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地方茶文化論文

地方茶文化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2 17:38: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方茶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地方茶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茶文化 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051-02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推崇在大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創(chuàng)新等培養(yǎ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江西農業(yè)大學目前已開設茶學本科專業(yè)及茶文化與旅游方向。在茶學專業(yè)背景下,從農學的角度認可茶學,從文化的角度評析茶文化[2],以茶文化為依托,促進大學生文化品味和素質教育[3]。在筆者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中國茶文化》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現象。鑒于此,筆者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體系等方面不斷完善,以提高公選課《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質量,為豐富大學生文化品味和提高素質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教學方法改革

1.1 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程度、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自始至終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第二,以教師為主導,整體把握課程并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4]。選修《中國茶文化》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學生家鄉(xiāng)都有與茶文化相關的風俗習慣。每次開課的第一堂課,筆者以湘西苗族風俗習慣中與茶有關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蟲屎茶等為例,親身體會生活中的茶文化。

1.2 體驗式教學調動學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講解茶的分類命名、茶的評鑒沖泡以及茶水禮儀等相關章節(jié),筆者將代表性茶類和茶具帶進課堂,并就每種茶和茶具的特點及用途當場示范“綠葉紅鑲邊”、“三龍護鼎”和“鳳凰三點頭”等茶藝用語的真實含義;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隨機抽取一種備用茶,推選代表初步判斷茶葉品種和質量優(yōu)劣,讓學生對實物有切身的感性認識,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課余時間到各大商場、超市和茶葉專賣店收集茶樣,或自行調研茶葉價格和消費水平等[5]。

2 教學手段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把《中國茶文化》課件中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數位化,并將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的特點[6]。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jié)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文化在電影等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用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電影“綠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以上多媒體技術將《中國茶文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 多元化考核體系改革

3.1 課堂筆記與出勤

課堂筆記與出勤占總分的30%,其中課堂筆記隨機檢查2次,分優(yōu)、良、合格和不合格4個等級,占總分15%;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5%,缺課3次以上者視為自動放棄該公共選修課。筆者每次開課的第一節(jié)課重點強調了課堂筆記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積極出勤,并及時總結、記錄課堂上的知識點。筆者在統計《中國茶文化》課程出勤時,每缺一次課扣3分,平時成績少于12分。

3.2 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

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占總分40%。筆者圍繞當前茶文化的動態(tài),準備了“茶文化發(fā)展是硬件重要還是軟件重要”、“茶文化與生活”和“茶與健康”等10余項議題,學生以組為單位,組內成員明確分工,任選一項議題課后搜集資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匯報,最后根據每組匯報情況展開討論。每組匯報計時5分鐘,教師及學生評委根據課件制作和匯報情況綜合打分。以上環(huán)節(jié)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3 課程論文寫作

課程論文寫作對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自主查閱科研文獻和培養(yǎng)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術等綜合素質發(fā)揮重要作用。公共選修課《中國茶文化》課程論文的寫作是考核學生掌握茶文化系統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師規(guī)定課程論文的框架,學生自主選題,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術寫作規(guī)范要求。筆者以“愛茶者說”、“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題,要求學生從中任選其一,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字數3000左右。以上課程論文寫作部分占總分30%。

4 結語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歷史沉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8]。弘揚中國茶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公選課《中國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對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提高發(fā)揮重要作用[1]?!吨袊栉幕方虒W改革的推行,豐富了課程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教學效果,筆者在《中國茶文化》后續(xù)教學過程中將不斷努力探索,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黃曉琴,張麗霞,向勤锃. 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中國茶葉加工,2010,1:40-42.

[2]陳茶鳳.?高職高專茶文化專業(yè)課程設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為例[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13(2):161-162.

[3]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等. 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 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54-156.

[4]吳翊. 啟發(fā)式教學再認識[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67-68.

[5]王君雯. 中職學生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以商品學中的“茶葉”部分教學為例[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1,9:167.

[6]吳亞鳳. 多媒體技術與大學數學教學[J]. 教育:中旬,2013,6:52-53.

[7]劉蘭娟.?Blackboard教師操作手冊[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第2篇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產業(yè)態(tài)勢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茶文化的復興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以茶文化為主體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伴隨著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在學術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興未艾。目前,在學術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產業(yè)發(fā)展,對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特別是有關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鑒于此,有必要對茶文化旅游的相關概念、特征以及產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研究,以期達到豐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研究內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與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與文化旅游的關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認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個方面,旅游者從中學到他人的歷史和遺產,以及他們的當代生活和思想”,這是從廣義上定義文化旅游的概念。國內學者任冠文認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費文化旅游產品,體驗與享受旅游活動中的文化內涵,從而獲得身心愉悅的一種旅游活動”。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屬于文化范疇,都具有文化的屬性,并且都處于行為文化層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與旅游的簡單相見,它既是茶文化內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到新階段的產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關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學術界不但沒有統一的定義,而且有關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論文也是少之又少。張琳潔認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業(yè)資源與旅游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旅游方式。畢劍、尹鄭剛認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藝術形式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認識茶文化、欣賞茶文化為主要目的,融觀景、品嘗、參與、購物于一體的一種文化主題旅游。以上關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從旅游產業(yè)化的角度進行界定,沒有考慮到旅游者與茶文化旅游內涵之間的關系,沒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動機。筆者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對文化旅游的定義:“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時所發(fā)生的旅行”認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為了解、鑒賞和體驗茶文化內涵,而對茶文化旅游區(qū)進行的旅行,從而使旅游者獲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種旅游類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現出很強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當今旅游的整體屬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屬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沒能表現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沒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遠。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關茶葉的生產、加工以及飲用等方面而產生的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在這些表現形式中,都是圍繞茶的這個核心來表達,如讓旅游者參加茶葉的采摘、炒制過程,使游客體驗到茶葉的生產文化;通過茶藝表演,使旅游者體驗中國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過旅游者欣賞茶詩、茶畫和茶歌等藝術,使游客體驗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閑娛樂性。作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內涵方面表現出很強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內涵上更多地體現出休閑娛樂性特征。旅游的屬性不僅包括文化性,還包括休閑娛樂所帶來的愉悅性;茶文化在表現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眾體驗茶所帶來的休閑娛樂享受。從以上兩點來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閑娛樂性特征是相一致的,這也是茶文化能適應當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迅速開發(fā)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過有關茶的藝術表現形式來突出這一特征,特別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過程中,所展示出來茶的休閑、養(yǎng)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悅。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尋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閑娛樂。

