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2-12 23:34: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高中英語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中英文 文化差異 廣告
語言和文化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可分離。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統(tǒng)一體,傳達著傳統(tǒng)文明、生活方式和某一特定文化體系中的觀念和觀點。語言凝聚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它包括該民族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蘊涵著該民族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語言的反映。語言反映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文化是語言源泉,也是語言表達的內容。廣告是通過付費的方式對大眾進行傳播,來傳遞和通告信息,目的是為了引起消費者對廣告商品的注意,促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刺激消費者產生購買愿望,誘發(fā)消費者付諸購買行動,從而使廣告主獲得利益。廣告語言是有別于其他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但仍屬于語言的范疇,同樣具有語言的特點。廣告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同時,特定的文化背景也會對廣告語言起著制約作用。為了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廣告語言又有其獨特之處,用簡潔新穎的詞匯、簡單生動的語言形式來言簡意賅地表達內容。
一、中英文廣告的語言差異
(一)語音
中英文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有著不同的語音特點。漢語是漢字表義、拼音表音;而英語是音形結合的。中文廣告中的疊音現(xiàn)象是英文不具備的獨有的特點,把相同的兩個音節(jié)重疊,構成重疊的音律形式,便于加深印象,增強美感。如:晶晶亮,透心涼(雪碧廣告)悠悠歲月久,滴滴沱牌曲(沱牌酒廣告)而英文廣告中的頭韻又是有別于中文廣告的一個重要特點。所謂頭韻,就是在一個詞組、一行詩或句子中有兩個以上彼此靠近的詞,其開頭的音節(jié)具有相同的字母或聲音。如:Health,hum or and happiness. Gifts we’d love to give. (星期六晚報廣告)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某食品廣告)
(二)句法
中英文廣告在句子結構、語法規(guī)則上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差異。中文廣告在句式上整齊對仗,妙趣橫生,以達到音律對稱、結構整齊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回環(huán)、頂真、鑲嵌等修辭手段上。利用回環(huán)修辭,強調產品的特點,達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園田牌通風透骨廣告)再如利用頂真的修辭,使中文廣告句子緊湊,別具匠心。例如: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豐田汽車廣告)這種句式上的特點源于漢語句法規(guī)則的靈活性,英文則缺乏這方面的特點,而具有簡潔、客觀、邏輯性強的特點。英文廣告寫作可以概括為KISS原則,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簡短清晰的句式,經濟實惠,節(jié)奏急促,跳躍性強,易于記憶且給人印象深刻,容易激發(fā)消費者的情緒,是英文廣告用語的首選。例如:Easy to shoot Easy to share,Share moments,Share life. (柯達相機廣告)
(三)詞法
中英文兩種語言詞法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區(qū)別。漢語屬于孤立語,缺乏詞形變化;英語屬于屈折語,存在復雜的詞形變化,詞和詞的關系主要靠詞形變化來表示。中文廣告用詞十分講究,廣告用詞的最明顯的特點是四字結構的使用。特別是產品廣告中的套語,大多為四字結構,如“規(guī)格齊全”、“品種繁多”、“款式新穎”、“經久耐用”、“品質優(yōu)良”等,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使用頻率高。英語廣告在用詞方面卻不如漢語那樣講究,而用簡單口語,杜撰大量新詞、錯詞和合成詞是英語廣告用詞的一大特色,使消費者能在不經意間注意到廣告的商品。這樣既體現(xiàn)了產品的新、奇、特,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新潮的個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種修辭效果,引人注目。如:superslim (減肥食品); timex (天美時表);footique (女鞋);band-aid (邦迪)(2)用倒拼、錯拼、合成等方法創(chuàng)造新詞,如:klim (美國一奶粉,由milk倒拼而成);Ezyrub (易擦鞋油) ; OIC (Oh,I see!縮寫眼鏡廣告);hi-fun (由hi-fun演化合成新詞,意為超級趣味)。
二、中英文廣告的文化差異
(一)思維
中國人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思維方式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間接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廣告善于用大量的華麗辭藻,羅列詳細的具體信息做鋪墊。而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型的,所以西方人的表達方式直截了當,一目了然,開門見山。這決定了英文廣告在布局謀篇上會先亮要點,再講細節(jié),語言傾向直白。
(二)習俗
由于歷史、宗教、信仰的不同,東西方在社會風俗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中國人喜歡紅色,西方人認為紅色象征暴力和流血;中國人忌諱“4”、“7”等數(shù)字,西方人忌諱“13”;中國人認為龍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認為龍(dragon)是罪惡、邪惡的象征;中國人喜歡用美麗的鳥蟲作廣告,西方人認為鳥蟲給人以質量低劣感,而使用大量大人物名作商標,如: Apollo (阿波羅鐘表)、Chrysler (克萊斯勒)、Lincoln (林肯)?!翱兹浮迸撇噬娨暀C不能直譯為“Peacock color TV”,孔雀(peacock)在漢語中是十分優(yōu)雅美麗的象征,而西方人通常認為孔雀是“污穢”,“自傲”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廣告是跨語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廣的重要手段。廣告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產品的競爭力。廣告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揭示了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心里特征,信仰和價值觀念。廣告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需要的不僅是一些簡單的方法和技巧,還需要從跨文化的角度綜合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藝術鑒賞力。
參考文獻:
[1]王蘭.中英文廣告的語言與文化差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03).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翱缥幕浑H”(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huán)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安欢谜Z言的運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notopenthe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烧f“Whatadelicious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guī)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guī)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課文標題“DownButNot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and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梢姡涣私馕鞣轿幕约氨澈蟮奈幕瘍群秃茈y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xiàn)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wěn),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qū)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這樣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培養(yǎng)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xiàn)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chuàng)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lián)網等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tài)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xiàn)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xiàn)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huán)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fā)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wèi)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4]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6):85-87.