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社會治理的作用

社會治理的作用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10-10 15:58:1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社會治理的作用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社會治理的作用

第1篇

所謂綜合治理,就是指在各級黨委、政府統(tǒng)一領導下,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廣大群眾的參與支持,綜合運用思想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行政和法律的等多種措施和方法,努力提高人們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抵制和消除各種誘發(fā)犯罪的因素,緩解可能危及治安的社會矛盾,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而家庭教育在綜合治理這個社會系統(tǒng)工程中,具有其他層面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為此,筆者淺談如下點滴意見。

首先,家庭教育是法制教育第一所學校。

家庭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課堂,人的素質包括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是非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家庭教育影響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子女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法律意識的形成都具有其他方面無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環(huán)境是人生社會化過程的母體。子女的異常舉動,不良言行會在家長面前流露出來,家長只要能抓住苗頭,掌握青少年可能犯罪的言行,施以正確的引導,是不難預防犯罪的。如某男孩子在家揚言非要給某某男同學利害看,家長聽后,順藤摸瓜,到學校走訪老師。當了解到其于以為某女生與他戀上了,而某某男生又經(jīng)常與那個女生在一起時,就揚言殺那個男生,并準備了利器。家長在調查的基礎上回家告知孩子,某女生并沒有戀他戀你之意,你的想法純屑臆念,給人以“利害”是犯罪的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一番話,說得兒子心服口服,使一起可能發(fā)生的惡性治安案件化解了。反過來,有的父母白天在外工作,晚上進舞廳、上賭桌,對孩子不管不教,甚至孩子幾天不回家都不問不找。這種家庭教育最終只能是釀造出苦澀的酒,“兒子坐班房,父母恨斷腸?!?/p>

家庭教育對轉化青少年,特別是有劣跡的青少年,預防他們再次犯罪,這對促進社會治安的完全好轉,是其他層面所無法取代的作用,以家庭教育特有的血緣關系、情感功能幫助違法犯罪的青少年、勞教釋放的青少年,讓這些人改變過去,走向未來,不至于“二進宮”。方法上,一要熱情耐心地幫助。二要督促他們進步,使他們振奮精神重新做人,成為社會治安穩(wěn)定的力量。這是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十分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如一位家長在兒子進高墻,缺乏生活的勇氣之后,經(jīng)常探望他,寫信幫助他,揚起他生活的風帆。兒子刑滿回家后,一面積極地為兒子找單位落實工作,一面要求他正視人生,不再同一塊青石上摔跤,結果這個孩子在釋放的第二年結了婚,還拿到工廠的獎狀。但另一位家長,孩子入牢房不聞不問,回家后家長經(jīng)常發(fā)脾氣、謾罵,結果這孩子第二次入高墻,在被抓走時,兒子發(fā)狠回來就先殺媽媽。足見家庭轉化工作做得好,社會就多一份安定;轉化得不好,社會就會多一個犯罪。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教人又育人。家庭教育可貴之處也是最難辦到的事,就是家長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要處處關心,事事留心,使家庭教育持之以恒。

如某市一小孩,因家長教育過嚴而盜竊他人錢財,其因是家長怕孩子亂花錢,分文零花錢不給,小孩因饑餓而偷了巷口賣雞蛋的老五叔的四千元錢,小孩子慌慌張張地回家,其父隨即追問,孩子將錢全數(shù)拿出,嘴里只是說,我餓了,我要吃。他父親給他吃飯后,弄清了事情的原因,帶著孩子到派出所報案。并向孩子保證,今后爸爸不亂打你了,孩子也發(fā)誓:今后也不干這種事了。這件事說明,每個家長切實負起責任,那么每個家庭就如同一座社會治安堡壘。反之,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后果就難以預料。如某市一孩子盜竊工廠的電解銅,家長看見孩子床下有不明物品,未當回事,當兒子和床下的贓物一起被警車帶走時,才如夢初醒,悔恨莫及。這些事從正反兩方面告訴我們,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犯罪確實是基礎的治保單位。

最后,家長要發(fā)揮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監(jiān)護作用,搞好綜合治理。

預防犯罪達到減少犯罪,是一件重要工作。要搞好犯罪預防,首先是搞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礎。因此,家庭教育對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具有其他層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尤其是父母是法定的監(jiān)護人,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孩子思想意識的熏陶、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經(jīng)濟來源的掌握、人際關系的狀況,家長都應當加以監(jiān)護,使孩子有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人的意識來源主要是社會文化的積淀,家庭文化的積淀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心理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如果青少年頭腦積淀的全是恐怖兇殺,那么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如果青少年頭腦里積淀的是床上戲等污穢的東西,那么有可能成為性犯罪分子;如果青少年頭腦里積淀的是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那么就可能成為資產(chǎn)階級利己分子。家庭是孩子意識反映的來源之一,直接影響孩子世界觀的確立,思想意識的形成,所以家長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yǎng),努力建設好家庭文化,使自己成為孩子思想意識的監(jiān)護人。做到黃色書刊不進門,錄像不進門,污言穢語不出口。這是正確的做法,也有一些家長自己看了不健康的東西,還使孩子有意無意的受到毒害。當這些孩子從高墻內仟悔的家書中悔恨當初,要不是爹媽看的那些,不致落到今天這樣,父母才從良知中感嘆:“是我失責,是我混帳。”

常言道:“學好千件事,學壞一件頭?!奔彝キh(huán)境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而孤立地存在,社會環(huán)境必然會影響家庭環(huán)境,反過來,家庭環(huán)境建設好,又會影響社會環(huán)境。

青少年犯罪中盜竊犯罪突出。主要是個別青少年消費早熟,大把大把地花錢,加之賭博等社會公害,沉渣泛起。做家長的定要留心觀察孩子的經(jīng)濟動向,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溫州個體戶張某,只消極控制孩子經(jīng)濟數(shù)額,不注意孩子消費趨向,結果每天十元的零錢,把這個孩子送進賭場,進了牢房。家有資產(chǎn)數(shù)十萬,兒子成為盜竊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當前青少年犯罪團伙化,集團化的趨勢較快,其主要原因很多,但是家長監(jiān)護不到位,不及時拆幫

第2篇

關鍵詞:社會實踐;護生;心理素質

一、社會實踐與護生心理素質的關系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充分發(fā)揮大學生主體作用,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的一項貫徹教育方針,是全面推進素質培養(yǎng)的教育活動。對大學生而言,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發(fā)展的基礎,是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作為護理專業(yè)大學生,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才能勝任護理工作,進而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護士的職業(yè)心理素質是指護士從事護理工作時心理能力的綜合及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護士的認知能力、情緒素質、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角色意識、協(xié)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過程中,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重要途徑。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過程發(fā)展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往往是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端,而社會實踐則是把大學生對心理素質的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為習慣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育部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今后本科生畢業(yè)之前,須累計參加至少4周社會實踐活動,以期實現(xiàn)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全面審視并科學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護生心理發(fā)展,提高職業(yè)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社會實踐對于培養(yǎng)護生心理素質的作用

(一)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護生的認知能力

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通過對病人各項生理指標、臨床癥狀及指征、行為反應等的觀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狀況及變化。這種能力的提高,必須在實踐中獲得。通過社會實踐,讓護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從專業(yè)角度和實際生活出發(fā),觀察社會、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斷真與假、好與壞、正確地認識他人、分析社會的各種關系。從而能夠提高認知能力,進而將這種能力運用在工作中,去隨時觀察病人的表現(xiàn)、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會實踐有利于健全護士的社會適應能力

護士始終處于護患關系的中心,是連接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紐帶,職業(yè)屬性要求護士應具備較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為護生接觸社會的橋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不同個性、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社會人群的聯(lián)系,可以培養(yǎng)護士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使護生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尋找與社會期望角色的差距,并進行調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與不同年齡、層次、個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技巧。護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到工作的艱難與成就,能夠喚起強烈的內心共鳴,促進自己適應將來的社會角色。

(三)社會實踐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

護理工作繁忙、多變、瑣碎,在護理工作中,要求護士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個體的意志由脆弱到堅強的轉化必須通過實踐活動的具體化過程,在磨煉中的得以實現(xiàn)。堅強的意志雖然與先天的氣質有關,但更多地依賴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鍛煉,社會實踐正好給護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煉機會。大學生都是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缺乏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社會實踐可以讓護生在同服務對象的接觸中,在工作的相互聯(lián)系中,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新醫(yī)科的發(fā)展,要求護生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這樣才能適應為了信息化時代護理工作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是未來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具體的實踐活動作為載體,實踐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為護生提供創(chuàng)造的對象,實踐中所產(chǎn)生問題,則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造的動機;另一方面,護生通過親身實踐,能夠使創(chuàng)新思維的結果外化,學生在看到自己創(chuàng)新成果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創(chuàng)新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五)社會實踐有利于完善護生的角色意識

