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08 16:52:1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小學語文線上教學感悟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運用;影響;效果和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08-0091-0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讓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現(xiàn)代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這些優(yōu)點是廣大教師有目共睹的。然而,筆者在近些年探究語文教學更優(yōu)化、更高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過多、過頻地使用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弊端。
一、無需使用多媒體技術,留給學生閱讀與感悟的時間與空間
四年級的一位語文教師在講授《三顧茅廬》(蘇教版四年級)一文時,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了解小說中主要人物的相關事件。第一課時,先由談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導入,接著學生自學課文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畫出不明白的和有感受的詞句,最后教師指名初讀課文。有學生讀出了張飛的粗魯,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大笑。此課被教育局的督查領導批為差課,理由是作為現(xiàn)代化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上課居然不用多媒體。筆者認為,這課的生字量不大,可以由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板書邊認讀,以體現(xiàn)教師的書寫指導和示范功用。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按自己的感悟去朗讀課文,以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主探究?!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W生只有通過自己的獨特感悟,才能認識自己眼中的劉備、張飛、諸葛亮。這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已經達到了這課的教學目標,又為何非得使用多媒體呢?在語文教學“倡簡”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感悟語言文字的空間留給學生自己,而不是將多媒體技術變成程式化的教學機器,把學生制造成流水線上的規(guī)格產品。
二、恰當使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閱讀與感悟的效果和效率
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在不恰當?shù)臅r機使用多媒體,不僅不能解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筆者曾經嘗試在同一課的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技術,取得的教學效果完全不同。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的《泉城》第一課時教學中,筆者先在一個班級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濟南四大名泉的影像,導入新課的學習。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本意是讓學生先對濟南的泉水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對課文描述泉水的語言降低感悟的難度。誰知,學生看了四大名泉的錄像后,議論紛紛。那些問題,既有與課文所描述的名泉有關,又有一些無關課文的題外話。結果,筆者費了不少口舌,才將學生的思維牽回到課文中來,讓他們按要求自學生字詞,閱讀課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仍然有學生不能專注地完成自學任務,還在竊竊私語。由此可見,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無法達標。筆者吸取了這個教訓,在另一個班級教授《泉城》的第一課時的時候,由說一說城市的別稱導入,引出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濟南的泉水天下聞名,所以被人們稱為‘泉城’?!庇袑W生對這句話發(fā)出質疑:“濟南的泉水為什么天下聞名?它們有什么特別之處?”筆者引導道:“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同學們仔細地讀課文。”學生帶著問題,一下子就投入到課文的初步學習之中,專心致志地讀課文、學生字,學習效果非常好。到第二課時的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之后,再來欣賞名泉的影像,既提高了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圖文結合,印象更深刻,提高了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恰當?shù)臅r機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教學事半功倍。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加大學生閱讀與感悟的廣度和深度
二年級的一位語文教師在教授口語交際《我長大了做……》時,指導學生說話。教學過程中,他播放了一段錄像,內容是國旗班的戰(zhàn)士們護衛(wèi)國旗并與旭日一同升起,工人在工廠里做工,醫(yī)生在給病人看病。當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理想時,就僅僅圍繞錄像中播放的三種職業(yè)來說。由此可見,這個教學中的多媒體使用沒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反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筆者認為,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如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做什么工作,自己還了解哪些職業(yè),自己將來想從事什么職業(yè)……而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該將更多的職業(yè)采集過來,并且闡明“職業(yè)不分貴賤,只要是為人民服務,都是高尚的”這一觀念。
四、過多使用多媒體技術,影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在語文課教學時,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話語,可是自從學校配備多媒體設備后,許多教師就將多媒體設備運用到了“極致”。多媒體不光用來顯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和影像,就連板書也用投影顯示,甚至是課文都被一句句、一段段地打在了屏幕上。學生只需看著屏幕,跟著鼠標,讀著顏色各異、字體大小不一的字、詞、句。如果鼠標再一點,可以標識重點詞句,提示學生引起注意。學生將書本當成了課桌的裝飾品,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手沒拿過一次筆,書本上干干凈凈,什么標識與文字都沒有。試問,學生的記憶力真的有那么好,可以將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所有東西都牢記于心?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又該讓我們如何去實施“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理念呢?
