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22 09:38:1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公共藝術空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公共藝術空間是藝術家用特定藝術形式營造出的一種空間,它能夠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潮流,體現出當代文化的進程。公共藝術空間精神由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二者共同作用,喚起公眾對空間的認知,并使其了解公共藝術的精神所在。其中,外部空間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的、人文的空間,它是對城市身份的一種外在標識,能夠帶來視覺沖擊力。內部空間則是一種精神取向,能夠體現出藝術家的情懷,并承載著城市的內在精神,更加注重觀者的感知與反映。
一、公共藝術外部空間
公共藝術是指藝術家利用城市外在空間將藝術創(chuàng)意傳遞給公眾,并將作品鑲嵌在城市的公共空間里,以達到傳遞思想、美化城市的目的。所謂公共藝術的外部空間,就是公共藝術的外部造型,它是創(chuàng)作者思想與城市空間的有機結合。藝術家利用作品的外部空間對城市空間進行解讀,同時構成藝術形式與公共空間的對話。公共藝術外部空間是一種相對的空間概念,它是公共藝術賴以生存的前提,是公共藝術帶給人們最為直觀的感受。公共藝術既有靜止的藝術形態(tài),又有動態(tài)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絕對的空間表現與相對的空間表現。其中包括寫實、抽象、具象、另類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與外界空間相輔相成,表現形式與外部空間緊密聯(lián)系,藝術家利用城市的現有空間,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內涵的人文空間。公共藝術外部空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十分多樣,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或是具象與抽象結合的表現形式,都能夠帶給公眾直觀的視覺沖擊力。讓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云門》(圖1)。這件作品位于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園內,是英國雕塑家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其造型設計簡約,靈感來自于液態(tài)水印。整座雕塑由168塊不銹鋼板焊接而成,長20米,寬13米,高10米,拱底最高處距地面約4米,重100噸。這件作品以憨態(tài)可掬的造型吸引了眾多游客,由于曲面的造型,很多人將其稱為“豆莢”。除了造型之外,這件作品的材質同樣帶給觀眾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這顆“銀豆子”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在表面看到被反射之后變形的城市輪廓。作品表面完全看不到任何接縫,過往路人除了驚嘆精湛的工藝之外,也被《云門》上反射出變形的城市和自己所吸引。靠近《云門》,人們仿佛走進了另一個神奇的空間。站在《云門》中間,彎曲的“銀豆子”表面使得周圍的影像變形、重疊,形成多個神奇的異形影像,如入奇幻之境。可以說每時每刻每分每秒,《云門》上面呈現的景致都是獨一無二、轉瞬即逝的。城市形態(tài)和千禧公園是《云門》生存及產生變化的客體,正是由于城市空間的變化,再加上作品獨特的材質,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豐富的變化和奇妙的藝術感受。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藝術家結合城市空間,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造型、材質等手段,將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傳遞給觀眾,使其從整體的外部空間上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家的精妙創(chuàng)意。
二、公共藝術內部空間
如果說公共藝術外部空間是直觀地將藝術家的作品展現給公眾,那么其內部空間則表達了藝術家對作品的深層次詮釋,使作品通過外在表現形式,傳遞出內在的寓意。公共藝術內部空間蘊藏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思想和對外部空間的表現。從某種角度來說,公共藝術內部空間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家借助外部空間的表現形式,傳遞自身對當今社會的理解、對城市文化的解讀。簡言之,公共藝術內部空間是一種精神性的空間。公共藝術內部空間引導著公眾探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從而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它能夠體現出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并提升公眾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水平。如深圳的園嶺社區(qū)有一組占地面積不大的公共藝術作品,名為《深圳人的一天》(圖2)。這件作品歷經17年的風風雨雨,表面看來只是一組普通的雕塑作品,然而它卻影響了中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思路來源于一個平民化的構想,設計師和雕塑家在20世紀末的深圳隨機選擇了一天,并在路上隨機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18個行業(yè)或領域的人,包括教師、外來求職者、工人、中學生、公司職員、退休干部、企業(yè)家、設計師等。這些模特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典型化的方式挑選,而是遵循陌生化和隨機化的原則。在沒有任何預設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者從園嶺社區(qū)出發(fā),只要遇到愿意合作的人就可以邀請其成為模特。這一特殊創(chuàng)作方式,開啟了公眾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先河。這些隨機參與的市民,無意中走進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深圳人的一天》可以說是20世紀深圳市民生活的紀念碑。設計師和雕塑家除了將模特翻制成一比一大小的青銅像之外,還以一比一的尺度制作出與他們身份相關的各種道具,如清潔車、自行車、電話亭等。在這組群雕中,還有4塊鏡面一樣的黑色磨光花崗巖浮雕墻,上面復制了1999年11月29日這天的城市生活資料,包括城市基本統(tǒng)計數據、報紙版面、天氣預報、空氣質量報告、股市行情等。這些信息跟18位市民一樣,被永遠銘刻在城市的記憶中。當人們走進藝術家內心,認真聆聽和感受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世界,并探索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時,才能真正解讀出公共藝術的精神。在《深圳人的一天》中,雕塑技術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創(chuàng)意與過程。老百姓的生活在大多時候是平凡的,而這件作品打破了傳統(tǒng)的紀念碑雕塑的模式,讓平凡人和普通事件成為紀念碑的主角,讓大眾真正成為公共藝術的主人。藝術家用這樣的方式向市民展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在這個案例中,可以領略到公共藝術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公共藝術內部空間通過外在形象,傳遞文化內涵,使作品既具有外在的視覺沖擊力,又能夠使人產生心靈的碰撞,外在與內在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對公共藝術空間精神的完美詮釋。公共藝術內部空間的精神表達需要一個被公眾理解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溝通。只有了解了公共藝術內部空間,才能真正體會一件作品存在的價值。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理念,以及希圖2城市公共藝術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局部望通過作品傳達的精神,是由公共藝術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共同演繹的。
三、公共藝術空間精神的探索
公共藝術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二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相輔相成,共同詮釋出藝術家對公共藝術空間的精神性表達。筆者在研究生期間創(chuàng)作過一件名為《漫步》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件作品外部空間形態(tài)非常簡單,以一個黑色拱形隧道廊為主體,上面布滿了各種色彩的畫,在主體下方安置一面鏡子,可以反射出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畫作。在構思這個作品的時候,筆者更加注重內部空間精神的表達,因此減弱了外部空間的形式感。這件作品上面形狀不一的畫作來自許多人,有專業(yè)學過繪畫的,也有沒學過繪畫的,以及各種職業(yè)和年齡的參與者。這些隨性的畫作,能夠反映出參與者當時的心境。每個人對人生的感悟都不盡相同,筆者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有參與感和互動感的方式,讓大家共同完成這件作品。通過畫作的色調、風格、肌理等不同表現手法,反映出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狀態(tài),而筆者做的就是將這些獨具特色的畫作用藝術手段組合在一起??梢哉f,這件作品不僅是屬于筆者的,更是屬于這些參與者的。當參觀者初次看到這件作品時,可能無法深刻感受到什么,只是對主體下面安置的鏡子表示好奇。鏡子的本意是想反射出上面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畫作,通過了解筆者創(chuàng)作背后的心理歷程,大家的感受是:在鏡子中看見別人的畫,也會看見自己的,很顯然所有畫作無一雷同,這正說明,盡管人們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大都一樣,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環(huán)境就是拱形隧道,社會就是鏡子,既反射出別人,也反射出自己。環(huán)境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也都有著不同面貌的自己。公共藝術的魅力在于,讓人置身其中能夠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和深層次的思考。表面上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作品,在深入體會之后才能感受到更多內涵?!堵健愤@件作品很好地詮釋了公共藝術所具有的藝術性、公眾性和文化性的特質。結合社會、生活、文化于一體,筆者希望運用一種公眾參與的藝術方式來表達作品的內涵,除了展現作品的外在美,同時也詮釋出作品內在的寓意。
