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09:5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傳統節(jié)日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本身具有一定的強身健體作用,在中國傳統歲時節(jié)日里,人們進一步發(fā)揮了酒的這種自然功能,通過制作和飲用各種時令酒,以更好的狀態(tài)度過歲時節(jié)日,達到自然的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時令酒在一定程度上是“藥酒”,其中一些品種傳承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1春節(jié)的椒柏酒、屠蘇酒春節(jié)舊稱元旦,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后,以公歷元月一日為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習慣上正月初一至初五均叫春節(jié)。春節(jié)是人們送舊迎新,祈盼來年好運的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人們有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飲椒柏酒和屠蘇酒的傳統習俗?!肚G楚歲時記》言元旦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逼渲?,椒柏酒和屠蘇酒就是人們針對春節(jié)期間的時氣而特制的“藥酒”,人們認為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可以達到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椒柏酒,有祛病的功用。漢代時就有元旦飲椒柏酒的習俗。據崔寔《四民月令》所記載,“椒”即“玉衡”星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吃了以后能免除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古人相信元旦飲用椒花柏葉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祛病長壽。古詩中留下了關于元旦飲椒柏酒的記錄,如南朝庾信《正旦蒙趙王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蓖捞K酒,也有祛病的功用。屠蘇本是草庵的名稱。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唐代韓鄂《歲華紀麗》:“俗說屠蘇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夕,遺里閭藥一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識名,但曰屠蘇而已”。孫真人《屠蘇飲論》云:“屠者言其屠絕鬼炁,蘇者言其蘇省人魂。其方用藥八品,合而為劑,故亦名八神散。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咀以絳囊貯之。除日薄暮,懸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笨梢?,屠蘇酒是一種用多味藥材浸泡的酒,這些藥材的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古人認為這種酒對身體有益,元旦時合家飲之可不病不疫。椒柏酒和屠蘇酒的飲用還有一定的規(guī)則,即讓全家年齡最小的晚輩先飲、長輩后飲。元旦飲椒柏酒和屠蘇酒的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身體健康的向往,歷代一直沿襲,椒柏酒和屠蘇酒也成為各階層人士在元旦時共飲的時令酒。
1.2端午節(jié)的菖蒲酒、雄黃酒端午節(jié)的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視逢雙的單數的日子,如農歷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認為這些日子的時氣不佳,必須小心度過。五月初五,在傳統觀念中是一個惡日,人們采用多種趨吉避害的手段來達到安全度過此日的目的,端午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健身強體、抗病消災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掛香袋,飲雄黃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黃酒是一種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兩者能夠趨吉避害、強身健體。菖蒲酒可以避惡去毒。菖蒲在《本草綱目》中被列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溫、無毒……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為藥材,以黃酒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綱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并如上法?!碧莆宕院?,人們就開始盛興端午節(jié)喝菖蒲酒。唐人殷堯藩《端午日》說:“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笨芍?,菖蒲酒是新興飲品,人們認為它比艾草、靈符更重要?!稓q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庇制略~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漬酒而飲?!毙埸S酒具有同樣的功能。它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是單用雄黃浸酒,可涂,單飲需慎重?!侗静菥V目》認為雄黃“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鼻濉堆嗑q時記》云:“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涂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毙埸S酒的避惡去毒功能強大,單飲需慎重,在著名的傳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黃酒后顯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黃浸酒,可飲可涂?!肚寮武洝吩疲骸把行埸S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庇钟?,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黃飲之,或以涂小兒額上?!痹娫疲骸凹毲衅演蟿衽e觴,不須九節(jié)證靈菖。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
1.3重陽節(jié)的酒、茱萸酒等重陽節(jié)的時間是農歷九月九日,今又以此節(jié)為敬老節(jié)。重陽節(jié)的傳統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吃重陽糕、飲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時飲用可以延壽避邪。因在九月開放,成為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可輔體延年,有助彭祖之術,因此被人們稱為“延壽客”,人們喜愛,在重陽節(jié)有簪菊、賞菊、作菊枕、品飲酒等習俗。酒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為釀造法?!稓q時廣記》引《西京雜記》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長壽。盛開時,采莖葉,雜黍米釀酒,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頭風,謂之菊酒?!逼涠榉壕品?。即在酒中加而成?!秹袅讳洝酚涊d:“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弊鳛橹兴?,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平膽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目赤等癥,用泛酒確有一定的養(yǎng)生功效。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食茱萸,另一種是山茱萸。古人認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驅毒的藥效,而且有增年益壽、避邪去災的作用,人們稱茱萸為“避邪翁”。在重陽節(jié)時,人們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飲茱萸酒等習俗?!稓q時廣記》引《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庇衷疲骸澳姓帕?,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惡?!彼稳孙嬛仃柧聘?,人們常以、茱萸浮于酒飲之。重陽節(jié)飲酒、茱萸酒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明清。除了兩者,一些地區(qū)的人們在重陽節(jié)時還要浸制枸杞酒?!稓q時廣記》引《四時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飲,不老不白,去一切風?!笨梢?,重陽節(jié)時正值枸杞成熟,用它來浸酒飲用具有養(yǎng)生功效?!侗静菥V目》認為:“枸杞酒補虛弱,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止目淚,健腰腳?!贝送?,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立夏制作“駐顏酒”、夏至頒“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風俗。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國古人非常重視的順天應時、順應自然的觀念,飲用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2社會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諧
