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29 16:36:0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教育經濟學理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1 科學客觀性的要求
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其客觀性,盡管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流行對西方現(xiàn)代哲學體系所崇尚的客觀性形成了顛覆性的挑戰(zhàn),但是客觀性作為科學的一種本質屬性始終以主流姿態(tài)影響著科學的發(fā)展??茖W的客觀性不僅有利于我們確證科學的可靠性和確保實踐的堅定性,而且有利于我們秉持執(zhí)著的信念不至于陷入懷疑論和相對主義所宣揚的不確定性。教育經濟學作為教育學和經濟學兩門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要努力增強自身的實證傾向,向科學的客觀性靠攏,以提高教育經濟學的價值、政策影響力和現(xiàn)實解釋力。實證主義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實證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尋求客觀性的過程,實證分析對客觀性的追求和所采用的客觀分析方法對教育經濟學滿足其客觀性的需要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路徑。
1.2 學科發(fā)展的需要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本的理論假設和前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經驗歸納或二者的結合來建立自身的理論體系。如古典經濟學是圍繞其“估價理論”和“一般均衡”假設為基礎,綜合邏輯推理和經驗歸納建立其精密的理論體系的。教育經濟學目前的理論多是經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遷移,且一些結論缺乏經驗和證據(jù)的支持,教育經濟學要想成為一門理論嚴密、論據(jù)充實、說服力強的社會科學就必須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要求一切以經驗為依據(jù),規(guī)律的探尋要來源于經驗的歸納,還要經得起經驗的檢驗。實證分析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以及多采用的自然科學式的觀察、實驗方法可以為教育經濟學理論提供相對合理的假設和數(shù)據(jù)支持,這將有利于教育經濟學顯示出更多的說服力和更小的主觀性,進而促進教育經濟學學科的發(fā)展。
1.3 政策制定的需要
按照的實踐論觀點,理論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教育經濟學要努力進行規(guī)范分析以增強其服務實踐的能力,否者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而實證分析是規(guī)范分析的前提,缺乏實證分析的理論將會導致規(guī)范分析的無力和失誤。此外,拋開一門學科的理論是否有必要為實踐服務的爭論,教育經濟學也需要進行實證分析來增強自己的信度和效度,因為,一旦欠精確的教育經濟學理論被政策制定者納入其政策分析視野之內,將會對公眾的利益造成損失。
2 教育經濟學進行實證分析的困境
第一,理論假設客觀性的證實困難。一方面,當前公認的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假設和前提是教育的經濟價值和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和經濟存在影響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經濟價值的核心論證的人力資本理論受到了諸如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社會化理論等的一系列挑戰(zhàn)。新時代,教育的經濟價值需要更有力的實證支持,尤其在各影響向度的程度方面,如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個人就業(yè)、教育在當前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教育是否有利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實現(xiàn)了公平的社會收入分配等。另一方面,教育經濟學的內容過分依賴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如估價理論、外部性、一般均衡等),這就涉及到經濟學假設客觀性的證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密切關注經濟學在客觀性方面的發(fā)展,比如經濟學方法論和計量經濟學的最新動態(tài)。如此,將加大教育經濟學實證分析的困難。
第二,進行實驗研究的困難。首先,教育(下轉第59頁)(上接第4頁)經濟學的許多變量難以做量化考察。如在教育的投入方面有:教師的經驗和努力程度;學生的興趣、情感和態(tài)度;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影響等。在教育的產出方面有: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何區(qū)分不同學生的質量;如何量化學生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在教育供求方面,制度對就業(yè)的影響如何量化;期望和性格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就業(yè)選擇;勞動力市場上不同質量畢業(yè)生的加權問題等。其次,教育經濟學的變量難以操縱。社會科學大都涉及人的研究,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將無法準確地進行實驗操作,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和經濟的關系以及教育的經濟問題,學生發(fā)展的不成熟性和教育過程的復雜性都將使操縱變量的難度增強。最后,相關變量難以控制。例如,如何排除天賦、家庭背景、文化、制度和時間選擇(即期和長期)對教育產出的影響等。
第三,進行經驗檢驗的困難,主要是收集和處理數(shù)據(jù)問題。首先,教育經濟學所使用數(shù)據(jù)比較過時,數(shù)據(jù)來源的代表性、準確性差。在我國更是缺乏全國性權威機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研究者大都根據(jù)自己研究目的自行組織人員和策劃方案來收集數(shù)據(jù)。其次,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選擇對結果影響大。采用不同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教育經濟學在方法選擇方面難度較大。再次,缺乏科學的態(tài)度,存在用數(shù)據(jù)證明先驗觀點的傾向。最后,統(tǒng)計數(shù)字很少能與教育經濟理論中產生的概念完全吻合。
研究與貢獻20世紀70年代初,一部分“人力資本理論”追隨者從“人力資本理論”陣營分離出來,創(chuàng)立了“篩選假設理論”。1973年,邁克爾·史潘斯(M.Spence)發(fā)表《篩選假設—————就業(yè)市場信號》論文,系統(tǒng)闡述“篩選假設理論”,成為該理論標志性成果。197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明瑟(J.Mineer)出版《學校教育、經驗和收入》一書,對學校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進行研究。之后,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陶布曼(P.Taubman)出版了《作為投資和作為篩選工具的高等教育》(1974)一書“,篩選假設理論”成為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篩選假設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不能改變的,如性別、種族、家庭背景;另一種是后天可以改變的,如教育、婚姻、經歷等。后天屬性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信號”。人與人之間能力不同,同樣的教育投入,能力高的人可以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低的人只能獲得較低的教育水平。這就是說,能力低的人要想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支付多得多的成本費用,所以,能力低的人不要為獲得較高教育水平支付過多的費用,從而得不償失。該理論認為,教育信號與工資收入關系極為密切,教育水映求職者能力,教育水平高的人,教育和培訓所需成本較高,生產率也較高,雇主應支付他們較高的工資。教育主要的經濟價值是對求職者進行篩選,把不同的人安置在適當?shù)膷徫弧T摾碚撜J為,較高工資收入的決定因素是雇員們固有的較高能力,教育只是反映個人的能力,但沒有提高個人的能力,強調教育文憑的重要性,因此又被稱作“文憑理論”。“篩選假設理論”對教育投資政策制定的價值是:1.教育文憑作為篩選依據(jù),將具有不同文憑從而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崗位。2.教育可以使人在未來就業(yè)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人們普遍希望獲得較高文憑,那些能力差的人必將為追求高學歷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推動了高等教育過快發(fā)展,導致了企業(yè)不斷提高雇傭標準,造成人力資源的“炫耀性消費”。受社會發(fā)展制約,高水平教育與高失業(yè)率往往并生,出現(xiàn)“教育膨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助應當適度。3.就職后的在職培訓,能提高雇員的專業(yè)技術能力,這種培訓應克服“集團培訓”,針對雇員不同特點進行多層次、多樣化培訓。應當大力實施各種專業(yè)資格考試,以考查人的真才實學。主張無論上過什么學,都要參加相應的專業(yè)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國家要承認其“學歷”,根據(jù)考查成績擇優(yōu)錄用。4.教育與工資水平呈正相關,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工資水平也應當越高。“篩選假設理論”作為教育經濟學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一經創(chuàng)立就在許多國家獲得傳播。社會在人力資本配置上,更注重教育文憑為信號的能力;雇主對雇員工資的確定,除依據(jù)其教育水平,還要依據(jù)其實際生產率并不斷調整,使工資與生產率相吻合。政府對教育投資的重點,適度向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傾斜。
