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1-08 15:31:4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1篇的對外傳播本土形象建構探討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研究緣起
伴隨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影視文化在國際傳播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紀錄片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家庭相冊”,對展現(xiàn)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故事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國的國家形象長期處于“他塑”和“他者化”的境地。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把握機遇,順勢而為,借助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改變中國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被動局勢?本文以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為例,依托文本分析和符號學的視覺語法理論,探究該片在國家形象建構和傳播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嘗試挖掘其中的意義和價值,為我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啟示。2021年7月15日,《柴米油鹽之上》作為一部中外合拍的紀錄片,經由國內外各大平臺播出,廣受歡迎。截至2022年6月,《柴米油鹽之上》在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達819.5萬次,微博話題#柴米油鹽之上#閱讀量達381.3萬次。作為“國家相冊”的紀錄片,兼具藝術化加工和影視化敘事的特點,能夠真實地記錄當下場景內發(fā)生的歷史,更是凝結記憶的重要載體。不同于電視劇的藝術形態(tài),紀錄片的敘事直截了當、主題深刻,情感表達融于敘事話語之中,無需浪費觀眾過多時間,不需要過多“解碼”就能夠被觀眾接受。相較于新聞報道作品,影視化展現(xiàn)、非虛構故事創(chuàng)作更適合價值觀的隱性傳播,更容易讓不同文化背景及意識形態(tài)的人們接受,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恫衩子望}之上》全篇分為四個章節(jié):《開勇》《琳寶》《懷甫》和《子胥》,分別講了4位身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平凡卻不平庸的小人物。該片通過關心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和心靈,展示出中國人如何受到小康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攜手同行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研究綜述
(一)多模態(tài)分析
1996年,Kress和Leeuween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視覺語法理論,并出版《閱讀形象》一書,對符號意義研究的模態(tài)和視角進行補充拓展。視覺語法理論的核心要義主要指:意義的表達不僅通過語言這一種媒介,還可以通過其他的多種模態(tài)(如圖片、文字、表情符號以及聲音等)的結合來實現(xiàn)。視覺語法的理論框架主要包含三個層面,即再現(xiàn)、互動和構圖。而在紀錄片中,圖像、色彩和文本等不同的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整體意義的闡釋需要調動各式元素。紀錄片作為影像傳播的一種形式,是傳播中國形象最生動、最直接的渠道之一,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①從傳播學角度來說,評價紀錄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信息的傳播效果,而研究傳播效果的重點應當考察作品和觀眾建立了怎樣一種聯(lián)系,傳遞了怎樣一種情感,或者構建了怎樣一種形象。因此,本文主要從視覺語法理論中的互動意義視角分析《柴米油鹽之上》,從該片的內容描寫和敘事特征兩方面展開,探尋紀錄片在建構國家形象中呈現(xiàn)的特點與策略。
