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3 15:12: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國行政管理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趨勢,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國界的世界經濟活動。世界經濟活動具體是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經濟全球化是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它是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
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和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發(fā)展生產。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因素。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化程度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的提高,進入到了世界的舞臺中。這是經濟發(fā)展的自然過程,客觀規(guī)律,有力地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發(fā)展。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fā)展。進入90年代,現代技術革命在更深的層次推動著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演進。世界經濟活動主要由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所組成,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兩大源泉。
三、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首先是生產國際化。生產國際化是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yè)化生產的發(fā)展。這種分工方式在國與國之間進行,構成了國際生產網絡體系。這種現代的分工方式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yè)層次的專業(yè)化分工。其次是產品國際化,也就是出口生產所占生產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具體表現形式是現代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幾乎所有國家的眾多企業(y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國際商品交換。最后是投資金融國際化,隨著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不斷發(fā)展,使國際間資金的流動日益頻繁,從而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了適應于國際化的大浪潮,各國政府逐漸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還提出許多鼓勵措施,促進本國對外投資的發(fā)展。
四、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對于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浪潮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主流觀點。經濟全球化對于我國的經濟來說,會使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中國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后來者承受著全球背景的巨大壓力,甚至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安全的因素。
五、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相統一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不斷的會有問題發(fā)生,因此,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問題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職能在經過很多次的轉變之后還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轉變到經濟調節(jié)、社會管理、市場監(jiān)管、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
(2)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無法適應行政法制建設。長久以來,對管理經濟的手段主要是運用于行政手段,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門的層級過多,部門之間的職責不清,協調能力差。對于行政機構的設置、職權劃分、運行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解決對策
健全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中,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經濟社會的需要,以轉變地方各級政府職能為重點,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1)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點就是轉變政府職能。社會和經濟的有序運行,關鍵是要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調控經濟,做好市場監(jiān)督,做到政市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
(2)設置適當的規(guī)模,明確責任,結構優(yōu)化的行政機構政府規(guī)模與人員應當與其擔負的職能相匹配,盡可能做到規(guī)模適度。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明確各級職責,以加強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宗旨,建立適度規(guī)模的政府。
關鍵字:行政法學;控權論;權力限制
一.關于控權論
(一)控權論的歷史起源
控權論的基本觀點認為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權力,司法審查是重要的手段,同時重視行政程序。其主張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權利和自由,要嚴格限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沒有自由斟酌,自由選擇的余地,只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
控權論起源于英美等國,它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國家行政權的迅速擴張相關。行政權力的擴張有可能給社會帶來福音,增強了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對社會和公眾的危害。在為了限制政府權力夸張,胡作非為的背景下,不少學者提出了通過行政法來加強對行政權的控制的主張。英國著名行政法學家H.韋德是傳統的控權論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對于傳統控權論的分析清晰且深刻,指出了控權論產生發(fā)展的歷程。[1]“因此,行政法的最初目的就是要保證政府權力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防止政府胡作非為,以保護公民?!盵2]
(二)管理論及平衡論的介紹及弊端分析
1.管理論
管理論是從前蘇聯、東歐各國及我國早期的一些行政法學者提出的關于“行政法就是國家管理法”的定義和相關的理論體系中進行抽象、概括而命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前蘇聯學者馬諾辛等在其所著的《蘇維埃行政法》一書中認為:“行政法作為一個概念范疇就是管理法,更確切的說就是國家管理法”。并進一步認為,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管理關系。[3]
這一理論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現已逐漸退出了主流理論的行列。首先,管理論對于行政法價值的判斷有失偏頗,強調行政主體的權威,忽視行政相對人的利益,打破了權力的制衡機制,與現代法治發(fā)展背道而馳;再次,管理論容易導致權力濫用,其以管理為本位,把法律視為管理公民的工具,過分強調行政特權,缺乏嚴格的行政監(jiān)控手段,必會放任行政權的肆意妄為;最后,管理論有悖正義,“正義否認為一些人分享更大的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有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4]
2.平衡論
平衡論是羅豪才教授等在論文《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平衡》中首次提出的?;緝热菔窃谛姓C關與相對一方權力和義務的關系中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是平衡的,它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平衡,也表現為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義務的平衡;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也表現為相對一方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
平衡論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第一,平衡論沒有揭示出行政法功能的本質特點,其平衡是對于利益關系的平衡,這是其他法或者宗教、道德也可以具備的功能,沒有說明行政法的個性化的平衡功能所在;第二,平衡論缺乏行政法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在行政領域內,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因各自擴張而出現矛盾,外化為行政權和相對一方權利之間的沖突,平衡在現實中往往是難以達到的。
二.控權論的現實價值
(一)控權論在行政立法上的運用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和行政法規(guī)和行政規(guī)章的活動。行政立法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5]:
1.依法立法原則
2.民主立法原則
3.法制統一原則
(二)控權論在行政司法上的運用
行政司法在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賦予的司法職能,依法居中對行政爭議和與行政管理相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公平、公正裁斷的準司法行為的總稱,包括行政復議、行政裁決、行政仲裁旺行政調解等。
(三)控權論運用上的現實性難題
行政權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常常會受到各種干擾、阻力甚至損害,而有些干擾和阻力是行政權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排除和克服的,比如,“以黨代政”的干預、其他國家機關的干預等等。有些組織和公民當中,有一些是握有相當大的權力的人,盡管在行政相對人的地位上他們手中的權力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事實上他們卻可以倚仗權力來對抗權利,使行政權的運行受阻。這些干預和阻力使行政權不能有效的行使,行政職能無法實現,因此在控權的同時,仍應思考對于行政權的另一方面保障。
三.控權論運用的完善建議
(一)英美法系的相關經驗
1.代議機關的審查和控制
在《美國行政法的重構》一文中,斯圖爾特教授對美國行政法“傳統模式”的基本要素進行了描述:第一,行政機關決定對私人予以制裁的行為,必須得到立法機關的授權,授權的方式是制定控制這些行政行為的規(guī)則。第二,行政程序設計的宗旨應當是促進行政機關中立、準確、合理地將立法機關的指令適用于特定情形。正因如此,有助于查清事實的聽證程序得到普遍重視,正式的案卷記錄得到強調。第三,行政機關作出決定的程序必須便于法院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以便通過司法審查來檢驗和確保行政機關遵守立法機關的指令。[6]
2.激發(fā)公務員的能動性優(yōu)點
在公共管理研究前沿陣地美國,從1984年始就有學者評估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質量①,繼之不斷有學者加入到這個隊伍,他們以博士學位論文和期刊雜志為分析基點,聚焦于公共行政文獻中研究方法的質量問題[1]62。國內張成福于1996年發(fā)文[2]拉開我國行政學研究的“反思之幕”②。2005年,繼中譯本《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1]出版后,國內學界紛紛借鑒其中的評估框架來檢視我國行政學研究存在的方法問題,從初始的描述性分析轉向量化評估。筆者認為,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亦是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的“阿喀琉斯之踵”,但內容決定形式,研究主題是評估研究質量的一個更基本的因素,對學科知識的累積和內容體系的建構有著更根本的貢獻。而在具有代表性的反思文獻中,運用文獻計量方法來比較全面檢視我國公共行政學教材的論文僅有兩篇③:曾峻[3]通過檢視在國內9本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共管理教材,提出我國公共管理學教科書編著存在的問題,但由于該文發(fā)表較早,所選書目偏舊,樣本偏少,所得結論局限于公共管理學(不包括公共行政學和行政管理學)教材;另一文[4]通過210本行政學教科書內容的研究,對行政學的范式轉換進行經驗檢驗,但是評估指標單一,未能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信息,雖然210本教科書突破前述研究樣本量的局限,但是國內教材的質量參差不齊,無所限制的擴大樣本會影響研究結論的質量?;谝陨峡紤],本研究以典型樣本為主,并把范圍擴大到公共管理學類(包括行政管理學和公共行政學)的中外經典教材。
二、研究設計
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否成熟,教材是其集中反映,而教材的章節(jié)正是這一學科研究內容的典型概括。因此,以經典教材為樣本進行分析,可以窺探這一學科的研究主題概貌。本研究選取中西經典教材為樣本,并佐以中西比較。西方經典教材主要從“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典教材系列中挑選,輔之“公共管理學科系列教材”(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和“公共管理譯叢”(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等譯介國外學術成果的窗口,結合北大、清華、復旦、中大、廈大等高校的博士參考書目,最終篩選出10本出現頻率較高的教材。樣本分布為其中5本來自美國,余下5本分別來自英、法、澳、和日本④。國內教材的來源有三:一是在公共管理學界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或其著述入選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國內學人文庫的學者所編著的最新教材,力求每個獲得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的985高校各挑一到兩本教材,以反映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研究傳統和狀況;二是黃達強、夏書章等前輩早年編著的教材;三是臺灣學者的5本教材。這三類教材(共24本⑤)的選取有利于作縱向和橫向比較?;谠u估需要,筆者從教材中提取以下指標制成統計量表,編碼錄入,以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1)出版年度。是指教材是哪一年出版的,若是國外的教材,則以版權頁的時間為主。設計這一指標可以了解教材的新舊程度。(2)版本。是指教材出版到第幾版,據此可以判斷教材的受歡迎程度。版本越高,說明該教材越是被廣泛使用。(3)國家。指教材在哪個國家出版,只要用于衡量國外教材選取的代表性。(4)寫作情況。指該教材是專著、合著、編著還是主編,共四類。(5)章數。指該教材共有幾章,把導論計算在內。(6)邏輯體系。指該教材的內容章節(jié)編排是否成邏輯體系,分別賦值1為是,0為否??蓮慕滩牡哪夸浥袛?,或者作者的序言、譯者序中尋找,次之則根據教材的內容來判定。(7)特色。指該教材的與眾不同之處,例如《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一書是經典理論和案例的匯編,通過案例闡釋概念理論;再如《行政科學》一書的行政法和比較行政的色彩濃厚等。(8)研究主題及其頻數。研究主題大體與教材的章節(jié)名重合,有些章節(jié)名出于統計的需要筆者做些改動,以便歸類。在所有樣本中加總各類研究主題的出現頻率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9)頁數。指該章節(jié)在教材中所占的頁數,為了消減誤差,由下一章的起始頁減去本章的起始頁得出。頁數越多,表明該章節(jié)在教材中的分量越重。(10)重要程度。指該研究主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分為三個等級(1為不重要、2為一般重要、3為比較重要)。通過計算該教材中所有研究主題的頁數的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據此來判斷。(11)變動情況。指該研究主題是否是新版教材中的新增加章節(jié),或者是指該研究主題在修訂版教材中大幅度改動,分別賦值1為是,0為否。我們可以通過新舊版教材的對比,或者作者的再版序言中得知。
