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14 15:09:3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智慧教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教學環(huán)節(jié)薄弱。在詞匯教學上,傳統(tǒng)的方法一般是領讀單詞,講解單詞的用法。學生對常用詞匯的基本含義掌握不好,也就無法做到融會貫通,因此詞匯誤用、濫用現(xiàn)象很嚴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主要將精力集中在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用于詞匯教學的時間越來越少。
二、改進詞匯教學的對策
1.利用語音鞏固詞匯教學。詞匯習得無非是熟練掌握其音、形、義。語音是單詞呈現(xiàn)給學生的第一印象,能幫助學生記住詞的形,即拼寫。大部分英語單詞的讀音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教師在詞匯教學時,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講解發(fā)音規(guī)則,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英語單詞中的“音形對應關系”,促進學生英語語音標準、英語單詞解碼、朗讀與拼寫能力的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2.引導學生掌握構詞規(guī)律。任何語言都有其特有的構詞規(guī)律。學生掌握規(guī)律,詞匯習得自然是事半功倍。英語單詞是由詞素構成。詞素是最小的語法和語義單位。詞素中表達單詞主要意義的部分叫詞根。據統(tǒng)計,85%的英語單詞可通過詞根來分解記憶。詞素中只有語法意義而沒詞匯意義,或只在詞中表達次要意義的部分叫詞綴。詞綴分為前綴和后綴兩類,能決定單詞的詞性。了解和掌握詞綴、詞根,詞綴與詞性、詞義的規(guī)律,能很大程度幫助學生習得單詞的形和義,積累和鞏固了單詞,詞匯量大大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樹立語境意識
研究已證明,詞匯學習的最佳方法是將詞匯習得融入語境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培養(yǎng)并增強語境意識,訓練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線索和猜測詞義的能力。這樣,對詞義的理解更深入。
1.比較詞匯的文化差異。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能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由于學生缺乏對說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這無疑是英語學習中嚴重影響學生交際、閱讀理解的一大障礙。因此,詞匯習得中滲入詞匯的文化背景知識,并掌握其在不同語言中的深層含義,能使學生透徹理解和正確使用詞匯,還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營造良好課堂氣氛
高中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難免會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創(chuàng)造學生喜愛的環(huán)境:通過多種形式肯定學生的提問,比如,面部表情、手勢動作以及充滿贊賞的話語;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賞識學生的獨創(chuàng)。只要學生有一點新思想、新發(fā)現(xiàn),就應該表揚和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
把握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要根據“初讀感知——細讀理解——精讀品味”的閱讀順序和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指導學生掌握略讀或粗讀的方法。比如,首先讓學生快速地閱讀全篇,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設計一些淺層性的問題。對于篇幅較長或信息較多的文章可以用圖示法列出重要信息項目,再設計問題。對于文章中尚未弄懂的知識,比如生詞、短語、句子、語境等,要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并利用所掌握的句法、構詞法和詞匯,設計一些猜測性的問題。這一階段的問題屬于初級階段,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
第二階段是學生細讀以后可以設計兩類問題,一類是找出文章中的重要事實或細節(jié)設計理解性問題,另一類是辨認哪些細節(jié)在文章中沒有被提及等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在閱讀中所產生的好奇、好問、困惑、矛盾等心理特點,采用小組討論爭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探討和爭辯,鼓勵學生提出相互矛盾或兩難判斷的問題,然后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啟發(fā),達到異中求同,最后,形成一個緊扣教學目標,有目的性、全面性的問題鏈,最后教師統(tǒng)籌解決,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通過動、靜交替,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于學習,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可先讓學生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一個整體”、“平均分”、“每一份占總份數的幾分之幾”的意義。在以上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練習: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這個蘋果的(),單位“1”是()。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別是這個圓的()、()。
3、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別是這條線段的()、(),單位“1”是()。
教師在教學中著重講清單位“1”和自然數“1”的不同之處:分數中的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品,也可表示一個整體,如一個蘋果、一堆沙子、一個班集體、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個整體被看作單位“1”。再通過“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較,強調“平均分”的意義。通過以上操作、練習、講解,使學生對“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作分數”這一定義有較為深刻、準確的理解。
二、通過知識遷移,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對知識進行類化,使之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數、比是三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通過知識的遷移,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又使學生弄清這幾個概念之間的異同:雖然“比”的前項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數中的分子,后項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號、分數中的分數線,它們都可表示兩數相除的關系,但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既可表示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也可表示不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根據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解這三類應用題時,通過靈活轉換,化難為易,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把一種農藥和水按照1∶2500配成藥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應放這種農藥多少千克”這道題時,可用比、分數、除法三種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數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與傳統(tǒng)的素質教育相比,信息化的素質教育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素質教育途徑的創(chuàng)新。將素質教育場所從課堂搬到網絡,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大學生對網絡獨有的喜愛,這種喜愛,將會使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素質教育資源的開放性。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素質教育有了自己的應用平臺,并成為智慧教育平臺的重要部分。