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4-25 15:02:1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小學語文研究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摘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教學
為了適應新世紀科學技術競爭的挑戰(zhàn),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建立最佳智能結構。這里,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概括介紹一些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素質的方法。
創(chuàng)設氣氛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素質,首先必須創(chuàng)設富有創(chuàng)造思維的情境和氛圍。因此,我們必須以學生為友,引學生多思,讓學生多問,答應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創(chuàng)性。如在教學《打獵》一課時,有的同學對故事中的我提出了意見摘要:“‘閃到背后’躲著,好象不是來‘打獵’的,是‘看打獵’的,真沒勁!”作為教師沒有怪他“節(jié)外生枝”,而是因勢利導摘要:“那你說故事該怎樣呢!”學生說摘要:“讓‘我’先打第一槍,沒打準……”教師肯定了這個學生不迷信課本,表揚了他的創(chuàng)造思維活動,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激發(fā)喜好法。啟發(fā)和激勵學生濃厚的創(chuàng)造喜好、強烈的創(chuàng)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素質和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創(chuàng)造喜好要從小培養(yǎng),求知欲望要早期激發(fā),以便使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聰明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比缭诮虒W《撈水牛》一課時,教師抓住“船裝泥沙”,“繩拴鐵?!?“鏟去泥沙”,“鐵牛拔出”四個階段,引導學生看打撈過程,想打撈的原理,心得懷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撈?!钡膭?chuàng)造性思維,可大大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喜好。
引導質疑法。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索,常有探索,常有創(chuàng)新。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又如教學《草地夜行》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總結課文時分析摘要:文章開篇寫“路”,落筆寫“路”,有什么意義?從而明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和文章的“首尾相應,文章貫通”的特征。
鼓勵求異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之成為高水平,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guī),沿著不同的方向思索,尋求多種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教師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這句話,讓學生多方面領會他表達的意思。有的同學說,這是志愿軍戰(zhàn)士心疼老媽媽,不讓老媽媽遠送了;有的同學說,這句話表明老媽媽已經送了好長一段路;有的同學說,這說明老媽媽對志愿軍依依惜別。還有一個同學提出,這句話在“停住”前面假如加個“請”字,不是顯得尊敬和有禮貌嗎?這樣,既激勵求異,又重視求佳,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素質。
誘導想象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感性材料調動學生頭腦中的庫存,拓展學生廣闊的思路。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教師提出“小羊假如不用講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別的辦法嗎?”學生爭先發(fā)言,想出了許多對付惡狼的辦法,構成了新的童話故事。又如在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老班長在生命垂危時囑咐三個小戰(zhàn)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話中的省略號,啟發(fā)學生想象摘要:老班長下面還可能講一些什么?這樣,引起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增強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歸類比較法。比較能幫助我們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啟迪思維,深化理解,不失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總結出了思路比較、中心比較、線索比較、語言比較、結構比較、寫法比較等方法。如在教學《會搖尾巴的狼》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東郭先生和狼》、《農民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課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較,進一步熟悉了“對害人的東西不能憐憫,而要痛殲”的道理。
舉一反三法。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必須善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循理推論,以便開發(fā)智力,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素質。如在教學識字時,教師結合實例介紹了會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義的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動用規(guī)律識記生字。又如引導學生學習了一些分段方法后,教師有意識地集零為整,向學生介紹了“按時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質類別分”等規(guī)律,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練習運用,大大提高了預習水平和思維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喜好。
現階段,經濟建設是我國各項工作的中心,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市場經濟帶來了許多我們不熟悉、不習慣的社會新現象、新事物,其中的不少東西對我們的讓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觀念具有雙重作用,既有正面效應,又有負面效應。如何認識和結合德育教育的實際正確處理這些方面的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以競爭和效益為特征的市場經濟,在其良性循環(huán)機制未成熟的時候,往往使人們的選擇帶有盲目性、短期性和功利件,助長了極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從而使人們錯誤地認為,市場經濟對學生有害無益,應當一概否定。
對此,我們德育工作者應理直氣壯地指出,以上弊端并非來自市場經濟本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它們將逐漸消失,同時,全面分析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條件和作用,支持學生樹立平等競爭觀念,強化價值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信息觀念,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和是非觀,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探索、求實、刻苦、堅毅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講求質量和效率、勇于進娶忠于職守、遵守社會公德等同市場經濟大發(fā)展相適應的行為習慣。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在完善之中,對當前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學生耳儒目染,心靈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也難免對這些現象常發(fā)議論。德育工作者對此決不應當回避,而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觀點、看法,和他們談心,組織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讓學生大膽發(fā)表意見,吐出心中的積郁,并啟發(fā)他們正確認識市場經濟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正確認識商品交換原則與黨和國家生活準則的關系,按勞分配和為社會多做奉獻的關系等,增強他們的公民責任感,逐步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
