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8-26 07:09:2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高中思想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追求知識傳輸、技能培養(yǎng)和解題技巧的練習,卻忽視學生是有思想、有意識、有主見的人。語文文本提供的不僅是知識積累,更多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在思想上得到凈化、提升。雖然在教學目標中設置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一項,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借用資料上總結好的中心思想來復述出人物的精神品質,不愿花費過多時間在人物內心的探討上,不愿帶領學生去品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其實,恰恰是品味這一環(huán)節(jié)才是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思想得以提升的質變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的參與。例如,《指南錄后序》第5段中,作者連用22個“死”字寫出逃亡過程中的九死一生,表明其所受磨難是常人難以承受的,而第2段中“予公當引決”,其對生死態(tài)度前后不同,教師應該在學生聯系文天祥生平后,引導他們深入分析其隱忍茍活的目的。面對“不在使者之列”可以舍命引決,為的是不受侮辱,不讓國家蒙羞,而逃離敵營,為的是有為國盡力、報效國家的機會,因此要保存性命。不同境地、不同選擇,都有相同的報國之心,品讀文天祥心路歷程,讓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積極主動,這樣的表現說明學生有話要說,有心靈共鳴,是滲透德育的最佳時機。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立德育目標,有意識滲透品德教育
課本所選文本除了會讓學生積累許多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幫助他們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德育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探討道德現象,完善道德價值體系。這要求教師挖掘課文中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同步,這種方法可以兼顧知識學習與心理、情感培養(yǎng)。如學習必修四《白發(fā)的期盼》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得出精神贍養(yǎng)概念,并分析出兩層意思:一是承擔贍養(yǎng)責任,下一代應該用很好的方式去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二是年輕人是否盡到精神贍養(yǎng)的責任關鍵要看老人是否有完好精神狀態(tài)。之后教師再緊扣文章中心思想點撥學生:怎樣做才能達到老人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我們留意?最后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確情感是不可以彌補的,重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關注他們內心,及時彌補老年人的精神空缺,這就是精神贍養(yǎng)。這樣的設計既在學生發(fā)言中完成了“恰當進行表達,觀點鮮明,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口語交際教學目標,又進行了尊老愛老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又如,學密《陳情表》時,文章的言辭婉轉,滿溢至真至誠之情,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穿插“孝”這一傳統(tǒng)美德教育,使學生既習得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教師可以圍繞“李密為什么推辭不奉召?”“李密提出解決辦法是什么?”“還有哪些故事也是有關‘孝’這一美德的,你有何感觸?”三個問題,由古人盡孝為先的做法引導學生談感觸,這樣課堂上就完成一次孝道的教育。
三、深挖教材,回歸生活,促成品德教育
1.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空間融合度不夠
當前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空間運用范圍還不夠廣泛。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園文化建設和高等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脫節(jié)的情況,這就導致高校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難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間體系,難以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主體不夠明確
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于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主體并不明確。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雖然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原則。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著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脫離學生實際,難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完善的實際情況,導致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也難以有效的體現出來。
3.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高等教育院校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提供的師資力量不夠強大的情況。與此同時,學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設置的課時數也難以滿足實際的需要,這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難以將真正的理念發(fā)揮出來,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中的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分析
1.構建高校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群體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學針對性,在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并在后續(xù)的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過程中,和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對于相關文獻資料的查詢,可以看出在進行對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大學生群體在接受相關的知識理念的過程中,擁有了比過去更多的渠道,也為大學生群體進行問題的思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針對這樣的情況,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要充分的考慮到大學群體的全面發(fā)展已經開始逐步的擁有更加多的新的內涵知識。
2.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創(chuàng)新
作為為社會輸出高端質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中,要充分的意識到將高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真正的發(fā)揮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充分的意識到自我教育與外在教育相結合的作用,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讓大學生群體通過對校園文化的主觀思考和分析研究,總結出更多的觀點和想法,促進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用效率的提升,進而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結語
(一)提高學生認識生物學科的前提
傳統(tǒng)生物知識的獲得,都是通過教師講課獲得的。在課堂上,教師通過生物書和學生進行學習、互動,是一個啟發(fā)學生發(fā)展的地方。新課改后,課堂不再是只傳授知識的課堂,而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知識的課堂。另外,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讓學生假設問題情境,從而進行自主探索。
(二)教學準備是關鍵
1.了解學生。
首先,為了很好地選擇和實施課堂教學方法,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熟悉的生物環(huán)境。其次,要備學生知道的生物基礎知識。
2.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很大程度上,跟教師有關系,一個幽默風趣的教師,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所以,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高對生物的學習樂趣。
3.生物課堂要貼近學生生活。
我們在講課本內容時,把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與生活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通過這些圖片,進行思考,聯系生物知識,解釋出現的現象,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讓學生在課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學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時間,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4.生物課堂多樣化。