對外傳播本質上屬于跨文化的傳播活動之一。傳播主體和對象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內容和方法,方可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對外傳播的旨趣是研究國際傳播中的信息輸出部分,將大眾傳播活動放置于國家的視閾下。由此可見,對外傳播以國家為主體,受眾群體遍布全球,利用新興媒介技術來傳播國家的信息和國際信息。良好的對外傳播工作可以將國家形象以最真實的面貌展現(xiàn)在世界舞臺之上,為一個國家在國際合作中贏得更好的輿論環(huán)境,加深國家間的交流,促進國際合作,利于國家實現(xiàn)“破局”的目標。②美國學者肯尼思?艾瓦特?博爾?。↘ennethEwart-Boulding)于1956年首次提出國家形象的概念。如今,此議題已經成為對外傳播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主體意識,國家形象體現(xiàn)著獨有的民族特征與國家氣質。國家形象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和現(xiàn)代性互動融合,最終凝練總結后形成。③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標簽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它的強勢與否,會長期持續(xù)地影響到國家外交策略及戰(zhàn)略目標的實施。國家形象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國家實體形象、國家虛擬形象和公眾認知形象。④國內學者對于國家形象建構主體的探討主要持有3種觀點。第一種是“單主體說”。學者劉小燕認為國家或政府是國家形象傳播的主體,學者高波認為政府在媒介化社會中擔當著超級傳播者的角色。第二種是“多主體說”。學者程曼麗認為國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全方位成員的參與,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企業(yè)組織和普通民眾,因此這是一項由上到下的系統(tǒng)工程。⑤第三種是從國際社會視角出發(fā),認為國家形象傳播和塑造的主體還應包括其他國家、國際組織與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國際規(guī)范、慣例、制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這種建構主義視角為國家形象的傳播和塑造帶來全新的認知,即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僅是國內主體塑造的結果,還是處于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與其他國際行為體互動的結果??偟膩碚f,國家形象建構的研究視角大多局限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這與國內的發(fā)展現(xiàn)狀息息相關,因為國家形象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國內怎么做。⑥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建設實踐也在不斷地為國家形象建構提供傳播依據,國家形象建構的主體日益多元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呈現(xiàn)出的中國速度和貫徹“以人民為本”思想的實踐,為國家形象的塑造積累了良好的事實素材。盡管大部分學者在理論上提出了國家形象建構國際化主體和國內發(fā)展現(xiàn)狀是根本因素,但是大部分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政府主導或國內多元主體主導的層面。所以,本文想從業(yè)務實踐角度切入,為國家形象建構的國際化主體取向提供實證依據。
(三)國家形象建構與紀錄片的互動脈絡
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JosephS.Nye)教授提出的“軟實力”(Softpower)概念,受到國際社會和國內各界的廣泛認可。國家形象是可以依靠視覺符號描繪的生動畫面,是由多彩故事建構起來的,是一個民族軟實力的象征。⑦紀錄片便是主要的實現(xiàn)路徑,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傳播載體,最早實踐可以追溯到1979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作為一次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成功嘗試,《絲綢之路》一度引來日本社會對于中國風光的憧憬熱潮,同時也為后面展示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奠定了宏觀敘事的基調。所以,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議題內容一直是我國對外傳播和宣傳本國形象的首要選擇,力求將中華文明中獨有的文化瑰寶呈現(xiàn)給世人。⑧早期的紀錄片依賴于語言符號敘事,解說詞占據片子的主要部分。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紀錄片敘事開始變革發(fā)展,并由主流的語言符號敘事向視聽符號敘事過渡。⑨但也應該意識到,中國紀錄片承擔著更為重要的傳播職責,講好中國故事的作品還是較為稀少,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面臨更為艱難的局勢。因此,需要對一些能夠展示當代中國民主、法治、繁榮和進步的社會面貌且具有人性化表達的紀錄片進行分析總結,把握其中的精華和進步所在,為未來國家形象建構的媒介化表達提供實證研究的依據。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作為質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可以從片中的多要素符號切入,層層深入,發(fā)掘文本所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背景。