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地域文學

地域文學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06-05 23:05: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域文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地域文學

第1篇

1.全面學習與了解古代文學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國文學中方輿色彩,細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異,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原因,中國文學充滿了地域色彩,這是其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視,但教學中以時間為脈絡的分期與講授方式,造成學生對古代文學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學認識的片面性。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地域為窗口,在教學中滲透與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透視地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從而彌補單一時間為軸來審視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不能忽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這是中國古代文學自身特點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依賴地域文化資源?,F(xiàn)今中國高校教學改革出現(xiàn)面向經(jīng)濟、文化建設,面向地區(qū)發(fā)展服務的大趨勢,古代文學作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學科,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使傳統(tǒng)課程教學煥發(fā)新的活力,從而也使學生從書本知識的單一獲得轉向實踐考察理解與現(xiàn)實運用。這一實踐教學的開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依托,依靠地域文獻資源、地域文化生態(tài)資源、地域戲曲資源等開展實踐教學。同時,每一所高校,都會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潤,校園文化、師生語言、衣食住行等都會帶上地方特色,這些為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展開實踐教學無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保護的現(xiàn)實需要。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目標之一。而在教學中最能引起其興趣同時又切實可行的途徑是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對象,激發(fā)、培養(yǎng)其傳承和保護意識,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文化保護事業(yè)中來,成為本地文化保護的青年主力軍。這將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發(fā)動學生在文化保護的目標驅動下自主地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文獻考證等方式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地方文化做積極、深入的了解,必將提升他們的地方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對地方文化保護來說,高校生源與畢業(yè)生就業(yè)地的選擇都會帶有當?shù)氐胤缴?,從而使得高校學子在校期間與畢業(yè)后都會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他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參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勢必對地方文化的建設發(fā)展、地方文化的宣傳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和推廣作用。

二、地域文化滲入古代文學教學

地域文化以各種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筆者認為適合引入教學的文化載體形式以傳世文獻、文化名勝古跡與地方戲曲三種為主。

1.傳世文獻資源的引入。許多高校都坐落于歷史文化古城,對古代文人而言或為居留之地、或為漫游之所、抑或貶謫之驛,往往留下了大量吟詠佳作。以湖南衡陽為例,許多唐宋文人都曾過往,如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宋之問、張說、儲光羲、齊己、坡、秦觀、辛棄疾等等,而留下吟詠之作的文人從漢代至清朝一直沒有中斷過,這些都是記錄衡陽歷史文化的珍貴傳世文獻。在教學中,將這些有關衡陽的地域文獻資源滲入課堂講解或作業(yè)中,來自衡陽和湖南的同學會對這些地域文獻懷有鄉(xiāng)土情結,更容易產(chǎn)生認同和求知欲。這類地域文獻是我們探尋古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獻。教學中,地域文獻資源的引入,可以從多方面探索進行:首先,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課堂分析。對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代表性地方風物,課堂講解分析時可著重分析,同時讓學生由此展開材料搜集與尋找,并形成對此作專門探討的小論文或文章。從而強化學生地域文化意識,也使他們由一般性知識點接受轉變?yōu)樽约簞邮珠_展研究性學習,達到深刻理解和領會。例如筆者在課堂講授到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衡陽雁去無留意”等涉及“衡陽雁”的詩詞時,會引入學校所在地衡陽的雁城文化,激發(fā)他們對衡陽雁文化認知和了解的興趣,再布置相關作業(yè)讓他們通過文獻查找來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專題講授。學生們因為對本地文化有親切感和認同感,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講授有關本地文化的形成歷史、傳播與接受情況,如文人的貶謫與流寓帶給地方文化傳播的影響,歷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來過,他們的作品對當?shù)匚幕膫鞑a(chǎn)生什么作用。這些探討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獻資料,因而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同時介紹哪些文獻中會保留有關本地的文化資料,是以哪些文獻載體為主,并結合今天傳承和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拉近時空距離,讓學生對以往僅僅存留于故紙堆的概念性知識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許多文人都曾吟詠過的,那么我們可圍繞唐代文人對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觀轉向人文景觀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議題來深入探討。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學習社團。許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本地歷史文化名人,許多都成為當?shù)氐臍v史文化名片,學生也成立一些社團和興趣小組專門學習和探討這些名人留下的相關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陽人,學生就成立了船山學社,進行學習調研活動,加強對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名勝古跡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往往相映生輝,相得益彰。但凡有名勝古跡處則有文學產(chǎn)生,而文學的流傳又有助于名勝古跡之名聲流傳的久遠與廣博。有鑒于二者之親緣關系,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少不了對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1)地區(qū)名勝文化采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闡釋觸景生情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文學學習也一樣要講求緣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讓學生通過地區(qū)名勝文化采風進入情境感受文學不失為有效途徑。許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為一體,自然也有不少的名勝去處,這就成為所在高校進行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文化生態(tài)資源。現(xiàn)今許多學校文藝學科都組織學生進行文化采風來培養(yǎng)學生,這即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具體組織形式。筆者所在高校,每年都會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選擇地區(qū)名勝進行采風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實踐能力不失為有效嘗試。在對名勝古跡的采風活動中,可先要求學生熟悉歷代吟詠此名勝的佳作,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時也可讓他們創(chuàng)作相關擬作,在習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繪勝景。(2)文化古跡的實踐考察。文化古跡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標志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地域文化靈魂的彰顯,同樣也是古代文學開展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選擇高校當?shù)氐臍v史文化古跡,作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課堂,將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實物和古跡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無疑加強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文化底蘊。以衡陽市為例,留存的文化古跡就有石鼓書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對這些古跡的考察,同學們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也體會古人詠物論史的具體情景。#p#分頁標題#e#

3.地方戲曲資源的滲入。戲曲文學是元明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表演作為基礎的特點讓戲曲文學的學習不能單獨停留在平面的劇本文學,而應該觸及和擴展到對戲曲舞臺藝術的了解。但古代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戲曲資源成為了解戲曲舞臺藝術的捷徑。地方戲曲資源得天獨厚的人文環(huán)境親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師與藝人間的直觀互通性等,為高校教改創(chuàng)造了切實可行的有利條件,同時獨特的地方戲曲品牌資源是鄉(xiāng)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學生獨特審美視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體的引入方式可依當?shù)氐膽蚯Y源情況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請本地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來演繹經(jīng)典戲曲作品選段,演繹的形式可以直接請入課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針對課堂講授需要,先錄制好相關唱段的視頻,在講授過程中逐步播放。這種演唱往往加入了當?shù)貞蚯牡胤教厣?,而且時間長短、演唱內容等可根據(jù)課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家鄉(xiāng)氣息,另外也比網(wǎng)絡戲曲資源更能有針對性地配合教學。方式之二,成立興趣小組,搜集整理當?shù)氐膽蚯Y源,了解地方戲曲發(fā)展情況。如筆者曾指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形式對祁劇、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和衡陽漁鼓等衡陽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做調查研究。

三、古代文學教學實踐參與地方文化保護

地域文化滲入教學的同時,教學也可參與到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他們成為地方文化保護的中堅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開設地域文化課程增強本土意識。高校青年學生是當?shù)亟ㄔO的生力軍,也自然將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那么在校期間培養(yǎng)其地方文化保護意識,必然對今后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開設地域文化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不失為其中重要的途徑。如開設一些地方戲曲欣賞課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系統(tǒng)了解地方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也進行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工作。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投身地方文化保護和宣傳,從而為本地文化宣傳增添新力量。

2.實踐教學參與保護。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現(xiàn)實中必然需要以具體的文化實體或文獻文本為參照對象,那么我們在選擇這些參照對象的時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shù)匚幕包c、本地古籍文獻為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則在將書本知識轉化到現(xiàn)實運用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當?shù)匚幕R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護,從而讓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例如講到文人的貶謫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可以帶領學生去當?shù)刂幕包c,讓學生考察這些景點有哪些文人在貶謫之時曾來此登臨賦詩題文,歷代主題有何變化,查找這些景點的歷代文獻記載,并要求以作業(yè)的方式來完成。學生在這些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本地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了解,通過查找歷代文人的題詠,則既增強古代文獻知識又培養(yǎng)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自發(fā)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宣傳的事業(yè)中來。