每一個頭腦清醒的教師都懂得,在當代急劇變革的社會環(huán)境中,企圖在封閉的“溫室”中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是不可能的。德育工作者決不能再去搞以往那種封閉式的禁堵教育,而要大膽放手嘗試開放式的引導教育。應該利用改革開放的有利條件和市場經濟的現有環(huán)境,鼓勵并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在調查了解、參加市場經濟活動的同時,思考、探討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精神和獨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學生在現實的風雨中逐步增強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成為明辨是非、具有堅強意志力的社會主義新人。
該課題組的20余位專家及500多名調查員,于兩年時間內先后在北京、山東、河南、浙江、新疆、內蒙古、湖北、廣東七?。▍^(qū))一市發(fā)放調查問卷近萬份,并以鄉(xiāng)鎮(zhèn)及鄉(xiāng)村的完全中學、初級中學、中心小學、小學和鄉(xiāng)村教學點五類學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科學方法獲取了大量數據,尤其是關于我國鄉(xiāng)村小學和村教學點的有關研究數據和結果,填補了國內同類研究的空白。
農村學校體育在發(fā)展
調查顯示,在各類農村學校中,體育課正常開課率,完全中學和中心小學可達到87%左右,初級中學和鄉(xiāng)村小學達到82%左右。尤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學點的體育開課率已達到77%左右。這說明各地教育部門在改善農村學校體育方面給予了實質上的重視。在“兩操”方面,農村學校開展早操率達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學達72%,村教學點達56.1%;開展課間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學達80%以上,村教學點為54.2%。在課余訓練方面,研究結果表明,80%的農村學校參訓學生文化課成績較好或與不參訓學生無差異,說明體育活動對學生文化課學習有促進作用,也表明大多數農村學校比較重視參訓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已形成農村課余訓練的良好勢頭。在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近些年來通過培養(yǎng)和培訓,專職體育教師已達61.8%。體育教師的學歷和合格達標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顯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體育教師的充實,為農村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與我國農村學校體育向前發(fā)展并存的,是令人焦慮的問題和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農村學校中完全實施體育教學大綱率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學點僅為29%左右。這一結果一方面說明農村學校體育規(guī)范化教學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現行大綱嚴重脫離農村學校實際。在依教案教學方面,中心小學以上為80%,村小和教學點僅為50%左右。這表明農村學校體育的隨意性教學現象還十分嚴重。在制約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師占首位,其次為缺乏器材。學校類型越基層,缺乏教師和器材的陽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學缺乏體育教師陽性率為10.11%,村教學點為26.67%。另外,對體育課無要求,擠占體育課時的現象也比較嚴重。這說明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狀況,不僅取決于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還取決于社會對體育的觀念和態(tài)度。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率較低(僅為55%),帶來的后果是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難以落實。近年來,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缺額數字仍然較大,職稱和年齡結構也不盡合理。其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尚不足7%,中、初級職稱和無職稱教師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師不足20%,40歲以下教師占80%以上。這一結果提示,今后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培訓和提高,將是一項巨大工程。調查還表明,近三年體育教師減員比重約為11.15%,相當于每年減員近4%。在教師減員的因素中,非自然減員比例過大,內地省份約為3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達69%。體育教師轉業(yè)流向,主要是公安、稅務部門和從商或回家務農。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勞苦而酬勞低等。在體育器材方面,調查學校的體育器材達標率為39.1%,村小和村教學點僅為34%。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對體育的位置沒有擺正、缺少經費,但也與現行體育器材配備規(guī)定指標與農村學校體育的經濟發(fā)展狀況不相適應有關。建議與參考對策
為實現下世紀初葉我國農村學校體育發(fā)展目標,專家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和對策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工作。
不斷完善農村學校體育管理體制。教育部門主管,體育部門配合管理,“教體結合、優(yōu)勢互補”,建立自上而下的網絡性體育教研組織。
加強農村學校體育的法規(guī)建設,編寫符合農村實際的九年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重新修訂“農村中小學體育器材配備目錄”。
口語教學,首先對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好的口才能表現一個人的良好文化素養(yǎng),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對于學生來說,使用口語表達的同時就在進行思維訓練,還要動腦筋選用表達方式和語速語調,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來自語文教師極高的口語素質。語文教師良好的個人品德、淵博的知識以及多方面的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化著學生。
所以,教師要轉變觀念?,F在許多學生很內向,他們不善言談。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他們的思維不活躍,跟不上周圍說話人的話題變化;另一方面,更表明他們有自卑心理,怕自己說出的話語不入時,或說話不當而被人指責或恥笑。教師不應歧視學生,要讓他們參與課內外的問題討論,積極主動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這方面,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學習“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關系”。平等地對待學生,這是進行口語教學的一個前提。這一點在技工學校中尤其重要。因為技校生絕大數的素質普遍較低,學習興趣不高,對立情緒較為嚴重,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是我們做好口語教學的前提條件。
其次,作為技校的語文教師,要不斷地獵取其它學科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知識,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口語教學水平。然后再去指導學生。只有教師本身具備較高的口語能力,才能在教學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的口語得到較大的提高。語文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其豐富的人文性和社會性使其對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課堂上能縱貫古今、旁征博引,那么你的語文課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果你能說一口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標準的普通話,能寫一手勻稱規(guī)范、清秀雋永的粉筆字,那么你的學生怎會不“聽”你的語文課,不“抄”你的課堂筆記呢?且不說語文教師具備以上的素質便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單從學生對教師的尊敬這一點來說,已具有相當大的教育魅力。而這些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因為說到底語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口語教學。
二、閱讀:撐起口語教學的天空
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語文課的范文是學習口語的前提條件,而技校學生與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便是閱讀,因而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的重要途徑。古人也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人在反復的閱讀中,腦海里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課文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還原生活,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生就會克服心理障礙,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就會帶著豐富的情感和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活動。關于閱讀的方法,很多文章都有所介紹,包括朗讀,泛讀,精讀,細讀,品讀,等等,類型不同對口語的培養(yǎng)側重點也不同。從培養(yǎng)學生口語角度出發(fā),我對學生閱讀特別提出以下兩點要求:
(一)、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應該把閱讀感受課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不能站在學生前面,努力把學生引到教師事前設計好的圈套中去,用理性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站在后方,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與作者感情的撞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的教是為了今后的不教,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語文》(第四版)《項鏈》這篇課文,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人物的心理、語言、行動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路瓦栽夫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的虛榮心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在教學時,要得到答案主要側重于學生的闡讀,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反復閱讀其中的幾個片段,讓學生在朗讀中自己去體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其間,學生分析、討論,各抒己見,老師只對學生的回答作簡單的評析與適度的指導。
(二)、重視整體閱讀。作為課文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感情充沛,形象感性的文章,這些只能是作為整體的課文才能傳達的,而教師為了使學生理解課文整體的思路,往往喜歡分割課文,以便使學生理解接受,然而這恰恰造成學生與課文的疏離和隔絕,所以,現在的技工學?!罢Z文課教學大綱”中提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語言的表現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還是以《項鏈》為例,路瓦栽夫人的人物性格必須是從《項鏈》的整體中才能看出來,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一條假項鏈付出了十年艱難的代價,是什么導致這場人生悲劇的根源,這些都必須通過整體閱讀才能理解的。
三、生活:口語教學的出發(fā)點
和其他功課相比,語文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沒有一門功課像語文那樣與生活聯(lián)系如此緊密。有人沒有上過語文課,卻沒有人能離開過口語交際,即沒有人可以離開聽、說、讀、寫。語文課課堂只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的一個場合。實際上,從幼兒開始學習語言時,整個生命過程中,都在進行口語交際??谡Z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淡化語文課堂與非課堂的界限,努力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善于在學生的口語學習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學生用詞混亂,是因為這些詞沒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見、所觀察和所想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技工學校學生語文成績可能不如普通高中的學生,但是技校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卻不一定差,具體而言,技校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特別是前面兩項,有時反而更勝一籌。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把學生各種潛能發(fā)揮出來,才能提高技工學校語文教學的質量。
要讓學生多說,教師就得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去訓練。課前可讓其講述見聞,課內注意多提問,讓學生復述課文、朗讀課文和口頭作文等。還要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和欲望。①要堅持使用普通話,語言要規(guī)范,語句要通順正確,不能出現歧義,要克服粗話、俗語和語病。②要思路清晰,說話要有一定的中心,要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③語言要得體,要注意場合和對象,不要鬧出笑話,避免陷入尷尬困境,被人恥笑。④要態(tài)度端正,聲音響亮,吐字清晰,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表達效果。<
BR>綜上所述,技工學校的語文課在課堂教學中要推行以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每一個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個學科都在創(chuàng)新中尋求教改的最佳途徑。我認為口語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技工學?!墩Z文教學大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圣陶著教育科學出版1980年版
4、《語言是大?!酚诟袊洕霭嫔?,2003年版
5、《語言以人為本》趙俐等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的“人本主義”是以人為主體,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做好人的工作作為根本出發(fā)點。長期以來,由于受“師德尊嚴”的影響,師生之間是一種上下級的不平等關系,在這種關系下,教師是塑造者,學生是被塑造者,德育內容是什么,教師就塑造什么;怎么能夠使其規(guī)范,就怎樣來塑造,使學生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標準模式發(fā)展。在學校,我們常??吹?,學生判斷是非往往依照教師的標準,按教師的指令或看教師的眼色行事。學生從未被真正視為獨立的主體,從未被允許對各種道德取向進行自己的選擇。在這種模式下塑造出來的學生通常喪失了個性特征,缺乏創(chuàng)造力而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學生步入社會以后,面對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就會缺乏主動、正確的判斷能力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受到社會不良傾向的影響,自己又沒辦法進行是非判斷,很容易犯錯誤。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是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同樣,學校的德育也應立足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真正能夠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這一目的,關鍵也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德育主體能動性,調動和發(fā)揮個體內部心理機制。
以學生為本,意味著學校德育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意味著學校道德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批判能力、道德選擇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體驗和實踐道德生活為目的。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品德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實際的道德狀況出發(fā),注意激發(fā)學生積極的道德思維培養(yǎng)自主的道德選擇能力。力戒道德教育的成人化、模式化,力戒像傳統(tǒng)教育那樣對學生進行道德灌輸或強調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機械記憶。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道德問題,并從中體驗到道德之于人的意義所在,更好地實踐道德生活。
二、確立面向現代化的德育目標
作為21世紀的受教育者,在他們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有著強烈的自身發(fā)展需要,德育目標應該及時反映教育對象的這種需要,把“至善”的要求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統(tǒng)一起來。不能僅僅把上級領導檢查的內容作為學校德育的目標。要反映黨和國家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標要求,像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等目標,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始終如一地予以堅持,一以貫之。具體目標應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形成德育目標層次網絡系統(tǒng)。應按照培養(yǎng)“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逐級遞升目標,逐步落實青少年成長的各階段的德育目標。