具體來說,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除了解讀文本以外,還要對圖像、音樂、動畫、姿態(tài)、圖表等復合符號系統(tǒng)進行研究。因為影像意義的表達是依靠多種模態(tài)符號實現(xiàn)的,所以孤立地分析一種符號模態(tài)不能解釋話語的全部意義?;诖?,本研究將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四集的文本內容即由語言、文字、圖像等構成的信息結構體作為重點參考的解碼依據進行分析。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該專題:對外傳播片以中國逐夢小康社會為創(chuàng)作藍本,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如何憑借自己樸素勤勞的品質和獨有的中國智慧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并從中折射出中國社會所發(fā)生的巨變。該片播出后引發(fā)巨大反響,榮獲第十一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第十二屆芝加哥獨立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短片獎,并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年度優(yōu)秀海外傳播作品”?!恫衩子望}之上》的導演柯文思在影視行業(yè)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獲2座奧斯卡獎、4次奧斯卡提名以及16座艾美獎等。⑩《柴米油鹽之上》作為典型的中外合拍作品,從平民視角出發(fā),拋棄宏大敘事的手法,是一次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嘗試。作為展現(xiàn)中國脫貧攻堅的作品,《柴米油鹽之上》在海內外贏得了較好的成績,故筆者以此為研究對象。
四、符號分析
符號研究為探尋傳播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其中皮爾斯的“三元傳播模式”利用符號作為傳播基礎的特性,來探究傳播的多維意義與價值。這一模式是對符號解碼的深層解讀,即受眾對符號的理解包含了感知、認知和行為符號類型相互關聯(lián)的體系,這種復雜性的解讀突破了原有普遍認知中的簡單指代關系。11具體解讀闡釋的過程,需要從符號本身、符號對象以及解釋項三方面進行。本研究將《柴米油鹽之上》放置于皮爾斯的符號學視域下,從解釋項出發(fā),可以看出小康社會下平民文化的傳播是傳播發(fā)送者與解釋者之間通過這一符號體系探尋共通意義的一個動態(tài)互動過程。
(一)圖像符號:具化文字表達,補充傳播內容
在紀錄片中,圖像符號傳遞著豐富的信息內容,承載著重要的傳播功能。通過分析《柴米油鹽之上》可以發(fā)現(xiàn),片中的圖像符號主要有自然風光、人民群眾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主人公的生活場景。例如,第一集《開勇》講述的是云南貧困山區(qū)村支部書記的故事,選取了日常扶貧工作中的一件重要事務:易地搬遷。片子從主人公日常出現(xiàn)的場景出發(fā),選取典型的圖像符號,例如隨時會遇到落石的道路、當地居民堅持守護的危房以及政府為居民安置的新樓房。這集從第一視角出發(fā),讓觀眾穿梭在主人公的生活中,揭開了全民扶貧面貌的冰山一角,展現(xiàn)出基層干部工作的艱苦環(huán)境和帶領村莊走向美好生活的坎坷路程。第一集《開勇》中出現(xiàn)了居民的棚屋、崎嶇的山路以及給易地搬遷的居民安頓的嶄新樓房所組成的景觀,串聯(lián)起村支書常開勇的扶貧工作歷程。移民搬遷是常開勇工作中的一大難點,他希望村民能住上安全的住房,鉚足勁號召大家搬遷,但是村民的固有思想和對陌生環(huán)境的畏懼為易地搬遷設置了重重阻礙。在常開勇的勸說和鼓勵下,王永洋老人的兒女同意跟隨常開勇去看看新房子。常開勇自費開車帶他們去參觀,一路上經過小干溪村散落在道路旁邊的破敗簡陋的土房,奔馳過泥濘的山路,終于在3小時后看到了設備齊全且嶄新的安置點。其中,從泥濘的山路到拔地而起的高樓,選擇一路上穿梭變換的場景就是選擇典型的圖像符號,以此告知觀眾當下扶貧工作的進度和希冀,即扎根在一線的扶貧干部,期望帶領村民們告別貧困落后的過去,前往一個嶄新的未來。在《柴米油鹽之上》中,長鏡頭也是圖像符號重要的運用技巧。例如,在常開勇書記談及父親離世時,影片采用了長達40秒的長鏡頭,通過捕捉其面部特寫,完成情緒的感染。小干溪村貧困戶王光富一家在是否全家易地搬遷這一問題上陷入兩難:一方面家里老人對城里生活不適應,但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得到改善?!恫衩子望}之上》還采用了較多的特寫鏡頭,如對準老人憂愁的面部,聚焦女兒憧憬的神情。在第二集《琳寶》中,張琳兒子在初見母親時的眼神回避,之后在課堂上的無聲哭泣,令諸多網友表示“破防了”。人物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所揭示出來的東西與他們用語言講述出來的內容,在分量上不分上下。
(二)聽覺符號:渲染情景氛圍,調動受眾情緒
