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文學理論論文

文學理論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04-26 19:37:0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文學理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文學理論論文

第1篇

一、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指導思想,合理安排具體教學內容

文學理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完備的系統(tǒng)性,在文學理論教學中追求知識的相對自足性、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具體的教學活動又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具體教學對象而展開的,因此,它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目前,我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一般本科院校的生源情況以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過去相比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樣,傳統(tǒng)的以培養(yǎng)文化精英和專業(yè)知識分子為目標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應該及時加以調整。

具體到文學理論,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第一,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基礎知識,樹立較為正確的文學觀,為他們認識、判斷、分析具體文學現(xiàn)象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第二,致力于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對理論學習產生興趣;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促進其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說,文學理論教學的目的既在文學理論本身,又在文學理論之外,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明確了這一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就容易處理了。

首先,抓綱舉目,圍繞文學觀念做文章。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文學理論界一方面大力引進和介紹西方文論,內容幾乎涉及西方文藝學一百多年來積累的所有重要知識,另一方面為振興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又雄心勃勃地開發(fā)本土理論資源,致力于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這樣,我們的文學理論在視野更為開闊、資源更為豐富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無主題變奏的時代。此時的文學理論教學,首要的是要解決學生的文學觀念問題。盡管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代,我們應當用足夠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同的學術派別與學術觀點,但從事基礎理論教學不能沒有自己的理論支柱,否則,學生將陷入理論的而無所適從。

因此,我們要始終自覺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努力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與理解文藝理論的內在邏輯和精髓,在充分尊重其他文學觀念的同時,教學生學會"用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考察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比如,在講"文學批評的標準"問題時,可以以當前頗為盛行的以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宣泄為目的的"欲望寫作"為例,一方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深層心理原因,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分析其產生的時代原因,并運用"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去衡量它,指出其值得警惕的副作用和社會危害性。

其次,刪繁就簡,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傳授?,F(xiàn)在的教材內容大都較為龐雜,恨不能將馬列文論、西方文論和古代文論的知識精華一網(wǎng)打盡,讓學生"一步登天",這種想法顯然不切實際。因此,我們應該根據(jù)知識的輕重緩急以及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完整的四年教學計劃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講授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比如"文學與生活""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文學的社會作用""語言藝術的特征""文學閱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注重知識點講授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理清知識的脈絡,讓他們明白知識與知識、原理與原理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樣,原先看似龐雜的理論就會變得清晰和明朗起來。至于被精簡下來的教學內容,有的可以調整到寫作學、文藝心理學等課程;有的應"物歸原主",即返還給馬列文論、西方文論、古代文論等課程;還有的可留待學生在以后的選修課中學習。再次,面對現(xiàn)實,努力解決學生的理論困惑。進入 21 世紀以來,大眾的文化消費目的和方式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接受的休閑化、游戲化、享樂化成為時尚,傳統(tǒng)文學經典所追求的深度、意義已不再為人們所關注;流行歌曲、網(wǎng)絡游戲、情、恐怖電影如水銀瀉地般滲入街頭巷尾,充斥電腦和手機終端,成為大眾文化消費品中的"主食";傳統(tǒng)的"面對語言符號所進行的沉思默想式的文學閱讀正逐漸讓位于由電子傳媒所帶來的超感官的視聽享受"……面對這一切,學生自然會產生許多理論困惑:為什么高雅的純文學日漸衰落,而膚淺的通俗文學卻大行其道?如何看待身體寫作、低齡寫作、大話文學和玄幻文學的風靡?如何理解文學"弘揚主旋律"與"游戲人生"的關系?等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的教材大都是"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guī)律",忽略了對具體問題的探討,尤其不關心現(xiàn)實文藝的發(fā)展狀況,這也正是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文學理論"沒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除了講授基礎知識外,還應盡量結合現(xiàn)實,補充諸如"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網(wǎng)絡文學的特點""大眾文化的審美特點""消費時代的文學經典"等一般教材上沒有的內容予以講解。這樣,既能增強理論教學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及時有效地排解學生的理論困惑,又能促使學生認識到文學理論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僵死的教條和陳腐的說教,從而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精神培育,促進能力發(fā)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

毫無疑問,當下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明顯落后于物質文明建設,以致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盛行,社會道德風尚每況愈下。這樣,大學作為人類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傳承場所,理所當然要擔負起社會道德重建的歷史重任。文學理論以文學為研究對象,而文學是對社會歷史人生的表現(xiàn),這樣文學理論就必然與人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文學理論教學也就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滲透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社會性活動。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比如,在講"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時,可以告訴學生應怎樣看待不同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

化財富,如何正確對待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講"文學的社會作用"時,可有意突出文學在社會道德建設以及人們情感溝通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講"文學意境的特征"時,應注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人的精神獨立、自由和超越的問題。 總之,要努力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涵養(yǎng)、有品位的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應主要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傳授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要將那些容易被人忽視的、簡單實用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比如,怎樣查閱學術期刊論文,怎樣選購和閱讀圖書資料,怎樣讀書、做筆記,等等。

第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發(fā)揚教學民主,變"獨白"式教學為"對話"式教學,自覺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智慧的啟迪者。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多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一些開放的、有爭議的問題,比如"文學的審美性與功利性""文學的真實性""抒情自我與社會"等,讓他們在理論探索的過程中體會獨立思考的艱辛和樂趣。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學會用開放、質疑的眼光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成為有主見的人。

第三,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為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應要求學生在多"動腦"的同時多"動手"。比如,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可以要求他們就某個具體理論問題或作家作品去網(wǎng)上查資料,并寫出有一定質量要求的綜述材料或小論文,以訓練其學術基本功。其實上述幾點都是教學常識,并無新意,但要落在實處卻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教師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如今高校"學術 GDP 主義"盛行,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也是唯學術至上,導致教學中能夠做到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教師已日漸稀少。

三、講究教學藝術,方法靈活多樣,確保教學效果的高質量

(一)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突出個案教學

大多數(shù)學生一開始學習文學理論時都有敬畏感和神秘感,看教材時往往云里霧里、頭腦發(fā)暈。所以,在教學中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盡可能地選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去說明看似復雜深奧的理論。在選擇具體材料時其實也很有講究,如果只盯住傳統(tǒng)的經典材料,就很有可能造成用學生陌生的事例去說明抽象理論的現(xiàn)象,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所以,在引用眾所周知的文學史經典例證的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時尚讀物、流行歌曲、好萊塢大片、流行電視劇等當代事例說明文學原理。

比如,講"文學隨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時,可以將時下的流行歌曲(如《讓我一次愛個夠》《愛情買賣》等)與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的抒情歌曲(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中關于"愛"的表現(xiàn)內容和表達方式加以比較,當學生明顯感受到前者描寫的多是為愛而愛,且充滿孤獨、感傷、憂郁和頹廢的氣息,而后者描寫的愛則多與革命、理想、事業(yè)等息息相關,并洋溢著一種積極、樂觀、忠貞和幸福的情感時,便能深刻領會藝術與時代政治以及社會風尚之間深層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二) 增強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美國課程理論家拉爾夫·泰勒曾指出:"在教育上,興趣既與目的有關,又與手段有關;也就是說,興趣既是目標,又是與旨在達到目標的經驗相關的動機力量。"理論教學固然要講究邏輯性、條理性和思辨性,但同時也要講究趣味性。文學理論教學的趣味性既可體現(xiàn)在對理論知識的解說和品味之中,又可體現(xiàn)在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研究具體文學現(xiàn)象的過程之中。比如,關于文學閱讀過程中的"誤讀"現(xiàn)象,可舉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當我們用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截然不同的理解為例加以解說時,其效果就迥然不同了:今天居然有讀者能從這個經典的異性戀傳說中讀出同性戀的故事,并且言之鑿鑿,這給人帶來的驚異和樂趣可想而知。當然,講究趣味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理論上來。因為,從這種匪夷所思的"誤讀"中可以得出結論:文學閱讀是一種社會行為,是隨時代文化和社會心理的變化而變化的。對"梁祝"的另類解讀其實是人們思想解放,價值觀、倫理觀、婚戀觀漸趨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第2篇

