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糖尿病醫(yī)生論文

糖尿病醫(yī)生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2 17:37: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糖尿病醫(yī)生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糖尿病醫(yī)生論文

第1篇

糖尿病視網膜的危害情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家生活好了,可是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卻在逐年增加。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糖尿病的患病人數在4000萬人以上,這當中約30%左右可能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應該會有1000萬,而這之中視力受到嚴重威脅的可能要在300萬左右。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每年大概1,2000~2,4000人,可見糖尿病對我國人民視覺的影響有多大。作為眼科醫(yī)生,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因為糖尿病而失明的患者,因此,感到肩上的擔子是十分沉重的。

糖尿病視網膜病原因

是否發(fā)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取決于患病時間的長短和血糖、血壓、血脂的控制情況以及個體的差異性。一般來說,剛發(fā)生糖尿病是不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但隨發(fā)病時間延長,一般7年~8年以后,就慢慢開始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了,隨著時間延長病變會越來越加重。當然,如果您的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得很好,生活方式很健康,心態(tài)也很好,可能病變發(fā)生得晚,我們也見過患糖尿病50多年,而眼底竟然沒有發(fā)生病變的。個體差異也很大,有的個體盡管血糖控制得不錯,但發(fā)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卻很厲害。

另外,1型糖尿病發(fā)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且嚴重,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fā)生視網膜病變要晚一些。

法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方法

近年來醫(yī)藥科技進步很快,尤其是抗血管生成藥物的出現,使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比如,激光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玻璃體腔注射治療,對控制黃斑水腫會有更好的效果;又如,對已經有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幫助新生血管的退縮,尤其新生血管在視神經上無法激光時。

在有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晚期,必須手術的病例,也可以先注射藥物,然后再手術,可以減少術中出血。

糖尿病引起的青光眼的治療方式

首先采用先注射抗血管生成藥物,將虹膜新生血管退縮,其次再聯合眼底激光、或睫狀體光凝、或小梁切除術,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眼壓控制下來。這非常關鍵,如果眼壓很高,又遲遲得不到控制,最后視神經萎縮了,就什么都晚了。因此,必須刻不容緩地采取措施,將虹膜新生血管退縮,控制眼壓。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治療

第2篇

系統(tǒng)檢查讓前列腺問題“無處藏身”

了解了宋先生的全部診治經過后,醫(yī)生給他開了幾項檢查:尿常規(guī)、前列腺特異抗原、B超檢查前列腺及殘余尿、尿動力學。一周后再次來到醫(yī)院,醫(yī)生告訴他:你的情況已經明確了,是前列腺和膀胱出了問題,前列腺比正常人要大了許多,并且對膀胱出口造成了明顯的壓迫,是排尿梗阻(來自于前列腺問題)和膀胱收縮無力(糖尿病和/或前列腺增生)造成的,所以才會出現明顯的排尿癥狀,殘余尿(排完尿后立即檢查膀胱內剩余的尿量)已經達到60毫升以上了,診斷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而且你的膀胱功能也受到了損害。其實,糖尿病患者本身排尿次數就較多,但是年齡大的男性卻可能因為前列腺出了問題而更加容易出現排尿異常。

BPH讓糖尿病患者“雪上加霜”

宋先生馬上問道:“為什么糖尿病人出現前列腺問題,將比普通人患BPH更嚴重?”

主要原因在于:①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可以引起膀胱收縮功能障礙,使得膀胱無力,膀胱內的尿液不容易完全排出,因此患者更加容易出現尿潴留,總感覺有尿意。②由于膀胱內經常殘余尿液,糖尿病患者的前列腺特別容易反復發(fā)生尿路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

治療更加困難

明確了病情后的宋先生面色凝重起來,憂慮地問:“現在我該怎么辦?”

治療應該兼顧糖尿病和BPH兩個方面綜合考慮。首先要在??漆t(yī)生的指導下繼續(xù)調整好降糖藥物,并配合使用一些改善局部血流、營養(yǎng)、調節(jié)神經的藥物。有關BPH的治療,可以首先使用α受體阻滯劑和植物藥來緩解癥狀,尤其是改善殘余尿問題。待到病情基本控制穩(wěn)定后,還可以使用5α還原酶抑制劑來讓前列腺部分回縮。另外離不開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控制疾病。比如應主動回避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多飲水,別憋尿,不要久坐,避免長時間騎車,天氣寒冷時注意局部保暖等等。

第3篇

【關鍵詞】信息管理系統(tǒng);糖尿病;隨訪

The effects of DIMS in Diabetes Mellitus Tracking and Clinical Controling

【Abstract】Objective: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MS in diabetes mellitus (DM) controlling. Methods: Founding and using DIM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onsummate data warehouse and tracking system, to supervise the clinic result effectively, therefore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chronic syndrome of DM. Result: DIMS shows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the clinic result of DM patients with multiform dynamically, which can remind the doctors the happening of chronic syndrome and achieve the supervision of individual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MS in diabetic care is the effective means, which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uniform schem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for the patients. DIMS is a good choice to decrease and postpone the chronic syndrome of DM patients.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iabetes, tracking