二、西方“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研究與貢獻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認為,教育將人們分配到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包括主要的勞動力市場和次要的勞動力市場。主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業(yè)和大機構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就業(yè)穩(wěn)定,職業(yè)有保障,工資高,工作條件好,晉升機會平等;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小企業(yè)、小公司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工作不穩(wěn)定,工資低,制度嚴厲,晉升機會少。教育文憑、考試成績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依據(jù)。一些國家政府對高層次教育過度的財政支持,助長了高等教育過度。政府應縮小高等教育投資份額,加大基礎教育投資比重。“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指出,在主要的勞動力市場,教育與工資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但在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教育與工資間卻不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或關系不明顯。其原因在于:由主要的勞動力市場獲得有滿意職業(yè)保障和工作條件的人,具有較高文化教育教養(yǎng),具備根據(jù)一般經濟、技術、科學文化和管理原則進行運用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必須具有高等教育水平、高認知能力,通曉特定技術、專業(yè)知識、公司資本價值、利潤和運營情況。這些職位占有者的行動,將影響公司全局的生產率和利潤,擁有較大的自,能獲得優(yōu)厚的工資和良好的晉升機會。由次要的勞動力市場獲得工作條件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婦女,雖然有些婦女具有高等教育水平,但往往只能被充當勞動后備軍,成為廉價勞動力。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工作,只需要較低教育水平或根本用不著接受教育,次要的勞動力市場就業(yè)者,只能獲得較低工資?!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摰闹贫戎髁x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如:美國多林格、皮奧里等)認為,雇主往往根據(jù)雇員的種族、性別、舉止、口音、文化程度、考試成績等特征,做出就業(yè)分配和安置,從而將兩種勞動力市場分割固定化。主要的勞動力市場要求雇員的工作有規(guī)律,要準時、守紀律、周轉率低;次要的勞動力市場容忍雇員遲到、缺席和周轉率高,很多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本身就是短期和臨時的。許多工人被擋在主要的勞動力市場之外是必然的?!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摰男聦W派(代表人物如:美國卡諾·愛得華茲·戈登、羅思等)認為,在資本主義由競爭向壟斷過渡過程中,大企業(yè)制度形成了工人同類化趨勢,壟斷資本為了追求長期牢固控制,有意識地把勞動力場分化,把勞動力分割成白領和藍領,白領加入到公司管理隊伍,以優(yōu)惠方式提升,藍領工人由于不具備某些資格,不能進入白領隊伍,成為低收入群體?!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搶逃顿Y政策制定具有的價值是:20世紀60~70年代,許多國家政府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圖把窮人從次要勞動力市場轉移到勞動力主要市場,改善他們收入,緩解社會矛盾。然而受當時經濟制度制約,為窮人提供的技能培訓并不適用于主要勞動力市場需求,這些人不可能由教育和培訓改變就業(yè)與收入。
三、國外教育投資理論研究貢獻小結
概括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教育經濟學對教育投資的研究,無論是對發(fā)達國家還是對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投資都曾產生重要影響,一些國家積極調整各級教育投資結構,削減高等教育投資比重,增加基礎教育投資份額。有的調整高等教育專業(yè)投資結構,更加注重應用學科建設。許多發(fā)達國家大力加強職工培訓,希望改善社會就業(yè)和分配。上述政策對緩解過度教育壓力,穩(wěn)定社會和發(fā)展經濟產生了重要作用?!叭肆Y本理論”關于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學校質量對教育收益的影響,使人力資本理論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處于核心的地位,迅速地改善了各國教育投資行為,帶來教育的大發(fā)展?!昂Y選假設理論”主張將教育文憑作為依據(jù),將具有不同文憑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使教育在人力資本配置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主張加強在職培訓,加大了各國政府對職業(yè)教育與培訓的投資。“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對各國政府加大在職教育與培訓,重視次要勞動力市場公平問題,削減高等教育投資比重,增加基礎教育投資份額,起到了指導作用。上述理論盡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從世界各國教育投資政策改革的實踐看,仍顯示了重要的經濟價值。20世紀80年代,國外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學者對政府向學校撥款的方式、撥款的比例,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研究方法更趨向于實證分析、個案分析和國際比較,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對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教育與收入分配、教育收益、教育財政、教育投資總量和由誰來承擔教育投資等問題展開了研究。有多項研究證實,人們接受較多的學校教育與具有較高的收入相關聯(lián)。學者(Johnson1982)、(Castells1989)通過對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比較研究認為:在其他情況相同時,一個較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可能促進經濟發(fā)展。在成功的經濟實體中,國家政策應重視發(fā)展教育,以鼓勵人員參與的機會均等,以刺激企業(yè)的革新創(chuàng)造。研究指出,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成功,證實了高質量的公立教育在培養(yǎng)勞動力適應激烈競爭、變化多端的現(xiàn)代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也證實了“發(fā)展主義政府”的關鍵作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列文(H.M.Levin1998)提出,歷代以來,受教育程度總是決定代際社會與職業(yè)流動的重要機制。提出,應尋求新的經費來源、降低單位產出成本和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進教育投資決策。著名美籍教育經濟學者曾滿超(M.C.Tsang1998)提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大量文獻證實: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通常高于物質的收益率;初等教育具有在所有教育水平中最高的收益率;學術性中等教育具有高于職業(yè)或技術教育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會收益率。認為,應鼓勵有關教育成本的研究。對生均成本和其他成本指標的研究,應當周期化進行,以用于監(jiān)控和診斷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述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為教育提供充足的資源,促進教育適時地發(fā)展。