三、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內容
所謂“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內容滲透到游戲、談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然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這就要求德育內容要具體,強調一個“小”字。對學生提出的要求盡量小一些,使他們能看得見、摸得著,以便于理解、掌握和執(zhí)行。德育內容要貼近實際,講究一個“近”字。讓學生明確我們周圍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惡丑,看問題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辨別能力。德育內容要生動、活潑,講究一個“趣”字。學習呆板、枯燥的德育內容如同嚼蠟,當然談不上德育的實效了。只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讀性,才能吸引學生。
教育實踐證明:道德教育是現實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豐富生活基礎上的道德知識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識。只有對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具體的指導意義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學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應回歸生活,從抽象、空洞的政治說教里走出來,關注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德育根植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學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讓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容易理解和樂意接受。
四、嘗試對話式的德育方式
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過去那種說服、灌輸的德育方式不僅難以取得實效,反而會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就是通過對話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這種對話既可以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行為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以道德認識為目標的師生觀點的討論,還可以是受教育者對教育環(huán)境的反應。這種“對話”式教育所具有的開放性、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即由學生心目中的權威轉變?yōu)閷W生的朋友,由單純的道德信息的輸出者轉變?yōu)閷W生道德學習的發(fā)起者和領航者,由道德觀念的灌輸者轉變?yōu)樘剿髡?。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來探索和選擇合理的道德觀念。
五、倡導主體性的德育活動
主體性德育活動,就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道德認知沖突中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選擇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比如讓學生參與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工作,在管理過程中增強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給學生適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參加社會勞動、開展軍訓、野炊等,提高他們的耐挫力,培養(yǎng)他們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強化學生的道德體驗,比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吸收社會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覺悟,培養(yǎng)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抵制不良影響的“免疫能力”。
六、營造以美育人的德育環(huán)境
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下、舒暢的人際關系里生活,無形中就是對學生的一種陶冶。比如,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包括布局合理的建筑群體,新穎別致的雕塑景觀,四季常青的林蔭,三季有花的苗圃,形成一草一木能達意,面面墻壁會說話,每個角落都育人的校園育人氛圍。通過“主體參與,探究體驗,品德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積極主動、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悅人氣氛。師生之間既是師生,又是知心朋友;學生之間既是學友,又是親密伙伴的關系,使學生如同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相互啟迪、相互影響。
此外,德育實效性還有賴于教師的德育素質。教師的德育素質包括政治理想、教育理念、文化水平、心理狀態(tài)和人格魅力。它要求教師必須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自己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的執(zhí)著信念感化學生,調整自己的教育心態(tài),用熱情開朗的性格、輕松愉快的心境、堅忍不拔的毅力、平靜幽默的情緒感染學生,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師都能像明星一樣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學生能像追星一樣崇拜教師,德育實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話了。例如,在德育實踐中,有的教師以身作則,有的公平善良,有的熱情開朗,有的活潑幽默,有的能歌善舞,能寫會畫,懂球、懂棋、懂琴。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成為教師和學生交往的資本。
總之,德育實效性問題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要我們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一定會闖出一條新路的。
參考文獻:
[1]黨建強,牛連華,蘆培勇.談以人為本的德育觀[J].教學研究,2005(4).
[2]王全虎.以人為本:新世紀的德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6).
[3]謝向群.試談德育內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礎教育,2004(6).
一、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1、研究性學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往往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特別好問,他們具有創(chuàng)造和研究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以及求知欲。
2、研究性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而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
3、研究性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因為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自于對外界嘗試、研究、索性的活動,而學生用自己的學習方式研究新知,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再進行“因勢利導”,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
3、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提倡學生自由研究、自由創(chuàng)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以及表現與發(fā)展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由奔放和新異的想象,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發(fā)揮。
4、研究性學習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因為學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個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6、研究性的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1)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自由的設想,嘗試,解答,檢驗,得出結論,交流思想。(2)發(fā)展學生獨立研究與合作的精神,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的積極的相互影響來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3)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研究、實踐活動,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樂于尋疑、質疑、解疑的心理傾向。(4)充分發(fā)揮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