關鍵詞:新媒體;文學;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22-02

文學理論課程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作為大學中文系的核心課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其本身的理性色彩和邏輯性,又使得以感性見長的中文系學生理解起來頗費力氣。鑒于此,文學理論課程在教學實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急需改革,以適應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的教學要求。

一、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的危機

首先,文學的危機。文學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已然陷入了危機,甚而有學者直接宣稱文學死了。認為經濟、政治、技術全球化的力量和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媒體的發(fā)展,正使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逐漸死亡。的確,隨著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印刷文學曾是其中一種主要途徑的過往的經典文學時代已經終結。當下,在全世界,不論是好是壞,越來越多扮演這一文學角色的,變成了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甚而至于有的情況下,人們去閱讀書籍,僅僅因為他們先看了已然由文學改編成的電影、電視。雖然印刷的書還會在很長時間內維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統(tǒng)治的時代顯然正在結束,新媒體時代正在日益取代它。這是一個由新媒體統(tǒng)治的新世界的開始,文學的危機已然出現(xiàn)。

其次,文學理論的危機。面對社會轉型后新的媒體環(huán)境,文學理論面臨著諸多危機。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今天的社會生活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說熟悉是因為我們生活其中,說陌生是因為這樣的生活離慣于生活于書齋中的我們太遠,我們未曾遭遇過、經歷過。文學理論面對的是活生生的、鮮活的社會生活,是作家的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成果,即文學作品。而當下的文學理論顯而易見無法駕馭這些,它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課,文藝理論學者的自我與陶醉,既不能對轉型后的社會生活予以回答,也不能對轉型后的文學實踐予以評判,文藝理論陷入深深的危機中。

二、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當下,不僅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著危機,文藝理論的教學亦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困境。

(一)理論教學脫離實際

傳統(tǒng)的教學是一種平面的知識傳授模式。它只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不重視已經改變了新一代的感知經驗和方式的新媒體環(huán)境。目前的學生大多依靠新媒體虛擬經驗成長起來,他們的閱讀習慣、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很多是由新媒體環(huán)境塑造的,音樂、圖片、影像、草根新聞、游戲升級、穿越小說等,是新一代新媒體公民的興趣所在。在這種環(huán)境下,僅僅強調理論教學的傳統(tǒng)性、理論性,而不與新媒體技術的嫁接是不行的,需要把兩者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重視教學的理論性,忽視教學方法

文學理論課程內容極為豐富復雜、邏輯性與思辨性突出,許多理論內容與知識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吃力,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只把學生當做一個不相關的客體,無視他們的情感存在,無視他們是有自己理解力的獨立個體。其實,文學理論教學應該力求挖掘學生們的潛能,關注他們的興趣,關心他們未來的生存。這樣看來,文學理論實踐教學的改革還停留在課堂教學分析或教學法的革新上,缺少整體性和立體性的改革思維。如果不考慮新媒體環(huán)境因素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審美趣味的影響,任何單一維度的教學法都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實踐效果的。

最后,重視專業(yè)教學,忽視就業(yè)選擇。傳統(tǒng)文學理論教學只關注是否正確地傳遞了理論信息與內涵,不關注學生在未來畢業(yè)之后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傳統(tǒng)教學的評判標準就是只要把專業(yè)知識教好就行,實際上,一個學生未來更長的路是走出校門該怎么生存的問題,這才是人生第一要務。所以,文藝理論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適應社會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尤顯重要。無論學生畢業(yè)后考研究生、公務員,擔任中學教師、文秘,還是做個自由,都需要把就業(yè)的需求和日常的理論教學相結合。目前看來,我們日常的文學理論教學缺乏的正是這些。

三、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實踐嘗試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經驗中存在問題,問題中蘊涵契機。我們應該清楚經驗中的問題,并根據(jù)新媒體環(huán)境這一根本現(xiàn)實因素展開解決問題的思路。實踐的當下性、價值性、自由性和功用性,決定了文藝學實踐教學設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豐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導其自主地融入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學現(xiàn)實,并保持應有反思意識和批判力。文藝理論教學要努力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文藝學教學與當下社會現(xiàn)實、文學現(xiàn)實及大學生的學習現(xiàn)實結合起來,相互融通,合理統(tǒng)一。

(一)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當下性

文學理論要密切關注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消費實際問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藝學實踐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媒體環(huán)境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約和影響,文學理論的活力在于與現(xiàn)實的緊密聯(lián)系中。理論的確是死的東西,但是,它必須脫離死的、僵化的刻板概念,成為一種指導文學活動與文學實踐的工具,它必須也必然與當下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連,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話語體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克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教學模式,時時注意與當下現(xiàn)實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緊密聯(lián)系,使之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實用理論。

(二)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歷史語境

在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中,更多的是強調文學理論的內在邏輯性與思辨性,在概念、范疇、判斷、推理、邏輯中生存,并不太注重歷史感。而真正的理論都是產生于特定的語境中的。今天,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理論也有自己特殊的語境。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一些非審美的服飾、家居、飲食、環(huán)境和廣告等日常生活方式納入到其視閾中,并帶來了研究方法的轉向,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的研究尤其關注社會文化語境等問題。開辟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新模式,是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必然選擇。傳統(tǒng)文藝學課程教學存在師生信息源不對稱、價值坐標不統(tǒng)一、課堂內外的熱點不同步、感性理性不協(xié)調等困境。文藝理論教學利用新媒體環(huán)境這一現(xiàn)實因素,堅持信息同源、熱點統(tǒng)一和知識建構的感性化,使得理論的實踐性與網(wǎng)絡信息環(huán)境充分結合,從而實現(xiàn)新媒體環(huán)境下理論教學的新模式。

(三)打通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

文藝理論的實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馬克思說過,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說,人的社會性決定其必然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所以,打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勢在必行。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閾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了文化領域的重大變革,新媒體環(huán)境影響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范式,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文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成為了當務之急。融合體現(xiàn)在理論講授與學生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是實踐中的理論,實踐是理論下的實踐。這種結合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而且體現(xiàn)在課內與課外。融合是體現(xiàn)為學生實踐與新媒體環(huán)境的契合,實踐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實踐,新媒體文學現(xiàn)實是理論實踐視野中的現(xiàn)實。使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同步化,開放的、多元的實踐內容設計以及網(wǎng)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開發(fā)一套符合網(wǎng)絡時代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整合了多媒體教室、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立了網(wǎng)絡答疑輔導系統(tǒng),資源共享,方便學生自學、交流、提問,從而實現(xiàn)理論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同步化。連接好文學理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關系,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容量設計和課時比例分配。致力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模塊方式。使經過優(yōu)化的實踐教學模塊,不僅包含傳統(tǒng)的學年論文和畢業(yè)論文,還包括邀請媒體負責人參加網(wǎng)絡座談會,邀請專家為學生分析文學現(xiàn)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現(xiàn)實中,并加強了文學理論教學與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文藝批評家、平面媒體等的聯(lián)系。

總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扣緊時代的脈搏,把艱澀難懂的理論變成學生理解文學、把握生活的利器,為學生以后融入社會提供生存的手段。

參考文獻:

[1][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彥譯.文學死了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童慶炳.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當下文學理論的危機及其應對[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第3篇

目前多媒體教學正逐漸進入高校課堂,高校教師對多媒體的認識也逐漸從不熟悉到逐步深入。多媒體技術是以數(shù)字化技術為基礎,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融為一體,能交互處理、存貯、傳遞文字、圖形、影視、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的一種綜合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教學在文學理論課程中的運用使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得到改進,并促進多方面的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促進文學理論與文學作品的結合

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文學作品的檢驗。文學理論既是對文學活動現(xiàn)象的一般本質規(guī)律的理論概況,又肩負著指導讀者閱讀、欣賞和評論文學作品的責任。因此,“學好文學理論,不僅需要掌握它本身的理論體系、概念范疇及方法,而且還要盡可能地熟悉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多媒體教學利用其豐富的圖文資料和作品內容,使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得到很好的結合,既體現(xiàn)了文學理論的學科性質和品質特征,又方便了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在講到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中的“小說”這一知識點,就可以用多媒體展現(xiàn)許多的文學作品,甚至節(jié)選其中的一些章節(jié)來舉例、說明問題,闡釋理論觀點。

