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信息化教育論文

信息化教育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16 15:56:2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信息化教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信息化教育論文

第1篇

(一)賬號系統(tǒng)

作為考試系統(tǒng)的移動端延伸,真實性與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的,通過系統(tǒng)接口,將參考人員的身份證號碼作為唯一登錄憑證,利用綁定手機下發(fā)登錄碼以保證應用使用者為參考人員本人。

(二)報名審核進度查詢

登錄系統(tǒng)后,參考人員可以查看到自己的報名、審核進度,如有不通過則給出詳細的不通過理由,同時參考人員也可以通過移動應用補充相關報名材料,免去不必要的重復登陸。

(三)模擬考試功能

非注冊登錄用戶可以通過應用查看部分模擬題,完整查看以及答題則需要注冊登錄。模擬試題系統(tǒng)可以選擇在線答題或者下載離線題庫,每答完一套題目,點擊提交按鈕進行批改,并給出錯題詳解。如果是聯網提交,后臺系統(tǒng)亦記錄錯題分布,通過數據分析對參考人員進行易錯知識點提醒。

(四)成績查詢

參考人員可以通過應用軟件查看到自己的考試成績,如有不通過的可以通過應用進行在線補考報名。提供上一次考試的錯題以及詳解,幫助參考人員進行查缺補漏,提高補考通過率。移動應用也可以加入事件提醒功能,比如報名審核進度、考試成績等重要事項的提醒。

二、安全培訓網上教育平臺

安全教育培訓信息平臺是根據《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十二五”規(guī)劃》和《安全生產人才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等相關要求搭建的安全生產在線培訓平臺,旨在為廣大培訓人員提供最新、操作最便捷的安全教育培訓服務。安全教育培訓信息平臺構建基于安全培訓在線教學的大趨勢:一是使安全培訓教育不再受場地、環(huán)境、時間的限制,給予學員充分自由的空間,在保證課時的情況下,更加人性化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二是通過在線視頻教育,集中優(yōu)勢師資力量,填補了偏遠地區(qū)教育資源缺乏、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有效提高了安全培訓教學的質量。三是通過統(tǒng)一更新教學課件、新一代課件制作工具、視頻點播直播系統(tǒng)、雙向視頻教學系統(tǒng)、構建教師研修平臺,可以及時更新學習行業(yè)內的新知識、新技能。四是在線教育培訓費用低廉,由于利用了網絡這個便捷的平臺。省去了面授教室場地、招生宣傳等費用。安全教育培訓信息平臺應分設機構端和客戶端。機構端分報名管理、課程管理、考試管理。信息統(tǒng)計子系統(tǒng)??蛻舳朔治业恼n程、我的試卷、我的記錄子系統(tǒng)。培訓機構通過信息平臺集中申報學習,一次性錄入學員信息,選擇編制適合該次內容的教學課件。學員憑身份證號、密碼登陸信息平臺,以遠程訪問的方式學習課件。

三、信息平臺未來發(fā)展方向

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遠程教育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沿,這對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在現有的網絡信息化平臺上,教學課件內容覆蓋面比較局限,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這都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有待完善。為了打造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的培訓教學信息化平臺,需要在以下方向進行探索:

(一)簡化培訓流程

擺脫原有培訓先申報,再培訓,后整理資料的模式。需要培訓的學員,通過登陸信息平臺,提交培訓申請,填報相關數據,選擇培訓項目,自動生成課程安排表,培訓學費自動結算,即時開展培訓。培訓機構可根據時間段內遠程培訓情況,靈活選擇面授及考試時間,做到資源利用最優(yōu)化。

(二)高度集成各項培訓

第2篇

有效性資源庫的建設非常重要。學校要大力倡導電子備課,把教師從很多繁雜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個別輔導、作業(yè)批改、思想工作、進修提高上。筆者認為有效性資源庫建設學校應高度重視,特別是領導要徹底更新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學校有效性資源建設長效機制。學校要統(tǒng)籌安排、周密部署,檢查、考核、獎勵要落到實處。各年級各學科必須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力爭通過三至六年的建設使本校有效性資源庫初具規(guī)模并逐步更新完善。欲使學校有效性資源庫建設落實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一般來說:

(1)各學科必須通過教學研討確定本學科內容中確實“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內容。

(2)通過分工協作進行電子備課,老教師撰寫教學設計,青年教師技術過硬主要查找資源及整合制作課件。

(3)學校要結合教材版本有針對性地購買一定量的優(yōu)秀資源,方便教師查找篩選有效資源。

(4)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取海量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全方位整合有效信息資源。

(5)充分發(fā)揮專網教育資源。

(6)責成專人做好平時各學科有效性資源的收集建庫工作??傊?,學校要發(fā)揮群體智慧和力量,收集和研發(fā)適合本地區(qū)學生實際的有效性資源,服務于廣大師生。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減輕教師負擔,真正發(fā)揮優(yōu)質資源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應用必須深思的幾個問題

1.定位問題

多媒體對教育教學只起一個輔助作用,要認真討論教材內容,對非用不可的必須想方設法用,沒必要用的堅決不用。切忌完全依賴媒體,滿堂信息化;該讓學生書寫的重、難點一定要讓學生書寫;該說的一定要讓學生說;該練習的一定要讓學生練習,不能用屏幕完全替代,該用傳統(tǒng)方法的還要用傳統(tǒng)方法。

2.整合問題

資源整合不是媒體堆砌,必須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方法做指導,達到有機融合才是最高境界。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我們提倡“拿來主義”,但切忌不做取舍,硬性照搬盲目使用。

