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0 16:15:4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語文教材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這套初中語文教材吸收了原教材的合理成分,并參照國內外編選語文教材的經驗,有所創(chuàng)新,是一套色調鮮明的新教材。由于它是在原教材基礎上產生的,為說明它的特點,有必要將其與原教材作一些比較分析。
一
語文教材主要有綜合型與分科型兩類。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材都是綜合型的,即將知識體系、訓練序列和課文三部分編入一套教材里,又有按文體分類、年代順序和訓練要求三種不同的編排方法。近代語文教材又基本上按文體分類或訓練要求組成單元的方法編選課文。50年代中期,我國學習蘇聯經驗,編選了一套《漢語》和《文學》的分科型教材。所謂分科型教材,是根據語文知識和訓練體系將語文教材分編為幾種。實行分科教學,知識系統(tǒng)、完備,各成體系,便于教學,也有明顯的優(yōu)點。
1978年以前,我國中學語文教材都是全國統(tǒng)一的。這種做法不能適應各地發(fā)展的不平衡和要求的不相同,也不利于教改實驗。黨的以后,為了開展各種教材和教學的研究與實驗,一些學校和教育研究機關編選了一些實驗教材,有綜合型的,也有分科型的;分科型教材一般分為“閱讀”“寫作”和“漢語知識”三種。統(tǒng)編中學語文教材吸收了各種實驗教材的優(yōu)點,也分綜合型和分科型兩種,即“初(高)級中學語文課本”高、初中各6冊和“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課本(試用本)”《閱讀》和《作文·漢語》各6冊。
綜合型初中語文教材根據教學大綱的“以讀寫訓練的要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體例分單元編排。讀寫訓練主要通過課文(每冊30課)體現,是教材的主線;語文知識貫穿其中,編寫成短文,是教材的副線。
分科型初中語文教材《閱讀》和《作文·漢語》配套使用。
《閱讀》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作文·漢語》課本的“說寫訓練”配合。課文篇數多(每冊平均40課),分講讀和自讀,文言文與白話文混合編排,練習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
《作文·漢語》課本包括“說寫訓練”和“漢語知識”兩個系統(tǒng)?!罢f寫訓練”包括“作文訓練”和“說話訓練”:每次“作文訓練”由作文知識、例文、作文范圍和作文指導四部分組成,每學期6次;“說話訓練”即口頭作文,要求進行成篇的講話練習,每學期圍繞一個中心訓練2—3次?!皾h語知識”編為44篇短文,包括“語匯”“語法”“修辭”。語法知識按新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tǒng)編寫。
這兩套語文教材吸收了建國以來語文教材編選的經驗,受到廣大語文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都不能適應義務教育的需要,有明顯的不足:
1.為適應升學教育的需要,原教材不能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知識更新慢,反映經濟建設實際的內容薄弱。但義務教育要變升學教育為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yōu)樯霞墝W校培養(yǎng)后備生,因此,教學內容要擴大,要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2.為適應封閉性教學的需要,原教材課文教師要篇篇講,作業(yè)學生要題題做,因此課文和練習都受到一定“量”的限制,影響學生開拓視野和開發(fā)智力,也適應不了義務教育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的要求。
3.由于對語文教學整體結構認識不夠,教學內容沒有超出智育和德育的范圍,教學方法停留在傳統(tǒng)的“讀寫講練”上,因此,原教材沒有為開發(fā)智力、審美教育提供充分的條件,特別是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4.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著重培養(yǎng)書面語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但是,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口語的運用在現代生活和工作中更為廣泛、重要。“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幾經修改,雖已明確提出語文訓練包括口語即聽說能力的訓練,原教材也相應增加了一些口語訓練的內容,但沒有形成完整的訓練序列。
二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實行“一綱多本”,即在同一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分編為多種,通用的包括“教讀本”和“自讀本”,還有適合不同地區(qū)需要的地方教材。教讀本供課堂講授使用,配套發(fā)行“教師教學用書”。這是一套綜合型教材,在總結教材編選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原教材的優(yōu)點。
它吸收了原綜合型教材的如下優(yōu)點:
1.從語文學科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出發(fā),以語文訓練為主干,把教材的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建立起一個整體教學結構。
2.重視知識和能力的科學性和序列性。語文知識貫穿于讀、寫、聽、說訓練之中,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密切結合,既聯系了課文和學生實際,各個部分又有自己的體系和序列。
3.重視通過練習培養(yǎng)能力,練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富于啟發(fā)性。
它又吸收了原分科型教材的如下優(yōu)點:
1.教學內容容量大,課文多,教讀本每冊30—40課,還有配套的、篇幅相當的自讀本。
2.作文訓練線索分明,目的明確,梯度合理,一次一個中心,前后形成系列。既重視口頭作文,又重視書面作文;既重視片段練習,又重視綜合練習;既重視寫作訓練,又重視修改訓練。形式多樣,配有例文,緊密聯系了課文與學生實際。
3.白話文和文言文混合編排,文體特點和表達方式的應用更加突出。
但是,新教材在吸收原教材優(yōu)點的基礎上,從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fā),教學內容更為擴大,知識層次增多,練習份量更重,又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1.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合理順序??傮w結構改變了以文體為主的安排形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冊要使學生認識語文的運用與生活的關系,培養(yǎng)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第二、三、四冊在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分析生活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積累、運用書面材料的能力,依次側重培養(yǎng)記敘、說明、議論的吸收和表達能力。第五、六冊培養(yǎng)綜合運用觀察得來的材料和書面材料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運用語文的能力和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為了體現各個階段的要求,第一冊按課文反映的生活內容,第二、三、四冊按文體和表達方式,第五、六冊按實用體裁和文學體裁組成單元。
2.大量增加適用性強的內容,突出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第二冊起,系統(tǒng)安排了各類應用文教學,第五、六冊則重點培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
3.重視語文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突出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套教材,聽、說、讀、寫都有各自的訓練內容和序列,圍繞閱讀訓練的要求,分散在各個單元和課文中,使各訓練序列既自成體系,又互相配合。
4.語文基礎知識改變了編寫短文的形式,結合課文的提示、練習和注釋介紹,有利于與讀寫結合;同時,每冊都有附錄,系統(tǒng)歸納本冊有關的語文基礎知識,供學生復習,不作課堂講授。
三
