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3-07 07:37:1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應用心理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興趣與其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實踐也證明學生平時對某種學科的興趣,往往有任課教師的態(tài)度有直接關系。如果孩子喜歡你,那么就會喜歡你所任的學科,反之,就會對你做教的課程產生厭倦。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重視感情投資,要以教師真誠的愛心喚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來影響學生,為孩子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快樂學習,茁壯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對教材中的財會知識達到熟爛于心、運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善于研究教材中的情感色彩與呈現方式,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預料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突發(fā)現象,充分考慮課堂的情感氛圍,教師要將對學生和學科知識的熱愛之情內化為強大的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科知識,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師要“以愛育愛”,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愛心教育
曾經有人說過: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有愛心,并將愛心傳遞下去,今天播下摯愛的種子,明天將會出現一片熱愛人類的情感之花。這就要就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嚴禁以教師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要求或訓斥自己的學生,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會對教師及其所教學科產生厭煩。作為班主任教師,應該經常與學生開展談心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學生正確的發(fā)展把握好方向。教師也要利用課間、集體活動之余去班級活動,這樣既與學生交真心的朋友,進行情感的交流,也可以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輔助答案,寓教于樂。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了情感做基礎,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能力,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記得筆者在執(zhí)教《記賬》一課時,開始上課沒直接呈現課題內容,而是與學生拉起了家常,以教師關心生活的角度詢問學生,今天是月初,大家是否又收到父母給我們寄來的生活費呢?那么你們上個月的生活費是如何話費的?當學生聽到我的提問立刻流露出一種十分幸福的笑容,他們感覺到老師不但時時刻刻都在關心學生的學習,同時也在關注他們的生活,這樣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更加貼近了,師生也達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實我這幾句簡單的關心也在有意地為導入新課做鋪墊,教師很自然的導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記賬》,這樣使新知識的學習從親切的問候開始,又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友好情感。中職生這個年齡正是充滿活力、富有生機、有著極其豐富情感的年齡,而并非一個僅僅用來裝知識的容器。因此,教師要有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應該是指導者、幫助者或服務者,而不是領導者。教師要嚴禁用我講你聽,教師說多少學生幾多少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一個師生互動與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學生的情感力量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目前社會也在積極倡導傳遞社會正能量,要調動學生積極的能量,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滿關愛,充滿熱情,以心換心,以情激情。學生在老師情感的感召下,就會煥發(fā)巨大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就會成為師生間情感與情感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三、充分發(fā)揮激勵和導向作用,激發(fā)他們產生學好會計專業(yè)課的內在動力
激勵一詞作為心理學專門術語,是指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tài)。激勵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學習過程和個性等方面的變化,實施的一種激勵性的反饋信息。就我們中職會計專業(yè)而言,內容比較單調,教師講起來也是枯燥乏味,賬目中的來往關系過于錯綜復雜。采用一般的教學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激勵措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針對職校學生生活閱歷淺,道德觀念薄弱的實際情況,我在財會教學中經常使用榜樣教學法。也就是以先進人物為榜樣激勵學生,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教育,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也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選先進人物為榜樣要從學生熟悉的或者本校畢業(yè)的人物當中選取,這樣先進人物和同學之間的距離更近些,更有力于讓同學們接受學習。學生模仿時會受到一定的震撼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將這些內在的情感外化為行動。同時教師也要重視本班優(yōu)秀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影響,要對學生的好思想、好習慣及時用不同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揚,這樣對一個班集體則有利于形成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良好風氣。
關鍵詞:結構;結構思想;結構研究
結構一詞來源于拉丁文“structure”,指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及之間的關系。結構思想是指以事物結構為認識對象并以結構分析為手段的一種主張。人類很早就產生了結構思想,并以之作為認識事物的基本原則,極大地促進了科學進步及各學科的發(fā)展。心理現象是人類最復雜的認識對象之一,心理學最早就是從探索意識結構開始展開對心理現象的科學研究,其受結構思想的影響持續(xù)至今。因此探討并反省結構思想及其在心理學中的應用,無疑有助于促進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完善。
一、結構思想的興起與發(fā)展
(一)樸素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最早出現在古代樸素唯物論中。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結構,不同因素構成某一事物,某一事物也可以分解為不同因素。依據這種思想,產生了古代原子論,即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即原子)所構成。古代結構思想總的來說是猜想和論說性的,但其有關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結構的主張為結構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科學結構思想
近現代物理化學研究把結構思想大大向前推進了。在化學研究中,英國化學家波義耳提出化學元素論,認為元素是直接合成完全化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化合物最終分解的要素。其后法國化學家普羅斯確立了定比定律,認為每一物質具有一定不變的組成,組成相同,則性質相同,組成不同,則性質不同。后來一些化學家發(fā)現了同分異構的化學現象,即化學成分相同但由于結構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化學性質。在物理學中,對原子結構的深入研究先后導致了質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發(fā)現,極大地推動了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物理化學的相關研究顯示,任何物體都有其內在結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結構,結構的不同制約著事物的性質。由此可見,物理化學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結構思想的發(fā)展,并為結構思想提供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三)哲學結構主義
結構思想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成功導致其影響日益深入到社會和人文科學,并最終推動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產生。結構主義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開始流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支派:語言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歷史結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最早出現的是語言結構主義。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必須重視語言系統(tǒng)、語言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把語言結構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語法結構,深層結構是句法結構,同時他把語言結構看成是天賦觀念。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建立了人類學結構主義,并使結構主義向哲學升華。他認為,一切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中都隱藏著一種內在的、支配表面現象的結構,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任務在于尋找這種內在結構。法國歷史學家福柯認為,人類社會文化及其歷史,不管其現象如何凌亂復雜,它們都深受其內在深層結構所制約。他把人類文化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對應著三個結構:綜合的結構、分析的結構、立體的結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創(chuàng)立了認知結構主義,提出結構的三個特征: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整體性指結構是按一定組合規(guī)則形成的整體;轉換性指結構的各個部分可按一定的規(guī)則相互替換,并不改變結構本身;自調性指組成結構的各個成分相互制約,不受外部因素影響。