視覺可以給受眾呈現(xiàn)最直接的信息,而聽覺符號對紀錄片的氛圍烘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恫衩子望}之上》主要的聽覺符號來源于片中人物的聲音符號。第三集《懷甫》保留主人公臺下練習和臺上演出的真實音效,輔之以主人公的講述,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王懷甫兒時的訓練環(huán)境和表演環(huán)境之中,更能立體、全面地了解農村雜技演員的成長經歷。同時,片子利用方言的地方性特色,激發(fā)觀眾的共鳴,使觀眾產生親切感。片中采訪了王懷甫的妻兒和父母,可以看到年輕一代說的是普通話,而父母說的是河南方言,彼此之間的對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老一代的人含辛茹苦地幫助下一代走出去,而年輕一代希望能夠回饋父母,銘記人生的根。故鄉(xiāng)農村的喇叭聲、雞鳴聲以及父親勞作的電焊聲等典型的聽覺符號都能夠讓觀眾置身于王懷甫的老家,甚至喚起相似的記憶與往事。除了高還原度的聽覺符號,《柴米油鹽之上》最具特色的是片尾的導演評述。每集結束時,導演都會對本片的選角、主題和背后的原因進行講述。導演柯文思多次成為奧斯卡獲獎者,其專業(yè)性和權威性能使片子的制播得到保障。從國外知名紀錄片導演的視角來記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突破性的進步和重大意義,可以讓全球看到一個更真實、立體且包容的中國。在接受采訪時,導演柯文思表示:“張琳這位姑娘非同尋常,她的故事讓人動容。作為一個很獨特的中國女性,她身上有著中國女性發(fā)奮圖強的力量,讓人難以忘懷?!?2在第二集《琳寶》的開頭,導演為了制造視覺上的對比,將張琳嬌小的身形與大貨車放在一起,引起觀眾對于這位主人公的興趣和好奇。這集在表現(xiàn)主人公與其他人物對話時,盡可能地還原他們日常的生活場景,讓觀眾深入張琳的生活當中,并與之產生共情。片中,張琳曾經面臨的困境、抉擇以及努力都透過細膩生動的場景和其內心獨白展現(xiàn)了出來。
(三)色彩符號:彰顯歷史縱深,拓展影像表意功能
紀錄片中的色彩符號對于表達作者情感和傳遞內容信息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故事化表達是《柴米油鹽之上》的一個重要特色。色彩是讓受眾融入故事中的重要方式。該片通過展示一些以往的影像資料,對過往歲月進行追憶,黑白與彩色的漸進體現(xiàn)出歷史的縱深感和脈絡感。在第四集《子胥》中,頻繁的鏡頭切換配合主人公的講述,帶來一種時光倒流的效果。而暗色調的影像資料和當今多彩生活的對比,讓觀眾切實地感受到當時子胥村村民不畏艱苦、抓住機遇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同時,影片運用暖色調來展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即互幫互助,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時,不忘反哺家鄉(xiāng)。這種運用色調差異來表達主旨的方式能夠具化一些抽象的概念,讓觀眾在短時間內了解到不斷奮斗奔向共同富裕的意義。
五、敘事分析
美國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曾說:“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同我們的實際情形一樣重要。正是我們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國故事能否講好,最主要的是看我們自己所期望的中國形象是否樹立于全球認知范圍之內。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媒介形象需要符合人類社會共有價值的取向,才能喚起中外觀眾共同的情感共鳴,提高解碼效率。因此,清晰且自洽的敘事邏輯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性因素。
(一)敘事主題:以小見大,個人鏡像凸顯社會宏大
主題長期以來,中國的主流紀錄片功能性過強,傳播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傳統(tǒng)的紀錄片常采用宏大敘事的主題、全知干預的視角等敘事方法,但常用來表達意義的符號較為陳舊,往往會使得紀錄片成為“宣傳”中國形象的工具,易引發(fā)西方世界的排斥心理。這與中國紀錄片長久以來的范式和理念密切相關,即以英國紀錄片學派為主要范式,沿襲列寧提出的“紀錄片是‘形象化的政論’”這一理念?!恫衩子望}之上》講述的是一系列鮮活的中國基層人物逐夢小康的故事。如何巧妙地展現(xiàn)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同時又不引發(fā)國際社會對中國實力的反感和負面聯(lián)想,需要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第二集《琳寶》通過講述張琳個人的故事,讓觀眾先對她感興趣,然后再被故事情節(jié)打動。張琳憑借自己的努力,從被家暴的婚姻中逃離,通過開卡車實現(xiàn)了金錢獨立和個人成長,最終講出“女性必須要經濟獨立……我不會靠任何人”的獨立女性宣言,讓觀眾自行體會主人公人格獨立后的精神內涵,片子用一個典型人物表達出了女性意識的覺醒。但影片又不囿于對個體的講述,而會將個體背后的時代背景巧妙地展示出來,微描中國的突破和進步。例如最后僅用簡短的一句字幕來點題,即“中國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從而展現(xiàn)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改變。第三集《懷甫》講述了雜技演員王懷甫從貧困的農村最終走向國家化都市的故事。片中引用言簡意賅的數據,展現(xiàn)出農村人艱辛地融入城市但不忘根的人生歷程。紀錄片將鏡頭聚焦于中國社會的當下現(xiàn)象,將個人經歷尤其是細節(jié)化的故事與歷史變遷、時代發(fā)展結合起來,借用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隱喻了中國逐漸擺脫貧困、走入世界的這一歷程轉變。