(二)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中一個突出的方向是教學授課時數(shù)的減少而教學目標不變,文學理論課程一學年64個課時,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受制于主觀和客觀原因,能夠在黑板上書寫的內容不多,能講的知識量也有限。有些新建的教學樓的教室里甚至沒有粉筆字寫的黑板,只有白板筆寫的白板,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采用多媒體手段來進行教學,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多媒體教學容量大,信息量增多,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觀點和材料都可以展現(xiàn)在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們最大限度地去學習專業(yè)知識。多媒體創(chuàng)建豐富有效的教學情景,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擴大知識面,又有利于學生選擇重點的知識點和內容來學習,也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選擇、判斷能力,從而提高了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效率。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配角的傳授式教學,教師通常滿堂灌輸理論知識,學生則被動地聽講和記錄,這樣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文學理論課程偏重于文學理論知識,情況更是典型和突出。如果使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和變換PPT課件的效果,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比如筆者在上“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這一節(jié)內容時,列舉了一些古典詩詞,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無題詩、王維的禪宗詩等,來闡釋文學話語意義的豐富性。通過多媒體的文本和圖片展示,避免了不少板書的麻煩,將節(jié)省下來的寶貴時間用來分析文學作品和闡釋教材的內容。運用多媒體輔助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形式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學生普遍感覺到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再加上教師適當?shù)膯l(fā)和點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為中心,為了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只能進行知識性的灌輸,加上教學方式的單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往往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學生們反映較多的問題是文學理論課程過于抽象,常常是教師講得很多而學生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導致在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而運用多媒體上課,則能使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產生期待,滿足了青年學生的直觀視覺沖擊力和想象力。在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使用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聲音和影像資料,打破了教材單一文字和文本之間的界限,讓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魅力無限,使不同體裁的教學內容相互貫通,從而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對文學理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根據(jù)文學理論課程的特點,將多媒體技術適當引入課堂教學,既發(fā)揮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又增強了學生對學好文學理論課程的信心和勇氣。例如,在上“文學作品的理想形態(tài)”這一章,不管是“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還是文學的高級審美形態(tài)“典型”、“意境”、“意象”等內容,我們都可以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一些與之相對應的生動畫面和視頻實例,利用電子文檔、PPT、投影儀、錄像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為教學內容服務。例如,當教師要舉例分析一首詩歌的意境時,可以直接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講解文學作品的語音、形象、意蘊三個文本層次時,可以以圖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現(xiàn)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教師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展示知識的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再加上適當講解、引申,就可以把枯燥的文學概念、藝術特征、藝術體現(xiàn)等講得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這種多媒體的課堂形式靈活多樣,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學理論課程的興趣和動力。

二、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在給文學理論課程課堂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自身難以避免的矛盾,畢竟先進的技術只能起到輔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學者的核心地位與作用。文學理論課程課堂多媒體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多媒體的形象直觀性和文學理論的抽象性形成難點

多媒體教學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觀的特點,在運用到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它又具有把概念、原理、命題等圖解化、表淺化的傾向,從而削弱和淡化了理論特色和品質,不能揭示理論的深刻內涵和外延意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其話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意蘊。多媒體通過圖、音、像將文學直觀化,卻無法呈現(xiàn)出文學由言、象、意所組合而構成的能指與所指、言不盡意的關系,甚至導致學生重圖輕文,以直觀感受代替對深層意蘊和文學精神的深層把握。因此,如何更準確、更合適地運用多媒體進行理論教學,如何從理論到圖像再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是文學理論多媒體教學應解決的難點和問題。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必須處理好多媒體的形象直觀性和文學理論的抽象性之間的關系,并搭建起橋梁以便順利展開教學。

(二)多媒體的簡單化構成難以表現(xiàn)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

多媒體將理論體系、知識結構、框架模式做圖表化的處理,具有整體直觀、方便把握的優(yōu)勢,但是這種方式也容易造成圖表的簡單化傾向,割裂了理論知識的整體感和各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淡化了理論體系和結構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產生了零散化、片段化的情況,從而無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注意文學理論課程自身知識的系統(tǒng)性特點,結合多媒體圖表格式與圖像音文的特點,發(fā)揮自身在多媒體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中介作用,合理地利用好多媒體的功能優(yōu)勢,這樣才能讓多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三)多媒體的間接性造成文學理論實踐性的弱化

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實踐品格和個案研究的特色,對文學理論的實踐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具有一定的加強作用。但是這種實踐具有虛擬性、示范性、間接性的特征,和教師指導下的實踐教學還有一定的距離和差別。“多媒體教學所呈現(xiàn)的實踐并不能代替課堂教學的實踐,或將多媒體教學簡單視為實踐教學和教學中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文學理論課程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知識性與應用性的統(tǒng)一,教學課件的設計也必須使理論與實踐協(xié)調統(tǒng)一,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今后的知識運用服務。

三、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改進的措施

要解決文學理論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關鍵在于處理好文學理論的理論型課程性質和多媒體的形象直觀教學方式之間的矛盾。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作用,利用好多媒體這個師生交流的工具和平臺,把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一)多媒體使用要與教學理念同步更新

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首先是觀念思維的改革。只有明確了思路,改變了觀念,才能對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目前部分教師還存在漠視、輕視多媒體手段的現(xiàn)象,這可能是其自身對多媒體知識的欠缺所導致。有的教師雖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只是把多媒體當作電子黑板、圖片展示器來使用;有的教師則是大量堆砌材料,片面追求課堂熱鬧,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這些都影響了文學理論課程中多媒體的使用效果,這種錯誤的觀念和現(xiàn)象應該加以糾正。教師既要將傳統(tǒng)的大綱式板書內容課件化,又要改變將文字內容和文學理論簡單圖解化、圖像化的錯誤偏向。文學理論不僅具有理論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同時也具有文學的形象性、感性和個體化的一些特征。文學理論應該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理性與感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理論性與形象性的融合。教師要努力尋求多媒體教學與文學理論課程的最佳結合點,注重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更新,樹立起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二)靈活運用多種多媒體教學形式和手段

多媒體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的意義,而且具有延長教學主體功能的意義,還具有擴展教學內容和資源的意義。因此,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先進技術形式和教學手段的作用,同時要注意知識的系統(tǒng)性、徹底性、連貫性等,發(fā)揮教師個人的傳統(tǒng)特長和閃光點,使教學更具有個性和魅力。此外,教師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適當?shù)剡\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授業(yè)解惑”和溝通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來授課,而很少和學生進行交流,結果導致師生之間情感上的陌生與隔閡,這種現(xiàn)象值得反思和引以為戒。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特別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善于分析具體的教學情景,選擇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訓練效果的手段來進行教學,使多媒體的運用成為整個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

四、結語

第4篇

中古時期的佛經翻譯既是一種宗教經典的翻譯,又是哲學理論的翻譯,同時還是一種文學的翻譯。佛經翻譯可以作為文學翻譯來看,這不僅僅是指它翻譯了一些文學故事,而且還指它的語言翻譯本身也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的翻譯。作為文學,佛經翻譯自然逐漸為中國文學所吸收,并被融進中國文學中去,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隨著佛經翻譯的發(fā)展所建立起來的佛經翻譯理論,則多是從文學角度去討論翻譯的,它與中古時期的文學、美學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本身也成為了中古時期文學、美學理論的一部分。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理論概念、范疇就是從傳統(tǒng)的文學、美學理論中借用或引發(fā)出來的。這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的譯經僧人支謙。他的《法句經序》就借用孔子、老子的文學、美學觀來闡述其對翻譯的看法:

仆(指支謙)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炎為譯。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重點號為引者所加,下同)仆初嫌其辭不雅。維袛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弊邢淘唬骸袄鲜戏Q‘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徑達?!笔且宰再适茏g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出三藏記集經序》卷七,金陵刻經處本)

