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5-15 16:35:2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經濟學實證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理論檢驗在科學進步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研究者可以利用不同數據源實現(xiàn)對理論的檢驗。這些數據來源大致可按兩個維度進行劃分(FriedmanandSunder,1994):一是實際數據(happenstancedata)和實驗數據(experimentaldata);二是實地數據(fielddata)和實驗室數據(laboratorydata)。實際數據是未加控制的、自然發(fā)生的經濟活動的副產品,而實驗數據是在受控條件下,為了明確的科學目的而人為創(chuàng)造的。實地數據來源于自然環(huán)境,而實驗室數據來源于實驗室環(huán)境。這兩種維度的數據可構成四種組合數據。
長期以來,經濟學被看作是運用實地實際數據來進行研究的“非實驗性”科學,如失業(yè)率、工資水平、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等均屬于實地實際數據。既然實地實際數據如此豐富,為什么還要千方百計地進行實驗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數據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實驗研究方法在勞動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優(yōu)勢。
(一)實驗研究對相關影響因素的嚴格控制
錦標賽理論得名于體育比賽,是指員工通過競爭以獲得某項獎勵(如薪酬增加或晉升),勝出者由相對績效排序決定。在錦標賽理論中,員工的均衡努力水平被定義為邊際努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時的努力水平。邊際收益取決于獎金數額以及獲勝的機率,并與后者呈負相關關系(LazearandRosen,1981),給定均衡努力的選擇就可以直接導出最優(yōu)獎勵的水平和結構。現(xiàn)以錦標賽理論的檢驗闡釋實驗研究具有可控制性的潛在優(yōu)勢。
若對錦標賽理論進行直接的實證檢驗,首先要求研究者知道參與競爭的員工數目,獎勵的確切大小,員工努力的成本函數,以及生產函數(包括誤差項的性質)。同時,為了確定最優(yōu)獎勵水平,還需要了解企業(yè)的支付函數與員工的參與約束。所有這些信息在實驗室實驗中都是確定的,研究者可以清楚地予以設定。通過觀察實驗被試所選擇的努力水平和獲獎情況,就有可能對最優(yōu)報酬作出精確地預測并進行檢驗,而采用實地實際數據對錦標賽理論進行直接檢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使用實地數據時,研究者很少能確切地知道以上提及的各種因素;而且研究者也很難保證實地環(huán)境與理論假設的環(huán)境高度相似。例如在錦標賽理論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員工在競賽中有消極的破壞競爭對手績效表現(xiàn)的行為,努力與獎勵的最優(yōu)水平同不存在破壞行為情況下的結果將是大相徑庭的。
相同的道理,使用實地數據的研究者很少能知道員工與企業(yè)之間的互動是一次博弈還是重復博弈,然而重復博弈的理論預測往往明顯不同于一次博弈的結論。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員工彼此之間了解程度如何?員工之間的溝通及同伴壓力怎樣,有無形成共謀的可能?員工之間的互動方式是公開還是匿名?在實地實驗中,以上因素及其他環(huán)境細節(jié)都會影響研究對象的行為,卻不能被有效控制。與之相反,在實驗室實驗中,這些環(huán)境因素能夠被嚴格控制,因此能夠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例如,在實驗室實驗中,對一次博弈與重復博弈情形進行比較研究,或者對匿名互動與“面對面”互動關系進行比較研究,將是非常方便的。
當然,這種能對影響因素進行更好地控制的優(yōu)勢不局限于錦標賽理論的研究。例如,在關于不同行業(yè)間工資差異的爭論中,很難判斷所觀察到的差異是反映出的真實“租金”,還是不可觀察的異方差性(GibbonsandKatz,1992)。同樣地,幾乎不可能依據實地數據來判斷失業(yè)是自愿的還是非自愿的,即很難判斷失業(yè)員工在低于現(xiàn)行工資的情況下是否真的愿意繼續(xù)工作。然而,在勞動力市場中采用實驗室實驗研究,控制員工的外部選擇,則能對上述問題輕易作出回答(FehrandFalk,1999)。以上例子極具說服力地表明,實驗室研究較之于實地研究,能對相關影響因素實施更好的控制。
(二)實驗研究能夠推斷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實驗室實驗的另一個主要優(yōu)勢在于形成因果關系推論的可靠性。在實地研究中,許多有意義的變量是內生決定的,多數情況下最多也只能確認變量之間是相關的,而很難確認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然而通過合理的實驗設計,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推斷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實驗研究是確認變量間因果關系的最有效手段。
(三)實驗研究的結論易于重復驗證
實驗研究具有易于復制的特征。傳統(tǒng)的經驗數據作為檢驗數據,具有不可重復性的缺陷,即所謂的“歷史不能重演”。而對理論的證實或證偽都需要大量的檢驗。Smith(1962)指出,實驗研究的可重復性克服了所有觀察結論所普遍存在的一次性的缺陷。其他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復制實驗設計,進行獨立驗證,從而證實或者證偽專題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實驗數據的應用可避免某些理論沒有經過一個可重復的嚴格證明或證偽的過程而被稱之為所謂的“傳教士的理論”。
二、實驗研究方法的反對意見
首先,由于實驗中的被試常常為學生,實驗研究常被批評存在被試選擇偏差,批評者認為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問題缺乏實踐經驗。其次,主要針對實驗中的支付(payoff)問題,由于一般情況下被試在實驗中獲得的支付較低①,他們可能不會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決策。第三種批評主要針對被試數目太少的問題,實驗研究結論往往受到置疑。第四種批評主要來自于實驗研究結論能否推而廣之,對現(xiàn)實是否具有預測和指導作用,即實驗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問題。盡管這些批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因為通過細致周詳的實驗設計,這些問題完全可以克服和解決。