【中圖分類號】R2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154-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不斷增加,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5億,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000萬,居世界第二位。長時間的良好血糖控制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及延長并發(fā)癥出現的時間。糖尿病患者管理混亂、信息缺失,隨訪不到位是造成目前診療質量、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2],而要想使糖尿病患者做到長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完善的管理系統(tǒng)及隨訪制度的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 DIMS需求及設計方法

1.1 DIMS系統(tǒng)需求分析:DIMS管理系統(tǒng)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患者基本信息登記、數據資料分類管理、診斷信息的記錄及添加時間、治療情況的變化、各種數據、診斷及治療的篩選及結果處理、隨訪時間的確立及隨訪資料的收集。根據不同需求對各種數據進行自定義提取及統(tǒng)計學處理,以獲取科研信息。

1.2 DIMS系統(tǒng)管理方案設計。DIMS系統(tǒng)是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管理、糖尿病專病資料管理、系統(tǒng)管理、數據管理、診斷管理、治療管理及科研信息分析等為一體的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科研管理及系統(tǒng)管理三大模塊組成。

1.2.1網絡結構:該系統(tǒng)包括管理系統(tǒng)、科研統(tǒng)計系統(tǒng)、系統(tǒng)設置三個部分。

1.2.2 主要模塊結構及功能特點:

1.2.2.1 DIMS系統(tǒng)登入:管理員憑用戶名及密碼進入系統(tǒng)。

1.2.2.2 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住院號、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及疾病治療情況、個人史、家族遺傳史。見截圖1

1.2.2.3 體格檢查數據:與糖尿病及慢性并發(fā)癥有關的體格檢數據:包括血壓、身高、體重指數、心率、雙下肢浮腫情況及雙下肢足背動脈搏動、神經系統(tǒng)檢查等數據的建立。

1.2.2.4 檢驗數據:與糖尿病及及慢性并發(fā)癥有關的檢驗數據查數據驗數據:包括血尿常規(guī)、肝功、腎功、血脂、尿ALB/Cr、HBA1c、(0h、1h、2h、3h)血糖、(0h、1h、2h、3h)胰島素。

1.2.2.5 輔助檢查數據:與糖尿病及慢性并發(fā)癥有關的輔助檢查數據:包括腹部彩超,頸動脈及雙下肢動脈彩超、心電圖、腦CT、眼科眼底檢查情況。

1.2.2.6 診斷數據:患者不同時間的診斷情況。

1.2.2.7 治療數據:疾病不同階段的不同治療方案,藥物種類及劑量。

1.2.2.8 科研統(tǒng)計:設計了科研綜合統(tǒng)計和家族史統(tǒng)計兩大功能。從臨床生化指標及各并發(fā)癥等特殊檢查及患者部分基本信息等條件變量,有選擇性的進行檢索,并進行統(tǒng)計處理。

1.3 系統(tǒng)設置:可進行管理員密碼修改、復診提醒、新增網絡用戶。根據復診提醒及時與患者進行聯系,建立完善的隨診體系。

2 結果

2.1 DIMS系統(tǒng)功能。DIMS系統(tǒng)采用中文全稱下拉式菜單式選擇方式輸入,詳細描述糖尿病患者基本信息、臨床數據、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信息及治療信息的動態(tài)演變,詳細描述了糖尿病患病、發(fā)展、診斷、治療及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使管理人員更加直觀、簡便、準確地選擇或錄入。診斷模塊的人性化和格式化設計、動態(tài)圖表顯示、提醒功能使醫(yī)師一目了然,詳細了解患者以往病情控制情況,為制定診療或干預策略以及個體病情監(jiān)控起到了決定作用,使患者無論何時,就診于哪位醫(yī)生都可以享受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個體化治療。DIMS系統(tǒng)的科研統(tǒng)計系統(tǒng)為臨床醫(yī)生進行了較好的篩選,使統(tǒng)計更易進行,資料更完善、準確。

2.2 動態(tài)監(jiān)控效果。通過動態(tài)演變情況的描述,使患者直觀的了解自己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制定出個體化治療方案。

2.3 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管理。通過DIMS系統(tǒng)的數據管理,我們可以及時了解患者各項指標,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肝腎功等的監(jiān)測情況。通過提醒,尤其對老年健忘患者,督促患者進行定期檢查及調整治療方案。

2.4 科研水平提高。通過該系統(tǒng)的建立,我們可以掌握多數患者的信息資料,通過對不同糖代謝相關指標、慢性并發(fā)癥及治療等檢索,進行數據分析,總結臨床經驗,提高論文數據的可靠性。通過對糖尿病患者數據的收集,為糖尿病流行病學的研究提供依據。