教師要掌握好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必須轉變幾個觀念。
第一,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這套教材既有整體性、綜合性、又有科學性、序列性,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封閉體系,溝通語文和其他學科,溝通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溝通課內和課外,建立一個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開放系統(tǒng)。因此,掌握這套教材,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要處理語文知識系統(tǒng)和能力系統(tǒng)、教師教讀和學生自讀、課堂教學和課外語文活動之間的關系,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指導他們更廣泛地學習和運用語文。
第二,“過去教科書只有一本,凡是編入教科書的都要教給學生。有所遺漏,教師就會被認為沒有盡到責任。這幾乎成了多年的通例,必須打破這個觀念。這一回,教科書不只一本,而且用于課堂上講授的一本,內容也有許多層次,不要求全部由教師教給學生,相當一部分要由學生自學。課文分教讀和自讀,練習分必做和選做,自讀課文后的練習尤其可以靈活處理。厚厚的一本書,要求教師講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保ā督處熃虒W用書》“說明”)教材編者十分強調這一觀念的轉變,給教師教學以相當的自。因此,教師一定要處理好自己掌握“一桶水”和教給學生“一杯水”!的關系,處理好教讀和自讀的關系,從實際出發(fā),根據教學要求,選擇最恰當的教學內容。使用同一套教材,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要求可以有所區(qū)別,這有利于聯系實際,改變“一刀切”的做法。一般地說,對接受義務教育后準備就業(yè)的學生,實用性強的知識可以多傳授,實用能力要著重培養(yǎng);對接受義務教育后準備繼續(xù)升學的學生,知識面可以寬些,理論性可以強些。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和班級,內容不要過深,要求不要過高;對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和班級,內容可以深些、寬些,要求可以多些、高些。但無論對什么學生,都要重視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自學方法,教師不要什么都包下來,一定要改變保姆式的教學方法。
第三,教材的總體結構要求語文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因此,要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讀寫輕聽說的教學思想,改變重記憶輕理解、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方法。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之外,要特別重視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過去,中學生不會組織整理材料,不懂基本實用文體的格式和要求,適應不了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常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并不是因為知識高深,能力復雜,而是因為重視不夠,缺乏訓練。使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固然不能放松傳授基本知識,培養(yǎng)基本能力;但是,語文訓練必須全面,實用能力必須加強。只有這樣,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才能落到實處,協(xié)調發(fā)展。
四
要學好、用好義務教育教材,除了轉變觀念外,還要掌握好教材的組織結構系統(tǒng)。
這套教材的組織結構,從縱向看,包括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的四個系統(tǒng)和一個培養(yǎng)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系統(tǒng);從橫向看,各種知識和能力相互配合,通過單元形式體現出來。
四個知識和能力系統(tǒng)是:
1.閱讀訓練:它體現每個單元和課文的基本教學要求,主要通過課文的教讀、自讀和練習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課文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總體結構來安排,是總體教學內容的具體化。要求具體,有一定彈性;既有總體目標,又有合理梯度。例如,第一冊著重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課文就按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經濟文化生活、科學世界、想象世界的順序組成八個單元。為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安排了生活的啟示、反映生活要滲透感情、認識和理解生活、文章與生活的關系等教學內容;為培養(yǎng)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又安排了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反映生活的各種表達方式等教學內容。第二冊以訓練記敘能力為主,兼及說明、議論的起步,認識表達方式的交叉現象。課文包括七個記敘文單元和一個詩歌單元。教學內容安排了記敘的要素、順序、詳略,中心和材料,記敘和描寫,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說明和議論中的記敘等,體現了第一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的深化和提高,反映了語文學習螺旋上升的客觀規(guī)律。
2.作文訓練:根據總體結構的訓練目標,按照各冊的教學要求,安排在各個單元和課文中。作文訓練包括片段練習和全篇訓練,片段練習安排在課文練習中,全篇訓練每學期6次。每次作文根據該冊和單元要求提出一項具體目標,例如,第二冊著重培養(yǎng)記敘能力,六次作文依次要求:交代清楚記敘要素,注意記敘順序,圍繞中心自動檢索,根據中心確定詳略,敘述結合描寫,記敘中穿插議論。每次突出一個重點,前后連貫,序列鮮明,最終形成綜合能力。
3.聽說訓練:包括隨機訓練和集中訓練。隨機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在課文練習里安排一定的內容。集中訓練每學期兩次,每次突出一個中心,與作文訓練交錯進行。例如,第一冊要求“說話要大方,口齒要清楚”和“要說得清楚、簡潔”;第二冊要求“說話要有中心、有條理”和“說話要連貫、嚴密,學習聽記”。不難看出,聽說訓練的要求與作文訓練的要求基本一致。
4.語文基礎知識:包括現代漢語知識、文學知識、文章知識和讀寫聽說知識?;A知識不再采用短文形式,在課文提示、練習、注釋中介紹,通過教讀和自讀理解,通過練習運用。短文形式有利于知識系統(tǒng)化,但不利于與課文結合,與讀寫聽說訓練結合。改變短文形式后,為彌補知識分散的缺點,每冊課本都編了附錄,指導學生系統(tǒng)復習本冊所學知識。
5.除知識能力系統(tǒng)外,這套教材還有一個培養(yǎng)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訓練系統(tǒng),這是以往教材忽視了的問題。教會方法、培養(yǎng)習慣、也是培養(yǎng)能力,但不是單純的語文能力,而是學習其他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必須具備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第一冊要求培養(yǎng)學生掌握勾畫摘錄詞語、查字典詞典、學習圈點批注、做摘抄、列提綱、做分類資料卡片、做讀書提要等學習方法,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注意提出問題自求解決的學習習慣。這都體現了這套教材重視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特點,它的要求也分散在各個單元中,每個單元突出一個重點。
使用這套教材,要處理好上述五個知識能力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五個方面的要求融合在各個單元中。每個單元由單元提示、課文和作文訓練或聽說訓練三部分組成。
單元提示主要介紹課文,提出教學要求。教學要求體現了各種知識和能力系統(tǒng)的配合,盡可能一致。例如第二冊第一單元閱讀訓練要求掌握記敘的要素,作文訓練就要求寫記事性文章,交代清楚六個要素,學習方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默讀。