(一)被試選擇偏差
研究者之所以選擇學生作為被試,主要是出于方便性的考慮。學生容易招募,能夠迅速理解實驗規(guī)則,而且他們的機會成本相當低。但是,并沒有根本的理由來排斥其他對象,而且非學生被試的使用也在逐漸增加。其次,通過細致周詳的實驗設計和與實施,有可能發(fā)現(xiàn)不同被試樣本在行為上的有趣差異。List(2003)對市場經驗是否能消除稟賦效應問題進行了研究。Cooperetal(1999)利用中國學生和中國中層經理作為實驗被試,檢驗了起源于效率工資激勵的棘輪效應理論。同樣地FehrandList(2003)以企業(yè)CEO作為實驗被試,研究他們使用顯性激勵方式的程度以及如何對這種激勵作出反應。
List(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缺乏市場經驗的經紀人表現(xiàn)出了稟賦效應,而在擁有市場經驗的經紀人身上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效應。擁有市場經驗的經紀人之所以沒有體現(xiàn)出稟賦效應,不是由于選擇效應,而是由于市場經驗本身。Cooperetal(1999)在實驗研究中觀察到,經理和學生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收斂于混同均衡。因此,被試樣本之間的行為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在實驗的初期,他們觀察到不同樣本之間的確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如果實驗指導語用一種抽象的、無關經理決策的具體環(huán)境的語言來描述,那么學生的行為較之于經理將更快地收斂于均衡點。相反,如果實驗指導書中含有大量的與企業(yè)計劃者和經理間的相互作用相關的內容,那么,經理的行為將更快地收斂于均衡點。FehrandList(2003)發(fā)現(xiàn)學生和CEO之間的確存在行為差異,CEO明顯比學生更信任他人,而且也更值得他人信任。雖然如此,兩個被試樣本仍然作出了使用顯性激勵方式的相同選擇,盡管該方式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些例子均表明,被試樣本差異可能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但是,這些研究也顯示出了不同的被試樣本在行為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根本性的不同。在Cooperetal(1999)的研究中,學生和經理們的行為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是高度相似的。同樣,在FehrandList(2003)的研究中,根據理論推斷,如果假定所有實驗的參與者是完全自利的,信任行為則不會存在,但作為被試的學生和經理們都表現(xiàn)出了非常強的信任行為。此外,兩類被試樣本都顯示出大量利他的、互惠式公平的行為。因此,雖然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被試樣本選擇偏差,但是不同樣本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卻是非常相似的。
(二)被試所獲支付較低
被試在實驗中所獲得的支付水平(stakelevel)較低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研究者一致認為更高的支付水平能顯著地降低被試行為的方差(CamererandHogarth,1999)。這就表明當被試在實驗中能獲得更高的利益時,他們會以更加認真的態(tài)度參與實驗。但是CamererandHogarth(1999)在回顧了大量檢驗支付大小效應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核心的行為趨勢極少因為支付水平的變化而改變。盡管支付(利益)對于實驗被試而言是重要的,但是,利益大小的變化往往不會改變核心行為趨勢。一個有趣且重要的例外出現(xiàn)在HoltandLaury(2002)的研究彩票選擇實驗中,隨著平均支付從70美元增加到230美元,實驗被試表現(xiàn)出明顯增強的風險厭惡型特征。相反,在公平偏好實驗中,支付水平的增加很少或者不會影響公平行為反應的發(fā)生。
(三)被試樣本量太少
關于實驗被試樣本數量較實際數據過少的問題也是能夠克服的。首先,增加或補充實驗的觀測數目是可能的;其次,以國家宏觀經濟中的代表性問題為對象進行大規(guī)模的實驗研究也已成為可能。近來,Harrison,LauandWilliams(2002)采用丹麥人口總體的一個典型樣本,推導出了貼現(xiàn)率;而BellemareandKrger(2003)則以荷蘭為樣本,進行了信任博弈的實驗。其研究結論顯示并不存在被試選擇偏差。
(四)外部有效性問題
對實驗室實驗更為普遍的批評涉及到內、外部有效性問題,內部有效性指從某一實驗中獲得可靠性的原因和結論的可能性,而外部有效性是指從試驗研究的外部環(huán)境聯(lián)系中歸納出可靠結論的可能性。內部有效性涉及到的只是一個合適的實驗控制、敏感度設計及正確的數據分析問題,相對而言,外部有效性的問題則更為嚴重。批評者認為把實驗室的研究結論推廣到實地中去,其可能性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外部有效性主要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從一般意義上說,當歸納法原理成立時,外部有效性將會是較高的。根據這個原理,只要絕大部分相關的潛在條件保持不變,那么,行為規(guī)則在新環(huán)境中也會持續(xù)不變。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即便保持所有條件不變,也難以保證實驗結果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可以被完全復制。雖然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批評也不是僅僅針對實驗研究。事實上,沒有任何實證研究能夠確保在同樣的條件下復制出完全相同的結果。第二,實驗研究是否抓住了現(xiàn)實中的主要條件。置疑者認為某些實驗因為忽略了現(xiàn)實中的許多關鍵性特征,從而不具有外部有效性,也就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驗研究者的回答往往是盡可能模擬出這些被忽略的條件。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驗研究和經濟學模型一樣都是不太現(xiàn)實的,因為它們都是對現(xiàn)實的高度抽象,這種抽象也正是一種優(yōu)點,惟其如此才能夠使人們增加對相關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由于對現(xiàn)實性的強調實際上取決于實驗的目的,在很多情況下實驗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檢驗理論,或者理解理論失靈的原因。因此,實驗證據對理論構建非常重要,但是對理解現(xiàn)實卻不那么重要。
