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1-17 10:58: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描寫教育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議論文;教學策略
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面臨這樣一個困境:有的學生愛看好文章,愛學好文章,偏偏怕寫文章,尤其是談到議論文的時候,粉嘟嘟的小臉立即色變,老是覺得“無話可議”或“有話不會議”。
其實,議論文教學是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初三是學寫議論文的啟蒙階段,只有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才能為高中寫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初中生怕寫議論文的探究
初中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接觸最多、練習最多的是記敘文。對于寫簡單的記敘文,他們早已輕車熟路。但是,議論文和記敘文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在反映客觀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卻各有千秋。對于學生來說,議論文是陌生的朋友、生澀的朋友,甚至是枯燥的朋友。那么,議論文與記敘文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章的寫法上,記敘文主要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敘述、描寫,或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巧妙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而議論文則是通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恰當?shù)膩碚撟C和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
其次,記敘文所描寫的客觀事物,和刻畫的人物形象總是獨立的、具體的、生動的,這種個別形象和具體事物中,往往體現(xiàn)著客觀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和本質:議論文雖然也必須用翔實的、個別的材料作為基礎,但它在論證客觀事物的真理時,卻總是作概括性、抽象性、真理性的論述,從大量的具體的事實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結論來。
最后,記敘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僅影響人們的思想,而且誘惑人們的情感,激發(fā)人們強烈的愛憎之情;而議論文主要是以理服人,雖然有不少議論文也蘊藏著豐富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們的理智,以無可爭辯的道理,說服觀眾。
二、初中議論文初始階段教學策略
初學議論文寫作,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進行訓練??梢圆捎谩安鸸莿兤ぁ狈珠_教學、“先說后寫”逐個擊破的方法,讓學生對議論文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掌握的過程。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由淺入深地進行引導,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深入淺出,掌握常識
議論文的教學,首先要講述寫作議論文的基本常識。不但要先讓學生了解什么叫議論文和立論、駁論這兩種最常用的形式,還要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引論(緒論)、本論和結論三個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論述之間的聯(lián)系;掌握議論文的主要論證方法:典型事例論證法、科學道理論證法、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等。
我在教學理論知識時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談話的方式引出話題:
老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從春節(jié)開學到現(xiàn)在,我們班的垃圾桶里,天天都會有同學們吃了一半丟掉的小面包、火腿腸等,今天,我們就來關注學校里存在的浪費現(xiàn)象,請同學們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1: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很不應該,我們現(xiàn)在還是學生,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浪費食物就是浪費父母的勞動成果,這是不孝的表現(xiàn),是對辛苦培養(yǎng)我們的父母的不尊重!
學生2:勤儉節(jié)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身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反對浪費之風,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堅決抵制校園里浪費現(xiàn)象飛發(fā)生。
我用身邊的鮮活事例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浪費現(xiàn)象”學生既熟悉又有話可說,大家各抒己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實際上學生的這些發(fā)言就可以看作是議論文的引論部分,包含了論點。接著,我繼續(xù)將話題引向深入。
師:剛才同學們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要反對浪費、提倡節(jié)約。那么下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呢?
學生思維敏捷,舉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輩革命家的事跡;也有雷鋒、焦裕祿等時代楷模的生活榜樣;還有的舉了商紂王酒林肉池而亡國、秦朝大興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學生還引用了的一句話:“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彼麄兊木拾l(fā)言,為后面講授議論文基礎知識作了很好的鋪墊。
最后,進入正題――講授議論文基礎知識。實際上,學生剛才的發(fā)言已經(jīng)包括了議論文的各個元素:論點、論據(jù)、論證,事例論據(jù)、道理論據(jù)皆有,還運用了對比論證法等。在此基礎上,我只稍作點撥,加以補充,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起單純的理論化教學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們學習議論文的興趣。為以后議論文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鮮明扼要,提煉論點
論點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闡述的觀點和主張。在文章中回答“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議論文最忌諱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鮮明的論點。所謂“鮮明”,一為作者態(tài)度鮮明,褒什么,貶什么,涇渭分明。二為語言表現(xiàn)形式鮮明,一般都用簡潔明了的短語或者句子來表述。
3.提供論據(jù),分析論據(jù)
所謂論據(j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為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而選取的證據(jù)!在文章中是解決的“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論證則是作者使用論據(jù),對自己所認同的觀點用各種方法進行闡述證明的過程。在文章中是用來分析、解決“論點為什么正確”的問題。
4.取題課文,模仿名作
經(jīng)過三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礎上,稍加整理思路,就可以進行整篇寫作。但是訓練之初,不必急于讓學生去寫,而要讓他們先從模仿開始。
學生學寫議論文,需要老師進行正確地引導。要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章法以至語言都能真正成竹在胸,讓外來的東西,通過巧妙的加工,變?yōu)樽约旱闹R儲備。
