及道教文化的研究就顯得相形見絀。自20世紀以來,“儒熱道冷”的局面有所改變,在民族文化尋根傾向的影響下,由尋根意識引發(fā)的“國學熱”為各類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開啟了“眾妙之門”,而不再僅僅是儒家的“獨弦而歌”,道家的思想精髓開始對現(xiàn)代社會、經濟、科學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道家哲學對社會的影響
道家深刻的哲學意義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依然能從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決之道。
(一)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大潮,科學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極大地物質滿足,然而,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一種掠奪式的開發(fā),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引發(fā)諸如全球面暖,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已成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天人合一”,這也是道家思想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問題上的基本出發(fā)點。它從這個基本思想出發(fā),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而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理論中有一條“在沒有人類行為強烈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夠以它的最佳狀態(tài)存在著,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著最合理的發(fā)展速度和最長久的持續(xù)性。”①因而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xié)調相處的和諧關系,人的活動必然影響到環(huán)境,也必將通過環(huán)境反作用于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能做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p>
(二)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的意義
安徽大學史向前教授針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礎。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學都可能更接近于現(xiàn)代物理學的微觀和宏觀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懷疑精神與直覺認識也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譽為最具魅力和自由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代思維方式?!雹陔S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將自然規(guī)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轉化成為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并推動了我們繼續(xù)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熱情,這一點,在道家思想里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代道家的熱愛自然,比如現(xiàn)在的生命科學也都是在到家的氣功、養(yǎng)生、醫(yī)藥等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現(xiàn)代人也追求科學的養(yǎng)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它所提倡的形神兼養(yǎng),正好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上對于健康的定義,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具有科學性,有利于啟示科學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延續(xù)至今,當代人們對它的研究,有利于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思想也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三)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經濟的意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道德經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論述,這里就體現(xiàn)出一種“無為”的哲學思想,“自然無為”即順應事物本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要強制去干涉、改變事物的發(fā)展進程,這對于市場經濟下的為政者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啟示,在經濟活動中,為政者不能過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經濟活動,能夠讓經濟體在市場中合理的競爭,以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從而避免擾亂經濟活動的規(guī)律,促進經濟的繁榮。有人指出從企業(yè)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經》也是一部管理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管理學的經典著作之一,很多企業(yè)家都把它奉為管理學經典,對于企業(yè)來說,“無為”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軟性管理”,這對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為而不爭”、“少私寡利”等思想,對這些思想的領會,有利于在市場經濟下各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弊病的防治。這對于當前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有借鑒意義。
二、道家哲學對生命健康的啟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夠為生命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二是身體健康,強健的體魄能夠真正體驗生命的過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處體現(xiàn)它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一)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啟示
道家將體悟大道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目標,而道的特性是“樸”,“道常無名,樸”(《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樸守真乃成為道家價值觀的核心內容?!罢妗?、“樸”即未經雕鑿的自然狀態(tài),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和規(guī)定性。從這一價值目標出發(fā),道家強調人各有性,因性而為,各盡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術訓》),“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郭象:《莊子外物注》)。在道家看來,世俗的尊卑貴賤并不足介懷,每一個人只要認識并發(fā)揮了自己的“真性”,根據(jù)自己的本性和才能來做事,盡自己之職分,也就獲得了人生的意義。這乃是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復歸,是“自己與自己的融合”(黑格爾)。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在社會普遍的“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的激烈的競爭中,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現(xiàn)實世界之外為人們尋找到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這無疑為當今社會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人們,開辟了一個比現(xiàn)實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給人們物質之外的心靈滿足,為人們從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爭、不有、貴柔、守靜等價值追求是對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在充滿欲望的社會里,能夠保持一份獨有的心緒寧靜,保持一份自信、樂觀,最終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莊子逍遙游的思想對世俗觀念的大膽批判,不僅有助于人們開闊胸懷,拓寬視野,從而打破精神枷鎖,從傳統(tǒng)觀念和世俗困擾中超脫出來,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一條消融苦悶,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從而形成逆境中的穩(wěn)定心態(tài)的途徑。莊子對逍遙境界的熱烈執(zhí)著追求,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給人們一種物質以外的精神安慰。這無疑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的開闊胸襟,拓展視野,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坦蕩的胸懷,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從容自如,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就不會為榮辱所困擾,被禍福所左右。這樣,人們就能瀟灑一生,成為獨立不移、品格高潔的現(xiàn)代人。
(二)道家的養(yǎng)生觀和休閑觀對當代人們身體健康的啟示