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國的外語教學開始注重對學習者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并取得了許多進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目標的負責,也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做準備。而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急需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應對文化沖擊和文化沖突,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仍是以知識灌輸為主,本文將探討如何在語言教學之中,加入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元素,以達到兩者的統(tǒng)一,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單一,缺乏文化滲透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導致了教師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目前大多數(shù)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完全依靠教材,進行“填鴨式”教學,而缺少必要的文化滲透,導致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文化滲透。學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就無法深入的掌握語言的作用,喪失了對語言學習的熱情。
(2)教學方法老舊,忽視文化差異
在高中課堂上教師對知識的講解更加的傾向于高考易考內容和教材重點知識,而完全忽視課外延伸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在本質上是存在較大差異的,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只是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而忽視文化差異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誤區(qū),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英語單詞masterful的主要意思是傲慢的意思,但是它還有熟練的意思,但是在漢語中傲慢和熟練是兩個毫無關系的詞,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文化差異,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3)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較差
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的高中英語教師中很少有到英語國家求學的經歷,都是在本土的環(huán)境下進行英語學習和研究的,這也就導致了教師自身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較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又迫于教學任務和升學壓力的影響,所以一般對英語文化的滲透非常簡單[1]。因此大多數(shù)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英語文化只做簡單的解釋,而更加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不斷被引入高中課堂,多媒體以其直觀、生動、全面的特點不斷的得到教師的青睞,而據(jù)調查高中由于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對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較少[2]。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收集一些有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視頻,資料等,讓學生在實際的文化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講解必修5 Module3《The Steamboat》這節(jié)課時,就可以讓學生自我查找或者教師為學生找一些有關于文學的相關資料,了解地理,人文,風土人情,時代背景等等,然后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課堂的交流,通過這種多媒體這種圖文并茂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的幫助下更加真切的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2)營造文化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文化教學策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方法探索過程中,充分的強調了對于英語文化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設。開展英語文化“學習交流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文化語境氛圍,并以西方文化為突破點,營造良好的高中英語學習氛圍[3]。例如,在進行必修5 Module 2《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教學過程來豐富學生對于工作的探討,讓學生討論“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樣子的?”以及“未來的工作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會在高中英語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對西方文化的求知欲也就會迅速的提升。與此同時,隨著學生對文化了解程度的逐步加深,就需要具有足夠的英文能力來完成對于文化的進一步了解,進而有效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效率的提升。
(3)尋找良好的文化和知識結合點
高中英語教師要充分的結合文化教學和知識教學的特點,尋找一個良好的教學結合點,實現(xiàn)英語文化教學和英語知識教學的相互促進。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高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結合人文素養(yǎng)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充分的保證學生能夠在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過程中,實現(xiàn)高中英語文化和高中英語學習過程的有機融合,進而有效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效率的提升[4]。例如,在進行必修2 Module 4《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教?W的過程中,英語課程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中西方藝術的差異存在哪里?”然后,學生就可以根據(jù)問題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于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深度思考,并對英語的文化背景形成認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文化,文化導入,內容,方法
一、引言
提到英語學習,很多人頭腦中想到的就是聽說讀寫譯。這些技能固然重要,但絕不是英語學習的全部。語言學習及運用都不可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實際上,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在學習一種文化。
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地理、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想要流利地交流,只懂得對方的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技能,忽略了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滲透,致使學生掌握的英語知識局限于語言知識這一層面上,這無疑限制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二、文化導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語音、句法、語義以及在不同場合的具體運用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語言系統(tǒng)的每一個角落,影響甚至制約著語言的結構、修辭、交際模式等。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說:"語言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最重要的寶庫。在學得它們的語匯的過程中,我們也被迫思考它們的思維方式,它們的主要觀念和它們與我們自己思考習慣的距離。"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學生在交際中所犯的文化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文化意識。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首先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fā)展的制約,致使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教授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Brown(1987)認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1、知識文化的導入