這里所出現(xiàn)的雅與達、信與美、言與意、文與質等概念及范疇都是出自先秦時期的傳統(tǒng)文藝觀與美學觀。支謙的祖籍是月氏人,而父親在漢靈帝之世已來到中國,他也出生在中國,其實他早已漢化。他對中國學問相當精通,傳載他避亂江南時,曾在孫權門下被拜為博士,并輔導東宮。他的翻譯也更受中國老、莊的影響,在名詞概念上常拿老、莊詞語與佛教大乘經典詞語相牽合。因此,在闡述翻譯觀點時,自然也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孔、老之言。自他以后的譯人在談翻譯時幾乎都沿襲他所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如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序》在評價前人的出經時說:“前人出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系者也;叉羅、支越(指支謙),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保ㄍ蠒?,卷八)道安在這里則從莊子的以樸為美的文藝美學觀出發(fā)去指責支謙、叉羅的意譯的。又如僧肇評鳩摩羅什所譯的《百論》是“質而不野,簡而必詣”(同上書,卷十一),慧遠評僧伽提婆所譯的《三法度論》是“雖音不曲盡,而文不害意”(同上書,卷十)。這些都淵源于傳統(tǒng)的文藝美學觀。

從實質上看,翻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轉換。佛經翻譯的初期,由于語言不甚精通的限制,也更由于中印文化背景的差異,翻譯的難度是很大的。為了尋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點,譯者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詞語去翻譯佛教的名詞、術語,如用“本無”譯“性空”、“真如”,用“無為”譯“涅槃”,用道家的吐納(入息、出息)去譯佛教的禪觀(安般)等等。這實際上是為了縮短不同文化間的距離。而在佛經翻譯初期,翻譯往往是中外合作的,一般先由外國僧人背誦(初期譯經沒有原本)(注1),再由懂西域語言(不完全是梵語,有的是西域諸國語言,即所謂胡語)的中國居士或僧人翻譯成漢語,再執(zhí)筆寫下來。語言的轉換實則是文化的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當中,中國人只能是在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去接受佛教文化。此時,譯者如何對待翻譯的過程,怎么表達自己對翻譯的評價與認識,也只有站到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去,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詞語。從這一點看,佛經翻譯理論又可以看作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文學理論與美學理論。

實際上,中國翻譯理論發(fā)展到近代,甚至是1949年以后,仍然還是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美學觀來表述其理論觀點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如嚴復的“信、達、雅”,錢鐘書先生就指出,這三字的提出早已見于支謙的《法句經序》中了。(注2)傅雷1951年提出的“神似論”,(注3)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論”,(注4)都是淵源于中國古代的文藝美學理論的。這種情況也表明:中國歷來就是把翻譯當作一門藝術,從美學的高度去要求的。翻譯理論實際上也便是文學與美學的理論。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我們還可從中古時期佛經翻譯理論的中心議題看出。中古時期的佛經翻譯理論主要就是討論佛經翻譯是直譯還是意譯的問題,文質之爭成為了貫穿中古佛經翻譯全過程的中心議題。名僧道安、鳩摩羅什、僧肇、僧睿、慧遠等都對翻譯的文質關系問題展開了討論,有關材料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中曾有列舉,這里不妨再抄錄出來:

《梁僧傳》記道安之言曰:“支謙棄文存質,深得經意?!?/p>

《出三藏記》卷十載道安《楞婆沙序》(注5):“昔來出經者,多嫌梵言方質,改適今俗,此所不取。何者?傳梵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

《出三藏記》卷七載道安《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光贊護公執(zhí)胡本,聶承遠筆受,言準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p>

《出三藏記》卷十載慧遠《大智論鈔序》:“圣人以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玩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

《出三藏記》卷七載《首楞嚴后記》(不詳作者):“飾近俗,質近道。文質兼,唯圣有之耳”

僧祜《出三藏記》:“方言殊音,文質以異,譯梵為晉,出非一人?;蛏畦蠖|晉,或善晉而未備梵。眾經浩然,難以折中?!?/p>

第5篇

關鍵詞: 文學理論課 活動式教學模式 改革實踐

文學理論課教學沿用了幾十年的傳統(tǒng)方式就是教師講授法,或曰“傳遞式教學”、“授―受”模式。教師為信息傳遞者,以口頭講述為主;學生為信息接收者,以耳朵收聽為主,輔之以課堂筆記。在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單元中,教師的角色就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傳道”、“解惑”為主,“授業(yè)”則很少體現(xiàn)),學生的任務就是“得道”、“釋惑”,至于“道”傳得到位與否,“惑”釋得通達與否,學生得了多少“道”、釋了多少“惑”就無從驗證了。因此,上述傳統(tǒng)的且仍在大行其道的教學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師“盲目”(即無針對性)傳授,學生被動接受,師生之間無法構成交流與互動,實際的教學效果無法得到真實檢驗與評價(期末考試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平時的真實學習情況)。對于教師來說,他們僅僅完成了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僅僅是履行了聽課的義務。然而實際的教學效果如何,學習效果怎樣,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得到了多少提高,知識是否得到了豐富,心理、人格的發(fā)展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知、情、意諸方面又有哪些變化、完善與提升等都落在了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視野之外。若僅就學生學習方面而言,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單面的教學方式(授―受模式)、孤立的教學手段(口頭講述)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的需求,無法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因此也就難以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所以改變這種不利的教學狀況,以使教學質量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真正將素質教育精神貫徹到教學活動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促其心智(知、情、意)全面發(fā)展,為他們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自然就成為教學方式改革的首要前提和重心所在。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J.R.安德森)將人類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現(xiàn)代教育學將教學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遞式教學(講授法),二是活動式教學。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物的名稱、概念、命題、事實等方面的知識,又稱記憶性知識,因為它通過教師的講解即可為學生所掌握。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一門學科的概念、原理、規(guī)則,問題的解決,技能、方法的培養(yǎng)與運用,以及情感體驗等方面,這是教師的講授所無法使學生真正掌握的,學生靠自己的活動(操作、探究、體驗等)才能占有、內化這類知識。很顯然,從總體上看,傳統(tǒng)的傳遞式教學模式只適用于那些陳述性知識,而文學理論中大量的程序性知識則需要通過活動教學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改實踐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總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課堂深度提問法,二是課堂討論法,三是學生講課法,四是課堂辯論法,五是課外社會調查法。其中一、三、四三法較有新意,故將此三法拈出分而述之。

(一)課堂深度提問法

課堂提問并非新鮮貨色,但我運用此法有兩點革新:一是“深度提問”;二是師生相互提問。所謂“深度提問”,就是就一些內涵豐富、較難理解的理論觀點和問題設置“問題情境”,設計合適的話題,在講述過程中向學生提出。這種提問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連環(huán)式的,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教師在發(fā)問中要牢牢把握住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將思維轉向逐步延伸到對特定問題(體現(xiàn)教學目的)的最終解答上;二是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問題時表露出的理解偏差和某些可能有的創(chuàng)新之點,對不正確的理解加以及時糾正,對于些許的創(chuàng)新予以指出并加以鼓勵,使學生一方面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對正確的觀念做出正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所謂師生相互提問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單向交流模式,把提問權交給學生,使課堂提問形成一種雙向交流、平等對話的格局。這樣的一種提問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學生講課法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根本性弊端就是教師一言堂,信息單向傳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法得到發(fā)揮。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大膽運用學生講課法(學生積極性很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選擇較容易理解與把握的教材某個章節(jié)作為學生講授的內容,提前做出具體布置,并提出具體要求。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大家分頭撰寫教案,實際講課時由每個小組推舉一位代表到課堂上扮演教師角色。全體同學對每位講課的學生打出分數(shù),每個代表所得分數(shù)即為其所在小組全體同學的得分(此分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此法對學生的能力是一個全面的考查與鍛煉。第一,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認真學習所要講述的內容,這達到了主動學習的目的。第二,要求學生撰寫出標準教案(講義),這對于“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必須且必要的鍛煉。第三,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第四,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敢于在眾人面前比較準確、流暢地講出所要講的東西。第五,使學生親身體驗當教師的感覺。

