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2-21 14:41: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信息傳播的特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主體性;機械復制;大眾傳媒;傳播特點;市場化
一、民俗文化的主體性意涵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實際上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一方面是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一般定義是指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應民間社區(qū)、集體和人的意愿、并主要通過人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它是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和想象力。
直到現代社會,由民間集體智慧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符號,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與感染力,并作為一種“世俗化”和“本土化”的范式存在于民眾的意識與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終極價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與文化。在現存民俗文化諸多門類劃分中,年畫是民間藝術中最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年畫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早在漢代,民間就有換桃符、貼門神的習俗;宋代,民間就有了彩版印刷的年畫;明清之際,更是年畫的全盛時期。年畫的產地幾乎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天津楊柳青年畫。
二、楊柳青年畫歷史特點溯源
楊柳青年畫依托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古鎮(zhèn),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據記載,楊柳青年畫最早興起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崇禎年間(1628~1644)印刷的年畫作品至今可見。當時,天津西郊的古柳口(即今楊柳青鎮(zhèn))就以生產年畫聞名國內。在楊柳青鎮(zhèn)周圍:古佛寺、老君堂、炒米店、張家窩、婁家院、馮高莊等三四十個村莊的農民大都從事畫業(yè)生產,素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說。后又因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流經前后,水運交通發(fā)達,使其成為年畫集散地,楊柳青年畫也因此得名。至清乾隆、嘉慶年間,楊柳青年畫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年畫作坊遍及全鎮(zhèn),從事畫業(yè)生產的農民藝人達三千多人。以下是對早期楊柳青年畫特點的分析:
從制作和藝術特點上,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tǒng),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在構圖、紙張選擇、顏料使用上都有嚴格的標準。如楊柳青年畫使用的顏料和紙張,過去均用國產傳統(tǒng)材料,所制年畫光彩照人,色彩經久不變。
從傳播內容上,涉及歷史故事、文學典故、民間傳說、戲曲故事、風俗時事、格言勸誡、仕女娃娃、花鳥魚蟲、風景名勝、世俗佳境、農家生活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圖案就是娃娃抱大鯉魚的“連年有余”。
從傳播目的上,無論是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偸桥c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農耕社會里,由于農業(yè)生產多有“靠天吃飯”之說,所以為驅邪納福,每逢在年節(jié)時,人們便以在自家的門、窗、廳堂、內室、炕頭兒、灶旁、影壁、水缸、糧囤等處張貼楊柳青年畫的形式表達心中的祈愿,以示喜慶和吉祥。
從傳播載體和形態(tài)上,在古代制作技術的基礎上,早期的年畫體裁有:中堂、四扇屏、八扇屏、對樓、貢尖、喜壽屏、門畫、炕圍、燈紙等。板屏、條屏、屏對、橫三裁、立三裁、炕圍、桌圍、門畫、歷畫、燈畫、斗方、缸魚、格景(專為西北蒙古、回等少數民族印制的)、選仙圖、洋片、神碼兒和朝衣大像等等,主要集中于紙質、絲帛載體。
從傳播渠道上,主要是作坊式生產,通過大運河帶來的商業(yè)往來、外運、進貢等方式實現地域間的傳播。
從傳播范圍上,除了鎮(zhèn)內的傳播,通過商業(yè)貿易向南北、東西運送,在地域上不僅包含了華北各省還及東北、內蒙、陜西、新疆等省區(qū)。如在清乾隆年間,“戴廉增’’店的分號就遠及綏遠、北京,繼而擴展到南鄉(xiāng)的東豐臺和炒米店地區(qū),另外楊柳青年畫不僅在民間享有盛譽,而且也深受清代宮廷的厚愛,每年進入宮廷的數量相當大,他們將年畫張貼在三宮六院的內室。
從傳承方式上,主要是傳統(tǒng)的師徒繼承以及家族技藝傳承,呈現明顯的家族特點。
從傳播價值上,楊柳青年畫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加之獨特多元的地緣文化,與一代又一代才情并茂的藝人、心靈手巧的工匠的創(chuàng)造與革新,使其成為具宮廷畫、文人畫與民間審美的完美載體。具有人文內涵深,信息承載量大,民族心理表現深刻藝術價值、精神價值與歷史價值。
綜上可見,在大眾傳播時代之前,民俗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以手工生產、小眾傳播、代際傳承的形式,傳播效果也局限在一定限制范圍之內,加之受根深蒂固的封建農業(yè)文化的影響,年畫文化的影響力也僅限于國內的部分地區(qū),年畫文化并未作為一種具有符號價值的藝術傳統(tǒng)流傳開來,年畫的生產制作也具有農耕社會生產方式影響下的手工作坊特點。
三、新環(huán)境下楊柳青年畫的文化傳播特性
伴隨機械復制技術以及大眾傳媒技術(尤其是影像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的開發(fā)和進步,年畫的傳播目的、載體、手段、范圍、效果上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加之全球化、現代化、市場化的沖擊,年畫文化的傳播向著更為廣泛、復雜、多元的方向發(fā)展。現做如下分析:
在傳播目的上,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中國社會從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市場化生產與需求使得年畫的傳播目的由原來的祈福驅邪的年俗傳統(tǒng)向現今多以紀念物、藝術品出現。從楊柳青鎮(zhèn)明清街的年畫店鋪以及古文化街楊柳青年畫店的銷售情況來看,有課購買年畫大多為了紀念,亦有作為廳室裝飾之用,還有一部分人用于年畫收藏。
在傳播載體上,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對于年畫藝術最大的影響就是在承載年畫本身的物質載體上,年畫的物質載體已經從原有紙質的年畫樣式又開發(fā)出330余種新形式的藝術產品,其中包括手繪掛歷、手繪賀卡、手繪書簽、剪紙、壁畫、壁掛、服裝、手帕、絲巾、紀念印、藏書票、幻燈片、陶瓷工藝品等它還被廣泛應用到書籍裝幀、舞臺布景、廣告設計、裝飾裝修等方面。在新的物質載體上,年畫不再年俗文化的象征物,而是變成了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消費形式。
在傳播手段上,伴隨技術革命帶來的是傳播技術的更新?lián)Q代,從印刷術到電視到廣播在到網絡,年畫藝術的傳播也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從早先依靠人際傳播來達到文化擴散和傳播的目的,發(fā)展到現在,在四大媒體上都可欣賞到年畫藝術,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得年畫藝術更為全面的呈現在全球范圍之內。憑借先進的傳媒手段和傳播技術,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擴大民俗文化的傳承范圍、延長其傳承時間、豐富其傳承內涵,所起的作用是早先的人際傳播所望塵莫及的。
在傳播范圍上,每一次技術的革新總是會帶來文化傳播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擴展,傳播手段的多樣化以及傳播媒介的多元化讓年華民俗作為一種符號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樣一種廣度也
是以往傳播所無法企及的。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年畫的傳播范圍不僅局限在天津、北京以及國內的其他地區(qū),更重要的是通過大眾傳媒以及新的物質載體,加之一些藝術博覽會、藝術節(jié)等引入了更為廣闊的全球場域中。