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應運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僅不斷發(fā)展繁榮,而且逐漸的開始超速的發(fā)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發(fā)展便是順應時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作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長遠發(fā)展,通過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人們可以感知城市發(fā)展的進度與居民的安居樂業(yè)。注重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發(fā)展需要注重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平衡,注重人類發(fā)展的自然性,盡可能的最大限度發(fā)揮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對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審美性。
1.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顧名思義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間為存在方式的藝術。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種類有很多,如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工藝美術、書法等等。同時,這種藝術還可以統(tǒng)稱為美術。藝術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必要手段和必備因素,所以藝術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間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本質是對造型藝術以何種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個建筑物實體之間一定存在著所有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外部環(huán)境空間形式的總和,同時,還是居民之間進行社會公共交往和舉行社會公共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在某種程度上講,公共空間是為了維護公共權力創(chuàng)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開放性場所和空間。城市公共空間包括街道、車站、博物館、休閑廣場、文化中心、商業(yè)中心、公園、體育場所等。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2.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需要對城市的公共空間進行研究,并且需要與城市設計的總規(guī)劃相互結合,最終確定出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主題思想。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文化內容與城市環(huán)境相互協(xié)調的藝術造型的一種藝術形式,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需要與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相互協(xié)調。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共性,相當于社會屬性。在城市的公共藝術性實施的過程中,公眾均能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可以通過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設計作品進行實施。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師放下架子,聽取城市居民的意見,充分了解他們的思想文化以及對于公共空間的審美觀念。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城市居民喜聞樂見,同時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為城市公共空間是由公眾場所、社區(qū)、地域、環(huán)境所構成的,正是由于這樣的特征決定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具有多樣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設計、水景設計、建筑設計、攝影數碼、書法繪畫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具有區(qū)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藝術性。作為一名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師,不僅要具備較深的文化藝術素質,還要能夠正確的引導城市民眾正確的審美觀。讓城市民眾陶冶情操的同時,還應含有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和設計重點
3.1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不斷膨脹。在此情況下,鋼筋水泥無時無刻不與人們爭奪著狹小的生存空間。城市居民已經不再滿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閑、娛樂的場地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間的審美價值。很顯然,對于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審美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不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綠化空間,而且還能夠讓城市居民與大自然更好的接觸。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逐漸惡化的城市環(huán)境狀況,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3.2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重點
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不斷深入,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親和力、高度的舒適度、高度的人文關懷的城市居住環(huán)境?,F如今,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重點趨向于文化性、娛樂性、自然性、舒適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重點是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不僅能夠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夠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公共空間的文化內涵,這樣有利于驅除城市人內心的煩躁,喚醒城市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注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們的色彩心理,創(chuàng)造出自然的和諧環(huán)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重點還有低碳節(jié)能,綠色環(huán)保,而且充分重視可持續(xù)發(fā)展。低碳節(jié)能和綠色環(huán)保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核心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人們的節(jié)能意識,為大家創(chuàng)造和諧的綠色環(huán)境,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
4.結語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作為城市空間形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準確的定位才能健康長遠的發(fā)展下去。公共空間的設計關系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還影響著城市內部發(fā)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間在為城市提供交流、娛樂的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麗亞,鄒兵. 探討多層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術方法――《深圳經濟特區(qū)密度分區(qū)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規(guī)劃,2004(12).