護生在就業(yè)前,社會角色比較單一,而一旦成為護士,就要面臨的角色的轉變,還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學會體恤各類患者的病痛。如面對兒童患者,要做一名愛護幼兒的長輩;面對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輩;面對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給予其勸導和寬慰的開導者。護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從社會的“旁觀者”“觀察者”變?yōu)椤皡⑴c者”“主人翁”。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投入與不同的社會領域,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從自我狹隘的天地里走向社會體系中,從而能夠認識自己在社會中自己所處的位置,適應多種角色的轉變。其次,護生正處于青年初期,這一階段是生理發(fā)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發(fā)展未完全成熟的階段,自我意識還不穩(wěn)定。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情感的體驗,性格的養(yǎng)成需要以實踐活動作為載體。護生通過社會實踐,將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內化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個體內化的信息接收實踐的檢驗,逐步確立良好的角色意識,理性地確立自己的社會坐標點。

(六)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協(xié)作精神

護理工作貫穿患者入院至康復出院的全過程,但是患者的康復,依靠任何單一學科不可能單獨完成。因此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協(xié)作精神,圍繞“病人為中心”這一目標,和醫(yī)生、醫(yī)技科室人員、管理人員密切配合、團結協(xié)作。大學生在校內也存在著小范圍的協(xié)作關系,但與社會協(xié)作相比大學內的協(xié)作要簡單得多。社會實踐活動涉及的范圍比大學校園內要廣,接觸的人員也比校園內復雜,這就促使大學生必須加強協(xié)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的各項任務。從而學習如何與合作伙伴溝通、如何合作。

第3篇

關鍵詞:質量管理;標準化;社會救助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當前社會救助工作的發(fā)展現(xiàn)狀

2012年國務院對我國社會救助的發(fā)展情況做了報告,報告指出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救助工作已經(jīng)得到了迅猛發(fā)展。不僅在城市實現(xiàn)了普遍的社會低保救助,建立了城鄉(xiāng)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孤兒保障制度,并且健全了自然災害救助機制,流浪未成年人保障政策,同時臨時救助機制也在不斷發(fā)展。當前我國社會救助的發(fā)展呈良性發(fā)展,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制度發(fā)展不夠平衡,體系不夠完善,需要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些年來社會救助工作的發(fā)展很快,涉及的相關部門和救助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到了城鄉(xiāng)社會救助,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管理制度及發(fā)展模式,但社會救助工作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并有諸多問題亟需解決。為此,迫切需要建立適應中國社會救助發(fā)展的社會救助體系,并且建立健全與社會救助體系相適應的支持保障體系。從體系上來看,社會救助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救助工作涉及的職能部門過于分散

當前實施的社會救助制度分別由民政、教育、司法、勞動等多個部門按照職能進行劃分,并且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社會救助制度和流程,如此引發(fā)了兩個明顯問題:一是涉及到的救助部門過多,救助形式多樣,造成了分散性進行救助模式,由此造成了救助資源無法整合,能力無法得到最大發(fā)揮。二是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救助工作出現(xiàn)交叉重疊,這就造成了救助資源的浪費。

2.救助工作運行機制繁雜

各救助部門分別向不同的救助對象進行施救,由于救助方式、標準、內容的不同,容易出現(xiàn)應救未救或救非所求的現(xiàn)象,影響救助工作及時有效的展開。救助工作存在著分散性、無持久性、單一性、遺漏性等諸多問題。部門之間也存職責不清晰、溝通不及時等情況,直接影響救助資源的有效利用。

3.社會救助聯(lián)動機制不夠順暢

低保救助、醫(y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緊急救助等各項救助工作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由于職責部門的分離,導致社會救助缺乏聯(lián)動機制。各部門單位都按照各自的工作對象展開,缺乏統(tǒng)一的協(xié)調和協(xié)作,在實施救助工作中容易造成無人救助、交叉救助、救助間斷等方面的救助工作偏差。

4.社會救助缺乏監(jiān)督管理機制

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監(jiān)督體制和系統(tǒng)的管理機制,各政府部門只能從自身和利益出發(fā),分別設立救助機構和配備人員,各自頒布政策,各自籌集和使用資金。這種局面不利于各部門溝通協(xié)調,增加了社會救助的環(huán)節(jié)和成本。

三、以質量管理建立社會救助標準化體系

質量管理的應用主要解決的是規(guī)范社會救助流程,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建立社會救助長效機制

社會救助制度的建設最重要的是保持其持久性、穩(wěn)定性及長期性。標準化管理強調持續(xù)改進、不斷完善,通過不斷的修正和改進將管理制度推向精細化、科學化發(fā)展。

2.有利于調整和規(guī)范操作流程

目前關于社會救助方面的國家性、地方性政策法規(guī)已經(jīng)出臺了很多,但仍舊存在了很多問題,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策法規(guī)的跟進措施不到位,造成政策無法得到有效實施。質量管理的引入講細化操作流程,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考慮周全,對過程進行控制,對結果進行監(jiān)管,分析利弊,促使政策得到貫徹落實。

3.有利于統(tǒng)一救助標準、促進各項制度有機整合

由于救助制度的分散性造成群眾難以掌握準確的救助政策,了解及時有效的救助信息,政府難以統(tǒng)管,容易使救助工作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偏低。各地區(qū)在制定社會救助的標準時通常缺乏統(tǒng)一的依據(jù),存在過于原則、隨意性大等突出問題。質量管理的引入可以從根本上統(tǒng)一救助標準及救助制度,使各地區(qū)可結合自身特點在統(tǒng)一的救助標準下進行發(fā)展。

4.有利于強化部門配合,整合救助資源

由于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涉及到多項工作、多個部門、多個層次,而各單位部門都根據(jù)自身特點各自為政,因此就容易造成部門間因差別和體系的不同造成溝通不及時、配合不到位等問題。質量管理的引入將提升社會救助的綜合救助能力,形成社會救助的“無縫隙”銜接,充分整合社會救助的多方面資源,使社會救助的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5.有利于提升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

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遵循“以顧客為中心”、“全員參與”、“持續(xù)改進”等核心管理原則并強調全面質量管理,與社會救助彰顯人本價值、規(guī)范工作流程、增強社會效益的時代要求相一致,強化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不斷提升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和服務意識,使每個工作人員將努力為困難群眾提供優(yōu)質規(guī)范的救助服務作為自己的工作理念。

四、將質量管理體系導入社會救助體系的構想

在將國際管理標準引入救助工作的過程中規(guī)范內在管理體制是整個體系建立成敗的關鍵。為此,我們需著力開展五方面工作。

1.組織基層標準化培訓。舉辦標準化知識、ISO體系認證等專題培訓,組織社會救助工作相關基層工作人員全員參訓。通過培訓,廣大社會救助工作者了解標準化管理的理念,樹立了標準化意識,認識到ISO理念是社會救助需要的理念,是社會救助向科學化、精細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2.建立標準化社會救助體系。以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為依據(jù)進行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結合救助工作的職能特點,針對各部門規(guī)章制度、管理職責、服務標準、考核辦法、工作效率、承諾信譽、顧客滿意率等方面制定社會救助工作《質量手冊》與《程序文件》等標準化救助文件。

3.梳理救助程序,細化工作流程。制定社會救助管理的《工作程序》、《管理職責》、《救助流程圖》等標準化規(guī)章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將所有管理流程具體細化,使救助工作管理制度化,審批規(guī)范化,資金發(fā)及時化,審批公開化,資料標準化,服務人性化。

4.持續(xù)改進,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標準化的建立促使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更加精細、公平、公開。隨著救助工作的不斷推進,隨時對救助體系進行完善及改進,PDCA循環(huán)可通過對成功經(jīng)驗的推廣及失敗的總結使社會救助工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中。

5.強化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依據(jù)標準化的流程明確職權劃分,減少工作交叉,并強調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協(xié)作配合與相互監(jiān)督,確保各部門、各崗位保持暢通,形成合力,實現(xiàn)整體有序互動,推動社會救助工作與時俱進。

目前我國已有多家社會救助單位嘗試將標準化引入工作中,并感受到了標準化帶來的益處。社會救助體系的標準化發(fā)展是社會救助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通過質量管理的引入將從體制上對社會救助工作進行改進,有助于梳理救助工作流程,促進各部門單位的溝通協(xié)調,提升救助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工作水平,增強后續(xù)工作監(jiān)管力度等。

參考文獻:

[1]古懷璞.高標準推進社會救助公平公正[J].中國社會報,2013-3-15.

[2]馬俊達.推進社會管理標準化建設[J].學習時報,2012,8.

[3]陳芷汀.當前我國社會救助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2(08)下.

