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6-27 14:43:5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知識管理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管理動機指標的趨近
檔案管理單位為了竭盡全力迎合社會綜合發(fā)展需求,其決定聯合知識管理核心價值進行企業(yè)市場競爭實力的完善,特定知識必將同步傳輸到特定人群之中,為了將內部決策調試到最佳狀態(tài),檔案管理的落腳點識別工作將全面遵照知識細節(jié)銜接特征做好相關掌控。兩者日常學習生活中都會給予用戶知識服務,要知道文件與知識管理存在多方面交織跡象,只有經過精細化篩選控制才可確保單位成員獲得有關信息。檔案管理可說是高度停駐在知識服務頂點,在促進共享能效上與科學教育機制廣泛交接,具體的差異效應不過是廣度、深度的異質結果。
(二)管理流程的趨同
我國檔案管理工作長期以來圍繞基礎資料接收、整合、科學鑒定、長效保管與重編服務等流程進行系統(tǒng)調試,力爭發(fā)揮文件的集成管制特征。知識管理則主張將創(chuàng)新機理內涵實施科學存儲與整理,對象歸屬方向上沒有精準設定,強調集中化存儲,確保彼此銜接秩序化特征,真正為后期人員利用開拓廣泛引用價值,并且深度開發(fā)中仍舊會產生新文件格式類別,這無疑是開啟后期創(chuàng)新知識延展力度的最佳手段。
(三)技術應用形態(tài)一致
透過數字化文件格式與檔案流轉功能鑒別,有關計算機操作背景下的資料接收、傳遞與保管活動都不可從中脫離而獨自運行。知識管理可說是信息高度發(fā)展的核心產物類別,其中網絡通訊活動廣泛交織,檔案、管理必須全面掌控數據庫整編、檢索媒介、門戶系統(tǒng)以及信息安全推送要訣。由此便可清晰判定,無論是檔案或是知識管理都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予以統(tǒng)一掌控操作的。
二、檔案、知識管理行為的差異效果解析
利用管理界面認知,檔案管理活動歸屬于專業(yè)技術項目行列;而知識管理則借助管理模式與創(chuàng)新價值理念進行人民思想結構完善,同時延展更高等級管理體系以及方法論渠道。實質上檔案處置需要明確載體格式;知識管理明確將側重點向基礎信息角度偏移,其將檔案結構顯性要點梳理,并向圖書館員工大腦內部隱形架構灌輸,確保日后多元材料規(guī)劃與日常服務的實效價值。綜合來講,檔案管理始終注重維護材料的真實性和可靠價值,力求穩(wěn)定程序、制度的規(guī)范化特征,希望各類人員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效應,促使政策良好定義結果;知識管理在管理體系上一向寬松處置,希望發(fā)揮內部情報傳播功效,力求服務大眾,督促其掌握更多實用情報,杜絕認知混亂結果的滋生,偏偏這種不受約束特征會相應造成對傳統(tǒng)組織格式輔助功效的忽視結果,這點應當引起現場規(guī)劃人員的強效關注。
三、檔案與知識管理銜接特征細節(jié)補充
(一)知識管理能夠有效拓寬檔案管理整體認知功效
首先,知識管理能夠盡量延展檔案規(guī)范空間,過往企業(yè)標準化檔案搜集、整編強調與情報文件的區(qū)分,經常會對一些圖書資料排除職責界定范圍,基本與現實服務方向偏離,企業(yè)存在價值長期受到質疑,這對于其今后長遠綜合化發(fā)展勢必造成重大創(chuàng)傷。知識管理需要將各類文件進行多重載體形態(tài)的劃分,做好日常知識細節(jié)集成工作,力求借此開創(chuàng)相對完善的資源架構體系,其充分注重企業(yè)在不同生產流程下的共享、應用的知識要素,希望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能效就此得到有機彰顯。長期堅持此類策略,檔案管理也會順勢被自然納入到一個較為寬闊的領域之中,期間先進組織戰(zhàn)略以及業(yè)務活動充分融合,為企業(yè)秩序創(chuàng)新調整提供不少協(xié)調經驗。其次,知識管理進一步提升檔案規(guī)劃工作的基礎價值地位。過往企業(yè)內部檔案管理經常忽視綜合利用價值的呈現特征,基本就是利用廣泛借閱、復印等落后手段實施淺層服務,這對于各類用戶即時性補充需求難以深度滿足,致使企業(yè)各類生產、管理活動嚴重脫節(jié),生產動力自然飽受限制。由此,知識管理活動開始主動開辟先進技術實用格局,根據智能化、人性化手段提供給用戶更加深層的知識服務成果,爭取將企業(yè)核心競爭實力彰顯完全。這部分管理活動可說是有效強化了知識開發(fā)潛質,令文件管理人員全面理解知識規(guī)劃專家輔助意見,加快檔案開發(fā)利用效率,日漸提升內部統(tǒng)一管制能效與機構存在地位。
(二)檔案管理進一步為知識管理提供疏通機遇與適應空間
第一,檔案管理可以將創(chuàng)新知識挖掘、交流工作進一步協(xié)調。創(chuàng)新知識傳播主要借助語言、書面交流形式拓展。其中前者秉承隨意、簡潔特征,希望透過單一話題挖掘更多知識創(chuàng)新經驗,但是由于內部時間、空間限制效應影響,信息知識傳播范圍不大,并且經過多重層次交接之后,難免滋生損耗或失真效應;另外,語言交流過程中會同步滋生相對應的書面記錄結果,組織階段沉淀、記憶能效付諸東流。書面交流由于程序規(guī)范力度加劇,涉及單一問題的討論上難以即時開展,并且會對員工創(chuàng)新思維產生一定的約束。但是,透過現代信息技術便可將一系列時間、空間限制效應清除,有效遏制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失真反應。由此可見,電子文件已經成為先進知識傳輸、共享的必要媒介,相對地提升文件流轉效率,促進知識的高度傳播與交流能度。
第二,檔案管理可以進一步穩(wěn)固創(chuàng)新知識的挖掘、理解程度。檔案管理長期以來秉承來源最高識別原則,過往定義標準為文件的形成主體,而目前由于電子信息技術廣泛交織,這類定義結果已經朝向鮮活動機指標過渡轉移。其實就是強調文件需要運用標準數據以及明確銜接結構予以調試,此類信息了解與管理程序是否合理將直接決定電子文件的高度延展價值。上述強調的背景知識原理可以有效促進創(chuàng)新知識原理的銜接進度,適當方便工作人員盡快掌握知識應用拓展依據。具體來講,文件管理工作者可以使知識管理者對信息的生成和管理具有敏銳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檔案管理可以為知識產權維護做足補充貢獻。企業(yè)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指企業(yè)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它是企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的成果,是企業(yè)核心的無形資產、知識資本。保護企業(yè)的知識產權是維護企業(yè)合法權益、促進企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也是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文件、檔案真實地記錄了企業(yè)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是企業(yè)擁有某一知識產權的法律憑證。當發(fā)生知識產權糾紛時,它們能起到至關重要的憑證作用。
四、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急需面對如何調整學生培養(yǎng)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特別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物流管理專業(yè)。既把理論學習好又能夠掌握社會急需的操作運營技能,學生進入社會才具有競爭力。理論學習可以由學校老師精心組織,而實習不能只靠實驗室,最好能夠深入到企業(yè)。學校培養(yǎng)方案的內容雖然具有系統(tǒng)性,但各門課程局限在各學期,畢業(yè)論文及綜合實驗課通常在最后一學期,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機的整合,以實現有效的理論知識管理,同時缺乏足夠的老師指導學生如何對滿足社會需求的實踐知識進行管理,因而畢業(yè)后難以短時間內適應企業(yè)的工作要求。利用知識管理來銜接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盡快適應社會職業(yè)的需求,是一種高效可行的方法。
2知識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識管理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公認的定義。但多數學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將知識作為一種資源,通過建立規(guī)范的管理實現對知識的組織、管理、交流和保護,其包括知識獲?。▽W習)、知識保存、知識共享、知識應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5個階段。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運用管理與技術手段,使人與知識緊密結合,從而形成知識獲取-共享-學習應用-創(chuàng)新的良性循環(huán),以提高企業(yè)的效益和效率,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贏得競爭優(yōu)勢[1]。對于本文涉及管理的對象-知識,1996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在知識經濟(TheKnowledge-BasedEconomy)報告中,將知識分為四種,即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際知識(Know-who)。其中原理知識可以在學校通過教學組織完成,但是事實知識、技能知識、人際知識更多的需要通過實踐得來。這就要求學校在學生畢業(yè)前,通過合理制定企業(yè)實習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企業(yè)需求。知識管理工具是基于網絡、數據庫、知識庫。強大的網絡功能、知識庫需要既能夠管理個人或組織的顯性知識,又能夠積累、挖掘個人或組織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管理主要是指對以專利、科學發(fā)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的知識的管理,而隱性知識管理則是指對存在于員工頭腦中、難以明確地被他人觀察、了解的員工創(chuàng)造性知識、思想的管理,將分散在各個員工頭腦中的零星知識資源整合成強有力的知識力量,使企業(yè)能夠更好地運用企業(yè)人才資源的集體智慧,提高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作為知識管理的一部分,個人知識管理(PKM)是指個人對知識進行綜合管理的過程,包括對知識的獲取、篩選、整理、存儲、學習、交流、運用、創(chuàng)新等方面。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可以逐步整合個人的知識、信息資源,建立并完善個人的專業(yè)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工作效率和綜合競爭能力[2]。個人知識管理首先要顯性知識有序化,也就是圍繞所學習的專業(yè)知識展開有序的知識獲取、知識整理、知識儲存、知識應用、知識創(chuàng)新。接著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把原先個性化、經驗性的知識中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與個體分離開來,形成可復制、可理解、可操作、可文字描述、可傳遞的顯性知識。學生個人知識的組織管理,是以未來適應社會需求為依據來進行的。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就是要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效益,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因此知識的管理將會決定學生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是否能有清晰的目標、適當的工作方法、合理的競爭手段、良好的人際關系,即就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
