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關于心理學的現象

關于心理學的現象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10-02 08:56:1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關于心理學的現象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于心理學的現象

第1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作弊,心理分析,對策

 

現代學校教育中,考試已成為檢測教師教學效果和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情況的一種重要機制,是在校大學生所不可避免的學習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試作弊現象也由來已久,它伴隨著考試制度的出現而出現。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類考試的增加,考試作弊現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和新的狀況,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和教育質量。

一、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新特點、新狀況

新時期下,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呈現出新特點、新狀況,具體分析,主要歸納如下三個方面:

1.考試作弊范圍面廣。相對于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高規(guī)格高質量的國家級考試而言,高校內部的考試在作弊性質上不具有違法性,處理的結果也不具有嚴厲性??荚囎鞅椎娘L險低、代價小,刺激著許多大學生在考試中抱著博弈的心態(tài)去實施作弊。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華等這樣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學生的數量多,內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學生幾乎是門門作弊、科科作弊。

2.考試作弊隱蔽性強。在當代大學校園里,夾帶、交頭接耳、抄卷等傳統(tǒng)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見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趨現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體現。例如手機、無線耳機等,因為它們自身小巧、攜帶方便、存儲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們在大學校園充分顯露出附加功能和價值,成為了大學生作弊的新寵。

3.作弊成功率高。經過對大學生作弊的分析,不難發(fā)現寬松的考試紀律、溫和的處罰管理學論文,是驅使大學生作弊的動力之一。一般情況監(jiān)考老師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使發(fā)現有作弊的情況,一般也是先給予警告一次,并不會立即對學生按作弊處理。這樣一來,往往縱容了大部分學生,作弊現象有禁無消。

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尤其現在備受社會關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們在重重壓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維與情感方面,沖動而極端,單純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說的是,大學生正處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過早與社會接觸,許多負面的影響隨之而來??荚囎鞅妆愠闪怂麄?ldquo;張揚自我”的“舞臺”,但探究他們的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謂五花八門,一果多因。

二、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從處分作弊學生的實踐來看,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知道考試作弊是違紀行為,各高校對大學生考試作弊情況處罰都很嚴厲,但仍有部分學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惜以身試“法”。大學生作弊日益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學生自身問題、學校方面的問題和社會方面的問題。下面主要從學生自身問題方面入手,側重分析影響學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試圖尋找防止、減少甚至杜絕學生作弊的相應對策。

1.從眾與習慣心理。對于部分學生來將,作弊不作弊他們都能考的不錯的成績,平時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得態(tài)度是端正的,認真聽講、認真筆記。如果說大學生作弊從心理態(tài)度及主觀動機可分為積極主動的心理因素和消極被動的心理因素的話,對于這部分“跟風”、“隨大流”作弊的學生,在主觀上他們的作弊應是屬消極被動的心理因素。對于這一部分考試作弊的學生來說,作弊往往還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種不良習慣。遇到考試,習慣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僥幸與過關心理心理。實際上,作弊就是一種賭博性質的博弈現象。在作弊之前,許多大學生會把作弊的難度系數、風險系數及學校處罰后果的嚴厲性及成功的概率綜合的分析起來,當作弊的失敗概率較高、得不償失時會讓一部分人不敢鋌而走險,進而只能老老實實的考試。再加上部分監(jiān)考教師不愿意對作弊的學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過是讓學生提前交卷。有些學生就利用教師的這種同情心,沒有羞惡感,大著膽子作弊。也許正是嘗到了弄虛作假的“甜頭”,一部分學生的僥幸心理更加凸顯,相信自己能夠遇到好的監(jiān)考老師自己也會碰上好運氣,導致作弊風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學生正處在熱血沸騰的年華,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社會的進步,讓他們已不絕對迷信老師的言教和權威管理學論文,相反,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和跟老師辯駁的景象,甚至有時學生說的有理有據,讓老師啞言失色。特別是我們所說的90后。在社會、家庭重重壓力下,他們探索自我,喜歡張揚個性。有了挑戰(zhàn)老師權威的經驗后,這種叛逆的心理也擴張到了考試,他們把平時對學??荚囍贫?、任課教師的不滿,發(fā)泄在考試過程中,享受這種叛逆行為給自己心理器官帶來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傳統(tǒng)的懷疑、批判,使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意識系統(tǒng)崩潰,以“利”為目的逐漸主導了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社會、高校充滿著浮躁的氛圍,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師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學問,行走于名利場上,完全丟失了社會賦予知識分子這個特殊集體的歷史責任。這樣的氛圍也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引導,我們的大學生為了能夠爭排名,拿獎學金、獲榮譽等個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動起來,一心只要結果、不要過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對于考試作弊大多存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理,視作弊為達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徑。

三、對策研究

考試作弊不論是從學生道德素質的角度,還是從學風校風的角度而言,其負面的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從根本上治療、預防高校大學生考試作弊頑癥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為微觀的心理變化和心理動機,從各個方面齊抓共管,綜合治理,進而標本兼治,不給考試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強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成因后,應根據不同心理狀態(tài)來對學生的心理矯正和思想引導:身體力行幫助大學生在心理上構建、培養(yǎng)健康的思想品質。最重要的是樹立良好的競爭心理;必須要讓同學知道誠實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為根本的底線。

因此,要有一套持續(xù)有效的教育機制。傳統(tǒng)高校誠信教育基本以簡單說教為主,對于傳統(tǒng)道德與現代社會發(fā)生沖突的現象解釋乏力。雖然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仍處于形成和發(fā)展階段,具有很大的彈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學校和教師應該轉變思想,多用大學生的思維去管理大學生,平等互敬,激勵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誠信缺失的危害。因為,同樣是教育引導,用平等的身份激勵引導遠勝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我國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還未完善起來。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缺必須有一定的制度、組織領導機構和專兼職人員作保障。因此,對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并明確工作職責,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軟、硬件及師資做出明確規(guī)定,點面結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管理學論文,分設專門負責學生誠信事務的部門等。此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于積極的早期預防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將被動消極的、診治式的、面向少數人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轉向主動積極的、塑造型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加大普及宣傳力度,喚起師生對優(yōu)化心理素質;將分析作弊學生的內在心理與誠信教育結合起來,切實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從根源上加以杜絕。

