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全球競爭力報告

全球競爭力報告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13 11:16:1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全球競爭力報告

第1篇

具有權威地位的報告

在目前全世界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測評中,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一直保有其權威地位。自1979年起,世界經濟論壇就開始對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競爭力進行評判,是目前國際上從事競爭力排名最著名的機構之一,通過對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綜合因素的考評,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該報告是世界范圍內關于國家競爭力最全面的評判報告。

《2013-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推出,正值世界經濟從二戰(zhàn)后最嚴峻的一場經濟危機中緩慢復蘇之際。這次的經濟危機不僅深刻地轉變了經濟增長方式,而且顯著提高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當發(fā)達經濟體還在探索如何增強經濟發(fā)展動力之時,新興的發(fā)展中國家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強大力量。自然,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聯系的本質也發(fā)生了變革,而且新興的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在此背景之下,《報告》認為過去的一年在重建全球信心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所以“復興”較上一年更為可靠。許多曾經預測的風險并沒有成為現實,例如:美國沒有從“財政懸崖”墜落;歐元區(qū)沒有解體;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目前也消退了。盡管全球經濟有更多的積極表現,但是仍然有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例如歐元區(qū)將近兩千萬的失業(yè)人口,日本高昂的預算赤字等。

三十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的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致力于研究及設定支撐國家競爭力的因素。從一開始,論壇的目標即是為參與者提供深刻的見解和拋磚引玉,希望在參與者之間引起關于最優(yōu)戰(zhàn)略和政策問題的討論,以幫助國家克服困難,提高競爭力。在近來頗具挑戰(zhàn)性的經濟條件下,《報告》旨在作為一個稱職的批評者,以提醒各國注意完善的經濟結構基礎對經濟持續(xù)增長的重要性。

揭秘全球競爭力指數

全球競爭力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在2004年推出,競爭力是指決定一個國家生產力水準的政策、制度和其他條件的集合。全球競爭力指數由基礎條件、效率推進、創(chuàng)新與成熟性三大因素決定;三大因素又被具體化為12項指標來衡量一國綜合競爭力狀況。競爭力指數的總分就是這些指標綜合計分的結果。

基礎條件包括:制度、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huán)境、醫(yī)療衛(wèi)生和基礎教育,四項指標各占25%;效率推進則包括: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fā)展水準、技術就緒度、市場規(guī)模,六項各占17%(即1/6);創(chuàng)新和成熟性包括:商業(yè)成熟度以及創(chuàng)新,兩項各占50%。

一個健全的、公正的制度環(huán)境的重要性對進一步鞏固脆弱的經濟復興越來越明晰。因為它不僅影響到了企業(yè)的投資決策、生產的組織,而且在社會財富的分配、決策風險的承擔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市場規(guī)模影響著生產力,因為一個大的市場規(guī)模,更有益于企業(yè)去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

世界經濟論壇的創(chuàng)始人兼執(zhí)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對“創(chuàng)新”十分推崇,他表示:“一個經濟體想要在未來實現繁榮,創(chuàng)新就尤為關鍵。……我預計,‘發(fā)達’和‘欠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界線將逐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更多使用‘創(chuàng)新豐富’和‘創(chuàng)新貧乏’這樣的標準來區(qū)分這些國家?!?/p>

一個具有高商業(yè)成熟度的國家,無疑是擁有完善的商業(yè)網絡和產業(yè)配套設施,如此一來,國家在貨物和勞務的生產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當基礎資源消耗殆盡時,這兩個因素對于一個處于高級發(fā)展階段的國家來說顯得至關重要。

另外,為了更好地對各國家及地區(qū)社會及環(huán)境競爭力進行評估,2011年10月開始,世界經濟論壇宣布調整競爭力評價方式,引入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素,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競爭力指數”作為競爭力排名的重要衡量標準。

主要國家排名情況

今年的競爭力排名的前十名中,六個歐洲國家、一個美洲國家、三個亞洲國家和地區(qū)。狀元是蟬聯五屆的瑞士,新加坡和芬蘭分別為榜眼和探花。美國相較去年上升兩位,居第五名,中國香港和日本位列第七名和第九名。

探究瑞士、新加坡、芬蘭等小國居于全球競爭力前列的原因,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負責人瑪格麗塔·哈努茲給出了這樣的回答,“看看排名前十位特別是前三位的國家,就會發(fā)現創(chuàng)新和公共機構是競爭力的關鍵。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擁有出色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強有力的公共機構?!?/p>

以芬蘭為例,其創(chuàng)新競爭力世界第一,所含各項指標排名為:創(chuàng)新能力第二、科研機構質量第十、企業(yè)研發(fā)投入第三、高校-企業(yè)聯合研發(fā)投入第二、政府采購先進技術第21、科學家與工程師效用第一、每百萬人口的公共專利數第一。

新加坡制度框架排名第三,基礎設施排名第二,充分發(fā)揮了其“船小好調頭”的優(yōu)勢,能夠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能更早地擺脫危機陰霾。

哈努茲認為,美國在過去四年的競爭力排名一直在下降,今年的上升得益于其完善的金融市場,政府效率的提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排名的上升對于世界經濟來說,真可謂是一個好消息。

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排名29位,與去年持平,領先于南非(53)、巴西(56)、印度(60)、俄羅斯(64)。印度的排名連續(xù)四年下滑,《2013-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合著人之一、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和基準網絡研究中心副總監(jiān)、經濟學家蒂埃里·蓋格指出:“如果說五年前,每個人都對印度的潛力表示樂觀的話,那么今天人們不知道這種潛力能否變?yōu)楝F實?!瓕@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處于極端貧困的國家,企業(yè)投資者的耐心、信心和希望正在褪色?!?/p>

解讀中國的競爭力

說到中國在全球競爭力中的排名,筆者認為,中國的競爭力在過去五年內均處于30名之前本身就是一項成就。畢竟中國如此龐大,使得每一項提高競爭力的努力都變得更加困難。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上述競爭力指數時就會發(fā)現只有在最重要的幾個指標上均有所作為才能夠名列前茅,這對于大國和小國而言,實現難度的差異太大了,因此很多小的經濟體將重點放在發(fā)展其核心競爭力上反而更容易提升和保持自身的排名。