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問題面前,中國古代的休閑觀和養(yǎng)生觀,對健康的啟示是不容忽視的。道家擁有一整套養(yǎng)生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發(fā)展,它為中華養(yǎng)生學更為醫(yī)養(yǎng)奠定了理論基礎。道家所崇尚的養(yǎng)生一是通過精神修煉,通過摒去利欲,收心習靜等,做到處物而心不染。二是通過呼吸修煉。三是形體修煉,包括按摩、導引、拳術等內容,強調吐納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運動和軀干運動密切聯(lián)系起來。四是內丹,修內丹能將人體內的精、氣、神凝聚起來,使人耳目清明,手腳輕捷,益壽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凈無為”、“反樸歸真”以靜養(yǎng)生的理念;莊子提出“恬淡虛無”、“任其自然”,并編制了“熊經孚申”的導引、吐納等方法。其流傳的導引術,可謂五花八門,現(xiàn)在流傳的八段錦、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與道家的導引之術密切相關。道家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淵明“置身于田園”,這種走入自然的行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閑。道家所提出的親近自然、貼近山水,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向自然的回歸。這種回歸,是人們從人性的角度對自然的體悟和認同,借助“自然”對“自我”的醫(yī)治和拯救,成為人們養(yǎng)生休閑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休閑理論,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它提出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理想,“以養(yǎng)氣守神等健身方法為輔的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三者共同構成的人生哲學,既是一種長生方法又是一種人生境界”④。這種人生哲學實則早已成為中國人休閑觀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實上,現(xiàn)代“休閑”講求的也是這樣一種情趣和心境,或稱之為生存理想境界。應該說,中國人所擁有的休閑思想資源和超然脫俗的休閑境界,與道家的養(yǎng)生理論和對休閑姿態(tài)的追求是分不開的。道家的休閑哲學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調。
三、總結
道家的思想哲學觀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促進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個人的思想、文化和健康素質,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作為一種理論哲學,道家思想也無法超越時代的局限,無法沖破唯心主義體系的束縛,其人生觀有凌空蹈虛的一面。尤其是莊子所描繪的逍遙境界不過是幻化之境;他所追求的絕對自由不是現(xiàn)實中人的自由,而是純粹精神上的抽象自由;他所設定的理想人格也只是停留在人的主觀精神領域,玄妙神秘,遙不可及。離開現(xiàn)實的客觀條件和社會實踐,主張對身外世界的無所作為,這種理論只能使人們在虛幻的世界獲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無助于人們積極進取。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古人的智慧不可能真正拯救現(xiàn)代人生。因此,我們應該從道家的人生哲學中吸取精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蓬勃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在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更新更高的人生境界。
注釋:
①何家霖,張建設.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②史向前.道家思想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研究概述.大學圖書情報學刊,1996年第1期.
③楊建華.道家健康養(yǎng)生文化以及對休閑體育的現(xiàn)實意義. 體育與科學第31卷第1期(總第182期).2010年1月.
④趙永紅.論道家休閑觀的當代啟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孫慧,倪膿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與壩代休閑理意的契合.
[2]梁艷麗.道家養(yǎng)生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文化論苑,2006年.
[3]陳延慶.“困境”與“逍遙”――論莊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4期(總第55期).
[4]鄧元珍.莊子的逍遙境界及其現(xiàn)實意義.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年第 5期,2001年9 月出版.
[5]老子.道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劉紹瑾,石了英.道家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與世界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9 月,第27卷第5 期.
[7]龔群.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現(xiàn)代哲學,1998年第1期.
一、莊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關懷生命。
莊子于《內篇》所述:“夫大塊載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保ㄇf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他所闡述的,無非是陳述一個長于生活者,必也長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個尊重生命,熱戀生命的人,才會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創(chuàng)造更有意義的生命,讓生命充實而有活力。一個漠視生命,厭棄生命的人,斷然不會去尊重生命,關懷生命,只會日復一日地無聊打發(fā)生命,甚至去扼殺別的生命。對生命的敬重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是最為高級的價值關懷。一個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堅守,他不會暴殄天物,物喪其性,必然不會敝履紅塵,自了其生。他會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線堅定地走下去。這種情懷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時代尤為珍貴。莊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對人的肯定。
(二)獨立自由,自尊自強。
自由,是人類永遠追求的夢想,是人類的終極性價值和終極追求。獨立為人類最為高貴的品質。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獲得自尊和獲得別人的尊重。這種獨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養(yǎng)生主》中,莊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說道“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蓄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睗娠綦m然在野外求食艱難,“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縛在籠子里,囚籠的生活雖然條件優(yōu)越,飲食不愁,但失去了獨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嚴,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獨立自尊,也是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培養(yǎng)中學生健全人格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順應自然,返樸歸真。
莊子崇尚精神自由,把達到獨立無待,絕對自由的“逍遙游”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所謂“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的活動,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即莊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莊子概括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順應自然才能返樸歸真,莊子的“返樸歸真”的理想,意在矯正澆薄浮華,巧詐虛偽的頹風,呼吁保持人自然純樸的本真天性。
(四)和諧沖淡、寬容豁達。
中國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和諧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莊子在《天道》里說:“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也,謂之人樂;與天和者也,謂之天樂?!?然而,現(xiàn)實生活又是充滿著各種矛盾和沖突的。莊子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人不能正確地協(xié)調好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將會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將有害于個體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相處時,由于事物的復雜性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差異性,難免產生誤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達大度,寬容諒解,則有利于矛盾的解決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反之則矛盾加劇,人際關系惡化。一個人長期生活于人際關系緊張的環(huán)境中,將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會使人格扭曲,甚至為了丁點小事也會使人的行為走極端,產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劇。