(三)課堂辯論法

此法參照“國際大專辯論賽”的程序加以簡化實施。提前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偶數(shù))小組設計出正、反方辯題(如,某一次正反方的辯題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決定內容”),教師幫助、指導學生組織材料,形成觀點,寫出辯論文稿。在辯論過程中教師充當?shù)慕巧恰安门小?,掌控辯論的走向與行程,辯論結束時對各方表現(xiàn)作出全面評價。此項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它也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fā)揮到了最大,這對于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的敏銳性、深刻性、嚴密性等都是極好的鍛煉。同時,學生通過辯論也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贊許與欽佩,由此獲得了難得的“高峰體驗”。

(一)“課堂深度提問法”對于“問題解決”與“思維訓練”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現(xiàn)代教育學關于“問題解決”的理論認為,“問題解決”既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問題,又是一個思維訓練問題。[1]就信息加工而言,其內涵包括任務環(huán)境、問題空間及其探索路徑,以及問題理解與問題的表征,等等。“任務環(huán)境”指有關某特定問題的所有可能的知識狀態(tài)的集合。[2]P224對于文論課程中的某些問題而言,所需要的知識無疑是具有綜合性的。如“藝術真實”問題,它既需要學生具備必要的文學作品(文本)知識,又需要具備有關“真理”、“生活真實”等哲學、社會學和一般的文藝學知識。“課堂深度提問”所設計的問題既要使學生易于把握問題中心之所在,又要在此基礎上借助教師的必要提示而達到對問題的逐步深入理解?!皢栴}空間”指學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內部表征。問題空間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解決者在任務環(huán)境中通過對問題目標狀態(tài)路徑的探索而形成的。

一個完整的問題空間通過給出問題的初始狀態(tài)、目標狀態(tài)和可以利用的知識模塊,從而確定一系列問題狀態(tài)而獲得。大多數(shù)問題不止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樣就給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提供了無數(shù)可供選擇的思維路徑,極大地開拓了思維空間。比如有關“文學是什么”這一在文學理論中占基礎地位的問題,學生要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就必須拋棄在中學階段形成的“本質主義”觀念,形成一種發(fā)散性思維,多方面、全景式地進入這一論題,最終才能得出較為令人滿意的答案?!皢栴}理解”包括“理解”與“探索”兩個過程。就其實質而言,理解就是將任務轉換為問題表征的過程。很顯然,這一“轉換”過程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就文學理論而言,使用語言(尤其是理論語言)表述問題、給出答案需要訓練,包括思維訓練、語言運用訓練、術語概念、觀點運用準確度的訓練等。學生選擇用較為準確的語言、術語來表現(xiàn)有關理論問題,就意味著他對問題有了較高程度的理解。

(二)“學生講課法”與“課堂辯論法”在文學理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無疑是最具革命性的,它在極大程度上顛覆了沿襲幾十年的教學模式,給文論課堂吹進一股清新之風。

“學生講課法”與“課堂辯論法”關注的重心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理論思維訓練的實踐活動品格。根據(jù)前蘇聯(lián)維果茨基、列昂捷夫、達維多夫等人對于發(fā)展性教學的研究,人類的發(fā)展(包括思維的發(fā)展)是筑基于人類活動之上的。維果茨基認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保?]P372“作為教育過程基礎的應該是學生的個人活動,而一切教育藝術則應該歸結為引導和調節(jié)這一活動……教師是教育環(huán)境的組織者,是教育環(huán)境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調節(jié)者和控制者?!保?]P373“學生講課法”與“課堂辯論法”將課堂完全“還”給學生,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學生主體地位的真實確認),教師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教學過程的調控者起引領作用。學生講課顯然是反“客”為主,即由教學過程中的受教育的被動客體一躍而成為教學活動中掌握話語權和操控課堂秩序的主人。其身份的轉換必然引起心理意識和觀念的巨大變化,其學習主動性得到空前提高。課堂辯論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個性的發(fā)展、團隊合作意識的養(yǎng)成等都是單純的課堂講授法所望其項背的。

活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者將“活動”分為需要、動機、目的、達到目的的條件等結構成分。與這些成分相應的環(huán)節(jié)是活動、動作、操作。[5]其中“活動”對應于需要與動機,動作對應于目的,操作則對應于達到目的的條件。在“學生講課法”中,學生準備材料、撰寫講稿和辯論稿,需要仔細閱讀教材,查閱許多有關資料,這些構成了達到目的的條件,然后將這些材料有機整合起來(講稿、辯論稿的撰寫需要符合教師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即目的)。在實際講授課程和辯論過程中將書面文字材料轉化為活生生的口頭語言表達和思維流程,并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和辯論的實際進程加以靈活調整,這無疑是一個由動作、操作、目的構成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對于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實際的鍛煉,而且對于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個性的展露、才華展現(xiàn)、自我價值實現(xiàn)動機需求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在課后所作的問卷調查中,超過98%的同學認為上述活動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對于他們學習興趣的提高,思維能力的訓練,心理素質的鍛煉,科研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的養(yǎng)成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加涅.教學的學習基礎[M].轉引自張卿.教與學的歷史軌跡[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第6篇

關鍵詞:文學理論課程 應用型人才 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 意義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06-02

為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需要,河池學院以建設具有地方特色應用型大學為目標,以服務廣西地方社會文化與經濟建設為己任,努力提高辦學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各種專業(yè)人才進行教育改革。圍繞這一目標,各專業(yè)、各學科和各門課程都必須進行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改革和探索。為此,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依據(jù)《河池學院發(fā)展定位規(guī)劃(2013-2020年)》提出的“要發(fā)揚文科優(yōu)勢,根據(jù)不同的辦學特色走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路子”的方針制定了“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加以實施,而作為方案中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面臨轉型的《文學理論》課程,如何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要出發(fā),調整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改進教學方法,這正是本論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基于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基于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實踐的意義

河池學院是桂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唯一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屬于教學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的教學目標就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如何將知識轉變成能力。基于此,我院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方案實施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實踐,旨在探索適合研究對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因而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1.培養(yǎng)卓越寫作人才,服務地方建設

本論文通過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方法和模式,在學好專業(yè)課的基礎上學好文學課,力求培養(yǎng)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卓越寫作人才,能夠勝任黨政機關、企事業(yè)等單位的寫作、文秘、宣傳、編輯、語言文學研究工作,能夠勝任中等學校、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教學及研究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服務地方。同時為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等文學類課程提供借鑒,從而在整體上改變傳統(tǒng)的文學教育模式,增強畢業(yè)生的社會競爭力,促進學生就業(yè)。

2.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基本素質,為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技能服務

我院《文學理論》課程的開設以文學寫作人才培養(yǎng)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和廣西少數(shù)民族作家群研究為方向,以“文學創(chuàng)作人才培養(yǎng)基地”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支撐,在教學科研中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為學術切入點,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積極探索出符合學院實際、具有學院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途徑和方法,并逐步推進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計劃,邀請更多的知名作家擔任指導老師,吸納更多青年學生,培養(yǎng)更多寫作人才。這對盡可能提高學生對行業(yè)和職業(yè)需求的適應能力,提高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養(yǎng)也大有裨益。

3.摒棄“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探索”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

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念。在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自身角色轉變,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主體型人格”的養(yǎng)成。為此,要求教師由原來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成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學方法由接受性學習方法過渡到“指導―探究性”學習方法為主,課堂也由傳統(tǒng)的“教程”蛻變成現(xiàn)代的“學程”。通過文學理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巨大潛能得到開啟,學生的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會得以進一步提高,解決好這個問題,將對我們應用型的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提供借鑒。

二、基于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實踐的途徑

文學與傳媒學院寫作人才培養(yǎng)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在區(qū)內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要為改革目標,以實施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杠桿,在《文學理論》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全面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際能力,以提高大學畢業(yè)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專業(yè)崗位勝任力。具體實施的途徑如下:

1.制定正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基于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立足于提高辦學教學質量,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最終實現(xiàn)“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具體改革目標是:(1)知識目標。通過研究與實踐,探索能滿足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途徑與方法,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文學理論的基礎理論知識,訓練學生的理論思維及學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運用文學理論知識來指導閱讀實踐、文學欣賞與評論實踐、創(chuàng)作實踐的自覺性和有效性。(2)能力目標。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按年度分批次地培養(yǎng)在寫作方面有突出技能,具有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能勝任各級黨政部門的公文事務寫作、各種傳媒機構的新聞傳播寫作、各種文學體裁寫作的人才,亦即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使學生畢業(yè)時寫作能力明顯超過同類型學校的本科文科畢業(yè)生。(3)情感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立足于塑造和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精神。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教學除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更要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維與個性品質、審美修養(yǎng)和個人品位,以求達到深化思想和豐厚情感同步進行,進而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穩(wěn)步進行,最終實現(xiàn)寫作能力與心靈成長同生共長,互助互進。

2.調整課程體系,加強文學理論課程群建設

文學理論體系的傳統(tǒng)模式追求“統(tǒng)一”,力求學生“齊步走”。雖然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著,但這種模式的慣性仍或多或少影響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例如我院文學理論課程類課程只設專業(yè)基礎課“文學理論”,專業(yè)選修課“美學”“民間文學概論”和公選課“中國文化概論”,這些課程都集中在一、二年級開設,由于沒有相應的提高課程和延伸課程,考試結束后,學生基本把文學理論知識忘記了,舉一反三更是無從談起,直接影響例如中外文學史和文學寫作等課程的學習。學生畢業(yè)論文寫作缺乏獨特的見解和應有的理論深度,導致人云亦云,論文的質量不高。針對卓越寫作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課程改革圍繞文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等三個課程群方向,重新調整課程體系,在現(xiàn)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廣西本土作家創(chuàng)作研究”“劉三姐文化事象研究”“劉三姐歌謠文化研究”“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桂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等選公共選修課程。將課程結構從單一的專業(yè)基礎課,變成涵蓋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選修課和全校人文素質課等相對完整的課程結構體系。

3.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建設開放性課堂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一般局限于課堂、課本以及固有的教學方法,但隨著文學理論教材內容的不斷刷新,教學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調動學生理論學習的自主性,這才是學好文學理論最根本的方法,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1)改革課堂教學方法。采用模擬式、情景式、辨析式、調研式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直觀性與實用性。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抓好第一堂課的第一個話題,運用“認知―同化”學習理論,把教材的優(yōu)勢和難點教給學生,引起強烈的思考,提高對文學寫作藝術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激活寫作的欲望與潛力;(2)注重啟發(fā)式教學。教師把課堂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起來,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理論學習的自主性;精心設計文學課外活動(包括閱讀訓練、講座及寫作競賽活動),拓展課程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教師在發(fā)揮“引導”主體作用的基礎上使用“討論教學模式”,鼓勵全員參與課堂討論,并通過師生互動打造平等對話的關系,促發(fā)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3)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師可以利用文字模態(tài)、聲音模態(tài)、視頻模態(tài)等多模態(tài)形式進行教學,把單一的課堂變成形式新穎、層次分明的多元信息臺;依托學校網(wǎng)站建立相關課程的網(wǎng)絡討論區(qū),設立課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專題學習網(wǎng),實現(xiàn)課程教師與學生的網(wǎng)絡互動,由此不僅可以節(jié)約時間,加大課堂信息量,還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4.多元評價機制的建立

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機制不僅對課堂教學起著直接的導向作用,激勵教師積極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且可以彌補傳統(tǒng)評價的不足。如果要克服課程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弊端,適應教學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設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具體包括:一是評價內容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學理論課程考核評價內容包括知識的建構能力、閱讀能力、作品的欣賞能力、寫作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語言知識、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它不僅考核學生知識的積累,更加關注的是學生應用能力的評估;二是評價方式、方法多元化。將動態(tài)評價與靜態(tài)評價相結合,力爭教學與評價融為一體。例如:利用試題庫進行閉卷考試是必要的檢測手段,但在整個評價分值中,應減少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接受情況的填空題、選擇題的比重,盡可能地增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論述題、分析題、一題多解的題等綜合能力的測試;此外,靈活采取開卷、口試、小論文等形式相結合的考試方法,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來答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與以往任課教師或同行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學生作為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評價對象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由任課教師、相關教師群體、學生本人、學生團隊、社會團體、漢語水平測試機構、漢語能力認證機構等組成。在多元化評價體系中,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促使自己反思和診斷教學和學習活動,從而在教學和學習中自我調控、自我修正最終實現(xiàn)自我完善,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梅紅霞.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學論壇,2010,10.

第7篇

論文摘 要: 本文以接受美學、文學社會學,以及費斯克的大眾文化理論為對象,梳理讀者問題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的產生和演變過程。本文認為,上述理論演變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工業(yè)的出現(xiàn)和成熟。啟蒙主義作為思想資源,對于文化工業(yè)的解釋力日漸式微。如果說啟蒙價值的核心在于“對完美的追尋”,那么如何在它與民主價值觀之間求得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已經變成了當代文學理論的難題。

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歷來偏愛作者與作品,僅僅把讀者當作消極被動的接收器。上世紀60年代,西方文學理論發(fā)生了一次巨大變革,幾批不同取向的學派或研究者,不約而同地關注起讀者在文學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作用。讀者作為藝術鑒賞者的主體,在文學生產整體系統(tǒng)中的地位得到了高度的強調。這種研究興趣的轉移,是文化工業(yè)在戰(zhàn)后西方世界的興起帶來的結果。文化工業(yè)特定的生產方式,造成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各種文化制品的批量生產。在這一狀況下,研究者們突然意識到,必須構造出新的理論來解釋文本、生產者、讀者之間的關系,透視文學生產循環(huán)的整個過程。

首先將目光鎖定在讀者身上的研究者是姚斯和伊塞爾等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相比于其他研究者,他們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研究范式的更新。姚斯作為一名文學史教授,認為文學研究已經遭遇到了“方法論危機”: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理論和俄國形式主義為代表,前者偏重于文學的外部研究,后者過于注重文學的內部研究,兩者都“割裂了文學與歷史,美學方法和歷史方法之間的關聯(lián)”。①因此,姚斯受伽達默爾的啟發(fā),試圖從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的角度,找到連接兩種方法的突破口?!爸挥挟斪髌返难永m(xù)不再從生產主體方面思考,而從消費主體方面思考時,即從作者和公眾相聯(lián)系的方面思考時,才能寫出一部文學和藝術的歷史”。②

姚斯認為,文本閱讀絕非單純地“復制”或鏡子似的“反映”。這是因為,任何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以前,腦子里并非“白板”一塊,“而是在全方位的生活實踐中已經形成了某種綜合性的、包括鑒賞的實際需求與能力在內的審美境界,也就是對文本的前理解”。③姚斯將這種前理解稱為“期待視域”。他又提出,文學經常會打破讀者的“期待視域”,從而構成經驗的挑戰(zhàn)和審美的離間效果。本來熟悉的形象被顛覆、超越、改寫,諸如此類的創(chuàng)作手法,會造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審美沖擊。譬如說,《覺醒》、《嘉莉妹妹》等作品對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美國悲劇》、《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作品對“美國夢”的重新闡釋,都會挑戰(zhàn)讀者原有的生活經驗。對于姚斯而言,文學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將“期待視域”客觀化,將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zhàn)式體驗描述出來。我們由此可以推論,文學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分析不同時期的讀者接受同一文本的不同方式,或者同一時期不同階層的社會群體對待同樣文本接受方式的異同,這樣接受美學的闡釋方式就打通了歷史方法和美學方法。繼姚斯之后,伊塞爾進一步提出了“隱含讀者”的概念,認為每一個文本都具有潛在的意義結構,有結構性的空白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來填補。因此,當讀者閱讀并根據(jù)自身經驗填補這些空白的時候,他就進入了作者預設的結構。這個過程被伊塞爾稱為作品的“召喚結構”。于是,讀者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被文本的“召喚結構”捕獲的過程。