3.創(chuàng)新考試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高校和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考試方法進行調整,讓大學生在快樂中實踐中學到知識領會知識。充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和個性的不同,實行彈性學制,由學生根據學分要求自主選擇課程;改革考試制度,可以采取改變考試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學生評價體系,改傳統(tǒng)卷面成績占主導的模式為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個性的發(fā)揮的形式,從而控制學生浮躁心理,變“被”考試為一種衡量自我的快樂之事,這樣考試風氣自然將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試作弊懲罰機制。當大學生把作弊的價值看得越高,有目標激發(fā)的動機越大。因此,只有加強處罰力度,提高學生作弊風險,嚴格執(zhí)行現有的懲罰制度,甚至可以通過立法形式規(guī)范考試管理,讓考試作弊者不僅承擔學業(yè)上的后果,而且還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從制度上來遏制各類作弊的心理動因,消除作弊動機,預防考試作弊。

[參考文獻]

[1]蔡景華.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幾點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2005,1.

[2]張愛芳.當代大學生學術誠信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劉靜.經濟轉型期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建立的動力機制研究[J]. 天府新論,2010,4.

[4]徐建輝.也談考試作弊的危害及對策[J]. 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強景.大學生誠信考試的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2.

[6]李軍.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 濟南大學學報,2002,4.

[7]查恒效.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分析與對策[J]. 教育與教學,2010,2.

第2篇

后現代心理學視野下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后現代主義更加注重理論的實踐應用性哲學的核心是實踐,更強調時間是不斷發(fā)展的,因此沒有絕對理論只有相對的理論。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對現代心理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進行重構,通過消解現代心理學中絕對的“中心”,主張人應該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視角看問題,認為研究問題可以多種方法,反對了為科學主義,實證主義。我國學者趙家祥曾經提出對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復雜的,如果把這種復雜的聯系簡單化,就可能產生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理論的重要性、輕視實踐經驗的教條主義傾向,另一種是片面強點實踐的重要性、忽視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論對實踐的能動作用的唯實踐主義傾向。現代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取向必將導致追求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的必然結果,自然現象是不因為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變化的,但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人本質上就具有社會性,受制于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文化,同時又具有能動性,那么把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學無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觀量化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無法真實地反映人的心理?,F代心理學的發(fā)展實際最終必然導向了惟實踐主義的錯誤理論與實踐觀。后現代主義研究者的形象由原來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動感情的觀察者轉向積極主動參與的、更富解釋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歸納推論和試驗研究轉向注重語義分析和協(xié)商對話;有價值中立、人為機器的立場轉向價值負荷、人性復歸的立場;這種轉變使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理論更具有實踐應用性。后現代主義心理學關注理論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對現實問題的適應與解決,強烈要求恢復心理學應用知識的合法地位,強調心理學的生命力在于實際應用,認為脫離現實生活的、處于象牙塔之上的傳統(tǒng)心理學終將失去市場和存在的價值。后現代主義反對將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強調心理學的邊緣性、交叉性和中間性學科定位。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更加關注心理學的實踐性。

理論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由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社會性,后現代主義因為對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后現代主義認為理論不是唯一的應該是多元的。在科學主義視野中,理論是理性思維運用科學方法對客觀現實進行抽象與概括的結果,是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反映。雖然事物與現象是千差萬別的,但其本質只有一個。后現代主義則認為,事物的本質不過是關于此物的見解,理論不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應,任何理論都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釋,因此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概念體系和解釋框架,在各自的體系內都能有效的解釋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釋。每一位研究者在從事各自的研究時,都應該考慮這項研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及環(huán)境因素:選擇這一課題的根據何在?它所含蓋的范圍?他要證實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對什么?對后現代學者而言,對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的反省是至關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論取決于心理學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發(fā)展,取決于心理學理論自身的發(fā)展,筆者個人認為理論的多樣化是理論統(tǒng)一發(fā)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理論是實踐和實踐中包含著理論后現代主義認為本質主義視野下理論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和實踐是感性活動的絕對劃分是一種錯誤,理論和實踐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論要么是它所描述的過去實踐的理論,要么只想未來的實踐理論,而且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實踐。理論本身是另外一種實踐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論來源于心理實踐活動,同時既然的哲學是實踐的哲學觀,那么理論可以理解為一種實踐。心理實踐活動因為實踐的主體是人,那么不存在沒有理論的個人,我們任何人在實踐活動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只不過這個理論是“個人理論”,這種“個人理論”體現在個人對同一理論的不同的理解;體現在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的不同;個人本身的差異性,那么實踐主體本身有個人理論進行指導,因此不存在脫離了心理理論的實踐活動,可以說實踐本身是理論的實踐。

后現代心理學視野中理論與實踐關系對心理學發(fā)展的價值

第3篇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道家 心理咨詢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起源于西方,脫胎于哲學。自從馮特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后,心理學就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咨詢則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西方心理學家們通過種種科學研究使心理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使心理咨詢事業(yè)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誠然,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確實主要在西方興起發(fā)展,但是中國其實在相當早的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心理學的思想。在先秦時期,我國的哲學中就已經包含了心理學的思想,其中又屬道家學說中研究的最為廣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實有很多方面都對現代心理咨詢有所啟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