3.學生研究性學習項目的參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教育必須大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使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目的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點。它需要學生立足所學,從實際背景和問題出發(fā),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chuàng)造,從而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體到古代文學的學習,則需探究地進行,這既包括對古代文學本身的探索學習,也包括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則可成為學生運用古代文學知識來分析社會生活的重要對象。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選題時,以當?shù)氐赜蛭幕癁閷ο笳归_研究,如探討古人吟詠當?shù)氐奈膶W作品在旅游開發(fā)中的作用,討論當?shù)亟值?、道路命名中體現(xiàn)的文學作品之應用,分析當?shù)貥潜P命名及宣傳中古代文學作品之顯現(xiàn)等等,這些研究性學習項目以當?shù)氐赜蛭幕癁檠芯繉ο?,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對此進行探討,從而達到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地域文化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分析對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所關注,并展開分析探討,這無疑是對地方文化重要的傳承性保護。

第2篇

[關鍵詞] 氣候; 物候; 文學; 古典詩歌; 差異性; 地域性

文學的地域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無論是中國古典文學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無論是抒情文學,還是敘事文學,都有其地域性,這一點無須再討論。那么,文學的地域性又是如何形成的?文學地理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文學的地域性是由文學作品所賴以產(chǎn)生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這一點也不需要再討論。而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大概念,地理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又包括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又包括地貌、水文、生物、氣候、災害等要素,人文環(huán)境又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教、宗教、風俗等要素,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都能對文學構成影響。關于人文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對文學的影響,人們已經(jīng)作過一些探討,而對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對文學的影響,探討得則很不夠。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氣候對文學的影響。本文認為,文學的地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氣候的差異性以及由氣候的差異性所導致的物候的差異性造成的,說得更簡明一點,就是氣候的差異性影響到物候的差異性,物候的差異性影響到文學的地域性。為了把這個問題討論得深入和集中一些,本文僅以中國古典詩歌為例。

讓我們先看看什么是氣候和物候。

一、 氣候與物候的內涵及其特點

氣候,就是指“某較長時期內氣象要素和天氣過程的平均特征和綜合統(tǒng)計情況”[1]129。通俗地講,“就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qū)一年或一段時期(稱為時段)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2]33。氣候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差異性,一個是地域差異,一個是時代差異。

物候,“是生物受氣候諸要素及其他生長因素綜合影響的反應”[1]99,用竺可楨先生的話來講,“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云、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3]14。在大自然中,那些受氣候影響而出現(xiàn)的以一年為周期的自然現(xiàn)象,都屬于物候現(xiàn)象。物候現(xiàn)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植物(包括農(nóng)作物)物候,如植物的發(fā)芽、展葉、開花、結果、葉變色、落葉,農(nóng)作物的播種、出苗、開花、吐穗等;二是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兩棲類動物的遷徙、始鳴、終鳴、冬眠等;三是氣象水文現(xiàn)象,如初霜、終霜、初雪、終雪、結冰、解凍等。

“物候現(xiàn)象是各年的天氣氣候條件的反映”[3]45。氣候的特點決定了物候的特點,氣候的地域和時代差異導致物候的地域和時代差異。美國著名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認為,物候有緯度差異、經(jīng)度差異和高下差異。具體來講,就是物候每向北移動緯度1°、向東移動經(jīng)度5°,或向上升400英尺(12192米),植物的階段發(fā)育在春天或初夏將各延期4天,在晚夏和秋天則要提早4天。這個發(fā)現(xiàn)被稱為“霍普金斯定律”。竺可楨先生參照這一定律,結合中國和世界有關國家的情況,總結出物候學的四大定律,即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物候的緯度差異、經(jīng)度差異、海拔差異和時段差異。

在明白了氣候與物候的內涵及其特點之后,我們再來考察文學與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 文學與氣候(物候)的關系

文學與氣候(物候)的關系是一種很重要的關系,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關系,但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著作中,有關這一方面的言論卻非常少見,至于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就更是沒有了。據(jù)筆者的考察,似乎只有中國6世紀(梁代)的批評家劉勰(約466—約537)和鐘嶸(約467—約519)以及法國19世紀的批評家斯達爾夫人(1766—1817)曾經(jīng)提到過這一問題。例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講:“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4]693

694劉勰這里所講的“春秋”,也就是下文的 “四時”(春、夏、秋、冬)的一個簡稱;他所講的“陰陽”,則是下文的“陽氣”和“陰律”的一個簡稱。“陰律”就是“陰氣”。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云:“陰律,陰氣,古代用音律辨別氣候,所以也可以用‘陰律’代替‘陰氣’。”[5]679這個解釋是準確的。在古代漢語中,“陽氣”和“陰氣”這一對概念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有時候是指氣候,有時候則未必。什么時候是指氣候呢?這要看具體的語境。一般來講,當“陽氣”和“陰氣”并舉,又與表示時令或季節(jié)的“四時”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的時候,它們就是指氣候。如蘇浚《氣候論》:“晁錯曰:揚粵之地,少陰多陽。李待制曰: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陽氣常泄;地卑,故陰氣常盛。陽氣泄,故四時常花,三冬不雪,一歲之暑熱過中……陰氣盛,故晨昏多露,春夏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盵6]229

230其中“陽氣”和“陰氣”并舉,又與“四時”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是專門講嶺南地區(qū)的氣候的,故名之為《氣候論》。劉勰上面這段話是說,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春秋代序),氣候也在不斷地變化(陰陽慘舒);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物候也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物色之動);隨著氣候和物候的變化,人的心理也在發(fā)生相應的波動(心亦搖焉)。每當陽氣萌發(fā)的時候,螞蟻(玄駒)就開始行走;每當陰氣凝聚的時候,螳螂(丹鳥)就開始潛伏。小小的蟲子尚且受到氣候的感召,可見四時氣候對于生物的影響是很深的……每年都有相應的物候(歲有其物),每種物候都有不同的樣子(物有其容),文學家的情感是隨著物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情以物遷),文學作品的語言則是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辭以情遷)。這段話就是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

如果說劉勰所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還需要作一番考證與闡釋的話,那么鐘嶸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就可以說是非常明白了。其《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盵7]1這里的“氣”,就是指“氣候”。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在講到鐘嶸的這四句話時就是這樣解釋的:“氣,氣候。這四句說:氣候使景物發(fā)生變化,景物又感動著人,所以被激動的感情,便表現(xiàn)在舞詠之中。這是講詩歌產(chǎn)生的原因?!盵8]312這個解釋也是正確的。需要補充的是,“景物”有兩種,一種是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景物,一種是不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景物。前者就是物候,后者則是一般的景物。劉勰所講的隨著陽氣萌發(fā)而行走的螞蟻(玄駒)是初春的物候,隨著陰氣凝聚而潛伏的螳螂(丹鳥)則屬于深秋的物候,它們不是一般的景物。鐘嶸這里所講的“物”也是指物候,而不是一般的景物。我們可以聯(lián)系《詩品·序》中的另一句話來理解:“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盵7]28這里的“四候”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春風春鳥”、“夏云暑雨”、“秋月秋蟬”、“冬月祁寒”,就是隨四季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物候。所以“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這四句話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氣候使物候發(fā)生變化,物候又觸動人,所以被觸發(fā)的感情便表現(xiàn)在詩歌之中。這是講詩歌產(chǎn)生的原因。

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問題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劉勰和鐘嶸都談到了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本是一個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但遺憾的是,在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界,自從劉勰和鐘嶸講過這個問題后,似乎再也沒有人講過這個問題了。其原因比較復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無論是劉勰還是鐘嶸,他們的主觀意圖都不在講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的主觀意圖是在強調“以少總多”的寫作方法,反對“文貴形似”的錯誤傾向,倡導“物色盡而情有余”的藝術效果,而鐘嶸《詩品·序》的主觀意圖則在探討五言詩的起源及其創(chuàng)作得失。由于他們的主觀意圖不在講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所以后人在解釋他們的這幾句話時也就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在國外,則似乎只有法國19世紀的著名文學批評家斯達爾夫人曾經(jīng)提到過這個問題。斯達爾夫人在《論文學》一書中講到“北方文學”(英國、德國、丹麥、瑞典、蘇格蘭等國的文學)與“南方文學”(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的文學)之間的差別時說:“北方人喜愛的形象和南方人樂于追憶的形象之間存在著差別。氣候當然是產(chǎn)生這些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盵9]146