二、莊子人文性思想的語文教學實踐
(一)平等對話、合作互動。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沃土。語文教師要轉變職業(yè)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態(tài)來渲染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新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彼^組織者,即教師必須改變自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傳統(tǒng)偏見,還學生主體地位。所謂引導者,即教師要以思想經驗和學術諸多方面的人生積淀來引導學生成長,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獨攬真理的權威。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是引導學生自我激勵、喚醒、發(fā)現(xiàn)和建構的地方,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將教育者的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教育。 轉貼于 這樣的課堂是一個允許,包容,甚至鼓勵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因為探險是人的天性。學生需要在關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護的條件下,才能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探險活動。在這種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使學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發(fā)興趣,拓寬視野。
莊子散文蘊涵豐富的人文資源,但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拓展學習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強迫式,而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真正收到實效。那么老師的指導是必要的。
第一,指導閱讀范圍。如學習《秋水》(節(jié)選)后指導學生讀完整的《秋水》,使學生了解莊子的世界觀,還有學完《庖丁解?!泛笠髮W習《養(yǎng)生主》等。針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適度拓展學習范圍,擴大學生知識面。
第二,指導學生開展辯論、演講,寫小論文,辦墻報等活動。如學習《逍遙游》后可開展以“從《逍遙游》看莊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莊子”、“《逍遙游》中的自由”為主題的論文評比或者辯論活動,使學生在搜集資料,觀摩評比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寬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三、莊子散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作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莊子,他以獨特的視角來關注世界,拓寬了人類的視野。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冷靜分析、高度概括,對一些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和批判對后世影響極深。這些思想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為此,在教學實踐中,以莊子散文陶冶學生性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時,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莊子散文博奧精深,許多倫理概念十分抽象,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詮釋往往見仁見智、各有側重。我們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時,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區(qū)分哪些是正面的、精華的部分,哪些是負面的、糟粕的內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義、相對主義、絕對自由等觀點當然不足為訓,有些還必須批判剔除,但其中還有許多寓言由于蘊涵著前人豐富的經驗,或者是形象驚世駭俗,出人意表,往往帶來更豐富的積極意義,具有極高的價值。如《逍遙游》開篇有關鯤鵬的描寫帶有神異色彩,大鵬形象原本是說明“有待”,但它又遠遠超出了說明“有待”,它更能表現(xiàn)人們向往自由,鄙棄禮俗,一往無前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這個形象客觀上給古今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積極向上的藝術享受。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讀后就寫有《大鵬賦》,極力贊美大鵬“雄姿壯觀”,以寄托自己的胸懷。所以,對莊子散文,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和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須清醒認識并力求避免其消極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拓寬視野,沙里淘金。
“新課標”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深入理解并適當拓展,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將閱讀和研究的觸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莊子散文作品上,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課本中《秋水》(節(jié)選)部分時,可以適當擴大學習范圍,涉及全篇內容。文字開篇寫河伯因看到黃河水漲而自鳴得意,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來看到大海的浩瀚無邊時,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這則寓言學生很易得到這樣的寓意:宇宙無窮,知識無盡,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沒有窮盡,因此學無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觀天、固步自封、驕傲自滿的認識是十分有害的等等。當然,這些“曲解”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鼓勵的。同時,我們更應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勇于質疑。閱讀了《秋水》篇后,才發(fā)現(xiàn)其本意是要通過大(大海)小(黃河)的對比,揭示事物的相對性,闡明“道”的難窮。只有閱讀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個抽象、概括的高度。
章子怡身材好是公認的,對此,她有什么秘訣嗎?章子怡自己認為,伸展、游泳、吃、喝、睡,就是她的秘訣。
睡前伸展,放松肌肉。章子怡特別注重每天睡覺前的20分鐘,她一定會在松軟的大床上做滿20分鐘伸展運動,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得到放松,而且對瘦腰和纖背也有很好的效果。具體動作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要讓自己覺得舒展,就都會有幫助。
多游泳,保持線條流暢。章子怡經常去游泳,而且一定會在入水后半小時內奮力游動。這樣的鍛煉,會讓身材看起來飽滿、線條流暢。游泳能鍛煉前胸、背部的肌肉,還能讓手臂在不斷劃水的過程中消耗過多脂肪。
保養(yǎng)全靠吃、喝、睡。在保養(yǎng)上,章子怡堅持“三多”原則?!叭唷本褪嵌喑运⒍嗪人?、多睡覺。人的身體是需要水分的,要隨時帶著水,一會兒喝一小口,無論是對皮膚,還是對身體都有好處。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要多吃應季水果,早晨起床吃最好。保養(yǎng)時,男人靠的是吃,女人靠的是睡覺,章子怡每天一定保證8個小時睡眠,如果不忙的話,晚上11點前肯定會入睡。
(據(jù)《生命時報》)
童陸生:將軍的長壽“三樂”
童陸生將軍,90多歲時仍耳聰目明、行走穩(wěn)健、嗓音洪亮,并能堅持義務行醫(yī)。他的長壽之道是三個“樂”字。
心寬則樂 童老有一個精巧的小鏡框,內有一幅字:“心寬壽高”。他說:“我的哲學是:長生能得終歸去,老盡天年以為公”。
奮斗則樂 童老說:“人到老年要有所事事,使精神有所寄托。在奮斗中求樂,這也是長壽之道?!彼运麍猿至x務行醫(yī)30年。
健康則樂 童老認為:健康則樂,樂又有利于健康。萬事無常,皆從心憂。只要思想豁達,心胸博大,周身血氣沖和,便可祛病延年。
老中醫(yī)的一顆童心
出生于1912年9月的干祖望,是全國著名老中醫(yī)、江蘇省中醫(yī)院耳鼻喉科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酷愛書籍,人稱“四書”老人――讀書、藏書、教書、寫書?,F(xiàn)今已經98歲高齡的干祖望,雖聽力下降,只能靠文字交流,但仍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視物清楚,還看書看報寫文章、批改論文。他曾說過:“上班上至90歲,壽年100歲?!边@個愿望現(xiàn)在已成事實,干老新的目標是活到110歲……干老說,他能高壽,秘訣就在于他的“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八字養(yǎng)生法。
童心。就是要有兒童樣的心理狀態(tài),生機勃勃。這是一種養(yǎng)神的好辦法。保持童心有兩點:一是天真無邪,決無欺詐撞騙、明爭暗斗、占小便宜等惡習。二是單純,思想傾向于美好、愉快、滿足的感受。
蟻食。蟻食有兩個內涵:一是像螞蟻那樣,飲少食微,即吃得少;二是像螞蟻一樣,什么都吃一點,即吃得雜。
龜欲。烏龜以其壽命長,被奉為祥瑞的象征。對人來說,值得借鑒的是它與世無爭的胸襟和一無所求的淡泊。在大是大非面前絕不能做縮頭烏龜,但對一般問題,當學烏龜,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猴行。猴子是思想方面反應敏捷、行動方面活潑輕快,終日無片刻之息地具有朝氣與活力的動物。猴子的長處有兩點:其一,多動,這不一定就指跑步、打拳,平常盡量少坐車、電梯,以走路為主,達到鍛煉目的的都算多動。其二、戒惰。多動偏重機體(身),戒惰偏重思想(心)。
李世民的養(yǎng)生秘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他在養(yǎng)生方面也頗有一番建樹。
? 養(yǎng)生百字銘 ?
