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08 16:51: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社會治理的本質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2-0002-03
在當今這個重視“實際”、強調“應用”、尊崇“技術”的時代,學術研究,尤其是理論性比較強的學術研究,枯燥而艱難,在學術界常常是費力不討好的,在圖書情報學界也同樣如此。于是我們看到,各種打著“信息”“網絡”“數據”“智能”旗號的文章和論著蜂擁而出、鋪天蓋地,各種應用性研究成果大行其道、充斥其間。反觀比較純粹的理論研究,因為無法快速成文,難以獲得可觀的“收益”,需要坐冷板凳,從而越來越陷入“式微”的尷尬境地,甚至幾年都難得一見一本像樣的、有較高理論功底和學術水平的著作面市。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欣喜地看到由周九常等人撰寫、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與發(fā)展》問世了,展讀此書,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不難發(fā)現其中的精彩??鋸堃稽c兒說,它給當下沉悶的圖書情報界理論研究增添了一抹亮色。
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問題(主要指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是一個涉及圖書館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復雜的研究課題,不是一個小問題,更不是一個人“閉門思考三五日,伏案動筆一兩篇”就可以解決的。作者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者資助計劃的支持下,組成研究團隊,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歷經四年有余,終成此書。
綜觀全書,其理論建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理解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的概念、成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由十一個因素組成的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體系模型。二是提出了公共圖書館的整體社會形象定位――以知識存取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殿堂。三是在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體系模型和整體社會形象定位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四是以社會角色為切入點,分析了其與圖書館社會形象的相互作用與聯系,總結了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圖書館的社會形象演變的規(guī)律。五是從貼心服務(構建了價值導向型貼心服務模型)、新媒體技術應用的角度提出了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塑造的新舉措,為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建設和管理提供了一條有別于前人、他人的思路和方法。六是系統(tǒng)提出了“最美圖書館”的評選標準和原則,并據此推舉出國內18個最美圖書館。
歸納起來,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 為圖書館社會形象塑造、建設和管理筑牢理論基礎
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是其社會形象管理和建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一個基礎性或前提性的問題。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學術界幾乎不約而同、無一例外地忽略了這個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圖書館社會形象塑造、社會形象建設的論文數量很多(尤其是關于圖書館社會形象塑造和建設的方法、措施方面的論文數量很多),而直接涉及和面對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問題的文獻卻非常罕見。也就是說,大家多是“直奔主題”而來,研究圖書館如何進行形象塑造,通過哪些辦法、措施來改進圖書館的社會形象。而對于其首要問題或基本問題――形象定位問題――卻避而不談,可能是無心之失,或者是力有不逮,造成圖書館社會形象理論研究的先天不足。這是圖書館社會形象理論研究上的一個明顯疏漏,或者說是圖書館社會形象理論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就如同建樓房,地基不牢就建起了樓房,樓房自然會出現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該書無疑填補了圖書館社會形象的管理和建設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彌補了其中的一個關鍵薄弱環(huán)節(jié)(據說這個“空白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正是促使作者加以思考、展開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一來,該書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種原始創(chuàng)新的性質。這種創(chuàng)新的特點在筆者這里也得到了部分印證――經過全面、系統(tǒng)的查詢、梳理,不僅國內沒有發(fā)現主題為“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的專著,而且國外也沒有發(fā)現同類的著作。此外,把該書放在國內整個圖書情報學界2016年所推出的專著群體中,也依然不掩其色,甚至可以說是其中顯得比較突出的一種。
2 初步形成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基本框架,建立起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的理論體系
該書通過系統(tǒng)研究,以基本概念(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及其相關概念)和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體系以及圖書館整體社會形象定位為“頭”,以實證研究,即對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的調查分析(包括面向圖書館工作者的調查分析和面向社會人士的調查分析)和媒體報道中的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調查為“尾”;以不同歷史階段的圖書館社會形象為“經”,以不同類型圖書館(主要是兒童圖書館和社區(qū)圖書館)和不同層級圖書館(主要是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地市級圖書館和縣級圖書館)的社會形象為“緯”;以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為體”,以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塑造方法(主要表現為通過貼心服務和利用新媒體技術)“為用”,縱橫交錯地展開研究。最后,該書分析了實踐中“最美圖書館推選”或“尋找最美圖書館”活動與圖書館社會形象建設的關系,以及此類活動對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塑造造成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全書的“余響”。這樣,全書內容中所包含的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就隱然成型了。實事求是地說,這一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具有典型的開拓性和指引性,也就是說,后來的同類研究對它不可跨越,無法忽視。該書構建了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的理論體系,為圖書館社會形象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的生長點,拓寬了研究領域,深化了研究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圖書館社會形象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推動了其進一步完善。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外,該書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以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和指導。說到底,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該書提出了改善圖書館社會形象的關鍵舉措,假以時日,如果其思想、方法和措施能在圖書館實踐中加以貫徹、應用,將使圖書館管理者和館員可以以更加清醒的思路和穩(wěn)健的姿態(tài)推動圖書館的健康發(fā)展,也使圖書館與讀者、公眾之間的關系更和諧。
3 邏輯性、系統(tǒng)性強
這一特點通過內容的時間順序(從古到今,從現在到未來)、層級順序(從頂級到高級再到中級,最后到基層)、重要性順序(從公辦到民辦,從國內到國外等)和學理順序等反映出來。僅就學理順序而言,按照邏輯關系和邏輯順序,首先,該書給出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及其相關概念,從而為全書內容建立起必要的概念基礎;其次,系統(tǒng)搜集、梳理和分析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從而為該書寫作的必要性和內容的價值提供了注解和依據;接著,對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與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圖書館社會形象的關鍵來源;之后,建立圖書館社會形象體系模型,給出了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整體社會形象定位,為后來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奠定基礎;再往后,對我國圖書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形象進行了考察與分析總結,論述了新技術環(huán)境和社會需求下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定位的未來發(fā)展;隨后,對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進行了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順理成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改善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的策略,即貼心服務和新媒體技術應用,并對國內最美圖書館進行推舉和分析。幾種不同的邏輯順序并行不悖,復合一體。在此情況下,全書邏輯思路清晰,邏輯順序分明,層次結構合理,系統(tǒng)性、邏輯性強。
此外,該書研究視角寬廣,從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預測學等多個學科,或者說通過多學科交叉,從不同學科側面來關照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定位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內容的豐富性,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學性與嚴密性。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明,該書是一本具有一定理論高度和理論深度的不可多得的學術專著。
同時,該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其理論部分和實證部分二者之間不是無關聯地拼湊,不是“水是水,油是油”,不是“兩張皮”那樣的關系,而是有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符合“事實上需要,邏輯上一致”的原則。理論部分是該書的主體,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是其創(chuàng)新之處,實證部分是其輔助、支持的部分,后者對前者有著增光添彩的作用。
關鍵詞:新經濟社會學 社會網絡 社會資本
引言