3.應用問題

第3篇

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是難以預料的,覆蓋范圍、替換速度、處理能力都無法掌握,但其始終都是在追求更卓越的發(fā)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緊跟網絡發(fā)展進程,在明確教育建設目標的同時,也為其提高管理效率保駕護航。高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主體部門較為復雜,工作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時效性更是硬性要求。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覆蓋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及校外工作的對接,都對管理效率與管理成本的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收支情況也決定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上升空間。高校信息化建設在重新整合高校各部門工作業(yè)務的基礎上,極大地提高了校園運行效率。例如高校新生入學,以往新生辦理入學手續(xù)煩瑣,涉及管理部門如教務處、后勤處、財務處等極為分散,給新生入學造成了一定困擾,但如今信息化建設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整個學習期間都處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方式中。2013年新生入學季,北京科技大學2013級3000多名新生能夠在“迎新網”上完成“電子”報到,新生登錄“迎新網”后,填寫一張個人基本信息的電子表格,之后入校后的住宿條件、宿舍樓房間號、床鋪位置、圖書證號等就會準確地顯現出來。新生入校后,學校迎新人員只需掃描通知書上的條碼或刷學生的二代身份證即可瞬間完成身份的核驗。南開大學2013級4000多名研究生也可使用該校開發(fā)的“研究生新生服務網”完成報到手續(xù)。以往新生烈日下排隊辦手續(xù)的情況有所緩解,使新生及高校工作人員的壓力也大為減輕。但這只是高校信息化建設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革新,教育方面也同樣在制造著驚喜。隨著實驗教學的大量投入使用,傳統(tǒng)實驗室已經日益無法滿足廣大師生的實驗需求及提高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各大高校現已陸續(xù)研發(fā)、使用網絡虛擬實驗室,以滿足各層次的實驗需求和目的。虛擬實驗室是一種基于Web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開放式網絡化的虛擬實驗教學系統(tǒng),是現有各種教學實驗室的數字化和虛擬化。虛擬實驗室由虛擬實驗臺、虛擬器材庫和開放式實驗室管理系統(tǒng)組成,可供學生自己動手配置、連接、調節(jié)和使用實驗儀器設備。教師利用虛擬器材庫中的器材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實驗或實驗案例。近年高校擴招,實驗室的使用率和實驗設備的耗損率都大幅提高,實驗室的供不應求也使學生的理論儲備與實踐操作產生了分化。高校虛擬實驗室的構建及時拓寬了實驗操作渠道,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學習主動性都產生了積極效果。學生只要在網絡上即可操作虛擬實驗仿真系統(tǒng)和教學系統(tǒng),使實驗操作不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虛擬實驗平臺達到高校實驗教學始終追求的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帶來的技術革新,不斷提高著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教學效率及高校核心競爭力,在切實給高校建設帶來裨益的同時,日積月累、急速遞增的數據量也給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數據積累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了什么

信息時代,數據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環(huán)境中,給我們提供精準的指導性意見。但隨著高校非結構化數據的飛速更新,迫切需要數據積累,卻又難于數據挖掘。海量數據庫面臨解析難題,背后卻指示著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與質量的答案。上海大學的新生在大一階段沒有具體專業(yè)劃分,只是根據高考志愿填報的學科大類接受通識教育,大一結束后,每個人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高考成績以及大一成績排位等填報具體的專業(yè)志愿,學校最后根據新生填報的志愿分流。2013年9月,上海大學2012級的4400多名學生完成了專業(yè)分流。在這次專業(yè)分流前,上海大學提供了往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去向以及來自用人市場各行業(yè)人才需求等信息,學生可根據往屆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簽約單位以及不同行業(yè)的用人需求等數據信息,選擇其大學期間所讀專業(yè)。據專業(yè)分流后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第一志愿滿足率達到59.3%,前三志愿滿足率達到85.7%,這兩個數字都大大高于傳統(tǒng)高校先填專業(yè)后錄取的志愿滿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滿足繼續(xù)被調劑專業(yè)的學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調劑專業(yè)平均率為12%。同樣,經過2000年-2011年上海大學招收的春考生、秋考生及插班生的平均成績分析,2012年上海大學決定退出上海春季高考。無論是分門別類的數據組還是10年累計疊加的參考值,都顯示著這些數字背后龐大的數據量及繁雜的數據分析。用數據說話,就要有海量數據庫做支撐,而隨著時間流逝,這將是無法估計的數據量。數據積累、分析,對于高校招生、教育、管理、就業(yè),甚至解決已經出現卻未顯現的問題,都是影響改革方向的決策之一。面對海量增長的非結構化數據,其數據格式多樣、數據存儲分散、數據總量大、增長速度快、數據分析難,卻是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引導教育管理改革的參考指標。但數據信息更新迅速,收集不及時、整理不完善、分類不明晰、歸納不科學、分析不專業(yè)的情形,又給高校數據整合提出無法一蹴而就的現實考驗。數據積累給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指引著方向,卻也設置著障礙。隨著數據量的倍速積累,高校信息化建設正在為這一難題尋找著解決方案。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行走在云端

第4篇

本文從Focus-on-form的理論入手,通過部分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點,探索在以交際為中心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相關文化信息的方法。高職教學定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中相應采取“必須、夠用”的原則。而高職學校中的商務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課程大綱目前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許多學校都在自己探索適合本校具體情況、當地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新思路。在這個全國范圍的高職教改環(huán)境里,我們看到不少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都在課程設置上作了很大的變動,比較明顯的特點就在于縮減文學、文化、語法甚至于閱讀、翻譯、寫作等傳統(tǒng)英語專業(yè)課程,同時加大了經貿、英語聽說以及相應的實踐課程。其目的很明確,即在普遍存在學時短、課程多、師資力量弱的客觀情況下,加強專業(yè)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商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以突出“高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卻不斷發(fā)現新的問題———學生對于跨文化知識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務英語專業(yè)教與學的障礙,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體現尤其明顯,如:跨文化談判實踐中語言技巧與非語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譯實踐中的文化符號不對稱問題;跨文化交流中價值觀念與行為差異;跨文化管理理念沖突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我們再次審視跨文化信息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存在方式。

