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5-30 14:58:3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人生價值概念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勞動 貢獻 人生觀 價值觀 人生價值
1.相關概念概述
要討論“為什么”的問題,首先必須搞清 “是什么”,回歸概念,從源頭找線索。
1.1 勞動及勞動的特征
廣義的勞動指從生物學的角度對勞動所做出的最廣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們在各種活動中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耗。
狹義的勞動是指人類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勞動即特定“人”的活動。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是專屬于人和人類社會的范疇”,它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并且勞動在真正意義上的人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
勞動的特征:第一,勞動的本質: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于滿足價值主體“獲取并消耗價值客體”的需要。(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于幫助價值客體實現自己的價值)勞動的價值,也只在于獲取和消耗。這是勞動存在的根本價值。除此以外,勞動不存在另外的價值;第二,勞動不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它只能在幫助價值客體實現價值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三,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只對價值主體有價值,而對價值客體沒有價值。這種情況的勞動價值,我們稱之為“勞動的單向價值”;第四,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同一個勞動所涉及到的兩端的事物,互為價值的主體和客體。這樣的價值周期,我們稱之為“雙向的價值周期”。而這種價值周期中的勞動,它同時充當了分別為兩端的事物獲取并實現對方價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價值,我們稱之為“勞動的雙向價值”。雙向的價值周期向我們展示出她的許多溫柔和美好的特點:公正、平等、雙贏和可持續(xù)的建設性;第五,單向的價值周期中的價值主體向價值客體施加的勞動即為剝削。
1.2 貢獻的含義
根據字典解釋貢獻有三種含義:第一,進奉或贈予他人,一般指下級向上級的貢獻,多為無償的;第二,進奉或贈與,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論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為,或做有利于社會和國家的事,如:我們深信: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必然能對人類當前的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較大的貢獻——《人類的出現》。筆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貢獻即第三種含義。
1.3 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即人生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屬性。認識和評價人生價值所持有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即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是人生價值觀的內核,人生價值觀是人生價值的準繩。人生價值的實現依賴于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人生價值觀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觀產生不同的對人生的方法論,具體可分為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包括對人生目的及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具體有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和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和生活環(huán)境中逐步形成,并隨之不斷變化著的。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境遇、文化素養(yǎng)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價值的實質、構成以及標準的認識,這些認識的不同,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由此筆者認為:價值觀是由人生觀決定的關于價值的基本觀念,人生觀指導價值觀,價值觀影響并貫穿人生觀實現的整個過程。人生價值觀的核心是關于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的基本觀點。所謂人生價值,是指在人生過程中,主體與客體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從主客體上說,主要體現客體(人、物)對于滿足主體(人自身、組織、社會、他人)需要具有的意義。它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的統(tǒng)一。
2.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
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的絕對價值和人的相對價值的實現。勞動和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橋梁。
2.1 勞動是實現人生絕對價值的途徑
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絕對價值實現的過程。存在主義認為以人為本的存在是整個世界的著眼點,強調人有主觀能動性、意向性,能夠超越自身和創(chuàng)造文化,能夠自我實現價值和生成意義。那么我們出發(fā)點、著眼點以及深層的依據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實現。人不會自動成長,尤其是精神成長更不要提自我實現。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轉化器的角色。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使人產生快樂感和滿足感,動過程就是人個體、人類整體精神不斷成長的過程,人的絕對價值在此過程實現升華。
2.2 貢獻是實現人生相對價值的手段
人生相對價值主要表現為本位人對他人的需求的滿足。人是社會的主體人,須臾離不開社會,人一旦離開社會將一事無成。馬克思曾說過,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進行的。處于這種社會關系中必然會與他人他物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有供有求,實現可持續(xù)循環(huán)。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實現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為,或做有利于社會國家的事正是相對價值的內在要求,兩者體現內涵的深層契合。另外,滿足社會、國家的需求更是較高層次的人相對價值的要求。兩者是彼此的內在的統(tǒng)一。
3.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
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根據不同,標準也沒有定式。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是由其客觀必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三方面具體體現的。
3.1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客觀必然性
人生價值包括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不過在社會實踐中,人在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客置不是固定不變的,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是主客體的有機統(tǒng)一。
單個人,一方面是價值主體,他把他人和社會作為自己的價值客體,他是需要的主體,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會的活動及其成果來滿足自身的需要,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向社會的索取,或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這種滿足使個人得以存在和發(fā)展,從個人角度來說,這就是他的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他又成為他人和社會的價值客體,以其活動及成果,來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這就是人生的社會價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在價值關系中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人生的價值也是人生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勞動和貢獻是實現這兩種價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得到滿足,社會價值也得到補給。
3.2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可能性
人生價值評價標準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體的、可以計量的,它能夠量度出人們不同的人生價值。通過勞動對他人、社會做出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實現的具體標準。我們以人生的歷程來做一個具體分析:人一生下來并不立即具有勞動和貢獻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費,同時通過社會的培養(yǎng)和自己的學習,逐步獲得適應社會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人生的初期有一個逐步社會化和逐步具備社會預應力的過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夠也應該為社會積極做出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時期,但同時也必然伴隨著一定的索取和消費,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當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費以安度晚年,這也是社會應予以保證的。這就是說,不索取和不消費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時勞動和貢獻就自覺的充當實現人生價值的標準,社會予以實現不斷積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
3.3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現實性
既然勞動價值分單向勞動價值和雙向勞動價值,在特定社會制度下勞動也被賦予特殊意義?,F實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第一次賦予勞動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崇高地位,勞動光榮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得到認同。個人與國家利益是內在一致的,雙向勞動價值在社會中占主導。正因為這樣,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也發(fā)生了與階級社會不同本質的變化,轉化為真正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觀、公正、進步的人生價值評價即勞動和奉獻。勞動和奉獻強調把對社會的貢獻擺在第一位同時強調以社會為本位來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內在統(tǒng)一。社會得以進步,人朝全面發(fā)展方向邁進,最終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度量人生價值評價標準的根本尺度。
參考文獻:
[1]楊勝修.對哲學與人生的思考[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38-41.