三、增加實驗研究現(xiàn)實性的途徑
(一)實地實驗
無庸置疑,實驗的可控性是其主要優(yōu)勢。然而關于實驗室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是否一致的問題,可能將備受爭議??梢哉f實驗室實驗不是對傳統(tǒng)的實證經濟分析方法的替代,而是對其的有益補充。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實地實驗,讓研究者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研究經濟主體的行為。FalkandIchino(2003)進行了一個典型的實地實驗——將實驗控制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研究同伴壓力對工作行為的影響。實驗是在日常工作環(huán)境中進行的,被試被分為處理組和控制組,其產出被分別測量。在處理組中,兩個被試在相同的房間中一起工作;而在控制組中,每個被試分別在一個房間內單獨工作。從技術上來講,實驗被試所從事的任務彼此完全獨立。研究結論之一顯示,與被試單獨工作情形下的產出相比,隨機選擇的配對被試工作時的產出有了顯著的增加。在另一個實地實驗中,FehrandGtte(2002)研究了一個企業(yè)中員工的工作時間和努力的跨期替代問題。在某一段時期內,他們對公司的一半員工按照更高的計件工資給付薪酬,而對公司的另一半員工按照固定的計件工資支付。采用這種方式,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控制組和一個處理組,用以測量計件工資的增加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程度。
(二)“真實努力”實驗
使實驗室實驗環(huán)境更貼近現(xiàn)實的另一個途徑是進行所謂的“真實努力”實驗。在一個典型的實驗室實驗中,工作努力的選擇由一個遞增的貨幣函數來表示,被試不是選擇真實的努力水平,而是選擇一個有經濟意義的數字。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錦標賽實驗中(Bulletal.,1987)和效率工資實驗中(FehrandFalk,1999)。然而在“真實努力”實驗中,努力代表的是完成一種真實的任務。例如,在FahrandIrlenbusch(2000)的研究中,實驗被試的任務是剝胡桃;vanDijk,SonnemansandvanWinden(2001)要求實驗被試利用計算機解決難度較大的雙變量優(yōu)化問題;在Gneezy(2003)的研究中,實驗被試需在計算機上解決“迷宮”難題?!罢鎸嵟Α贝_實能夠增強實驗的現(xiàn)實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以失去可控性為代價的——因為如果實驗者不了解員工的努力成本,那么也就不可能得出準確的數量預測。
(三)項目評價實驗
實驗技術在項目評價領域也具有很高的價值。不幸的是,基本上不能夠獲得來自隨機的大規(guī)模社會項目實驗的數據,尤其是在歐洲,政策制定者對實施這樣的社會實驗往往持著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盡管如此,研究者自己收集數據也是可能的。例如,Falketal(2002)提出了一個新穎的項目評價方法,它允許在弱假設條件下確認參加培訓項目與被邀請參加面試的可能性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舅枷胧峭ㄟ^在較短的時間間隔內對參與項目的同一個體實施前測和后測,以此對項目進行評價。其程序如下:首先,研究者招募一些失業(yè)者參與一個特定的培訓項目,然后在這些人完成培訓課程之前,向外投遞求職申請書。當這些人已經成功完成培訓課程并獲得證書后,又發(fā)出第二次求職申請。兩次求職申請內容完全一樣,只是第二次多了一個課程證書而已。由此可以檢驗參加培訓項目對獲邀參加面試的概率是否有影響。相似的方法已經應用于對女性員工的歧視(Weichselbaumer,即出)和失業(yè)粘性的(OberholzerGee,2000)的研究。
四、展望
過去的20多年,經濟學領域的實驗研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應用也呈現(xiàn)出穩(wěn)步增加的態(tài)勢,這種增加的趨勢將持續(xù)下去。事實上,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DanielKahneman和VernonSmith,可能使實驗經濟學家們獲得更廣闊的舞臺。實驗研究方法在諸多經濟學領域都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很多領域都與勞動經濟學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理論與實驗方法不可偏廢,二者各有所長,相得益彰。經濟理論使我們能夠在制度或者參數族(如稅率)的框架下對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預測,而實驗方法能夠為不同制度環(huán)境的運行效果提供經驗證據,從而對經濟理論進行檢驗。此外,在實驗過程中對于人類行為的觀察,也將促使研究者更嚴肅地對待個體動機和有限理性問題。從長期來看,這有助于我們對人的本性進行更現(xiàn)實的刻畫。實驗研究已經成功地應用于公平、互惠、損失規(guī)避、過分自信、非指數貼現(xiàn)等現(xiàn)實經濟社會現(xiàn)象,通過研究它們對激勵和契約的影響,對組織設計的影響,以及對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可以大大增進對企業(yè)、家庭與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的理解。
注釋:
①一般而言,研究者為了模擬出真實的市場環(huán)境,往往為被試在實驗中的績效表現(xiàn)支付一些數額不大的報酬,以增強所研究問題的現(xiàn)實相關性,提高被試的認真程度,并以此確保實驗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參考文獻:
[1]Friedman,D.,Sunder,S.,1994.ExperimentalMethods.APrimerforEconomists.CambridgeUniv.Press,Cambridge.