五、過頻使用多媒體技術,阻礙年輕教師基本素質的提高
自從多媒體技術進了課堂,不少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都依賴于多媒體。不用好好練字,電腦打出的字漂亮著呢!不用簡筆畫示范,網絡上的精美圖片多著呢!不用示范朗讀,教材配套的教學資料上有專業(yè)播音員的課文范讀,動聽著呢!教師可以不用寫字,不用讀書,不用繪畫,不用朗誦……一切有多媒體呢!就連課后小練習、小測驗,都可以到網絡上下載一個現(xiàn)成的,多么輕松。更不用說什么聽課評論、教研小結、教學隨筆,甚至是教學論文,都可以到網絡上找到現(xiàn)成的,不用費心費力。許多教師將教學以外的精力,都用在了休閑、娛樂上,放棄了提高自身的教學功底。
綜上所述,過多、過頻或不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技術,不僅不能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最優(yōu)化、最高效,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正確適度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其優(yōu)點才能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為學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學習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梅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要求[J].文教資料,2006(9).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語文;提高;質量
教師站在教育的第一線,要把提高教學質量當成重要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鉆研和探究,找出一條路子。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小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起步階段,我們要讓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提高教學質量才能讓學生收獲文化知識,獲得各方面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就此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滲透德育教育
教育為本,德育為先。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作用,不但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讓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以其方向性貫穿與諸育之中而居主導地位,決定著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起統(tǒng)帥作用。同志也曾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這樣容易學生的反感。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找到德育的切入點,潛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效果?!缎W語文課程標準》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文德育的內容。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脫離了學生的學的教學是無效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等于零,教學質量更無從談起。教師的教是學生學習的外因,教師“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學不是簡單的把知識講給學生,還要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思考,學會自己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創(chuàng)新。
1.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讀課文之前的預先學習,它是學生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預習提前預習讓學生對課上學習有總體的了解,疏通文意。并不不懂之處找出來,以便在課上能緊跟教師的思路,抓住重點之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提前預習讓學生對課上學習有總體的了解,疏通文意。并不不懂之處找出來,以便在課上能緊跟教師的思路,抓住重點之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在預習時,初讀課文,通過查字典、問同學、老師,對不認識的字有初步了解;預習朗讀能夠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預習眼睛一帶而過,要學會思考。試著去弄清楚課文的中心思想、文體等。
2、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后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1)整體閱讀法。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fā),采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步,要著眼于整體,開講后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
(2)對比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
(3)質疑性閱讀。教師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答案。以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會積極的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教給學生復習的方法
復習是學習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古人曰“溫故而知新”。復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復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語文學科的復習,容易流于兩個極端:一是天天模擬考,逐人逐課、逐項過關,教師忙于講、改、評,學生忙于做、聽、抄、背,成天圍著老師轉,師生均有身心俱累,不堪重負之感;一是認為復習就是將過去學過的知識溫習一遍,把所有做的作業(yè)重新抄一遍,學生非抄即背,非寫即讀,這讓學生機械枯燥,味同嚼蠟。上述兩種方法,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雖然終日忙忙碌碌,但學習效率、效果難如人意。 在復習過程中,還應還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之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一般情況下,以復習課文段落的閱讀為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復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發(fā)掘課文中蘊含的訓練因素,是復習“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閱讀為核心,融”雙基“于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三、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