3實習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實習首先就是幫助學生把顯性知識有序化。從學校層面來看,現階段本科教育水平而言,應用型本科院校本科學生知識結構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主要原因如下:(1)教材陳舊,理論太多,與企業(yè)操作不貼近。大多數的理論教材由教師編寫,理論性很強,注重系統(tǒng)性講解,強調量化分析,與前沿企業(yè)的發(fā)展相比前瞻性不足。但是學生剛進入企業(yè)首先要到一線鍛煉,在工作中急需的實操性知識卻很少提及,導致操作能力不強,更談不上組織管理。不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而是在校學習時缺乏一線操作管理系統(tǒng)性的訓練。(2)實驗實踐課程少,且設備更新速度慢。由于許多物流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或是從其它專業(yè)轉崗而來,因本身缺乏實踐經驗,導致實驗實踐課很難有效開展,無法合理幫助同學們消化理論知識,也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學了考完就忘的情形。并且當今物流設施設備更新速度快,而學校的實驗室更新很難跟上這種變化,實驗和實踐的差距也容易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興趣通過實驗鞏固和消化知識。(3)具有實踐能力的師資力量薄弱。雖然近年來很多學校鼓勵老師到企業(yè)進行實踐,但開展的時間不長,很多老師沒有把握到機會,或者到了企業(yè)的老師因時間短暫并沒有學到太多東西,難以系統(tǒng)性理解物流的一體化運作,無法講授清楚各物流課程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生學了運輸丟了倉儲,沒有合理地銜接起來并系統(tǒng)性理解。其次實習能夠幫助學生提示隱性知識的管理。從企業(yè)角度而言,企業(yè)認為學生知識體系不能適應企業(yè)工作崗位,主要的原因有:(1)物流板塊多,涉及快遞、倉儲、冷鏈、運輸、多式聯運、零擔、一體化物流等。大部分學校開設的課程大而泛,很少涉及專項物流領域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就業(yè)后需要重新理解不同物流板塊、不同客戶需求,消耗企業(yè)的時間及成本。這些都不是課本能完全解決的問題。(2)動手能力弱。因學生實驗實踐機會少,多以課堂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對業(yè)務流程的主觀感受,不知道如何配合上下游高效率的工作,給人以動手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就是缺乏操作經驗,迫使企業(yè)不得不耐心培養(yǎng)及等待成才。(3)策劃能力差。雖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很多量化的工具,但多為理想狀態(tài)的模型。企業(yè)實際業(yè)務中出現的許多客觀因素對方案的影響,是課本里沒有接觸到的,需要經驗來輔助方案決策。因此很難在畢業(yè)生中直接找到馬上能用的方案策劃者。(4)人際交往差。高校人際關系簡單,學生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復雜,利益沖突少,對于不愿理的人可以避讓。而企業(yè)人際關系復雜,上下級關系、企業(yè)內外部關系、利益關系等,剛進企業(yè)的學生很難適應其間的沖突,處理不好工作很難開展,容易出現心理挫折導致離職。(5)知識系統(tǒng)性差。物流有七個基本職能,但這些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只關注某一方面職能,往往會出現背反效應導致另一職能時效成本異常。學生在校雖然學過這些物流職能的基本知識,但卻很難在課堂上理解這些職能在一體化物流里的相互關系,因而在企業(yè)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決策偏頗,導致企業(yè)損失。(6)工作沒有方向,沒有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由于學生對物流的理解僅限于理論,而現實中的物流涉及到的板塊、服務對象很廣泛,是課堂里所沒有的。因而剛畢業(yè)且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工作起來往往沒有頭緒,更沒有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7)對企業(yè)管理概念模糊。任何一個企業(yè)都需要組織管理,而很多學生往往只顧著學習專業(yè)知識,忽略了任何一個服務項目都需要統(tǒng)籌管理,都會涉及到人財物的調度,以便在一定的時間以合理的成本利潤服務于客戶的需求。畢業(yè)前實習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體系,優(yōu)化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幫助學生把所學過的理論知識(顯性知識)有序化,逐步掌握需要個人理解和經驗積累的隱性知識,實現就業(yè)準備。
4實習知識管理過程設計
4.1實習前知識獲得及實習中知識獲得。經過前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知識獲取的途徑。大學教育從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的模式逐步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知識獲取的途徑已經從單純的課堂授課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多樣化的自主學習。除了課堂教學傳授知識,學生有圖書管理、網絡、廣播、電視、報紙、朋友、社團等方式。知識來源面廣而泛,除了課堂知識系統(tǒng)性較強,其它知識來源呈現碎片化特征,因此,需要甄別整理,才能很好地把物流專業(yè)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逐漸整合、形成一體化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較為豐富的顯性知識,初步明白依靠不斷試錯很難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一定要把學過的知識、技能綜合應用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面對的問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較好地解決問題。因此,物流管理專業(yè)學生實習前圍繞物流專業(yè)知識和企業(yè)管理知識展開學習、積累、整合,從而提高個人的工作能力,增進適應社會職場需求的知識儲備,以實現企業(yè)對復合型人才的初步培養(yǎng)。在實習期間,理論知識將會被事實知識所驗證。通過企業(yè)培訓、現場操作、跟崗學習、流程思考、輪崗實習等,同學們不僅能了解現場設施設備、具體的性能數據、業(yè)務流程、及到的企業(yè)內外部部門及崗位、文檔管理、作業(yè)部門和支撐部門協(xié)作、成本構成,更重要的是逐步知道了如何圍繞一個客戶需求,學會組織有限的人財物來滿足客戶需求的運作,掌握了初步的技能知識。通過實習,學生也可以發(fā)現自己的短板,學會找有能力的人來協(xié)助處理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人際知識。在實習期間,學生通過事實知識驗證了理論知識,學會技能知識和人際知識,實現了顯性知識的收集整理、記錄,使得碎片化的知識逐步系統(tǒng)化。通過觀察和思考,學習到的隱形的知識是難以編碼和度量的,存在于個人頭腦中,屬于經驗、訣竅、靈感的那部分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觀見解、直覺、預感、理想、價值觀等,并影響其未來面對問題決策的思想。4.2實習知識保存。在實習期間,對現場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甄別、評估、分析、整合并給予保存,是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階段。通過實習,學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職業(yè)方向,是朝一線物流運營管理方向發(fā)展,還是朝物流后勤管理方向發(fā)展。不同的方向側重的知識管理內容不同,但知識保存的方法是一致的。知識保存除了以日志周記的形式記錄在筆記本或電子文檔中,還可以利用網絡郵件、云盤、數據庫進行管理,為今后的知識利用做好儲備。這些知識保存工具應具有儲備能力強、檢索方便快捷、安全易用、保密等特征。知識保存不僅是單純的保管知識,更應該是通過思考不斷地梳理清楚相關知識的邏輯結構,不斷理順、補充、更新知識的內容,使得保存的知識系統(tǒng)性不斷增強。通過自己的學習與思考保存下來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圍繞未來企業(yè)需求展開的知識儲備是學生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4.3知識共享。知識共享是指員工個人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如電話、口頭交談和網絡等)為組織中其他成員所共同分享,從而轉變?yōu)榻M織的知識財富的過程[3]。個人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限的,通過自己的思考,知識的系統(tǒng)性也是有局限的。因此,學生在實習期間需要通過知識共享來校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知識共享平臺的構建有多種形式:第一是編碼化方法,帶隊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工作記錄,形成文字,在學生間進行交流,還可定時不定時地進行班級或小組討論,就具體的項目展開知識分享。第二是通過個人化方法,鼓勵學生多與實習單位老員工交流,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也可以在對方身上學習到許多自己未曾經歷的知識,更要讓學生多與上級領導交流,不僅能在顯性知識上大獲裨益,也能在人際關系處理、利益權衡、整體協(xié)調等隱性知識方面有所收獲。4.4知識使用。實習期間,在知識使用上,首先學生能用學習過的一般原理來定性地解釋企業(yè)的基礎設施設備和其特征性能,以及能說明常規(guī)業(yè)務流程方面的問題;其次是能把物流知識之外的多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說明企業(yè)現階段所要應對的問題,并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找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然后是運用原有的物流管理、企業(yè)管理知識體系結合新獲得的知識,給出問題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后,如果自己無法給出合理的解決辦法,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東西,該找誰來協(xié)助解決。知識要運用起來才有價值,才能夠幫助企業(yè)解決問題,展現個人魅力。學生在實習期間,通過實踐消化了大量的理論知識,梳理了知識結構,理順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未來就業(yè)打下了基礎。對于學生而言,知識管理是在不斷地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思考,系統(tǒng)整合并保存,在不同階段對問題有不同的理解,給出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
作者:黃輝寧 肖沙浪 葉鴻烈 李 白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參考文獻]
[1]呂薇,戴新進,高燕南,等.應用知識管理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J].航天工業(yè)管理,2014,(7):36-38.