在傳播價值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大眾傳媒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擴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增加。早先的年畫作坊式生產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為滿足人們對于年畫的欣賞和購買需求,年畫的生產也進入了機械復制和視覺文化消費的領域。年畫以消費品的形態(tài)出現在家居設計、店面布景、掛歷、書簽、陶瓷器上。例如,在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的慶典上,天津的彩車設計就應用了楊柳青年畫的民俗元素,因此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中,年畫藝術承載的更多的是一種符號帶來的經濟價值,作為一種代表城市文化特性的藝術符號被使用、被消費、被傳播。
在傳播效果上,在新環(huán)境下,民俗文化新的傳播特性直接產生帶來了起傳播效果的改變。從時間上講,新的印刷復制手段、新的錄音攝像技術、新的物質承載實體都使得年畫的保存能夠以更為豐富的形態(tài)得以實現。民間故事、民間文學,以筆錄的方式,經由印刷媒介被保存下來。蒙古族呼麥、侗族大歌、山西梆子等傳統(tǒng)音樂、戲曲,通過錄音機等音頻設備被記錄下來,安塞腰鼓、少林功夫、景德鎮(zhèn)手工制瓷技藝等民間舞蹈、雜技、傳統(tǒng)技術等被照相機、攝像機、DV等拍攝下來,這些具體的、物質化的視頻中所呈現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更長時間的保存。可以說,新的傳播媒介和技術讓民俗文化在時間的縱深上得以延續(xù),以更為現代和持久的方式留存于我們生活的周圍。從空間上講,大眾傳播最大的作用就是將民俗文化向著更為廣泛的維度傳播。
四、反思兩種主體性的相悖與共生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見,伴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大眾傳媒和市場的力量幾乎遍及了經濟、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民俗文化在新環(huán)境下表現出了大眾化的傳播范圍、多樣化的傳播形式以及承載民俗符號價值和市場消費價值的傳播特點。
然而,當機械復制帶來了大規(guī)模標準化的商品生產,當大眾傳媒侵入了消費社會,中國的民俗文化同樣遭受著新傳媒環(huán)境的嚴峻的考驗。首先,就文化本身來說,存在文化獨特性與產品復制性之間的矛盾;其次在文化市場上,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呈現相生與相悖;最后,新的文化傳播環(huán)境,也使得文化在屬性上出現一方面民俗文化的需求者即消費者要求文化藝術的生產與變革按照市場化與傳媒需要來生產,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傳統(tǒng)屬性則要求其保持文化自身的主體性,不至在市場化競爭中喪失了文化原有的本土魅力。
(一)獨特性與復制性
對于民俗文化本身來言,它代表了一個地方居民特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態(tài)度、民間信仰,溝通了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從地域范圍,民俗文化都享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然而,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使文化作品,可以最大限度的通過聲音、圖像等多元的形式呈現。
從根本上說,復制性是因信息的特殊方式和特殊處理所造成的,信息需要通過某種物質媒介儲存起來,然后被受眾轉譯、消費。機械復制使產品可以無窮復制并傳遞給無數受眾。加之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中,文化作品被媒介化了,通過大眾傳媒將文化作為一種符號傳播開來。在機械復制時代,復制作為一種手段,所完成的不僅是一種具體的文化形式,亦是一種思想。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通過機械復制與再生產,輔以文化產業(yè)的大規(guī)模制造代替了精雕細琢的原始手藝。以其間接的體驗使文化本身普及化、批量化。在這些作品中,摹仿是主導性的,摹仿的努力代替了追求個性化的努力。因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會隨之出現,因為一切都可以用符號的形式復制下來,那么文化在社會中就可能呈現出同質或趨向同質的現象。也就是說,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和歷史的厚重感將會被解構。因此,即使技術和傳媒復制了形式、內容,展示了思想、生活、文化,但是與原有的文化本身相比,這種展示價值是不完整的,是被置入了現代技術手段與傳媒介質的價值。
(二)文化藝術價值與市場經濟價值
機械復制與大眾傳媒使文化傳播的地域性被打破,也就象征著,文化藝術的交換不在僅僅局限于“藝術自戀”的范疇,而是通過傳播與消費進入到了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并以文化藝術本身能夠被大量復制和大量消費為榮,以求帶動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實現對于市場利益的追求。
1 從文化產業(yè)的建設上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獨立建制的天津楊柳青畫社,為適應市場的變化,先后開發(fā)印制了270余種傳統(tǒng)楊柳青木版年畫,包括各類立軸、橫披、鏡片、手卷、冊頁等。以滿足人們多層次的觀賞和市場審美的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年畫工作者大膽創(chuàng)新,將楊柳青木版年畫由單一的紙制品移植到其它藝術載體,已開發(fā)出330余種新形式的藝術產品,這些藝術品滿足了新時期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擴大了楊柳青年畫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
2 在年畫生產制作內部的職能劃分和內部建制方面也嚴格按照市場化的標準制定
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fā)展,自1985年開始,楊柳青年畫社進行了體制改革,實行社長負責制和干部聘任制。至1989年,基本理順了“產、供、銷”和“編、印、發(fā)”的運作機制和書刊編輯部的組織機構,建立了新型的管理體制,實現了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到1990年,該社的主要職能部門有:①民間藝術事業(yè)部:設勾描刻版工作室、水印畫工作室、年畫彩繪工作室、裱畫工作室、新藝術產品試制組和制作組等;②年畫事業(yè)部:設年畫編輯室、攝影編輯室、宣傳發(fā)行科、印刷出版科,該部門主要負責膠印中堂畫、年畫、年月歷、賀年卡等印刷品的生產和經營;③書刊編輯部:設工具書編輯室、美術書刊編輯室、新聞圖片編輯室、彩色攝影擴印部,以及《天津畫報》編輯部;④對外貿易部:負責傳統(tǒng)木版楊柳青年畫、木版水印畫、精制印譜、各種楊柳青年畫新產品、旅游紀念品及部分膠印畫冊、掛歷、年畫的出口經銷。
3 市場收入方面
經過產業(yè)化改革、公司化建制以及順應市場變化不斷做出調整和創(chuàng)新,加之利用內外傳媒的力量,楊柳青年畫社的市場競爭力和國內外影響力得到了提升和發(fā)展。文化旅游業(yè)、印書出版、新產品開發(fā)、國際貿易發(fā)展方興未艾,帶來了豐厚的銷售收入。
當大眾傳播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風向標、經濟效益成為生產商家參與競爭的最高標準之時,文化的經濟價值躍居于它的藝術價值之上。不可否認,當在兩種價值交織之時,生產商自然而然地向經濟效益傾斜,因為文化為了獲得生存的資金、搶占經營的市場位置必須參與市場競爭。這樣,文化的產業(yè)化、生產經營的公司化使文化藝術變成了一種機器式生產,文化旅游變成一種廣告推銷式的商業(yè)宣傳。因此我們不得不擔心文化藝術將來可能的發(fā)展路徑,即市場臨駕于藝術之上,文化藝術成為商家掙取利潤的噱頭,更致命的將是在市場中迷失了文化本身,使
其失去了原始的創(chuàng)造力。年畫變成了單一的印刷品,許多原本活潑潑的文化樣態(tài)淪為存活于市場印刷品、音像制品的僵硬形式。
(三)消費的主體性與文化的主體性
工業(yè)化的高速發(fā)展,使許多人脫離了維系原有生活的土地到城市中謀求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審美觀的變化;尤其是市場化與大眾傳媒使信息高速傳播,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原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方式難以適應當代人們的精神需求。
在所作的消費者調查中,對于一般的游客來說,他們的購買集中于年畫印刷品,因為價格比年畫本身要便宜很多,如一副年畫撲克的售價在2.5元到3元之間,對于普通人來說,買一副撲克足以證明“來此一游”的欣慰與。因為大眾傳播使得市場化的大眾接受了“天津楊柳青年畫”這一文化符碼,他們“單向度”的接受了信息,然后通過市場行為實現對于文化的占有。這種閱讀文化的模式歸因于文化的消費性。大眾傳媒還使閱讀變?yōu)橐环N時尚,將大眾進一步裹挾進傳播與操縱中。而市場化的機械復制則造就了一批滿足于快餐化標準產品的具有相同口味的標準讀者。
因此,一方面消費者的市場需求日漸成為文化開發(fā)和生產的主導,在一定程度上,生產什么,怎么生產都基于消費需求,而另外一方面民俗文化傳統(tǒng)屬性卻要求其保持文化自身的主體性,通過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神思來保證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這就必然會出現兩種主體性的相悖與相生。
