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3 15:13:1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生物課堂教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過程的化學變化規(guī)律和生命本質的學科。我們特別重視第一堂課的教學,使學生在第一堂中了解此課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意義,特別要在第一堂課中激發(fā)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在講授生物化學發(fā)展的歷史時,我們把歷代與生物化學有關的諾貝爾獲獎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開動腦筋,放開思維,回味獲獎的輝煌;讓學生有信心在生物化學領域能做出成就。但是又不失時機地拋出“我能做什么?“”能做的、好做的前面的科學家都做了,我們接下來該做什么?”等問題,然后再把近年來出現(xiàn)的未解開的生命科學謎題講給大家,讓大家有信心:只要我努力,我也有希望是諾貝爾得主。例如1997年諾貝爾醫(yī)學或生理學獎的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就是由于研究瘋牛病的病原朊病毒作出卓越貢獻而獲此殊榮的。但是至今朊病毒具體的活動和復制機制還不是很清楚?;蛘甙?0歲的女孩面容還似一歲多的娃娃的照片和20歲女子面容已衰老成老太太的照片放在一起,啟發(fā)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發(fā)育停滯不前?又是什么原因導致早衰?如果找到“罪魁禍首”,是不是就解決了“青春永駐”的問題?愛美的女士也不用再去打肉毒素來防止皺紋的產生了。繼而告訴學生生命科學未知的領域還很多,科技發(fā)展到今天,研究清楚透徹的領域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領域等待著大家去發(fā)現(xiàn),去開發(fā),增加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信心和積極性。
二、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建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
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要求教師:一要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將所要傳授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并且對教學中會涉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考慮;二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及本節(jié)課的知識中哪些知識學生了解一點,哪些知識一點都不了解,哪些知識學生易理解和接受,哪些知識難以理解和吸收,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法,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所謂憤悱就是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清但又無法說清。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讓學生身心放松,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例如糖酵解的講授,如果學生預習的話,他會發(fā)現(xiàn)在糖酵解中有很多反應、酶、產物。雖然反應是有條不紊地進行的,但是在他的思維中是紊亂的,搞不清誰前誰后,能量又是怎樣產生的,在課堂上就有畏難情緒。我們在本節(jié)課引入時這樣設計:首先問大家,平時不愛運動的人,在操場跑兩圈后,第二天大腿會有什么感覺?(又酸又疼)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對最討厭學習的學生也有誘惑力———他也有類似的經歷)很容易引入肌糖元的酵解產生乳酸;肌糖元又從哪來,又是怎樣酵解的?男生愛喝啤酒,女生愛喝葡萄酒,酒釀制的原材料是大米、高粱富含淀粉的糧食,淀粉是葡萄糖通過糖苷鍵形成的分枝狀的大分子物質,淀粉的降解可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又是怎樣變成乙醇的?糖酵解的學習,為大家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如果你課下DIY葡萄酒或酸奶,老師絕不反對。這樣既和學生的關系拉近,又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在講授糖酵解過程中,告訴學生一共10步反應,不難記,首先記住反應的起始物和終止物,然后搞清糖酵解中的“三、二、一”,即搞清“三”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一”指的是什么,糖酵解就學通了。在講課時強調“第一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第二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在糖酵解中有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然后問糖酵解中的“二”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拔ㄒ坏囊淮蚊摎浞磻?,催化的酶是......”,接著加上糖酵解中的“一”指的是什么?學生也很容易就答出一次脫氫反應;“第三次不可逆反應,催化的酶是......”,糖酵解中的“三”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三次不可逆反應。糖酵解過程講完,再總結一下糖酵解中的“三、二、一”。這樣學生在愉悅中基本把酵解過程理解了,并記住了關鍵內容。