[2]石峰.價值實現規(guī)律是人生的核心規(guī)律[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 2006,6(4):67-71.
[3]石峰.對人生價值的認識[J].研究與探討, 1994(4).
論文關鍵詞:人的本質;社會性;人生觀;價值觀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邦I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是教材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界定為切入點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講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方便學生們系統(tǒng)地掌握教材內容。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界定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開了人的本質之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科學地說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是人類歷史上對于人的本質問題的第一次科學闡述。
二、“基礎”課中人生觀的內容體系
“基礎”課教材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中有三節(jié)的內容,在內容安排上的大體思路如下:
第一節(ji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主要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需要明確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基本概念:世界觀產生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周圍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把握;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具體的個人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生觀也同樣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對人生目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總體把握,不同的人生觀決定著具體個人對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在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關系上,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因為人生觀從屬于世界觀,所以世界觀對人生觀有決定性意義,但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生觀又對世界觀的鞏固、發(fā)展和變化有一定的影響。其次,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觀是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的辯證統(tǒng)一體,人生目的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為什么活著,人生態(tài)度告訴人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人生價值是一種判斷標準即什么樣的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在這三者中,人生目的是最主要的即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內容,因為人生目的是人在具體實踐中對于自身行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有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的標準與判斷也就會有所差別。再次,要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也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具體的實踐活動決定了每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千差萬別的,有充滿希望的也有悲觀絕望的,有珍視熱愛的也有漠然冷漠的,有勇敢堅強的也有膽怯懦弱的,人生態(tài)度來源于實踐也制約著一個人對人生矛盾和實踐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同時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也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人生走向,當代大學生要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要認真務實、心胸豁達、樂觀開朗,更要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最后,要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使得人生觀領域也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狀態(tài),但只有以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才是正確的人生觀,才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觀,因為只有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才能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還要堅決抵制各種錯誤的人生觀比如拜金主義人生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個人主義人生觀等等。
第二節(jié),講述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也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明確價值觀與人生價值的基本概念,人們的具體實踐都與價值判斷有密切的關系,價值觀就是人們對于怎樣才是有價值的,價值評價的具體標準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價值觀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總體認識和理想追求;人生價值是指人的具體實踐活動對周圍世界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人生價值在深層次上影響和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當代大學生只有全面把握人生價值的內涵,才能在實踐中最大限度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其次,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的特征,這也就決定了人生價值也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自我價值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對具體個人的生活和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社會價值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對他人或社會所具有的價值;相應的對人生價值的評價也要從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但一個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在根本上是由社會所決定的,而社會價值的評判也主要是以為社會所做的貢獻為標準的,也就是說具體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進步和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越大,他的人生社會價值也就越大,總之,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要看具體個人的實踐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否通過具體實踐勞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和歷史的發(fā)展。再次,明確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人生價值內在的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所以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也要從個人條件和社會條件兩個方面去把握,實現人生價值的實踐要從社會的客觀條件出發(fā),從個體自身條件出發(f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自強不息,增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最后,要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因為人生價值的目標要靠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變?yōu)楝F實,個體的實踐活動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
第三節(jié),講述要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因為具體個人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的實踐活動總是與周圍世界或者他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這些就構成了所謂的人生環(huán)境,人生價值要想更好的實現,就要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這其中包括自覺調適心理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以平等寬容誠信互助的原則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正確認識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以人的本質為切入點進行人生觀內容的講述