從文化主體性上,過度的市場置人可能導致文化失去了原初的藝術面貌,如年畫畫在紙上,我們可以體會到畫師的功法、技巧、思想、情感,而機械印制只能看到一個年畫狀的圖形,體會不到藝術點點滴滴的凝聚,體會不到傳統(tǒng)民間文化中的古典韻味。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機械復制式的文化產業(yè)與大眾傳媒造就的消費者只是一個“單向度”(馬爾庫塞)的人,他們對于文化藝術的審美和評價其實質是被傳媒和生產所塑造和影響的,在現代社會的審美趣味和決策很大程度上是“他人導向型”的(大衛(wèi)里斯曼),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而是屈從式的主體行為。因此,如果完全的按照市場化原則決定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勢必會引起對文化主體性的對抗與沖突,使得全球化的文化霸權、現代性的文化同一化有機可乘。
五、探析民俗文化在新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路徑
1即時通信網絡的特點分析
復雜網絡理論是分析網絡特性的有效手段。在分析網絡特征時一般使用兩個特征來衡量網絡,即特征路徑長度和聚合系數。前者是網絡中所有節(jié)點對路徑長度的平均值,后者是所有節(jié)點聚合系數的均值。在即時通信網絡中節(jié)點A相鄰節(jié)點的相鄰節(jié)點很大可能和A相鄰,現實中即A朋友的朋友很可能也是A的朋友。由于在即時通信網絡中存在群的概念,很多人可以集中交流,一人可對多人信息傳播。根據以上分析易知即時通信網絡是一種小世界網絡,即具有最短路徑和高聚類系數的一種網絡結構[1]。根據以上特性我們提出了新的信息傳播模型,不但考慮了各個節(jié)點的狀態(tài),而且加入了各狀態(tài)間的轉換概率。
2即時通信網絡上的信息傳播模型
在病毒傳播模型SIR[2]中,節(jié)點分三種:S(Susceptible)易染狀態(tài)、I(Infected)感染狀態(tài)、R(Removed)免疫狀態(tài)。1991年ANDERSON和KEPHART又增加了潛伏期狀態(tài)E(Exposed),提出SEIR模型[3]。在研究了即時通信網絡上的信息傳播特點后,我們提出IM-SEIR模型。為描述方便假設有信息A在即時通信網絡上傳播,S表示節(jié)點還沒收到A,E表示已收到但還沒激活A,I表示節(jié)點瀏覽后接受(信任或轉發(fā))A,R表示拒絕A,情況如圖1。SE:A傳到節(jié)點后,節(jié)點由S轉換為E,此時信息未被激活,α表示接受到A的概率。EI:節(jié)點瀏覽并信任或轉發(fā)了A,概率為β。ER:節(jié)點雖瀏覽但并未相信也沒將A傳給其他節(jié)點,概率為ε。IR:節(jié)點由信任變?yōu)椴恍湃蜛,概率為γ。SR:節(jié)點被阻止收到A,概率為δ。RI:節(jié)點由不信任變?yōu)樾湃蜛或把A傳給其他節(jié)點。
3即時通信網絡上信息傳播模擬
3.1模擬假設筆者利用IM-SEIR
模型模擬關鍵因素,通過改變參數取值分析其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假設用戶數量N=1*108初始態(tài)S(0)=1*108、E(0)=0、I(0)=0、R(0)=0信息尚開始未傳播。且認為在有限時間段內,用戶數量相對穩(wěn)定。
3.2正面信息自由傳播假設此時系
統(tǒng)中有一正面信息可自由傳播,仿真使用參數α=0.01,δ=0(服務商沒有屏蔽信息),β=0.08,ε=0.01,γ=0.001,θ=0.003,結果如圖2。正面信息在0-200時間內迅速被80%左右的用戶接受,約20%的用戶最終不接受信息,和現實擬合。
3.3負面信息受限傳播
3.3.1參數δ對信息傳播的影響
圖2中R狀態(tài)的節(jié)點0-600時間內緩慢增長到穩(wěn)定狀態(tài),I在0-250內迅速增長到最大值;圖3中R在0-100內迅速增長到最大值后穩(wěn)定,I在0-600內緩慢達到最大值并穩(wěn)定。比較可知平衡時I和R的節(jié)點數量基本無變化。假設此時有一負面信息,δ代表服務商對信息限制的概率。分析可知,服務商的阻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用戶接受信息的時間,不能改變最終接受信息的用戶量。
3.3.2參數β、θ對信息傳播的影響
β、θ代表用戶對不良信息的判斷能力,假設有一不良信息傳播,β為0.03,θ為0.001,由圖4可知I在0-250時迅速達到最大值后稍降到平衡,R逐漸上升到平衡,和圖2相比I下降,R上升。可見用戶對不良信息的識別能力直接影響到信息的傳播范圍。
關鍵詞:微博;危機傳播;Web2.0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53-01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2.0的創(chuàng)造性產物。微博是迷你型的一種博客,基于有線和無線互聯(lián)網終端與分享精短信息的即時的信息網絡,以140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實現信息的傳播與互動。微博的只言片語式的話語傳播方式以簡潔性、快捷性滿足了人們天生的傳播欲,信息傳播者與受傳者融為一體,打破了Web1.0時代的話語權的壟斷,公民真正的介入信息傳播之中,表征了“大眾傳播時代”真正來臨。微博傳播速度也是相當驚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8.0級地震,Twitter上的第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新聞社快了22秒。微博用140個字符改變了世界,使互聯(lián)網邁入了“全天候的直播”的實時信息流時代,加速了信息傳播的流轉速度,但是微博傳播也帶來了新的危機。
一、診斷:微博傳播危機重重
(一)“碎片化”傳播消解了傳統(tǒng)的文本的結構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微博的信息傳播呈現出了碎片化、零散化的特性,博主的140字符的信息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的事情、心情感悟,甚至是一個表情符號,這些信息沒有經過“深加工”,內容淺顯、“去深度化”,這樣打發(fā)了零散的時間,把無聊變?yōu)楸硐蟮某鋵崱J獠恢?,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方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文本敘述方式與結構,新聞文體的寫作方式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暗菇鹱炙钡刃侣剬懽鞣绞奖幌猓笆沟眯畔?、觀點的消費去中心化態(tài)勢更加明顯,信息和觀點消費過程中個人定制的色彩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1]這樣不利于深度報道。另外由于人們長時間用片段式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帶來巨大的沖擊,當“片段”成為主流時,社會將會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
(二)“零把關”的信息傳播挑戰(zhàn)信息“真實性”。微博作為一種“自媒體”實現了“零把關”,人人都是把關者即意味著無把關,這樣會造成虛假信息的泛濫。“由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是病毒性擴散方式,虛假信息可能會在瞬間快速的得意傳播,這會加劇信息的真實度、信用度等方面的問題?!盵2]2010年12月6日晚,新浪微博上出現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yī)院去世的消息。用戶紛紛地跟帖、轉發(fā)“金庸去世”的消息,隨后閭丘露薇就指出這是一條假消息。在24小時之內,近萬條金庸去世的相關信息在網上竄動。對于這個虛假信息,者沒有“自我把關”,沒有調查事實就隨意的“信息”,造成了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造成了網絡信息的混亂現象。在“零把關”的傳播狀態(tài)下,“私信息”的傳播制造了傳媒亂象。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人們熱衷于傳播與分享私人信息,包括個人情感體驗、生活狀況等瑣碎的事情,但是這些瑣碎的私人信息,滿足了大家的窺視欲,但是在傳播私人信息時,往往把握不好“度”,傳播有違于道德與倫理的信息,造成了傳媒的亂象,產生了低俗與媚俗的信息,污染網絡環(huán)境。
二、醫(yī)治:“網上聲譽管理”與博主自律
(一)加強“網上聲譽管理”,設置“把關”關卡。“網上聲譽管理是一種通關建設搜索引擎結果、網絡媒體、網絡空間等,消除不利于評價,以提高當事人網上聲譽的行為?!盵3]在發(fā)達國家,網上聲譽管理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產業(yè),成為了網絡監(jiān)管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微博傳播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危機,如虛假信息、網絡誠信等,提高網絡聲譽已經刻不容緩。建立網上聲譽管理的相關機制,比如通過實名制注冊、自動刪除“?!眱热?、設置攔截窗口、專業(yè)人士把關等方式,來提高網上聲譽,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
(二)微博“信源”的自律,倡導“綠色圍脖”。微博傳播的“信源”要“保真”。微博傳播的主體具有大眾性,誰都可以“織圍脖”,這樣信息傳播就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所以就很難管理,這就要求微博信息的人要自律,對將要的信息進行辨別,去偽存真。對于媒體而言,在微博上信息要考慮社會責任及社會擔當,對于網上的新聞信息要甄別,傳播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微博雖然只有短短的140字的內容,但是如果散布虛假信息,其影響就不只是140字的內容那么簡單,對此我們要打造“綠色圍脖”,凈化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陳昌鳳,曾福泉.微博如何改變著新聞業(yè)?[J].新聞與寫作,2011(1).