雖說伊塞爾和姚斯同樣是接受美學的理論大家,但他們勾勒出的讀者形象卻大相徑庭。姚斯以“期待視域”描述出的讀者形象,雖然面臨著文本帶來的經驗挑戰(zhàn),但他們仍被賦予一種啟蒙理性的色彩,仍然擁有經驗對抗和經驗更新的自主性。然而這種自主性在“召喚結構”的解釋里面,卻喪失殆盡了。這并不是說讀者變得不再重要,而是說,不斷受到文本召喚的讀者,因為參與了文本的消費而成為文本不斷再生產的動力。這條思路很明顯地帶上了結構主義的烙印。具體來說,作者在資本主義的文學市場中,是以讀者為衣食父母的,他們的寫作過程也不得不考慮如何設置召喚結構,以便吸引讀者。讀者對作者的這種影響,得到了法國學者羅貝爾·埃斯卡皮的高度關注。

埃斯卡皮是文學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這種新的研究方法,明顯地承接著伊塞爾的問題。埃斯卡皮說道:“所有作品,只要能使讀者消遣解悶,產生聯(lián)想,或者相反,能引起讀者的深思,能使讀者逐漸提高文化修養(yǎng),都可以變成文學作品?!雹苓@種文學觀很明顯地建立在作家和讀者的關系上,但他又敏銳地發(fā)現(xiàn),讀者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對于文學而言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埃斯卡皮在此表現(xiàn)出一種頗為矛盾的復雜態(tài)度,一方面,他批評啟蒙以后的精英主義創(chuàng)作觀,認為作家被過分地塑造為一個圖騰般的神話,這不符合民主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他又批評當下的暢銷書作者與讀者的關系,越來越被商業(yè)化為時尚明星與追星族的關系。他發(fā)現(xiàn),被讀者追捧和效仿的“光暈”,日益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假如作家在這種影響下寫作,就陷入了一個“寄生性的怪圈”,即文

學創(chuàng)作者以丟棄與讀者間的必要審美距離來附和讀者的鑒賞眼光,而審美距離恰恰是伊塞爾的核心概念。

埃斯卡皮進一步區(qū)分了兩種閱讀:一種是“文人渠道中的閱讀”,即以充實自己,提升自身文學、文化修養(yǎng)為動機的閱讀;另一種是“大眾渠道中的閱讀”,其中蘊藏著一種通過文學作品“療養(yǎng)”精神,緩解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擺脫現(xiàn)狀的動機。更多的時候,大眾讀者往往將書籍視為私有物品,僅僅為了炫耀、收藏、投資而購買文學書籍。譬如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蓋茨比的豪宅中有一間書房,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各國名著,但書籍的包裝全部完好如初,可見這些書從未被主人閱讀過,這些精美的書籍,不過是主人為了標識品位的私有物品而已。此外,大眾讀者還會摻雜著一些實用性的閱讀動機,比如為了入睡、消遣、談資等生活需求而進行閱讀??偠灾?,在這種閱讀方式中,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知識性不得不退居第二位。針對這種情況,埃斯卡皮反過來倡導啟蒙主義的文藝精神,認為文學性的閱讀不該被視為一種功利性的手段,而應作為目的本身——閱讀作品是讀者試圖進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閱讀是一種同人類社會地位的荒謬抗衡的方式。所以,埃斯卡皮一方面批評啟蒙主義的精英意識,另一方面在面對大眾的文學消費時又不得不從啟蒙主義當中撈取資源。但這種撈取很明顯地屬于一種美好愿望,大眾讀者的閱讀方式當然不會因此而改變。埃斯卡皮的難題是否意味著啟蒙主義文藝理念遭遇危機了呢?

有意思的是,費斯克提供了一種和埃斯卡皮完全不同的眼光。費斯克是一位在文化工業(yè)中生活得更長久,也更游刃有余的文化理論家。他完全放棄了啟蒙主義的精英立場,文學的商品化和消費化已經不再讓他感到苦惱。換句話說,他不再熱切地推崇那種可以“引起讀者的深思”、“使讀者逐漸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文學,而是將注意力轉向了那些不得不接受消費化的文學的讀者,試圖論證這些讀者不會因為被這種文學包圍而落入“召喚結構”之中。從這個考慮出發(fā),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雖然大批文學作品是作為文化商品生產出來的,但是文化商品本身代表不了大眾文化,它們只不過是大眾文化的材料。真正的大眾文化,是大眾在在反抗性地接受文化商品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意義。因此,大眾文化是一個矛盾體,其中既包含社會體制一體化的宰制性,又包括大眾的反抗性。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費斯克重新定義了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他借用巴特對作者(可寫)式文本和讀者(可讀)式文本的區(qū)分,發(fā)明了“生產者式文本”的概念來描述大眾文化文本。所謂作者式文本要求讀者不斷去重新書寫文本,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讀者式文本則并沒有對讀者提供這種參與性的要求,它吸收的是一個消極被動接受意義的、被規(guī)訓了的讀者;生產者式的文本與這兩種文本都不同,它經常以雙關語的方式“誤用”語言。讀者從雙關語的運用中,產生了雙重:一方面玩弄了有“教養(yǎng)”的語言,即資產階級的“高雅”語言,另一方面生產了生產者式的閱讀,即具有革命主體的反抗式閱讀。正如巴赫金所說,大眾文本以低級的口語切斷了官方禮儀的言語,它雖充滿了冒犯、偏離了法則,在文本中充斥著的過剩的意義、淺白的言辭及陳詞濫調,在戲仿了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同時,嘲諷性地影射了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的荒謬性。費斯克進一步談道:大眾文化是在大眾文本的初級文本,傳媒宣傳等的次級文本,以及大眾接受方式的三級文本中,互文地存在的。它不是一個文本,而是一組正在發(fā)生著的意義,是文化工業(yè)的生產和大眾讀者的參與互動的產物。⑤

費斯克式的文化理論的產生,與大眾文化的興起和高雅文化的邊緣化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從接受美學理論家,到艾斯卡爾皮,再到費斯克,高雅文化被關注得越來越少了,理論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到大眾文本的接受狀況。所以說,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的演變軌跡實際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文學和審美大泛濫的時代,廣告、服裝、建筑等各種社會領域都充溢著文學性。它們可以帶給我們舒適的審美體驗,然而,那些承載著更加豐富的、深刻的人類經驗的文學作品,卻被文化市場排擠到社會的邊緣,甚至難以為繼。對此,我們究竟應當像接受美學的理論家一樣滿足于躲在學院內部玩弄學術范式的更新,還是應當像費斯克那樣樂觀地接受告別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這樣一個事實?說到底,我們究竟應當如何面對埃斯卡皮的那個難題?值得思考。

注 釋:

①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37頁.

②姚斯.作為向文學理論挑戰(zhàn)的文學史[M].遼寧出版社,1987年,第339頁.

③朱立元.評論小輯(一)——關于接受美學的斷想,文藝鑒賞的主體性[J].上海文學,1986年05期.

④[法]羅貝爾·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23頁.

⑤[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五章.

參考文獻:

[1]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

[2]姚斯.接受美學和接受理論[M].遼寧出版社,1987.