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也相對有限,酒作為一種怡情之物,在人們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傳統歲時節(jié)日中,各階層的人士大都要飲酒聚宴。酒在傳統歲時節(jié)日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體現了“酒以成禮”,在祭祀迎神等場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無酒不成席”,作為傳統歲時節(jié)日里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劑”,具有怡悅心情、抒懷、通氣合好、和諧歡愉的作用。
2.1春節(jié)的春酒、年節(jié)酒如前所述,春節(jié)舊稱元旦,是人們送舊迎新、祈盼來年好運的節(jié)日。人們通過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來達到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除了這兩種時令藥酒之外,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還有喝春酒、年節(jié)酒的習俗,這種習俗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鄰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間要交相拜賀。親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釀春熟之酒,被稱為春酒?!秹袅讳洝氛拢骸罢滤啡?,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庇纱丝梢姶汗?jié)飲酒的范圍之廣,場景之熱鬧。相信如果沒有酒的參與,春節(jié)期間人們相聚的歡愉程度就會降低。元旦期間,人們還盛行互相請客吃飯,稱為年節(jié)酒?!肚寮武洝吩疲骸霸┖?,戚若友遞相邀飲,至十五日而止,俗稱年節(jié)酒?!笨梢?,年節(jié)酒的時間持續(xù)較長,這其實就是人們在春節(jié),即古代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聯絡增進了人與人之間感情,尤其是增進親朋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其實在古代社會,人們不僅在元旦期間飲宴,有錢有閑階級甚至把這個時間范圍延伸至整個正月,如《歲時廣記》引《玉燭寶典》記載:“元日至月晦,并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酺聚者,大飲之名也。一云,出錢為醵,出食為酺?!边@種恣意享受生活的狀態(tài),當然不存在于普通社會階層,但從中可見春節(jié)期間人們飲宴的歡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為中國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漢以后,社日的具體日期不斷變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來,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約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內。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舉行。社日的重要習俗就是飲用社酒,它不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肚G楚歲時記》里有社祭的具體情形:“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奔郎缟竦哪康?,最早不過是祈豐和慶豐,后來則發(fā)展到祭祀后人們在原地聚飲聯歡,同時也作為春種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詩中有關描寫很多。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彼未闹祆涿钄⑸缛栈顒觿t言:“農畝懷歲功,壺漿祝神釐?!比藗冊谪S收后,紛紛提攜壺漿,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實不只是為了“祝神”求佑,而是為了歡樂、友聚和暢飲?!稏|京夢華錄》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痹诠糯闹袊?,廣大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者們不僅在社日請客飲酒,而且還給朋友和親鄰送酒,人們通過社日的歡飲,融洽各種社會關系。熱烈的社日聚飲活動,一直延續(xù)到清朝?!肚寮武洝返挠涊d更為詳細:“(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鄙缛盏臍g愉,是勞動者們對自己辛勤勞動的獎賞,也是點亮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觴”上巳,又稱元巳,作為節(jié)日特指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風俗,三國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認為,三月初三時氣不好,因此要在水邊沐浴清潔,去掉疾病和不祥,人們還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時氣。后來,人們常臨水宴飲踏青游春,并產生了“曲水流觴”的飲酒習俗,極具文化情趣?!扒饔x”的習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悅心情、抒懷的功能?!肚G楚歲時記》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痹趶澢南?,將盛著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傳杯,人們各自守候一處,酒杯漂到誰的地方,誰就取飲賦詩,借以取樂。這種漂浮的酒杯,兩側有一對耳朵或翅膀,稱作“羽觴”。因此,曲水流杯又稱“曲水流觴”,這是魏晉以前人們從修禊事時臨水宴飲、踏青游春演變出的一種飲酒方式。以曲水流杯為契機,朋友借此常聚會,最為著名的是晉代王羲之與朋友的會稽山陰蘭亭修禊的故事。但是,當時的“曲水流觴”的活動,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為唐代三大節(jié)日之一。在節(jié)前五天,按照官吏職位高低,皇帝要分別賞給不同的宴會費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樂。唐《輦下歲時記》:“三月上巳,有錫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于江頭禊飲踏青。豪家縛棚相接。至于杏園,進士局在亭子上。宏詞拔萃宴在池南岸,內學士駙馬等張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贝送?,唐詩中也多有描寫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佳句最為膾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觴”的風俗雖明顯少于前代,但還在文人學士的階層流行,成為文人學士們交流敘情、傾吐心聲的一種娛樂方式,“曲水流觴”,這一古代民眾的飲酒方式逐漸演變成為文人學士的特有的飲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為,后來人們修備專門的園池進行,今存清代流杯之處不少,可見“曲水流觴”之俗傳至清代。
2.4中秋的團圓酒中秋節(jié)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日,人們傳統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飲團圓酒之俗,寓意團圓美滿。中秋節(jié)的團圓酒習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中秋節(jié)的飲食活動一般以家庭范圍為主,非常強調融洽的家庭氛圍,這十分有利于增進親情。這一天,不管是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大都離不開賞月飲酒?!稏|京夢華錄》云:“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睆摹盃幷季茦峭嬖隆?,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在酒樓賞月飲酒的熱鬧氛圍?!秹袅讳洝费裕骸鞍嗽率迦罩星锕?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贝藭r人們不分階層,無論貧富,紛紛解囊飲酒賞月,歡度佳節(jié)。中秋節(jié)和此前中國盛行的歲時節(jié)日不同,它們大多是以節(jié)氣為標志或以祭祀迎神為目的,而中秋節(jié)是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倫理情懷的節(jié)日。中國人之所以對中秋之夜的圓月感興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還因為它能象征親人、至友的團圓,而中秋的團圓酒則更添加了這種節(jié)日團圓的氣氛,能夠更好地融洽家庭關系。即使家人不能夠團圓相聚,人們也會用一壺清酒來思念親人,正所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jié)的酒讓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團聚,進而祈盼家國的平安。此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花朝節(jié)飲“花朝酒”、十月朝的“會飲”、除夕飲“分歲酒”等風俗,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同樣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諧的社會功能。