李世民的養(yǎng)生百字銘總結了人要想活得愉快和幸福,飲食起居、為人處事中,應遵循如下守則: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少杯不亂性,忍讓免傷財。貴自勤中取,富從儉中來。溫柔終益己,必招災。善處真君子,刀咬是禍胎。暗中休使箭,乖里藏些呆。養(yǎng)性須修善,欺心莫吃齋。衙門休出入,鄉(xiāng)黨要和諧。安分身無辱,是非口慎開。世人依此語,災退福星來。
? 書法養(yǎng)生 ?
李世民是個書法迷和書法家,他對習書曾有這樣的名言:“欲書之時,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绷晻鴷r,心要完全靜下來,排除一切雜念,達到思想高度集中。習書的姿勢對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種延緩身體不退化的鍛煉方法。
論文摘要 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始終占有位尊價高之地位,古琴音樂所表現(xiàn)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發(fā)展的主流,是中國古典音樂文化的象征。對古代中國的文人來說,“琴”言志是他們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審美范疇的重要標準之一。
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中國整體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導致了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音樂思想有著一體化傾向。宗白華先生說:“就象我們研究西洋哲學必須理解數(shù)學、幾何學那樣,研究中國古代哲學,也要理解中國音樂思想。如果說西方人習慣用數(shù)理分析世界的話。中國人則習慣于用音樂詮釋世界。
一、儒、道思想對傳統(tǒng)音樂的重大影響
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奠基于孔子,發(fā)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其成熟的標志是提出“中和”,“禮樂”兩個范疇。我國自古就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甚至把它提高到了治亂興衰的高度,故有“聽一國之音樂,知一國之盛衰”的古訓。儒家歷來看重音樂的“治世”功能,《呂氏春秋·適音》曰:“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禮記·樂記》亦云:“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其實,中國的大一統(tǒng)秩序一開始就依賴“禮樂”制度。
儒家代表孔子是一個極愛音樂的人,也是最懂得音樂的人《論語》中記載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小幽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八佾》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不僅重視音樂的美,更重視音樂中的善。孔子晚年曾將三百篇詩整理得能上管弦演奏,而且合于韶武雅頌之音,作為教化內容之一推向社會。說明他重視音樂的心理教育功能。漢代儒學崇尚天人合一,而音樂的產生正是源自人心對大千世界的感悟而引起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由此,中國的先民認為:“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可以感于心,歡欣側愴可以察于聲。此外。人們還發(fā)現(xiàn):“夫樂作于人心,成聲于物。聲氣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奔此^的音樂不但是由人心對大干世界感悟而產生,而且還能反過來以和之聲氣調理人心。人們借助音樂的調理功能,完善著七情不能自節(jié),待樂而節(jié)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稓W陽文忠全集》卷七五《國學試策三道第二道》)。儒家思想由于以禮為規(guī)范。就必然德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就必然要求音樂的內容樂而不,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也就是說,在重視道德的宗法社會里,中國人尋找到了以音樂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進而,便有了“夫樂者,治之本也”的結論。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張“致虛疾。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道家主張“無”,是對一切限制的消解,因而走向無限?!盁o”意味著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卻是無限廣闊的“有”。道學這種既辯證又達觀的人生哲理,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追求空靈而終達玄闊的特點。因此,音樂中講究用散逸的板式,排斥“繁聲”而追求“大音希聲”。正是這種人生哲理的體現(xiàn)。道學的這一音樂思想,與它那“無”中求“有”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莊子論樂,與老子又不同,他主張“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結構形式。在莊子看來,這最深微的結構和規(guī)律也就是他所說的“道”,是運動變化的,像音樂那樣?!爸怪谟懈F,流之于無止”。這“道”和音樂的境界是“逐叢生林,樂而無形,不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于無方,居于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聲。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天運》)。這“道”是一個五音繁會的交響樂,是充滿了浪漫精神的音樂。魏晉時著名的思想家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認為天地產生萬物,音樂是萬物之一。也是有自然之道、天地元氣所生,認為樂音及其運動形式具有其自然、諧和的本質屬性?!昂汀焙w了大小、單復、高低、慢快、善惡等對應的因素,這些音樂形式上的變化,歸根到底。還是統(tǒng)一于“和”?!堵暉o哀樂論》的直接理論基礎是養(yǎng)生論。認為音樂與人的養(yǎng)生密切相關,而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個體的情懷超越于具體哀樂的極度自由的“平和”境界。因此,道家崇尚自然,反對束縛,思想中蘊含著解放人性、解放藝術的積極因素,其音樂的特點更多的顯現(xiàn)出恬淡、平和之美。
二、中國古代文人的琴學審美觀志
中國古琴音樂是具有深刻歷史文化背景的一門藝術。它以多重美的高尚品質。給人以無限的追求。故嵇康稱“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故綴敘所懷,以為之賦”。在中國古代,古琴一直被稱為綠綺、絲桐、瑤琴。隋唐以后,因其歷史久遠而被稱為古琴。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yōu)”外,還有以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音聲自然之“中和”,以及符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之美的特征。所以。在古代的文人眼里,“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因此。古琴音樂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尤其是在“土”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始終以其強調平其心、善其事、美其物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稱“鼓琴之士,志靜氣正,則聽者易分”。