結構思想發(fā)展到今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的結構主義已日趨沉寂,但作為一種認識方法的結構思想,卻日益深入到越來越多的學科中,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范型,這顯示結構思想具有持續(xù)不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結構思想的基本內容
結構思想經歷三個發(fā)展階段后,其內容日益豐富,觀點也開始趨同。其基本內容或主張可以歸納為兩部分:一是作為認識論的結構思想;二是作為方法論的結構思想。作為一種認識論,結構思想的主張可概括為四點:一是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一定的結構,結構蘊含于事物的內部。二是認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結構,結構制約著事物的性質,對事物起支配作用。三是認為結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成分形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和共時性等基本特點。四是認為結構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對象,要深入現象的本質和達到有次序的認識就要掌握現象的結構。作為一種方法論,結構思想有兩個基本主張:一是強調整體性,即把對象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十分注意對象內在的多樣聯系,注重研究對象各個成分的組成,以及它們被組成的方式,力圖在整體中把握事物,在關系網中揭示規(guī)律。二是注意揭示現象背后的結構根源,并把結構作為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內因。
由基本內容或主張可發(fā)現,結構思想堅持以事物的結構為認識對象,力圖在事物內部的各種聯系中把握事物,以對事物的解剖分析來揭示其本質,這是符合科學認識規(guī)律的。但是結構思想是一個復雜的觀念體,其部分觀點特別是結構主義的一些主張存在明顯的局限:一是“天賦結構”觀,即把結構看作先于事物而存在,并且是靜止不變的,這就把結構變成一種先驗和機械的東西;二是“結構決定”論,即認為事物的性質及發(fā)展變化由結構決定,但根據辯證唯物論,事物的性質及變化是由內部矛盾決定的,內部矛盾也決定結構的發(fā)展變化,所以內部矛盾才是第一決定因素;三是認為認識現象的結構不能通過經驗概括達到,只能通過理論模式去認識,這極大狹隘了結構的認識手段;四是企圖把人文社會科學改造成一門精確科學,同時還排斥其他思想方法。這些局限是結構主義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又很快歸于沉寂的重要原因,因此應加以摒棄或克服。
三、結構思想在心理學中的應用
結構思想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心理學也包括在內。心理史學家就認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fā)展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圍繞著心理學究竟研究什么(對象),應該怎樣進行研究這樣兩大基本理論問題,反映著結構主義(或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或功能主義)的對立與爭論展開的,由此可見結構思想對心理學研究的巨大影響。
(一)心理學中的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與心理學研究的結合形成了心理學的結構思想,心理學的結構思想發(fā)端于馮特,主要以鐵欽納和皮亞杰學派為代表。
1.馮特的結構思想
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是科學心理學的奠基人,他采取實驗內省的方式研究意識的基本元素。馮特認為,意識本身及在意識內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一些已經復雜化了的現象,但是這些復雜現象卻源于簡單元素。在心理學中,簡單元素構成心理生活的開端,這些簡單元素只有通過解剖復合現象才能得到,而簡單元素又轉過來提供幫助以便探討這些復合現象,這個過程就像解剖學從顯微解剖及胚胎研究開始告訴人們關于形態(tài)的起端,并由此了解細胞組織結構的規(guī)律以及有機體的規(guī)律。馮特主張復合現象由簡單元素構成,但卻不關注簡單元素怎樣形成復合現象,而且拒絕功能研究,因此人們一般稱馮特的心理學為內容心理學。
2.鐵欽納的結構思想
鐵欽納(EdwardBradfordTltchener,1867-1927)是結構心理學的代表。他認為對機體采取描述心理學的方法不能達到科學定論的結果,因此主張?zhí)接憴C體的結構,即通過分析,確定它的組成部分,再通過綜合,揭示各部分形成結構的方式。這種思想體現在心理學研究中,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把心理的基本過程從“意識的纏結中清理出來,或者把一定的意識組織的組成部分分離開來”。依據這種研究思想,鐵欽納認為心理過程通過內省可以分析為元素(感覺、意象、情感),這些元素有各種屬性(特性、強度、持續(xù)性、明晰性),元素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結合(聯想)而構成知覺、想象、情緒、思想等復雜心理過程。在結構和機能的關系上,鐵欽納并不否認機能研究的價值,但認為在結構還未被充分說明之前就研究機能,就會陷入目的論的解釋困境中,對科學進步造成傷害。鐵欽納強調分析機體的組成部分及其構成整體的方式,而且關心結構和機能的關系,促進了結構思想的發(fā)展。但鐵欽納的結構研究因為嚴重依賴內省方法而受到批判,其結構優(yōu)先的主張受到機能心理學的嚴重挑戰(zhàn)。
3.皮亞杰的結構思想
皮亞杰(JeanPaulPiaget,1896-1980)是心理學中結構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著有《結構主義》一書闡述其結構思想。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部分:一是認為(認知)結構是人與客體交互建構的結果,既不是預成的,也不是經驗的,而是發(fā)生性的,即所謂“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界的‘會合’”。二是認為結構具有三個特性,分別是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整體性指結構雖然是由若干成分組成的,但不是各種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按照某種程序或規(guī)律整合而成;轉換性指結構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要加工新的材料并把它們整合進原有的結構成分中;自調性指結構是自我調節(jié)的,并不需要外來的因素,即指“結構具有自身滿足的性質”。三是認為結構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并指出“結構的發(fā)生和轉換,體現為某種功能的改變”。皮亞杰采取臨床實驗法研究兒童思維結構的發(fā)展,認為兒童的思維結構形成于兒童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中,并揭示結構的三大特點,這些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結構思想。但是皮亞杰的結構思想主要針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在運用于其他領域時必須具體分析。
4.狄密特利修的結構思想
新皮亞杰學派狄密特利修等人對皮亞杰的結構思想有所繼承和發(fā)展,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都反對超驗結構,皮亞杰認為結構來自主客體的交互作用,新皮亞杰學派認為結構的源頭是經驗,其面對和作用的途徑也是經驗;二是強調結構及其功能的關系,皮亞杰將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新皮亞杰學派則進一步認為任何系統(tǒng)所經歷的變化都是受其結構及結構所賦予的功能的限制,主張個體的認知操作或認知作業(yè)也就是結構性組織的直接反映,如果人的經驗或觀念以不同內容、不同數量、不同符號和不同形式的結構加以組織,那么這種結構組織的變化也會在個體執(zhí)行任務、識別目標、加工信息或解決問題時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
但狄密特利修等人的結構思想與皮亞杰有所不同的是,皮亞杰強調的結構過度注重一般性和抽象化,最終脫離了經驗世界;而狄密特利修等人強調與現實的聯系與接軌,主張經驗結構。綜合分析,兩者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反映了結構的抽象和具體兩個不同層面。
(二)心理學中的結構方法
在運用結構思想于心理現象的研究中,人們采取各種手段去揭示心理現象的結構,并由此發(fā)展形成了四種有效方法。
1.理論建構法
結構的理論建構是依據某些理論材料或采取理論方式來建立結構的一種方式。理論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有關要研究的心理現象的理論材料,如對其本質內涵的界定,對其特點的分析等;二是與所要研究的心理現象間接有關的理論材料,如鄰近學科理論等。理論方式主要有演繹法和類比法。演繹法是從理論解釋出發(fā),根據理論內涵來建立結構。譬如,臺灣學者楊國樞就根據人們將孝道理解為“子女以父母為主要對象之良好態(tài)度”,并從態(tài)度包含的知、情、意三個層面出發(fā)建立孝道結構為孝知、孝感、孝意。類比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其他方面的相似尋求結構上的相似。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在研究人的認知結構時就習慣于采取這種類比方式。理論建構往往形成的是比較宏觀的結構,較多出現在結構研究的初期。
2.反應時法
任何心理現象的存在必定表現為時間和空間上的特性。反應時法就是利用心理現象在時間上的存在特性來揭示這種心理現象的存在。在心理學中,人們常常利用減法反應時來確定某種心理現象的存在。比如Posner用減法反應時清楚地確定,某些短時記憶信息可以有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xù)階段。Greenberg使用自由聯想測驗內隱自尊,以兩類聯想反應時的差異來表明內隱自尊的存在及其高低。反應時法適宜研究某種,ON成分的存在及建立比較微觀的心理結構。
3.資料編碼法