3小結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現狀來探析消費社會中大眾傳媒對傳統節(jié)日文化產生的影響,并以電視這個媒介手段為例分析節(jié)日文化內涵嬗變的原因和節(jié)日的電視化表現。
一、我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現狀
節(jié)日之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各國人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儀式。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廣大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所謂“生活中不可無節(jié)日,節(jié)日里不可無活動?!蓖瑫r,傳統節(jié)日有著定位清晰、指向鮮明、含蘊雋永的節(jié)日文化內涵,其傳達的是較直觀、質樸、濃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節(jié)日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蘊涵著大量歷史人文的內容,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底蘊。它是我們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顯現了我們的民族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慣和美好愿望。它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傳統節(jié)日逐漸被切斷了它與人們實際生活經驗的內在聯系,慢慢喪失了其內在的寶貴的價值。以往一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實際上的準備工作,家里會開始備年貨、給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員悉數到齊以便團圓。這是一種對團圓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反映說過節(jié)特別是過春節(jié)的時候,“節(jié)味”越來越淡了,很多人過春節(jié)的時候就在外面的餐館吃一餐來代表團圓飯。并且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傳統節(jié)日受到了外來節(jié)日的嚴重威脅,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的火爆情景一年更勝于一年。這主要也是由于這些外來節(jié)日外在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物質承載較多,消費效果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更側重于內斂,沒有過多的物質承載,這就使得傳統節(jié)日在現在這個消費社會中面臨著困境。因而,傳統節(jié)日想要進一步發(fā)展下去,可以嘗試順勢接收一些消費主義的理念,借助于消費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同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商業(yè)性推廣,吸引大眾眼球,提升節(jié)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二、電視媒體對于大眾節(jié)日體驗轉變的引導作用
1、消費行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節(jié)日體驗
鮑德里亞曾在其《消費社會》中提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富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覀兩钤谖锏臅r代……”。這種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帶來了一個盲區(qū),使人們認為似乎已經走過了需求階段,正邁向滿足階段,這其中就伴隨著消費社會的理念傳播。鮑德里亞又曾指出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外在的表現形式已經在逐步改變,人們對于傳統節(jié)日的生活體驗也已經在自己的消費行為中逐漸被改變。節(jié)日文化不單是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研究對象,而要放在整個消費社會中去研究,與商業(yè)行為、消費行為都有著萬千聯系。
處于消費社會中的我們,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導,節(jié)日文化又為他們推行消費理念提供了新的領域。商家借助大眾傳媒手段,利用“現代”、“時尚”等概念,將節(jié)日植入了現實生活,經過海量的不間斷宣傳,我們無奈地接受著情人節(jié)的高價玫瑰、平安夜的狂歡等等。此外,眾多的商家還利用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團圓、冬至的長壽、春節(jié)的喜慶都可以成為宣傳的內容,以至于每逢年節(jié),鋪天蓋地的各種宣傳應接不暇。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消費社會理念的傳播正在單一化乃至改變著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使得節(jié)日的傳統日常體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消費體驗,節(jié)日的內涵發(fā)生巨大變化。因而節(jié)假日的消費活動已經成為人們過節(jié)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因為這時商家的促銷力度最大,可以買到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節(jié)的第二天為名展開的全年最大促銷活動,使得人們在提及感恩節(jié)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費了什么。于是,商家便樂此不疲地營造著富足、喜慶、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從而帶來了購物、郊游、聚會的消費狂潮。節(jié)日成為消費社會中一種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經濟現象。而在這些商家的宣傳中,大眾傳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電視這種普及率極高的大眾傳播媒介為例,分析媒介對于節(jié)日的商業(yè)性推廣提供了哪些便利。
2、電視媒體推動了節(jié)日的商業(yè)化
在當代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讓電視把社會生活的畫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費社會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媒體社會。沒有任何其他一種媒體可以像電視這樣充斥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電視的滲透面是如此之廣,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同時我們處在消費社會中,節(jié)日的日趨商業(yè)化可以說是現代不可避免的一種發(fā)展趨勢,隨著現在世界經濟不斷的向前而去,人們心里對于形式上一層不變的節(jié)日多少存在些創(chuàng)新的欲望。商業(yè)化是帶有目的性的推薦引導,商業(yè)化是節(jié)日發(fā)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節(jié)日中不可改變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商業(yè)化的發(fā)展是必然的趨勢,是可以接受的。 作為大眾媒體的中堅力量,電視對于節(jié)日的商業(yè)化進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每逢過年過節(jié),電視新聞總是會報道一些商家的促銷活動以及民眾的瘋狂消費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電視之后加入到瘋狂的消費當中,擴大了商家在節(jié)假日促銷的影響范圍。還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廣告一年多于一年,人們在觀看節(jié)目的同時也在不停的吸收著這些廣告的內容,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接收到了這些商業(yè)信息,培養(yǎng)著潛在的消費行為。當然,電視媒體不光起到了推動節(jié)日商業(yè)化的作用,還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節(jié)日體驗方式。
3、電視媒體拓展了人們的節(jié)日體驗
與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電視能夠調動人們的一切感官,是人們感到最輕松的媒介接觸方式,從而電視的普及率遠遠大于其他媒介。電視媒體是一種感觀上視覺和聽覺相協調、聲像上動態(tài)和靜態(tài)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它有聲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動化,從而吸引公眾、感染公眾、說服公眾。不論文化程度,不論年齡大小,公眾都可以從電視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復聲像,使其多次出現,反復刺激人們的感觀,加深公眾的理解,這對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傳播特別重要。