經濟社會學創(chuàng)立于19世紀末,先后經歷了三大發(fā)展階段,分別是20世紀初的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的傳統(tǒng)階段以及20世紀80年代后的復興階段(劉少杰,2009)。新經濟社會學(New Economic Sociology)即經濟社會學的當代演進,是一門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經濟行為及經濟體系的科學(曹德駿、左世翔,2012)。新經濟社會學的重要價值在于對古典、新古典經濟學思想所提出的反駁。新古典經濟學中對于完全理性經濟人和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的假設在Granovetter等學者看來是某種錯誤的觀點。他們認為,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忽視了人的能力,沒有看到社會網絡及其規(guī)范對于經濟活動的影響,其研究必然與現實情況不符。因此,新經濟社會學理論是對傳統(tǒng)經濟、管理理論的補充和糾正,值得我們借鑒并加以豐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有關嵌入性問題》一文的發(fā)表,他開創(chuàng)了經濟社會學的全新時代,由此也奠定了運用社會網絡視角來研究經濟行為的恰當理論基礎(汪和建,2006)。隨后,社會網絡及社會資本引起了眾多學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關注,漸漸成為了研究經濟管理類各種問題的關鍵方法和重要視角(耿新,2010)。
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社會網絡研究、市場研究、企業(yè)研究、性別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將通過理論梳理的方式比較研究其中的社會網絡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
理論綜述
新經濟社會學是一門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的學科。這一理論建立在三大基礎性假設之上(Granovetter,1992)。第一,經濟行動鑲嵌于社會關系網絡之中;第二,經濟行動將追尋經濟與非經濟的目標;第三,經濟體制是社會學的構建。由此,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社會結構表現為網絡的形態(tài),而經濟現象嵌入在社會結構這一網絡之中,一切經濟行動都是對社會結構的投資活動。
(一)社會網絡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
1940年,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會網絡”的概念,后來Bott(1971)進一步研究了“社會網絡”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對于社會網絡的研究并沒有多大進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將社會網絡明確定義為由某些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第一次將社會人(actor)、社會聯系(social ties)、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及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的概念組合在了一起。目前,在社會網絡理論體系中,弱關系理論、強關系理論及結構洞理論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弱關系理論(The Theory of Weak Ties)。Granovetter的主要貢獻在于:發(fā)展和深化了嵌入的概念;提出了弱關系及其“橋”作用的理論。聯結是社會網絡的節(jié)點,按照聯結的強度可以將社會網絡中的關系劃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
從概念上講,弱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而非經濟關系(劉少杰,2009)。Granovetter(1973)定義了四個判定維度來衡量關系強度,即互動頻率(Comb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Time)、感情深度(Emotional Intensity)、親密程度(Intimacy)和互惠程度(Reciprocal Services)?;宇l率越高、感情深度越深、關系越密切及互惠程度越高的社會關系屬于強關系,反之則屬于弱關系。他進一步指出,強關系中的個體往往在性別、年齡、教育、身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弱關系中的個體間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朱曉霞,2011)。由于社會群體當中具有相似性的個體成員通常擁有類似的信息和資源,因而強關系網絡具有大量的冗余信息;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在弱關系網絡中,個體成員的差異帶來了異質性的信息和資源,具有更大的潛在效用。
事實上,社會網絡中的不同團體,往往就是通過一兩個團體成員之間的個人聯系而形成聯結。既然是兩個不同團體,那么這種關系必然是弱關系。對于這一發(fā)現,Granovetter提出了“橋”(Bridge)的概念,認為弱關系在不同社會團體之間充當了傳遞信息的橋的作用。后來,一些學者繼續(xù)對弱關系的信息橋作用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與理論的出入迫使Granovetter進一步修正了他對弱關系理論的表述,即并非所有弱關系都能發(fā)揮信息橋的作用,但信息橋一般都是弱關系(Granovetter,1985)。另外,Granovetter還認為弱關系是聯結社會微觀與宏觀結構的中介(劉少杰,2009)。在他看來,由于小規(guī)模網絡正是通過弱關系而彼此聯系,而宏觀網絡則是大量小規(guī)模網絡的集合。因此,通過分析小規(guī)?;泳W絡中的個體關系,有助于理解宏觀社會結構的運行規(guī)律。
簡言之,弱關系理論的提出是新經濟社會學興起的前兆。Granovetter等學者論證了社會網絡對于獲取信息和資源的實際價值,也提出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網絡結構原則(李校生,吳波,2009)。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橋的概念為后來Burt提出結構洞理論奠定了基礎。
強關系理論(The Theory of Strong Ties)。按照Granovetter的界定,強關系是維系社會團體內部關系的紐帶。強關系帶來了信息和資源在社會團體內部的重復傳遞,導致了團體成員間信息和資源的重復冗余(羅家德,2010)。因而在他看來,強關系的價值是低于弱關系的。然而,后來的學者(Bian,1997;Burt,1992)通過不斷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ian(1997)在承認弱關系具有信息傳遞作用的同時,提出建立在信任與義務基礎之上的強關系在經濟活動中更具優(yōu)勢。Burt(1992)的研究也發(fā)現,具有冗余信息和資源的不相聯結的網絡成員間的結構洞才是建立信息橋的前提,在這一點上弱關系和強關系并無本質區(qū)別。與此同時,在對于中國經濟現象的研究中,強關系的重要性尤為突出(Bian,1997)。強關系以信任為基礎,以“人情”為媒介,讓不同成員在社會網絡之中結成了穩(wěn)定的小圈子,從而使行動者更好地獲取了信息和資源(朱曉霞,2011)。
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 Theory)。Burt于1992年發(fā)表了著名的《結構洞》一文,提出了結構洞的概念。所謂結構洞,即是兩個行動者之間關系缺失所形成的一種網絡狀態(tài)(劉少杰,2009)。在社會網絡結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縫隙,即某個行動者和有些行動者之間彼此聯系,但又與其他行動者不發(fā)生直接聯系,這就在網絡中形成了不直接聯系的“洞”的形狀。這種縫隙的消除必須依賴于第三方行動者的中介作用,因而在結構洞中,第三方行動者占據著核心位置。弱關系理論和強關系理論都只是討論了關系雙方的好處,而沒有探討第三方的優(yōu)勢,而結構洞理論則看到了第三方從網絡結構位置中獲取的“洞效應”(Hole Effects)。當然,一旦不直接聯結的雙方在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逐漸取得了聯系,那么結構洞也就會隨之消失(Burt,1992)。Burt(1992)認為,社會關系的缺失形成了結構洞,而結構洞正好“橋接”了兩個原本沒有關系的社會團體,這正是處于結構洞位置的行動者所具備的競爭優(yōu)勢。具體來講,首先,行動者擁有結構洞可以獲得信息上的優(yōu)勢。結構洞將不同社會團體中的冗余信息進行交換傳遞,帶來了信息量的增加和擴散。第二,行動者通過結構洞取得了控制優(yōu)勢。面對不同種類的信息需求與供給,掌握結構洞的行動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控制信息的傳遞過程,甚至成為專門經營關系網絡的網絡企業(yè)家。第三,結構洞上的行動者更具創(chuàng)新優(yōu)勢。這類行動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從而也獲得了更高的創(chuàng)新能力(劉少杰,2009)??傊?,掌握結構洞越多的網絡成員,更能為自己和相應團體帶來好處,這種特殊的位置優(yōu)勢蘊含著有價值的社會資本,完全可以轉化為企業(yè)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
綜上,結構洞理論是對Granovetter的弱關系理論的發(fā)展。與Coleman的封閉網絡理論不同,Burt的結構洞理論是一種開放網絡理論。他看到了重復信息對于封閉網絡之外成員的價值,并將這一價值上升為了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這一理論更加確切地描述了社會關系對于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的作用,這也為豐富傳統(tǒng)競爭優(yōu)勢理論提供了一條思路。
(二)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
社會資本的理論涵蓋面很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學、社會學、組織理論以及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都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在新經濟社會學中,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網絡中的個人因占據特殊位置而能夠獲取利益的能力,即社會關系的價值創(chuàng)造力??v觀社會資本理論的發(fā)展脈絡,Coleman從社會規(guī)范角度闡述了社會資本;Bourdieu從社會資源的角度探討了社會資本;Portes等從能力角度分析了社會資本。第一,社會資本概念的形成經歷了復雜的探索歷程。從社會資本理論的發(fā)展脈絡看,最早提出社會資本這一概念的學者是Bourdieu。他首先提出了社會關系的“場域”和“資本”的概念。場域是有社會關系組成的社會場合或領域,即一張社會網絡;資本一般包含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三類。Bourdieu認為三種資本在場域中實現相互轉換,并認為社會資本是通過關系網絡而獲取的實際資源或潛在資源的總量(Bourdieu,1986)。Bourdieu的資本三分法和場域轉換觀點,實質上是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了工具性的社會網絡,即社會網絡就是社會資本。隨后,Coleman(1994)對社會資本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展開了研究,認為社會網絡中不同行動者的基于自身利益的各種交換形成了持續(xù)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即是社會資源、社會資本。Portes(1998)也提出社會資本是依附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特殊聯系,是一種能力的表現。Burt(2000)認為結構洞就是社會資本,是企業(yè)等經濟活動主體的最終競爭優(yōu)勢。最終Lin Nan(2001)對于社會資本的論述代表了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一般共識。在他看來,社會資本就是嵌入社會網關系中的可以帶來回報的資源投資。由此,這一定義也解釋了社會資本的三項基本特征(劉少杰,2009)。一為,社會資本與社會關系網絡相聯系,互為表里不可分割;二為,社會資本具有一般經濟資本的增值功能,能夠為擁有者帶來更大的回報;三為,社會資本本身是一項投資活動。第二,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析框架闡釋了社會資本的三項重要價值。其一,社會資本包含了一條因果鏈條(李校生、吳波,2009),即因為特殊的社會結構優(yōu)勢,便利了行動者對稀缺資源的獲取。這一觀點包含了社會資本研究的兩個重要概念:網絡嵌入和網絡資源。其二,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情景性(Alder & Kwon,2000)。不同的行動者對于不同商業(yè)目標的追尋,使得社會資本的作用因人、因事而大相徑庭。簡言之,在不同的場景中,社會資本具有極強的權變性。其三,社會資本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由于Granovetter的弱關系和Burt的結構洞都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網絡結構,所以網絡中的行動者始終處于活躍的競爭與合作之中。同時,變化著的內外部環(huán)境更加劇了網絡的變化。因此,社會資本會隨著網絡結構的調整而變化。