根據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它是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去野外觀察、學習來促進生物課堂教學的成功。
二、發(fā)散思維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光合作用
由于學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這就促進學習、思考。根據這一特點,我們生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即地圖,包括地圖冊、生物掛圖、生物插圖等,還可以用幻燈片、電視、錄相、多媒體等多種形式。下面我們以光合作用這一節(jié)課進行具體的分析。植物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教師要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人有沒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進行的一種能量轉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條件下,在葉綠體中進行反應,最后生成氧氣和有機物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可以供給人和動物的呼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學生通過思考,晚上植物沒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氣,與人爭奪氧氣。所以,在晚上,最好將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
(一)先學后教的方法
教師在講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候,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課的時候,讓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代表發(fā)言,將你們搜集到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其他組內針對這一組同學的匯報,提出自己的質疑,教師寫到黑板上,分條進行解釋。最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體會最后獲得真理的感動。通過多媒體動畫,教師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時,讓學生分組進行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更加明白了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識結論,從而學會了光合作用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在通過一些相關的練習題,將學會這部分內容??傊ㄟ^學生自己做實驗去探究,這樣對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認識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還有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思維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啟發(fā)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學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為學習新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通過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
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舉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實際事情,這樣,學生在面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時,就會覺得很熟悉,理解起來也很容易,從而打開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引導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式的轉變,防止固定在一種思維上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造成了思維定勢了。
2.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一題多變。
對一些習題,改變某些條件,或把原因和結果對調,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對調,來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這樣做,可以活躍學生逆向思維的訓。3.正逆雙向思維的聯結,正逆互用。針對某個問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利用正向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如果解決不了,那么就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了,這時候,可以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如果能思考出來,證明思考方法正確。
三、結語
[論文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何實行有效教學應從課前精心備課、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課后及時反思、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及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五個方面做起。
隨著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向縱深發(fā)展,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一一課堂:為什么先進的教育理念難以真正落實?為什么“三維”課程目標仍然游離于我們的教學表面?為什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義?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仍然很累、我們的學生仍然很苦?等等,種種潔問最終集中到了一個話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其實就是伴隨著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腳步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學習和思考,擬就“什么是有效教學”、“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學”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fā)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學會到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想學到樂學。WWw.133229.CoM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衡量教學的有效與否并不是指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是否認真,也不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能學到什么或者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當前,在人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內涵豐富的教學,教師們對于有效教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歸結起來不外乎這樣幾個維度:
首先,從兩個不同角度看:一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觀等教育教學理論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指導;二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給課堂教學提供一系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其次,從有效教學的要求看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我們課堂教學永恒的目標,即實現有效教學;第二個層次應該是課堂教學更高的追求—從有效教學走向優(yōu)質教學。
第三,從教與學的過程看,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教師“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進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的;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遠的。相對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長效,這兩種效果要同時兼顧。學生有效的學習指通過學習學生獲得了進步與發(fā)展。
二、時代的呼喚—為什么提出有效教學
(一)學校教育的客觀需要