第4篇

關鍵詞:建設監(jiān)理 工程造價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s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ke the project cost more reasonabl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wner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ject cost

中圖分類號:TL37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建設工程監(jiān)理作為一種科學的建設項目管理方法,主要是以國家政策、法規(guī)、技術規(guī)范、工程合同、定額等為依據(jù),代表業(yè)主控制設計過程和施工進程的投資、工期和質量,確保三大目標的實現(xiàn)。工程監(jiān)理可以在項目建設的階段,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來實現(xiàn)業(yè)主控制工程造價的目標。要使工程監(jiān)理在控制工程造價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必須從設計、招標、施工、竣工各個階段入手,全面地進行嚴格有效的監(jiān)理。

設計階段合理把握投資控制

加強設計階段的監(jiān)理,確定合同的設計方案,減少在施工階段重大變更和設計方案的變化,對有效控制工程造價將起重要作用。根據(jù)統(tǒng)計,影響項目投資的主要階段是設計階段,影響項目投資的可能性約為78%。設計階段如能以經(jīng)濟效益為中心,精打細算,則節(jié)約投資的潛力要比施工階段大得多。所以搞好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是有效控制的首要階段。

加強設計階段的監(jiān)理,進行事前控制,預防主為,從全面質量管理意義上講是科學合理的。加強設計階段的監(jiān)理對投資控制是很關鍵的。一個工程項目的設計,由工程監(jiān)理對設計造價進行約束,就能及早地控制工程造價。使工程造價更加合同,工程施工才能正常進行。

設計階段投資控制的主要方法:

1.采用設計招標形式選擇最合理的設計方法,促使設計單位采用先進技術,降低工程造價。如某小學教學樓工程,原設計采用框架結構,嚴重超資。后經(jīng)設計招標,采用現(xiàn)澆砼樓板套管結構,施工方便,工藝簡單,比框架結構節(jié)省工程造價又能滿足教室大開間、凈空高度的要求,在希望小學工程中廣泛采用。

2.推行限額設計。在整個設計階段,反技術、經(jīng)濟統(tǒng)一起來。在設計過程中首先進行工程的概算。以概算指標為指導,進行工程的設計。如某工程 ,為了增加外觀效果,陽臺窗采用弧形陽臺,安裝公司以單塊小弧形玻璃進行工程報價。監(jiān)理人員根據(jù)市場調查,用兩塊大弧形玻璃取代小弧形,達到同樣外觀效果,可節(jié)省工程造價1/3。

3.對初步設計及單項設計方案進行評價,通過技術經(jīng)理指標的計算,對成本進行研究、比較與分析,選取最合理的方案。如某地下砼消防泵房,防水設計為外墻粘高分子卷材經(jīng)現(xiàn)場勘察,此地區(qū)地下水位很高,而且水位很難控制。施工單位要求采用井點降低水位,既增加造價又很難保證工程質量。監(jiān)理提出在底板及墻體底部水壓大的部位使用高效砼抗?jié)B添加劑,然后在內側及上部按原設計使用高分子卷材,后經(jīng)使用證明,達到理想的防水效果,使業(yè)主非常滿意。

二、招標階段協(xié)助業(yè)主選擇最佳承包商

協(xié)助業(yè)主編制施工招標文件,起草施工合同條款,根據(jù)工程量清單和工料說明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這是工程監(jiān)理在招標階段的重要任務。例如,在一次評審橋梁工程中,監(jiān)理協(xié)助業(yè)主對幾個公司報價進行了詳細評審,發(fā)現(xiàn)投標價最低的公司,其報價范圍與其他投標公司不同,漏報了一項數(shù)量較大的費用。如果將漏報費用加上,由這個公司報價將高于次低報價。最后,監(jiān)理推薦意見是次低報價的投標人中標。

施工階段科學實施費用、質量、工期、三大控制

首先,是堅持招投標確定合理的合同價款控制。要加強對施工隊伍的資質審查,施工隊伍素質,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質量和工期,對工程的經(jīng)濟效益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確定合理的工程合同價款,對施工階段的進度控制和結算工作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監(jiān)理工作必須符合合同要求,在國家法規(guī)的范圍內,保證每一項工程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在工程施工活動中,監(jiān)理工程師處于主導地位,承包人與業(yè)主的貨幣行為是否準確和合理,取決于監(jiān)理工程師所簽認的工程費用是否公正。合同管理是控制和協(xié)調的依據(jù),也是經(jīng)濟的法律手段,因此增強合同管理意識,完善合同條款十分重要。合同簽訂交有關管理部門審查,并進行公證,以保證合同合法,保護雙方權益。條款的完備和內容的嚴謹,有利于減少合同糾紛,避免日后違約。作為建設監(jiān)理,確保合同條款的切實履行,是義不容辭的職責。

其二,工程設備、材料價款的控制。設備材料價款在建筑安裝工程中約占工程造價的70%左右,是工程直接費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監(jiān)理過程中,不可忽視這一部分。經(jīng)引進競爭機制,開展設備、材料的招投標工作,在保證產(chǎn)品質量的同時降低工程造價。

其三,是工程進度控制。在工程監(jiān)理過程中,監(jiān)理工程師要作好計劃進度,以計劃進度來控制實際進度。滿足工期要求,同時還要滿足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及費用要求。質量、工期、費用三大控制,必須合面抓緊抓好,從而達到高效、經(jīng)濟的工程施工目的。

竣工階段嚴格審核工程結算

由監(jiān)理單位進行工程造價審核,能夠真正體現(xiàn)建設工程的公正、公平的原則。實事求是嚴格審核,既維護了業(yè)主的經(jīng)濟利益,也保證施工單位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合理、合法的權益。

建設項目全過程監(jiān)理控制是一個有機整體。根據(jù)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內容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進行監(jiān)理是監(jiān)理工程師實施項目施工全過程控制的重要職責。建設項目監(jiān)理工作是一項需要各種專業(yè)技術、經(jīng)濟、法律綜合管理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務工作,這就要求監(jiān)理要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風、高素質的監(jiān)理才能去控制投資、質量、工期,管理合同和信息,調解經(jīng)濟糾紛,同時要增強法制觀念和合同管理意識。監(jiān)理工程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嚴格監(jiān)理,一絲不茍,才能有效地在施工全過程中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關,真正有效地為業(yè)主控制好建設項目的工程造價。

健全索賠制度,控制工程造價

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必須要完善索賠制度。在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索賠,但在施工階段由于不穩(wěn)定因素多,索賠發(fā)生較多。承包單位往往通過索賠,使自己遭受的損失得到合理及時的補償,使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正常進行。而業(yè)主應預測和分析導致索賠的原因和可能性,及時掌握各種風險的預兆,通過有效的管理減少和避免索賠事件發(fā)生。這樣才有助于降底工程造價,使工程造價更合理。

第5篇

關鍵詞:溫度-社會情感隱喻;概念隱喻理論;隱喻效應;架構理論;腦島

分類號:B849:C91

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人們常常使用這樣的話語來描述人際關系或情感:“夫妻關系冷淡”、“兄弟倆兒打的火熱”、“受到了朋友的冷遇”、“a warm person”等等。其實,作為人際關系或社會情感本身而言,它只是人們在社會互動或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心理聯(lián)系,并不具有“冷、熱、暖、涼”等物理特性,然而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以上例子卻俯拾即是。人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搭配呢?其原因在于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隱喻表達,即“溫度,社會情感”隱喻(temperature-social affection metaphor)。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這種隱喻表達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有著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

關于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隱喻,Layoff和Johnson(1980)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加以闡述。他們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只建構了一小部分來自于直接經(jīng)驗的概念(如溫度“冷”“熱”),而在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中,還存在著大量抽象的、非直接經(jīng)驗的概念(如社會情感“冷淡”“熱情”),當人們需要建構這些抽象的概念時往往就需要借助于隱喻來理解與表達,這樣的隱喻就被Layoff等人稱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具體而言,概念隱喻通常涉及兩個概念域:具體的、已知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l與抽象、復雜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它們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的對應關系,即通過隱喻映射(mapping)的作用,個體得以借助具體、熟悉的概念來表達和理解抽象、復雜的概念。如在“時間就是金錢”這一概念隱喻中,人們常常使用“金錢”概念(始源域)來表征“時間”概念(目標域),從而派生出了諸如“花費時間”、“浪費時間”等表達。在這種語言范式之下,隱喻就不僅僅是存在于語言之中的表達形式,而且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在隱喻的研究中,對社會認知領域的探討始終是其焦點之一。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諸如重量、溫度等一些直接的身體感知經(jīng)驗都會通過隱喻的作用,影響著復雜的社會認知加工與判斷(Jostmann,Lakens,&Schubert,2009;Williams&Bargh,2008a)。然而,這些直接經(jīng)驗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這種影響作用又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視角,從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的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入手,整合了以往大量研究,概括出主要用于研究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常用范式,并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即作用過程與形成過程,兩個方面闡述這一概念隱喻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及其解釋,并結合相關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證據(jù)以說明其心理真實性,以期深入了解溫度向社會情感映射的作用機制與形成機制,并為審視與探究概念隱喻在社會信息加工過程的獨特作用提供一種思路。

1.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范式

對隱喻的研究最初僅僅是一種語料分析,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這種語料分析正逐步走向實證研究的領域。針對隱喻研究的凌亂和散漫。Landau,Meier和Keefer(2010)提出了一種相對清晰的實證策略,即隱喻轉換策略(the metaphoric transfer strategy)。他們認為,在某一特定概念隱喻中,可以通過操控一個概念相關的心理狀態(tài)(如感覺、知覺或其他等),將使另一概念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與隱喻相對應的變化。而這種操控可以通過啟動、具身化(embodiment,即實際的身體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Sanna,Chang,Mieeli,&Lundberg,2010)。如在“道德一潔凈”隱喻(moral-purity metaphor)中,通過啟動個體不道德的體驗將增強其清潔身體的需求,而清洗雙手亦可提升道德體驗、促進美德行為(Liljenquist,Zhong,&Galinsky,2010;Zhong&Liljenquist,2006;閻書昌,2011)。而在溫度,社會情感隱喻中,大量研究者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也與隱喻轉換策略相吻合,具體采用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情境操縱范式與心境誘發(fā)范式。