3 討論

目前,國際內分泌界已越來越重視對糖尿病患者的強化管理,已有研究[ 3~5]顯示,強化管理與一般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病發(fā)癥的有效預防。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技術逐漸滲透到醫(yī)學的各個領域。國外在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防治及研究中更多利用計算機來實現,如糖尿病患者的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CGSM)。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行為改變在糖尿病代謝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建立糖尿病數據庫,對院外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跟蹤、隨訪式管理,督促糖尿病患者的行為改變,使患者體會到改變所帶來的益處,從而獲得長期、甚至終生的行為改變。

DIMS系統(tǒng)建立可以促進醫(yī)患關系的和諧。Bonds等[ 6]提出在干預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提高,可減少在教育過程中的醫(yī)患沖突。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數據庫,對患者進行長期跟蹤、隨訪管理,建立醫(yī)患雙方為里一個共同目標而長期合作的治療、教育模式。

DIMS系統(tǒng)在實際使用中將成為醫(yī)生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動態(tài)的顯示中了解患者以往的病情變化,對指導和調整治療方案、基礎研究的數據提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DIMS系統(tǒng)主要針對患者病史的標準化管理,診療平臺的應用,個體病情的動態(tài)監(jiān)控,根據患者眾多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以期盡早、盡快、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減輕和延緩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醫(yī)療質量。

參考文獻

[1] 殷欣,盧文廣.糖尿病病案數據庫的系統(tǒng)設計. 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24:713~715

[2] 趙列賓,戴蒙,寧光,等.糖尿病病案管理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1998,5:147~149

[3] DAFNE Study Group. Training in flexble,intensive insulin management to enable dietary feedom in people with type 1 diabetes dose adjustment for normal eating(DAFNE)rand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MJ,2002,325(7367):746~749

[4] Plank J,Kohler G,Rakovac I,et al Long-term evaluation of a structured out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intensfied insulin therapy inpatiention with type 1 diabetes:a 12-year follow up[J]. Diabetobgia,2004,47(8):1370~1375

[5] DCCT research Group.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Update. Diabetes Care,1990,13:427~433

第4篇

“當我看到胖友們經過減重手術后變成美女、帥哥,并治好了他們的代謝性疾病,這是我作為一名外科醫(yī)生最大的滿足和成就?!?/p>

此話出自朱江帆,一名外科醫(yī)生,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糖尿病與減重外科主任。由他帶領的糖尿病與減重外科,目前將4歲,尚年輕,但在他的帶領下,手術量已躍居上海第一,患者輻射全國各地,還率先在國內實施了減重手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高血壓,進行腹腔鏡胃袖狀切除附加空回腸側吻合等臨床與實驗研究,提出了減重手術治療代謝綜合征的“胃中心假說”。

減重手術:纖細身材,改善健康

乍一聽,減重手術應該是針對需要減輕體重的人進行的,殊不知,減重手術除了對肥胖患者具有良好的減重效果外,對肥胖所伴隨的代謝綜合征等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朱江帆教授介紹道,有人用不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模型GK大鼠做了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實驗表明,減重手術對于不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個實驗推動了世界代謝外科的發(fā)展。目前,減重手術可以治療肥胖及其伴發(fā)的代謝綜合征,如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以及高脂血癥等。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各有其手術指征。

率先提出減重手術的“胃中心假說”

目前臨床開展的減重手術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胃旁路手術,就是食物繞過胃,直接進入小腸;二是胃綁帶術,就是用可調節(jié)的綁帶把胃綁住,限制食物進入胃內的量和速率;三是胃袖狀切除術,即把胃做縱行切除,使胃的容積大幅度縮小。三種方式各有利弊,開展較多的是胃袖狀切除術,占60%以上。而針對特別肥胖的患者,還可在胃袖狀切除的基礎上加做空回腸吻合術,使通過小腸的食物直接進入回腸,減少營養(yǎng)吸收,進而增強治療效果。

針對胃局部進行改造,改變食物經過胃腸道的方式和量,就能起到治療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作用,原理何在呢?問及原因,朱江帆教授說,“減重手術除了使進食量減少,體重下降外,由于胃腸道的改變,會引起機體一系列復雜的內分泌功能改變,從而對肥胖及伴隨的相關代謝性疾病起到治療作用?!蹦壳耙灿泻芏嚓P于減重手術治療疾病的假說,而朱江帆教授最近則在世界著名減重外科雜志上發(fā)表了《減重手術治療代謝綜合征胃中心假說》學術論文,指出胃上有未知的細胞,可產生未知的激素,對代謝調節(jié)起著重要作用。做胃旁路手術后食物不經過胃,胃袖狀切除切去了大部分胃,胃綁帶術使食物進入胃的量和速率大為減少。這三種手術都和對胃的刺激減少有關系。朱江帆教授介紹:“根據這個假說,如果我們能找到這種未知的細胞,查出產生的激素,就可以生產相應的藥品來用于治療肥胖以及伴隨的代謝性疾病,那么將會造福很多患者,再也不用開刀進行治療了?!?/p>