知識來源與生活,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而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踐行“知識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領悟語感;訓練語感;積淀語感;強化語感;鍛煉語感
我酷愛小學語文教學事業(yè),揣摩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大熔爐里語文教學的語感培養(yǎng)更為重要。如果從小學低年級起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魅力,將會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那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魅力呢?從多年來的低年級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積累生活,領悟語感
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例如《燕子》一課中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比绻麑W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線譜”,不曾親眼見過,而老師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來彌補這一體驗的空缺,學生在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就不能產生“五線譜”的表象,也無法感受到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無法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言魅力全無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激發(fā)生活體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潛心摸索,一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
二、加強言語實踐,訓練語感
加強言語實踐是培養(yǎng)語言魅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小孩說話,完全是在自然形態(tài)下,靠聽話與說話的語言實踐形成口頭語感的;還有許多成年人,也完全是在自然形態(tài)下,靠讀文章與寫文章的語言實踐中形成書面語語感的。但在語言實踐中自然形成語感,往往是低效的,并且是不完全可靠的。因此培養(yǎng)語言魅力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古詩《草》時,將課上的十五分鐘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當一回詩人,也來“創(chuàng)作”一首描寫春天的詩。學生的熱情很高,有的一邊寫一邊竊笑,大概認為自己寫的哪里是詩呀!有的寫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認為通順了再寫下去。學生心中的詩是什么樣子的,就大膽的寫成什么樣子吧!來感受一次“古詩文”創(chuàng)作的喜樂,煥起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從一首首稚嫩的詩行中,我們看到了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靈光在閃亮。
三、比較思考,積淀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范圍內,教師如果能作到深入淺出,“蜻蜓點水”般地向學生介紹一些修辭手法也未嘗不可。只有在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感悟過程中點點滲透,才能更好地為語感的深化服務。否則就會變得抽象、空洞令人難以理解。如在教學《兩只鳥蛋》中,我為孩子們朗讀“我仿佛聽見鳥兒的歡唱,抬起頭來,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當學生發(fā)現(xiàn)我的朗讀中少了“仿佛”一詞時,馬上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問:“這有什么不一樣呢?你也來讀讀吧!”孩子們認真地讀了起來,并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交流。剛開始,他們也只是感受“男孩并不是真的聽見了鳥兒的歡唱,而是想象”。我接著引導他們想象男孩還鳥蛋后的心情,再把“仿佛”一詞放到句子中反復讀,說說自己內心的感受。結合比較朗讀感悟,使他們明白了:“仿佛”不能刪去,“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小男孩并不是真的聽見了鳥兒的歡唱,而是表達了把鳥蛋還給鳥媽媽后自己愉悅的心情。
四、訓練朗讀,強化語感
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弊x有多種,如朗讀、美讀、精讀、速讀、泛讀等等,類型不同對語感培養(yǎng)的側重也就不同。
(一)朗讀可使語感細膩
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言語的聲音、語氣、句式等更多個角度體察作品的內蘊,“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二)美讀使語感美妙
它要求學生在讀文時把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疤兆碛谧髌访篮玫膬热菖c形式之中”,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去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并體現(xiàn)了朗讀的層次性,學生讀出了情調,真正做到了讀中感悟,讀中生情,達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如教學《兩只鳥蛋》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焦急不安”,我讓孩子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觀看了鳥媽媽孵化鳥蛋和小鳥成長的視頻。24雙小眼睛都緊盯著屏幕,嘴里發(fā)出輕微的驚嘆聲。于是我用引導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fā)展區(qū)(1、鳥媽媽像我們的媽媽一樣也很愛它的孩子。它是怎么照顧小鳥的呢?2、如果有一天,鳥媽媽細心呵護的小鳥不見了,它會怎么樣?),喚起他們的想象能力,尊重學生內心的體驗與感受。當我再次讓學生讀讀“焦急不安”時,學生們紛紛舉起手來想讀這個詞語,有的讀得漲紅了小臉,有的讀得握緊了小拳頭,有的幾乎讀得要站起來了。
學生對作品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這里我并沒有生硬地講哪里該輕讀,哪里要重讀,僅僅是稍加點撥而已。這樣,才能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進而產生情感共振效應。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之“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體會、把握語文的規(guī)律?!币虼?,老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紛繁的語言現(xiàn)象中獨立思考,探索其必然聯(lián)系,把所學知識“穿成串”“連成片”,并以此為起點,來認識新現(xiàn)象,解決新問題,并且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用“活的語言事實”,引導歸納“規(guī)律性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課堂上所要闡明的概括、結論、規(guī)律性,本來就是從周圍世界的事物、事實和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中產生的。應當使這些事物、事實和現(xiàn)象成為學生獨立研究的對象?!