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09 17:24:2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關注學生興趣。打開學生心扉
經(jīng)常聽到有老師感慨:自己的課堂常常是“一言堂”,學生卻是“萬馬齊喑”。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是肯定的:老師的上課內(nèi)容沒有觸及到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自然就不會積極參與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名家教育家在經(jīng)驗中得出真理,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執(zhí)行者,關注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背景下,我們要大膽地為學生量體裁衣地開發(fā)一些個性化的特色語文課程?!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fā)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wěn)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diào)節(jié)、更新發(fā)展?!弊x萬卷書是閱讀,行萬里路也是閱讀;讀有字之書是學習,讀無字之書也是學習。當師生因特色文化課程走向社會、自然、人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就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扎根、生長,語文課堂就會因課程的開放而充滿生機與活力。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有著對外面世界的好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時能擁有一顆童心,盡量與學生保持一致。教師要試著去愛、去學、去關心學生的愛好。關注學生興趣,打開學生心扉,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二、從學生閱讀體驗出發(fā)。找準備課最佳契合點
備課從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備教材出發(fā),這是教育觀念的一個重大轉變,任何教學活動都要圍繞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更加側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備課不僅僅備教材,更是備學生。學生課前預習自主閱讀帶來的體驗,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備課的第一手好資料。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整理這些問題,將淺易的問題先在小組內(nèi)合作交流解決,組內(nèi)難以解決的問題再提交班級集體討論,形成重點問題。
如趙富良老師執(zhí)教《紫藤蘿瀑布》,就很好地找到備課的契合點。課堂上放映了一張張注有學生名字的幻燈片,有優(yōu)美語句的摘抄,有對句子的理解,呈現(xiàn)了學生預習的成果。學生們興奮地尋找自己的名字,快樂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趙老師放下教學設計“理想化”的姿態(tài),真正從學生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去解決問題,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呈現(xiàn)。從趙老師的這一教材處理來看,可以這樣理解: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課堂凸顯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正因為立足于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的全面發(fā)展與語文學習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通過語文教育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適時引用課外資料
于漪老師在《我和語文教學》一書中說過:教師要從習慣的從“教”出發(fā)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生的“學”出發(fā),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他們想學什么,怎么學,學的過程中會碰上哪些障礙,怎樣幫助解決,怎樣才能使他們發(fā)揮積極性,讓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怎樣才能挖掘學習的潛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這段話,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語文課堂教學不應該是“教”的技能的展示與表演,而是一種以“學”為宗旨的實踐活動。
廣東碧桂園學校謝飛燕老師執(zhí)教《武陵春》,W生在談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時,能說出其中飽含著丈夫之死等變故帶來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閱歷淺,難以體驗到句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頭之痛。謝飛燕老師引入一段有關文字資料: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段資料彌補了學生生活閱歷淺的不足。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讀完這段佳話,對比往昔,也體會到清照內(nèi)心的空蕩無依了。教師可將課文教學巧妙地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引導他們結合生活實踐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產(chǎn)生情感共鳴,體驗學習樂趣。只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握其中的聯(lián)系,有重點、有方法地加以發(fā)展、提高,才能使教學思路更加連貫,也才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從而真正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yǎng);對策;
作者:胡曉榮
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問題是教師教育中一個相當現(xiàn)實的問題。教師教書育人,一方面,需內(nèi)在的科學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個人形象和個人的社會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要求也越來越高,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一時成為焦點。在小學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文化科學素質(zhì)、育人的能力素質(zhì)、個人心理素質(zhì)與身體素質(zhì)等等素質(zhì)中,有必要突出培養(yǎng)與課程育人密切聯(lián)系的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質(zhì)。
一、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質(zhì)提高的重要性