三、利用天盤記好課堂筆記,啟發(fā)學生做好歸納和總結
生物化學內容較多,每節(jié)課的知識容量很大,有的同學采用傳統(tǒng)的記筆記方法,忽視老師著重強調的內容;有的同學聽懂老師當時在講什么,但是來不及記筆記,一下課又忘了。簡潔高效地記筆記也是學好生物化學的關鍵。近年來,我們推廣天盤的方法記筆記,學生普遍反映效果不錯。天盤是起源于中國的奇門遁甲,用于梳理知識體系,效果極佳。上課時,學生以天盤的形式記筆記,簡單易學易記。圖1為糖酵解的天盤:十步反應,三個不可逆反應,二次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一次脫氫。每一步反應如天上的一個星球,每步反應的要點如星球上的衛(wèi)星,圍繞星球轉,要點的解釋猶如衛(wèi)星的衛(wèi)星,圍繞著衛(wèi)星轉,通俗易懂,易學易記。一般的,上課時畫一次天盤,下課時再重復畫一次,本節(jié)內容基本上就掌握了。
在生物課堂中,有時欣賞一句美麗詩詞,就會增添幾分神秘之美,學生也會暢游其中;妙用一句生活化俗語,生物知識會變得不那么青澀難懂,詩詞諺語的加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切實感受到生物的美。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朵朵葵花向太陽”所滲入的知識點是光照、溫度對生物的影響;“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選自韓愈的《晚春》)描述的是楊柳科花的典型特征,即柔荑花序,是榆科的典型特征;“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名句)是講以蘆葦和竹子為典型的禾本科植物,具有明顯的節(jié)和節(jié)間,莖常中空,須根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硅藻”講的是生物鏈;“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一樹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說明的是遺傳與變異。
二、關注時事熱點,挖掘生物知識
生物作為一門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現(xiàn)代學科,將時事熱點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還能讓學生從時事熱點背后感受生物學科的作用以及引發(fā)對社會的理性思考。如“禽流感”“艾滋病”是社會經常提及的關鍵詞,那么如何防治?在學習“病毒”和“傳染病”這些知識點時可以及時講解相關的知識。另外,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禽流感來了是否還能吃肯德基、雞蛋;是否所有的家禽鳥類都得殺死;是否與艾滋病病人握手就會感染,應當如何與他們相處……這些問題都會給學生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回歸生活實踐,重塑生物課堂
以“問題”促進課堂中的點撥與評價.點撥與評價是教師貫穿課堂的重要活動和任務.要給學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間,切忌灌輸.教師通過評價抓住教學之綱,在評價的過程中了解學情發(fā)現(xiàn)新問題,用問題檢驗學生是否達標,用問題促使學生鞏固與成長.即用問題評價促學習、評價促互動、評價促生長.評價要有針對性、及時性、層次性和有效性.對遷移應用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矯正,及時進行變式練習.
二、物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向心加速度
1.物理課堂教材、析學情、分模塊細致地分析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5節(jié)《向心加速度》教材對這一概念的安排,可以將“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學分為三個問題模塊:
(1)分析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2)推導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達式;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意義.再分析學生的具體學情,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一定的概念和方法:
(1)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概念的意義和公式的推導;
(2)學會了受力分析,知道加速度與合力之間的矢量關系;
(3)剛剛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4)剛剛處理了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模型,掌握一定的化曲為直的物理方法.
2.串情景、做實驗、提問題
(1)借助于教材中“思考與討論”給出的例1、例2兩個具體實在的問題,進一步拓展到稍微復雜的實際情景所示,引導學生進行受力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圓心.
(2)運用演示實驗,進行適當?shù)狞c撥:首先,讓橡皮條下端懸空,沿水平方向拉動細線緩慢地拉動套在細鋼絲的滑塊,模擬了沒有提供指向圓心方向的力時物塊的運動情況;接著如圖3所示,將橡皮條的下端固定在圓心上,當再次緩慢地沿水平方向拉動細線時,可以觀察到,滑塊在繼續(xù)沿拉線方向運動的同時向著圓心方向發(fā)生著偏移.其實這個實驗的思想對于學生并不陌生,本章第一節(jié)學生觀察過紅蠟塊的運動演示實驗,借助這個實驗現(xiàn)象,學生很快就能聯(lián)系到進行運動的分解問題.
(3)有了向心加速度方向的點撥,加之于演示實驗清晰的現(xiàn)象,問題自然生成:如何分解運動?分解后如何求解向心加速度?