課文分教讀課和自讀課,約各占一半。
教讀課由教師講授,課文前面有學習重點和預習提示,后面有練習。預習提示根據單元要求和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要求學習利用工具書查檢的字詞。練習包括課文練習和基礎知識練習,全面體現各訓練系統(tǒng)的教學要求。練習形式多,份量重,分必做和選做。課文練習有三個層次:(1)理解分析——著重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2)揣摩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推敲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妙處,進行讀寫聽說訓練;(3)記憶聯想——鞏固、擴展學習成果,熟讀背誦,抄錄詞語警句,選取與課文有關的文字材料和課文比較,以加深理解和開闊視野。基礎知識主要是現代漢語知識,先對有關知識作簡要闡述,然后安排適量練習。
自讀課由學生自學。課文前面有自讀提示,后面有練習。課文可以在課堂上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也可以安排讓學生課外閱讀,自讀提示中所提的問題不要求學生回答,練習由學生自己選做。注釋從簡,有的詞語要求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自讀課文,教師可以作必要的提示、檢查和講評,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作文訓練與聽說訓練交錯安排,每冊八個單元安排六次作文、兩次聽說訓練。作文培養(yǎng)書面表達能力,聽說訓練培養(yǎng)口語的吸收和表達能力。二者訓練目標一致,一般包括三個部分:作文提示或聽說訓練提示,介紹有關知識,提出訓練要求;作文例文或聽說預備活動(根據聽說要求進行分解訓練);參考題目。
每個單元的組織結構,下列圖表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來:
每個單元都包括圖中所述三個部分,有的單元后面還安排“語文活動”?!罢Z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輔活動,每學期一個中心,在課外組織。例如,第一冊的“語文活動”是寫字比賽,要求“字要寫得清楚、勻稱、整潔”。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是突破封閉或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教材作了一些安排,但教師不必受其限制,可根據實際搞得更為豐富多彩。
五
新課標高中語文的寫作教材內容先從分類和排列兩方面加以解釋。寫作教材內容的分類是指教材中的各信息是以什么為重點來安排的。從內容上看,寫作教材按照文體、篇幅、技巧能力等分成不同的類別。按文體來分,分為實用文與非實用文兩類。即除了文學作品外的一切記事性、說明性和論理性的文體。非實用文就是指文學作品,等等。按照篇幅分,有段落寫作與文章寫作兩類。按照知識、技能和技巧分,分為以知識學習傳授為主線的和以能力訓練為主線的兩大類。
本論文中三種版本語文寫作教材具體如下:人教版寫作教材的組成部分:第一是“表達交流”專題寫作。第二是課后“研討與練習”中的寫作練習,它是與“閱讀欣賞”合在一起的。第三是與“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的寫作練習。蘇教版語文寫作教材一共五冊,分別以人文的話題為中心,設置了三個專題:“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每一冊四個專題,一共二十個專題?;浗贪嫖鍍员匦藿炭茣械膶懽鹘滩挠蓡卧黝}和文體交織構成。讀寫結合的寫作教材每一單元都是由語文綜合活動組成,由“認識自我、體驗情感、感悟自然、關注社會、走近經濟”五個主題構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在高中三年究竟能夠掌握多少寫作技巧、能夠形成什么樣的寫作能力,并不能預知。這不僅是因為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不高和學生的能力差,跟寫作教材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他們不能確定寫作教材能不能提供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依據。
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寫作教材的功能
1.傳播信息的功能
通過教材文本學到什么。過去傳統(tǒng)教學常將教材課本看作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和對象。學生對教材要完全地記憶和理解。教材最基本的功用就是為教學提供資源。所以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內容控制著課堂,教師個人很少有創(chuàng)新的知識或是師生互動而來的新知識。即便老師有自己個人的知識見解,也是就教材來理解教材,僅僅傳遞教材中的知識。教師的個人知識一定是服從于教材內容,而沒有以獨立的姿態(tài)出現在課堂中。這樣教學,教師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會在整個課堂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就能在理解和建構教材內容意義的基礎上,讓師生共同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能力。
2.學習輔導幫助功能
怎么來使用教材。在課文開頭列舉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通過課文后面的訓練題提示學習重點,也應該預設學習過程,思考學習路徑。教材的學習指導功能,是指教材教學什么,用什么教學,教材對學習過程有何制約與影響。學習過程正是把學習目標、文章主旨與語言知識等有意義價值的信息與學習活動聯系起來的最基本過程。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編寫多是呈現學習對象,缺少處理對象的學習方法引導。語文教材教本到現在學本的轉變,使教材不再僅僅是學習內容的載體,還應該體現學習過程的進度。但傳統(tǒng)的教學只羅列學習目標,缺少引導學生一步步達到目標寫作教材,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只是應試地完成寫作。學生關于寫作的認知也只是來源于自己已有的積累認知。教師的任務就是檢測學生現有的認知理解能力,然后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水平的任務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呈現這個任務,最后學生完成任務而教師從教材中提供所必需的幫助。而新課標下的寫作教材就是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狀況來設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階梯,引導他們到達最近發(fā)展區(qū)。寫作教材作為師生教學的共同載體,應該提供教學方面的幫助。因為寫作教材的目標和內容都高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發(fā)展水平,要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教材目標的預設,就要為他們構建適合他們發(fā)展的平臺,提供教學寫作的指導和幫助。
本文對新課標下新教材的內容、結構做了簡單梳理,發(fā)現許多方面都是直指語文教學的寫作教學和寫作訓練,還有一些重點落在寫作教材的某一個大環(huán)節(jié)上,如寫作訓練體系的編排、寫作訓練的跨文化理論研究等。這些研究都為寫作教材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文獻。但這些研究關于寫作教材是否應該有目標以及目標是什么,是模糊不清的。研究者大多跳過了教材本身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與學的幫助這個論題,直接進入到教學實踐層面探討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和學者對于寫作教材的內容研究,沒有能夠形成共識。研究者多是就一套教材進行剖析,而把幾套教材作為研究對象的則很少。
當前,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變革,還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改革。因此,教材改革只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中,利用新教材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才是重要的內容。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課程方案一旦確定的話,那么教學改革必定要發(fā)生變化,教學理念必定要發(fā)生轉變。如果教學觀念不改變,教學模式不轉變,新的教材也將起不到改革的作用,課程改革將是失敗的改革。因此,充分利用新教材改革的內容,挖掘新教材改革的意義,體現新課改的思想是廣大高中教師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這直接關系著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