四、西方教育投資理論對職業(yè)教育投資影響
體育經濟學從總體上說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無論說它是介于體育學與經濟學兩門社會學科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是說從體育學或是從經濟學這兩門社會科學分化出來的,基本上大的學科門類已確定在人文與社會科學范疇。
在具體內容上,體育經濟學把體育學和經濟學的知識綜合起來,分化與綜合并進,使其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在這一點上,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要具體分析研究體育經濟學科的屬性,就有著幾種不同的看法與理解。不同的意見雖各有道理,但事實上的性質差異決定了體育經濟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和進程。
1.關于體育經濟學科屬性問題的三種意見
1.1 具有體育科學的屬性
正在成長的體育科學體系包括眾多的學科,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案。根據(jù)最權威的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正式將體育學列為人文社會學類的劃分中,認為體育經濟學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這種認識在體育理論界較為認同。
在體育經濟學產生發(fā)展之初,這種意見應該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和體育經濟研究領域的深入,囿于體育學科的發(fā)展,使得體育經濟學科的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
1.2 具有經濟科學的屬性
體育經濟學主要是以具體經濟部門或單位為研究對象的部門經濟學或專業(yè)經濟學,同人口經濟學、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因為經濟科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家族,包括一般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兩個層次,理論經濟學主要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政治經濟學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前者注重對生產關系的分析,后者則長于在既定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分析。
該意見的科學之處在于,經濟學科本身已是一個比較成熟而龐大的學科家族,體育經濟學在其所包含的理論與應用兩個層次中應該能夠找到合理的位置,即同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當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學的發(fā)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是,目前的現(xiàn)狀是,在經濟學這個龐大的學科家族中,卻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一席之地。在其中經濟學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中沒有體育經濟學科的影子。
1.3 具有多學科交叉性質
它是經濟學、體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科學,基于這種交叉性和邊緣性特點,主張目前不應急于把它隸屬于某種學科領域,這樣反而更有利于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研究,吸取相關學科與領域的研究成果。
如同關于體育本質的討論在今天不可能達到共識、將來也不可能達到共識—樣,關于體育經濟學學科屬性問題的上述幾種看法和意見雖沒有完全取得共識,在現(xiàn)階段也并沒有阻礙本學科的發(fā)展。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興起和發(fā)展應當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結構以及學科屬性,同時還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隨著這些宏觀背景的變化,自身學科的發(fā)展和完善,有必要明確體育經濟學科的歸屬問題,這樣有利于該學科從更為前沿、更為專業(yè)的角度去深入探討體育經濟學的學科概念和體系,完善學科的體系結構,擴大研究范圍和強化理論基礎。
2.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在我國國家標準關于經濟學的學科劃分中,目前并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甚至三級學科位置。但從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趨勢來看,本研究認為應當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具有部門經濟學性質的學科。體育經濟學作為一門部門經濟學或專業(yè)經濟學,具有以下幾個理論依據(jù)。
2.1 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有助于體育經濟學的發(fā)展
關于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之說,近些年來已多有定論。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經濟學主要以數(shù)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又倡導實證分析方法,使其較之其他人文學科更具有可證偽”的科學性質;其次,還在于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以其輝煌的成果不斷地滲透其他學科地盤,經濟學的武器”所到之處,幾乎都令其他學科俯首稱臣;再有一點,就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并不長,以1773年亞當斯密的賴富論》出版為標志,至今不過二百余年的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卻日漸完善龐大,且內部劃分、分類相對嚴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之經濟學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將經濟學劃分為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足見其學科體系之龐大。
體育經濟學最初由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產生而來,在其發(fā)展之初借助體育學科的發(fā)展而得到迅速發(fā)展。但由于體育學科的不完善性或者地位的從屬依附性,使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必將受到一定的制約。而從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在其可證偽”的科學性質的基礎之上,結合成熟而完善的實證分析研究方法工具,借助日益龐大完善的學科分類經驗,勢必會使體育經濟學的發(fā)展如同諸多經濟學的二級應用經濟學科一樣得到良性健康的發(fā)展。
2.2 從經濟學科發(fā)展歷程來看,體育學同政治學、社會學等將會成為其應用學科
借助經濟學科的發(fā)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更廣泛、更深入、更前沿。托馬斯羅斯基指出:把經濟分析真正結合進自己的工作知識范圍的歷史學家將會有望得到經濟學家的熱情回報?!?/p>
“從經濟學視野出發(fā),常常能夠組成意想不到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新的有利論點,促使歷史學家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提高自己的資料價值……即使缺乏統(tǒng)計資料,經濟學理論也能為組織歷史分析提供有效手段。”當然,經濟學在進入其他學科領域影響改變其他學科的同時,也在改變、發(fā)展、完善著自己。事實上,從經濟學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之后,經濟學已經分化成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方面。理論經濟學正在變?yōu)橐环N通用的人文基礎學科,而諸如政治學、社會學和法理學等都將是應用性學科,體育學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這種學科分野目前還不是現(xiàn)實,但隨著經濟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終究會實現(xiàn)。