3.建模型、共探究、得結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啟迪學生思維,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聯(lián)系師生雙邊活動的一條重要紐帶。在教學中,問很重要,也有藝術。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問題。
1 生物教學課堂提問的類型
1.1 設問教師提出問題,暫不作解釋,也不讓學生立即回答,而是師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進行探索。設問一般用在研究某個知識點的開首,或一節(jié)課的開頭,有時也用在一堂課的結尾處。設問用得巧妙,可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使學生直入“佳境”。例如,講述生態(tài)平衡時,可先設問:為什么古代武松打虎成為英雄,而現(xiàn)在打虎將受到法律制裁?這樣的設問一下就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學生的思維被啟動了。
1.2 提問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指定某個學生回答。這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發(fā)問形式。提問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思維、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對于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消化知識、促進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3 集答式發(fā)問教師提出的問題,全體同學稍加思考便可回答出來,教師沒有必要指名道姓地讓某個學生回答。這種發(fā)問如果問得好,同樣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利于把全班同學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但這種發(fā)問啟發(fā)價值不大,不宜多用。
1.4 書面式發(fā)問有些問比較復雜,問題數(shù)較多,且較長或聯(lián)系到圖表,不便口頭敘述,可以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閱讀后回答。 課堂習題亦可歸入此列。
2 教師要錘煉提問的語言
問題語言的準備乃至千錘百煉是一名教師應重視的事,教師課堂提出問題的技巧,反映著教師教學的功底、知識的深廣和修養(yǎng)水平。
2.1 注意用語的科學性,語言不能模棱兩可這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立意明確,嚴謹規(guī)范,富有邏輯性。有位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水螅刺細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時,這樣提問:“水螅為什么能捕食活動的水蚤?”結果學生分別答出:“有觸手?!薄坝写碳毎!薄坝猩窠浘W(wǎng)。”……若從誘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看,這個提問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師提問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刺細胞的作用,由于問題的語言不嚴謹、指代不清,使語言模棱兩可缺乏科學性,因此,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其實,只需要將問題的范圍縮小些,目的再明確些,提出:“水螅觸手上有什么特殊細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細胞怎樣進行捕食?”等這類問題,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問題的用語要做到有科學性,教師除了應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深鉆教材,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才能辦到。
2.2 注意問話的針對性,問題不能漫無邊際經驗豐富的教師有時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隨機提出一二個問題,恰到好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對于經驗不足的教師來說,如果備課時不設計問題,運用問題無計劃,在課堂憑一時靈感,想到哪就問到哪,想問什么就問什么,這種盲目、隨意、無針對性的問話常常造成不良后果,有時造成教學的漏洞,有時偏離大綱的要求,甚至出現(xiàn)不應有的錯誤。因此,老師應盡量避免上無準備的課,提無準備的問題。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只有準備得當,問題的用語巧妙有趣,問話難而有度,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才會一次次獲得成功的愉悅,從而激發(fā)探索的主動性。
2.3 注意問話的啟發(fā)性,啟發(fā)式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原則,是對各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中必須重視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誘發(fā)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力求使學生學得生動、積極,達到啟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講述人類神經調節(jié)的特征時,教師可先設問:“人們談及酸梅時,唾液的分泌也會增多,這是為什么?”從而引出課題:(1)引起這種條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語言)(2)語言和文字屬于什么刺激?是具體刺激還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從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看,人類這種條件反射與什么中樞有關?(與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有關)(4)動物能否對語言文字形成條件反射?為什么?(對語言文字所發(fā)生的條件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動物不能對抽象刺激發(fā)生反應,因為動物大腦皮層中無語言中樞)教師要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必須對教材內容有較深刻的理解,還必須懂得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3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話的氛圍,控制問題的頻率
心理學研究證明,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善于制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問時教師說一聲“請”,學生回答時,教師面帶微笑,并熱情鼓勵;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也禮貌相待不加以喝斥……這樣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愜意的順向心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得知識。
“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為主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學生解決問題為主的“問題解決型”課堂教學?!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要求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的能力。但在目前的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設置高質量的問題或問題串驅動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而忽視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F(xiàn)在的課堂一般是教師問得精彩,學生討論得熱烈,圓滿地解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其實,教師都明白“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的起點,是知識的生長點,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開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與建構,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科學素養(yǎng)重要內容?!皢栴}解決型”課堂教學形成的原因在于教師不了解問題產生的途徑,不清楚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構成要素,從而影響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因而難以開展“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
1 問題產生的途徑
1.1 解釋自然現(xiàn)象過程中與已有認知圖式的矛盾
用已有的認知圖式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是思維與現(xiàn)實的碰撞,容易產生問題的火花。例如,由于細胞在高滲環(huán)境中失水,在低滲環(huán)境中吸水,因此,人們一直認為水分子通過細胞膜是自由擴散的。但在后來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磷脂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支架,而水分子與脂質不溶,理應很難通過脂溶性的磷脂雙分子層,這就造成了已有的認知圖式(脂雙層的細胞膜骨架)難以解釋自然現(xiàn)象(水分子易于通過細胞膜)。于是,問題產生了:“水分子究竟是如何通過細胞膜的?”這才有了阿格雷對水通道蛋白的發(fā)現(xiàn)。在用已有認知圖式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有理性分析的思維、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敢于質疑已有觀點,否則問題會被忽視。