道家的許多專著如《道德經》、《莊子》中都很多有關心理學的思想。比如說《道德經》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币馑际恰罢J識別人是智謀,認識自己是智慧。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戰(zhàn)勝自己是強大。知道滿足的人富有,頑強前進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隨的人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滅的人長壽?!边@其實也是現代心理咨詢中所倡導的,即認清自我,樹立目標,知足常樂。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的治療核心便是探索來訪者長期的隱藏的潛意識沖突,使其呈現出來,然后對其加以分析,使來訪者對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徹,從而解決現實心理沖突。這其實就是“自知者明”的具體體現。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所創(chuàng)建的意義治療是指協(xié)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借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這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學說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實都有生命的意義這一層含義。老子在《道德經》中還曾多次提到觀、明、玄覽。這里的觀是指觀察、感知,代表著感知覺;明是指明白、通達,代表著思維過程,玄覽就是深觀遠照,從整體上去把握萬事萬物的總法則、總規(guī)律。這代表的是思維上升到高級的階段,能夠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認識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總的規(guī)律性。這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規(guī)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其形化,其心與之然。意思是說人形體的變化可以引起心理的變化,這與心理學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論是一致的。人生理的變化會引起心理的變化,而心理的變化也會引起相應的心理變化。中國心理學界已經越來越重視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學意義,業(yè)已發(fā)表了大量的論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關于精神分析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關于全人心理學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主講的“全人心理學?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論和修煉的精華,用于人的調整。這里的“全人心理學”特指許金聲提出的關于心理學研究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種開放的、究竟的、在對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學研究取向、態(tài)度。全人心理學認為,道家關于“道”的概念極為深邃、豐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能夠體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不僅在中國被重視,西方一些心理學家也很早就對其展開了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說,他關于自我實現的概念來源于中國的道家的“無為”。他在晚年甚至預測心理學的第三種思潮將過渡到以“道”、“上帝”為中心的第四種思潮。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也十分欣賞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經》。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說:“我最喜歡的,并總結了我很多更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彼闹委熇砟钜舱侨绱恕K谥委熤袕娬{對當事人不干涉,對當事人真誠一致,給予當事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當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寫過關于道家的書。20世紀30年代,卡爾?榮格(Carl Jung)就對道家的內丹學進行研究,開啟了心理學界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理查德雌爾海姆(Richard Wilhelm)與榮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書,使心理學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少西方人都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了中國的經典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榮格在這部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比較中西差異,嘗試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梁。還從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詮釋道家的修煉。從精神分析看,內丹中的“元神”對應于“無意識”,或者說以“無意識”狀態(tài)存在。內丹中的“識神”對應于“意識”。無意識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煉則是讓意識與無意識統(tǒng)一整合,開發(fā)出無意識的巨大能量。為此,精神分析也發(fā)展了一些路徑和方法。榮格還曾用集體無意識理論理解了內丹學著作《太乙金華宗旨》中的超越現象,視之為一種無意識的表征。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是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魯族地區(qū)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療法、原始療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學訓練。他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在處理個案時,讓代表各自進入在家庭系統(tǒng)的位置,代表在這過程中常常能夠體驗到當事人的感覺。該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氛圍和環(huán)境,讓“道”來起作用。家庭系統(tǒng)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風行,尤其是中國。海靈格說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響。家庭系統(tǒng)排列體現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國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對于現代心理咨詢的啟示

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來訪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向咨詢者進行述說、詢問與商討,在其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共同的討論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以便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咨詢師在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個醫(yī)生的角色,而是一個引導者,通過對來訪者的支持和幫助,使來訪者發(fā)揮自己本身的潛能,從而解決來訪者的問題。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張:“自勝者強”便是這個意思。

其實道家學說中的很多理念都對現代心理咨詢有所啟示,《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說應該順應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不違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療法的重要原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即是這一原理,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體現在要遵循人體和自然的規(guī)律,咨詢過程應當順其自然,根據來訪者自身的特點來進行,“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不應該急于求成,忽視來訪者自身的體驗和感受?!读杏堋分姓f:“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边@里的“誠”通“情”,“諜”通“泄”。是說一個人如果內心積郁,就會在體表上流露出來,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內心的狀態(tài)往往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來訪者的表情、步態(tài)、動作可以加深對來訪者內在狀態(tài)的了解?!豆茏?白心篇》中說“臥名利者寫生危?!币馑季褪亲硇挠诿娜?,往往會為前途未卜而耽憂。《內業(yè)篇》中說“慢易生憂,暴傲生怨?!薄皯n郁生疾,疾困乃死?!边@些剖析人們情緒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理念跟現代心理咨詢是一致的?,F代人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經常是由于過于看重名利,然后產生種種憂郁和怨憤的負面情緒,然后導致一些身心問題。如果加以引導,使其以一種道家的順應與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便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暫時脫身出來,獲得心靈的放松與清凈,也即道家所說“心地清凈為天下正”。道家學說認為對立面能夠相互轉化,不好的事情可以變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心理咨詢中一些極端不好的現象能向好的方面轉化,關鍵是咨詢師要善于引導。比如焦慮可應用于應對壓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創(chuàng)造出好的藝術作品。事物在釋放完能量后就會自然消亡,“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在心理咨詢中對于一些不好的病癥現象可以先充分去釋放,然后再去解決它。

現代的性心理咨詢、繪畫治療、書法治療都與道家思想有關,都或多或少的借鑒了道家的理論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鍛煉方法,如氣功、吐納、太極拳劍等不僅可以用來強身健體,也可運用于心理治療,被心理問題所困擾的人群,可以通過自己勤加練習,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納新之術跟心理咨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實也是類似的原理。楊德森與張亞林所創(chuàng)立的“中國道家認知療法”就是脫胎于道家學說,其中的松靜術、柔動術、病情分析會、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據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療方法。