在這個創(chuàng)新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共享素質教育教學資源,也可以參與談論互動,這種網絡互動形式,遠比課堂上的教學互動受歡迎。三是素質教育信息化實現(xiàn)了素質教育過程時空的開放性。在有效的時間內,可以同時容納更多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談論研究,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固定的界定約束,非面對面的思想與觀點的表達,使得教師對學生素養(yǎng)的了解更加充分和透徹,有利于老師們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素質教育的課堂補充。四是素質教育信息化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傳統(tǒng)的素質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在教育內容上,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設定;在教學形式和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這種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使學生成為消極的、被動的接受者,這與素質教育的主體性要求不相符。而信息化的素質教育,讓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的主體角色也會更加突出。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化素質教育形式,不但是一種素質教育途徑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是極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體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目標。
二、信息化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信息化對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積極作用。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等成分。教育信息化中運用網絡充足的資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將抽象道理化為學生可具體看到的真人真事,通過鮮明形象的感化,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了解生活,樹立真、善、美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識別假、惡、丑的能力,再內化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進而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其次,由于教育信息化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學生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品格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第三,教育信息化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高教學效果。教育信息化已引起素質教育教學手段的深刻變革,特別是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新穎性、藝術性、趣味性,加之靈活多變的方法和系統(tǒng)技術,從而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與思考。第四,教育信息化對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還可以對復雜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綜合,對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比較鑒別,使學生能較快地通過思維活動形成概念,并從中學到正確的思維方法。
三、信息化素質教育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是接入方式的問題。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實時的教育活動。希望學生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或者終端都能夠接入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訪問共享的素質教育課程資源,這就對網絡運行環(huán)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運營與管理共享的問題。大學生素質教育應該滲透在校園內的方方面面,學校的運營和管理現(xiàn)在也已經非常依賴于信息化和網絡化手段,以前我們很多的系統(tǒng),如財務系統(tǒng)、人事系統(tǒng),OA系統(tǒng)都是封閉運行的,不能實現(xiàn)信息的開放共享。而現(xiàn)在,學校需要更加智能的管理,需要信息溝通打破管理內容之間的邊界,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實現(xiàn)全校信息數據的共享。第三是終端的智能化。如學生的一卡通應用,在智慧校園的基礎上,可以實現(xiàn)智能終端的應用擴展,學生人人都有手機,將一卡通和智能手機結合,既可以實時的通信,又可以解決素質教育從課堂內遷移到課堂外的問題。除了上述對網絡運行環(huán)境的要求之外,信息化的素質教育還對網絡環(huán)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管理工作的老師,需要具備較熟練的信息化應用技術水平和敏銳負責的觀察力,并能夠設計出引起學生濃厚興趣的網絡互動話題。
四、結語
當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個體就會對感知的信息進行加工和判斷,在與原有的價值觀念比較的過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識,要么暫時接受或擱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斷尋求信服的依據。因此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輸,就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學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應然結構并不代表著必然,道德理性還需向道德情感轉化。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在現(xiàn)實社會中檢驗被暫時接受或擱置的新信息。如果社會現(xiàn)象或事件能夠對新信息提供足夠的實踐佐證,新的信息將替換或瓦解原有的價值觀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則反之,或者更為嚴重,會使個體產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與現(xiàn)實社會緊密結合,關注社會熱點難點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確引導,突出社會道德模范,增強教育的現(xiàn)實感,在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經過了實踐佐證的新信息就會被理性的個體存儲在價值觀念中,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個體對于外在所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價值標準等最深度的認同,并使個體對于社會道德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會道德就會轉化為個體內在的信念而成為個體道德最深層的根據。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關重要。道德意志體現(xiàn)出自覺、果斷、堅持、自制的特性,能夠排除內部或外部的障礙,使個體表現(xiàn)出堅持精神和堅強的毅力。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學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沉重的責任感和光榮的使命感。個體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內化的終點,而是第二個階段的起點。成功的社會道德內化是以自覺的外化道德行為逐漸養(yǎng)成道德習慣并最終形成道德品質為衡量標準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行”。只有通過從感知到內化到行為外化的過程而確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對個體行為的自律意識也最強。可見,道德內化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過程,是一個內外界信息交流交換的過程,并非單向流動或單純的主觀建構過程。
二、隱性教育與道德內化的契合性
1.隱性教育的滲透性