二、新教材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的特點
1.在知識體系的編排上,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新的高中數學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打破了舊的分科編排內容,例如,將高中數學分為:代數、幾何等,調整了知識安排的順序,注重和初中數學課程的有機銜接,更加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識的深度上注意由淺入深的把握程度,在實踐性上更加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開展自我學習,提高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2.在數學思想上更加突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新的課程改革強調,數學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的傳授,更加關注的是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新的數學教材則體現了這一思想,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數學思想的總結和提煉,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發(fā)揮好數學教學的引導作用,在章節(jié)的設置上更加體現數學方法的連貫性。
3.注重聯系實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新的數學教材更加突出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教材中每一章前的圖表設計都是來源于生活,每一章前的引言都是從生活中的實際導入的。一些閱讀材料都是根據生活提煉出來的,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都和人們的生活實際普遍聯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增加了研究性課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新的數學教材增加了研究性課題,是當前高中數學新教材的新亮點,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講究把數學課堂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三、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我們知道,教育改革的重心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轉變,教材的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要想實現教育改革的目標,關鍵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和方向,利用教材的特點,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到如何運用教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指導學生理解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高中數學教材是遵循新課改的思想,結合學生的實際而編寫的,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注重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掌握知識,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數學興趣,使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安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在課堂教學之初,要專門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于知識有一定的把握,在心中形成初步的脈絡,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要讓學生明確每一節(jié)課程內容的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增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對于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要鼓勵學生超前預習,并要及時給予表揚,使他們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提高課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2)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現問題,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進而進一步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讓學生養(yǎng)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嘗試找到問題的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
2.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從而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追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的數學教材相對于舊的數學教材更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比方說,每章前圖表的解說、章前的導入以及相關的數學資料、聯系實際的一些例題,都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些內容,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函數的圖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練習題中求彈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頻率這個題目導入本節(jié)內容,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體育教師的成長過程,是自我的職業(yè)理想和對職業(yè)的歸屬感不斷成熟的過程,這其中也伴隨著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而通過考察體育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發(fā)現這種成熟伴隨著日積月累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教育教學活動不斷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直接成果,這個過程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對于個人而言,由于對于體育教育專業(yè)發(fā)展的狹隘認識,也制約著個人的成長,如學校舉行教學研討會、講座或知名體育教師面授機宜的在職培訓不考慮個人成長中的特性,甚至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完全為“被迫接收”而準備的。在中國,由于存在大量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需求,大部分體育專業(yè)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中所開設體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將培養(yǎng)目標著眼于中小學體育教師。同時,這樣的課程集中反映體育教師的教育課程,忽略了對于體育教師本身的培養(yǎng),導致了課程設置和體育教師實際價值的較大落差。在外國教育機構,任何參加教師培訓的學生講授的課程由教育學院和體育教育的共同科目來完成,從學院和體育教育專業(yè)共培養(yǎng)中小學體育教師,這種模式的顯著特點是相對淡化專業(yè)而強調對課程的重視。比如,申請教師資格證書,關鍵不是看什么樣的專業(yè)選擇,而是要看在教育學院教育課程體系中你是否達到要求。由于這種區(qū)別,目前我國的體育教育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表現出相關部門的合作不到位,專業(yè)之間幾乎沒有溝通的挑戰(zhàn)。例如,我們的教育機構,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培養(yǎng)包括專業(yè)課程大多成立了由各個部門自己代為傳授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教育課程。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體育教師雛形