毩⒀芯康膶ο?,可以包括圖畫、草圖、示意圖、進度表、模型、活的語言事實(詞、句)等。教師的技巧就在于,不要把這些東西以現(xiàn)成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而是作為一項腦力勞動任務讓他們去解決?!痹谶@里,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提到“活的語言事實”。引導學生歸納“規(guī)律性知識”必須依靠大量有效的語文事實來實現(xiàn),通過這些“活的語言事實”,可以讓學生不斷體驗、感悟,逐步歸納、概括,最終形成適用兒童自己的“前概念”或“準概念”,而這些就是最初的“規(guī)律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是一個整體,有它的規(guī)律性;分開來說,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又有其各自的規(guī)律性。例如漢字,字形的構成是一個整體,它由若干筆畫或簡單“構件”(獨體字的偏旁)構造而成。如果我們先引導學生學會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guī)則,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獨體字和偏旁以及漢字的間架結構的分類,這就為學習合體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可以啟發(fā)學生探索諸如“基本字帶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等規(guī)律性知識。因此,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在識字中體驗快樂。對于會意字的教學,教師可幫助學生揭示一些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自己學會學習同類的字,如“采”字,上面像是一只手,手在樹上,就是采果子的“采”,類似的字如“休”“森”“眾”等等。而在教學象形字時,如“火”“山”“石”“木”等字,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圖與字,物與字結合,知道這種模擬事物的樣子造出來的字就是象形字,讓學生在學習和比較中掌握象形字的識記規(guī)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識記,引導學生學會識字。對于一些易混淆的字,安排“比一比”的方法解決,如“力”“由”“午”等字,采用與“刀”“田”“牛”比認的方法,在比較中加深印象,加強記憶。這樣邊學習,邊總結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識字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興趣,就可提高識字的效率。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逐漸學會找最大的整體構件,而不是停留在數(shù)筆畫的程度上;發(fā)展學生選擇最優(yōu)的分析字形的方法,而不是只說說由幾筆組成。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學生機械記憶的負擔,培養(yǎng)其識字能力并發(fā)展其思維。
總之,學生掌握了字形結構的規(guī)律性知識,找到了雜亂繁難的漢字內部結構上的規(guī)律,突破了記憶字形這個難點,識字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這樣的識字教學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識字,不如說是引導學生自行依靠構字規(guī)律識字。
二、讓規(guī)律“進入周轉”,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遷移能力”
在許多教師的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形成了這么一種慣例: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或者能夠完成作業(yè)。這種觀點迫使教師片面地評價學生的腦力勞動和他們的能力:誰能夠把知識保存在記憶里,一旦教師提出要求,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導致什么結果呢?結果是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這談不上“規(guī)律周轉”了。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說:先進教師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周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而首先是不能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這樣規(guī)律才真正進入開始“周轉”。而且,周轉的速度越快,他獲取新知越多也越容易,這就是“規(guī)律學習法”。所以,我們要提倡“規(guī)律學習法”,要指導學生根據(jù)知識的共同點總結出規(guī)律,然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比如,指導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剛開始,學生不懂得朗讀,無法理解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讀。如果教師不懂方法,只會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朗讀的概念,學生們一直會睜著迷茫的大眼睛看著老師,最終還是無法理解朗讀是什么。有經驗的教師不會這樣做,他不會責怪學生笨,而是扮演兩種角色朗讀:一種是繪聲繪色的表情朗讀,另一種是學生們的普通讀法,讓學生們自己比一比,哪種更好聽。
再比如,漢語的詞,本來是按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做詞性分類的,因而,詞類的概念是屬于一種規(guī)律性的知識。學生如果逐步理解詞義的分類,也就理解了同類詞的共同性和它不同于另外一類詞的特殊性,這樣有利于在說、寫中正確處理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關系,提高組詞和造句的能力。小學生的語言實踐經驗比其他經驗豐富,詞匯來源非常廣泛,是可以理解和掌握這類知識的,這是學生理解和掌握詞類知識的基礎。但這并不是主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嚴格的詞類概念的教學,而意在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我們需要從低年級起,就埋下幾條伏線,隨著知識量的增加,每條線上都生發(fā)出許許多多的詞,每串詞再橫向發(fā)展,逐漸就構成了網絡。這樣學生就可以把學到的詞語歸類、穿串、結網,作為自己的儲備,并隨時遷移到其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
三、讓多個規(guī)律“貫通”。讓它們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語文學習,對一個人的素質培養(yǎng)和精神成長有著特殊意義。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美質和韻味,而且能夠汲取祖國以及全人類文明的精華和豐美的養(yǎng)分。語文學了課堂學習外,還包括課外自由而廣泛的閱讀。語感的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的提升,都離不開對語言文字作品的廣泛涉獵和獨立感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智力更為合適。智力是指學習、記憶、思維、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包括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等幾大方面。對于剛剛跨入學途的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又怎樣去培養(yǎng)他們的智力呢?