隱性教育的滲透性體現(xiàn)在教育環(huán)境、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隱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熱衷于創(chuàng)造和諧靈動的校園環(huán)境,用環(huán)境去感染和熏陶學生;教育主體“學為人師,行為師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學生;教育內容豐富多彩,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具有時代性;教育手段多樣,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和選擇判斷的權利。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就滲透到了環(huán)境、文化、娛樂、網絡、輿論等非正式教育載體中,使學生由非認知心理獲得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僅排除了學生對道德說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意愿。這些都將有利于道德內化過程中感知階段、判斷階段和培養(yǎng)道德情感階段的順利進行。
2.隱性教育的交互性
隱性教育的滲透性使得受教育者獲得的信息以感性認識為主,感性認識還有待于向理性認識轉化。轉化的過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導和點撥。而QQ、微博、微信、娛樂活動等都是很好的隱性教育的載體,借這些載體,教育者改變了高高在上的權威模樣,受教育者也改被動為主動,兩者之間成為一種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教育者不僅可以實時對受教育者提供指導,幫助受教育者歸納、總結、升華感性認識,逐漸形成理性認識。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會敞開心扉表達真實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課堂上不敢表達的疑惑或不滿都可以借這些載體表達出來。教育者還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經歷,了解學生已有的默會知識,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糾正。隱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都縮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時對某一現(xiàn)象或熱點問題進行及時的分析和答疑解惑,為學生新的價值觀念提供更多更現(xiàn)實的佐證,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轉化的關鍵。
3.隱性教育的實踐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一個知、信、行的過程。其實質是讓學生把外在的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為自覺的行動,行是最終的目的,行更是強化信仰的方式。大多數的感性認識要通過實踐獲得,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需要社會實踐來培養(yǎng)或鍛煉。同時,受教育者是否具備了核心的道德信念也需要實踐來檢驗。隱性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課堂內的討論、答疑、演講,課堂外的參觀踐學、志愿服務等都能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學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群眾中開展社區(qū)服務、敬老扶困等實踐公益活動,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價值認知、判斷和行為能力,能使學生在關愛他人中磨練自身的毅力,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和節(jié)儉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4.隱性教育的長效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絕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個學期能夠完成的。隱性教育注重引導受教者自悟自省,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開展將具有長效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需要多元的教育者,需要學校教育者們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和塑造。隱性教育社會化的特點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可能成為教育者。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的兩個過程不是一次單循環(huán),他需要周而復始的運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道德意志,強化道德信念,規(guī)范道德行為,糾正偏差,總結經驗并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后再實踐再總結。隱性教育的長效性特性恰適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這一要求。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隱性教育途徑
1.創(chuàng)新認知方式,增強滲透性
首先,把隱性教育方式滲透到教育理念中。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體,具有主體性。教育者應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了解學生的默會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的困惑開始,盡量做到施教于無痕,受教于無形。其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育中。價值觀教育不僅只有思想政治課承擔,歷史、地理、化學、物理等等幾乎所有課程都能成為價值觀教育的載體。并且由于這些課程非政治性的特點,更容易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最后,滲透到學習、生活的全環(huán)境全過程中。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人,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從課堂上拓展到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崇高的道德環(huán)境去感染和熏陶他們,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并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2.借助多媒體網絡,增強交互性
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發(fā)散性的信息傳播結構使得政府和教育者對于信息和網絡輿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但是,網絡的隱匿性消除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即時性縮短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廣泛性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增強了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教育者可以隱匿在網絡中,實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地對一些片面或虛假的新聞報道作出闡釋,掃除社會瘴氣,匡扶正氣,傳播正能量,引導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教育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專題論壇、紅色網站,開設微博,建立微信公眾賬號,通過QQ、微信、郵件等在線答疑等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3.強化體驗教育,增強實踐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內化為學生的道德意識,而且價值觀也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外化出來。教育者可以開展多層次的體驗教育。第一層次,課堂上。課堂上可以通過討論、演講、答辯、情境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創(chuàng)造“人人參與、人人思考、人人施教”的學習體驗氛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感知力度。第二層次,社會實踐。突出社會實踐的自主選擇性。社會實踐的主題、地點、方式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讓大家充分感受到“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需求我選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理性認知培養(yǎng)出道德情感,并進一步形成道德意志。第三層次,人生體驗。秉承“一日為師,終身為友”的理念,和學生互為良師益友,相互鼓勵扶持,教學相長,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身人生歷練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悟出人生的真諦,形成道德信念,并激勵學生不斷地去踐行理想信念。