資料編碼是質性結構研究常用的方法,其基本的原理是:通過經歷、訪談、觀察、個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關某心理現象的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料按照一定要求進行編碼分析,揭示有關這一心理現象的資料所包含的成分。比如Newell和Simon就是運用出聲思考來收集學生問題解決時的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編碼揭示學生問題解決的心理結構包括初始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馬斯洛通過對名人的訪談與傳記研究收集有關他們需要的資料,在對資料進行編碼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需要的層次結構。資料編碼適宜于對初級心理資料結構分析,形成的一般是初級心理結構。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定量結構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簡化一群龐雜的測量,找出可能存在于觀測變量背后的因素結構,其數學原理是共變抽取。因素分析法適用于揭示廣泛共存的心理結構的組成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利用數據對結構進行驗證分析,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同時因素分析可以同理論建構、資料編碼等方法結合使用。在心理學中,卡特爾采取因素分析法獲得了16種人格特質,塞斯頓利用因素分析建立了能力的7因素結構,自尊的多因素結構基本上都是通過因素分析的手段獲得的。因此因素分析是對心理結構更完善的統(tǒng)計建構,在心理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
(三)心理學中結構的實證研究
1.從結構組成出發(fā)的結構研究
(1)平面結構研究。平面結構指構成心理現象的各種成分處于同一抽象或功能層次,成分之間只橫向發(fā)生聯系。這種結構又有兩種典型形式:一是性質因素結構,指結構成分是按照某種性質分類獲得的。譬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智力結構,認為能力由兩種因素構成: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一般因素指個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活動的共同基礎;特殊因素指個人完成特殊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梢娺@兩個因素都不是指代某種特定的能力,而是兩種能力類型或兩種性質的能力。阿爾波特的特質人格結構模型亦是這樣,他認為人格結構中包含兩種特質:共同特質commontraits)和個人特質(individualtraits)。共同特質是屬于同一文化形態(tài)下所有人具有的一般特質,人們在共同特質上有多寡和強弱的差異;個人特質是個人獨特的特征。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也不是指某種特定的特質,而是指兩種類型或性質的特質。二是內容因素結構,指結構成分直接指代特定內容。譬如塞斯頓的七因素智力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智力是由七種因素構成,這七種因素就代表七種能力,分別是詞的理解力、語詞運用能力、計算能力、空間知覺能力、記憶能力、知覺速度和推理能力。再如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結構模型,認為智力是由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構成,這七種智能指代的就是七種特定的能力。
(2)層次結構研究。層次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構成現象的各成分處于不同的抽象或功能層次,各成分既有橫向的聯系,也有縱向的聯系。層次結構可以依據成分抽象水平層級建立,如弗農的能力層次結構。弗農(P.E.Vernon)提出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他以一般因素為基礎,設想出因素間的層次結構,即由低到高分別是:特殊因素、小因素群、大因素群、一般因素。這些不同層級的因素實際上代表不同的抽象水平。層次結構也可以依據功能層次建立,譬如卡特爾(R.B.Cattell)的人格結構模型,該模型把人格特質區(qū)分為表面特質(surfacetraits)和根源特質(sourcetraits),表面特質是指一組看起來似乎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或行為,這些特征雖有關聯,但不一定一起變動,也不根源于共同的原因;根源特質指行為之間形成一種關聯,會一起變動形成單一的、獨立的人格維度,根源特質的外部表現就是表面特質,每一種表面特質都來自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而一種根源特質卻能影響多種表面特質。由此可見,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代表不同的制約行為的功能水平。
(3)立體結構研究。立體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構成現象的成分不但有抽象和功能層次之別,也有標準或維度的不同,成分之間具有復雜的聯系。其代表是吉爾福特的智力立體結構模型。吉爾福特(J.P.Gmford)根據智力測驗結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他把智力區(qū)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聽覺的、視覺的、符號的、語義的、行為的,是智力活動的對象和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動,包括認知、記憶、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智力活動產物是智力加工產生的結果,這些結果可以按單位計算(單元),可以分類處理(類別),也可以表現為關系、系統(tǒng)、轉換和蘊涵。
結構組成是從內容出發(fā)進行的結構研究,揭示的只是結構是什么,而結構會如何作用及怎么樣變化卻是深入結構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
2.從結構特性出發(fā)的結構研究
早期人們對結構特性的涉及是無意識的,即在研究結構組成時附帶涉及一下結構會怎樣變化。馬斯洛等人在研究需要結構組成時,多數人就提到這種結構會出現變化,這種變化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fā)展,結構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有意識關注結構特性的是心理學家皮亞杰。他在兒童認知結構研究中深入考察了認知結構的特性,并提出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三大特性。受皮亞杰關注結構特性的影響,后來的研究者在揭示結構組成的同時,有意識地涉及到結構特性的研究。這種研究有兩條主線:一是采取發(fā)展研究來考察結構的穩(wěn)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研究者就采取發(fā)展研究揭示出整體自尊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水平,而具體自尊有很大的起伏。二是采取跨文化研究考察結構的普遍性。西方“大五”人格結構就引發(fā)了廣泛的跨文化研究,結果發(fā)現“大五”人格并不具有跨文化的完全普遍性。
從已有研究看,雖然結構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但對其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還比較少見,這是進一步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3.從結構功能出發(fā)的結構研究
關鍵詞:室內裝修人體工程學環(huán)境心理學
第一節(jié)人體工程學的含義和發(fā)展
人體工程學(Human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guī)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guī)律性。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yè)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zhàn)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huán)境的協(xié)調關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yè)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中去,1960年創(chuàng)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xié)會。
及至當今,社會發(fā)展向后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體工程學強調從人自身出發(fā),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認為: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p>
其實人—物—環(huán)境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系統(tǒng),今后“可望運用人體工程學主動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環(huán)境”。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huán)境之間的合理協(xié)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huán)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jié)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一、人體基礎數據
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1、人體構造
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tǒng)中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tǒng)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組成,脊柱可完成多種運動,是人體的支柱,關節(jié)起骨間連接且能活動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經系統(tǒng)指揮收縮或舒張,使人體各部分協(xié)調動作。
2、人體尺度
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
3、人體動作域
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tài)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tài)的,其動態(tài)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tài)有關。
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tài)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tài)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鉤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二、人體生理計測
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tài)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1、肌電圖方法