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說的就是道家學說對人心理所起的一種作用,現代心理咨詢完全可以借鑒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適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依據道家學說,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困擾。雖然心理咨詢產生發(fā)展與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國人和西方人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們需要有我們自己的心理咨詢理念,而從傳統(tǒng)文化比如道家學說中去探尋,毫無疑問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曹鳴岐.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的本土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遲欣陽.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學思想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

[3]張金洪.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和治療[J].才智.2009(31)

[4]楊樹英.道家的心身觀及其與現代心理治療學的比較[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第4篇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fā)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fā)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guī)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fā)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fā)生、發(fā)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tài)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guī)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huán)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fā)展,為生理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chuàng),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fā)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fā)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huán)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tài),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guī)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huán)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fā)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guī)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fā)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fā)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guī)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guī)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guī)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fā)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huán)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fā)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fā)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fā)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研究發(fā)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huán)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guī)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guī)律。一般規(guī)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fā)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tǒng)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tài)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fā)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tǒng)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茖W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

第5篇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 方法論 研究范圍遺傳決定論

【中圖分類號】Q1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079(2008)10-0188-01

1.引言

進化心理學是一門誕生僅 20 余年但發(fā)展相當迅速的學科。它嘗試運用進化論的思想來解釋人類的心理起源和本質。闡釋加工機制是如何指導社會行為的,從而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綜合觀點。作為當年心理學的一個熱點和趨勢,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為一些現代心理學難以理解的方面以及人類本質的深層結構提供了可檢驗的解釋,使得心理學特別是認知科學和發(fā)展心理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然而,心理學家對于該理論的范式褒貶不一,對于認識進化心理學的歷史貢獻很難達成一致的看法。

2.進化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眾所周知,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進化心理學認為,受進化規(guī)律制約的不僅有生理機制,還有人的心理機制,兩者都是人類在解決生存和繁殖問題的過程中演化形成。進化心理學認為幾百萬年的進化在人類的心理上必然會留下一些痕跡。故心理學的研究應受進化論指導[2]。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主張是: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塊性是心理機制整體組織的特性;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huán)境互動作用的結果[3]。

3.評價

3.1進化心理學的貢獻:

首先,進化心理學符合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它把心理學的研究納入生命科學的范圍加以研究,與當代科學發(fā)展趨勢一致的。它是運用進化論整合心理學的一種嘗試,把適應作為解釋心理現象的主要概念,把心理學納入更廣泛的知識體系。這是符合科學整合的大趨勢的[3]。第二,進化心理學開辟了心理學研究的一些新研究領域 ,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第三,進化心理學的有著廣泛的啟示作用。進化心理學把自然選擇和適應作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對人性的認識,對于心理現象的理解和探索必將產生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2]。

3.2進化心理學的局限

首先,進化心理學研究問題具有局限性。目前關于只抓住了人類適應問題和其演化形成的心理解決機制的表面[2]。進化心理學注重的主要是與生存和繁殖有直接關系的問題,而理解那些遠離繁殖的適應問題中心理機制是一個更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其次,進化心理學具有方法論問題。由于倫理、時間等問題,研究者們不可能設計一個跨數代的實證研究,所以很多結論都帶有推論性質。最后,進化心理學具有遺傳決定論傾向。在當代心理學中,存在著基因決定論與環(huán)境決定論的爭論。進化心理學試圖超越基因和環(huán)境的兩難處境,聲稱自己是基因和環(huán)境交互影響的互動論觀點。但是深入的分析揭示出,進化心理學從本質上講屬于基因決定論或遺傳決定的觀點。在闡述心理和行為的起源時,進化心理學雖然聲稱堅持互動論的觀點。但是在骨子里卻認為環(huán)境刺激是輔的和第二位的,遺傳和基因的影響才是最根本的 [6]。而且進化心理學在把自身隸屬于生物學范疇的同時,對生物學理論觀點的理解卻并非十分準確,有時甚至曲解了生物學的一些概念特別在對基因的作用認識方面,有意無意地夸大了基因作用,貶低了發(fā)展過程中的其它因素[6]。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范式,進化心理學試圖通過進化的心理機制來解釋人類的心理起源和本質,在生物科學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心理學和生物學,正如它對認知科學、發(fā)展心理學產生的巨大影響。進化心理學特有的意義和局限行使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焦璇、文,解釋心理起源的新理論范式――進化心理學,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622~ 628

[2] 朱新秤. 進化心理學理論、意義與局限.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0,16(4):5~8,41

[3] 許波. 國外關于進化心理學的研究.心理學探新.2004, 89 (24).16~19

[4] David Buss. The futur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5 ,(6):81 - 85.

第6篇

一、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及其對行為之影響的科學?,F代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精神與大腦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采取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透過實驗和觀察來檢驗假設。也指將在各種人類活動場景心理學知識的應用,包括解決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各種心理疾病的治療。

二、人力資源的定義

人力資源管理是通過對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際協(xié)調、人事匹配,充分發(fā)揮人的潛能,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人的各種工作活動,實現組織目標。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借鑒了很多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基礎包括:學習理論、系統(tǒng)理論、經濟學理論和績效理論,它還借鑒了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論。

三、心理學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

1.心理學與職位分析。職位分析是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在整個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職位分析可以有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可以獲取有關工作方面的信息,諸如工作標識、工作職責、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等一系列內容;二是可以獲取有關人員方面的信息,即該工作崗位的任職要求,包括行為舉止、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個性特征等內容。心理學與職位分析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任職要求上。傳統(tǒng)任職要求注重個體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等素質,未能把有關個體積極心理狀態(tài)的素質要求納入其中?;谛睦韺W的職位分析應該盡力挖掘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素質,并予以分級量化。

2.心理學與招募甄選。招募甄選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能否及時有效地獲取企業(yè)所需要的人才是決定企業(yè)成敗的關鍵。心理學與招募甄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人員選拔與配置上。傳統(tǒng)的招募甄選對員工心理學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是完全沒有注意和重視員工的心理資本,在選拔過程中主要關注員工的知識、技能是否符合崗位的要求;二是缺乏有效測量員工心理資本的技術手段或方法。