(三)茶文化旅游的經濟性。茶文化旅游作為當今旅游產業(yè)的一個分支,它的經濟性特征表現的非常明顯,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化和企業(yè)化所決定的。茶文化旅游企業(yè)在開展旅游的過程中追求經濟利益是首要的目標,也是無可非議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經濟性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現今世界是市場經濟世界,追尋經濟性就能用經濟手段更好地保護茶文化藝術,豐富茶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由于過度地追求經濟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業(yè)偏離茶文化的傳統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帶進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鑒于茶文化旅游的經濟性特征,在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不但要追尋經濟利益,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產業(yè)態(tài)勢

(一)國內茶文化旅游發(fā)展初露端倪。國內雖然茶文化旅游發(fā)展迅速,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為:產業(yè)規(guī)模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產品稀少。目前,我國開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區(qū)主要是較大的產茶區(qū),這些茶葉產區(qū)雖然茶產業(yè)的規(guī)模較大,但是與茶相關旅游產業(yè)的規(guī)模卻相對較小,沒有形成專門開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區(qū)和旅游公司,這樣就不能適應當今旅游業(yè)飛速發(fā)展的速度。我國茶文化的知名度舉世聞名,但是與此相關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卻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龍井很有名,卻很少有人知道與龍井相關的旅游產品??v觀國內的茶文化旅游市場,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十分不足,產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單一,沒有形成一條與茶有關的旅游產業(yè)鏈條。以上幾點說明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fā)十分不足,還處于水平較低的初級階段,要想發(fā)展我國茶文化旅游,必須擴大產業(yè)規(guī)模,提升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大力開發(fā)適合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產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輕“旅”。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yè)普遍存在重視茶產業(yè)發(fā)展輕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現象。由于我國茶文化旅游是在茶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加之以茶為主的旅游收入沒有茶產業(yè)收入高,導致在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旅游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再者,我國的茶產業(yè)發(fā)展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都是政府導向性,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yè)模式中,政府在開發(fā)的過程中只重視茶產業(yè)發(fā)展,輕視與茶有關的旅游發(fā)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發(fā)展茶文化旅游無非是為了豐富茶產業(yè)的內容,這種發(fā)展模式勢必影響茶文化旅游的健康發(fā)展。

(三)節(jié)會旅游帶動茶文化旅游發(fā)展。近年來,節(jié)會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我國的一些茶葉產區(qū)開展的茶文化節(ji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加。鑒于此,這些地方政府改變了過去“茶葉搭臺,經貿唱戲”的老傳統,紛紛在茶文化節(jié)時把旅游要素也整合進去,這樣達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環(huán),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節(jié)名稱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節(jié)”,旅游元素的加入豐富了茶文化節(jié)的內涵。但是,這些節(jié)會旅游還是以“茶”為主,以“旅”為輔,不能使二者有機地結合。

四、結語

茶文化旅游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行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上都處于起始階段。要促進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就要加大對其的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從理論高度上指導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文化.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2.

第3篇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較

茶已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文化,是代表國家特征的標志。茶在中國體現的意境和在歐美國家體現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靜雅,而在英國,茶就是一種優(yōu)雅的姿態(tài),展現了紳士的風度。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fā)展和“茶”在英語中的表現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茶文化,這對研究中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1茶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

唐朝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風雅之物,當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并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再傳回歐洲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的茶西行經過廣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中國的茶走上歐洲發(fā)展道路,讓無數歐洲人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通過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東方茶葉好奇無比,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fā)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入侵中國,獲得中國最早的貿易權,得到大量的茶葉并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注重國內自身消費而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后來居上并擊敗葡萄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除了進口各種茶葉之外,還將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荷蘭將茶有效地傳播到歐洲各地,但是并沒有形成全面飲茶的氣候,只有少部分地區(qū)已經接受茶這個新的事物。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fā)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自此以后鐘愛喝茶,尤其是紅茶,更是將茶作為貴重物品招待客人,也會在聚會時品嘗享用紅茶的香甜。至此,茶的發(fā)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傳入了美國,在傳統茶的基礎上改造成風靡全球的美國冰茶。茶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僅僅因為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同而不同,還因為受所處時期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國有了新的發(fā)展。

2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中國有上千年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飲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藝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詳盡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藝和他所要表達的治國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歷史悠長,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形成了復雜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響較大的要數唐朝時期的儒釋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處事態(tài)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學者認為中庸思想就是軟弱、妥協,這是進入了誤區(qū)。中庸的思想講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寧靜致遠的意境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爭取。儒家思想還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經中茶性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茶的妙處在于修身養(yǎng)性,平靜心態(tài),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順其自然”、“精”“儉”的理論

道家理念在《茶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陸羽深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追求“精”“儉”,認為茶學的靈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樸、崇尚真善美的美學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諧。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茶經中出現的茶用具代表青蓋碗。蓋碗是一種特別能體現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沖泡的每個程序如凈手、出具、開蓋、搖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內涵,講究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極其看重茶道禮儀。

2.3佛家的“悟”學說

評價陸羽的宗教傾向時,不能單一的歸納為儒釋道其中一家,他不屬于任何一派,因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華,是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經》必然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個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侶在坐禪修行時提神醒腦,被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

3東西方兩種茶文化的比較

中國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屬于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起源于中國,流傳到歐美,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帶有獨特風格的茶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就從其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幾方面具體分析兩種文化的特點:

3.1中國是東方大國,坐落在世界的東方,歐美相比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國的茶一路西行來到歐洲大陸再到美洲大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兩種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會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種類也就不同。