1.2 對自然現(xiàn)象與實驗實踐現(xiàn)象的“尋根問底”
很多科學發(fā)現(xiàn)都源于對自然現(xiàn)象的“尋根問底”??茖W家對生命現(xiàn)象的探索往往會從三個層面上提出問題:① “是什么”,這是對生物學現(xiàn)象的描述,用來闡明一個生物學事實或描述一個實驗結果;② “怎么樣”,這是實驗操作階段,通過人為的改變實驗條件,預期或證實生物學現(xiàn)象;③ “為什么”,是生物學原理的探索階段,是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科學家通常通過提出假設來解釋生物學現(xiàn)象,然后用實驗論證解釋的正確與否。
例如在“生長素發(fā)現(xiàn)”中,科學家通過“什么是向光性”“單側光怎樣引起植物向光彎曲生長”“單側光為什么會引起植物向光彎曲生長”3個問題闡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及其原理。然后再進一步通過“生長素是什么”“生長素是怎樣促進植物生長的”“為什么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探索了生長素的作用機理。由此可以看出,“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3個問題在探索生命現(xiàn)象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往復循環(huán),推動科學研究不斷逼近生命本質。
1.3 從科研文獻資料中獲取
1.3.1 科研文獻資料中陳述的問題
在科研文獻資料中遺留著大量未解決的問題。因此,通過閱讀前人的研究,可以知道很多未知的東西。例如艾弗里研究了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活體轉化實驗,提出了格里菲思未解決的問題――轉化因子是什么。生物學文獻資料中存在著大量的理論模型與假說,這些往往是問題的來源。
1.3.2 對科研文獻資料的歸納和分析
通過對科研文獻資料進行列表分析、知識框架圖的構建等,可以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如在學習了“自由組合定律”后,分析孟德爾的假設,學生知道,孟德爾闡述的是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互不干擾、獨立分配時的遺傳現(xiàn)象,即意味著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w上,且兩對等位基因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據(jù)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分析兩對等位基因之間存在各種關系時的遺傳情況,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表1)。
1.3.3 對科研文獻資料的質疑
科學問題來自于懷疑精神。對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觀點的質疑推動著科學不斷地在糾錯中成長完善。如在對“遺傳物質是什么”的探索過程中,在20世紀20年代,基于人們對蛋白質的認識水平,人們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到了30年代,開始有少數(shù)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DNA是遺傳物質。于是,科學家開始尋找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jù)。
1.4 來自于人際間的知識交流
科學問題可以在人際間的知識交流中產生。通過交流,會不斷地受到啟發(fā),從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例如科學家在研究了常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方式后,同樣可以受到啟發(fā)產生問題:“如果這對等位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遺傳現(xiàn)象?”
1.5 來自于社會、生活的需求
科學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離不開社會的需要,知識是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過程中產生與生長的。例如屠呦呦對瘧疾的研究;對酶的研究最初也起源于19世紀50年代法國葡萄酒變酸的問題。
2 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
2.1 學生的動力因素
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習的心理動機,支配著學生不斷提出問題、探索新知、探索真理。高中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發(fā)展大致有四個層面:
① 直覺興趣,他們對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現(xiàn)象或生物學實驗現(xiàn)象(包括演示實驗、模擬實驗)充滿好奇;
② 操作興趣,他們會對觀察到的生命現(xiàn)象動手操作,用以驗證或探究,大部分學生一上實驗課就情緒高漲;
③ 因果認識的興趣,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實驗操作,而傾向于對生命現(xiàn)象原因或機理的探索,渴望理解生命本質;
④ 概括認識的興趣,受個別生命現(xiàn)象的因果聯(lián)系的啟發(fā),去探索其他的生命現(xiàn)象,總結歸納包容性更大的一般性規(guī)律。
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興趣發(fā)展的層次來設計教學。首先,教師要從從學生的直接興趣入手,從認識生命現(xiàn)象本身的興趣開始,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物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來體驗生物學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即調動學生的操作興趣,?T導學生產生探究生命現(xiàn)象形成原因的欲望,也就是因果認識的興趣;最終,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能夠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探求問題的解決。
2.2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結構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結構主要包括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技能與思維策略三方面。學生的知識結構是“提出問題”的前提。這里的知識結構包括學生已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包括生物學概念、原理、生物學實驗知識、生產生活實踐知識等)與其他的學科知識。問題來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生命現(xiàn)象之間的矛盾,驅動著學生由已知知識向未知知識的探究。豐富的知識能引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生命現(xiàn)象,有利于問題的提出。例如“水通道蛋白”的發(fā)現(xiàn)中,如果學生利用化學學科相關的知識,分析水分子進出細胞膜的生命現(xiàn)象,就能提出“水分子是如何通過細胞膜”的問題。
認知技能包括觀察技能、實驗操作技能。生命科學是實驗科學,生命本質的探索離不開實驗與觀察。因此,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實驗觀察是提出問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途徑。觀察和實驗技能是最基本的認知技能。
思維策略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思維方法,可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具體的生物學情境,檢索并提取已有的知識結構,選擇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例如,學生在學完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的傳遞后,通過列表分析,選擇類比的思維,提出“在以R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內遺傳信息是如何傳遞”的問題(表2)。
2.3 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科學源于生產、生活實踐,又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這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愛他人。只有這樣,學生才具有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才會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生活學問題。只有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生才會實事求是,勇于質疑。通過關注困撓人類的瘧疾,才有了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與提??;關注“惡苗病”,才有了赤霉素的發(fā)現(xiàn)。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能通過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起來的。因此,教師的課堂組織策略、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及對學生所提問題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具體關系總結如圖1所示。
3 構建“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的策略
3.1 創(chuàng)設和諧教學氛圍,精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克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币虼?,在課堂教學的組織策略上,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展現(xiàn)自我。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好奇心才會被點燃。例如將雙縮脲試劑放入蛋白質溶液中呈現(xiàn)紫色,學生會好奇:為什么會呈現(xiàn)紫色?