一、跨文化信息在英語教學及英語交際中的作用

(一)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交際法教學,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交際能力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內容:1.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2.功能———指運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3.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4.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分、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話語;5.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而將此問題進一步放大,也能發(fā)現類似的社會需求。當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時,由于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yè)管理者在企業(yè)管理和決策中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而他們之間的文化沖突現象日益顯著,就必然嚴重影響企業(yè)的發(fā)展。在1999年報道,83%的跨國公司合并沒能產生經濟效益,人們往往把這種無經濟效益的合并歸咎于雙方的錯誤選擇或對市場的錯誤分析,卻忽視了在合并過程中及合并之后的文化和人的因素的作用。著名跨國公司文化差異研究專家戴維•A•利克斯甚至認為———凡是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幾乎都是因為忽略了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結果。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下,具有商務英語專業(yè)知識同時也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識與跨文化溝通技巧的人才無疑會更有競爭力。目前在高職院校學時短、課程多、師資力量弱的客觀情況中,僅通過閱讀來增加跨文化知識顯然不夠充分,而通過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文化信息,讓學習者在模擬實踐中體驗文化差異將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二、文化信息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的滲透

(一)Focus-on-form的啟示Focus-on-form在中文里被翻譯為“語意與形式兼顧”,它是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關于語法和語意教學的新興理論,經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西方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熱點。Long把Focus-on-form定義為“在以意義或交際為中心的課堂下,隨著語言形式的偶然出現,學生的注意力被明顯地吸引到這些語言形式上去”(1991),“是對語言形式特征的偶然注意,或教師或學生提出這些語言形式特征,它們往往在理解或表達中引發(fā)問題”(1998)。既然在以語意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達到語法和語意共存,那么同樣我們也能借用Focus-on-form的思路,探索在以交際為中心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相關文化信息的方法。下列模式是以Focus-on-form的操作方式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隱性”滲透文化信息的嘗試之一:1.課堂活動準備工作:確定課堂(專業(yè))教學目標!選擇有關跨文化信息2.課堂活動組織形式:語言交際活動開始!語言交際活動終止!學習者自覺注意活動終止原因!文化差異因素出現(可采用InformationGap方式)!跨文化信息滲透!語言交際活動重新開始!體驗文化差異!語言交際活動結束!完成課堂(專業(yè))教學目標

(二)案例教學課堂中跨文化信息的滲透案例教學,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進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學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

1.恰當的案例選擇是實現文化信息滲透的前提案例的選擇應該同時能夠滿足專業(yè)教學的需要和體驗文化差異的需要。

2.合理的互動與引導是實現文化信息滲透的關鍵教師需要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保證學習者能夠自然、自覺感受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及影響。

(三)商務談判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文化信息的滲透商務談判實踐環(huán)節(jié)實際上非常適合學習者們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的心理特征,思維模式及其引發(fā)的行為方式的不同,所以情景設計與心理分析應該成為此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重點。1.情景設計應盡量貼近現實,為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預留空間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最初的指導中就有必要為模擬談判的5.4億增長到2004年的近13億。受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長雙因素影響,人均耕地面積逐年下降,2004年降為1.41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有關研究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人口將達到15—16億,到時,人均耕地面積將會比目前減少1/4,人地矛盾將更為尖銳。加之,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減少的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將日益凸顯出來。與日益減少的耕地相比,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卻日益增多。2003年我國農村從業(yè)人員總量已達4.897億人,約占我國勞動力總量的70%,按照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guī)模,我國目前農業(yè)生產大約僅需1億勞動力,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3.4億,目前大約有1.2億在外務工,仍有2.2億多可能長期處于隱蔽性失業(yè)或半失業(yè)狀態(tài),且這種狀態(tài)在長時間內難以改觀。不僅農業(yè)生產的要素狀況如此,而且在幾十年的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農業(yè)技術進步的程度和水平也出現了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在工業(yè)發(fā)達的沿海和大城市郊區(qū),農業(yè)技術模式已開始向資源密集型過渡,呈現出了以設施替代勞動和土地,這種技術模式的發(fā)育是與這類地區(qū)的資源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相適應的。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78年全國大棚面積范圍是0.54公頃,1994年日光溫室已發(fā)展到93公頃,大棚8.7萬公頃,兩者合計達到100萬公頃,再加上小棚213萬公頃,已占全世界的70%以上,從而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許多農業(yè)新技術企業(yè)也由此脫穎而出;在中部地區(qū)或以農業(yè)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qū),農業(yè)技術模式的發(fā)育狀況要相對復雜一些:一是這些區(qū)的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進一步提升土地生產率將會造成邊際收益遞減和資源環(huán)境惡化;二是這些地區(qū)非農就業(yè)比例相對較低,農業(yè)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yè)。由于受農業(yè)勞動力剩余和土地相對稀缺的雙重擠壓,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因此,農業(yè)技術進步趨勢會向節(jié)約土地的技術進步的轉移,如多熟種植、間套和節(jié)肥、節(jié)水等。在以生存性農村為主的西部貧困地區(qū)和山區(qū),由于勞動力投向農業(yè)的機會成本很低,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均十分低下,所以這類地區(qū)農業(yè)技術發(fā)展的方向是提升土地生產率,生物技術如良種、化肥、地膜覆蓋是其正確選項。由此可見,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多層次的,和少數尖端領域技術突破性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總體農業(yè)科技水平的落后,與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并存的是低效率的普及工作。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業(yè)科技水平呈現出多元性,要求我們在今后的農業(yè)科技進步中選項的多層次性。超級秘書網