基于心理學的招募甄選,首先要開發(fā)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資本測評量表;其次要對招募人員進行心理資本甄別培訓;再次要注意心理資本與崗位的匹配。目前,對于心理資本的測量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自我報告法,即通過編制心理資本測量量表對員工進行施測,例如,路桑斯等編制了一份24 個條目的心理資本測量問卷,并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了大量的借鑒。但是,運用到招聘甄選中,這種測量方式可能存在嚴重的社會贊許效應;二是專家觀察法,即請有關專家通過觀察員工的日?;顒觼碓u價其所具備的心理資本狀況;三是效果變量間接測量法,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員工的效果變量進行施測,由此推測員工的心理資本的狀況。另外,實驗法也是測量員工心理資本狀況的非常好的方法。人才測評專家通過設置合理的實驗情景(與真實工作情景一致),讓應試者處于情景中,然后觀察其行為表現,據此推測員工的心理資本水平。

3.心理學與培訓開發(fā)。培訓開發(fā)是人力資源實現增值的重要途徑,其最終的目的是要改善員工工作業(yè)績并最終提升企業(yè)整體績效。傳統(tǒng)意義上的培訓開發(fā)關注的是員工短期效益,集中體現在對員工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由于對績效起關鍵作用的不是諸如知識技能等門檻素質,而是諸如自信、樂觀等員工積極心理狀態(tài)。因此,傳統(tǒng)的培訓開發(fā)工作經常忙而無效。

基于心理學的培訓開發(fā),首先要認識到心理資本是可以通過培訓而提高的,但培訓開發(fā)的效率和效果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技能的。與一些難以改變的人格特質(如氣質)相比,心理資本并非是遺傳的,難以改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具體措施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然而,與知識技能相比,心理資本的培訓開發(fā)不像前者那樣直接和快速,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呈現出培訓周期較長,發(fā)揮作用緩慢,但影響力度較深的特點。其次要開發(fā)具體的心理資本干預措施。心理學的培訓開發(fā)與一般的知識技能的培訓開發(fā)是有差異的,不能直接套用后者的具體措施。

4.心理學與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是由績效計劃、績效溝通與輔導、績效評估以及績效反饋4 部分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基于心理資本的績效管理應該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員工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

基于以上觀點,第一,績效計劃的制定要考慮到員工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一般而言,設置的工作目標應該是比較具體的,并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且可以測量和評價的,使得員工在績效的起步階段就樹立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樂觀。第二,績效執(zhí)行階段,管理者應與員工定期溝通,為員工掃除目標道路上的障礙,從而穩(wěn)定員工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第三,績效評估階段,管理者對績效結果的評價首先要確保公平,避免員工負面情緒的出現;其次,要引導員工對績效結果形成良好的歸因,如把成功歸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內因,把不足歸于環(huán)境和任務等外因,從而激發(fā)和保持長期的自信和樂觀。第四,績效結果反饋和應用階段,要把職業(yè)晉升、薪酬和價值分配等與績效考核結果相掛鉤,要使員工清楚認識目前的績效狀況,并幫助其進一步改善提高,從而確保員工的希望不被破滅,工作激情節(jié)節(jié)高升。

5.心理學與報酬管理。報酬是指員工從企業(yè)那里獲得的、作為個人貢獻回報的、他認為有價值的各種東西,一般可以分為內在報酬(工作本身所獲得的心理滿足和心理收入)和外在報酬(員工獲得各種貨幣性收入和實物)?;谛睦韺W的報酬管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進行有效的工作設計,例如工作豐富化和工作擴大化等給員工帶來心理滿足感,從而塑造員工的心理資本;

(2)增加心理資本作為報酬評價要素。一般而言,報酬要素主要包括工作責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條件等方面??紤]到心理資本的作用,在確定報酬要素時,也可把心理資本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三、結束語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國家與國家以及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競爭的重心表現在人力資源上,而人力資源的競爭又集中體現在心理資本上。因此,如何獲取和開發(fā)員工的心理資本已是當前社會和企業(yè)急需解決的難題。目前,國內關于心理資本的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對國外觀點的介紹和引用較多,理論研究遠多于應用研究,甚至概念界定方面還存在諸多爭論,至于心理資本的測量、培訓和開發(fā)更是少有涉足,因此,心理資本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人員關注和涉足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本研究只是對心理資本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具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觀點,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述評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3):482~487

[2]徐 媛.論管理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674-1145(2009)05-0140-02

[3]王積儉.管理心理學[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4]王壘.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夏國新.心理規(guī)律在管理中的應用[M].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

[6]張光泉.人·心理·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第7篇

關鍵詞:偏誤研究;認知心理;認知語言學

自1984年魯健驥先生引進中介語理論起,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就受到普遍重視,發(fā)展速度快,研究視角比較多樣。其中以認知為視角來研究偏誤包括兩個方面:基于心理學的研究和基于語言學的研究。認知心理是人在認知世界時的高級心理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等;基于心理學的研究注重語言的感知、理解、記憶、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問題。認知語言學的特點是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使用的基礎,著重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基于語言學的研究比較注重語言的形式類、語言符號的意義、意義――概念與外部世界的練習等方面的問題;其重要理論方法有原型范疇理論、相似性原則、概念隱喻理論、意象圖式分析等。

1 偏誤研究內容

從認知角度來研究偏誤,深入分析漢語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針對不同母語背景和不同認知特點的學生因材施教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最早的以認知為視角研究偏誤的論文是李大忠在1999年發(fā)表的。自此以后,特別是2001年在北京召開專題學術研討會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v觀近年的成果,可從內容上分為兩大類:

(一)宏觀研究

這是指從認知角度綜合研究偏誤現象(主要是基于心理學的研究),而不是以某一具體的偏誤為研究對象。

李大忠[1]結合心理學的有關知識, 從理論上推測了外國人學漢語偏誤產生過程中學習者大腦中發(fā)生的思維過程和心理過程。這可以看作是從認知角度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進行研究的開山之作。

徐子亮從認知心理理論出發(fā),對中介語重新加以認識,提出了導致中介語產生的七種認知心理原因,對以后從認知角度研究偏誤提供了借鑒[2]。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專著《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的出版。該著作引入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從教和學兩方面來闡述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和心理規(guī)律。對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基礎、感知和理解、記憶;對漢語聽力教學、口語教學的心理分析;對漢語教師心理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討[3]。

(二)從認知角度針對某一語言要素的偏誤所做的研究

此類研究中基于語言學的研究有所增多,但基于心理學的研究依然占優(yōu)勢。其中針對詞匯的偏誤研究最多,其次為漢字、語法(包括關于篇章的研究)。

1.詞匯偏誤研究

在對詞匯的偏誤研究中,對實詞的研究多于對虛詞的研究,另外還有關于詞匯識別與加工的研究。對實詞、虛詞的研究視角都主要基于認知語言學,在研究內容上實詞主要集中在趨向動詞和能愿動詞上,虛詞主要集中在對介詞的研究上。究其原因,可能是趨向動詞、能愿動詞和介詞的習得和運用與漢民族認知特點密切相關,因此,對于處在發(fā)展初期的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從這些具有突出認知特點的語言現象入手更能找出隱藏在偏誤背后的深層原因。詞匯的識別與加工則都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這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馮麗萍2011年的著作《現代漢語詞匯認知研究》,其中第三章《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匯認知規(guī)律》從詞匯加工、詞匯識別、詞素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和詞素加工、心理詞典的表征等方面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詞匯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分析學習者詞匯加工的心理過程、預測其發(fā)展趨勢、確定詞匯教學的原則提供了參考[4]。

雍琳娜[5]利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機制、意象圖示理論及主觀化機制分析“起來”和“下去”用在動詞后作補語時的情況,并根據這些觀點對HSK語料庫中出現的偏誤進行歸類和討論,對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認知相關規(guī)律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通過建立正確的意象圖示,完善留學生的認知心理提供了參考。

李遐[6]從認知語言學的空間及其隱喻范疇出發(fā),以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介詞習得的表現為切入點,分析了學生在使用漢語介詞時出現偏誤的深層認知原因,有助于新疆少數民族漢語的介詞教學。

2.漢字偏誤研究

基于認知的漢字偏誤研究均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fā)來研究的,體現出了與基于其他視角的漢字偏誤研究所不同的特點,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

“鏡像錯位”是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書寫最典型的偏誤之一。原新梅[7]將“鏡像錯位”的常見類型分為整字型、部件型、筆畫型以及綜合型,并運用認知心理學、視覺語言學的原理對“鏡像錯位”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發(fā)現人類共同的認知生理機制制約下的認知規(guī)律是造成漢字“鏡像錯位”的根本原因。另外還提出了除了人類認知深層原因之外影響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容形成“鏡像錯位”的因素:方位定域民族性、認知漢字的方法以及文字書寫規(guī)則與習慣等的不同。最后提出糾正“鏡像錯位”的對策,其中加強初始階段漢字的細部認知訓練,強化對學生漢字基本筆畫及其走向、基本部件的位置特征等的指導這一建議值得借鑒。

凌德祥[8]認為,“非漢字語圈”學生認知模式與漢字圈學生的區(qū)別使得他們在認知漢字時容易出現偏誤。“非漢字語圈”學生習慣于利用位于后腦的威尼克區(qū)通道來掌握拼音文字的語言,即“聽覺―語音―聽說―語言”。而在認知漢字時,由于漢字自身的特點他們則更多地需要跟漢字圈學生一樣,通過布洛卡區(qū)的通道,即“視覺―圖形―閱讀―語言”來習得漢字、漢語。然后采用問卷調查和對照組教學實驗對“非漢字語圈”學生的h字認知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分析了學生漢字認知基本特點及漢字書寫偏誤規(guī)律,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漢字教學設計及對策,如:利用字母字形激發(fā)學生建立形似聯想與區(qū)別意識、主張單獨設立漢字課等。

徐彩華[9]分析了在整字速示條件下母語者和外國留學生漢字的形誤監(jiān)控能力的特點,認為在整字識別任務和分解識別任務中留學生漢字心理詞典的加工特點不同、不同類型的漢字偏誤的認知機制不同,并進一步提出教學中除了強化漢字的整字表征還要重視對漢字的成分進行表象操作,強化表征的細節(jié)。

縱觀基于認知的漢字偏誤研究中,無論研究者采用哪種認知方式來揭示學生的漢字偏誤規(guī)律,所提出的對策中大都強調部件教學和筆畫、筆順教學的結合,只是在不同教學階段中有所側重。針對漢字的獨特地位,也有人發(fā)出了開設獨立的漢字課的呼聲。

3.語法偏誤研究

雖然從認知角度出發(fā)對語法偏誤的研究不如對詞匯的研究豐富,但是也呈現出自己的特點,特別是跳出了單句的局限,拓展到了語篇平面。在對句式的偏誤研究中基于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數量基本相當,而對篇章的偏誤研究則主要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

李遐[10]以認知心理學中的“假設-檢驗”理論為依據,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運用“把”字句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他們在形成假設時由于使用不恰當的類比、不正確的歸納,檢驗假設、修正假設時使用回避、遷移等策略從而造成的“把”字句使用偏誤,從而揭示了偏誤形成的內部深層原因, 并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對策。

肖奚強[11]用認知語法的可及理論對外國學生的照應偏誤進行了解釋,并指出漢語學習者高、中年級與低年級學生在照應上各自的偏誤表現,這有利于漢語教師在語篇教學抓住重點,預防學生偏誤發(fā)生。