三、結果分析與比較
(一)教材命名與范式轉變所選樣本中從書名來看,國外沒有一本教材命名為“公共管理學”的⑥,與國內的教材形成鮮明對比,正如另外一項研究[5]所發(fā)現的,國外仍以傳統公共行政為主流,其他新興范式亦有反映。除老教材和該領域的前輩夏書章、黃達強、竺乾威等人,臺灣學者也偏好取名為“行政(管理)學”或者“公共行政學”外,國內的新版教材都命名為“公共管理學”。這一教材取名的不同,是否反映西方和國內學者關于公共行政學范式變遷的不同看法?有學者為此通過210本行政學教科書的內容研究,發(fā)現從傳統行政學到公共管理學,雖然在內容安排上有差異,但只是在相同的“管理主義”價值觀取向下進行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行政學范式沒有發(fā)生轉換[4]。國外學者似乎對在公共管理中應用“范式變遷”不太感興趣,只有歐文•休斯主張新公共管理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但他同時指出范式變遷是一個漸進過程,“管理主義改革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6]筆者也試圖在國內教材中尋找編著者命名的初衷,發(fā)現公共管理學作為當代政府管理的研究新潮遇到了諸多的難題和大量批評,它并未形成統一的成熟的理論框架及范式;“公共管理”話語的生成與流行大概與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確立公共管理學為管理學門類一級學科有關,只能以此來解釋教材易名的原委。
(二)版本、編著與經典國外教材版本的均值為3.7,其中《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已是第八版,其次《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是第七版,均是經典之作。相反,國內的教材82.6%都是第一版,雖教材名目眾多,且是新近出版,然多是相互抄襲,鮮有新意。只有夏老主編的《行政管理學》已出版四次,其它影響較大的教材如陳振明主編的《公共管理學———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竺乾威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已出版三次),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已出版三次),陳德禹編著的《行政管理》(修訂2版)等。版本越高,表明該教材越是受到讀者歡迎;出版越早,多被譽為經典。究其原因,國內的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科建設八十年代才起步,雖處于快速發(fā)展中,但知識體系的積累緩慢,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更是任重道遠;與美國將近一百年的公共行政學科發(fā)展史相比,仍屬年輕后輩的學習階段。經典教材是多方面的因素鑄就,更需學科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傳承,“新”是建立在“舊”的基礎上。教材的編著情況也印證這一點,所選樣本中國外的教材60%是專著,30%是合著,只有一本《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是主編。而國內的71%為主編,2本為編著,只有5本為著⑦,而這5本中只有一本是大陸的,另外4本是臺灣的。一般來說,主編的教材很難保證教材整體的質量,因編寫者的素質而良莠不齊,很難引為經典之作(除非是學科的開山之作,譬如夏書章、黃達強主編的教材,即使這樣,也只能堪稱國內經典)。這種“知識生產方式”即幾個人、十幾個人寫一本教材,東拼西湊,“洋為中用”,內容充斥著相互“借鑒”、相互克隆的東西,結果只能停留于低水平重復的狀態(tài)。這也可解釋為什么國內教材短短幾年間雨后春筍般的涌現而經典甚少,主編的教材往往寫作周期較短,有如飲食中的快餐,而經典教材則如燉品,需文火慢慢烹制。
(三)章數、頁數與邏輯體系國外教材的章數均值為14,眾數為13和14,最大值20(西尾勝的《行政學》)和最小值8(德巴什的《行政科學》);國內教材的章數均值為13.47,眾數為13,最小值8(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最大值24(江明修著的《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從以上統計值來看,結論比較一致,教材一般13到14章為宜(包括導論),而每章的篇幅多大呢?以國外教材為例,總頁數均值為480.4,如按14章來算,則每章占34.31頁,和每本教材章節(jié)的頁數均值36.92大體相當。而教材的章節(jié)編排是否成邏輯體系?分析結果表明,國外教材70%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系,而國內教材章節(jié)的前后邏輯關系不明顯,對行政環(huán)境、行政職能、行政組織、行政領導、人事行政、財務行政、行政決策、行政執(zhí)行、行政監(jiān)督、行政改革與發(fā)展以及機關內部事務管理等傳統模塊內容進行任意取舍編排,似乎誰先誰后無關大礙,走近了所謂的“教材叢林”。恰如某學者所言,“教材篇章安排依舊延續(xù)了過去模式的做法,至于這些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什么,語焉不詳,結果給人一種零亂的感覺,現有研究更沒有自覺去尋找整個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缺乏一條紅線,一個核心把來自各方面的知識串聯起來”。[3]雖然國內教材章節(jié)的邏輯體系不明晰,但其編排套路仍可歸為三種:其一,多數教科書(54.17%)因循以往行政學模塊式做法,在教材編寫體系上主要是以政府管理過程為主線,篇章安排沿襲懷特《行政學概論》(1930年)的基本套路,杰出代表者為夏書章、王樂夫編著的《行政管理學》,竺乾威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其二,受休斯的《公共管理導論》影響,按照當前流行的西方公共管理范式進行編著,注重將工商管理的技術、方法與工具如績效評估、人力資源管理、戰(zhàn)略管理等引入到公共部門管理中來。這類教材(占到33.33%)近年陸續(xù)出版,典型代表為陳振明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其三,將傳統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模式相結合進行編著,試圖在公共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融入公共管理的相關內容。這類教材居少數,只有12.5%,以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為代表。
(四)特色從編寫方法、行文風格、取材構思、理論視角等方面來評價國內外的經典教材,筆者發(fā)現國外10本教材各有特色,異彩紛呈,生動活潑,可讀性強。除了前述兩本外⑧,比如羅森布魯姆的《公共行政學》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描述、闡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又如《行政過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學新論》用大量現實資料及案例對公共行政學的原理進行深刻的闡述和剖析,突出新公共行政學的政治視角。再如西尾勝的《行政學》以制度論、管理論和政策論構建全書的體系,以一般的理論為前提演繹分析日本的行政,日本的本土化色彩濃厚。還有《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梳理了美國公共行政的百年發(fā)展與困境。如此種種,不勝枚舉。相比之下,國內的教材則體裁單調,內容趨同,結構呈板塊式或要素排列式,許多版本沒有明顯的特色。正如薄貴利所言,“行政學的一些著作和教科書,相互模仿和抄襲的比較多,在理論體系上和邏輯結構上鮮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讀了這本書,再讀另一本書,許多人都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7]從教材的編著取向看,臺灣的教材則反映公共行政作為一種公共部門管理方式、方法和工具的特性,呈現出濃厚的管理主義取向,樣本中陳德禹的《行政管理》最為明顯,內含了管理學中的組織、計劃、決策、授權與分權、領導、人事等主題。大陸早期如黃達強、夏書章等編著的教材,也是一種以提高行政效率為核心的管理主義取向。從內容寫作看,多數教科書停留于泛泛而談的水平,對于中國行政管理原則、特點的概括分析大多局限于學理和法律文本,沒有直面現實的問題和差距,公共管理學的實踐性與操作性沒有充分體現。具體說來,教材每一“板塊”或“要素”的內容,大致都是含義、特征、分類、地位、作用等幾個方面,各篇章基本如此,無大差別。這種“標準化”現象緣于多數教材編寫者缺少從事公共管理的經驗和感性認識,所以簡單歸納概括、理論演繹的情形比較多,無法為公共管理實務者提供切實的指導。從敘述論證看,過于宏大敘述,缺乏事實資料支撐。翻閱國內樣本教材,幾乎很少看到來自行政管理實踐的調查、統計、案例、數據。比如關于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內容,大多停留于理論演繹,大多闡述西方政府間關系的歷史與現實和我國政府間關系的現狀與改革,而中央、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等各級政府到底在干什么?職權到底是怎樣劃分的?這些問題卻得不到解答。再如行政決策,現行教材中所介紹的決策程序都是四個步驟或三個步驟,內容比較空洞,反映不了黨委領導下的民主集中制。
(五)研究主題通過對各研究主題的頻數統計,國外教材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題如表1所示。再根據該研究主題的頁數的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據此來識別該主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這十大主題,我們不能只看其頻數的高低,更要結合其重要程度,比如“導論”這一節(jié),雖然是90%出現率,在教材中卻屬于一般重要的位置;而“公共組織理論”雖然頻次略低,從所占篇幅來看在教材中卻屬于百分之百重要的位置,這也反映了公共組織理論作為公共行政學的理論基石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同?!翱冃Ч芾怼弊鳛樾屡d的政府管理工具受到熱捧,出現頻率高于其他的政府工具,這反映了西方教材的與時俱進、貼近政府改革實踐。國內教材的研究主題按其頻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公共政策、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組織、行政領導、法制行政、政府職能、績效管理、政府改革與治理、政府倫理與責任、公共財政等等。兩相比較,國內外教材的研究主題大體相近,如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組織理論、責任與倫理、績效管理、政府改革與治理等主題受到學者的共同關注。此外,國內教材保留了一些傳統的行政學研究主題,如行政領導、機關管理、行政溝通與協調、行政權力等,還根據政府管理的變革突出一些新主題,如政府職能轉變、危機管理。但是“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這門“顯學”還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同樣地,對于政府間關系、戰(zhàn)略管理等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題仍顯研究不足。
筆者認為,好的教材要能指導學者的研究和研究生學位的教育,因此筆者通過以下的兩個比較分析來檢驗現有的經典教材是否能很好的指導學術研究和學位教育。一是與中美兩國的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比較。因為博士論文是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其所在學科研究的現狀與水平的直接體現。據學者的研究成果[8],中美博士論文的核心議題如下(其排列次序隨著國別、年度浮動):行政理論、比較公共行政、雇員行為及發(fā)展、財政及預算、政府間關系、管理科學、組織理論及行為、人事管理、政策分析和其他。兩相比較發(fā)現,國內的博士論文聚集于行政理論、管理科學和政策分析,較大部分論文集中在對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較少涉及理論探索、檢驗和論證等基礎性研究,而對美國90年代博士論文新近出現的雇員行為及發(fā)展、財政及預算、組織理論及行為等核心議題關注不夠,研究不足。這印證了以上教材分析的結論,國內的教材不能很好的指導研究生學位的教育,教材的編寫和博士論文的寫作脫節(jié)為“兩張皮”。而組織行為的研究,筆者認為將是公共行政學邁向科學研究的突破口,助推我國博士論文從類似工作報告的對策研究走向強調理論驗證或推導,更為強調定量技術的科學研究。二是與學術界的研究主題比較。
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呈現形式是期刊論文,通過統計分析中國公共行政代表性期刊近10年的論文,大體可以獲知學者們關注的研究領域。何艷玲[9]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行政科學的研究主題依次如下:行政改革(28.5%)、行政哲學(包括行政倫理、行政文化)(13.2%)、公共財政(9.8%)、行政組織職能(8.8%)、公共政策(8.6%),其余有行政決策、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績效評估(行政效率)、政府間關系等領域。兩相對照發(fā)現,學界的研究主題大體與國內教材的重合,但期刊論文更注重實效性,緊跟“行政改革”,探討“政府間關系”,研究NGO回應社會問題,同時兼顧傳統的研究領域如政府倫理與責任、行政文化等。統計分析也有力所不逮的軟肋。數據資料的定量分析只能說明過去,解釋現在,或能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卻難以前瞻性的規(guī)劃未來。正如登哈特所言,“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科學家們之所以無法產生恰當、適用的知識,是因為他們對實證主義的信奉,是他們把自己的學術活動局限在資料收集和統計處理上,從而只能得出經驗主義取向的理論”。[10]119基于研究主題頻數統計分析的結論也只是說明了學界過去和現在在做哪些領域的研究,卻不能指出我國行政學者在未來應該做哪些研究。根據轉型期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發(fā)展和現實需要,筆者認為公共企業(yè)、發(fā)展中國家的公共行政、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管理、社會政策與管理、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司法行政等這些出現頻率較低的研究主題恰好是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公共管理視閾下的國有企業(yè)研究幾近空白,這是未來應該加以重視的研究主題。
四、公共管理教材的編著途徑
【關鍵詞】工商部門; 企業(yè); 信用監(jiān)管。
一、與工商部門自身職能的關系。
實施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是提高工商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執(zhí)法效能的重要途徑,是整頓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基礎工作的必要手段。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應是工商職能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能體現出現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發(fā)展。從工作內容上看,一方面是對工商職能的充實、深化,通過信用監(jiān)管,利用現代化手段使依法監(jiān)管更為到位。如對法定代表人的任職資格的合法性審查,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數據庫的建立,將提供查詢功能; 另一方面是對工商職能的提升、拓展,在依法監(jiān)管的基礎上,體現以德監(jiān)管,從處罰到處罰與激勵結合,從他律到他律與自律結合,從打擊到打擊與教育結合,從行政管理到行政管理與社會監(jiān)督結合。