二、實施研究性學習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要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的情境。“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發(fā)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研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給思維定向;同時產生強烈的研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設計問題情境,力求體現“五性”:1、障礙性:引起沖突,產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戰(zhàn)。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3、開放性:解題思路靈活多樣,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異性:適合各層次學生,由淺入深作出回答。5、實踐性:以個人或小組的探究實踐活動,尋求方法。同時,教師應注意對于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不要作簡單的答復,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fā)現、提問。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起學生主動的研究。
(2)既要注重學生的獨立研究,又要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
獨立研究: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研究,去發(fā)現,去再找出有關的數學知識,期間的過程往往是獨立的。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網絡層面。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幾十個有差異的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動手“研究數學”,使他們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獨立研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研究,努力做到:1、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將教學過程變成機械重復教案的過程;2、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意見,不要急于得到圓滿的答案;3、要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離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傊彩菍W生能發(fā)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
合作交流:所謂合作交流,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yǎng):1、聽的技能:要培養(yǎng)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發(fā)言的習慣,要能聽出別人發(fā)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fā)言作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2、說的技能:要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勇氣,說話時要聲音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簡練且能突出重點。3、交往的技能:尊重別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給別人有插話的機會,修改、補充自己原先的想法,體會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4、策略的技能:學會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應該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獨立思考再合作討論,達到開闊每個人思路的目的,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所長,既學得快又學得好;等等。同時,教師要注意合作內容的選擇,如:發(fā)現知識性規(guī)律的合作;辨析概念性問題的合作;優(yōu)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合作。
三、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問題情境----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評價體驗,五個環(huán)節(jié)可構成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活動系統(tǒng),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活動是開放性的,而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是緊密相連的,為學生系統(tǒng)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現、愉快合作、自我體驗的時間和空間,也有利于教師指導作用的發(fā)揮。
四、研究性學習在實際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小學數學大綱提出“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重點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地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這對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設計練習,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要有利于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那種題目條件確定、結構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復所學知識即可解決問題的“標準式”的練習,往往造成學生思維定勢,妨礙學生思維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然不利。為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還必須重視設計結構不全、條件不明、必須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結合有關經驗才能解決的問題,特別要重視開放性練習的設計。設計開放性練習,可以從以下角度著手:(1)解題策略的開放。讓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解題策略的比較,逐步樹立策略優(yōu)化的思想。(2)題目條件的開放。讓學生能從實際出發(fā),對所要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據不同條件對問題作出不同的解釋,提高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所求問題的開放。讓學生由已知條件出發(fā),去思考所能解決的各種問題,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4)題目答案的開放。讓學生面對條件、問題相同的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獲得不同的答案,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評價體驗,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學生主體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動發(fā)展的動力和和主動發(fā)展的能力。評價體驗的主要任務在于增強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fā)展的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一是對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合作發(fā)現、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chuàng)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主動研究獲取知識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二是要引導學生對研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重點是提煉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有所體悟,并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以提高主動獲取新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課堂教學
