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30 11:28: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西方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藍色的貴族象征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常用“blueblood”,即“藍血”來形容歐洲貴族,這起源于西班牙皇室,由西班牙語“sangreazul”,直譯成英語而來。古老的西班牙人曾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的是藍色的血液,貴族所穿的衣服的顏色就叫做“royalblue”。英語俗語中還有許多用“blue”指代尊貴的優(yōu)秀的表達方法,例如,在14世紀時,EdwardIIIofEngland設立了最高等級的爵位中,象征徽章是由藍色緞帶制作而成,于是“blueribbon”就象征著最高的榮譽或質量,如“blueribbonmechanic”指代技術一流的機械師;“bluestocking”指女學者、有學問的女人,這條短語起初為貶義,指裝作有學問的女人,從19世紀開始,詞性發(fā)生了改變,也指真正有學問的女人;“bluechip”原意是績優(yōu)股,現(xiàn)在泛指那些前景好、回報率高的人或事;“blue-eyedboy”不是指有藍色眼睛的男孩,而是指受到寵愛或被特別照顧的員工;“abluemoon”指罕見的事情,因此不能直譯為藍月亮,在特定語境里是指千載難逢的機會,“He’sthekindofplayerthatcomesalongonceinabluemoon”他是那種百年不遇的天才球員;“true-blue”指永不褪色的藍色,后來引申為忠誠的或可靠的人,“atrue-bluesupporter”指一個忠誠的擁護者。
(2)藍色的貶義含義到了19世紀,“blue”的詞性也被賦予了一定的貶義色彩,被認為是“indecent”不體面的或“obscene”猥褻的,“bluemovie”則成了“obscenemovie”,即的意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黃色”的貶義含義相似,其演變過程是受到一定的民間風俗影響,約定俗成地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bluebook”并不是“”的意思,而是指“藍皮書”,即封皮為藍色的官方出版物。另外一些帶有貶義含義的“blue”表達,例如“bluetalk”指下流的言論;“bluesky”字面上是藍天的意思,但是“blue-sky”則是形容詞,用來形容那些無價值的、不保險的東西,“blue-skystock”指不可靠的股票。
二、黃色與藍色的中西文化差異理解
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國文化中黃色與西方文化中藍色的相似之處,這兩種顏色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還有其它的內(nèi)涵意義,而且大不相同。
(1)黃色在中西文化里的差異黃色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居“五色之中”,代表了一種勇敢干練的性格。例如,在中國戲劇臉譜中,典韋、張飛這樣的勇猛干將就是用黃色作為他們的臉譜顏色。在心理學上的“黃色性格”,是指那些行動迅速、活力充沛、意志堅強、自信坦率的性格。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明亮的顏色,代表著光明和希望,又與金同色,“黃燦燦”、“黃花閨女”這些詞語內(nèi)含其義?!包S”在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結束的象征。例如,“人老珠黃”形容人老了就不受重視,像珠子一樣發(fā)黃失去光彩,英語翻譯為“toloseone''''slooks”??傮w來說,“黃”在中國文化中還是褒義居多,貶義含義也是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的影響,但是黃色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待遇,黃色在英語里常帶有膽小的、令人討厭的含義。例如“yellowdog”指卑劣的人;“ayellowlivered”在美語里是膽小鬼的意思。另外,“yellowbook”絕對不是“黃色書刊”的意思,而是指黃頁,就是通常說的電話號碼簿。
(2)藍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藍色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純潔、自由、和諧等象征含義。除此之外,傳統(tǒng)文化中藍色并沒有太多的象征意義,這是由于古代并沒有藍色的說法,而是青色。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義稍微多一些。例如,“blue”在西方文化中還經(jīng)常帶有“憂郁”的含義,在牛津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ofapersonormood)melancholy,sad,ordepressed”,“inabluemood”令人沮喪的,情緒低落的?!癰lue”一詞的演變,有一種說法是西方人在紀念耶穌死亡的日子都會把教堂布置成藍色,人們的心理充滿了悲傷,因為“blue”就有了悲傷的含義;另外一種說法是來源于美國黑人在艱苦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音樂形式“blues”,翻譯成英文是“藍調”,或音譯成“布魯斯”,因為“blues”這種音樂形式通常表現(xiàn)得非常憂郁,因此“blue”也有了憂郁的含義?!癰lue”還有許多表達情感方面的含義,例如“blueMonday”疲憊的或倒霉的星期一;“blueintheface”徒勞無功的,意思是堅持做一件事情做到臉色發(fā)綠也沒有用“,Martinarguedwithhismotheruntilhewasblueintheface,butshestillmadehimwashthedishes.”Martin跟他媽媽爭論了許久,結果還是得去洗碗。
1.1莫扎特:維也納樂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莫扎特
在其作品中也充分繼承了海頓的風格,將大量的人文主義因素注入進了作品中。莫扎特作品的風格可用“剛柔并濟”四個字來概括,即這同樣是受意大利優(yōu)雅風格和德國的巴赫的動情風格的影響,在音樂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運用小調進行創(chuàng)作,如他的C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K491)和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K466)。他還吸收了巴黎的肖貝特、??斯碌谋憩F(xiàn)壓抑風格的音樂。英雄性風格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也有體現(xiàn),這是受意大利正歌劇和格魯克歌劇的影響,其音樂具有雄辯性的特點,敘調加進伴奏,使之更富于戲劇性的緊張?zhí)攸c;音樂中運用合唱,突出其英雄氣概;主題還帶有某種宮廷氣質。莫扎特同時又是遵守傳統(tǒng)的,形成了學院派風格。帕勒斯特里那的對位風格為他提供了范本,他把對位運用得像學院學生用宗教音樂方式做的練習。薩爾茨堡當時的音樂生活是相當活躍的,而這種學院派風格尤其受到青睞,這種飽受西方古典文化熏陶的音樂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莫扎特產(chǎn)生了影響,使其作品也帶有了一些人文主義的色彩。從歷史角度來說,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繼承了發(fā)源于古希臘時期,興起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文主義傳統(tǒng),人文主義即人本主義,莫扎特的音樂中處處蘊含了這種以人為本,關注小人物喜怒哀樂的思想。時至當今,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之所以仍然被奉為圭臬,其主要原因就是,那種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流派的人文主義內(nèi)涵。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派來的音樂使者,因為只有它的音樂才能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超越了文化,帶給我們靈魂上的安寧。