三、多元化農業(yè)技術進步的必然選擇

由于受到資源約束、市場約束、戰(zhàn)略目標和工業(yè)化水平等因素制約,導致我國在農業(yè)技術進步的選項上不能只是靜態(tài)單方向的演進,而必須是動態(tài)的多元化的推進態(tài)勢。在沿海地區(qū)、大城市周邊郊區(qū)及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其工業(yè)化水平高,經濟發(fā)展快,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方便且比例高,勞動價格相對昂貴,土地則顯稀缺,農業(yè)的發(fā)展應立身于自身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壓糧擴經,優(yōu)化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專用性。大力發(fā)展精準農業(yè)、品牌農業(yè),農業(yè)技術發(fā)展的方向是提高競爭力,技術選擇上應以資源密集型為主,以實現資本對相對稀缺的勞動和更加稀缺的土地的替代,重點發(fā)展生物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設施,適當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廣農機械的使用。中部地區(qū)是我國糧食主產區(qū),是我國農業(yè)的典型代表,生產中保持了精耕細作等傳統(tǒng)農業(yè)的優(yōu)良技術,人口眾多,土地面積寬廣,但勞動生產率不高,其發(fā)展目標應首先滿足我國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所以,中部地區(qū)農業(yè)技術的方向必然會朝著勞動密集型和有利于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的方向發(fā)展。

而西部貧困地區(qū)和山區(qū),地處高原、山川、丘陵地帶,自然條件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產品生產所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眾多且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十分低下,但土地稀缺特征不明顯,從擴大糧食產量以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出發(fā),這些地區(qū)應以提升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動生產率為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重點推廣能提高土地生產率的生化技術如良種、化肥、農膜以及有利于水土保持、平衡生態(tài)的技術。當然,基于誘導性技術變遷理論,使得某些農業(yè)資源的稀缺性和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動能及時地傳達給有關技術變遷的當事人。為了使農業(yè)技術進步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下去,正確的政策取向應該是以誘導型制度變遷為主要手段,使農業(yè)資源的配置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長效動力,引導農業(yè)技術遵循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與資本價格之間的有機互動的方向變遷。農業(yè)技術政策的機制在于依托誘導型和強制型制度變遷獲得預期的技術變革效應,從而使農業(yè)技術選項建立在切合實際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朱玉春,劉天軍寫作論文編著.數量經濟學,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2]張全紅.我國農業(yè)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農業(yè)經濟,2006.5.

第5篇

(一)學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情況

1.資金投入情況

通過對各農村中小學校長的訪談得知,從2010年到2012年三年時間里,大部分教育部門和學校能夠逐年增加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投入資金30萬元以下的占18%,投入資金達31—40萬元的占26%,投入資金達41—60萬元的占20%,有36%的教育部門和學校信息化建設投入的經費已達到100萬元以上。這說明農村中小學信息化軟硬件建設的重視程度在逐年增加。

2.農村中小學信息化硬件設施情況

調查結果發(fā)現,農村中小學生占有計算機數比例較之2005年我國平均82名中小學才能擁有一臺計算機有明顯提高,調查樣本中小學有近1/3的學校的學生數與計算機數之比為5:1以下,只有33.5%左右的學校是10:1以下。由于過去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和管理技術,眾多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設備大多成為應付檢查的工具,置而不用現象十分普遍。目前這種現象已經有很大改觀。有一半的學校一周多媒體教學時間在20小時以上。已經有60%的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并且初步得到了應用。

3.計算機師資水平

信息化涉及的軟硬件應用、指導和維護需要專業(yè)人才。因此,專職計算機教師是農村中小學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關鍵。從調查情況看,有83.9%的學校都具有專職計算機教師,且有一半以下學校有專職教師3—5人。除了一小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不會應用計算機外,85%以上的教師都能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辦公和教學。這說明教師的計算機水平較前幾年有了顯著提高,但在計算機教學應用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如有40%左右的會應用計算機的教師并不能熟練制作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師的計算機培訓是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大部分中小學每年定期分批次組織進行教師信息化技術培訓。本次調查發(fā)現,調查樣本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教師參加了培訓。但是,大部分教師接受的培訓項目并不全面。存在重技術培訓,輕理論培訓的現象。這也是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

4.課件制作和引用、資源建設情況

目前,農村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且70%的學校都制定了比較詳細的信息化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并積極進行教學實踐。大部分學校的教師都能應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其中,主要學科語文、數學、外語等制作的課件數量在12—50個之間,非主要學科的課件數量則很少,能夠應用網絡課件和學科資源庫的課件更寥寥無幾。這進一步說明多數農村學校和教師缺乏網絡資源利用意識,對于學科資源庫的建設不夠重視。

(二)教師方面

1.教師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情況

調查樣本中,67%的教師擁有電腦并連接到互聯網。有89.5%和85.8%教師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各種信息的采集、歸納和應用網上教育資源,調查樣本中完全不懂的有86人,點總數的19.2%。而專職計算機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熟練程度還僅限于一般軟硬件技能;能獨立完成程序編制的不足2%。