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師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進行角色換位,應進一步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教師因根據學生的現狀,幫助建立、引導建立適合個體的體育學習目標,并和學生一起分析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與學生互動,準確掌握每位學生,指導學生的不同情況各個階段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解決和對于教學計劃的調整,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逐步發(fā)展學生自主收集、獲得并加工知識的能力,增加學生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這樣的目標要求教師從過去的“傳道”,更多地轉變觀念和創(chuàng)新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過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不斷追求和實現新的目標。教育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以往的教育過程更加重視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單向過程,對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考實踐不足。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實現“教”與“學”的轉變,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的意識,對于構建開發(fā)智力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個性和健全人格有著重要意義。體育教學在適應新課程改革標準的顯著特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如何通過教育過程,進一步擴大學生發(fā)展的空間,從而提升知識和技能的育人效果。新課改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學習和教學方法的改變。要改變過去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我們需要改變體育教師帶領學生的特點,要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并繼續(xù)產生,升華,發(fā)展和深化。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研究問題,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中國體育教育未來發(fā)展趨勢
從職業(yè)或專業(yè)教師教育,專業(yè)方向的變化,將成為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個專業(yè)的體育教育教師和傳統(tǒng)教育的專業(yè)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從外部而言,體育教育需要其他專業(yè)、教育者進行協(xié)作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從內部而言,課程結構應進一步體現專業(yè)特點,應實現體育課程結構數量和質量的飛躍,應包含教育知識、實踐技能、體育教育和專業(yè)實踐。綜合來說,專業(yè)的體育教育需要對于更多資源的整合。從事體育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院校要進行戰(zhàn)略重組,其中教育學院并到大學后獨立存在,作為一個基礎,保留自己的教學和研究以及培訓功能;師專和師范大學合并;師范學院與當地教育學校合并;教育學院升級為師范學院;師范學院和綜合性大學合并,進入發(fā)展的正常階段。通過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培訓的發(fā)展模式吸取教育,將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崗前培訓機構再度整合,成立一個大體,兩種功能,管理三位一體的模式,其中合并為大學既負責崗前培訓,也為在職體育教師進行繼續(xù)教育,建立培訓和培養(yǎng)的雙軌道方式。從體育學院和師范學院首先變化,發(fā)展傳統(tǒng)體育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方向,并逐漸混合到大學體育教育課程的方向。經過職業(yè)培訓必須依靠正規(guī)類師范院校或綜合性大學,促進體育教育專業(yè)體系的職前職后一體化功能建立,促進體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大學的體育教育專業(yè)應先和高中、中小學結合的方向轉變,逐步建立以大學為基礎的體育教師教育模式,讓受教育者和學校都受益。
教師是推動高職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推動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在高職教育的任何一個發(fā)展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強調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師德教育、重視引導教師樹立職業(yè)理想、強化教師隊伍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在高職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當前雙師型教師在高職教育中所具有的優(yōu)勢已經逐漸體現出來,而高職院校要彰顯職業(yè)教育特點并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就有必要繼續(xù)將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當做師資隊伍建設中重要的工作內容。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有必要引進具有較強技術服務能力以及較大行業(yè)影響力的專業(yè)帶頭人來推動教師隊伍專業(yè)素質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對于新進教師,則應當要求具有與自身專業(yè)能力相關的企業(yè)經歷,從而從選拔關來為教師隊伍雙師素質的提升構建保障;而對于在職教師,高職院校則應當重視培訓工作的開展,這種培訓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深化為契機;同時,高職院校有必要吸引一些企業(yè)中的技術人員來擔任兼職教師,從而滿足應用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實現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是高職院校適應我國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的必要途徑。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正在從較高的投入和耗能以及較低的技能與附加值向提升技術含量、優(yōu)化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轉變,這對高素質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作為高素質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重要陣地的高職教育需要重視以育人為本,在重視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基礎上強調文化育人以及人才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從而以社會需求為指導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培養(yǎng)目標。同時高職院校有必要將行業(yè)企業(yè)技術標準引入人才培養(yǎng)過程并對雙證書制度進行完善,從而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使高職院校學生在掌握精湛的專業(yè)技藝、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上來提升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并使我國在基礎產業(yè)發(fā)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中具有一批用得上且留得住的高素質人才。