情境操縱范式主要是指通過操縱實驗情境中包含的物理刺激,以激活相應的心理體驗,進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傾向。具體來說,在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通過操控與改變個體對周圍環(huán)境溫度(如實驗室溫度)的感知,繼而觀察個體在人際互動和社會體驗中,社會情感發(fā)生何種相應變化。情境操縱范式的基本邏輯是,如果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那么操縱物理溫度相關的知覺或判斷,就會導致個體對社會情感的相關知覺和判斷中產(chǎn)生相應改變。該范式是研究“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最早范式,它反映了由具體概念向抽象概念隱喻隱射的方向性。一系列采用該范式的研究證據(jù)表明,個體對周圍溫度體驗的變化會顯著影響人們的人際知覺與行為,并表現(xiàn)為抽象的“冷淡”、“溫暖”之類的心理概念隱喻于“冷”、“熱”的具體感知體驗之中(Bargh&Shalev,2012;IJzerman&Semin,2009)。這說明,一些抽象概念(如社會情感)可能源于人類的身體經(jīng)驗以及身體與環(huán)境長期的交互作用(如身體與溫度的互動)(Barsalou,2008;Kaschak&Maner,2009;Lakoff&Johnson,1999;Landau et al.,2010;Williams,Huang,&Bargh,2009)。

與情境操縱范式相反的是,心境誘發(fā)范式則是通過心境的改變,以觀察個體對相應物理屬性的感知變化情況。換言之,在研究中先要求個體回憶或直接參與某些事件(如社會接納或社會排斥的情景),以引起個體相應心境的改變(如心理溫暖或孤獨),并進而誘發(fā)相應的感知覺變化。其實,心境誘發(fā)范式最初主要是用來檢驗隱喻映射方向是否具有對稱性(asymmetrical)或雙向性(bidirectional)。早期,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具體概念中包含著抽象概念所缺乏的感覺,運動經(jīng)驗的部分,因此,由具體概念向抽象概念的隱喻隱射只能符合“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它是非對稱的、單向的(Bargh,2006;Boot&Pecher,2010;Lakoff&Johnson,1980)。然而,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心境的改變亦能影響個體對相應物理刺激的感知覺變化(Wang&Lu,2011;Zhong&Leonardelli,2008)。而這不僅反映了概念隱喻映射的靈活性、動態(tài)性,也進而體現(xiàn)了社會認知中可能涉及著物理的、知覺的成分(Barsalou,1999;謝久書,張常青,王瑞明,陸直,2011)。

2.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作用機制

其實早期,Asch(1946)就發(fā)現(xiàn),“熱情,冷淡”維度是個體對他人形成某種印象的中心性格特質,相對于冷淡者,人們往往對熱情者抱有更多正性的社會情感評價(如友善、信任、合作等)。隨后,Asch(1958)對此進行了隱喻性闡釋,他認為通過隱喻的方式,人類運用具體的身體冷暖經(jīng)驗來表達和理解抽象的人際體驗。其實,類似于溫度與社會情感之間的聯(lián)結,也突出反映了隱喻的認知功能——建構了抽象概念與具體概念之間相應特征的映射,進而提供了一種對抽象事物進行理解與判斷的類比框架(analogical framework)(Keefer,Landau,Sullivan,&Rothschild,2011)。而這種類比框架,就是利用兩類不同概念間建立起的對應關系,讓人們能夠從熟悉事物的感知角度來把握抽象事物的屬性特征。然而,溫度,社會情感隱喻中這種概念映射是如何實現(xiàn)的?它又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對此,研究者展開了一系列的實證探索。從種種例證來看,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作用機制主要圍繞著物理冷暖與心理冷暖這兩者之間的類比(analogy)。具體而言,可表現(xiàn)為兩種隱喻效應,即隱喻一致性效應(metaphor consistency effects)與隱喻補償效應(metaphor compensation effects)。

2.1隱喻一致性效應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直接體驗產(chǎn)生了溫度感知,并主要表現(xiàn)在“冷-熱”維度的知覺范疇;而另一方面,對于無法獲得感知信息的社會情感來說,其心理意義的獲得也涉及心理“冷-暖”維度的情感范疇。因此,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反映了分屬兩個范疇的溫度與社會情感通過隱喻映射的機制相互作用,而作用或映射的一般規(guī)律為:“冷”“熱”的知覺體驗分別與心理“冷”“暖”的人際知覺相對應。其實,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隱喻映射的機制存在于認知水平,即通過操控感覺、知覺或其他心理狀態(tài),使社會性信息在參與解釋、回憶和判斷的過程中產(chǎn)生與隱喻相一致的變化,從而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Landau et al.,2010)。

Williams和Bargh(2008a)最先采用了實證的方法探討了身體溫暖是如何與心理溫暖相關聯(lián)的。在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一系列“偶然”的機會讓被試感受熱或冷的事物(如咖啡或治療墊),然后分別要求被試完成一份對中性虛擬人物的性格印象問卷以及選擇一份禮物(貼有款待朋友或個人禮品的標簽)作為參加研究的報酬。結果發(fā)現(xiàn),對物理冷暖的操縱顯著影響了被試的性格判斷與行為,表現(xiàn)為:與感受冷的體驗相比,手捧熱咖啡的被試更傾向于認為目標人物的品質是友善的、溫暖的;而手持熱治療墊的個體也更為慷慨,更喜歡為朋友選擇禮物。在此基礎之上,IJzerman和Semin(2009)通過操縱實驗室內溫度的方法也證實,個體物理溫暖的體驗可以促進心理溫暖感覺(如親近、信任等)的產(chǎn)生。這說明,人際間“溫暖”的概念表征至少部分的與物理溫度相聯(lián)系。相似地,對物理寒冷與人際冷淡關聯(lián)的探討也發(fā)現(xiàn)了相同的效應。如Kang,Williams,Clark,Gray和Bargh(2011)采用情境操縱范式發(fā)現(xiàn)溫度的降低將增加被試對他人的懷疑與不信任。由此來看,物理溫度可以作為一種情境線索(contextual cueing),自上而下地指導著人們的人際判斷與行為,從而使溫度可以與社會情感進行心理上的替換(psychologically interchangeable)。

隨著對隱喻一致性效應的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致性效應并不只是物理溫度對社會情感加工的單方面效應,而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對心理冷暖的加工也影響個體對身體冷熱的感知。Zhong和Leonardelli(2008)首先采用心境誘發(fā)范式發(fā)現(xiàn),由回憶社會排斥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冷”的感覺能夠誘發(fā)被試低估室內的溫度。隨后,一些研究對此展開進一步的檢驗,結果證實社會排斥事件不僅可以引發(fā)被試寒冷的體驗,甚至會導致被試皮膚溫度的降低(IJzerman et al.,2012;Wang&Lu,2011)。而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揭示了通過隱喻的機制,心理“暖”的感覺將促進個體身體熱的感受(IJzerman&Semin,2010;Steinmetz&Mussweiler,2011;Szymkow,Chandler,IJzerman,Parzuchowski,&Wojciszke,2013)。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斷,抽象的社會情感概念表征也包含著物理溫度的特征,因而心理冷暖感覺的誘發(fā)將自動激活相應物理特征,并具體反映在人們的感知覺體驗之上。

2.2隱喻補償效應

隱喻一致性效應反映了提供個體某一特定的體驗(即隱喻線索),就能夠促進與隱喻映射方向一致的概念的表征與加工,并以同化的方式(assimilative manne)影響個體隨后的判斷與行為。而隨著多個研究路徑不斷深入的開展,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還可以以另一種作用方式。即補償?shù)姆绞剑╟ompensatory manner)影響著人們的判斷過程與行為。其中,隱喻補償效應主要存在于身體“熱”——作為一種動機性輸出(motivationalinput),對心理“冷”所具有的補償和調節(jié)作用之中。

Zhong和Leonardelli(2008)在探討身體“寒冷”與心理“孤獨”隱喻關系的研究中首先發(fā)現(xiàn)了隱喻補償效應。在他們的研究中,首先通過心境誘發(fā)范式引起被試短暫的、強烈的孤獨的感覺,隨后要求被試對五種食物(熱湯、熱咖啡和其他三種沒有明顯冷和熱特征的食物)進行喜好評定。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對熱的食物給予更高的評價,抱有更多的需求愿望。在此之后,有研究在評估個體慢性孤獨的得分與洗澡水溫的關系時也發(fā)現(xiàn),慢性孤獨得分高的個體更傾向洗澡時選擇較高的水溫(Bargh&Shaley,2012)。這說明,心理“冷”激活了個體對身體“熱”的動機性需求。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Bargh和Shalev(2012)也進一步指出,身體“熱”甚至可能減輕個體由社會事件所引發(fā)的負面體驗與感受。而這也得到了IJzerman等人(2012)實驗研究的證實。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個體處于孤獨、被排斥等心理“冷”的感覺中會無意識的自我調節(jié)著自身身體的感知體驗,并利用身體“熱”的體驗來補償著由負性體驗所導致的心理失衡。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可能反映著個體或環(huán)境中某些保護性因子確實可以對促進個體的良性發(fā)展發(fā)揮作用。