3.2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fā)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wěn)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而英國的茶相比中國的寧靜,帶有實用性和工業(yè)化的特點。英國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許多,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貴氣,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yōu)雅的氣質和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求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特點。尤其是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實用性更是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速溶茶就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的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還有對茶的認識的不同。在中國,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國,最初茶是作為藥在宣傳的,他們認為茶具有很多醫(yī)藥作用,如消熱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修為。這種種要求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講究淡薄、豁達、內斂的品質??梢哉f,中國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種無處遁形、不可言傳的品性、情懷和美感。它散發(fā)的氣息實則為君子禮節(jié),體現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節(jié)操。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的是貴族的禮節(jié)和儀態(tài),在其中展現了英國紳士的風采。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點,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yǎng)性、崇尚自然、崇尚簡樸、順其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個人品行的培養(yǎng);而英國茶文化則體現了貴族們的高貴優(yōu)雅,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志,伴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體現出其務實性和現代性。中國人看重茶文化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把它當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國飲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僅把它作為商品和身份的標志。

參考文獻

[1]趙淑萍,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農業(yè)考古,2013:313-315

[2]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葉機械雜志,2001(4):34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yè)考古,2004(2):327-333

[5]畢文靜,淺析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yè),2014(8):175-176

[8]張加明,中華茶文化與人學生人文修養(yǎng)[J],農業(yè)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據于道,依于佛,尊于儒—關于《茶經》的文化內涵[J],1999(04):209-210

[10]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8-211

[11]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8

[12]許嘉璐,中華文化傳播之翼—關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兒次談話[J],中國電視(紀錄),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譯文中異域特色的保留與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61-62.

第4篇

說茶

陳漱渝

①在中國,幾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話講得明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弊骷依仙嵘踔琳f:“我不知道戒了茶還怎樣活著,和干嗎活著?”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喝茶有學問,種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講究,而且其中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經濟、文學、美學、植物等方面的知識。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傳說中的神農氏親嘗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虧喝茶才解了毒。這件事在漢代《淮南子》一書中即有記載。到了晉代,喝茶蔚然成風,唐代則成為喝茶的鼎盛期,出現了茶圣陸羽撰寫的《茶經》,這部書距離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而茶樹在我國有一個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過程,現在很多地方都發(fā)現了野生大茶樹,據說云南鎮(zhèn)沅縣千家寨的一株樹齡有2700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有關茶的詩文、書畫、歌舞不勝枚舉。

③弘揚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類社會趨于和諧??茖W飲茶,藝術品茶,不僅可以解渴、提神,還能“凈化心靈”。

④喝茶其實是在練內功,使人內心變得寧靜。人們在喝酒時往往觥籌交錯,你勸我推,那種喧囂之形、張揚之態(tài),容易讓人亂了心性。而品茶時神清氣爽,心氣平靜,樂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來。

⑤喝茶有助于養(yǎng)成簡樸的品質。古代雖然有“茶貢”,但茶不是權貴的專寵,而是尋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廣東、揚州等地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茶館,人們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點,就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箲?zhàn)時期昆明的西南聯大,宿舍少桌椅,圖書館缺座位,很多學生就在茶館里“窮泡”。他們有些論文、著作就是在茶館誕生的?,F在每年春節(jié)政府舉行團拜,也是清茶一杯,縱談國事,呈現出一股廉政清風。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數盅清茶,幾碟茶點,推心置腹,氣氛溫馨,可以化解矛盾,增進緣分。在舊中國,一些地方的人發(fā)生沖突,常到茶館“吃講茶”?!爸v”就是評理。沖突雙方各自陳述立場,中間人調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頓時化干戈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葉充當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明代鄭和下西洋,把茶葉作為國禮贈送友邦,增進了國與國的友誼。1607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從澳門、廈門、嶺南收購茶葉,銷往歐美各地,形成了當今各國獨具特色的茶文化,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融合性。當今全世界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20億人飲茶,人均每年茶葉的消費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愛爾蘭、英國、科威特。茶葉作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1.從全文看,作者圍繞“茶”介紹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2.第一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從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順序不能調換的理由是

4.第⑥段中“化干戈為玉帛”在文中的含義是

5.對選文內容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在中國,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畫線句以時間為序,說明在我國喝茶的歷史非常悠久。

C.各國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東印度公司收購茶葉,銷往世界各地。

D.全文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來說明茶文化。

1.喝茶是一種文化現象;茶作為文化不僅可以解渴、提神、還能“凈化心靈”;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老舍把喝茶當做生活方式和目的,突出強調在中國喝茶是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事情,引出說明對象。

3.這三段盡管都強調了茶能“凈化心靈”,但分別是從喝茶能使人內心變得“靜”與“和”;能養(yǎng)成簡樸的品質;能喝出和睦三方面來說明茶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先對個人的心態(tài),再對人的品質,后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影響來談,三段說明,是按照茶的影響力由小到大,由對個人的影響到對群體的影響來說明的,按一定邏輯順序,所以不能更改。

第5篇

摘要 :畢業(yè)論文是本科教學中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對本科生四年中所學理論知識、專業(yè)知識及基本技能的綜合、鞏固和提升,是每個大學生人生中接受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及科學精神培養(yǎng)的開端。同時,也是對教師四年教學質量的全面、綜合檢查。文章結合南京林業(yè)大學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實踐,對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本科 畢業(yè)論文 質量

畢業(yè)論文寫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指標。與工科院校的其他專業(yè)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yè)論文的質量高低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畢業(yè),更是對四年來所學知識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高低的檢驗。筆者通過抽樣,對近年所指導、評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的畢業(yè)論文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 從論題的選擇、觀點的提出, 到論據的運用、文字的表述, 問題多多, 不一而足。在畢業(yè)論文寫作水平不斷下降的今天,研究這個課題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南京林業(yè)大學2003——2008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高級文秘)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情況,針對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一、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缺乏創(chuàng)新,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

與大多數高校相同,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高級文秘)專業(yè)的選題也是由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學生提供選題的范圍,然后教研室根據學號隨機平均分配給指導教師。學生的選題主要側重在新聞、公關、秘書、語言、文學、廣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屆論文共396篇,其中新聞類選題25篇,占6.3%;文化類選題23篇,占5.8%;廣告類選題12篇,占3%;秘書類選題70篇,占18%;語言類選題38篇,占9.5%;文學類選題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結合秘書專業(yè)實際的很少。有的選題大而空,比如《周國平散文研究》、《淺析海巖小說的創(chuàng)作》、《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問題研究》、《關于中國民營企業(yè)道德倫理的探討》、《當代秘書素質要論》、《秘書美學淺談》等,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些問題很難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論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選題雖有新意,比如《中國飲食類廣告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秘書學研究現象新探》、《論秘書工作的管理效應》、《公共關系在企業(yè)秘書中的運用》等,但由于時間緊迫、資料查找困難、缺乏實踐感性認識、投入寫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談,缺乏說服力,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襲現象嚴重