三、高職教育推動就業(y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高職教育提升自身促進就業(yè)的能力能夠讓高職院校以及高職學生適應就業(yè)性矛盾日益凸顯的就業(yè)環(huán)境。無論是當前社會中的就業(yè)形勢還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社會就業(yè)形勢,都具有著嚴峻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尤其體現為就業(yè)矛盾的交叉出現。在產業(yè)優(yōu)化升級以及勞動供大于求的壓力下,社會崗位需求與勞動者技能難以匹配形成了就業(yè)結構性矛盾,因此,高職教育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面對穩(wěn)定就業(yè)的要求以及就業(yè)形勢嚴峻所帶來的挑戰(zhàn)。作為高職院校,應當在認識到這種就業(yè)形勢的基礎上重視對社會需求的了解,并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來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技能與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對就業(yè)中的結構性矛盾進行緩解,并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產業(yè)升級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高職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替換或刪除了一半“傳統(tǒng)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雪山飛狐》替掉了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接著重慶語文教材以擔心早戀為由,刪除《牛郎織女》。凡此種種,引發(fā)了關于教科書是否改成暢銷書、神話故事是否引發(fā)早戀的討論,甚至引發(fā)了關于教材的編纂權的爭論。綜觀這些爭論背后的本質,其實是涉及對語文教育核心問題的分歧。
一、我們?yōu)槭裁搓P注中學語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學語文教學具有繼承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精神、承擔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等重任。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引發(fā)軒然大波。這是由中學語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決定的。
1、沖國的教材編寫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為。
在中國,語文教材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特點,體現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學語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國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認為,政府對教材的寬容度,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對一些社會思潮的認可度。因此,中學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機構邀請專家學者編寫而成,很少有哪一個民間機構或者個人獨立編寫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臺的高中語文大綱(試驗版)認為中學語文教材:“選文是教學的范例,訓練的憑借,也是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依據。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提高社會主義覺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痹?000年頒布的也是迄今為止最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雖略有調整,但這一基本的指導思想并未改變。
2、中學語文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qū),語文教材的選本成為改革風向標。
中學基礎教育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任何一次關于教育的改革,都會被人們熱烈討論,并寄于過多的期待。語文教育從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并不等于語文教育就沒有問題,恰恰是成績與積弊同在。2007年,圍繞著恢復高考30年引發(fā)的關于中國教育問題的討論,再一次印證了基礎教育問題依然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如果說,過去人們還一直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兩難中爭論不休,認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話,那么到今天,關于基礎教育的討論已經超越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教育應該怎樣培養(yǎng)人才等人們更加關心的話題。
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教材
按照首都師范大學陶東風教授的理解,語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兩個:一個是工具性的,即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另一個是價值性的,即培養(yǎng)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相應地,中學語文課本選擇課文的宗旨和標準也應該是兩個:一是文章的審美性、文學性,也就是說入選的范文必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足以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審美趣味和語言能力;二是文章表達的思想、抒發(fā)的感情、體現的道德立場必須合乎人類的普世價值,如自由、平等、誠信、寬恕、感恩,等等。從這兩個角度來審視中學語文教材改革,筆者認為,一部好的語文教材應該具有三個方面的標準:
1、沖學語文教材必須是審美價值與文學價值完美結合的范本。
中學語文教材選取的范文應該是優(yōu)美的名篇,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其審美認知能力。通過閱讀這些歷史上的文學名作,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大漠孤煙、云霧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體悟,對生離死別、人性善惡的洞察,使他們成為有著健全人格的人。受過這種審美熏陶的學生不僅能哀民生之多艱,亦能驚嘆自然之美好;不僅能知道“國破山河在”是一種悲愴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兩茫?!笔且环N凄艷之美;不僅知道茅盾的白楊樹、楊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種精神,亦知道林語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種別樣的況味??傊袑W語文教材的價值絕對不能體現在語法分析、劃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應該是文學性和審美性的。