網絡本身并無擴大或合攏“知識溝”的傾向,但由于眾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優(yōu)勢將傳統(tǒng)大眾媒介影響下業(yè)已形成的“知識溝”數倍放大。首先,經濟水平的差異造成網絡接觸率各不相同;其次,網絡在受眾的閱讀、語言、專業(yè)技術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受眾攝取的信息也與自身的知識結構相吻合。而且,網絡作為一個多元化社區(qū),信源、信宿分散,很難具備合攏“知識溝”的能力。
【關鍵詞】網絡傳播;知識溝;擴散
所謂的“知識溝”(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稱為“信息溝”)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系統(tǒng)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或個人之間所形成的知識差距。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tǒng)大眾媒介的發(fā)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長成為可能,但這并未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如預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長往往產生負效果,即在某些群體知識的增長遠遠超過其他群體;‘信息溝’將會出現并擴大一個社會群體與另一個社會群體之間在某一特定問題上的知識距離?!雹僮钤缭趯嵶C研究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是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Tichenor)、多諾霍(Donohue)和奧利恩(Olien),他們指出,“當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長時,那些受過較好教育,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比教育較少、地位較低的人們更好地吸收信息。這樣,信息增長導致了‘知識溝’的擴大而不是縮斜。②
網絡的出現曾使傳統(tǒng)大眾傳播時代長期處于信息匱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嚴重知識差距的人們充滿了憧憬:傳播技術的改進將會縮減傳播成本與費用,節(jié)省資源,實現信息與知識的均化;傳播速度的加快與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眾面臨著一個更易接受與豐富的界面,從而提高個人的知識與信息總量;國外一些學者甚至勾畫出“網絡大學”、“虛擬教育”、“知識超文檔”、“模擬系統(tǒng)”、“自動學徒系統(tǒng)”等設想,并稱之為“沒有圍墻的學?!?。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現實并未如人們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許在某些特定知識方面,網絡確實縮小了人們的知識差距;但從知識總量來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認網絡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優(yōu)勢進一步加劇了傳統(tǒng)大眾媒介下業(yè)已形成的知識分布的不均衡。
進入網絡的經濟和文化壁壘
當一種新的傳播技術產生并試圖普及時,面臨最嚴峻也是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經濟水平的制約。報業(yè)如此,廣播如此,電視如此,網絡更不會例外。信息與知識傳播的民主與自由常常只是針對那些能掙脫經濟束縛的進入者而言。這樣,在媒介可進入者與不可進入者之間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觸程度及幾率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可避免地導致“知識溝”的形成。顯然,與傳統(tǒng)大眾媒介相比,網絡所面臨的經濟壁壘要堅固厚實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網絡成為有經濟能力者享有的特權。據了解,目前網絡的普及率僅約為1%,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成為網絡普及的瓶頸:70%以上的農村人口造成了中國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們甚至不知電腦為何物;東西部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地區(qū)性網絡接觸程度的差異;即使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東部沿海地區(qū),由于上網費用仍較高,用戶也不得不考慮其有限的經濟支付能力。正如美國舊金山一位咨詢專家所言:“我們很難想象不花很高代價就能普遍訪問計算機服務。對于計算機行業(yè)的人來說,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務費不算一回事,但對于收入較低的人來說,可能成為負擔。”據2002年1月《第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在中國,網絡用戶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分別為10.4%、9.8%、9.2%,而在經濟落后的、青海、寧夏等地分布極少,分別為0.1%、0.2%、0.3%。③特別是在某些貧困山區(qū),教育經費的投入量與實際需要還有相當一段差距,計算機普及難以提上教學日程。因而,這種媒介分布率與接觸度的強烈反差,引起知識、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別,從而形成地區(qū)間的“知識溝”擴散。
除去上網費用,地區(qū)性經濟差別因素之外,額外服務費用的支付對于一般用戶而言也是一個難以攻破的經濟壁壘。隨著技術革新的日益發(fā)展,新的網絡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價值將逐漸為受眾所接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建立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的軟件內容、服務成本使人望而卻步,某些網站在接納新用戶時以高昂的進入費用作為條件,從而設置了又一道經濟關卡。為此,美國傳播學者馬克·利維如此悲嘆:“我常常為傳播與技術正日益冷酷無情地把世界隔離成兩個營壘而深感憂慮。一座營壘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極具經濟實力的信息貴族把持據守,他們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經營者,控制著傳播工具與條件。另一座營壘則屬于傳播圈的‘下層階級’,這里成員文化水平有限,他們在巨大的傳播機器的擺布下過著物質與精神雙重貧困的生活?!雹塥?/p>
從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來看,網絡傳播中“知識溝”擴散的趨勢也在所難免。前文已述,中國農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當低,而網絡作為一種新技術,較之于傳統(tǒng)大眾媒介,在使用與操作方面,對用戶的要求更高,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閱讀能力。網絡雖然具備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文字、聲音、畫面、圖像、音樂等,但總的說來,文字是基礎,其他手段是輔助,很難想象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僅從畫面中能領悟出某些東西,更何況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網站、資料的必然途徑。2)語言能力。網絡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語,雖然在中國,英語被作為一個重點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于教學方式的不到位和學習目的偏差等多種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暢流利、毫不費力地閱讀英文網站并獲取信息還得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即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英文網站時也會顯得手足無措,更何況尚未接觸過英語的人不計其數。3)專業(yè)技術操作能力。簡單地打開機器,閱讀新聞,收發(fā)郵件,這是每一個接觸過網絡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準確地從網上獲取特定資料就不會顯得那么輕松,勢必要求使用者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對網絡的充分認識。同時,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術也較快,且他們有一種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和積極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于自身能力所限,無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網絡來獲取資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與網絡使用有效與否并不是一個全然正比的關系,實證經驗告訴我們,由于年齡、學習狀況等原因,最善于使用網絡的是高中、大專與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學歷的用戶僅為0.4%。⑤在這里,知識的專業(yè)化成為知識總量增長的阻礙。