綜上所述,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兩種可能存在的概念隱喻作用機制。隱喻一致性效應強調的是一種隱喻促進作用的過程,它反映了相關聯(lián)的兩個概念之間以同化的、一致的方式實現(xiàn)著“等價”交換;而隱喻補償效應則突出了一種隱喻調節(jié)機制,表現(xiàn)出一個范疇向另一個范疇的映射延伸過程中也存在著相反地補償或修復過程。然而,兩種隱喻效應的關系到底是怎樣了?Hong和Sun(2012)認為,隱喻一致性效應與隱喻補償效應可能主要是由于實驗材料的差異所致,它們可能沒有本質區(qū)別。然而,研究者認為,兩種隱喻效應可能有著不同的心理機制(如隱喻補償效應更加突出了心理的應對機制)。當然,對此進行更多細致的探討仍是未來可取的方向。

3.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機制

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作用機制的探討突出顯示了存在于語言水平上的這一概念隱喻并不是偶然的、隨意的,它在個體水平上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然而,這種心理現(xiàn)實性源自何處?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這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諸多興趣。Lakoff和Johnson(1999)指出,隱喻可能是基于早期身體經(jīng)驗的,人類日常經(jīng)驗中的相關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導我們獲得基本隱喻,它是身體、經(jīng)驗、大腦和心智的產(chǎn)物?;诖擞^點,目前不少學者試圖從架構理論(scaffolding theory)的視角解釋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機制。

所謂架構(scaffolding),就是人們不斷整合輸入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的過程,它是被動的、無意識的過程。架構理論認為,個體早期與自然界的接觸中獲得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這些概念通過不斷的“架構”,使得人類早期感覺運動經(jīng)驗逐漸成為抽象概念發(fā)展的基礎(Williams et al.,2009)。也就是說,概念隱喻可能源于個體早期與物理世界的長期作用中所形成的身體經(jīng)驗與社會經(jīng)驗,并在不斷的“架構”中實現(xiàn)的(IJzerman&Koole,2011;Landau,Keefer,&Meier,2011;Williams et al.,2009)。其實,就溫度,社會情感隱喻而言,個體早期(尤其是嬰兒期)與看護者間的互動經(jīng)驗可能是這一概念隱喻形成的關鍵。例如,在個體早期,看護者(通常是母親)依靠身體接觸(觸摸、哺乳等)不僅向個體提供了身體溫暖的感覺,而且也刺激了個體的情感發(fā)育和發(fā)展健康的社會關系(如愛、信任等心理溫暖的感覺),從而使得物理溫度與社會情感建立了某種特定的聯(lián)系(Fransson,Karlsson,&Nilsson,2005;Harlow,1958)。而這種聯(lián)系通過不斷的架構,從而使得物理溫度逐漸就具有了情感性特征。

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可能源于早期親子互動經(jīng)驗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證實。Bowlby(1969)曾指出,依戀是個體尋求并企圖保持與看護者親密的身體與情感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不同的依戀風格反映了嬰兒與照料者之間不同的內部關系模型。因此,IJzerman和Koole(2011)推測,依戀風格可能影響著溫度與社會情感之間聯(lián)結的形成,比如非安全型依戀個體往往難以與看護者親近,而這種早期經(jīng)驗的缺乏可能不利于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鑒于此,他們的進一步研究對此進行了驗證,結果證實了依戀風格在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映射作用過程中起著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即在溫暖的室溫條件下,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信任、分享行為,而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卻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這種效應(IJzerman,Karremans,Thomsen,&Schubert,2013)。此外,一些更加細致的研究則區(qū)分了不同的非安全型依戀風格,即焦慮型依戀風格與回避型依戀風格,對預測溫度,社會情感隱喻效應的敏感性。結果發(fā)現(xiàn),前者可顯著正向預測隱喻效應的發(fā)生,而后者卻未有效應發(fā)生(Fay&Manet,2012;Vess,2012)。而這種差異可能源于焦慮型依戀風格的個體往往具有強烈的與他人親密的動機,而回避型個體卻羞于與他人接觸(DeWall et al.,2011;Feeney&Collins,2001)??傊陨涎芯孔C據(jù)的出現(xiàn),為架構理論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佐證。然而,就如IJzerman所言,這些僅僅是一些初步的探索,要真正揭示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機制,仍有待未來更加深入的探究。

4.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研究的神經(jīng)證據(jù)

近幾年來,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進步,研究者開始綜合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視角探尋解釋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運作與形成的新路徑。尤其是,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興起,為溫度與社會情感的關聯(lián)提供了神經(jīng)證據(jù)。從當前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結果來看,這些趨同性證據(jù)主要在于:個體對物理溫度與社會情感信息的加工激活著相同的腦區(qū),即在腦島(insula)上實現(xiàn)著共享。

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由冷暖刺激所引起的溫度覺的強度與腦島的活動顯著相關(Craig,Chert,Bandy,&Reiman,2000;Sung et al.,2007)。而該腦區(qū)通常也被認為會參與對社會情感(如愛、信任、羞恥、排斥等)信息的加工(Eisenberger,Lieberman,&Williams,2003;Kross,Egner,Ochsner,Hirsch,&Downey,2007;Meyer-Lindenberg,2008;PreuschoffQuartz,&Bossaerts,2008;Rolls,McCabe,&Redoute,2008;Sanfey,Rilling,Aronson,Nystrom,&Cohen,2003;Todorov,Baron,&Oostcrhof,2008)。對此,Williams和Bargh(2008a)指出,對心理溫暖和生理溫暖的加工可能都激活腦島皮層區(qū)域,而這種在大腦皮層相應位置的重疊正好可以用來解釋兩者在心理意義上緊密關聯(lián)。最近,Kang等人(2011)直接驗證了在物理溫度向社會情感(信任)映射中腦島的作用。在研究中,研究者們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了不同溫度操縱后,個體在信任博弈中的神經(jīng)活動。結果顯示,個體在接受冷刺激后,左前腦島在信任決策中有超?;钴S的現(xiàn)象。而且,作出不信任的決策之后緊跟冷刺激,則雙側腦島也都會有更強的活動,但這些效果均不存在于熱刺激后。因此,Kang等人認為,腦島可能是一個共享的神經(jīng)基質,并調節(jié)著物理溫度向社會情感映射的過程。

Gallese和Lakoff(2005)認為,人類認知的關鍵方面就是“神經(jīng)再利用”(neural exploitation),即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時,把感覺,運動系統(tǒng)神經(jīng)基質再利用,服務于新的角色,并在抽象思維中發(fā)揮新的作用。從現(xiàn)有關于物理溫度與社會情感的神經(jīng)關聯(lián)的研究證據(jù)來看,它不僅反映了溫度與社會情感的關聯(lián)具體反映在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上。也突出了概念隱喻是以人的身體特性、大腦神經(jīng)結構等為基礎逐步塑造起來的。這也為研究者進一步深化對概念隱喻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法論指導。

5.小結與展望

溫度與社會情感雖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但行為與神經(jīng)層面上的研究都揭示了兩者之間有著更深層次的心理聯(lián)系。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視角,研究者們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資料。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作用機制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它強調激活這一概念隱喻將自上而下指導著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并表現(xiàn)為隱喻一致性效應與隱喻補償效應。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機制則從自下而上的角度探討了個體早期經(jīng)驗通過不斷架構引導著我們獲得這一概念隱喻。此外,從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角度關注腦島在溫度向社會情感映射過程中的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的新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本身也存在某些不足,未來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可考慮以下幾點:

5.1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法

首先,以往研究范式存在著一些不足。在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研究中,不論情境操縱范式或心境誘發(fā)范式都強調通過一定的操縱處理以激活這一概念隱喻,而這些操縱包括實際身體操作、概念詞匯啟動、情境啟動等多種方法。雖然目前研究證實以上多種方法均能實現(xiàn)對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啟動效果(Keefer et al.,2011),但它們是否存在著作用大小的問題?它們是否啟動了不同的內容(如實際身體操作啟動了個體的相關體驗,而概念詞匯啟動了個體的相關概念)?此外,在情境操縱范式中,研究者所操縱的溫度是否存在臨界值?是高于或低于皮膚溫度多少才是適宜的?因此,在未來的研究或實際比較中應注重研究方法的統(tǒng)一。其次,研究者還應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手段,如生理多導儀、功能性核磁共振等。當然要深入了解溫度與社會情感的關聯(lián),還需要融合神經(jīng)生物學、神經(jīng)電生理、跨文化心理學等多角度的研究證據(jù)。

5.2探尋其他因素可能參與隱喻映射作用過程

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作用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探討的焦點。然而,目前對其作用過程的了解一直是模糊的,如在物理冷暖與心理冷暖之間的類比過程中是否存在著其他因素的參與?其實,個體的溫度感知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身體的接觸,因此,身體空間距離可能參與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與作用過程。而Williams和Bargh(2008b)也證實對空間距離的啟動確實會影響個體的情感與評價,這提示我們,對物理溫度、空間距離、社會情感三者關系的探討將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了解溫度,社會情感隱喻作用機制。