語文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語文學科教學在素質(zhì)教育整體實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礎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整體文化科學素質(zhì)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發(fā)展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必要前提條件。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能更好地促進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開展,能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語文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審美素質(zhì)打下良好的基礎。俗話說:師高弟子強。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新,教學方法指導作用強,具有較深的語文教育作用的認識,對語文教學有豐富的情感體驗等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能讓其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好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引導學生學好語文。
二、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界說
“核心素養(yǎng)”指人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人的核心素養(yǎng)是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yǎng)”,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小學語文教學組織與評價中體現(xiàn)出來的語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師“學會課程改革的理論學習,學會新課標、新技術、新評價的三新教學設計,學會課程改革的課題研究,學會課程改革的成果表達和學會文學活動的審美”六個方面學會中形成與完善的個人教育教學修養(yǎng),其中的文學修養(yǎng),也就是對文學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素養(yǎng)是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三、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幾點對策
(一)積極開展學習與研究
學習是人生基本的需要。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種發(fā)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發(fā)展離不開各種食物;其心理的發(fā)展離不開學習。人的學習是人的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會經(jīng)驗,形成自己獨立的行為活動方式的過程。有人稱21世紀是學習化的世紀,21世紀的社會是學習化的社會,所以,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應當把研究性學習或組織性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途徑來認識,確定好學習目標并提出創(chuàng)新與繼承的方法加以實踐。
(二)參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新“三課”活動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新“三課”(課程、課堂、課題)活動是教師核心素養(yǎng)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體化活動。在網(wǎng)絡“三課”研究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與運用,能以發(fā)展性教育評價理論、信息技術教育理論和課題研究的“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創(chuàng)新方法實踐新課程的新教學標準、新教學要求和新的教學組織指導。當前網(wǎng)絡化的環(huán)境為教師參與新“三課”研究活動創(chuàng)造了新的平臺和提供了新的活動內(nèi)容與交流的形式,使教師“以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為目標的群體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jīng)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成為教師基本功訓練和推廣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有效途徑。教師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新“三課”活動不斷形成與改善了“學習意識、反思意識、合作意識、行動意識、發(fā)展意識”五種自我發(fā)展的意識。
(三)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yǎng)提高的關鍵是有自我的創(chuàng)新教學。所謂創(chuàng)新教學,是教師有創(chuàng)見的教學,是教師依據(jù)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學。研究表明:有創(chuàng)見的教學應是“生動的教學、期待的教學、問題的教學、反思的教學、思維策略”的教學。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一是要把握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策略,如目標導向策略、創(chuàng)新思維策略、學生想象激勵策略、教學管理開放性策略、學習資源優(yōu)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視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策略展現(xiàn)的方式,如教師的“三課”教研活動方式,教師的課題研究方式,教師的學術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對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與創(chuàng)造思維習慣的密切聯(lián)系的認識,如“不先入為主的區(qū)分學生的學習,對教學實施中可能出現(xiàn)的多余學習刺激的自我意識,對學生問題思考中可能出現(xiàn)的思維固著采取變式”等。
(四)認真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審美教育任務需要完成。語文審美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也很高,教師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不能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美,就不能從更高的廣度,深度培養(yǎng)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關注課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提高文學修養(yǎng),將其作為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提高,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強化的核心素養(yǎng)內(nèi)容。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yǎng),一是教師需要學習了解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如詩歌的思維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識等;二是教師要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如不同的文體表現(xiàn)技巧、不同的文學作品欣賞的入口等;三是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如主題文學創(chuàng)作的能力等;四是要養(yǎng)成一定的文學閱讀習慣和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水平。