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tài)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能量代謝率方法
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tài)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
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
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三、人體心理計測
心理計測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學測量法
用物理學的方法,測定人體神經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覺刺激量的最小差異。
2、尺度法
以順序在心理學中劃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線上劃分線段,依順序標定評語
可由專家或一般人,相應地對美丑、新舊、優(yōu)劣進行評測。
第三節(jié)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huán)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fā),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一、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二、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yōu)榱耸褂眠@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三、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huán)境的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huán)境主要有室內熱環(huán)境、聲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重力環(huán)境、輻射環(huán)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四、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huán)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qū)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第四節(jié)環(huán)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在闡述環(huán)境心理學之前,我們先對“環(huán)境”和“心理學”的概念簡要地了解一下。環(huán)境即為“周圍的境況”,相對于人而言,環(huán)境可以說是圍繞著人們,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環(huán)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結構,可以認為環(huán)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和人的關系的綜合。人們既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的人產生影響。例如人們設計創(chuàng)造了簡潔、明亮、高雅、有序的辦公室內環(huán)境,相應地環(huán)境也能使在這一氛圍中工作的人們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誘導人們更為文明、更為有效地進行工作。心理學則是“研究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學科。
關于環(huán)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的關系,《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中譯文前言內的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huán)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huán)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huán)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huán)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huán)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對怎樣創(chuàng)造室內人工環(huán)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含義
環(huán)境心理學是研究環(huán)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huán)境的最優(yōu)化,即怎樣的環(huán)境是最符合人們心愿的。
環(huán)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環(huán)境心理學與多門學科,如醫(yī)學、心理學、環(huán)境保護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人類學、生態(tài)學以及城市規(guī)劃學、建筑學、室內環(huán)境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環(huán)境心理學非常重視生活于人工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理傾向,把選擇環(huán)境與創(chuàng)建環(huán)境相結合,著重研究下列問題:
1、環(huán)境和行為的關系;
2、怎樣進行環(huán)境的認知;
3、環(huán)境和空間的利用;
4、怎樣感知和評價環(huán)境;
5、在已有環(huán)境中人的行為和感覺。
對室內設計來說,上述各項問題的基本點即是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界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huán)境,使之符合人們的心愿。
二、室內環(huán)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
人在室內環(huán)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下面我們列舉幾項室內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情況:
1、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領域性原是動物在環(huán)境中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種適應生存的行為方式。人與動物畢竟在語言表達、理性思考、意志決策與社會性等方面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人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也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人們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所打破。
室內環(huán)境中個人空間常需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統(tǒng)盤考慮。人際接觸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在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赫爾以動物的環(huán)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
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接近相與遠方相。例如在密切距離中,親密、對對方有可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為接近相;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為遠方相。當然對于不同民族、、性別、職業(yè)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
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室內空間中要求更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會非常明顯地觀察到,集體宿舍里先進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他們總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寢時相對地較少受干擾。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動在室內空間的人們,從心理感受來說,并不是越開闊、越寬廣越好,人們通常在大型室內空間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體。
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人們并不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車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邊,人群相對散落地匯集在廳內、站臺上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從眾與趨光心理
從一些公共場所內發(fā)生的非常事故中觀察到,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跟從人群中領頭幾個急速跑動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當火警或煙霧開始彌漫時,人們無心注視標志及文字的內容,甚至對此缺乏信賴,往往是更為直覺地跟著領頭的幾個人跑動,以致成為整個人群的流向。上述情況即屬從眾心理。同時,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時語言訴引導會優(yōu)于文字的引導。
上述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設計者在創(chuàng)造公共場所室內環(huán)境時,首先應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緊急情況時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需予以高度重視。
5、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tài)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
三、環(huán)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運用環(huán)境心理學的原理,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面極廣,暫且列舉下述幾點:
1、室內環(huán)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現代大型商場的室內設計,顧客的購物行為已從單一的購物,發(fā)展為購物——游覽——休閑——信息——服務等行為。購物要求盡可能接近商品,親手挑選比較,由此自選及開架布局的商場結合茶座、游樂、托兒等應運而生。
2、認知環(huán)境和心理行為模式對組織室內空間的提示
從環(huán)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覺器官,評價環(huán)境或作出相應行為反應的判斷是大腦,因此,“可以說對環(huán)境的認知是由感覺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工作的”。認知環(huán)境結合上述心理行為模式的種種表現,設計者能夠比通常單純從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等起始的設計依據,有了組織空間、確定其尺度范圍和形狀、選擇其光照和色調等更為深刻的提示。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科研統(tǒng)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10-02
針對科研工作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基本科研能力結構包括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問題發(fā)現與解決能力[1]??梢娫谡n程設置上需要特別重視這兩種能力。統(tǒng)計是收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的科學。數據無處不在,作為一門和數據打交道的科學,統(tǒng)計學已被應用到各個科研領域??蒲薪y(tǒng)計課程是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開設目的是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做準備,并為以后解決實際科研問題提供方法和手段。統(tǒng)計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用恰當的方式描述數據[2]。但不同專業(yè)教材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統(tǒng)計多使用問卷、量表的例子,同時側重于統(tǒng)計思想的培養(yǎng)。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增強科研能力,參與科研項目,撰寫論文,筆者是日常教學做了一些探索。
一、結合實際,因材施教
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同時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本科生經過前兩年的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學習,基本上形成了聚合與發(fā)散、正逆則反、聯想類比的固化思維模式[3]。但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安排高等數學的內容。同時文科生缺乏推理論證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而統(tǒng)計學是心理學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課。對于沒有數學基礎的學生,接觸統(tǒng)計學,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實例為主,結合上機練習,適當補充課后作業(yè)。而對于原理的講解不是教學的重點,也就是在教學中應該重實踐而輕理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類似真實的研究過程,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探究問題答案,在此過程中鍛煉統(tǒng)計應用能力。這一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腳手架,幫助學生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升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數據、理解研究設計,以利于學生將統(tǒng)計思想融入生活實踐和專業(yè)知識中。
二、夯實基礎,突出重點
基于醫(yī)學院校的傳統(tǒng),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的課程負擔比較繁重。如我校開設《基礎醫(yī)學概論》、《臨床醫(yī)學概論》、《預防醫(yī)學概論》,三門課程總課時為304學時。但對于學生較難掌握的《社會統(tǒng)計學》、《社會調查方法與分析》為113學時。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的學科,學習醫(yī)學課程對于突出醫(yī)學院校的心理學專業(yè)特色,促進學生的心理學與醫(yī)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十分重要且必須。但統(tǒng)計學知識的內容多,較難理解,課時相對不足,這是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教師在統(tǒng)計課程的教學中,不需要把過多時間花在計算和公式推理上,而應該重點講解研究設計的思路和軟件的操作,同時結合課后的作業(yè)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種統(tǒng)計方法間的差異和關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嚴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會方法。
三、選對教材,事半功倍
高質量的教材有兩個基本要求:知識脈絡清晰完整,反映當前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好的教材使得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目前在大部分醫(yī)學院校的心理學專業(yè),使用的是《醫(yī)學統(tǒng)計學》或《衛(wèi)生統(tǒng)計學》教材。這些教材并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存在符號公式多,很多概念難以直觀理解,或者案例、術語、符號和概念與心理學專業(yè)的表述不相符的情況。這類問題的存在,不僅為學生參加全國性的心理學專業(yè)考研制造了障礙,也不便于追蹤國外期刊,獲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別是教材中的醫(yī)學案例與心理學專業(yè)聯系不緊密,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以注意與《實驗心理學》的教學結合,增加調查問卷設計和抽樣設計的內容,也可以從心理學核心期刊中選擇一些經典文章,組織學生討論,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方法靈活,提高質量
利用科研實踐、畢業(yè)論文撰寫輔助教學。針對科研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我校在2年級開始實行導師制,請學術造詣深厚的老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老師。從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開始,導師對學生的科研統(tǒng)計能力進行全方位個性化的培養(yǎng)。教學形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使得學生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實際科研中普遍運用統(tǒng)計軟件。計算機雖然可以使復雜的計算變得快速、簡單,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機操作而忽視原理的教學。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認識到思維比計算更重要。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軟件完成的只是數值計算,但如何設計實驗,選擇那些樣本,應用何種統(tǒng)計方法,如何解釋數據都需要人去決定。如果對統(tǒng)計思想一無所知,就會出現“垃圾進垃圾出”現象。另外,一些新出現的統(tǒng)計方法未必有現成的軟件可以使用。
五、強調思想,掌握內涵
統(tǒng)計思想主要包括:估計、相關、擬合、檢驗、均值、變異[4,5]。在教學中應該強調用統(tǒng)計的觀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性。應該先談談估計思想:我們做實驗的方法常常以樣本推測總體,這是對同類事物探索其規(guī)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認識方法。一般樣本必須與總體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這里強調置信區(qū)間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再談談相關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萬別,在這千差萬別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聯系,從普遍聯系中總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變的情況??傮w和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是能找到一些相互關聯的。再談一下擬合思想: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對規(guī)律或趨勢的擬合。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互相之間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擬合的成果只是個模型,這種擬合思維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趨勢,而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談到檢驗思想:統(tǒng)計方法是歸納性的思維方法,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規(guī)律所推廣出來的,統(tǒng)計出來的判斷不一定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然后談談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們從總體上看問題,往往觀察其一般發(fā)展趨勢,盡量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圍,也體現了思維的總體觀。另外,最后談談變異思想:統(tǒng)計學研究同類事物、同種現象的總體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現象的特征總是存在著差異的,統(tǒng)計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tǒng)計學反映變異情況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我們強調以上幾個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內涵才能進一步提升本專業(yè)科學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發(fā)展,發(fā)揮優(yōu)勢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統(tǒng)計能力,提升學生的復合競爭力和教育水平,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和就業(yè)競爭力,在課程設置實施了學生復合競爭力提升暨“五個一工程”計劃項目。