總而言之,議論文起步階段的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按序訓練,講求實效。作為學生作文的引導者,語文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寫好議論文。
參考文獻: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引言
“利用錄音批改作文”(以下簡稱“錄音批改”)一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何萬貫先生首創(chuàng),經(jīng)香港及內地五個大城市的中學實驗證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經(jīng)何先生授權,華中師大教科院教授周洪宇博士鄭重引薦,1998年春天,我們在華中師大第二附屬中學初二年級進行了一系列利用“錄音批改”幫助學生修改作文的實驗和研究,整個實驗完全按照何先生的設計進行操作,并力求貫徹何先生課題的精神,從而進一步印證了何先生這一創(chuàng)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紹我們的具體作法,并談談我們對這一實驗的初步思考。
錄音批改作文的具體作法
一、制訂實施計劃
全學期錄音批改作文5次,依次為:
第一次記敘文,作文題是《愛嘮叨的媽媽》。訓練目的:讓學生學習用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寫法。
第二次記敘文,作文題是《我家的周末》。訓練目的:①怎樣把事情寫得具體而簡明;②怎樣圍繞一個中心,有詳有略地寫幾個人。
第三次議論文。作文題是《成功來自勤奮》。訓練目的:學習用事實來證明文章的觀點。
第四次記敘文,作文題是《×××游記》。訓練目的:①用移步換景法組織材料;②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景物。
第五次記敘文,作文題是《我的鄰居×××》。訓練目的:①用肖像描寫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用幾件事表現(xiàn)一個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點。
二、操作程序
1.學生實驗前測驗。整個操作過程分兩個組進行:一個組利用錄音批改作文,稱實驗組;另一個組不利用錄音批改作文,而用傳統(tǒng)方法批改作文叫控制組。學生統(tǒng)一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作文。實驗組與控制組同時測驗,將作文紙混合裝訂密封,由2—3位教師同時打分,然后打出每位學生作文的平均分,記載存檔。
2.每次作文前,教師提出寫作訓練的目的要求。
3.學生作文須當堂完成,由學生科代表收齊交實驗教師。
4.教師批改辦法:
(1)總覽全篇,從中挑出三四個作為重點評論的核心, 在文下加符號標注并標上①②等序號。
(2)錄音評語。教師在擬好錄音提綱后對重點地方逐一評論。
(3)評論內容:
a.每次至少找出作文的一處優(yōu)點,除鼓勵之外,還提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b.對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修改意見,提出改進的方法,要有啟發(fā)性。
c.以訓練目的為主要評論內容,同時針對每位學生的主要問題區(qū)別對待,要有較強的針對性。
一、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考核機制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考核機制的現(xiàn)狀
畢業(yè)論文寫作是開放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達到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必要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規(guī)范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和指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于2002年5月出臺了《關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法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論文工作的意見(試行)》。
1.畢業(yè)論文基本要求。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yè)范圍,不能用??飘厴I(yè)論文替代本科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形式必須為學術性論文,不能用法學案例評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法律工作總結等其它形式。畢業(yè)論文正文字數(shù)必須在6000字以上。畢業(yè)論文選題不能太集中,本科階段課程內容選題要高于總選題的30%,選題要同我國司法實踐相結合。
2.指導教師資格與職責。本科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必須由政治素質好、業(yè)務能力強、寫作水平高的老師擔任,一般選用中級職稱或是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本科畢業(yè)初級職稱的教師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擔任本科論文指導教師。本科畢業(yè)工作五年以上的審判員、檢察員、律師也可以被聘為本科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選題,資料收集、寫作方法的運用、文獻檢索、寫作提綱的擬定、督促學生按寫作計劃完成初稿;論文初稿進行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對論文定稿進行成績初評,書寫評語。
3.論文答辯及成績評定。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員須全員參加畢業(yè)論文答辯。答辯組由3人組成,答辯主持人須具備高級職稱,答辯組由電大教師和外校答辯教師組成。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成績的認定除了要看畢業(yè)論文的本身質量外,還要看學員現(xiàn)場答辯的情況,通過答辯來檢驗論文是否為學員本人完成。成績分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優(yōu)秀五個等第。優(yōu)秀人數(shù)不得超過參加答辯總人數(shù)的20%。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考核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計劃中學術訓練課程缺失。開放教育法學本科教學計劃中沒有論文寫作課程,課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試形式。學員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學術訓練,缺乏論文寫作的能力。學員不知道如何收集資料,不知道如何撰寫研究綜述,不知道論文的布局謀篇。雖然有開設《法律文書》課程,但講授內容為司法機關、公證機關、仲裁機關法律文書的規(guī)范和要求,并非學術論文技能的訓練。
2.畢業(yè)論文表現(xiàn)形式單一。畢業(yè)論文只能寫學術型論文,導致部分學術功底差,但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學員興趣不大。學術型論文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格式,束縛了學員的手腳,難以調動學員的寫作熱情,不能充分發(fā)揮學員的經(jīng)驗優(yōu)勢。
3.畢業(yè)論文答辯過場化。答辯過程中有一部分學員答不出來答辯教師提出的問題,部分學員法學基礎知識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問,但為了能讓畢業(yè)率達到一定的比例,答辯主持人往往會放寬答辯要求,一個班級只留下一兩個最差的同學不通過,其他同學即使再差,也送個及格分數(shù)。導致整個論文答辯過程不是很嚴謹,學員認為通過太容易,不能夠引起學員的重視,不利于論文寫作質量的提高。