“志靜氣正”之“志”,古人早有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志”為“意也”。而《詩序》則將“志”解釋為“心之所之也”?!抖Y記·少儀》卻說:“‘意與,志與,’意則可問。志則可否。(注)意,正事也。志,私意也?!?此之“私意”實際是指人的自我之志。從美學的觀點看,“志”的范疇是兼有個體與整個人類理想和自由意志內聚的兩個方面,其恒久的生命力主導著個體的理想和自由意志。與中國文化的生命運動構成一種永無止境的默合關系,這種關系使“‘志’潛在地制導著心靈的雙向運動,賦予審美活動以理想性、超越性、它在個體人格修養(yǎng)中居于基礎地位,從根本上推動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并制約著氣、骨、意境等的形成”。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述了孔子習琴時與師襄子的一段對話,其中涉及到了有關“志”的意義范疇:“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鬃釉?‘丘未得其為人也?!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雖然。司馬遷并未提及孔子所奏何曲。但從孔子所說的“習其曲”、“得其志”、“得其為人”中可以看出。他是將鼓琴當做人格培養(yǎng)和精神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在中國的古代,文人和藝術家是合二為一的。因為,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以風雅自鑄人格的文人士大夫,始終把琴棋書畫作為自己人生的旅途中重要組成部分,并為此而努力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從這種意義上講,“志”可以說中國古代文人靈魂深處潛藏著的“真我”的聚集。這種“真我”的聚集是以“自”為中心,也可稱為“自我”的另外一種表述。所謂“自我”是以“自”為核心。正如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卷一》中所說:“所謂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蓋心之正者,志之持也。”[3]。依據(jù)王氏之意。我們可以看到個體人對“自我”存在著普遍的心理追求,而這一追求常常在中國文人的儀態(tài)和樂風中表現(xiàn)出了某種“自由化”的外顯。而這種對“自由化”的憧憬和向往被北大教授熊偉先生解釋為“由自”,其本質就是“任志”。所謂的“任志”實指“持道任志”,即按余英時先生的說法是為了確切保證士的個體足以承擔精神修養(yǎng)能夠成為關鍵性的活動,而以自任者為其最大。由于客觀的憑借是如此的薄弱,所以他們除了精神修養(yǎng)之外。沒有什么可靠的保證足以肯定自己對于“道”的堅持。因此,從孔子開始,“修身任志”即成為古代文人的一個必要條件。“修身”最初源于古代“禮”的傳統(tǒng),是外在的修飾,而“任志”則成為一種內在的道德實踐,其目的和效用是與重建政治社會秩序相聯(lián)系的。“從發(fā)生的歷程說,這種內求諸已的路向正是由于中國知識分子的外在憑借太薄弱才逼出來的”。這也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多是通過琴來表“志”的重要原因之一。
論文摘要:文章以海德格爾的“此在本體論”為視角,探討了“詩意棲居”的哲學依據(jù);以對“四位一體”和“四重保護”的分析揭示了“詩意棲居”的筑造理念;以屬人空間為關照闡釋了“詩意棲居”的場所精神。
海德格爾是20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他通過對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的棲居”的引用與闡釋集中表達了他的建筑倫理思想。
一、“此在本體論”:“詩意棲居”的哲學依據(jù)
海德格爾在其《筑·居·思》一文中指出:建筑的本質乃是人之棲居,也即讓人“是其所是”地存在,而能夠讓人“是其所是”的建筑必定體現(xiàn)為對天、地、神、人四重整體的眷顧和聚集,否則,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樣會陷人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由此,他提出了“詩意棲居”的倫理學命題。“詩意棲居”是人之為人的“完全展開”狀態(tài),是切實的自由生存狀態(tài),是人與世界的一種詩性融合狀態(tài)。這種棲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硬性規(guī)定,使其變?yōu)椤叭嵝缘摹睏?。在這里,人的精神融人并自由穿梭于其中,人的素樸存在貫通于天地萬物之中,人可以把素樸之心敞開,任隨萬物契人,按照本來的心性在世界之中生存。
在哲學的視域里,本體論是價值論的基礎。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倫理學命題,是以他的“此在本體論”作為哲學依據(jù)的。作為20世紀的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書中,提出了“哲學的終結”說。他認為,自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分析型思維方式,這種偏向分析的方法論過分看重對事物性質甚至是刻板范疇的研究,忽略了那些生成和顯現(xiàn)著的事物本身。他說:“迄今為止的歐洲越來越清楚地被迫墮人的危險大概就在于,首先是歐洲的思想在逐漸展開的世界‘天命’的本質進程中落后了?!庇谑牵5赂駹柼岢?,哲學本體論要“走向事物本身”、“走向存在”,走向人(“此在”)本身。
在《存在與時間》中,他稱自己的本體論為“此在本體論”。在這種本體論中,“此在”(人)比其他“在者”(如物質、精神等)擁有價值“優(yōu)先”性,可以說,“此在”(人)本身就是“存在”?!按嗽凇敝按恕钡恼归_包括“現(xiàn)身情態(tài)”、“領會”和“沉淪”三種狀態(tài)。存在者之被揭示就是通過這些展開狀態(tài)而成為可能的。而展開狀態(tài)又是被“此在”的本質—操心,即“先行于自身的(將來)—已經在(一世界)中的(曾在)—作為寓于(世內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當下)—所決定的。海德格爾繼續(xù)分析說,在存在論的視域內,“此在”是與其他人的共在。在本真的共在中,“此在”能發(fā)展出有解放作用的關心他人的能力,道德的權威不僅僅存在于進行選擇的個人手中,也不僅僅存在于歷史的確定因素里,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其他人的自由之中。在這些其他人面前,“此在”既要對自己的各種可能性負責,也要對其他人的自由選擇的可能性負責。也就是說,任何個人都不能把他人視為自己存在的工具,都必須遵守“不把他人視為工具”的道德律令。
關于世界觀念,海德格爾說:“天、地、神、人之純一性的居有著的映射游戲,我們稱之為世界?!倍伺c世界的關系,他認為“一切都是親密的”。海德格爾說:人如同是一個被拋入世界的異鄉(xiāng)客,對周圍一切充滿好奇與幻想,強烈的探究欲使人人于周圍的在場與顯現(xiàn),人與周圍世界圓融為一,未分彼此。人與萬物若為主客關系,就會被外物和他人所限,“只能‘沉淪’而達不到‘本真’,達不到自由。只有超出主客,超出科學知識,使自己成為萬物之展露口,才能復歸于‘本真狀態(tài)’,才能與萬物為一”。在這里,海德格爾實際上否定了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方式,他既向哲學唯物主義挑戰(zhàn),也向哲學唯心主義挑戰(zhàn),具有明顯的主客合一的思維傾向。
在這樣的宇宙觀念支配下,“大地”、“天空”、“終有一死者”、“諸神”等概念頻繁出現(xiàn)在海德格爾的著作中,這反映了海德格爾試圖走出觀念世界和體制化生存,重返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要求?!按蟮亍?、“天空”作為一種具象化存在,是海德格爾表達宇宙情懷的主題概念;“諸神”的概念與其說它表明了與歐洲傳統(tǒng)基督教的聯(lián)系,毋寧說它只是一種神性的維度,是神性對人的生存根基的重要的庇護;“終有一死者”是指人類,對此,海德格爾解釋說:“人類之所以被叫做終有一死者,是因為他們能夠赴死……只有人赴死……作為無之圣殿,死亡庇護存在之本質現(xiàn)身于自身之內。”