2.對信息化教育技術的認識態(tài)度及應用

調查發(fā)現,86%的農村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持支持態(tài)度,并且表現出愿意參加各類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培訓活動,渴望學習到更多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有14%的年齡偏大的教師不支持也不反對,但不愿意參加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在關于多媒體的教學效果問卷中,認為使用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技術與手段的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占28%,有13%的教師認為沒有效果或效果不很顯著,有59%的教師認為效果較為可以或比較一般。81%的教師認為使用現代化、信息化的多媒體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而選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這一項的教師較少,占19%。說明大部分教師教學指導思想對信息化教學認識不足,沒有將信息化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聯系起來。

3.信息技術與各科教學的整合應用

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多數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僅僅停留在簡單的PPT課件制件上,在實施信息技術與各科教學整合中,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如在選用與教學相關的軟件與網絡資源問題調查中,很多教師并不善于應用網絡資源,也不善于將自己的資源通過網絡分享給他人應用。

(三)學生方面

農村信息化教學的效果是本次調查的一個重點。本次調查主要從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考察。問卷結果顯示:41.8%的初二學生已經初步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檢索,并能熟練應用光盤、U盤儲存、檢索相關信息;64.7%的高二學生能熟練運用網絡檢索和文獻檢索。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沒掌握任何一種信息檢索方式。調查發(fā)現,48%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屬中等偏下水平。如有些學生雖然能熟練運用QQ聊天,卻對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一些操作并不熟悉。62%的高二學生雖然能簡單地應用Word辦公軟件,但僅僅停留在最簡單的基礎應用,深入應用的能力較差??傊?,受限于農村中小學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農村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較城區(qū)中小學差距明顯。只有少數學生能將計算機及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對信息檢索、選擇能力、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二、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不足

信息技術硬件建設是信息化教學的前提,硬件設備的配置會受學校經濟條件、領導重視程度的影響。調查發(fā)現,大多數農村學校計算機數量較少,而且機器硬件配置非常低,有的甚至是20世紀淘汰的機器還在使用,根本無法滿足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已擁有的軟件,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需要。多數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庫和互聯局域網剛剛建設,在教育教學資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方面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

(二)信息素養(yǎng)亟待提升

當前信息化教學建設有了初步的成就,許多教師已經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入課堂。這些轉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此次調查也發(fā)現,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網絡知識普遍較低,一些年歲較大的教師不會使用計算機。而一些中、青年教師雖然有很熟練的信息技能,卻缺乏深入應用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應用網絡知識獲取更為科學的教學技能或教學材料。第二,目前多媒體教學中普遍存在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手段問題,這個問題在農村中小學也一樣存在,有些老師一上課就是一個PPT反映到底,缺乏和學生交流和互動。第三,大部分教師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維護維修技能,電腦不能啟動、音響沒有聲音等一些簡單故障他們都不能解決。

(三)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庫有待建設和完善

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樣本中雖然80%的學生能基本完成信息化的簡單教學任務,也擁有數量不少的自制PPT教學課件,但這些課件水平大都質量不高,且受制于硬件和軟件的制約,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有的學校雖然微機室已經接入互聯網,但由于教師不善使用網絡資源,網絡上的一些優(yōu)秀課件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四)信息能力有待增強

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農村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仍處于中低等水平,信息搜集能力有待增強。特別是在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和技術進行資料收集和加工整理方面的能力更需要提高。

三、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對策

(一)拓寬籌資渠道,加大硬件建設

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一定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大硬軟件建設。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全靠政府投資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不現實。因此,農村中小學要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動員全社會關注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鼓勵社會知名人士、知名企業(yè)向教育投資。

(二)加大教師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培訓力度

農村中小學目前信息化教學較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教師信息化技能和意識滯后于教學要求。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一方面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知識培訓,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鍛煉,去提高信息素養(yǎng),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三)強化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要把資源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應加強農村信息化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信息化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是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強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引進工具型、平臺型、資源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學軟件,充實豐富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組織廣大教師、軟件技術人員研制開發(fā)適合學科、年級的必修課的教育教學軟件。同時,要整合教育資源,把分布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有用資源整合成為公共資源部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第6篇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三個方面

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應該包含硬件建設、軟件建設和應用服務三個方面。

1、硬件建設

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包括與外界互聯互通的公共網絡建設和本地本校的局域網絡建設兩個方面。公共網絡建設由專業(yè)的骨干網絡提供商負責;而各地各校對于本地本校的局域(城域)網絡的建設熱情很高,并已建成大量校園網和城域教育網,但對各自之間的互聯互通卻很冷淡。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中的一個嚴重問題。

2、軟件建設

教育信息化的軟件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開發(fā)出支持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平臺,包括:教學及管理平臺、教育管理平臺、教學信息交互平臺等三大綜合應用系統(tǒng);二是要開發(fā)足夠多的優(yōu)質教學課程和相關資源。

但縱觀當前市場上的各種教育軟件,(包括學校自行開發(fā)的軟件),都有不足之處:首先是,缺乏以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理論為指導的整體建設規(guī)劃和目標,都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的以當前需求為導向的建設模式。因為學校需要每年向教育局提交各種報表,所以開發(fā)了MIS系統(tǒng);因為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所以開發(fā)了各種研究性學習平臺;等等。而這些系統(tǒng)之間缺乏必要的整合和溝通,不能形成教學與管理上的合力,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不人性,有令人費力和氣惱之處。

其次,這些教學系統(tǒng)或平臺的開發(fā)的參照模型存在著極大的謬誤。

現在一般的作法是首先根據需求立項,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詳細的需求調研,然后技術人員根據需求調研的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析構建起軟件系統(tǒng)的模型,最后開發(fā)完成。這樣的開發(fā)模式是根據軟件開發(fā)的常規(guī)模式進行的。這在教育行業(yè),特別是在教學領域是行不通的,是錯誤的。因為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信息化變革,其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不可能還與粉筆黑板式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一樣。如果教學平臺軟件的開發(fā)還以當前或以前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為參照模型,這就注定了開發(fā)出來的教學系統(tǒng)或平臺不能適應和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和發(fā)展。