[page_break]
進入者的錯識與迷途
正如一位傳播學者所說:網絡可以提供平等機會和民主傳播,但僅限于那些可進入者。那是否意味著所有的進入者在相同的硬件設備、社會條件下獲取同質同量的信息與知識呢?當然不是。這里的平等、民主僅是指可能性意義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說,即使在進入者中,由于對網絡不同的態(tài)度、觀念及使用方式同樣會形成知識與信息攝取的不均衡,這時,“知識溝”就會產生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散。
眾所周知,傳統(tǒng)大眾媒介具有信息供應、娛樂休閑、文化教育、輿論監(jiān)督等多項功能,但網絡的出現將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樣性發(fā)揮到極致,并擴展出許多新內容。這種功能選擇空間的擴大為用戶接觸媒介的興趣、動機的多樣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用戶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學習或信息的獲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諸如時尚流行、娛樂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據了解,在中國相當一部分擁有電腦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來幫助學習,獲取信息或處理文件,而是用來玩電腦游戲和看影碟。臺灣學者在網絡個案研究中發(fā)現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網蟲”,他們連續(xù)20個小時在線而樂此不疲,然而并非在閱讀或查詢資料,而是晝夜不分地玩游戲或網上聊天。與此對照,那些非“網蟲”的學生則主要通過信息檢索系統(tǒng)和萬維網來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不僅如此,研究還發(fā)現這種在線時間的過度和網絡使用方式的后果是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⑥于是一條橫亙在“網蟲”與“非網蟲”,“非理性者”與“理性者”之間的“知識溝”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獲取有效的知識或信息,而且放棄了通過其他途徑或媒介獲得信息以縮邪知識溝”的機會。而能正確使用網絡并充分發(fā)揮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節(jié)制的人。
信息需求的差別與網絡的反合攏力
網絡的出現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的無遠弗屆、信息暢通、受傳同步,信息量正以指數函數速度急劇增加。然而信息的極度膨脹并不預示著知識、信息的均衡分布,受眾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其信息需求的層次也與自身的知識結構相吻合,文化水平高者攝取的信息知識含量相對較高,而文化水平低者則易于為娛樂性、刺激性信息所吸引。據統(tǒng)計,美國著名的史密斯學會陳列館的網址7周才接待可憐的190次訪問,而《花花公子》網站一周就接收470次訪問。而在力圖合攏“知識溝”而做出種種嘗試后,美國傳播學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合攏“溝”,一種同一、有限且受到廣泛信任的消息來源更有潛力。⑦顯然,網絡不具有同一和有限的消息來源,每個受者也可以是傳者,在這里,受傳分界已不再那么清晰、明朗,信源多元化使得網絡缺少促使“知識溝”合攏的明確意識和強有力的推動力量;網絡也不是一種受到廣泛信任的消息來源。網上信息的準確度、可信度較差是其劣根性,更多不負責任的信息的傳播對受眾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網絡的受眾是孤立、分散且個性迥異,興趣有別的個體,他們往往只憑某一共同的話題而偶然相遇,并沒有共同的社會基礎,如同一個臨時集結的隊伍。在這個話題之后,他們便自行散開,毫無關系。蒂奇納認為:在多元化社區(qū)里,由于存在各色各樣的信源,因而,“知識溝”有擴大的趨向;在同質性的社區(qū)里,人們的信息渠道雖不正式但相同,因此“知識溝”擴大的可能性較校⑧而網絡正是這樣一個具有“知識溝”反合攏力的多元化社區(qū)。
綜上所述,在目前社會條件下,網絡傳播加劇“知識溝”擴散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而且由于網絡傳播環(huán)境的多變,發(fā)生條件的復雜,影響因素的多樣,因而整個社會形成的不僅是一條“溝”,而是幾條,乃至幾十條更為繁復的“溝”。因此,“知識溝”的“擴散”既是指程度、縱深的加深,也是指數量、廣度的增大。
注釋:
①[英]丹尼斯·麥克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95頁。
②同①第95-96頁。
③/develst/cnnic2002-1/4,shtml
④馬克·利維:《新聞傳播:走向網絡空間的時代》《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1月
⑤同①
⑥Chenchou,Mingchunhsiao:《Internetaddition,usage,gratificationandpleasureexperience:theTaiwancollegestudent''''scases》Computer&Education35(2000)65-80
本文以南網科研院知識管理系統(tǒng)構建為研究對象,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對現在的KMS模型認識基礎上的,本文試圖對南網科研院KMS模型設計做新的探索,提出構建基于B/S的面向用戶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模型。具體設計思路、各個模塊的作用和功能實現技術,分析如下:
1.1設計思路B/S模式采用星形拓撲結構建構組織內部通信網絡,這種模式與操作平臺的關系較小,并且運用這種模式建立起來的系統(tǒng)的擴展性比較好,只要登陸系統(tǒng)就可以進行操作,而不需要安裝任何專門的軟件,這種結構的適用范圍比較廣。因此,本模型采用B/S分布式結構。本文中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模型要實現七大功能:知識獲取、知識管理、知識組織、知識轉化、知識評價、知識學習以及知識應用,并且要以實現知識的分享和創(chuàng)新、實現KM用戶知識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為此,本論文中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模型以系統(tǒng)思想和方法作為指導,以知識共享和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以知識價值鏈作為導向,以先進科學技術為依托,以各種知識管理工具為輔助,最終實現知識傳播、存儲、創(chuàng)新以及更新,實現組織和組織主體“知識”的全面發(fā)展。KMS雖然是以技術作為支撐的,但是系統(tǒng)也離不開人的作用,特別是KM過程中隱性知識的管理更需要KM主體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對知識進行分享、交流以及創(chuàng)新。實現知識轉化,并且KMS服務的對象也是用戶,必須以用戶的需求以及特點來構建合適的系統(tǒng)模型。因此,本文中的模型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此模型是面向用戶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模型。
1.2體系結構本文中的KMS的體系結構總體是由六部分組成:KM知識中心、知識管理工具中心、KM管理中心、KM用戶登陸中心、KM導航中心和KM幫助中心。知識管理系統(tǒng)的知識中心提供知識服務給系統(tǒng),它是由知識倉庫和各種數據庫系統(tǒng)兩大內容構成的。知識管理工具中心是提供各種技術和管理工具從而保障系統(tǒng)順利運行的重要的模塊。KM管理中心實際是用戶管理知識的過程,涉及知識轉化、知識交流、知識組織以及知識應用等過程。登陸中心包括用戶登陸機制和知識門戶,是用戶進入知識管理系統(tǒng)的唯一通道。KM導航中心以知識地圖形式組織信息流,為用戶提供知識導向服務。幫助中心及時為用戶解答系統(tǒng)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幫助。知識管理系統(tǒng)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協(xié)調、相互協(xié)同共同保障知識管理系統(tǒng)的運行。
2南網科研院知識管理系統(tǒng)構建實施
建立知識管理系統(tǒng)(內部稱為信息共享平臺),需要結合科研院業(yè)務發(fā)展的需要,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如圖1所示。
2.1整體規(guī)劃構建并持續(xù)完善科研院共享平臺門戶架構,強化靈活性擴展性;全面整合系統(tǒng)、功能、流程、信息與資源,打造一體化科研管理平臺,統(tǒng)一流程、統(tǒng)一信息、統(tǒng)一操作,有效提升員工工作效率與協(xié)作效率;全面構建科研院智庫,完善科研院知識社區(qū)和知識庫,加強知識運營能力和隱性知識挖掘。