4.發(fā)展社會教育,增強長效性
1.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
1.1有助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增強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然而,現(xiàn)在的大學生“生在蜜罐里,長在紅旗下”,從小生活在家庭、學校營造的良好環(huán)境中,對國家的真實國情缺乏了解。通過社會實踐能夠讓他們對我國發(fā)展的真實現(xiàn)狀有最直觀的了解,讓他們能夠真正有所想、有所感,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2]。
1.2有助于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所謂社會實踐,就是將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實踐中去,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在實踐中來檢驗、發(fā)現(xiàn)自身理論學習的不足之處,用實踐來指導理論的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革逐步加快,特別是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中國,變化更是日新月異。而社會的快速變化對大學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由于教科書的更新會遠遠滯后于社會的需求,這導致學生剛學到的有些知識在他們離開校門的時候就已經落伍,這就要求學生到社會中去驗證自己的所學,并讓他們知道社會需要什么,在社會中更新自身的知識。[3]
1.3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如今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一直備受呵護,家庭為他們營造了一個溫室環(huán)境,從小到大很少遇到挫折,這導致他們平日里自視甚高,可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顯示出信心不足、垂頭喪氣。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成為如今大學生的一種普遍癥狀,這些學生在剛進入社會的時候經常會難以適應社會的環(huán)境。而社會實踐就為他們提供一個緩沖的機會。社會實踐并不僅僅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專業(yè)技能,還讓他們在實踐的挫折與困難中逐漸鍛煉其意志,培養(yǎng)其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使其畢業(yè)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
1.4有助于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
大學生社會實踐時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數時候不是獨立的,需要在一個團隊中與其他成員去共同努力協(xié)作完成任務。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夠逐漸了解到每個人的優(yōu)點及其對團隊的價值所在,了解到團隊中每個人的職責,了解到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對工作的重要意義,并且在其中逐漸學會如何去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如與同事的關系、與指導老師等的關系。通過團隊學習,大學生會樹立應有的責任心,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不斷提高自身的素。
1.5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調查顯示:導致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主要有大學生擇業(yè)觀的偏差和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要求與大學生自身素質不匹配這兩方面。[4]擇業(yè)觀的偏差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匱乏,在個人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長期利益與眼前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缺乏處理能力。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形成更理性、更長遠的擇業(yè)觀。調查顯示企業(yè)在選擇大學生時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集中在溝通能力、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專業(yè)知識以及個性特長等方面。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對更早的知道企業(yè)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他們能夠較早地針對企業(yè)要求拓展自身素質,在將來的就業(yè)中占取先機。
2.當前社會實踐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
自80年代開始,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下和各個高校的努力下,社會實踐經過不斷探索和發(fā)展,已經越來越貼近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成長需要。但由于各種原因,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2.1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部分老師認識不到社會實踐對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認為社會實踐只不過就是學校交代的一項沒有多大意義的工作,不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應有的指導。而部分學生則不知道社會實踐對其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認為學習專業(yè)知識才是最重要的,而去參加社會實踐只是浪費時間,經常隨便找個單位蓋章敷衍了事。由于這些原因,導致社會實踐在好多學校和學生那里失去了其原來的價值,而成為一個應付的差事。
2.2學校與企業(yè)的脫節(jié)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學校主要進行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究,而企業(yè)則更注重工程應用技術的開發(fā);學校注重學生的培養(yǎng),而企業(yè)則更注重其生產秩序和生產任務。這些差別導致在大學生實踐安排的時候學校難以與企業(yè)尋找到共同點,實踐工作難以推行下去。
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實踐工作的一些建議
3.1學校要加強社會實踐工作重要性的教育
學校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老師和學生明白社會實踐工作的重要意義,讓他們總根本上轉變認識和態(tài)度,強化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參加的方式由被動的應付進行轉變?yōu)橹鲃拥臓幦⑴c。只有師生在思想認識上的統(tǒng)一、態(tài)度上轉變,才能切實有效地將社會實踐工作推行下去,社會實踐工作才能起到其應有的效果。
3.2要建立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
要建立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保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制度化、有序化地進行。這就需要政府、學校、企業(yè)共同配合協(xié)作進行。企業(yè)要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也要認識到大學生在企業(yè)實踐對企業(yè)帶來的好處。通過“官產學”共同協(xié)作,逐步建立起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
3.3學校要明確其定位并合理安排社會實踐的內容
1.1實踐性課程教學沒有體現(xiàn)出職業(yè)教育的特點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教學管理體制的影響,我國會計課程在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還是以理論性教學為主,實踐性教學課程是比較少的,另外。在課程時間的科學規(guī)劃上還是不合理,中職學校實習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校內培訓,其二,校外生產實習,但是,校外實習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實習機會并不多,即便是一些對口的校外實習,又會由于會計工作的嚴肅性,使得很多的企業(yè)單位并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操作機會,這樣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欠缺的,如果是真正地參與到企業(yè)的實習過程中去,就會給當前的實習單位帶來很多的麻煩,為此,校外實習只是停留在觀摩的階段,并沒有真正地付諸實踐。