147“北方人喜愛的形象和南方人樂于追憶的形象”,是指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和中國的劉勰、鐘嶸一樣,斯達爾夫人對文學與氣候之關系的表述也是很簡略的,他們都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專門的研究。例如,氣候是如何影響文學的,它通過什么途徑來影響文學,又影響到文學的哪些方面等等,他們都沒有展開必要的論證。

關于氣候影響文學的基本途徑問題,筆者已有專文討論,此不贅。本文只討論氣候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具體來講,就是討論氣候和物候的差異性對古典詩歌的地域性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中國疆域遼闊,各地所處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不一樣,地形也不一樣,季風的影響又特別顯著,這就使中國各地的氣候環(huán)境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例如:從熱量來看,中國就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高原氣候區(qū)等六個氣候帶;從降水量來看,中國又可分為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半干旱區(qū)和干旱區(qū)等四種氣候類型??梢哉f,世界上沒有哪幾個國家的氣候環(huán)境像中國這樣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性。氣候的差異性導致了物候的差異性,氣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導致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正是氣候(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地域性,使其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三、 氣候(物候)的南北差異與古典詩歌的南北差異

氣候的南北差異主要是由各地所處的緯度差異造成的。中國疆域遼闊,從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緯3°58′),到最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位于北緯53°33′),南北相距約5 500多公里,共占緯度49°多。南北距離如此遙遠、緯度跨度如此大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就歷史時期的疆域來看,雖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稱得上遼闊。在這個遼闊的疆域內,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是很大的,例如吉林省安圖縣的年平均氣溫只有-73℃度,而西沙群島的年平均氣溫卻高達264℃,南北兩地的年平均氣溫相差337℃。歷史時期的南北氣候差異也大體如此。

氣候的南北差異影響到物候的南北差異。當北方的哈爾濱一片冰天雪地的時候,南方的廣州仍然是鳥語花香。竺可楨講:“物候是隨地而異的現(xiàn)象,南北寒暑不同,同一物候出現(xiàn)的時節(jié)可相差很遠?!盵3]6“物候南方與北方不同。我國疆域遼闊,在唐、宋時代,南北緯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異自然很分明。往來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詩人已可辨別這種差異,至于被放逐到南嶺以南的柳宗元、蘇軾,他們的詩中,更反映出嶺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不同了?!盵3]24

我們不妨先看看唐代詩人韓愈、白居易寫在同一時間、同一城市的兩首詩: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10]3864

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行便當游。何必更隨鞍馬隊,沖泥踏雨曲江頭?(白居易《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后游曲江見寄》)[10]4942

雜花生樹,曲江水暖,這是唐代長安(今西安)仲春時節(jié)的物候。唐代屬于五千年來的第三個氣候溫暖期,年平均氣溫比現(xiàn)在高1℃。從8世紀初至9世紀中期,也就是韓愈、張籍、白居易、柳宗元所生活的唐代中期,長安一帶甚至可種柑橘,并且能結果實,可見地處暖溫帶的關中地區(qū),氣候是相當溫暖濕潤的。在韓愈、白居易寫作這兩首詩的仲春時節(jié),長安的日平均氣溫在6℃—11℃左右,正是百花盛開的日子。韓愈被曲江池的千樹繁花所陶醉,為白居易不能應約前來而遺憾,而白居易則回答說,他的私家園林的紅櫻樹也開花了,他在園子里同樣可以繞花而行。

韓愈、張籍、白居易所處的長安是百花盛開,柳宗元所處的柳州就不是這樣了。他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寫道:“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盵10]3937百花凋謝,榕葉飄零,春半如秋,與韓愈、白居易筆下的長安迥然不同。這是因為柳州地處南嶺以南,屬于熱帶氣候。由于南嶺山脈擋住了北方南下的寒冷氣流,使這里的氣候非常溫暖,冬季只有三十多天,而夏季則長達二百一十多天。又由于地勢北高南低,有利于接受從海洋吹來的暖濕氣流,又使這里的氣候非常濕潤。在這個溫暖而濕潤的地區(qū),通常只有涼季(11月—2月)、暖季(3月—5月)和暑季(6月—10月)之分,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別,或者說,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柳州的二月正是涼季,雨過花殘,榕葉飄零,是這里常見的物候。所謂“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是秋”。柳宗元是北方人,他在長安生活了33年。在他過去的經(jīng)驗里,二月是沒有葉落花殘的物候的,所以當他在柳州初次看到這種物候時,便感到迷惑不解,甚至產(chǎn)生悲秋之意,異地為官的失落、人在旅途的孤獨、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等等紛至沓來,然而他的描述卻是非常真實的。

氣候和物候的南北差異影響到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南北差異,進而影響到詩歌的南北差異。我們再看唐人的兩首詩:

一陣風來一陣砂,有人行處沒人家。黃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見花。(周樸《塞上曲》)[10]7703

越嶺向南風景異,人人傳說到京城。經(jīng)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下行。(朱慶馀《嶺南路》)[10]5866

在中溫帶的邊塞地區(qū),氣候寒冷而干燥,黃河冰凍,三春無花,風沙漫天,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故人煙稀少,來這里戍守邊疆的將士,終日只能在風沙里艱難地行走。而在亞熱帶的嶺南地區(qū),則氣候暖濕,終年無雪,四季皆春,植物繁茂,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人們生活得很自在,可以在刺桐花下愜意穿行。可見氣候的差異影響到物候的差異,影響到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也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存狀態(tài)的差異,最終影響到詩歌的地域差異。

在中國文學中,體現(xiàn)南北地域差異的作品非常多,評論家們往往言及于此。如況周頤講:“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為清。南或失之綺靡,近于雕文刻鏤之技。北或失之荒率,無解深裘大馬之譏?!盵11]卷三,57這一段話是由李延壽《北史·文苑傳序》的相關表述生發(fā)而來的,常常被研究文學地理的學者當作經(jīng)典來引用。意思是說,南方江山秀麗,人們的氣質秀雅;北方氣候嚴寒,人們的氣質粗獷。南方的文學精雕細刻,但未免過于柔弱和華麗;北方的文學未免過于粗放,不知道人們在嘲笑他們只會穿著狐皮袍子騎馬打獵。況周頤的這個描述是真實的,但多少有些籠統(tǒng)。事實上,南北方的疆域是很廣大的,南方跨兩個氣候帶,北方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方各自的氣候環(huán)境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即便是同屬亞熱帶的江南地區(qū)與嶺南地區(qū),同屬暖溫帶的齊魯?shù)貐^(qū)與關中地區(qū),其間的差別也很大。有時甚至是同一座山,山南山北的氣候就不一樣,因而物候也不一樣。宋之問《詠庾嶺梅》寫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此詩又作劉元載妻《早梅》,見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018頁。

在同一個季節(jié)、同一個日子、同一個海拔高度上,因山南山北的氣候不一樣,梅花的狀態(tài)就不一樣,向南的梅枝上花開得很熱鬧,朝北的梅枝上則有幾分冷清??梢妼τ谀媳敝畡e,是不可以籠統(tǒng)言之的。