以2009年中央電視臺制作的22個清明節(jié)特別節(jié)目為例,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節(jié)日內涵知識,拓展人們的節(jié)日體驗。從這次電視呈現的清明節(jié)文化內容來看,集中在下面四點:一是比較集中地展現中華民族祭祖的文化行為,如祭奠親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緬懷英烈等;二是展現清明節(jié)的傳統習俗,如遠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現祭掃文明風,倡導祭掃新風尚和殯葬新形式,如花祭、音樂祭奠、網祭、花葬、樹葬等;四是以電視的手段,通過詩歌朗誦、講故事、民樂演奏、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傳達清明哀思、歌頌青春和生命。電視媒介以自身的優(yōu)勢,營造清明節(jié)日文化氛圍,傳播清明習俗和節(jié)日文化內涵,一定程度地推動著傳統節(jié)日適應現代生活。使得很多對于清明節(jié)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眾都能廣泛獲知,并且為他們在清明節(jié)時提供更多的體驗方式,比如提倡殯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期特別節(jié)目《中國節(jié)·端午》,請來于丹、蔡瀾、方文山等在各自領域都造詣非凡的文化學者、專家等,在主持人朱軍的引導下,以論壇的演講和對話形式,與到場的國外留學生一起對話,互動解讀中華文化的節(jié)日。嘉賓從飲食文化、個人閱歷融入節(jié)目交流之中,對話平和輕松,語言通俗富有趣味,賦予了節(jié)日內涵多樣化的內容,將歷史和現代通過親切的交談融會貫通。使得各種層次的受眾都能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獲取深層的內容,在談笑間了解我國傳統節(jié)日的深奧內涵,不枯燥、不造作。將電視媒體的傳播力量最大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淺。這又在思想領域加深了人們的節(jié)日體驗。
參考文獻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 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維·莫利 著,史安斌 譯:《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④陳龍:《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jié)日;民族性;設計;文化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關于中國傳統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幾千年光輝璀璨的歷史,形成了諸多光彩奪目的民族文化傳統。它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一個產物,鮮明的印記了農業(yè)文化烙印,反映了農業(yè)社會的社會規(guī)律和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它凝結著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倫理情感、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影響力從古至今,無處不在。
所謂“節(jié)”,是針對一年中氣候變化而言的。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規(guī)律,將一年分為四時八節(jié)。后來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把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段落,統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據《禮記·曲禮上》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庇纱擞^之,節(jié)日是一種固定的風俗,一旦形成就很難再取締,它只能繼承發(fā)展,在繼承發(fā)展的過程中,加以改造和補充,這就使節(jié)日風俗具有傳承性的特征。
(二)關于設計文化
1、文化的定義范圍
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文化總是在連續(xù)不斷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沒有繼承,文化就會斷裂;沒有創(chuàng)新,文化就會枯竭。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如同當前國際經濟潮流的發(fā)展趨勢一樣,設計也是當代世界性的文化活動。
2、當設計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現在正流行著一種說法,“設計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的時代是設計文化時代也是文化設計時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至自然環(huán)境和傳統生活習慣的不同表現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對色彩、造型、文字也會各有偏愛。而這些偏愛也會反應到傳統產品的設計中。
有史以來,東西方文化就有過積極的交流,這種交流和對話,為地區(qū)之間的了解、交流做出了貢獻?!懊褡宓?,就是世界的”。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真正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越來越多的設計藝術正朝著“民族化”大流發(fā)展。例如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文化正大規(guī)模的影響著亞洲國家,由圣誕節(jié)衍生出的設計就是運用了西方節(jié)日文化內涵,這些西方節(jié)日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時,已不再是單純地購買產品,而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進行一種文化熏陶??梢?,設計藝術民族化,已成時代的潮流。對今天的學者來說,只有在世界史的宏觀視野中,在各大文化的比較中,中國的特色才得以顯示出來。
二、現狀和問題
(一)關于傳統節(jié)日放假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現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這些年我國的法定節(jié)假日中只有春節(jié)一個傳統節(jié)日。二是節(jié)假日安排過于集中。由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調整研究小組針對在法定假日調整方案進行了網上民意調查,由調查統計數據分析,可以得出2個結論:1、有利于保護民族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2、有利于保護文化遺產。由此可見傳統節(jié)日放假是順應時展的一種趨勢,是迎合本族人民對于復興傳統文化的迫切要求。
(二)設計,不能沒有文化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民俗和文化,更沒有相似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人文以及風土人情。半個世紀來,人類科學技術又有了極大的發(fā)展,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尚在爭議的話題,因為面臨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處于“弱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和自強意識,就會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chuàng)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我國卷起各種“狂潮”,短短不足20年的結果,盡管房子建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
(三)由反思回歸論述的主題
因隨著黃金周、洋節(jié)日的增多,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正逐漸被人們遺忘,由節(jié)日文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不能不得到正視。黃金周出游是批發(fā)式的旅游,對旅游景點壓力很大,不少地方政府、旅游經營部門都竭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熱衷于在風景名勝上建星級賓館、桑拿等,導致了景點的“城市化”,法定假日調整勢在必行,國家對于傳統節(jié)日的重視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淡薄也說明文化遺產的流失,而從傳統節(jié)日中折射出的中國文化、民族精神才是設計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
設計的多元化發(fā)展如中國人的筷子與西方人的刀叉,設計師應秉著“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的設計哲學從傳統文化和思想根源中汲取設計思想,但同時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應用也不能忽視。設計文化的重點不只是強調文化的差異,而是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設計師的根本責任與任務及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美的、健全的、平衡的與環(huán)境協調的適合人類生存,體現人類文明的和諧空間。由傳統節(jié)日傳遞出的中國文化其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也正體現了這點。
三、結語
1、“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午)為中?!岸宋纭保ǘ宋澹?,“中正”也,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寓大吉大利。