主要措施是:通過課程體系改革,以《社會統(tǒng)計學》、《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專業(yè)外語》等核心課程為抓手,強調理論結合實際,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組合式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對科研統(tǒng)計的認識,特別是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實踐中能體會到提倡組合式教學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們現行的教學大綱,尚不能滿足組合式教學法的需要,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探討。能否在本科高年級階段推行組合式教學法已有“文獻選讀報告和課題研究”。教學實踐中我們指導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討,互相啟迪,同時結合導師指導本科畢業(yè)論文的進行,這樣可能比較有收獲。今后在教學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導學生統(tǒng)計學基本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培養(yǎng)訓練。對繼續(xù)要讀研的同學,指導他們本科高年級學習階段就奠定一定基礎,重視科研統(tǒng)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長,指導他們注重特色發(fā)展,盡可能發(fā)揮優(yōu)勢,提升專業(yè)方面能力與實踐動手的能力。
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科研統(tǒng)計教學能力要得到提升,對心理學專業(yè)教師們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心理學專業(yè)教師不僅要有相當嫻熟的心理學知識,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統(tǒng)計學知識,還要求教師與時俱進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項統(tǒng)計軟件,有一定的軟件編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提升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們的科研統(tǒng)計能力。
參考文獻:
[1]夏世龍.陜西師范大學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2]孟萬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結構要素的調查研究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3]張成武.高三文科學生常見的三種思維模式[J].中學教學參考,2015,(35).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單位有兩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貴陽會議),心理學的人才培養(yǎng)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但從社會需求與對人才的質量期望來看,目前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培養(yǎng)單位所培養(yǎng)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韋洪濤,2014)
針對蘇州地區(qū)三所高校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的調查表明,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教學能力、專業(yè)能力等相對比較薄弱[1]。而實踐能力的不足也加劇了學生在就業(yè)上的不利[2](周永紅,2014)。另據一項對國內心理學培養(yǎng)單位的調查表明,“缺乏實踐, 缺乏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是當前心理學專業(y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3]。因此,加強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是提高當前應用心理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急迫需求。國內一些培養(yǎng)單位已經做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并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實踐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上,各個院校都強調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實踐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的基礎上,要加強職業(yè)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養(yǎng)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極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經驗,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條適合我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yǎng)特征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模式。
1 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在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上的工作
安徽作為中部地區(qū)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省,心理學起步較晚,最早源于師范內高校,所以,心理學專業(yè)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學方向。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yè)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屆本科畢業(yè)生。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從建立之初,就帶有自身的特點。第一,應用性特點明顯。作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開辦的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它的應用性特點非常明顯[5]。從就業(yè)口徑來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業(yè)單位、司法系統(tǒng)等作為就業(yè)方向,它的應用性集中在人力資源、人事測評、教育培訓等方面。第二,起點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設與支持下,安徽大學心理學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上一直堅持立足高標準,嚴要求,高質量的原則,在生源質量、師資配備、實驗室建設上一直緊跟國內外學科發(fā)展的步伐,并著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點的有特色的應用心理學建設之路。盡管如此,我們專業(yè)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傳統(tǒng)的開設師范類心理學專業(yè)的院校,其就業(yè)口徑近些年已經飽和,也參與綜合性用人市場的競爭,這也對我們系學生就業(yè)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如何在人才培養(yǎng)上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這個專業(yè)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此,本科教學工作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以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突破口,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優(yōu)化實踐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具體做法是: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案是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細分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分年級、分教師明確專業(yè)實踐技能的方法、途徑、具體要求;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案;每年都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修訂一次。下面將介紹我系在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體系上的一些具體的工作。
1.1 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教學體系
安徽大學的心理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教學演示型體系,專業(yè)技能型體系,研究創(chuàng)新型體系。這一實踐體系貫穿于大學四年,它既包含了從基礎操作能力到應用實踐、科研實踐,兼顧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各個教學體系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所側重。滿足人才就業(yè)擇業(yè)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學演示型實踐培養(yǎng)體系
主要以心理學本科實驗教學平臺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學實驗教學平臺和心理與人事測評教學實踐平臺。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實驗操作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為此,在各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例如,認知與實驗心理學實驗課,心理統(tǒng)計與SPSS實驗課等課程按照課程開設學年建立起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