5.3從發(fā)展的角度,探索對形成機制的直接研究

關于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形成機制的探討,首先就要了解這一隱喻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而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主要是從間接的角度考察一些早期經(jīng)驗缺乏所形成的依戀風格、人格等因素對溫度,社會情感隱喻形成的影響(Fay&Maner,2012;IJzerman et al.,2013;Vess,2012)。盡管這種方法有其一定的價值與意義,但很顯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直接研究溫度,社會情感隱喻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對嬰幼兒的追蹤研究可視為一種有效的直接研究方法。當然,對嬰兒的實驗研究既要符合嬰幼兒的自身特點,又要能有效的揭示實驗目的。因此,未來研究可對此進行更加細致的探索。

第6篇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社會工作;價值矛盾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2-0220-02

0 引言

社會工作是一項幫助個人、群體、社區(qū)提高或恢復其社會功能運作能力,并創(chuàng)造有利于它們的社會環(huán)境的專業(yè)活動。高校社會工作與其他社會工作一樣,也是一種助人自助、解決困難的專業(yè)化活動。隨著社會急劇變化和現(xiàn)行教育體系存在的不足,現(xiàn)代大學生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也愈來愈大,由此引發(fā)的社交障礙心理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十分有必要借助社會工作優(yōu)勢介入高校教育體系,幫助存在困難的學生提高適應學習生活的能力,克服學習障礙,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得到更好發(fā)展。作為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在具體的實務工作中必然涉及“應當如何”的主觀愿望,而作為服務對象的大學生(即案主)也會有自己的態(tài)度,這就產(chǎn)生了價值矛盾與價值選擇。

1 價值觀相關理論解析

價值觀指主體(個體、群體、社會)看待客體(認識或實踐的對象)及評價其重要性或社會意義所依據(jù)的觀念系統(tǒng)。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有所選取有所舍棄,有所喜好有所憎惡,這就有價值觀念在起作用。價值觀作為體現(xiàn)社會理想和目標的觀念,是推動并指引人們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原則、標準。作為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在具體的實務工作中必然涉及“應當如何”的主觀愿望,而服務對象也會有自己的態(tài)度,所以工作者面對服務對象時,必然有兩種價值判斷:一是試圖把自己的判斷強加給案主,這很可能引起價值沖突;二是先處境化地“雙向理解”,然后通過溝通達成共識,這是最理想的價值介入狀態(tài)。

對社會工作者來說,在遇到與案主出現(xiàn)類似價值矛盾的問題時首先應當確定的是,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矛盾是否確實由價值沖突引起而并非知識矛盾。價值是關于什么對人有利的信念、偏好、或假設。價值判斷并不能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僅僅根據(jù)特定的信仰和道德規(guī)則來評判價值的是非。另一方面,我們稱之為知識的是關于世界與人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已經(jīng)得到或能夠得到證實。以一個是否輟學的案例(下文中有具體案例介紹)來看,假如在高校社會工作者看來輟學意味著大學生涯的半途而廢,因此認為輟學現(xiàn)象是一種令人感到羞恥的行為。而案主則不認為是羞恥的事情,并傾向于輟學,這就構成了價值矛盾與沖突。但是假如社會工作者反對輟學是因為認為輟學后案主一定不會有好的發(fā)展前途,并會感到后悔或白責,那么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一種知識或經(jīng)驗上的欠缺,而并非和案主構成價值沖突。因為實踐可以證明,學歷高低并不是事業(yè)成功的唯一要素;同時,知識或經(jīng)驗的觀察還證明,當前社會下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在輟學之后存在嚴重的羞恥感。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專業(yè)知識,以免出現(xiàn)把知識層面的誤解錯當成為價值矛盾與價值沖突,以避免問題的復雜化及問題的錯誤解決。

2 價值沖突個案及分析

每個人認識事物及其屬性的基礎不盡相同,自身需要的尺度以及確定各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觀念也就不甚相同,這就造成了社會工作者和案主之間有可能存在價值沖突,下面就以所做的兩個個案來進行分析:

個案一:案主是一位大三學生,因家庭成員突發(fā)變故,家里需要其輟學回家打理家族企業(yè),該生在辦理退學手續(xù)時卻又非常矛盾,猶豫不決。通過案主的敘述,其本人還是傾向于輟學接管企業(yè),但是又怕能力不足,無法駕馭企業(yè),因此徘徊不定。而我個人認為輟學是一種半途而廢、不求上進的表現(xiàn),因此陷入了價值困境中。假如我把這種價值取向付諸實現(xiàn),就很難保持客觀的立場并對案主有積極的幫助。在面對這種價值矛盾時,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辦法是“案主自決原則”。即,案主有權利持有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按照自己的觀點行事,只要這樣做不會損害其他人的權利。我們首先幫助案主準確地界定問題之所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所有方案,并逐一分析各方案的優(yōu)缺點之后,再由案主自己決定如何選擇。這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選擇一個行為模式,然后用這一模式去重新塑造案主的觀點恰恰相反。在此案中,雖然我反對輟學,但是我應該讓該生明白輟學與否都是可行的選擇,因此,我和該生將輟學與否的理由詳盡的列出,案主經(jīng)過反復比較和仔細思考后,決定“暫不辦理退學手續(xù),回家與家庭成員認真商量一下,確定今后個人及企業(yè)將如何發(fā)展之后再做決定”。雖然沒有輟學是我最初的愿望,但是在經(jīng)過有效的社會工作方法的運用后,在沒有外界的干擾下讓該生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才是令我最欣慰的地方。

個案二:這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大一新生張某在入學體檢時查出患有白血病,家境貧寒的他面臨突然的變故,非常絕望,因此想到了自殺。在與該生的交談過程中,我嘗試用在前個案例中使用過的案主自決的方法進行實務,和該生一起將自殺與進行治療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其后果進行分析。但該生分析了所有可能的因素之后,依然覺得沒有理由繼續(xù)忍受痛苦,而且就算接受治療,治愈的幾率甚小,高額的治療費用會成為家人的負擔。這又使我陷入了價值矛盾之中。不知道是否應該阻止該生自殺。

在使用案主自決的方法失效后,經(jīng)過仔細分析案情,我轉而使用另一種解決方法:將社會工作的道德倫理原則按照其重要性的程度排成序列,根據(jù)序列來做出價值判斷。這些價值序列是:①保護生命(個人與社會的基本生存需要);②維護獨立性、自主性和自由;③營造平等的機會;④提高生活質量;⑤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隱私權;⑥講真話,并開放所有的相關信息;⑦根據(jù)自愿接受的原則行動。

根據(jù)這個價值序列,我在價值①(保護生命)和價值②(維護獨立性、自主性和自由)之間遇到了矛盾,根據(jù)價值序列原則,應當毫不猶豫的服從第一條原則,保護他的生命。首先讓他了解到:自殺非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以及殺死自己是不可逆轉的大事:困難是暫時性的,可以解決的;專業(yè)人員(及其他人士)愿意分擔、支持和協(xié)助他。我多方尋找關于白血病治愈方面的信息,給予其進行治療的勇氣,然后通過與其家人的溝通了解到家里人也是十分希望盡全力對該生進行治療,通過其家人的鼓勵和支持給予他治療的信心和決心,醫(yī)院方面也表示可是適當減免該生治療所需的費用。在努力使第一條原則實現(xiàn)后,即該生答應接受治療,并不再考慮自殺的情況下,通過其家人和院方的配合,對他的生活心態(tài)進行調整。通過使其對以前美好時光的回憶和對治愈后生活的憧憬,培養(yǎng)他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變被動接受治療為主動要求治療,增強他的自信感和自控感,鼓起他的求生欲。

3 解決沖突的價值觀念及原則選擇

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工作時,必須有一套專業(yè)價值理念,應當對自己的專業(yè)價值觀念不斷進行反思和批判,以便為判斷是非和采取行動提供可靠的價值準則。在社會工作實踐中,以下基本價值占據(jù)優(yōu)先地位:①人的價值與尊嚴。保護人的生命是社會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假如案主流露出想傷人、殺人或自傷、自殺時,社會工作者首先應當立即采取的行動是保護生命,預防和阻止對生命的傷害。②社會正義。社會正義意味著保證人們的平等機會和權利,保證人的價值和尊嚴。③助人?!爸说膬r值是社會工作者的第一面旗幟。”助人通常被看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職業(yè)特征,而不是被自覺地認識為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價值之一。

第7篇

[關鍵詞] 流動兒童;社會支持;學校歸屬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1-0016-03

一、問題的提出

流動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是生命歷程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又是生理成熟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研究認為,作為處境不利學生,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容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以及各種問題行為。例如,流動兒童自尊心水平顯著比城市兒童低,并且普遍缺乏自信心[1]。進城就業(yè)農民子女更傾向于將失敗、過失的責任歸咎于自我,自信心不高,自卑心理嚴重[2]。楊磊,康慕云等將近年來研究中出現(xiàn)的流動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歸納為: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和學習困難[3]。然而,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更是個體在心理與社會行為上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以心理適應為基本特征。劉華山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4]。有調查顯示,農民工子女的學習適應性總體情況較差[5]。流動兒童在學校適應性方面比本地學生存在更大的問題[6]。孫維平,胡韜等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存在人際交往障礙,不能很好地與同學交流溝通。在交往障礙因子上,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的得分有顯著差異[7]。