第三,社會資本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研究。在企業(yè)研究領域,企業(yè)社會資本被認為是企業(yè)內部和外部各種具有規(guī)范、價值和偏好等特性的社會網絡的集合(Westlund,2003)。對于企業(yè)社會資本的作用,范鈞(2011)將其概括為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降低企業(yè)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的核心能力、有利于企業(yè)獲取內外部知識、資源以及有利于提升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梢哉f,企業(yè)社會資本增加了企業(yè)間的信息流動,提高了來自企業(yè)合作伙伴的利益回報,開拓了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來源,是現代企業(yè)獲得成長的重要資源。
嵌入性觀點與資本概念的和諧統(tǒng)一
嵌入性是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觀點,資本是社會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深挖二者的思想根源,可以發(fā)現許多相似的內容。
(一)社會網絡的嵌入性觀點
嵌入觀點的提出?!扒度胄浴保‥mbeddedness)這一概念最早由Karl Polanyi(1944)提出。在Polanyi(1968)看來,經濟活動通常具有三種形式,即互惠交換、市場交換和再分配。經濟活動的開展受到社會制度、規(guī)范、習慣等因素的制約,是以社會關系為基礎而發(fā)生的。因而經濟活動是“嵌入或糾纏”于經濟和非經濟制度中的。后來,Granovetter等借用Bolanyi的嵌入思想,進一步探討了嵌入性。
Granovetter(1985)進一步明確了社會關系對于經濟行動的影響,認為“弱嵌入性”的現象更為普遍。事實上,一方面,在傳統(tǒng)經濟社會學領域,帕森斯等人的觀點過度夸大了社會系統(tǒng)對于經濟現象、經濟活動的作用,把行動者視為文化價值規(guī)范的偶人(劉少杰,2009),因而是一種“過度社會化”的觀點;另一方面,在古典、新古典經濟學領域,經濟學家將經濟活動中的行動者視為完全理性個人,忽視了人的絕大部分社會化屬性,因而是一種“零嵌入性”的“原子化”觀點。面對這兩種極端的觀點,Granovetter既反對傳統(tǒng)經濟社會學的過度嵌入性觀點,更反對新古典經濟學的零嵌入性觀點,而折中地認為經濟行動的嵌入性是間接受制于關系網絡的一種“弱嵌入性”。
Granovetter認為經濟行動是嵌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這種嵌入關系不僅包含了社會網絡規(guī)范、文化、政治及宗教等因素,還考慮到了經濟行動的經濟和非經濟動機(劉少杰,2009)。這一表述第一次明確了經濟行動在內容、目標及過程方面對于非經濟行動或制度的依賴程度,由此也奠定了嵌入性理論在新經濟社會學中的核心地位。
嵌入觀點的意義。弱嵌入性觀點的發(fā)展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并漸漸成為了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經濟現象的重要理論工具(邊燕杰、邱海雄,2002)。
嵌入性觀點創(chuàng)新了學術界對于一些重要經濟現象的解釋,使得后來的研究者在市場定價、經濟績效及制度創(chuàng)新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研究。具體來說,第一,社會關系網絡的嵌入性解釋了市場中的產品定價過程。經濟學理論原本認為市場競爭決定了產品的價格,但買賣雙方對于社會網絡的嵌入常常使得產品的真實價格背離競爭性均衡價格。第二,社會關系網絡的嵌入性能夠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績效的提升。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了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合作、激勵、監(jiān)督,這些都與生產效率有著密切關聯。第三,社會關系網絡的嵌入性影響了經濟組織和制度的形成。產業(yè)中關鍵人物的社會網絡構建過程,是對既存經濟組織或制度的重建,新的組織或制度進一步提升了產業(yè)的技術經濟效益(劉少杰,2009)。
隨后,嵌入的觀點便活躍于網絡與組織(Nohria & Eccles,1992)、經濟社會學(Lie,1997)、聯盟網絡理論(Gulati,1998)、社會資本(Ports,1998)及組織與戰(zhàn)略等眾多研究領域,并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嵌入性的類型。對于嵌入的分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答案,主要包括關系性嵌入與結構性嵌入、垂直嵌入與水平嵌入、認知嵌入與文化嵌入等類型(張榮祥,2009)。
首先,Granovetter(1985)將嵌入性分為兩類,一類稱為關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即指行動者是嵌入人與人互動形成的關系之中的;另一類稱為結構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即指行動者所在的社會網絡又是與其他社會網絡相聯系的。關系性嵌入強調行動者在所嵌入的社會網絡中受到的來自社會關系的影響,如各種規(guī)則性期望、相互贊同的渴望及互惠性原則等(陳欽約,2010),關注以信任為基礎的對偶交換行為;而結構性嵌入強調行動者在所嵌入的社會網絡中受到的來自社會結構的影響,如來自社會結構的文化、價值等因素(朱曉霞,2011),重視網絡整體中群體關系的影響作用。Andersson、Forsgren和Holm(2001)也把嵌入劃分為關系性和結構性,但他們認為關系性嵌入說明了社會網絡的親密程度和動態(tài)變化,而結構性嵌入反映了行動者在網絡內對不確定性的處理,具有相對靜態(tài)性。
其次,Schweizer(1997)等學者將嵌入劃分為垂直嵌入和水平嵌入兩類。垂直嵌入指行動者所在的當地階層與他所處在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huán)境的階層性連結;水平嵌入是指行動者所處網絡在社會性和文化性范圍的滲透(張榮祥,2009)。Halinen和Tornroos(1998)則認為垂直嵌入是指社會網絡中不同層次間的聯系;而水平嵌入是指特定網絡層次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具體的劃分標準可按照地理范圍、網絡結構以及公司內部層級的不同作出劃分。
最后,Zukin和DiMaggio(1990)等學者認為,嵌入性應劃分為認知性嵌入和文化性嵌入。認知性嵌入是指行動者決策對原有思維意識的嵌入,即行動者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認知決定了他們的具體行為。這類原有認知包括了倫理、道德、情感及審美等因素,它們共同構成制約行動者決策的理性規(guī)范。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性嵌入,即行動者的行為還要受到來自外部社會網絡的集體理解力的影響。這類影響主要包括組織共同價值、正式規(guī)范等文化因素。
總之,不論嵌入概念應當如何分類,經濟行動鑲嵌于社會網絡之中的共識早已形成。
(二)社會資本的共識與分歧
社會資本理論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分歧到共識,再從共識到分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在二十世紀,盡管對于社會資本的概念尚存一定分歧,但還是達成了基本共識,即社會資本是鑲嵌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具有回報性的資源投資(Nan Lin,2001)。然而,在這一共識的背后,圍繞社會資本理論發(fā)展歷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更為深刻的爭論愈發(fā)激烈。究竟社會資本是關系還是資源、是集體還是個體、是結構還是行動?對于這三對矛盾的解答是當代經濟社會學領域的討論熱點(劉少杰,2009)。
社會資本:資源還是關系。社會資本究竟是社會關系還是社會資源呢,學術界對此爭論已久??茽柭?999)曾指出,社會資本的形成依賴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社會資本不同于有形的物質資本,是一種表現為人與人關系的無形資本。并且,社會資本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即具有生產性。獲取社會資本有助于人或組織對于特定目標的實現,因而社會資本是一種關系。然而,這樣的觀點受到了大量學者(Burt,1992;Ports,1998)的批評。他們認為社會資本就是一種社會結構中的資源,這種特殊的資源源自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Burt(1992)更將社會資本強調為一種從他人身上獲取好處的機會和資源。當然,還有一些學者運用折中的思路來看待社會資本,比如Foley & Edward(1999)認為社會資本即是“網絡加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單獨的資源和單獨的社會網絡都不是社會資本。由于沒有加入行動者的動態(tài)因素,靜態(tài)的資源與網絡并不能為行動者帶來實際的效用。而在耿新(2010)等學者看來,作為社會資本載體的人、作為社會資本運轉渠道的社會網絡以及作為社會資本內容的潛在資源,這三者的動態(tài)組合共同詮釋了社會資本的內涵。因此,只有依托于人的行動而活躍起來的社會網絡及其潛在資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集體還是個人。目前,社會資本的集體論被廣泛接受,而個體論只適用于對企業(yè)家社會資本等特定問題的研究。社會資本的集體觀點始于Bourdieu的研究,在他看來,社會資本是某個團體為了維持團體的團結和控制而進行的投資。集體社會資本往往具有明確的界限,體現了強烈的排外特征。然而,社會資本集體論的缺陷在于過分強調了社會資本的密集性和緊密性(林南,2001;劉少杰,2009)。集體的邊界和內部的團結僅僅解釋了社會資本的部分特征,社會資本還可以通過開放網絡間的聯結實現流動和增值。即網絡完全有能力將不同團體的內部社會資本進行連接。針對網絡間的溝通,Granovetter、Burt等學者都做了大量論證。
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個人與集體,其實是嵌入社會情境的兩個層次。個人是嵌入集體之中的,集體又是嵌入更大的社會網絡之中的。一方面,如果片面強調社會資本的集體觀點,就很容易忽略社會資本的行動主體―人。尤其在對企業(yè)社會資本的研究中,企業(yè)家個人的社會資本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過分看重個人社會資本,從而忽視了社會資本集合的整體效應,也是對社會資本理解的一種偏誤(王鳳彬、李奇會,2007)。
社會資本:結構還是行動。既然社會資本是嵌入社會網絡的投資,那么對于這一概念的分析究竟應該強調網絡結構的作用還是行動者個體行為的影響呢,傳統(tǒng)社會學理論并未達成共識。林南(2001)的研究只是盡可能折中了這一分歧。
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被稱為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劉少杰,2009)。他認為存在兩個核心問題,即個體如何在社會關系中投資與個體如何從社會關系中獲利。傳統(tǒng)社會資本研究強調了社會結構視角,而林南卻創(chuàng)新地加入了個體的選擇行為這一因素,從而統(tǒng)一了結構與行動的觀點,也更為真實地反映了社會資本的作用。正如他在《社會資本》一書中提到的,人的選擇行為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而社會關系就是社會結構。因此,對于社會資本的研究,必須堅持在結構與行動的互動關系中層層展開。
結論