4.存在抄襲和購買論文的現(xiàn)象。開放教育學員因為沒有時間或是因為能力不足無法按時完成畢業(yè)論文,但為了畢業(yè),就去網(wǎng)上抄論文或是花錢買論文,助長了不正之風,構成了學術腐敗。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一)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過去是同中國政法大學聯(lián)辦,在教學和畢業(yè)論文寫作等環(huán)節(jié)受聯(lián)辦學校的制約。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揭牌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設置本科專業(yè),按教育部規(guī)定,首批設置本科專業(yè)為19個,這19個專業(yè)有獨立發(fā)放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資格,其中就包括法學專業(yè)。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自主設定教學計劃,決定畢業(yè)論文的形式??梢哉f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國家開放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需要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
開放教育的教學具有開創(chuàng)性[4],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多元化必將更加適合成人學生,更符合開放大學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具備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yè)技能,能夠公平合理地處理法律糾紛。[5]調查報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學員將法學理論同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對學員的職業(yè)技能的提高更有幫助,更有利于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變。
(三)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電大系統(tǒng)的法學教師在學歷、教學水平和業(yè)務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師都有一定差距,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電大系統(tǒng)自身的原因。省級電大以下的法學教師無法兼職從事律師職業(yè),導致這些法學教師無法案件。電大系統(tǒng)組織的法學教師業(yè)務培訓數(shù)量也不多,省級電大的老師還有機會參加培訓,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很少有機會參加培訓。一所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只有一兩個,教研活動很難開展,在教學壓力不大的情況,教學技能很難提高。如果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將促進促使教師知識更新,并提高法學實踐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改革的嘗試
(一)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如果學生的學術功底較好,可以通過撰寫傳統(tǒng)畢業(yè)論文來獲得學分。此外,學生還有其他選擇,或是在有國際國內刊號的雜志上,或是提交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還可以選擇模擬審判案卷及審結報告或法律意見書作為畢業(yè)論文成果形式。畢業(yè)論文的形式確定后,不得隨意更改,確需更改的,須報指導教師同意,并須重新開題答辯。
(二)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實行畢業(yè)論文“雙軌制”改革,在法學專業(yè)114名大四學生中,推行法庭模擬審判和論文結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現(xiàn)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論文占40%。目前,此項改革尚未全面推開,該校采取自愿選擇方式,在2011屆114名畢業(yè)生中,已有22人選擇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學生還按傳統(tǒng)模式寫作畢業(yè)論文。[6]
(三)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法學本科生科研立項、“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暑期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經(jīng)鑒定程序直接轉化為畢業(yè)論文。
(四)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除了學術型畢業(yè)論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畢業(yè)設計和調研報告三種形式。[7]
(五)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2008年年底,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宣布改革舉措:2009年畢業(yè)的本科生必須寫案例分析,而且必須是具有爭議、比較新穎、有研究價值的案例。[8]
(六)華僑大學法學院
法學院要求畢業(yè)生在實習過程中,復印一個已結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復印卷宗必須完整。根據(jù)該卷宗呈現(xiàn)出來的證據(jù)材料,對該案件的性質和判定結論進行分析,并撰寫案例評析報告,內容包括:案件的簡介、證據(jù)的認定(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實體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認定結論。畢業(yè)生在答辯的時候,必須帶上復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備查,期間要求畢業(yè)生先介紹該案件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以及事實與法律根據(jù)。答辯老師可以根據(jù)該案件的具體情況,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對案件處理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自己是如何處理案件以及認定結論的事實與法律根據(jù)。答辯老師根據(jù)畢業(yè)生撰寫的案例評析報告的質量和答辯的表現(xiàn)進行評分。[9]
四、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yè)論文多元化制度設計
國家開放大學可以嘗試畢業(yè)論文改革,既保留傳統(tǒng)畢業(yè)論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傳統(tǒng)型畢業(yè)論文
論文的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yè)范圍,選題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切記題目不能過大,如在題目中出“中國”或是“我國”等字樣,撰寫的論文能夠解決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員論文選題盡量不要重復,最好一人一題。在論文的格式和學術規(guī)范上要嚴格要求學員,論文格式必須符合要求,字數(shù)不少于6000字。論文的復制比必須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之內。論文理論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論文的寫作著重在于培養(yǎng)一種法律思維能力,重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根據(jù)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生的工作性質和生活閱歷,引導其選擇能將工作經(jīng)驗、生活積累都運用起來的題目,以充分發(fā)揮社會經(jīng)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而避免了理論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劣勢,從而揚長避短,寫出具備電大畢業(yè)論文特色的高質量論文。[10]