注重服務品牌建設

東方醫(yī)院糖尿病與減重外科成立3年之余,患者可謂輻射全國各地。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不僅在于治療效果好,更是在于醫(yī)療服務完善。東方醫(yī)院減重外科病房為患者特制了寬松舒適的病號服,相關配套設施完善。針對來院就診患者,還介紹了詳細的就醫(yī)細節(jié),從交通到住宿,都給患者提供了合理建議。同時,科室醫(yī)療團隊建立了“胖友俱樂部”微信群,每個在這里治療的患者都可以加入到群里來,可隨時向醫(yī)生咨詢相關問題,以及患者們相互交流,汲取經驗。據了解,“胖友俱樂部”微信群里會不時舉辦戶外聚會活動,為患者、醫(yī)患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良好機會。醫(yī)生還可以了解到患者術后的變化以及相關問題,給予及時指導。此外,科室還專門培訓了個案管理師,專職負責患者的隨訪和聯系。諸多醫(yī)患細節(jié),都體現了減重外科對患者的點滴照護。在這里,更像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每個患者從這里治療出去,都自信滿滿,開啟嶄新人生。

單純性肥胖 BMI>32[體重指數,為體重(千克)÷身高(米)2]。

糖尿病年齡27.5,C肽>1/2下限值(反映胰島細胞功能的指標),病程

多囊卵巢綜合征年輕的肥胖患者。

高血壓年輕的肥胖患者,年齡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肥胖伴有嚴重打鼾或睡眠中憋醒。

科室主任介紹

第5篇

——小記***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內一科的護士們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內一科是集心血管、神經、內分泌等學科于一身的大內科,具有病種復雜、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多的特點。該科的護理隊伍是一支年輕向上,富有愛心,具有高度執(zhí)行力的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8.94歲,經過多年的磨練,她們的身上散發(fā)出一種沉著穩(wěn)重、吃苦耐勞的氣質,并在優(yōu)質護理上寫下了自己獨特的篇章。

一、護士均學客家話

***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座落于***區(qū)布吉街道吉華路,醫(yī)院原輻射范圍(含南灣、坂田)的居民均以客家話為主,這些居民可謂該院的忠誠顧客。

針對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大多是講客家話的特點,內一科護理單元開展了人人學講客家話的活動,大家從最基本的客家話學起,克服了害羞、怕講不好的心理關,護士長帶頭身體力行,從而解決了護患之間的溝通障礙,現在來自五湖四海的護士們都掌握了常用的客家話,不僅改善了護患關系,同時也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效果。2010年該科還開展了“八聲服務”,即:(1)接診患者有歡迎聲;(2)觀察巡視有問候聲;(3)治療操作有解釋聲;(4)請求合作有答謝聲;(5)操作失當有諒解聲;(6)節(jié)假日有問候聲;(7)家屬探視有應答聲;(8)出院相送有叮囑聲。受到了患者的熱烈歡迎。

二、善動腦筋治“壓瘡”

作為老年病病區(qū),壓瘡是內一科常見的也是最令人頭疼的護理問題。該科的護士們勇于創(chuàng)新,另辟蹊徑,不斷探索,利用自制中藥“生肌玉紅膏”為病人護理壓瘡,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該藥膏原是一種外科用藥在一個中醫(yī)老專家的指導下,她們對該藥膏的某些成份進行了改良,盡管開始應用“生肌玉紅膏”在護理程序上非常麻煩,但護士們卻毫無怨言地用“心”為患者換藥。她們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短短的時間里,該科的壓瘡尤其是深度壓瘡患者的治愈率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療費用。另外,該科采用氣管導管引流護理腹瀉患者,對改善患者皮膚壓瘡上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如2010年該科收治了2例三度壓瘡伴大便失禁的病人,肛周皮膚潮紅、濕潤,經使用氣管導管引流大便后,肛周皮膚很快得到了改善。該科這些有益的嘗試,先后登載在核心期刊《護理實踐與研究》等雜志上。

三、患者的溫馨家園

糖尿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不少的增加。

該科高度重視專科護理建設,自2008年起設立了糖尿病之友俱樂部,每月定期開展糖尿病病友座談會,對象包括住院患者、出院的老病號以及家屬。護士或者醫(yī)生采用書面材料、幻燈、講解、示教、健康處方相結合的形式,向受教者講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加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病人病情的長期治療,病情的長期緩解打下堅實的基礎。糖尿病病友會舉辦至今收效良好,參加的會友也越來越多,大家都喜歡在這里分享降低血糖、有益健康的快樂,不但增加了??谱o理社會效益,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四、醫(yī)護關系很和諧