2.3 體育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fā)展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是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提出的許多觀點,如關于教育、衛(wèi)生保健等人力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關于重視人的素質、勞動力質量的觀點;關于重視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觀點;以及關于體育投資會加大教育或其他投資的收益,從而提升人力資本即體育人力投資經濟效益的觀點等,無不體現(xiàn)了人力資本理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較早研究體育經濟學的前蘇聯(lián),在體育經濟學教材中也明確了體育經濟學理論方法問題,開明宗義地指出: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宏觀、中觀和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方法為經濟學分析法。即使在近期的西方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涉及的經濟學領域也多為產業(yè)組織、公共財政和勞動經濟學,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政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體育經濟學賴以建立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主要是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和服務產品的理論;社會生產目的和實質的理論;社會需要和層次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物質利益原則和社會分配原則理論。
無論我國的還是國外的體育經濟學研究,以及體育經濟學產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都告訴我們其研究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2.4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結構體系
就目前國內外一些體育經濟學教材以及體育產業(yè)經濟研究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論述或著作來看,其結構體系顯示了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共同點在于:體育經濟學研究內容和體系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無論是緒論或者導論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體育領域中的具體經濟研究內容,還是實踐領域中所涉及之經濟問題,無不體現(xiàn)和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最大的區(qū)別點,也是體育經濟問題研究具有本質性區(qū)別之處是: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經濟學問題,即研究的是經濟學問題,只是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現(xiàn)象來注釋和闡釋而已;而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是利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和現(xiàn)象。這種區(qū)別的本質還在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初期,國內的研究思路對于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而如果深入、發(fā)展下去,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將能夠體現(xiàn)一定的優(yōu)越性。
3.小結
體育經濟活動、現(xiàn)象、問題作為在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fā)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一種特定社會存在,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到經濟學科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視野中,不僅是對體育經濟學科發(fā)展的一種瓶頸制約,使其研究難以深入、系統(tǒng),更是難以全面、準確研究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發(fā)展的一種遺憾。解決這種遺憾可以有多種途徑:從學科理論研究出發(fā),可以將其列入經濟學研究范疇,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現(xiàn)象來揭示、闡釋經濟學規(guī)律;從完善教材體系入手,可以利用現(xiàn)有成熟經濟學教材結構體系來系統(tǒng)規(guī)劃完善體育經濟學教材體系;此外,從國家標準的學科劃分,也可考慮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經濟學科位置問題;甚至從社團組織管理角度考慮在經濟學學會下屬分會組織將體育經濟學研究會列入,相信對體育經濟學的發(fā)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比較;方法論
自克魯格曼(krugman,1991 a)將空間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壟斷競爭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經濟地理學(neweconomic geography)的開山之作,提出“核心一邊緣”(core-periphery)模型以來,關于空間的經濟研究得以進入主流經濟學的視野,并隨著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鮑德溫等(baldwin et al.,2003)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新經濟地理學終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導致學科的快速發(fā)展。
但是,圍繞新經濟地理學的一系列爭論和討論卻始終未曾停止過,這些爭論包括: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式、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tǒng)經濟地理學以及城市與區(qū)域經濟學的分野、空間區(qū)位問題為何一直未能進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等(顧朝林等,2002;朱華友等,2003;劉安國等,2005)。本文主要圍繞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探討,以推動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交流、傳播、研究和應用。
一、從經濟地理學到新經濟地理學:兼與地理學科比較
新經濟地理學,學術界亦稱空間經濟學(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經濟學(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學科的本質特征而言,它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盡管對于“空間”這一研究對象,經濟學有著與地理學同樣的目標和學術興趣,但是它們在學術規(guī)范、學科范式、理論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卻遠遠大于共同點。為此,有必要探討這兩個學科對同一對象——“空間”進行研究時的差別。
經濟學雖然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但它本身仍然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它研究的是社會經濟中消費者、廠商、市場以及政府等主體的經濟行為,僅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學科范式較為接近于自然科學,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門“科學”。經濟學建立了一套本學科的學術規(guī)范:需求、供給、價格、市場均衡等,圍繞這些概念,經濟學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
而地理學則是另外一門幾乎完全不同的學科,它是一個將“地理”因素作為特定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盡管地理學也將經濟行為的地理特征作為研究對象,但經濟行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學科中是被當作“自然現(xiàn)象”來加以處理和研究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學研究的經濟行為與地貌、海洋等自然現(xiàn)象并無不同之處。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實證主義的,但在傳統(tǒng)的經濟地理學領域,這種實證主義更準確地說是經驗主義的,它主要依賴觀察到的經濟行為的地理現(xiàn)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則直接來源于空間科學和區(qū)域地理學。
當經濟學關注空間現(xiàn)象時,它與地理學的差別更為明顯。經濟學研究空間現(xiàn)象,更多關注的是與空間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的消費者、廠商等市場主體的行為在空間上的表現(xiàn)。盡管早期的古典區(qū)位理論更多從市場主體的外生因素(變量)分析空間經濟現(xiàn)象,而近年來快速發(fā)展的新經濟地理學則從市場主體的內生因素(變量)來分析空間經濟現(xiàn)象,并為此建立了嚴謹而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來加以表述,以便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經濟學的理論規(guī)范。