(二)敘事視角:中西結合,巧妙借用“他者”思維
我國的紀錄片一直因為高語境的問題面臨著較難傳播的困境,主要以他者化視角進行制作,導致大量文本內容存在著背離中國真實形象的問題,讓西方對東方敘事形成了刻板印象。而中西合作的作品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傳播理念———以中國視角為主,采用國際化制作模式,用他者化視角講述全球觀眾都能聽懂的中國故事。在《柴米油鹽之上》每一集的片尾,導演柯文思都會以“他者”的身份講述創(chuàng)作思路,給中外觀眾提供不一樣的文本解讀。例如,在第一集《開勇》中,導演以西方的人文視角進行解讀,將更多的鏡頭留給常開勇和他的妻子,這種表述方式兼顧了中西方的不同思維模式,提供了更廣闊的對話空間。中西合拍的國際化制作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表達國家形象的有益補充,作為一種不同于中方的敘述視角,多意識形態(tài)、文化背景的注入有助于塑造中國全面、立體的形象。同時,作為奧斯卡獎獲得者,柯文思的辨識度和專業(yè)度可以為中國“形象宣傳”的真實性背書,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這對于紀錄片的傳播效果也有正向的累加作用。
(三)敘事邏輯:多元化的個體影像敘事展現(xiàn)立體的國家形象
我國早期的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上突出的是解說詞,以此追求最大化的共同解釋項?!恫衩子望}之上》以直接意指的字詞作為表意的主要形式,視聽符號也同樣被賦予直接的表意。這會淡化影視作品本身的藝術審美特質,忽視作品背后的含蓄意指和敘事功能。這種模式透露出一種精英文化的取向,發(fā)揮的是單向的宣教作用。但是在《柴米油鹽之上》中,這種精英化特質被淡化,而更多地關照個人命運和個人內心感受。在敘事模式上,《柴米油鹽之上》較好地平衡了真實故事與鮮明主題。每一組故事都是在講中國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大主題,但在呈現(xiàn)中國社會變遷發(fā)展的同時,也將最真實、最全面的個體細節(jié)與中國形象展現(xiàn)在鏡頭面前。導演從400多個人物中選出4個人物,每個人物的形象千差萬別,但他們都富有堅韌、溫良、正直的品格,代表著最真實、最鮮活的普通人民形象。正如柯文思所言,“我希望每個故事的主角不是獨特的,而是典型的?!奔o錄片正是通過這些獨立的個體故事,展現(xiàn)出億萬中國人奔向小康的故事。在敘事策略上,《柴米油鹽之上》也摒棄了以往國內紀錄片常用的全知視角,不再用畫外音講解,而是以主人公之口講述故事?!跋拗埔暯恰钡闹v述策略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空間,讓觀眾和鏡頭一起去揭秘故事、探索劇情,激發(fā)觀眾對于敘事的主動理解,從而構建完整的敘事過程。
六、結論
作為一項展示國家形象的紀錄片作品,《柴米油鹽之上》突破了我國傳統(tǒng)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自我言說”和硬性傳播的單一特性,擺脫了重理深描的敘事窠臼。該片沒有過多描述中國高速發(fā)展帶來的城市面貌和工程奇觀,而是聚焦于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普通人,選擇“他者”的靜觀視角來講述中國脫貧攻堅的基層故事,充滿了國際視野?!恫衩子望}之上》雖然運用了國家層面的創(chuàng)作方式,但也宣揚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引發(fā)共情傳播,通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彰顯了一種“人民美學”。從片名到具體內容的呈現(xiàn),《柴米油鹽之上》都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擁有細膩的情感和鮮明的性格,體現(xiàn)出中國人民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和精神面貌。此外,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在片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流變可以激發(fā)國內外受眾的共情?!恫衩子望}之上》運用個人鏡像敘事手法,通過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多元化的敘述方法以及共時性的敘事時空,將語言、畫面及各種符號作為隱喻和轉喻的載體,在隱喻映射中構建了“國家形象”的意義空間。這些抽象概念通過影像表達出來,將附著于視聽符號上的情感意義傳達出去,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了對國家形象的塑造。透過“他者”的視角,中國元素和中國形象又有了新的象征符號,這種變化和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敘事空間,豐富了我國對外傳播的傳播圖式。所謂大國自信,也在盛邀“局外人”講述中國形象這一實踐中展現(xiàn)出來。
作者:董星雨 程欣 劉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