[2]Lazear,E.,Rosen,S.Rank-ordertournamentsasoptimumlaborcontract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89):841-864.
[3]Gibbons,R.,Katz,L.Doesunmeasuredabilityexplaininter-industrywagedifferentials.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2(59):515-535.
[4]Fehr,E.,Falk,A.Wagerigidityinacompetitiveincompletecontractmarke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9(107):106-134.
[5]Smith,V.L.Anexperimentalstudyofcompetitivemarketbehavior.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2,70(3):111-137.
[6]Cooper,D.J.,Kagel,J.H.,Lo,W.,Gu,Q.L.Gamintagainstmanagersinincentivesystems:experimentalresultswithChinesestudentsandChinesemanager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781-804.
[7]List,J.A.Doesmarketexperienceeliminatemarketanomalie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3(118):41-71.
[8]Kahneman,D.,Knetsch,J.L.,Thaler,R.Fairnessasaconstraintonprofitseeking:entitlementsinthemarket.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728-741.
[9]Fehr,E.,List,J.,2003.TheHiddenCostsandReturnsofIncentives—TrustandTrustworthinessamongCEOs.WP134.InstituteforEmpiricalResearchinEconomics,UniversityofZurich,Zurich.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跨世紀新人,適應當今日趨激烈的競爭社會已成為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立志探索、研究的新課題。我作為一名班主任,面對新時期不容回避的任務和目前部分學生懶散、無進取心、混日子的情況,就如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能力、激發(fā)競爭意識和競爭行為,在班集體建設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競爭是人際關系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凡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人群各自努力,在希望和達到某一目標的過程中,通過某種較量而區(qū)分出高低優(yōu)劣,從而推進事物發(fā)展的活動,就是競爭。馬克思曾說:“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且不說由于許多力量合為一個總力量而產生新的力量,在大多數生產勞動中單是社會性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今天是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由于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競爭也就更加頻繁和激烈。社會要發(fā)展,要進步,就需要競爭和有競爭力的人才。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因此培養(yǎng)學生競爭能力成為當務之急。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
一、在班干部任用上引入競爭機制。
班干部作為老師的小助手和班集體的核心力量,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帶頭人,在班級管理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班干部的培養(yǎng)既有利于減輕班主任的工作負擔,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還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加強。但作為班干部不可避免干許多學習之外的工作,同時對他們要求也高些,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有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吃了虧而不愿意當班干部,他們愿意在學習上比而不愿意在當班干部上爭。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工作 )我在進校初就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當班干部并不是苦差事,它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不斷激發(fā)自己奮發(fā)向上,會使自己不斷進步。聯(lián)系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還給學生講了大量的中外事例,特別是改革開放中成功都和失敗者的事例。從感性和理性上對學生進行開導,將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fā)起來,然后適時引入競選班,結果學生踴躍參加,全班不管成績差的還是成績好的都積極參與,尤其是成績好的,原來參加活動不積極的學生變化尤為明顯。競選成功的學生工作熱情高,認真、負責,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失敗的學生找原因,爭取先進以等下一次競選。班干部任用上的競爭機制,使班風明顯改觀。
二、在常規(guī)管理上引入競爭機制。
班級是學校的細胞,小組是班級的細胞,為了在班級管理各項中達到較好的成績,必須加強班級的基層組織——小組的管理。小組長都是通過推薦產生的。我給小組長以“組閣”——在全班范圍內選自己的組員的權利。于是出現(xiàn)一些雙后進生沒人選的情況,使得這些后進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認識到了競爭的殘酷性。這時,我及時對他們進行幫助教育,若是以前這些學生許多是根本聽不進教育的,現(xiàn)在都能虛心接受;我又去動員小組長能接收這些后進生,給他們以改過自新的機會,通過這一過程,后進生中的絕大多數都能改正以前不正確的做法。小組成立后都要制定出各自小組內的管理辦法,這樣,組員對小組長負責,小組長對班長負責干部,班長對班主任負責,班主任當好導演,讓學生自己表演。為了激發(fā)競爭、鼓勵進步,每周評選一次先進小組,一名先進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采取這些辦法后,扭轉了部分學生難管的局面,各小組成員群策群力互相競爭,爭當先進。整個班集體也就形成了爭當先進的好風氣。
三、在學習上引入競爭機制。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從來就不是輕輕松松的事情,“不經寒徹骨,哪得梅花香”,正因為這樣,許多學生怕吃苦、怕動手、怕動腦筋,成績就一塌糊涂,成績差就沒信心而不想學,變得更懶惰,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習成績始終上不去,為此,我充分利用班會課,給學生介紹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分析我國在國際上的位置以及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讓學生實實在在的認識到祖國的強盛、振興將寄托在他們身上,要有進取心、責任心和信心,要有拼搏的勇氣,找準自己的位置,訂好目標去努力學習,將自己的成績在小組中比、在班上比、在同年級中比,再把眼光放遠點,在全瀘州市比……,每期至少進行四次成績評比,成績進步大的給予較重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就在班上形成了一種比、學、趕、超的良好學習風氣,許多學生尤其優(yōu)生進步非常快,常出現(xiàn)幾個同學成績非常接近的情況。
通過以上實踐,現(xiàn)在我班學習風氣較濃,班風也較優(yōu)良,學生各種能力得到良好培養(yǎng),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競爭機制給我班帶來了無限生機。當然,競爭機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廣泛的,以上只是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嘗試,如何把班級管理得更好,還有待于以后的進一步探索,但我堅信:只要大膽實踐,不斷充實自己,適應形勢,就會取得可喜成績。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fā)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xiàn)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lián)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chuàng)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xiàn)經濟學的發(fā)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fā)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yè)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更貼近現(xiàn)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fā)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tǒng)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tǒng)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tǒng)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fā)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yè)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fā)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xiàn)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fā)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yè)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xiàn)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xiàn)象的因果聯(lián)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xiàn)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也發(fā)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xiàn)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yè)術語,以至于出現(xiàn)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fā)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tài)模型,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tǒng)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xiàn)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xiàn)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tài)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xiàn)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tǒng)
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tǒng)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fā)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zhàn)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tǒng)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yè)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xù)。據統(tǒng)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lián)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fā)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guī)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fā)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xiàn)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jié)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lián)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十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羅爾.經濟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經濟學說史[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1.