(二)調研報告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輔導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討論、主題辯論、布置小論文等方式,引導學員將自己的工作實踐同法學專業(yè)課程相給合,確定調研主題。教師要對學員的調研活動及調研報告的撰寫進行指導,提高學員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原始材料應真實可信,調研內容應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實證性和時效性,調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能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審視現(xiàn)有法學理論,研究報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調研報告應格式規(guī)范,內容明確、資料充實、方法科學、結論可靠,字數(shù)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擬審判
模擬審判是一項最綜合、最全面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通過一個模擬法庭的組織與演練,可使參加的學生熟悉相關的訴訟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種訴訟法律文書的寫作,培養(yǎng)他們的組織能力、善辯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1]。輔導教師帶領學員去法院旁聽,和學員共同確定模擬法庭選用案例,確定模擬法庭開庭計劃,指導學員完成所有訴訟文書的撰寫。模擬審判適用普通一審程序。模擬審判全過程的演示,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更是對其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書和判決書的撰寫又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6]。沒有撰寫法律文書的學員可以撰寫審判總結上交。輔導教師根據(jù)學員在模擬審判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提交的訴訟文書和總結給學員打分,審判過程中的學員演示表現(xiàn)占總成績的60%,提交的訴訟文書或是總結占總成績的40%。
(四)
鼓勵學員在讀書期間撰寫、,學校對公開的同學依期刊的不同級別給予一定的補助。公開發(fā)表的論文選題必須是在法學專業(yè)范圍之內,作者所屬單位必須是學員就讀的學校。論文應符合學術規(guī)范,沒有學術不端行為。學校對學員上交的發(fā)表過的論文進行成績評定時要進行學術不端檢測。論文應當觀點明確、論證充分、方法科學、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發(fā)表的論文只要達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開出版且有國際和國內刊號的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要達到6000字。在公開出版的論文集或其他公開出版的編著中發(fā)表,且字數(shù)在6000字以上的學術論文,應具備申請認定的資格。
(五)審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學員或是參加法院實習的學員可以對本人審判或是參與過的案例進行歸納、匯總、分析和總結。要求學員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審結報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對案件的基本經(jīng)過、案件中證據(jù)的采信、法律的運用情況進行詳細的描寫,以不少于4000個字為宜。
(六)論文獲獎
關鍵詞:“慢慢吃” “吃慢一點” 語法 語用
一、引言
上海師范大學范開泰教授在湖南師范大學一次學術講座中提到這樣一個事例:在一次外交宴會上,負責招待的同志對外賓說“您慢慢吃。”外賓聽了之后很尷尬,結果吃飯吃得很慢。這是因為外賓把漢語對應成英語的時候出現(xiàn)了信息的偏差。
二、“慢慢吃”和“吃慢一點”翻譯情況調查
在漢語中,“慢慢吃”或“慢吃”和“慢走”一樣,都寄托了說話者的美好愿望,表達的是一種祝福。我們都知道“慢慢吃”和“吃慢一點”是不同的,但是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或許并不能正確、完整地傳達信息。網(wǎng)上流行的幾種自動翻譯軟件,其中“百度、有道、Google、必應”都將“慢慢吃”和“吃慢點”翻譯成“Eat slowly”,而且只有這一個義項。海詞軟件翻譯成“Take your time”,愛詞霸翻譯成“Eat slowly,Take your time, Enjoy”。筆者認為只有愛詞霸翻譯的是全面、正確的。因為“慢慢吃”有時也用來表達“吃慢一點”的意思,可以翻譯成“Eat slowly”。范開泰先生提到的事例中應該翻譯成“Take your time”或者“Enjoy(your meal)”。如果外賓理解成“Take your time”,一定不會尷尬的。
三、現(xiàn)象分析
在漢語中,有的形容詞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補語。狀語位置的形容詞調換到補語位置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變換前后意義相同,一種是變換前后意義發(fā)生改變。大多數(shù)形容詞作狀語和作補語是不同的,變換之后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這是因為語言具有象似性,語言象似性的主要形式是句法的象似性,也就是“一個形式對應一個意義”的趨勢。(劉振平,2007:58)
關于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研究目前已經(jīng)有很多,學術界大多認為形容詞作狀語是描寫動作的方式或狀態(tài)的。熙在《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研究》(1956)一文中指出:“由形容詞構成的狀語表示的是動作的方式或狀態(tài);就性質來說,這種狀語是描寫性的,不是限制性的?!倍÷晿涞纫舱J為形容詞的重疊式作狀語表示的語義是描寫動作的方式和狀態(tài)。狀語位置是主觀性表達的語用位置,能夠反映說話人的情感、視角和認識,表示情態(tài)的詞語和表示事物狀態(tài)的詞語具有比較強的主觀性,因而也能夠比較順利地進入狀語位置。形容詞作狀語的時候多數(shù)表示施事主語希望達到的一種狀態(tài),主語具有[+意志性],表示一種主觀情緒。但是,形容詞在補語位置上的時候,更多的是對結果的評述,具有客觀性。(劉振平,2007:190;王邱丕君、施建基,1992)認為,形容詞作狀語,句子表達重心在動詞,不在狀語。而形容詞作補語,句子的表達重心在補語,不在動詞。
通過這些規(guī)律性的結論,我們不難做以下分析:“慢慢吃”中的“慢慢”更多地傳遞了說話人的主觀情感,“慢”的實際意義被虛化,強調“吃”的狀態(tài)是慢的、悠閑的,至于速度是不是真的慢并不在意。但是在有些特定的語境中,比如:家長對吃飯狼吞虎咽的孩子說“慢慢吃”,這時“慢”的實際語素義又會被凸顯出來,這時和“吃慢一點”的意義幾乎相同,只是在語用效果上前者傳遞出的對孩子的關心、疼惜的意味更濃厚。
當然,“慢慢吃”和“慢走”作為表達說話者的美好意愿的祝福語的用法,并不是僅僅由于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差異決定的。同樣是作狀語,“慢慢吃”和“慢點吃”表達的意思不一樣。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放在語用中進行考察,可以認為形容詞的重疊形式使“慢”這個語素的意義更加虛化,但是語素“點”表示程度,反而強調了“慢”的語素義。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看出,用“慢慢吃”而不直接說“請享用”體現(xiàn)了中國人說話的含蓄。
四、結語
對母語是漢語的人來說,“慢慢吃”和“吃慢一點”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根據(jù)語感自由選擇和使用。但是對于母語是非漢語的人來說,二者區(qū)分就有難度。語法和語用方面,細致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提供很好的注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能簡單地用“對譯”的方式,尤其是面對有特殊表達意義的詞或詞組,要盡可能采取“意譯”的方式,避免語義信息遺漏或錯誤對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體現(xiàn)著漢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蘊含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將語言的“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由于英語中的形容詞通常作補語和定語,在漢語應該用形容詞作狀語的時候,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常常會把它放在補語位置,造出不符合漢語規(guī)范的句子或者錯誤理解漢語句子表達的意思。因此,如何在教學中避免這樣的偏誤,是對外漢語教學應該關注和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蔣可心.談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
報,2006,(2).