經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一方面,Granovetter的社會網絡理論及其嵌入思想強調了行動者通過社會互動所構建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這一網絡對行動者行為的影響。動態(tài)的行動者行動與靜態(tài)的網絡結構,二者共同揭示經濟社會現象的實質。另一方面,林南等人的社會資本理論,以資源、結構和行動為核心。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資源是一切投資活動的目標,社會結構是投資活動的場所,而行動者及其行動是投資活動的參與者。因此,社會資本是一個包含了社會關系網絡結構與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的投資過程。正如劉少杰(2009)所說,社會資本不僅僅是一種客觀對象,更是一種實踐活動。換言之,社會網絡理論解釋了行動者如何通過社會關系中的聯結實現信息、資源的獲取以及能力的提升,這本就是一種結構與行動的結合。而社會資本的三個要點表明:第一,社會資本嵌入于社會網絡;第二,社會資本可以獲取增值資源;第三,社會資本也是一項投資活動(劉少杰,2009)。即社會資本是資本視角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反映了社會資源對于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陸德梅、朱國宏,2003)。
綜上所述,在本文看來,社會網絡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二者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但中心點都是圍繞人與人的關系及其互動而展開的。因此,本文的觀點認為,社會資本就是基于信任的、依附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可以為行為人帶來經濟資源的合作關系集合。換言之,社會資本最終將表現為能夠獲取的社會網絡及其資源,因而社會資本就是動態(tài)的社會網絡。
參考文獻:
1.Bian Y, Ang S. 1997. Guanxi network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Social Forces 75
2.Burt, R.S. 1992.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Coleman, J. 1994.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on Economic Sociology, in Smelser,N.and Swedberg,R.(ed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5.Granovetter, Mark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6.Granovetter, Mark. 1992.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cta Sociologica 35
7.Lie, John. 1997. Sociology of Market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3
8.Lin, N. 2001.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M]. New York: Aldinede Gruyter Press
9.Port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10.Ronald S. Burt. 2000.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edited by Robert 1. Sutton and Barry M. Staw Greenwich, CT: JAL press
11.Schweitzer, T. 1997. Embeddedness of ethnographic cases: A social networks perspective [J]. Current Anthropology 38
12.Uzzi, B. 1997.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13.邊燕杰,丘海雄.企業(yè)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14.曹德駿,左世翔.新經濟社會學市場網絡觀綜述[J].經濟學家,2012(1)
路桑斯教授提出了心理資本,把自信、希望、樂觀、堅韌四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合并成為更高層次的核心概念,并稱之為心理資本,企業(yè)不僅可以通過特定途徑來獲得心理資本,還可以通過特定途徑來提升心理資本的數量與質量。我國柯林江教授將根據要素內涵將本土心理資本13個一階類別歸納成事務型心理資本與人際型心理資本兩個二階類別,前者包括奮發(fā)進取、自信等具體要素,后者包括尊敬他人、包容寬恕等具體要素。
而社會資本作為嵌于社會結構、關系網絡的資源,對于無論個體還是集體而言,行動者都可以通過擴充和利用社會資本來提高其達成目的性行動的可能性。普特南將社會資本以結構上的區(qū)別將其劃分為黏結性社會資本與橋接性社會資本,前者包括由地緣、親緣、宗教倫理等因素聯系到一起的具有相似性、排他性、聯系緊密的群體;后者則是由跨越地理、種族、性別因素的來自不同背景的群體集合。在這種劃分基礎上的研究在國內接受度較為廣泛,其較好地顯示了社會資本中國本土化的特質。
大量研究表明組織支持感是一個獨立的概念,指員工對組織是否重視其貢獻和關心其福利的總體看法??娝沟妊芯空J為高組織支持感趨向于改善員工工作態(tài)度(工作滿意度和情感承諾),形成有效的工作行為(如情境績效)。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心理資本本土化,從其對工作績效的作用機理上展開分析、對組織支持感作為參與要素展開探索成為本文的主題。
二、假設的提出與研究方法
1.假設的提出
在中國本土工作場景中,我們發(fā)現往往是自身具有很強事業(yè)心的員工,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本職工作;具有良好人脈的員工往往也樂于完成本職工作以外的其他相關工作。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將任務績效與事務性心理資本聯系起來、將周邊績效與人際性心理資本聯系起來,同時又分別將任務績效、周邊績效與黏結性社會資本、橋接性社會資本聯系起來。而組織支持感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心理感受,在心理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工作績效的作用過程中,我們假設組織支持感會起到調節(jié)作用。于是我們建立本研究的假設:
H1 事務性心理資本對任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 人際性心理資本對周邊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3 黏結性社會資本對任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 橋接性社會資本對周邊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5 隨著組織支持感的增加,心理資本對周邊績效的正向作用增強
H6 隨著組織支持感的增加,社會資本對周邊績效的正向作用增強
2.變量研究方法
(1)人力資本。由于關聯變量在測量上是主觀變量,本研究使用主觀衡量人力資本的方法,同時采用三個自評項目以衡量調查對象的人力資本。采用李克特式5點量表。
(2)心理資本。根據本土化的要求,心理資本作為本研究重點測量的變量,我們將其劃分為事務性心理資本和人際性心理資本來測量,選取了柯林江教授在中國本土情境下研究開發(fā),并經過多次應用的短板問卷,用其二階類別進行測量??铝纸淌诘男睦碣Y本本土量表近兩年在中國的研究界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信信效度得到了證實和肯定。采用李克特式5點量表。
(3)社會資本。借鑒柯林江教授的以劃定“關系范疇”,從“同事關系”、“領導關系”和“外部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衡量,綜合納入“關系強度”、“網絡數量”等概念內涵。采用李克特式5點量表。
(4)組織支持感。采用分層回歸方法檢驗組織支持感的中介作用。我們采用組織支持感量表,選取艾森伯格組織支持感調查表,同時參考了國外研究學者在研究組織支持感與組織承諾、角色內績效和組織公民行為間關系時的測量方法,選取了其中7個子題目。采用李克特式5點量表。
(5)工作績效。工作績效量表,采用陳勝軍教授開發(fā)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自評形式工作績效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點量表。
三、研究結果
1.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與分析
問卷的發(fā)放采用線上加紙質版的結合。調查對象是北京海淀區(qū)與朝陽區(qū)國企、外資與合資三家不同性質的公司。一共發(fā)放問卷約376份,回收有效問卷317份,其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年齡最小為21歲,最大為53歲,平均年齡34歲,學歷最低為中專及高中以下,最高為博士。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
數據結果的信效度檢驗通過,Cronbach's a 值為0.78,具有良好的效度。如表1所示,性別為控制變量,與三類資本相關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女性職工與男性職工相比,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心理資本各方面都處于相對弱勢的水平。三類資本之間顯著相關,存在相互影響關系。三類資本,尤其是黏結性、橋接性社會資本,以及事務性、人際性資本均分別對任務績效、周邊績效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尤其是事務性的心理資本與任務績效的相關性、人際性的心理資本對周邊績效、橋接性的社會資本對周邊績效都具有比較顯著的相關關系,假設得到初步支持。
2.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對任務績效、周邊績效的影響
因變量為任務績效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在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對于任務績效的模型中,人力資本變量β值為 0. 030(p < 0. 001),事務性心理資本β值為 0. 337(p < 0. 001),對任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1成立;黏結性社會資本對任務績效的正向作用程度未達到很突出的水平,H3不成立。同理可以看出其他相關變量對任務績效有著一定的正向影響。
相關變量對周邊績效的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橋接性社會資本變量的β值為 0. 392(p < 0. 001),對周邊績效有更為顯著的正向影響,H4成立;人際性心理資本變量的β值為 0. 379(p < 0. 001),對周邊績效有更為顯著的影響,H2成立。
如表4、5所示針對自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我們將相關變量分別去中心化后與組織支持感相乘,分別檢驗了組織支持感對任務績效,在各類資本分別對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影響過程中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如表3所示,在對任務績效的調節(jié)作用中,組織支持感的調節(jié)作用并不顯著;而對比周邊績效來說,尤其是在事務性心理資本對任務績效的影響過程中,交互項系數的系數達到了0.639*(P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此次研究再次證明了研究學界一直認同的心理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工作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分別就兩種社會資本以及兩種心理資本對任務績效的影響程度來看,不能從研究成果中直接看出總體上的影響差異,但結果顯示事務性心理資本對任務績效有較其他類型資本更為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就四種不同類型的資本對周邊績效的影響來看,也無法直觀的得到總體上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對周邊績效的影響差異。這可能是由于,雖然研究從客觀角度出發(fā)選取了一家外企、一家國企以及一家合資企業(yè)以期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涉及行業(yè)領域差異較大,對象的職位分類與層級相當不同的特質。
橫向對比充分顯示出橋接性社會資本和人際性心理資本對周邊績效的顯著影響。這兩項中,又屬橋接性社會資本的影響更為顯著,這為我們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點。而總體上,就兩類資本分別對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的影響上來看,社會資本對周邊績效的正向影響更為顯著。
一 選擇適宜的繪本,激發(fā)閱讀興趣