屬性不同:雖然都是社會化媒體,但微博更傾向于社會化信息網絡,微博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同時微博屬于自媒體平臺,信息的話,無論是好友還是陌生人都可以看得見,所以更像是一個新聞媒體平臺。微信則傾向于社會化關系網絡,注重用戶圈子的維系,用戶在圈子當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
微信和微博信息內容的傳播范圍不同:微博的特性是我們既可以看到我們關注的朋友的微博,也可以看到我們沒有關注的陌生人的微博,微博內容是沒有權限限制的,除非我們作出特別設置。但微信就不一樣了,微信是一個閉環(huán)傳播,我們的消息只能在自己關注的圈子和被關注的圈子當中傳播,沒有成為好友的陌生人是根本看不到我們的消息的。
微信和微博的傳播特性不同:微博具備媒體特性,是個淺社交平臺,它的傳播沒有限制,所以比較適合社會熱點的實時傳播,但這也導致信息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單條信息價值貶值,是一個泛傳播的平臺,微博的內容決定了它的被關注度,這明顯是一個單方向的認可,因此微博用戶間的關系弱一些。而微信更具有朋友圈子的特性,是個深社交的平臺,用戶的內容也沒有限制,但雙方必須成為好友之后,才能看到對方的內容,這就形成了一種強關系。微信的信息傳播更加精準,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對信息了解更加深入,所以微信是一個深度信息精確到達平臺。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社交網絡;信息傳播;傳染病模型
1社交網絡概述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空間數據庫、通訊設備等的不斷發(fā)展,社交網絡正在迅猛發(fā)展。社交網絡正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服務于人們的社交,比如,有以交友為目的社交網絡新浪微博、Facebook,有以分享地理位置為目的的社交網絡Foursquare,有以分享圖片為目的的社交網絡Flickr。通常,我們把大量用戶可以通過文本、聲音、圖片等各種形式的服務進行交流的虛擬網絡平臺稱為社交網絡[2]。為信息交流與分享提供了新途徑的社交網絡,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社交網絡平臺門檻較低,也導致社交網絡中用戶層次良莠不齊。一些不法分子謠言、傳播不良信息,催生了網絡虛擬世界犯罪行為,尤其是對沒有甄別判斷能力的青少年來說危害是特別大的。因此,深入分析社交網站中危害信息傳播,掌握不良信息傳播內在規(guī)律,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掌握了其傳播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采取相關策略控制危害信息傳播。本文將從社交網絡傳播相關理論出發(fā),初步研究探索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2社交網絡傳播理論
2.1六度分離理論和150法則社交網絡的理論基礎源于六度分隔理論和150法則。在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首先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論。此理論闡述了在人們日常交往過程中,任何兩個相互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這種模式建立聯(lián)系。但是,六度分隔理論僅僅強調了任意兩人之間建立社交關系的必然性,并沒有進一步定量這種關系的強弱。然而,在現實社交和虛擬社區(qū)中關系強弱的區(qū)分都是真實存在的[4]。因此,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通過實驗進一步提出了“150法則”,即在社會群體中,每個個體擁有穩(wěn)定社會交往關系的人數一般不會超過150人。2.2自組織理論“自組織”指的是一個系統(tǒng)在內部某種機制驅使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演化和發(fā)展的過程[5]。當前,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自組織的一個分支——互聯(lián)網自組織,具備以下條件:互聯(lián)網成員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互動,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被互聯(lián)網影響的;組織的形成和運作沒有外界指令的介入是互聯(lián)網自組織的前提;組織結構和互動關系日趨復雜是互聯(lián)網自組織的必需動態(tài)條件[6]。
3社交網絡信息傳播特征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傳遞信息、想法、情感或與此有關的交流活動,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7]。本文研究的社交網絡信息傳播也屬于這一定義的范疇。因此,社交網絡信息傳播同樣也存在著三大因素:信源(即傳播者),指的是信息者或發(fā)送者;訊息(即信息),指的是傳播者或發(fā)送的內容;信宿(即受眾者),信息的接收者。但是,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渠道和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渠道是不同的。快速發(fā)展且大量普及的各種形態(tài)的社交網絡,如新浪微博、Facebook等,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網絡中的信息傳播有以下特點:1)信息傳播者更加層次化:社交網絡的廣泛普及導致其具有很強的草根特性,并且與多種形態(tài)的商業(yè)形式共存[8]。“網紅”是這些商業(yè)性中最主要的形式存在,并且一般為輿論的主導者。與“網紅”恰恰相反,草根用戶往往是輿論導向的被動接收者。2)社交工具的便捷化:人們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如Web網頁、客戶端、手機短信、手機上網、電子郵件等)隨時隨地“玩轉”微博,關注熱門信息。3)即時性: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人們可以在家中知世界。4)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化:現在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多樣的手段(如文本、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進行傳播。5)信息傳播信道多元化:社交網絡整合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樣(如PC客戶端、移動客戶端、online更新、手機短信、Facebook、Twitter以及通過輸入法更換進行微博更新等)[9]。
4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探究
4.1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在社交網絡中,不同用戶之間的信息傳播是以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為基礎的。社交網絡以真實存在的用戶朋友關系為基石,考慮六度理論、自組織理論、150法則等,不斷地擴展延伸網絡中每個用戶個體的社交范圍,進而形成一個大規(guī)模的社會化網絡,最后搭建成一個具有新特性的信息傳播平臺。基于前面章節(jié)分析,從傳播學定義來看,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源與信宿、傳播信息、傳播范圍、傳播媒介、傳播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考慮上述各要素研究了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但是本文重點是建模社交網絡信息傳播。4.2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建模社交網絡中不同用戶之間信息傳播過程和現實生活中的傳染病感染過程非常類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染上某種傳染病之后,與這個人相關的人被感染或不被感染這種傳染病的概率[1,3]。當前,SI、SIS、SIR、SIRS是比較典型4個傳染病模型,其中,S(susceptible)代表易感染狀態(tài),I(infected)代表已感染狀態(tài),R(recovered)代表恢復或康復狀態(tài)。社交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平臺,人們日常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在社交網絡中,假設當源節(jié)點發(fā)送或分享一條消息,朋友們在不同時刻看到該消息,對消息感興趣的人會以一定的概率對信息進行轉發(fā)。本文以用戶的信息內容(比如用戶微博上提到的興趣話題)、轉發(fā)的內容作為信息依據(比如分享的標簽),將信息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出重要的特征——用戶興趣,進一步生成用戶興趣向量矩陣F,再將矩陣F映射到傳統(tǒng)的VSM模型中[10],得出不同用戶之間的興趣特征距離,計算公式如下:通過公式(1)(2),我們可以計算出兩個用戶之間的興趣相似性,值越大,代表了兩個用戶之間所關注和分享的內容越接近。進一步,基于傳統(tǒng)的SEIR模型,我們提出一種基于用戶興趣的改進的SEIR模型(如圖1所示)。這里,1)代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用戶消息之后,易感染用戶節(jié)點因為接觸傳播用戶節(jié)點且獲知信息,并以概率轉化為潛伏節(jié)點;2)代表易感染用戶節(jié)點覺得接受的信息不具備傳遞價值,不傳遞該消息,從而以概率成為免疫節(jié)點;3)代表用戶節(jié)點收到信息,但是不傳遞信息,以概率成為免疫節(jié)點,結束信息傳遞;4)代表用戶節(jié)點收到信息,覺得信息具有傳播價值,從而以概率變?yōu)閭鞑ス?jié)點,傳播信息;5)代表用戶節(jié)點以概率轉化為免疫節(jié)點。假定社交網絡中某一用戶的好友總數量為N,一段時間內,任何時候的總用戶量是保持不變的。在t時刻,易感染狀態(tài)、潛伏狀態(tài)、傳播狀態(tài)、免疫狀態(tài)的節(jié)點數分別用S(t)、E(t)、I(t)、R(t)來表示。在圖1所示模型中,假設S(t)在時刻t處連續(xù)、可導。在單位時間內,假設有S(t)個節(jié)點接收鄰居節(jié)點所傳播的信息,S(t)有個節(jié)點接收不到鄰居節(jié)點所傳遞的信息,其中,代表信息價值,在本文中代表了傳播信息對于用戶的重要度,其取值范圍為[0,1],取值越大,其信息重要度就越大。n代表同一時間段內同一條信息的出現次數,其值越大,說明信息的價值越高。綜上,基于用戶之間興趣和信息傳播機制,構建出基于傳染病模型改進的SEIR信息傳播模型。