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離不開醫(y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良好的溝通是醫(yī)護和諧關系的保證。內一科護理人員注重醫(yī)護溝通 , 醫(yī)護雙方在工作中注重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 以誠相待、 平等合作的關系, 通過醫(yī)護人員職責界定共同管理好患者, 為患者提供全 方位、全程服務,從而使醫(yī)護配合更為密切。護士跟隨醫(yī)生查房, 利用晨會、醫(yī)護座談會、春游、文藝演出、卡拉OK、定期聚餐等方式促進醫(yī)護交流, 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伙伴關系,千方百計促進醫(yī)護更有效地合作,為促進患者康復尋找著每一條途徑。

五、??谱o理有文章

內一科現有護士16人,其中副主任護師一人,主管護師二人,在護士長的帶動下,大家都十分注重繼續(xù)教育,目前該科已有5人完成了護理本科教育,還有11人正在繼續(xù)護理本科或大專的學習。

第6篇

提起糖尿病,不少人聞之色變。這種“富貴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剛剛進入小康的國人中間。許多人能吃能喝,正值壯年,忽然覺得渾身綿軟無力,一查,莫名其妙地患上了糖尿病。生活條件越優(yōu)越,患病者越多。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上海,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發(fā)病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0.86%迅速上升到10.17%!遠遠高于全國3%~5%的平均水平。

那么,這種疾病可以預防和規(guī)避嗎?

筆者就此采訪了第二軍醫(yī)大學上海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志民教授。

據劉老師說,糖尿病是一種頑固性的終生疾病。在20世紀之前,糖尿病還是一種不治之癥。古羅馬醫(yī)生阿萊泰斯這樣恐怖地描寫:“糖尿病是一種非??膳碌募膊?,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體流入尿中,患者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如同開了閘門的渡槽?;颊叩纳嵌虝憾纯嗟摹?/p>

那時,患糖尿病就等于死亡?;颊甙l(fā)病的生存年限僅4.9年!1922年,加拿大醫(yī)生班廷從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島素,徹底改變了糖尿病患者的命運。用胰島素等藥物,可以維持患者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治療。

談到預防,劉老師連連說“可以,可以預防!”原來還沒人敢這么說,現在可以大張旗鼓地談了。

糖尿病分為I型和Ⅱ型兩類,I型一般是指先天遺傳糖尿病,一般生下來就有,約占患病者的10%左右。大量存在的是后天患上的Ⅱ型糖尿病。我國在Ⅱ型糖尿病―級預防研究領域不僅起步早,而且成果卓著,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04、年2月10日,劉志民教授參加了在印度召開的世界糖尿病預防大會,世界上100多個國家上千名專家與會。大會首先宣讀傳閱的文件,就是已故北京中日友好和平醫(yī)院潘孝仁教授牽頭研究完成的《大慶糖尿病預防6年前瞻性研究》論文。這一成果首次證明,簡單地以控制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在高危人群中降低30%~5%患糖尿病的危險。

這一研究成果被國外學者獲悉,幾年以后,芬蘭、美國分別組織了大型的糖尿病預防研究。這兩項大型研究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大慶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實用性,大大提高了大慶研究的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遠見卓識與成功。

那么,糖尿病應該怎樣預防呢?

首先,應該從思想意識上重視起來。國際糖尿病聯盟認為,現實狀況是,任何人、任何年齡、任何地方都有發(fā)生糖尿病的可能!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糖尿病了解不多,大約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對自己的病情還不太明白。因此,希望全球社會各個階層、包括政府官員、健康人群等等,都對糖尿病充分警覺。

第二,要改變不健康、不科學的飲食生活習慣。劉老師表示,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引起這種“富貴病”,大致會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不科學的飲食、運動太少導致體內出現氧化過激反應,產生大量的、有害的自由基,通過人體的內循環(huán),自由基作用于人體的不同臟器――當然是相對薄弱的臟器,如發(fā)生在胰島細胞上,就會導致糖尿病;如發(fā)生在血管內皮細胞上,就可能導致高血壓。而在發(fā)病前,人體會先出現代謝異常,一般經過十年左右的緩慢發(fā)展期,最后導致這種病癥的明顯出現。

由于發(fā)病的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因此,代謝異常其實從30多歲就開始了。但是,對30多歲年齡段的人進行早期預防和控制,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他們往往注意不到自身的危險,甚至拒絕采取什么措施。30多歲的人,要提高警惕啊!