在諸多評估指標中,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在市場規(guī)模以及宏觀經濟環(huán)境中的表現,分別位列第二名以及第十名。金融市場發(fā)展水準、商品市場效率、高等教育與培訓、技術就緒度的排名較為靠后,分別為54、61、70、85名。余下指標的排名則在30-50名之間。

第2篇

2009年3月17日,一份名為《全球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排名》的報告把美國霸主地位所面臨的潛在危機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這份出自波士頓咨詢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已經將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的桂冠拱手讓給了新加坡,排名慘跌至第八位。而這并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美國政治經濟地位的危機,美國也曾積極采取手段,力圖捍衛(wèi)自己的地位。

美國競爭力計劃

打響美國地位保衛(wèi)戰(zhàn)

早在2005年5月,美國科學院就專門成立了一個由20人組成的繁榮21世紀全球經濟委員會,旨在完成美國國會交給的一項任務――評估美國技術競爭力。經過緊鑼密鼓的調查和討論,同年10月,一份題為《站在風暴之上》的報告被擺在了美國前總統布什的面前。

布什認真翻閱著這份沉甸甸的報告:“2004年,世界各地正在耗資10億美元建造120個化工廠,其中有1個建在美國,50個建在中國”;“2004年,有60萬畢業(yè)于中國研究所或高等學校的工程學專業(yè)的學生,這個數字在印度是35萬,在美國是7萬”;“2001年,美國工業(yè)界用于訴訟的費用超過了研究和開發(fā)的費用”……

這些裸的數字讓布什再也坐不住了。為了保證美國經濟政治地位,布什在2006年1月31日國情咨文中向世界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美國競爭力計劃”(ACI)。

這是一項希望依靠科學與工程領域基礎研究的進步來提升競爭力的宏偉大計,從2007年和2008年美國的預算投入也可見美國競爭力計劃的這一良苦用心。

2007年美國財務預算中就包括59億美元的美國競爭力計劃的經費,其中13億美元用于聯邦政府新增投入,46億美元用于R&D(基礎研究與發(fā)展)的稅收減免。這一稅收政策主要是針對進行R&D研究的企業(yè)施行稅收減免,鼓勵企業(yè)的開發(fā)性研究。

2008年這一預算支出繼續(xù)提高。NSF(美國科學基金會)、DOE(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NIS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核心實驗室成了美國競爭力計劃的寵兒,預算經費較前一年分別增加了8.7%、15.6%和15.5%。

然而,令科學界遺憾的是,2007年和2008年,聲勢浩大的美國競爭力計劃的預算并沒有全部被國會通過。但布什的科學顧問John Marburger(約翰•馬伯格)表示:“雖然如此,至少他們通過了與美國競爭力計劃最昂貴部分相關的一整套稅收整改措施。”

可以說,《站在風暴之上》揭開了美國暗處的傷疤,而美國競爭力計劃打響了捍衛(wèi)霸主地位的戰(zhàn)役。這一計劃的實施顯示了美國對科學和工程領域基礎研究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成為戰(zhàn)役主力軍

NSF成為美國競爭力計劃的寵兒,自然肩負著提升美國競爭力的歷史重任。其主任Arden L. Bement(阿登•比門特)表示:“NSF在美國競爭力計劃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而我們的投資重點是通過發(fā)現基礎原理來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技術,同時,通過研發(fā)世界級的設備和基礎設施來促進科學研究,改革科研方式。”

Arden L. Bement所提到的研發(fā)世界級的設備和基礎設施正是CISE(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工程)的主要任務。CISE是NSF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負責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維持、升級全球計算機和通信基礎設施,為科研和教育做準備。可以說,正是由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是提升其他領域研究效率、促進研究方式改革的基礎,CISE自然而然地成為這場戰(zhàn)役的“主將”。

從2007~2009年的財務預算報告中可見,CISE的工作重心之一“落戶”GENI(網絡革新的全球環(huán)境)。GENI是一個開放的、大規(guī)模的試驗設施,其目標是在全球通信網中進行革命性的研究,改變互聯網及分布式系統的設計本質,是實現ACI宏偉目標的重要研究內容。

正如2007年CISE的預算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GENI,那么現代互聯網的局限性就會阻礙網絡的革新。而通過網絡革新發(fā)展新一代網絡信息體系也是CISE的主要研究方向。

除此以外,信息軟件安全、人工智能、設計高端軟件工具,例如信息的整合、管理、分析的理論和工具等都成為了CISE的“主打”領域,也是ACI實現競爭力提升的得力助手。

在ACI 的促進下,2007~2009年,NSF在CISE領域三年的預算投入逐年增加,分別為5.2669億美元、5.74億美元和6.38億美元。科研經費增加、重視程度提高也讓CISE收獲了碩果,“為提高美國競爭力貢獻了最直接的力量”,2009年的預算報告中這樣總結了兩年多來的工作。

在有線和無線網絡領域,CISE正通過整合計算機、通信、網絡科學的理論基礎并借助GENI設備重新設計下一代互聯網的應用基礎。

另外,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能夠提高無線通信服務質量的工具。這個工具能夠檢測出衰弱的無線信道的信息,使信號的頻率和能量更加有效、充分地得到利用。

同時,基于Wi-Fi網絡的、便宜且高質量的視頻技術也在資金支持和多方努力下應運而生。

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一種運用軟件并結合傳感器設計的電子紡織服裝“現身”,它可以感應到穿衣者的外形和行為,適應穿衣者現在的狀態(tài)。

不僅如此,在網絡信息安全方面,CISE也下足功夫,發(fā)明了能夠協助數據擁有者進行數據辨別的工具,使其在公共信息的時候保證機密信息的安全。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助力美國競爭力提升的優(yōu)勢已經初顯,并且已成為這場“保衛(wèi)”大戰(zhàn)的利刃。

奧巴馬時代:戰(zhàn)役將繼續(xù)