[2]劉從文.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狀補位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北京語
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王邱丕君,施建基.補語與狀語的比較――從《實用漢語課本說
【關鍵詞】古詩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思維
小學古詩是小學生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情感?!保?]小學古詩教育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加強愛國主義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具有深遠的意義。
德萊頓認為通向優(yōu)秀授課的關鍵是:“通過積極的態(tài)度和聯(lián)想,整體認識,開動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講的角色,協(xié)調各種無意識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課講得很好?!保?]而當前小學詩歌教學特別是農(nóng)村小學還存在著眾多問題。
我們在詩歌教育中,不僅要讓學生背誦詩歌,理解含義,而且要求學生在詩歌教育中領悟其內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動與共鳴,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實現(xiàn)教育目標。
一、還原生活
贊科夫曾說:“激發(fā)兒童深入思考作家對所描寫的事件和人物的態(tài)度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兒童注意人物的內心感受和行為。”[3]由于古詩寫于許多年以前,它的內容、情感、哲理與現(xiàn)代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小學生思維想象能力較差的情況下,要理解古詩特別困難。所以在古詩教學時,就要把古詩的內容還原到當前的生活中,讓學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體驗生活細節(jié),深刻理解詩的內涵和情感。
二、創(chuàng)造情境
創(chuàng)造情境就是“教師設置、提供可看見或而感受的具體場合和情景,以調動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誘發(fā)出情感、靈感和神思?!保?]通過創(chuàng)造情境,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深刻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
電教手段是創(chuàng)造情境的有效途徑??茖W研究得出:“人們從語文信號獲得知識,能夠記憶15%,而以圖像信號獲取得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的65%”。[5]新的教學中應廣泛應用現(xiàn)代化聲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頭腦中表象的揉和與交換,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的情感,誘發(fā)想象。
三、模仿創(chuàng)作
模仿創(chuàng)作是通過學生自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這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和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繪畫形象表現(xiàn)意境。陶行知曾說:“小孩不視便是瞎子,小孩不動便是死孩子?!保?]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還要學生動手創(chuàng)造出來。對于有些形象具體的意境。可以通過繪畫,把詩中的景象勾勒出來,形象直觀理解詩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過寫小論文來體會詩意。學生讀詩,自由想象,自由體會,然后用簡短的話語將自己想象和體會到的情境寫出來。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時,老師先提出:詩中描繪的畫面是怎樣的?根據(jù)詩句寫出新描繪的美妙景象。通過討論,學生聯(lián)系到自己平時觀察的,聽到的,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并根據(jù)詩意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加工,充分發(fā)揮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講述故事
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有聲的語言,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以教師的語調,語義可以引起學生思維想象形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對詩中的某一情境,作具體的描繪,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聲音,不僅是詞,而且仿佛看到了畫面。因此,課堂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有趣動聽的故事,可以喚起、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從而達到誘發(fā)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果?!保?]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相互疊印,互融為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學生學習理解詩歌時,講述有關詩人世間所處時代環(huán)境、背景及詩人的經(jīng)歷,可以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
五、情感體驗
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當中,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8]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經(jīng)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詩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令他們如聽其聲,如見其人,這一過程就要通過形象思維來幫助完成。當作者刻畫的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脫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情感就會隨之而產(chǎn)生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撥動,他們的情感就會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就會用心去感受詩中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悲與喜,愛與恨。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保?]
通過這種對話的形式,把學生引入詩中,又回到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作者的感情,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詩句是活躍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演、游戲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教學詩歌經(jīng)常根據(jù)教材的內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內容,有看、有演、有評,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學生也很喜歡。
這樣的古詩教學過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表演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和產(chǎn)生了新形象,使課文中描寫的形象與畫面漸漸清晰具體鮮明起來,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畫龍點睛”
“抓住詩歌中感彩濃厚,思想含義深刻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使學生受到感染”[10]在講解古詩時,教師通過對感彩濃厚的詞語講解分析,傳達出作者在詩歌中飽和著的深切情感,使學生受到感染。以一個詞擴張展到一首詩,以一個詞聯(lián)系到與詩有關的所有內容。“擒賊先擒王”,關鍵字詞解決了,其它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課堂教學是靈活多變的,是充滿生機的一個整體,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單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達到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運用。同樣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可使用其中一種形式,也可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堅持不講、少講、精講,把抽象的情境還原到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體驗詩中所飽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體驗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xiàn)教育目標。
【注 釋】
[1] 楊恒銓,何雄健.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2003.1.
[2] [新西蘭]德萊頓.[美]沃斯.學習革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356.
[3][9] [蘇]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楊成章,謝賢揚,李麗.語文創(chuàng)造教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285.
[5]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創(chuàng)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同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抉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93.