1.1.2 專業(yè)技能型實踐培養(yǎng)體系
形式多樣,主要以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為主。具體內容有心理測量與人事測評技能,親子教育領域以及心理咨詢技能實踐課程環(huán)節(jié),側重于心理學的各種實務技能在公司企業(yè)、學校,司法系統(tǒng)等實踐單位的運用。近年來,我們陸續(xù)與學校、監(jiān)獄系統(tǒng)、公司企業(yè)展開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多元化實習需求提供平臺。分年級來看,低年級學生主要以校內實踐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動,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咨詢課程相關實踐;也可以開展參觀心理與教育咨詢公司,臨床心理衛(wèi)生中心,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等活動。這類活動定位為增加學生對應用心理學應用性的感性認識。中高年級則以校外進入各類實踐基地的實習為主,例如,專業(yè)心理咨詢公司,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實習,學校教育實習,監(jiān)獄司法機構等各類機構。這類實習定位為提高學生了解社會,增加專業(yè)技能。
1.1.3 研究創(chuàng)新型實踐培養(yǎng)體系:定位為增強學生科研動手能力
以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項目為科研訓練基地,教師科研項目為科研平臺,以專門的研究型課程為科研訓練的支撐。近年來,本系心理學教師積極參與、組織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申報國家、省級以及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以及挑戰(zhàn)杯競賽。由于組織有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先后獲得國家挑戰(zhàn)杯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其它獎項若干,國家級、省級創(chuàng)新項目若干,成果豐碩[6-8]。同時,為給學生的科研實踐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爭取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經費,增加實驗室建設,包括本科教學實踐課程,科研訓練實驗儀器建設。建成了本科教學的基礎演示平臺(包括基礎實驗與認知心理學實驗室,心理測量與評價教學實驗室),還陸續(xù)建成了兒童心理與行為分析實驗室(包括,兒童行為觀察室,行為分析軟件平臺),認知與行為基礎實驗室;腦電與眼動實驗室。目前這些實驗設備已經在學生的實踐中發(fā)揮了作用。此外,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科研素養(yǎng)上的國際視野,我們的實踐課程中專門開設了專門的研究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yè)文獻的閱讀與報告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參加項目科研的過程中提升科研素養(yǎng),為進一步深造奠定扎實的基礎。
1.2 實踐教學模式的配套支撐體系
1.2.1 心理學實踐專業(yè)師資與教學方法的構建
教師隊伍是專業(yè)實踐教學的主干力量,決定著實踐教學的成效。近些年,我系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大力優(yōu)化實踐教學團隊,通過引進心理學博士和培養(yǎng)年輕骨干教師,著力打造幾個教學團隊,如心理與教育咨詢教學團隊、人事測評與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認知與實驗心理三個教學團隊。同時也會定期組織團隊成員外出參加專業(yè)技能培訓,例如,短期訪學與進修、心理學軟件的操作培訓課程,心理咨詢的工作坊,青年教師的社會實踐等形式,提升專業(yè)技能,增加我系與兄弟院校以及社會實踐機構之間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質量。
在教學方法上,每學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學檢查,圍繞著課程內容,組織專家教授對授課教師的課堂內容進行聽課,或者是座談會,聽取專家教授以及學生代表對實踐教學方法的意見與建議,探索最適合某一課程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組織形式。在教學方法上積極貫徹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觀念,根據不同領域內容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優(yōu)化調整,加大實踐實用性的教學內容。
1.2.2 心理學專業(yè)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變
考慮到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因此,其考核方式也會有所區(qū)別。為此,我們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專業(yè)技能考核標準,包括實踐課程的教師需要有教學大綱、實施方案以及考核評價方案。其中,對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設計作品、課程作業(yè)、科研論文,同樣要求有細化的評分考核,從而確保實踐培養(yǎng)的質量。
一、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
課程教學離不開大綱,它是教與學的出發(fā)點,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南。大綱適用與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筆者先對本課程的相關國內外教材總結,然后結合本專業(yè)實際,擬訂真正能把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與消費行為結合的教學大綱。
1.總結國內本課程教材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國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學,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根據教材本身從宏觀上形成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其次,教材內容陳舊、過時,一些前沿性的相關理論成果和方法沒有補充進來。再次,教材的編者大多從事市場營銷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卻很少具有心理學背景,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教材體系的混亂。最后,教材內容不豐富,理論聯系實際不夠,這大大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鑒于此,筆者從本國本專業(yè)實際出發(fā)并主要參考國外心理學研究者編寫的教材,制定了體系相對科學、內容相對豐富、視角相對獨特(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點在微觀曾面探討消費者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的教學大綱和對應的教案。
2.制訂適應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消費心理學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即第1章緒論講述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為個體心理的相關理論及其在廣告營銷中的應用。具體包括第2章消費者的感知覺、第3章消費者的學習和記憶、第4章消費者的決策、第5章消費者的動機與情緒、第6章消費者的態(tài)度和第7章消費者的個性。第三部分是組織消費行為,包括第8章組織購買決策和第9章組織購買的影響因素。第四部分論述環(huán)境因素對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包括第10章文化與消費行為、第11章社會與消費行為、第12章情境與消費行為。第五部分是市場應用,包括第13章市場細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業(yè)形象及其設計。
二、探索適合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本課程教學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配合講授,使學生在直觀感受中把理論原理與生動的實例緊密結合。這種教法直觀、靈活、簡單、實用的特點,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使學生對知識有具體感性的認識。
2.案例法
案例是為適應教學目標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在對企業(yè)和有關部門進行實際調查之后所作的客觀書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采取了首先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接著引出與之對應的國內外企業(yè)營銷案例,再引導學生進行實例討論,最后對案例總結點評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譯為討論法,是指教師通過定期會見學生并討論他們的報告或研究成果來指導其學習。由于時間和精力限制,筆者在這里借鑒并適當修改了這一方法,通過讓一小組學生閱讀某一主題的研究報告,與他們討論前人研究報告所探討的問題和前人如何解決此問題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這一方法重在訓練學生的研究問題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4.科研訓練法
科研訓練法,即讓學生從查閱文獻或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提出問題――設計研究方案――解決問題――撰寫小論文這一步驟進行科研能力的訓練。通過這些訓練,可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并檢驗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同時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具有一定科學素養(yǎng)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本課程教學的進一步思考和總結
結合教學效果,本課程的教學按照以上思路基本達到培養(yǎng)面向應用型的心理學人才目的。然而,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圖片、視頻和音頻資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說明相關的理論和原理。案例法在實施過程中需學生積極地參與防止冷場,同時又要防止討論過于激烈而無法控制局面。科研訓練法需要把握研究計劃指定的方向。
