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2-03 12:32: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國式教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中國文化英語教育;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許多國外人士崇仰的。自漢唐以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等等,傳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實學思想,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和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對于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思維和文化在基本的層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類社會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國家價值觀的指導思想是以崇尚個人為中心的,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爸t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xiàn)在世界觀、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huán)境,,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三、中國文化與英語教育
中國的英語教育從大綱到課程總體目標的實施及培養(yǎng)合格外語人才方面上,極少甚至不曾與母國的文化相聯(lián)系。雖然中學生有語文課本和中文閱讀,但都與英語教學脫離,沒有把母國文化教育滲入或者融入到英語教育中去。
(一)讓英語適合中國學生
我國英語教學在幾十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即“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該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提不出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其言語的方式、內容和術語都是西方的,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所以對于英語教學這門大量接觸西方思維和文化的項目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以清醒的、理智的頭腦對待西方文化,對其影響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視自身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引進西方文化。
(二)減輕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
由于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我們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會缺乏真實的語言與文化的交互貫通。最為典型的影響是對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阻力和學生對英語語言習慣的適應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認識到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必然會引起文化的發(fā)展與改革,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學生們的思想也會趨向于時代化,對文化沖突的抵抗能力也會增強,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課程、大綱、教材、課堂、教師、學生等進行重新思考,加強對文化教育的導人和融會貫通,本著加強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借鑒和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適當改變教學理念,通過努力消除不利影響。
四、構建適宜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模式
(一)思想上的準備
以前我們要求學習英語的中國人適應英語國家的文化,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中國文化的東學西漸趨勢的增強,我們應從另一方面著手,使英語學習中多摻入中國文化,形成具有英語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學模式一中國特色的英語學習和教學。
1、認識中國文化精髓
所謂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歷史和人們的生活有著源遠流長的正面影響,能被其他人所認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廣為傳頌。而且還應具有研究和發(fā)展價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們能從這些資料中找到大中國延續(xù)至今的仁愛禮讓、包容海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并將它們發(fā)揚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識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國文化的缺失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平等交流意識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國人,在當中國人與外國人的談話出現(xiàn)了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而導致對方產生誤解甚至不快時,都會認為是中國人的責任,而實際上這肯定是由于雙方都不了解對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中西方交流中,雙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應該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問題,而是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準備
我們在外語教學上的偏差,不能不說是我們教材編寫方面的一大失誤。我國各類的英語教材,幾乎沒有關于中國文化的文章。因此,我們一方面應該促進融入中國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較的教材的編寫,提供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系統(tǒng)性的教材和資料;另一方面,在現(xiàn)行教材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我們應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勵學生和教師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和參與加強教材文化建設。
(三)器材上的準備
1、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點,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動性強的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素材和課堂交流環(huán)節(jié),運用多種感官刺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思維情境,引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讓學生參與到多媒體教材和課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將學生的意愿加入到課堂內容的改變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內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動性改進,促成教學雙方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的課堂環(huán)境。
2、圖書館及相關設施的應用
更加重視富含中國文化知識的書籍和資料的管理和引進,不僅要有諸如《史記》、《詩經(jīng)》、《孟子》這樣的古典作品,還要保證有足夠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注解和說明性的書籍,以及含有濃郁中國色彩的、可視為傳統(tǒng)文化的擴展的一些書籍作品,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了解中國文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一個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間,使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融合更加順利,使注重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英語教學更加有力地發(fā)展。
3、網(wǎng)絡的開放性應用
自2005年以來,奧數(shù)就成為被媒體狂罵,被眾人拍的對象,著名教育家楊東平就聲稱,奧數(shù)甚至可怕于黃、賭、毒。近日,成都教育局強制取消奧數(shù)。
我們口口聲聲稱著瘋狂的奧數(shù),但是反過來,又是誰在一味瘋狂地追逐著奧數(shù)?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追逐奧數(shù)成了一種社會風氣,然而在扼制這種風氣時,我們采取了一種最極端也是最愚蠢的手段,強行扼制。但是,我們又是否去挖掘追逐奧的根源呢?這就好比是當年鯀為治不而采取的堵塞方法,最終也不是無一收獲嗎?眾多高校以奧數(shù)作為門檻,與其說是追逐奧數(shù),還不如說是追逐高校。90%學奧數(shù)的孩子也不過是為了高校,為了競賽而去奧數(shù),他們純粹只是為了自己的興趣么?不,他們連最起碼的興趣都沒有。
奧數(shù)的實際意義是在于在基礎課程上深化的數(shù)學問題,學習數(shù)學的方式。從心底里想想,奧數(shù)有錯嗎?我們不該否認它實際意義的正確。但是,如今奧數(shù)已被人們所扭曲,甚至成了進入高校的手段。我們所想的問題不是該不該取消奧數(shù),而應在于怎么才能還原奧數(shù)的真面目?高考、中考加分很誘人,它也就是扭曲奧數(shù)的真正元兇!它就是家長們追逐奧數(shù)的最大誘因!