一、直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就是對事物進行仔細地查看和了解。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寫作的好壞。所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燕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后,觀察課本的插入彩圖,問學生在彩圖中究竟看到些什么?有的說:看到了柳樹、燕子;有的說看到了青的草,綠的葉,還有各色鮮艷的花;有的說看到了藍天白云和湖面上的倒影,還有幾痕電線上停著的倦燕;老師說讓學生再睜大眼睛仔細觀察,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小學生們都搖晃著腦袋表示沒有什么可發(fā)現(xiàn)的。老師說:“我還看到畫面上有風,湖面上有一圈圈蕩漾開去的波紋。”“哇!真的,柳樹正飄飛著,這不是風在吹嗎?藍色湖面上真有波紋一圈圈漾開哩,老師真會觀察!”同學們竊竊私語,為老師“獨特”的發(fā)現(xiàn)而感到特別驚訝。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創(chuàng)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是智力的標志。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幾種方式:一是營造氧氣,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必須在民主開放的教學中培養(yǎng),因此,營造寬松、愉悅、民主的教學氧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主探索,就能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二是提倡質疑,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古人說:“學貴有疑,有疑則思,有思則進。”這句話告訴我們:有疑是學生學習中勤動腦筋的表現(xiàn),教師應保護和鼓勵,引導學生從“生疑”到“質疑”再到“釋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索精神。如:《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弄清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結果后,鼓勵他們有疑質問,一學生首先對題目中的“借”字提出質疑,他說語文中的故事發(fā)生在蜀吳聯(lián)合抗曹期間,曹操和孫權勢不兩立,他絕不會把箭借給自己的敵人,是諸葛亮施計騙子曹操的箭,應把“借”改為“騙”,圍繞這一疑問,教師讓學生展開相互討論,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學生明白了“借”是作者是采用詼諧的手法,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又暗示了雙方還會有交戰(zhàn),而且諸葛亮還要將箭一一歸還于曹操,所以“借”比“騙”更為恰當。三是啟發(fā)想象,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想象構成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它使人能夠超越常規(guī)思維的約束,沖破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如:一天語文教學課上,老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學生圍繞畫面的主題來寫出畫面中人物的精神、動作、語言等,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訓練想象,讓學生動筆,就不可能寫出雷同的道:“水,我見過奔騰不息的江河,它穿過峽谷,繞暗礁,向著大海,英勇無畏,一瀉千里,勇往直前?!边€有一個學生寫道:“無數(shù)的細流,匯成浩蕩的大海,而洶涌在海面上的細浪,仿佛是無數(shù)的前赴后繼的雕塑家,他們堅毅、踏實、長年累月,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地工作,將無數(shù)巖石,雕成奇態(tài),給人類鋪展成無數(shù)壯觀的畫面。”這美麗的描繪是想象的結晶。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注意的根本特點是無意注意占重要地位,有意注意正在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注意的特點,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首先運用有意注意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在教學中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啟發(fā)注意自覺性,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教師的導向角色。課堂上當老師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可傳遞以沉靜的眼神或一個親切的微笑,暗示學生加以提醒,還可以提出與課文有關的問題請他回答。其次,是采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字 重視
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能力?!笔堑?,寫字是循序漸進的,寫字重在塌實,重在持之以恒,寫字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說,寫字用一個字說,那就是“實”。正因為它是那么實在的事情,所以你必須自始至終高度重視,容不得半點放松。以下是我根據(jù)幾年的低段教學總結出來的幾點體會。
1、思想上要高度重視。
首先是教師思想的重視。因為我們教師起的是導向的作用,教師把寫字放在什么位置,可以說學生的書寫就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從某種程度來說,教師思想的重視程度可以成為學生書寫水平的標尺。所以,教師在寫字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學生思想的重視。從一年級一入學,我們就要教育學生:“字是人的又一張臉,字寫得漂亮,就好像是我們的臉蛋一樣惹人喜愛,別人看到你的字,就好像是看到你的臉一樣,等等”學寫生字了,我們又要教育學生:“字就像我們人一樣,筆畫是它的臂膀,臂膀有力了,人才能有力氣,等等”教育學生一定要把字寫好。這樣用形象化的比喻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寫字重要性的教育,是使學生產生“我一定要把字寫好”這種內在動力的一把金鑰匙。