在金融危機的艱苦日子里,奧巴馬順利接手了美國總統的“權杖”。被人們稱為“互聯網總統”的奧巴馬更加堅信網絡信息技術能夠幫助美國立于不敗之地。

早在奧巴馬登位之前,他就向公眾宣布了自己的互聯網計劃:保護互聯網的開放性;促進媒介傳播途徑的多元化;通過技術改革政府職能,促進信息交流,同時使施政更加民主化。

這位“互聯網總統”還將部署下一代寬帶的計劃列入議程中。奧巴馬提倡不分富人和窮人、不分城市和農村普及網絡,認為寬帶是每個美國人都需要的服務。

而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奧巴馬為提升美國競爭力所奏的序曲,而他在自己的網站中也表示將繼續(xù)開展美國競爭力計劃:繼續(xù)加大力度投資基礎科學研究;對投資創(chuàng)新研究的企業(yè)采取永久性課稅扣除;保護知識產權以及專利系統創(chuàng)新。

奧巴馬的決心在其2010年的預算中有所體現。在最近公布的2010年預算中,奧巴馬政府計劃撥給NSF 70億美元,這一計劃比2009年預算高了1億美元。雖然預算支出提高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也表明了奧巴馬希望繼續(xù)提高美國競爭力的想法。

第3篇

最近,由WTO經濟導刊與國際著名智囊機構AccountAbility共同編譯的《國家責任競爭力》正式出版了。該書以AccountAbility的多年研究成果為依托,以其定期研究報告《責任競爭力狀況2007》為主要來源,集結了眾多世界優(yōu)秀專家對責任競爭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反映了企業(y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關于責任競爭力的最新理念和實踐。

該書提出了企業(y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一個重要的新概念--國家責任競爭力。國家責任競爭力反映了國家競爭力與一個國家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狀況之間的關系。它帶給人們對企業(yè)社會責任從國家、產業(yè)和企業(yè)層面的許多新思考。

第一,國家責任競爭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它使人們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發(fā)展的意義的認識有了新的高度。一個國家的企業(yè)社會狀況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國家責任競爭力是未來國家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形態(tài)。而一個國家的責任競爭力取決于三個方面,包括一個國家推動企業(y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公民社會支持監(jiān)督和推動作用以及這三者的結合程度。這些因素及其有效結合將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對全球資源的利用和經營,從而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

第二,產業(yè)責任競爭力將有助于產業(yè)鏈的全球性升級。責任競爭力理念無論是對發(fā)達國家, 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產業(yè)責任競爭力的提高都有顯著的指導作用。特別是為發(fā)展中國家升級其產業(yè)鏈,獲取和開發(fā)全球性品牌升級其產業(yè)鏈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第三,企業(yè)責任競爭力將決定企業(yè)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責任正在重塑市場競爭規(guī)則,對企業(yè)利益相關者負責的全面責任競爭時代正在取代過去的那種以價廉物美為法則的時代。責任正在重塑未來市場,這個市場將回報那些以正確的方式管理責任的企業(yè)和經濟體。如以應對適應氣候變化為例,在未來能給負責任企業(yè)帶來至少5000億美元的市場。因而,企業(yè)開發(fā)和利用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在解決關系和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甚至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的同時,如氣候變化、節(jié)能減排、消費者權益、貧富差距、男女平等發(fā)展、生態(tài)資源、反腐敗等,還能增強企業(yè)經濟效益或競爭力,企業(yè)就增強了責任競爭力,企業(yè)就能贏得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市場。

第4篇

關鍵詞:制度競爭 國際競爭 實證分析 制度競爭力

制度競爭的重要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間競爭的背后都包含著制度的競爭。制度競爭實際上是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互動和博弈的過程,并受到各國改革開放程度的影響。制度競爭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取預期制度的潛在收益,促進本國社會經濟的穩(wěn)健發(fā)展。

現在人們對制度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從宏觀層次來看,制度能促進一國經濟發(fā)展,有效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環(huán)境將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降低社會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從微觀層次來看,能解決激勵和約束兩大市場經濟中的基本問題。因此,制度建立、改革、創(chuàng)新直接關系到一國的經濟效率甚至興衰成敗。從這個角度上來考慮,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差異最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差異。

鑒于各國國情,在制度的選擇上,各國總會選擇能夠促進本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使本國與其他國家的競爭能處于優(yōu)勢的制度,勢必導致國家之間在制度選擇和安排上的競爭。制度競爭可以使各國在總結原先制度優(yōu)秀因素的同時,不斷加強各個層次制度安排經驗的交流與互動學習,優(yōu)化各國制度體系,降低制度設計安排成本,提高制度實施效率,增強國家競爭能力。各國通過制度競爭,加速制度變遷和創(chuàng)新,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因此,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制度競爭成為人們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制度競爭與國際競爭的相關理論分析

現代經濟學相關理論的一個暗含前提是把國際競爭的主體設為企業(yè),對一個國家競爭優(yōu)勢的分析僅僅強調微觀層面?;蛘邇H僅將政府參與國際競爭界定為“保護”或者“直接干預”。他們關注和論證的中心往往只限于微觀的物質技術層次,重視物質效率,即單純以企業(yè)或產業(yè)的技術效率作為國際競爭的全部內容,政府要么是國際競爭中無所作為的“守夜人”,要么直接參與到企業(yè)的國際競爭中去,缺乏本身獨立的主體地位。

然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國家競爭優(yōu)勢并非僅僅依靠微觀的、物質技術形態(tài)的競爭取得,企業(yè)或產業(yè)之間的競爭只構成了國際競爭的一個維度,另一層次的競爭是一種宏觀層次的競爭形態(tài),即宏觀形態(tài)的政府之間的競爭。相對于微觀形態(tài)的企業(yè)之間的物質、技術效率競爭而言,宏觀形態(tài)的政府之間的競爭則表現為一種制度競爭,取得一種制度優(yōu)勢是這種競爭形態(tài)的中心,這兩種競爭形態(tài)共同構成了國際競爭的內容。

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已表明,微觀層次的效率是以一定的制度尤其是產權制度的效率為前提的,而政府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的作用比個人或其他組織都重要;一國政府面臨著來自國內各利益集團和外部競爭者的壓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經濟主體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希望在一個高效率的制度環(huán)境中配置其所掌握的資源。因此,要素通過跨國流動可以進行制度選擇,這種微觀主體的制度選擇行為將迫使一國政府尋求建立制度優(yōu)勢。