換個角度想想,那些對奧數(shù)興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時遭到了對天賦的扼殺?這就好比一個生性溫和的人被抬著去學武術,這是對本性最大的扭曲/
奧數(shù)的存在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在達到某個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奧數(shù)沒有錯,錯在于家長的追求與社會教育上的奧數(shù)加分制度。怎么樣杜絕這種現(xiàn)象,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重要的還是人們對奧數(shù)的正確認識。
教育公平問題,在整個教育體制中,可謂十分顯眼。一直以來,教育公平問題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或者說,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它一直困擾著我國各個級別的教育的順利發(fā)展。也正因為如此,上到教育部分有關人士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關注這個問題。首先,教育公平隸屬于社會公平正義理念。公平正義對于中國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內在要求。在整個社會上,公平正義理念被貫徹得不夠,不公平現(xiàn)象在這個還未發(fā)展成熟的社會上比比皆是。這非人力能在一朝一夕間解決。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將公平正義付諸教育上,就能對日后全面實行公平正義理念十分有利。也就是說,教育公平其本質就是縮小版的社會公平。因此可見,教育公平既是一個關乎民生的社會問題,同時又是一個能夠影響教育體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原則問題。放眼現(xiàn)今,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正逐漸深入,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會影響到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無疑會推動我國教育體制的發(fā)展,同時并促進我國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對于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理念,也具有著非凡的意義。
2 教育公平的價值
2.1 教育公平能直接影響到教育體制改革的成功
教育公平是實現(xiàn)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教育體制改革在多個方面都有表現(xiàn),教育資源的分配以及教育權利的分享等重要問題全都包括在教育體制改革中。也就是說,教育體制改革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以及教育結果。但在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種種問題上,全都是以照顧大多數(shù)人的公共利益為準則的,這就說明,教育公平問題是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先決條件。在教育資源、教育權利的分配上,教育公平所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公平一直都是大眾在教育方面所追求的最大愿望,也可以看出其價值是被認可的。
2.2 教育公平關系到教育政策規(guī)范
所謂教育政策規(guī)范,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的一種合理的、立足于大眾與整個教育事業(yè)水平發(fā)展的一種規(guī)范。而教育公平,與這種教育政策規(guī)范之間的聯(lián)系就十分密切,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育政策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對教育資源進行分配。受我國綜合國力所限,教育資源相較于發(fā)達國家尚屬弱勢。而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就成為了關鍵的問題。如何處理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的關系,如何處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問題,這都再次涉及到了教育公平問題。想要滿足不同利益群體或個體的教育利益需求,達到教育政策規(guī)范,不搞好教育公平,是無法想象的。也就是說,只有立足于教育公平的現(xiàn)狀,力求從公平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到教育政策規(guī)范中的要求,才能讓大多數(shù)民眾有機會獲得基本的教育權利??傊?,教育公平與教育規(guī)范政策的關系密切,二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事業(yè)水平。
2.3 教育公平是實現(xiàn)教育政策價值的途徑
實現(xiàn)教育政策價值,無疑會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帶來決定性的變化。因此,能夠實現(xiàn)教育政策價值,也是教育公平最大的價值。在教育政策的實行過程中,教育公平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所謂教育政策,其活動的實質與核心就是教育政策能夠更好地提高民眾的教育利益,從而提高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然而,從現(xiàn)在來看,教育政策的內容往往成為人們評價教育政策價值的重要標準。無疑,教育政策的內容的確重要,但是,只有教育政策在實踐中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體現(xiàn)它的價值。教育政策想要實現(xiàn)價值,首先就要深入了解現(xiàn)狀,然后再加以制定。但是,若只是這樣做,在教育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的過程中,很難避免受到類似于功利主義思想的蠱惑。特權意識、功利主義思想等等問題的出現(xiàn),會直接影響到教育政策的價值,除去這些,還存在著過于注重效率的價值選擇,從而忽略了教育政策的本質。這樣的制定過程就導致了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取舍中,舍去了一些公平,壯大了更大的效率。這樣的做法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有害無益。在對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價值選擇中,教育公平必須是以前提而存在的。舍公平而取效率,教育政策的價值又何在?只有以教育公平為前提,制定教育政策,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水平。因為,這既符合教育政策公共屬性的本質要求,又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基礎。在教育政策制定中,輕視教育公平,甚至忽視教育公平,這不僅違背了教育政策的出發(fā)點:公共性,同時也在無形中嚴重損害了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并且,輕視公平所帶來的效率,在最終也會消失殆盡。只有將教育公平始終擺在第一位,無論是教育政策制定、執(zhí)行還是教育體制改革,都可以充分實現(xiàn)價值。
2.4 教育公平是教育共享的代名詞
教育共享,對于教育體制改革意義非輕。可以說,教育共享特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事務,其中最為明顯的特性就是,教育是一種建立在文化共享理念之上的社會活動。它是促進人類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徑,因為教育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當人類還不懂如何用貝殼換取肉類,就已經(jīng)知道如何教后代生活了。教育的全部內容立足于全體人類,是全體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因此,教育共享就成為了教育最基本的屬性。教育的發(fā)展,是真正靠著全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在其中,有做過極大的貢獻的,也有始終被歷史掩埋起來,沒有發(fā)出耀眼光芒的,但要清楚的是,每個人所遇到的環(huán)境狀況不同,天生的境遇也不同,無論做出的貢獻大小,教育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發(fā)展成果積累而成的,最終創(chuàng)造出來偉大的教育成果。因此,教育共享就是教育的基本,而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共享的具體表現(xiàn)??梢?,不只是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需要教育公平,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教育公平。沒有教育公平,教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黯然失色。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無形中被拉大,世界格局也將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公平正義應是與生俱來、并可以引以為豪的,這勝過了一切經(jīng)濟問題,而作為教育,教育公平完全符合教育的本質,是需要加大力度而實施的。作為教育共享的代名詞,教育公平的價值由此凸顯。
3 教育公平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把握制度建設