從實施形式上看,一方面在現有職能中相對突出、強化信用的要求,顯示出信用監(jiān)管的特色; 另一方面,更是與現有職能的有機融合,將信用監(jiān)管滲透在對市場主體監(jiān)管的全過程,并通過工商業(yè)務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施行,如信用信息的采集,就是在登記、年檢、各個專項治理、辦案等過程中同時完成的,分類監(jiān)管就體現在基層工商所的日常巡查中。從戰(zhàn)略意義上看,一方面彰顯了服務型工商的本質要求,突出了公共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再造,通過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促進企業(yè)信用建設乃至誠信、和諧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工商部門以信用監(jiān)管為核心,著力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職能整合,實現全程監(jiān)管,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yè)監(jiān)管機制,確保企業(yè)準入“優(yōu)生”,存續(xù)“優(yōu)育”,退出“善終”。
二、與管理信息化的關系。
工商部門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工作是以工商系統自身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同時又對工商系統自身信息化建設產生強大推動力。工商部門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是一個對企業(yè)的信用信息進行征集、存儲、加工并使用的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順利實現,要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運用為前提,沒有信息化的基本條件,沒有強大的數據庫,沒有高智能的軟件,沒有互通互聯的信息網絡,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的實施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應以“金信工程”為契機,努力創(chuàng)造工商部門管理信息化的條件,加快系統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同時,由于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對工商系統的信息化要求高,它也成為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進程的催化劑。首先,它促使計算機軟件的編寫、采用,促使在各項業(yè)務中運用信息化管理,以保證企業(yè)信用信息能夠在業(yè)務流程中實現自然輸入、交換、處理、共享; 其次,它促使計算機硬件的配置,由于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將級別管轄與屬地管理相結合,最終通過基層工商所實現監(jiān)管,這要求工商系統內部上下、橫向之間必須實現信息交換,對外必須實現全方位地信息輸入,促使基層工商所、窗口受理單位都具備接收、發(fā)送信息的條件,以保證對企業(yè)的信用監(jiān)管工作落實到位。工商部門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體系的建設,要利用與信息化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搭建好技術平臺。
同時,要加大人員、財力投入,加強計算機人員培訓和專業(yè)人員的選聘,使電腦、人腦有機地結合。
三、與法律環(huán)境的關系。
加強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作為工商職能的一個新探索,要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監(jiān)管。首先,必須遵循行政執(zhí)法的基本原則。一是行為法定原則,即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的對象、內容、范圍和方式,要依法進行并對行為后果承擔責任; 二是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即對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的依據、程序和形式,應當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監(jiān)管,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 三是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即對違法行為依法制裁的同時,要進行警示教育,從正面引導規(guī)范,不搞不教而誅,做到攻大奸戒小過。其次,必須依法運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規(guī)。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賦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yè)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監(jiān)管職責、已在工作中運用的文件、報表等,是開展企業(yè)信用信息征集的基本依據和資料。二要創(chuàng)造條件規(guī)避法律問題。如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的公開,最有影響的是等級好的、等級差的兩端。對等級好的,可以通過征求意見的程序,以自愿方式進行公示、提供查詢; 而對信用等級差的,因其一般都因違法違規(guī)受到行政處罰,則采取公布其違法違規(guī)事實的方式,對其進行公示。三要注意內外有別。信用監(jiān)管中的評估標準、等級、公示等,法律條件尚不充分,可作為內部監(jiān)督措施實施并注意內部保密性,以避免引起法律訴訟。同時,要積極著手研究開發(fā),為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提供法律保障??商剿髟诹⒆銉炔抗芾砗笤僖婪?、有序地向社會公開,從行政規(guī)章、法規(guī)最后到法律的立法過程。當前工作的重點,在于充分利用制定工商行政規(guī)章的空間,為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創(chuàng)造條件。
如對一些報表的設計上,按照企業(yè)信用監(jiān)管的要求,增加欄目,明確內容,便于信息的處理; 對企業(yè)信用評估,可采取全系統統一指標體系、評估模型,但分地區(qū)分級統一參數的方式,以使評估既具有權威性,又能更切合各地實際; 對分類監(jiān)管,可將企業(yè)的信用等級與工商系統內部已有的監(jiān)管措施進行重新整合,使之配套一致。
論文關鍵詞:VEC模型,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財政支出為主要載體的社會經濟建設活動,帶來了我國前所未有的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1978—2007年期間,國家財政支出從1122.09億元增加到49781.35億元;GDP總量從3645.2億元增加到249529.9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9%;人均GDP由381元增加到18934元,增加了近50倍[1]。但是,截至到2008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例也擴大到3.36:1,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為代表的社會不公平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xù)增長不容忽視的問題??梢姡谪斦С鏊哂械馁Y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wěn)定經濟增長的三大職能中,收入分配職能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fā)揮和體現。那么,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協調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問題上,財政支出應怎樣安排呢?這不但是發(fā)達國家財務管理論文,也是轉軌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經常爭論不休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借助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系統地研究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2]的動態(tài)影響機制。
一、文獻述評與理論分析
(一)文獻述評
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研究都強調經濟效率,而不太注意收入分配差距。只要經濟增長符合帕累托效率,就沒有壞處,哈耶克認為這就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命題核心期刊。受其影響,西方學者們大多重視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加之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政府普遍把經濟增長列為財政支出的首要目標,使得這種研究趨勢更是盛極一時,而對于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關系的研究則明顯滯后。
對于國內研究而言,目前已有的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的影響研究還比較少。學者們大多側重于財政支出總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或者是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關系的研究,鮮有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與財政支出結構之間的關系。而且,在劃分財政支出結構的分類標準上大家還未達成共識,再加上對社會公平系數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最終導致實證分析結論存在差異??荑F軍、金雙華(2002)以基尼系數為社會公平指標,將財政支出劃分為公共福利支出和非福利支出,利用簡單回歸分析得出我國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問題重視不夠的結論。孫文祥、張志超(2004)以城鎮(zhèn)對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額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作為社會不公平指數,構造了六個模型方程分別研究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的問題,得出地方財政支出具有顯著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央財政支出可以明顯改善社會公平程度,不同的財政支出項目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貢獻具有顯著差異的結論。王莉、冉光和(2007)利用基尼數據等指標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xiāng)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呈負效應的結論。劉成奎、王朝才(2008)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為社會公平指標,分析不同財政支出項目對城鎮(zhèn)、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冉光和、潘輝(2009)對全國居民、城鄉(xiāng)居民以及東中西居民三個樣本進行公共支出與收入分配關系的VAR模型實證研究,得出公共支出對居民收入分配起到了負面影響結論。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論文,國內外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研究基本上是圍繞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或者是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進行單一靜態(tài)研究。然而,追求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是政府安排財政支出所面臨的永恒主題。只考慮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忽視社會公平的問題,或者離開經濟增長而單一的研究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得出的結論都可能有失偏頗。這是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影響不可或缺的研究思路?;诖?,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脈沖響應函數等動態(tài)分析方法系統考查財政支出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動態(tài)影響。
(二)理論分析
財政支出結構是指各類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按照經濟性質不同,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分為政府投資性支出、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政府轉移性支出三種。三種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重的變動,直接反映了財政支出職能的調整。一般而言,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直接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具體地說,從需求方面講,投資性和消費性支出與私人支出無異,直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通過乘數效應拉動經濟增長;從供給方面講,投資性支出會影響生產函數而間接拉動經濟增長,如基礎設施建設等支出會形成社會物質資本,從而解決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因素;科學、教育以及衛(wèi)生等領域支出會形成人力資本,從而提高勞動者生產率,改善社會生產技術,促進經濟持續(xù)增長核心期刊。相反,轉移性支出具有兩面性,它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也能熨平收入分配不均。具體地說,從需求方面講,轉移性支出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了社會總需求。同時財務管理論文,當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時,轉移性支出能夠縮小甚至彌補收入分配不均的缺口,穩(wěn)定社會公平秩序。從供給方面講,轉移性支出也是一種典型公共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特征。
因此,在財政支出結構上,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比重越大,表明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較強;轉移性支出比重越大,表明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較強。
二、變量選取與研究方法
(一)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1978—2006年社會公平指標、經濟增長指標以及財政支出結構指標共同構建VEC計量模型進行分析。各變量均為年度變量,并用GDP平減指數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由于中國統計年鑒中沒有GDP平減指數,這里借鑒司春林(2002)的做法,用公式進行換算,GDPiindex表示第i年的GDP指數,GDP1978index表示1978年GDP指數(1978年=100),GDPi表示第i年的名義GDP值,GDP1978表示1978年名義GDP值。需要指出,我國預算外支出結構不具有明顯特征,波動性較大,所以我們暫不考慮財政預算外支出,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8》以及國研網教育版宏觀經濟年度統計數據庫。