5結論
本文針對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這個研究熱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對社交網絡及其相關理論進行介紹,然后提出了一個信息傳播的模式,之后基于傳染病模型對信息傳播進行了建模。
參考文獻
[1]李洋,恒,劉挺.微博信息傳播預測研究綜述[J].軟件學報,2016,27(2):247-263.
[2]ScottJ.Socialnetworkanalysis[M].Sage,2012.
[3]朱海濤,趙捧未,秦春秀.一種改進的移動社交網絡SEIR信息傳播模型研究[J].情報科學,2016(3):92-97.
[4]侯洋.社交媒體的傳播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5.
[5]于樹蘭.基于社交網絡的企業(yè)族群自組織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6]楊元龍.互聯(lián)網自組織的組織結構及其傳播演化過程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7]王磊.社交網絡中基于用戶動態(tài)交互機制的信息傳播模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
[8]賀巖.微博信息獲取與傳播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9]張志然.我國社交網站信息傳播特征、效果與策略[J].商,2016(10):217-218.
(一)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
(1)信息傳播。這是播音主持最為核心的功能,只有通過播音主持人的語言廣播電視才能進行傳播,而聲音在電視傳播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在出現了很多的網絡即時通訊、網絡論壇等傳播途徑,但是各類新聞仍然是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主要內容,新聞立臺依舊是傳統(tǒng)媒體的基本準則。
(2)提供咨詢意見。這是傳統(tǒng)廣播電視媒體最大的優(yōu)勢,在日益發(fā)達的網絡中,信息量可以說是巨大的,但是作為受眾卻無從去證實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重復廢棄信息。雖然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量的資源中沒有優(yōu)勢,但是它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過濾出重要的、可靠的、精選類的信息,所以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中也保持了自己的權威性、有效性、價值判斷性,這也是其他的傳播媒體做不到的地方。
(3)為文化發(fā)展提供方向。文化本身具有多樣性的特性,其中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必須要有傳播平臺進行推廣,播音主持工作一直就以引導輿論作為自己的一個社會基本責任,播音主持的文化引導作用并不會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而削弱,這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播音主持本身就具有信息傳播的權威性和官方性。
(二)播音主持功能在多維傳播語境中的鞏固
(1)信息的加工程度更深。播音主持一直以來就是一種扁平化傳播渠道,只能對信息進行直觀的傳播并不能對信息進行深加工。但是在多維傳播語境中,播音主持可以圍繞著所傳播的主題,擴寬素材的采集途徑,并且依靠嚴謹的構架來對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和解析,為了應對網絡多媒體帶來的壓力,播音主持也朝著深度化的方向發(fā)展。通過播音主持人的組織,加上大量信息的分析,不僅對事件本身進行直觀報道,更主要的是對事件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并且內容的標題也更為新穎突出,同時還可以利用新興的通訊平臺和受眾進行互動,這就體現了在多維傳播語境中播音主持信息傳播功能的強化。
(2)強化公眾分享功能。這是播音主持相比于網絡媒體的一個最為獨特的功能,網絡媒體針對受眾只能是私人化的信息接收,而廣播電視卻可以在一個小型的公眾空間進行共有的分享,它的公眾性依舊十分鮮明。在多維傳播語境中,播音主持就很好地利用這個特性,它能兼顧大多數人的收視心理和體驗,在傳播的過程中對節(jié)目進行嚴格篩選,再通過播音主持人平和的態(tài)度把信息內容傳播出來,這就可以讓受眾更容易接收信息,同時也更能營造一種和諧活躍的家庭氛圍,溝通家人之間的親情。
(3)角色的置換。一直以來,傳播媒體一般只對受眾的意見進行總結,再進行權威,但在多維傳播語境下,媒體意見的來源更多是民眾,甚至可以對媒體意見進行更為精辟的總結。播音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可以提供更接近公眾意愿的意見,在節(jié)目播出時也利用了微博、微信、論壇等新興通訊工具與受眾進行互動,這也體現了播音主持在不斷地迎合多維傳播語境的發(fā)展。
二、結語
【論文關鍵詞】網絡信息傳播;紙質期刊;應對策略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以驚人的力量改變著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甚至經濟模式.作為繼l9世紀的報紙和20世紀的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因特網和正在興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以其兼具各傳統(tǒng)媒體之長的優(yōu)勢,對傳統(tǒng)的印刷媒體,尤其是紙質期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網絡信息傳播,紙質期刊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發(fā)展呢?通過紙質出版和網絡出版雙重出版是拓寬紙質期刊發(fā)展空間的方法。
首先.我們從紙質期刊因特網的內容和特性來分析期刊的傳統(tǒng)紙質出版。
通過以往和現在的表現,可以知道網絡信息傳播相對于紙質期刊具有以下特點(優(yōu)點):網絡信息傳播的空間覆蓋全球,這種覆蓋能力是任何一種紙質期刊都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網絡信息傳播可以同時集聲音、圖像、文字等于一身。這種技術可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網絡上信息能隨時和更新也使網絡信息傳播的時效性遠勝紙質期刊;由于互動性增強,讀者參與、制作、評論的可能增加,讀者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各類個性化網站,可使讀者擯棄在有限期刊設定的有限范圍內進行的有限選擇:面對大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的幫助,可以簡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讀者通過網絡信息傳播求得更多的閱讀內容.越來越多的廣告商通過網絡信息傳播謀求更多的商機。紙質期刊又稱雜志,是指那些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出版.每期有固定的名稱和版式,有連續(xù)的序號,發(fā)表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由專門的編輯機構出版的一種連續(xù)出版物,按其內容性質或使用對象,可分為學術性期刊、政治性期刊、工藝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資料性期刊、通俗性期刊、文學藝術性期刊等。這些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不同性質的期刊與網絡連續(xù)的信息傳播帶給讀者的是不同的信息內容,而期刊的信息內容是爭取讀者的關鍵。對比以《中國報刊訂閱指南信息庫》為基礎的期刊內容的分布與比重(表1),和以CNNIC的7次網絡調查(2000年至2003年4月)分析得到用戶在網上經常查詢的信息類型狀況(表2),以及我國目前的網站總體內容分類及各類數量(表3),和個人主頁的分類及其各類數量(表4),就很能說明期刊提供給讀者的信息與讀者信息需求之間的不對稱。因此.紙質期刊要發(fā)展必須要在內容上“抓住”讀者,內容是合乎法律規(guī)定的