3、應用服務

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是指對用戶進行如何將硬件、軟件設施與實際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服務過程。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的核心,即是當前人們常說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這也是我們開展教育信息化的兩大根本目的所在:對全國而言,通過互聯共享實現我國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跨越式發(fā)展;對各地和各校而言,通過課程整合實現各地各校教學效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跨越式發(fā)展。

對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人們還存在一些誤區(qū),即認為有了先進的硬件設備和功能強大的教育軟件系統(tǒng),教育信息化建設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缺失了以課程整合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的支持,任何先進的硬件和功能功大的軟件都是一堆無用的垃圾和廢品!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在我國開展好幾年了,但人們還存在很多疑惑之處,問題和癥結在哪里呢?

二、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面臨的問題及癥結分析

(一)當前課程整合的現象與困惑

教學現象一:教學開始了,教師導語開場引出課題情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討論大屏幕上的文字或圖像,教師提問分析,學生舉手回答;然后做大屏幕上的習題或回答問題;最后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結束。

教學現象二:教學開始了,教師提示教學任務;然后學生通過大屏幕或各自電腦瀏覽教師設置的教學情景;或瀏覽教師設置相關的教學課件;通過論壇討論問題;然后將作業(yè)貼出來;教學結束。

教學現象一,是牽著學生走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翻版,只是多了一些形象性和情景性,但缺少了傳統(tǒng)教學的方便快捷和實效性,有畫蛇添足之嫌。

教學現象二,即所謂任務驅動式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只起引導、幫助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不難看出,對于以上兩種教學模式仍然沒有脫離教師主導的范疇,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教學方式都是教師預先設定好的,關注的只是學生外在學習表現的變化。而真正的教學,在于關注學習主體內在的智慧能力和智慧水平的發(fā)展變化。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正是為關注和實現學生智慧水平的內在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強大和完善的環(huán)境和平臺。即學生能在這個環(huán)境和平臺上真正實現其智慧結構個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發(fā)展。這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應追求的目標。

(二)課程整合的發(fā)展階段

歷史上任何變革都是由現有基礎出發(fā)的,當前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處于由模擬式整合向數字式整合發(fā)展的繼往開來階段。

1、繼往:傳統(tǒng)課堂(模擬式)整合階段

嚴格說這個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已開始,即信息技術僅是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促進教學的作用。這個階段經過了20余年的發(fā)展,目前已經基本完成。

這個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和加強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即所謂“穿新鞋,走老路”。

2、開來:智慧構建(數字式)整合階段

從上世紀90年代末人們開始意識到:僅靠模擬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并不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強大作用;人的智慧構建和發(fā)展的本質是外界信息與其內在智慧結構(內在信息)的交流、融合(整合)而提升的過程;而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環(huán)境是人的智慧發(fā)展即學習的最佳環(huán)境和條件。這就需要將信息技術與人的智慧發(fā)展進行數字式整合,也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在主體的智慧發(fā)展層面上進行整合的問題。

支持由模擬式整合向數字式整合過渡發(fā)展的典型理論就是當前熱門的建構主義。建構主義作為一種介于模擬式整合與數字式整合之間的教育理論,為課程整合的過渡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但如何進一步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數字式整合呢?

(三)推進數字式整合的條件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數字式整合,需要在以下三個基本條件上才可能逐步推進:

1、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教育理論的指導

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教師如何教的理論;已經流行了約10年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雖然關注的學生如何學的理論,但因其理論的唯心主義和局部片面性特點而無法擔當全面實施數字式整合的要求。

當前,時代呼喚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科學全面的教育理論的誕生!

2、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教學探索平臺

數字式整合的推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起點在于當前的教學現狀。這就要求必須構建起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探索平臺。教育理論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和普通教師在這個平臺上,平等地進行對話;教育理論、教學理論、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經驗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平等地展示、交流、融合。只有這樣,數字式整合才可能得到不斷而健康地推進與發(fā)展!

3、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教學實施體系

實施數字式整合還必須構建一個與學生的智慧發(fā)展相適應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和主干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就是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教學實施體系。

以上三個條件,教育理論是靈魂,只有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才可能進行科學的教學探索和教學實踐。

(四)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新型教育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推介

對于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有專家以路、車、貨、駕駛員培訓等四要素作了十分形象的比擬,這對過去和現在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但僅此就夠了嗎?試想一個有著熟練技術的司機,在高速公路上,駕駛著一輛滿載貨物的汽車。人們要問:1、他要到哪兒去呢?他不會永遠在路上轉圈吧?2、他應如何擇路而行呢?他不會在路上見路就上吧?這就涉及二個要素:目的地和地圖。只有還具備了這二個要素,他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自己的運輸任務。

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是一套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探討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理論。這套理論明確地回答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地(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和地圖(如何才能一步一步實現數字式課程整合)這兩個關鍵問題。具體內容請參閱拙作《學習活動的模型----人類個體智慧發(fā)展與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書和網站。

三、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的推進方式

教育信息化應用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如何科學、全面而穩(wěn)妥地推進呢?