下面再舉兩個例子。張敬忠的《邊詞》:“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10]818長安(今陜西西安)和五原(今屬內蒙)都在北方,然長安位于北緯34°13′,屬于暖溫帶;五原約在北緯41°,屬于中溫帶,兩地相差約7°,分屬兩個氣候帶,它們的氣候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物候也不一樣。同是二月,五原的河流剛剛解凍,垂楊尚未展葉,而長安的某些花朵卻開始凋謝了,兩地的物候竟相差一個月。這說明同在北方,因緯度差異較大,物候的差異也較大,文學的地域差異也隨之較大。再看南宋陸游的《東陽觀荼蘼》:“福州正月把離杯,已見荼蘼壓架開。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12]24258東陽(今屬浙江,古代屬吳地)在北緯29°24′,福州(今屬福建)在北緯26°,雖然同屬亞熱帶,并且同處近海地區(qū),但緯度相差3°多,故東陽的荼蘼要比福州的荼蘼晚開12天左右,詩人的描述是非常真實的。這說明同在南方,因緯度有差異,氣候和物候就有差異,文學的風貌也同樣有差異。無論是籠統(tǒng)地講北方,還是籠統(tǒng)地講南方,都難免有些粗疏。從學術的角度來看,與其講南北之別,還不如講緯度之別,因為后者比前者更具體,也更準確。

四、 氣候(物候)的東西差異與古典詩歌的東西差異

氣候的東西差異主要是由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造成的。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熱;凡是大陸性弱的地方,即海洋性氣候地區(qū),則冬春較冷,夏秋較熱。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大陸性氣候,東部沿海地區(qū)則帶海洋性氣候性質。由于海陸之間受熱和散熱的快慢不同,夏季有東南季風,冬季有西北季風,這就使中國東西之間的溫差比南北之間還要大。在夏秋兩季,東部比西部要熱(西冷而東熱);在冬春兩季,則東部比西部要冷(西熱而東冷)[3]31

32。

氣候的東西差異影響到物候的東西差異,這一點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如劉獻廷就講過:“長沙府二月初間已桃李盛開,綠楊如線,較吳下氣候約早三四十天?!盵13]卷二,16長沙府在東經(jīng)113°,吳下(這里當指作者晚年所居住的江蘇吳江)在東經(jīng)120°60′,兩地相差7°60′,按照“霍普金斯定律”來推算,劉獻廷的說法有些夸大,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表現(xiàn)東西物候之差異的作品也是不少的。且看下面一組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2050

憶長安,八月時,闕下天高舊儀。衣冠共頒金鏡,犀象對舞丹墀。更愛終南灞上,可憐秋草碧滋。(呂渭《憶長安十二詠》之八)[10]3488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李白《長干行》)[10]359

三首詩都是寫八月的物候。東經(jīng)84°的輪臺(今屬新疆)是北風凌厲,連堅韌的白草都被吹斷了,飛雪漫天,儼然一幅冬天的景象;東經(jīng)109°的長安(西安)是天高氣爽,秋天的野草碧綠而滋潤,并沒有枯黃的感覺;東經(jīng)119°的江寧(南京)則是暑熱未退,蝴蝶在西園飛舞,純然一幅夏天的景象。雖然三地都處在北緯32°—42°之間,即南北緯度相差不到10°,但東西經(jīng)度卻相差25°—35°,即東西之差異大過南北之差異。表現(xiàn)在物候上,便一個是冬天,一個是秋天,一個是夏天。

許多研究文學地理的學者往往只注意到文學的南北差異而忽視東西差異,所以有關評論只涉及南北而不涉及東西,這可能是由于在地理認知上只考慮到了緯度的差異,而沒有考慮到經(jīng)度的差異,沒有考慮到地形和季風的差異。其實東西之間的地形和季風的差異是驚人的。地形和季風的差異導致氣候的差異,進而導致物候的差異,氣候和物候的差異導致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最終導致文學風貌的差異。

中國文學的東西差異也不可以籠統(tǒng)言之。中國文學的東西差異從自然環(huán)境來講,乃是經(jīng)度的差異、西高東低的地勢差異以及大陸性、海洋性氣候所導致的氣候和物候差異造成的。在許多地方,盡管同是西部、東部或中部,由于經(jīng)度的不同,其間的氣候和物候的差異也很明顯。請看崔顥的《渭城少年行》: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fā)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里花正開……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曲河邊。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游子春來喜見花。[10]329

洛陽在北緯34°40′,東經(jīng)112°25′,海拔為155米;長安在北緯34°13′,東經(jīng)108°58′,海拔為438米。雖然兩地的緯度只相差27′,但經(jīng)度卻相差3°67′,海拔也相差283米,東西的距離大于南北的距離,長安離海要遠一點,海拔也比洛陽要高,所以長安的物候就比洛陽要遲一些,當洛陽的梨花凋謝時,長安的梨花正在開放。因為兩地的經(jīng)度、氣候、物候有差異,所以讓我們看到了同一首詩所描寫的不同文學風貌。

五、 氣候(物候)的高下差異與古典詩歌的高下差異

氣候不僅有南北(緯度)差異,有東西(經(jīng)度)差異,還有高下(海拔)差異。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漸下降,一般每上升200米,氣溫就降低1℃,有的地區(qū)甚至每上升150米,即可下降1℃。這種差異也會在物候上表現(xiàn)出來?!盎羝战鹚苟伞北砻鳎谄渌蛩叵嗤臈l件下,氣溫每向上升400英尺(12192米),物候就要延遲4天。竺可楨指出:“高度相差愈大,則物候時間相離愈遠。在長江、黃河流域的緯度上,海拔超過4 000米,不但無夏季,而且也無春秋了?!盵3]35

氣候與物候的高下(海拔)差異在古典詩歌中也有不少表現(xiàn)。先看李白的兩首詩: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10]1700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刂鄄淮?,歸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吳歌·夏歌》)[10]1711

鏡湖即鑒湖,在浙江紹興。五月的鏡湖已是荷花競放的夏季,而五月的天山卻還在冰雪的覆蓋下沉睡,連花的影子都沒有。這個描寫是很真實的。除了兩地緯度不同外,主要因為鏡湖是平原上的一個湖泊,而天山則高出云表,其主峰博格達峰海拔5 445米,終年積雪,根本就不具備花生長的氣候環(huán)境。

也正是因為不同的氣候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影響了他們的氣質。在五月的鏡湖,氣候溫潤宜人,荷花競相開放,美女下湖采摘,花容人面交相輝映,人們紛紛乘船出來觀賞,連通往鏡湖的小溪都有些堵塞了??梢娺@里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文環(huán)境優(yōu)越,人們的生活悠閑,氣質優(yōu)雅。而五月的天山就不一樣了,這里氣候寒冷,自然環(huán)境艱苦,連春天的影子都看不到,人們只能從《折楊柳》的笛聲里,想象楊柳依依的風采。也正是這種寒冷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人們的堅毅氣質、尚武精神和豪邁氣概,他們枕戈待旦,清早出征,奮勇殺敵,誓言斬下侵略者的頭顱,建功立業(yè)。天山的寒冷環(huán)境與鏡湖的溫潤環(huán)境,天山人的剛健氣質與鏡湖人的優(yōu)雅氣質,恰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再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盵10]4889據(jù)作者《游大林寺》一文介紹,此詩寫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公元817年4月28日),白居易當時任江州司馬,而大林寺就在廬山的香爐峰頂。文章說:“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晩,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盵14]卷四三山下是初夏,山上則如正月和二月;山下的桃花無影無蹤,山上的桃花正在開放。山下與山上儼然兩個世界。這是因為大林寺所在的廬山香爐峰頂海拔在1 100—1 200米左右,平均氣溫要比山下低5℃,物候也要比山下遲20天左右 “如照他所說,大林寺開桃花要比九江遲60天,這失之過多,實際相差不過二三十天。”見竺可楨、宛敏渭《物候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梢娡痪暥?,同一經(jīng)度,同一時間,如果高度(海拔)不一樣,物候就會不一樣。這一類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yè)》)[10]626

鳥道穿云望峽遙,羸蹄經(jīng)宿在岧峣。到來山下春將半,上得林端雪未消。(羅鄴《春過白遙嶺》)[10]5717

古松古柏巖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靈澈《簡寂觀》)[10]9133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是時節(jié)氣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元好問《游黃華山》)[15]184