生動形象、富有情感、來自幼兒生活經驗的故事主題,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產生積極主動觀察的愿望。如《月亮的味道》中摘月亮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動物們一個個疊羅漢摘月亮夸張的動作,既形象又生動,他們一起合作摘月亮的過程惹人發(fā)笑,讓他們感受到好朋友之間的合作,一起付出努力獲得成功就是快樂。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好朋友之間相互合作幫忙,努力成功摘到月亮的快樂語言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合作的友誼和愛。
二 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閱讀能力
自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能激發(fā)幼兒參與繪本活動的興趣,在安靜的氛圍中徜徉于書的海洋中,閱讀能力會不斷獲得提高。例如閱讀《白羊村的美容院》,幼兒人手一本繪本,以幼兒自主閱讀為主,看不懂的地方與同伴討論或告訴老師,接著老師講述故事,孩子們隨著老師講述的故事同步翻閱繪本,雖然是第一次嘗試,有一部分孩子還不習慣,跟不上節(jié)奏,但興趣很濃厚,他們在以后的課間活動中不斷地時時翻閱,講述著繪本中的故事。
三 注重教學策略,提升閱讀能力
1.多媒體策略
將繪本制作成課件,動態(tài)、立體的信息加上語音、語調、語速的變化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聽覺。繪本《老狼娶新娘》中,我將書中的內容拍成圖片,并以圖片為基礎制作成動畫的課件,添加上音效。當播放喜洋洋的音樂請幼兒猜猜今天發(fā)生什么事情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大灰狼的新郎官,幼兒馬上猜到大灰狼要結婚。娶的新娘是誰呢?我通過一幅幅圖展示大灰狼摸摸新娘的手,摸摸新娘的腳,看看新娘的牙齒等環(huán)節(jié),并請幼兒說說摸到的感受并模仿大灰狼,幼兒瞬間進入了故事的角色中,加上為之添彩的大灰狼的話語:“新娘新娘,伸出你的手來讓我看看。”那種害羞又霸氣的語氣,把我們帶到了結婚的喜慶中,從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也很好地理解了繪本。
2.注重畫面細節(jié),巧妙提問策略
細節(jié)引起觀察興趣,很多繪本畫家常常會巧妙地在畫面安排一些人物或動物微妙的變化,細心的孩子會在這些繪本的細節(jié)中展開自己的想象,深刻理解故事內容。在《彩虹色的花》中,通過彩虹色的花剛開始那種從泥土里來到這個世界積極快樂的神態(tài)和送給小動物花瓣之后的畫面對比,我提出問題給孩子們:“你們覺得彩虹色的花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你們覺得它快樂嗎?為什么?”引導幼兒主動地去思考,去反思。而答案正深深地將繪本主題中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是快樂的那種精神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的收獲是巨大的。另外,在小動物的刻畫中,作家也是非常的細致,每個小動物借的花瓣所需要的顏色正和彩虹色花瓣的顏色是吻合的,因此當知道小螞蟻借一片花瓣當作小船,就引導幼兒對動物所需要的東西進行和顏色相對比的猜想,提問幼兒:“你們覺得還有什么小動物會選什么顏色的花瓣像彩虹色的花借呢?”鼓勵幼兒針對畫面的細節(jié)進行觀察,通過提問讓幼兒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大膽猜測,梳理出整個故事的內容。因此,梳理出畫面細節(jié),可以提升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能力,通過提問,幼兒閱讀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了,久而久之,孩子們的閱讀收獲也會獲得更多。
3.運用多種體驗式策略
第一,創(chuàng)造性的模仿體驗。繪本內容幽默、詼諧,讓幼兒來學學其中的動作,模仿人物的表情,為理解故事打下基礎。在繪本《好餓的小蛇》中,描述了好餓的蛇吃每個蘋果的動作和表情,幼兒在閱讀圖書的過程中,輕松地學蛇吃蘋果的動作和表情等,既體會到了動物的特征又加深了印象。
第二,開展繪本閱讀中的游戲。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通過預設一些游戲的情節(jié)或是安排游戲的方式來引發(fā)幼兒主動探究。在第一次閱讀《逃家小兔》中,讓幼兒自由結對說說如果自己是小兔會逃到哪里去,兔媽媽又會怎么辦時,樂樂、貝貝等人想起了語言角里小兔和媽媽提供了兔子的指偶和頭飾:她們就商量著頭飾表示兔媽媽、指偶表示兔寶寶,開始角色扮演講述活動。孩子們在這個問題上不停地討論著、游戲著,遲遲不愿把自己從角色的身份中跳出來……
關鍵詞:中職本科學生;社會實踐;探索
0 引言
社會實踐作為職業(y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重要的部門,是有效開展中職本科類學校學生社會實踐管理活動,探索有效的實習生管理方式,完善中職本科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確保中職本科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 中職本科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必要性
1.1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幫助中職本科學生更好的認識社會的基礎
由于學生長期處于學校那種封閉和單純的環(huán)境中,盡管這種環(huán)境能夠有助于學生減少外界干擾安心的學習,更能夠避免精神污染,提升學生高尚的品德,但是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學生在這種過去封閉的環(huán)境中,降低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對社會認同感不強。所以,鼓勵中職本科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快的走出校園,走到社會中來,讓中職本科學生能夠更早的接觸和了解社會,提升對整個社會的認識和了解。
1.2 社會實踐的開展也是幫助中職本科學生邁向社會的關鍵手段
中職本科學生社會化程度較低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中職本科學生畢業(yè)后不能很快的適應社會的環(huán)境,很多在學校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在工作中卻表現的一般,這也再次反映出來了我國職業(yè)教育工作與社會的聯系還不是很緊密,沒有在教育課程中添加更多社會實際問題的講解,學生更是沒有做好從學生到社會人轉變的準備工作,所以幫助學生進行角色的轉變,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開展社會實踐課程非常必要。
1.3 社會實踐是提升中職本科學生奉獻社會的途徑
在整個中職本科教育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外,重要的是要開展有效的方式幫助中職本科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但是目前我國中職本科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應強化中職本科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更好的為社會和人民提供服務。
2 加強中職本科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思考
2.1 整合資源,構建中職本科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體系
社會實踐基地作為確保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保障和載體,所以,新形勢下中職本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想要做出一定的成效,需要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媒體進行學生社會實踐生活的宣傳工作,提升其社會影響力,為中職本科學生更好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取得當地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其次就是要主動與當地社區(qū)、企業(yè)以及服務機構進行聯系,堅持合作共贏的原則,結合中職本科學生自身成長的實際情況以及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構建更多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
2.2 構建社會實踐評價體系
學校要成立黨政領導、團委、學生處以及教育處等共同參與的領導小組,各級組織更是要進行廣泛的合作,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保證中職本科學生能夠廣泛的深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同時制定出與學生專業(yè)相一致的社會實踐教育大綱,明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課時、學分以及任務,同時要需要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并將社會實踐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評優(yōu)評獎相聯系。
2.3 提升對社會實踐的實效性管理的重視
提升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是每個學校和企業(yè)首要任務,在實踐活動中需要不僅僅是強化學生能力更重要的要為實踐對象服務,社會實踐活動中只有全面發(fā)揮服務的功能才更有意義,企業(yè)更是要建立一個專業(yè)的管理隊伍,在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確保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同時不管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都需要進行目標的明確和態(tài)度的端正,重點研究學生、企業(yè)和學校三者之間的契合點,做好社會實踐和課堂教育兩者的有效融合,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更好的發(fā)揮社會實踐在中職本科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2.4 建立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對提升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把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職本科學校要能結合學校所有的專業(yè)進行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同時考慮企業(yè)崗位的需求,進行社會實踐計劃和實習操作的安排,進行社會實踐目的、任務以及方式的明確。同時更是要結合實習單位的不同,進行實習時間和計劃的制定,幫助企業(yè)建立有效的學生檔案。在指導教師方面,要選派那些經驗豐富、教學和管理能力強化的教師擔任。此外,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管理工作,還要制定實習中的匯報制度,班主任走訪制度、實習生考勤制定等,結合學生自身階段的不同采用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在實習期,考慮到學生是從學校剛剛走出來,對于實習的環(huán)境、人員和工作內容不了解,為了幫助學生盡快的熟悉實習環(huán)境,適應實習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學生的管理指導工作。需要特別重視的就是在學生實習期間,班主任和指導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及時的向家長們匯報他們孩子在實習中的過程,讓家長能夠放心,獲得每位家長的支持。通過嚴格、規(guī)范和科學的管理,確保學生能夠更加開心的參與社會實踐工作。
3 小結
傳統(tǒng)的中職本科學校理論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做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的開展學生教學、提升學生質量。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為將來工作奠定基礎。更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了主動,掌握更加全面的、科學的知識,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許建國.在中職學生社會實踐中管理的探索與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4).