從六屆學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因為選題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屆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初稿抄襲已有的論文,而且屢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學生較少,大多學生將別人已發(fā)表的成果進行剪切粘貼、注水,拼湊為不少于8000字的論文。這些論文在指導老師的嚴格把關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寫,如《淺論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語言的突破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化》、《論李白詩歌中的送別情感》、《論中美文化下的姚木蘭與郝思嘉》、《對解夢文化的思考》、《淺談文學美與服飾美》、《試論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等。

3.論文寫作格式不規(guī)范

規(guī)范的論文格式也是合格的畢業(yè)論文的要求,論文的標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注釋、文獻綜述、致謝等的撰寫都要符合規(guī)范。比如《淺論古典詩詞與陽羨茶文化》,這個標題有歧義,實際上作者主要論述的是陽羨茶文化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標題可改為《從古典詩詞透析陽羨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語法、拼寫錯誤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筆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殘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稱“我認為”,有的地方論述缺乏邏輯性與嚴密性,層次紊亂;錯別字、病句較多;標點符號使用錯誤;注釋不規(guī)范;小標題的序號標注欠規(guī)范、口語化嚴重;文獻綜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綜合,缺少評述等等。

4.口頭表達能力欠缺

答辯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論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屆的答辯中,總有一些學生論文寫得不錯,但表達能力欠佳,影響了畢業(yè)論文的成績。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抓不住重點,不能做到言簡意賅;有的甚至因緊張而憋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等等。這些對于文秘專業(yè)的同學來說,都是表達能力欠缺的表現。

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傳統的選題方式缺乏科學性

傳統的選題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將畢業(yè)論文寫作等同于被動完成作業(yè)。另一方面,這種選題方式經常會使指導老師感到力不從心。比如研究外國文學的老師可能對武俠小說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學的老師可能在語言學論文的指導方面也有困難,研究廣告的老師對公關、秘書等領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學生重視不夠

從近幾年來的寫作實際來看,大部分文秘專業(yè)的學生不將畢業(yè)論文的寫作當成畢業(yè)前的一個重要學習環(huán)節(jié),他們不以為然,覺得寫得好與不好都能畢業(yè)。有的學生甚至在寫論文前沒有進過圖書館,沒有查閱過期刊;有的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主動與指導老師聯系;有的學生在交稿前幾天才匆匆忙忙趕論文;有的學生認為答辯就是走過場,念念提要和目錄,隨便回答幾句就行了。

3.就業(yè)、考研、考公務員與寫作論文沖突

因畢業(yè)論文寫作的時間安排在大四,與學生實習、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在時間上發(fā)生沖突,部分文秘專業(yè)的學生將畢業(yè)論文看作就業(yè)、考研、實習的絆腳石,產生抵觸的情緒。比如有的指導老師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催交論文時,有的學生竟然拒絕:“老師,我在外地,兩周后才會學校。到時再說吧。”更有甚者給老師發(fā)短信:“我最討厭做的就是這件事?!?/p>

4.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不扎實

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在人稱、標題、摘要、關鍵詞、標點、文獻綜述、序號標注、注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缺少理論知識的指導和寫作實踐能力低。答辯過程中的結結巴巴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論文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說明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高。

5.缺乏嚴厲有效的論文質量監(jiān)控機制

對于不按時完成畢業(yè)論文或有嚴重抄襲現象的學生,學校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處罰教育,否則會導致不良風氣的盛行。事實上,很多學??紤]到學生的就業(yè)率和學生的前途,對學生采取過分寬容的態(tài)度。

三、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1.改革選題方式,將寫作時間安排在大三

選題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將興趣與專業(yè)相結合,盡量與指導教師的科研方向結合??梢韵茸寣W生自己選題,教研室再根據學生選題方向確定指導老師。要選擇可行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的題目,尤其要結合文秘專業(yè)的實踐。本科畢業(yè)論文之所以成為大學畢業(yè)生的負擔,主要原因是畢業(yè)論文寫作時間的安排不盡合理。多數學校都把畢業(yè)論文選題安排在大四第一個學期期末,把中期檢查放在大四第二個學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辯時間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這一段時間正是畢業(yè)生實習或急于找工作的時間。面臨當前如此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大學畢業(yè)生根本無暇顧及畢業(yè)論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也正忙于復試, 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寫畢業(yè)論文。為避免寫作時間與就業(yè)、實習、考研相沖突,將論文寫作在大三即第五學期布置,在第六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計劃書和論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論文的修改。這樣錯開時間就能避免寫論文和找工作在時間上的直接沖突。畢竟大四第一個學期初的招聘會還比較少,畢業(yè)生還沒有完全開始找工作,如果指導教師嚴格要求的話,畢業(yè)論文應該能夠發(fā)揮它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應有的作用。

2.開設專門的論文寫作課

文秘專業(yè)開設的寫作課程主要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新聞寫作、廣告文案寫作,平均只有32課時。建議在大二增設畢業(yè)論文寫作課與實習課,學時32,理論和實踐各16學時,在學生理解論文寫作理論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論文寫作實踐能力,進行規(guī)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切實提高論文書面表達能力。在寫作實踐課上,可以通過演講、主持、辯論、模擬答辯、模擬法庭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面試、答辯中能夠從容面對,游刃有余。

3.完善論文質量監(jiān)控機制

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明白為人為文都要誠實,這是道德的底線。讓學生知道論文的剽竊與考試作弊一樣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并與學士學位的授予掛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學校教務部門要嚴格把好選題關、論文寫作進度關、內容關、格式關,讓學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重視畢業(yè)論文的寫作。論文完稿后可以借鑒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圖書館論文過濾系統,如抄襲超過40%,論文即為不合格。尤其對初評為校優(yōu)秀的論文,也應進行過濾,抄襲不能超過10%。對答辯中表現極差的學生要求二次答辯,如仍不合格,推遲畢業(yè)。