因此,本文認為國際制度競爭有三重含義:其一是指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尤其是國家或區(qū)域之間選擇規(guī)則或規(guī)則體系的競爭,競爭過程往往伴隨著制度體系效率的提高,以制度優(yōu)勢促進社會資本積累,刺激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等的投資形成,加強對參與國際競爭的個人、企業(yè)或其他組織的創(chuàng)新激勵,同時也形成相應的約束體系,規(guī)制經濟主體的行為,減少經濟運行中的摩擦成本,增強其競爭能力。其二是指通過制度競爭形成制度優(yōu)勢,加強對全球可流動資源的吸引和利用,促進內部比較優(yōu)勢與外部資源的有效結合。其三是指國家或區(qū)域在國際經濟交易規(guī)則或共同規(guī)范建立的博弈過程中進行競爭,加強自身的談判能力、影響力和適應能力,減少本國在國際競爭中的不確定性因素。

我國參與國際制度競爭的實證分析

我國從1978年以來進行的改革開放意味著我國經濟從此進入了一個體制轉型時期。體制轉型實質上就是制度競爭和制度變遷的過程。這一制度變遷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增長,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并駕齊驅、相輔相成,體制轉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

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逐年上升,從1989年的51.01%提高到1999年的68.07%,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也達到了36.2778%。可見,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制度變遷因素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根據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IMD)公布的年度報告《世界競爭力年鑒》所提供的國際競爭力數據,可以把握我國國際競爭力趨勢,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根據該年鑒提供的資料,我國經濟表現競爭力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至 2001年,雖出現了排名逐步滑坡的現象(見圖1所示),分別排第3、4、5、7位,2002年又恢復到第3名。1999―2002年間中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較穩(wěn)定,平均在30位左右;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而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歸根結蒂是由于在競爭中制度不斷完善和不斷創(chuàng)新。

我國政府效能競爭力排名(見圖2)從1998年以后,出現了下降趨勢,1998年至2001年排第19、31、32、35位,在2001-2002年,出現了較大的提高,從2001年的35名上升到2002的30名,提高了5個名次。

企業(yè)效率是我國競爭力四大要素中表現最差的一個,不但其競爭力水平低,而且從1998年以來我國的企業(yè)效率競爭力排名直線下滑(如圖3所示),大約以每年3個名次的速度下降,從1998年的第32名一直落到了2002年的第43名,企業(yè)效率成了中國整體競爭力提高的不利因素。因此,只有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生產率、完善勞動力市場等,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企業(yè)的差距,中國的企業(yè)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從而促進中國競爭力綜合水平的提高。

我國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排名,1998年排第30位,1999年第35位,此后各年依次是第34、39、35位(如圖4所示)。此要素排名呈現出不斷振蕩的不穩(wěn)定態(tài)勢,2002年出現了較大的提高,從39名前進到了第35名,目前基礎設施競爭力處于提高階段。但總的來說,我國在49個參與評估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基礎設施是比較落后的。

一國的制度優(yōu)勢可以吸引外部資源,尤其是高質量的外部資源,以彌補國內的要素供給缺口。由于FDI有助于提高一國企業(yè)的競爭力,并從整體上增強國家競爭優(yōu)勢,世界各國近年來競相調整與FDI有關的規(guī)制制度,都在努力吸引FDI,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持續(xù)的制度競爭浪潮。據《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在2004年有102個國家參與了修改調整與FDI相關的制度,并且其中有235項是有益于制度調整的,而不利項只有36項,這很大部分上提高了制度競爭的實力。

聯合國貿發(fā)會議的一項研究成果也表明,1998―2000年間世界各國在流入FDI的吸引潛力排名中,排名最前的20個國家,其勝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等結構性因素。

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我國已經連續(xù)12年位居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吸引投資首位了,現在吸引投資已經從原來單純的政策優(yōu)勢轉向綜合國力的優(yōu)勢。在《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關于吸收FDI業(yè)績指數和潛力指數排名中,我國的FDI業(yè)績指數雖然是微弱上升,從1990年的46位上升到45位,甚至2004年的業(yè)績指數低于上一年,但是FDI潛力指數卻有明顯的升高,排名從41攀升至32,見表1??梢姡覈谕顿Y的制度環(huán)境和制度安排有了極大的改善。

而這種成就是與我國為吸引外資而專門進行的各種制度創(chuàng)新是分不開的。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從各個方面積極履行“入世”的承諾,法律政策的相應調整,投資領域的進一步擴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等,都從客觀上為外商提供了政策更加公開透明,運轉成本以及風險更低的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

從以上分析可知,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更加凸顯了制度的重要作用,政府作為宏觀層面的國際競爭主體,應發(fā)揮關鍵性作用。在未來的國際制度體系競爭中,我國政府應對目前的制度競爭格局進行調整,加速國內市場化取向的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完整、靈活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尤其是有效的產權制度,這是參與外部制度競爭的前提。培育微觀競爭形態(tài)的國際競爭主體的創(chuàng)新機制,增強其競爭能力,最終形成國際競爭中宏觀與微觀二層次協調的競爭優(yōu)勢。

盡管制度因素在經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制度實施的不完全性(即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實施主體間差異)決定了制度不是萬能的。制度只是一項工具,不是目標,無論制定和實施什么樣的制度安排,都必須考慮到其成本與收益,不能單純地為追求制度的合理性而忽視制度實施中的實際效果。同時應該注意,各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社會及地理環(huán)境,不可盲目套用他國成功實施的制度安排,或盲目排斥他國運行效果不盡人意的政策規(guī)范。應從本國的實際狀況出發(fā),并在制定后的實施過程中做出適時改進和調整。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孫剛等.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制度競爭.華東經濟管理,2003第17卷第5期

第5篇

從世界上兩大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入手,對金磚國家在WEF和IMD的國際競爭力排名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全球經濟繁榮指數、創(chuàng)新能力指數,對金磚國家競爭力的未來變化趨勢進行整體剖析,得出金磚國家的比較優(yōu)勢。發(fā)現金磚國家各有所長,合作潛力巨大,如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則能夠將潛在的比較優(yōu)勢變?yōu)閲H競爭優(yōu)勢,為金磚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基礎和前提。

關鍵詞: 金磚國家; 比較優(yōu)勢; 國際競爭力; 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 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12)01-0013-05