這些學者對土地整治的融資投資多元化進行了探討,但對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內在推動力和經濟規(guī)律研究較少,對參與者之前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作用也缺少闡述。本文從分析土地整治過程中運用社會資本的內在推動力及參與者相關影響著手,運用委托理論,對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勵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政府激勵社會資本進入土地整治領域,實現土地整治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勵思路
(一)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內在經濟規(guī)律分析
根據信息經濟學中委托理論,社會投資者選擇投資土地整治的過程可以表述如下:首先,作為激勵主體的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出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的門檻和途徑。社會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實力和各地政策特點選擇有利于獲取收益最大化的投資行為。當然,在具體項目運作實施中,一些諸如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政策的改變、國家對農業(yè)生產的鼓勵政策、農產品價格的變化、房地產市場(用地指標交易市場)的供求關系轉變等意外事件和社會投資者的應變決策行為最終共同決定了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效益。
從項目收益角度看,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對于農用地整治項目而言,其收益主要為土地種植(養(yǎng)殖等)收益,特別是傳統(tǒng)種植時,其收益的增加與投資額相比較小,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要以此來形成合理的投資回報,則需要很多年來逐步實現。從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看,由于涉及農戶搬遷,不僅所需資金較高,而且還面臨農戶搬遷風險、指標交易受房地產市場影響等因素的制約。在這種成本-價值體系下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很難成為社會投資者的自主行為。這種回報方式在現實中也鮮有成功的案例。
由于市場中各類信息的反饋具有不完整性,所以政府通過市場調查得到參與各方,如社會投資者、項目所在的村組農民、項目實施的主要參與人等各方的行為發(fā)生了何種變化。進而通過分析這些變化,最終了解社會投資者獲得的效益情況。當然這一效益情況,還受社會投資者自身的能力的影響。
(二)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柔性激勵的思路
一些學者認為委托問題的解決不僅靠契約將風險約定,還可以通過柔性方式適應環(huán)境變化,由此,提出了激勵柔性概念,即通過柔性化的方法手段對參與主體進行的針對性激勵,其目的仍是適應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
鼓勵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形成市場化、產業(yè)化運作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其核心是如何科學的分配和調整各方收益。在收益分配中,引路柔性思想,目的是,通過增加柔性成分使各方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滿足。
傳統(tǒng)的土地整治模式,更注重于項目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而引入社會資本后,社會投資者更注重于經濟效益。因此,需要構建新的成本-價值體系,而新的體系中,必須保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監(jiān)督作用,而又要使社會資本自愿投資于土地整治,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因此,以政府為主導的激勵主體,可以使用非強制性的方式,根據市場狀況和一些前期政策效果,靈活地調整相關政策,能夠產生持續(xù)且潛移默化的說服和引導作用,從而推進社會資本投資的意愿轉化為社會投資者的自主行為。按照這種激勵機制,作為激勵主體的政府和作為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社會投資者,都能夠以各自利益為出發(fā)點,從而實現擬定目標的最優(yōu)化理性決策。
二、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效益函數建立
(一)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短期效益函數
從經濟角度講,社會投資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資決策行為,而這些行為將產生各類不同的效果,社會投資者的短期收益可能會由于采取粗放投資(如取得農戶土地后給予很少的投資,甚至不對其進行投資)而增加,也很可能會因為大量投資,形成高標準農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或者獲取建設用地指標,而新購生產設備、進行人員儲備、開展溝渠路配套和土地平整等行為而減少。
社會投資者對土地整治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短期綜合效益函數F 可以近似認為與社會投資者的自主行為 A以及農產品市場或指標交易市場發(fā)生的市場環(huán)境變化ε具有線性相關性,可以表述為
F=A+ε,
其中 V(ε)=σ2, E(ε)=0,ε為正態(tài)型分布。該函數方差值反映了市場對社會投資的影響,方差值越大,表明影響越大。
設Fs為社會投資者的短期效益;其中c是與投資方式無關的效益,短期少量投資維持傳統(tǒng)農業(yè)方式產生的效益為m,傳統(tǒng)生產方式對效益的短期增加系數為 p(p>0),短期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形成現代農業(yè)生產方式的效益為 n,社會資本投資方式對效益的短期降低系數為q(q>0),則由于社會投資者采取傳統(tǒng)生產方式增加的短期效益為m*p,由于社會投資者采取現代農業(yè)方式減少的短期收益為n*q。根據以上分析,社會投資者的短期效益函數可以表述為:
Fs=c+m*p-n*q+ε,
它能直觀地反映短期內社會投資者的投資方式決策行為與短期效益的關系。
(二)社會投資者投資土地整治長期效益函數
設Fl為社會投資者的長期效益,c′是與生產方式無關的效益,p′為傳統(tǒng)種植業(yè)生產經營模式對效益的長期降低系數,傳統(tǒng)模式對長期效益的降低效應大于其對短期效益的提高水平。社會資本投入較大成本采取現代農業(yè)經營模式(或者獲取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對效益的長期增加系數為 q′(q′>q,現代農業(yè)經營模式或者獲取建設用地指標交易獲得的長期收益增值大于短期收益的降低額),則由于傳統(tǒng)經營模式長期效益的降低額為m *(p′-p),由于采取社會資本投資者采取現代農業(yè)方式(或者獲取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增加的長期效益為n*(q′- q)。
從而可以把社會投資者在某一較長時期內的效益函數表述為:
Fl=c′-m *(p′-p)+n*(q′- q)+ε,
它能直觀地反映在某一較長時期內社會投資者的投資方式決策行為與長期效益的關系。
三、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柔性激勵模型設計
(一)政府的最優(yōu)化決策分析
作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對社會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及其產生的效益特別是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及其對原有村組農民的權益保障進行考量,從而希望借助柔性激勵手段促使社會投資者獲得最大化長期效益。
假定政府期望社會投資者獲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長期綜合效益為
Fg=Fl-Clg,
Clg代表社會投資者和參與各方(含政府、村組農民)共同支出成本。
社會投資者自身的凈收益 R=Clg-Cl,其中Cl為社會投資者投資成本,其大小與具體經營方式有關。
作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其風險一般是中性的,因此可以認為政府效益效用的期望等于期望效益的效用,即E[u(R)]=u[E(R)],R為效益。按照信息經濟學中風險中性的定義,實現期望效益的最大化也就實現了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從而得到作為激勵主體的政府最優(yōu)化選擇約束條件為:max E(F)=max E(Fl-Clg)。
(二)社會投資者的最優(yōu)化決策分析
社會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獲得最大化的期望效用,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使社會投資者采取自愿投資土地整治,并形成現代農業(yè)生產方式,必須使得其采用現代農業(yè)經營方式或獲得的指標收益高于傳統(tǒng)方式,反之,則社會投資者不會投資土地整治。
設社會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 u(R)=-e-wR,R 服從均值為 E(R),方差為 V(R)呈正態(tài)分布,則V(R)風險厭惡系數可以表述為 w=-u″(w)/u′(w),用其來衡量社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程度。
社會投資者效益效用的期望為
社會投資者在投資方式不確定的情形下,加上農產品市場或用地指標交易市場受市場大環(huán)境的影響,為實現上述期望,社會投資者會要求得到穩(wěn)定的效益水平B。根據 u(B)=E(u(R )),得,故 B=E(R)-wV(R)/2。
在風險厭惡的情況下,由 u(R)=-e-wR、w> 0 知 u′(R)=we-wR>0,從而得出u(R)為單調遞增函數,這樣只要社會投資者會要求得到穩(wěn)定的效益水平 B 最大化,其獲得效用 u(R)也就最大化,從而
max B=max[E(Clg-Cl)-wV(Clg -Cl)/2]。
(三)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柔性激勵線性規(guī)劃
通過以上最優(yōu)化決策分析,不難發(fā)現市場競爭中社會投資者與政府的決策不完全一致,社會投資者以自我盈利為目的,其最有決策也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社會投資者參與投資土地整治的約束條件:投資土地整治帶來的期望效用要高于其投資其他領域的機會成本。由此,作為激勵主體的政府應采取較為靈活和務實的激勵政策安排,引導社會投資者進行投資,使兩者的目標相吻合,即為激勵相容條件。
按照線性規(guī)劃的思路和方法,從政府的角度看,社會資本投資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勵驅動機制就是讓社會投資者在滿足上述約束條件和激勵相容的條件下,實現政府效用最大化,即
目標:max E(Fl- Clg)
約束條件:s.t. max[E(Clg-Cl)-wV(Clg -Cl)/2]
E(Clg-Cl)-wV(Clg -Cl)/2≥B0