4.端正師生對畢業(yè)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在畢業(yè)論文工作開展前,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端正對畢業(yè)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要使學生明確畢業(yè)論文寫作是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畢業(yè)前學習的最后一關,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不少畢業(yè)生參加工作后接受實際工作,面臨具體寫作任務時,往往手足無措;甚至有些學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連內容摘要、關鍵詞、文獻綜述等都不會寫,更談不上內容的創(chuàng)新了,這些情況都與其大學階段缺乏科學系統和實際的寫作訓練、忽視畢業(yè)論文寫作環(huán)節(jié)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明確指導學生畢業(yè)論文是自己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從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身上,教師也能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教學相長。

寫作能力的高低對文秘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目前高校畢業(yè)論文整體水平下降的趨勢下,結合各校專業(yè)實際,尋求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勢,保護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及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全國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實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為辦學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應該當仁不讓,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是緊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yè)中,發(fā)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yǎng)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護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高校應如何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yōu)勢

(一)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態(tài)的教育管理論文,文化形式與文化空間只有在傳承發(fā)展中才能保證其鮮活的生命力。”[3]根據這一特點,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除了進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之外,還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而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他們是傳承與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主體。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從事保護工作的能力。這些影響是深刻持久的。學生在畢業(yè)后也有可能選擇從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事業(yè)添磚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人才的問題時,一般可以通過如下形式:其一,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或在相近專業(yè)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塊課程,培養(yǎng)能夠傳承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yè)人才;其二,開設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

另外,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yè)指導,同時也可以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智力支持。專業(yè)教師可以組織廣大的學生到民間采風,積極調研,參與項目研究。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

(二)信息資源優(yōu)勢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資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資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極其重要的。而高校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圖書館是大學校園的信息中心,信息資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源、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等現實館藏外,還有虛擬館藏,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通訊設備共享館外大量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圖書館擁有的場地、設備和專業(yè)的人員,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傳的平臺。

(三)科研創(chuàng)新優(yōu)勢

高校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也是高素質人才的云集之地,長期以來在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一直筆耕不輟,申報科研項目,積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是其他部門難以媲美的。高校對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各高校間也互相配合,資源共享教育管理論文,這樣,無形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發(fā)展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地方高校經費穩(wěn)定,組織有序,往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創(chuàng)辦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有一定的優(yōu)勢。

二、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潮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同時也培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級別,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8項。潮州市可以說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的城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潮文化的靈魂。潮州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潮州音樂、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歌冊、潮州菜烹飪技藝、潮州鐵枝木偶戲、楓溪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剪紙……,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種類繁多。但是,大多數項目后繼乏人,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緊迫。韓山師范學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擁有其它部門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作者擬以此高校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設置相關專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韓山師范學院于2011年設置了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陶瓷藝術設計(楓溪瓷燒制技藝)、雕塑藝術設計(潮州木雕)、服裝設計(潮繡)、烹飪工藝與營養(yǎng)(潮州菜烹飪技藝)。其中前三個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最后一個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專業(yè)的設置以充分的調研論證為基礎,針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人才缺乏的狀況,學院在師資力量充足、各種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申報設置這幾個專業(yè),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人才‘3+2+2’職業(yè)技術教育體系構建方案”申報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已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韓山師范學院根據社會需求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的舉措,不僅是為自身尋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嘗試,也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推動地方文化產業(yè)教育管理論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yōu)勢得到最佳發(fā)揮的有效途徑。

(二)開設相關課程,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韓山師范學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很早就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類的課程。例如,美術學專業(yè)開設《潮州剪紙》、《潮州木雕》等課程;音樂學專業(yè)開設《潮州音樂》、《潮劇欣賞》等課程;烹飪工藝與營養(yǎng)專業(yè)開設《潮菜制作技術》、《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課程;同時還開設《潮汕歷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選修課。這些課程的開設大受學生歡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集中體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手段。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為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使人才培養(yǎng)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機構,大力爭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設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礎上設立“潮學研究所”,定位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2008年,學校與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學研究院”,并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創(chuàng)建的涵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民間學術團體)合辦了大型學術刊物——《潮學研究》??梢哉f,韓山師范學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積極申報課題,如《潮汕民間剪紙的普查和搶救》、《地域文化與潮州民間剪紙》、《正字戲文獻搶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從事潮汕民間剪紙、正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搶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課題研究,出版發(fā)表了大批相關的論文及著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舉辦或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積極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交流。例如:2003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歷史人類學講座系列”;2006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地方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幾十年來,韓山師范學院以“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

(四)發(fā)揮社團作用,傳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山師范學院的社團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的重要陣地。于1987年創(chuàng)建的潮風學社,是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最為悠久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社員開展民俗采風、義教、民俗征文比賽等活動教育管理論文,為韓師學子提供一個了解、學習、研究潮汕歷史文化的平臺;茶藝表演隊成立于2008年,社團雖然年輕,但是表現不俗。2010年,我院茶藝表演隊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傳承人葉漢鐘老師的帶領下,在亞運會、亞殘運會上為世界各地來賓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藝服務等,展現了傳統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劇”是韓山師范學院2005年立項的科研課題項目,它將潮劇與動漫完美結合,為潮劇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劇,喜愛潮劇。后在此基礎上成立潮動畫工作室,現在仍孜孜不倦地為潮劇和潮州童謠的傳播作努力。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韓山師范學院作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應該主動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義務,不遺余力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奉獻力量,同時,也不斷地在此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彰顯百年院校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第7篇

我國是茶館的發(fā)源地,歷史久遠,發(fā)源于唐,興盛于宋代,隨著近三十年經濟水平的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豐富,茶樓又開始在全國各地興起,其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更多是人際的交往、茶文化的交流,雖然名稱各異,但功能大致相同。茶館對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fā)揚中國茶文化有重要貢獻。

茶樓的室內空間設計是一個極為專業(yè)的問題,其內部設計、擺設等直接影響到茶樓的經營,茶客品茶的感受,茶文化發(fā)源于中國,自然茶樓的設計也應體現中式意境,當下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大多舍棄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精髓,即便少數中式設計,也僅僅是浮于形式,并沒有挖掘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因此,以茶樓設計為載體,研究中式風格與茶樓室內空間設計融合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分析