以上作品所寫之景觀都是在同一緯度,同一經(jīng)度,同一時令,只是因為所在地勢(海拔)的高下差異,才有了氣候和物候的差異,進而才有了文學的差異。中國文學中大凡寫山中景色、山中生活的作品,大都具有這個特點。這個特點是如何形成的?過去人們并未深入研究,許多人只是感到詫異。其實說到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氣候(物候)的高下(海拔)差異造成的。

六、 氣候(物候)的時代差異與古典詩歌的時代差異

氣候(物候)也有時代差異。氣候(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2年。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是由氣候的周期性波動所決定的。當氣候與物候的周期性波動發(fā)生在不同的地域時,便構成了它們的地域性。所以,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也會導致地域的差異。

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在古典詩歌中也有反映。例如在西周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梅樹的種植比較普遍,《詩經(jīng)》里就有五次寫到梅花。如《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盵16]77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之南。唐代的時候,這里的氣候也很溫暖,所以在唐人的詩里還寫到梅,如元稹的《和樂天秋題曲江》:“梅杏春尚小,菱荷秋亦衰?!盵10]4488但北宋中期以后,氣候變得寒冷,而梅花只能抵御-14℃的最低溫度,所以關中一帶就不再有梅了。蘇軾的《杏》詩云:“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12]9113而宋代杭州的氣候要比關中相對暖和一些,所以在林逋、姜夔、陸游等南宋作家的詩詞里,就經(jīng)常寫到杭州的梅花[17]447。

再如荔枝,乃是一種熱帶植物,廣泛種植于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和四川南部。在唐代,由于氣候溫暖,成都也能種植,張籍《成都曲》云:“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盵10]4290荔枝只能抵御-4℃的最低溫度,至北宋中期以后,由于氣候變冷,成都就不能種荔枝了,只能在成都以南60公里的眉州和更南60公里的嘉州種植了。蘇轍《奉同子瞻荔支嘆一首》云:“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12]10073表明自那以后,氣候更為寒冷,連眉州也難以種荔枝了。

唐代關中有梅而宋代關中無梅,唐代成都有荔枝而宋代成都無荔枝,這是氣候和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所致;宋代關中無梅而杭州有梅,宋代成都無荔枝而嘉州有荔枝,這又是氣候和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地域差異。所以,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只要是發(fā)生在不同的地域,便構成地域的差異。

考察氣候(物候)的時代差異,還有另一層意義,這就是:當我們根據(jù)古典詩歌中的物候來復原和研究有關作品中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氣候(物候)的歷史變遷這一因素。事實上,任何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一面,又有緩慢變化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才使中國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顯得豐富多彩,也才使中國古典詩歌的地域色彩顯得多種多樣。

總之,氣候(物候)的差異性與文學的地域性關系是文學地理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在古今中外都沒有人作過專門研究,但它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考察,可以讓我們比較具體地理解文學與氣候的關系,進而理解文學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由于筆者學識有限,對這個問題的考察、研究和認識也許不夠深入,因此希望有識之士批評指正,更希望同道中人能夠就這一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1]劉敏、方如康主編: 《現(xiàn)代地理科學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Liu Min & Fang Rukang(eds.), Modern Geographical Science Dictionar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2]嚴濟遠: 《氣象、天氣和氣候有什么區(qū)別》,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 《十萬個為什么·氣象》,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年,第32

33頁。[Yan Jiyuan,″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eorology, Weather, and Climate?″ in Juvenile &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ed.), One Hundred Thousand Whys: Meteorology, Shanghai: Juvenile &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 1980, pp.32

33.] [3]竺可楨、宛敏渭: 《物候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Zhu Kezhen & Wan Minwei, Phenology,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4]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Fan Wenlan, Notes to Wenxin Diaolo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8.][5]詹瑛: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Zhan Ying, Interpretation of Wenxin Diaolong,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9.][6]蘇浚: 《氣候論》,見汪森輯: 《粵西文載》(四),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9

第3篇

寧波鄞州石\街道是民國知名文人蘇青出生地,蘇青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可供挖掘的文學資源相當豐富。該村綠樹環(huán)合,一灣小河橫貫其中,那座源自民國的幾米寬的浣錦橋跨于其上。

借著課改的東風,浙江寧波鄞州田莘耕中學基于對語文拓展性課程理念以及功能的深刻認識,經(jīng)過調研、探討后選題與規(guī)劃,設想開發(fā)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語文拓展性課程――走進現(xiàn)代作家蘇青。

一、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界定

地域文化是在自然、歷史中被約定俗成的,與“熟人社會”的鄉(xiāng)村生活倫理結構密切相關。它常常以風俗習性的文化意識為內核,程式化的“生活相”為外表,呈現(xiàn)出一種不成文的生活規(guī)矩、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性的生活思維方式。

對學生來說,當這一切出現(xiàn)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就顯得比較陌生。比如在教學蕭乾的《吆喝》、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以及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等課文的時候,面對這些顯現(xiàn)地域文化的民俗題材,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立即就呈現(xiàn)了捉襟見肘的尷尬。

到哪里去尋找鏈接認知斷檔的橋梁?地域文化名人,尤其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接地氣的文學作品。

毋庸置疑,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都在具體的地域內展開,都與特定地域發(fā)生著或顯性或隱性或長期或短暫的關系,由此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學校拓展性開發(fā)中重點關注的內容。

所謂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就是在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學類作品,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按照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fā)展的需求,結合學校特色和師資優(yōu)勢等條件而開發(fā)出來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

二、選擇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設想

浙江寧波鄞州田莘耕中學語文拓展性課程選擇地域文化文學類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設想:

(一)基于生本的語言特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青生活的民國時代,擺脫了科舉八股文的束縛,她自己曾經(jīng)就讀過國立中央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外文系,后來又從寧波到上海發(fā)展,她的作品語言可圈可點。

蘇青作品呈現(xiàn)的語言風格與她生活的吳方言地區(qū)有關,受到該地區(qū)的地域、民俗文化熏陶。蘇青為了把自己世俗的市民理想徹底地傳達給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讀者,她在作品中有意無意地選用寧波方言、俗諺等言語來構建作品的氛圍。她的作品語言“偉大單純”(張愛玲);“平實而熱鬧”“少有警句,但全篇都是充實的”(胡蘭成);“流利活潑,更多奇氣”“嫵媚可愛與天真”(實齋);“流暢躍動,頗富奇氣”(盛英)。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青語言的民俗化、多元化、口語化特點,以一種親和而又陌生的形式呈現(xiàn)。

(二)基于教材的民俗拓展

浙江省現(xiàn)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皢卧崾尽睂@個單元的教學作了以下闡釋: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與民間文化。本單元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jié)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的,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教參對這個單元的文本教學做了如下“單元說明”:教學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民風民俗的知識介紹課;本單元教學還應該充分體現(xiàn)《課程標準》“注意開發(fā)利用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師應注意利用當?shù)孛耧L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教參并沒有對民俗民風知識和“民俗審美”予以辨析,而后者恰恰是本單元的教學主體。

由于教材對民俗審美問題的忽略,在課后研討與練習的問題設計方面顯得相當寬泛,在具體的教學中,師生容易脫離民俗中歷史、環(huán)境、人這三個主要的審美元素,距離建立在獨特地域文化空間的民俗的娛樂性、自在性、山野性以及傳承性的價值比較遙遠。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xiàn)并代代相習的生活文化事項,具有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既可以從豐富多彩的民俗事項以及民俗活動中呈現(xiàn)出來,也可以借助外顯的感性形象使人產(chǎn)生內在的愉悅。

蘇青在20世紀40年代自辦刊物《天地》的發(fā)刊詞中這樣說過:“以常人地位說常人的話,舉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愛情之變遷,事業(yè)之成敗等,均無不可談,且談之不厭?!边@樣的創(chuàng)作無疑決定了蘇青創(chuàng)作的民俗基調。

與之相對應的是,蘇青作品里寫的小市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寫老百姓所熱衷的民間習俗,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從文學史上看,在行文中融入民俗,并非先例。但是以物質民俗(飲食、婚俗等)和心理民俗作為突破口,蘇青可以說是開啟了先河。