至此,有必要探討新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名稱。前已述及,新經濟地理學本質上屬于經濟學科,也有的學者主張稱之為“地理經濟學”,正如布魯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說,“我們寧愿選擇地理經濟學這個術語而不選擇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原因,是該學科力圖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經濟學,而不是把更多的經濟因素引入地理學?!薄拔覀儾皇褂眯陆洕乩韺W這個術語,不僅是因為‘新’這個標簽經過一段時間就會不可避免地過時,而且還因為這個術語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術語暗示該理論是由經濟地理學而來。但這不是事實,實際上,地理經濟學牢固地根植于國際經濟學、現(xiàn)代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發(fā)展理論”。無疑這一評說是中肯的,但地理經濟學這一名稱仍然存在缺陷。因為經濟學視野中的“地理”因素與地理學中的地理因素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在經濟學中,地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空間,而且是沒有區(qū)域特征的空間,用于經濟分析中,僅僅是一個沒有任何內容和特征的位置(區(qū)位)而已。因此,經濟學更感興趣的是中性的空間,當空間不具備中性特征時,還必須煞費苦心地加以技術處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設的“等距圓”、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經濟”等,以便空間更好地作為一個純粹的因素進入理論模型。而地理學視野中的地理因素則更多等同于“區(qū)域”的概念,這是整個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地理學區(qū)別于相關學科的標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學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說是區(qū)域因素,總是被關注的核心,而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地形、地貌、交通、生產、城市、人口等,這些內容總是被當作預先給定的外生條件而存在,地理學研究這些內容的分布規(guī)律,揭示這些分布規(guī)律背后的機制。
因此,我們說,盡管新經濟地理學這一術語最為人們所熟知,但它卻是最不能反映學科特征的一個術語。因為,它聽起來更像地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考慮到地理學大家庭中還有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傳統(tǒng)的“經濟地理學”,甚至經濟地理學在70年代經歷過一次革命,同樣誕生了極具地理學科特色的“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就更加容易引起學科術語上的混亂了。而對于地理經濟學這一術語,雖然比起新經濟地理學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但同樣存在不足。因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是地理學中的內容豐富的、外生給定的“區(qū)域”。因此,關于新經濟地理學這一學科的較為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在本學科同樣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間經濟學”,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樣。作為別稱,新經濟地理學無疑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因為由克魯格曼最早提出,從而被人們廣為知曉,但筆者認為,這一術語在使用時,最好標明“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
二、從區(qū)位理論到新經濟地理學:兼與城市與區(qū)域經濟學比較
新經濟地理學作為經濟學關于空間、區(qū)位等長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從發(fā)展歷史看,經濟學長期以來也有著關注空間區(qū)位的傳統(tǒng),從經濟學的先驅到近代經濟學的大師,無不對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區(qū)位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區(qū)域、空間、區(qū)位等概念卻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之外,只有德國的經濟學研究一直堅持不懈地探討區(qū)位的經濟含義,長期從事這一主題研究的先驅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韋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國傳統(tǒng)區(qū)位理論在全球廣為傳播后,一批歐美經濟學家為此也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其中貢獻最為突出的莫過于區(qū)域經濟學大師艾薩德(isard,1956)。
所有這些理論構成了經濟學中稱之為“城市和區(qū)域經濟學”的學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經常被稱為城市和區(qū)域經濟學的古典理論和新古典理論,顯然他們是建立在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之內、受到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的約束、使用了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學科范式和分析工具。這些學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完全競爭、規(guī)模報酬不變等。而這些假設條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區(qū)域經濟學理論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過預先給定的外部條件來研究區(qū)位和空間現(xiàn)象,在這些給定外生變量的條件下,研究消費者和廠商的行為和決策。這一理論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70年代。雖然期間眾多才華橫溢的學者,諸如艾薩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爾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這一學科的學術水準一直未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在經濟學大家庭中的邊緣地位也未能得到徹底改變。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經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在產業(yè)組織研究領域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消費決策和廠商定價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茲提出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清楚而簡潔地表達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模型。該模型的優(yōu)點是容易應用,以至于將該模型用于分析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產生了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作為與貿易理論關聯(lián)的空間和區(qū)位理論,應用該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產生的“核心一邊緣”模型以及由此擴展的城市經濟模型、國際生產模型、經濟增長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構成了空間經濟學完整、規(guī)范的標準體系,從而建立起空間經濟學的學科范式。此后,圍繞這些模型和理論的深入研究和細化成為空間經濟學乃至整個經濟學界相當活躍的學術活動。
與傳統(tǒng)的新古典區(qū)位理論相比,空間經濟學注入了現(xiàn)代經濟學的活力,具備了現(xiàn)代經濟學的特點和條件:不完全競爭、規(guī)模經濟、報酬遞增等,形成的理論模型也具有內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賴外生變量的給定,通過內生經濟變量的變化,有效解釋空間經濟現(xiàn)象的演變,這是空間經濟學與傳統(tǒng)新古典區(qū)位理論的最大區(qū)別,也是關于空間、區(qū)位的經濟學研究最新的理論進步。
三、從邊緣學科到主流經濟學:兼論經濟學方法論
從古典區(qū)位理論到新經濟地理學,無疑是一次理論上的飛躍,同時也使得關于區(qū)域、空間、區(qū)位的經濟分析從此步入主流經濟學的圣地,并且成為當代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異?;钴S的領域。但圍繞古典區(qū)位理論長期未能進入主流經濟學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以至于眾多學者感到疑惑的是,區(qū)位作為現(xiàn)實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現(xiàn)象,為什么經濟學卻長期視而不見呢?