劉老師說,脂肪是導致糖尿病的第一大敵。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喜歡大吃大喝的仍然大有人在。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必然導致脂肪的攝入過量,出現肥胖,極易發(fā)生Ⅱ型糖尿病。

劉老師告誡,每餐油的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10克,盡量少吃肥肉、動物內臟,尤其是盡量不要吃油炸食品,免得脂肪堆積。為什么我們的父輩或祖父輩――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較少呢?過去糧油限量供應,一個月每人就半斤肉、半斤油,吃得不好,油水少,脂肪的攝入量很難超標。所以,現在需要重要控制的是油的攝入。即使父輩沒有糖尿病,也不等于沒有這方面的基因。因為,那很有可能是沒有機會表現,而到了我們這一代,機會來了……

控制油的攝入是―方面。然后還要控制糖分的攝入,這主要是指主食。每天所吃主食的量最好不要超過半斤。另外,進食時最好慢慢吃,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像非洲難民似的一頓饕餮大餐。國外做過試驗,一碗飯十分鐘吃進去,血糖馬上就升得很快、很高,要是半小時吃下去,血糖升得就比較慢。上海的泡飯、北方的面條,都讓人吃得很快,不利于血糖控制。

劉老師提醒,很多食品需要我們有節(jié)制地控制,高熱能零食也需要適當控制。適量飲酒對人體有益,超量飲酒對人體有害。在酒類中,100毫升葡萄酒等于半兩米飯,250毫升啤酒也等于半兩米飯。很多北方人為了顯示豪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是最不健康、最不科學的飲食方式。北方人喜歡吃地瓜、土豆,這兩樣都是高淀粉即高糖食物,喜歡吃也應該適當控制。2兩地瓜或者土豆的熱量,相當于半兩米飯,粉條基本上是一兩等于一兩主食。還有山藥、百合,差不多都可以算作主食。他認為,南瓜倒可以適當多吃,因為南瓜屬于高纖維食品,可以減慢胃腸道的吸收。

實踐證明,控制飲食,少吃也是長壽之道,每餐吃八九分飽就可以。古人說,“要想長生,腹中常空?!?/p>

一項調查發(fā)現,咖啡對糖尿病有―定的抑制作用,每天飲4~7杯咖啡的人,患糖尿病的系數量小。

在控制飲食的同時,每天應該有40分鐘一60分鐘的戶外運動。人是高級動物,動物就得動,否則,就不像是那么回事兒了。生命的存在在于運動?,F在很多人生活得比較安逸,“上樓坐電梯,出門就打的,整天看電視,不動好休息。”活動太少,也是使脂肪堆積的原因之一,也是患上各種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時,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不要太快、太緊張。研究發(fā)現,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也能促使糖尿病的發(fā)生。要學會自己解放自己,學會尋找適當時機放松的本領,看戲、訪友、郊游、遠足、唱歌等等,調整一下繃得太緊的那根弦。

第三,使用藥物預防。經過幾年臨床醫(yī)療實踐,科學家發(fā)現許多治療糖尿病藥物也有預防作用,比如二甲雙胍、拜糖蘋等等。

糖尿病預防研究數據證實,服用拜糖蘋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可以陽止糖耐量低減,就是可以阻止葡萄糖耐量的減退,避免發(fā)展成為Ⅱ型糖尿病。

拜糖蘋也是我國唯一批準的預防性用藥。

第7篇

[關鍵詞]循證醫(yī)學;內分泌學;臨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9-0200-02

一、循證醫(yī)學的內涵及其產生的背景

什么是循證醫(yī)學?循證醫(y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紀90年代初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科學,即是遵循證據的臨床醫(yī)學,指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結合臨床醫(yī)生的個人專業(yè)技能與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完美地將三者結合,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措施。

1992年,David Sackett及同事們在長期的臨床流行病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循證醫(yī)學的概念。同時在英國牛津,Iain Chalmer及同事們在十多年準備工作的基礎上開始了為循證醫(yī)學實踐提供可靠證據――系統(tǒng)評價(systematic review.SR),包括Nera.分析(Meta analysis薈萃分析)的Cochrane協作網工作。至今短短17年時間,循證醫(yī)學席卷了整個醫(yī)學界、整個全世界;美國《華盛頓郵報》將循證醫(yī)學稱為醫(yī)學史上又一最杰出成就,將徹底改變21世紀醫(yī)學實踐的模式。

由于循證醫(yī)學具有將最佳研究證據、臨床經驗和病人的選擇三方面恰當結合的特性,醫(yī)生的診治決策會使病人獲得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這對既往傳統(tǒng)的臨床醫(yī)療實踐中醫(yī)生僅根據經驗、直覺、基礎理論或動物試驗結果的推理,或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人體研究結果診治病人的方式,予以完善和發(fā)展,在醫(yī)學史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二、循證醫(yī)學的實踐過程

臨床醫(yī)師撰寫臨床研究論文時,根據要解決的臨床問題做好科研設計,根據設計收集病例資料,通過科學的實驗方法得出結果,并根據臨床實踐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這樣的結果才能為他人接受和應用。而這些臨床實踐經驗不僅是自己的經驗總結,同時更需要借鑒別人的經驗,這就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才能掌握某一領域的最新、最可靠的知識。所得出好的科研結果能幫助臨床醫(yī)師正確地回歸應用于治療的病人,并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如何正確評價這些文獻并正確應用于病人的治療過程,便是循證醫(yī)學實踐的過程。