3.2 強調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提問動機
通過對科學家“提出問題”的歷史事件進行教學編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fā)現(xiàn)始于問題,問題的提出促成了知識的生成與建構,從而使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明確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例如,科學家在利用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后,美國學者庫蘭特對RNA病毒的遺傳物質產生了疑問,最終利用煙草花葉病毒的重建實驗證明了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的論點。又如科學家在揭示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后,切赫和奧特曼產生了疑問:“是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最終通過實驗完善了對酶的化學本質的定義。
3.3 關注知識結構的開放性,促使學生問題的生成
“提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有關。教師習慣于向學生展示封閉式的知識結構體系,這不利于學生問題的生成。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化和概括化,特別應指導學生建構起有序而開放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了“生物體中的遺傳信息流,克里克歸納出了中心法則,并對其進行了補充”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如在中心法則的基礎上,補充DNA、RNA、蛋白質等的功能,并借鑒克里克對中心法則的補充引導學生提出下列問題:① DNA和RNA均能復制,蛋白質在某些情況下能不能復制?② 蛋白質能調控DNA的復制、RNA的轉錄和翻譯,那么RNA能否調控DNA的復制、RNA的轉錄與翻譯?③ 有些蛋白質和RNA能作為催化劑,有些DNA是否也能起催化作用?這樣從而建立起開放型的中心法則的知識結構(圖2)。
3.4 注重思維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強烈的提問動機與有序開放的知識結構后,學生可能仍然提不出問題,仍然無法從已知走向未知,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是極其重要的?!疤岢鰡栴}”的思維方法有很多:逆向思維法、類比聯(lián)想法、追因索果法、條件改變法、比較歸納法等等。下面就在“提出問題”過程中最普遍的重要思維方法作簡單介紹。
3.4.1 逆向思維法
從生物學問題的相反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提出問題的一種質疑方法。例如孟德爾研究“分離定律”,研究的是“顆粒遺傳”,提出了體細胞中存在的兩個等位基因是各自獨立、互不混雜的。學完“分離定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自然界中的生命現(xiàn)象:紅花與白花雜交,其后代開出粉紅色的花。從而誘導學生從分離定律的對立面思考,進而提出問題:如果這對等位基因是相互作用的,可不可以解釋這種遺傳現(xiàn)象?