2 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的方法及特點

以認知為視角進行的偏誤研究主要采用了兩種方法:演繹法與實證法。基于認知語言學的偏誤研究多采用演繹法,如熊琳娜[5]在對趨向動詞“起來”與“下去”的研究中,先通過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分析“起來”與“下去”用在動詞后作補語的情況,然后再對語料庫中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和解釋。而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偏誤研究多采用實證法,如馮麗萍[12]對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的研究,采用啟動條件下詞匯判斷的實驗范式,以詞素同義、詞素同音、詞素同形、~素形近、整詞語義相關詞為實驗材料,考察了韓國和非漢字背景的歐美學生的漢語合成詞加工中詞素的作用及其與時間進程的關系。

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有其獨特特點:

1.將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引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中,一方面使偏誤研究視角更加多樣化、偏誤研究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對于深入解釋偏誤產生原因,在教學中預防偏誤的發(fā)生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偏誤生成者的個體差異、尤其是母語背景差異。特別是將我國少數民族的漢語學習納入研究范圍。

3.對漢字的研究大大加強。由于漢字自身的特點,對漢字的偏誤研究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對漢字的部件、漢字形旁意識、聲旁規(guī)則性效應、漢字形音識別等進行實證性研究,對改變漢字教學的困境提供了有益參考。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縱觀近年來基于認知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

1.在研究內容上存在局限性

對詞匯偏誤的研究占大多數,對語法偏誤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對語音偏誤的認知研究基本沒有討論。應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側重對漢字、語法、語音方面的認知偏誤研究,基于認知的語法、語音研究對于漢語教學和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研究視角上側重于認知心理學方面

對詞匯識別和認知、漢字偏誤的研究都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比較少,集中在實詞和虛詞的偏誤研究中,并且顯得比較表面化,沒有比較深入、系統(tǒng)的專著。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對認知語言學有一個透徹、全面地了解,加強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進而將其運用在偏誤研究中。漢字和語篇由于自身特點多采用認知心理來研究,但是對音義聯系、詞匯、語法(句式)的研究以認知語言學為視角來研究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其次應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一方面吸收、引進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專業(yè)的人才,鼓勵他們從事對外漢語研究,另一方面鼓勵部分漢語專業(yè)的人才繼續(xù)接受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yǎng)跨學科的人才,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3.缺乏對基于認知的偏誤的宏觀動態(tài)研究

應該從歷時上探究學生不同語言能力的偏誤在初、中、高級階段的不同演變規(guī)律,從而對偏誤是否可克服糾正、是否可自行消除(在哪個階段可以自行消除)、是否是難以克服而貫穿三個階段的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有助于確定各個階段的教學重難點[13]。

參考文獻

[1]李大忠.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110-119.

[2]徐子亮.外國學生的漢語中介語現象再認識[J].漢語學習.2001(2):63-70.

[3]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馮麗萍.現代漢語詞匯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雍琳娜.趨向動詞“起來”與“下去”――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與認知語言學的偏誤分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2):128-132.

[6]李遐.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把”字句習得偏誤的認知心理分析[J].語言與翻譯.2005(3):58-64.

[7]原新梅.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偏誤“鏡像錯位”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3(6):134-136.

[8]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編輯委員會.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A].凌德祥.“非漢字語圈”學生漢字認知調查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徐彩華.整字速示條件下留學生漢字形誤監(jiān)控特點的研究[J].漢語學習.2009(06):71-78.

[10]李遐.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介詞習得中的空間認知[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152-155.

[11]肖奚強.外國學生照應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1(1):50-54.

[12]馮麗萍.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9(1):101-110.

[13]趙春利.對外漢語偏誤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2):70-76.

第8篇

關于“心理健康”,大家往往會認為它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崇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西方傳統(tǒng)文化使他們在上世紀末就把心理健康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相比而言中國關于心理健康的科學研究是滯后的.但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卻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思想.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學家G·墨菲和J·柯瓦奇在他們的《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中指出:“系統(tǒng)心理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孔子與老子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西方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都曾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學的精髓所一在??梢姡诓┐缶畹闹袊鴤鹘y(tǒng)文化中,關于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雖然沒能象西方心理學那樣系統(tǒng)化,但其具有的厚重的思想內涵和哲理意義,是西方心理健康理論所不能替代的。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充滿了“心理學”意義的文化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的三大思想傳統(tǒng).俗語說:三教歸一或三教本同,這三教本同即是同歸于心。孟子把儒家思想的四端仁、義、禮、智皆歸之于心的注解,認為“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性的概念,對于那包融天地、無形無跡的道,唯有心才能夠把握。莊子主張心齋,對道的體驗要以心為本。在佛家思想中,有“三界惟心”和“萬法一心”的說法,言簡意賅,已經是把心放在一切佛法、一切佛緣之根本位置了。歸結起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心”,已不僅僅是指人體中的一種生理結構。而是被用來表示思想、情感、性格、意志等精神狀態(tài)。這里的“心”已經完全成了心理學的“心”,它已經超越了“心臟”,同時也超越了“大腦”。我們的古人用心來表示人的智慧,表示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顯而易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心”的概念中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一內涵,就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心理學,獲得一種真實的體驗。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1.“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的和諧觀