在經濟學領域、企業(yè)注重的是經濟的效益。與企業(yè)追求經濟效益一樣,學校也追求教學效益。追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專利,從有學校教育以來,課堂教學的效益就應該是學校教育必須注重的。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是無限的,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yǎng)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fā)展,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升學率,那種“片面的、短視的”傳統(tǒng)的教學效益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梢哉f,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三)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
按照我們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教學,其核心是反對低效的教學,追求最大教學收獲的教學。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tài)下追求最大的教學收獲的教學,是綜合利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的教學。
三、策略的探討—如何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有效教學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闭n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政治學科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們的備課要素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更加豐富。備課也應該講求效益,實現“有效備課”。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鉆研教材、篩選時政,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的精選、整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認真鉆研教材是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新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科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為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可能。
教材內容并不等于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fā)”,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或根據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化難為易,以簡馭繁,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用活,體現在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在“課程資源”視野中,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fā)”,“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對“網絡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社區(qū)資源”等所有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2)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學生?!盀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批判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
(3)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一與把握越好,并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首先,有效“講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tài),單調乏味,如果內容過多或過長,就極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質不佳、記憶力差的學生少有獲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但是,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我們認為,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一直以來,好教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教師,好的“講授”也總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問”與“傾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基本狀態(tài)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tài),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提問”和“傾聽”。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只有那些學生通過思考和研究能夠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那些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夠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另外,“問題”的有效性還在于提問方式的選擇,思維的深刻、問題的語境等等,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會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其實在聽課中我們發(fā)現,許多課堂中生成的亮點,就是教師在有效傾聽的時候發(fā)現并運用個人的教學機智實現的。
最后,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課堂是主戰(zhàn)場,因為有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和不斷的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fā)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反思課堂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反思的策略就是寫本課教后小結,就一節(jié)課的內容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或理性思考。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寫總體的成績與收獲,力求新穎有意義;寫局部的做法與經驗,力求獨到而實用;寫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力求解決而提高;寫過程設計的缺陷與教訓,力求深刻而警醒;寫學生的創(chuàng)造智慧與評價,力求激勵而發(fā)揚。要體現“以小見大”,從細微處人手,點滴細節(jié)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籠統(tǒng)反思,抽象而不著邊際。通過這一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好形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加強教學針對性,及時發(fā)現問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
(四)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對新課程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作用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課程評價對課程的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內容、標準以及評價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教學效果,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程度,影響著課程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著有效教學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可以說,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工作的效應,取決于評價工作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情況。因此,重視促進學生和教師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機制,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功能,不斷激勵教師和學生,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明確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發(fā)展的評價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評價、注重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原則,確匕發(fā)揮課程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實現有效教學。
(五)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人。所以,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人淺出,左右逢源。