[2] 林仲煜,胡紋,金偉. 中國可持續(xù)城市形態(tài)構建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2006(4).
【關鍵詞】地鐵空間;藝術設計;科技人文特色
一、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體現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對于地鐵空間來說,其同建筑物的空間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地鐵的空間形態(tài)更加單一,每一節(jié)車廂基本都是一樣的或者是相似的,從實際情況來看,地鐵空間大多低矮狹長,乘客在乘車過程中往往覺得空間十分單一,再加上乘坐地鐵的人群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菰锓ξ丁牧硗庖粋€角度來講,地鐵處于地下空間,是一種無窗且封閉的狀態(tài),在乘車過程中,乘客無法獲取自然光線,無法得到視覺上的體驗,這會使乘客產生一種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離感,進而讓一些乘客在乘車過程中感到沉悶或者壓抑。不僅如此,由于地鐵處于高速行駛狀態(tài)下,這使得乘客的視覺焦點往往因為速度而變得游離和焦躁,在高速流動下降低了與空間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動性,從而提升了乘車的單調感。此外,地鐵人流密度較大,往往在狹窄的空間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這種空間中感到沉悶、壓力、疲乏。對于南昌地鐵來說,由于人流量較大,往往會讓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來提升地鐵空間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夠最大化提升地鐵空間的美感以及舒適度,讓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適感,提升其良好的體驗性,進而提升乘客在地鐵空間的舒適度,由此可見,南昌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中體現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一)突出地鐵空間的結構科技人文性
在設計南昌地鐵空間的過程中,應該在科技人文目標下,努力完善空間結構,提升結構設計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視覺效果的美感。在設計過程中,對于承重或者支撐構件,提升其流線性和平滑性,應用更加精細、有質感的材質,展示結構體系的生動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對于一些較為生硬的構件,要注意進行必要的拉伸和壓縮,以此來有效提升構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過這種科技人文化的結構設計,讓乘客可以在視覺和感官上獲取更加舒適的感覺。
(二)提升地鐵空間的便捷性
目前,地鐵的設施更加系統(tǒng)完善,特別是地鐵空間內,積極設置了諸如環(huán)控通風系統(tǒng)、綜合控制系統(tǒng)、自動控制的屏蔽門、保安裝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規(guī)制這些設施,只是簡單進行吊裝的話,無疑會極大降低地鐵空間的美感,且雜亂的管線和結構也會進一步壓縮地鐵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這些設施,本著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車環(huán)境的理念,對各種管線和設備進行整合管理,對于可以有機統(tǒng)一的終端設備,將其進行合并,以此來釋放更多的空間,對吊架的設計,要對內部的構件進行包裝和集中,可以設置一些較為生動的表情或者顏色等,做到變亂為美,讓這些設備不但可以充分發(fā)揮作用,而且通過科技理念提升設備的感性特點,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車體驗。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鐵空間的視覺感受
地鐵狹長低矮的空間特點往往給人壓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鐵空間的視覺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鐵中最直觀的裝飾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結構和管線,也需要提升其裝飾的美感,通過科技設計來提升空間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間的舒適感
為了有效提升地鐵空間的舒適度,要對構件和設備管線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間對這些設備進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不同功能設備的空間安排,要注意提升視覺感受上的明亮寬敞性,提升設備的間接有序效果,從而提升乘客的滿意度。為了進一步提升地鐵空間的明亮寬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光源來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廣告、地鐵運行中外部隧道墻壁的光影及圖片等內容提升地鐵乘客感受的多樣性,發(fā)現更多、更豐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線,帶給乘客溫馨和安靜感覺。與此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表皮裝潢的明亮性,這樣就能夠讓整個地鐵空間更加明亮寬敞,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務。
三、結語
在地鐵空間設計過程中,通過體現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設置空間內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整個地鐵空間更加具有美觀性,提升整體的寬敞明亮度,提升空間的簡潔舒適性,能夠讓乘客在乘車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務體驗,值得進一步思考分析。
參考文獻:
[1]董玉香.俄羅斯地鐵站地下空間人性化設計[J].建筑學報,2004(11).