(三)基于《課標》的文學提升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

(一)課程的創(chuàng)建

1.建立機構

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套用、借鑒,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田莘耕中學圍繞“體驗成長快樂,建設幸福家園”理念,決定開發(fā)“走近現(xiàn)代作家蘇青”校本課程,成立了校長和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發(fā)展中心,投入到現(xiàn)代作家蘇青資源的挖掘中。 課程發(fā)展中心明確了目標,確定教材編寫教師,制定了教材編寫方案框架,使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有了執(zhí)行力。

2.編寫教材

經(jīng)過選題論證、培訓指導、分工合作、集體探討等程序,學校決定編寫《走進現(xiàn)代作家蘇青》校本課程。初中學生逐步擺脫對感性材料依賴,逐漸學會了應用理論來指導抽象思維活動,思維逐漸呈現(xiàn)獨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表現(xiàn)為喜歡獨立思考、尋根究底和質疑爭辯,思維日趨成熟。遵循學生身心特點,教材分故居重訪,作家履歷,作品選錄(散文、小說、戲劇、訪談),拓展探究(語言、民俗、文學、書評、讀后感、教案、教后感),兼顧趣味性、梯度性與可操作性。

3.培訓師資

校長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使教師提升素養(yǎng)。教師聆聽寧波教育學院教授鄭東輝博士課程建設報告,課程發(fā)展中心教師去廣州橫福中學學習該校的建設課程經(jīng)驗。課程發(fā)展中心教師深入研讀《鄞州文藝評論》,相關文章《亂世中的“芳華”歲月――蘇青戲劇創(chuàng)作漫談》等則要求深讀并內化。

4.邀請專家

學校打算邀請鄞州區(qū)教研室專家進行課程論證,會同寧波市鄞州區(qū)文聯(lián)的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保持聯(lián)系,鼓勵教師加盟該協(xié)會對蘇青戲劇的研究。學校還會向寧波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研究文藝民俗專業(yè)的教授討教,以提升教師的研究素養(yǎng)?!蹲哌M現(xiàn)代作家蘇青》課程內容主要有:作家介紹、作品選錄、故居重游、拓展探究。

(二)課程的操作

1.優(yōu)化課程結構

學校安排每周一節(jié)語文課為拓展性閱讀。筆者打算利用這堂課進行教學:組織學生賞析蘇青散文集《浣錦集》,分組自主確定小課題,例如印證蘇青與張愛玲散文淳樸與蒼涼的差異;引導學生賞析蘇青小說,再讀再品悟,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作探究,比如她小說中的寧波方言、俗諺以及她與張愛玲小說的風格異同等。

2.優(yōu)化課程評價

“學”的評價:學校會將拓展性課程設置為8個專題,每個專題時,每完成一個專題的學習得1分,共8分。在“教”的評價上,學校建立四維課堂評價制度:一是教師對照拓展性課程的課堂設計評價表進行自評;二是組內教師互評;三是學校通過外聘專家或學校優(yōu)秀教師團隊開展全員等級評價;四是學生評價教師課堂,使教師課堂實效有及時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反思與改進。

第4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教育 語文課程 方言課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c)-0186-01

地域文化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充分認識到利用好其歷史文化價值,對學校教學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而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語言修養(yǎng)與思想修養(yǎng)有機結合[1]。在教學中適當選用鄉(xiāng)土材料,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旨在引導中學語文教學貼近現(xiàn)實生活[2]。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措施,現(xiàn)報告如下。

1 地域文化教育的內涵

一般來說,人的生存狀態(tài)大概有兩種,或者離開本土“漂泊”,或者“堅守”。本土這個概念,可以是故鄉(xiāng),可以是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影響較大的地方,也可以是祖國。每個人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做出各自不同的選擇[3]。無論是漂泊者還是堅守者,如果心中擁有自己精神的“家園”,有民族文化的“根”,那么,漂泊中會有鄉(xiāng)思,有心靈的歸屬和依靠;困守中也有認同,不會因為對日常生活的不滿而牢騷滿腹或麻木不仁[4]。地域文化教育就是讓學生建立堅守與鄉(xiāng)思的內涵,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開發(fā)其高度智力,過接觸代表地方智慧的地域文化,為學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堅實基礎的一種教育[5]。

2 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價值

高中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地域文化教育從高中生開始,讓他們做有德人,做有德人,立君子品,塑造其良好品德[6]。因此,地域文化的精華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人文精神。同時高中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是風氣與精神。比如某某高中深入研究巴蜀文化,吸收巴蜀文化中的精髓,將巴蜀文化中厚德載物、和合圓融的文化性格,剛健有為、勇敢精進的文化精神,憂時濟世、舍身為國的愛國情愫,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效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凝練概括出了“敬業(yè)、創(chuàng)新、勤奮、求實”的質樸校訓,潛移默化地成為學校人共同的價值追求[7]。

3 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措施

3.1 擴大地域文化教育資源

地域文化是千古之作、永垂不朽之作,它值得學生用一生去理解、體驗,用一生去感悟、回味。當前高中語文課標提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文化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睘榇嗽诟咧羞x修課的設置中,建議列入“旅游文化專題”“民俗文化專題”等選題。比如在第21屆全國書博會上,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展出了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黑水世居民族文化叢書》、《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和黑龍江省精品出版工程圖書《北方捕獵民族紋飾圖案與造型藝術叢書》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黑龍江地域民族文化的圖書。為配合這些圖書的宣傳和展示,黑龍江教育出版社還專門請來了赫哲族民間藝人現(xiàn)場展示極具北方捕獵民族特色的魚皮服裝制作過程,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龍江地域民族文化圖書相映成趣,吸引了大量讀者駐足觀看。

3.2 輔助實行方言課教學

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本就并行不悖,二者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語言總是不斷吐故納新的,普通話的詞匯在這幾十年里也更加豐富了。可見,方言的紛繁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更顯現(xiàn)出中華民族語言資源的豐富,它們都是使普通話常變常新的源頭活水。正因為差異不大才容易被同化,而且這種同化更隱蔽、更潛移默化,如同溫水煮青蛙。幾年前,杭州不僅在電視、廣播中開播了方言類節(jié)目,更是將方言教學引入了小學課堂,開設了杭州話興趣課。在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下,通過編輯鄉(xiāng)土教材的方式讓方言傳承具備一定規(guī)范和標準,保留了方言學習和傳承的適當空間和渠道暢通,做到社會傳承正常化、常規(guī)化,這才能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我們建議電視等媒體應該適當安排一些方言節(jié)目,讓方言在公共傳播中有一定的生存空間,這同樣有利于方言的傳承和保護。而且這也是對我國的語言資源和文化發(fā)展出了一份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3.3 活躍地域文化教學課堂

學校要積極探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新的形式、內容和手段,以文學、音樂、書畫和文化活動組織方法等為主要內容,形成了文化工作課程的基本框架,組織開展“第二課堂”能力訓練,綜合檢驗文化工作課教學成果。學校要建立地方文化工作課專修室,配備先進的電腦模擬演示系統(tǒng)、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高清晰度投影系統(tǒng),滿足了各類文化工作課程的教學。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地域文化教學課堂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觸動。許多年輕人來過課堂后,都會把學到的理念付諸于行動。講述校園文化故事研究也成了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紐帶,是教師提升水平、提高能力、獲得成長的途徑。

3.4 加強地域文化能力教學

首先應該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出本地區(qū)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這自然有待于本地區(qū)內部良好文化生態(tài)的建構,形成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競相活躍的局面;積極嘗試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向其它藝術門類轉換,如嘗試改編優(yōu)秀的文學劇本,條件好的可以創(chuàng)作,然后在合理的運作下,進行影視作品的拍攝。加大語文教學研究的力度,激發(fā)本地區(qū)高特等級教師對于地方文學作品的關注熱情,由此形成學科優(yōu)勢,力爭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水準的提高上獲得雙贏。

總之,地域文化文本是一種美妙的境界、一幅美麗的圖畫、一片美好的天地。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是回歸人之本性的教學,值得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

[2]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 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1.

[3] 朱光潛.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節(jié)錄)[J].語文學習,2009,6(2):40-42.