總之,筆者根據教學目標,提出了相對適合心理學專業(yè)的《消費心理學》教學大綱和方法,通過不斷完善教學大綱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相信一定會探索出適合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要求的具有實踐價值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學論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張寶臣等:課堂教學藝術[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學法對推動高校教改的積極意義 [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從講授為主到自學為主――論我國大學教學方法的歷史性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鄭金州:案例教學指南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8]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 [J].比較教育研究, 2003,21 (2),20~23
8月21日上午8時,第十四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高峰論壇開幕式在江蘇理工學院圖文信息中心南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組委會主席、江蘇理工學院崔景貴教授主持了開幕式。開幕式上,江蘇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夏東民教授代表學校致歡迎詞,對第十四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在介紹學校的辦學歷史和辦學成就后,夏東民說,心理學是國家21世紀優(yōu)先發(fā)展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科學發(fā)展、建構幸福生活等方面都將大有作為。本次論壇的召開是江蘇省心理學界的大事、盛事,更是江蘇理工學院學科建設與學術交流的喜事、要事,必將進一步推動江蘇理工學院及常州的心理學研究向更廣的應用領域、更高的服務層次發(fā)展。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主席楊鑫輝教授作了《運用心理技術架構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橋梁》的開幕致詞,江蘇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傅宏教授對江蘇理工學院積極籌備和承辦第十四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表示誠摯感謝,并對論壇建設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全體心理學工作者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把握時展脈搏,加強心理學應用研究,探索心理學發(fā)展與服務社會大計,為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作出應有貢獻。
本次論壇特邀請多位專家作學術報告。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副主席、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顧海根教授作了《大學生自我同情及其與人格、應對方式和助人行為的關系研究》的報告。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副主席,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掌然教授作了《廣義問題解決與廣義問題管理――科學思維新視野》的報告。江蘇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傅宏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什么――(2012)目標與任務解讀》的報告。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理事,三生教育基金會會長張名源作了《三生家庭教育個性化支持方案(FEAP)在家校合作中的成功應用》專題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華夏全人心理學研究院院長許金聲作了《通心的理論、方法的廣泛應用》專題報告。第一二醫(yī)院副院長、主任醫(yī)師張理義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測評儀的研制與應用》專題報告。江蘇理工學院副校長、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長崔景貴教授作了《社會轉型?和諧幸福?心理管理》的主旨發(fā)言。《心理技術與應用》雜志社常務副主編何妍在大會上作了《開來而繼往 明道不計功》的專題介紹。鹽城師范學院副校長戴斌榮教授、上海商學院管理學院院長王勝橋教授、蘇州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童輝杰教授分別主持學術論壇報告會。25場精彩紛呈的專家報告、專題報告和大會學術交流發(fā)言受到全體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論壇舉辦期間,部分與會者還參加了20日、21日晚上開展的兩個專題心理工作坊活動。
8月21日晚,論壇還舉行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理事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楊鑫輝、顧海根、傅宏、崔景貴、張掌然、童輝杰、張名源、申林等。會上,楊鑫輝教授通報了第十四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的籌備及組織情況。經會上討論,成員一致同意增補3位論壇理事,分別是江蘇理工學院副校長崔景貴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傅宏教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呂航博士。會議討論決定,繼續(xù)挽留楊鑫輝教授擔任論壇主席,建議加強論壇領導后備人選培養(yǎng),懇請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委派專業(yè)人員協(xié)助楊教授開展論壇日常工作。會議還決定繼續(xù)征集本次論壇和近三年優(yōu)秀論文,集結成書并公開出版《心理技術應用研究(第七輯)》,由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及心理教育研究所負責收集、整理和編輯,三生教育基金會提供贊助,并由開明出版社友情出版。
在黨的十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精神的指引下,第十四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各項建設迅速發(fā)展的歷史名城江蘇省常州市勝利舉行了。我代表論壇理事會,向到會的全體新老同仁朋友、專家教授和領導嘉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本屆論壇承辦單位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和各個協(xié)辦單位表示最真摯的感謝!
在全國熱心于心理學要更好服務社會生活的大批同仁和許多大學心理學院系與社會實際應用部門的支持下,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已經連續(xù)14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其承辦地方遍及全國許多省市,東起南京、上海,南到廣州、昆明,西至四川,北到沈陽、北京,中有湖南、江西、河南、武漢。會上交流了許多有關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文和開發(fā)的心理技術應用軟件產品。會后多次集結交流論文,正式出版《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與會同志出版了一系列相關應用心理學著作,有些高校建立了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或中心,還開設課程和培養(yǎng)了多方向的碩士生、博士生。有的同志更在社會上開辦人才測評或心理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實體,而且越辦越大。尤其可嘉的是,北京開明出版社在出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的基礎上,于2013年上半年創(chuàng)辦了《心理技術與應用》雜志,有幾位心理學家都題詞了。這樣既有論壇這個平臺,又有雜志這個平臺,將有力推進心理技術更廣泛地為社會服務。在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有關精神過程中,云南教育界同志概括的“三生教育”(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幸福生活),成績很大,論壇也有同志積極參與了。
我們始終強調心理學應當面向社會生活,面向廣大群眾,為人民群眾服務,心理學發(fā)展的生命力也在于應用與普及。我在祝賀《心理技術與應用》創(chuàng)刊的題詞中提出:“心理技術應用是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橋梁?!蔽覀儜斣鯓尤ゼ芎眠@座橋梁呢?首先,要認識理論與應用的辯證關系,心理技術應用應以心理學實驗、測量與基本理論為基礎,具有較廣泛扎實的心理學基本功,使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成為心理科學事業(yè)發(fā)展不可分割的兩翼。其次,要保證心理技術應用實際工作的科學性與服務性。最近報載有的地方選拔干部引入性格測試,有的地方男女青年婚前進行“心理婚檢”(或稱性格婚檢),這固然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在重視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但是其間卻存在能否保證科學性的問題,有專家已經發(fā)表了正確的評論,有些網友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見。我個人認為,一定要全面審視問題來保證其活動的科學性。人的心理各方面是相互聯系的,人才測評量表比單純的人格量表用來選拔干部要全面和科學,婚姻質量不能只看性格匹配,情感和責任心更是重要內容。心理技術應用的實體單位和個人,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此基礎上取得經濟效益。一定要克服單純的經濟觀點。最后,要培養(yǎng)好年輕的新生力量,這是關系科學事業(yè)發(fā)展是否后繼有人的問題,所以要特別重視年輕同志的參與,給參會的博士生、碩士生減免會務費和多提供學術活動機會。希望中青年同志奮發(fā)努力,勇挑重擔,開拓創(chuàng)新,作出更大的貢獻。我衷心地寄予厚望??偠灾?,讓我們共同努力更扎實地做好心理技術應用工作,架好心理學為社會服務這座橋梁。
同志們!朋友們!論壇的邀請函中已提出本次論壇的主題“社會轉型?和諧幸福?心理管理”,列舉了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人力資源與企業(yè)管理,行政、司法、軍警、交通、銀行、保險諸部門的心理應用技術等內容。采取會上專題報告、會下個別交談和工作坊等形式進行交流,發(fā)揚學術民主的精神,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今年夏季各地高溫炎熱,希望大家注意保持健康。