循證醫(yī)學研究中最佳最新資料主要包括用系統(tǒng)回顧(systemic review)或薈萃分析(Meta analy,sis)方法獲得的經過評價和綜合的資料。循證指南是通過循證醫(yī)學方法制定的針對特定疾病在特定地區(qū)或人群中應用的指導原則。實施EBM的步驟包括以下四步:(1)從病人存在的情況提出臨床要解決的問題;(2)收集有關問題的資料;(3)評價資料的準確性和實用性;(4)在臨床上應用這些有用的結果。

三、內分泌學臨床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內分泌學科內容繁多、涵蓋范圍廣、疑難問題多、病種表現多樣化,進展迅速,許多學生反映難以理解、記憶和掌握。而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內分泌臨床實踐模式仍停留在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個人臨床經驗相結合的基礎上,臨床醫(yī)生所得到的常常是基礎理論或動物試驗結果的推理,對臨床病例的研究也基于個例報道和分散的病例觀察性研究和臨床經驗總結上。人們辨證能力有限,這種實踐模式不免帶有個人的主觀性,無法從大規(guī)模的眾多的實驗研究中得出總體的結果,難以尋找出規(guī)律性的臨床研究結果。除了醫(yī)師臨床醫(yī)療水平提高受到限制,同時也給學生因需掌握繁雜的知識基礎所帶來的困難外,老師自身的觀點不同也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疑惑,增加了對內分泌學掌握的難度。如今,內分泌學科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每年至少有數十萬篇內分泌學相關醫(yī)學文獻公開發(fā)表。鑒此,在內分泌學臨床教學工作中,則更應強調學生的循證醫(yī)學思維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在臨床實踐活動中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良好的循證醫(yī)學思維,提高內分泌學掌握的程度。

四、循證醫(yī)學與內分泌學臨床實踐教學相結合

將循證醫(yī)學思維具體應用到內分泌學臨床教學工作中,老師必須掌握循證醫(yī)學的知識,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提出臨床問題,指導學生檢索相關文獻,收集證據,并對收集的證據進行真實性與準確性的評判。最后,綜合最佳研究證據,得出結論。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培養(yǎng)了學生進行循證醫(yī)學實踐的思維,結合實施EBM的步驟,將循證醫(yī)學與內分泌學臨床實踐教學完全結合起來。

治療一例2型糖尿病人,運用循證醫(yī)學進行內分泌學臨床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1 提出臨床問題。從病史、體檢得到的資料中,正確選擇必需的實驗室檢查和器械檢查,確定疾病的原因和診斷,進一步決定采用對病人有效而經濟的治療手段,每一步臨床醫(yī)師每天必須面對并進行抉擇,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通過循證醫(yī)學的方法定奪。如下列門診病例:一位65歲的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肥胖,15年前診斷為糖尿病,2年后發(fā)現血壓升高,血糖和血壓在此過程中未得到良好的控制,目前患者出現糖尿病腎病,24小時尿的微量白蛋白增高。提出問題:為延緩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臨床上除了積極控制血糖外,是否需要嚴格的控制血壓?控制多少為宜?

2 收集證據。證據是循證醫(yī)學的核心問題,如何獲得有效的臨床證據是實施循證醫(yī)學的關鍵。證據的來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統(tǒng)評價報告、實踐指南、其他針對治療指南的綜合研究證據或專家意見。收集證據的途徑包括期刊、電子光盤檢索,及一些未發(fā)表的文獻,如學術報告、會議論文、畢業(yè)論文等。在原著中,前瞻性研究優(yōu)于回顧性研究;有對照研究優(yōu)于無對照研究;隨機化分組研究優(yōu)于非隨機化分組研究;大樣本研究優(yōu)于小樣本研究;當前對照組研究優(yōu)于歷史對照組研究;雙盲法研究優(yōu)于非雙盲法研究等。如上例,采用“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和“隨機對照試驗”組合的檢索策略對循證醫(yī)學評述(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EB-MR)進行檢索,發(fā)現UKPDS報告最有價值。UKP-Ds報告結果UKPDS平均隨訪8.4年的一項結果提示:嚴格控制血壓(758例,140/82mmHg),死亡率下降32%,大血管病變的危險性降低34%,微血管的并發(fā)癥下降29%~47%。流行病學觀察研究,收縮血壓每升高10 mmHg,可使2型糖尿病的相關病死率增加19%,心肌梗死率增加13%,外周血管病變率增加30%,微血管病變率增加10%。提示:糖尿病的目標血壓應低于普通高血壓人群的血壓。提示嚴格控制血壓與嚴格控制血糖對于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展同樣重要,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降壓治療應處于高度優(yōu)先的地位,嚴格控制血壓達到的標準在此后眾多的研究試驗中證實應在130/80 mmHg以下。