2.2共享平臺規(guī)劃南網科研院綜合信息共享平臺規(guī)劃(建設路徑規(guī)劃/平臺技術架構規(guī)劃/平臺功能規(guī)劃)統(tǒng)一信息,讓信息上傳下達更通暢;統(tǒng)一工作入口,加強流程信息跟蹤,提高工作協(xié)同效率;統(tǒng)一文檔管理體系,集中存儲和分享知識;統(tǒng)一的文檔搜索,試點系統(tǒng)接入,逐步擴展。知識管理系統(tǒng)主要整合的系統(tǒng):科研綜合管理系統(tǒng)、情報系統(tǒng)、OA系統(tǒng)、檔案系統(tǒng)、黨建系統(tǒng),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方案溝通,科研項目管理項目建設方案和技術貨架原型,初步形成南網科研院“科研綜合信息共享平臺”的系統(tǒng)功
3結束語
很多人在文件與檔案的概念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等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不論文件還是檔案都是文件運行的不同階段,只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我國現行文件由形成單位管理,半現行文件由各基層檔案室管理,非現行文件由檔案館管理。這種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管理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檔案工作發(fā)展的桎梏。
-小而全的管理模式,浪費嚴重
市縣絕大多數立檔單位規(guī)模比較小,文件、檔案形成數量比較少,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單位都要設立檔案室,這樣就需要至少占用1-2間辦公室,添置設備、配備人員,建立-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僅以石景山市為例,目前共有170多個-、二級檔案室,檔案室面積3970多平方米,190名檔案工作人員。各個單位都要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投入,這種多方面投入形成了分散的、小而全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是人力、物力、財力的重復投入,浪費嚴重。
二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低
從目前情況看,檔案室工作的水平完全取決于該單位領導者的檔案意識、重視程度和檔案工作人員的素質。檔案工作是-門專業(yè),但絕大多數的檔案員是兼職的,缺少檔案專業(yè)知識,工作隊伍不穩(wěn)定。如石景山市93%的檔案工作人員是兼職的,99%的檔案員無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素質有待提高,雖經多次專業(yè)培訓,但距工作要求仍相差甚遠,工作人員經常調換,每年調換率均在20-30%左右。這些因素造成了檔案工作水平較低。現代化管理是檔案工作的必然趨勢,但目前狀況對實現現代化管理阻力很大。
三市縣檔案局、檔案館工作壓力大,很難提高工作水平
由于基層單位檔案工作隊伍不穩(wěn)定,專業(yè)素質有待提高,檔案局不加強培訓和具體的指導就無法開展工作。因此基礎業(yè)務培訓和業(yè)務指導擠占了檔案局絕大部分時間,使他們無法深入開展業(yè)務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樣由于檔案工作隊伍專業(yè)素質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重復和價值不大的檔案被劃定為進館范圍,因此,檔案館在接收進館檔案時工作壓力非常大。
四現代化管理進程緩慢
文件、檔案現代化管理需具有“同一性”和“互換性”,只有工作水平基本統(tǒng)一才能達到資源共享。而分散管理,各單位檔案室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要達到資源共享難度非常大,且需要的時間也很長。
五文件社會化難度大
隨著社會不斷前進,人們的檔案意識不斷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加深,這些都會促進文件、檔案利用需求的不斷增加。分散管理給社會利用工作增加很多麻煩和不便。管理分散,也很難達到科學管理的要求,因而不能滿足利用者優(yōu)質、快捷的服務要求。
建立文件中心,半現行文件脫離形成單位,直接由文件中心管理,能做到人員專業(yè)化、經費專項化、設備專門化、管理科學化;既能減少文件形成單位多方位投入,又能滿足方便利用;既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又能減少檔案局、檔案館的工作壓力,使檔案局、館的工作正常開展;既能實施科學的鑒定、合理分流文件,又能保證檔案館收藏檔案的質量,將管理活動真正按其規(guī)律納入科學管理軌道。文件中心突出的優(yōu)勢是符合高效、精簡、節(jié)約的原則,能將松散的“小而全”的機關檔案室管理模式迅速向具有集約化、科學化、社會化、規(guī)?;墓芾砟J睫D化,大大提高工作質量,為檔案工作更廣泛地為社會服務創(chuàng)造了條件。文件中心還可以通過各市域網,逐步實現檔案信息網絡化,達到資源共享,并可為今后電子文件網絡傳輸做好準備。
檔案工作生命力的所在就是利用,因此檔案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必須是檔案的利用工作。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需要,就應該建立新的模式。建立文件中心逐步取代各單位檔案室是市縣檔案工作的發(fā)展方向。二、市縣文件中心的體制、職能
一文件中心的體制
文件中心應為政府職能。當初美國建立文件中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上的節(jié)約,是-種政府行為,而今我們建立文件中心仍應為政府行為,這也與當前我國現行和半現行文件檔案管理體制相吻合。市縣文件中心應是政府直屬機構,在市縣政府的領導下,接受市縣檔案局的監(jiān)督與指導。
二文件中心的職能
文件中心負責現行文件和半現行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鑒定、銷毀、向檔案館移交等項工作,具體包括:
1、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
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面對的是全社會,不僅包括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yè)單位等立檔單位,還應包括不同所有制企業(yè)及個人所形成的不同門類、不同載體的現行文件。
2、文件中心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文件中心負責將接收的文件進行編目、排列、上架、保管等工作。其整理、管理條件和要求應與檔案館的要求一致。
3、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
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應面對全社會,遵守我國文件、檔案利用的規(guī)定和要求,面對機關、團體和個人。利用的形式也應是多樣的,但主要取決于文件中心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工作水平。
4、文件中心的鑒定和銷毀工作
鑒定和銷毀工作指對已到保管期限的文件進行鑒定和銷毀,其鑒定和銷毀工作由文件中心和文件形成者共同完成。
5、文件中心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文件
向檔案館移交文件是文件中心的義務,文件在文件中心保管10-20年后向檔案館移交。究竟多少年移交更合適,可根據文件中心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利用需求逐步確定。
三、市縣建立文件中心的步驟
市縣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各基層檔案室,可以說是檔案工作管理體制的改革,必然要有-個過程,我認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xié)、市紀檢五套班子的檔案室,開展市首腦機關的檔案工作。
第二步:取代市委、政府下屬局處單位的檔案室,為市委、市政府工作服務。
第三步:面向社會、企業(yè)、個人,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并考慮有償服務。
任何改革都會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從眼前利益看,建立文件中心政府要投入一筆資金。過去是各單位分散投資,現在將分散資金、多方位投資變?yōu)榻y(tǒng)一投資,看似一筆大投入,而實際上比分散投資要節(jié)約得多。
文件中心取代檔案室,各基層單位節(jié)省了檔案室占用的辦公室,而市政?度胍槐首式鸞ㄎ募行牡墓ぷ饔梅?,但集运E芾硪確稚⒐芾斫肌⒏咝А?BR>
文件中心取代檔案室,各單位不再配備檔案員,而檔案員大多是兼職,從眼前看,也沒有減少工作人員,但工作量減少了,工作人員可以統(tǒng)籌安排??傊?,工作專一了,質量提高了,工作面更廣了,現代化水平高了。