近年來,跟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在學生群體中的比例不斷加大,已經(jīng)成為一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學校歸屬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徐坤英發(fā)現(xiàn)中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各個維度都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的某個維度有顯著正相關,與心理健康總問卷均有顯著正相關[8]。雖然還沒有人專門研究流動兒童學校歸屬感,但許多與此有關的研究結果不免引發(fā)人們在這方面的憂思。例如郭良春,姚遠等調查發(fā)現(xiàn):40%的流動兒童回答曾因為自己是外地人而被瞧不起過,20%的城市兒童家長告誡自己的子女不要帶流動兒童到自己家里玩來玩,理由是“有些外地人偷東西”“素質低”[9]。

社會支持已經(jīng)被公認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左占偉,鄒泓等證實,社會支持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聯(lián)系[10]。父母、教師等重要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成長危機,提高青少年適應各種壓力和生活變遷的能力。在譚千保的研究中,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和學校適應性較非流動兒童差。流動兒童社會支持水平與學校適應之間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主觀支持與支持利用度對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顯著的預測作用[11]。何雪松,巫俏冰等調查結果說明,社會支持對流動兒童的精神健康有顯著影響,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其抑郁程度越低,精神健康狀況也越好。社會支持充當著學校環(huán)境與精神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12]。

綜觀以往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亟需進一步探討:其一, 以往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僅較為零散,而且多是從消極方面入手、以病理角度考察了他們出現(xiàn)的諸多心理問題,而較少關注“積極的心理健康”。其二,對農民工群體以及流動兒童的歸屬感還缺乏量化研究,只是停留在狀態(tài)的描述上,難以作深入的分析。在綜合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假設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存在直接作用,學校歸屬感在兩者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在此理論假設的基礎上,本研究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考察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和學校歸屬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其實現(xiàn)機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山東省某市某初中學生340人,其中外來務工子女230人,約占70%。本研究有11~17歲共209名流動兒童參與了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208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8人;初一78人,初二92人,初三38人。父親文化程度,大學8人,高中或技校37人,初中120人,小學及以下43人。母親文化程度,大學2人,高中或技校23人,初中103人,小學及以下80人。

(二)研究工具

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13] : 肖水源(1986)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包括3個維度: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共10個項目。問卷題目得分之和越大,表示得到的支持越多。測查前對量表進行適當修訂,使之適合青少年學生(如將“同事”改為“同學”)。此問卷已在心理研究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測得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72。

2.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14] : 蘇丹,黃希庭(2007)編制的中學生適應取向的心理健康問卷,包括5個維度:生活幸福、樂于學習、人際和諧、考試鎮(zhèn)靜、情緒穩(wěn)定,共25道題。該問卷采用李科特5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記為l~5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此次測得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76。

3.中學生學校歸屬感問卷[8] : 徐坤英(2008)編制的中學生學校歸屬感問卷,包含5個維度:學校環(huán)境、教師行為、學校投入、同伴關系、學校融入。該問卷共24個題項,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學校歸屬感越強。此次測得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94。

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6.0及LISREL8.7作為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

三、結果

(一)流動兒童社會支持、學校歸屬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以各量表平均分作為各觀測變量的得分(下同),計得流動兒童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學校歸屬感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見表1)。

表1 流動兒童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學校歸屬感描述統(tǒng)計(M±SD)

以社會支持、學校歸屬感、心理健康兩個量表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和年級為自變量,做MANOVA檢驗。結果顯示:性別及年級對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學校歸屬感以及心理健康影響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皆不顯著。

(二)社會支持與學校歸屬感的相關系數(shù)

表2 流動兒童社會支持與學校歸屬感各指標間的相關

注:*p

表2顯示,除學校融入與主觀支持相關不顯著外,社會支持與學校歸屬感各因子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

(三)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學校歸屬感的相關

流動兒童社會支持、學校歸屬感和心理健康兩兩間相關均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p

第8篇

摘要:研究采用中學生情緒智力問卷、青少年害羞量表、簡版社會適應評估問卷對770名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5.17歲,SD=1.91)進行測試,探討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并分析羞怯在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間的中介作用。階層回歸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學變量后,情緒智力對積極適應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對消極適應具有負向預測作用;羞怯在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羞怯在情緒智力與消極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檢驗發(fā)現(xiàn)間接效應95%的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P

中圖分類號:B84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135(2016)05-0646-09

1.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依賴于國家的綜合國力,高素質人才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增強高素質人才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意義重大。社會適應是人類與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交互作用中達到平衡的過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幫助有機體獲得獨立成長和承擔社會責任。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隨之而改變,使之適應所處的社會h境的過程即是社會適應。有國外學者從社交技能、學校歸屬感、孤獨感及社會不滿情緒四個方面來測量學生的社會適應狀況,并認為社交技能的缺乏會導致個體出現(xiàn)社會適應問題,如同伴排斥、孤獨感、對學校缺乏歸屬感或出現(xiàn)退學問題。持社會學立場的研究者將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作為衡量個體社會適應狀況的兩大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適應一般指個體從心理層面適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狀況,可以從自我適應、人際適應、行為適應及環(huán)境適應四個方面去理解其內涵。個體在面對新情境時一般有三種反應方式:改變環(huán)境以適應自身需要、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念以接受新情境、采用心理防御機制以克服環(huán)境變化所帶來的焦慮。

Salovey&Mayer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之后,許多國外學者著重強調情緒智力伴隨著情緒的人際特征而出現(xiàn)。社會功能觀認為與社交有關的情緒信號有助于個體了解在與他人交往中如何做出恰當?shù)姆磻?。情緒智力是個體識別、運用和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的能力,包含個體感知潛在的情緒信號,適應不同情緒和社交情境的能力。準確感知情緒信息的能力與個人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靈活性有關,情緒智力包含了個體注意、接受情緒線索以提取刺激的固有信息的能力。準確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可以幫助個體覺察潛在的互動及對社交關系的維持。情緒智力較高的個體會體驗到極少的孤獨感,同時他們能夠很好地維持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平衡狀態(tài)。也有研究認為情緒智力包含個體精確分析情緒的能力,運用感覺、情感與情緒知識提升思維水平的能力,可以把這些能力看作是一般情緒智力的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具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與行為表現(xiàn),相應地,他們還會具有融洽的人際關系;情緒智力對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與掌握感具有獨立的預測作用。因此,準確識別、覺察他人情緒的個體常常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水平,較高的情緒智力可以促使個體獲得更加豐富和多樣的社會生活。

羞怯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廣泛性。從個體的情感和行為表現(xiàn)角度來看,羞怯是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個體感到不自在或壓抑,并害怕受到他人的消極評價,這種沮喪或消極的情緒體驗會明顯減弱個體對人際目標和職業(yè)理想的追求。作為氣質或者人格特質的羞怯,本質上是發(fā)生在社會情境下的社會現(xiàn)象,常表現(xiàn)為猶豫,或者面對社交情境特別是陌生場所時感到不自在。一些縱向研究表明,羞怯是一種穩(wěn)定的遺傳結構,它可以預測個體成年后某些重要的生活成果,如人際關系,職業(yè)成就與精神病理癥狀。同時,羞怯的社會適應模型認為社會適應主要強調個體對社交活動的適應性,包括生理反應、行為表現(xiàn)、情緒體驗與心理狀況四種成分;而羞怯個體的心理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接近或進入到社交活動階段、避開社交活動階段、憤恨階段。在學校生活中,羞怯與教師拒絕、內化問題呈正相關,與老師的親密關系和沖突呈負相關,而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親密、沖突與信賴可以緩解幼兒的羞怯及個體社交能力與適應不良的水平。

近年來,國外探究了情緒智力對羞怯個體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及人際關系管理等的影響,情緒智力可以顯著預測個體的羞怯水平。情緒智力影響個體的羞怯程度,羞怯個體在人群中會體驗到恐懼與壓力,進而試圖避免不熟悉的人群和社交關系。Hajloo和Farajian還認為羞怯個體缺乏足夠的能力控制情緒,他們不能合理地理解與控制情緒或者做出正確的決定。就個體社會適應狀況而言,生活適應、友誼質量、孤獨感等內化問題受制于羞怯水平。羞怯與孤獨感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并且羞怯能直接正向預測個體的孤獨感體驗。作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情緒特質,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敏感性羞怯對個體的社會與心理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縱向研究也表明,兒童早期的羞怯壓抑行為可以預測其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適應問題,如同伴排斥、孤立、學業(yè)失敗、職業(yè)穩(wěn)定與心理健康等。隨著中國發(fā)展成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敏感性害羞的兒童很容易發(fā)生適應性問題,羞怯能正向預測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孤獨、抑郁及教師評價等內化問題??梢姡榫w智力作為一種“熱智力”影響著個體的羞怯水平與社會適應狀況,而羞怯作為“自我施加的心理枷鎖”對個體的社會適應具有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