2、技能上要嚴格訓練
(1)培養(yǎng)仔細觀察的能力
學寫生字首要的能力就是觀察。那么觀察什么呢?我們認為,除了觀察字形、觀察筆順之外,還要重點指導學生觀察關鍵的筆畫,觀察落在橫中線、豎中線上的筆畫。這些筆畫確定了,那么整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也就基本上確定了,就是偏一些也不會偏到哪里去了。
(2)寫字指導要精要,要得法。
寫字的指導,要抓重點,抓關鍵,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新學的漢字,新學的和難寫的筆畫、部件要重點指導,熟悉的筆畫和部件可以不指導。一定要做到指導一個字,帶動一類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瑣指導的弊端。這也是在我們新教材生字量大的情況下必須做到的。
(3)寫字也要講究感悟。
感悟,似乎是閱讀教學的專利。其實不然,在寫字教學中,感悟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為什么在同一班級、同一老師的情況下,有些同學能寫得這么好,而有些同學則差很多呢?這就是感悟的問題。感悟漢字的形體美、意韻美,對于好學生不成問題,關鍵是那些感悟力差一些的同學,我們該怎樣把他們領進門呢?這里,我們學校江月照老師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鑒。她說:“對于班里寫字最差的那幾個學生,我們要手把手地教。握著他的手,不厭其煩地寫。三遍沒感覺,就寫第四遍;四遍沒感覺,就寫第五遍。這樣幾遍下來,他們多少也能感悟到一些起筆、運筆、收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覺再去書寫,結果就會好很多,而且也能提高他們寫字的興趣?!贝_實,江老師班里的孩子寫字是一把好手。我想,這就是“師傅領進門”的重要吧。
3、優(yōu)秀作品展示,樹立趕超榜樣。
學生的作業(yè)有優(yōu)有差,我們可以挑選那些書寫特別工整、簿面特別整潔的本子,利用晨會課時間在班里傳閱,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不難發(fā)現(xiàn),傳閱過的那幾天,學生寫字特別認真,書寫質量特別高。無疑,是那些優(yōu)秀的本子對他們產生了影響,這就是榜樣的作用。有了目標,當然會加倍努力。假如我們能隔三差五或者是天天傳閱,效果必然非常理想。這其實也是學生通過與同伴比較,發(fā)現(xiàn)自身差距,繼而奮起直追的效果。這說明,在寫字教學方面,比較是必須的。除了與同伴比較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與范字比較、與自己前一階段的字比較。通過比較,尋找差距;通過比較,獲得進步。
4、重視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良好的習慣能使人終生受益”,這一點不僅我們懂得,連學生也是開口就背,這說明習慣的養(yǎng)成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那么怎樣養(yǎng)成學生的書寫習慣,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又指哪一些呢?我認為,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學生良好的書寫姿勢。
一說起書寫姿勢,我們都很頭疼,因為目前普遍的現(xiàn)象是:學生對于三個“一”熟讀成誦,剛動筆時姿勢也確實很好,但是越寫到后來,背就越駝,寫到最后,幾乎是臉貼桌了。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一不良的現(xiàn)象呢?我認為,除了學生年齡小的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生對錯誤姿勢的后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姿勢,就必須讓他們認識到錯誤姿勢的嚴重后果。對于后果,光強調是沒有用的,我們不妨再看一下江老師的做法,她是以“一位書法家的懺悔”為例告誡孩子從小要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的。大意是:有位書法家由于小時侯不聽老師的勸告,不注意寫字的姿勢,認為只要字寫得好就行了,結果長大后成了一個駝著背的、一邊肩膀高一邊肩膀矮的、走路一瘸一拐的“怪人”。他整日躲在家里,連街上都不敢去。他后悔莫及,告誡小朋友們一定要坐直,注意寫字姿勢,千萬別像他一樣,害了自己。這樣典型的反面例子,無疑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警戒的作用就不同一般了,如果再加上老師的時常提醒,那學生的姿勢一定會好很多。
除了書寫姿勢外,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整潔的習慣,提筆即練字的習慣,還有勤學苦練的習慣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需要我們教師想方設法加以培養(yǎng)的??傊晳T是最重要的,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不管是好是壞,都會伴隨他終生。低年級不注意習慣的養(yǎng)成,到了高年級就來不及了。我們低年級的教師一定要將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否則就稱不上一個有責任心的好教師了。
5、重視自身的示范作用
俗話說得好:“有其師必有其徒,身正不怕影子歪,上梁不正下梁歪。”是的,我們教師自身的品質、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寫字教學中重視自身的示范作用,就是說我們教師自己寫字要規(guī)范,不僅范寫生字時要規(guī)范,板書要規(guī)范,就連平時書寫也要盡量做到規(guī)范,真正起到“身正則令行”的作用。這樣,我們教給學生的就不僅是寫字這種技能,還有更重要的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了,這將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關鍵詞:培養(yǎng);語感;感悟;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112-02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敏銳地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整體的把握,是構成語文素質的核心因素。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蹦敲慈绾卧陂喿x教學中進行語感培養(yǎng),體現(xiàn)出語文課的特點呢?