(1)社會公平指標上我們選取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衡量。首先,選擇上梯形面積法計算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Mi表示某一收入水平組家庭累計百分比,Qi表示某一收入水平組收入數累計百分比。其次,按照R.Msunarum公式計算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G1G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財務管理論文,P1P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占總人口的比重,u1u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收入,u表示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G表示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
(2)經濟增長指標上我們選取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衡量。根據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100)/100公式計算而得,其中以上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為100。
(3)財政支出結構指標上我們分別選取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以及轉移性支出各自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衡量。依據官方統計數據,財政投資性支出包括基本建設支出、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支農支出以及科教文衛(wèi)支出等;財政消費性支出包括增撥企業(yè)流動資金、地質勘探費、工業(yè)交通等部門事業(yè)費、國防支出以及行政管理費等;財政轉移性支出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政策性補貼支出等。
表1 變量定義表
變量名
變量解釋
變量名
變量解釋
Gini
全國居民基尼系數
GDP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GIV
財政投資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GCS
財政消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GTR
財政轉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二)研究方法
為了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首先利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wěn)性,對非平穩(wěn)變量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平穩(wěn)時間序列。如果變量是單整的,借鑒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理論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以確定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社會公平之間的長期穩(wěn)定關系。進步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揭示變量之間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用數據的動態(tài)非均衡過程來逼近經濟理論的長期均衡過程,更加全面認識變量之間穩(wěn)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和動態(tài)的短期關系;構造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確定不同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動態(tài)影響程度核心期刊。根據研究需要,構造出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計量模型1和模型2。同時,為了避免模型回歸分析中可能存在異方差和多重共線性問題,對變量數據取自然對數。其中,i是滯后階數,n是樣本個數,是擾動向量。
模型1:
模型2:
三、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
利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考慮殘差項序列相關的ADF單位根檢驗法,滯后長度根據SIC法則自動選擇,檢驗變量的平穩(wěn)性,對于非平穩(wěn)性的變量進行差分處理使之成為平穩(wěn)時間序列。表2的ADF檢驗結果顯示,樣本期間內僅有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是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財務管理論文,但是它們的一次差分都是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即這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單整I(1)。
表2 ADF檢驗結果
變量名
檢驗類型(c,t,k)
ADF檢驗值
伴隨概率p值
結論
lnGini
(c,t,0)
-2.0240*
0.0430
平穩(wěn)
lnGDP
(c,t,3)
-3.9201*
0.0263
平穩(wěn)
lnGIV
(c,t,0)
-3.2130
0.1023
非平穩(wěn)
D(lnGIV)
(0,0,0)
-4.7690**
0.0000
平穩(wěn)
lnGCS
(c,0,2)
-3.4119*
0.0198
平穩(wěn)
lnGTR
(c,0,3)
-2.3022
0.1790
非平穩(wěn)
D(lnGTR)
(0,0,2)
-3.2291**
0.0024
平穩(wěn)
注:(1)檢驗類型(c,t,k)表示ADF方程中的截距、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2)*、**分別表示在5%、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3)D表示對變量進行一次差分。
由于上述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平穩(wěn)序列,其它變量都是水平平穩(wěn)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利用Johansen檢驗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如果它們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則表示雖然在短期內它們具有各自的變動規(guī)律,但在長期內卻存在著共同的變化趨勢。根據AIC、SC信息準則以及似然比LR統計量確定最優(yōu)滯后階數值為2。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原假設
特征根
Trace 統計量
Max-Eigen 統計量
None
0.8595
131.22**
51.02**
At most 1
0.7939
80.20**
41.06**
At most 2
0.6003
39.13
23.84*
注:**表示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趨勢假設:時間序列有均值和線性趨勢項,協積方程只有截距項。
(二)VEC模型估計
表3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跡檢驗和最大特征根檢驗存在沖突財務管理論文,前者認為有2個協整關系存在,后者認為有3個協整關系存在。對于這樣的情況,檢驗估計得到的協整向量,并將選擇建立在協整關系的解釋能力上。同時,運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我們得到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方程(見表4)。
表4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方程
協整方程
模型1
LnGini=-1.70LnGIV+9.37LnGCS-0.19LnGTR+12.98
(5.40**) (-1.73) (2.63*)
模型2
LnGDP=2.47LnGIV-26.81LnGCS+1.38LnGTR-25.01
(-6.25**) (2.91*) (-3.58*)
誤差修正方程
模型1
DLnGinit=-0.30ecmt-1+0.10ecmt-2+0.34DLnGinit-1+0.24DLnGinit-2-1.45DLnGDPt-1+0.46DLnGDPt-2
(-2.75*) (1.74) (1.05) (0.73) (-2.55*) (0.71)
+0.26DLnGIVt-1+0.35DLnGIVt-2+0.27DLnGCSt-1-0.44DLnGCSt-2-0.19DLnGTRt-1+0.11DLnGTRt-2+0.11
(2.74*) (0.76) (2.91*) (-1.36) (-1.07) (2.56*)
模型2
DLnGDPt=-0.02ecmt-1-0.003ecmt-2+0.07DLnGinit-1-0.16DLnGinit-2+0.39DLnGDPt-1-0.41DLnGDPt-2
(1.27) (-3.13*) (0.59) (-2.38*) (2.15*) (-2.71*)
+0.17DLnGIVt-1+0.05DLnGIVt-2-0.08DLnGCSt-1-0.08DLnGCSt-2-0.05DLnGTRt-1-0.03DLnGTRt-2+0.10
(2.30*) (0.32) (-2.78*) (-0.65) (-2.82*) (-1.04)
注:**、*表示在1%、5%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需要指出,括號內數字為T檢驗值,基尼系數取對數為負數,所以模型1協整方程表明長期中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與社會公平成正相關,且投資性支出貢獻度相對較大;財政消費性支出與社會公平無顯著關系。誤差修正方程表明社會公平變動偏離長期均衡關系時,其負反饋修正機制產生效果,但修正速度很慢。經濟增長率、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的一期滯后差分值和轉移性支出的二期滯后差分值對短期社會公平調整都有顯著影響。模型2協整方程表明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都有顯著影響,消費性支出貢獻度相對較大。誤差修正方程表明經濟增長偏離長期均衡關系時,其負反饋修正機制產生效果,但修正速度更慢核心期刊。社會公平、財政支出以及前期經濟增長都對本期經濟增長的變動有顯著影響。
(三)因果檢驗
Granger(1988)指出,如果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也一定存在某種形式的Granger因果關系,或單向的,或雙向的。協整分析得出的經驗方程只能表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或至少一個方向的因果關系,要想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還需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表5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結論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3.72906
0.0291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1.85800
0.1710
接受原假設
LnGIV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2.77932
0.0692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V
3.96284
0.0238
拒絕原假設
LnGC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0.07063
0.9749
接受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GCS
0.70548
0.5605
接受原假設
LnGT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3.05082
0.0537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TR
2.39282
0.1004
接受原假設
LnGIV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2.96578
0.0581
拒絕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V
0.37126
0.7746
接受原假設
LnGC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0.54046
0.6604
接受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CS
0.96788
0.4283
接受原假設
LnGT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2.33310
0.0815
拒絕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TR
0.23638
0.8699
接受原假設
表5檢驗結果與ECM模型基本一致,在Granger因果關系上,我們取10%置信度水平可得到如下結論:(1)社會公平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不是社會公平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我國社會公平問題比較復雜,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分配不均可能不是社會公平的決定性原因,可能還有人力資本和制度等原因。(2)財政投資性支出與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因果,這符合凱恩斯乘數-加速原理。(3)財政投資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既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財務管理論文,又是社會公平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除了擴大社會有效需求,財政投資性支出為私人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受教育和醫(yī)療保健等起點公平條件,轉移性支出為私人脫貧致富的最終實現創(chuàng)造了結果公平條件。
(四)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
Johansen協整檢驗、向量誤差修正機制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僅能說明變量之間的長期或短期關系,而我們更關心系統沖擊對各個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和各個變量對沖擊響應的方向、時滯效應以及穩(wěn)定過程。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脈沖響應比較各種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強度和方式,通過方差分解來進步評價不同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表6VAR模型平穩(wěn)性檢驗
Root
Modulus
Root
Modulus
0.996398
0.996398
0.603642 - 0.570974i
0.830900
-0.864283
0.864283
0.603642 + 0.570974i
0.830900
-0.087091 - 0.859657i
0.864058
0.149442 - 0.727316i
0.742510
-0.087091 + 0.859657i
0.864058
0.149442 + 0.727316i
0.742510
0.691905 - 0.508023i
0.858382
-0.670197
0.670197
0.691905 + 0.508023i
0.858382
-0.600645
0.600645
0.798529 - 0.261842i
0.840363
-0.155832
0.155832
0.798529 + 0.261842i
0.840363
如果被估計VAR模型所有根的模倒數小于1,則其是穩(wěn)定的。若模型不穩(wěn)定,此時模型并不具有可逆性,脈沖響應函數的標準誤差是無效的。在考察變量響應之前,先檢驗VAR過程的穩(wěn)定性,如表6所有根的模均小于1,可以肯定VAR過程是平穩(wěn)的、可逆的。