1.2實踐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
從當前的實踐教學來說,會計的實踐教學是能夠通過會計模擬實驗,或者是可以到單位進行實習的一種必要手段,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將會計理論與實際情況進行巧妙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動手的實踐操作能力。當前的會計校外實習很多采用“流放式”,很多的會計模擬實驗都通過校內的實踐方式來進行完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模式呆板僵硬,使得很多的實踐性教學只是流于形式,卻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3“雙重”教師的缺乏
在當前,中職財務會計專業(yè)實踐性教學不僅僅要求專業(yè)教師要擁有較高的理論性水平,更需要擁有熟練的專業(yè)技能操作水平。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職學校的財務會計專業(yè)教師隊伍實踐性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且中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為社會直接輸送大量實用性人才的重任,這就決定了我國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現(xiàn)在由于很多的會計教師教學任務重,往往很難抽出時間來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
2.關于改進中職財務會計專業(yè)實踐性教學的策略分析
2.1深化中職財務會計專業(yè)的教學改革,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兩者的有效統(tǒng)一
我們都知道,會計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活動,并且也會涉及到一些會計、稅務以及財務管理等眾多的內容,而且在會計理論和實踐的教學中,要能以會計專業(yè)為主線,全面地突出主干部分,并能夠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而在會計課程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具體的實踐技能水平,以及課程的相應安排內容進行結合,才能為今后的實踐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加強會計實踐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學校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必須不斷提高和利用效率,逐步引導學生和教師對實踐教學內容的重視程度,利用一切的手段,加強現(xiàn)有實驗設備的利用程度,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感性認識,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實踐操作的目標和作用的實踐情況,實驗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實踐操作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評估報告,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2.3加強中職財務會計專業(yè)隊伍建設
近些年,進入到中職學校的基本上都是高學歷的教師,但是他們對相應的理論知識理解程度不夠,并且實踐技能以及教學經驗存在嚴重的不足。為此,我們必須加強財務會計教師隊伍建設,可專門聘請一些會計工作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員擔任學校的指導教師,他們雖然說沒有豐富的理論性知識,但是財務會計的實踐經驗都是非常豐富的,由專業(yè)教師配合實踐性教學,學生的實踐性操作技能就會得到顯著地提升,也會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蛘?,我們可以定期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培訓,結合教學的內容加以針對性的訓練,這樣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效地彌補年輕教師教學經驗的不足。
3.結語
課堂討論和總結是形成教學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對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行激發(fā),然后對學生討論的內容以及過程進行正確引導,在必要的時候為學生提供理論支持和背景資料。在課堂討論階段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踴躍發(fā)言或提出質疑,通過教師的指導以及對案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提高[2]。在課堂談論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以及討論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案例和理論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掌握并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小組內的同學對上述提到的案例以及問題進行分析并討論。在學生討論完畢的時候,教師可以再針對性的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最后教師對企業(yè)存貨的定義、企業(yè)存貨包括什么以及存貨的核算包括什么、存貨的核算方法等進行總結。
二、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是案例教學的終結。下課后,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其中要包括課前搜集資料等準備工作、課堂對案例的討論情況等。在報告中,學生應該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對觀點進行分析、論證,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撰寫分析報告的時候,要對案例討論過程中的收獲進行總結,然后對討論中的疏漏進行反思,在自我批評的過程中加深自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對自己知識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進行提高。
三、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選擇合適的案例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對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據教學內容以及課程的要求來選擇合適的案例或者可以自己編寫案例,當然案例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課堂教學以及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選擇或編寫案例前,教師需要對相關公司進行充分的調查,這樣才能使得案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2.將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講授相結合在高職財務會計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案例教學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講授進行結合。例如財務會計這門課程中的難點、重點以及基本方法、基礎知識等內容還是非常有必要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來教學的[3]。只有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夠對案例進行準確的分析,通過案例教學法的輔助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3.注重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高職財務會計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應該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除此之外,一定要明確教師的指導地位以及注重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案例進行精心選擇或自己編寫,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指導作用,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以及案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在討論結束的時候,教師還要進行針對性的點評以及對案例進行歸納總結。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