3.4.2 類比聯(lián)想法
通過類比聯(lián)想也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它是根據(jù)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作出相似的假設。例如受“植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啟發(fā)提出“動物是不是也由細胞構成”的問題;根據(jù)噬菌體(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提出“煙草花葉病毒(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不是RNA”的問題。
3.4.3 追因索果法
教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對生命現(xiàn)象進行“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提問,從而不斷促進學生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使學生不斷生成和建構認知結構。例如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科學家是緊緊圍繞著以下問題展開研究的: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物質是什么,從哪里來?如果沒有光,植物的生長將會怎么樣?為什么植物的生長需要光照?……
3.5 合理評價,激勵學生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
教師需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及時給以肯定,強化他們的提問動機。評價問題的三個標準:① 問題提出的知識結構的綜合性(單一知識、單一學科知識?多學科知識?);② 問題的深刻性(屬于感知水平?操作水平?指向生命機理?知識或技能應用水平?);③ 問題表述的明確性與具體性。當然,學生提出問題時采用的思維方法也可以用于評價問題的價值。再讓學生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自評、他評等,使學生學會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
4 總結
一、切實抓好師德建設,增強業(yè)務能力
組織科組教師認真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明確師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教風等方面不斷提高,為人師表。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認真落實《東莞中學常規(guī)教學要求》,仔細研究《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學分制)》,不斷探索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教學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師個人的業(yè)務水平和個人素質。
組織好科組活動、外出學習交流活動,積極與市內外生物老師交流。第一學期的第八周組織科組老師到黃山市黃山一中(省一級學校)參觀學習,了解教改動態(tài)、交流研究性學習開展情況,并聽了高二一節(jié)《水分代謝》課,對我校生物常規(guī)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承辦了全市的生物優(yōu)質課初賽工作,學習了我市兄弟學校的課堂教學。了解全國新課改信息,討論初步決定高一使用人教版教材。
參與編寫市高三輔導材料,張子勝老師參與編寫《高三綜合科》一書和下學期的綜合復習練習,刁宏垠參與編寫下學期高考生物的練習。
參加全市生物年會,林春來當選為東莞市中學生物教研會副理事長,黃炳炎、周平凡、刁宏垠當選為理事和常務理事。
二、認真落實常規(guī)教學工作
1、選好備課組長,組織好每周的集體備課,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認真落實常規(guī)教學要求,具體見各個備課組記錄。每周至少有一節(jié)集體備課時間,要求做到“四統(tǒng)一”:統(tǒng)一內容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作業(yè)統(tǒng)一練習。科組長檢查落實。
高三:刁宏垠(生物)、張子勝(綜合)
高二:黃炳炎(組員:任彩棉、何惠平、譚慧英)
初二:周平凡(組員:林春來)
選出高二備課組為優(yōu)秀備課組。
2、搞好個人備課,提倡電子備課,網(wǎng)上交流;全體生物教師積極參與科組網(wǎng)站建設,積極向學生推薦科組網(wǎng)站,提倡網(wǎng)上師生交流。目前科組資源庫常用多媒體資源有7、36GB。科組網(wǎng)頁得到更新。
選出何惠平的教案為優(yōu)秀教案。
3、加強常規(guī)教學檢查,提高課堂教學貭量;計劃落實科組公開課,加強課堂教學研究。
第一學期的研究課
任彩棉第十周 《新陳代謝與酶》
張子勝第十二周《生殖與發(fā)育》
周平凡第十三周《細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譚慧英第十四周《水分代謝》
選出張子勝的公開課為優(yōu)秀公開課。
第二學期的公開課
任彩棉第六周3、19 《遺傳病與優(yōu)生》
周平凡第六周3、19《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選出任彩棉的公開課為優(yōu)秀公開課。
5、研究高二、高三的文科周班、理科班、生物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選擇性地練習,切實控制作業(yè)量,嚴把資料關。加強考試命題研究,提高高二“八校聯(lián)考”生物成績、高三市統(tǒng)一摸底考試成績。
高三生物班黃柏球同學以783分獲東莞市生物高考單科第一名,生物平均分為571、2列全市各生物班第一名,總分700分以上3人,重點人數(shù)一般本科人數(shù)完成目標,超2人。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1、進一步充實完善科組資源庫,完成高二、高三的電子教案、課件系列化工作。積極參加學校教師打字比賽,成績優(yōu)良。完善科組網(wǎng)頁。
2、完成學年度論文總結,向市教研會提交學科教育教學論文和學生小課題研究。
刁宏垠課例設計《觀察植物細胞的餓有絲分裂》市一等獎
周平凡課例設計《WEBQUSET主題探究——生物進化理論的發(fā)展》市二等獎
刁宏垠教學論文《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的拓展策略》市二等獎、省二等獎
任彩棉教學論文《創(chuàng)新教育與生物教學》市二等獎、省二等獎
張子勝教學論文《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素質》市二等獎、省一等獎
四、搞好第二課堂活動。
1、按照高二、初二生物課程要求,開展“研究性學習”。
周平凡老師指導學生小論文寫作,獲獎如下:
初二(4)吳曉翎陳彥《關于眼鏡問題的研究》市一等獎
初二(6)李敏怡方韻怡《酸雨對植物的影響》市二等獎
初二(7)顏曉茵蘇麗華杜旭林《蜻蜓為什么把卵產在綠色的操場上》市三等獎
2、繼續(xù)做好初二、高二生物競賽輔導工作。
刁宏垠指導學生在20xx、7參加的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
高三(6)劉炯、吳惠玲,高三(8)黃柏球三位獲全國二等獎
高三(6)黃蘭紅、高三(9)朱家樂、高三(10)梁沃威三位獲全國三等獎。
任彩棉、何惠平、譚慧英、黃炳炎等老師輔導學生在20xx、4參加的全省中學生生物學競賽,20xx、510位同學參加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結果沒有公布
省一等獎李安鈺祝彩霞王振軍葉瑞施張尚凡黃嘉欣 黎雪芬
省二等獎王申鐘監(jiān)森黃加敏
省三等獎曾堔王廣發(fā)袁銀歡許虎云盧佩芝葉婉玲
周平凡、林春來老師輔導初二學生在20xx、5參加全省初中生生物競賽
省一等獎余志杰涂安然李健榮何奕鄺俊杰區(qū)永曦
省二等獎陳卓華蹲隅?顏曉茵張海彬
省三等獎袁鏡初謝無奇葉潤康
市三等獎梁曉琳葉立仁張瀟瀟
【關鍵詞】 高中 生物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2-002-01