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缺乏這些知識會導致閱讀困難或理解偏差。授課中教師應適當?shù)膶胫R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以及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如在教授Holidays and Festivals這一單元時,可以給學生介紹西方的重要節(jié)日及過節(jié)的風俗習慣,并將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之對比。
2、詞匯文化的導入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的工具。詞匯的文化內涵一般指其感彩和比喻意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賦予事物的情感不同,相同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意義。例如, "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那個"a lucky dog"(幸運兒)習語卻表明狗在英語國家的身價百倍。透過同一個詞的不同聯(lián)想意義,窺見出漢英兩個民族各自的心態(tài)和習慣。
3、交際文化的導入
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比如在我國,人們見面打招呼往往互問"吃了嗎"或"去哪兒啊"。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與外國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或"Where are you going",會讓他們覺得莫名其妙,甚至覺得你是在干擾他們的私事,從而引起不愉快。
四、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與途徑
1、課前講壇法。教師可利用課前的幾分鐘舉行值日生報告活動,為學生真實運用英語提供一個練習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然有效地導入文化的渠道。例如在學有關禮儀的課文時,教師設計西方禮儀的專題,組織學生廣泛收集禮儀的相關知識。在課前講壇時間由值日生口頭匯報給大家。
2、課堂融入法?,F(xiàn)今的高職英語教材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因素,內容涉及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課文信息量大,可讀性強。課堂上可緊扣課文內容,借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學作品等傳授文化背景知識;也可挖掘課文蘊含的文化元素,對東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例如在學到"Decorating Your Christmas Tree"這篇課文時,就可給學生介紹圣誕節(jié)的來歷、耶穌的故事以及一些西方。這些知識學生會相當感興趣,非常有利于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這樣的教學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要求高職英語課不僅是單純的語言課,還是具有較高欣賞品位的文化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賦予學生在教育觀、價值觀及文學修養(yǎng)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開設講座法。教師可利用《英美概況》、《語言與文化》、《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材料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系統(tǒng)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情況。運用電影、電視、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讓學生接觸英美社會豐富的文化材料,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
4、開辟第二課堂法。教師應盡力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情境,開設英語學習第二課堂,促進英語校園文化活動,如定期定時開展英語沙龍、英語角,舉辦各種比賽,如話劇節(jié)、微電影比賽、電影配音比賽等,同時將西方文化知識巧妙地融于各種活動和競賽當中。此外,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英語文學原著、英文報刊、雜志等、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斷拓展視野。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力會更成熟、更全面。
五 、結語
新修訂的教學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言的本質功能是交際功能,從高職英語教學的整體要求來看,文化導入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是一種有機的補充和促進,不會沖淡對語言基本知識的傳授。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既要注重對具體的文化事件的解釋,又要考慮到宏觀的文化背景,還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應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使自己具備較高的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應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感悟力,使學生接受文化浸染,領會這種語言文化,吸收其營養(yǎng)與精華。并且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英語文化導入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傊?,我們應使文化導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得以真正實施,并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及教學內容上作出相應調整,培養(yǎng)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紅英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的構建" 《教學與管理》,2009(27)
論文摘要: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對英語教學起著積極地作用。
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媒介,一個民族的語言與文化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正如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Edward Sapir所論述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存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第三,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①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是要為語言教學服務的。文化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為主要目的?!队⒄Z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基礎英語教育階段的目標內容之一,并在目標描述標準中詳細描述了文化意識的具體內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識呢?文化意識指對目標語文化的社會規(guī)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②那么,又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化意識呢?教師應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能恰到好處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給學生營造一個利于語言學習的氛圍。在課堂上實施文化意識的導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讓學生掌握與詞匯有關的文化內容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語言系統(tǒng)賴以生存的支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③詞匯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能反映該語言群體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詞會大量地涌現(xiàn),而一些舊詞又會被淘汰。詞匯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載體。