2、據統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jié)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端陽節(jié)、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艾節(jié)、上日、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天醫(yī)節(jié)、草藥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午日節(jié)、地臘節(jié)、正陽節(jié)、龍日節(jié)、粽子節(jié)、五黃節(jié)、詩人節(jié)、屈原日、躲午節(jié)、解粽節(jié)、端禮節(jié)、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3、古老傳統節(jié)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jié)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4、端午節(jié)兩個標志性習俗是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中考證認為: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關于龍的傳說,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驤首、鱗身”?!兑拙曂ㄘ则炑a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贝搜蕴旎适献嫦扰c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逗訄D》:“五龍見教,天皇被跡?!睒s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薄洞呵锩鼩v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聞一多《端午考》)。這些龍的歷史傳說,其實即是源于上古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來源:文章屋網 )
1、古老傳統節(jié)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jié)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2、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中考證認為: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關于龍的傳說,在《易緯通卦驗補遺》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贝搜蕴旎适献嫦扰c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堵肥贰罚骸疤旎适象J首、鱗身”?!逗訄D》:“五龍見教,天皇被跡?!睒s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薄洞呵锩鼩v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聞一多《端午考》)。這些龍的歷史傳說,其實即是源于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3、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qū)的特色。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qū)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一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fā)。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qū),端午節(jié)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fā)展又注入新的內容。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摘要:工讀學校一向以紀律主導,紀律主導下的學校往往導致學校文化氛圍的缺失,基于工讀學校的特殊性,紀律必須先行,是生存條件與發(fā)展保障。紀律主導一向是工讀學校的傳統,但學校畢竟是學校,育人是終極目標,文化必然要成為主導,為此,紀律主導向文化主導轉變是工讀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在這樣的背景下嘗試構建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通過“一個首要,二大儀式,三大舉措,四大文化”建設,力爭把工讀學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為引領“問題學生”走進文明的和諧校園。
工讀學校是專門招收有違法、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13-18歲的未成年人。按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的規(guī)定,對于有嚴重不良行為:如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傳播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竊;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吸食、注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一向以紀律主導,紀律主導下的學校往往導致學校文化氛圍的缺失,紀律是制度化的、規(guī)范化、外顯于行為、注重訓練性,是低層次的需要,是應該貫穿于工讀教育的整個過程。而文化則是非制度化的、非強制性的、內化為行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層次的需要。當工讀學校紀律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為了“問題孩子”長遠的發(fā)展和他們的一生奠基應該是所有工讀學校應該考慮的問題。在工讀學校,沒有紀律的文化發(fā)展是危險的,就像沒有堤壩的河水是非常危險的一樣,但紀律歸根到底還是為文化育人服務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紀律的基礎上,紀律主導向文化主導轉變應該是工讀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工讀學校的“問題學生”更需要有充滿文化情境的校園環(huán)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濕、需要有優(yōu)秀教師的特殊關愛與守護、需要優(yōu)質學校文化情境的濡染和滋養(yǎng)。
文化是個復雜的概念,就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達310多種。因此,對待學校文化的概念還是“人者見仁,智見見智”。筆者認為的學校文化應該是學校中大部分人在組織中表現出的做事態(tài)度和處世態(tài)度,是經過內化后的行為的體現,不是說的文化,而是做的文化,是人們在行為中體現出的文化,只有行為中體現的文化才是真實可靠的。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現實中工讀學校是一塊相對比較貧瘠的土地,但這里依然需要有一份在貧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懷,為了豐富工讀學校文化內涵,提高工讀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工讀學校持續(xù)、健康、和諧的發(fā)展,特對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構建。
一、一個首要:營造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huán)境
營造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基礎,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huán)境應該是充滿綠化、美化、人文化、書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園環(huán)境,充分利用學校的每一個空間、每一處角落、每一顆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點綴他們、用詩意去裝飾他們、用童心去布置他們,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并指出:“隱性課程乃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教育課程,是一種比其它任何正式課程更有影響的課程”。 為此,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富有教育意義,讓學校成為“問題孩子”們樂此不疲的家園。這應該是每一個追尋教育理想的工讀老師和校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下面以校園電子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濡染為例。校園廣播可以播放樂海聽音、每日天氣、童話精選、放飛祝福、自救有道、健康寶典、公民教育等內容?!皹泛B犚簟眲t是為每日播放經典音樂,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yǎng)與熏陶;“每日天氣”即天氣預報,并對學生著衣、自我保護等給與適當的建議;“童話精選”主要挑選童話中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名篇,讓“問題孩子”耳邊縈繞著、彌漫著童話的聲音?!白跃扔械馈毕驅W生講授安全與自救知識,提高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敖】祵毜洹敝饕ㄉ眢w健康與心理健康兩方面的內容,以貼近“問題學生”生活知識為主?!肮窠逃眲t包括公德、公益、公共事務參與、公民人格完善等,可以播報德育常規(guī)、公益知識、禮儀、世界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而學校電子屏幕也可以不定時文化節(jié)日(節(jié)日的由來、節(jié)日的歷史及節(jié)日的慶賀方式等)、今日歷史(歷史上的今天),標兵(活動標兵、勞動標兵、學習標兵、軍訓標兵)生日祝福(教職工與學生)等。