一、指導有感情朗讀
美學老人朱光潛說:“把數(shù)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jié)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毙W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涵豐富的課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它們作為語感材料,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潛心誦讀,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變化和語音的音韻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如《彩色的翅膀》一文,戰(zhàn)士們品嘗第一個成熟的西瓜時,“戰(zhàn)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地發(fā)出嘖嘖的贊嘆聲……”西瓜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平常的食物,教學時只有抓住“笑”、“捏起”、“端詳”、“聞”、“咬”、“贊嘆”這一系列的動詞,有節(jié)奏地重讀,才能體會戰(zhàn)士們收獲時的喜悅、激動、自豪的心情,感受他們對勞動成果的珍愛,對祖國海島深深的愛。再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六個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特點時,可重讀“靜、清、綠、奇、秀、險”,而在體會作者感情時則可把重音移到六個“真”字上,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描寫的是“真景”,心中表達的是“真情”,即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學生愈讀愈能同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而語感培養(yǎng)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通過比較揣摩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并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課,皮鞋匠兄妹稱贊貝多芬所彈的曲子時說:“彈得多純熟啊!”老師把“純熟”換成意思相近的“熟練”,讓學生和原句比較,讓學生推敲賞析,學生品出了“純熟”不但表現(xiàn)了曲子彈得熟練,還反映了熟練的程度。再如,一位教師教學《燕子》“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時,把句中的“痕”與“根”做比較,使學生體會到,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產生了一種朦朧美。通過對“痕”字的挖掘,使學生懂得如何用最貼切的詞語來準確地表情達意。學生在邊比較、邊揣摩、邊賞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文章中一字一語的特性?!拔┯羞@樣的閱讀,才能發(fā)掘文章的意蘊,沒有一點含胡,也惟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養(yǎng)成用詞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致有誤失?!?/p>
三、聯(lián)系生活體驗
言語感受同生活經驗直接相關,離開了生活經驗,語言就會同現(xiàn)實刺激物失去聯(lián)系,難以獲得具體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币玫矫翡J、豐富、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也越見深切。一些年代久遠或與學生生活有距離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頤和園》等,教學中可聯(lián)系電影、電視的有關鏡頭,或利用投影、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將語言文字所描寫的具體情景再現(xiàn)出來,使學生入情入境,誘發(fā)學生敏銳的語感。其次,也可以引導學生拿生活中見到的同類事物,同課文描寫的未曾見到過的事物做比照。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平時多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自覺地把生活經驗與語言緊密聯(lián)系起來,研究表現(xiàn)生活的語言,揣摩語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細微差別和變化。
四、喚起想象參與
文章是作者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進行思考后寫成的語言符號,這些文字本身沒有直接的可感性。別林斯基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彼裕喿x時,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作品所描寫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情感。葉老也曾說過:“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闭Z感與想象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引導學生想象,課文中的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必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生能悟出這樣的內涵,就是語感。這種語感的培養(yǎng),來自對語言表層意義的感知,更是來自它表層意義和隱含意義的關系的聯(lián)想和想象。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訓練扎實
片斷:
師:面對著宙斯殘暴的懲罰,普羅米修斯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讓我們一起讀――讀。
生齊:普羅米修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為人類而受苦!