(五)強化語文教師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對核心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其在語文學科中的一種具體化,也是學生掌握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而語文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育人價值,進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就在于通過高中語文教育這種特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將語文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不單單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還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學習不再只是乏味的讀書,同時體會到語文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學生有興趣的生活實例為其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探究生活實例的同時掌握課本中的知識,且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還能夠使教學任務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當前教學改革中,生活化教學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
一、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熱情;將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當中,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其能夠融入生活,真正的體會學有所用,使課堂學習的實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課堂教學的意義在于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語文知識,進而開拓視野。
最后,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新課改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且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學才能夠使學生真正的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并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提升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過生活現(xiàn)象,導入新課教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應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實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帶動起來之后,必然會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中。這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學情境中逐漸引出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為了能夠使學生有效的建構所學的知識,教師應該將大量的生活案例應用于課堂之中,這樣能夠支撐學生知識的建構。這樣,學生就能夠對知識有著真實的體會,對知識的記憶也不會只停留在抽象的規(guī)律中。
例如,當課程進行到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相關內(nèi)容的時候,為了能夠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進賈府時的情境,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用到課堂教學中,在大屏幕上為學生播放紅樓夢電視劇中關于“林黛玉進賈府”這部分內(nèi)容的選段。當學生的興趣被視頻內(nèi)容所吸引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課程的內(nèi)容。并且提出相關的問題,同學們想要使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認真的學習課文的內(nèi)容。通過這種教學情境的構建,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熱情,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生活資源,進行課程教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當?shù)拈_展一些課外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將活動中的內(nèi)容當做生活化教學資源,應用于將來的教學過程中,使生活化資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為將來步入社會從事創(chuàng)新類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當課程進行到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同學們到當?shù)氐貥诵越ㄖ牡胤竭M行參觀學習,通過學生們各抒已見的探討,對所參觀建筑的特點進行總結。通過這種課外教學活動開展,學生的知識能夠得到有效的增長,且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鍛煉,增長課外學習資源。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素養(yǎng)
在學生周邊的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隨處可見,但學生往往卻并不能發(fā)現(xiàn)它們,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在思想上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自主意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文知識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應用性,就能夠將其轉變成高中語文問題,讓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
結論:綜上所述,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相融合,能夠為語文新課改注入鮮活的動力。生活化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與途徑。生活化教學的本質(zhì)是來源于生活而奉獻于生活,其并不是單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歸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進行學習,運用生活中的場景將知識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將探究問題作為指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與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張波.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實踐路徑與策略[J/OL].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04):114-118