2.巴蜀"竹枝"的酒香王子今,WangZijin
3.論抗戰(zhàn)時期文化普及讀物的出版與新啟蒙運動的興起張育仁,張夷弛,ZhangYuren,ZhangYichi
4.建國初期的《西南區(qū)禁絕鴉片煙毒治罪暫行條例》評析方勇,F(xiàn)angYong
5.朱熹關于封建倫理綱常"形而上學"化思想研究李禹階,王吉平,LiYujie,WangJiping
6.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漢魏之際從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變及影響孔毅,KongYi
7."致良知"視野下的教育思想廖小波,LiaoXiaobo
8.柯勒律治眼中的知識階層劉耀輝,LiuYaohui
9.把歡樂還給兒童——論高洪波兒童詩彭斯遠,PengSiyuan
10.生命哲學的詩意闡釋——沈從文《邊城》解讀胡燦,HuChan
11.中國文論的現(xiàn)代轉化郭云,GuoYun
12.自然描寫與現(xiàn)代小說的審美特征石現(xiàn)超,ShiXianchao
13.論師范大學學生的素質及其培養(yǎng)徐仲偉,XuZhongwei
14.人的本質及其教育立場——基于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的思考伍雪輝,WuXuehui
15.論文科研究生教學方式的"道"與"器"郝明君,HaoMing-jun
16.我國高等教育學歷管理制度體系的創(chuàng)新與設計王劍華,WangJianhua
17.小學-初中聾校聽力殘疾兒童社會適應行為量表的編制申仁洪,王志強,ShenRenhong,WangZhiqiang
18.殘疾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實踐研究李祚山,張文默,葉梅,LiZuoshan,ZhangWenmo,Yemei
19.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區(qū)域差距分析官永彬,GuanYongbin
20.論行政訴訟調解——調解制度植入的合理性史發(fā)忠,張松郁,ShiFasong,ZhangSongyu
21.法庭話語的會話活動類型之語用分析江玲,JiangLing
22.論我國民間組織設立制度之完善呂林,LǚLin
1.勞動、性別、身體與文化政治——論"十七年"文學的"勞動"敘述及其情感與形式李祖德,LiZude
2.學科史寫作的難度與標準——評近年出版的四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史著作陳淑梅,ChenShumei
3.蘇格拉底:靈魂的二重性與救贖劉莘,LiuXin
4."次道德"研究現(xiàn)狀論析田方林,TianFanglin
5.試析魯迅的"民主革命"觀郝明工,HaoMinggong
6.法官職業(yè)化背離民主之傾向及其合理調整王曉,WangXiao
7.日本近世文論歷史掃描靳明全,JinMingquan
8.西方游歷小說文體與游歷敘述模式的發(fā)展演變鄧阿寧,DengA'ning
9.當代文本分析的理論實踐之路——兼就《理論與文本的疏離》一文與王有亮先生商榷陳志華,ChenZhihua
10.文藝學中內容/形式范疇述論(1900~1949)王金龍,WangJinlong
11.君國與天下:漢賦中的天子、士僚與國家觀念聶春華,NieChunhua
12.藏地祝酒誦詞的民俗觀念與審美李若巖,LiRuoyan
13.朱子與蔡沈《書》學異同考論陳良中,ChenLiangzhong
14.宋代四川與少數(shù)民族市馬交易考述裴一璞,唐春生,PeiYipu,TangChunsheng
15.近代史札記二則——由大隈重信未刊函引發(fā)的思考徐躍,XuYao
16.三峽地區(qū)舊石器時代人工用火遺跡的重要發(fā)現(xiàn)武仙竹,肖琳,WuXianzu,XiaoLin
17.略論土家族古鎮(zhèn)的居住環(huán)境及建筑特色朱世學,ZhuShixue
18.從權威權力到對話權力:大學管理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胡春光,HuChunguang
19.大眾化背景下建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探討李茂蓉,LiMaorong
20.烏江流域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耦合關系研究馬文斌,文傳浩,MaWenbin,WenChuanhao
21.體驗的"在場"——當代旅游消費的價值取向宋真,SongZhen
22.平生治業(yè)有誰知一路唯聞唱竹枝——讀王慎之、王子今《竹枝詞研究》韓帥
1.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第六屆全國師范大學聯(lián)席會議紀要大會秘書組,ConferenceSecretariat
2.融入地方發(fā)展大局服務城鄉(xiāng)教育統(tǒng)籌周澤揚,ZhouZeyang
3.我國職業(yè)教育師資立法問題研究陳久奎,李文海,ChenJiukui,LiWenhai
4.我國行業(yè)、企業(yè)參與職業(yè)教育的法律思考劉敏,李文新,楊頔,LiuMin,LiWenxin,YangDi
5.職業(yè)教育法律責任問題探析——關于《職業(yè)教育法》修訂的思考阮李全,甘一宏,劉娟,RuanLiquan,GanYihong,LiuJuan
6.蘇格拉底:靈魂與身體劉莘,LiuXin
7.重建,而非摧毀——對海德格爾"克服形而上學"的再思考石碧球,ShiBiqiu
8.斷裂的辯證法:福柯思想的反敘事性解讀張秀娟,ZhangXiujuan
9.上古"改火禮"中"天時"觀考論余琳,YuLin
10.荀子的"法、類"說與中國傳統(tǒng)司法的"確定性"問題魏順光,WeiShunguangi
11.中國西部文學的地方文化資源試析郝明工,HaoMinggong
12.欲望的旗幟與人文知識分子的出路——長篇小說《風雅頌》、《教授》閱讀札記趙黎明,ZhaoLiming
13.俠義的落寞:《風塵四杰》的現(xiàn)實關懷劉大先,LiuDaxian
14.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在日本的上演與影響權五明,QuanWuming
15.《文心雕龍》的"象"范疇楊星映,YangXingying
16.理論與文本的疏離——評劉俐俐教授的文本分析實踐王有亮,WangYouliang
17.淺析水墨動畫片的空間意識唐忠會,龔文,TangZhonghui,GongWen
18.宋代翰林學士知貢舉唐春生,TangChunsheng
19.基督教與川康民族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改良——邊疆服務運動中的農(nóng)業(yè)生計事工考察鄧杰,蔣慧,DengJie,JiangHui
【關鍵詞】拈連 ;綜述
一、 拈連辭格的定義
拈連格最初作為具有特征的一種辭格概括到修辭格里是在1932年出版的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寫發(fā)凡》著作中提出的。陳望道拈連定義:甲乙兩項說話連說時,趁便就用甲項說話所適用的詞匯來表現(xiàn)乙項觀念的,名叫拈連辭。這種拈連的修辭,無論甲項在前或在后,都可應用。1963年出版的張弓先生的《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設“連物”一式,實際上就是“拈連”辭格,“連物式是甲乙兩類事物連起來敘說的時候,把適用于甲事物的動詞連帶地應用于乙事物方面,這樣就能反映深切殷厚的情誼,就能顯出特殊的形象力。甲類事物往往是具體的,乙類事物往往是抽象的,連帶地應用的動詞,一般是動作動詞”。之后,學術界對拈連展開了廣泛的研究。關于拈連的定義,諸家主要觀點基本一致:
黃民裕的《辭格匯編》(1984):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方法就叫拈連,又叫順連或關連。
80年代出版的倪寶元先生的《修辭》: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巧妙地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用到乙事物上來,這種詞語的活用叫“拈連”。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1991):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于乙事物,這種辭格叫拈連。