[2]李祥文,王君秋.形態(tài)在設計藝術中的審美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1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設計要點
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社會經濟發(fā)展,提升了居民消費水平,城市居民在要求便捷、綠色交通出行的基礎上,也對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的環(huán)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也能夠展現出城市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的出入口、垂直交通空間、站廳空間,以及天花板、墻壁、展臺空間都可以成為設計師藝術作品展現的空間。通過選擇合理的材料、色彩、照明、繪畫、雕塑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藝術設計,能夠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新文化,也能夠展現出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的整體性、簡約性、本土性以及傳媒性等特點。設計師也可以通過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來體現出城市文化的品位與特征。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公共空間的特點在于地下空間,地鐵站的主要功能之一為人流集散,因此,設計師可通過色彩、形態(tài)等要素來表現地下空間的藝術形式,通過精致的藝術加工來提升人們的藝術感知力和審美情趣。
2城市軌道交通車站主要公共空間設計要點
1)出入口空間設計:車站出入口主要功能在于連接車站與地面的空間,也是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建設發(fā)展程度最為直觀地體現。車站出入口的外形設計、色彩應用、材料使用更加偏向于城市的常規(guī)建筑,因此車站出入口也能夠直接反映出城市建筑材料的發(fā)展程度和建筑技術的發(fā)展程度。在車站出入口的設計方面,不僅要體現出城市空間的整體性和藝術性,也要體現出城市的文化特點,保持其節(jié)點功能的同時還能夠與周邊的廣場、建筑底層空間、公園以及街道等要素融合在一起。2)站廳空間設計:車站中間站廳是一個過渡空間,這一空間多處于地面與車站的站臺之間。站廳通常設置有較少的商業(yè)服務設施,配置有LED(發(fā)光二極管)大屏幕,作為傳媒宣傳的主要媒介。這一空間界面給予了設計師較大的發(fā)揮藝術靈感的空間。在藝術表現方面,設計師可以充分采用室內裝潢的材料、照明以及色彩原理,重點突出車站的設計主題,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能讓乘客得到視覺享受。3)天花板設計:在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公共空間。中,能夠最為直觀進行視覺傳達設計的部分就是地鐵站的天花板。天花板多為長條形狀,占視覺空間較大。天花板的位置較為特殊,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設計風格能夠避免地下空間帶來的壓迫感。在車站的天花板設計裝飾方面多采用簡潔的現代元素,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據當地的民族文化來添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可以通過立體裝飾來增強空間感。4)垂直交通空間:車站的垂直空間為車站不同層間的連接空間,會設置階梯、電梯、自動扶梯等設施。車站的出入口朝著不同的豎向空間層面延伸,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其功能性。垂直交通空間的設計主要包含燈具的選擇和環(huán)境格調的設計,通常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設計出具有韻律感、色彩感的空間環(huán)境,有效緩解地下空間的單調感。許多城市增加了階梯的數量,響應全民健身號召的同時也能夠降低電梯的能源消耗。5)墻面、地面的設計:在車站中,乘客視覺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車站墻面與地面。墻面的設計通常會采用動靜兩種形態(tài),靜態(tài)設計多以墻面藝術為主,動態(tài)設計則可以結合列車的形式與圖案拼接達到動態(tài)的效果。這兩種設計都有相應的廣度和范圍,對材料、圖形、造型、光影的應用應充分結合城市社會文化。地面作為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中應用性最高的部分,能夠直觀地體現出車站空間設計對乘客的人文關懷,在乘客生理方面,要確保地面的安全性,避免出現乘客摔倒情況;在乘客心理方面,可采用顏色暗示法來營造出安全的效果。墻面與地面要達成和諧美觀的視覺效果,既能確保車站空間的整體性,同時也能夠體現其功能性。6)站臺空間設計:站臺是車站最為重要的公共空間,站臺除了必要的長度、寬度以及高度等之外,也應當具備清晰明了的空間標識,重點突出站臺的視覺效果。因此,在站臺空間設計中要體現出鮮明的藝術特征,使乘客在候車的過程中能夠從站臺空間中體會到藝術的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地域性。7)公共設施空間設計: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間區(qū)域,覆蓋著非常寬廣的范圍,高峰時段的客流量也有著超越運載能力的情況。完善的公共設施空間能夠為滯留在車站空間中的乘客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因此,公共設施空間設計不僅要考慮到美觀性,更要考慮到能否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并充分體現出車站空間的人文性,為乘客提供更加細致和有效的服務。