詞匯的理解涉及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英語中的許多詞匯與中國的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該適當?shù)亟o學生文化信息的輸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喜慶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的意義表示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驕傲的人)”等。再如,英語中的green指“嫉妒”一義,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國人則用“紅眼”或“眼紅”來表達這一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為是一種圖騰,是權力和尊嚴的象征,而西方國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形象上的龍,被認為是邪惡的化身,因此在翻譯相關“龍”的詞語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語的歧義,例如:“亞洲四小龍”我們應該譯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語中的許多詞匯,尤其是習語、典故等,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腳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點)、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災難之源)等。同時,還需廣泛學習諺語。諺語是各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塹,長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藥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納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yī)生遠離我)等。學習諺語,不但有助于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示,而且精煉的語言對學習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是指在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與閱讀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的一些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所選的閱讀教材大多會涉及到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的課文選自英美原著,帶有濃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閱讀文章的主題范疇生疏,文化跨度較大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僅僅就語言本身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課文中涉及到關于歷史背景、地理知識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閱讀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這個單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亞這一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老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材料對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知識做稍微詳細的補充說明。在增加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宗教問題對中國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點,也是個重點。在教學時,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則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④例如:在閱讀課文中出現(xiàn)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識的情況下,這句常使一些學生感到困惑,為什么他不吃魚經常玩游戲就可靠呢?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基督教為了表示對政府的真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此短語表示忠誠,而“to pl"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義,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為人忠誠,而值得信賴”。西方有許多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經》的許多典故都會被應用到文章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介紹諸如典故的來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幫助學生理解。如:Judas kiss(猶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園),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棄的盟約)等。
文學方面,比如在英詩西風頌中,著名詩人雪萊用優(yōu)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寫出了西風的形象,贊美了西風。而談到西風時,我們不禁會聯(lián)想到的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卻不是那溫暖的、令萬物復蘇的春風。因此,學生會對原詩的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三、要讓學生將中西方文化差異應運于跨文化交際中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除具備一般的交際能力要求外,還必須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⑤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外語進行交際,而學生缺乏文化意識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上應盡可能地讓中學生多的用外語進行交流,并讓學生將文化意識應用于跨文化交際中。
在漢語中日常交際說:“老師好!”“老師早!”在這里“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但是,在英語中teacher卻絕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在英語國家,中小學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稱呼教師。⑥中國人見面就喜歡問“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類的話。這并非是問句,只是寒暄語而已。而英語國家見面打招呼是會說“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類。要讓學生明白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時禁忌的一些話題有:對方收入、年齡、宗教信仰和婚姻狀況等。
另外,由于漢英文化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漢語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克己謙和;而英美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很樂意接受對方的贊許。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在交際中產生誤會。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見,在語言交際中,學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日常交際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不能準確地把握其差異,不僅會造成交際雙方尷尬、無法正常交談下去,而且會使雙方產生成誤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總結一些交際中的語言和方法,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表達,進行外語交流。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的是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過程應該是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前提下,培養(yǎng)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印發(fā)《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的英語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痹诟呗毟邔M庹Z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潛移默化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真正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涵義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號系統(tǒng)明顯不同而足以改變交際結果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從事跨文化交際活動。例如,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意義