我記得去年八月中旬贛州市生物教研室組織了一次全市生物青年教師的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市教研室的李通風老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的老師在上完每節(jié)課后,都會寫教后記,堅持寫兩年,那么必定很會寫教學論文。至今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也正在努力堅持每節(jié)課教學以后寫教后記。
教后記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延伸,是教師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進行的積極、持續(xù)、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jié)性思考。教師通過寫教后記,不僅可以促成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個人教學成長,而且可以使生物課堂教育教學行為得到及時地反饋和調整,使老師、學生和知識探索、認識的過程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后記即教學反思,新課改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今后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要重視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回顧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也會對教學更具有責任感。
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弊鳛槔蠋煟瑧撓嘈琶總€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和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靶∫蓜t小進,大疑而大進”??梢姟百|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yǎng)學生洞察能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我們的教學經常會片面的注重求同思維,壓抑個性,在教學中常出現(xiàn)學生只滿足于教師講解,教師只滿足于現(xiàn)成理論的求同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好似被套上了套子,理解只有一種,答案只有一個。這是可悲的,這顯然與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背道而馳的。面對產生的問題我們教師要馬上更新觀念,審視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改進教學觀念,超越自我。
二、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教師不應該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在教學中不要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這樣往往會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放下尊嚴的架子,應從講臺上走下來,應與學生成為朋友,要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中學習,要使學生在學生與學生間的研討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感到學習過程是一種愉悅的感受過程,這種變化的實現(xiàn)其實是很難的。只有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才會真正成為生物課堂的主人。
三、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創(chuàng)新教育注重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不同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其個性,發(fā)揮其特長優(yōu)勢,這樣既能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又有利于培養(yǎng)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要時刻更新課堂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倍ぐl(fā)學生興趣的重要前提是課堂教學內容與豐富的大自然的優(yōu)化組合,同時課堂教學內容也應有一定的梯度,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主動、互相啟發(fā)和交流的狀態(tài)。建立生物興趣小組,興趣小組是課堂教學的益友,它靈活方便,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使其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很明顯,這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適當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電子白板,提高課堂生命力
關鍵詞:網(wǎng)絡小組合作學習;信息技術;生物課程
教育部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本文以生物必修3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為例,嘗試通過網(wǎng)絡小
組合作學習模式,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過程,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拥孬@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案例背景
我校作為一所信息技術示范校,現(xiàn)有網(wǎng)絡教室多個,實現(xiàn)了校園網(wǎng)和班班通建設。在這一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下,我們進行了網(wǎng)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嘗試。
網(wǎng)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根據(jù)杜威的“從做中學”的理論,利用網(wǎng)絡資源的豐富性和易獲取性,通過利用教師或其他機構提供的有關資料,學生用一段時間收集資料、分析與總結,得出一定的結論。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
二、案例描述
1.課前準備
課前安排生物興趣小組學生對本地水資源情況和垃圾處理情況進行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關于本地水資源情況的調查》和《垃圾、環(huán)保與人類共生存》,利于課內向同學匯報交流。
2.通過漫畫導入要探究的課題
展示漫畫《擦亮藍天》,通過漫畫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提出許多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問題,老師引導他們要想解開你心中的疑惑,我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查找。從而列出今天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如:(1)大氣污染的危害和如何防治?
(2)人口增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哪些影響?