以人的本質即人的社會性為切入點可以很容易理解教材的內容,而且也方便對內容的系統(tǒng)掌握。
1.以人的本質為切入點理解人生目的
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一個很重要的區(qū)別。人生目的是人在具體實踐中對于自身行為的方向性判斷和理想性追求,人生目的對具體的實踐活動有著定位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生目的幫助每個人明確其所從事的具體活動的大方向。
具體從人的本質上講,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個體在追求人生目標時,就不能只考慮自身生理需要的滿足,要把自己放在社會的角度上,要考慮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貢獻。個體只有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的人生觀,高瞻遠矚,才能更為深刻的認識人生目的,才能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時時處處為人民著想,助人為樂,造福人民。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職業(yè)有不同,但只要科學認識人生的目的,切實把自己的人生目的放在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上去考慮,切實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把實現個人追求與實現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人民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不為狹隘私心所擾,不為浮華名利所累,就能夠不斷實現高尚的人生目的。
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存在要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貢獻,以為人民服務的高尚人身觀指引人生,就要反對和抵制那種只滿足人的動物性本能的追求,就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反對享樂主義人生觀,反對拜金主義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否認個人與社會的不可分割性,否認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從狹隘的個體私利出發(fā),把個人的利益凌駕于他人和集體利益之上,忽視社會和他人的價值,認為他人和社會要為具體個人服務,這明顯違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的闡述。享樂主義人生觀所追求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滿足個體的感官享受,這種人生觀認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和全部內容就在于滿足感官的刺激與,這種單純強調個體的動物性本能,把追求個體感官的享樂變成人生的唯一目的,顯而易見的也違背了人具有社會性的本質規(guī)定。拜金主義人生觀是一種高層次的享樂主義人生觀,認為金錢可以更好的滿足個體感官的享樂,金錢可以主宰一切,認為人生至高無上的目標就是對金錢的追求與掌控,拜金主義人生觀承認人與人之間有聯系,但這種關系僅僅限定于個體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交易,否認個體之間的道德關系等其他關系,這也是與人的社會性本質相背離的。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都片面夸大了人的某些生理需要,而無視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體需要,沒有正確把握人的本質,沒有正確把握個人與社會的正確關系,忽視或否認社會性是人存在和活動的本質屬性,它們對于人生觀的認識、討論人生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一己之私利。
2.以人的本質為切入點理解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決定了對人生價值的評價不能僅僅看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要看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即個體改造世界的具體實踐活動對社會和他人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對社會和他人所具有的價值。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網中,個體總是受到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個體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必須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擺脫社會網對個體的約束與束縛。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根據他所處的社會背景,選擇具體的實踐方式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但個體的社會價值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并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最本質的內容,社會價值體現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個體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貢獻越大,個體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個體的實踐活動沒有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做出貢獻,那么他的社會價值就越小??傊?,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具體實踐活動是否符合社會進步的客觀規(guī)律,是否促進了歷史的發(fā)展。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的貢獻,是評價具體個人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
社會是個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同時也決定了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社會實際客觀條件出發(fā)。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從來都不是隨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實現的,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發(fā)展和發(fā)揮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個體實現其人生價值的社會客觀條件也在不斷的改變和完善,這就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提供了更高的發(fā)展平臺,也更加有助于更高人生價值的創(chuàng)造。
3.以人的本質為切入點理解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
實現人生價值的具體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正確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對于人生價值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人生環(huán)境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諧、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里,以人的本質為切入點,重點理解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中國夢;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運用
一、中國夢的內涵
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3月 25 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夢”的內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p>
二、中國夢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方法與途徑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引領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它的教育目的與中國夢主題高度契合。我們可以將中國夢運用到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富有時代性,教學主題更具有深刻性,教學過程更具有生動性,從而帶領大學生在思想上認同中國夢,在行動上踐行中國夢。
(一)教學內容上的結合
1. 用中國夢引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第一章內容就是要引導同學們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要想在理想信念篇的課程教學中達到較好的效果,就需要探究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中國夢”是理想信念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新發(fā)展,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實踐特色,無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個人都具有價值引導意義。同時,中國夢把國家和民族的遠大理想建立在每一個人夢想實現的現實基礎之上,更加可知可感。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確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標的關鍵時期,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找準方向,明確目標。教育學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指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前途與命運聯系起來,鼓勵大學生從入校初就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用中國夢深化人生價值教育的內涵。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于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人生價值要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才得以實現。因此,在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追求科學崇高理想的實踐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從現實來看,人生價值教育面臨諸多困境,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社會理想與個體價值沒能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在絕大多數學生看來,社會理想遙不可及,個人在社會理想的實現中似乎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中國夢的提出,在價值取向上體現了社會理想對個體價值的包容與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鼓勵同學們刻苦學習,努力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奮斗。