3結語
一、公共空間設計以及它的發(fā)展
公共空間相對來說不受空間的限制,公共空間不像私人空間是被給定的,它的空間的大小乃是設計的結果。設計人根據公眾的實際需要,如人口密度、交通狀況、地理環(huán)境、人文特質以及公眾的審美需要,設計出公共環(huán)境的空間大小,如果必要,可以動用政府或者社會的力量來組織、安排,落實土地需要。所以,公共環(huán)境的主持人有什么樣的理念,設計人士具有怎樣的藝術水平,這些顯得很重要。公共環(huán)境在空間上可以更多的考慮向外伸展,公共環(huán)境應該尋求“廣大”。根據公眾的分布,決定環(huán)境的大小,這里需要可預期性,如人口可能增長的情況,人員流通情況。所以公共環(huán)境的建設需要有前瞻性,盡可能的往大處著想,需要一個廣大的氣象。
二、公共空間設計中的藝術性
人與環(huán)境,它不僅僅廣泛的存在于我們人類社會學與自然科學里面,也相當深入的滲透了藝術設計工作者與現代藝術欣賞的領域當中。環(huán)境意識的覺醒與強化,使我們對藝術分類系統(tǒng)的認識產生了深刻的觀念性的轉變?yōu)橄窠鹱炙囆g系統(tǒng)結構:(1)最下面一層的是藝術產品;(2)最上層的則是純藝術品;(3)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金字塔基底層與尖頂層之間,就是我們現代社會藝術生產最為廣泛的中間層即是環(huán)境藝術系統(tǒng)。環(huán)境藝術即是一種隨時隨地都用在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產品如建筑,景觀,園林,景觀,雕塑等等,而且他還是一種作為各種藝術理念存在社會生活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所研究利用。更簡單的說,一種作為環(huán)境設計,另一種則還是一種藝術,公共環(huán)境藝術。
三、公共空間環(huán)境藝術在當代的影響
近年來,環(huán)境藝術中的各個側重點設計不斷的發(fā)展,并且衍生出不僅是建筑,室內環(huán)境設計,還包括室內外園林、景觀、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環(huán)境等等一系列新型學科。其中公共空間藝術、公共環(huán)境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表現的最為明顯。
廣義上來講,所謂公共環(huán)境藝術,我認為只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活動區(qū)域及周邊環(huán)境都是公共環(huán)境范疇。從狹義上來講,很多人認為公共環(huán)境藝術及公共場所,公共場合,多人區(qū)域及大中型廣場的室外環(huán)境藝術。公共空間藝術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間的雕塑、壁畫、裝飾、園藝、標識、廣告、地景等藝術形式。歸根結底,公共環(huán)境藝術是公共空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就是指以人為本,以城市公共傳播,公共環(huán)境設計,公共設施設計,公共藝術為主要對象,運用綜合現代設計手段,創(chuàng)造生活空間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傳達情意的藝術設計行為。
如何在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中使創(chuàng)作者與公眾能夠達成這種意義的生成共識,是值得我們當代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應該著力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這關系到公共空間藝術生命力的發(fā)展及其存在的價值。美國著名城市學家伊里爾?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蔽覀冋f??纯闯鞘械墓部臻g藝術,即可知道藝術家的興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眾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四、公共空間設計在我國的發(fā)展前景
現代社會飛速發(fā)展,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也隨之迅速加大。公共藝術的發(fā)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方面,與商業(yè)社會的特征相吻合,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yè)藝術,一充斥于各公共空間的各種廣告位標志;另一方面,伴隨著公眾文化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觀的更新,以消費為特征的藝術波普藝術悄然興起,它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興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費,公共空間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tài)勢。