不久前,美國時代集團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網絡的沖擊而不得不轉型,停止傳統(tǒng)紙質出版而進行網上出版。網絡信息的傳播使紙質期刊的生存空間變得狹小。這是不是說紙質期刊就沒有出路了呢?事實上,紙質期刊仍有很多讀者.但是如果網絡與紙質兩種媒體的內容沒有多少區(qū)別,讀者為什么要選擇在網上觀看、閱讀信息?任何一種媒體都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也有其傳播盲點,這與媒體的物理特性有關,進而造成讀者對媒體不同的接受心理。讀者花錢上網,就是為了看一看傳統(tǒng)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內容.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讀者可以免費借閱、安靜的閱讀,有足夠時間去思考.許多讀者仍然會選擇傳統(tǒng)印刷的紙質期刊,更何況紙質期刊不需要電源。攜帶容易可隨時隨地閱讀,相對電腦顯示屏容易碰壞而言紙質期刊不易損壞.絕大部分紙質期刊清晰度和色彩傳真度都比較高,另外紙質期刊讓讀者有一種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1997年底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當一個人獨處時,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歡閱讀紙質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項調查發(fā)現.受網上活動沖擊最大的竟然不是紙質出版物,而是電視。正是如此1998年美國前100個大出版社,圖書銷售仍在上升;英國1998年圖書消費也上升了8%。這些數據對評價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來說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紙質期刊的生存發(fā)展就高枕無憂了。據統(tǒng)計.目前網上每天刊載的免費閱讀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圖書出版量的l0多倍。網絡信息傳播正以迅猛之勢搶占原屬于傳統(tǒng)紙質出版物的生存空間,如果堅持認為紙質期刊永遠是信息傳播的主導方向,固守老觀念,不把目光超越傳統(tǒng)出版角度,紙質期刊的命運就極有可能在網絡的大潮中沉沒。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紙質期刊生存發(fā)展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挖掘紙質期刊明顯區(qū)別于網絡信息傳播的特性,形成獨特的競爭力,穩(wěn)住原有市場爭取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其次。我們從紙質期刊的出版形式來分析期刊的網絡出版。
期刊的紙質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經相當成熟了.可面對網絡帶來的巨大空問,期刊出版者沒有理由放棄網絡這個大市場。期刊的網絡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機構(獲得批準的合法的出版主體).以電子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網絡及磁性、光學、電子介質為知識信息的承載和傳遞工具,實現紙質期刊的數字化創(chuàng)作、生產、宣傳和銷售,并且最終實現數字化出版物從生產者到需求者轉移這樣一個過程,換言之.就是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單位,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其準備的作品通過因特網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提供給讀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與讀者的互動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體豐富信息內容表現,3)可根據需要提供個性化出版物,4)跨時空擴大信息共享范圍。5)網絡出版的出版物復制與發(fā)行同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6)節(jié)省資源.減少造紙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頁數的限制。期刊的網絡出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互聯(lián)網上閱讀紙質期刊的網絡(電子)版,另一種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資源專門編輯出版的純粹網絡期刊.它是電子版的提升。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期刊社在因特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向用戶提供期刊服務。如著名的美國時代華納集團就已經將其主辦的兩種著名期刊《財富》、《時代》在因特網上推出網絡版。我國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學人》網絡期刊,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歡迎。截止二世紀末,互聯(lián)網上的中文期刊就已達到550種,還推出有中國期刊網(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數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門戶”網站.除此,我國還將建立期刊上網工程(如CNKI.即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作為期刊網絡出版的重要舉措。期刊的網絡出版是適應時展的。但是期刊的網絡出版必須根據網絡出版的特征來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網絡出版做成紙質出版的單一照搬,否則.網絡的優(yōu)勢不但不能充分體現,而且還有可能影響紙質期刊的發(fā)行量。
有了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和大環(huán)境的支持,期刊的網絡出版如何設計呢?傳統(tǒng)的紙質期刊出版者一般擁有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在紙質發(fā)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期刊的網絡出版是十分有幫助,網絡期刊的內容制作過程中,主題分析、可行性分析、腳本設計、腳本細化、素材收集、制作與編輯、系統(tǒng)集成、產品測試、出版物的包裝、廣告、后期服務,都可以借鑒紙質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網絡出版的設計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除了基礎的文字處理、圖像和影像處理,聲音資料的制作、動畫資料的制作,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網站的設計。網站是網上信息的基本組織單元,進行網絡出版活動的期刊出版者,必須借助網站來實現其網絡出版。而且,網站的設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讀者對網站訪問的滿意度,從而直接關系到讀者對該網站的訪問量,而對于網絡出版,其網站的訪問量的多少,意味著網絡出版效果的好壞,這需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操作和維護。同時,期刊的網絡出版畢竟是個新事物,會有許多問題,如,怎樣杜絕虛假信息、拒絕不良信息、制定個性化服務時收費標準等等,都還需要期刊出版者繼續(xù)探索。
網絡出版是紙質出版之外期刊開拓的又一條出版渠道,它豐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紙質期刊的同時.進行期刊的網絡出版,可使兩種出版形式在兩種空間互動發(fā)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紙質期刊沖破自己不如信息傳播表現出來的優(yōu)點的束縛,拓寬了發(fā)展空間。