1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
經濟新常態(tài)下,隨著政府部門和民眾對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強烈呼聲,通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研究也呈現進一步的增加趨勢。國內教育學者通過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理論工作者開放性地描述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并對其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研究結果表明,與改進學生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被試者十分看重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雖然大多數教師都了解和實際表現出與學生良好成績相關的行為,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表現出這些教學行為。姚利民(2005)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教學是線性活動,過程(教學行為)直接影響結果(學生的學習效果)。楊帆(2009)根據有效教學和教學行為的特征總結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是指教師以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靈活地運用教學智慧和教學策略,為達到課程與教學目標要求,促使學生學業(yè)發(fā)展及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而參與的專業(yè)行為。綜合國內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教育專家用多種觀察工具和評定量表客觀激勵教師的教學行為,通過教師教學行為出現的頻率與學生成績的相關而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標定那些與學生優(yōu)異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姚利民(2004)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教學、效果、效益和效率等四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指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是教師通過保證教學過程的合規(guī)律性,成功地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
2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內涵
GDBorich(2000)在《有效教學方法》(第4版)這本著作中指出10種教師行為與理想的學生學習業(yè)績有顯著關系,其中有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學的多樣性、授課的清晰明了以及確保學生的成功五種行為在過去30年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獲得了一致的認同和支持,這五種行為被稱作關鍵行為(keybehavior),它們被認為是有效教學的主要教學行為。另外適當提問、參考學生的觀點和建議、精心組織、展開詢問以及傳遞自身的影響五種行為被稱作輔助行為,它們通過與關鍵行為配合使用,促進有效教學。姚利民(2004)通過參考大量國內外有關有效學校和有效教學的研究論著,同時征求眾多優(yōu)秀中小學校長和優(yōu)秀中小學教師的意見,選定三大類、15種行為為教師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它們主要是:第一,主要教學行為:講授、組織課堂討論和提問,其中講授包括講授組織條理性、講授清晰明了性、講授科學性、為理解而講授;第二,輔助教學行為:適應性教學、激發(fā)動機、運用非言語手段和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其中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包括創(chuàng)設適宜課堂環(huán)境和創(chuàng)設教與學環(huán)境;第三,管理行為:管理課堂、管理教學時間、管理課堂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其中管理課堂又包括制定和執(zhí)行課堂規(guī)則、管理課堂。
3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
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主要是區(qū)別去低效或無效教學行為的獨特標志,其應是在符合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涵義,有助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目標實現的基礎上,表現在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上。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主要有:(1)正確的目標;(2)充分的準備;(3)充滿熱情;(4)促進學生學習;(5)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6)高效利用時間;(7)激勵學生。姚利民(2005)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指出五種公認的特征:教學清楚明了,主要是指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充分了解和對教學目標的正確認識,并清楚明了地傳遞給學生;充滿熱情,主要是指教師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語、情感、肢體動作等顯示自己對教學行為、學科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熱情,促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感染力和影響力;精心準備教學和合理組織教學,主要指教師為確保一門課程或一堂課能有計劃地進行并完成教學任務所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精心策劃,并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學時間,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善于激勵學生,主要是指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其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知識豐富,主要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具備融合、綜合學科內容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形成特定學科的知識。
4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結果變量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真實的學習水平,尊重和關懷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科學地運用提問、激勵、組織討論等教學方法,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對于學生學習成績和認知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楊春英(2010)通過對杭州采荷實驗學校進行的教學實驗,研究發(fā)現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有助于學生的元認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在操作班學生的測驗成績優(yōu)于對照班,同時發(fā)現操作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顯得主動、思維活躍、提問質疑的積極性也較高,并且顯示出一定的深刻性。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壓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有效性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美國的帕里克的對比實驗研究發(fā)現: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其學習情緒高漲,對知識感受性高,記憶深刻,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學生在壓抑的學習氣氛中,其情緒會不穩(wěn)定,認知活動效率下降,機械重復和混亂反應增多。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要求教師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且適時、適度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和記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不僅對所教學科充滿熱情,并且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言語交流以及學習互動中都表現積極、熱情,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充滿熱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具有積極作用。莊緒靜(2008)通過研究發(fā)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冷漠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影響要大于批評和體罰等行為的消極影響,傷害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行為充滿熱情,摒棄冷漠的行為,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加和自尊心的認可。另外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眼神交流、肢體語言等輔的教學行為,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師的關心、關懷、尊重和重視。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方面的特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不同的期待,這種期待主要通過教師的表情、與學生的目光交流和態(tài)度表現出來,并被學生所感知。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4-35頁。