對于這個問題的疑惑可以從經濟學方法論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經濟學的本質特征是社會科學,更準確地說,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的一門學科。因此,凡是能用“經濟人”的行為來解釋的經濟現(xiàn)象,對于經濟學來說就是合適的研究對象,除此之外,經濟學不感興趣。從這個邏輯出發(fā),區(qū)位經濟現(xiàn)象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用基于“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學語言來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區(qū)位理論發(fā)展時期,當外生變量給定的條件下,研究特定區(qū)域的區(qū)位選擇問題,這只是一個應用決策問題。因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據(jù)消費和生產的決策行為,無法給出區(qū)位選擇的圓滿解釋。因此,經濟學拒絕將區(qū)位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也就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當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收益遞增的市場均衡和決策獲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間經濟現(xiàn)象,從而構筑空間經濟學理論模型,用內生變量解釋空間集聚或擴散,或更準確地說解釋消費者和廠商的決策行為時,空間經濟學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經濟學殿堂的通行證。因此,我們可以更一般地說,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約束。沒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極具重要意義的經濟現(xiàn)象,經濟學也會拒絕其進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而寧愿將其交給應用學科去研究,這也是經濟學作為一個成熟理論學科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語境 詞匯教學 英語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ext
Abstract Context divided into verbal context and non-verbal context, it is the basis of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uild language vocabulary,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context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Contextual vocabulary teaching with the rise of the contex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s get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 Context vocabulary teaching, appropriate to the creation of a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reasonable, not only embodies the innovative English teaching, and better students sensitive perception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bility and appropriate expansion of vocabular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vocabular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ontext; vocabulary teaching; English
1 語境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語境(context)是語用學和語言交際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 最早于1923年所提出來的,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他認為“語言和環(huán)境相互緊密糾合在一起”,“如果沒有語境, 詞就沒有意義”。因此人類的言語活動和言語行為也只能在真實的語境里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其可分為以下四大類:(1)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指語篇內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2)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與目標語篇有關的語篇之外的因素或影響說話者或作者做語言選擇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語篇產生時的氛圍、事件的性質、參與說話者之間的關系、交際媒體、交際意圖等。(3)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指的是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社會心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共同認識。(4)語用語境(pragmatic context)指參與說話者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知識、信仰、目的和意圖以及他們的交際方式,尤指交際的得體性等。
2 語境與英語詞匯教學的關系
語境即言語環(huán)境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也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huán)境語言理解是語言交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意義的理解表達以及語言功能的實現(xiàn)皆需通過語境。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泊森曾經說過:“孤立的單詞只是單詞的幽靈和僵尸”。 “一個詞和詞組,在詞典里是孤立的,但一旦用于具體的語篇中,它就形成了整個語篇結構的一部分,與其它詞語構成一個有機的編碼系統(tǒng)及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語境相關聯(lián)。所以詞匯意義不是由詞典決定的,而是由語境及上下文決定的?!保ɡ钸\新,1998)
詞匯的意義并非是孤立的,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一詞多義,同形異義的現(xiàn)象。語境詞匯教學有利于提高猜測詞義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信息處理水平對記憶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越能更長時間地保存在記憶中,而根據(jù)語境猜測詞義就是一種深度的信息處理過程。教會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詞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特定語境中判斷詞義的能力。
3 創(chuàng)設語境,使詞匯教學效果更加高效
3.1 借助語境推測詞匯的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形成詞匯的基本意義,可以說我們認識一個生詞首先要知道它的概念意義。因而在進行詞匯學習時,學生應通過上下文線索在已學的基本詞匯的基礎上猜測詞義, 從而不斷積累新詞匯。推測詞義的語境線索有很多種, 如:
Select any of these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Newsweek, Reader’s Digest of The New Yorker.
英語詞匯中的上義詞和下義詞常常可以相互解釋和定義, 就形成了一條重要的上下文線索。這里通過上下文我們知道periodical與后面列舉的詞是上下義關系, 其中:Time Magazine, Newsweek, Reader’s Digest均是雜志的名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讀者文摘,所以可以推斷出periodical的意思是“期刊”。
3.2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外延意義
英語中存在著大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多義詞的具體意義,只能靠具體的語境才能確定。例如,形容詞“sound”有許多意思,只有根據(jù)該詞所在的具體語境 ,我們才能確定它的詞義。
The sound has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picture.
聲音必須和畫面協(xié)調一致。
You can depend on him to make a sound choice.
你可以依靠他作出正確的選擇。
The child has 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
這孩子身心健康。
Can you sound your friend out and see whether he will help?
你能試探一下你的朋友,看看他能否幫忙嗎?
3.3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內涵意義
詞匯的內涵意義指的是一個單詞或詞組在人們的頭腦中引起的情感聯(lián)想 , 它是附在外延意義上的意義。 詞匯的內涵意義常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上下文,就很難把握詞匯的內涵意義。 例如, amaze和astound這兩個詞的外延意義相同,表示“使驚訝” 的意思,但在內涵意義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指“難以相信”, 而后者指難以相信的程度更高。例如:
(1)I was amazed at the extent of his knowledge.
我對他知識的淵博感到驚奇。
(2)The figures in that report astounded everyone.
那份報告中的數(shù)字讓每個人大吃一驚。
3.4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文化意義
利用文化語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詞匯的文化意義。文化語境是一種廣義上的語境意義。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政治、歷史、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文化特征。胡文仲先生說過,“只學習語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例如: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語中“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象征著王權﹑威嚴和高貴。有“真龍?zhí)熳印?,“龍的傳人”,“望子成龍”之說。而英語中的dragon則是噴火吐焰的妖魔,代表邪惡。因此有人把“亞洲四小龍”翻譯為 Four Little Dragons就顯得非常不妥當,而應當是“four tigers” 。
4 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詞的確切含義只有通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單詞不能孤立地記憶,一定要把一詞多義的單詞放在有上下文的語境中進行辨析,記憶,從語境中體會它們的具體意義和用法,以達到真正掌握詞義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利用適當?shù)恼Z境進行詞匯教學,提高學生辨別單詞的能力,把單詞在語境中進行定位,賦予單詞以生命,這樣不但便于學生靈活記憶單詞,掌握必備的語法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在學習單詞的過程中,了解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英語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效果,能夠在未來的英語交際時更加準確、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詞匯。
參考文獻
[1] 管琳.從語境中學習詞匯[J].英語學習,2003.
[2] 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盧志君.英語詞匯教學的原則及方法[J].教學與管理,2007(27):137.