(3)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原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4)我國有哪些與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
(5)你感興趣的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3.分組探究,網(wǎng)上搜索
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提供一些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網(wǎng)站以供自主探究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參考。如,中國環(huán)保網(wǎng)、環(huán)境科普、地球科學等網(wǎng)站。
4.資料整理,課件
各小組認真收集資料,并把收集的資料歸納、整理加工后制成課件,由各組長通過網(wǎng)絡依次,教師對課件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相互評價,共同提高
各小組選定各自的方式,如,介紹自制作品、實地考察報告、對話、新聞采訪、自編自演小品、暢談活動體會等方式匯報交流,展示各組的活動成果。各小組對本組和其他組的匯報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6.教師總結,布置課后實踐活動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許多方面,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自身做起,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當你把果皮投進垃圾箱,當你不進入草地,不攀折花木,不浪費紙張,不隨地吐痰……你就為環(huán)境保護做了件
好事。
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為了配合環(huán)保局搞好宣傳活動,請同學們自己設計環(huán)保宣傳漫畫、標語、Flas、環(huán)保計劃、環(huán)保倡議書、環(huán)保歌曲等,并把作品或成果到學校網(wǎng)站中進行交流,并切實做好環(huán)保實踐和宣傳活動。
課后師生共同制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專題學習網(wǎng)站,進行知識拓展。
這個案例很好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在一起。整個教學的過程總結為:
教師:教材分析、課件設計―提出問題、資源呈現(xiàn)―監(jiān)控輔導―內容總結、布置作業(yè)。
學生:明確課題―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反饋評價。
經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整合課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電化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相比,它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下施教者與受教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
三、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實踐取得的成效
1.促進教學理念的轉變
通過這次嘗試,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學方式,不得不感嘆:學生是有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創(chuàng)設一個讓他們發(fā)揮的空間。
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實現(xiàn)了三方面的轉變。(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教師實施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開放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自主探究,自主建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最終實現(xiàn)學生有效建構知識的目的。(2)轉變教師角色: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中,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3)轉變師生交流方式:改變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單向交流方式,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網(wǎng)絡化交流方式。
2.顧及個體差異,真正因材施教
我們以往的教學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而通過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可讓學生自主選題,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定進度進行個別化學習,對于某些基礎知識薄弱,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并回答問題,同時也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而對于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網(wǎng)絡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克服教學中的“一刀切”現(xiàn)象,真正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
3.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及評價的導向作用
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鍛煉學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由原來重視結論轉化為重視過程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的過程,不斷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指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善于概括和總結,把新知識轉化為自己能理解的知識,并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如在匯報時學生用圖片比較污染前和污染后的變化。
活動的及時評價,不僅僅評價學習結果,而且注意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學習調控功能及自我教育功能,使教師通過評價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主動地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
4.整節(jié)課滲透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從漫畫導入,宣讀本地水資源情況,“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觀看Flas《我是一只小小鳥》,一直到末尾的總結,都在滲透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甚至看到有的同學眼中含著眼淚,為小鳥的命運擔憂,為森林的破壞感到惋惜。
四、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注意事項
1.生物學教師應搜集大量資料,積極建設教學網(wǎng)頁
在目前的條件下,學生要在有限的課內時間完成上網(wǎng)瀏覽、查詢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要提供相關網(wǎng)站或建立教學網(wǎng)頁。教學網(wǎng)頁中要嵌入一個信息資料庫,將更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料儲存在資料庫里,并在網(wǎng)頁上設置查詢引擎。在某些重要知識點或資料的后面,應注有為學生推薦的相關網(wǎng)站和網(wǎng)址,滿足學生課前、課后瀏覽、查詢。
教學網(wǎng)頁上可嵌入“聊天室”,方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和互動。
2.要重視學生基本功訓練
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不熟練,這大大影響了學習的效率,應與信息老師商量,先花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和上網(wǎng)操作的學習。上網(wǎng)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如何使用瀏覽器瀏覽網(wǎng)頁;如何進行電子郵件收發(fā);如何在BBS論壇中進行討論;怎樣進行網(wǎng)上聊天等,經過這樣短期的學習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這些網(wǎng)絡交流的手段和技巧,便于開展生物教學。
3.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要符合生物教學原則
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要考慮生物學科的特點,不能與生物教學的基本原則相悖。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能代替學生的實驗和實踐活動,能做到觀察實物的要堅持觀察實物,能夠做到親手操作的要堅持親手操作,堅持科學性和真實性,重視學生的直覺思維。整合要與多種有效的傳統(tǒng)手段相結合,要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為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景和條件。
總之,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整合不但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信息資源豐富,適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嶄新學習舞臺,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它必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模式。每一個置身教學一線的生物教師,都應該很好地掌握、恰當?shù)剡\用這種先進教學媒體,用教師自身對生命、對大自然、對生命科學的熱愛之情,來喚起更多的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崇尚和向往。
參考文獻:
[1]陳至立.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中國教育報,2000(11).
[2]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3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5.
[3]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