1.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其中包括人的身心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活動創(chuàng)新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們所從事的外語教學,就是通過對學生實際交際能力和語言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要實現(xiàn)外語教育為一種對學生素質的教育,把外語教學過程改變?yōu)閷ν庹Z學習者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過程,真正使外語教學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領域。
2.有利于克服交際中的文化錯誤,跨越文化障礙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加強文化背景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外語進行社交的能力。在交際障礙中,文化錯誤較之語言錯誤,性質更加嚴重,更加讓人難以接受。因為它很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和尷尬。只有培養(yǎng)了學生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后(在地位、角色、態(tài)度、目的、觀念、禮節(jié)習俗等方面),才可能有效地克服交際中的文化錯誤,跨越文化障礙。
3.提高聽、說、讀、寫、譯等水平的途徑
學習外語的人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和熟知異國文化的情況,才能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準確地表情達意,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三、影響文化學習的因素
1.文化差異
人類文化具有普遍性,任何文化都包括主觀文化(規(guī)范、價值觀、世界觀)和客觀文化(習俗、科技、生活方式),表明人類共同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但是這些文化范疇的具體表現(xiàn)卻因群體和環(huán)境不同而不同,這就是文化差異。世界文化包括兩大體系: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每一個體系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特殊概念,有自己的特殊問題,有自己的特殊見解。從人類的整個發(fā)展史看,每一種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繁榮、衰退和消逝的過程。文化差異是導致國家、民族、群體等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學習和文化交流的動因和基礎。文化差異對文化學習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差異的大小上。一般認為差異越大,文化學習就越艱難;相反,如果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越近似,學習起來就越輕松。中國學生學習美國文化自然比歐洲學生學習美國文化要困難一些,因為東方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差異遠遠大于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2.學習環(huán)境
文化學習環(huán)境可以指學習者目前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也可以指他們接受教育的學校和課堂小環(huán)境,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通常將英語教學分為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英語作為外語教學,兩者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ESL)是在目的語言、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英語學習,學習者除了課堂英語學習之外,還有很多接觸目的語言和文化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侵入式的語言和文化學習模式。而英語作為外語教學(EFL)的學習者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接觸目的語言和文化的機會遠遠少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ESL)的學生。這兩種社會環(huán)境對文化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首先,語言和文化輸入(language and culture input)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文化學習。文化學習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求學習者從情感上習慣、接受文化差異,要愿意從目的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去理解目的文化行為。從行為上來說,要能夠調整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行為,靈活有效地與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人們進行交際。
3.學習時間
正如何時開始學習外語會給外語學習帶來影響一樣,文化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也會受到學習者年齡的影響。眾所周知,本族文化習得,即社會化過程,是從小孩一出生就開始,到青春期基本結束。這個階段對于本民族文化和母語的學習非常重要,錯過這個關鍵時期,離開必要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化過程就非常困難。
四、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由于地處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化和習俗,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人向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則要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稱呼語、感謝和答謝、贊美、隱私、打招呼、節(jié)日、詞匯的文化內涵,等等。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因素的導入,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恰當?shù)剡\用語言進行交際。
2.研究詞匯和習語的文化背景語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部分是詞匯和習語,它們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外延。植根于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英語和漢語詞匯和習語有著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色彩。所以研究詞匯和習語從一個側面明顯地反映出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異,所以研究詞匯和習語的文化背景,并將他們進行比較,就會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有一個較詳盡的了解。例如,(1)英語的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是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等。(2)在漢語中常用“鐵飯碗”來比喻職業(yè)的穩(wěn)定性,“做東”表示做這件事的主人。對于英美國家的讀者來說就很難領略其中的含義。
3.利用課外英語資源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1)英語劇表演
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只在課堂上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是及其豐富和多樣化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角度地感受到英語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嘗試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表演英語劇。英語劇表演是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有條件的學??梢猿闪⒃拕∩?,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劇本,讓學生在表演中、在英語故事的情節(jié)里領略博大精深的異國文化,同時鍛煉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2)英語文化課題研究和討論