3. 用中國夢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夢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就是要每個公民都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要用中國夢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祖國強大了,個人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要把愛國主義與時代相結合,科學理性地表達愛國熱情。例如,可以聯系中日“”事件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為了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
4. 用中國夢指導擇業(yè)就業(yè)觀教育。個人夢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職業(yè)為載體來實現,樹立什么樣的擇業(yè)就業(yè)觀關系到大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當前,有不少大學生擇業(yè)時以自我為中心,只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往往忽視或淡化社會價值,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第七章第二節(jié)大學生的擇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與就業(yè)觀,引導學生先擇業(yè)再就業(yè),鼓勵大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努力奮斗,把青春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
(二)教學方法上的跟進
1. 利用新媒體拓展教育課堂。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教師可以把中國夢的相關資料以專題教育的方式上傳至網上,甚至做成精美網頁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也可以通過QQ、微博、微信與學生實現實時交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中國夢的討論與學習中。
2. 注重實踐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踐課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設計實踐課將大大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針對中國夢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賽、征文賽、微電影創(chuàng)作、微信傳遞等活動;\要求學生立足所學專業(yè)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撰寫心得體會或調查報告,讓學生立身踐行中國夢。
3. 進行授課語言風格的改變。從文字上來講,中國夢這種話語風格充滿了人文關懷和親和力,使晦澀的概念通俗易懂,有助于教師將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精髓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教育過程中,使之更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改變生硬的語言方式,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采取討論或者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們積極發(fā)言,帶領同學們融入到中國夢的美好藍圖中去。
參考文獻
[1] .繼往開來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29.
[2] .順應世界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3-03-24.
隨手翻翻書刊,也許就能看到“價值觀”這個詞語。在被用來評說當今青年一代的言論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如此一個與人的評價相關的詞語,它的合理含義是什么呢?
我個人認為,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觀點,是關于物質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反映了一個人的認識結構,屬于認識的哲學范疇。哲學指出,人生價值觀就是關于人生價值的見解,它反映了人們的人生目的。社會行為對集體,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是對人的價值觀念的表現??茖W的人生價值觀是哲學的重要概念,的科學價值觀是與資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存在著原則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主要在于無產階級的人生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其價值原則的,它首先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同時也維護個人的正當權益。在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是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它強調個人本位,萌芽于古希臘,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而成為西方文化的價值核心。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既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尊重個人的正當利益,發(fā)展和實現人的的個性。綜合馬克思的理論觀點,我認為科學的價值觀及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認同與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是用科學的態(tài)度總結出來的關于人的發(fā)展趨勢。
二、人的主體能認識自身
關于人對自身的認識,在人類的哲學史上有段曲折的演變歷程。我個人認為,人是完全可以自我認知的。這里我想用自身的認識精力來加以闡明。
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求學階段時的自我認識過程,第二個階段是適應社會的自我認知過程。求學階段的自我認知過程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小心階段,每當被老師當場提問而且沒有回答上來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羞愧與自責,然后就會默默地在課下補上來以爭取下次在被老師叫到的時候正確地回答上來。這是對自身落后于其他同學的一種認識。當看到書中或影片中某個人物經過一段坎坷與磨難后,最后實現了某種讓人羨慕的結果時,內心中就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歷與之相比較,看是否具有相同之處,如果與自己的某種經歷相似,內心便會被深深觸動,并暗自下定決心,也要換取與之等價的結果。這是一種對自身榮譽感的認知。
哲學關于人類自我認識的解釋是上溯到人的本質的問題,認為人是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的統(tǒng)一。它從實踐著眼,從人與人的關系入手,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證實了人是可以自我認識的。
三、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對主體具有促進作用
這里所說的主體能動性是指人在總結、認識其自身在過去某個階段發(fā)展趨勢下的價值取向后,反觀其在過去的發(fā)展趨勢,反思其中的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并有意識有目的的將其中的肯定因素整合為某種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合理因素,使主體向著既定規(guī)劃的趨勢發(fā)展,以達到自身理想的發(fā)展方向,促成主體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哲學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對自身的作用的觀點是人的本質和價值實現。它指出,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社會的活動,是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活動,在不同程度上表現著人的本質。在觀念上和實踐上,個人對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把握造成社會的文化、文明,確證著人的本質力量。人們在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歷史是同時,也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自已的存在本質,正是人的這點特殊存在和特殊本質,決定著人的價值或意義。自在的自然物不是為人的存在,不具有滿足人作為人的需要的價值屬性,只有通過人的能動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才賦予物以能夠滿足的需要的價值意義,物對人的意義即人的活動對人自身的意義。人的價值即人對自身的意義,就在于人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以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價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價值,人的價值是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是一切價值中最高的價值。人在實踐中使自身的潛力發(fā)揮出來,變成創(chuàng)造客觀價值的現實力量,人也就成為現實的主體,而實現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價值。