教育公平作為一個百年大計,需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而發(fā)展。而教育公平問題,無疑對我國教育制度改革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其中一條就是有利于制度建設。教育公平問題的昭示,瞬間突出了我國多次宣揚解決而未見實效的社會民生問題,從而提醒了相關人士,從制度的建設入手,讓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教育政策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雖然在教育政策與制度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還遠遠不夠。無論是教育相關法律,還是實際的執(zhí)行情況,都不能滿足大多數(shù)民眾。因此,只有認識到嚴峻的現(xiàn)狀,重視教育公平問題,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從而為教育體制改革帶來正確性,幫助其達到理想的水平。同時,關于教育公平的問題,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倡導依法治國的中國,法律目前還不夠健全,這直接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在教育的問題上,教育公平問題更能提醒相關人士及政府,重視教育方面的相關事宜,并制定相關法律,從而保障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2 有利于貫徹人性理念
當前教育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依據(jù)人性化的準則,以人為本。畢竟教育是為了廣大群眾而生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取向,無疑能夠提升教育事業(yè)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全國民的整體素質。而教育公平問題,恰恰就更好地昭示了其特性,從而讓政府認識到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這樣有利于保障我國公民的教育權利與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
論文摘要: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提經(jīng)典的今天,讓國學經(jīng)典重新散發(fā)光芒,重視國學教育,認真對待和尊重傳統(tǒng).以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使其在新時揮更大的作用。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之總和。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價值觀在于“和”與“生人”,形成和發(fā)展了一個“和而生”的價值體系,包括了個體之間的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社會在內的群體和諧.與我們現(xiàn)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此種思維方式對解決當今世界諸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國際爭端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另外,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為本的道德哲學,對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都有積極意義。今天,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面對著工具理性的擴張和商品意識的泛化,面對著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以及價值迷惘和“自我”喪失,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重視國學價值,發(fā)展以國學為切入點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在當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師孔子最早設立”私學”,整理六經(jīng),開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課程,傳授”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正是這一體系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才能在十七世紀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創(chuàng)造了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時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在全盤西化浪潮的影響下,當時教育部頒布廢除經(jīng)學科的命令,從此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誦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在各級學校教育體制中消失。這是中國教育的巨大損失。國學被拋棄后,出現(xiàn)了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虛、信仰缺失等嚴重現(xiàn)象.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發(fā)揚民族文化、重振國學的重要意義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一、重振國學,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國學存在了幾千年,但真正聲勢浩大且影響深遠的國學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鼎盛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80年代又有“尋根”熱,9O年代國學再次掀起。當前,我們既需要對圍學進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斷對其精華進行傳承與弘揚而國學的現(xiàn)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國學經(jīng)典讀物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些名揚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禮儀,對我國古代圣賢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語言表達缺乏古風的典雅,變得淺白粗俗。這一系列現(xiàn)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國家在經(jīng)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社會倫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jù)此反思.不少有識之士已經(jīng)覺悟到我們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忽視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的國學教育,忽視中華文化在建立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中的重要作用,與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現(xiàn)實是極不相稱的。
現(xiàn)代教育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一輸,全盤皆輸。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學生知道人生當怎樣度過,人類應當怎樣存在。如果重智輕德,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必然導致學生發(fā)展的不全面,培養(yǎng)出來的人有智商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修養(yǎng),有欲望無理想,有目標無信仰。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種新文化、新道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有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愛等道德準則和倫理規(guī)范,旨在使人成為一個有良心、有道德、有教養(yǎng)的人,成為一個對圍家、民族和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當然.這些道德準則和倫理規(guī)范有其時代局限和理論局限,但也不能否認它們也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國學教育,將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養(yǎng)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養(yǎng),豐富精神世界。