(一)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推進的原則

對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推進,要本著以下原則來實施:

1、漸進性原則:教育信息化應用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要以當前各地各校的具體現實狀況為基礎,以各地和各校的教師為主體來實施和推進。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促進和提高各地各校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應用能力。

2、交融性原則:教育永遠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互動的科學。只有能指導教學實踐的教育理論才是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只有經教育理論武裝的教學實踐才是科學的教學實踐。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永遠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教育理論及其專家與教學實踐及其教師的協作、碰撞、交融,才可能真正推進教育科學的創(chuàng)新(生成)和發(fā)展。

3、結合性原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以此為基礎實施創(chuàng)新的教育。當前具體而言是指實施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課程、素質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為:素質教育是實施的靈魂和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實施的骨架和技術基礎,而新課程則是實施的血肉和內容體系。

概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就是要以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為目標,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各地各校的現實狀況出發(fā)逐步地推進。

(二)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推進服務的體系

基于以上對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的分析和認識,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應有一套推進服務體系,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教育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

2、教師培訓課程:包括貫以社會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古今中外教學理論研究、教育模式與課程設計方法、教學實施典型課例分析、教學研究方法等數門針對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訓練課程。

3、教學研究平臺:一個專家與教師、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思路、疑惑與靈感交匯、你我他平等參與的協作研究平臺。

4、課例觀摩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整合各種創(chuàng)新課例和優(yōu)秀課例,通過大家的、分享、點評、借鑒、修改、創(chuàng)新,使其融入我們每一位參與者的研究和實踐之中。這些課例包括:中外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課例,我們身邊的具有借鑒意義的課例,我們成功探索成果的課例,其他優(yōu)秀課例。

第7篇

(一)高校信息化管理需求與組織結構之間存在沖突

高校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必然會對之前的教育組織結構產生影響,很多結構也會因此而發(fā)生重組。國內多數高校中,由于信息化建設必須依靠校園網或是信息技術部門進行,但這些部門擁有的權力相對較小,所以就沒有辦法對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設的決策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一些高校甚至還因此特地成立了通過高校領導對信息化建設進行管理的部門,但由于這些部門依然不是常設部門,因此在決策時經常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與排擠。不僅如此,由于部分高校利用信息技術部門取代了緣由的技術部門,但一些本該撤銷的傳統(tǒng)管理機構仍然沒有撤銷,這就會對信息化建設實際工作進行時產生一定的干擾。

(二)高校信息化技術人才缺失嚴重

由于現如今的信息技術人才的作用逐漸突顯出來,多數這類人才都不愿留校工作,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的發(fā)展太過狹隘。一方面,高校固有的層次制約體系制約了這類人才的晉升;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體系容易使信息技術人才喪失緣由的斗志與激情。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高校在你人才聘用制度方面的缺陷,高校中“能熬就能升級”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教職工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對高校的各種內部組織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給信息技術人才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二、促進我國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建設的主要策略

(一)切實提高高校校園信息資源的應用率

高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網絡設施建設,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校園信息化網絡的利用效率。首先,高校進行教育信息化管理必須達到設置的合理化。高校應當依據自身教育實情進行信息化的設置與運用,從而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制度,在各個班級與年級中都應當制定出一套與學習不相沖突的計劃,從而保證每個大學生能夠有機會使用信息化的教育設施。其次,高校可以加大信息化設施的使用時間,由于高校大學生數量眾多,一些信息化設施使用時間相對較少,因此要適當加大開放使用的時間。最后,教師在使用信息化設施時,要不斷加強使用主動性,并在自身使用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合理使用。高校還應當制定一系列制度,保證信息化設施能夠得到合理的使用。除此之外,高校所在的教育機構還應當和政府之間聯合創(chuàng)建一套科學的獎懲制度,對一些信息資源利用率較高的學校給予適當的獎勵,對那些使用率較低的學校則給予一定懲罰,并通過整改措施提高其信息化設施的利用效率。

(二)加強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資

教育機構與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地方財政機構與國家財政機構應當將教育投資放在首要的位置,只有教育信息化建設得到國家的重視,才能保證經費的穩(wěn)定來源;高校要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努力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將企業(yè)對教育投資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樣高校才能籌集到更多的經費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之中。

(三)完善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與引進機制

高校應當積極聘請一些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與綜合素質能力較高的人才,針對現階段教學管理現狀開展培訓教育活動,從而強化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培養(yǎng)力度,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素質;高校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信息管理體制,并進一步強化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定期對教育管理人員進行考核與評價,使其在考核通過的情況下獲得上崗證書。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全面打造出一只信息化社會適應能力強、專業(yè)技術過硬以及綜合能力足夠強的信息化教學建設隊伍。

三、結語

第8篇

網絡信息技術對于我國教學工作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教學設施方面,網絡化的到來使得信息設備、數字設備進入到了校園中,進入到了課堂中,改變了我國沿用了數千年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學的效果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包括多媒體教學工作、網絡課程技術、信息化互動工具等??傊?,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國教學工作的基礎設施和教學工具,而教學設施方面的改變是整個教學工作改變的基礎,同時也是促進網絡教育取得突破的關鍵和核心。