一、國際競爭力界定及評價體系

(一)國際競爭力界定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力研究開始逐漸成為熱點。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學術界的研究以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為代表,他的著名三部曲:1980年出版的《競爭戰(zhàn)略》、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yōu)勢》、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yōu)勢》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西方學者在國際競爭力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范圍深入研究國際競爭力問題[1]。

學術界關于國際競爭力的概念、特性以及分類的論述已經很多。有學者比較系統地分析了國際競爭力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介紹了的國際競爭力思想、西方經濟學的國際競爭力理論闡釋、當代國際競爭力理論代表性學說,也對各種流派對國際競爭力的不同解釋和理論貢獻進行了評述,如裴長洪、王鐳指出國際競爭力有產品競爭力、企業(yè)競爭力、產業(yè)競爭力以及國家競爭力之分。[2]從經濟學視角看,關于各類競爭力的討論分別對應著微觀、中觀和宏觀層次。對各類競爭力主體內容的深入剖析清楚地表明,由于所分析的競爭力種類不同以及分析目的不同,對競爭力的分析范式,也就相應不同。在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理論框架下設立的經濟分析范式既可以用于分析以國家為主體的產品國家競爭力,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用于分析企業(yè)國際競爭力。價值鏈的分析方法提供了評價一國某一產業(yè)中某種生產經營活動具有何種國際競爭力的思路。各種顯示性指標和分析性指標可以用來測度產品和產業(yè)國際競爭力,以及說明相對競爭優(yōu)勢和絕對競爭優(yōu)勢。王勤、王麗萍等[3]、胡列曲、丁文麗[1]也從不同角度對國際競爭力概念進行了較好的梳理和解讀。

(二)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

理論上關于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主要有IMD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和WEF全球競爭力評價體系。除了WEF和IMD的全球競爭力評價體系以外,世界上一些主要智庫和研究機構也了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指數或者指標。這些指數或指標與國際競爭力具有很緊密的關系。例如,全球繁榮指數、平均生活滿意度排名、人均GDP排名、聯合國人類發(fā)展指數、經濟自由度指數、全球清廉指數、人類和平指數等。

二、金磚國家國際競爭力排名比較

(一)金磚國家WEF全球競爭力評價體系排名比較

根據2009―2010年WEF全球競爭力報告結果,在所有參與排名的133個經濟體中,巴西排名第56位,俄羅斯排名第63位,印度排名第49位,中國排名第30位,南非排名第45位。在宏觀經濟穩(wěn)定性和市場規(guī)模這兩個指標上,中國遙遙領先于其他經濟體,市場規(guī)模全球排名第2,宏觀經濟穩(wěn)定性排名第8。在健康和初級教育、勞動力市場效率和創(chuàng)新這些指標上中國均高于其他金磚國家。在高等教育和培訓這一指標上,中國低于俄羅斯和巴西。在金融市場成熟度這一指標上,中國低于南非、印度和巴西,南非和印度的金融市場成熟度在全球排名第5和第16位,明顯高于中國的第81位。技術成熟度方面,中國低于巴西、俄羅斯和南非。企業(yè)成熟度方面,中國低于印度、南非和俄羅斯。在制度、基礎設施、商品市場效率方面南非均高于其他金磚國家,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其健康和初級教育指標排名僅為125位。[4]具體數據見表1。

總體結論是,中國在整體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競爭力高于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但是在部分指標上,中國遠遠落后于這些經濟體。也就是說中國的領先僅僅是整體上領先,在局部和結構性指標上,中國不占優(yōu)勢。

(二) 金磚國家IMD全球競爭力評價體系排名比較

1.中國的IMD國際競爭力整體上明顯優(yōu)于其他金磚國家

IMD對58個經濟體進行了國際競爭力排名,在2009―2010國際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綜合排名是第18位,印度第31位,巴西第38位,南非第44位,俄羅斯僅為第51位。其中,中國經濟表現排名全球第3位,遠遠高于其他金磚國家。在政府效率、基礎設施方面也明顯存在優(yōu)勢。不過,商業(yè)效率這一指標要低于印度和巴西。見表2。

2.2006―2010年中國排名基本維持在前20名,高于其他金磚國家

中國IMD國際競爭力排名最靠前的是2007年,排名全球第15位。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滑至第20位,2010年恢復到2006年的排名水平第18位。俄羅斯排名基本維持在40―50名之間;印度的排名基本上在20―30之間,巴西的排名在40名左右;南非的排名在2006年是第38位,2008年下降到第53位,2010年排名第44位。總體來看,中國競爭力最強,其次是印度、巴西和南非,俄羅斯競爭力最弱。見表3。

3.2006―2010年中國IMD經濟表現處于全球前列,印度排名持續(xù)下降

2006―1010年中國IMD經濟表現基本維持在前3名的水平。2007―2009年均為前2名,2006和2010年為第3名。印度的經濟表現排名在2006年達到第7名,隨后一路下滑,到2010年排名僅為第20名。俄羅斯與巴西的經濟表現排名相對比較穩(wěn)定,俄羅斯和南非基本維持在第50名左右,巴西基本維持在第40名左右。在這一指標上,中國顯著優(yōu)于其他金磚國家。見表4。

4.2006―2010年中國IMD政府績效排名整體下滑,其他金磚國家相對平穩(wěn)

2006―2010年中國的政府績效排名呈現出下滑趨勢,2006年排名第17位,2007年上升到第8位,但是在2008年開始下滑到第12位,2010年下滑到第25位。與印度相比,優(yōu)勢在明顯縮小。印度政府績效排名基本維持在30名左右,俄羅斯排名維持在第40名左右,巴西的排名維持在第50名左右,變化幅度不大,南非排在第20名左右。見表5。

5.2006―2010年中國IMD企業(yè)效率排名低于印度高于俄羅斯和巴西

從企業(yè)效率這一指標來看,印度存在明顯優(yōu)勢,2008年排名為第11名,2010年為第19名,明顯高于中國。2008年中國僅排在第33名,2010年為第28名。巴西企業(yè)效率的波動比較大,2009年排在第24名,2010年下滑到第40名。南非的企業(yè)效率基本穩(wěn)定在第30位左右。俄羅斯企業(yè)效率相對穩(wěn)定,基本維持在第50名左右的水平。見表6。