[5]張守一.對規(guī)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的評論[J].經濟學動態(tài),2009(9).
[6]張守一.經濟學拳擊:凱恩斯VS弗里德曼[J].當代財經,2009(6).
[7]劉彤.微觀經濟學理論對宏觀問題的解釋[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左金?。褐Z斯制度變遷理論方法論探析[J].經濟經緯,2005年第6期
[2]龔唯平:新制度經濟學究竟“新”在哪里[J].學術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諾斯: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fā)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5期
[4]陸家騮:經濟學與經濟學范式轉換[J].哲學研究,1999年第3期
[5]科斯:社會成本問題[A],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中譯本)[C].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6]周海歐.經濟增長、交易費用與制度變遷的一個形式化分析框架——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貢獻[J].當代財經,2013,15(05):5-14.
[7]蔣志勇.城市化、城鎮(zhèn)化和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演進與發(fā)展關系研究——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分工和城市化理論的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5,12(01):1-3.
[8]李颋.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述評[J].蘭州學刊,2010,24(03):66-70.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李繼詳.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辨析[J].江漢論壇.2000,(05).
[2]余斌.“第二屆全國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創(chuàng)新研討會[J].研究.2009(08).
[3]程恩富.王朝科.用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引領應用經濟學創(chuàng)新[J].教學與研究,2010(02).
[4]劉漢林.從經濟學的分類看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5]經濟學消息報社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中國計劃出版社,第132頁.
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并不是在研究和思考之后進行的最后活動。學術論文的寫作是迂回的,研究、思考和寫作經常交織在一起。你在研究結束之前就可能寫了很多東西,甚至可能在還不確定寫什么之前就開始寫了;你可能先寫個草稿,然后再擬定論文大綱,并看看需要填加哪些素材和論據;你可能開始寫草稿,卻突然決定進行完全不同的任務,之后又重新寫草稿。事實上我們總是只有在紙上寫下我們工作的成果后,我們才知道我們真正想要說的是什么。
經濟學學術論文一般分為四個部分:摘要、導言、主體和結論。但是我們一般不按順序寫,通常都是從內向外寫,從最核心的模型和計量實證開始,逐漸將論文向外擴展。導言和結論往往被放在最后寫,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核心的論述結論,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在導言和結論中進行概括和總結。但是為了清晰,我們按順序介紹一下論文各部分的寫法。
一、摘要(Abstracts)
摘要通常只有一個自然段,濃縮了該論文的主要要點和特點。摘要一般要說明該論文研究的問題以及研究該問題的價值,所使用的方法和數據,主要結論及本論文的貢獻。寫摘要有助于我們集中思路。
二、導言(Introductions)
導言說明了所研究問題的歷史和理論背景,對本論文的研究領域進行了解釋,引導讀者進入論文的主題。一般而言,寫導言可以遵循以下四個步驟:宣布主題;對前期研究進行回顧;指出前期研究存在的問題和遺留的空白;說明本論文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對研究的空白進行了補充或如何對研究的問題進行了回應。在導言結束之時,可以對論文的組織結構做簡要介紹,讓讀者預先就能了解論文的脈絡。導言應該寫得簡潔并要點突出,多余的鋪墊往往是沒有必要的。導言有的時候只有一個自然段,有的時候也可以長達1000多字或更多,這取決于論文的復雜程度。
三、主體(Main Body)
(一)文獻綜述的寫法
學術論文的主體部分須先進行文獻綜述,說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課,論文因此是嚴謹和誠信的。你需要對文獻進行嚴謹地分析和梳理;將你的研究放置于其他人研究的背景中;在文獻綜述的過程中強調你的研究貢獻。
1.首先要從整體上對文獻進行評價。相關研究豐富與否?研究關注的主要是方法論方面的問題、數據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迄今的研究主要是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或二者兼具?這些研究是集中在一系列相似的問題上嗎?這些文獻在主要議題上是否取得了共識?