不久前,美國時代集團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網絡的沖擊而不得不轉型,停止傳統(tǒng)紙質出版而進行網上出版。網絡信息的傳播使紙質期刊的生存空間變得狹小。這是不是說紙質期刊就沒有出路了呢?事實上,紙質期刊仍有很多讀者.但是如果網絡與紙質兩種媒體的內容沒有多少區(qū)別,讀者為什么要選擇在網上觀看、閱讀信息?任何一種媒體都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也有其傳播盲點,這與媒體的物理特性有關,進而造成讀者對媒體不同的接受心理。讀者花錢上網,就是為了看一看傳統(tǒng)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內容.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讀者可以免費借閱、安靜的閱讀,有足夠時間去思考.許多讀者仍然會選擇傳統(tǒng)印刷的紙質期刊,更何況紙質期刊不需要電源。攜帶容易可隨時隨地閱讀,相對電腦顯示屏容易碰壞而言紙質期刊不易損壞.絕大部分紙質期刊清晰度和色彩傳真度都比較高,另外紙質期刊讓讀者有一種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1997年底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當一個人獨處時,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歡閱讀紙質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項調查發(fā)現.受網上活動沖擊最大的竟然不是紙質出版物,而是電視。正是如此1998年美國前100個大出版社,圖書銷售仍在上升;英國1998年圖書消費也上升了8%。這些數據對評價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來說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紙質期刊的生存發(fā)展就高枕無憂了。據統(tǒng)計.目前網上每天刊載的免費閱讀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圖書出版量的l0多倍。網絡信息傳播正以迅猛之勢搶占原屬于傳統(tǒng)紙質出版物的生存空間,如果堅持認為紙質期刊永遠是信息傳播的主導方向,固守老觀念,不把目光超越傳統(tǒng)出版角度,紙質期刊的命運就極有可能在網絡的大潮中沉沒。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紙質期刊生存發(fā)展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挖掘紙質期刊明顯區(qū)別于網絡信息傳播的特性,形成獨特的競爭力,穩(wěn)住原有市場爭取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其次。我們從紙質期刊的出版形式來分析期刊的網絡出版。
期刊的紙質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經相當成熟了.可面對網絡帶來的巨大空問,期刊出版者沒有理由放棄網絡這個大市場。期刊的網絡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機構(獲得批準的合法的出版主體).以電子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網絡及磁性、光學、電子介質為知識信息的承載和傳遞工具,實現紙質期刊的數字化創(chuàng)作、生產、宣傳和銷售,并且最終實現數字化出版物從生產者到需求者轉移這樣一個過程,換言之.就是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單位,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其準備的作品通過因特網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提供給讀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與讀者的互動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體豐富信息內容表現,3)可根據需要提供個性化出版物,4)跨時空擴大信息共享范圍。5)網絡出版的出版物復制與發(fā)行同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6)節(jié)省資源.減少造紙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頁數的限制。期刊的網絡出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互聯(lián)網上閱讀紙質期刊的網絡(電子)版,另一種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資源專門編輯出版的純粹網絡期刊.它是電子版的提升。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期刊社在因特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向用戶提供期刊服務。如著名的美國時代華納集團就已經將其主辦的兩種著名期刊《財富》、《時代》在因特網上推出網絡版。我國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學人》網絡期刊,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歡迎。截止二世紀末,互聯(lián)網上的中文期刊就已達到550種,還推出有中國期刊網(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數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門戶”網站.除此,我國還將建立期刊上網工程(如CNKI.即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作為期刊網絡出版的重要舉措。期刊的網絡出版是適應時展的。但是期刊的網絡出版必須根據網絡出版的特征來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網絡出版做成紙質出版的單一照搬,否則.網絡的優(yōu)勢不但不能充分體現,而且還有可能影響紙質期刊的發(fā)行量。
有了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和大環(huán)境的支持,期刊的網絡出版如何設計呢?傳統(tǒng)的紙質期刊出版者一般擁有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在紙質發(fā)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期刊的網絡出版是十分有幫助,網絡期刊的內容制作過程中,主題分析、可行性分析、腳本設計、腳本細化、素材收集、制作與編輯、系統(tǒng)集成、產品測試、出版物的包裝、廣告、后期服務,都可以借鑒紙質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網絡出版的設計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除了基礎的文字處理、圖像和影像處理,聲音資料的制作、動畫資料的制作,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網站的設計。網站是網上信息的基本組織單元,進行網絡出版活動的期刊出版者,必須借助網站來實現其網絡出版。而且,網站的設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讀者對網站訪問的滿意度,從而直接關系到讀者對該網站的訪問量,而對于網絡出版,其網站的訪問量的多少,意味著網絡出版效果的好壞,這需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操作和維護。同時,期刊的網絡出版畢竟是個新事物,會有許多問題,如,怎樣杜絕虛假信息、拒絕不良信息、制定個性化服務時收費標準等等,都還需要期刊出版者繼續(xù)探索。
網絡出版是紙質出版之外期刊開拓的又一條出版渠道,它豐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紙質期刊的同時.進行期刊的網絡出版,可使兩種出版形式在兩種空間互動發(fā)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紙質期刊沖破自己不如信息傳播表現出來的優(yōu)點的束縛,拓寬了發(fā)展空間。
不久前,美國時代集團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網絡的沖擊而不得不轉型,停止傳統(tǒng)紙質出版而進行網上出版。網絡信息的傳播使紙質期刊的生存空間變得狹小。這是不是說紙質期刊就沒有出路了呢?事實上,紙質期刊仍有很多讀者.但是如果網絡與紙質兩種媒體的內容沒有多少區(qū)別,讀者為什么要選擇在網上觀看、閱讀信息?任何一種媒體都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也有其傳播盲點,這與媒體的物理特性有關,進而造成讀者對媒體不同的接受心理。讀者花錢上網,就是為了看一看傳統(tǒng)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內容.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讀者可以免費借閱、安靜的閱讀,有足夠時間去思考.許多讀者仍然會選擇傳統(tǒng)印刷的紙質期刊,更何況紙質期刊不需要電源。攜帶容易可隨時隨地閱讀,相對電腦顯示屏容易碰壞而言紙質期刊不易損壞.絕大部分紙質期刊清晰度和色彩傳真度都比較高,另外紙質期刊讓讀者有一種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1997年底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當一個人獨處時,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歡閱讀紙質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項調查發(fā)現.受網上活動沖擊最大的竟然不是紙質出版物,而是電視。正是如此1998年美國前100個大出版社,圖書銷售仍在上升;英國1998年圖書消費也上升了8%。這些數據對評價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來說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紙質期刊的生存發(fā)展就高枕無憂了。據統(tǒng)計.目前網上每天刊載的免費閱讀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圖書出版量的l0多倍。網絡信息傳播正以迅猛之勢搶占原屬于傳統(tǒng)紙質出版物的生存空間,如果堅持認為紙質期刊永遠是信息傳播的主導方向,固守老觀念,不把目光超越傳統(tǒng)出版角度,紙質期刊的命運就極有可能在網絡的大潮中沉沒。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紙質期刊生存發(fā)展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挖掘紙質期刊明顯區(qū)別于網絡信息傳播的特性,形成獨特的競爭力,穩(wěn)住原有市場爭取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其次。我們從紙質期刊的出版形式來分析期刊的網絡出版。