3 評價證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質量評價標準對檢索出的研究報告進行評價,通常需要評價:(1)文獻結果的真實性;(2)結果的可靠性;(3)結果的實用性。通常通過以下方面檢查研究結果是否真實和可靠:是否盲法比較;研究人群是否全面;試驗方法是否科學;可重復性;統(tǒng)計方法是否正確。確定了證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結果重要。最后通過結合病人情況確定治療方案。因此,對本例2型糖尿病人應積極控制血壓以改善和防止糖尿病腎病的發(fā)展。

第8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近3年來就診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70周歲;(2)發(fā)作低血糖時血糖值< 3.9 mmol/L,存在低血糖癥狀,且進食或靜脈給予葡萄糖后癥狀明顯緩解;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和免疫性疾病;(2)有嚴重全身性感染;(3)近期應用其他對血糖有影響的非降糖類藥物。通過標準嚴格篩選出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另外,在同期進行糖尿病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未發(fā)生低血糖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與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一般臨床資料采集,對性別、年齡、病程進行收集和記錄;入組時囑患者等食 8 h,次日清晨進行空腹血糖(FPG)、谷丙轉氨酶(ALT)、血清肌酐(CR)、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觀察組患者在發(fā)生低血糖次日進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檢測,對照組在入院后7日進行靜脈采血檢測Hs-CRP。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主要發(fā)病因素進行賦值后,以有無低血糖為因變量,臨床資料和生化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臨床資料和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體重指數(BMI)及CR方面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和生化指標的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糖尿病低血糖危險因素分析

將有無低血糖做為因變量,年齡、病程、性別、BMI、FPG、ALT、CR、HbA1c和Hs-CRP做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僅BMI(OR=0.648,P=0.017)和年齡(OR=1.812,P=0.010)是低血糖的危險因素,其中BMI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低血糖的保護性因素,與低血糖的發(fā)生呈負相關,而年齡因素則與之正相關,見表2。

表2 糖尿病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糖尿病目前已經成為嚴重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根據IDF統(tǒng)計報告,全球目前有超過3億的糖尿病患者,而中國已經以其高發(fā)病率居于全球第二,糖尿病類型主要為2型糖尿病[4],到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將突破5億[5]。與此同時,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還存在著低齡化的趨[論文寫作 dylw.net]勢,有研究稱年齡大于20周歲的中國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15.5%[6]??刂铺悄虿〉耐瑫r必須兼顧低血糖風險考慮,DCCT、UKPDS以及ACCORD等臨床研究提出了嚴格血糖控制可能會增加臨床低血糖發(fā)生的風險[7],而嚴重的低血糖事件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一次醫(yī)源性低血糖所帶來的心血管事件危險性可能會抵消一生控制良好血糖的益處[8]。

低血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血糖濃度過低,易引發(fā)交感神經興奮或者是腦細胞缺糖,臨床表現分為自主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神經低血糖癥狀兩種[9]。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fā)生低血糖的原因較多,據研究顯示,其與口服降糖藥物、應用胰島素、年齡、生理因素、肝腎功能不全等等都有密切的關聯,值得臨床研究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對3年來就診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進行觀察研究,其中50例在降糖治療中發(fā)生低血糖,而另外50例則未發(fā)生,通過對基本臨床資料、生化指標的觀察和檢測,對所有研究因素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將入選相關危險因素的資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年齡普遍偏高,差異顯著,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是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發(fā)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險因素;觀察組比對照組CR值高,差異顯著,經Logistic回歸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對比對照組在BMI方面明顯降低,差異顯著,并且在Logistic回歸分析中表明BMI是低血糖的保護因素,身體消瘦患者不容易引發(fā)低血糖發(fā)生,因此低水平的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危險因素之一;觀察組較對照組糖尿病病程明顯較長,差異顯著,但在Logistic回歸分析中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長期用藥可能會導致對血糖控制情況的疏忽而出現自行加大藥量等原因從而導致低血糖發(fā)生的機會,本研究結果與臨床中探究2型糖尿病低血糖危險因素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10]。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低血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減少危險因素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降低低血糖發(fā)生的關鍵,建議患者熟練掌握低血糖特點和解決手段,避免低血糖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Yang WY,Lu J,Weng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張紅梅,陳璐璐,吳朝虹,等. 2 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相關因素探討[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9):1535-1537.

[3] Funnell MM,Brown TL,Child BP,et al. 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 Diabetes Care,2011,34(1):89-96.

[4] 沈小燕,陳剛,林麗香,等.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臨床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12):935-938.

[5] 張新華,耿梅. 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fā)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4):4811-4812.

[6] 劉曉明,仲偉紅.糖尿病足預防護理進展[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1, 23(2):104-106.

[7] 王少波,田向榮. 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研 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658-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