2.應當針對主題進行綜述,而不是按照作者流水帳式地記敘。例如,探討數據的主題,探討方法論的主題或者有關結論的主題。
3.評論迄今研究的價值和缺陷。
4.解釋你的研究的貢獻。即使你在導言中進行了說明,在這里也不妨再次強調。
(二)論述——提出觀點(Claims)、理由(Reasons)和證據(Evidences) 觀點的提出要依據若干理由,而理由是由證據支撐的。所謂觀點就是論題,是一個主張或一種解釋,而不是對事實的陳述,因此需要得到支撐。觀點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存在理由。理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認為某個觀點合理。但是如果僅僅提供理由是不夠的。理由必須得到證據的支撐,所謂證據就是反映事實的信息,例如統(tǒng)計數據、數理模型和其他文獻的結論。 經濟學的論述有其獨有特點,即提供并支持一個命題,這與其他學科是不同的:
1.經濟學論證是將一種經濟現(xiàn)象付與經濟分析。
2.經濟學論述使用經濟學假設、概念和理論來解釋或理解所探討的經濟現(xiàn)象。
3.經濟學論述使用某些證據來對假設進行支撐,這些證據可分為四類:
(1)假設、理論和教科書中的概念。
(2)定量數據。
(3)計量。計量是對命題檢驗的方法。
(4)經濟模型。經濟模型是數學公式,用來對經濟作簡化的抽象,描繪經濟主體決策過程。模型是部分地基于經濟假設、理論和概念而建立的。
(三)論據(Evidences)的寫法
1.模型
如果論文只是使用簡單的回歸分析,那么模型可能只是回歸方程和經典假設。復雜些的論文可能會設立一個經濟模型,報告最優(yōu)化的一階條件并對其進行解釋。如果是計量模型,則應說明計量方法以及選擇該方法的理由。設立模型不管是理論模型還是計量模型,都應把假設前提交代清楚,并解釋這些假設背后的經濟直覺。特別是在理論模型推導經濟主體的行為或決策過程中,一定要闡明主體決策的假設前提。模型中使用的符號應盡量標準,最好是直接能從符號中判斷其所代表的變量。學會使用上標、下標和希臘字母。你應該說明模型的來源,是你自己設立的模型還是援引自其他的文獻。
2.數據
數據首先應當指明來源;其次應該對數據源作總體描述,例如樣本量,時間期限,搜集樣本的方法等;應對數據來源的質量做出評價;對可能影響分析結果的數據特征進行說明,例如數據是否有偏,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現(xiàn)象;解釋你如何處理數據或構造新數據;說明你是怎樣選擇樣本的,例如你是否剔除了某些觀測值。
3.在表格中報告數據和結果
我們通常在表格中報告數據和結果,關鍵是我們應該報告多少數據和結果。著名建筑師米斯×凡德洛說過一句話“Less is usually more”(“少即多”),意思是簡單的東西往往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享受。這也同樣適用于數據結果的報告。在報告計量結果時我們通常犯的錯誤是直接把軟件執(zhí)行結果粘貼過來,這樣會淹沒你想要展示的重要信息。因此,我們應該重新編輯軟件輸出的結果,例如,把多次回歸結果編輯在一張表格中,刪除無關信息只報告相關信息。
4.對結果進行陳述
我們不能把數據和計量結果寫在表格里展示出來就算完了,我們必須在文中對其進行描述,因為,表格并不能自己為自己說話。首先,你要明確地把表格介紹出來。通常只需要寫一句話,告知讀者存在這樣一張表格,并簡要提示其內容(往往是表格標題)。介紹完表格后,你就可以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重點說明了。你應該明確地告訴讀者表格中反映的重要事實。但是你無需對表格中所有的信息都重述一遍,而是應該對數據進行解釋并指出數據中隱含的意義。你要明確什么才是你最想讓讀者從表格中了解到的信息。
四、結論(Conclusion)
結論和導言是遙相呼應的,可以說結論是倒敘的導言。在導言中你引導讀者逐步勾勒出你的研究主題,在結論中卻開門見山地歸納你的研究主題。但是結論并不僅僅是導言的鏡像,結論應該涉及一些超越本論文的議題。也就是說,一方面結論應該對論文進行回顧;另一方面,還應對議題進行展望。結論部分使你有機會以簡潔、清晰的方式總結你的論據,注意不是要你一字一句重復你所說過的。在結論部分你可以提出進一步的質詢,擴展你的思路,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結論部分有助于回答這樣一些問題:讀者為什么應該關注你的論文?為什么你的議題很重要?
以上,我們對學術論文各部分的撰寫方法展開了討論,最后讓我們引用英文論文表達方面的技巧建議,以結束我們的討論:
原則1:Keep your complete grammatical subjects short.
原則2:Express key actions as verbs.
原則3:Begin sentences with “old” information.
原則4:End sentences with new information.
原則5:Make the subjects of your sentences the person, place, or thing that the sentence is about.