(3)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一是課堂調控能力。上課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二是信息反饋能力。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臺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fā)新的學習。三是評價指引能力。評價不是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如何讓課堂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首先,語言要飽含激勵,用真情去評價學生;其次,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fā)展性評價。做到這兩點,評價的作用就能真正發(fā)揮。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的功利性。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接受水平,給學生灌輸許多他們難以理解的政治理論和德育要求。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難將這些高深和抽象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信念。而對于教育者來說,雖然口頭上一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中學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實際上,他們多數認為,不論如何強調素質教育,但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仍然是反映教育教學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號,升學率仍然是評估辦學水平、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因而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于思想政治課的考試高分,把分數看成是學生素質的外在表現,似乎分數越高素質越強。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分數至上的情況使中學教育表現出嚴重的唯智傾向,思想政治教育淪落為可有可無的陪襯。
2.教育內容的滯后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方法增多。高中生興趣廣泛,對知識充滿了渴求,往往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雖幾經調整,但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脫節(jié)仍較為嚴重,陳舊單薄,缺乏針對性,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理論的基礎知識,如哲學,科學社會主義和經濟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深刻、抽象,而具體編排中未能很好地將之具體化,活化。對于缺乏社會生活經歷的中學生來說,自然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低下。
3.教育方式的單一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把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灌輸自然就成為主要方法,一節(jié)課基本上是滿堂灌、獨角戲,“我講你聽,不懂硬灌”。教師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活動中“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主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而“注入式”、“填鴨式”的灌輸使得教學的雙方互動變?yōu)槔蠋煹膯畏健把菡f”,學生的思維受限于老師所教的范圍,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同時學生得不到全面發(fā)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自己教學的對象,不掌握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學習的效果,結果有的知識講得過快過深,學生接受不了;有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教師還是花費大量時間不厭其煩的講,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特點,不顧學生的個性,天資、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上的差異,統(tǒng)一要求,同樣施教;還有的教師,課前不了解學生學習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去調查學生的思想狀況,講課時盲目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學生不但沒有受到教育,反而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措施
1.優(yōu)化師生關系。以往,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部分學生在教師面前會表現出畏懼感,即使老師受到了學生一定程度上的愛戴,但在老師面前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師生之間缺少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害怕教師,教師也不了解學生,久而久之雙方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交往之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自我意識較強而且自尊心也很強,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時候,他們的學習熱情才會不斷高漲。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學生樂于接受,善于掌握的教學方式,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心態(tài)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被關心者也是被尊重者。師生之間的距離和關系是隨著師生雙方的親近和悉程度而不斷改進的,越是親近,其間的距離就越短,師生間的關系也就越好。
2.拓展教學內容。教材是由專業(yè)人員經過專門的、長時間的研究,寫作、評審而形成的,相對而言是較為合理的而全面的。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把教材作為教學的范本來對待,理解教材、鉆研教材,通過設計有效的活動來轉化教材內容。但是,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還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即,學生有什么樣的經驗? 社會生活有什么新變化? 科學技術有哪些新成果? 設計什么樣的活動更利于學生對本模塊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 等等。對于教師而言,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說,教師要將學生經驗及相關內容進行整合,要把適合于學生學習的與本模塊有關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及時地反映到教學中來。換言之,圍繞特定的內容,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度開發(fā) ,即對教材做改造、豐富和完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鉆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論觀點及原理性、結論性的知識,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動、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識,通過給學生設置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識,使學生做到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不斷拓展和更新、開發(fā)課程資源,利用生動的典型的課程資源再現問題發(fā)生的情境,以各種策略活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沖突、困惑中自己提煉知識。
3.優(yōu)化評價體系。傳統(tǒng)的教育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學生,學習好又聽話的就是好好學生。教育者對那些循規(guī)蹈矩、亦步亦趨地跟著自己節(jié)拍走的學生往往偏愛有加,憑分數高低給學生定格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片面強調成績,導致整個教育過程以分數作為教學的“衡量器”,甚至把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教學水平和獎懲的依據,分數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的法寶,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fā)展完全被分數所遮蓋。必須改變這種目標評價上的導向性錯誤,建立過程性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唯結果“論英雄”。建立多元化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從多方面評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整體評價方式,通過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提高評價的民主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沈壯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關鍵詞]文明修身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5月4日,總書記在《致中國青年群英會的信》中,希望廣大青年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自覺擔負起時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為榜樣,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新一代。作為我國青年中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特殊群體,當代大學生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真正成為“四個新一代”,除了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和科學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別重視對他們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開展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義