基于此,作為“語”、“文”融合體的語文學科,教學內(nèi)容應包括聽、說、讀、寫、思等五個方面,換而言之,就是應注重語言、語用、文化、文學、思想等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教學行為應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
文言文已成為現(xiàn)行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的重要素材。文言詞語,則是文本與學生學習的橋梁,但文言文成文久遠,學生難以習得其法。
如何達成,教學中不妨嘗試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三重境界。
一、語法:認知規(guī)律,自主理解
文言詞語,是表意體系,形象相連、音義相生,采取特定的語法結構而組句成篇。這樣,使得我們在文言詞語教學,有章可循,教學中做到了“授之于漁”,學習者自然會在閱讀積累中學會自主理解。
1.以音解詞:文言文的最小語法結構,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而在理解詞語意思時,我們習慣上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這樣,在學生初學文言文時,教學中可采取詞前詞后添加法,如《童趣》里的“必細察其紋理”中的“細”可譯成“仔細”,“驅之別院”中的“驅”可譯為“驅趕”。如此,既符合學生初學時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簡單可行。
但是我們也要提醒學生一個單音節(jié)詞可以組成多個雙音節(jié)詞,也可能出現(xiàn)多音詞,翻譯完后連詞成句,根據(jù)句子語境來判斷是否通順為基本準則,通則正確,反之再推敲。這樣反復訓練學生自會自主理解淺顯的文言文。
2.以法析詞:一種語言,連詞成句都是依據(jù)約定成俗的習慣和特定的語法結構而成。為此,文言詞語的理解,可以探尋基本的語法結構、使用習慣與規(guī)律,使得學生有章可循。
據(jù)性辯詞 同一詞語,詞義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其在句中充當成分也不同。這樣,我們可以據(jù)文言詞語的語法意義去理解詞意。像常見多義詞“之”,多為動詞、代詞、助詞三類,其中作為動詞時多解釋為“去、到、往”,如“吾欲之南海”、“輟耕之壟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皆為此意,從句子的角度來看它充當謂語。以此類推解讀“之”關于代詞、助詞的用法,在學習漸進過程中,學生養(yǎng)成定性的思維方式,自會突破關于“之”類似虛詞用法這一難點。
借句理詞 文言文,因以單音節(jié)為主,較之現(xiàn)在詞匯單一,詞類活用現(xiàn)象成了文言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因此,教學中再學生直譯句子整體把握句意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常見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并且在文本解讀、練習過程中歸納常見規(guī)律。比如《小石潭記》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西南”譯為“向西南”、“斗”譯為“像北斗星一樣”、“蛇”譯為“像蛇一樣”,它們都是用在動詞的前面,從句子角度來看都充當?shù)氖菭钫Z,我們便可點撥學生歸納出方位名詞的翻譯法:“向+方位詞”,其他的可譯為“像…一樣”,其用法均為名詞作狀語。
用件釋詞 文言文,有些詞語由于時代的變遷,詞義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迥然不同,可是在一些成語中依舊沿用。為此,教學時可旁征博引,用學生熟悉的成語來印證其意義。像《夸父逐日》中的“未至,道渴而死”,理解“渴”時,適時“用件”,也就是援引“望梅止渴”諸如此類的歷史典故 ,學生會在故事中定格“口渴”的意思,而且可從曹操的智慧中提升情商。同時可激發(fā)學生的學情,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歸類識詞 即考慮詞語的文化背景,依類而整理,諸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制度文化、器皿文化、禮儀文化等。比如“酒杯”,初中文言文中有“白”、“杯”、“樽”、“觥”、“鼎”等說法,教學前后關聯(lián),學生自然養(yǎng)成積累類似詞語詞義,避免因遠離古代文化生活,使得詞義理解上產(chǎn)生偏差。
二、語用:文本勾聯(lián),感悟理解
文言文詞語,不是靜態(tài)化的,往往是動態(tài)化的,在不同文本、語境中呈現(xiàn)或同或異的義項。因此,文言詞語,可采取課內(nèi)外文本勾聯(lián),以此加深學生的感悟理解。
同文關照 也就是同一文本內(nèi)的關聯(lián)。像《出師表》中“以”,有如下句子:“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兩句中的“以”字均為連詞,一表目的,一表結果,在對比講解中引導歸類,便于學生理解。
異文勾聯(lián) 也就是不同文本間的關聯(lián)。如“絕”,在《口技》中“群響畢絕”意為“消失”,而在《三峽》中“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也為此意,這樣教學時可聯(lián)系助讀理解,在反復勾聯(lián)中鞏固。
語境聯(lián)想 即聯(lián)系文本內(nèi)容和生活情境。如“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一句,簡單的八個字,描寫對象卻多樣化的,有水、有山、有樹、有草,更有作者的感悟。感悟是顯而易見的,而山水、草樹從文本描寫的主體是山水,山中常有花草樹木之屬。這樣的語境之下,點撥學生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實、文本寫作對象。學生很容易想到清的對象是水、榮的對象是樹、峻的對象是山、茂的對象是草。如此水清、樹榮、山高、草茂的理解會自然而成。
三、語言:文化密碼,延伸理解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選入課本文言文文本,皆是當時社會向上精神文化的再現(xiàn),是德行高尚的優(yōu)秀人物精神文化的外顯。
因此,我們要在整體理解文言詞語意思基礎上,品味其語言的詩性、哲思、韻味,讀懂其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讀其文化密碼,以此實現(xiàn)文言文獨特的藝術價值、思想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家國情懷、社會責任。
解讀行文詞,滋生寫作素養(yǎng) 文言文的藝術性,常以關鍵詞語串聯(lián)文章的行文思路,表現(xiàn)作者架構文本的藝術力。
比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首段用“何以戰(zhàn)”為線,引發(fā)了曹劌和魯莊公戰(zhàn)前的對話,魯莊公在曹劌追問下層層思索:“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這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以”字牽動全文,兩個人物形象境界高下在對比中清晰可見。為之,教學時可以在理解四個“以”的對象:戰(zhàn)―人―信―情,引導學生在論述問題時合理分解不同角度,增強文章論證力度。再有《醉翁亭記》中的“也”字,每一個“也”字便是一段敘事,亦或是寫景、抒情的分界,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意脈。
品讀文化味,滋養(yǎng)人文情懷 古語云:文以載道,文如其人。品讀經(jīng)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與優(yōu)秀歷史人物精神交流,滋養(yǎng)人文情懷、行為之范,達成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的教學理念。
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開篇“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一“將”一“請”,便見曹劌的愛國情懷、高雅之行。面對質(zhì)問:“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又坦然回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足見曹劌參與的決絕之情,遠見卓識。后文魯莊公關于“何以戰(zhàn)”的想法、“鼓之”、“馳之”時機的選擇,皆可讀到其中之味。至于曹劌的情懷,從他關于戰(zhàn)爭憑借的最重要條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即取信于民才是取勝之本,更是國之根本,便見一斑窺全豹。“戰(zhàn)則請從”,更見其為國置個人安危不顧,大義凌然之氣毅然立于天地之間?!拔纯伞眱纱晤l現(xiàn),更見其珍惜將士生命的意念。