1.網絡教育的特點。

其一,學生實現了學習的自主化和自由化。在信息化教學時代,學生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一方面,學生可以在網絡上很方便快捷地共享很多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材料,如其他學校甚至其他國家的教學視頻、網上錄制良好的音頻、其他同學的學習心得體會等,學生可以充分地通過網絡渠道利用這些多樣全面的資源,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于教學工作的另一個方面的促進作用就是加深、擴大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對于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學內容的互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師生、生生的深層次、多元素、及時有效的互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學習進步也會很快??梢?,學生不僅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一些公共資源,也可以與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更廣泛的互動和討論,而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會受地域和地理條件的制約。利用網絡信息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自由,所以,網絡教學對于提升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二,教師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深入化和靈活化?,F代化網絡信息教學是傳統(tǒng)教學的加深和拓展,這首先表現在網絡信息化教學的渠道是全新的,并且具有傳統(tǒng)教學工作所無法企及的地方。在利用網絡信息進行教學的工作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頻率增加,互動的效果也大大地得到了提升,這對于改變傳統(tǒng)刻板的課堂氣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次,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增加一些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內容,改變傳統(tǒng)教學工作中一切教學知識內容都是以課本為主的老舊、生硬模式。網絡化教學使教學資料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促進學校的教學活動朝著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教學內容的深入也是網絡化、信息化教學時代到來所出現的新的發(fā)展機遇。最后,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相比,網絡化信息教學不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拓展,在形式增強了靈活性,同時在教學的互動效果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灌輸,學生接收記憶為主,課堂中具有針對性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較為缺失,同時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教學工作的質量。但值得慶幸的是,網絡化教學的普及和發(fā)展為改變這種現象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網絡通信設備,如QQ、郵箱、微信、微博等,增強與學生,甚至與家長的互動。學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向老師提問或是與其他同學互相討論交流學習上的體會或是困惑,這對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是個很好的幫助。由此可見,教學內容深入化、靈活化以及師生之間優(yōu)良的互動效果也是網絡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

2.網絡教育的優(yōu)勢。

其一,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構建了“重互動、多溝通”的新型互動課堂模式。網絡化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主要區(qū)別表現在教學方法上。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的講授環(huán)節(jié)占據了主導地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一個被灌輸的角色,教學場所以課堂為主。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信息化教學的普及,網絡化教育已經成為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新生力量。網絡化教學工作中,教學內容以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提問互動為主,教學過程較為豐富,教學內容高度多元,同時,其教學方式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教師只是承擔輔助講解的角色。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加強調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效果顯著,是一種非常值得普及的教學方法。

其二,靈活機動的教學途徑和較為寬泛的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眼界,有利于幫助學生借助發(fā)散性思維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網絡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具有更為寬泛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渠道,學生既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學習知識,也可以在學校指定的一些教學資源數據庫去下載自己需要的教學資料和學習材料,從而充分地自主學習。同時,網絡教學中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也較為便利,只要進行溝通的雙方有網絡以及電腦或者手機、iPad等設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家長之間就可以在任何時空下進行互動,這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是適用于所有學生的,很多時候,單一的授課模式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開發(fā)具有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所以需要我們在開發(fā)網絡化教學方法的同時,注重對傳統(tǒng)教學效果的提升,注重利用網絡途徑來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引發(fā)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F代化的網絡教學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突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同時,也非常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傊?,現代化的網絡教學在教學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二、現階段網絡教育存在的問題

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網絡教學在教學設施、教育理念、教學思路、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果。但受客觀教學實施和傳統(tǒng)教育理念等因素的限制,我們當前的網絡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全面。目前,我國網絡教育的技術環(huán)境建設、信息通道的硬件設施以及相應的軟件系統(tǒng),衛(wèi)星教學收視點和教學光盤播放點、網絡教學支撐軟件平臺等都還不完善,不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與此同時,我國網絡技術水平還不是很高,導致網絡傳播速度慢,視頻效果差。與此同時,專業(yè)人員少,網管技術人員、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遠遠達不到網絡教育的要求。

2.教學經費不足。開展網絡教育需要較高的成本,教育主管部門目前并沒有給開展網絡教育的院校撥劃專門的經費。比如,電子課件的制作,一般一門含有音、像、文字和三維動畫的多媒體網絡課件需要投資近30萬元,而一個專業(yè)往往需要數十門網絡課程課件,多個專業(yè)同時開課,至少需要數百個網絡課件,僅此一項投資就需上億元。經費的不足已成為網絡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3.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互動缺失。網絡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第一,網上授課教師不在場,師生之間缺少直接交流,學生難以感受到老師的人文關懷。第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缺少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還缺少良好的信息反饋系統(tǒng)。第三,學生進行網絡教育學習比較容易,學校給每位想學習的學員提供了學習機會,但這同時也給學校帶來了管理上的新問題。招收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yè),他們的文化程度、思想素質、年齡、人生經歷、學習目的等都千差萬別,沒有統(tǒng)一的定位,這就容易造成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混亂,比現實學校管理有更大的難度。

三、推動網絡教育繼續(xù)發(fā)展的建議

1.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網絡化教學的發(fā)展與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強調課堂講授和課本知識的學習,但是現代化的網絡教學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教學資源上突出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互動,教學方法上從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向多元化教學轉變。但要想使教師們徹底轉變教學方法,適應網絡化教學,那就必須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讓教師有所創(chuàng)新,從而進一步加大對教學方式的革新,提升網絡教學效果。

2.加快信息化教學人才的培養(yǎng)。網絡信息化教育同時需要相應的掌握現代化通信技術的教學人才作為支撐,如果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人員,那么網絡信息化教學也就只是一句空話。信息化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需要從各個專業(yè)做起,教育與管理部門可以專門開辦一些網絡信息化教學人才培養(yǎng)的院校與專業(yè),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職業(yè)培訓的課程,以使傳統(tǒng)教師掌握現代化網絡教學方法,從而加快我國網絡化教學的發(fā)展。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播放 | 国产又粗又黄又爽又硬的|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综合|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a久久天堂国产毛片精品| 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本道综合色狠狠五月|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选|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一区| 美女被后入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区中文色|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剧情在线播放| 日韩1区二区三区麻豆| 91麻豆视频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 | 亚洲视频偷拍福利来袭| 中文字幕五月婷婷免费|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两区|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人妻| 国产不卡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91| 日本加勒比中文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免费高清观看| 日本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乱码| 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久久久| 欧美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亚洲中文在线观看小视频|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 殴美女美女大码性淫生活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阅读| 99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情色欧美| 欧美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