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文基于產學研合作網絡整體的探索性創(chuàng)新能力和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低,將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階段分為4個,即初生態(tài)創(chuàng)新、漸進式創(chuàng)新、突變式創(chuàng)新以及混合式創(chuàng)新。初生態(tài)創(chuàng)新是指產學研三方主體進行計劃性人才引進、新項目合作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活動開啟階段;而漸進式創(chuàng)新則是指三方主體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通過知識溢出、轉移,形成了對既有知識存量的改進式更新的過程;突變式創(chuàng)新則是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既有的知識庫中發(fā)生偶然性的新知識創(chuàng)造的活動過程;混合式創(chuàng)新伴隨著新單元的產生和目前基礎的應用,集聚了新知識創(chuàng)造和既有知識的更新,一般是最終的創(chuàng)新產出過程,如圖1所示?;诖耍疚恼J為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路徑分為探索性創(chuàng)新路徑(1)和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路徑(2)。在探索性創(chuàng)新路徑上,多數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創(chuàng)新起點,以既有的知識存量為基礎,通過人才引進、新項目開發(fā)(項目通常具有原始創(chuàng)新性)等創(chuàng)新活動及手段開發(fā),在產學研各主體內均通過知識吸收、消化產生了少量的新知識單元。新知識單元在同既有的知識存量結合的過程中,經歷知識溢出和創(chuàng)造過程,一部分新的知識單元得以產生,而另一部分知識單元則要么通過創(chuàng)新過程的隱性選擇機制進入到現有的知識存量庫中,要么未通過選擇的知識單元或者在組織內部合作,或者跨組織傳遞過程中發(fā)生失效的知識單元成為沉沒性知識單元閑置。當突變式創(chuàng)新階段形成的新知識單元通過組織內整合和跨組織整合集聚起來,與組織內部現有的知識存量發(fā)生知識的內化作用后,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業(yè)層面均形成了新的知識群落,而在這個過程中未被群落選擇的知識單元則成為新的沉沒性知識單元。經過突變式創(chuàng)新階段形成新的知識群落,在跨組織融合和知識轉移的過程中最終在企業(yè)層面形成了新的知識群落,而由于溝通效率的有限性、合作選擇的方向性等原因,知識轉移效率難以達到百分之百,這就導致部分知識單元被選擇放棄、失效或滅失,這樣就形成了新的沉沒性知識單元(如圖2所示)??梢钥闯?,在探索性創(chuàng)新路徑下,由于新知識單元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偶然性,因此其是否能夠產生創(chuàng)新貢獻,就在極大程度上受到組織或者項目的選擇偏好的影響。同時,由于其多被偶然事件觸發(fā),從而與既有知識庫中的單元相似度較低,常被認為結合度較差而導致被閑置,形成沉沒性知識資本。
二、基于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路徑的沉沒性知識資本的形成機理
在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路徑下,以產-學-研三方為主體的創(chuàng)新活動往往致力于改進或者完善現有的創(chuàng)新技術或產品。由于技術或產品的應用方的限制,其創(chuàng)新階段中涉及更多的跨組織合作交流,在初始階段就存在大量的知識轉移活動。這些知識單元在吸收、消化以及與自身組織既有知識存量的融合過程中,由于知識背景的差異,各方基于自身的知識內化和知識溢出效應都會產生一定的改進性知識單元,而這個過程中企業(yè)所具備的知識再造能力一般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當進入漸進式創(chuàng)新階段,各方的知識庫處于一個半閉合的狀態(tài),通過知識的重組進行再造,該階段里的沉沒性知識單元主要源自于:第一,由于合作雙方的有限性理解,一部分吸收的新知識單元未能經由消化進入既有的知識序列;第二,消化吸收的知識單元未能通過有效性選擇,而在此階段被棄置;第三,新的知識單元與既有的知識單元發(fā)生矛盾性沖突,由于項目類型干擾,被有選擇地替換。在改進性知識單元與既有的知識序列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層面率先形成了改進性的知識群落,雙方的知識群落在向企業(yè)方轉移時,與企業(yè)已有的改進性知識單元結合,經由企業(yè)的技術產品選擇,在企業(yè)層形成新的知識群落,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作用(如圖3所示)。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路徑下的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過程,改進性知識群落不斷地在產學研整個合作網絡中演進,形成新的改進性知識群落。由于在開發(fā)式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下,產-學-研三方具有一定相似結合度的知識單元對創(chuàng)新的貢獻效率最大,已有的沉沒性知識單元若能在新的循環(huán)或者探索性創(chuàng)新中得到整合配置往往能轉換為有效知識單元,其閑置對于整個創(chuàng)新協(xié)同循環(huán)過程而言是巨大的資本浪費。從其形成機理來看,在開發(fā)式創(chuàng)新路徑下,影響沉沒性知識單元的應用的關鍵因素在于:第一,跨組織合作溝通的管理機制手段及知識轉移效率的實現;第二,不同知識背景組織間的知識融合程度。
三、面向沉沒性知識資本應用的知識管理機制
基于對探索性創(chuàng)新路徑和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路徑下沉沒性知識資本的形成機理的分析,本研究認為,沉沒性知識資本在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的知識網絡中具有重要的再利用再開發(fā)價值,其獲得再配置的關鍵在于建立兩種路徑融合的面向沉沒性知識資本應用的知識管理機制。
1.建立產-學-研新型自由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基于雙元性理論,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需要建立新型的自由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打破既有的項目壁壘,改變現有因為項目內容及項目類型而產生的選擇障礙,在原有的孤立的原始創(chuàng)新和繼承式創(chuàng)新項目模式下,開設自由創(chuàng)造的新型項目環(huán)境,增加項目時間,建立非定量化的績效管理制度。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給予參與人員寬松自由的研發(fā)環(huán)境,在情境理論的指導下,鼓勵產學研合作網絡中的人員培育探索性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并行的雙元性創(chuàng)新能力,改變目前因為選擇性偏好的沉沒性知識資本的配置困境。
2.建立標準化專利權化的創(chuàng)新活動備案機制由于知識單元的偶發(fā)性及隱性特征,許多知識溢出和創(chuàng)造單元都因為缺乏過程保障機制而在創(chuàng)新中滅失,這一原因是造成大量沉沒性知識資本的重要原因。產學研三方應該基于合作平臺建立標準化專利權化的創(chuàng)新活動備案制度機制,所有創(chuàng)新人員應就自身的創(chuàng)新活動、創(chuàng)新思路進行電子備案。電子備案應實行定時審計及跨組織共享,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解創(chuàng)新產出要素及板塊,基于電子備案資料,形成專利權制度,以預防知識資本的流失,以及促進沉沒性知識資本的再配置利用,提升產學研合作知識管理制度水平。
3.建立多渠道實時的合作對話機制由于合作中的有限性理解及知識轉移效率的局限,跨組織在進行知識轉移以創(chuàng)造新知識單元溢出的過程中往往存在溝通失效導致的知識資本失效,進一步形成了沉沒性知識資本。因此,建立多渠道實時的產學研三方的合作對話機制,是解決由于這一原因產出大量沉沒性知識資本的有效機制。產學研三方應豐富現有的合作交流渠道,建立實時的網絡溝通平臺,即時響應的各層次對接機制,并在部分領域和創(chuàng)新板塊展開全開放式的合作交流,鼓勵關鍵人員的跨組織參與,增加跨組織知識單元的流動性,加深產學研知識網絡的活動深度。
4.建立項目人員的繼發(fā)性項目申報機制無論采用何種舉措,沉沒性知識資本作為系統(tǒng)不可避免的一項產出,需要得到產學研三方的足夠重視。當一個階段的創(chuàng)新活動走向終點時,應實時開啟項目人員的自薦式的繼發(fā)性項目申報機制。由于項目人員是知識資本的主要載體,其對于沉沒性知識資本具有主導性意向,因此,應鼓勵項目人員在一階段創(chuàng)新活動后,通過審查備案和自審,申報繼發(fā)性項目,形成連續(xù)性的項目合作管理機制,這對于探索性創(chuàng)新成果的產出尤為重要。
四、政策建議
1.轉變氛圍,改革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體制,健全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既有的產學研科技管理體制重視項目審批、項目進度監(jiān)控及項目結果反饋,實施定量化的績效管理制度。在這種體制機制下,項目人員的原生性創(chuàng)造容易因項目成果申報制度被忽略,其技術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受到極大抑制,項目運行中潛在的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和繼承式創(chuàng)新成果也被湮沒。因此,政府應區(qū)分產學研協(xié)同科技項目的應急性及創(chuàng)新性,建立項目的分級管理制度,對于原始創(chuàng)新及繼發(fā)式創(chuàng)新項目應給予項目內再申報、項目調整、動態(tài)化的項目進度確認、多樣化的項目成果鑒定及持續(xù)性的經費審批輸入等相關制度支持,建立寬松、適時化的產學研科技項目協(xié)同管理平臺;企業(yè)及學研機構應改革現有科技人員的績效管理制度,改定量化為多樣化,創(chuàng)造技術創(chuàng)新的人才激勵氛圍。
2.戰(zhàn)略集聚,改革計劃性人力資源的管理體制由于政策體制需要而進行的計劃性人力資源投入引進,是導致后期大量知識資源閑置浪費的一個根本原因,這不僅無利于產學研三方的協(xié)同及知識融合,也降低了資源的市場化導向及配置效率。因此,政府、企業(yè)及學研機構在進行計劃性人力資源引進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項目與引進人才的關聯性,把人才與項目實施緊密結合起來。要特別強調項目建設與人才團隊建設,審查項目對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真正做到“項目與人才并重”,將人才引進與人才孵化放到對等位置,合理規(guī)制計劃性人力資源的數量及質量配置。