1.傳統建筑裝飾題材與內容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題材和內容豐富,有具象又有抽象的圖案形式。在官方建筑中友祥瑞、佛道等為主要裝飾題材。民間建筑裝飾的題材范圍更大,多以喜慶吉祥、花草、故事、戲文、風俗等重要裝飾題材。在保留至今的歷代傳統建筑裝飾作品中,不但顯示出中國民間藝匠的精湛技藝,而且還反映了民族風格、文化素養(yǎng)、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

(1)人物故事類

中國傳統建筑木雕及彩繪中人物故事紋題材很豐富,不拘于某種形式。人物故事題材的裝飾,顧名思義,其傳遞的信息往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故事性的敘事因素,人們通過它寄托某種情感,從而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以人物為主的題材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民間風俗等,其內容可分為:古代名著和民間傳說的人物故事;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反映生活場景;吉祥人物如福祿壽三星、門神財神。

(2)圖騰瑞獸類

在中國宮廷建筑的屋脊上,都會裝飾一些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這些神獸在屋脊上的排列有著嚴格的等級順序,數量的使用則是根據建筑的等級安放,10個是最高級,但僅限于故宮太和殿,這在中國古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分3、5、7、9個。傳統建筑裝飾常用的動物紋樣有龍鳳獅象鹿鶴、羊、魚麒麟喜鵲、蝙蝠松鼠、蝴蝶等等。這些祥禽瑞獸有的是人們信奉的圖騰而被頂禮膜拜。

(3)植物類

植物題材的裝飾紋樣是民居裝飾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食之養(yǎng)身、觀之悅目的植物最為人們所愛。民居裝飾中植物題材居多的原因之一是古人借此托物言志,因此植物紋樣所組成的圖案廣應用于傳統建筑裝飾中,常見的植物題材有梅、蘭、竹、菊,卷草等。歷代雖都用到植物類裝飾紋樣,但是每個朝代植物紋樣的風格都是不同的,如唐代輕松、活潑,宋代精致、玲瓏,明清華麗、優(yōu)美。

(4)傳統紋樣類

中國古代裝飾紋樣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它和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大量的留存于器物、陳設、建筑裝飾中。不但是最為普及、通俗易懂的審美對象,而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需要和人們的觀念意識。

中國古代的裝飾紋樣類型豐富、形式多樣,不論是生活中存在的原型實物或是虛幻世界中的人物、動物形象,經過古代能工巧匠藝術加工都被發(fā)展為紋樣的題材。傳統紋樣圖案簡潔大方,構圖清晰,常見的裝飾紋樣有丁字錦、萬字錦、步步錦、幾何紋、回紋、卷草紋、冰裂紋、云紋、水紋以及龍紋、魚紋等動物紋樣。其中一些紋樣造型形式直接從現實中提取,讓人看到之后容易產生與實物的聯想,這類圖案可歸納為具象紋樣;還有一些圖案造型復雜多變,而且在生活中較難找到可以類比的原型,需要去仔細研究和理解才能明白表達的意思,所以這類圖案,可稱為抽象紋樣。

2.表現形式

(1)木雕、磚雕

木雕是根據物體部件的結構筑結構部位,如窗戶四周,天井欄桿、涼拖、斗拱等位置,表現題材眾多,大多通過木和功能,采用圓雕、平圓雕、透雕、鏤空雕、高淺浮雕等雕刻手法表現進行美化裝飾的。木雕一般使用在建雕反映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我國傳統建筑磚雕藝術是由東周時期的瓦當發(fā)展而來,在清代達到巔峰,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磚雕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典故等圖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磚雕通常作為建筑構件用于大門、照壁、墻面的裝飾。雕刻的手法主要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磚雕藝術具有歷久彌新,畫面精美,立體感強的特點,因此在現代仿古建筑中也經常使用。

(2)彩繪

彩繪,在中國自古有之,被稱為丹青。主要以古建為載體,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在中國古代建筑上,如:雀替、斗拱、墻壁、天花、梁和枋、柱頭、窗欞、門扇、瓜筒、角梁、椽子、欄桿等建筑木構件往往運用到彩繪。

中國古代建筑上的彩繪主要繪于梁和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斗拱、墻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桿等建筑木構件上,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歷史人物等。

(3)家具

中式傳統家具給人典雅、實用的印象,并具有中華民族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一般以明代和清代的家具居多。明代家具多淳樸、簡練,而清代家具更講究精雕細刻,將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融入到雕梁畫棟中,彰顯出雍容華貴的祥和景象。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與當代茶樓室內設計的融合

1.直接選用傳統裝飾元素

中國傳統裝飾語匯極其豐富,特別以吉祥圖像符號為中華文化為典型,是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如:龍、鳳、朱雀、玄武等圖案,回紋、水紋、意紋、太極八卦、中國結等紋樣,在現代設計

中通過運用新材料、簡化圖案、提取元素的手法,將其重新演繹。如傳統建筑的窗格采用木制材料,雖然精美但是不能經久耐用,當代茶樓設計則直接采用其窗格的紋樣,但使用現代材料制作,質樸的木材被金屬和寶石代替,煥發(fā)出新的光彩,不失傳統韻味的同時體現了現代特征。

傳統裝飾藝術從裝飾內容到裝飾技巧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當代茶樓空間的設計可以直接運用,但是根據不同的空間特點、類別需要有選擇的運用,不可以隨意照搬傳統裝飾元素,更多的是對其部分裝飾圖案、造型的抽象、變形,裝飾技藝上的采用,以及裝飾內涵、裝飾風格等進行采納。直接使用傳統裝飾元素要避免一味的堆砌裝飾元素,避免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裝飾元素生搬硬套;還要考慮裝飾對象與裝飾題材在文化寓意,造型裝飾、色彩裝飾是否能與主題契合。

2.提取和重構傳統裝飾元素

在造型、圖案、色彩上對傳統裝飾元素進行概括,運用各種傳統裝飾元素、傳統造型、文化內涵和藝術設計法則在茶樓室內設計中,提煉、組合傳統圖形元素,融入現代的審美理念進行新的演繹,最終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空間設計作品。在設計時,先抽象與變形選取的傳統裝飾圖案使之具有現代形式感,再按照現代設計中的構成形式法則對其進行組合。設計師可以從傳統裝飾圖案中,挑選出可以被現代設計所吸取的圖案元素,將其分解成單元元素,再將其重構。這個過程并非簡單機械的拼接與羅列,而是在把握對象特征、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分解-重構”。因此演繹傳統裝飾圖案時,要充分考慮和分析原圖案的形式特點、組合方式,保證提取的元素具有獨立性和代表性,合理從傳統裝飾元素中提煉出最符合現代審美傾向的圖形,從而在設計里體現出傳統的味道。