[4]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2.

[5] 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青島海洋高中出版社,2011:363-365.

第5篇

語文看似是一門非?!办o”的學科,但實際上語文卻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許多文化都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接觸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有所感知。并且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性極強的一種地域性文化,其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學生要想對該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就必須走出課堂,走入生活,通過親身感悟,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領悟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師在授課時也不能僅僅將眼光局限于有限的書面內容,而應著眼于生活,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充分利用周圍環(huán)境,通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課堂外、生活中尋找不同于書面教學的學習機會。教師在開展地域文化的實踐活動時,還應注重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組織活動時,可以將一部分任務交給學生,由學生通過討論、設計、組織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若是在學期內組織實踐活動遇到課時有限,學生難以集中等問題時,教師還可以將這一實踐活動安排在寒暑假等假期中,如此一來,既豐富了大家的假期生活,也充分地協(xié)調了各種問題。在實踐活動之后,教師還可組織一個交流會議,讓學生將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通過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如圖片、論文、視頻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所總結,有所收獲,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充實了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交流,分享收獲。

二、將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寫作

寫作是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也是學生情感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因此,教師應注重在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有意識地將地域文化融入他們的寫作之中。寫作往往需要學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現(xiàn)狀,抒發(fā)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地域文化融入其日常生活,將他們對于生活的感知融入寫作之中。通過上文中提到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于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觸和感受,接下來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并將實踐后最深刻的感受融入自己的寫作之中。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有感情地朗讀自己的作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帶給學生的震撼,從而進一步地去體會那種感受,加強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熱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朗誦水平。

第6篇

關鍵詞: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多元

1 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內容的“多元性”

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黃河流域的炎黃文明、長江流域的長江文明、中南部荊楚文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等,都充滿了濃厚的地域色彩。中國傳統(tǒng)音樂從其服務對象來看,可以分為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地域音樂文化資源轉為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資源,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的問題。如何完整地將地域音樂文化的特色展現(xiàn)給學生?如何把握地域音樂文化多元性特征是關鍵。地域音樂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需建構多元的內容結構,體現(xiàn)多元的維度內容。地域音樂文化從音樂藝術形式上講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器樂、民間曲藝。

1.1 民間歌曲部分

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奏的歌曲。以口頭創(chuàng)作和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與民間,是人類社會最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其他音樂形式的的基礎。我國的民間歌曲數(shù)量浩瀚,其中有許多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間歌曲具有生活娛樂、教育傳承、交際戀愛、人生禮儀、表達心聲等社會功能。我國許多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歌唱節(jié)日,例如壯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西北地區(qū)土族、回族、東鄉(xiāng)族、漢族的“花兒會”都是唱民歌二設的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成百上千的勞動人民從家里聚集到節(jié)日現(xiàn)場,唱民歌,表達自己對異性的愛戀之情。

1.2 民間歌舞部分

民間歌舞是指產(chǎn)生并流傳于民間,以即性為主的歌舞形式。民間歌舞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色彩。民間歌舞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結晶,它表現(xiàn)為群體性,它的傳承載體不同于民間歌曲,不是單個的“人”,而是一個群體;民俗性:民間歌舞的源起與“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古老的“云門”“咸池”“大韶”都是關于祭祀天神的,許多民間歌舞與民族的歲時民俗活動分不開,傣族的潑水節(jié)、拉枯族的火把節(jié)都有勞動人民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

1.3 民間戲曲部分

民間戲曲是包括民間音樂、舞蹈、美術、語言、舞臺、文學在內的綜合藝術形式。它熔唱、念、做、舞與一體,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我國的民間戲曲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六個系統(tǒng):花燈戲系統(tǒng)、秧歌戲系統(tǒng)、道具戲系統(tǒng)、道情戲系統(tǒng)、采茶戲系統(tǒng)、花鼓戲系統(tǒng)。豐富多彩的民間戲曲活躍在中國的南北城鄉(xiāng),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珍寶。

1.4 民間器樂

民間器樂包括民間器樂曲和民間樂器兩大部分。我國的民間樂器大致可以分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

1.5 民間曲藝

民間曲藝又叫民間說唱,是由專業(yè)或半專業(yè)的人的表演藝術和語言藝術的綜合體。民間說唱源于唐代變文,是一種敘述體,以說書人的身份與觀眾直接對白,是文學、音樂、表演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此外,傳統(tǒng)的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資源從服務對象來看包括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內容結構。文人音樂,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知識階層認識創(chuàng)作的音樂,包括琴樂和詞調。總之,地域音樂文化轉化為音樂教育教學資源要以“多元”的內容結構,在保持地域音樂原生態(tài)的同時,體現(xiàn)地域傳統(tǒng)音樂的差異性、多樣性特征。

2 地域音樂文化課程設置的“多樣性”

地域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實踐,課程設置可以采取“多樣的”課程形式,當前。絕大部分高校沒有把地域音樂文化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在教學實踐領域展開,關于地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在課程開設發(fā)面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以便課程設計的主體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教學條件和當?shù)氐囊魳肺幕Y源靈活選用。

2.1 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結合

必修課程是指全部學生必須完成的課程,是為學生的基本學力而開發(fā)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發(fā)展學生的共性。選修課程是指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興趣愛好而選擇學習的課程,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而開設的課程。地域音樂文化課程的課程開設,可以根據(jù)地方高校的發(fā)展方向、自身的教學條件設置合適的課程類型。

2.2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結合

采取多樣的活動課程,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內容的一種課程,以人類對知識經(jīng)驗的分類為基礎。當前,我國各級各類的學校課程形式主要采取學科課程?;顒诱n程又叫經(jīng)驗課程,是打破學科知識的邏輯界限,以學生的需要、興趣、活動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探索、體驗的課程。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可以選取活動課程的方式,融入音樂教學實踐領域。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往往是學生接近了解感受地域音樂文化的直接途徑,例如,組織學生到民間去采風、鼓勵學生去調研地域音樂文化風俗,觀摩民族民間重大節(jié)日時的音樂文化表演、邀請民間藝人到學校現(xiàn)場指導講座等等都是活動課程實施的形式?;顒诱n程的實施注重課程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

2.3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結合

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課采取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結合的課程形式。顯性課程是指學校和教育機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學習的課程,以達到規(guī)定的教育目標。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顯性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官方課程”或“正式課程”,顯性課程的學習是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必備條件;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校獲取的非正式的、非計劃內的、非官方的經(jīng)驗,隱性課程學生無關于學生學歷證書獲得。隱性課程具有普遍性,在學校、社會、隱性課程無處不在,學校的???、教師的環(huán)境布置、社區(qū)的宣傳欄,都是一種隱性課程形式;隱性課程的顯效具有長期性和持久性,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染和感染,是一種分為的營造。地域音樂文化,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文化,采取合理的隱性課程形式,長期地、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地域隱喻文化的濡染,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課程設置思維。

2.4 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結合

第7篇

[關鍵詞] 林語堂;傳記文學;紀實散文;文學史地位

[中圖分類號] I20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5)03―0095―06

Abstract:The reason why people divide over the evaluation of Lin Yutang, and the absence of his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appears to be the problem of conception,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vision. In fact, Lin Yutang was such an iconic figure who had been committed to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fter Liang Qichao, which connected the pas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 was not only such a pioneer wh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orm of prose, but also an originator of modern long documentary prose. Therefore, in terms of documentary literature, Lin Yutang is such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or who possesses irreplaceable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Moreover, taking fiction literature into consideration, we seriously need to reevaluate Lin's historical status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Lin Yutang Phenomenon" shows that when rewriti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we should not only update traditional concept centered on fiction and expand the disciplinary fields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further emancipate our mind, while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oncept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Key words: Lin Yutang;biographical literature;documentary prose;the status in literary history