3.利益保障,改革既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是產-學-研三方內部及彼此之間在進行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體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及重要一環(huán)?,F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成果形成過程的完整性維護、項目內成果分割及繼發(fā)式項目成果的歸屬權等問題缺乏界定,導致了項目人員在成果輸出過程中忽略潛在的知識成果的未來價值。由于成果分割及歸屬的權利保障有限,研發(fā)人員自身的技術創(chuàng)新動力也受到限制,這極大地影響了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效果。因此,政府應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制度及政產學研四方聯動的信息化電子備案平臺,企業(yè)及學研機構應在此基礎上完善內部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通過信息化手段對項目過程成果進行完整性錄入,通過即時電子備案制度將知識成果最大化地輸出,提升知識產出水平及效果。
在航空制造企業(yè)的管理中,知識管理的過程主要有3種基本的知識管理策略:知識分類策略、編碼繪圖策略和個人化策略。知識分類策略航空制造企業(yè)的產品特點明顯,系統(tǒng)分工明確。對知識進行分類前,產品的工藝準備、工藝跟蹤以零件圖號、字段劃分的模式進行,但是由于每個系統(tǒng)和字段中零件類型較多,比如任務系統(tǒng)包含平板類、支座類、盒形件和螺栓等類型,而且材料要求各有不同,這樣造成知識雜亂,不能深入研究和創(chuàng)新。對知識進行分類后,創(chuàng)建以零件族為依據的人員分工,將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按零件類型進行歸類,編制典型的制造大綱(FabricationOrder,FO),規(guī)范各類型零件工藝流程,提升FO編制質量和效率;同時可以使新員工參照典型FO對不同類型零件的加工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縮短其知識積累時間,提高新員工的工作效率。筆者根據某大型航空制造企業(yè)的一個分廠所承擔的零件情況,以及零件數量和類型進行分類,共分為19個類型。通過知識分類后,在各類型中,根據材料和具體結構編制的典型FO模板共68份,零件的分類情況如表1所示。如果不進行知識分類,則工藝人員要根據零件數量編制FO,需編制5611份,工作量大,重復工作多;進行知識分類后,工藝人員可根據68份典型FO編制各類型的零件FO,編制過程中可借用典型FO中50%的內容,每份FO的編寫可減輕工藝人員工作量在50%以上。編碼繪圖策略所謂編碼繪圖策略,主要是通過對知識、資料、資源和組織結構的梳理,運用計算機對這些信息進行周密的編碼或者繪制相應的關系圖,然后將其存儲在知識庫中,通過目錄和搜索引擎來管理,使員工能輕易地查找、運用這些知識。編碼繪圖策略注重于處理標準化、格式化的知識以及關系較為復雜的區(qū)域知識。例如,應用編碼繪圖策略可以處理飛機零件制造、裝配的各種規(guī)范和標準的管理,也可以根據公司結構和表1零件分類情況序號零件族零件數量典型FO數量1襯套35742墊圈9123耳環(huán)21554法蘭盤59865管嘴88966盒形件14937夾子68828角片22739輪形件24210螺栓269411收口管54212螺母223413型材34214儀表板35215支座543616搖臂201617平板254218軸404419其他3563合計561168分布圖將飛機制造過程的關系流程描繪出來。在實際工作中還可以將新編規(guī)范、標準寫入知識庫,根據結構或分布情況的變動更新關系流程圖,有利于在使用過程中方便快捷地調用。個人化策略由于隱性知識的管理往往難以準確地分類、編碼和繪制,不能采用分類和編碼繪圖策略,而是需要通過員工之間的知識分享來實現,這種知識分享主要是透過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接觸實現的。比如:工藝技術人員的實際經驗需要通過現場的動手操作,同時和工人的現場交流來獲得。這種知識管理的策略稱為個人化策略。在這種策略中,知識存儲于個人的大腦中,可以通過各種媒介來傳達,比如計算機、知識小卡片和手工繪圖板等,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在個人化策略中,主要是要形成一種氛圍,建立一種制度,允許員工尋找可以進行知識分享的通道和方式。
2知識管理的實現與應用
在企業(yè)知識管理的流程里,怎樣收集、存儲、查詢、共享與創(chuàng)新知識是知識管理的工作重點,根據這個工作重點,形成了知識管理工作的3種基本方法,即知識庫(knowledgebase)、知識地圖(knowledgemap)和知識社區(qū)(knowledgecommunity)。筆者在深入分析我國某大型航空制造企業(yè)的內部組織結構和相關支撐知識(或系統(tǒng)),及其現有的知識結構上,提出的知識、經驗積累、智能檢索和共享應用等功能的企業(yè)知識管理平臺。該企業(yè)知識管理平臺總體框架以企業(yè)知識庫、知識地圖和知識社區(qū)為核心,包括知識構建和應用兩大部分。由于企業(yè)知識存在形式多樣,分布范圍廣,需要根據具體的項目和特點對知識進行管理。下面從3個方面說明我國某大型航空企業(yè)知識管理平臺的應用。
2.1基于知識庫的實現與應用
企業(yè)知識庫是一種基于知識分類策略和編碼繪圖策略條件下的知識管理方法,是集知識的獲取、分類、整序、存儲、共享和維護于一體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自動或通過人工的方式針對某個主題知識(比如航空件常用的高溫合金和鈦合金材料的車削加工、銑削加工等)按一定的模式進行分類、整序和編碼,能對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集中或者分布存儲,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知識共享與交流的環(huán)境,將知識、經驗和資源以容易取得的形式呈現給需要的員工,并能動態(tài)地對知識庫進行即時的更新和維護,幫助企業(y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輔助企業(yè)知識水平的提升和管理的實施。由于航空制造企業(yè)的知識存在形式多樣,分布范圍廣,需要根據知識管理的總體要求,按以下步驟構建知識庫。
1)分析構建目標:確定知識庫構建目標,分析實現一個目標所需的知識類型、知識形態(tài)和存儲情況,確定知識庫的規(guī)模、類型,明確知識庫要解決的問題;使組織的知識庫針對性強、結構合理和規(guī)模適度,同時應既考慮經濟效益,又不影響知識庫的應有作用。
2)構建知識庫框架:構建知識庫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庫要根據構建的目標設計知識庫的層次結構、功能模塊、基礎數據庫或資源庫,從而構建出知識庫管理系統(tǒng),使用戶可通過此系統(tǒng)進行交流、維護、管理和應用等,便于用戶查詢產品設計、生產和優(yōu)化過程的相關知識。該知識庫框架是一種層次結構,由多個分知識庫和一整套體系結構支撐,最終實現飛機工裝設計制造知識的應用與共享。
3)知識積累:根據知識的來源、形式、范圍和更新時間進行知識的積累??梢酝ㄟ^個人的知識,或挖掘老師傅、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師頭腦中的隱性知識,或者總結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實際經驗,整理自己涉及到有價值的資料等進行積累。這些知識可先通過試驗分析報告、工藝規(guī)范、參數記錄和管理制度等形式進行積累,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進行總結、梳理和專家評審,對于存在分歧的知識點通過試驗或試行來驗證;驗證通過的知識需進行分類,比如分為冷工藝、熱工藝、管理、裝配和試驗等類別,針對每個類別進行條目或適用范圍梳理;然后將相應的知識條目按專業(yè)編碼建賬;最后通過編碼管理納入相應的知識庫。通過知識管理系統(tǒng),相關人員既可以快速掌握相應的知識,又可以避免重復性學習、研究和試驗,查詢和應用非常方便。
4)知識凈化、去冗:是將無序的、冗繁的和與目標不相干的知識進行凈化處理,應根據構建目標對知識進行篩選,除去異類和重復性知識,除去不經濟因素,使知識庫中的知識更加精練,針對性更強,更可靠。知識凈化、去冗主要以經驗、知識豐富的技術人員為主,通過圖表式、對比式和要點式等方法對知識進行整理。比如飛機通用技術條件的整理,每個機型都有通用技術條件但都有所區(qū)別,通過對比式整理將相同的知識點歸納,不同的知識點加以區(qū)別、標識,重復的部分去除,形成飛機通用技術條件知識庫。
5)知識整序:通過知識的分類、聚類等方法,按構建目標重新組合知識,并對重新整合后的知識進行整序,隨知識進行單元結構劃分。為了充分利用知識庫中的現有知識,便于發(fā)現新知識,對相互關聯的知識用多種形式關聯起來,便于從不同角度檢索不同類型的知識。