研究教學論的專家認為: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入湯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識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活力和美感。因為抽象靜態(tài)的文本知識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yōu)美深刻的語句;聯(lián)系生活體驗,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喚醒學生內心愛的情感。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認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個從生活經驗到概念學習轉換的過渡“階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正好與之相契合。這種為教育教學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適合小學生的語文情境學習,被賦予了感情、符合學科特點,它不僅降低了兒童學習的困難,同時也讓小學生得到別樣的情感體驗。
1 帶入情境啟迪想象,發(fā)揮學生能動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閱讀到寫作,都突出了“想象”。兒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隨,兒童記憶屏幕中的形象要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動。兒童常常會因為好奇而想象;因為想改變眼前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現(xiàn)實而想象;因為可以獲得心理的愉悅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聰慧;想象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體驗;想象力是兒童擁有的巨大財富。
小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具有好奇、愛探索的心理特點。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選錄的多是生動有趣的童話、小說、寓言等文章。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運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環(huán)境、一種氛圍,讓學生能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盡快進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課堂上借助音樂渲染情境、巧用圖畫再現(xiàn)情境、扮演角色體悟情境、通過語言描繪情境。這些情境設置能讓學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彌補了單純課程容易陷入知識系統(tǒng)狀態(tài)的缺陷,將知識的系統(tǒng)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和環(huán)境的廣闊性融為一體,憑借特定的氛圍,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李吉林設計的各種“情境”,“無論是進行語言訓練,提供作文素材;進行審美教育,促進整體發(fā)展;還是考慮到多種題材體裁的教學:識字的情境教學、閱讀的情境教學、散文的情境教學、詩歌的情境教學、童話的情境教學、寓言的情境教學、作文的情境教學,對學生來說,都是種種新鮮的刺激。這些精心設置的“情境”具有顯性的目的指向,及時“提供人的自我意識、場景記憶、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學習環(huán)境”,因而引領著兒童邁向更優(yōu)化的方向,促進兒章全面深入的發(fā)展。
2 培養(yǎng)興趣指導觀察,注重學生實踐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語文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極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yōu)化情境,引導兒章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小學語文教師非常注重課堂設計,所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所展示的每一幅畫、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個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李吉林老師是把學生引入“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情境,利用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xiàn)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熱情,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那樣的欣喜、興奮,在唯美的活潑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中,他們感受、體驗、表達,語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發(fā)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課堂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訓練,潛在的智能也得到開發(fā),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知識的滲透出現(xiàn)一派生機,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
3 陶冶情操滲透審美,培養(yǎng)學生感悟性
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情緒色彩明顯,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創(chuàng)設情景寓情于教,促進學生素質的主動協(xié)調發(fā)展,情境教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讀一些作品時,由于時空原因,由于學生年齡認知、修養(yǎng)、閱歷等原因,理解起來有些“隔”。他們也許會嘆服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卻不會被感動。而語文教學如果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注定是失敗的。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能緊扣文學術語,應挖掘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鼓勵他們去尋找周圍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調動學生情感,達到與文章的共鳴。
從思維規(guī)律來看,人的思維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種思維模式,我們不妨利用反向思維,為學生提供另一種拓寬思維的方式,讓學生去感知、想象、發(fā)揮。文學作品講究含蓄就如同繪畫講究留白,講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運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的語文課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寫作目的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尋根究底,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加深學生思維深度。
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的審美感悟會有很大提升。學生從了解課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到積極思考、開拓智力、發(fā)展能力。語文學習的目標不再簡單定位于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陶冶情操滲透審美,能最大效果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性。
4 結語
[關鍵詞] 差距 思路 結合途徑
《經濟學》起源和主要發(fā)展地是西方國家,在理論和實例方面與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國情有所差異,而且其理論抽象性強,學生不容易接受,往往會產生“理論聯(lián)系不上實際”的感覺。而課程學習的目的又是為將來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必須強調動手能力。為了兼顧教育的素質及能力雙重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具體感受經濟學的實踐性。但基于學生的年齡、閱歷及思維的深度和成熟度,實踐能力方面的訓練還不到位。隨著經濟學越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擴大和復雜化,常常出現(xiàn)理論學得越好,實際分析中越容易犯錯的情況,這種情況典型地反映出經濟學理論性與現(xiàn)實性的矛盾。
一、對存在矛盾的分析
1.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背離
經濟學是由成體系的豐富的理論支撐的,抽象性和系統(tǒng)性貫穿教材始終,理論性越強,抽象性也越明顯,具體體現(xiàn)在:一些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一些論斷在現(xiàn)實中很難成立;所借助的分析工具離經濟現(xiàn)實很遠,相關度極小;一些系統(tǒng)概念的形成和推理非常完整,但越完整,越難與現(xiàn)實中的各要素逐一結合;概念之間關系復雜,再加上一些概念的特殊性,綜合起來就更抽象,理解難度增加,判斷失誤的可能性增大。
2.思維抽象與現(xiàn)實還原的背離
理論雖然指導實踐,但從理論到實踐的運用過程中,則是一層層不斷在模型中加上原本假設為既定條件(或常數(shù))的變量,變量加得越多,越接近于實際,但理論的簡明性和普遍結論也就越不明顯,雖然這種層次是經濟學家或是研究者擅長的,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會使學生迷失在理論向實踐轉換的中途,對學生造成很大的挑戰(zhàn)。
3.學生期望與視角設定之間的背離
選擇經濟類專業(yè)的學生從總體上來說是以參與經濟業(yè)務及相關管理活動為職業(yè)生涯目標的,而不是以觀察經濟現(xiàn)象并且從觀察者的角度無偏向地分析經濟問題,而學生不明白經濟學本來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的視角。雖然說明這一點后學生能夠贊同和接受,但他們多少會覺得視角的轉換多少會有些強制性地改造他們既有的思維。更進一步的學習后,學生甚至會在充分理解了理論的情況下仍然覺得很難接受,這時候看問題角度的矛盾性就更加突出了,甚至引發(fā)一些道德、價值觀上的沖突,當推理與結果不一致時,很容易對理論產生懷疑。
二、對理論與實踐矛盾的協(xié)調思路
理論與實踐的分化是學科發(fā)展的必然和正確方向,強調任一方面都存在狹隘性,對于實踐性認識的培養(yǎng)也不是絕對地以理論至上或實踐至上進行,而且對于學生的閱歷來說,更為實際的是讓他們形成相對合理的對經濟學的認識。這些認識至少在學生學習階段是合理的,也能為學生接受,并且以討論的方式在學生意識中建立。
1.課程安排設計