四 、主體何以有效地把握自身的發(fā)展
既然人的主體可以完全認知自身,同時也能發(fā)揮主體能動性來促進自身價值觀的形成。那么主體對自身的發(fā)展肯定可以做出一種定性的分析,即人的主體能夠從客觀的因素中找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成分,來促進自身價值觀的形成。
首先,主體必須有辨證的批判思想。哲學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詮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一點很重要,辨證唯物主義要求辨證地認識周圍世界,它要求從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出發(fā),既看到積極的方面有看到消極的方面,防止人們在認識周圍世界時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產生片面性。也只有基于這樣的認識,才有可能保證我們始終以正確的立場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公平教學;學習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06302
課堂教學中的公平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平等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w作用有機統(tǒng)一,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到自己怎樣教,而且要考慮到學生怎樣學,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使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fā),能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全體學生開展閱讀、觀察、討論、辯論、比較、概括、欣賞、表演、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彰顯公平,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知識、碰撞思維、啟迪智慧、升華品質。本文就以《價值與價值觀》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對政治課教學中學習活動設計的一些做法。
一般來說,活動設計要圍繞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資源分析以及教學目標分析等方面進行。本節(jié)課學習活動的設計,筆者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一、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公平教學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要求,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分析主要是對內容結構以及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分析。筆者對生活與哲學中《價值與價值觀》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如下分析。
1.從內容結構上看,有價值、人生價值、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等具有遞進關系的三個方面。
2.從重點、難點上看,有人生價值的含義;如何正確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分析,有利于教者理清不同內容在教育教學方面所承載的功能和發(fā)揮的效用。此時,上課教師要注意的就是必須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養(yǎng)的積淀融入各種活動之中,從學習的深度、理解的難度和掌握的效度等方面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要避免教與學的人為分離,防止出現“滿堂灌”“填鴨式”的現象。
二、對學情的分析
公平教學必須尊重學情,因材施教。學情分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學習興趣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生活與哲學教材有三個突出特點:貼近時代,貼近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皟r值”“價值觀”又是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經常碰到但不易判斷和選擇的問題,因此他們會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價值”的概念時,筆者設計了案例分析――“分享快樂事”,讓學生交流進入高中以來感受最深的快樂事,引導學生思考:“這件事為什么會讓我們感到快樂、開心?”原來,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有價值的事物,每天都做一些有價值的事,總會有獲得感、滿足感,因而感受到開心、快樂甚至幸福,這說明,事物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功能和屬性。這就是哲學上所講的價值。這一活動設計,先從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說起,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寓于具體生活之中,一方面使得深奧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而且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哲學”的道理。 因為這些事例切合學生實際,所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七嘴八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不乏真情流露。
2.認知水平分析
高二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各種媒體了解甚至接觸到一些有關價值和價值觀方面的人和事,比如“扶不扶”“我爸是李剛”“魏澤西”“酒駕”“有錢就任性”“小悅悅”“道德模范”“土豪”“明星吸毒”“感動中國”等等。在當下,不同的價值觀念不斷碰撞和沖突,青年學生該如何判斷和選擇?這就需要教師站出來,給予他們必要的引導和正確的指導。
例如在學習“人生價值及其評價”內容時,筆者設計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學習探究活動。首先筆者選擇了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的事跡。之所以選擇該事跡,一方面是想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增強公民意識,另一方面是想引導學生尊敬老師,懂得感恩,而這兩點正是當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的。為此,筆者將朱敏才、孫麗娜的事跡材料分為兩個層面,突出人生價值包含的兩個方面。筆者還設計了兩個問題:1.概括“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主要事跡。2.朱敏才的人生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活動設計遵循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事件到抽象道理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為先進人物事跡所感動,被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所感染,育人潤物無聲,目標水到渠成。
又如,為了強化學生對 “如何正確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認同感,澄清學生在貢獻大小以及貢獻形式上的誤區(qū),筆者特地增設了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說說我的價值。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價值,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反思和感悟,懂得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積極意義,給他人多一分理解,自己增一分責任。
3.知識基礎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在高一階段學習過經濟生活中“價值”的有關內容,但對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和社會意識范疇的價值觀沒有多少了解,對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缺乏足夠的認識基礎,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缺乏深刻的認同感。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學習活動方式對澄清學生的認識誤區(qū)、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至關重要。
例如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筆者選擇了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生活中的困惑,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①今天你值日,可你生病了,身體不舒服,你怎么辦?
②今天天很冷,你想開空調,坐在空調下方的同學極力反對,你會怎么做?
③接送校車來了,本周你是站票,但車上還有空位,你會坐嗎?
④適逢期中考試前夕,學校要求你參加校籃球隊集訓,你會參加嗎?