通過學習國學,必將有助于豐富和提升我們的精神生命,使我們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學會優(yōu)雅、積極地對待人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靈感,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由,幫助我們應對各種人生問題,樹立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幫助涵養(yǎng)新時代的新道德、新秩序。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夯下堅固的基礎。
二、重振國學,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推進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
關于教育的使命,傳統(tǒng)觀念認為是傳授前人知識,現(xiàn)代教育則認為是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F(xiàn)代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受到時代質疑。僅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人難以與時俱進,滿腹經(jīng)綸不會轉化為能力的人無法成就大事?,F(xiàn)代教育既要給人以知識,更要給人以能力。現(xiàn)代教育應當賦予學生三個層次的東西:給知識;給方法;給視野。其中視野也是方法,是高層次的思維方法。特別是當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80后”、“9O后”這代的學生。他們個性之突出,信息之靈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面對思維活躍、信息多元的大學生,我們將不再是系統(tǒng)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是新視角的提者、新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新思維的探索者。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傳統(tǒng)文化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yōu)勢。當前我們應當在新的背景下賦予國學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古代“學”的意義主要在求“覺悟”,班固的《白虎通義》中曾講到:“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边@里的覺悟是一種身心方面的活動,它透過文字的媒介,敲開心靈的混沌,激發(fā)道德的潛能.將文字中蘊含的旨意,內化為自身的智慧。這里的“悟”便是一種思維的探索,視野的拓展。
論文摘要:今天人們意識到了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發(fā)現(xiàn)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繼承還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國丈化因素在英語課堂中參與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解決方法。
一、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因素參與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風俗、法律、藝術、道德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它能力和習慣。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無不在其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文化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溝通以及雙向的性質決定了英語的學習者必須要學好英語的文化,同時也不能忽視本國語文化。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溝通中,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富含中國文化的語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學歷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中國文化失語是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他提出很多高學歷的學生,如博士生,有較高的英語水平,有較高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卻沒有文化大國學者應有的獨立的文化人格。與外國人的交流中無法體現(xiàn)一種獨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詞語的英文表達,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國的圣賢孔子,不懂得紅樓夢的英文表達。背誦了十來年的英語單詞,不懂得油條、包子的說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視中國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以便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獨立文化人格,在對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傳輸中國文化。深人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進行溝通。目前,很多國家都在開設漢語課程,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國,作為對外文化交流主體力量的大學生,更有必要學好中國文化,以便在實際的溝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誤解,達到良好溝通的目的。本文試圖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角度探索如何進行中國文化因素的滲透。
二、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現(xiàn)狀
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此類學生經(jīng)過了正規(guī)的高中學習,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英語總體水平不高;另一類是從中專、職業(yè)高中升人高職院校的學生,這類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偏低,英語基礎尤為薄弱。他們的專業(yè)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因此,可能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因此英語語法的知識還需要鞏固與提高。筆者對所執(zhí)教的醫(yī)學高職高專學校的學生進行了包括口頭、書面的中國文化素質調查后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文化知識,包括英語國家文化以及中國文化有著較濃的興趣,但是對于文化詞匯的了解還很少。筆者調查了英語護理系以及口腔醫(yī)學系的100名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平時閱讀或者書本中出現(xiàn)的文化詞語如:春節(jié)、瓷器、中秋、剪紙等正確率最高,而對于饅頭、油條、中藥、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對于海峽兩岸、三好學生、三個代表、四大發(fā)明等幾乎一無所知。而這些詞匯都是選出來的比較常用的中國文化詞匯。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會盡量地用可能的表達寫出與中國文化詞匯相近的意思,而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則一片空白。在其中一個班級調查時筆者只讓他們寫出英文單詞,而另外一個班級則提示他們可以盡量通過猜測寫出意思,結果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級學生只寫出平時書本出現(xiàn)或者他們記住的單詞,而在另外一個班級,學生則發(fā)揮了最大的主觀能動性,除了寫下已學過的詞匯外,還各顯神通,有很多學生翻譯得還比較靠近。
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務。而我校英語護理專業(yè)方向的學生畢業(yè)后可以通過雅思考試到英語國家從事護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語進行溝通的機會,因此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 以及在英語課中學習中國文化也顯得更為緊迫而重要。通過文化知識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培養(yǎng)獨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學習不同語言的文化。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一,高校應開設一定的人文學科公共選修課,舉辦人文講座、演講,舉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高??梢钥紤]開設一門真正讓學生學習、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必修課。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jié)目的較高收視率說明了在當前情況下各個層次、各種職業(yè)的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提高。大學生應注重自身人文修養(yǎng),大學生在學好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素質,發(fā)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學生應消除“功利主義”的思想,花點時間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各種人文講座、文化交流活動等。