2、沖學語文教材必須是核心價值和普世價值完美結合的范本。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作為社會主義最高價值觀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和價值體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價值內核。中學語文教材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學語文教材應該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為無產階級報告文學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學語文教材還應該體現人類的普世價值,如自由、平等、誠信、寬恕、感恩,等等。中學語文教材,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應該培養(yǎng)學生成為獨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現代人。我們的教材不需要培養(yǎng)驕傲自大、濫用權力的“人上人”,而應該培養(yǎng)自主而不放縱、自尊而不自大、自決而不專斷、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養(yǎng)懂得悲憫、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栋倌旯陋殹贰ⅰ蹲冃斡洝?、《西西弗神話》、《許三觀賣血記》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是對人類現實困境的正視,是對人類的普世價值的肯定。
3、沖學語文教材必須是傳統(tǒng)價值和現代價值完美結合的范本。
1.教學性原則
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選擇兩個方面上。(l)表現在教學目標上,主要是要明確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說課件要解決哪個重點和難點。(2)在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二個因素,第一是選取那些理論性強,用口述、板書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第二是選取教學目標高,教材內容少,現實材料多(圖片、音像材料等)。
2.現實性原則
在德育課程教學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運用CAI進行教學,選擇的素材時,要注意兩個因素:(l)是學生有所見、有所聞的現實的真實材料,要避免人為的編造材料。所以,本人認為,如有真實圖片,應盡量少使用漫畫。(2)典型的、時效的材料。德育課程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正所謂“年年新教材,人人新教師”,因此,在教學中,選擇的材料應該是最近的、最新的。
二、德育課程CAI課件的編制
1.課題的選擇
課件為教學服務,這是CAI的一條宗旨。根據課件的教學性原則,在選擇課題時,通常要選擇那些即適合于多媒體技術表現的,又要是運用常規(guī)手段難以解決重點和難點的課題。也就是說利用課件是為了什么目標,要突出哪個重點或要解決哪個難點,在這些方面確定之后,才能在課件設計時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所作的課件才能真正起到輔助作用。否則,課件只會追求美感、直觀和動感而流于形式,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2.教學設計
確定課題后,就要進行精心備課。包括確定好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需要用到哪些素材,設計哪些練習,都要精心準備。
3.制作軟件的選擇
目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軟件用較多的是PowerPoint和Allthorware。就這兩者而言,它們在鏈接文本、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以及操作等方面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種演示文稿,制作簡單,操作方便,容易學會,適合于制作一些主題比較單一、內容不多、銜接嚴密的課件。而后者是一種基于流程圖標的交互式多媒體制作軟件,界面友好,交互性能強大,但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適合于有多個主題、容量大和學生自學的課件,所以,如果沒有什么特別需要(評比或交互性特強),德育課程課件的制作軟件可以Power-Point為主。
4.素材的準備
多媒體課件的素材包括: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其準備工作主要包括:(l)圖像的制作。德育課程的圖像包括時事新聞圖片、J清景圖片和漫畫,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網上下載、從音像中截取和通過掃描儀獲得等。(2)視頻材料??梢酝ㄟ^攝像機、視頻捕捉卡轉換等方式獲得。而動畫,主要用來模擬一些在普通條件下無法實現或無法用肉眼觀測得到的現象,可以采用flas制作軟件制作。
確定課題、教學設計、確定制作工具、準備素材之后,就要開始利用著作工具進行組合,編輯成一個交互性好、操作簡單、視聽效果好的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中運用CAI要處理好的四個問題
1.板書要不要的問題
要不要板書,不是絕對的。它是由學科特點和課型特點決定的。如概念、原理等當然是非要不可的。而復習課之類的課件,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操作,完成全部的教學任務,也就不太需要保留板書了。對于德育課程,為了讓學生懂得知識要點,學會用有關觀點分析現象,并落實到行動中去,德育課程教師在分析得出結論后,應該出示結論的板書,但并不一定要自始自終的保留。不過,在課文小結時,應該出示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鞏固知識。
2.整堂課與使用片段的問題
CAI一般是定位在輔助上。在教學中是由電腦、課件、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整體,因而,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必須在多媒體教室完成。至于是使用片段還是整堂課使用,取決于課件能否很好的完成所有的課堂教學任務。如果課件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又為什么要用常規(guī)手段呢,豈不是多此一舉。如果教學內容是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使用片段效果會更好些。
3.大量使用和適度使用的問題
由于CAI的教學中的效果明顯,其使用頻率也大大提高。公開課、優(yōu)質課、說課和平時上課都追求多媒體。會做的自己做、不會做的請別人做,大有一哄而上的趨勢,這并不符合實際。其實,并非所有課題都適合于多媒體。另外,CAI課件需要教師花費很大工夫進行制作。教師的工作繁瑣,如果為了一節(jié)課花費太多精力,其他課肯定要打折扣的,這對學校、學生都不是好事。所以,CAI要提倡使用,但也要注意經濟適用。
4.拿來和制作的問題
1.以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計劃為依托,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率學前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公益性,政府作為最大的公權組織,必須主導、優(yōu)先提供并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的普惠面。[2]因此,免費學前教育的實施需要政府給予財力、人力和物力保障。新西蘭重視對免費學前教育的實施,通過采用一定時間的免費教育來提高學前教育的普及率。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西蘭注重分階段、循序漸進地實施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計劃,并逐步擴大受益對象范圍。2007年7月1日,教育部實施了20小時免費學前教育津貼計劃,該計劃規(guī)定無論兒童的家庭背景如何,所有3~4歲兒童均有資格接受20小時免費教育,并且獲得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在一些毛利語言所每周也可以獲得20小時免費學前教育津貼。自2010年7月開始,教育部擴大了享受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的資助年齡,5歲兒童也有資格去接受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其次,擴大學前教育經費的資助范圍。據教育部2009年預算報告顯示,政府在2009—2012年間,對20小時學前教育項目中總共投入了將近7000萬美元的經費資助,包括兒童和學前教育機構均受益。[3]最后,20小時免費教育項目提升了經費標準和水平。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主要是由20小時學前教育津貼和10小時附加學前教育津貼組成??傮w而言,新西蘭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計劃擴大并強化了政府在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使更多的兒童能夠接受學前教育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學前教育的公益性。