這四個“思想困惑”其實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克服困難,做好工作其實就是“敬業(yè)”的表現;顧及他人感受,不開空調就是一個“友善”的問題;即使有空位也不坐那是做人要誠信;為了集體參加訓練則是“愛集體、愛校”的體現。從這四個事例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中樓閣”,它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只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其實就是在自覺遵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對教學資源的分析
公平教學必須合理選擇教學資源,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要選擇不同的教學資源。一般來說,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時間、教學資料(包括課程內容和輔助資料)、教學設備、教學環(huán)境、教學群體、教學技術(教法學技、應用技術、信息技術)等。
設計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筆者選擇和利用了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設備、新聞資料等多種教學資源,有些資源還進行了二次利用。例如,“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的事跡材料,本節(jié)課根據教學的需要就利用了兩次。由此P者的感觸就是資源的選擇要精,不貪多,對它的使用務必要充分。
四、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公平教學必須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因材而異。高中思想政治課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又決定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應是第一位的目標。教師在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時,要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貫穿于知識和能力目標之中,促進整個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熟語;茶;心態(tài)文化
1 導語
熟語“是伴隨著語言史發(fā)展的腳步和語用跳動的脈搏由使用該語言的整個社會力量對語言財富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果,是漢民族語言的精華”。①在無以盡數的語海中,關于“茶”的熟語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套茶文化熟語。在討論茶文化之前,首先我們得弄清什么是文化。H. H. Stern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
從文化的內部結構來看,包括下列幾層次: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物態(tài)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層主要包括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人才培養(yǎng)選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間的禮儀俗規(guī)等內容。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tài)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應該有這四個層次。鑒于前者更多涉及的是經濟、自然、民俗等方面,和語言類關系不是很密切,本文著重對心態(tài)文化做重點研究,以下是具體分析:
所謂茶文化的心態(tài)文化方面是指是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這是茶文化的核心。如人們在品茶中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把飲茶與待人接物相聯系起來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以及對方面的影響等等。
2 茶文化體現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貫穿于茶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所體現的人生價值觀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2.1 重德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關于此方面的熟語有“一女不吃兩家茶”、“吃兩家茶,睡兩家床”是對“婦德”的說明,雖然不符合當今世界的思想,但是對愛情的忠貞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
2.2 尚和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此方面的熟語有“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yǎng)性,以茶表德。
2.3 倡廉儉
廉儉之德的核心在于以茶示廉、以茶示儉的基本原則。關于這方面的熟語有 “糧收萬擔,也要粗茶淡飯”、 “勤快人講實干,懶惰人講茶飯”等等。當代茶圣吳覺農則示“茶性無邪”的理念,林語堂更是謹持“茶象征塵世的純潔”之觀念。茶為自然界之靈物,茶性至清,以至清至靈的茶性對應于人性,無疑要倡導一種廉儉的人生之道。在我們當代中國要以茶養(yǎng)德,修廉儉之德。這是茶文化給我們帶來的人生哲理。
3 對中國的影響
隨之最初的藥用和飲食意義淡化,茶有了其他用意,并逐漸與宗教聯系密切起來,茶與中國儒教、道教和佛教等聯系起來更加豐富了中華茶文化。儒家以茶交友,以茶雅興,以茶養(yǎng)廉,以茶提倡友誼與和諧。道家飲茶為契合自然。佛家飲茶為明心見性。以下分別分析。
3.1 茶與儒家的契合——貴和尚中
儒家思想核心是“貴和尚中”。“和”就是和諧,不沖突,中庸之道。儒家講求的“和”可用于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面。萬物調和、萬事和平,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昂汀笔抢硇缘墓?jié)制,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這恰是茶的本性,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即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以茶會友”、“以茶養(yǎng)廉”、“以茶可雅志”即主張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睦氣氛,同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看世界,認識世界,從而追求精神上的和諧。這也是中國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
3.2 茶與道教的融合——天人合一