文化的本質在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濡染、熏陶或陶冶,來啟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這些資訊與“問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亦熨燙人心,可以讓我們的“問題學生”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真情和被尊重的感受,而校園也因此被氤氳著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氣息。
二、二大儀式:營造工讀教育圣潔的宗教情懷
1、靜坐與鞠躬儀式
對于工讀學校的“問題學生”來說,大多具有好強、好動、好沖動的個性特質,他們心情復雜,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容易為小事而大動干戈,兵戎相見。靜坐儀式可以讓他們在某一時間段保持靜坐狀態(tài),凝神聚氣,使得心情平靜、心平氣和,從而暫時擺脫塵世間各種紛繁復雜的念頭與欲望的困擾,進入一種恬淡的境界,也讓他們從中學會冷靜、學會懺悔,從而達到養(yǎng)生、靜心、靜性之功效。而鞠躬表達的則是一種卑己尊人的情懷,可以為“問題學生”養(yǎng)成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提供最根本的情感支撐。是一種以行為訓練為主的養(yǎng)成教育,鞠躬同時也創(chuàng)設一個認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讓“問題學生”置身其間,就可以產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響,促進其常規(guī)的內化和行為的養(yǎng)成,
2、世界和平祈禱儀式
每天我們的世界都會發(fā)生很多的災難,應該讓我們的“問題學生”了解這些災難和災難所帶來的痛苦。世界和平祈禱儀式就是讓我們的“問題學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為本國和異國的不幸默哀、祈禱。祈禱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在低沉的安魂曲中,“問題學生”門整齊的排列在操場上,靜默肅立,他們緊閉雙眼,鞠起雙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禱。黃色的寄托的是無盡的哀思,搖曳的蠟燭傳遞著無限的悲憫。
通過祈禱儀式可以起到懺悔、靜性、對比、感化、重塑的作用,能夠讓“問題學生”意識到“過去的我”,并主動把“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進行對比,達到自我感化、重塑新我之功效。并且其圣潔的宗教情懷本身就是對“問題少年”復雜的內心情感的一種治療,置身之中“問題學生”內心的溫暖情感就會油然而生,對問題學生的精神重塑具有很好的功效。
三大舉措:打造工讀學校高貴的大學氣質
1、講普通話,用文明語
工讀學生使用方言講粗話,臟話,開口就出,非常流利,但是我們發(fā)現使用普通話爆粗口就比較困難。堅持普通話,有助于降低“問題學生”使用不文明語言的機率。再次,“講普通話,用文明”也是時代對當代青少年的要求,問題學生大多處于少年期,早日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與溝通,對孩子將來融入現代社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2、第二課堂:系列主題講座
工讀學校有第二課堂,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力爭把第二課堂做大、做強、品位做高。如舉辦名校研究生義務系列講座,可以聘請高校中兒童文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律、
社會學和醫(yī)學等學科的研究生或者老師給我們的“問題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知識普及性義務系列講座,還可以請回優(yōu)秀畢業(yè)生現身說“我與母?!钡墓适?、家長的訴述故事等教育講座。堅持下去,第二課堂系列主題講座,就會形成工讀學校的一種文化傳統,開拓了“問題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工讀學校的大學氣質,也為學校常規(guī)教學注入一種新的元素。與此同時,講座人員他們的榜樣示范對我們的“問題學生”本身也具有一種耳濡目染的作用,這種教育是一種活生生的真教育。
3、品牌特色:經典電影欣賞
好的影片就如一顆幸福的種子,一旦扎根于孩子的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工讀學校可以選擇特定的時間段,組織所有班級統一觀看經典影片賞析,可以是一周一次,立志把“經典電影賞析”做成工讀學校的一個品牌特色,對所有“問題學生”和教師進行文化濡染。好的影片能夠觸動孩子內心復雜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經,讓他們在“歡笑”和“眼淚”中接受一點一滴的教育與感化,為此,電影主題的選擇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可以選擇“當幸福在敲門”和“小孩不笨”等勵志電影和親子電影、此外還應該考慮影片觀看的后續(xù)性,如可以通過寫日記、寫觀后感或者教師的講解等形式來深化對影片的思考,來強化影片的觀看效果。
四、四大文化:創(chuàng)設富有文化情境的工讀校園
1、班級文化:文化情境下道德熏陶
正如約瑟夫?弗萊徹(josephfletcher)說:“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問題,哪里就有真正的倫理學” 。構建班級主題文化就是根據文化情境來利用、優(yōu)化和整合各種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經驗的教育資源,使得有限的教育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空間,充分發(fā)揮它們在促進學生道德的濡染、浸潤、啟迪、誘導、整合、彌散、激勵道德凝聚功能。
在環(huán)境布置板塊,可以通過主題情境(如親情節(jié),游戲節(jié),童話節(jié))來布置班級環(huán)境和學校廊道等;在活動板塊以綜合課程整合為目的,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板塊,將語文、科學、思想品德、地理等學科進行綜合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案例分析時,要滲透和倡導建構主義情景認知論,探索和嘗試文化情景教學模式,促進工讀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班級主題文化應在確保學科文化情境課程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課程資源,圍繞人文、藝術、體育、健康等文化主題,以德育為主導、以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從教學到教育、從課堂到課外、從校園及至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性教育周、文化節(jié)活動。
2、節(jié)日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節(jié)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每個傳統的節(jié)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傳承了很多文化、歷史與傳說,工讀學??梢岳霉?jié)日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白寖和两诮涍^優(yōu)化的節(jié)日文化情境之中,其具有接通歷史、感受民俗、體驗生存、回歸傳統、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豐富的道德濡染效用”例如,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闔家團圓、清明節(jié)祭奠追思、重陽登高敬老、元旦節(jié)迎新匯演;三八婦女節(jié)憶母親、五一節(jié)勞動技能展示、六一節(jié)童聲獻母親、七一節(jié)頌黨歌詠比賽、八一節(jié)革命影片聯播、教師節(jié)老師我想對您說、國慶節(jié)理想前途教育等等這些傳統節(jié)日,使得學生在集體聚會和莊嚴活動中增加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加強了特定節(jié)日文化對學生的道德濡染。
3、閱讀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積淀
朱永新教授經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讀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曉理,品文可以傳道,吟詩可以怡情,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我發(fā)現我們的“問題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看文學作品的,為此,發(fā)動班級的集體力量,共建工讀班級的“圖書角”,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閱讀文化氛圍,不僅能夠激發(fā)讀書興趣,還可以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提高學生讀書意識,讓他們在書香班級中接受書香的點滴濡染。
4、教師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
工讀學校常常以班級為基本管理單位,通過班主任老師來選擇值班老師,各班級執(zhí)行班主任的工作任務。班級間缺乏溝通,教師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與良性競爭,長期下去,各班級猶如“一方諸侯”,從而容易故步自封而導致職業(yè)倦怠,逐漸失去了繼續(xù)學習的動力。為此,工讀學校應該改變這樣一種單一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師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培養(yǎng)文化型教師,激發(fā)工讀教師個體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這樣才會真正激發(fā)工讀教師主動的去自我實現。