第8篇

論文摘要:中國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和文藝學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那么,樹立問題意識、間性意識、共生意識、發(fā)展意識等學術意識,對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有效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l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不少學者對文藝學學科的發(fā)展前景持樂觀和自信的態(tài)度,但更多的學者是對文藝理論的問題和危機的反思,對其發(fā)展充滿憂患意識。的確,如何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如何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如何在注意文藝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內涵的同時,重視文藝學學科創(chuàng)新擴容、多元互動的發(fā)展趨勢?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覺得,更新文學觀念,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樹立問題意識、問性意識、共生意識、發(fā)展意識,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意識

文藝學的“問題”,是指文藝學所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或矛盾。文藝學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察覺、認識到文藝學的這些課題或矛盾,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生活在急劇變化。電子媒質是繼紙媒質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學日見萎縮,文學進一步泛化到大眾文化中;圖像一躍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趣味、閱讀習慣。與這些變化相應的是文學以及人們的文學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與現(xiàn)實的文學實踐相去甚遠,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問題群,我們應當認識和承認這些問題,積極參與和回應這些問題。社會的轉型與文學實踐的巨大變化,促使當代的文藝學必須從變革著的文學實踐出發(fā),分析新現(xiàn)象、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創(chuàng)新擴容,使之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如果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脫離了文學實踐,文藝理論就會失去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僵化而無用的東西。文藝學面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許多問題凸現(xiàn)出來了。現(xiàn)在人們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的需求更偏重于娛樂和情感需求,還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沖擊下,在文學藝術審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將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大眾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何用人文精神來支撐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體現(xiàn)對人的生存處境、對家園邦國命運的關懷?這是文藝學正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文藝學應該以專業(yè)為依托,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對于文藝學來說,“中國近百年來都始終籠罩在西方主義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更多的是簡單介紹,隨意嫁接,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提出文藝理論的中國問題,并將其提升為中外共享的智慧。當然,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是必要的,如無數(shù)前驅對的追尋,如20世紀西方文論對我國文論的豐富和啟示。但問題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不是照搬新名詞、新術語,或用外國的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文學現(xiàn)象,而應該是一種對話交鋒,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借鑒和接受。

在與外國理論的對話交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追蹤西方世界的理論潮流,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和接受他人的理論,來達到豐富、充實和推動中國文化和文論發(fā)展的目的。文藝理論從何而來?如何進行古今對話,實現(xiàn)古今貫通?這是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文藝理論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當一定時期的文學經驗凝固下來,轉化為概念、范疇和相關的方法,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的時候,這種理論同時也就獲得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價值。中國的古代文論正是這樣。中國古代文論不但有屬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屬于未來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謂當下文學經驗,它還有著自身內在的發(fā)展、運作規(guī)律和規(guī)則?!盷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歷代文論家依據(jù)不同的時代課題與人生問題,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追尋文學的終極意義熔鑄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表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具有民族傳統(tǒng)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古代文論傳統(tǒng)作為一個重要對象。

二間性意識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多種學科之間、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對話與交流。而在文學實踐中,作者與世界、作者與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即“主體一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它包含著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協(xié)調、相互交流。我們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和尋找的正是這種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現(xiàn)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關系。

主體間性理論不是從主客關系而是從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來規(guī)定存在,認為世界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與自我一樣的主體。從這一理論出發(fā),來探討文學的主體間性,可以實現(xiàn)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文學的主體間性表明,文藝活動不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認識,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創(chuàng)作活動乃是藝術家與所描繪的對象或者人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動則是讀者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往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表現(xiàn)為作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作家與生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和交流對話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觀地觀察和認識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體,與其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關系,“我聽過我的身體進入到那些事物中間去[3_,它們也像肉體化的主體一樣與我共同存在”?!霸谝黄掷铮泻脦状挝矣X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也曾多次描繪過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親相融、和諧統(tǒng)一的密切關系。顯然,在藝術家眼里,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人來源于自然,在本質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間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種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對話交流的關系。事實上,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描繪的從來都不僅僅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自己與事物之間所建立起的這種主體間的對話交流關系,這是與以往我們對于藝術活動總是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tǒng)一來加以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作為主體間性活動,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轉變?yōu)橹黧w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入了真實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xiàn)的客體,而且是直抒己見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是與我無關,而是與我息息相通的另一個自我。文學活動是自我主體與文學形象間的對話、交流,在這種對話交流中,自我主體以最大的誠摯和最深切的同情對待文學形象,傾聽文學形象的述說;同時自我主體也向文學形象敞開了心扉,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文學形象與自我主體是同等地位的主體存在,主體之間始終貫徹著平等的對話、交往精神。

藝術接受也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讀者不僅要和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人的世界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對話交往關系。文學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蘊含著作者的傾向,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會發(fā)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欣喜、或憤怒、或悲哀、或驚駭、或振奮……讀者與作者作為兩個主體,以作品為中介在進行著文學經驗的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了某種共識。因為,文學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而且是社會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如果我們理解了文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文學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活動。

三共生意識

文藝學學科不可能有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也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結構。文藝學學科自身的建設,文藝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都應當凸現(xiàn)出一種交往對話、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生共榮的思維。

我們看到,文藝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曾被當作一元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文藝理論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這一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會成為教條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認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的就是反的,這完全是一種只講對抗不講互動、只講斗爭不講融合的思維模式。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文論就是從西方古典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們的對話交鋒中得到確立并超越的。文藝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體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藝理論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藝理論。文藝理論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被古人和今人討論著,而當下文學藝術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更是他們不可能涉足,也難以預見的。我們發(fā)現(xiàn),20世紀8O年代以來傳人我國的各種外國的文論學派有許多新的主張與獨特的見解,這是在文藝理論中所看不到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學科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語言,文藝理論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一元走向了多元,從對立走向了互動。

文藝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一種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交往、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代文藝學學科發(fā)展中,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文藝學學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學談文學,文藝學學科總是與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藝術學甚至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如產生于2O世紀中期以后的當代文化批評,其思想資源除了以外,還包括2O世紀各種文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的成果。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tài)批評也是跨學科的。宣揚美學上的形式主義或是學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態(tài)批評家的。生態(tài)批評特別從科學研究、人文地理、發(fā)展心理學、社會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認識論、現(xiàn)象學)、史學、宗教以及性別、種族研究中借鑒闡釋模型。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說明,文藝學學科的知識形態(tài)不只是一個學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既與學科的知識譜系密切相關、又包含和融匯著其他學科的特定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的多元知識系統(tǒng)。

四發(fā)展意識

文藝學的生命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性、開放性、多元性,從根本上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發(fā)展意識。西方文論在發(fā)展。2O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這一世紀,西方文論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表現(xiàn)為:一是流派繁多,數(shù)十個文論學派此起彼伏,異?;钴S,遠遠超過了l9世紀西方文論的流派數(shù)量;二是批評新潮不斷迭起,交替的頻率越來越快。一般說來,當代西方文論一個流派從創(chuàng)立到衰落不過二三十年,繁榮時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現(xiàn)了名目繁多的文論流派“各領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個流派之間既有尖銳的沖突交鋒,又相互交叉、滲透和吸收,呈現(xiàn)十分復雜的關系,不少文論家同時成為兩個甚至幾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一個流派中也可能同時吸納幾個流派的文論家。正因為這些,2O世紀西方文論才得以繁榮,才得以快速發(fā)展。

中國文論也在發(fā)展。二三十年代傳人我國的馬列文論,近十多年來吸引我國不少學者注意的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敘述學、文學本體論、原型批評、文學接受理論等等,它們既使我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得到了更新、發(fā)展,又拓寬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道路,文藝理論出現(xiàn)了交往對話、開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同樣受到新觀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世紀之交發(fā)生了從語言論到文化的轉向,給文藝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營養(yǎng)。影視與網(wǎng)絡的發(fā)展,使文藝的傳播變得快捷而方便,而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則對傳統(tǒng)精英文化提出了強勁的挑戰(zhàn),并使許多邊緣化群體和個人參與到文學藝術之中,而文化詩學則以它的政治學旨趣、跨學科方法、實踐性品格、邊緣化立場和批判性精神,給文藝學的發(fā)展增添了十分強有力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日本午夜一本久久久综合|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俄罗斯胖女人性生活视频| 亚洲高清欧美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超碰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加勒比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天堂热东京热男人天堂| 经典欧美熟女激情综合网| 午夜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一区一一一区麻豆|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自拍| 五月婷婷综合缴情六月| 亚洲视频一级二级三级| 欧洲亚洲精品自拍偷拍|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四区| 久久99爱爱视频视频| 日木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一区麻豆水好多高潮| 老司机精品福利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久热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污污黄黄的成年亚洲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美女激情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有码一区二区| 97人摸人人澡人人人超碰| 暴力三级a特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毛片看国产成人| 国产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成人在线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视看国产成人| 欧美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大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