如此品讀核心文言詞語,讀懂曹劌之屬情懷、精神境界,學生人文情懷、文本解讀能力自會潛滋暗長,精神營養(yǎng)源泉會不盡。
文本的科學組合
群文閱讀,需要選好課外的文章引入課堂,拓寬原有教材的外延。教師可以針對單元、課文,尋找合適的生發(fā)點,如根據(jù)文章主題、體裁、寫作方法等,引入合適本年級學生學習的文章,指導學生有目的、有方法的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于教材內(nèi)容的拓展 豐富多元的教材內(nèi)容為群文組合提供了依據(jù),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突出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集中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能力。①幫助理解難點的群文拓展:教材中有些內(nèi)容的內(nèi)涵、蘊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愿,對于這個年齡階層的小學生來說,由于閱歷積累不多,往往是不能準確、深入地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教師可以補充相關的作品,課堂上以群文閱讀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全面的閱讀體驗,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從而突破難點。②尋找文章出處的群文拓展:選入教材的課文很多是節(jié)選自作家的某部著作或是某篇文章,選入時有所刪改。在單篇學習后,可以根據(jù)文章出處,將原文引入,用類似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和積累。③突出表達方式的群文拓展:文章表達方式的學習和運用,是從言語內(nèi)容走向實踐的關鍵。教師可以圍繞表達的方式來聚合文本,開展群文閱讀。
基于學生學情的拓展 群文閱讀同樣要站在兒童的閱讀視角,關注兒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讓拓展的文本能激發(fā)起他們對閱讀的期待。這是群文組合是否科學合理的檢驗標準。①關注興趣熱點的群文拓展:教師要善于以學生的興趣點,“投其所好”地引入相關聯(lián)的文本材料,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閱讀、欣賞和評價能力。②注重學習方法的群文拓展:學以致用,并將課堂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生發(fā)點,盡力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方法。
梳理“群文”學習路徑
群文組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整體。而群文閱讀教學需結合有效的學習路徑,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它的功能,提升群文閱讀的價值,從而提升效率。
突破難點式:聚焦閱讀增理解 在教材難點上拓展文本,從不同側面對這一知識點加以闡述,讓學生的認知進行互補。這樣的學習路徑不僅讓學生閱讀相關聯(lián)的文章,而且攻破難點,更好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習路徑:組合文本――認知互補――答疑解惑。策略提煉:一是確定難點,組合文本。教師緊緊圍繞本課學習的難點去尋找相關聯(lián)的文章引入,組成群文進行教學,能輔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內(nèi)容或明晰表達方式。二是聚焦品析,認知互補?;陔y點的群文閱讀,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地讀與思,再進行針對性的討論與分析。
追根溯源式:以點帶面導閱讀 閱讀的核心應該是“讀”。“讀”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重要的途徑。選入教材的經(jīng)典篇章,很多節(jié)選自名家名作,課堂上可以借助群文閱讀,追根溯源,引入原著中的某些篇章,使課堂教學與教材外的閱讀相溝通,使學生從課堂上閱讀引申到課外探究,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好導向和積累。學習路徑:追根溯源――速讀激趣――閱讀延伸。策略提煉:一是追溯原著,見微知著。讓語文學習跳出課本,更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思維能力。二是激趣存疑,延伸閱讀。教師可以選擇教材描述的空白處、省略處或者教師結合原著提出引發(f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群文閱讀后,解惑卻又存疑,引起學生深思。
表達運用式:遷移表達重運用 圍繞知識和能力目標,剖析教材中能遷移運用的知識點,引入群文閱讀教學,把多篇文章的同一個表達特點看成一個閱讀體系,從比較、提煉寫作共性,將多篇文章橫向比較,培養(yǎng)學生梳理、評鑒作家的表達方法,再到培養(yǎng)遷移、運用等閱讀能力。學習路徑:閱讀提煉――拓展探究――遷移運用。策略提煉:第一是緊扣目標,提煉表達特點。根據(jù)教材表達特點,圍繞教學能力目標,抓住一處特點鮮明的表達方式,作為重點內(nèi)容學習,提煉表達特點。再選擇同類的文本引入,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第二是同類拓展,探究表達方式。有類比能讓特點更突出。多篇文章同時閱讀,借助問題式、表格式、填空式等學習單,引導學生聚焦表達方式,使學生有條理、有目的地探究文章的結構、方法、語言描述等表達方式,提高學生對文本表達的理解與評鑒能力。第三是遷移運用,嘗試自主表達。再讓學生就剛才學習的表達方式,嘗試表達。
問題引導思考
一、轉變教學理念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強調(diào)嚴師出高徒,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這種教學觀念已經(jīng)慢慢被淘汰了,已經(jīng)不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了。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轉確的定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地位。教師要學會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進學生當中,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和學生做朋友,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縮小,關系平等時,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活躍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只有樹立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才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
例如,在學習《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的座位安排,組織學生將座位進行重新的排列,圍成一個大圈。教師和學生坐在一起,相互訴說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為了消除學生的拘束感和緊張感,教師可以帶頭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個階段的理想。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開始暢所欲言,紛紛發(fā)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對馬丁路德金的夢想進行評價的。通過這樣的一個形式,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讓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從而進行教學策略的調(diào)整。
二、重視課堂互動