依據(jù)已有研究可知,高情緒智力可以促進個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承受與應對挫折和壓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情緒智力究竟如何作用于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是直接作用還是通過其他變量的間接作用?目前鮮有研究探索個體消極的人格特質在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之間的作用機制。由此,本研究選取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期通過探討情緒智力、羞怯與社會適應的關系,進一步理清情緒智力與羞怯對社會適應影響的作用機制,為提高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供理論依據(jù)?;谝陨戏治?,本研究假設情緒智力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還通過羞怯的間接作用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即羞怯是情緒智力作用于社會適應的中介變量。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選取河南省駐馬店市、湖北省隨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及蕪湖市四所中學的學生為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共發(fā)放80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70份,有效回收率為95.65%。其中,七年級為113人(14.7%),八年級為116人(15.1%),九年級為103人(13.4%),高一為109人(14.2%),高二為158人(20.5%),高三為171人(22.2%);男生為397人(51.6%),女生為373人(48.4%);中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5.47歲(SD=1.94,全距為11~20)。

2.2研究工具

2.2.1中學生情緒智力問卷

研究采用鄒泓,劉艷,李小青等編制,鄒泓,劉艷修訂的《中學生情緒智力問卷>,該問卷采用里克特(I.ikert)五點計分法,問卷共18個題項,包括情緒感知(4個題項)、情緒運用(5個題項)、情緒理解(5個題項)和情緒管理(4個題項,反向計分)四個維度。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結構效度為:)(x2d/f=2.94(x2=384.86,df=131),GFI=0.95,NNFI=0.93,CFI=0.94,RMSEA=0.050,SRMR=0.049??桑搯柧碓诒狙芯恐芯哂辛己玫男判Ф?。

2.2.2青少年害羞量表

研究使用林靜雯編制,袁彬修訂的《青少年害羞量表>,該量表使用五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羞怯水平越高,共有22個項目,包含行為層面(8個項目)、認知層面(6個項目)及情緒反應層面(8個項目)三個維度。在研究中,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刪除語義混淆項目2個,及在其他因子上具有較高負荷的項目2個,保留了18個項目。最終形成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結構效度為:x2/df=2.91(x2/=384.53,df=132),GFI=0.95,NNFI=0.91,CFI=0.92,RMSEA=0.050,SRMR=0.043。由此可見,刪除項目后的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2.2.3簡版社會適應評估問卷

研究采用余益兵,鄒泓等編制的《簡版社會適應評估問卷>(CASAS 38),采用5級評分,共38個題目,該問卷分為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兩個領域,積極適應包括四個維度,分別為自我肯定(5個題目)、親社會傾向(5個題目)、行事效率(5個題目)、積極應對(5個題目),消極適應包括四個維度,分別為自我煩擾(5個題目)、人際疏離(4個題目)、違規(guī)行為(5個題目)、消極退縮(4個題目)。在本研究中,積極適應領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O.87,結構效度為:x2/df=2.79(x2=462.93,df=166),GFI=0.94,NNFI=0.91,CFI=0.92,RMSEA=0.048,SRMR=0.047;消極適應領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結構效度為:x2/df=2.99(x2=392.66,df=131),GFI=0.95,NNFI=0.89,CFI=0.90,RMSEA=0.051,SRMR=0.049。可見,該問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研究程序與統(tǒng)計分析

調查問卷由個人基本情況和測量問卷兩個部分構成。個人基本情況包括七個人口學變量,分別為被試的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擔任班干部情況、父親受教育水平、母親受教育水平及家庭收入水平。問卷發(fā)放主試由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擔任,采用不記名方式集中填寫,現(xiàn)場回收,施測時間約為25分鐘。研究采用SPSSI8.0和AMOS21.0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通過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驗證性因素分析、相關分析、階層回歸分析、Bootstrap等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數(shù)據(jù)的共同方法偏差、測量工具的信效度及研究假設進行驗證。

3.研究結果

3.1頭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問卷調查過程中由被試的主觀作答傾向而產(chǎn)生的同源誤差,研究分別采用程序控制和統(tǒng)計控制兩種方法對數(shù)據(jù)調研與分析過程進行了控制。在施測時,研究使用了反向計分、調整項目順序及保證被試的匿名性等程序控制的方法對同源誤差進行了控制。在數(shù)據(jù)分析時,依據(jù)周浩,龍立榮介紹的統(tǒng)計檢驗方法,研究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對研究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研究對問卷調查的所有變量(包括情緒智力、羞怯、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做了CFA來驗證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同源誤差,并建構了四個模型,分別為單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六因子模型及七因子模型。

在分析中介作用之前,首先分析七個人口學變量與情緒智力、羞怯、積極適應及消極適應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xiàn)一些人口學變量與這四個變量相關顯著。因此,中介作用分析時,需要控制人口學變量對社會適應的預測作用。

依據(jù)Baron與Kenny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研究認為羞怯滿足中介作用的前提條件為:(1)情緒智力對積極適應、消極適應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情緒智力對羞怯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3)把羞怯放人到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消極適應的關系模型中時,情緒智力的回歸系數(shù)不再顯著(即完全中介作用)或者情緒智力的回歸系數(shù)有所下降(即部分中介作用),同時羞怯的回歸系數(shù)也要顯著。研究采用階層回歸分析方法驗證本研究的假設,具體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表2、表3。

由表1可知,采用階層回歸分析方法做羞怯對情緒智力的回歸,首先放人七個人口學控制變量,然后放人情緒智力。結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學變量之后,情緒智力對羞怯(β=0.34,p

結合表1和表2的結果可知,羞怯符合中介變量的前兩個前提條件。將羞怯放人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的關系模型中,情緒智力還能顯著的正向預測積極適應(β=0.65,p

由表3可知,運用階層回歸分析方法做消極適應對情緒智力的回歸,首先放人七個人口學控制變量,然后放人情緒智力。由結果可知,在控制人口學變量之后,情緒智力對消極適應(B=0.46,p

結合表1和表3的結果可知,羞怯符合中介變量的前兩個前提條件。將羞怯放人情緒智力與消極適應的關系模型中,情緒智力還能顯著的負向預測消極適應(β=0.30,p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以情緒智力為自變量,社會適應的兩個領域為因變量的路徑中,有兩個顯著路徑:一是直接效應路徑,即中學生的情緒智力直接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二是間接效應路徑,即中學生的情緒智力通過羞怯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且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表4中,羞怯進入回歸方程后,中介效應僅占總效應的比例為8%,且情緒智力對積極適應的回歸系數(shù)下降幅度不大,說明情緒智力通過羞怯影響中學生積極適應狀況的作用較小;與表4相比,表5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35%,說明羞怯在情緒智力和消極適應領域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

4.討論

融洽的人際關系、較強的情緒調控能力、不懈追求的個人目標和職業(yè)理想及適宜的認知方式是個體社會適應發(fā)展良好的重要標志,擁有這四種特質的個體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本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適應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情緒智力水平越高的中學生,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強。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研究結論相一致。同時,本研究結果證實,羞怯在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消極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中學生情緒智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還可以通過羞怯這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具體來說,在特定的場合下或與特定的人交往時,羞怯個體會產(chǎn)生一種力不從心、焦慮和回避情境的心理傾向,它是影響個體自我表露和良好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情緒智力則反映了個體在社交場合有效地利用、識別和控制情緒以維持融洽的人際關系、提高自我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特殊能力。高情緒智力者在情緒認知與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善于運用合作性的關系相處模式和建設性的沖突管理方式,低情緒智力者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喜歡抱怨和指責。情緒智力和羞怯都可以對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產(chǎn)生影響。

情緒智力可以顯著地預測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況與準確認識他人的情緒變化有關,情緒感知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水平至關重要。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分析也表明情緒智力對積極適應具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對消極適應具有直接的負向預測作用,說明中學生的情緒智力越高,其社會適應狀況就越好。這表明情緒智力越高,中學生越能敏銳地體會、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通過領會他人的情緒反應,中學生可以有效地調控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并會產(chǎn)生或者利用某種情緒以保證自己能夠維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這樣中學生就可以平和地面對社會情境中各種復雜多變的問題或者困難,更能夠高效地處理自身所產(chǎn)生的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體驗。因此,高情緒智力的中學生能夠迅速地把握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并善于運用情緒去解決問題,以保證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況。如果中學生不能夠很好地識別、理解、表達及控制情緒反應,他們就會在與社會發(fā)生各種反應的過程中產(chǎn)生挫敗感和孤獨感,進而變得害怕失敗和挫折,這就導致中學生出現(xiàn)更多的消極適應。因此,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都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與提高中學生的情緒智力,以幫助中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洲|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色图| 日韩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日韩免费成人福利在线| 千仞雪下面好爽好紧好湿全文| 国产精品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人午夜精品射精日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日韩三极片在线免费播放| 麻豆91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人人97超碰熟女|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特黄大片性高水多欧美一级|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原创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一区中文字幕|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av| 国产一区一一一区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五月婷婷免费| 在线视频免费看你懂的| 中文字幕区自拍偷拍区| 亚洲妇女黄色三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少妇人妻|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久久久| 少妇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后入中出内射在线| 色婷婷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伊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狠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