但從現代的快速增長的社會發(fā)展來看,有一些教師工作不安心,敷衍了事;不尊重學生、侮辱體罰學生;有的教師不熱心本職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創(chuàng)收上;有的教師利用職業(yè)之便,向學生強行推銷各種學習、考試資料;有的教師未經上級部門許可,向學生收取節(jié)假日補課費、培訓費等;有的教師不拘生活小結,或衣冠不整,或穿著過于艷麗花哨;有的教師思想不健康,言行中顯現低級情趣等等。這些違背了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是這些教師缺乏師德修養(yǎng)的具體表現。
教師一直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又是舉足輕重,潤物無聲的。陶行知先生曾講:“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彼?,學生學生,關鍵在于學習人生。教師做到了“精于教學、勤于育人、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我們的學生才會有感恩之心,才會有進取之志,育人的職責也就達到了。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我們要深刻領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以講話中的“四點希望”自勵自勉。 熱愛本職工作,關心熱愛學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書中科研是教師的強身之道?!盎畹嚼蠈W到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努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教師。育人要培養(yǎng)自己的親和力,用寬容的心態(tài)接納學生。在浮躁的環(huán)境里,我們教師要淡泊名利,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甘于奉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名利觀,遠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
要想真正地履行好服務新時代的社會責任,就要清楚地認識并關注教育公平,隨著十七大的召開教育公平的問題引起國民的廣泛關注。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本義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坝薪虩o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在當今社會“有教無類”的思想正逐漸退化,教育不公平現象在當今社會屢禁不止,過去人們要求人人有學上,現在人們要求人人上好學。想讓孩子讀好一點的學校就要交一定的擇校費;學校教育與普通學校教育的不公平,升學教育與就業(yè)教育的不公平,關注知識與關注能力的不公平等等,這些教育不公平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教育起點的不公平,2.教育過程的不公平,3.教育機會的不公平,4.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1.教育起點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受教育機會面前應受同等對待。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義務教育的重頭戲在農村。總理說過:“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敝醒虢陙碇鹉昙哟髮r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表明了中央對教育的重視。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教育對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國家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讓所有孩子都享有同等受教育權,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學,這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個巨大改進和完善。
自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成績斐然,但義務教育城鄉(xiāng)差別依然存在。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城鄉(xiāng)教育機會的差距,以及教育經費、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教育質量的差距逐層累積的結果,與現行高校招生制度客觀上傾向于城市等原因,最終導致城鄉(xiāng)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巨大差距。
2. 教育過程的不公平。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及激烈的入學競爭和屢禁不止的“擇校熱”由高等教育階段下延到義務教育階段,使全社會公民本應大致公平享受的義務教育權利,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家長之間權力和金錢的競爭?!百u考分”泛濫使公平競爭的升學考試制度遭到破壞,“錢學交易”、“錢權交易”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廣大平民百姓,特別是農民和下崗工人,本來想讓子女通過勤奮讀書最后改變家庭的面貌,在高收費下只能望洋興嘆;有些人就是借錢也要讓子女讀書,導致家庭更貧窮。有錢人的子女可以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高考分數不夠還可以交錢讀名校,出來后更不愁沒有好工作。貧富越來越懸殊,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大,它不僅影響這一代,還會影響下一代,影響國家的未來。
3. 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在我國目前在對高校的管理上,采用的基本上還是壟斷式的管理方式。我國的公辦高校有統(tǒng)招的名額,國家承認的學歷,能夠方便地吸納社會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一些民辦高校并不能享受到與公辦學校同等競爭的平臺,社會上的民間資本并不能自由地進入教育領域。
4. 教育起點的不公平。教育機會的不公平、教育過程的不公平必然導致教育結果的不公平。由于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教育資源投入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qū)的教育質量不同,突出表現在西部地區(qū)的教學質量明顯低于中、東部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教學質量明顯低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教育不平等造成了公民個人技能和勞動力資源上的不平等,使農村和城市貧困群體子女進入社會高層的門檻大大提高了,貧困和富裕階層之間上下流動的障礙增大了,教育這一最有效的扶貧和提高社會公平性的手段減效了。農村學生考上本科與重點院校的比例要遠遠低于城市學生。教育不公平后果嚴重,會影響到人的就業(yè)不公平,甚至一個人一輩子的不公平;會引起整個社會的不公,甚至會引發(fā)社會危機。在歐美一些國家,教育不公平被認為是國家危機。確保教育公平是關系國家戰(zhàn)略的大問題,也是堅持科學發(fā)展觀、落實以人為本這一治國理念的需要。
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現象主要是從事中長期宏觀的教育政策研究,就是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教育不公平是我國現階段的一種客觀存在,改變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絕不能對這種現象聽之任之,更不能為教育不公平張目,而是要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事實上,解決辦法是有的,關鍵是一些地方政府能否下決心去做。政府首先還是應當控制和協(xié)調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投入比例,改革城市教育中的鋪張浪費問題,將一部分削減下來的資源投入到農村,支持農村的教育硬件建設,給農村教師多增加一些工資或補貼;在同一城市,政府可以嘗試均衡調配師資力量,讓名師平均分布在各個學校,并對各校教師的工資收入統(tǒng)一標準,使用財政資金的著力點放在消滅學校之間的差別等。
(廣東財經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廣州 510320)
摘要: 課程設置是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科學,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本文分析了管理類本科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設置的現狀、特點,提出了設置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的原則和方法,并嘗試性地構建了“一體、三層、四塊”的本科會展專業(yè)課程結構模式。
關鍵詞 : 本科會展專業(yè);課程結構模式;探索與完善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6-0257-03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標號GDJG20141156,課題主持人:皮平凡。
作者簡介:肖璇(1976-),女,江西吉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酒店管理、會展管理。
0 引言
隨著我國會展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會展人才成為制約會展業(yè)和會展經濟發(fā)展的瓶頸。為扭轉這一局面,從2003年始,教育部就批準有條件的高校,依托各自辦學特色,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和會展藝術與技術兩個專業(yè)。根據《2014中國會展教育發(fā)展報告》①統(tǒng)計,截至2014年,我國開設會展專業(yè)的高等院校為229所,會展專業(yè)在校生規(guī)模達41822人,其中本科生為11622人。目前,會展專業(yè)呈現出形式多樣化(有獨立辦學、合作辦學、短期培訓)、層次多樣化(有職教、大專、本科和研究生)、教學模式多樣化(案例教學、雙語教學)等特點。
隨著會展專業(yè)畢業(yè)生陸續(xù)走向社會,盡管部分地緩解了會展業(yè)對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可用人單位的反映卻普遍不好,這一結果也完全出乎高校對畢業(yè)生的預期。追根溯源,與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設置有著密切關系。
本文擬從教育部批準開設會展專業(yè)的71所管理類本科院校所設置的課程現狀統(tǒng)計入手,分析其特點,探討管理類本科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設置與完善,從而為我國會展業(yè)培養(yǎng)和提供社會所需之人才。
1 管理類本科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設置現狀與特點
我國本科會展專業(yè)學制一般為四年。專業(yè)基礎課的設置,因培養(yǎng)目標不同,或因各自辦學特色不同,或因所處區(qū)域不同而有所區(qū)別。自2003~2015年2月,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校本科會展專業(yè)有如表1所示的84家。