因為世間萬物的差異性而產生的美,所以通過每座城市的不可復制性的“情景”來傳承這種差異,會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我國正處于經濟文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基礎建設是本階段的重要任務,城市精神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城市的人類歷史情感建設是一個長期和逐步完善的過程,僅滿足公共空間的物質、視覺功能的建設策略已經不能促進公共空間質的飛躍。根本在于深入地探究影響公共空間本質的“情景”因素,才能促使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水平的飛躍。
所謂公共藝術,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間且具有某種公共性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方式。它是一種具有當代文化意義并且與社會公眾發(fā)生關系的一藝術。公共藝術代表的是所有社會主體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藝術觀念。同時公共藝術也是用一種觀念探討著城市空間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
公共藝術和其他形式藝術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這一藝術形式來源于雕塑、建筑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但又超越于這些藝術形 式而具有獨特之處。公共藝術包括雕塑、壁畫、裝置、景觀小品 等。就近幾年的發(fā)展來看,表現形式逐漸擴展到水景、燈光、動 態(tài)裝置、煙霧、多媒體、水泊和山體邊坡的保護與裝飾等造型。
而所謂城市公共空間,一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 括街道、廣場、居住區(qū)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用地的空間,例如城市中心區(qū)、 商業(yè)區(qū)、城市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的舞臺,是城市的客 廳,它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與色彩,它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藝術的功能及特點
藝術家通過玻璃的材料語言的巧妙運用,把玻璃原材料的材質美感強化表現出來,使我們對于材質的認識和理解更為深刻,同時藝術家作為一個藝術運動過程中的媒介,具有極強的主觀性,藝術家大多敢于打破常規(guī),挖掘并創(chuàng)造出玻璃材質的無限可能性。這一方面能夠打破對于玻璃的社會認識,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同時在玻璃材質的特殊性的影響下,玻璃造型藝術作為單獨的藝術學科,也在不斷地展現給公眾越來越多的超乎想象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玻璃藝術;無限可能性;材料語言;獨特魅力
第一章 玻璃藝術存在的意義
第一節(jié) 玻璃藝術的概述
何為“玻璃藝術”:以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藝術”為主體,“玻璃”為載體的玻璃造型藝術,玻璃視覺藝術。 玻璃藝術作品具有獨一無二性,純手工性,出自藝術家之手的。在現如今這個我們被工業(yè)化產品包圍的大環(huán)境里,工業(yè)化的產品往往體現出“絕對準確無誤”、“毫厘不差”、“更有效率”、“精密”等等優(yōu)勢,故而相較于手工藝藝術作品而言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更為廣泛的運用。我們在無形間習慣了這種工業(yè)化產品,工業(yè)化產品變得生活化,具有較強的廣泛性。工業(yè)化產品一方面在消減著傳統(tǒng)手工藝的生存空間,但在另一方面也在促進傳統(tǒng)手工藝中精湛的手藝的價值體現。本文正是基于玻璃手工藝藝術中的獨特美感以探索、分析玻璃的材料語言美在視覺符號中的體現。
玻璃熱成型鑄造工藝是高校玻璃藝術專業(yè)經常接觸的制作工藝。如圖一,藝術家韓熙的作品《林吻》,作品采取玻璃鑄造工藝,藝術家靈活的運用玻璃定位燒制的方法,在玻璃熱成型模具鑄造工藝中,玻璃的設色,色塊的安排與顏色的流動性都是會在創(chuàng)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而且極難控制。玻璃藝術家韓熙就很好的控制住了平面玻璃在燒制過程中的色彩問題?!读治恰废盗胁捎貌A岢尚湍>哞T造工藝中的色彩定位燒制法和二次鑄造法,即將已經燒制成功的平板玻璃按照藝術家的方案設計準確的排列在模具中,在通過透明色料提亮作品的透光性。最后運用精密的窯爐中高溫燒制下氣泡浮動溫度曲線和高溫鑄造下色彩流動的溫度曲線相結合,最后燒制成功這一組非常有玻璃色彩語言的作品。這兩組玻璃作品中的玻璃的通透性,色彩的流動性,色彩的層次性,氣泡的大小控制上等等方面都比較好的運用和體現。是一系列較為受到社會公眾好評的藝術作品。
第二節(jié) 玻璃藝術的常見的表現形式以及其特點
玻璃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最常見的就是模具鑄造工藝,即將制作好的耐火材料模具和玻璃原料放入窯爐中經過高溫融化后自然流淌到模具里,已達到藝術家在造型上的預期效果。玻璃鑄造作品往往被放置于博物館以及高檔的酒店中展出陳列,由特定的展臺及燈箱光源投射。由于一般玻璃鑄造的作品的尺幅較小,同時玻璃藝術作品的空間表現力較強,能夠通過玻璃材質的轉折、凹凸、或疊加等等方式來傳遞出空間中的景物,并且利用玻璃的材料語言進行變形,抽象。由于玻璃材質的眾多獨一無二的特點,因此玻璃藝術作品不難在一些高檔場所的空間中發(fā)現。