崔紹范《修辭學概要》(1993):利用特定的上下文的聯(lián)系,把適用于上文的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于下文的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方式叫拈連。
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1994):在敘述有關事物時,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臨時拈過來用于乙事物的修辭方式叫拈連。
邵敬敏的《現(xiàn)代漢語通論》(2001):在完成一個常規(guī)陳述或描寫后,違反詞語的搭配習慣,將其中一個成分順勢與另一個本來不能搭配的詞語進行嫁接式組合,從而產(chǎn)生兩個相關聯(lián)的陳述或描寫結構。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2004):當甲乙兩件事情并提或連續(xù)出現(xiàn)時,故意把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順勢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況下,乙事物同這個詞語是聯(lián)系不上的。上述學者對拈連所下的定義應該說都把握了拈連作為辭格的本質。
然而,程希嵐(1984)卻跟上面諸家定義不同。程希嵐《修辭學新編》(1984)認為拈連是利用一個現(xiàn)成的詞語,或反其意或順其意,將其局部加以變動,生發(fā)出一個與之相應的新的詞語。在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參考資料?修辭新例》中提到這樣兩個例子:
7.盛氣凌人不對,但必須盛氣凌鬼。
8.他把黨和人民對他的要求置之度外,而把他對于黨和人民的要求置之度內了。
文章認為,這種“把現(xiàn)成的詞語更動一個字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詞語,且使兩者前后連用的辭格,是“新拈連”。胡裕樹提出的“新拈連”定義同程希嵐、吳鼎所下的拈連的定義本質是相同的。但是于樹泉《“同格異稱”現(xiàn)象一例》(1995)文中指出“組字、仿詞、仿擬、反連、新拈連,并不是五種不同的辭格,而是同一辭格的五種不同說法,也即‘一格多稱’?!庇跇淙獙⑦@同一辭格的五種名稱正名為“反連”,不認為是拈連。對于這種現(xiàn)象,王永鑫早在1984年就提出將這種辭格命名為“仿連”。我比較同意王永鑫的觀點,不認為這種辭格可以算作拈連,主張稱為“仿連”。 “一是‘仿造’,一是‘連用’,較為確切地全而地表示這種辭格的特點。給一種事物命名總是要求盡可能完滿地概括該事物的本質特征的?!?/p>
二、拈連辭格的要素
修辭學界對拈連要素的研究比較少,觀點也比較一致,無非就是對各個要素的命名不同。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1994)認為拈連由本體、拈詞和拈體組成。王勤(1995)《漢語修辭通論》寫到拈連是由前項、后項和拈連詞三要素構成。周春林2009年發(fā)表的《拈連的辭格要素及其辭格結構類型》中也同樣認為拈連的要素包括本體、拈體和拈詞。
三、拈連辭格的類型
修辭學界對拈連辭格的分類角度各不相同。從拈詞的詞性角度分類的,如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1994)認為常見的拈連有三種:拈動詞的、拈形容詞的和拈名詞的。從拈連詞的詞性著眼,如周健民、劉善群的論文《拈連的結構、范圍與分類》(1994)認為拈連可分為四類:動詞拈連、名詞拈連、量詞拈連和活用詞類拈連。從拈連的表現(xiàn)方式分類的,如程希嵐《修辭學新編》(1984)將拈連分為反連和關連。吳鼎的論文《試論拈連》認為拈連可以分為順連、反連、類連、音連四種。根據(jù)構成拈連的前后項的不同情況分類,如王勤的《漢語修辭通論》(1995)指出拈連分為自然拈連和借喻拈連。根據(jù)構成拈連間的結構關系不同分類的,如王勤的《漢語修辭通論》(1995)認為拈連分為謂賓拈連和主謂拈連。2004年謝英在《修辭學習》上發(fā)表的論文《拈連辭格的構成與認定》在主謂式拈連和述賓式拈連之外又增加了狀中式拈連和述補式拈連。周春林《拈連的辭格要素以及辭格結構類型》(2009)把拈連分為主謂式拈連、動賓式拈連和偏正式拈連。以拈連辭格的本質特征為標準的,如孟昭泉的《拈連辭格的分類》(1993)把拈連分為三大類:常式拈連、變式拈連和杈式拈連。
四、拈連辭格的功能
拈連具有多種修辭效果,功能豐富。修辭學界諸家也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程希嵐《修辭學新編》(1984):1、利用反義詞的關系構成反連式,突出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可以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2、適當?shù)剡\用拈連式可以增強語言的幽默感,從而提高表達效果。
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1994):使語勢一瀉直下,勢不可遏,同時,使語言新穎獨特,活潑自然,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激動心情。它形式新奇,促人聯(lián)想。用拈連幫助刻畫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拈連往往可以從事物的表面引進到事物的實質。
五、拈連辭格與其他辭格的區(qū)別
(一)、拈連與比擬的區(qū)別
周永惠《拈連的結構和范圍》(1992)提出一種新的辭格辨析角度――拈連和比擬的心理基礎。作者認為拈連的心理基礎主要是聯(lián)想,而比擬的心理基礎主要根植與想象。在判斷這兩種辭格時,“如果能準確分析出各自的心理基礎,并結合各自的結構特點,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孫建有《辭格的分析應結合語法和語義》(1997)指出“拈連與擬物有相同之處,都涉及到兩種事物?!薄叭绻粡摹岩皇挛锂斪隽硪皇挛铩蛘哒f‘把只用于甲事物的詞也用于乙事物”這些高度概括的“定義”出發(fā),那么界限是很難劃清的。”作者提出新觀點,要“正確的地進行辭格分析,必須巧妙地結合語法分析和語義分析?!?/p>
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1994)指出拈連和比擬都是詞語的移用。但是拈連是有痕跡的移用,構成連鎖式的格式。比擬是不漏痕跡的直接移用,沒有拈連那樣結構緊湊。
(二)、拈連與移就的區(qū)別
倪元寶《大學修辭》1994從意義和結構連個角度對拈連和移就進行辨析。指出拈連所移的詞是不表情狀的詞,不構成限定關系。
劉筠的論文《論“移就”與“拈連”、“擬人”的異同》(1998)同樣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對拈連和移就進行區(qū)別,觀點和倪元寶一致。指出“拈連不同于移就,拈連要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狀的詞語,不限于構成限定關系?!?/p>
六、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拈連辭格的研究由來已久,已有了很大的成就,對拈連的定義、要素、類型、修辭效果、與其他辭格的比較、拈連構成的心理基礎等方面又了越來越全面的認識。表現(xiàn)了拈連辭格具有的語言魅力。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拈連的界定、分類、與其他辭格比較等仍存在很多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李陽(1988.7-),女,河北邢臺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詞匯。
參考文獻:
[1]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程希嵐.修辭學新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濮侃.辭格比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王勤.漢語修辭通論[M].湖北: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5]倪元寶.大學修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崔紹范.修辭學概要[M].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7]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黃民裕.辭格匯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9]孫建有.辭格的分析應結合語法和語義[J].修辭學習,1997(6)
[10]周健民、劉善群.拈連的結構、范圍與分類[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作指導 習作生活化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其對學生知識的收獲、能力的提高、習慣的養(yǎng)成甚至是觀念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語文習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以其博大的藝術理念、深廣的人文精神、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知識底蘊深深影響著學生。
一、習作教學中需要有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1.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其引導職能。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育組織的成敗。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跨出校門、深入家庭,對學生的情況做進一步了解,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關系。另外,教師還要熱愛生活,要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體察生活,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將自己對生活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中。尤其是小學生的習作教學。
2.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內容的主體,習作教學要圍繞學生展開,在豐富的學習理論知識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經(jīng)驗,讓學生學會充分地表達自己。要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就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特點以及基本需求因材施教,寓教于樂,使得習作教學不再枯燥乏味。
二、加強習作教育和生活的聯(lián)系
1.想要寫出好的作品,就要學習蜜蜂采蜜的精神,收集豐富的材料,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素材庫。
(1)從生活中獲取原始材料。每天都讓小學生坐在課堂上,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學生自然沒有很好的素材進行寫作,教師同時也會感覺沒有好的題目可以出。所以,要經(jīng)由不同的途徑讓學生可以融入生活,進行體育活動比賽、制作手工、讓學生家長帶著去郊游、野炊等,讓學生能夠親自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中的點滴。
(2)把自己生活記錄下來。讓學生每個人都準備個本子,將自己成長歷程記錄下來,記錄身邊的人和事,教師定期檢查,同學之間交換閱讀。養(yǎng)成這個良好的習慣,對其語言表達水平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多從媒體中采集素材。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上網(wǎng)等方式獲取信息,大多都是“用眼睛”去看,印象不會很深,要是將書中的情節(jié)或者人物描寫記錄下來,再看書的心態(tài)就會不一樣,不但提升了讀書的質量,還搜集了作文素材。
(4)樹立教學融入生活的思想。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在做中學”等為主要觀點的“生活教育”理論,其對今天的小學語文習作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鑒價值。所以,語文習作教育一定不能脫離實際,讓教學融入到生活,貼近生活,使教學和生活融為一體。
2.改進教學方式,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教學方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小學寫作教學要適應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需要,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1)將教學更好的聯(lián)系實際,實行開放式教學。小學寫作要面向自然、面向社會,將生活引入到寫作的奇思妙想中,使寫出來的文章更具有靈動性和真實性。通過去感知、理解和領悟,體會到寫作的真諦。
(2)巧妙設立生活情境,充分體現(xiàn)寓教于樂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課外閱讀引進來,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感受,之后可以鼓勵學生用讀后感的方式將自己想法表達出來。再或者讓家長帶著去看適合孩子年齡的電影,觀后感也是一種提升寫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3)構建家庭、社會、學?!叭灰惑w”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齊抓共管。教育需要如此,語文寫作更需要如此。學生僅靠在課堂上的構思是不夠的,需要將寫作意識帶到生活中去,社會和家庭中發(fā)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勾起學生的共鳴,只要有了共鳴,表達就不再是讓學生感到苦惱的事情。其次,社會中有大自然,學生多感受、接觸自然,對其寫作一定會有幫助。最后,要加強和社會的聯(lián)系和溝通,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加深對寫作內容的體會。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習作教育使學生們遠離了生活,禁錮了學生的個人特性,忽略了文章中該體現(xiàn)的人文性。所以,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人文性”的理論作用,摒棄固有的習作教學模式,讓教學成為學生和老師之間積極互動的平臺,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愿意主動去做書面表達,加強習作的自信,這樣才能提起學生寫作的興趣。充分體現(xiàn)出習作指導的個性化、生活化以及“習作評閱”的動態(tài)性和人文性。
參考文獻
[1]劉建新 作文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
[2]姚建忠 生活作文教學:刻錄孩子成長的最初風景[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