道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強調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可以達到統(tǒng)一。道教與茶文化關系最有說服力的要數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的記載。道教有“以茶饗客”的風尚,道家強調“無為”、“避世”思想,將空靈自然觀點貫穿于茶文化之中,注重茶的養(yǎng)生之法,使茶藝達到切合自然的境界。同時,道教重感通之情。吸取宇宙天地之精氣的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的人有性情相通之處,即茶的清與淡雅之性,與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相似。正是如此,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
3.3 茶與佛教的交融——茶禪一味
茶與禪淵源深長,可用“茶禪一味”來概括。②這句熟語濃縮著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安瓒U一味”中“一味”指茶與禪二者融為一體,兩者不可分離。意指禪味與茶味同是一種興味,品茶成為參茶的前奏,參茶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融。
茶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于觀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質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具體表現在內外兩個方面:一、外在方面:因禪宗講究坐禪和禪定,在佛家看來,茶的自然屬性可幫助僧人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振作精神,完成坐禪。二、內在方面:二者均重在主體感受,飲茶需心平氣靜地品味,以求環(huán)境與心境的寧靜、清靜。參禪要澄心靜濾的體味,講究專注精進,直指心性。因而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很適合佛教徒守戒坐禪的需要。所以“茶助禪,禪助茶”。
4 飲茶透露出的哲學
中國茶文化自始便與中國人生哲學緊密關聯。我們之所以可從茶文化中發(fā)掘出對應于人生哲學的有益理念,是因為茶性與人性有一定的對應性,特別是茶性中清醇靜雅的一面,可讓人不斷地體味而受到無窮的啟示。這些以茶喻理的茶文化熟語有著重要表義功能?,F舉例如下:
1.喻人情
人走茶不涼
客來茶相待,情誼融其間
2.喻事理
冷茶冷飯吃得,冷言冷語受不得
當家才知茶米貴,養(yǎng)兒方知報家恩
3.喻養(yǎng)生之道
寧吃粗茶飯,不嘗無價藥
吃生蘿卜喝熱茶,醫(yī)生改行拿釘鈀
5 結語
以上是對關于茶的熟語的文化內涵的淺析,我們在品茶中更應注重講究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史上,茶為文化這一范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地位也是如磐石一般不可動搖。茶文化與茶文化的熟語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相互促進。中華茶文化為茶文化的熟語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反,茶文化的熟語也為中華茶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弘揚中華茶文化。
注 釋:
①姚錫遠.熟語文化論[J].河北大學學報,1994
②林志.中國茶道[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龔永新 蔡世文. 三峽茶諺及其特征[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
[2]李樹新.人走茶不涼——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七)[J].漢字文化,2007(04)
人生如航行,船行駛在海上乘風破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當我們離開學校、進入企業(yè)時,就相當于開始駕駛著自己的人生之舟在社會海洋中航行或是漂泊。航行和漂泊是有區(qū)別的:航行有方向、有目標,漂泊則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有人說:“我有方向吧,不太明確;有目標吧,不太固定。這屬于航行還是漂泊呢?”這種情況屬于航漂,就是有時航行有時漂泊。不論你那艘船在海上航行還是漂泊,或是航漂,反正不能總是在海上游蕩,需要找到一個錨地。你在職場中不管是跳槽還是跳高,不能總是跳來跳去,需要找到一個最佳貢獻區(qū),以后就不再跳了。
親愛的青年朋友,你聽過“職業(yè)錨”這個概念嗎? 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是第一次聽說“職業(yè)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對于在職場上打拼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船上的錨對船起定位作用,職業(yè)錨幫我們在職場中找到最佳定位。
職業(yè)錨是最佳職業(yè)定位
什么是職業(yè)錨?職業(yè)錨就是“自省的動機和需要,自省的才干和能力,自省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赐赀@三句話,大部分人還是不明白。不明白是正常的,因為這三句話是用寫博士論文的學術語言來寫的。如果將這三句話用非常簡單的通俗語言表達,就是回答三個問題:“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為什么干?” 所有上過小學二年級的人都能看懂這三句話。但是,如何回答這三句話卻大有不同。思考并回答這三個問題,就是在尋找自己的職業(yè)錨。找到職業(yè)錨之前,一個人不過是自己人生之舟的水手,找到職業(yè)錨之后才真正是自己人生之舟的船長。
問剛畢業(yè)的學生:“你到底想干什么?”他可能說:“我想干的事多了?!眴査骸澳愕降啄芨墒裁矗俊彼麜磫枺骸拔掖髮W畢業(yè),你說我什么不能干?”“那你到底為什么干?”“為掙錢唄!那還用問。”他上嘴唇碰下嘴唇,很輕松地說出來。
但是有過多年職業(yè)生涯經歷的人,被問到這三句話就會覺得這不是用嘴能回答的,需要用心回答,甚至需要用生命回答!
我的恩師彭清一老師,原來是要獻身于國家的舞蹈事業(yè),他是國家一級舞蹈演員,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領舞者。但在他五十五歲時,一次給年輕人做訓練示范,折斷了雙膝,粉碎性骨折,從此不得不告別了他心愛的舞臺。難道職業(yè)生涯就這樣結束嗎?彭老師沒有消沉。他想,他可以用演講的方式幫助年輕人。開始的時候,他拐著腿,推著自行車當拐杖,到學校去說:“我能給孩子們講一講?!眲e人也不認識他,沒有讓他講,彭老師不放棄。一次次的奔波,終于有人被他感動了,讓他講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就這樣,彭老師在五十五歲的時候開始了另一份職業(yè),就是通過演講,用正確的觀念引導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
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彭老師已經把演講當做了畢生的事業(yè)。一個人一生中有沒有可能幾次定下職業(yè)錨?有可能!彭老師第一次要獻身于舞蹈事業(yè),由于客觀原因不能繼續(xù),他又啟航了,找到了又一個最佳海域,又一次把錨深深扎下,成為共和國四大演講家之一。彭老師身上有一種敬業(yè)精神,一種努力奮斗拼搏的精神。雖然他已經是一位近八十歲的老人,但每一次走上講臺都是慷慨激昂。他用熟悉的舞蹈動作充分表現為肢體語言,他的演講氣勢磅礴、感人至深,教育鼓舞了幾代人。
如何找到職業(yè)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楚三個問題。
1.職業(yè)和事業(yè)有什么區(qū)別?