在此,本文就 “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列舉部分有代表性的本科院校所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名稱,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各本科高校會展專業(yè)開設的基礎課程,不難看出下文中的特點。
第一,專業(yè)歸屬不同。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分屬不同學院,大部分歸入旅游管理學院,有的放在金融學院,有的隸屬工商管理學院,有的劃歸傳媒與人文學院,有的納入經濟與管理系,還有屬于圖書檔案學類,更有放入出版印刷學院之下的;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yè)方向有的歸入旅游學院,有的納入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這主要是各高校的辦學定位使然。但專業(yè)歸屬不一,將導致學科獨立性不足、發(fā)展路徑不明確等問題。
第二,課程名稱設計缺乏科學性。會展課程名稱設計缺乏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其隨意性,而隨意性又突出地表現為,往往在某一學科的名稱前,冠以“會展”二字,便是會展專業(yè)的課程了。此外,還表現為課程設置缺乏嚴密的、內在的邏輯性。
第三,所開課程五花八門。盡管本文當前無法將全國高校所有開設會展專業(yè),包括會展方向的課程都一一列出,但僅由表2可以看出,有的學校開設課程達幾十門,有的課程內容相互交叉,還有的涵蓋了別的學科的多門基礎課。
第四,課程內容相近,名稱不一。例如,有關會展策劃,有的名為“會展策劃與管理”;有的稱為“會展策劃與布置”;有的不用“會展”二字,干脆籠統(tǒng)的稱為“策劃理論與實務”。
究其以上特點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會展專業(yè)在我國高校的開設較晚,大家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更何況學科的成熟,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逐漸地完善,并非是有了專業(yè)名稱,就意味著大功告成了。
2 管理類會展本科專業(yè)基礎課設置的原則與方法
一般而言,會展是會議、展覽、獎勵旅游和節(jié)事活動的統(tǒng)稱。據此,設置管理類會展本科專業(yè)基礎課,本文認為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全面掌握會展管理基礎知識,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前瞻性的原則;第二,與會展業(yè)發(fā)展趨勢相結合,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原則;第三,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統(tǒng)一性主要指基礎課,多樣性一般對應專業(yè)課。第四,與自身辦學特色相結合的原則;第五,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是一門應用性科學,會展教學離不開實踐,會展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又離不開理論。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該成為會展專業(yè)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會展專業(yè)設置基礎課必須遵循的原則。
誠然,有關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設置的原則,可以歸納列舉出許多。在此,我們認為以上五條原則,在眾多原則中尤為重要。
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究竟應該包含哪些課程?其中,哪些是基礎課?哪些又是專業(yè)課呢?換句話說,究竟應該用什么方法來做抉擇。
2.1 概率排序法 所謂概率法,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從中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運用到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的設置上,就是搜集歸攏中外本科高校會展專業(yè)的所有課程信息,然后逐一予以分析。凡是各高校都開設的課程,或者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的課程,就可視為會展專業(yè)基礎課。諸如上表所列,各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會展概論、會展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有的名稱不同,但內容相同)等課程,那么,這些課程就可作為會展專業(yè)基礎課。凡是出現頻率愈高的課程,其作為專業(yè)基礎課的可能性就愈大,也就愈基礎愈重要。
2.2 模塊法 模塊是個性化界面中的最小單位,以呈現不同類別的信息內容。運用到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就是按類別、需要集中劃分課程。具體說來又有兩種:
①寬基礎、窄口徑的梯形課程結構模式(見圖1)。
該課程設置法具體地說,就是前兩年所開設的課程應該包括會展的四大塊,即展覽、會議、獎勵旅游與節(jié)慶活動,要求會展專業(yè)的學生必須學習掌握。在寬厚的基礎之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集中選擇某一塊課程,如選擇展覽、如選擇獎勵旅游等;或者學??梢砸罁髯缘霓k學特色,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來開設有關課程,供學生們選擇。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學生有著厚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走上社會后,即使與專業(yè)不完全對口,如原來選修的是會議管理,然而現在所干的卻是展覽,但由于已經具備了展覽的基礎知識,學生完全能夠通過實踐,很快適應工作的需要。
②寬基礎、寬專業(yè)的金字塔形課程結構模式(見圖2)。
此課程設置法與寬基礎、窄口徑的梯形課程結構模式有著某些相同之處,就是頭兩年所開設的課程,同樣應該包括會展的四大塊,即展覽、會議、獎勵旅游與節(jié)慶活動,要求會展專業(yè)的學生必須學習掌握。不同的是,后兩年專業(yè)方向不是很明顯,即對于會展的四個方向,有著不分厚薄、均勻用力的感覺。
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學生不僅擁有厚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同時對會展的四大塊都有著較深入的了解。走上社會后,無論從事會展哪個方面的工作,學生都能夠很快進入角色,獨當一面,勝任工作。
3 完善管理類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設置
課程設置是指在學校開設的專業(yè)中,該專業(yè)科目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各科目所占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關系。課程設置就是制定課程計劃的過程。由于各科目所占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因此不予論述。
有關會展專業(yè)課程的設置,本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可以細分為一個實踐體系、三個層次、四大塊(見圖3所示)。
一個實踐體系。從2003至今,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會展專業(yè)的84所本科高校中,有71家授予的是“管理學學士學位”。管理科學具超前理論和實踐的特點。對于管理類會展專業(yè),實踐性不僅應該貫穿于四年的學習之中,還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合理的、有效的實踐體系,真正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會展專業(yè)基礎課,會展專業(yè)的所有學生都必須研習。第二層是會展專業(yè)方向課,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社會需求,甚至未來職業(yè)的定位,自主選擇。第三層是會展專業(yè)拓展課,為希望繼續(xù)深造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如前所敘,會展包括了展覽、會議、獎勵旅游和節(jié)慶活動四大塊。既然會展涵蓋了這四大塊內容,本文認為會展專業(yè)基礎課也必須由這四大塊組成,并且盡可能地以四大塊的名稱命名。具體地說,會展專業(yè)基礎課主要是:會展概論、國外會展理論與發(fā)展動態(tài)、會展研究方法、展覽會策劃與管理、會議策劃與管理、獎勵旅游策劃與管理、節(jié)慶活動策劃與管理、會展經濟學、會展政策與法規(guī)、會展服務與場館管理、會展財務管理、會展營銷、會展風險與安全管理、會展信息管理、會展實務與會展公共關系等。
與此同時,本文還認為管理類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名稱,要盡可能地做到統(tǒng)一命名。理由如下:
其一,對于新增專業(yè),教育部有權力、有責任予以檢查考核,統(tǒng)一課程名稱,便于上級部門用統(tǒng)一的標準檢查考核;其二,鑒于其它學科發(fā)展的經驗,其專業(yè)基礎課被本專業(yè)絕大數人認可之時,也就是該學科逐漸走向成熟之日。而課程名稱的統(tǒng)一,是其成熟的標志之一;其三,隨著會展學科的逐漸成熟,會展專業(yè)的某些課程也必然會被確定為“重點課程”、“精品課程”等。一般而言,除各校獨具辦學特色的課程之外,其它學科的重點課程或精品課程,在本專業(yè)內無不有著基本統(tǒng)一名稱。換句話說,統(tǒng)一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的名稱,有利于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
總之,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會展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和質量,課程設置是課程教學目的實現的關鍵。課程設置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探索和完善會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設置是非常必要的。
注釋:
①丁萍萍:2014中國會展教育發(fā)展報告[R].山東泰安: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2015。
②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官方網站本科招生數據整理而成。
③為國際商務專業(yè),會展經濟與管理方向。
④為旅游管理專業(yè),會展經濟與管理方向。
⑤為旅游管理專業(yè),會展與策劃方向。
⑥為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會展策劃方向。
⑦為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yè),會展方向。
⑧該表根據教育部歷年批準新增專業(yè)和各高校網址上所提供的資料匯總制成。
參考文獻:
[1]上海師范大學專業(yè)介紹.sit.shnu.edu.cn/.
[2]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專業(yè)介紹.shift.edu.cn/.
[3]上海大學專業(yè)介紹.shu.edu.cn/.
[4]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專業(yè)介紹.bi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