總之,在這里,海德格爾把“此在”(人)視為本體,將“操心”視為“此在”的本質,將“此在”視為是與他人的共在的思想,以及“天、地、神、人”相互映射和彼此統(tǒng)一的世界觀念,為其“四位一體”、“四重保護”和“屬人空間”為主要內容的“詩意棲居”的建筑倫理思想奠定了堅實的本體論基礎。
二、“四位一體”和“四重保護”:“詩意棲居”的筑造理念
海德格爾認為,棲居的真正困境主要不在于住房匾乏,而是在于人根本就不懂得“棲居”以及“棲居”的本質,因此,人應該根據(jù)棲居的本質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筑造活動。他說:“居住之為居住始終發(fā)生為、綻出為‘重新尋求居住的本性’或‘重新學會居住’這種由存在本身而來的困境的話,那么對居住著的人來說,真正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去一勞永逸地‘擺脫’這種困境,而是如何本然地去進人這個困境,也就是純然地去傾聽那把自己喚人居住的‘唯一’的呼喚,并進而平靜地將自己遣送人那無家可歸的深不可測的生存中?!?/p>
作為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詩意棲居”是由“天空”、“大地”、“諸神”和“終有一死者”所構成,在這里,處于詩意棲居狀態(tài)的人“把一切閃現(xiàn)者,大地和天空和神圣者,帶人那種自為地持立的、保存一切的顯露之中,使這一切閃現(xiàn)者在作品形態(tài)中達到可靠的持立”。從倫理學的視域解讀海德格爾的棲居,其基本內涵是:第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棲居;第二,棲居乃是“終有一死”的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第三,作為棲居的筑造包括保養(yǎng)生長的筑造和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在這里,海德格爾把“筑造”視為“真正的棲居”,把棲居視為“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應該說抓住了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問題,他把棲居作為建筑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閃爍著真理的光輝。海德格爾把“筑造”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保養(yǎng)生長的筑造”,其二是“建立建筑物的筑造”。關于前者,他進一步解釋說:在愛護和保養(yǎng)意義上的筑造,是指愛護和保養(yǎng)諸如耕種的田地、養(yǎng)殖葡萄等,或者說,它是“守護著植物從自身中結出果實的生長”,“棲居的基本特征就是這種保護”。他認為,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而是存在的看護者。顯然,海德格爾是將“筑造”活動罩于廣闊的視野中去理解,置于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去認識的。
論文摘要:在高度緊張的現(xiàn)代社會中,學生自殺等無視生命、虐待生命的現(xiàn)象有所增多,教育學生體悟生命、珍視生命日漸重要。在香港和臺灣生命教育影響下,內地20世紀末對生命教育內涵、價值取向、理論基礎、自身理論建設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國中小學掀起了生命教育熱潮。認真總結與反思內地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成果,對于促進我國今后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國當前正在工業(yè)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國家因工業(yè)化帶來對人精神生命的壓抑,成為當前學術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生命”為研究視角的探索,在世紀之交不斷涌現(xiàn),逐漸促成了生命教育的興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與內在意蘊
在應試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義被遮蔽了,教育成為“訓練”的代名詞,成為塑造單向度人的工藝流程。由于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針對生命非連續(xù)性事件對學生生命的傷害,不僅要全力阻止其極端行為,挽救其生命,還要通過生命教育在更高層次上拯救其心靈,啟蒙生命價值。針對青少年健康發(fā)展及生命價值受到嚴重的威脅與挑戰(zhàn),臺灣、香港及內地開始將生命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進行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吧逃币辉~在內地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是將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種生命教育,尚未對生命教育本身展開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內地學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種通過增加與生命相關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以促進學生生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活動。20世紀90年代末,黃克劍先生從哲學和實踐向度建構了“生命化教育”理論。從哲學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著訓育學生創(chuàng)獲“幸福”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識。從實踐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著“遵從自然的教育”和“個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xiàn)的活動。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活動。
二、生命教育理論溯源與體系建構
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生命倫理學。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孫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中指出,生命教育應包含生死、宗教以及倫理教育等部分,倫理學理所當然應是其基礎。因為“哲學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種生存方式”,為此有研究者探討了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包括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國生命教育思想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鬃哟_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疇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蘊;孟子承襲孔子思想,提出“仁者愛人”。中國哲學的生命意識是一種反思自我生存方式、價值和意義的生命意識,是融感性、理性為一體的意識,是合萬物生命于一體的意識。