經濟學是商科的基礎課,起著入門引導和支持的作用,因此在課程安排方面經濟學宜于在低年級開設,起到先導作用,便于學生接受經濟學的理論性、指導性和非實作性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經濟專業(yè)的入門ABC,以使學生正確接受經濟學的基礎性地位。同時,要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使學生在經濟學原理運用的難度上有一定的認識和心理準備,使學生明白經濟學所起到的作用是培養(yǎng)一種意識,一種看問題的角度,而不是單純的結論,從而在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中幫助他們更好更深入地思考問題,而這種作用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體現(xiàn)出來,要直接地感受到則更不容易。學生不一定能充分領悟到其中的主旨,因此除了溝通外,還需要一定的討論甚至辯論來加強意識培養(yǎng),讓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成長來充分領悟。
2.教學改革側重點
以實用性作為與理論性并行的一個指針,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單純地被動接受理論,而應注重學習思路過程,使學生得到切實的鍛煉。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要經歷很多環(huán)節(jié),其中應該有很多例子,既要有經典例子,也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補充有引申作用的例子,在例子中提出一些實際的、理論所顧及不到的問題,通過不斷地考慮和訓練,實現(xiàn)理論和實際的結合。
3.對學生思維的包容與交互
經濟學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學生對于經濟現(xiàn)象雖然有很多觀察,但并不會熟練地按經濟學思維的指引進行思考,思維不集中,從而覺得經濟學很難運用于實際。因此,課程前期思維系統(tǒng)性和發(fā)散性的對比訓練就很重要。具體來說,先給予學生對假設、理論、結論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以接受的態(tài)度首先來學習和理解一個知識點。然后進行深入思考,揣摩各種變通的情況。一段時間后,結合一些實際的狀況對知識點進行評價,對其中的思想進行價值判斷。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經濟學不僅是數(shù)百年經典思想的沉淀,更可以在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中不斷修正和更新;認識到經濟學的論述雖然是既定結論,但存在著不斷發(fā)展,不斷更新的可能,是開拓式的動態(tài)科學。
參考文獻:
[1]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厲以寧,章錚.西方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中學物理教學;科學方法教育;意義;途徑
一、引言
隨著中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物理教學面臨著新的情況和問題。對于不少中學生來說,中學物理學習算是一門較為復雜、困難的學科,需要縝密的思維與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但是,當前中學生由于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而對物理學習失去了學習興趣。因而,本文將從科學方法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試圖找到中學物理教學的新途徑,切實發(fā)揮出科學方法教育對于中學物理教學的積極作用與重大意義。
二、中學物理中科學方法教育的意義
所謂科學方法教育就是指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為了探尋出一些物理現(xiàn)象而進行的物理實驗,并通過一定的學習或研究來總結、歸納出物理實驗中的一些物理規(guī)律,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物理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單一或獨立存在的,它是物理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對于人們在物理學習中搜集事實、提出假設并給出一定的解釋和認證提供了可以依據(jù)的標準。當前,中學物理中的科學方法主要有:實驗法、觀察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類比法、理想化物理模型法(建模法)、歸納法、累積法、放大法、比較法、逆向思維法、等效法、科學推理法、圖像法等。這是學生物理思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程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科學品質。
因此,中學物理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指導中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切實的投入到科學探究的過程當中去,讓他們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出最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讓他們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科學探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他們智力的發(fā)展與提高,培養(yǎng)他們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讓學生不僅掌握了物理知識,還提升了自己的科學探究精神與能力,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法,是中學生提高科學素養(yǎng),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教育手段。
三、中學物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途徑
中學物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途徑具體如下:
(一)在實驗教學中實施。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必然要開展實驗教學。那么,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接受一定的科學方法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途徑,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并深刻領會物理實驗中使用的科學方法。應該來說,物理學科的本質就在于物理實驗,它是體驗科學方法教育的基礎所在,是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態(tài)度的有效途徑。因此,中學物理教學中應該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結合實際,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物理現(xiàn)象、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教給學生進行觀察的一些具體方法,比如說對比觀察法、分步觀察法、歸納觀察法等。
(二)在理論教學中實施。科學方法的實施,就是應該在具體的科學理論知識中進行,它是人們對于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學生只有在領會到科學方法的提出角度以及解決途徑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學習到科學方法。因此,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物理概念以及規(guī)律教學中,充分挖掘出科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從而讓學生在進行物理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獲取科學方法。
(三)在習題講解中實施。中學物理教學中,必然會有物理習題的講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努力滲透進科學方法教育,這是因為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定的物理習題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物理知識達到理解的水平,并通過一定的習題實踐,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能力。因此,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強化習題教學和訓練,讓學生在科學方法教育中把對物理問題的解決由知識向能力進行轉化。顯然,物理解題訓練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提高物理知識掌握能力與水平。
(四)在物理學史中實施。中學物理教學中,也會不時的穿插一些物理學史方面的知識,這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進行物理科學思維,因為物理學史中必然會提到一些偉大的物理學家,有些會詳細介紹這些物理學家如何發(fā)現(xiàn)一些物理現(xiàn)象并做出解答的。因此,它將引導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現(xiàn)象,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物理科學思維方法,還讓本來較為枯燥的物理學習變得有趣而生動,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中學物理教學中就必須突破各種條件的限制與制約,不僅需要一些邏輯性的教學方法,更要采用一些非邏輯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比如說直覺、靈感等,而這些很多都可以在物理學史中獲得充分的材料。
(五)在物理講座中實施。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適當?shù)呐e辦一些物理專題講座,比如說邀請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等。他們的學習經歷是非常有價值的,他們的貢獻不僅僅在于物理理論知識,更在于他們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中學物理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多舉辦類似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更多的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認真學習物理學家們的科學思維過程和科學方法,并把一些物理內容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滲透到科學方法教育中去,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得中學物理教學中通過物理專題講座來實施科學方法教育。
四、結論
綜上,中學物理教學并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與任務,而是需要進行認真且縝密的安排的教學過程。為了避免普遍認為的枯燥乏味,中學物理教學中應該努力實施科學方法教育,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將成為中學物理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隆含性原則、觸合原則、適度性原則的基礎之上,切實有效的推進并實施科學方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物理科學思維與科學品質,從而有效提高物理知識學習效率,又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軍.淺談中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J].新課程研究,2009(07)
[2]寧蘊玉.中學物理教學中注重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