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進行不斷互動的過程,從來都不是單向的。構建高中語文生本高效課堂需要教師重視課堂互動的重要性,為課堂互動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敢于提出質(zhì)疑,在相互討論和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事物的看法。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可以通過設置課堂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互動意識,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更加有利于他們進行自主的學習,表達自己最真實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奧斯維辛沒有新聞》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前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奧斯維辛是什么?奧斯維辛真的沒有新聞嗎?如果有,那是什么新聞?作者為什么要取這樣的一個名字?教師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閱讀完課文后,然后讓學生都來回答一下。通過這樣的一個形式,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及時的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三、給課堂留白
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不是根據(jù)上課的時間的長短和內(nèi)容的多少來評價的,而是在于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高中語文教學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給課堂留白,給予學生足夠自主學習、自主發(fā)揮的時間。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雖然需要對教學的流程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設計,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學習的時間,選舉一些特定的主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進行自主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課的時候特意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來表演提前準備的片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這樣的一個教學形式,能夠快速有效的構建一個高中語文生本高效課堂,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將這些知識進行內(nèi)化,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科學素養(yǎng)
一、從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學情感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歷史和現(xiàn)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內(nèi)容往往表現(xiàn)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偉大高尚??茖W家或科學類文章中的人物,他們的聰明、智慧的思維火花,嚴謹、勤懇的治學風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態(tài)度,尊重事實、注重調(diào)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質(zhì)疑尋思、敢于創(chuàng)新的靈活思想等,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的行為。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感悟,體會科學類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精神實質(zhì),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能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滌蕩,形成景仰、羨慕的理性情感,從而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行為得以內(nèi)化。如教學《詹天佑》一文,可緊扣“愛國、杰出”,具體可從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撓、受要挾、受嘲笑的情況下出任總工程師,使學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難、不怕嘲笑的“耐壓”品性;抓住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學習“勘測線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懇、嚴謹、自信”的工作態(tài)度;從采用“中部鑿井法”“人字形鐵路”解決修路難題中,展現(xiàn)出其的聰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師”的形象。通過以上幾方面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學生對詹天佑的無比敬佩之情,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學生的科學情感素養(yǎng)得到了培養(yǎng)。
二、從巧設問題入手,注意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巧設問題能夠激發(fā)和誘引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活躍,情緒激昂,課堂氣氛熱烈,往往能夠掀起教學的“波瀾”。教學過程中,教者要能正確處理好教材,用敏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和捕捉蘊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設計,刨設“問題誘因”,進而借機實現(xiàn)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的目的。如教學《撈鐵?!芬徽n時,筆者巧抓課文中人們對“怎樣撈鐵?!钡募娂娮h論,設計了這樣的“誘因”性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觀眾,你會采用什么辦法撈鐵牛?”這一問題假設,有效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議論紛紛的景象頓時出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撈鐵牛的種種不同辦法,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敢于求新求異,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品質(zhì)。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懷丙和尚怎樣利用浮力撈鐵牛的?在當時情況下,你的辦法和懷丙和尚的比,誰的辦法好?好在哪兒?這一“比較式”誘因設計,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認識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廣度、周到、嚴謹。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三、從恰當時機入手,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生 素質(zhì) 培養(yǎng) 策略 經(jīng)驗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也不如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學習理念、學習認識,以便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好的實現(xiàn)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的效率。本文筆者就自身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入手進行論述,談一下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俗話說“環(huán)境塑造人才”,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小學時期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可塑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jù)語文知識的科目特點,結合相關的學習內(nèi)容,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便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