世衛(wèi)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是指人的身體、精神以及與社會和諧的完善狀態(tài),而不僅僅指無疾病或無體弱的狀態(tài)?!薄吨芤状髠鳌贰胺颉笕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薄疤烊撕弦弧睆娬{個人身心發(fā)展與自然、社會發(fā)展和諧統(tǒng)一,從而為積極心理健康提供了生態(tài)學的理念和范式。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開始,中國人就用陰陽相互作用的觀點來解釋天地間的現象;并視之為宇宙間萬事萬物構成、發(fā)展、相互作用的根源?!耙魂幰魂栔^道”,陰陽是對事物共有的特殊規(guī)定性的抽象概念,是宇宙中相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情志的陰陽屬性及心身疾病的致病機理兩方而。陰陽協(xié)調則人的精力充沛,身心和諧?!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毕喾矗庩柺д{則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為各種心身疾病。陰陽平衡或失調與健康或疾病關系表明健康和疾病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西方心理健康研究范式從生物醫(yī)學模式到心身醫(yī)學模式發(fā)展到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生態(tài)學模式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合、地和、人合、幾合”以及“陰陽平衡”的和諧健康觀不謀而和。

2.“致中和”和”自強不息”的入世觀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處理世間萬物的總法則,它包含著保持內心世界動態(tài)平衡的深刻內涵。“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強調折中和辭讓,避免偏激,以達到“和”。這種“和”不僅是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也是通過調和事物間矛盾關系而達到和諧的手段.““自強不息”也是中國人的基本人生哲學,和入世哲學?!吨芤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碧岢藨Хㄈ赵滦浅絼偨∵\行那樣奮斗不息,堅持獨立意志和人格尊嚴。儒家提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視自治和為社稷承擔責任,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禪宗認為真正的禪不脫離實際,饑了就吃,渴了就喝,在親自實踐和體驗中“開悟”,使得佛法與生命、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種”自強不息”的積極入世觀彌補了”致中和”的處世之道的不足,避免了因”致中和”的思想引起的消極遁世思想.同時“自強不息”的積極入世觀也在“致中和”的思想中不斷的調整到和諧的狀態(tài),避免太過入世激進而產生“執(zhí)著”偏執(zhí)心理。

3.“內省自悟”心理調節(jié)觀

中國古代醫(yī)}弓《諸病源候論·虛勞候》中說:“七傷者,……二曰大怒氣逆?zhèn)?,……五曰憂愁思慮傷心,……七曰大恐懼,不節(jié)傷志……”意思是說,情緒波動過于激烈容易產生疾病,也會給心理健康帶來隱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非常重視個體自我內省的文化,可以說這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的特有的心理修養(yǎng)范疇。他雖然沒有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說法,但卻在如何理解個體的心理健康,如何而對和處理個體的心理問題等方而,有著十分豐富而寶貴的遺產。儒家在身心修養(yǎng)上十分重視用“內省”的方法來調節(jié)情緒。在如何處理個體的心理問題上,儒家認為應正而控制,即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控制引發(fā)心理沖突或困惑的事件,通過認識的轉換和個體的積極修養(yǎng)來解決心理問題;道家的采取退讓,通過棄智守樸,去用取無,以下為上的策略來解決心理問題;佛家采用化解,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而來解決心理問題。這些方法有一定的消極性和被動性,但若能將其與有些心理問題合情又合理地加以聯系與升華,卻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處理方式?,F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人們能用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反省自己,積極自我暗示,就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情緒失控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觀

《內經·素問》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醫(yī)治未病,中醫(yī)治欲病,下醫(yī)治已病”。這種預防為主、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傳統(tǒng)醫(yī)學理念一是把順應自然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原則,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暑”,提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養(yǎng)生原則;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調控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二是重視保養(yǎng)正氣在養(yǎng)生中的主導作用,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是有機統(tǒng)一體,對外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對內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須協(xié)調和順,否則會身心失調而生病?,F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整體健康模式與之一脈相承,為心理健康服務從疾病模式走向生態(tài)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5.消愁怡悅,是進行心理調適的方法

從傳統(tǒng)文化中可梳理出諸多心理調適之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方法在實施中更注重整體性,不僅考慮心理健康受阻的個體之心理治療,也強調心理健康者時時維護自身內部與外部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以有利于心理健康。概括而言,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可構建出以下之方法。第一,儒家的“身心修煉”之法。儒家注重個體日常生活中修煉身與心,以達和諧之目的,并獲心理之健康無礙;第二,道家的“自然無為”之法?!白匀粺o為”既是一種理念,又不失為一種方法,其順從自然、尊重規(guī)律的態(tài)度決定了在作為個體心理治療時所追求的“尊重現實,活在當下”的理念。第二,佛家的“去除無明”之法。佛家認為,煩惱的來源是“無明”,只有去除無明,才能擺脫煩惱,因此,“去除無明”既是方法,又是目的。二者較好的融為一體。另外消愁怡悅法、移情變氣法、氣功導引法、義理開導法、以情勝情法等等也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心理療法。其中消愁怡悅法是很有借鑒價值的。它是通過怡情移志幫助有心理疾病者調節(jié)消極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清代吳師機在《理渝驕文》中說:“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解愁,有勝于服藥者矣?!边@種方法的機理是通過山水花草的游玩與欣賞,以及文藝、清談、琴棋書畫的愛好,茶酒的適當品用,使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令人賞心悅目、怡情移志,從而達到對抑郁、焦慮、緊張等心理疾病的調適。這種方法與我們今天的音樂療法、娛樂休閑療法基本一致,這種方法對一些心理疾病患者較有療效,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任其平.文化視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慶師范寧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国产女优视频一区二区| 老富婆找帅哥按摩抠逼视频| 国产在线小视频你懂的| 好吊日视频这里都是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又粗又长又爽|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夫妻性生活真人动作视频| 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人体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老熟女乱子人伦视频|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日韩新区| 精产国品一二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最新| 亚洲黄片在线免费小视频| 四季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人妻|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亚洲清纯一区二区三区| 日系韩系还是欧美久久| 欧美精品久久男人的天堂|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1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色无极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精品| 少妇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91| 两性色午夜天堂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福利新区一区二区人口| 日韩人妻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免费操美女逼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亚洲| 日本一本不卡免费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少妇av| 少妇激情在线免费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热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福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