文化人心中最大的快慰莫過于有一個表達和交流思想的機緣與舞臺,學??梢耘e行“相約星期二”等教師文化沙龍,讓工讀教師參與到文化交流、經驗體會、反思個案、教育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的交流中來,鼓勵教師多閱讀,多參加各級論文大賽,多積極。其次,可以讓教師參與工讀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在深入研究“問題學生”的學情的基礎上,以主題、專題的形式編寫適合“問題學生”學習的校本課程,如編寫《工讀學生文化讀本》《工讀學生親情讀本》《工讀學生交友讀本》《工讀學生勵志故事讀本》《工讀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讀本》《浪子回頭金不換——工讀學生特別報道》《工讀學生文明禮儀讀本》《工讀學生法律法規(guī)知識普及讀本》等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內容貼近工讀學生的實際生活并為問題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要符合工讀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以上措施只為建構有品位、有內涵、有文化情境的工讀校園文化,這是一種努力嘗試,一種理想追尋,而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大家的一份苦心經營。目的只為讓我們的“問題孩子”能夠置身于充滿文化和宗教般情懷的學校氛圍里,接受濡染、接受熏陶、接受改造。再加上工讀集體的信念、人與人之間溫暖與真情、以及對明日之希望,我相信他們生活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應該會快樂的,應該是樂于主動去重塑新我的??傊?構建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就是要把工讀學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為引領“問題學生”走進文明的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鞠青著:《中國工讀教報育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秦超著:《工讀學生教育轉化的探索》,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講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關鍵詞】中學生文化常識缺失原因補救措施
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發(fā)現當代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文化常識較為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化常識“貧血癥”。那么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表現在那些方面?缺失的原因何在?該采取怎樣的方法來補救呢?帶著這幾個問題我做了以下探討:
近兩年來,人們熱衷于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尤其對于北師大于丹教授所講授的《“論語”心得》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講授的《品“三國”》極為青睞,而這種“于易現象熱”也照樣流行于中學生之中。筆者認為“于易現象熱”本質上意味著人們文化底蘊的薄弱及文化常識的欠缺,而恰好于丹、易中天兩位教授的講授無意中彌補了這一缺失,因此在人們(尤其學生)中間刮起了這樣的崇拜于易之風。事實上在平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的現象:如當在課堂上提到一個歷史名人,歷史名勝或中外著名作家或涉及一些文化常識時,全班學生中知者甚少,甚至出現張冠李戴鬧出笑話,如“五岳”是什么,“六藝”是什么,“三蘇”是哪三個人,老子的代表作是什么……學生們答不全者大有人在或亂說一通。這種現象作文寫作中也照樣存在。面對中學生如此嚴重的文化常識欠缺現象,我們作為語文老師不得不思考原因是什么,該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筆者就缺失原因和補救措施做了以下思考:
究其缺失原因有三:
一是在當前應試體制下,學校、教師、學生都忙于應對各類考試,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基本都放在各門功課的備考上,整天忙于做作業(yè)和復習資料的習題,致使學生閱讀量極少,閱讀面很窄,甚至兩耳不聞窗外事。因此,對文化常識汲取的時間上受限,而且學生們掌握的主動性積極性也不夠。
二是缺少一個良好的文化大環(huán)境,這尤其體現在農村中學生身上。當代社會先進的大眾傳媒文化盛行,人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些通俗娛樂的消遣文化上。尤其中學生一旦有空暇時間也熱衷于電視、電腦。電視、電腦是雙刃劍,雖然可以提供相關的文化常識,可學生們絕不會把一點可憐的空閑時間投入到對文化常識的探求上,他們更多地尋找一種刺激,尋找一種宣泄、放松的娛樂方式,所以聽歌、看電視劇、看電影、玩游戲、上網聊天成了他們的最愛,而這些涉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武俠、言情、科幻、暴力類的,與文化常識幾乎沾不上邊。這些通俗的娛樂消遣文化以消極內容為多,所以不僅不能增長文化常識,相反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并且占用了大量時間,甚而養(yǎng)成一種不良習慣,沉溺其中而荒廢學業(yè),斷送前程。
三是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文化氛圍也以通俗娛樂的消遣文化為主,有些家長不僅看電視上網,而且還下象棋、圍棋,甚者打撲克、打麻將……致使孩子們也受到嚴重影響,這樣不良的家庭氛圍無疑也對學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致使學生們沒有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和習慣,當然文化常識又從何而來。
面對學生對文化常識追求的主動性不夠,再加上大的外在不良的環(huán)境氛圍,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就中學生文化常識欠缺可采取以下幾方面的補救措施:
一是建議有條件的學校盡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學生們以平時的文化熏陶。如安排一些文化常識類的選修課程,建議學校按時、定時開放圖書館、閱覽室,鼓勵并支持學生多上圖書館、閱覽室,強化自己的文化常識。
二是教師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到汲取文化常識的熱潮之中去。尤其是語文教師更要起帶頭模范作用,將文化常識有意穿插于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應重視文化常識,運用各種渠道都可以,只要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是教師可有意利用我國悠久而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去感染學生,用良好的文化氛圍去熏陶他們。比如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師應提倡學生重視中國傳統節(jié)日,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搜集材料,寫寫小論文,以達到不崇拜洋節(jié)而重視傳統節(jié)日,并增強了文化常識的雙贏效果。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現有的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定義提煉出民俗文化元素的定義,總結民俗文化元素的特點,并對其大致分類,根據案例分析民俗文化元素在廣告中的運用情況,總結民俗文化元素在廣告中的成功之處,為民俗文化元素運用到廣告中提供一個借鑒,以便正確引導消費者,展現我國民俗文化。
廣告在現代傳播領域有很大影響力。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場的潛力,吸引消費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表現上,力求通過表現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來塑造和體現商品的價值?!爱攺V告成為一種文化行為時,就不能不重視民俗文化?!睆V告創(chuàng)意的競爭,就是廣告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的競爭。①在廣告中運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這樣才能使廣告在運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時更加嚴謹,不至于誤導消費者,也不會曲解民俗文化本來的意義,因此探索民俗文化在廣告中的應用具有現實意義。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與民俗文化元素的定義
民俗就是的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②它起源于人類群體社會,在特殊的民族、時代、地域中不斷發(fā)展和演變。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不斷衍生出來并世代傳承的。