比如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作為一項人文學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知識的影子。學生日常的交流、會話中都有語文知識的體現(xiàn),也都在運用著語文知識。所以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認知,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無所用的,而是與自己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拉近語文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另外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魚蟲鳥獸、世事百態(tài)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基礎認知能力與綜合知識技能。但是在農(nóng)村小學,由于學生從小接觸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學習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硬件設施。比如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班級的“圖書角”,讓學生不斷的拓展自身的知識技能;多給學生講解一些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認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避免“閉門造車”……
創(chuàng)設了這些教學環(huán)境,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
二、注重課堂的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從一定程度上講,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新課改以來,更加注重學生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對于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學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好教學備課、優(yōu)化課堂結構、注重綜合指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的過程更是如此,特別是在教學備課中,首先要“備好大綱”,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備課,才能夠提升備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其次“備好課本”,只有科學地認識到了課本的基本內(nèi)容、知識特點,才能夠認識到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有效的備課工作。另外也要“備好學生”,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準確的把握,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備課,以便能夠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課堂教學,就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字詞的解決、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讓學生背誦中心思想以及經(jīng)典段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相對較低。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優(yōu)化課堂結構,豐富課堂構成,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語文訓練多種多樣,如閱讀訓練、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等。應該說,每一節(jié)語文課教師都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安排適量的訓練任務,使課堂動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與學習感知,提升教學效率。
語文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關系著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有學生情感發(fā)展、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善于借助課文知識,做好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yǎng)。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比如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認識到做人要謙讓,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在上下樓梯的時候要謙讓、不能擁擠,讓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及時的運用到實踐中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
三、做好活動的有效開展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想要引導學生做好語文知識的學習,單單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通過課外活動的進行來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技能。
比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在課下開展讀課外書與讀報活動。引導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愛看書,愛讀報的好習慣,是小學語語文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梢圆扇〔贾谜n外作業(yè)的形式,由孩子們獨立完成,制作剪報和編抄報,看誰做得好,看誰總結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大家一起來讀,再一起議論,通過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與溝通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認知;另外還可以采取集體活動的形式,開讀書報告會,或把書報的內(nèi)容排練成小節(jié)目演出,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