近年來, 國內學者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環(huán)境倫理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對生命教育的產生、內涵、目標、內容、方法與實施途徑等,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探討,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論體系。有研究者從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理論。第一部分主要從中西方哲學角度對人的生命、生命的本義、生命的特性、生命意義以及生命的終點——死亡分別予以解讀,為生命與教育之深層關系的論述確立了理論依據(jù)。第二部分主要從個體生命與教育互相關涉角度,來探討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構。第四部分,強調追尋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導下,通過對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的審視和反思,指出了當代教育之所以異化學生生命,在于其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當代教育由異化學生生命轉化為培育、完善、涵養(yǎng)和潤澤學生生命,就必須在教育價值取向上來一個根本轉變。
三、生命教育價值訴求與實現(xiàn)路徑
綜合現(xiàn)有論述表明,生命教育試圖融合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試圖育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質量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終身發(fā)展為旨歸。有研究者闡釋了生命教育的五種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倫理、宗教和社會取向。生命教育應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尋求生存的意義;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達到與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的境界。有研究者認為,形成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價值追求。因為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確立自身發(fā)展目標的根本依據(jù)和巨大動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礎;更是其長遠規(guī)劃自身發(fā)展的指導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路徑。生命教育目標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礎層面是教人珍愛生命,學會保護生命,更高的層次則在于教人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體實現(xiàn)途徑上,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通過設計、實施生命教育的課程,以生命教育課為主體,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學校要開設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派工作責任心強、能勝任生命教育的教師任教。另一方面,學??梢越Y合德育工作、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以及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生命教育。在總結前一階段生命教育實踐基礎上,有研究者對生命教育實踐進行了系統(tǒng)探索。認為基礎教育過程應是人之生命的心路歷程;基礎教育的課程應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體發(fā)展;道德教育應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與提升。該研究者從三方面對生命教育實踐展開論述:一是滋潤生命的課堂教學;二是關照生命的課程實踐;三是涵養(yǎng)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評析
這一時期的研究,描述了當前教育忽視生命的現(xiàn)實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開展了系列實踐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學迅速開展。在此基礎上,涌現(xiàn)出了一批比較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生命教育的大面積推進奠定了基礎??傮w看呈現(xiàn)以下特點:其一,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生命教育的定義仍在爭鳴中。其二,針砭應試教育弊端深刻,但解決問題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體措施。其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脫節(jié),這從出版的幾本生命教育專著中可以證實。《生命教育論》從解讀生命入手,分析了當前學校教育中生命異化的表現(xiàn),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價值追求和未來走向;《生命的暢想——生命教育視閾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視閾。相對來說《生命的律動:生命教育實踐探索》與實踐聯(lián)系比較緊密。但是,它仍是從理想的角度對生命教育的課堂、課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討,而對于學校如何實踐這些構想,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問題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體人”和“學校情景”的研究意識。只是停留在作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人“類”生命意義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對于以班級師生集體形式存在,真正對學生產生核心影響的生命群體缺乏關照;對處于班集體中的個體生命教育與孤立個體的生命教育缺乏區(qū)別,從而忽視了生命教育中作為班級群體的人與個體精神生命的有機結合。這就沒法給中小學教師提供在復雜教學環(huán)境中,靈活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指導。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須從抽象“人”轉向學校境遇中的“具體人”。因為只有從學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師生的具體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結論才能有針對性地指導生命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婁進舉,宋序紅[j].當代教育科學,2007,(13)49-50.
[2]張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4)1-162.
[3]潘鳳亮.“生命教育”先要“關懷”權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j].思想理論教育,2006,(21)25-29.