6.2006―2010年中俄IMD基礎設施排名明顯高于印度和巴西

從全球范圍來看,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并無明顯優(yōu)勢,2006年中國排在第33名,2010年為第31名,處于中等水平。但與其他金磚國家相比,中國的排名明顯要高。其次是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落后中俄很多年。見表7。

(三) 金磚國家全球競爭力排名綜合比較

考慮到WEF和IMD對競爭力的評價結果存在差異,為了對金磚國家競爭力更直觀地進行比較,可以將WEF和IMD的評價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得出一個綜合性指標。在兩大競爭力評價機構全球聲譽和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根據公平性原則,賦予各自相等的權重(分別為0.5)。以2010年排名結果為例進行加權平均,發(fā)現中國的加權平均排名是第24位,印度為第40位,南非為第445位,巴西為第47位,俄羅斯排名最靠后,僅為第57位。

三、金磚國家繁榮指數比較

在2010年全球繁榮指數評定中,挪威名列第一,丹麥和芬蘭名列第二和第三。美國排名第10,仍超過名列頭20名的主要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和法國。在110個國家或經濟體中,中非共和國、巴基斯坦、津巴布韋位居倒數前3名。就金磚國家而言,巴西繁榮指數排名最靠前,整體排名第45位,中國排名第58位,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分別為第63、第66和第88位。

在經濟繁榮和社會資本這兩個指標中,中國明顯領先于其他金磚國家。在創(chuàng)業(yè)與機會指標上,南非最高,俄羅斯最低。在治理方面,俄羅斯最差,在教育、健康方面俄羅斯排名靠前,南非排名靠后。印度在社會資本方面具有明顯劣勢。見表8。

全球繁榮指數的評價范圍比較廣泛,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安全等方方面面,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一國繁榮程度。就金磚國家而言,繁榮程度排序是巴西、中國、俄羅斯、南非和印度?;痉辖鸫u國家發(fā)展的現實。這也預示著巴西的發(fā)展前景將越來越廣闊。

四、金磚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比較

根據2009―2010年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排名結果,中國在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3位,南非排名第51位,印度排名第56位,俄羅斯排名第64位,巴西排名第68位。中國在創(chuàng)新產出和科學產出這兩個指標上具有優(yōu)勢,排名明顯高于其他金磚國家。中國在制度、人力資源和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較弱。南非在創(chuàng)新投入、人力資源和商業(yè)成熟度指標上處于領先地位。俄羅斯和巴西沒有明顯優(yōu)勢,在制度方面這兩個國家都排在100名以后。具體數據見表9。

創(chuàng)新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創(chuàng)新指數所涉及的指標體系較為全面,相對比較科學,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金磚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金磚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排序是中國、南非、印度、俄羅斯和巴西。說明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相對較強,巴西創(chuàng)新能力稍顯不足,這可能與經濟結構差別有關。對南非、俄羅斯和印度的評價基本符合現實情況。

五、基本結論

國際競爭力是復雜的、多維度的概念,影響因素比較多,而且是動態(tài)變化的,必須從更宏觀、更綜合、更全面的視角進行評價,主要從國土面積、自然資源、人口規(guī)模、經濟規(guī)模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來進行。因此,評估金磚國家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及標準也比較多,可以綜合運用多個評價標準進行綜合評估。

金磚國家都是新興經濟體,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經濟規(guī)模相差很大。俄羅斯和中國是全球國土面積較大的兩個國家,經濟規(guī)模和人均GDP之間差距也很大。巴西經濟規(guī)模與中國的差距最小。南非經濟實力相對較弱。

從貿易優(yōu)勢產品來看,印度的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紡織品及原料具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俄羅斯的礦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具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巴西的礦產品、食品飲料煙草和植物產品具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南非的貴金屬及制品、礦產品和賤金屬及制品具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

從國際上與國家競爭力相關的指數或指標排名情況來看,中國在整體上競爭力最強,超過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從其它相關指標來看,中國并不具備絕對優(yōu)勢。在金磚國家中,巴西的全球繁榮指數和平均生活滿意度排名最高;俄羅斯的人均GDP排名和人類發(fā)展指數最靠前;南非的全球清廉指數最高,金融市場成熟度較高;中國的全球和平指數最高;印度不具備明顯的優(yōu)勢指標,但是,其服務貿易發(fā)展相對較好,在全球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1]胡列曲,丁文麗.國家競爭力理論及評價體系綜述[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1(3):57.

[2]裴長洪,王鐳.試論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2(4):41.

[3]王麗萍,李創(chuàng),湯兵勇.產業(yè)國際競爭力概念及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和產業(yè),2006(2):3.

[4]WORLD ECONOMY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J].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2009(10):2.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AI Chun-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P. R.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two major evaluation system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combined with the global index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of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for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BRIC), and their future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trends as a whole.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BRIC countries hol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t is found that BRIC countries possess their own strength and enormous potential for cooperation. If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ooperation is established, turning the comparative potential advantages in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t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BRIC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BRIC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1-11-10

基金項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設計與運行模式研究”(11JJD790002); 201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需求結構變化研究”(11JZD021)。

第6篇

香港是高度發(fā)達的城市型經濟,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近40年來其經濟總體上保持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競爭力也因此不斷提升。迄至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國際競爭力已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中名列前茅。但近幾年來,香港國際競爭力大幅滑落。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fā)研究院(IMD)2000年4月公布的2000年國際競爭力年報,在參評的47個各國和地區(qū)中,香港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從1999年第七位猛跌至第十二位,這是自香港世界排序在1995~1998年保持四年獲得第三位歷史最好名次以來連續(xù)兩年大幅滑落。世界經濟論壇(WEF)2000年9月公布的200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對香港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顯示同樣類似的結果:香港世界排序由1999年的第三位跌至第八位。但與此同時,根據IMD對香港國際競爭力八個大類指標的評價體系,以及結合其他一些著名國際組織對香港的評價,不難發(fā)現,香港許多指標排序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有的甚至沒有下降反而上升,顯示出在全球范圍內香港國際競爭力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在:

1.政府作用。政府政策有益于增強競爭力的程度。1992年以來,該項指標連續(xù)八年位居世界第二,并與第一名得分十分接近。香港一直采取以積極不干預為特色的政策取向,為企業(yè)提供公平競爭的條件,創(chuàng)造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迫使企業(yè)改進經營效率。政府的管理模式運轉高效廉潔,利于企業(yè)充分及時地把握市場機會,有效地經營企業(yè)資源。從IMD2000年國際競爭力年報所列出政府行政效率的11項指標看,香港在政治體制如何適應當今經濟挑戰(zhàn),政府政策獲得支持等五個項目上世界排序第二,在政府干涉不妨礙商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不妨礙商業(yè)發(fā)展等四個項目上躍居世界第一。2001年3月亞洲訊息報告的一項調查,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4個代表性的國家(地區(qū))中,香港公務員是“最不官僚”的一支隊伍。香港特區(qū)政府從容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其后推出盈富基金等措施無不體現出政府高效果敢的經濟管理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對保持和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國際化程度。這是通常衡量國家(地區(qū))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參與程度的指標。作為高度開放型的經濟體系,香港經濟的運行一直與國際經濟息息相關。在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市場準入、匯兌自由等經濟領域,香港均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yōu)勢。而充裕的外匯儲備,優(yōu)良的稅務制度和貨幣政策等也易于同國際市場接軌?!敦敻弧冯s志對全球最適宜營商城市的評價中,香港從1999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一位。其他諸如美國卡托研究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也從各個方面對香港國際化給予極高的評價。美國傳統基金會和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出版的2001年報告都顯示,香港經濟自由度連續(xù)多年世界奪冠,從一個側面表明其國際化程度占有較大國際競爭的現實優(yōu)勢。

3.金融環(huán)境。該項指標用來評價國家(地區(qū))資本市場的發(fā)育狀況和金融服務的質量。香港是亞太地區(qū)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其發(fā)達和成熟的資本市場與良好而有信譽的金融服務相結合,不僅具有滿足企業(yè)需求變化的足夠彈性,而且是冒險企業(yè)家投資的理想場所。同時香港為外國公司提供進入當地資本市場最平等的途徑。外商在香港的投資收益相當可觀,有價證券投資收益流入大于流出的增幅,都對外商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引人注目的是,金融環(huán)境一直是香港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中優(yōu)勢最為顯著的一項指標,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金融環(huán)境世界排序不降反升,體現了香港金融環(huán)境國際競爭力上的現實優(yōu)勢。

4.企業(yè)管理。這是評價企業(yè)管理在創(chuàng)新,贏利和責任方面有效程度的指標。香港企業(yè)在生產率,經營效率上表現相當出色。企業(yè)運行的商業(yè)環(huán)境良好,企業(yè)內部的運作管理和經營戰(zhàn)略漸趨于成熟,表明其能夠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香港企業(yè)管理指標世界排序一直穩(wěn)居前第二位至第四位(個別年份除外)。亞洲金融危機后,該項指標雖然世界排序有所下降,但其世界排位仍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5.基礎設施。這是評價國家(地區(qū))基礎設施能力和滿足企業(yè)發(fā)展需求程度的指標。1992年以來該項指標波動較大,迄至1997年世界排序降至第十九位,之后逐漸回穩(wěn),亞洲金融危機后也依然保持相對穩(wěn)定。香港基礎設施世界排序相對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與指標本身設計存在的問題有關。例如計算機使用總量,計算機總功率及可耕田面積等總量指標對香港城市型經濟體而言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香港基礎設施競爭力被嚴重低估。事實上,從比較角度看,香港在亞太地區(qū)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通信系統已成為當今香港企業(yè)越來越不可缺少的方面。香港被譽為亞太地區(qū)的通訊中心,迄今信息產業(yè)已形成相當的規(guī)模。衛(wèi)星通信、光纖通信、微波通信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使用。香港又是世界上首個擁有全數碼系統電訊網絡的城市,人均圖文傳真及 移動電話使用率居世界第二,人均國際電訊使用率及傳呼機擁有量居世界第一。香港特區(qū)政府成立后加大對香港城市路網,環(huán)境保護,資訊基礎設施的投入,這些無疑將對未來幾年內香港基礎設施競爭力產生正面效應。

此外,香港國民素質指標的現實表現雖不理想,1996年世界排名第22位。但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國民素質競爭力排序呈上升趨勢,它將成為香港國際競爭力的潛在優(yōu)勢。綜觀IMD及其他國際機構對香港的綜合評價表明:過去兩年來,雖然香港國際競爭力有所減弱,但其現實優(yōu)勢及潛力仍不可低估,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領先地位不會因此動搖。

二、香港國際競爭力下降的影響因素

香港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序在IMD和WEF2000年報告中大幅滑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香港科技創(chuàng)新相對落后。為了反映知識經濟的到來,IMD和WEF對2000年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作出重大的調整。WEF在測量國際經濟競爭性的指標構成中,加大了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比重,列入了一個反映一個國家(地區(qū))的技術開發(fā)能力與創(chuàng)業(yè)難易程度的“經濟創(chuàng)造力指標”。并將其放在金融環(huán)境指標和國際化程度指標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這種調整后的指標,2000年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序與1999年相比發(fā)生較大變動,那些在科技創(chuàng)新與人力資源方面有較好基礎的國家(地區(qū)),其國際競爭排序有較大幅度上升,如美國取代連續(xù)八年保持國際競爭第一的新加坡,新加坡則屈居第二。香港則由1999年的第三位下降到第八位。由于香港國際競爭力體系指標中金融環(huán)境和國際化程度這兩項重要指標都沒有發(fā)生突發(fā)性改變,因此,香港國際競爭力排序大幅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經濟創(chuàng)造力指標表現較差。經濟創(chuàng)造力指標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qū))創(chuàng)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科學技術指標,另一部分是反映新企業(yè)創(chuàng)新難易程度的創(chuàng)業(yè)指標。從IMD歷年報告分析看到,科學技術指標在香港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1992~2000年其世界排序徘徊在第二十二到二十五位之間。以研究與開發(fā)的投資額、研究與開發(fā)投資額占地區(qū)生產總額的比重、技術開發(fā)人力、研究機構數量等指標表示的科技開發(fā)能力來衡量,香港遠遠低于所有OECD國家及亞洲其他三小龍水平。過低的科研開發(fā)投資是香港科學技術水平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香港缺乏科技基礎設施和忽視科技政策,截至1997年,港府實際過去每年對科技投資額年均僅占本地生產總值的0.03%,大大低于韓國的1.84%和新加坡的1.27%。而且,香港的教育偏重人文科學,投入到工學系的教育經費低于人文系,科學技術人員尤其是高科技人才長期嚴重不足。據最近香港資訊科技網絡工程人員協會的統計資料,目前香港每年實際缺乏的資訊科技人才超過1.3萬人,其中半數一般是大學學歷的操作人員。這顯然難以提高香港本地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除科學技術指標以外,WEF報告所設立的反映企業(yè)將技術創(chuàng)新轉化為生產力難易程度的創(chuàng)業(yè)指標,香港的世界排序均落后于亞洲其他三小龍,這反映香港缺乏對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有力的支持,及其科技創(chuàng)新在支持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7篇