在上海玻璃博物館中,收藏著世界眾多玻璃大師的優(yōu)秀作品,作品是當代玻璃藝術大師史蒂芬?溫伯格的著名玻璃作品《船》系列,作品利用表面的凹凸和精準的氣泡的浮動定位,使得這件作品在任何一個角度去觀察,都能看到整個空間的景象,同時作品采取與其他金屬材質的結合,營造出一種極其富有美感的自然龜裂肌理。
玻璃吹制工藝是玻璃熱成型工藝中的另一個較為重要的工藝技法,雖然由于其工藝技法的限制性較大(作品必須是由吹管導入空氣使玻璃表面膨脹,因此作品總會是中空的),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總是能夠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可能性。作品是戴爾?奇胡利的玻璃莊園的藝術作品,一艘載滿五彩斑斕的玻璃植物的木船。垂直而成的玻璃球由于其壁較薄,同時密封性較好,故而能夠在水面上漂浮,展現出一幅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在長滿荷葉與各種外形奇特的植物中間,我們很難分得清楚那里是植物,哪里是藝術家的作品。如圖二。
玻璃鑲嵌彩繪花窗是學院派玻璃的一門重要必修課。這是一門與公共空間銜接密切的藝術形式。它能夠比較好的在作品中體現出平面畫作的效果,并且能夠在借助陽光下從建筑內部觀察或夜間借助燈光,在建筑外部觀察的時候,以“光傳遞畫”,由于光的穿透性,玻璃被投射在空間中五彩絢麗的色彩,因此在西方的教堂中,尤其是基督教堂或天主教堂或東正教教堂中,經常會看到玻璃鑲嵌繪制結合的彩色玻璃窗,西方人往往認為這種光線能夠凈化信徒的內心,洗滌內心的污穢,并且能夠起到在與上帝溝通過程中的心靈橋梁或心靈之路。
第二章 玻璃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
第一節(jié) 玻璃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玻璃作品的色彩在光源的穿透下往往呈現給我們極其清澈的色彩,是其他任何材質都無法比擬的。這與玻璃材質的自身透明度有關。如今玻璃技術的發(fā)展迅速,玻璃已經達到了所有材料材質中透明程度的頂峰。也正是這種高透明的特性使得玻璃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這也是社會大眾對玻璃材質的優(yōu)勢的認可。
公共空間中玻璃的合理運用可以使整個空間變得極其富有趣味性,彩色玻璃藝術家的巧妙布局后,整個空間的氛圍變得非?;钴S,在這些作品中,玻璃通過光線傳播出來的清澈的效果絕非其他材質所能代替,彩色的光線渲染極其清澈透明,具有極好的穿透力,能夠使行人在其中很容易地受到活潑的色彩洗禮。
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創(chuàng)導的藝術設計與手工藝能力結合的現代設計教育學院,它的辦學理念:認為創(chuàng)作能力只能啟發(fā)、引導,而技術知識則可以傳授的意念,把教學、研究、實踐一體化融入現代設計教育模式,以創(chuàng)造美觀兼實用的作品的能力,才能使藝術與技術完美統(tǒng)一。包豪斯的造型學院的公共空間藝術專業(yè),主張創(chuàng)意能力,突出材質和色彩,采用不對稱的構圖法靈活多樣、造型簡潔。在教學中始終貫穿著這種理念。在包豪斯的設計理念中,雕塑就是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材料、工具的使用,后者是專注于使學生領會如何觀察并對其作品進行整合能力的運用,對現代設計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創(chuàng)意思維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發(fā)展趨向
古代人類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時,根據生活的需要及經驗,具備一定的周密構想去實施計劃來完成設計制作。隨著人類不斷的創(chuàng)造活動設計,從最初的制造工具和生活必需品開始,迄今設計包括的范圍及用途廣泛,已從使用發(fā)展為鑒賞價值,現代藝術設計已成為當今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趨向。
從古人美學觀念的角度,先哲提出文質相稱。文是文華,質是質樸,它們代表了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后天與先天的相互關系。并用合度而完美的形式,再藝術地創(chuàng)造表現出來。而西方傳統(tǒng)多為細膩、潔白的大理石,非洲多為木料雕刻,都顯示材料的質地美,這種材料質地上自然的色彩美是材料的本質美,它神秘、深邃、融合著人的淡定坦然,給人一種其境身臨的感悟。在非洲木雕和印第安木雕中,有許多著色的用軟木做成的雕刻,表面毛糙,經常涂染色彩。一般白色、黑色和紅褐色三種,大型雕刻常用其他材料作鑲嵌物。如玻璃、金屬、貝殼、玉、珠等。印第安木雕中圓柱式著色木雕(圖騰柱),在人、鳥、獸的柱子上,有大量的幾何圖案裝飾,這與他們的民族宗教圖騰崇拜緊密相關。
非洲的傳統(tǒng)工藝品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滲透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紀非洲受到殖民文化較大的影響,產生了不少土洋結合的工藝品,無論在裝飾豪華的工藝品商店里,還是簡陋的自由市場的地攤上,都具有濃重的非洲特點。如肯尼亞的紅木雕刻、動物造型,嫻熟的雕刻技藝在人與自然的親和力下,栩栩如生、目不暇接、美輪美奐。
當代藝術除了要有較好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敏銳的視覺意識和高品位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視覺表現形式規(guī)律。包豪斯學院建立的宗旨就是把建筑與雕塑、繪畫等現代藝術綜合成為新的教育模式,通過教育的量化過程,成為當代藝術物象意念的典范。