[5]劉鐵芳.教育哲學作為一種探詢生命尊嚴的努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3)5-6.
[6]南志濤.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論淵源與發(fā)展進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3)109-122.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課程設置;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091-0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我國社會發(fā)展建設需要,掌握現(xiàn)代功能食品學的相關基本理論知識﹑樹立健康養(yǎng)生意識,了解本學科的研究前沿與發(fā)展趨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適應性強的人才。培養(yǎng)懂食品科生產、質量控制、安全評價以及監(jiān)控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達到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富有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的思維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功能食品專業(yè)技能方面的實踐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的,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大眾化、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目標。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生的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關系著食品學科的發(fā)展,提高和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使命。
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理論課程設置和教學
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既要學習食品科學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又要學習食品開發(fā)等方面的課程。
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對科學研究的探究精神,又要讓人文精神滲透到科學研究中,即在大學階段利用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讓大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通過必修或選修具有人文特色的課程,了解人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yǎng)。理論課堂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課堂教學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獨立能力的熏陶;強調教師自身的主導性,忽略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只能注重知識的機械記憶儲存,忽視素質與獨立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深度度以及對活動的感受,取決于以下兩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學生的表現(xiàn),實際參與課堂活動的行為。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反映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與學習活動的方向性相關并對教學目標任務的主體有自覺意識。由于學生主動參與,將為達到老師提出的目標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使學生的課堂行為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提高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維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從過去的被動獲取知識轉變?yōu)榉e極探究知識,從過去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根本,從封閉式向開放式、研討式教學方向改變。讓學生通過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課堂上要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生動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例如:在討論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時,要求學生課后到網(wǎng)上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提出案例,大家進行討論。這樣做,學生在收集材料時,態(tài)度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且大家也希望于將自己的“勞動成果”——辛苦搜集的材料被大家選為討論的題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踐證明課堂效果非常好?;谑称废嚓P內容發(fā)展迅速,與生產實際聯(lián)系密切,知識更新速度快,并易受一些錯誤健康理念的誤導,在教學中要不斷與時俱進,引入新知識和新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養(yǎng)生保健理念,激發(fā)學生對保健養(yǎng)生的科學意識和興趣,讓他們真正投入到食品學專業(yè)的學習中,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對營養(yǎng)健康的認識和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tài)。樹立教師教學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自身修養(yǎng)。例如教師在某類功能性食品學習之后,要介紹此類食品的生產企業(yè)和市場研究動態(tài),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研究。在講解白藜蘆醇功能因子時,既要讓學生知道白藜蘆醇主要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抑制癌細胞、降低血脂、心腦血管保護、代謝調節(jié)、抗炎、抗過敏、防治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保健作用。又要介紹市場概況,歐美已上市的白藜蘆醇高端產品(包括藥品及保健食品)已近千余種,該品全球使用者約2億人。劑型有片劑、膠囊、口服液等。白藜蘆醇天然純品提取物的國內生產廠家大約有十余家,其產品大部分用于出口。
二、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并與實踐課程相聯(lián)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側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授課時不要急于把一些抽象性的東西提前教給學生,而應側重知識傳授的直觀性和具體性。當基本理論涉及實際應用時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使學生覺得知識就在身邊,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從事藥學科研工作的熱情。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開設的驗證性實驗內容,根據(jù)不同特點,按照學科的類別,對實驗教學進行單獨設置。實驗教學內容要有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從基礎和設計實驗發(fā)展到綜合實驗,不僅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嫩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驗內容的設置中,減少對驗證性實驗的設計,增加了一些障礙性實驗內容,真正通過實驗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食品科學的課程教學與實驗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通過實驗,可以親自驗證課堂所學到理論的正確性,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我校食品專業(yè)課程理論部分的授課時數(shù)與學生實驗教學時數(shù)的比例約為2:1,利用這個機會發(fā)揮學生的實驗能動性,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事實,運用實驗方法來探求物質變化的本質規(guī)律。如山楂枸杞甘草復合功能飲料制備、調配及品嘗,此實驗用以調配研制出一種抗氧化保健養(yǎng)生的功能飲料,可以讓學生先查文獻,然后自己設計實驗,增加學生主動實驗的目的。通過綜合設計性實驗,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試驗的能力。一個人的科學素質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不能通過某一門專門的課程來培養(yǎng),必須有意識地滲透在每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通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逐漸加強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達到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培養(yǎng)順利鏈接起來,學生能接觸到本學科前沿領域。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和個性充分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科學辯證的世界觀和道德觀
無論是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都要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要淡化書本和教師的權威,相互尊重,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鼓勵學生提問,認識教學相長的道理。尊重和理解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使學生得到豐富的精神陶冶,教師應該有一種寬宏、坦蕩的胸襟,真正在課堂上樹立一種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與眾不同的觀念,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活躍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質疑,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鼓舞學生,使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歷史、哲學及文藝等方面的素質,是各種專業(yè)人才建立遠大理想目標的基礎和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的催化劑。課堂上可增加關于食品的發(fā)展史和轉基因產品的發(fā)展史。哲學使專業(yè)人才在復雜的科學問題面前,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科學研究提供方法論。所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但能完善學生人格,也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嚴峻,“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饅頭、“蘇丹紅”鴨蛋、“孔雀石綠”魚蝦、“瘦肉精”豬肉、“鎘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關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要增加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確利益與道德的關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止身邊安全問題的產生,增強自身食品安全意識。
四、開展多種課外學術研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