學習外語語言最好在一定的語境和氛圍下進行,英語角是眾所周知的訓練外語口語的經典模式之一,我們教師可指導學生創(chuàng)立班級英語角,創(chuàng)設適合于學生感受英語語境和接受英語文化熏陶的氣氛,鼓勵學生參與進來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內容專門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英語話題,也可讓學生找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在這里,學生能夠自由地相互交際、大膽地進行實踐、切實地感受英語文化氣息、有效地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一個異國文化交際園地,讓對英語感興趣的同學參與進來,建立每天發(fā)言制度,鼓勵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編寫發(fā)言稿進行交流。持續(xù)地參加此類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3)充分利用西方的電影、電視、書籍、音樂等文化元素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
通過觀看外國電影,電視劇和類似的影像資料,可以形象直觀地了解世界各國多元的文化習俗。許多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都成功地再現(xiàn)了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例如,通過影片《亂世佳人》我們就可以了解美國內戰(zhàn)時期的歷史和南方種植園經濟的解體以及黑人奴隸的解放運動;通過觀看《辛德勒名單》,我們可以了解二戰(zhàn)時期納粹人屠殺猶太人的血腥歷史和猶太人的悲慘命運;通過觀看《》,我們重溫了中國時期的壯麗歷史畫卷。通過觀看《安妮日記》,我們可以了解1942年~1944年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別是對于猶太人來說,更是一場空前絕后的災難。戰(zhàn)爭與種族滅絕的陰云布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爪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這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
高職高專的培養(yǎng)重心是聯(lián)系實際地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知識,通過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多方面了解使用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和交際失敗,使語言獲得更大的實用價值?!翱缥幕币庾R的培養(yǎng)是一項綜合性的任務,是文化素質的整體的培養(yǎng),而不是純語言的訓練或交際技能的訓練。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文化差異,并在適當?shù)膱龊险_地使用。
參考文獻:
[1]方文惠.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 做好教學上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學的質量
通過實踐可以看出,文化教學質量與語言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文化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提高文化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做好文化教學管理工作,通過進行課前導入以及課中滲透等來提高文化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進行課前導入,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借助背景介紹等方法來開展文化教學,或是利用圖片等來進行導入。其次,在課中滲透的過程中,可以從句子結構等方面出發(fā),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內涵知識。最后,要做好課后導入工作,讓學生感受到文化信息在實際語言中的運用。
2. 掌握好英語教材,分析出其中存在的文化內涵
對于英語教材來說,已經成為了英語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英語教材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英語知識,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文化內容。其主要體現(xiàn)在了教材中的各個章節(jié)或是單元中。通過分析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可以看出,在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英語基礎知識與解題方法上的講述,而對于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卻并沒有過多的關注。且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使得學生往往存在著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雖然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對外交流能力上卻存在著不足,這樣也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從而也不能更好地融入到崗位中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教學內容的分析與挖掘工作,同時還要找出其中的文化知識與內涵,只有將這一內容灌輸給學生,才能提高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充實性。如餐桌禮儀以及節(jié)日等方面。其次,在高中英語教材中,各個單元中大多以某一個話題為中心,并以功能項目以及結構為主線來做好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教學。尤其是對于聽力練習來說,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好語言的文化,同時也可以提高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如教師在開展高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想要幫助學生掌握好與運用有關的英語知識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口語部分進行練習,通過讓學生從文化背景的層面上出發(fā)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還要做好教材的分析與研究工作,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蚴菍W生在學習“Art and architecture”中,教師就可以對現(xiàn)階段中中美在“Art”與“Architecture”等方面知識進行講述,以此來讓學生掌握好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
3.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對于教學方法來說,就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行為準則,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了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最終也就難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文化知識也沒有熱情。因此,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運用好豐富的教學方法,全面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以及媒體教學法等。就案例教學法來說,就是向學生展示出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教學案例,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好文化上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如學生在學習“Friendship”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中西方不同的朋友觀來幫助學生掌握好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影響下的友誼觀。
其次,在電影以及報紙等媒體中也存在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好這些內容,以此來充實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且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等方面出發(fā),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英語課堂的開展,通過為學生播放出一些與文化有關的電影等,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掌握好英語中的文化知識。
4.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中英語教學屬于一門十分重要的語言類學科之一,因此,教師就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在課堂中注重文化的灌輸工作,加強教學上的管理,落實文化教學策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向芳. 文化教學策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 黑河教育, 2016(06).