20世紀90年代以來,林語堂研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和較快的發(fā)展。如就作家傳記(包括評傳)而言,就先后有林太乙的《林語堂傳》、施建偉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傳》、王兆勝的《林語堂大傳》、萬平近的《林語堂評傳》和劉炎生的《林語堂評傳》等多種。這些傳記特色各異,風格不一,從各個方面對傳主進行了還原與評述。其中尤其是《林語堂大傳》突破較多,特色最鮮明。正如作者所說:“我這本《林語堂大傳》在吸收林太乙、施建偉和萬平近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如下方面進行突破”:“第一,從大量繁瑣的資料中跳身而出,緊緊抓住最能代表林語堂精神與靈魂的部分進行展示,尤其將林語堂放在與中國現(xiàn)代其他作家的區(qū)別中,把握其獨特個性與風采”;“第二,實現(xiàn)從一個研究者的角色向一個靈魂對話者的角色轉換”;“第三,結構的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第四,在堅持史料完全正確可信的基礎上,增強審美性和可讀性”。王兆勝:《林語堂大傳?后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405―406頁。然而,在如何從整體上評價林語堂的問題上,他們的分歧較大。如王兆勝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對林語堂的評價一直不高,對他的文章人品也頗多微辭,這不能不說與地域、歷史和文化的隔膜造成的誤解與誤讀直接有關”;實際上,“林語堂是個了不起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更是一位難得的人生智者”王兆勝:《林語堂大傳?后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404頁。 ,“有很多偉大之處”王兆勝:《林語堂大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228―229頁。 ,說《京華煙云》“是現(xiàn)代中國極有個性的偉大小說并不為過”王兆勝:《林語堂大傳?序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1―5頁。 。而萬平近的看法則與此相反。他認為:給林語堂掛上“世界文學大師”、“中國的大文豪” 的桂冠“缺乏足夠的事實作依據(jù)”;“有些給林語堂戴上‘偉大’桂冠的評論者,并未從學術上、文藝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論證”;“至于是否將林語堂稱譽為‘一代哲人’,學術界是難以取得共識的”:“林語堂始終在道德家的庭園中漫步,未能進入思想家、哲學家的大雅之堂。”萬平近:《林語堂評傳》,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第318頁。

為何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原因,一是林語堂本身的復雜性:“主要難度在于林氏思想、性格、氣度、興趣、愛好的多重性、復雜性和矛盾性。他集古今中外各種文化因素

于一身,看似中西結合,卻又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施建偉:《幽默大師――林語堂傳?前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二是評價標準問題:“過去不少著作評價林語堂以‘是否與左翼文人步調一致’為標準,一致的就肯定,不一致的就否定。這一標準顯然過于狹隘”諸孝正:《林語堂評傳?序》,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如對林語堂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幽默與小品文等,因魯迅和左翼作家曾對其進行批評,故文學史均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而實際上,“即使他提倡幽默時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他的提倡之功及其積極貢獻卻是主要的,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否則,便是對歷史真實的不尊重,亦無法說清我國現(xiàn)代幽默是怎樣興起和發(fā)展的”劉炎生:《林語堂評傳?序》,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93頁。。三是文學史視野與文學觀念問題。其中對海外華文文學與紀實文學的輕視甚至忽略,即是其突出表現(xiàn)。這一點,即使是在有較多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最新教材――如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中也不可免。該著在整體上分為“大陸文學”和“臺港文學與離散寫作”兩個板塊,其中“離散寫作”指除臺港外的海外華文文學,而林語堂應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然而,遺憾的是他榜上無名。此外,該著也同樣存在著對紀實文學的輕視甚至忽略,即對這方面的作家作品極少論述。而這方面的問題更為重要:它不只涉及到學術領域的拓展與入史標準等,而首先是文學觀念的更新問題。

總之,我們之所以在對林語堂的評價上產(chǎn)生嚴重分歧,林語堂之所以在文學史上無地位,首先是觀念問題,其次是評價標準與學術視野問題。具體來說,林語堂的文學成就與影響主要是在紀實文學方面,如《坡傳》、《武則天傳》等傳記文學與《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紀實散文,其成就與影響遠在《京華煙云》等小說之上。而他的這些創(chuàng)作與影響又主要是在海外。因此,要全面、準確地把握和評價林語堂――尤其是他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不對他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較具體、深入的考察。然后,我們才有可能對他進行整體把握與重新評價,也才談得上更新觀念、拓展領域和“重寫”文學史。

第8篇

關鍵詞:理性直覺;語感;語感與語言智力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9-198-01

學好語文要大力培養(yǎng)語言思維能力即語言智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提高你語言的水平??墒?,就我們的語言經(jīng)驗看來,我們總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說,似乎我們并沒有經(jīng)過上面的種種思維過程,這是為什么呀?別急,我們先看看人們一般活動規(guī)律。

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總是相伴而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起于表層粗糙的感知,隨著實踐的需要并與實踐交互作用發(fā)展到合于實踐需要的理性思考形態(tài)??芍链瞬]有終結。實踐仍在發(fā)展進行,在人的活動達到近于自動化程度時,這種認知將凝固到人們的活動中去,這時人們的活動真有點像跟著感覺走一樣了。事實上,這時人的思維活動仍然存在,只是發(fā)展到了一種另一種形態(tài)——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直覺(簡稱理性直覺)。

理性直覺是深思熟慮與大量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思維形式。如一些醫(yī)學專家能據(jù)病人的表征準確判斷病情,某些老農(nóng)能依據(jù)作物表征準確判斷其生長情況,而某些車修工人聽聽汽車的運行聲音就能判斷它的性能毛病。有些人覺得這挺神,可事實上都是理性直覺在發(fā)揮作用。

我們的語言活動也是如此。起于感覺,成于思維,凝于理性直覺?!@種語言直覺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

它并非語言的感覺,而是支持語言活動的高級思維形態(tài)。那么什么是語感呢?語言活動中的心理圖式,它的下一級即是語感組塊。在你有意或無意的積累生活過程中,語言信息與生活原始的刺激信息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并儲存在你頭腦中。它們處在可變狀態(tài)(例如被分解重組)之中,隨著你閱歷見識的發(fā)展而它們不斷重組生成不同形態(tài)的組合體,這時不僅你對生活的認識變廣變深了,而且你接受的語言信息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了。這些語言信息與生活信息相結合的東西,就是潛在支持你在語言活動言與物的一體性組塊——語感。我想,這或許是人們?yōu)槭裁磿贸觥罢Z言是思維的工具”(個人并不認可這種說法)這結論的理由吧。

當然,讓肝病專家去診治腦科疾病,那他勢必不會感覺輕車熟路;讓北方的老農(nóng)去看南方的椰子橡膠的生長情況,他也將不明就里。同樣,語感也不是萬能的,往往在面臨新的交流情境和任務時,它就無能為力了。這時,語言中的智力活動就變得非?;钴S了,又將進行想象、概括和邏輯思考,直至構建出新的心理圖式,語言活動才會順利進行。魯迅在《人生識字糊涂始》中說“教師并不講解,你去死讀,自己記住,分析,比較去……到底弄不懂的也很多……”如果說“死讀”是尋求于語感,而語感不能解決問題時就要求助于思維了,——于是“分析,比較去”。這一點不僅在兒童那是如此,就在語感很好的人那也會如此。如賈島吟詩流傳下來的“推敲”的故事即可說明,——我們誰也不會懷疑賈島的語感水平吧,但在面臨“推”與“敲”這種新情況時,也只得騎在毛驢上“推”呀“敲”去了。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日本一本在线免费福利| 最新日韩精品一推荐日韩精品|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 偷自拍亚洲欧美一区二页| 在线精品首页中文字幕亚洲| 伊人网免费在线观看高清版| 久久99这里只精品热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国产av| 黄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激情| 丰满人妻一二三区av| 99日韩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中国黄色色片色哟哟哟哟哟哟| 91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 少妇淫真视频一区二区| 高跟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妇日本乱码特黄大片 | 亚洲深夜精品福利一区|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 午夜福利精品视频视频| 国内外免费在线激情视频| 99久久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清纯少妇被捅到高潮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七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麻豆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爽的少妇嗷嗷叫|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中文字幕 | 男人和女人草逼免费视频| 欧美黑人在线精品极品| 欧美黑人巨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高清不卡一区|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