圖1 基尼系數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 圖2 經濟增長率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
(1)由圖1可以看出,財政投資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基尼系數前十期產生正向影響,第六期達到最大值0.018494,從第十一期起轉為負向影響,之后逐漸收斂,表明財政投資性支出對我國社會公平的影響具有一定滯后影響;財政轉移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基尼系數產生負向影響,之后逐漸減弱,雖然其后過程有細微波動,但在整個沖擊響應階段保持微弱的負向影響,表明財政轉移性支出對我國長期社會公平有一定促進作用;而財政消費性支出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不穩(wěn)定,波動較大,后期逐漸收斂。
(2)由圖2可以看出,財政投資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經濟增長率交替產生正負影響,最終維持在-0.001410影響水平上,這表明財政投資性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先表現出引致效應,隨后產生擠出效應;財政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標準差擾動對經濟增長率產生正向影響財務管理論文,其后過程雖有波動,但在整個沖擊響應階段對經濟增長率保持正向影響,這表明財政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穩(wěn)定的引致效應,不存在擠出效應。
圖3 基尼系數方差分解圖4 經濟增長率方差分解
(3)由圖3可以看出,財政消費性支出和經濟增長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很小,基尼系數預測方差主要受其自身、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影響,整個期間自身影響逐漸減弱最終鎖定43%,不同的是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影響都是逐漸增加,最終分別穩(wěn)定在33%和13%。
(4)由圖4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受其自身影響最大,除此之外基尼系數對其影響逐漸減弱至12.5%,財政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對其影響迅速增加至9%和13%,而整個期間財政轉移性支出對其影響基本穩(wěn)定在3%。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在社會公平與經濟增長日益沖突的背景下,本文從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三方面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進行了動態(tài)分析,最終研究結果表明:
(1)長期中社會公平有利于經濟持續(xù)增長,經濟增長對社會公平的影響不顯著核心期刊。但是,短期中經濟增長和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具有顯著影響。
(2)財政支出分別與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存在協整關系。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在發(fā)展變化中都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反向誤差修正速度很慢,都需要不同財政支出的變動進行調整。
(3)在財政支出結構上,財政消費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財政轉移性支出對社會公平具有顯著影響,而財政投資性支出具有兩面性,基礎設施等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科教文衛(wèi)等人力資本投資對社會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創(chuàng)造了條件。
因此,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和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狀來看,根據不同時期既定政策目標和社會環(huán)境,政府應該適時調整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具體而言財務管理論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在財政支出以促進經濟增長為首要目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增加財政消費性支出的同時,增加財政投資性支出。短期內,農村基礎設施、鐵路和公路等基本建設方面的投資性支出可以帶動經濟快速增長;長期內,科學、教育、文化和衛(wèi)生等民生領域投資性支出可以緩解社會不公平壓力,這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在財政支出以緩解社會不公平程度為首要目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度提高財政轉移性支出比重的同時,適當增加民生領域財政投資性支出。不過,應特別注意不能簡單指望調整這類開支比重就能夠自動地實現改善社會公平的目標。因為,在我國社會公平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單單是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制度結構與變遷所帶來的不公平更是關鍵之所在。
第三,財政支出不能片面地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對立起來,而應有所重點有所兼顧。一定程度的社會不公平才能促進經濟持續(xù)增長,進而維持社會整體公平以及高質量的公平。
參考文獻
[1]Aschauer D., 1989,Is Government SpendingProductive?[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es,23:177-200.
[2]Holtz-Eakin D.,1994,Public-Sector Capital and theProductivity Puzzl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6:12-21.
[3lGrler K., Tulloek G.,1987,An EmpiricalAnalysis of Cross—NationalEconomic Growth,1951—1980[J],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259-276.
[4]Musgrave R.A.,Fiscal Systems[M].UnitedState: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5]Barro R.J.,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103-125.
[6]Summers R.,Heston A.,1988,A New Set of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Real Product and Price Levels:Estimates for 130 Countries[J],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34:1-25.
[7]Philip J.Grossman,1987,The Optimal Size of Government[J],PublicChoice,53:131-147.
[8]Oscar Altimir,1996,Economic Developmentand Social Equity:a Latin American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38:47-71.
[9]Irma Adelman,Cynthia Taft Morris, Economic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0]Allan H.Meltzer,Scott F.,Richard,1983,Tests of a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J],Public Choice,41:403-418.
[11]Robert J.Barro,Xavier Sala-I-Martin,1992,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Th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645-661.
[12]Barro R.J.,1991,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of Countri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407-443.
[13]Bajo Rubio O.,2000,A futher Generalization of theSolow Growth Model:the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J],Economic Letters,68:79-84.
[14]冉光和,潘輝.政府公共支出的輸入分配效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檢驗[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關鍵詞: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制度構建
法國最先創(chuàng)建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參加公益訴訟,法國的檢察理論認為,檢察機關的職責就是維護公益;在美國,總檢察長是美國政府、各州政府的首席法律官員,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機構及立法機關的法律顧問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在日本,檢察官代表國家維護秩序及善良風俗,他們不僅可以對個人所犯公罪提起國家公訴,而且可以參加到民事訴訟當中。
一、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內涵。
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于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公民重要權利的民事案件,在無人起訴的情況下,以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代表國家將案件提交人民法院進行審判,要求人民法院追究違法者民事責任的訴訟。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弱勢群體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彌補市場缺陷,監(jiān)督行政失職行為。
二、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范圍。
(一)侵犯國有財產案件。侵害國有財產主要有:在國有土地、礦藏、水流、海域、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出讓、開發(fā)過程中,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在公共工程招標、發(fā)包過程中,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在企業(yè)改革改制過程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在國有資產拍賣、變賣過程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
(二)公害案件。公害案件主要是通常所說的直接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財產損害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近年來,環(huán)境污染事件明顯增多,然而由于我國現行法律確立的權利主體偏離了社會的現實需要,針對環(huán)境污染提起的訴訟卻寥寥無幾。
(三)涉及公民重大利益并損害公序良俗的民事案件。我國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形成了不少行業(yè)壟斷部門,如醫(yī)藥、電信、供電、鐵路等。經濟轉型后,由于利益驅動,這些壟斷行業(yè)常借助于其自身實力,人為地分割市場,任意操縱商品價格,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甚至是制定一些“霸王條款”,恣意侵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其他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如行政不作為案件,在一些地方,行政機關為本地的經濟發(fā)展、財政收入,對企業(yè)忽視環(huán)境保護,使得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問題日益惡化的問題置之不理。
三、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方式。
(一)直接以原告的身份提起公益訴訟的方式。這一訴訟方式多適用于侵害不特定的公共利益的案件,在我國,對于此類案件,人民法院受理后,確認屬實的,應當按照《合同法》的規(guī)定,宣告合同無效,使該行為的后果恢復到合同訂立之前的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起檢察機關以原告的身份提起公益訴訟的1997年5月河南省方城縣人民檢察院對方城縣工商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局和湯衛(wèi)東提起民事訴訟案件就是這種方式。
(二)支持公益訴訟方式。在目前法律尚無明確規(guī)定,法院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持慎重態(tài)度的情況下,檢察機關以支持者的身份參與訴訟,不失為切實有效的可行之舉。在2010年12月,昆明市中級法院審理的以昆明市環(huán)保局為原告,昆明市檢察院作為支持起訴人的環(huán)境污染案件采取了這樣的做法。檢察機關與本案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不能作為本案的原告,僅作為支持機關參與進來。
四、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程序(一)公益訴訟案件的受理。民事公訴案件的訴訟程序應同其它訴訟一樣,檢察機關認為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了侵害,可以自行立案;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如發(fā)現侵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益現象,可以通知檢察機關予以立案調查;其它機關、個人發(fā)現相關線索時有權向檢察機關控告。
(二)立案。在立案階段有二個問題要注意:一是立案標準。
對于立案標準,目前各地檢察機關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和狀況采用不盡相同的標準。但應考慮一些基本的原則:比如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可訴案件,適合進行公益訴訟案件,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等。二是立案程序。檢察部門在對案件進行初查之后,決定立案的,應制做《立案決定書》啟動訴訟程序。
(三)調查取證。檢察機關可根據自己開展公益訴訟的方式,采用單獨調取證據或幫助受害人收集證據的方法進行,查清問題,調查證據就會層次清楚,脈絡清晰,從而有的放矢,把握調查取證的主動權。
(四)審查起訴。起訴階段是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的極為重要的階段,審查結束后應制作審查結論,對應提起訴訟的,可依職權向法院起訴。目前檢察機關在提起訴訟時主要依據的是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及國家對防止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訴訟程序主要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
(五)出庭支持訴訟。在法院接受起訴,啟動訴訟程序后,檢察機關必須認真做好出庭準備工作,在庭審中要充分運用已掌握的證據,適時舉證;對對方當事人所舉的證據進行認真質證;并積極參加法庭辯論,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確保勝訴。判決生效后,還要密切關注執(zhí)行情況。