師:是啊,看到人類的困苦,普羅米修斯毅然決然,毫不畏懼,再讀――(生再讀)
師:同學們,從這個“決心”讓我們讀懂了普羅米修斯。此時此刻,你最想對他說什么?把你心中所想寫下來,一定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學生寫話后交流)
生:普羅米修斯你不愧是英雄。你為了人類寧愿自己忍受痛苦。
生:你真是一位勇敢、善良、正直的人。
……
以上教學片斷是我校一位老師在校教研課主題為“以讀為本,落實語言訓練”的教研活動中上的一節(jié)公開課。從片斷來看,這位老師確實做到了以讀為本,在反復品讀中進行寫的訓練。但我們仔細想想,這樣的寫的活動僅僅是寫的作業(yè)而已,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基本上沒有什么促進作用。其實,像這樣的語言訓練在許多課堂上屢見不鮮。有的教師往往認為在學生理解、感悟課文思想內容之后,讓學生將自己此時的感想用文字寫下來,以為這就是語言訓練。很明顯這樣的語言訓練學生并不因此而獲得語言、思維或能力上的提高。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深究文本意蘊,明確語言訓練的目標
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有別于讀寫結合。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而非表達,閱讀課上的表達只是閱讀的手段和方法,它發(fā)展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評價標準是從表達中看學生理解的準確度及深淺度。教師在教學前,根據(jù)這一訓練目的,就要深讀文本,明確文本意蘊。比如上述教學中讓學生寫感想的設計,這樣的語言訓練是不扎實的。倒是“結合文本插圖,讓學生給英雄塑像,并配以文字說明”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會了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和思想。
二、抓住切入點,落實語言訓練
情感的源頭在文本之中,對學生最具誘惑力的應該是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時,切不可進行架空的人文熏陶和單純的語言技巧的演練,而應以理解感悟內容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維,使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兼顧,內化與外化兼收,從而引領學生進行豐富的、靈動的、有效的語言訓練。
1.抓典型句式
人教版教材文質兼美,從內容、語言到表達形式都能為學生提供范例,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作為訓練點。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從文本中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那么,怎樣的文本語言可以作為訓練點呢?那些在構成上有特色、在意境上有韻味的好詞、佳句都是學生語言訓練的典范。如一年級課文《菜園里》有這樣一句話:“菜園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掛在枝上”這句話在結構上很有特色:“ ( )在 ?!钡谝粭l橫線上是填“什么東西”,第二條橫線上是填“什么地方”,而括號中則要填一動詞,這一例句本身的韻味也就在于此,這一動詞既要符合所填事物的存在特點,又要生動形象,富有兒童趣味。像這樣的句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
2.想象場面
有些文本中的語言簡練,留有很大的空白,這給讀者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抓住這些場面空白引導學生將無法言說的事、無法傾訴的情寫出來,既讓學生動之以情得以傾瀉,更是拓寬了文本的場,使文本從多角度得到拓展。如《普羅米修斯》一文中,普羅米修斯得到了火種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文本并沒有寫,教學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這一情景描述出來,然后將同學們的描述進行歸納整理并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把發(fā)展思維和發(fā)展語言統(tǒng)一起來。有了想象的活躍,才有了說話的精彩,語言實踐才有可靠的保證。
三、拓展語言訓練,積淀語文素養(yǎng)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是例子”。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不僅僅是學習故事,體味情感,更重要的是憑借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教學時,立足于文本,借助合適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拓展,致力于語言的積累,得益于能力的發(fā)展。
1.結合圖片拓展
比如《坐井觀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抓住這句話接著教師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除了天無邊無際,還有什么也是無邊無際的?你能用“無邊無際”說話嗎?學生紛紛回答:大地無邊無際,大得很;大海無邊無際,大得很……這個設計雖然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不能發(fā)現(xiàn)他是膚淺的。于是教學時,我在以上基礎上又出示了雄鷹在藍天飛翔、輪船在大海航行、駿馬在草原奔跑、羊群在草原上吃草、駱駝在沙漠里行走、楊利偉坐宇宙飛船在太空遨游的圖片,引導學生看清楚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在干什么。結果,學生結合圖片的內容,用上“無邊無際”再來說話,說得很精彩。這里,學生從對文本詞語的理解,到應用,到拓展,再到積累,體現(xiàn)了過程和方法的結合,也融入了情感。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理解由膚淺到深入,由單一到豐富,語言運用也由模糊到準確,由簡單到具體生動。
2.聯(lián)系生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