[2] 胡琴. 文化教學策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12).
復習課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新鞏固,教師在上復習課時要邏輯出很多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有個重新認識,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再就需要教師畫出知識點的框架圖。如果在黑板上一一畫出,那必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在課前用幻燈片把知識點框架圖制作出來,在復習的時候直接展示給學生,那么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對著框架圖,系統(tǒng)的對知識點有個重新的認識,回憶快、記憶快,也節(jié)約了不少課堂時間。例如:我們在復習《勻變速直線運動》時,就可以在課前制作出知識點框架圖:3上課時直接展示框架圖,本節(jié)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一目了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對于復習課習題的引申題展示,使用課件展示也是很省時省事的,與一個知識點相關聯(lián)的題型是非常多的,以往我們引申題是會有三種做法:一是全部印在試卷上,但那要占很大的版面,相對應的其他的內容就要減少,二是我們上課直接手寫在黑板上,但那也要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三是口頭表述,那對于學生來說,不易思考,不易分析。那現(xiàn)在把電化設備引入課堂,課前教師做好課件,上課時要引申題目,直接播放幻燈片,清晰直觀,又省時省力,大大的提高的課堂的容量,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電化教育輔助物理教學容易產生的誤區(qū)
(一)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
雖然現(xiàn)在電化教育越來越普及,它的出現(xiàn)也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很大的活力,但是現(xiàn)在教育要求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的輔助教學的手段先進了,但不代表教學思想也跟著先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不能披著現(xiàn)代化的外衣,仍然進行滿堂灌。教師要將電化教育和物理教學融為一體,在現(xiàn)代化教育思想指導下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對科學認知過程的體驗,利用電化教育既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也可以營造協(xié)作式學習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認知過程與感悟、體驗過程的統(tǒng)一,使學生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切不可讓多媒體演示實驗替代物理實驗
物理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物理理論和生活實踐之間的橋梁,是物理理論賴以存在的基礎,所以實驗是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物理教學中要求做的實驗必須盡量做,而且是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讓學生來感受物理理論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的能力,養(yǎng)成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但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一些以現(xiàn)在學校能力沒有辦法做的實驗或者實驗器材缺少的學校,針對于這些情況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實驗來替代,但是教師可以改變思路,盡量看能不能用其他的現(xiàn)在可以做的實驗方法來研究。例如:在研究曲線運動方向這一節(jié),課本上研究曲線運動方向的演示實驗使用的儀器:一條可以拆卸的彎曲管道、斜面、小鋼球,這里難找的可能就是彎曲還可拆卸的管道,找不到怎么辦,這個實驗我們還必須做。那我們可以改變下實驗方法,用其他實驗來代替它,比如我們可以使用墨水瓶蓋、海綿、白紙、紅墨水這些易找的實驗器材,在瓶蓋周邊鑲上海綿,讓海綿吸上紅墨水,讓瓶蓋在白紙上快速轉到,白紙上留下紅墨水沿切線飛出的痕跡,從痕跡上可以明顯的看出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只要我們教師平時認真思考,物理課程中的很多實驗器材我們都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替代。對于物理實驗必須堅持一條:能讓學生動手做的實驗一定要做,沒有辦法來做的想辦法來做,最后才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實驗。
(三)切不可以電子板書代替黑板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