(六)判決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中判決的效力只發(fā)生在當事人之間,那么在公益訴訟中就存在一個判決效力擴張的問題,即不僅對參加訴訟的被代表成員有約束力,而且對于那些未特別授權給代表人的集團成員也有約束力;不僅對未參加訴訟的主體具有約束力,而且可能對那些根本料想不到主體也具有約束力。
因此,對公益訴訟進行審判而作出的判決就能有效的反映當前社會大眾所普遍關注的利益,能確認符合當前經濟發(fā)展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2]何勤華。檢察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徐安住。司法創(chuàng)新———從個案到法理的展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4]陳桂明。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權力配置———介入公益訴訟:民事檢察工作的新任務。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3)。
[5]江偉,楊劍。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若干問題探討。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10)。
[6]廖中洪。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研究?,F代法學。2003,(3)。
[關鍵詞]績效管理;同步達效;工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6-0863(2013)06-0104-06
在大型項目建設中,為了使各子項目以及外部影響因素同時達到預期的目的,需要對工程項目集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王國慶和黃鈞研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群的建設管理問題,提出了“同步達效”的概念。[1]2011年7月29日,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在鄭州組織召開河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工作會議,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又好又快地推進配套工程建設,以確保與主體工程“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同步達效”。
“同步達效”是在工程建設管理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可以被整個管理學所借鑒和吸收,在對大型專項行政項目建設或完成某項使命實施績效管理時,特別是針對社會復雜系統和組織復雜系統進行績效管理時,很有必要引入這一思想和方法。 “復雜系統”是指通過對一個系統的分量部分(子系統)性能的了解,不能對系統的性能作出完全的解釋,這樣的系統稱為“復雜系統”。用通俗一點的說法,對于復雜系統,整體的性質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統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2]大型專項行政項目可以看作是復雜系統,系統本身及其子系統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物質的交換、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轉換。系統中子系統的種類繁多,子系統之間有交互作用,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和層次性的特征。[3]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的績效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公共服務績效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公眾需求滿足程度的同步性問題,項目建設中在完成某項使命時各部門、各子項目之間績效的同步性問題,同一任務在其實施的各階段銜接的問題等,都存在這方面的要求。本文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為例,把“同步達效”的概念引入大型項目的績效管理研究中,重點分析同步達效的特征、實現條件等,力求豐富關于績效管理理論的研究。
一、同步達效的內涵及基本原理
績效管理是一個包含績效計劃與實施、績效考核、績效反饋與改進等環(huán)節(jié)的系統過程。Bernardin給績效做出定義,認為績效是對在特定的時間內、由特定的工作職能或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產出的記錄或工作的結果。[4]Bredrup 認為績效管理由計劃、改進和考查三者組成。[5]周志忍從系統工程、動態(tài)過程和人力資源開發(fā)手段三種意義上界定了績效管理的概念,認為績效管理是為實現所期望的結果而實施的由一系列管理機制和技術構成的有機系統,是由戰(zhàn)略規(guī)劃、年度計劃、持續(xù)性績效管理、績效報告和信息利用等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動態(tài)過程,是圍繞組織績效提高這一目標而實施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原則和技術。[6]陳麗研究了基于共同價值的多維度組織的協同管理問題,分析構建了基于共同價值的多維度組織績效協同管理體系。[7]高小平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中國績效管理是一種“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績效”的創(chuàng)效式績效管理,主要通過體制性創(chuàng)效、機制性創(chuàng)效、功能性創(chuàng)效和輔創(chuàng)效,還有對這些行為的評價與管理,從而實現績效管理的創(chuàng)效化和行政管理的高效化。[8]這些研究成果表明,績效管理內在地存在著“同步達效”所需要的“結果”、“協同”等元素,可以說,績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對“同步達效”已經達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
(一)同步達效的概念
同步達效是指通過系統的各要素、層次和子系統之間的協同配合,使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最優(yōu)的狀態(tài)。具體到工程或項目而言,是指工程或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部門都達到了計劃要求的目標,實現預期效果。
(二)同步達效的基本原理
1.短板原理?!岸贪逶怼庇址Q“木桶原理”,即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箍成木桶的木板共同決定,并受最短的木板所限制的,最短木板是木桶盛水量的“限制性因素”,起到了支配和決定的作用。在一個系統中,“限制性因素”決定是否能夠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大化。具體到一項工程和項目的管理中,往往效率最低,分配資源最少的部門決定工程是否能夠最終按時達標,實現績效的最優(yōu)化。因此,同步達效要求注意“限制性因素”的選擇,做到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部門績效的同步性,通過互動協作,適當突出對“限制性因素”的管理,使系統各部分均衡發(fā)展,實現組織整體的最優(yōu)績效。
2.役使原理。役使原理指出,系統演化過程中,在接近狀態(tài)變化的臨界點時,“快變量”由于變化太快,以致未對系統施加影響就消失或變化了,而極少數“慢變量”變化相對緩慢,成為支配和主宰系統演化的序參量。序參量由子系統的競爭與協同產生出來,同時它又支配子系統,子系統伺服于序參量、序參量協同合作形成有序的宏觀結構。具體到一個工程而言,進度最慢的部門或項目決定著系統的進度。同步達效力圖克服部門間效率的不同步問題,以保證工程整體按照理想狀態(tài)進展。
3.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統一原理?!扒敉嚼Ь场钡恼純?yōu)策略均衡揭示出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間的沖突和矛盾。反映在一項工程項目中,各部門按著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fā)展導致組織整體績效的偏離。同步達效重視組織各部門間的相互影響,具體到管理活動中,強調生產、財務、研發(fā)、后勤等部門間的互動溝通、協同運作,避免因各自為己而造成部門間的相互制肘,減少因缺乏互動性而產生的內耗,實現甚至倍增整體績效。
二、同步達效的主要特征
同步達效是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協同學和管理學等理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過研究管理系統中各個對象、要素的活動規(guī)律,以達到對其實施協同管理目的的一種理論。目的是通過協調各部分目標達成的效率,以實現系統的整體功能效應最大化。與傳統的部門管理活動相比,同步達效強調協同的思想,具有互動性、協調性、同幅性等特點,在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看待問題的視角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同步達效試圖使系統達到“自組織”,“自學習”和“自協調”,構造學習型組織,以適應當前知識型社會和迅猛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對現代管理提出的要求。其特征具體表現為:
第一,互動性。隨著社會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管理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管理系統已經不可能按照簡單機械的分工活動來運行,或只通過各部門相互獨立的工作來實現整個系統的目標,而是需要各種管理要素的互動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消除阻礙目標達成的消極性沖突,形成和諧的分工合作機制、建立起相互促進的目標達成氛圍,加強各要素的目標達成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系統效應。
第二,協調性?!巴竭_效”管理歸根到底就是協調組織各部分的行動,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傳統的管理活動注重專業(yè)分工、部門分離,因此,各部門之間缺少互動協調。同步達效力圖打破僵化的科層界限,加強部門間的互動和協作,達到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統一。傳統的管理活動只重視對組織所需資源的尋求,卻忽視了對動態(tài)環(huán)境的考慮,從而缺乏對動態(tài)環(huán)境作出及時反應的能力。同步達效的協調性則包括了系統與環(huán)境的互動與協調,更加重視與利益相關者的適應性調整。
第三,同幅性。“同步達效”強調組織運行時系統各部分在時間、空間和速度上的同幅性,即要求各要素遵循共同的時間參照系,在空間里合理布局,在速度和力度上張馳有度、松緊銜接。如準時生產制中要求前后相鄰工序在時間上要平行同幅進行,并且前后相鄰工序的生產率要相等或接近。具體到工程項目集而言,同幅性要求避免各部門的無序運行,促進了系統形成協調一致的整體運動,從而達到預期目標。
三、同步達效的實現條件
在組織系統的實際管理活動中,時常會存在不注重對組織系統中 “短板”的管理,忽視“快變量”和“慢變量”之間的協同,缺乏對各子系統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等問題,這些都會阻礙整體績效最大化的實現。因此,要實現同步達效就需要從管理結構、管理過程、加強溝通協調三個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
(一)管理結構上的協同銜接
同步達效強調組織系統中的各要素間、要素與子系統間、各子系統間、系統與環(huán)境間的互動與協作,強調通過組織系統各部分的協調合作,最終實現整體績效最大化。體現在管理結構上,主要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空間橫向環(huán)節(jié)的協同,二是時間縱向層次的銜接??臻g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就好比交響樂隊,必須有弦樂、器樂和打擊樂等不同部分協調演奏,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9]時間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間的順次銜接,就好比接力比賽,要求團隊的每位成員在依次完成個人負責的一段賽程后,相互合作,配合默契,進行接力棒的傳遞,獲得比賽最終勝利。
(二)管理過程中的同步可控
從管理過程看,同步達效強調各環(huán)節(jié)的先后協調,控制縫隙和時間差;在同一環(huán)節(jié)上,要求各子系統同步協調,強調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速度的可控性主要是指各要素之間保持最合適的進度,就好比在接力比賽中,順利的交接棒是取得好成績的前提條件。優(yōu)秀的接力跑運動員會在交接棒的瞬間,恰好達到在接力區(qū)的最高速度,然后跑出接力區(qū),一直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運動員的手中,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沖刺到終點。所謂同步性,不是時間上的機械統一,而是各子系統協同運作,并且要特別注重起關鍵作用但在系統中往往占弱勢地位的“限制性因素”,就如同在接力比賽的隊伍中,如何合理安排速度最慢的那個選手的賽位,對比賽至關重要。同理,在“田忌賽馬”這個經典案例里也講到,先用下等馬對上等馬,又用上等馬對中等馬,再用中等馬對下等馬,這樣就以兩勝一負取得總體好成績。
(三)加強協調溝通機制的建設
實現同步達效的協調溝通機制是指可以使各子系統或要素能更好的產生協同作用從而促進系統實現整體績效最大化的一切交流或溝通方式。這是組織系統實現同步達效的基礎,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協調過程中的管理成本和利益分配
從成本角度看,同步達效要求組織系統中各要素和子系統的協同成本要小于實現整體績效最大化所帶來的收益。協調成本過高,則不符合同步達效的內涵和要求。猶如在接力比賽中,過長的交接棒時間或者交接棒時出現失誤都會使比賽失利。
組織系統內的人力、財力、物力、時間、技術、信息等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因為資源是稀缺的。從利益分配角度看,同步達效強調按照組織系統中各要素和子系統對實現同步達效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或“貢獻”大小進行利益的合理分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導致沖突的產生,從而影響整體績效最大化的實現。在協調溝通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個體目標和整體目標的統一,凡是不利于整體目標實現的個體行為都應被避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既是持續(xù)實現同步達效的必要物質條件。
2.構建信息溝通平臺
為了優(yōu)化信息溝通的內容,解決溝通不暢,反饋不對稱等問題,系統與外部環(huán)境間、各子系統間、子系統內部可以構建信息溝通平臺。如我國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常常啟用“工作領導小組”的機制,屬于任務性組織的性質,它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一類是常設性領導小組,如“中央財政經濟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等。另一類是臨時性領導小組,如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建設中成立的“河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這類組織一般是為了推動某項重大公共政策而設立。[10]這種機制可以看作是促進系統溝通交流的平臺,起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增進各方面的協調,指導和監(jiān)督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的建設,減少執(zhí)行摩擦成本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監(jiān)督指導各子系統和要素的運行,促進同步達效的實現。
四、同步達效的協同分析框架
大型項目績效管理的同步達效問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巨系統,涉及眾多部門、眾多利益群體、眾多領域。本文從系統論的角度,應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將大型項目系統進行條理化、層次化,化繁為簡,并融入協同的思想,構建同步達效的WSR理論協同分析框架。