1.2貝多芬:眾所周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在古典音樂史上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于創(chuàng)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xié)奏曲》、五部鋼琴協(xié)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于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他雖也偶爾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并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后,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yōu)樽杂珊托腋6窢?。這也在前兩位音樂大師的基礎上,融入了更深層次的人文主義因素。不僅如此,貝多芬的作品在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義元素的同時,也融入了羅馬文化中英雄主義的色彩。在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中,羅馬英雄主義文化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貝多芬內(nèi)心的“英雄”形象,并不是拘泥于某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形象,而是他心目中中的完美救世主。這位救世主并不與政治或者戰(zhàn)爭掛鉤,而是一位精神上的救世主,他要將全人類從深切的苦難中救贖。
2總結
對比中西方發(fā)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chǎn)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fā)揮每個個體的優(yōu)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fā)展,特別經(jīng)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fā)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tǒng)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xiàn)集體和社會的發(fā)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xiàn)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xiàn)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tǒng)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xiàn)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xiàn)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2家庭觀念不同產(chǎn)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shù)老人在經(jīng)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chǎn)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fā)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jīng)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jīng)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3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chǎn)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習語的運用都非常頻繁。因為習語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意味深長,給人美的享受。但同樣的習語中西方的表述卻也有很多不同。如果我們不了解西方文化,在翻譯這些習語時就會鬧出很多笑話。比如形容雨下得很大,中國人用“滂沱大雨”表示,而英語卻用“raincatsanddogs”來表示,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典故由來(在挪威神話中,貓被認為可以影響天氣。而狗和狼則是風暴神歐丁的隨從,其中狗是“風的象征”,“catsanddogs”用來形容雨之大,最早出現(xiàn)在理查德-布羅姆1652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都市智慧》中:“Itshallraindogsandpolecats.”)我們就可能就難以理解其意。再比如,比喻亂花錢我們一般用“揮金如土”來表示,而在英語中卻是“spendmoneylikewater”。
二、如何把西方文化融入英語教學
從以上西方文化的特點,我們不難看出,要想教好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互結合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一樣的字、相同的詞對不同的國家來說,是具有不同意義的。這就要求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文化背景,盡最大努力把西方的文化融入到我們的英語教學中來。那么如何才能把西方文學與英語的教學融合在一起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西方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同時教師還應適當拓展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以解釋這種差異現(xiàn)象的由來。比如,在教學lion這個單詞時,老師不妨向同學們介紹這一單詞在西方文化中的含義:在西方,lion是百獸之王,是“勇敢、兇猛”的象征。英國人以li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TheBritishLion指的就是英國。英語中有許多與lion有關的習語,如comeinlikealionandgooutlikealamb、lion’sskin(狐假虎威)、lion’smouth(落入虎口)、lion’sprovider(為虎作倀)等。可見,有關lion的習語在譯成漢語時,習慣上被譯成“虎”,這就是中西方文化中對誰是百獸之王的認知差異。