中央16號文件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學生中進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在知行統(tǒng)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可以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梢?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工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正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對鞏固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質、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紀對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其道德意識,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時期大學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思考的課題。
二、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內容
1.開展基礎文明修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紀守法意識,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具體內容包括教育和引導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guī)范,樹立文明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號召同學們積極參與到“美化校園”、爭創(chuàng)“文明宿舍”等活動中來。
2.開展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養(yǎng)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敬業(yè)奉獻、團結協(xié)作、謙虛求實、勤儉自強等道德品質。
3.開展傳統(tǒng)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培育民族精神,倡導修身自省,為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實施策略
1.因材施教,堅持貫穿主線
人的道德層次有所差別。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狀況也同樣高低不同,參差不齊。因此在實施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過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別不同對象,針對不同階段開展教育。如將“文明修身”滲透到新生入學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內容、意義,使之在剛邁入高校的大門時就能產生“我已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識,從而使之在心靈深處樹立“做一名合格大學生”的信念。
2.整合資源,注重工作實效
(1)加強“兩項教育”
一是加強正面教育。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通過集體學習、競賽考試、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正面教育,使大學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務、內容途徑等。二是加強自我教育。通過召開主題班會、主題團日等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與討論;通過組建“文明督察隊”等方式加強自我教育、自我實踐,充分發(fā)揮廣大同學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從思想上認識文明修身的重要性,從行動上增強文明修身的自覺性、自律性。
(2)發(fā)揮“三個作用”。
一是發(fā)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先鋒帶頭、和批評監(jiān)督作用。二是發(fā)揮團總支、輔導員、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體滲透,創(chuàng)新工作載體
(1)通過多種渠道鞏固陣地建設
要想使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這一原本不為學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鞏固完善原有陣地,對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進行全面動員和宣傳,如通過院廣播站開辟“文明修身之聲”欄目、在校報等開辟“文明修身人物風采”及“文明修身大學生論壇”專欄,發(fā)表關于“文明修身”的評論文章等。
(2)總結實踐經驗完善制度建設
同法制建設一樣,實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濟”。將“文明修身”滲透到學校規(guī)章制度、校紀校風的建設中去,也是“立體滲透”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條例準則”,將其作為學生的評優(yōu)、評獎、德育評估、學年鑒定等作為評比的一條重要依據。使文明修身同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通過不斷總結,可以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推動“文明修身”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沈興全,吳淑琴,張曉輝:實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增刊)
[2]倪鴻雁,施進華.文明修身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3)
關鍵詞:高校學生 思想素養(yǎng) 語文教育
一、高校學生思想素養(yǎng)培育中語文教育的功能
語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以及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適度發(fā)展學生獨特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具體而言,語文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
(一)提升高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校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諸多不理想的地方:首先是語言表達不準,由于網絡語言等的盛行,縮略語、生僻字逐漸流行,并成為一種時尚,符合語法知識的表達方式反而因為不夠新穎或不夠簡便等而慢慢淡出語言表達之中;用詞不準使得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性,用語跳躍,前后顛倒,缺乏連貫性;一些高校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方言色彩濃重,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其次是臨場心理緊張。調查顯示,大約70%的大學生在第一次面對大眾的公開演講中,心理緊張,盡管對構思、寫稿、背稿等方面準備充分,甚至事先多次練習預演,但是一旦上臺,依舊手足無措,眼神渙散,甚至失聲忘詞。有些大學畢業(yè)生在招聘面試時,說話結巴,眼睛不敢正視考官,恐懼、焦慮的心理難以克服。最后是表達欲望不強。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課堂中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卻漸漸降低,與小學課堂中踴躍發(fā)言的情景相比,高校課堂上冷冷清清,許多學生不愿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甚者,將公眾表達視為一種炫耀的行為,看不起語言表達。
以醫(yī)學專業(yè)為例,中國的醫(yī)療改革之所以進展緩慢,醫(yī)患關系緊張、矛盾尖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醫(yī)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一些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由于語言表達不準,或是心理緊張的原因,無法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造成醫(yī)患之間不必要的誤解。更有甚者,認為自己專業(yè)特殊,即使同為醫(yī)學從事者由于研究領域不同對于醫(yī)學專業(yè)用語亦有不懂之處,更何況是給大多數毫無醫(yī)學背景的患者講解根本就是對牛彈琴,因此便不屑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
而語文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水平,語文教育通過詞匯、句型、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增強高校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有助于高校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順暢進行溝通,便利人際交往,減少人際沖突,促進社會和諧。
(二)矯正高校學生的價值觀