職業(yè)和事業(yè)不一定是兩件完全截然分開的不同工作,可能就是同一件事情,分水嶺就在于職業(yè)錨。確定職業(yè)錨之日,就是職業(yè)轉變?yōu)槭聵I(yè)之時,從此,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轉變?yōu)槭聵I(yè)生涯。任何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是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找職業(yè)錨的過程就是找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自己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是什么?要想明白!有一次,我問一個人:你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是什么?他說:“我一定要生一個兒子,我們家三代單傳了?!?如果僅僅是為了繁殖一個后代,小貓、小狗也能做到。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絕不僅僅是讓家庭傳宗接代,而是有更重要的人生價值和社會意義。
2.每天在干什么?
關鍵詞: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改善建議
一、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大多數中職生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們普遍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處于起步階段,公開、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機制尚未建立;職業(yè)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對接尚不吻合,學不為所用,市場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專業(yè)就業(yè)難以對口;社會對職業(yè)教育、職校學生存在偏見等,致使學生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呈現出異樣的特點。主要表現有:1.自卑感強,情感極其脆弱。進入高中學習從而考上大學是令每一個學生感到高興和自豪的事情,但中職學生在具有這種情感的同時,與周圍的本科生相比,總會有一種無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與本科生相比,自己沒有文憑上的優(yōu)勢,“低人一等”而造成的。2.文化基礎差,厭學情緒較重。近年來,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在拉動以升學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大發(fā)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壓縮了中職院校的生源群體,導致中等職業(yè)學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礎一落千丈。3.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法制觀念淡薄。目前在讀的中職學生都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從小就被全家人視為“掌上明珠”,稱作“小太陽”的獨生子女。由于長期生長在家人百般呵護的溺愛環(huán)境當中,這些孩子普遍養(yǎng)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獨尊的性格,在行為上缺乏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遇事率性而為,不計后果。相當一部分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視校規(guī)校紀于無物,將違反紀律當作家常便飯。4.自身對就讀中職學校認識不明確,悲觀、厭學、心理壓力大。部分中職學生并不了解中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對自己所學專業(yè)也絲毫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力。他們中有的是在中考成績不理想時因沒有信心復讀而選擇了中職院校,有的只是為了混個文憑,還有一部分同學只是為了應付父母而來中職讀書的。
二、導致現狀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yǎng)、生活習慣、教育經驗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學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與家庭的不良影響相關。如:有的家庭家風不正;有的家庭成員行為不檢點,作風不端正;有的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結構破壞;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學生等,但影響更大的還是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方法。有的家長缺乏對孩子內心的了解,缺少與孩子的對話、溝通與交流等,致使學生缺少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缺乏正確引導,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2.中職學生本人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能用發(fā)展的、辨證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喜歡用狹隘的視角、個人私利、宿命論的觀點來為自己消極的人生價值觀作辯護,加之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更使其人生價值觀顯現出享樂性、功利性。部分學生好奇心強,精力旺盛,追新獵奇,盲目模仿消極東西,久而久之便產生不道德行為。
3.生源不足,學校主觀上放松德育教育。近年來,由于高考擴招以及社會上新“讀書無用論”的盛行,導致中職學校普遍出現招生困難、生源不足的問題。為吸引生源,維持自身生存,學校本著“學生是上帝”的觀念,過分溺愛、遷就學生,主觀上放松了對他們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約束。
三、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提出的改善建議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根據當前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徹底改變概念化的空洞理論說教和運動式的一陣風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學為主、各種活動為輔的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的德育教育體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強社會實踐教學,在實踐中激勵人。實踐證明,勞動者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實踐,即使有一流的產品設計也很難制造出一流的產品。因此,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應以具體的某一職業(yè)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切入點,在具體職業(yè)環(huán)境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工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對該專業(yè)人員的道德需求,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F代的中職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來源廣泛、各種思想魚龍混雜的多元世界里,學生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對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通學生心中的不滿、煩悶、逆反、嫉妒、自卑、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拉近師生的距離,幫助學生克服錯誤思想,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