期刊的紙質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經相當成熟了.可面對網絡帶來的巨大空問,期刊出版者沒有理由放棄網絡這個大市場。期刊的網絡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機構(獲得批準的合法的出版主體).以電子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網絡及磁性、光學、電子介質為知識信息的承載和傳遞工具,實現紙質期刊的數字化創(chuàng)作、生產、宣傳和銷售,并且最終實現數字化出版物從生產者到需求者轉移這樣一個過程,換言之.就是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單位,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其準備的作品通過因特網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提供給讀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與讀者的互動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體豐富信息內容表現,3)可根據需要提供個性化出版物,4)跨時空擴大信息共享范圍。5)網絡出版的出版物復制與發(fā)行同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6)節(jié)省資源.減少造紙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頁數的限制。期刊的網絡出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互聯(lián)網上閱讀紙質期刊的網絡(電子)版,另一種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資源專門編輯出版的純粹網絡期刊.它是電子版的提升。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期刊社在因特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向用戶提供期刊服務。如著名的美國時代華納集團就已經將其主辦的兩種著名期刊《財富》、《時代》在因特網上推出網絡版。我國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學人》網絡期刊,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歡迎。截止二世紀末,互聯(lián)網上的中文期刊就已達到550種,還推出有中國期刊網(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數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門戶”網站.除此,我國還將建立期刊上網工程(如CNKI.即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作為期刊網絡出版的重要舉措。期刊的網絡出版是適應時展的。但是期刊的網絡出版必須根據網絡出版的特征來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網絡出版做成紙質出版的單一照搬,否則.網絡的優(yōu)勢不但不能充分體現,而且還有可能影響紙質期刊的發(fā)行量。
【關鍵詞】檔案館;職能;功能;信息傳播
網絡時代的到來,不斷沖擊著檔案館舊的運行模式,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愈發(fā)明顯。檔案館職能“五位一體”的提出正是源于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文件的產生與迅猛發(fā)展。從檔案館的功能來看,檔案信息資源的傳播利用也被視作今后檔案館工作努力的方向。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曾明確表示,檔案部門要堅決貫徹以人為本,實現“兩個轉變”和“三個體系”,更加注重檔案信息資源體系的建立與利用。因此,作為擁有眾多原始憑證檔案資源的檔案館,在當今新網絡環(huán)境下的更應該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扮演好自己信息傳播者的角色。
一、網絡環(huán)境下檔案館信息傳播五要素的新特點
(1)傳播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下,檔案館大多依托檔案網站,對自身擁有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展示,減少以往受眾特意上門查詢的不便。網絡信息的泛濫使的“信息污染”嚴重,而檔案信息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具有公正性和可靠性的特性。(2)檔案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檔案信息,除了包括檔案原文信息之外,還包括多樣化的檔案信息表現形式,圖文并茂、專題影像、原聲記錄等多媒體形式也在不斷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3)傳播媒介。檔案信息傳播歷經了文字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這三個不同的階段,現在已經步入網絡媒介和“第五媒體”的傳播時代。與其他傳播媒介相比,網絡媒介和“第五媒體”具有覆蓋廣泛、傳播快速、影響力大的優(yōu)勢,這對于增強檔案信息的傳播效果有著明顯的效果。(4)傳播受眾。受到網絡媒體自由、開放、便利等特點的影響,任何個體都可以成為潛在的檔案信息受眾。網絡的普及使得受眾能夠實時獲取所需信息。人們對于信息的渴望程度也超越了以往。在“誰占有資源誰就是贏家”的影響下,受眾要求能夠得到公開、公正、公平的利用檔案資源。這對檔案館來說,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zhàn)。(5)傳播效果和反饋。網絡環(huán)境下的檔案信息傳播除了受眾廣外,多媒體技術、數字化資源等都有利于檔案信息傳播效果的提高。而隨時隨地上網瀏覽檔案信息,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更有利于受眾利用檔案信息。論壇、社區(qū)、在線答疑等為受眾與傳播者提供互動平臺,也有利于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如果檔案館提供的檔案信息服務能夠滿足受眾的要求,那受眾也會向旁人宣傳,吸引潛在受眾,擴大影響范圍。
二、網絡環(huán)境下檔案館信息傳播功能的實踐途徑
(1)建立多元化的檔案信息資源體系和傳播模式。首先,可以將各地檔案館的檔案信息進行匯總,建立一個龐大的檔案信息資源網絡,設置相應的權限,滿足不同層次需要。其次,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加快檔案信息化進程,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檔案資源,擴大傳播范圍,提高影響力。再次,要注重深度開發(fā)。建立專題檔案信息數據庫,最大限度發(fā)揮檔案信息的價值。(2)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不僅包括檔案信息的個性化,即根據受眾需求,提供具體的信息,同時還包括檔案信息傳播的個性化。由于受眾本身對檔案信息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這就需要檔案館以特定的傳播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3)轉變傳統(tǒng)觀念和服務模式。英國檔案學者邁克爾·庫克在第十四屆國際檔案大會上曾經提出:檔案館是一個文化機構,它同博物館、圖書館一樣,是供人們文化休閑的場所。因此檔案館必須轉變傳統(tǒng)觀念,順應時代需求,確立檔案館的總體目標。重視自身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推行先進技術,提升數字化水平,實現“服務型檔案館”的總體目標。(4)構建科學合理的檔案人才結構。在人才引進方面,應注重考察專業(yè)素質,還要加強對計算機能力的考察。另外,語言也是重要標準。熟悉一項外國語言,可以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加強與國外機構交流,提升自身服務水平。再次,注重傳播意識的培養(yǎng)。工作人員作為檔案館的服務窗口,可以視作為檔案信息的傳播者,自身形象和業(yè)務能力水平,都代表著部門形象。所以檔案工作者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責任心與事業(yè)心。
網絡環(huán)境下,檔案信息不再束之高閣,而是作為一種社會記憶存在。檔案利用不再局限于黨政機構,而應該擴展到各個社會單元。因此檔案館要綜合利用自身的條件,為用戶提供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自身功能,落實檔案館“五位一體”的要求,建設服務型檔案館。
參 考 文 獻
[1]宗培嶺.新時期應當強化檔案館的研究職能——兼談檔案館的職能與功能[J].檔案學研究.2003(4)
[2]李肖軍.謝海洋.現代傳媒技術與檔案信息傳播[J].檔案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