(一)WSR系統方法論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簡稱WSR方法論)是由顧基發(fā)教授與朱志昌博士在1994年提出的一種軟系統方法論,在觀察分析帶復雜特性的系統時,具有獨特的中國傳統哲學思辨性,既是一種東方系統方法論,也是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工具。[11]
WSR方法論認為,社會事態(tài)由物、事、人組成。任何處理這類事態(tài)的項目都應從機能整體性的角度考慮物理、事理、人理這三個要素。[12] 物理主要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通常用到科學方面的知識,主要回答“物”是什么的問題,需要的是真實性。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決如何去安排這些物,通常用到管理方面的知識,主要回答怎樣去做的問題。人理是做人的道理,處理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人去做,以及由人來判斷這些事和物是否得當,通常要用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主要回答應當如何做的問題。 [13]
(二)同步達效的WSR理論協同分析框架
大型項目建設涉及到規(guī)劃研究、調查分析、選擇方案、建設過程中具體科學技術的運用、運營時各方面關系的協調等。大型項目的同步達效強調整個過程中物、事、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關系,通過有機地協調系統各部分,進而達到整體績效最大化的目標。
1.WSR三維分析模型
基于上文闡述的WSR系統方法論的原理,對大型專項行政項目從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項目對資金投入的要求,融資進度的規(guī)劃、施工建設中各風險的評測等方面的數據、數據采集及統計過程看成物理,因為通過具體的數據收集和調查研究,對項目進行成本-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回答了該項目的“物”是什么,是否有必要進行建設的問題;具體到工程建設中,運用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解決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提高勞動效率,可以看作是事理,即通過管理科學等“硬”技術回答了怎么去做的問題;那么如何保證項目建成后最大化發(fā)揮公共服務績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可以看成人理,這個層面主要涉及到決策者,執(zhí)行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問題,需要運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軟”技術解決最好怎么做的問題。圖1為WSR三維分析模型:
圖1WSR三維分析模型2.WSR系統分析矩陣
按WSR系統方法論的思想,將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系統條理化和層次化,從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對各子系統和元素進行分析,具體過程可用矩陣加以描述:
(1)劃分系統項目集
將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系統按一定規(guī)則劃分成n個子系統,如按工程進度順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劃分為規(guī)劃期,建設期和運營期三個階段。設項目系統集為A:
A=(a1,a2,a3,……an) ai是系統的第i個子系統
(2)確定維度分析矩陣
根據對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物理”、“事理”、“人理”的初步分析,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環(huán)境,采用德爾菲法從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確定影響子系統的變量,用維度分析矩陣加以描述,用B表示:
B=(bij)3xm=b11b12b13…b1m
b21b22b23…b2m
b31b32b33…b3m
B中的元素bij(i=1,2,3;j=1,2,……,m)表示從“物理”、“事理”、“人理”不同維度著眼,對系統A的子系統ai產生影響的變動因素,比如項目資金量,政策法規(guī)的變動,施工設備與技術的改良等。
(3)構建系統分析矩陣
由上述A和B,大型專項行政項目R可以用矩陣的形式表示為:
R=(a1Ba2B…anB)T
其中,aiB表示經過WSR系統分析的大型專項行政項目R的第i個子系統;aibij表示第i個子系統中,從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中某個維度著眼分析的第j個元素。
3.同步達效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應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將大型專項行政項目系統進行條理化、層次化,確定項目R的子系統aiB和第i個子系統中的元素aibij。要實現組織系統的同步達效,需要aiB和ajB之間,aibii和aibij之間,aibij和ajbji之間的互動與協作,提高元素間的協同性,增進信息交流,消除負面沖突。還應針對組織系統層面和子系統層面的“短板”和“慢變量” aiB或者aibij進行管理,以保證管理結構上的協同銜接和管理過程中的同步可控。分析框架如圖2:
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同步達效分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全長1432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內731公里,途經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xiāng)、安陽,總投資776.41億元。為了使南水北調水資源在水源地之一的河南省充分發(fā)揮其效益,更好地促進流域地區(qū)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項目集需要運用同步達效的管理方法。這里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如何實現同步達效進行分析。
(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同步達效的目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同步達效的目標就是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規(guī)劃、協調進度建設要求,主體工程、配套工程及管網工程,各個工程階段和各個利益相關者有效合作,使建成后的供水負荷與設計供水量、實際用水相當,滿足工程設計時的預期要求,水質符合要求,保證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使整體工程效益最大化,充分發(fā)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
(二)同步達效的WSR理論協同分析
1.同步達效的系統性分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規(guī)劃期(Planning period)、建設期(Construction period)、運營期(Operation period)。本文研究認為,該工程項目集劃分的三個時期屬于系統的三個子系統,即系統項目集A=(ap,ac,ao)。從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各時期中涉及具體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的活動屬于“物理”方面,如工程方案的調研,項目可行性分析等;具體工程的開工建設可以看作是“事理”方面,如施工過程中妥善解決讓膨脹土遇水不軟等技術難題;而建成通水后,保證水資源能賣出去、被利用好,最大限度的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等問題則涉及到“人理”的方面。系統整體績效與其各時期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函數表示:
f(U)=f(P,C,O)
P,C,O是項目集規(guī)劃、建設、運營三個時期,各個時期中分屬不同維度,發(fā)揮作用的職能部門、開工運行的具體項目工程等則可以看作是每個子系統中的元素。從管理結構和管理過程上看,對各時期進行統籌管理時,需要實現子系統間的協調配合,在時間上保證各時期縱向層次的銜接;就單個時期而言,需要充分調動各時期部門的積極性,在空間上保證橫向環(huán)節(jié)的協同,實現每個階段的預期目標,使子系統內各要素間達到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最終實現項目集f(U)的最大化。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主要由中線主體工程、分水口門以下至城市水廠以前供水配套工程、城市水廠及管網工程三部分組成(簡稱為主體、配套及管網三部分工程)。這三部分工程以“項目群”的形態(tài)出現,屬于復雜的巨系統。其中主體工程由國家負責投資,配套工程由河南省南水北調作為責任主體,配套供水線路總長998.5km,涉及l(fā)1個省轄市,57個縣,涉及面廣,協調量大,工作任務重,而管網工程則是省轄市作為責任主體。[14]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項目集要實現同步達效,不僅要求主體工程、配套工程以及管網工程各項目順利達到預期目標,還要求每部分工程需要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規(guī)劃,協調進度進行建設。配套工程的順利推進保證了主體工程按時建成通水,管網工程達到工程設計對供水負荷與實際用水的預期要求,確保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工程整體效益最大化。
2.工程中“短板”和“慢變量”的管理
系統中的“短板”和“慢變量”是指決定系統是否能夠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的關鍵因素。同時,往往因為其效用實現的延時性和對主體因素的輔而被人忽略。具體到該工程項目集而言,從宏觀層面分析,運營期是整個工程項目集的“短板”和“慢變量”,直接關系到建成通水后水資源能不能被利用好、能不能賣出去、能不能對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成有利的功效等問題。這恰恰是工程項目集實現同步達效的內在要求,因此,不能因為建設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而放松對運營期的管理。微觀層面的分析,具體以對規(guī)劃期的“短板”和“慢變量”的管理為例。
(1)運營期的管理。工程建成后,河南省受水區(qū)將出現引丹水與當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多水并用、聯合調度的局面。為保證工程運營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fā)、有效利用、保障供水配套工程良性運行,應該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制定受水區(qū)地下水控制開采管理辦法等,形成一個由政府主導、市場調控、用水戶參與的供需水管理體系,促進受水區(qū)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主要需注意水價控制的問題和建立水權交易市場。
水資源是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商品,政府應通過立法,建立合適的體制和提供有效的經濟手段,保證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的能力。南水北調水資源的成本主要包括3 個部分: 資源水價( 水資源費) 、工程水價、環(huán)境水價( 污水處理費) [15]。水價制定時既要考慮成本問題,又要考慮居民、企事業(yè)單位的承受力問題。具體來說,水資源價格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則,水資源高效配置性原則,成本回收性原則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原則 [16]。
水權交易問題是工程建成通水后水資源交易市場的核心問題。由于水資源的所有權是國家的,水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分離的,在經濟活動中,水權更多地是指使用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后,河南各個地市會被分配大約整個工程的1/3的水量——37.6億立方米。這些水被分配到沿線的一些縣市中。雖然規(guī)劃時各個縣市都上報了用水量,但是考慮到各個縣市的經濟發(fā)展情況、水資源的貧富情況等,可能會出現某些時間某些縣市不想用引來的水,有些縣市可能還缺水。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不論這些縣市用水與否、用水多少,都要支付工程水價——大約每噸一元多。這會對不用或用水量比設計水量小的縣市造成了經濟負擔和水資源的浪費。所以建議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權交易市場,使得工程引水的使用權可以交易——不僅在河南內部,還可以考慮跨省交易,如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2)規(guī)劃期的管理。在規(guī)劃期中,需要充分考慮項目資金、設計施工、拆遷移民和政治環(huán)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在工程項目的規(guī)劃管理中,一般假設資金供應是充足的,河南段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20%)、省財政配套資金(20%)、南水北調基金(40%)和商業(yè)貸款(20%)。此外,項目設計是規(guī)劃期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制定工程規(guī)劃時除充分考慮工程設計施工計劃和合理安排融資進度外,還應特別注意工程建設所帶來的移民拆遷和對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的問題,這是規(guī)劃期管理的“短板”和序變量,處理不好,不僅影響工程項目集同步達效的實現,還可能會引起。
中線工程于2003年開建,位于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之上的丹江口庫區(qū)是其水源地,因此庫區(qū)移民安置成為了整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此次移民涉及遷動安置的人員約32.8萬人,其中23萬人需要外遷。拆遷和移民是一項復雜工程,涉及相關政策的落實和資金的調配,拆遷過程中沖突的溝通,庫區(qū)移民與遷入地區(qū)居民和環(huán)境矛盾的調解等一系列問題。此外,由于拆遷和移民問題的復雜性對工程施工進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也需要在規(guī)劃中做出相應解決預案。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影響到供水區(qū)和受水區(qū)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會對相關區(qū)域的政治和環(huán)境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工程項目規(guī)劃建設的同時,還要推進配套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實施,通過對各種水源的使用從立法高度加以科學的規(guī)劃,使其社會效應、經濟效應、生態(tài)效應最大化。如加快地下水控制開采專項法律法規(guī)建設,改變專項法律法規(guī)缺位的現狀;依法實施統一管理,改變地下水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現狀;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依法加強取用地下水的源頭管理;加強節(jié)水措施的落實,提高受水區(qū)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受水區(qū)水資源的消耗;加強普法和執(zhí)法工作,營造學法、用法、嚴格執(zhí)法的法律環(huán)境;加強對工程附近的工廠排污、城市建設、工業(yè)建設、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避免對引水的水質造成破壞等。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14]王國慶,黃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群同步達效研究[A]. “工程管理論壇論2009中國”編委會編.2009中國工程管理論壇論文集[C],2009.