探索廣義的傳承傳統建筑內涵

作為一個設計人,當我們在談論繼承傳統的時候,到底該談論些什么,難道不發(fā)展新的東西,只講我們的老傳統嗎?;蛟S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能讓人輕松一些。那就是將傳統一詞的概念理解得更廣泛一些,這樣傳統的繼承就變成了一個多層面的問題。

繼承傳統可以是繼承形式上的,中國近代時期的建筑運用大屋頂、斗拱、柱廊在就屬于這一類,然而因為這些建筑元素的出現是與當時的環(huán)境、人文、技術條件密切相關的,如今時代在發(fā)展,建筑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發(fā)生變化,

仍舊生搬硬套這些東西,未免太過牽強。當然,這些傳統形式符號在一些現代建筑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蘇州園林博物館、北京國家圖書館等,這些建筑能獲得很高的贊譽,許多綜合的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也可以繼承傳統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構圖形式。如園林造景所運用的隱喻、象征手法等就可以運用到現代茶樓空間的造景中。

繼而,還有精神的領悟,即更深層面的繼承。比如現代一些文化空間體現一個“禪意”,雖然空間的內容形式簡單,卻包含了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因此設計師想要更多的自由創(chuàng)造空間,需要對傳統有深刻的精神領悟,了解其內在本身,而不在于其外表。

在當代設計界,一些日本的大師級設計師提到他們的作品創(chuàng)作在傳統的東西中汲取靈感,如:丹下健三,黑川紀章、磯崎新等都在論文中論述過傳統和創(chuàng)新。他們將傳統和創(chuàng)新看的同等重要,傳統在作品中以一種潛在、內隱的方式表現出來。他們很少強調形式上的繼承,而注重精神內涵的傳承。黑川紀章曾在論著中說“今天的東京是現代的材料和技術建造起來的,因此從外觀上很難說東京繼承了日本的傳統。然而,日本的傳統以東京人的生活方式、東京人對自然的強烈感情、東京人的秩序感仍深深地隱含在東京。

做了這些分析和比較,我個人認為“傳統”存在于個人的心中,卸掉形式的枷鎖,把傳統看的輕松些,它是一個人內心潛在的對審美,對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是自然形成、存在于人思想精神意識層面的。傳統的形成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歷經了時間的考驗、世代的傳承發(fā)揚,足見其極強的適應性,同時它又極具個性魅力,因地因時因人不同發(fā)展得豐富多彩。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形成,刻意模仿或追求都會使創(chuàng)新離不開形式上禁錮,也會使傳統失去原來的味道。

第8篇

回顧過往,是為了更好前行。

2005年,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媒體行業(yè)在福建也有了新的變化。《海峽茶道》與其他幾份刊物在籌辦期間,諸事甚繁:要選擇明確的定位,要構建團隊,要生存要發(fā)展,一切都是新的。

2006年,《海峽茶道》正始創(chuàng)辦。

在福建這樣的茶鄉(xiāng),這是最有話語優(yōu)勢的一份刊物。那幾年,福建產茶的指標就已經占了多個全國第一――單產第一、產值等一、品種第一等等。雖然并沒有想一下子做成全中國最好的茶刊,但在初心中,就已經種下了那種強大的愿望。

在福建做雜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化與地緣的影響力及辦刊理念遠不如“北上廣”,之前福建幾本發(fā)展不錯的刊物也多是文摘類的,原創(chuàng)刊物要辦好難度很大。同樣的,2006年的中國,關于茶的期刊并不多見,除了計劃經濟體制留下來的行業(yè)期刊,多止于學術研討與論文交流,另有幾本當時算是很有影響的茶刊都還比較區(qū)域化,刊登的文章只講述本省或當地區(qū)域的茶類茶事。

《海峽茶道》創(chuàng)刊就趕上一個好時機,這也是一個時代的需求。辦一本國內愛茶人最愛看的雜志,就這么定位,其實事情也很簡單。在茶事興起的階段,有一群圈子,大家需要有一個閱讀的平臺,需要交流、學習,了解行業(yè)最新的動態(tài),比如鐵觀音是怎么賣的,巖茶要怎么發(fā)展,普洱怎么啦,喝茶人是誰,茶山,茶事,茶經濟,要講述的話題都在茶上。

依靠福建人敢闖敢創(chuàng)的理念,再加對于茶的熱愛,《海峽茶道》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開始了一件最有希望、很快樂也很辛苦的歷程。雖然身為福建人,也有飲茶的習慣,大多人對茶卻未能深入了解。我想我們是幸運的,與《海峽茶道》一同成長,這是命運的一種安排,與茶開始越走越近,由喜歡而成為摯愛。

創(chuàng)辦的最初幾期,講人物,講城市,講茶與器,講營銷,茶鄉(xiāng)茶俗,養(yǎng)生,以及歷史。都是一些很讓人喜歡,看起來比較“慢”的內容。從泛泛而談,到對行業(yè)的憂慮,一直開始到大話題的策劃,寫作起來更有難度,要考慮語言風格的創(chuàng)新,要考慮專業(yè)描繪的精確、客觀,還要有亮點。

有些稿子埋頭寫了幾天幾夜,寫完后編輯部一商量覺得還是有欠缺,就要重頭再來。類似于一種磨礪,讓亮點越來越多。逐漸地,我們知道描繪一個事物,需要更近地從讀者、從大家關注的角度來切入,用最有吸引力的文風,并融入到對行業(yè)的責任,對未來趨勢的把控上來。

從辦刊最初的《七大城市茶印象》,持續(xù)到2008的“品城”,講的都是飲茶的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個性,但我們看著它成長,與它一起分享茶的喜悅。我所熟悉的成都,是一座“泡在茶水中”的城市,但在2007年想在這兒的茶館找功夫茶具,那基本是找不到的。七年后的今天,滿是功夫茶館的成都,有些人對于茶的認知遠超過沿海的茶人。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性格,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生活,相同的是,他們的茶事也越來越興盛,而它們永遠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到了2010年后,就有了雜志社策劃的“閩茶中國行”、“閩茶世界行”活動,讓閩茶與各地交流,也算是這些話題的延續(xù)。

什么樣的話題,決定了刊物的吸引力,這是每期刊物最需要思考的重點。每個月都在講茶,哪有那么多的話題?也有很多讀者很好奇,你們每期都寫這些茶,哪有那么多內容好寫的啊?