對現代建筑有深遠影響的加波(Naum Gabo),制訂了徹底立體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原則并細化成為包豪斯的教學過程。他要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立在――圖案樣式――一種圖案所傳遞的流線性的冥想的感覺。這種想法同樣在許多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靈感中出現。
藝術的要素有基本的運動節(jié)奏――即對真空認知的基本形態(tài)――創(chuàng)造一種關于時空充滿生命力的形象――結構主義的目標。
運用立體主義時期視覺藝術的空間理念,創(chuàng)造幾何化的節(jié)奏、韻律、對比的建筑立面和空間,組成他的建筑語言的交響詩,與自然進行對話。
二、意象形體空間的表現與環(huán)境
人的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隨著時間環(huán)境而變化,人對材料的認識越深,掌握的技術手段越豐富,各種成形的手段的綜合運用便會自然產生。通過各種技術表現以產生不同的表現效果,是當代藝術的特征。
而后人們對材料的熟悉程度之加深,造型趣味和能力的提高,自然會發(fā)現并利用扭曲這一有趣的成形手段,使之對材料進行擠壓、拉升、扭轉等表現,根據材料的可塑性加以調整形體,從而產生形體的不同效果。在形體的圓弧線和流動交互的線面關系中隱含有某鐘不確定因素,這種因素如能與有較強空間感的造型結合成為一種藝術趣味的愉悅。
我們倡導環(huán)境意識思維培養(yǎng),環(huán)境是雕塑的輔助體系,即環(huán)境是形體空間的構成部分,如半抽象的形態(tài)適合創(chuàng)造一種虛幻的抽象意境,環(huán)境意識的培養(yǎng)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相互依存、融合的關系。
對形體與空間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在形象上有了完整的印象,才能從硬質材料體量概念上進行的取舍。
意象空間形式是對空間的感悟。它是在不增加形體對空間的實際占有的基礎上,用形體的動勢、體面變化、透穿、指向性來擴大形體的空間感。它是通過一定的空間度量提示和方向提示,調動觀眾的視覺空間經驗來取得的。形體意象空間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反映出作者的空間悟性與藝術修養(yǎng)。
意象空間形式可分為動勢空間、體面空間意象、通透空間意象、指向性空間意象等形式。
藝術空間大師亨利?摩爾的作品主張形體空間在雕塑中巧用凹弧面與虛空間形象,凹弧面的對比使物象能產生堅硬的轉折線,并在光的顯現下能起到界定體積交界的作用,給人以超越實體界定的空間聯(lián)想。
亨利?摩爾的雕塑、木雕作品通過對外壁的穿透表現出來,在形的塑造上多出了一個負形造型使內部與外部空間穿透流動,把觀者的視覺從外部引入形體內部,同時由于內部形體受光較弱并產生投影,加強了形體層之間的色度變化,更使物象產生強烈的空間感,超越了一段同等體量的木料所給人的空間占有印象。
運用透空的表現來借用環(huán)境空間,對物體作穿透處理使透洞把光線、環(huán)境景物引入物象內,起到對環(huán)境空間的借用,其原理類似建筑藝術中的借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物中常用的花窗、西方現代建筑藝術中的落地窗、景觀電梯等,都是為環(huán)境空間擴大意象空間而設計。
在物象頭部形體上透空,增強了空間感與情趣,對透空的運用,必須在符合造型表現意念和增強造型完整的情況下進行。從而使透的負形與整體造型在形式上一致。
題材風格的造型需要與設置地域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周邊景物相吻合?,F代裝飾雕塑、木雕設計成為環(huán)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對于室外環(huán)境,室內環(huán)境是圍合性的空間,室內空間是根據人的需要圍合起來的容體積。室內環(huán)境由于受使用功能的限制劃分為主次空間,室內裝飾木雕與雕塑在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中的作用強于室外,根據特定需要對室內格式輔之以光照,比室外雕塑方便。因此,不同的功能的室內雕塑、木雕設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及相對的表現特性。
環(huán)境決定了對視覺審美功能的要求,諸如距離、大小、材料、造型樣式,作品主題等等,標識時代價值取向;彰顯社會進步風貌;聚焦公共空間視點;點化城市環(huán)境人文脈絡。
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與民間藝術中吸收了負形藝術這一概念,已運用于藝術表現中,無論是一個透空的洞,還是實體交錯形成的負形,都成了雕塑中密不可分的形象。因此,有意識地在創(chuàng)意中加強負形造型,有助于烘托物象和影像效果,使作品表達更豐富。
現代裝飾木雕是意象創(chuàng)意設計與手工藝、現代科技高度結合的產物,形成的是功能、造型、材料、工藝、結構系統(tǒng)的一個整體。技藝是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結合,應培養(yǎng)材料科學與工藝技術興趣的能力。裝飾木雕雕刻技藝自身有特殊的語言表現力,雕塑家通過雕刻來表現情趣與形體感。特別是因從外向內鑿擊雕刻而產生的集聚力,材料的鑿擊、打磨后留下的特殊肌理表面質感,都是雕刻這一形式帶來的特有的美感與表現力,而這種表現力則無法用其他的成形技術來獲取。由于木材料是受大眾喜愛的自然材料,而且各有其獨特的質感,這便為雕刻藝術在工藝美術、裝飾藝術與設計等領域的廣泛使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