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之后,其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推廣普及”階段到“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提高階段和應用研究的推廣階段”,再到“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階段”[1(]李子奈,2008),其經歷了與傳統(tǒng)經濟學內容的不斷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網絡以及學術交流的國際化都為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普及和不斷創(chuàng)新又為提高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v觀國內外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目前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主要經濟管理類期刊中,以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的論文占比已超過50%。計量經濟方法在應用經濟學及管理學科學研究中應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現(xiàn)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它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2]洪永淼,2007)。計量經濟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使用廣度上在國內都已經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且其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或認識上的誤區(qū),尤其是在部分非數量經濟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這些問題可能直接導致結論的錯誤,進而使一些學者開始懷疑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很多講授和傳播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試圖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xiàn)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多年教學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當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yè))在學習和使用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將歸納目前部分學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計量方法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三部分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最后給出本文的結論。
二、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無論是在經濟理論的科學研究中,還是在經濟問題的實際分析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學生為了趕上這趟“潮流”,在分析問題過程中積極地開發(fā)和使用各種前沿的計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滿足的一些外部條件,例如模型設定的假定、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模型的經濟意義等。本部分將主要歸納幾個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
第一,計量軟件的多樣化,弱化了學生對很多基礎計量方法的探究。隨著計量經濟方法在經濟分析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很多學生開始注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計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計量方法的相關軟件也越來越豐富,促使其應用變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這種軟件的多樣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方法理論基礎的探究,如模型估計前一些必要的檢驗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時,只是簡單地將搜集到的數據輸入到一個類似“黑箱子”的軟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結果。
第二,過分強調計量方法,而忽略了經濟理論。與第一個問題不同的是,還有部分學生也許對計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更應該是一名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時,缺少必要的經濟理論支撐和分析。眾所周知,目前在國內一些經濟類核心期刊中,超過50%的文章采用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這種現(xiàn)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歡在論文寫作中加入計量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當很多學生陶醉于學習和應用各種先進的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時,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忽略了也需要閱讀大量經濟學、金融學或財政學等與本專業(yè)理論相關的文獻或教科書,進而缺乏對實際經濟現(xiàn)象深入的觀察。因此也許他們可以采用計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結果,但他們根本無法對結果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個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碩士生的寫作中看到———很多的結果圖表,文字卻很少,看上去更像一個經濟學的實驗報告,而不像一個學術論文。這正是由于很多學生片面追求計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復雜性,而忘記了計量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如果計量模型的使用和結果分析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撐,則變成一堆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漂亮的圖表,而無法體現(xiàn)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學習過程中不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規(guī)范分析。在科學研究中實證分析和規(guī)范分析是常見的兩種分析方式,實證分析用來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規(guī)范分析主要解決“應該怎么樣”的問題。在應用經濟學的實證分析中經常將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手段,然而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分析過程也要滿足一定的規(guī)范性。然而,很多學生在應用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方面不夠規(guī)范,缺少必要的檢驗或分析步驟。很多教科書和文獻都對現(xiàn)代應用經濟學研究應遵循的步驟給予了充分的介紹[2][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達摩達爾?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實際教學中,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驟通常在課程開始時會介紹(一般會在前幾次課),對于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很多專業(yè)術語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領悟分析方法的規(guī)范性。
三、提高對計量經濟學方法認識的建議
1.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范式與最新進展
2.論多元方法論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觀
3.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計量經濟學局限性研究
5.觀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望大數據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
6.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
7.經濟統(tǒng)計學與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及發(fā)展前景
8.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計量經濟學中的潛變量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考察
11.論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能力培養(yǎng)
12.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若干新近發(fā)展及展望
13.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
14.計量經濟學精確性研究
15.我國計量經濟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與現(xiàn)階段的三項任務
16.中長期負荷預測的計量經濟學與系統(tǒng)動力學組合模型
17.現(xiàn)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解析
18.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及其應用
19.基于WinBUGS軟件的貝葉斯計量經濟學
20.再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研究
21.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
22.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研究——兼論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
23.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24.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
25.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
26.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計量經濟學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28.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教學效果實證分析
29.健康計量經濟學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其在我國衛(wèi)生領域的應用展望
30.關于現(xiàn)代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31.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基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
32.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比較
35.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及其反思
36.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問題探討
37.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討
38.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39.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40.中國計量經濟學發(fā)展之路
41.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陜西省建筑企業(yè)經濟分析
42.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分析
43.計量經濟學研究范式:批判與超越
44.關于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45.論PBL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各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應用——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