2、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西方文學作品,如《格列佛游記》、《夏洛的網(wǎng)》、《安徒生童話選》等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語言環(huán)境,開展一些讀書活動,還可以讓學生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以獲得較為直觀的風土人情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3、通過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觀看國外經(jīng)典影片等活動進行西方文化的融入。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課堂四十五分鐘來完成這一長期且又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比如教師可以開設《中西文化之比較》的專題文化講座、組織“西方文化與英語知識競賽”、組織學生觀看西方經(jīng)典影片,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現(xiàn)狀等。這樣不僅能增進學生對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了解,還能培養(yǎng)其跨文化意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新教材中所要傳遞的文化信息大多沒有直觀地體現(xiàn)在教材之中,這使得教師對于表層的文化意義較為容易把握,而對于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卻較難挖掘。因此,可以嘗試以主題式的文化信息為導入線索,以此搜集與文章相關的文化知識,再深入挖掘文化素材的內(nèi)涵,以豐富的文化導入和拓展的內(nèi)容,達到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新版PEPUnit3MyFriends這一單元時,單元內(nèi)容以介紹朋友的性別、長相特征和外貌穿著為主,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搜集一些關于世界兒童節(jié)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世界兒童、世界種族人群分類等,以圖示、照片、故事等,引導學生對世界各族的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加對世界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從而在具有豐富的文化素材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整體性的理解。
二、豐富創(chuàng)編形式,促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愉快吸收
(一)圖文式創(chuàng)編,便于學生了解文化對于充滿求知欲望的小學生而言,學習西方文化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但是小學生年齡小,單詞量小,而且處于活潑好動階段的他們,自控能力會相對差一些,讓他們靜下心來面對抽象的文字,絕非易事。因此,對于這一類學生,圖文并茂、直觀形象、活潑生動的文化知識更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PEP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MyFriends單元復習課中,筆者將“認識世界人種”作為文化切入點,設計圖文并茂的文化讀本,以“世界兒童節(jié)”為主情境,導入不同人種的小朋友,并對其特征進行描述,這樣既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歌謠式創(chuàng)編,便于學生記憶西方文化具有旋律的歌曲等既是一種輕松愉悅的享受,也是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更是傳承文化的特殊使者。通過歌曲、歌謠實現(xiàn)文化傳遞,可使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感受文化的熏陶。歌曲、歌謠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能夠使對英語學習感到索然無味的學生平添興趣,在快樂的吟唱中,習得語言文化,感受文化的美。如為讓學生了解正規(guī)西餐的上菜順序創(chuàng)編的歌謠和歌曲,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促進對文化知識的吸收。
(三)演繹式創(chuàng)編,便于學生體驗西方文化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nèi)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演繹式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可以角色扮演、故事創(chuàng)編、情景模擬等形式,將文化這種隱性的特質用故事這種顯性的方式朗讀、表演進行體驗,從而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在PEP3Unit5Dinner’sReady的西方國家的用餐禮儀學習中,單詞fork,knife,plate,spoon,chopsticks等學習內(nèi)容比較枯燥,該如何有效地滲透西餐的一些禮儀知識?筆者想到把文化素材融入到李鴻章吃西餐的故事創(chuàng)編中《:hestoryofLiHongzhang》。如:有一次,李鴻章出使國外,外交官員刁難他,請他吃西餐:因此,創(chuàng)編英語故事化文本,在故事中輕松有趣地體驗西方的用餐禮儀,為枯燥的教材內(nèi)容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傾聽、觀察、分析、表演等能力。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fā)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jié)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fool’s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jié)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tǒng)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chǎn)生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yǎng)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shù)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貿(mào)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yè)禮儀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論文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交際過程中,學生除了會遇到單詞、語法的障礙,還有文化的沖突引起的交際障礙。然而,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注重講解單詞、句型和語法知識。而忽略了對于西方文化的講解與介紹。一種語言總是依附于一種文化而存在.而學習語言,也應該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本文從分析日常交際中中西文化的差異談起,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西方文化意識的幾種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jīng)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yè)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nèi)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這其中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xiàn)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nèi)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jīng)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yè)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nèi)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這其中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xiàn)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nèi)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