經濟全球化在迅速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增加人民財富的同時,也給我國的文化環(huán)境帶來了較大沖擊,成長在市場經濟逐步確立環(huán)境下的部分高校學生的價值觀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失之處:首先是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義明顯。當然大部分高校學生的價值觀還是健康、務實的,但是調查顯示有小部分學生注重現實,傾向于功利主義,從而導致自己的理想信念模糊,降低了自己對理想的追求。這些學生理念確立的標準與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關系不大,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與家人,目標短期化,功利主義抬頭;其次是集體意識淡薄,個人主義興起。雖然絕大部分的高校學生仍然堅持將集體的利益置于首位,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產生沖突時,傾向于選擇集體利益。但是當具體到“金錢”、“權力”等涉及學生個人的現實利益的問題時,部分高校學生所作出的選擇可能并不那么盡如人意。
同樣以醫(yī)學專業(yè)為例,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水平逐步提高,診療能力與日俱增,醫(yī)患矛盾卻更加頻發(fā),據衛(wèi)計委的數據統(tǒng)計,2006年全國“醫(yī)鬧”事件一共為10248件,2009年則上升至16448件,2010年再次上升至17243件,逐年增加。不可否認產生醫(yī)患糾紛的一大原因就是部分醫(yī)生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傾向明顯,奉獻精神、集體精神缺失。
及時矯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語文教育的一大功能,長期以來,能夠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字優(yōu)美、觀念端正、適合教學的示范篇章。語文教育通過優(yōu)秀的經典名著,闡釋深刻的哲學道理,使高校學生在對歷史故事的品讀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激發(fā)高校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迎接未來的科學技術挑戰(zhàn),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而語文教育內容豐富翔實,寓意博大精深,接受語文教育可以擴展高校學生的知識面,開拓高校學生的視野,優(yōu)化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深化高校學生思考問題的程度,極大地激發(fā)高校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此外,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校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亦要吸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弘揚民族精神,語文教育的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倫理、哲學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文化與思想的精粹,接受語文教育可以幫助高校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
二、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功能,提升高校學生思想素養(yǎng)具體途徑
(一)培養(yǎng)目標方面注重突出培育高校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
高校各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世界各國的研究重點,其設置是否合理可能直接關系著高校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好壞,而思想素養(yǎng)的培育又是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課題,關系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長遠發(fā)展,因此,若要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便應當在培養(yǎng)目標里面注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關于這點,學界早已普遍關注,以醫(yī)學為例,1988年的《愛丁堡宣言》就曾指出:“醫(yī)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僅僅治療某些疾病的醫(yī)生,而是培養(yǎng)促進全人類健康的醫(yī)生,同時他還應該成為專業(yè)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世界醫(yī)學教育峰會以及西太區(qū)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年會等都強調要在培養(yǎng)目標中突出人文素質教育,以助于培養(yǎng)出既具有高超醫(yī)術又具有人文情懷的符合時代特征的醫(yī)生。
(二)課程設置方面強調安排符合高校學生認知的思想課程
科學的課程設置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國高校中思想教育的課程學時安排只占總學時的8%左右,而美國、德國的學時安排則高達20%-25%,英國、日本也達10%-15%,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教育對思想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似有輕視之意。我國高校的思想課程不僅安排學時少,而且開設亦略顯隨意性,且思想課程多安排在低年級,課程的具體設置缺乏系統(tǒng)性,課程安排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簡單地拼湊思想課程的做法不但使得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與專業(yè)知識無法協(xié)調發(fā)展,而且限制了他們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同樣還以醫(yī)學為例,一般意義上的思想素養(yǎng)要求涵蓋文學知識、歷史知識、哲學知識、科學文化和民族精神、公民意識等基本公民教育的內容,醫(yī)學基于其自身鮮明的個性特征,其思想素養(yǎng)的培育還應包括醫(yī)學史、醫(yī)學法學、醫(yī)學社會學、醫(yī)學哲學、醫(yī)學倫理學以及醫(yī)學美學等具體學科,涉及倫理、價值、道德、經濟、心理、法律等一系列思想教育的內容,醫(yī)學院的課程設置不僅內容豐富,還應注意課程設置的具體時間,盡量實現醫(yī)學、自然科學與思想教育三者之間的和諧發(fā)展。
(三)教學形式方面著力培育思想意識的自覺形成
自然知識與思想教育在具體教學形式方面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自然知識要求知識的重建,思想教育則強調價值的重估。思想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而不是掌握概念與接受知識,其強調通過對道德品質、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的評價,引導學生自發(fā)理解真善美的真諦,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主動追求科學方法與思想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
語文具體的教學方式有案例教學法、經典閱讀法、情感體驗法、閑暇教育法、環(huán)境熏陶法等。這些教育方法均強調定性,注重體驗,通過與特定文化的內在聯系,試圖在潛移默化之中使高校學生在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人文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高校學生不竭的創(chuàng)造能力。
(四)高校師資方面要求配置多元化的教師
高校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涉及多個不同的領域,對師資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既要具備專業(yè)的科學知識,又要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較好的耐心以及平穩(wěn)的心態(tài)等。而國內從事高校語文教育的部分教師只具有語文教育的背景,缺乏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高校學生的語文教育與其他科學知識的學習、研究是相互脫節(jié)的。為了促進高校學生科學與思想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德國等國家先進的教學經驗,在師資隊伍的配置方面,注重來源的多元化,適當地結合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合理地安排老中青教師的比例,精心地整合校內外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實現師資組成架構的多樣化。
結語
倫理價值的多元化取向無形之中增加了提升思想素養(yǎng)的難度,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倫理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信任度逐漸下滑,人際交往淡漠甚至道德淪喪。這些價值觀的變化自然影響著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遠遠未到自然和諧之要求,高校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培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媛. “正能量”式教學與當代大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培育[J]. 黑河學刊,2014(08).
[2]趙秋堂. 試論加強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建設[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16).
[3]郭瑞. 新醫(yī)學模式下加強醫(y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 視聽,2012(06).