第二,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除了學生本身對中國文化重視不夠的原因外,還有課堂中缺乏中國文化因素的英語學習內容,使得他們接觸的中國文化的內容非常有限。對于非常重視考試成績的他們在考試中也沒有中國文化知識方面的測試,因此,學生沒有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壓力。英語教材中沒有中國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學大綱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學大綱帶動教材以及相關測試的改動,才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
第三,教師可以在課堂增加中國文化知識的輸人。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輪流做一個簡短的PPT,介紹中國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紹各自家鄉(xiāng)的特色建筑、手工藝、飲食以及民俗風情,或者介紹中國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筆者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試驗,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有所增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有限,主要起著一個引導作用,因此學生只要課后能堅持學習,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師還可以以補充材料的形式,選擇優(yōu)秀的描寫中國文化的素材作為教材,或者是中國文學的譯文。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大地》,華裔作品《喜福會》,中國作家用英文寫的作品如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生活的藝術》等,還可以閱讀英美國家人士對中國典籍的翻譯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鴻銘、衛(wèi)利等翻譯的《論語),還有其它的經(jīng)典作品如(西游記)、(紅樓夢》的翻譯作品等。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yǎng),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yè)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jīng)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也體現(xiàn)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guī)范”。
一、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jīng)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fā)展總體上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shù)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jīng)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jù)。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xiàn),要把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教學中的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tǒng)。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xiàn)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tài)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yǎng)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jīng)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jīng)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xiàn)“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yè)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jù)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xiàn)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jīng)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lián)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F(xiàn)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fā)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shù)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首先是生產的發(fā)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fā)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jīng)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fā)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jié)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huán)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fā)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jīng)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fā)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xiàn)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xiàn)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xiàn)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jīng)濟發(fā)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和粵北的貧困區(qū),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xiàn)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fā)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tǒng)文化知識現(xiàn)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xiàn)象、“留守”現(xiàn)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激活文字;文章內涵;彰顯個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381-01
高中語文,面對密密麻麻的文字,難度是相當大的。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當前的情況是,學生閱讀課外書,譬如穿越類、盜墓類小說,學生興趣昂揚一路不舍。而對于高中語文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學生卻覺得難于上青天,味如嚼蠟!高中語文的閱讀,通過實踐探索,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具有非比尋常的作用,譬如高中作文,需要想象力,這就需要學生從閱讀中感悟和提升。想象是成功的階梯,世間的萬事萬物因了想象而變得美好無比,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想象出了亙絕千古的萬有引力,文學家因了想象,創(chuàng)造出了催人淚下的文學作品。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學習壓力空前高漲,如果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一些想象力,這對于減輕學習任務是有一定意義的,想象形成的沖擊力可以加深學生對上課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高中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其覆蓋面廣,其他學科的學習幾乎都能滲透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對語文本身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意義非凡!