6)入庫、實施:按構建目標和適用人群有序地將知識導入整個知識庫框架內,并形成有機整體,對各知識按編碼建立索引,接入Internet網絡,在相應的軟件或平臺下為員工提供概念、試驗結果、加工規(guī)范和典型案例等知識。典型FO知識庫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管理實例,零件按類型進行知識分類后,編制典型FO,就是典型的知識庫資源。例如,把第2章中的68份典型FO作為知識資源,通過產品數據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或其他平臺導入知識庫,每位工藝人員均可參照這些典型FO編制相同類型零件的FO及其他工藝技術文件。特別是對于新研機型來說,典型FO知識庫的應用能大大地縮短準備周期。除了工藝準備外,還可以依據FO知識庫對零件的工藝流程進行梳理,以此劃分工段,形成專業(yè)的知識社區(qū)。比如自由鍛管嘴類零件,其加工流程如圖4所示,根據流程圖設置一個管嘴類零件的加工工段,該工段涉及到車工、銑工和鉗工3個工種,下料機、銑床和車床3種設備,然后根據任務量和管嘴的特征進行設備、人員的配置與廠房的布置,使流程封閉在該工段,這樣減少了工段間周轉,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生產周期,同時在該工段形成了一個管嘴類零件加工技術的專業(yè)知識社區(qū)。通過典型FO知識庫的應用,對工藝人員來說,可以提高組織智商和組織記憶,減少重復勞動;對管理者來說,摒棄過去生產工段分工組織形式以機床設備為基礎的模式,創(chuàng)建新的以零件族為基礎的生產工段分工組織形式,可形成工段典型產品和加工特色。圖5所示為某新研機型的某項接頭類零件的批次加工在典型FO知識庫應用前后的價值流程分析對比圖。圖5中,t1、t2分別為典型FO知識庫應用前、應用后零件等待加工的時間,t3、t4分別為典型FO知識庫應用前、應用后創(chuàng)造價值所用時間。
2.2基于知識地圖的實現與應用
隱性知識是不易進行清理、編碼和描繪的,特別是個人的工作經驗與技巧,往往是通過手把手的教才能將之傳授給別人。這類知識不能夠用知識庫來管理,而應該使用知識地圖進行管理。所謂知識地圖,就是提供一種人員與技術導師或專家的查詢系統(tǒng),尋找專家就像通過查閱地圖一樣,尋找一個個工位、辦公地址和聯系電話等,這樣大家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老師,然后通過與之聯系,獲取相應的知識。由于每個分廠的工人工位配置和業(yè)務組辦公點設置各有不同,特別是對于新來的員工甚至是老員工,尋找老師和辦公地點均有難度,有時出現技術問題不知道應該咨詢哪位,這樣就造成了工作時間的浪費和精力消耗,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地圖就顯得極為重要。首先根據每個分廠的機床、工位的配制進行編碼,同時編碼要對應工種、老師姓名、職稱、技術等級、專長和簡介,通過計算機技術將這些信息根據實際方位關聯成坐標地圖,最后將這些信息匯集并導入知識庫,供大家使用。比如獲取某個轉軸梁中薄壁襯套的加工知識,首先在知識庫中搜索相關信息,在沒有得到具體的加工技巧時。知識地圖實質上是企業(yè)的知識資源總目錄,以及知識之間關系的綜合體。在企業(yè)管理中不僅揭示了企業(yè)內部或外部相關知識資源的類型、特征,以及各種知識的關系,更高級的知識地圖還揭示了組織的結構和業(yè)務流程,揭示了企業(yè)內部知識獲取和流失的機理,描繪知識流的運行路線,進而協(xié)助企業(yè)了解員工流失如何影響企業(yè)知識資產,幫助企業(yè)更好地建設工作團隊。
2.3基于知識社區(qū)的實現與應用
知識社區(qū)是指企業(yè)通過促使員工自發(fā)或者半自發(fā)組成的“知識分享”團隊,以分享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知識管理策略。知識社區(qū)是一種基于人際間分享的個性化策略。在企業(yè)中具有相同工作經歷的或者有共同興趣、目標的人員組成一種非正式群體,這種知識管理方式在知識資本的創(chuàng)造、分享和使用中占有關鍵的地位。在某航空制造企業(yè),端面仿形零件的加工一直是個別人的獨門絕活,完全將知識個人化和隱性化。根據需要,技術管理者通過基于知識社區(qū)的知識管理方式,召集了對端面仿形車零件的加工有興趣的年輕人和加工技師,成立了“端面仿形加工”小組,針對企業(yè)的端面仿形車零件進行研究、立項。先通過小組成員掌握三坐標測量機床對仿形靠模進行數據取點技術,掌握三維CAD軟件UG或CATIA建模和CAM技術,從而實現現代化制造,提高專業(yè)廠的端面型面類零件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然后小組成員將所學知識共享于整個企業(yè)。通過知識社區(qū)管理方式的應用,該單位的所有技術人員均可掌握端面仿形零件的加工知識。這樣使端面仿形車技術就不會由于人員的流失而斷層,同時使大家既掌握了知識也增進了了解。
3結語
(1)我國知識管理的研究。我國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發(fā)展、知識管理的基本內容、知識管理技術以及知識管理體系四個方面。首先,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的發(fā)展,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著重介紹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另一方面指出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措施。其次,知識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知識管理產生的背景、界定、本質、特點等。然后,知識管理技術,國內的研究指基本技術和平臺技術及軟件等。最后是關于知識管理的體系,指構建它的結構,過程中要結合特定部門和項目來完成。(2)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最新進展。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有四部分,首先,知識管理應用研究,主要體現在教育、產品開發(fā)和各類企業(yè)的研究中。其次,知識管理系統(tǒng)實施,根據文獻查找結果來看,要著重強調知識轉移活動的背景,以及動態(tài)性要求。再次,知識共享與知識集成,以及知識管理績效評價,在績效評價方面的研究目前還不多。從上述總結可以看出,國內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在研究層次上,我國比較重視理論層次,國外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比較晚,有一部分是基于國外發(fā)展的基礎上借鑒而來,在今后的研究上,我國在此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借鑒的基礎上,找出適合我國知識管理和教育發(fā)展的方式,以更好促進知識管理理論的發(fā)展。
2、知識管理對教育的啟示
從教育定義出發(fā),教育指學校教育,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就是對學習對象和知識活動進行管理,從教育的定義可以知道“管理”在教育的界定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對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將知識管理對教育的作用總結為以下幾方面:(1)兩者都體現出了“知識的價值”。談到教育,我們會聯想到教育資源,教育過程要對學習資源進行開發(fā)設計和評價,這樣一來,就突出了知識的重要作用和價值。而知識管理包括很多基本環(huán)節(jié),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的資本化和產品化。(2)教育與知識管理處理的都是與密集的知識相關的任務與活動。教育工作者應具有淵博的知識體系,是教育整體布局的思想者,能夠對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進行優(yōu)良的設計,在研發(fā)產品中要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合理組織管理不同的知識類型。(3)教育活動嚴格來說,屬于典型的知識管理活動,知識管理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為教育提供幫助與指導。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活動的良好運行,要求教育者擁有操縱全局的技能,這些技能包括一些策略和技術,相應的,這些策略和技術是知識管理在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教育活動和知識管理有著相類似的背景,因此,可以互相借鑒和吸收學習。
3、知識管理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建議
(1)在設計教學目標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動態(tài)管理,共享信息,共同進步。教學目標的設計最好先看看課程標準,把握基本要求和大致方向。結合知識管理定義,重點以人為中心,在目標設計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結合已有的信息技術手段來處理信息,對所要接受的知識進行動態(tài)管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對于教學目標我們現在缺乏教學經驗比較難把握,可以參考網上一些教學設計,但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思路和學生情況。(2)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對信息資源進行動態(tài)管理,以便實現教學內容的傳播和共享。以知識為基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掌握信息處理的能力,引導學生將知識創(chuàng)新與信息處理能力相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可選擇合適的方式來進行信息的處理。對于知識結構,即知識的內在邏輯,在設計知識結構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才能輕松把握教學過程,自然過渡。其次,教學的各個知識點先梳理出來,然后根據每個知識點的特點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來選擇一定的教學素材(情境),將知識點與一定的生活情景或問題聯系起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以便實現實現教學內容的傳播和共享。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