一、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各項資源嚴重缺乏、生態(tài)環(huán)境被肆意破壞與污染等危機中。這些危機的產生會逐步威脅到國家發(fā)展與穩(wěn)定。因此,要求我們不能以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遵循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保持生態(tài)平衡,使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xù)供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持續(xù)性改善,最終實現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黨的十報告中著重指出,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我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追求的科學目標,是解決我國目前資源環(huán)境嚴峻形勢的必要基礎,并且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只有實現這一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中國夢”。
對于我國高等院校來說,應從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出發(fā),弘揚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增強其生態(tài)文明意識,提升其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能力,從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宏偉目標。
二、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內容與要求
黨的十報告指出,必須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并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fā)展、循環(huán)發(fā)展、低碳發(fā)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成為十會后名副其實的“高頻詞匯”,深入人心。因此,為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為迎接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的到來,為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目標,高校大學生們必須凝聚共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責任感和生態(tài)文明責任感,形成生態(tài)文明意識,匯聚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從而使人類和自然和諧共生、持續(xù)發(fā)展。
1.生態(tài)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觀的內涵
生態(tài)文明是指人在“物質”和“精神”的生產中,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自然和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轉的客觀規(guī)律建立起來的人與自然、社會的良好運行機制以及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文明形式。生態(tài)文明是人類物質、精神和制度的成果總和,是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針對生態(tài)文明觀進行普及和教育。生態(tài)文明觀是人對其所生存環(huán)境的認知,是對自然、社會、自我三者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是生態(tài)文明一系列思想和觀念的集合,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指導。因此,我們要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前提是首先做好生態(tài)文明觀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是作為培養(yǎng)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堅力量的高校大學生來說,其生態(tài)文明觀意識的普及和培養(yǎng)工作尤為重要,是保持我國經濟快速且穩(wěn)定的基礎條件。
2.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大學生需培養(yǎng)生態(tài)文明觀
眾所周知,環(huán)境保護需要發(fā)展科技與提升意識的雙重支撐,而生態(tài)文明觀的教育則是強化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所以,幫助大學生構建生態(tài)文明觀,重視其生態(tài)文明觀的養(yǎng)成,對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xù)發(fā)展,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培養(yǎng)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道德感。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決定成敗。目前一些大學生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淡漠,浪費現象嚴重,不能認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把自然作為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人類中心意識嚴重,這樣很難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文明觀,并實際應用到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工作中來。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升對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培養(yǎng)和普及工作。
其次,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xù)發(fā)展,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培養(yǎng)必須強化其參與意識、提升其參與能力。大學生不僅要提升思想、更新觀念,還要參與到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行動中來,增強對校園周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監(jiān)督力度。增強節(jié)約意識、環(huán)保意識、生態(tài)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好校園風氣,積極參與到生態(tài)建設的實際工作中來。
三、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的途徑
1.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發(fā)揮其教書育人主渠道作用。增設生態(tài)文明方面的選修課,把生態(tài)文明觀教育加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作為重要的章節(jié)進行講授;把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約能源等方面的觀念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yè)素質以及能力素質,使其成為具有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約意識的一代高級人才,從而有助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盡早實現。
2.采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形式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高校應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重要途徑。高校通過組織班會、團活、民主生活會等形式把十會議中有關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的內容傳達給大學生,或通過舉辦生態(tài)文明教育講座、組織討論會、開展生態(tài)文明知識競賽,利用世界地球日、植樹節(jié)、世界水資源保護日等紀念日開展經常性的生態(tài)文明宣傳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并把這些教育融入到各種實踐活動中,深化大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認識,防止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在校園的蔓延。
3.利用信息技術開辟教育新渠道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高校應抓住網絡陣地。高校可以利用QQ群、飛信、人人網、輔導員博客時時有關生態(tài)、環(huán)保和節(jié)能減排等方面的最新新聞,并建立有關生態(tài)文明觀教育的專題網站定期與生態(tài)文明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動態(tài)。與學生溝通,不斷了解學生的相關思想動態(tài),并及時解答學生的有關問題。
4.以大學生為載體激發(fā)他們自身的民族精神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高校應以學生為載體激發(fā)他們自身的民族精神。高校通過增設國情學以及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保護或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法律法規(guī)等相關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善惡感、良知感和正義感。增強其民族責任心和自豪感,把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作為自身行動的方向,從而肩負起實現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
5.健全制度為實現科學目標提供保障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高校還應建立、健全學校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把生態(tài)文明意識、校園環(huán)境建設等方面的相關要求,寫入學生手冊。組織學生、教師認真學習,并建立起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使生態(tài)文明意識、生態(tài)文明建設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6.邀請專家、知名環(huán)保人士進行講座
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觀,學校團委和大學生社團組織還應定期邀請專家或知明環(huán)保人士來校做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最新情況的講座,使同學們從更加直觀、快捷、真實的角度去認識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增強大學生的保護環(huán)境、能源節(jié)約的緊迫感,從而強化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