一、通過閱讀激活文字,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中華的幾萬個詞語,實際上每一個字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出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材上的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屏治榈略凇端囆g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可以設置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 多數(shù)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象,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xiàn)“聲音也沒有”,不象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通過閱讀分析文章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fā)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通過閱讀放飛思緒,彰顯學生個性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中國文化;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41
一、將中國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于活躍英語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積極性
英語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很多英語文章中滲入了國外的文化,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感覺到有一定的障礙,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對外國文化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在學習外文化的時候融入中國文化,有助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找出各種文化差異,引起其好奇心,不僅能夠消除學生心中的畏懼,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習積極性。
2.有助于促進高中英語教師轉變教學模式,優(yōu)化學習目標
學習過程是在一定狀況下借助于學習資料,通過思維構建進行知識獲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能夠為思維構建提供條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且也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同時,這也必然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優(yōu)化學習目標。
3.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是在一定思維下進行英語知識學習的,只有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促進對知識的學習。長期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和灌輸,能夠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我國形勢,同時對高中學生進行國外文化和國內文化的對比,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更好地理解英語教材中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理解為目的、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知識為起點的漸進過程,將我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習慣的重要要求。
二、將中國文化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方法分析
1.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
提高英語教學效率最為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多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因為英語文章大多是立足于外國文化而寫的,其中融入了很多外國風俗習慣,這對于我國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此時,如果能融入我國文化,就有助于學生對這些不同點進行比對,促進記憶和吸收,也助于學生區(qū)分各國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Healthy eating”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進行知識傳授,可以這樣講解“西方人和我國人的吃飯方式不同,西方人主張好吃,但是其吃飯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吃飯主要是兩個菜,在朋友聚會請客時也不過是用三四個菜,而我國不同,我們請客和西方有很大差別”,接下來讓學生進行理解和思考,最終明白各國文化的差異導致生活習慣的差異。這樣在閱讀教材內容的時候,學生可以避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促進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夠交際得體。
2.在教材內容講解中融入中國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課文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語言文化的重要渠道,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英語文章進行文化融合,促進學生吸收和理解。
例如,在講解“my father”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針對文章內容進行知識講解,然后找出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這樣滲入文化:首先分析美國父親和中國父親的不同,美國父親的地位比較輕視,其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視,沒有母親的地位高,而我國父親往往是默默付出的,家庭中的重要人物,其地位與母親相等。讓學生了解西方父親和中國父親的區(qū)別之后再引入案例。例如學生們都學習過《背影》這一課文,這篇課文中的父親形象在我國文化中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教師可以對這篇文章中父親的角色進行分析,有助于引導學生學習我國文化,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用英語語言表達我國比較著名的文學作品,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3.通過詞匯融入我國文化,提高記憶能力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最能承載文化信息的物質,通過詞匯融入中國文化,是高中英語教學中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融入中國文化最好的方法。在講解某一個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詞匯聯(lián)想中國文化,引導學習。
三、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遵守適度性原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的時候可以穿插著進行文化講解,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講授哪個方面的中國文化,在講解的時候要注意適度性原則,切不可一味地講解,把英語課堂作為文化講堂,這樣容易失去主體,引起學生厭倦。另外,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多講授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做好精心的安排和準備,在學生了解我國文化的同時,牢固學習英語課堂知識。
2.在堅持文化平等的條件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國外文化的興趣,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各個地區(qū)文化都是平等的,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文化。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可偏重傾向于哪一個民族文化,不可帶有個人感彩。要培養(yǎng)學生對各區(qū)域文化的尊重、平等的意識,讓學生明白自己承擔著傳播我國文化的使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主動傳播我國文化,尊重我國文化。
四、結束語
新時期,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世界各國文化也在不斷融合,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小文化差距已經(jīng)成為目前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中國文化,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好文化的傳播者,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適當引入我國文化,這樣才能培養(yǎng)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學生。
參考文獻
[1]劉學政.社會外語需求與外語文化的變革[J].國外外語教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