2.以提高教師質量為關鍵,增加對學前教師的經費補貼學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質量保障。關注學前教師的質量,增加對學前教育的經費補貼,是保障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為學前教育質量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一直以來,新西蘭非常重視學前教師的經費投入,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西蘭對注冊教師計劃不斷進行改革,并且給予充足的經費補助。例如,從2010年11月開始,教育部決定注冊的小學教師將獲得認可,在學前教育機構從事服務也將獲得經費補助。由于這種政策變化,在4年內將提供1950萬美元的經費資助學前教育機構,符合資格的學前教育機構將會獲得更高的經費資助。同時,新西蘭資格認證局擴大了對一些海外學前教師資格的認可范圍,政府計劃在4年內投入1540萬美元來支持此項計劃,最終使海外學前教師資格可以等同于新西蘭學前教師資格,擴大了合格教師的數量。[4]其次,新西蘭為學前教師設立了專門的經費補貼計劃。例如,學前教師津貼是優(yōu)先幫助以教師為主導的學前教育機構,實現80%的教師注冊的一種經費補助形式。該項津貼主要用來彌補合格注冊教師的短缺,為教師獲取技能和文化、語言知識提供資助等等。而臨時注冊教師津貼也是以提高教師質量為目標的一種津貼計劃,其主要是為學前教育機構中的臨時注冊教師提供額外經費支持的一種資助計劃。該津貼旨在幫助臨時注冊教師轉變?yōu)橥耆越處熖峁┲С?。最后,通過對學前教師的經費資助,其合格教師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據教育統(tǒng)計局2011年統(tǒng)計報告顯示,自2007年開始,合格教師在教師總數中的比例一直在增加,并保持在一個恒定的速度(大約每年2%的增長率),即從2007年的60%增加到2011年的69%。[5]從2007—2011年,合格教師的總量增加了57%。總體而言,新西蘭通過對學前教育的經費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為學前教師的質量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新西蘭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對我國的啟示
從新西蘭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特點來看,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反映出其內在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以教育公平為導向,保障各類兒童的受教育權。以“兒童為本”為理念,擴大兒童入園率。以建立健全的經費投入體系為根本,注重提升學前教育的質量。這些取向為我國完善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
1.以教育公平為導向,保障各類兒童的受教育權以教育公平為導向,保障各類兒童的受教育權,是新西蘭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價值取向之一。一方面,新西蘭政府出臺以一定小時為單位的免費教育津貼計劃。新西蘭于2007年實行20小時免費教育項目以來,分階段逐步實行免費教育,從而使3~5歲的兒童都能接受每天最多6小時、每周最多20小時的學前教育。在此基礎上,新西蘭又增加了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服務時數,即提出了10小時附加免費學前教育計劃,即每位兒童在20小時學前教育津貼服務的基礎上,又可以獲得10小時免費學前教育津貼。由此可見,新西蘭采用一定小時為單位的免費教育津貼計劃,使更多的兒童能夠接受學前教育服務,在實施上保證了學前教育的起點公平。我國目前正致力于推動學前教育的普及,以小時為單位實施免費教育津貼計劃,這對我國而言是一條可以嘗試的途徑。另一方面,政府重點關注對偏遠地區(qū)學前教育機構的經費資助。截至2011年7月,注冊學前教育機構中歐洲裔兒童比例占62%,毛利兒童占21%,太平洋島嶼兒童占7%,亞洲裔兒童占7%,其余3%屬于其他種族兒童。相比2010年,亞洲裔兒童注冊人數增長了9.2%,太平洋島嶼兒童和毛利兒童的注冊兒童人數分別增長了7.3%和6.1%(見表1)。此外,新西蘭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還關注對特殊兒童的經費投入。所謂特殊兒童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也稱為身心障礙兒童或殘疾兒童。特殊需要兒童是屬于弱勢群體中最需要關注的群體,對他們進行一定程度的經費資助是改善學前教育公平的必然訴求,新西蘭非常重視對具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經費補助。例如,特殊需要、非英語背景兒童扶助金主要就是為學前教育機構中具有特殊需要或者非英語背景的兒童提供資助的一種經費形式。這些普惠性的措施為特殊需要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服務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也增加了學前教育的普及率,進一步增強了學前教育的公益性,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與新西蘭相比,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因此,加大對偏遠地區(qū)、少數民族以及特殊需要兒童的扶持力度,設立各類教育扶持津貼,無疑將極大地改善我國學前教育的公平程度。
2.以“兒童為本”為理念,擴大兒童入園率以兒童為本為理念,擴大兒童入園率,是新西蘭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價值取向之二。學前教育是教育階段的起點,新西蘭政府堅持一切為了兒童的原則,對兒童進行經費投入,從而擴大兒童入園率。這里的兒童入園率主要由注冊總人數和每一個年齡階段兒童注冊人數所決定,因此,兒童入園率隨著注冊總人數與每一個年齡階段兒童注冊人數的增加而上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西蘭對學前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改革,特別是對經費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結合,加大對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因此,自1990年以來,兒童入園率有了顯著提升。據新西蘭教育統(tǒng)計局2011年學前教育年度報告顯示,相比1990年,2011年兒童入園率增長了52%。隨著我國普及學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應成為我國堅持以“兒童為本”理念的基本表現。另一方面,新西蘭政府非常重視兒童的起點發(fā)展,故把學前教育經費設立為專項財政,包括每年的財政預算和決算,都是把學前教育作為獨立的階段進行經費投入,在投入機制上與其他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相得益彰。具體而言,新西蘭針為學前教育的各項發(fā)展設立了專門的經費,比如有為學前教育機構提供補助的學前教育補助金、為教師發(fā)展設立的學前教師教育津貼、為兒童提供免費教育機會的20小時免費教育津貼、為偏遠山區(qū)小規(guī)模注冊的學前教育機構所設立的偏遠地區(qū)學前教育服務年度補貼等等。這些專門的津貼計劃在一定程度上為不同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兒童提供經費支持,從而使學前教育機構的基礎設施、安全設施以及兒童的入園率都有了物質保障。同時,在2010年,新西蘭教育部頒布的《學前教育經費使用指南》,更是進一步在制度上明確了學前教育的獨立地位,強化并踐行著設立專項學前教育經費的理念。由此可見,建立學前教育經費專項財政制度,也將是我國完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體系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