一、實習說明

(2)實習地點:abb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

(3)實習性質:畢業(yè)實習

二、實習單位簡介

abb電器股份有限公司(abb)成立于%年,是一家專業(yè)從事智能化家用電器產品開發(fā)、設計、制造和銷售的企業(yè)。公司的產品全部銷往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是**市最重要的出口創(chuàng)匯企業(yè)之一。 為公司長遠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作為行業(yè)內具有影響力的制造商,擁有強大的研發(fā)能力、制造能力和全球營銷能力,十余家下屬工廠和控股子公司,現有員工23000余人。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堅持“以創(chuàng)新引導需求,以速度領先市場,以質量贏取信任,以成本推動發(fā)展”的經營理念。圍繞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一體化的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全球市場銷售能力等四大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已躋身于全球小家電主要供應商的前列。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智能型家用品供應商”。

我們秉承為用戶“提供最優(yōu)質產品,提供最優(yōu)質服務”的經營宗旨,以強大的開發(fā)和制造能力服務于全球客戶,與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全球化公司形成了牢固的戰(zhàn)略同盟。

我們尊重人、并為所有員工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和發(fā)展環(huán)境,為每一位員工提供良好的個人成長機會和空間。

三、實習環(huán)境

第8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 競爭力, 城市核心競爭力,

文化,城市主題文化

Abstract: by the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just can make city in the competition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Culture in city competition having the effect that cannot replace, to the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image, city solidarity se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molding city theme culture,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and elements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realize the value maxim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n forms in other cities can be compared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the culture, the city cultural theme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征。有競爭就有勝負,每一項具體的競爭都會產生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在這個時代,不管是國家、城市、企業(yè),還是個人都成為競爭的主體,都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從2007年6月全球城鎮(zhèn)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開始,世界城市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據預測,到2015年世界發(fā)達國家城市化將達到57%,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54.5%。城市的實力代表著國家的實力,城市競爭力也反映著國家的競爭力。城市對一個國家、地區(qū)乃至對全球經濟的消長盛衰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更主要的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

城市之間的競爭,既是經濟的競爭,又是文化的競爭。文化作為城市的公認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和管理制度等,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強大支撐。所以,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彰顯城市獨特魅力,發(fā)展城市核心競爭力,是當前需要認真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競爭力理論基礎上的。競爭力最早的概念來源于企業(yè),世界經濟論壇(WEF)在《關于競爭力的報告》中指出,企業(yè)競爭力是指“企業(yè)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環(huán)境中,比它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銷售貨物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在此基礎上,引出了區(qū)域競爭力的概念,就是一個區(qū)域為其自身發(fā)展在其從屬的大區(qū)域中進行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能力。而區(qū)域核心競爭力則是區(qū)域競爭力的優(yōu)勢表現,是指區(qū)域內所特有的,在資源利用、產品開發(fā)、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中,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yōu)勢,且不易被其他地區(qū)所模仿或學習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通俗地講,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獲得市場權利的大小,是城市占有、配置、利用資源和生產要素權利的大小,通過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擴散功能來體現,再細化可以概括為:經濟實力、服務功能、發(fā)展環(huán)境、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質。這些競爭力在城市化進程中,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競爭力加起來不過是城市綜合競爭力,每個城市都擁有這些競爭力。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進入城市化高級階段,這些競爭力顯得太過于寬泛和單一,不夠系統和專一,沒有針對性和獨特性,如果不上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階段,將會制約城市的進一步發(fā)展。那么城市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什么呢?結合區(qū)域核心競爭力“特有”和“不易被其他地區(qū)所模仿或學習”的特征,城市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在經濟實力、服務功能、發(fā)展環(huán)境、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質上,都圍繞城市的特質和主題展開,把城市的資源都配置到城市主題上來。具體表現為:舍棄城市非核心的方面,專注城市核心特質發(fā)展,把城市特質做大做強,從而顯現出巨大的經濟附加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美國的好萊塢將電影作為特質,雖然僅有幾十萬人,但是卻擁有1200多家電影公司,掌控者全球的電影市場;德國的沃爾夫斯堡以汽車位特質,圍繞汽車開展資源配置,發(fā)展成為世界汽車之城;維也納作為一個小城,卻成為了世界音樂之都。

二、文化在城市競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城市的競爭力取決于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城市的硬實力包括城市的經濟發(fā)展程度、資源占有等城市物質化表現形式;而城市的軟實力則是包括城市的文化氛圍、管理制度、城市品牌等范疇。如今的經濟活動依靠的是文化內核,科研創(chuàng)新是依靠的文化造詣,生產管理依靠文化修養(yǎng),掌握科學技術依靠文化素質,文化對基礎社會的發(fā)展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城市精神是城市競爭力的源泉。作為城市文化核心的城市精神,日益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視。城市精神的討論城市各大城市的熱門話題。先進而發(fā)達的城市文化將轉化為巨大的創(chuàng)新能力,轉化為物質形態(tài)的競爭力。城市精神是第一競爭力,誰擁有正確的、不斷創(chuàng)新、獨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誰就最具有競爭力。比如,美國硅谷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在于其倡導和支持創(chuàng)新的社會意識和精神文化;深圳的發(fā)展也得益于勇于開拓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