[2]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7-38頁。
[3]楊春英:《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教育發(fā)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探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那么,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怎樣體現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yōu)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tǒng)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喜好,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jié)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yōu)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奇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chuàng)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y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藥。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擬、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交互式練習,也有利于學生認知發(fā)展和思維練習。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yōu)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輕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fā),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jié)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yōu)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新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新問題
1.要熟悉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發(fā)揮不出潛在的功能。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zhàn)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和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究竟只占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熟悉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新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fā)揮信息的優(yōu)勢來培養(yǎng)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懼怕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于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和人數逐期減少。
4.用于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制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yè)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并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于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摘要: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yōu)課時,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件,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huán)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把握滯后于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jié)課“教學手段的先進和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后教師的一部分功能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功能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新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熟悉到教育要快速發(fā)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于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摘要:“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新問題的應策略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制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制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制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fā),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制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把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tǒng)論”、“最優(yōu)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xié)作”和“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制作教學軟件,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制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制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fā)揮什么功能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和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诖耍n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喜好,超越傳統(tǒng)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于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制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把握一個趨向,課件制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fā)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fā)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制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fā)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fā)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件平臺。建立積件后,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lián)網的資源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優(yōu)化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制作向積件制作發(fā)展的趨向的有力證實。
4.做好一個定位,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