Wang Guoqing,Huang Jun.Research o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entre-line Project Obtains Group Synchronous effect,Project Management froum,2009 China.Conference Prceeding of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2009.
[2][3]戴汝為.系統科學及系統復雜性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2(11).
Dai Ruwei. Research On 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 Complexity. Acta Simulata Systematica Sinica,2002(11).
[4]Bernardin,H.,Betty,R W,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Boston:Kent Publishers,1984.
[5] Bredup,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Business Process Benchmarking,London: Chapman & Hall Publishers,1995.
[6]周志忍.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公共行政評論,2009(1).
Zhou Zhiren. Study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A Historical Review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9(1).
[7]陳麗.基于共同價值的多維度組織協同機理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9.
Chen Li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Method of Synergy for the Multi一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Common Value.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5.
[8]高小平,盛明科,劉杰.中國績效管理的實踐與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1(6).
Gao Xiaoping,Sheng Mingke,Liu Jie.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6).
[9]潘開靈.管理協同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5.
Pan Kailing.Management Synerg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10]賀東航,孔繁斌. 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中國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11(5).
He Donghang,Kong Fanbin. China’s Experience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5).
[11] 顧基發(fā),唐錫晉,朱正祥. 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綜述[J].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7(12).
Gu Jifa,Tang Xijin,Zhu Zhengxiang. Survey on 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2).
[12]趙麗艷,顧基發(fā).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及其在評價中的應用[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7(4).
Zhao Yanli,Gu Jifa. Wuli-Shili-Renli (WSR) System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Evaluation. Journal of UEST of China,1997(4).
[13]佟雪銘. WSR方法論在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中的應用[J].軟科學,2008(1).
Tong Xueming. Application of WSR Methodology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oft Science,2008(1).
[15]董文虎.三論水權、水價、水市場——水價形成機制探析[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2(2).
Dong Wenhu.Discuss the Water Right,Water price and Water Market:Water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Analysis,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2(2).
[16]孫剛,房巖,劉倩. 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水價制定原則新探[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0(12).
Sun Gang,Fang Yang,Liu Qiang. A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Water Price Fix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ustrial technology economy,2010(12).
[17] 陳曦川,杜丙照. 南水北調受水區(qū)地下水控制開采法制措施對策研究[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7(1).
[關鍵詞]農村居民旅游;農村居民旅游市場;開發(fā)。
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數據的來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就必須關注農村。而農民旅游是小康社會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生事物,是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一個新標志,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經濟健康發(fā)展的一種表現形式。據統計,從1997—2008年,農村居民出游人次一直高居我國國內總出游人次的60%左右, 2008年,達10·09億人次,占全年我國國內旅游總人次的58·9%,比城市居民出游多3·06億人次。從增量看, 1997年農村居民出游率為40%,達3·85億人次,而2008年的出游率則為111·9%,達到了10·09億人次,相比1997年凈增了6·24億人次。從消費總量上看, 1997年農村居民旅游消費為560·9億元, 1997年第一次超過了1000億元, 2007年則超過了2000億元, 2008年更達到了2777·55億元,相比1997年增加了2216·65億元,達39·5%,年均增長35·9%??梢?,農民旅游市場是我國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農村居民旅游市場特征。
(1)消費總量大,但人均消費量低,消費結構不合理。其中,以交通費、參觀游覽費為主,旅游購物、娛樂、通信等非基本消費支出相對較小,導游服務等勞務消費支出過少。
(2)出游時間較短,人均出游天數多在4~8天;集中在農閑季節(jié),分別在2~3月和7~9月。調查數據表明,有42·2%的被調查者是一日游,一日游時間短、距離近、安全、方便、費用低廉。
(3)出游目的較為單一,探親訪友居首位,占到64·4%,但在此過程中也會有城市觀光等旅游活動。由于受到收入水平、出游方便程度以及消費觀念的制約,農村居民的閑暇時間大多在居住地度過,外出機會相對較少,長途出游通常會有多重目的。
(4)收入水平不同但旅游消費差距不明顯??傮w上看,各個收入水平的農村居民旅游人數相差較小,旅游人數最多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在3000~3999元的群體,占到26·3%;其次是年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的群體,占到17·6%。各個收入水平的旅游者人均花費差別不大,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均花費為1178·8元;其次是年人均純收入4000~4999元的,人均花費798·2元;而1500~3999元的群體人均花費都在450~550元。
3 開發(fā)措施。
3·1 提高對農村居民旅游市場的認識。
從旅游企業(yè)到各級政府部門都要提高對開發(fā)農民旅游市場的認識,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小康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和合理地開發(fā)它。旅游企業(yè)要改變以前忽視國內旅游需求、厭倦賺薄利的做法,正確認識農民旅游市場的地位,把農民旅游市場的開發(fā)當做入世后,壯大產業(yè)規(guī)模、營造品牌的一條有效途徑,積極引導農民改變消費觀念,提高農民外出旅游的意識。
3·2 刺激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①增加農民收入是提高農村旅游消費的前提。②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促進需求增長。
3·3 強化對農村旅游市場的宣傳。
從目前來看,我國一些地方農村旅游市場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宣傳促銷工作的缺乏,農村居民旅游意識還不夠強。通過加大宣傳促銷工作力度,提高農村居民外出旅游興趣,增強農村居民在旅游方面的購買力。
(1)整合促銷。建議縣、鄉(xiāng)鎮(zhèn)、村各級行政單位,通過墻體宣傳語、廣播等形式,加強農村居民對于旅游的感性認識,拉近農村居民與旅游的距離;旅游局和旅游企業(yè)聯合起來到鄉(xiāng)鎮(zhèn)和村里進行宣傳,同時向村民介紹旅游知識,增加農村居民旅游的興趣;電視臺、電臺、報紙、雜志等媒體開辟關注農村居民旅游的新欄目,及時更新旅游信息,讓農村居民感覺到旅游就像衣食住行一樣,是日常生活消費的一部分。
(2)出游組織。農村居民出游以團隊旅游為主,可以由村委會組織招攬客源,開展宣傳。除此之外,農村青年中心、鄉(xiāng)鎮(zhèn)老年活動中心等也是宣傳旅游產品、組織農村居民出游的重要渠道。
3·4 針對性地開發(fā)農民旅游產品。
從我國農民旅游市場的特征可以看出,農民旅游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絕大多數農民旅游素質還不是很高,因此要形成一批適應農民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的旅游產品。
比如都市風情游、樣板農村游、療養(yǎng)健身游、新婚蜜月游、獎勵旅游等。
3·5 切實推出旅游惠農政策。
(1)完善交通通信條件。交通通信設施是農村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它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出游意愿。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村居民外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長途汽車和火車。目前我國的鐵路建設發(fā)展迅速,但是,在鐵路建設取得諸多成就,使得核心城市居民的出游更加便捷的同時,也把大量的農村小村鎮(zhèn)拋在了火車外面。因而,政府應該更加重視這些地區(qū)的公路交通建設,方便這些農村小村鎮(zhèn)居民的出行。
(2)推出旅游惠民政策。由于現階段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壓力,政府相繼出臺“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圖書下鄉(xiāng)”等優(yōu)惠政策。建議政府同樣給予農村居民旅游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給農村居民發(fā)放旅游消費券,組織旅游企業(yè)開展“旅游下鄉(xiāng)”等活動。
3·6 重視農村導游人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