46.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
47.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
48.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
49.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50.本科計量經濟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
51.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研究
52.省域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擴展及其決定因素——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
53.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研究
54.國內計量經濟學的文獻計量分析
55.打破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迷思
5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57.計量經濟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實踐
58.《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學方案研究
59.應用蒙特卡洛方法輔助理解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設計的兩個實例
60.本科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建設研究
61.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特性
62.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探討
63.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財經類高校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
65.注重應用能力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及反思
66.《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三維”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
67.對高?!队嬃拷洕鷮W》教學改革的思考
68.應用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以三亞學院國貿專業(yè)為例
69.諾貝爾經濟學獎、計量經濟學與現(xiàn)代貝葉斯方法
70.我國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進與探索
71.計量經濟學高級課程的設置與內容體系研究
72.從本科畢業(yè)論文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方向
73.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74.計量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視角下的線性回歸模型——再議線性回歸模型的設定
75.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匯率預測的綜述
7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77.論大學本科教育中計量經濟學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
78.關于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探討
79.灰色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80.基于“學、拓、化”架構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探索
81.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學術文獻可視化分析看計量經濟學的演進
82.《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芻議
83.本科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銜接問題探討——以計量經濟學為例
84.現(xiàn)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均值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理論綜述
85.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86.本科學生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87.計量經濟學實證項目的設計與案例分析
88.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的教學設計
89.網絡環(huán)境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研究
90.合約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91.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新思考
92.計量經濟學在中國服務業(yè)生產率測度中的應用
93.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94.研究型大學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簡述現(xiàn)代計量經濟學及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96.關于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的研究
97.結合應用軟件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初探
98.計量經濟學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流動人口迅速增加,流動人口對各方面的滿意程度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各個方面的影響逐漸受到重視。本文采用Logit 模型對流動人口的滿足程度進行分析.論文采用的數據申請自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09年對外來務工人員調查表(老住戶)的調查數據。
關鍵詞:流動人口;滿足程度;Logit模型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由此帶來的流動人口規(guī)模的越來越大,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因此處理好流動人口的問題,關系到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流動人口對生活滿意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流動人口的效率,這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通過對調查數據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得出流動人口滿意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 數據的來源
為了追蹤中國收入分配的動態(tài)情況,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已經相繼在1988年、1995年、2002年和最近的2007年進行了四次入戶調查。調查由中外研究者共同組織,并且在國家統(tǒng)計局的協(xié)助下完成。
本論文采用的數據申請自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09年對外來務工人員調查表(老住戶)的調查數據。
三、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將調查問卷結果中選擇滿意和非常滿意的結果定義為1,其余選擇定義為0。定義之后被解釋變量滿足程度只有兩個結果,0和1。被解釋變量是滿足程度,它僅僅是一種次序關系,一般的方法是無法估計的,而logit模型恰巧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模型,因此我們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其影響因素。
1.Logit模型簡介
要使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產生最優(yōu)線性無偏估計(BLUE),必須符合經典回歸假設。這些假設中有些假設比其他假設更容易實現(xiàn)。此外,違反這些假設的后果因假設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一個假設難以實現(xiàn)且對OLS的解釋造成嚴重后果,那就是假設因變量是連續(xù)的。相反,因變量是離散的,即由兩個或更多的結果類別構成,OLS就會產生嚴重的推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最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如logit或probit通常更有效。
Logit模型,是國外于20世紀上半葉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離散選擇模型,其在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和交通運輸學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James JHeckman和DanielL1McFadden,由于他們在離散選擇模型等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的重大貢獻,獲得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Logit模型是經濟學中被廣泛用于研究行為主體的選擇過程的一類計量經濟模型。Logit模型分析的出發(fā)點是因果關系:一個行為或者一個選擇結果的出現(xiàn)一定是由于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那么,如果我們能夠洞悉所有這些因素以及它們產生作用的機制,則我們就可以在特定條件下準確的預測這一行為是否會再次發(fā)生。然而很遺憾的是,我們不可能觀測到所有因素,我們就只能預測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
McFadden證明,如果殘差項εij(j=1,…M)是已Weibull分布F(εij)=exp[exp(-εij)]獨立同分布的,那么
Pr(Yi=m)=exp(Zim)∑Mj=1exp(Zij)
2.關于數據
論文數據申請自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選取2009年外來務工人員調查表(老住戶)調查到的數據,其中踢除了自有房和房租為0的數據。
下表是關于被解釋變量的分類狀況。
3.模型的求解
選取了居住面積,居住人數,飲水,用水,浴室,天然氣,同鄉(xiāng),有錢租不到房子的經歷,房租作為解釋變量,經過SAS分析,在百分之十的顯著性水平下,居住面積,同鄉(xiāng),有錢租不到房子經歷,房租四個變量是顯著的,其余變量不顯著。SAS分析結果如下
其中VAR2表示居住面積,VAR16表示房租,VAR13表示同鄉(xiāng),VAR14表示有錢租不到房子的經歷。
4.變量的幾點解釋
根據SAS分析結果,在選取的解釋變量中只有四個變量顯著:居住面積,房租,同鄉(xiāng),有錢租不到房子的經歷。顯然,居住面積的大小直接關系到在租住的房子的活動面積,這與直覺是一致且合乎常理。外來務工人口大都低收入,房租對他們的滿意程度有顯著的影響也合乎情理。同鄉(xiāng)的存在,能夠使得務工人員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因此,變量同鄉(xiāng)顯著與中國的傳統(tǒng)也是相一致的。最后,有錢租不到房子的經歷顯著可能是由于這是一種心理經歷,被剝奪了幾乎所有人擁有的東西比剝奪了很少人擁有的東西影響更大。
四、 政策建議
對于流動人口較大的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適當的建設一些面積較大的廉租房并且事先調查外來務工人員來源地,根據人口的具體性質結合工作地點對流動人口分配不同的居住地點,使得來自同一地方的流動人口盡可能的居住在同一地點,這樣也便于城市管理者對流動人口的管理,由上可知,這樣的舉措會使流動人口滿足程度得到提高,滿足程度的提高意味著更高的工作效率,對于城市的建設有一定的幫助。(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英]Vani Borooah著 張卓妮譯. logit與probit:次序模型和多類別模型 格致出版社
[2]何寧,吳黎兵,騰沖. 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SAS與SPSS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3]姜啟源,謝金星,葉俊. 數學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田莎. 關于用戶選擇移動通信運營商影響因素的研究―基于multinomiallogit模型的實證分析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5]賈偉娜. Mixed Logit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6]劉文.浙江省流動人口生活滿意程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第三期全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浙江省數據的觀察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