事實上,經歷這些年的創(chuàng)作與投入,才發(fā)現,對茶的學習實質上是沒有止境的。我們一開始以為很了解某類茶了,實際上還只是一知半解。越深入它,越發(fā)現茶的魅力,不僅巖茶如此,普洱如此,就是一個地方的綠茶也是這樣。

記得最深的就是《茶博士問答》這個欄目,每期要由讀者或編輯找出各式關于茶的問題,然后找相關領域的專家或權威資料進行回答。但這些問題卻一個都不能重復,這些提問出現過,下期或者時隔多年之后都不能重復出現,對于編輯而言,像是最大的“精神負擔”,我們常常憂慮,會有那么多問不完的問題嗎。后來慢慢發(fā)現,我們對于茶,未知的永遠比已知還要廣闊。

因為我們對于茶認知的都太少,有泡茶方面的問題,就會有茶葉方面的問題,然后深入到茶園種植,茶葉品種,以至于健康、歷史、文化、季節(jié)、氣候、蟲害等等領域,除了茶,還可以有器具、用水、品飲環(huán)境等等的問答互動。

刊物最早的封面用的是圖像創(chuàng)意,后面用當代名家的畫,再后面用古人的字畫,形成自己的風格,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更值一提的是,以書香味最濃的蒙肯紙印刷,固守至今,因為這種風格一直讓愛茶人留戀。

作為一個茶媒,既需要有媒體的敏感性,嚴謹,還需要對茶的專業(yè)認知,實踐,對茶道的體悟,要做好這份工作,可以說是太難了。第一線的內容實質上最難操作。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把大部分時間放在電腦上,各類茶書上,過了一段時間才發(fā)現,最大的茶事,就發(fā)生在茶山。

于是就有了每一年的茶山行。

茶山行腳,才看得更廣闊的茶的天地,這是最辛苦,也最快樂的事情。一到茶季,我們就會主動跑到偏遠的茶山,一呆就是一兩個星期,人都會有個疲憊期,也會想著回到閑逸的家中,但一旦喝到好茶,或者拍到心中期待的那個畫面,那種快樂又很難以言述了。

福建的茶山,跑得最多的還是安溪、武夷山、福鼎。這三個地方各有各的特點,一個是鐵觀音的影響,一個是巖茶的魅力,一個因白茶的熱銷。每一年茶山都會有新的變化,從這里我們會發(fā)回最鮮活的茶事。如果不是深入在第一線,就不可能有對茶事的真知,也未必能夠行持茶之道義。

辦刊,更是與人的互動。我們需要聚集一波圈內最有影響,最有思想的茶人,讓他們發(fā)出聲音,為茶事的繁盛與正確走向做出努力。我們最為慶幸的,就是在雜志走到今天為止,一直得到諸多老師的支持與鞭策。

這其中包括了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寇丹、陳香白、阮浩耕、馬守仁、丁以壽、陳郁榕、范增平、蔡榮幸,許玉蓮……等人。最讓我們受到鼓舞的則是百歲老人,有“當代茶圣”之稱的張?zhí)旄@先?,親自為我們題寫刊名,每期他都很關注我們的成長,對于后輩愛護有加,透出老茶人的溫和與慈愛。

與這些老師的結緣也很有意思。

2006年,最熱鬧的地方是各類茶葉論壇,當時很多茶友都在三醉齋上玩,在這個平臺我們結識了很多老師。至今這些人都成為業(yè)界重要的人物,也形成了各自圈子。像馬守仁、葉漢鐘、茗仙、天上客,都是在那兒認識并深交的。

印象深刻的是馬守仁先生,這是一個守護中華茶道道統的人物,很有自己的個性才氣。他在終南山有自己的千竹庵茶室,幾處茅棚,像隱士一般生活著。他常說,茶道就是一種行持。他的文章一直很受讀者的歡迎。來自臺灣的蔡榮幸老師一直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他是國際無我茶會的創(chuàng)辦人。他的專欄文字雖然不多,卻字字珠璣,極有學術份量。

浙江寇丹老師,一個很親和的老者,雖然他不會上網,卻每次很認真地讓人把稿子打好通過網絡再發(fā)給我們。每回見到他都有一種親切感,他笑語茶道就是“倒來倒去”,能有這樣境界的人越來越少。來自馬來西亞的許玉蓮老師,她的稿子輕松耐看,又不失內涵,對于當下的茶界的問題常一針見血,有振耳發(fā)潰之感。

因為有這些做學問的人,還有無數老茶人的支持與愛護,才有我們的發(fā)展。

雜志社的成長還與茶企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福建也因為有這些茶企,產業(yè)才不斷壯大,天福,八馬,華祥苑……他們是茶界的旗幟。與茶企成長同步,也使期刊在行業(yè)中有更大的話語權。一同成長,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但不讓雜志商業(yè)化,不低俗,也是一個需要把控的度,聽到讀者說,你們的廣告也是很有品位,也是讓行業(yè)溝通的一個信息,這就是一種成功。

這些年來,茶企在成長,在奮斗中變化,我們與他們一道,共同經歷春夏,經過跌宕與繁華,而未來的希望在于我們自己手上。

在幕后,有刊社的各位可愛的同仁,大家齊心協力,以茶人的修養(yǎng),以對茶的喜好,成了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為刊物付出甚多。

在傳統文化重新復興的背景之下,在茶行業(yè)逐漸成長的勢頭之中,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手机在线观看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大片|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亚洲成人免费天堂诱惑| 成人精品亚洲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毛片|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精品日韩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第二区| 久热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黑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欧美| 伊人国产精选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人妻内射在线二区一区| 中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和欧美的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网友自拍|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少妇av | 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国产| 中国美女偷拍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av| 91麻豆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又黄又爽又粗视频在线| 少妇熟女亚洲色图av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美女被后入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在线一二三区| 久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99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