所謂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基礎的文化形態(tài),深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人類生活價值,它反映一定地區(qū)中廣大民眾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價值取向。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這些點滴的文化逐漸構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個性,因此可以給民俗文化元素下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體生活下的民眾伴隨時間、地域和民族的變化形成的點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隨著年代傳承不斷發(fā)展變化,真實存在于社會中的實體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構成
民俗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民俗”概念并實際應用的國家。早期民俗文化元素出現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人們經歷這些民俗的創(chuàng)造、使用和傳承的過程,實現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實用價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很多層面,具體來說,包括了物質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會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們構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1、物質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物質民俗指人們在為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實踐活動中,長期俘獲物質為自己服務形成的各種現實存在的生產工具、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雜物、民間工藝等物品。④它包含生產民俗文化元素、飲食民俗文化元素、服飾民俗文化元素、居住民俗文化元素、交通民俗文化元素等。
2、社會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會層面的民俗文化是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繼承的社會關系的慣例,它涉及了從個人到社會在交往過程中形成并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它包括了人生禮儀文化、歲時節(jié)日文化、社會組織文化、民間娛樂文化等文化元素。
3、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有些民俗文化元素不單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它恰恰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精神層面的文化意義。例如,形態(tài)、色彩、紋飾、文字形象、意象元素等。
例如中國結,它是我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敖Y”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敖Y”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范疇。它是由一根完整的絲線編制而成,意為連綿不絕、源遠流長。⑤“結”在中國象征力量、和諧,它有很多種編法,形態(tài)各異,顏色多種多樣。在古代中國結有實際的用途,可以作為腰帶扣或者身上的裝飾物使用,現代的中國結依然保留了千變萬化的編制方法,可是物質層面的功能性逐漸減弱,人們在家里懸掛中國結,通常是體現美觀以及寄托美好的愿望,精神層面的功能性加強。中國結把各種結飾結合在一起,它不僅反映了自然祥和的生活氣息,也有吉祥如意之意,體現了個性和中國式的審美觀念。
二、民俗文化元素在電視廣告中的運用
電視廣告具有獨占性特點,因此其廣告的效果相對于報紙和廣播來說,傳播的效果更好,但是對創(chuàng)意的要求也更高。由于對民俗文化了解膚淺,廣告中有運用不當甚至濫用民俗文化的現象存在,因此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在廣告中正確運用民俗文化元素,會避免由于民俗文化的濫用所起到的截然相反的效果。不同類型的廣告有不同的特點,深入了解電視廣告的特點,有助于根據這些特點來分析民俗文化元素在廣告中的運用,既能吸取經典民俗類廣告的成功之處,為以后的民俗類廣告作品提供可借鑒的依據,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發(fā)展。
(一)增強電視廣告的廣泛性與文化性
民俗文化元素的運用有利于增強電視廣告的廣泛性和文化性。電視廣告具有很強的重復性,要求電視廣告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復傳播內容豐富且印象深刻的信息。在電視廣告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會使受眾產生親切感,增強電視廣告的文化底蘊。
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較多,許多廣告商選擇在重要的節(jié)日前夕推出自己的廣告,一方面會增強節(jié)日的氣氛,另一方面也會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中國郵政曾推出一個“EMS中秋月餅別忘寄”的廣告:大家都在詢問“你寄了嗎?”后來才把問題明朗化,“中秋的月餅你寄了嗎?”并說明EMS給大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服務,最后的廣告語是“月餅寄親情,千萬別忘寄了”。通過介紹郵政的優(yōu)質服務,告訴消費者可以采用郵政方式在節(jié)日期間“寄”月餅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凹摹庇指坝洝蓖?,提醒大家不要忘記在節(jié)日期間給親人盡孝道。這則廣告主要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是最能表現一個人思想品質的精神內容,通過這樣的廣告形式可以提醒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記盡自己的一份孝心,諧音字的運用也使得消費者在感動之余了解郵政產品的服務內容,達到宣傳的目的。這里的月餅成了廣告表現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增強了節(jié)日期間廣告的廣泛傳播,同時也不乏文化的內涵。
(二)提高電視廣告的視聽效果
電視廣告在表現方式上強調視覺和聽覺的結合,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廣告的內容。不管是色彩、圖像、形態(tài),都可以增強廣告的視覺沖擊力,共同的文化背景也給民俗文化類廣告的傳播提供了可能。
為了提高電視廣告的視覺效果,廣告中常出現民俗吉祥圖案來表現自己的廣告主題。在傳統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類似于圖騰的表現文化的民俗事象會因為生活習俗或是精神層面的崇拜而形成,產生意象元素,它屬于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一個具體的事物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弱化了物質層面的功能,精神層面的意義日益凸顯。很多廣告中都會出現這些意象元素,使受眾了解其中所代表的文化涵義,而加深對廣告產品的印象,如年年有余、龍鳳呈祥等,它們代表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很多產品廣告適合通過這樣的圖案來表達。紅雙喜文化傳播公司的廣告中,帶有紅色喜字的紙飛機在空中飛行,寓意喜慶傳承,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婚俗文化,喜字就是一種帶有精神含義的意象元素,它的出現所代表的精神意義遠遠大于其作為漢字的意義。該廣告的表現簡單明了。
電視廣告不光運用視覺的沖擊加深受眾的印象,還增加了聽覺上的沖擊力,雙重的表現形式使受眾在欣賞包含厚重文化內涵的廣告之時逐步加深對產品的認同。當今媒體廣告的發(fā)展程度大大加深,受眾對廣告文化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媒體廣告競爭的嚴峻形勢下,電視廣告需要在現有優(yōu)勢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民俗文化元素的結合勢必會使電視廣告的發(fā)展再上臺階。電視廣告中民俗文化元素運用的程度好壞,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文化情節(jié),引起他們的共鳴,因此在電視廣告中,民俗文化元素的運用還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結語
以上的廣告分析是給未來的廣告創(chuàng)作提供一個可借鑒的參考,各地區(qū)的人們都有其民族性,諸如此類的民俗文化元素就是在民族發(fā)展的特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廣告的目的是宣傳形象、推銷產品,它必須借助于民俗文化在作品中的表現力,來獲得消費者的民族認同感,而廣告與民俗的結合才會使得廣告在激烈的競爭中達到最終的傳播效果。民俗文化是廣告出奇制勝的法寶,而廣告業(yè)的壯大又給民俗文化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傳播交流的平臺,許多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以及成功的廣告范例不光是在商品的盈利還是社會的影響力上都獲得了最大限度的發(fā)展。然而不管是民俗文化還是廣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才能讓它們在互相借鑒互相輔助的基礎上發(fā)展得更好。 轉貼于
參考文獻
①莊楊:《現代交際:廣告文本與民俗文化——以公益廣告為例》[J].2010(3):48
②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
③蔡豐明:《民間文化論壇:上海城市傳統民俗文化》[J].2005(5):40—44
④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